航母舰载机放在航空母舰舰载机机库了,舰载机怎么出库,也就是说怎么弄到飞行甲板上

首艘国产航母下水!今天中国为什么要造航空母舰?丨深度
今天上午,第一艘国产航母终于下水。“靴子”落地,举国欢腾,世界热议。其实,自从2012年9月辽宁号航母正式入列中国海军以来,中国发展航母就一直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人对航空母舰的渴求也越来越强烈。
然而,也有人对航母的价值提出了质疑,问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在战略轰炸机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投放核炸弹,在洲际导弹能够在洲际范围投射核弹头的当今时代,航空母舰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相传赫鲁晓夫在上世纪中叶就曾有名言,认为在核武器时代,航空母舰已是“海上的浮动棺材”。真的是这样吗?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今天中国为什么要造航空母舰”这个大问题。
何谓“航空母舰”?
“航空母舰”一词是个舶来品,中文简称“航母”。航母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航母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武器的大型水面战斗舰艇。也就是说,从狭义上讲,单个的航母在本质上就是一艘“船”,只是这艘“船”很不一般,它非常大、非常高,能起降数十架甚至上百架飞机,有几十层楼那么高。航母的第二层含义是指,以航母为核心组成的作战编队,简称“航母战斗群”。也就是说,我们谈航母时,一般不是指航母个体,而是指以航母为中心的海上舰艇编队。一艘航母是不能单独出海的,因为单个航母本身的自我防御能力比较弱,很容易遭到来自海上、空中和水下的攻击,航母出海必须有护卫舰、驱逐舰、核潜艇等保驾护航并提供必要的给养,以形成制空、反舰、反潜作战能力。
航母是一座浮动的海上城市。“浮动”是说,航母能在覆盖地球70%的广袤海洋上自由驰骋而不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因为现在的航母一般采用核动力,10、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需要更换以此核燃料;“海上城市”是说,航母几乎具有一座城市的所有服务功能。航母非常大,一般拥有数千个舱室,功能齐全,数千人在航母上工作,不仅有舰员、飞行员和和航空人员等业务军官,还有大量的行政管理人员、维修工程师、各类生活服务员等,他们为航母上的数千人提供吃、喝、休息、购物、娱乐等服务,以至于酒吧、超市、理发店、篮球场竟成了航母上的标配。
航母是一座灵活机动的海上飞机场。庞大的航母犹如可移动的国土,可以根据主权国家的需要,随时驶向目标海洋。在远洋公海上,航母就是一座具有综合指挥能力的现代化飞机场,她的作战武器就是舰载机。航空母舰的远洋能力大大拓展了其舰载机的飞行半径,进而又大大提升了飞机的载重量和远程持续作战能力。把陆地上的机场延伸到海上远洋,并根据需要随时调整航向目标,持续保持强大的海空威慑力和集群作战能力,大量运送人员、物资和装备。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可以在远离其国土的地方、不依靠本国机场的情况下,施加军事压力和进行作战。这就是航空母舰的主要功能。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号
航母与其他舰艇的区别
随着科技的发展,舰艇的类型越来越多,比如驱逐舰、护卫舰、巡洋舰、战列舰等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判断一艘舰艇是不是航空母舰,一般来说,具有以下几个标准。一是它有没有飞行甲板,能不能起降飞机。飞行甲板也有几种类型,一种是斜角飞行甲板,安装有弹射器,由弹射器弹射几十吨重的战斗机,美国的大型航母全部都是这种甲板。另外一种直通式飞行甲板,主要用来起降直升机或是滑跃式起降飞机,相对于安装了弹射器的斜角飞行甲板而言,限制了舰载机的战斗力。总之,飞行甲板是判断航空母舰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
二是它有没有机库和升降机。有些舰艇也是可以起降飞机的,但它不是航空母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没有大型的机库和升降机。为什么要有这两样东西呢?因为航母在海上航行时,海上的盐雾很重,飞机长时间停放在甲板上会受到盐雾的侵袭而锈蚀。如果飞机平时老放在甲板上,很快就会因锈蚀而坏掉的。因此,在飞机不起飞的时候,必须放到机库里密闭恒温保存。飞机本身就很大,机库自然也就非常大,想想看,美国的航母要停放100架飞机,机库该有多大!把飞机放进机库、运出机库,都需要通过升降机上下运输。因此,有没有机库、机库有多大,有无配套的升降机,是衡量航空母舰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志。
三是它有无航空指挥系统。航母不是单兵作战,而是一个战斗群。航母是这个战斗群的指挥中心。护卫舰艇的调度、空域的管理、飞机起飞和降落的指挥、飞行员的控制等等,这一切都要有“领头雁”航母指挥中心发出。总之,拥有这样一个强大而高度集中的舰上航空控制指挥系统,是航空母舰的重要标志。
航母武器:舰载机的威力
驱逐舰、巡洋舰、战列舰这些舰艇本身是携带并发射武器参与战斗的,是要与人对攻的。在二战以前,这种“大舰巨炮”是西方列强海军的主流装备。有别于上述“大舰巨炮”,航空母舰上安装的武器是很有限的,换句话说,航母一般是不与人直接对攻的,它甚至连自身的安全都不得不依靠各种舰艇的护卫。航母要是直接接触了对方的火力,那事情就严重了,它就有被吃掉的危险!
那么,被誉为海上最强大军事装备的航母,靠什么来打仗呢?它的武器是什么呢?答案就是飞机,一般称作舰载机。航母作为一个海上浮动的飞机场,它能把几十架甚至上百架几百架战斗机运送到远离国土的战略目标地,让这些携带各种极具杀伤力武器的飞机再飞行近千公里,去攻击目标,这种威力是极其巨大的。就是在自家国土的中近海,一个航母群的监视范围可达近千公里,而且机动性非常强,航母可以随时掉头,飞机更是可以随叫随到,可谓是看守门户的好士兵。
航母舰载机有一个更新换代的过程。最初的航母舰载机是陆基通用的轰炸机和战斗机。所谓陆基,就是指陆上基地的意思。比如,某种大型武器以陆上基地或平台为常规出发基地,我们就称其为陆基武器。最初的陆基通用飞机续航能力有限,只有几百公里,飞机重量也比较轻。后来,为满足航母发展需要,专门研制了航母舰载机,比如机翼可折叠的螺旋桨飞机等。到了二战后期,喷气式飞机开始上舰,舰载机的时速、重量及其负载能力都大大提升。
对于航母来说,难度最大、风险最大的就是舰载机的起飞和降落,一个航母群服役期间所出事故,主要的就集中在飞机的起降上。原因很容易理解,一般战斗机在陆地地面上起降需要米的跑道,航母上的跑道只有两三百米,还不能都给飞机起飞或是降落,真正供一架飞机起降的跑道不超过200米,更何况航母随波逐流,受天气和海况影响比较大,上下左右的摇晃难以避免,始终不可能有一个类似陆地跑道那种非常平稳的状态,要想在这样一个短小而颠簸的平台上成功起降,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如何让飞机从海上舰艇上顺利起降,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重大的关键问题。
舰载机如何起飞 : 弹射器与斜直甲板
最初,飞机从航母上起飞以后就在陆地上降落,或是落在海面上,然后再用吊车把飞机吊上来。很明显,这样操作太麻烦,不利于作战使用。海军将领和工程师们绞尽脑汁,终于琢磨出了一些门道。一是在飞机起飞时的助推上动脑筋,二是在甲板上做文章。
先说助推飞机起飞的问题。航母甲板短,飞机起飞时无法获得应有的起飞动力,这是明摆着的。但是,我们却可以在飞机起飞的瞬间给予它一个强大的外推力,这个外推力足以使飞机飞上天去。循着这个思路,人们研究和试验了各种助推舰载机起飞的方法,比如用压缩空气推动,用甘油炸药瞬间爆发的推力推动,用飞轮助飞用液压式弹射器弹射等。特别是弹射起飞技术,被认为是最理想的方法,但液压弹射器力量有限,只能弹射小飞机。于是,英国人就循着这个思路,最早发明了弹射重型飞机的蒸汽弹射器。
蒸汽弹射器的原理其实是和弹弓原理是一样的,弹射器就像一个大弓箭,飞机就好像搭在弓弦上的一支箭,先拉满弓储备能量,然后突然释放,一下把飞机弹出去。蒸汽弹射器在结构上由蒸汽系统、发射系统、润滑剂控制系统等组成。工作时,由锅炉产生高压蒸汽并储存在蒸汽室里,飞机起飞前先把它调整到滑轨上并固定,同时将飞机与弹射器的牵引钢索连接起来。然后飞机启动发动机,当达到一定推力时,弹射器突然释放已储备的高压蒸汽,形成超过飞机重量三四倍的巨大推力,以极快的速度把飞机推出弹射器,飞机借此力飞上天。蒸汽弹射器的运用,大大提高了航母舰载机的起飞效率和安全性。像美国现役尼米兹级重型航母都装有4台弹射器,通常情况下,弹射一架舰载机只需要半分钟的时间,即使在晚上,弹射一架舰载机也不会超过两分钟。
弹射器是航母上最重要的核心装备,最初由英国人发明并注册了专利,然后被美国买去了。直到当前,只有美国人有这个技术,俄罗斯、法国都没有这个技术。当然,蒸汽弹射器也有缺点,因为蒸汽机的热效率很低,所以弹射器为了产生足够的蒸汽,需要消耗惊人的淡水。比如,弹射一架中型战斗机,大约要消耗1吨淡水,这不仅迫使航母不得不加大尺寸和吨位,而且运营成本极高,一般国家真的是玩不起。为了克服这个缺陷,美国研制了电磁弹射器,安装在美国新一代福特级航母上,电磁弹射器不仅节能,还可以让飞行员更加平稳地架机升空,避免了蒸汽弹射器因瞬时过载而导致的颠簸之苦。
飞机的起降都是在甲板上进行的,因此甲板的设计也有讲究。最初的飞行甲板是首尾两段式的,前面的一段甲板向海面倾斜一个角度,以便给飞机一个初始速度,让它顺利起飞。舰尾则另设一个飞行甲板,用来降落飞机。后来考虑到安全因素,就把前后两段飞行甲板连通起来,形成直通式甲板,这种直通式甲板在二战期间非常流行。直通式甲板的缺陷是不能同时起降两架大型飞机的,所以二战后期喷气式大飞机上舰后,直通式甲板就不能满足需求了。到了195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斜直两段飞行甲板,也就是一段是直通式甲板,另一段是斜角飞行甲板。这样一来,如果在直通式飞行甲板上起飞,那么降落就可以在斜角甲板上同时进行,两架起飞和降落的飞机按照各自不同的轴线进行,两不耽误。
舰载机如何降落:阻拦锁的发明
飞机不像导弹,从舰艇上发射出去就不用管了,舰载机还有一个怎样安全降落到母舰的问题。飞机在母舰上起飞的难题解决后,如何在航行中的母舰上降落又成了一大难题。
大型重载战斗机在陆地上降落,通常都需要拖降落伞降落,即便如此也要滑跑很长距离才能停稳。航母甲板总共才两三百米长,还不能都用来降落飞机,飞机要在这样短的距离上准确降落并快速停稳,难度可想而知。怎么办呢?最初,人们在飞机底部装一个浮筒式滑板装置,先在水面上降落,然后用吊车把飞机吊上舰艇。这种方法显然过于笨重。
后来,人们在飞行甲板的两侧布设了许多装满沙子的麻袋,中间系上一些很粗的绳索,降落中的飞机放下尾钩钩住绳索就可以稳稳落在舰上了。这个办法非常有效,一直沿用至今,只是阻拦索不再是绳索,而是换成比大拇指还粗的钢缆了,但基本原理是一样的。现代航母一般设有4道阻拦索,距离舰面30—50厘米,降落的飞机的尾钩只要钩住一道阻拦索就行。钩住以后,阻拦索通过一系列复杂的齿轮传动系统吸收飞机降落时的动力,强迫飞机在百米内停下来。
当然,也有不能钩住4道阻拦索中的任何一道而降落失败的,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复飞了。据有关研究统计,舰载机因钩不住阻拦索而复飞的情况在15%左右。
航母的兴盛与衰落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伴随着军舰制造技术和飞机制造技术的提升,航空母舰开始出现,但囿于1922年的《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华盛顿海军条约》)的限制,英、美、日、意、法等大国虽认识到建造航母的重要性,但也不敢公然违反国际条约。1936年,《华盛顿海军条约》期满失效,海军列强围绕航母展开了新一轮的军备竞赛。
到1941年12月初,日军奇袭珍珠港前夕,在太平洋上的日本海军已经拥有10艘可用于作战的航空母舰!而当时美国已有9艘航母,但在太平洋上的航空母舰只有3艘。日本凭借其绝对优势的航母战斗群,成功偷袭珍珠港,向世界展示了航母在浩瀚海洋上的惊人威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航母发展的全盛时期。二战后的1950年代,在核武器全面发展的背景下,航母曾一度盛极而衰,相传赫鲁晓夫就曾讥讽航母是“海上的浮动棺材”。航空母舰的衰落,显然与核弹的发展直接相关;另外,卫星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又让航母在大海上无处遁形,航母的命运似乎就要终结了。
航母在21世纪重新焕发生机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20世纪末,尤其是进入21世纪,航母不仅没有消失,反而世界各国制造航母的意愿越来越强烈;航母不仅丝毫没有过时,反而在新的形势下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必须承认,在一次有效的核攻击面前,航空母舰确实会成为“海上的浮动棺材”;但问题恰恰在于,世人毕竟很少敢跨越“核战争”的门槛——迄今为止只有美国人跨越过一次,而且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付人类文明的公敌——万恶的日本帝国主义。在常规战争中,航空母舰的作用仍然是显而易见的。
回顾二战结束以来的世界历史,由美国发动或主导的局部战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从朝鲜战争、到科索沃战争,再到海湾战争,一系列的局部、常规战争让美国认识到,在核战争不可以轻易打的情况下,保持航母在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是自己推行强权政治、武力威慑、兵力投送和对地攻击作战的必然要求。而半个多世纪以前的历史已经证明,如果战争需要,美国可以凭借其强大工业生产能力在短时间内迅速制造出更多的航空母舰,这一点我们必须清醒看到。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核不扩散条约”条约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在世界核力量保持制衡的情况下,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局部战争,以及本国海空防御的战略需要,让大多数国家认识到航母在和平年代与常规战争中的巨大作用。人们清楚地看到,航母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除上述“核力量保持制衡”这一根本原因外,航母在新时代的发展特点也是其得到更广泛认可的重要原因。
第一,航母是平台与负载的结合体。与其他水面舰艇相比,航母具有明显的优势,吨位大、机动性强、续航能力强、装载量大,既是重型战斗机的成熟起降平台,又具有强大的运输能力,其远洋出征、近海防御能力,是任何其他舰艇所无法比拟和取代的。
第二,航母是平战结合、战略威慑力和战术打击力的融合体。航母一百多年的发展史已经证明,航母不仅是一种实战能力很强的武器装备,也是一种炫耀武力、遏制战争的有效武器装备。以航母为核心的战斗群声势浩大、海空一体,能够给人“威胁就在眼前,敌人就在身边”的切身感受。既能看又能战,平时和战时都能用,威慑与实战都好用,一举多得,这正是航母存在的特殊价值。
第三,核动力装置的采用为航母提供了近乎不竭的动力。航母是高能耗大型船舰,如果使用常规动力,不仅成本高昂,而且需要经常添加燃料,这就造成其续航能力有限。采用核燃料动力后,航母的续航能力趋于无限,而且在航母的服役期限内,几乎不用更换燃料,最多更换一次,航母持续航速也大大提高。可以说,核燃料的采用,让航母焕发了新的生机。
第四,信息化为航母注入了新的活力,让航母脱胎换骨。从一种战争形态转为另一种战争形态,通常需要漫长的过程。从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的转变,虽然从海湾战争就已经开始,但整个21世纪必然都在转型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机械化与信息化是相互融合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航空母舰能够较好地把机械化和信息化融合起来,因为航母具有充足的空间,能够容纳各种电子设备和武器装备,能够根据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更新。强大的吐故纳新能力,信息化元素的注入,赋予航空母舰许多新的概念和内涵,使航母蜕变成一种综合集成度最高、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为一体的军事装备。这种高度集成的军事装备,正是信息化战争不可或缺的枢纽和指挥中心。
21世纪之初,美国、日本、英国、法国、俄罗斯、印度、中国等多个国家都宣称要建造航母。十几年过去了,有的航母已经下水,有的航母已经交付使用,还有的在船坞中等待生成。总之,世界上的航母会渐渐多起来的。虽然20世纪中叶以来几次唱衰航母的悲观论调余音还在,但世界主要国家积极建造航母的事实已经充分说明了航母在当今时代的特殊价值所在。或许,过不了多久,限制航空母舰的建造将会成为下一个全世界的热点话题。
中国人的航母梦
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一直是中国政府努力的目标。作为综合国力象征的航母,自然也在中国决策者的视野之内。然而,囿于经济、技术等多种原因,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的中国,竟迟迟未能拥有属于自己的航空母舰,这不禁唤起了国人对航母的深深渴望。甚至一度曾有过号召全体中国人每人捐10块钱,造出航空母舰的呼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人的航母情结。2012年9月,辽宁号航母入列中国海军,再一次激发起中国人对于航母的热情。这一次,不再是假想,而是基于拥有首艘航母后的美好憧憬。
其实,在古代,中国是一个航海业发达、海军也非常强大的国家。据考证,古代中国的造船业甚至比地中海沿岸国家的造船业还要发达。大唐王朝时,造船业已比较发达,中西海上往来已相当频繁,海上丝绸之路由此发端兴盛。到了宋代,造船业进入鼎盛时期,已能造出远洋巨型海船,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都领先于西方。到了明朝郑和下西洋时,中国的造船技术已经相当成熟,郑和宝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海船。郑和七下西洋,所率船队规模之大、航程之远,所到国家之多,在当时世界上绝无仅有。
令人遗憾的是,无与伦比的郑和下西洋没有给中国带来走向世界的壮丽诗篇,却给中国古代的远洋业、造船业画上了休止符。1522年以后,大明王朝不仅没有继承开放海洋和利用海洋的一贯政策,反而厉行“海禁”政策,“任何船舶不得下海,凡出洋下海者,一律问斩。”曾经领先世界航海业并且拥有强大海军的中国,从此进入了“海禁”的封闭、保守状态,一直持续了300多年。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进入了长达一百多年的任人宰割的近代史。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从这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中国人汲取了很多教训,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要重视海洋,要增强海洋意识,要维护海洋权益,要着力于海洋开发,归根到底,我们必须要建设强大的海军。否则,在海洋权益与国家利益面前,我们只能“望洋兴叹”。因此,中国人的航母情结,来自于中国近代史的启示,是一种自我救赎的情感抒发。
中国发展航母来自于世界历史的启示
中国人渴望航母,渴望驶向深蓝的海洋,还来自于世界近现代史的启发,来自于对大国崛起、兴衰历史规律的深刻认识。2006年,央视播出纪录片《大国崛起》,曾引起国人广泛热议,人们试图从西方大国的崛起中,寻找某些共性的东西,以为当下中国的发展出谋划策。十五世纪以来,从葡萄牙、西班牙的崛起,到英国、法国、荷兰在全世界的扩张,再到美国、日本等新兴国的崛起,他们的崛起与兴盛,无一不是通过控制海洋、夺取海权、利用海洋而实现的。“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两千多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的这句名言,成为近代西方列强崛起之“法宝”。
那么,如何控制海洋,进而控制世界呢?19世纪末美国著名学者暨政治家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出版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在深入研究了英国等欧洲小国迅速崛起并称霸世界的秘诀之后,马汉提出了“海洋霸权优于大陆霸权”的海权论观点。他指出,海上力量决定国家力量,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那么,如何控制海洋呢?答案就是要有强大的海军和足够的海军基地,以确保对世界重要战略海道的控制。此外,海权是一个国家控制海洋和利用海洋的一种特权,需要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科技和潜在资源等综合力量来实现,一个国家要是能抓住生产、航运、基地和武力这四大要素,就能掌握海权。
就在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出版那一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海军法案》,美国开始大规模发展海军。20世纪初,马汉甚至成为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海军顾问。到一战结束时,美国海军的战列舰、巡洋舰、航空母舰数量已跃居世界前列,成为世界海洋强国。到二战结束时,美国已经完全控制了太平洋,成为无可争议的海洋新霸主。
历史已经证明,世界上60%以上的人口和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处于沿海地带,所有发达国家几乎都是海洋国家,所有重视海洋、在海洋上有所作为的国家都曾成为世界强国。反过来,这也启示我们,不重视海洋的国家永远不可能进入世界发达国家的行列!
因此可以说,中国重视发展航母,中国人钟情于航母,其实是中国人海洋意识的觉醒的一种表现。我们要走向海洋,我们要利用海洋,我们就必须建设能够保护我们的海洋权益的强大海上力量。在这一征程中,航母就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中国发展航母有着最现实的客观急需
其实,中国建造航母,有着最现实的急需。中国有超过1.8万公里的海岸线,居世界第四位,守卫这么长的海岸线,可不是闹着玩儿的。特别是南海,从海南岛到曾母暗沙,到中国最南端的海疆线要有公里,这实在是太长了!如此长的海疆以及专属经济区,人民海军的守卫任务太重了,没有大的舰艇特别是航母,实在是太难了。
最后,中国建造航母,也是具备充足条件的。在政治和国际关系上,中国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和霸权主义,坚决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向全世界公开承诺中国永不称霸。因此,中国建造航母,发展海军,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在经济上,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已经不差钱,建造一艘航母所需要的资金和物资对今天的中国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在技术上,造船技术不是问题,航母电子信息系统也不是问题,唯独有些问题的,大概就是航母专用技术了,比如说上文已经论及到的舰载机弹射技术和阻拦索技术。但据媒体报道,中国已经突破新一代电磁弹射技术了。全新的国产航母到底装配如何,让我们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细细品味。
中国航母已经起航,驶向远方,驶向深蓝,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
黄庆桥,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编辑邮箱: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长缨在手:浅析瓦良格号航母的机舰一体作战能力
我的图书馆
长缨在手:浅析瓦良格号航母的机舰一体作战能力
搭载加油车出航的我国航母 &4月20日,我国瓦良格号航母又一次出海进行海试,以此往不同,这一次海试格外引人注目,因为外界猜测这次可能要进行舰载机第一次着舰试验。 如果消息属实,那么这绝对是我国海军航母发展历史上的一个突破,标志着我国向拥有固定翼航空母舰迈出了一大步,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国外资料,我国航母的舰载机是歼-15型舰载战斗机,它是在苏-33的基础上仿制而成,采用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和三翼面,前翼和边条共同作用,可以形成一个可控的涡系,提高飞机的俯仰操纵性能,可以进一步放宽飞机的静稳度,提高飞机的升力系数,增加了飞机的机动性能,发动机采用了国产涡扇-10发动机,与苏-33的AL-31F-3发动机一样,它增加了一个起飞模式,就是在短时间把提高发动机推力,从而让飞机能够更快和更好的起飞,航空电子方面,采用国产联合式航空电子系统,可以将飞机主要探测系统有机联接在一起,形成统一的网络,进行战术信息的综合处理和统一显示,座舱采用了玻璃化座舱,提高飞行员获取战场态势和目标信息的能力,机载雷达方面有可能要用了国产相控阵火控雷达,加上歼-15具备较大的机身空间,可以配备较大孔径的雷达天线,飞机供电能力也比较强,因此可以得到较好的功率*孔径乘积,从而实现较大的探测距离,机载武器可以使用国产霹雳-12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和近距格斗空空导弹,并且具备发射反舰导弹,挂载光电瞄准吊舱投掷对地精确制导武器的能力,就总体性能来讲,完全可以与国外第三代甚至三代半作战飞机相抗衡。
我国歼-15整装待发& 笔者看来歼-15最大的优点不是它的载荷/能力强大,具备较大的作战半径和较长的滞空时间,这对于以防空为主要任务的舰载作战飞机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因为它要求作战飞机尽可能的待在巡逻阵位,以便能够对威胁做出快速反应,并且苏-27系列飞机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内油非常大,苏-33的内油接近10吨,这样带来的一个优势就是它不需要外挂副油箱,这样就可以把飞机外挂架全部分配给机载武器,而不象其他中轻型飞机那样,出现副油箱和机载武器尤其是中距空空导弹、空地导弹这样较大的机载武器争夺重载挂点的情况,例如米格-29K在执行较远距离任务的时候,需要挂载多个副油箱,这样就影响了R-77和KH-35等导弹的挂载数量,从而影响了其作战能力,根据前苏联海军的要求;苏-33能够在挂载8枚空空导弹的情况下,仍旧拥有1000公里以上的作战半径,或者在距离母舰250公里处巡逻2个小时,这个指标已经与美国的F-14相差无几,相比较之下,即使是最新的米格-29K在挂载4枚导弹的情况下,在距离母舰250公里的情况下,执勤时间只有1个小时左右。差距可谓相当明显。苏-33一个比较大的缺点就是航空电子设备和机载武器较差,它配备的SUV-33机载火控系统实际上只是苏-27的SUV-27的简单改进型,仍旧使用卡塞格伦天线,探测距离比较有限,也不具备多目标攻击能力,机载武器只能使用R-27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不具备发射R-77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的能力,因此这些都限制了苏-33作战效能的发挥,而歼-15通过采用国产新型航空电子设备和机载武器,能够更加有效的发挥出飞机的作战效能。近年来有消息说俄罗斯海军可能会用米格-29K替代苏-33,笔者认为这与飞机本身没有关系,对于俄罗斯海军来说,在较长一个时期内,它只有库舰一艘航母,导致苏-33装备数量较少,这样的话使用成本就非常高,如果换装米格-29K,加上印度海军,这样就可以地增加米格-29K的使用规模,降低使用成本,讲的再白一点,就是可以把相关的成本转移动印度人身上。
&载荷大\航程远是苏-33的优点& 不过作战飞机本身的缺陷可以得到弥补,但是航空母舰本身的限制可能无法得到改善,大家可能注意到库滋涅佐夫级航空母舰虽然满载排水量高达6.7万吨级,但是载机数量却较少,最大载机数量只有40架左右,与法国戴高乐号相当,同级别的美国中途岛和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的载机数量最高可以达到60架,远高于库滋涅佐夫号,而瓦良格号是库舰的同级舰,并且歼-15的大小与苏-33几乎相同,那么瓦良格的搭载歼-15的数量应该与库舰相当,也就说最高应该不会超过40架,曾经有人提出将库舰甲板下的SS-N-19发射架拆除,腾出的空间有于增加机库,但是这样 的改进太大,对于航母的结构、重心的影响不可预测,可能性于稳妥性出发,还有看到我国海军有这方面改进的打算,所以笔者认为瓦良格号航母的载机数量最终可能与库滋涅佐夫号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由于舰载机是航空母舰作战能力的主要来源,因此舰载机数量的多少直接决定航母的作战效能,甚至整个机动作战编队的作战能力.&
库滋涅佐夫级载机比较有限& 除了航母本身对于舰载机的限制外,还有飞行甲板对于舰载机的限制,出于安全的原因,舰载机在航母机库里面一般不会加油和装弹,也就是说只有被运到飞行甲板以后,舰载机才会进行加油、挂载等整备作业,那么在一定时间内,航母能够出动的飞机只有飞行甲板上的飞机,这样就进一步限制了航母可以出动飞机的数量,由于现代喷气式作战飞机起降速度较快、需要的跑道较长,同时内装燃料、装载的武器也较多,这些都需要较大的区域,所以现代航母的飞行甲板一艘分为三个部分;起飞区、降落区和整备区,由于航母飞行甲板上的空间比较有限的,所以这三个区域往往有些部分是互相重叠的,因此航母甲板上的飞机要编队不同的攻击波次,每批飞机的起飞、降落及整备分开进行,理想的情况下第二攻击波起飞后,第一攻击波降落,并进行整备。
瓦良格号飞行甲板分区标意图&
瓦舰的载机示意较,可见舰岛前6架无法通过自己的动力滑向直飞线& 根据相关资料,瓦良格号航母和库滋涅佐夫号航母一样,在飞行甲板上设立三个起飞点,即距离为105米的第一、二起飞点和距离为195米的第3起飞点,前两个起飞点用于飞机轻载状态下起飞,也就是空战模式下起飞用,后一个起飞点用于重载模式,也就是对地攻击模式下起飞用,如果我们对照瓦良格号的飞行甲板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它的局限性,第1、2起飞点虽然避开了飞机降落区,而第三起飞点则深入到降落区,这样当飞机使用第三起飞点,由于起飞区和降落区重叠较大,实际上飞机就无法降落了,另外由于歼-15的尺寸较大,考虑到安全等因素,需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实际上也压缩了甲板整备区的空间,也大大降低了甲板上飞机的保有量,从而限制了航母可以出动飞机的数量,另外库滋涅佐夫级配备了大型相控阵雷达来维持对空情的掌握,这样就导致了其舰岛非常庞大,从而进一步限制了航母第一攻击波出动的能力,这是因为现代喷气式发动机的尾焰高达上千度,而停在舰岛前的飞机由于距离舰岛过近,发动机尾焰对于建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这些飞机无法启动发动机,然后自行滑向起飞点,而必须由拖车拖向起飞点,这样就让起飞过程加长,不利于空中编队,所以一般情况下,库舰舰岛前的飞机可能会编入第二攻击波,根据相关资料;库舰飞行甲板在最大起飞前停机布局的情况下可以停放14架苏-33飞机,扣除舰岛前停放6架飞机,那么库舰第一攻击波派出的飞机应该是8架飞机。对于这样一艘满载排水量超过6万吨的航母显然偏少,实际上这也是滑跃航母一个通病,因此通常说滑跃甲板的航空母舰通常用于防空,而用于对地攻击时能力不足,甲板难以进行有效的分区,以协调各个攻击波次的行动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对于歼-15来说,虽然它拥有较好的载荷/航程能力,并且航空电子及机载武器也支持它的多用途能力,但是在瓦良格号上却难以施展。
&瓦舰的三个起飞点示意图,可以看到第三起飞点已经深入降落区 实际上现代一些采用滑跃甲板的航母,如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级对布局进行了一些改进,一个主要的变化就是取消了舰首两个起飞点,只保留一条跑道,虽然降低了航母舰载起飞的速度和效率,但是却得到了一个可以停放6架飞机左右的整备区,并且飞机降落后可以直接进入这个区域进行整备,同时由于飞机位于甲板的边缘,可以进行发动机的试车等维护工作,它的优点还是要大于它的缺点的,瓦良格号甲板停机数量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舰首布置了两个起飞点,在陡峭的滑跃跑道上显然无法停放飞机,而甲板停放飞机减少又削弱飞机能够快速起飞的意义,因此从整体上来讲,这个布局有点得不偿失,但是受限于原始设计,我国也没有对其进行改进,这样瓦良格号的限制被消除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伊丽莎白女王级对滑跃甲板布局进行了优化,载机数量有所增加&
&库舰与其他航母载机对比示意图 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限制,由于同样的原因,瓦良格号也无法使用固定舰载预警机,从海外报道来看,我国海军为瓦良格配备的应该是引进的卡-31预警机直升机,它的性能比起E-2C这样的预警机来说,还有是有较大的差距的,对于现代作战飞机来说,除了本身性能比较外,拥有完善的指挥引导系统也是制用的法宝,那么瓦良格号无法使用E-2C这样的预警机,对于歼-15来说,影响还是很大的,相比较之下采用弹射器航母在这方面就灵活的多,例如对于美国的航母来说,舰载机是不论空优挂载还是对地攻击任务,使用的都是舰首的起飞点,甚至还可以在起降区增加起飞点,由于起飞距离较短,因此它的甲板调度就灵活的多。同时也可以使用E-2C这样的预警机,从而为舰载机和编队提供较为完善的指挥引导体系,这也是为什么前苏联也要在库级的后继舰乌里扬诺夫斯克号采用弹射器的原因,就是为了弹射YAK-44预警机和重装舰载作战飞机。&
E-2C对于航母编队作战效能促进较大
弹射器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让战机重载、短点起飞&& 从整体来看,瓦良格号航母应该是一般以防空为主要用途的航空母舰,在多用途能力偏弱,按照美国人的评估如果尺寸相同,那么采用滑跃甲板的航母的作战能力要低于常规起降航母20%左右,但是如果考虑到预警机等特点飞机带来的影响,这个差距还将进一步增大。因此对于我国海军来说,拥有瓦良格号航母可能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未来还是要建造采用弹射器、常规起降的航空母舰。
弹射器是王道& &
馆藏&17400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航空母舰舰载机下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