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应该算是一个统一国家还是一个松散系数的联

周朝诸侯国选
我的图书馆
周朝诸侯国选
周朝诸侯国选&&周武王姬发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为列国诸侯,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为附庸。其中姬姓子孙的封国最多,有53个,这就是中国封诸侯建同姓的“封建”的由来。分封的列国诸侯中著名的有:&  周代比较大的诸侯国有:&  鲁——姬姓,侯爵。系周文王第四子周(姬)公旦,佐文王、武王、成王有大勋劳于天下。后成王命为大宰,食邑扶风雍县东北之周城,号宰周公,留相天子,主自陕以东之诸侯。乃封其长子伯禽于曲阜,地方七百里,分以宝玉、大弓,而俾侯于鲁,以辅周室。&  齐——姜姓,侯爵。系炎帝裔孙伯益为四岳,佐禹平水土有功,赐姓曰姜氏,谓之吕侯。其国在南阳宛县之西南。自太公吕望起自渭水,为周文、武师,号为师尚父,佐文、武定天下,有大功,封营丘,为齐侯,列于五侯九伯之上。即今山东青州府是也。&  燕——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君?#93;,佐文、武定天下,有大功,为周太保,食邑于召,谓之召康。留相天子,主自陕以西之诸侯。乃封其子为北燕伯,其地乃幽州蓟县是也。&  魏——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毕公高,佐文、武定天下,有大功,封镇魏国。即今河南开封府高密县。  管——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鲜,以监武庚封于管。即今河南信阳县。  蔡——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度,以监武庚封于蔡。即今河南汝宁府上蔡县。  曹——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振铎。武王克商,封于曹。即今济阳定陶县。  郕——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武。武王克商,封于郕。即今山东兖州府汶上县。  霍——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处。武王克商,封于霍。即今山西平阳府。  卫——姬姓,侯爵。系武王同母少弟,封为大司寇,食采于康,谓之康叔,封于卫。即今北京冀州是也。&  滕——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绣。武王克商,封于滕。即今山东滕州是也。  晋——姬姓,侯爵。系武王少子,曰唐叔虞。封于唐,后改为晋。即今山西平阳府降县东翼城是也。&  吴——姬姓,子爵。系周太王长子泰伯之后。武王克商,遂封之为吴。即今之吴郡是也。  虞——姬姓,公爵。系周太王子仲雍之后。武王克商,求泰伯、伯雍之后,得章已为吴君;别封其为虞。在河东太阳县是也。&  虢——姬姓,公爵。系王季子虢仲,文王弟也。仲与虢叔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而文王友爱二弟,谓之二虢。武王克商,封仲于弘农。陕县东南之虢城。  楚——芈姓,子爵。系颛帝之裔,曰鬻熊。为周文、武师,有勤劳于王家,封之于荆蛮;以子男之上居之。即今丹阳南郡枝江县是也。&  许——姜姓,男爵。系尧四岳伯夷之后。因先世有功,武王克商,封其裔文叔于许。即今之许州是也。&  秦——嬴姓,伯爵。系颛帝之裔。因先世有功,武王克商,封其裔柏翳于秦。即今之陕西西安府是也。&  莒——嬴姓,子爵。系小昊之后。因先世有功,武王克商,封其后兹与期于莒城。即今之莒县是也。&  纪——姜姓,侯爵。系太公之次子。武王念太公之功,分封于纪。即今东莞剧县是也。&  邾——曹姓,子爵。系陆终第五子晏安之后。武王克商,封其裔曹挟于邾。即今之山东邹城是也。&  薛——任姓,侯爵。黄帝之后。因世有功,武王克商,封其后裔奚仲于孽。即今山东泊州是也。&  宋——子姓,公爵。系商王帝乙之长庶子曰微子启:因纣王不道,微子抱祭器归周。武王克商,封微子于宋。即今之睢阳县是也。&  已——姒姓,伯爵。系夏禹王之后。武王克商,求夏禹苗裔,得东楼公,封于?已,以奉禹祀。即今之开封府雍丘县是也。&  陈——妫姓,侯爵。系帝舜之后。其裔孙阏父作武王陶正,能利器用,王实赖之。以元女大姬下嫁其子满,而封诸陈,使奉虞帝祀。其地在太皞之墟,即今之陈县是也。妫姓源于姬姓,系颛顼后裔,传至子孙帝舜娶帝尧二女娥皇,女英,女英生子商均。商均后代妫满娶周武王长女太姬,太姬生陈申公,陈相公。陈系武王元女太姬之后。&  焦——伊耆姓,侯爵。系神农之后。因先世之功,武王克商,封之于焦。即今之弘农陕县是也。&  蓟——姬姓,侯爵。系帝尧之裔。武王克商,求其后,封之于蓟,以奉唐帝之祀。即今之北京顺天府是也。&  杨——姬姓,侯爵。系黄帝后裔。周武王分封其弟叔虞于唐邑&(山西翼城&)。出公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  高丽——子姓,乃殷贤臣,曰箕子,亦商王之裔。因不肯臣事于周,武王请见,乃陈《洪范九畴》一篇而去之辽东。武王即其地以封之。至今乃其子孙,即朝鲜国是也。&  其余如越封于会稽,向封于谯国,凡封于汲郡,伯封于东平,郜封于济阴,邓封于赖川,戎封于陈留,芮封于冯翊,极封为附庸,谷封于南阳,牟封于泰山,葛封于梁国,?阝封为附庸,谭封于平陵,遂封于济北,滑封于河南,章阝封于东平,邢封于襄国,江封于汝南,冀封于皮县,徐封于下邳,舒封于庐江,弦封于弋阳,郐封于琅玡,厉封于义阳,项封于汝阴,英封于楚,申封于南阳,共封于汲郡,夷封于城阳等国,不悉详记。&公爵国宋(子姓)虢(姬姓)州(姜姓)虞(姬姓)&&侯爵国&鲁(姬姓)申(姜姓)纪(姜姓)卫(姬姓)齐(姜姓)&杞(姒姓)陈(妫姓)蔡(姬姓)滕(姬姓)薛(任姓)息(姬姓)邢(姬姓)&&邢为周公之后。二十四年《传》:“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邓(曼姓)荀(姬姓)随(姬姓)南唐不见于《经》。黎&&不见于《经》。&&伯爵国郑(姬姓)郕(姬姓)芮(姬姓)曹(姬姓)谷,不知何姓。贾(姬姓)&不见于《经》。南燕(姞姓)滑(姬姓)&曲沃(姬姓)曲沃不见于《经》。秦(嬴姓)&秦为嬴姓,《传》屡称秦女“×。嬴”不赘&梁(嬴姓)北燕(姬姓)&&子爵国&邾(曹姓)莒(己姓)楚(荆)(芈姓)巴(姬姓)小邾(郳)(曹姓)谭不知何姓。遂不知何姓。温(苏氏)徐(嬴姓)舒不知何姓&弦不知何姓&陆浑(允姓)鄫(姒姓)&须句(风姓)顿不知何姓&夔(芈姓)姜戎&姜戎自是姜姓。白狄&狄有白狄、赤狄,杨伯峻以为皆隗姓。沈&麇&郯(己姓)莱&不知何姓。伊雒之戎(雒戎)钟吾&不见于《经》。吴(姬姓)&越“姒”姓。潞&蛮戎(戎蛮)&无终无终为狄之一支。逼阳(妘姓)&舒鸠&舒之一支(参见“舒”)。胡(归姓)赖&肥&鼓&鄅&&男爵国&许(姜姓)宿(风姓)骊戎(姬)&向(姜姓)极&戴&魏(姬姓)黄&贰&轸&郧&绞&州&蓼&牟&葛(嬴姓)萧(子姓)&霍(姬姓)耿&阳冀&江(嬴姓)刘&首封者王季子(刘康公)。甘&惠王子、襄王母弟王子带之后。苏(温)毛&毛为文王之后&詹&原&为文王之后。&罗(妘姓)绞&以上为男爵国及爵位不明者。道&柏&历&介&召(姬姓)为召公之后。钟离&巢&六(偃姓)蓼&逼阳(妘姓)&&以上为见与&经&&传&者,一百二十多个不见与&经&&传&者估计还要有几百个&&这里的国不一定是周王所封,即有少数民族国(如白狄、赤狄)也有诸侯国所封的。如曲沃是晋侯封的。萧是宋公封的。夔是楚子封的。&&很多人认为鲁是公爵,理由是他是周公的封国。实际上鲁应该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是侯爵。伯禽的几个弟弟都有封地。分别是周、凡、蒋、邢、茅、胙、祭。只有周是公爵,在祁山之阳,周太王的故城,继承了周公。&到战国时只剩下约多个国家。但又多了韩国(姬姓),赵国(赢姓),魏国(姬姓)和中山国(姬姓)。小国多在淮河流域。唯一想不通的是中山国是夏朝有易部落的后代,怎么会是姬姓?1、徐国,在周成王元年(前1042年)就参与武庚叛乱,徐子自称徐驹王,后来被周公所镇压;周穆王十七年(前960年),徐子自称徐偃王,率领东夷各部进攻周朝;周穆王虽然联合楚国镇压,徐国的王号却不再取消了。周敬王八年(前512年),徐王章禹被吴国攻灭。&徐国是夏朝所封的诸侯国。周初,在江苏泗洪县一带为中心,建立徐国,在周穆王时期,才肯臣服于周朝。徐国在东夷中最为强大,春秋时为楚国所败,公元前512年为吴国所消灭。徐氏为颛顼,皋陶的后代。禹时封伯益之子嬴若木于徐国。夏禹时,伯益因辅佐治水有功,其子若木被封于徐(今山东郯城以北一带),建徐国。其后,历夏、商、周三代,徐国都是诸侯国之一。从周公旦开始,周成王、周康王几代中,西周和徐的战争是最频繁的。徐国参与了以武庚为首的商殷残余贵族的叛乱,抵制周公的东征。徐国的驹王起兵直接攻周一直打到黄河边上,徐的后人为“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而自豪。鲁侯伯禽(周公旦的儿子)经常不断地与徐戎摩擦,《尚书·费誓》载:鲁与徐戎、淮夷有过激烈的战争,鲁国受到威胁很大,以至一度不敢打开国都的东门。至周穆王时,徐国之君徐偃王嬴诞在位,行仁义,结众心,颇得百姓拥护,四周有36个国家都派人向他朝贡。后来,他曾举兵进攻周朝都城,被周穆王打败后,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一带的山中隐居下来。周穆王别封他的子孙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此后,徐国一直延续数百年。吴王阖闾(公子光)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之后,公元前512年夏,吴国派出使臣,责令徐国(今安徽泗县)和钟吾国交出领兵在外的公子掩余和烛庸(吴王僚的两个弟弟)。徐君为吴姬所出,与这两个公子为近亲,不愿意加害他们。二国依仗有强楚撑腰,拒不从命,并私自放走二公子,让他们去投奔楚国。楚昭王十分得意,立即派出大员隆重迎接二公子,并让二公子在养地(今河南沈丘县)暂时住。接着,又命令莠尹然、左司马沈尹戍重修养城,把养城东北边的城父、东南边的胡田两块地方封给二公子,企图利用二公子危害吴国。这正好给了吴王出兵的口实。同年冬,吴王派孙武、伍子胥兴师伐罪。徐国才被吴国灭掉。徐国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649年,共有44代君王。其区域先在鲁南郯城一带,后迁至泗县、泗洪。徐偃王时最为强盛,疆域扩大到整个苏北、皖中、鲁南等江淮广大地区。彭城因徐国而改名,成为九州之一的徐州。徐在西周为东夷集团中最大的国家,《韩非子》说他地域五百里。《诗经·大雅·常武》篇说“率彼淮浦,省此徐土”。目前,在浩浩茫茫的历史文献资料中,很少见到徐国的具体经营状态,如经济、生产方面的文字。但是我们从出土文物,特别是青铜器铭文考古中,可以获得一些间接的东西。夏朝禹时,伯益因为辅佐禹治水有功,他的儿子嬴若木受封于“徐”(今邳郯地区),建立了徐国。后来,在夏朝、商朝、西周三代,徐国一直是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周穆王时,曾派兵讨伐徐国,想要令他臣服,没有成功。到春秋时期,徐偃王时,向他朝者的国家有32国(《韩非子》作36国)。周公旦时期,到周成王、周康王时期,西周和徐的战争非常频繁。徐国参加以武庚为首的商朝残余贵族针对周朝叛乱,反抗周公的东征。徐驹王起兵直接攻打周朝一直打黄河边,徐人自豪于“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周公旦的儿子鲁公伯禽的鲁国经常和徐国发生磨擦。周穆王统治时期,贤能的徐偃王嬴诞在位,大行仁义,得到百姓拥护。在这一时期,有32个徐国的邻国向徐朝贡。国力强盛了之后,徐偃王大举进攻周朝首都,差点获胜。周穆王打败徐国以后,徐偃王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山林隐居。于是,周穆王封他的子孙为徐子,继续统治徐国。在此之后,徐国有了数百年的太平时期。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三年)夏天的时候,吴国派出使臣,责令徐国和钟吾国交出领兵在外的公子掩余和烛庸。二国依仗有强大的楚国作后台,拒不从命,并私自放走二公子,让他们去楚国。楚昭王很高兴,立即派出重要官员隆重迎接,并让他们在“养地”(今河南沈丘县)暂住。接着,又命令莠尹然、左司马沈尹戍重修养城,把养城东北边的城父、东南边的胡田两块地方封给二公子,企图利用二公子危害吴国。这给了吴王出兵的借口。前512年冬天,吴王派孙武、伍子胥讨伐徐国和钟吾国。徐国因为“二公子事件”,被吴国侵略,由于其军队不堪一击,结果被吴灭。其实,也可以说是楚国和吴国不断蚕食他们的属国,所以灭亡。徐国亡国之后,其子孙以原国名“徐”为氏,是徐姓的起源之一。江西靖安被认为是徐国最后的家园。2007年1月6日,在靖安县水口乡李洲坳发现了一个东周古墓,根据考古专家徐长青等人对墓葬的分析研究,认为该古墓为春秋时期徐国最后一位君主章禹的妃嫔陪葬墓。该考古发现进一步佐证了江西靖安为徐国最后的据点&&2、蜀国,周平王东迁以后,蜀子蚕丛自称蜀王;周惠王年间,蜀王杜宇自称望帝,自以为功德高于徐楚等国。周显王年间,开明尚取消帝号,复称蜀王。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蜀国被秦国攻灭。&公元前1045年,周王室册封杜宇为蜀王,准予建都立国,于是蜀王率领蜀人从茂汶盆地东迁至广汉平原,在今温江区万春镇报恩建鱼凫城成立蜀国。古蜀国由原始氏族公社制进入奴隶制社会,鱼凫是奴隶制古蜀国的第一位君王,是为蜀望帝。&他年老时把君主位让给同姓族人杜灵。唐代李商隐《锦瑟》:“望帝春心托杜鹃。”相传望帝原名杜宇,立荆州一个传说死而复生的人鳖灵为丞相。当时洪水泛滥,而蜀国四面环山,中间是盆地,水流不出去,鳖灵凿穿巫山,引导水流出去,形成今天的长江。隔几年,望帝因他功高,传位于他,自己修道,死后化为杜鹃鸟。东周春秋时期,古蜀国境内爆发洪水,鱼凫氏蜀王杜宇任同姓族人杜灵为相,治理洪水。& &杜灵因出色完成了任务,被族人唤做“鳖灵”。望帝因此在年老时禅位给鳖灵。杜灵成了新的古蜀王,建都郫邑(即今天的成都郫县),号称开明帝,又叫丛帝。[公元前451年,秦国进攻古蜀国,夺取战略要地南郑。10年之后,古蜀国又将南郑夺回。周烈王姬喜八年,前368年,蜀王杜尚(开明氏九世)派大军灭昔阝、平周二国,蜀王杜尚封其弟为汉中侯置藩属苴国(国都位于今昭化区石盘村,辖管原昔阝、平周二国领地),宣布苴国成立。次年,为方便与藩属国苴国的联系,蜀国迁都成都。战国时期周慎靓王姬定六年,前316年,蜀国击退巴国来犯军队,得势的蜀王决定伐苴另立新苴侯,蜀王杜芦(开明氏十二世)令“五丁力士”限期开凿蜀国至苴国的石牛道,以便快速出兵打击越来越不听话的苴国。&前316年,秦灭蜀吞苴&苴侯求救于秦,蜀王杜芦也派使者与秦结盟,目的是不希望秦干涉苴政。但狡诈的秦惠王嬴驷收了二国的礼物后,派张仪、张若、司马错率队走石牛道(今剑阁金牛道/剑阁道)灭蜀吞苴,蜀王身死,苴侯被废,蜀太子逃到彭乡(今彭州)被捉。《本蜀论》记载惠文王用计灭古蜀:“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路),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蜀)道。秦使张仪、司马错寻路灭蜀,因曰石牛道。”秦惠王任蜀太子为蜀侯,张若为蜀相,置蜀郡。宣告蜀、苴二国灭亡&&3、楚国,在周夷王七年(前879年)崛起于江汉,楚子渠自称楚王;周厉王即位,征讨南蛮,楚王渠取消王号,复称楚子;周桓王十六年(前704年),楚子通凭着自身的势力,趁周桓王被郑庄公打败之际,自称楚武王,周桓王无可奈何。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楚王负刍被秦国攻灭。&楚国,繁荣於春秋战国时的一个诸侯国;,帝颛顼高阳的子孙在南方建立的诸侯国。《史记 楚世家》: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楚王族属于华夏。&楚人先祖鬻熊辅佐周文王灭商有功,周成王念其功劳,封鬻熊曾孙熊绎为子爵,建国于丹阳,领地50里。&楚国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山东、上海、浙江的部分地方。&&4、巴国,在春秋中期,巴子自称巴王,与蜀国对抗。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巴国被秦国攻灭。&巴国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葜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太葜即上古时代东方部落首领伏羲,后照为巴人始祖。宋代史学家罗泌《路史·后记》卷一记载:“伏羲生咸鸟;咸鸟生乘厘,是司水土,生后照;后照生顾相,降处于巴,是生巴人。”据考古发掘,巴国地区前文化发端于2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巴人先民们就世世代代在重庆地区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他们战天斗地,自强不息,创造了灿烂的巴文化。而后巴人建立巴国,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说:“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日覃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馀姓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小虫,与诸虫群飞,蔽掩日光,天地晦冥,积十馀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乎君于夷城,四姓皆臣之。”即最早的巴国是由五个氏族部落联合形成一个大型的部落集团,其中巴人以武力和船技上的优势,获得了集团的领导权,巴人首领巴务相成为该集团的首任领袖,称廪君,即以白虎为图腾的巴人首领。该部落集团溯流而上,同样凭借武力和船技战胜了原住民载人,控制了清江流域及巫溪河流域的盐业生产,在夷城(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境内)建立了巴国第一个首都。据《辞源》:“巴国,古国名,位于今重庆、湖北、四川、贵州一带地方”。夏朝时(距今4100年~3600年)称为“巴方”,商朝时(公元前16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中)称为“巴奠(甸)”。巴奠(甸)向商朝年年纳贡,岁岁服役。后来巴人不甘商朝的压迫,于公元前11世纪,参与周武王伐纣,由于巴人英勇善战,迫使纣王军队阵前倒戈,终于打败商纣王,西周建立。西周初期分封了71个诸侯国,巴氏被封为子国,首领为周王室,子爵,因而叫巴子国,通常简称巴国。巴国的地域大致在重庆全境,北到陕南的汉水上游,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春秋时有所扩展。战国初期迫于楚的势力,巴国举国南迁至长江干流,先后在清江、川峡之间至重庆立国。&&5、吴国,在周简王二年(前584年),得到晋国支持,吴子寿梦自称吴王,参与中原争霸。周元王三年(前473年),吴王夫差被越国攻灭。&&吴国&-&春秋时吴国,又称勾吴,吴国(前12世纪―前473年),存在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姬姓诸侯国,也叫勾吴、工吴、攻吾、大吴、天吴、皇吴。春秋时期的吴国(约前11世纪—前473年)  周朝时的一个诸侯国,姬姓,其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后扩张到除徽州地区以外的苏皖两省全境。   春秋时的吴国据史书记载周太王生有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季历的儿子昌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周太王想传位于昌,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泰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借为父采药的机会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遂改国号为吴。春秋时期,吴国被越国所灭。&吴国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后吞并淮夷徐夷等小国而扩张到今苏皖两省全境、浙中北、赣东北地区。国都前期位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今江苏苏州),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在吴王阖闾、夫差时达到鼎盛。&吴国有季札通习中原礼乐。有孙武、伍子胥等名将,诞生《孙子兵法》。开凿邗沟(今京杭大运河)。有著名兵器吴钩。吴国于柏举之战西破楚;于夫椒之战南服越;于艾陵之战北败齐;于黄池之会会盟晋。出如火如荼、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典故。前473年,越王勾践复仇吞并吴国。&6、越国,在周敬王十六年(前504年),得到楚国支持,越子允常自称越王,与吴国对抗。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越王摇归降秦国。汉高帝五年(前202年)闽越王无诸复国;汉惠帝三年(前192年),东瓯王摇复国。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东瓯王望归降汉朝;元封元年(前110年),闽越王居股归降汉朝。&越国(公元前2032—公元前222年),处东南扬州之地,是中国夏朝、商朝、周朝时期由华夏族在中国东南方建立的诸侯国。始祖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大禹的直系后裔。越国与杞国、缯国、褒国等皆为大禹后裔子孙所分封。越即是天下九州之一的扬州,《尔雅·释言》越,扬也&《注》越,扬也。越非民族之称,乃东南扬州之地名也。吴越春秋中有大禹“周行天下,归还大越”的记载,由此可见在禹之时,上古就将东南江南的大扬州地区叫做越,吴越春秋还记载大禹在会稽诛杀防风氏,以示威信(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观示中州诸侯,防风后至,斩以示众,示天下悉属禹也。)越国封地处欧余山之南(阳)面,国君为姒姓。蹄(宰勋)开基为欧阳氏,姒姓是尧赐于大禹的(尧曰:"俞!以固冀于此。"乃号禹曰伯禹,官曰司空,赐姓姒氏,领统州伯,以巡十二部。)越国主要以绍兴禹王陵为中心。春秋末期,越国著名君主勾践消灭吴国,势力范围一度北达齐鲁,东濒东海,西达今皖淮、赣鄱,雄踞东南。公元前306年,越王无疆北上伐齐,听信田姓说客所误,率领大军调头攻楚,不料中埋伏,兵败身亡;越国因此分崩离析,各族子弟们竞争权位,有的称王,有的称君,居住在长江南部的沿海。东越,闽越皆为其后人所建国家。&&7、义渠国,在周贞定王年间,义渠子自称义渠王。周赧王四十三年(前272年),义渠国被秦国攻灭。&义渠戎,是诸戎中较强的一支。原居宁夏固原草原(见《中国上古史演义》)和六盘山陇山两侧,归西王母管辖。商代,他们与居住在陇东和北方的狄族后裔獯育相互为邻,又相互攻击,后来又与居住在北豳地(今宁县一带)的商属先周部落(姬姓)经常发生冲突,不断蚕食其领土。戎、狄人数虽少,但由于长期以打猎为生,剽悍好斗,战斗力极强,先周部落和他们进行过多次残酷的血战。周人南迁后,陇东地区全部被狄人占领。义渠戎又和狄人互相掠夺,互相征战,在狄强戎弱的情况下,义渠戎为了生存,暂归服于狄人猃狁。商武乙时代,季历在商朝的支持下,于武乙三十五年“伐西落鬼戎,浮十二翟王”(即猃狁),迫使狄人放弃北豳远移蒙古草原。武乙三十年,季历又伐义渠戎,“乃获其君以归”,迫使义渠等戎臣服于商周。西周王朝建立后,从穆王到宣王,多次派兵攻伐义渠诸戎,时战时和,宣王三十九年至四十年,“王料民于大原”,采取安抚政策,将五戎安置于大原地(即今庆阳、固原地区),五戎之中唯义渠戎留居今董志原中心及东南部泾水之北。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沛草丰,宜耕宜牧,义渠戎和先周南迁后的遗民杂居,不断学习周遗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学习周族文化,在生活风俗上逐步与周族同化,发展成为区别于其它羌戎的义渠族。公元前年,秦昭王立为国君,昭王母宣太后摄政。她改变正面征讨义渠国的策略,采用怀柔、拉拢的政策,以堕其志。义渠国大败后,也想与秦重修旧好,以休养生息。义渠王就利用昭王刚即位的机会,亲自到秦国去朝拜。但义渠王一到咸阳,就被早已盘算好的宣太后久留于秦,并长期与其淫乱。到公元前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接着发兵灭了义渠,在该旧地置北地、陇西。北地郡治义渠县&&8、魏国,在周显王二十五年(前344年),魏侯莹自称魏惠王,在逢泽率领诸侯朝见周天子。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魏王假被秦国攻灭。&魏国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属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自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前344年称王、至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1年(一说:公元前339年)魏惠王从安邑(一说:魏县)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国亦称梁国。。公元前453年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为诸侯。由于魏国地处中央四战之地,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他用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为将,攻掠中山国;以李悝变法,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战国250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但在以后的战争中,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衰落。传至魏王假,于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为秦国所灭。&&9、齐国,在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齐侯婴齐自称齐威王,在徐州(山东滕州)与魏惠王互相承认。周赧王二十七年(前288年)十月,秦国尊齐湣王为东帝,十二月齐王取消帝号。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齐王建被秦国攻灭。&齐国是周代诸侯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分为姜齐和田齐两个时代。其疆域主要位于今山东省大部、河北省东南部及河南省东北部,始封君为周武王国师、军师太公望姜尚。齐国是周代重要的封国,自姜太公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传至齐桓公时,已经是疆域濒临大海的大国,齐桓公也依靠海上的资源,迅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被当时的人称为海王之国。&姜齐传至齐康公时,大夫田和放逐齐康公于临海的海岛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为国君,是为田齐太公。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姜姓吕氏齐国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世称“田齐”,成为战国时代七雄之一,前221年,最后为秦国所灭。齐国国都是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胡公时曾迁都至薄姑(临淄西北五十里),田氏代齐之后,仍以临淄为都城。&&10、秦国,在周显王四十四年(前325年),秦伯驷自称秦惠文王,次年更改后元。周赧王二十七年(前288年)十月,秦昭襄王自称西帝,十二月秦王取消帝号。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国统一天下;七月初一,秦王政改称始皇帝。秦二世三年(前207年),项羽、刘邦推翻秦朝。&国是周朝时华夏族在中国西北建立的一个诸侯国,秦人是华夏族西迁的一支。其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是商朝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颇受商朝重视,为商朝贵族。周孝王时,秦先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王封为附庸。秦人此后世代为周王室养马并在戍边对抗西戎。周夷王以后,周王室越来越衰败,不得不依靠秦人来稳定西部疆域的和平。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赐以原大骆之族所居的犬丘(咸阳)之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杀,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赏识。公元前769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歧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秦国最初由于地处偏僻,不被其他诸侯国重视。直到秦穆公时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个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并稳定大后方以后,才奠定了其作为春秋四大强国的基础。秦国多位君王死于讨伐西戎,秦人与戎人常年交战造就了秦人能征善战。战国初魏国连年进攻秦国,夺取了河西之地,秦国被迫退守洛水以西。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因此与日俱强,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国,从此秦国正式成为战国七雄中版图最大的国家。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于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间灭掉六国,建立秦朝。&11、韩国,在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魏国尊韩侯威为韩宣惠王。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韩王安被秦国攻灭。&1),韩国(前1122年―前757年),西周至春秋初期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始封君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的弟弟,疆域在今陕西韩城市和山西河津县东北一带。&周平王十四年(前757年),被晋国所灭2),韩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诸侯国之一,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后代。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灭智伯荀瑶,瓜分晋地,是为晋阳之战。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今河南郑州)。前325年魏惠王与韩宣惠王(韩威侯)在巫沙会面,并尊为王。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所在地设置颍川郡。韩国以其著名的兵器--弩,为各国所畏惧。所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除此以外,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韩国国势最强是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韩国成小康之治。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使韩国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诸侯国,于前230年覆亡&&12、赵国,在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魏国尊赵侯雍为赵武灵王。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赵王迁被秦国攻灭;公子嘉奔代称王,六年后灭亡。&赵国(前403年至前222年),是战国时期华夏族(汉族古称)在中国北方建立的一个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国君嬴姓赵氏,为商朝名臣飞廉(蜚廉)之后,原为赵侯。于公元前325年称赵王(按照周礼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但楚、吴、越三国的君主在春秋时期就已经称王,到了战国各大强国的国君相继称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封赵烈侯赵籍为诸侯立国。赵国全境东北与东胡和燕国接界,东与中山及齐国接界,南与卫、魏、韩三国交错接界,北与楼烦、林胡接界,西与韩、魏两国交错接界。国都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前425年迁中牟(今河南鹤壁),前386年赵敬侯迁到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在邯郸定都长达一个半世纪。公元前222年,灭于秦国。公元前208年,赵歇重建赵国,定都信都,数年后为汉将韩信所灭。&&13、燕国,在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魏国尊燕伯为燕易王。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秦国攻克燕国;燕王喜奔辽东,四年后灭亡。&燕国,中国周朝在北方分封的一个姬姓诸侯国,国君为伯爵,为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召公奭是西周宗室大臣,与周武王、周公旦同辈。公元前1122年由周武王封召公奭于燕,召公奭长子燕侯克代封。公元前7世纪燕国吞并蓟国,建都蓟(今北京市)。疆域范围大致为今天的北京、天津全部,河北、辽宁、山西、内蒙古和朝鲜的一部分。由于建国以后较长时间内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所以文化较中原各国落后。燕桓侯时,山戎南下攻燕,燕被迫迁都临易。燕庄公时在山戎的侵略下险些亡国,靠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才得以保全,并进而在日后有了发展,成为春秋时期十二诸侯之一。前323年,燕国参加了公孙衍发起的“五国相王”活动,燕易王称王。前320年,燕国发生子之之乱,国都被齐国、中山国攻破,在赵武灵王支持下,姬职即位,是为燕昭王&。燕昭王即位后招贤纳士、励精图治,燕国国力大增,占领了中山国北境一带。燕将秦开东向击胡,拓地千余里,直到辽东、朝鲜北部。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国、赵国、韩国、魏国合纵攻破齐国,几乎占有齐国全境(除了莒、即墨两城),燕国达到全盛。燕昭王之后燕国一直内乱,前222年,燕王喜被秦国俘虏,燕国灭。秦置燕国故地为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燕国也是众多姬姓诸侯国中最后灭亡的国家&&14、中山国,在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魏国尊中山子为中山成王。周赧王十九年(前296年),中山王尚被赵国攻灭。&中山国,建立者出自西周桓公之子中山武公。国土嵌在燕赵之间。经历了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被中原诸国视为华夏的心腹大患,经历了邢侯搏戎,晋侯抗鲜虞的事件。后晋国魏文侯大将乐羊、吴起统帅军队,经过三年苦战,于前407年占领了中山国。后来中山桓公复国,国力鼎盛,有战车九千乘。前296年,被赵国所灭&中山国是嵌在燕赵之内(位于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一带)一个由华夏人建立的国家,因城中&有山得国名。由西周桓公之子建立,经历了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都被中原诸国视为华夏的心腹大患,同样经历了邢侯搏戎,晋侯抗鲜虞,魏灭中山和赵灭中山的阶段。中山国的前身是北方狄族鲜虞部落,为白狄,最早时在陕北绥德一带,逐渐转移到太行山区。&中山国&&鲜虞之得名出自鲜虞水,鲜虞水即今源出五台山西南流注于滹沱河的清水河,这一带是鲜虞最早的发祥地。鲜虞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国语》一书中。该书记载,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太史伯答郑桓公问话时谈到,成周雒阳四周有16个姬姓封国,6个异姓诸侯国,还有“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的南蛮、东夷及西北的戎、狄国家或部落集团,其中就有鲜虞。中山文化主要分布在今石家庄市、灵寿、平山、晋州一带的山区,定都灵寿(今河北平山县上三汲乡附近)。出土的器物中有游牧民族特点的双耳铜釜、扁方壶、兽首青铜短剑和金腕饰、嵌松石金质虎形牌饰,充分反映了北方游牧文化与华夏诸国文化交流与影响。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国名存实亡。前403年,赵、韩、魏被封为诸侯,形成秦、齐、楚、燕、赵、韩、魏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中山国在这个动荡的年代,开始了复兴。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领他的部落离开山区,向东部平原迁徙,在顾(今河北定州市)建立了新都。武公仿效华夏诸国的礼制,建立起中山国的政治军事制度,对国家进行了初步治理。但武公不久即去世,年幼无知,不恤国政,因此遭到晋国的进攻。魏文侯派遣乐羊、吴起统帅军队,经过三年苦战,于前407年占领了中山国,魏文侯派太子击为中山君,三年后又改派少子挚,后来击被立为魏国国君,就是魏武侯。中山国的残余退入太行山中。中山被灭后,桓公经过20余年的励精图治,积蓄力量,终于在公元前380年前后重新复兴了中山国,定都灵寿(今河北平山三汲附近)。复兴后的中山国位于赵国东北部,把赵国南北两部分领土分割开来,因此成为赵国的心腹之患。赵国在公元前377年、376年曾两次进攻中山国,均遭到中山的抵抗,没有成功。此后,中山国开始修筑长城。《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成侯六年(公元前369年),中山筑长城。”考古工作者曾在顺平、唐县等地发现了土石混筑的战国中山长城,长城高处约有3米,宽0.5-2.5米,做法是两侧挖地基,砌石块做边墙,中间用土和碎石填充。另据专家推测,中山长城可能在中山国西北边界,沿今唐县、曲阳、行唐、灵寿、平山、石家庄西南的太行山南下,止于邢台西北。公元前296年,赵灭中山国,将王尚迁徙到肤施,中山国自春秋末期立国,经过350余年时间,宣告灭亡。&&15、宋国,在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宋君偃自称宋康王。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宋康王被齐国攻灭。&宋国(公元前1040年—公元前286年),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国都商丘。[1]&&周初被周天子封为公爵,国君子姓。&周公辅佐周成王平定武庚叛乱,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封殷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朝故地,建立宋国,都城为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南)。宋国地位特殊,与周为客,被周天子尊为“三恪”之一。以奉商朝祖先的宗祀,继承商文化。[2]&春秋时期,宋襄公在齐国内乱时,帮助齐公子复国,代齐作为盟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战时实行不切实际的“仁义”,结果被楚军击败。战国时期,宋国末代国君宋康王“行王政”,即实行政治改革,宋国强盛起来。他东败齐、南败楚、西败魏,受到齐、楚、魏三国的忌恨,公元前286年,齐国、楚国与魏国联手灭掉宋国,三国瓜分宋国领土。[2]&宋国从第一位国君微子启至最后一位国君宋康王,历经35君,时跨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长达755年。它的版图最大时跨有今河南东部、江苏西北部、安徽北部和山东西南端之间,面积约有十万平方公里,皆膏腴之地。宋国经济发达,宋国人善于经商,在继承与发展殷商文化,特别是商业文化方面,功不可没。宋国商文化繁荣昌盛,首先表现在城市的发展。当时,睢水北岸的宋都商丘、济水北岸的陶丘,获水和泗水交汇处的彭城,都是极为繁荣的商业都会。宋国是华夏圣贤文化的源头,处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地位的儒家、墨家、道家、名家四大学派,以及孔子、墨子、庄子和惠子四位圣人皆出自于宋国。&&16.安阳国,在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蜀国王孙泮逃入交趾;周赧王五十八年(前257年),自称安阳王。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南越国攻灭安阳国。&古蜀国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五个王朝(开明王朝自丛帝鳖灵开始传十二代至末王)后,为秦国所灭,秦惠王封其子通国为蜀侯,直至公元前285年,秦昭王才废除蜀国。秦灭蜀之后,蜀国王子安阳王带领部分余众迁到今越南北部[1]&&,公元前257年,自称安阳王。公元前208年,安阳国被南越国所灭。&&17、滇国,在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年),楚将庄蹻西征黔中、夜郎、滇;两年后,秦国断其归路,庄蹻自立为滇王。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滇王尝羌归降汉朝。汉安帝元初二年(公元115年),滇国完全灭亡。&滇国(前278年——前109年),是中国西南边疆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疆域主要在以滇池中心的云南中部及东部地区,历史学家惯称为滇族。公元前278年,楚将庄硚率领一支队伍到达滇池地区,其目的是征服当地人归附楚国,后因归路被秦国所断,就留在滇池地区,建立滇国,都城在今晋宁县晋城。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滇国在云南历史上大约存在了五百年,出现于战国初期而消失于西汉初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出兵征讨云南,滇王拱手降汉。&&&18、夜郎国,在秦末汉初,夜郎子多同自称夜郎王。汉成帝河平二年(前27年),夜郎王兴被汉朝攻灭。&&夜郎是我国秦汉时期在西南地区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个国家。西汉以前,夜郎国名无文献可考。夜郎之名第一次问世,大约是在战国时期,楚襄王(公元前298年一前262年)派“将军庄跃溯沉水,出且兰(今贵州福泉市),以伐夜郎王”,“且兰既克,夜郎又降”。&这时,人们方知西南有一夜郎国。夜郎国被中原政权记述的历史,大致起于战国,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夜郎王兴同胁迫周边22邑反叛汉王朝,被汉使陈立所杀,夜郎也随之被灭,前后约300年。夜郎,又称作夜郎国,是中国汉朝时所谓西南夷中的一个国家,夜郎的中心位置,至今尚无定论,学术界的认识分歧亦很大。有学者认为位在今天贵州六盘水毕节一带。关于夜郎国的记载主要见于《史记·西南夷列传》,而根据考古的资料,一般认为其在中国的战国时代已经存在。因为牂牁江是今六盘水市与普安县的交界处,所以六盘水和毕节赫章可乐遗址这一片被认为是夜郎古国所在地。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曾名夜郎县。《史记》中记载夜郎是当时西南夷中最大的国家,“临牂牁江”,汉武帝时因意图攻打南越国,派唐蒙出使南越国,发现当地有蜀地生产的枸酱,得知是从夜郎来的,因此上书武帝,可以通夜郎以制南越国,因此武帝派唐蒙出使夜郎,见其首领夜郎侯多同,并厚赐其财物,约定要在当地设置郡县官吏并以其子为县令,夜郎侯认为其国家与汉朝距离远,就暂且先答应,但后屡次不服于汉,后因此有了“汉孰与我大”此一名言,成为“夜郎自大”一成语的典故,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绛妃》中写道:“驾炮车之狂云,遂以夜郎自大。恃贪狼之逆气,漫以河伯为尊。”直到汉朝灭亡南越国后,夜郎国才开始入朝,武帝封为夜郎王。《汉书》记载夜郎王兴在汉成帝河平二年(前27年)时举兵反汉,汉朝派兵诛灭,夜郎国亡。改设郡县。直到宋朝还短暂的出现过夜郎县的称号。可乐是夜郎古国鼎盛时期的政治中心,可乐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今贵州省赫章县&&19、哀牢国,在秦末汉初,哀牢子九隆自称哀牢王。汉章帝建初二年(公元77年),哀牢王类牢被汉朝攻灭。&哀牢国,即傣族史籍中记载的“达光王国”,是傣族先民在怒江-澜沧江流域建立的部落联盟国家。达光王国最早与汉朝有接触的国王叫“哀牢(艾隆)”,因此,汉史就把达光王国称作“哀牢国”。又因达光地区的百姓善骑大象,生活环境又与汉朝南方的越人相似,被汉朝误以为是越人的一支,把达光百姓称作“滇越人”,其国称作“乘象国”。哀牢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文化发达、物产丰富、民族众多,是云南历史上文明古国之一,开国之王为九隆(傣语发音为“召隆”),历时四百多年,大约形成于战国中前期,公元69年归附东汉,以其地设永昌郡。哀牢国鼎盛时期,疆域辽阔,号称东西3000里,南北4600里,国土约138万平方里,范围大半与东汉所设全国第二大郡的“永昌郡”辖地基本一致,即东起哀牢山脉,西至缅北敏金山,南达今西双版纳南境,北抵喜马拉雅山南麓&&20、南越国,在秦二世三年(前207年),秦将赵佗自称南越武王;汉高后五年(前183年),赵佗称帝。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南越末帝建德被汉朝攻灭。&&南越国,又称为南粤国,在越南又称为赵朝,是约前203年至前111年存在于岭南地区的一个国家,国都位于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全盛时疆域包括今天中国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地区,福建的一小部分地区,海南、香港、澳门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区。秦朝将灭亡时,由秦南海郡尉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后于约前203年建立南越国。前196年,赵佗向汉高祖刘邦称臣,南越国成为西汉的一个“外臣”。约前183年,南越国与西汉交恶,赵佗开始称帝,其后,闽越、夜郎、同师等国皆臣属于南越国,南越国的势力影响范围扩张至顶峰。前179年,南越国与西汉修好,赵佗再次向汉帝称臣。前113年,南越国第四代君主赵兴因向西汉请求“内属”,因之和丞相吕嘉发生争议。吕嘉杀死赵兴,立其兄赵建德为新君,并与西汉对峙。前112年,汉武帝出兵10万发动对南越国的战争,并在前111年灭亡南越国,设置了九个郡。南越国共存在93年,历经五代君主。南越国的建立保证了秦末乱世时岭南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使岭南免遭战乱之苦。南越国君主推行“和辑百越”的政策,促进了中原人和南越国内越人之间的文化交融21,管国,是中国西周初期的一个姬姓诸侯国,国君为周文王姬昌的三儿子,周武王姬发的三弟姬鲜,侯爵,称管叔鲜。&周武王建立周朝之后,封其三弟鲜于管建立管国,并与霍叔处和蔡叔度合称"三监"。西周初年,管国频频在史书上出现,为当时周朝之东方重镇。首都位于今天的河南郑州管城区,势力范围在首都周围一片不大的地区。周公摄政之后,管叔勾结蔡叔度、霍叔处、武庚发动武庚叛乱被周公率兵剿灭,管国被废。&.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之后,封其三弟管叔鲜于管(今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建立管国,为当时周朝之东方重镇。&.周公摄政后,管叔鲜因勾结蔡叔度、武庚叛乱被诛,管国由此而废为邑。后裔以管为氏,管叔鲜为管氏(姓)的开氏始祖。&在西周众多诸侯国中,管国立国早,消亡亦早。管叔鲜被诛,其子孙风流云散,到异地去栖生,时齐鲁富庶,多数子孙播迁山东,亦有南徙安徽、江苏北部和河南东部一带者。春秋时,管姓名人除管仲外,亦有同时代的管至父,亦为齐国人。可见此际管姓仍主要繁衍于山东。西汉时见于史册之管姓有高祖妃管夫人,李陵军侯管敢,燕令管少卿,管姓郡望平原应在秦汉之际形成。&东汉时农民军首领管亥,亦为齐人,中常侍管霸,顿丘(今河南省清丰)人管伯,可见此际已有管姓在河南落籍。另东汉初年,有曾任山东副都军务的管思藏自豫章之带源徙居闽地宁阳招贤里羊岗坝(今宁化水茜张坊村)。&三国时,北海郡朱虚(今山东省临朐)人管宁,避居辽东三十多年,有子孙留居当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因社会动荡,管姓避乱有西去秦陇,南及潇湘者。据《管氏宗谱》载:"齐鲁有管仲后裔,秦陇有管纯后裔,湖湘有管修后裔,辽东有管宁后裔。"&南北朝时亦有管姓避居江南,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管崇即为晋陵郡(今江苏省常州)人。&唐宋之际,管姓在江南繁衍日盛。五代后唐年间,管思藏有后裔真郎,返徙江西带源居住,后其子孙播衍闽、粤、赣各地。宋代词人管鉴,随父仕宦,由龙泉徙居临川(今属江西省)。&22,蔡国,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姫姓。周武王克商后,封其五弟叔度于蔡。杨宽先生认为"蔡""祭"古音同,通用。蔡叔所封之蔡原在祭,建都于蔡,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一带。&周朝初年,两代蔡侯接力筑城,终于建起一道古城墙。这道有千年历史的城墙至今还存在,位于今河南郑州管城区祭城村。&三监之乱后,周公"放蔡叔,迁之,与车十乘,徙七十人从。……蔡叔度既迁而死。其子曰胡,胡乃改行,率德驯兽。……于是周公言于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祀,是为蔡仲。"(《史记.管蔡世家》)此为蔡国二度受封,其都邑迁往今河南省上蔡县。&春秋初年,蔡国尚出兵与鲁、宋等伐郑。前684年楚国利用蔡国、息国二国的矛盾,出兵俘虏蔡哀侯,将蔡国纳入楚国控制范围。从此,在楚的压迫下蔡国深受其害。前531年,楚一度灭蔡,三年后蔡平侯复国,并迁都吕亭(今河南新蔡)。前506年蔡国曾随吴国伐楚,并攻入郢都。前493年在楚国的逼迫下,蔡昭侯迁都州来(安徽凤台),经五世,于前447年再次为楚所并&23,息国:中国西周至春秋初期的妫姓侯爵诸侯国。&由华夏族所建。&息国故城位于今河南息县城西南6公里的青龙寺一带,春秋初期为楚文王所灭,其地被楚国设置为县。息氏:亦作鄎,侯爵,妫姓,今蔡州新息县是。庄十四年,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息国始祖羽达为周文王第37子,武王在位第13年(前1043年)时将其封为息侯,建立息国。前712年,息国讨伐郑国。当时郑庄公数年间屡败宋国和卫国等大国,军势如日中天。息师大败。《左传·隐公十一年》对息国此次出征的评价中,包含对其不自量力的批评。童书业认为,息国在当时敢于单独讨伐郑国,可见其军事实力也不弱。&前684年,息侯因为蔡哀侯对自己的夫人息妫非礼,请求楚国伪装讨伐本国,吸引蔡国来救援,从而打击蔡国羞辱蔡侯。楚文王同意,打败蔡师俘虏蔡侯。蔡侯为此怀恨在心,在楚文王面前赞誉息妫的美貌。楚文王因此灭亡息国而娶息妫,生下两子,即后来的两位楚王堵敖和成王。楚文王宠爱息妫,并于公元前680年为她讨伐蔡国。《左传·哀公十七年》记载楚文王"实县申息",说明楚国灭息国而设置为县。&息县在春秋时代楚国的争霸斗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城濮之战,楚国令尹子玉并未率楚国全部主力出征,而是以申息两县的兵力为主。因此子玉战败,楚成王有言"你若回国,申息两县的父老怎么办?"公元前585年,晋国讨伐蔡国,楚国以申息的兵力救蔡。晋国将领认为,此战如果获胜则仅仅是击败楚国的两县而已,若失败则更为耻辱,因此主动撤退。顾颉刚指出,以申息两县的兵力足以和霸主之国晋国的军队周旋,可见申息两县的富庶。&24,曹国,中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伯爵。始封君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曹叔振铎(姬振铎),建都陶丘(今山东省定陶县),辖地为今天的山东定陶一带。&春秋时期,曹国成了晋楚争霸的受害者。前637年,晋国重耳落难时经过曹国,曾受到曹共公的无礼对待。晋楚城濮之战时,晋国伐曹、卫救宋,把曹共公也抓走了。春秋中后期,宋国袭击曹国。春秋晚期,不自量力的曹伯阳背弃晋国,又干预宋国政务,导致宋景公伐曹,而晋国见死不救。前487年,宋国虏杀曹伯阳,曹国覆亡。共历二十六世、556年。是春秋时期中原东部地区的二流诸侯国,没有较大的突出表现。曹国,中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伯爵。文王子曹叔振铎后裔。建都陶丘,辖地大致为现在的定陶附近&由于曹国弱小,后世记载的曹国事迹不多。西周时代,曹国唯一记入《史记》的大事是前826年曹幽伯被弟弟曹戴伯所杀的事件。进入东周后,曹国再发生内乱。前761年,公子武杀死兄长曹君石甫自立,后来谥为曹穆公,以后的曹国君主谥号皆称公。&春秋时期,曹国成为晋楚争霸的对象之一。前637年,晋公子重耳落难时经过曹国,受到曹共公的无礼对待。前631年晋楚城濮之战时,晋国伐曹、卫救宋,把曹共公俘虏。楚国失利后,曹国亲近并听命于晋国。&后来,曹国与宋国交恶。曹悼公于前515年遭宋景公禁锢至死后,曹国发生内乱,继任国君的曹声公和曹隐公先后被杀。后来曹伯阳继位,背叛晋国、又入侵宋国。结果宋景公伐曹,晋国没有派兵拯救。前487年,宋景公擒杀曹伯阳,曹国灭亡。&曹国的后裔后来以国名为姓氏,是为曹姓的其中一个起源&春秋时期,曹国成为晋楚争霸的对象之一。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即晋文公)落难时经过曹国,受到曹共公的无礼对待。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时,晋国伐曹国、卫国救宋国,把曹共公俘虏。楚国失利后,曹国亲近并听命于晋国。&曹伯阳三年(前499年),国人有梦众君子立于社宫(社宫,社地),谋欲亡曹。曹的始祖叔振铎出来劝阻他们,说:"请等待公孙疆。"众许之。天明以后,求公孙疆其人,却遍索不得。那个做梦的人暗暗告戒其子说:"我亡,尔闻公孙疆为政,必离开曹,不要遭到曹祸。"这是曹国已将灭亡的前兆。曹伯阳好田弋之事。曹野人公孙疆亦好田弋,获得一只白雁去献给伯阳,并且给他大讲田弋之说,进而讲国家政事。伯阳非常喜欢他,有宠,使为司城以听政。梦者之子乃亡去。公孙疆以言霸,取悦于曹伯阳。曹伯阳于是背晋而干预宋国之政。宋景公伐曹,晋人不救。公元前487&年,宋终于灭曹。&此事为《史记·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所载,太史公曰:余寻曹共公之不用僖负羁,乃乘轩者三百人,知唯德之不建。及振铎之梦,岂不欲引曹之祀者哉?如公孙强不修厥政,叔铎之祀忽诸。&后来,曹国与宋国交恶。公元前515年,曹悼公遭宋景公禁锢至死后,曹国发生内乱,继任国君的曹声公和曹隐公先后被杀。后来曹伯阳继位,背叛晋国、又入侵宋国。结果宋景公伐曹国,晋国没有派兵拯救。公元前487年,宋景公擒杀曹伯阳,曹国覆亡。&后来,曹国的后裔以原国名"曹"为姓氏,成为曹姓的其中一个起源&25,郕国,史书又作成、盛,互通,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河南范县、山东宁阳县东北一带,国君为姬姓、伯爵。&始封君为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叔武。公元前408年被齐国所灭。郕国夹在中原赵、魏、齐、鲁几个大国之间,逐渐沦为附庸。公元前8世纪前后,在鲁国控制之下。鲁庄公八年(前686年)夏,鲁国和齐国围攻郕国,郕国降于齐国。鲁文公十二年(前615年),郕国国君去世,太子奔鲁,在鲁国的帮助之下得以即位,于是郕国再度成为鲁国附庸。春秋后期,郕君沦为鲁大夫,之后郕成为孟孙氏采邑,郕君受制于孟孙氏。公元前408年,齐国再度攻陷郕,郕君失国。26,霍国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家,位于现代的山西霍州一带,周武王时,封叔处于霍,是为霍叔处,此即霍国之始,管蔡之乱后,霍叔处被废为平民,但霍国仍被保留下来由霍叔处之子继位,一直到春秋时代,公元前661年被晋国所灭。周武王建立周王朝后,分封诸侯,将其六弟叔处(史称霍叔处)封到霍国为侯。周武王去世后,其子周成王继位,其叔周公旦摄政。因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等人素与周公旦不和,便与商纣王之子武庚等联合发动叛乱,史称"管蔡之乱",从史料看,霍叔处是协从者。周公旦奉周成王之命,东征很快平定了这场王室内乱。武庚被诛,管叔鲜畏罪自裁,蔡叔度被流放边疆,霍叔处被贬为庶民。不久,周成王念霍叔处虽参与叛乱尚属有德长辈,于是恢复了霍叔处的封地,并将其侯爵降为伯爵,以安天下。&公元前661年,霍国传至求为霍伯,求认为从前周成王对其祖先霍叔处安置不当,遂自称霍公,史称霍哀公,变伯爵为公爵。晋献公得知求自称霍公后,心中不平,于是出兵灭霍。霍国被灭后,求逃至齐国。是年,晋国大旱,晋献公使人占卜,说是因灭了霍国,霍山神降罪于晋国,有此大旱之灾。于是晋献公即命人将求从齐国找回来,让他负责霍山神祭礼事宜。求的后人指国为姓,遂有百家姓中的霍氏。因此中国之姓霍者皆为霍叔处之子孙。霍州是霍氏的发源地,古霍国遗址今白龙镇陈村为霍氏祖庭。天下霍姓出霍州,应为定论。27,滕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古国国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而封叔绣(即周文王姬昌第十四子)被封于滕(今山东省滕州市境内),是为滕叔绣。&公元前414年被越王朱勾所灭,不久复国。后又被宋(一说齐)灭掉。共传23世。古滕城是滕国的国都,距离山东滕州7公里。有一种观点是,滕始封可能在卫地,后改封山东。今山东省枣庄市姜屯区域。滕国,中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侯爵。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之后分封自己的十四弟姬绣于滕(今山东滕州),是为滕叔绣。&公元前414年滕国被越王朱勾所灭,不久复国。后又被宋(一说齐)灭掉。共传23世。古滕城是滕国的国都,距离山东滕州7公里。有一种观点是,滕始封可能在卫地,后改封山东。&腾国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姬姓,前1046年立国,前414年被越王朱勾所灭。始封祖是文王之子错叔绣(封侯爵)。今滕州市西南14里处有古滕城遗址。该国与鲁国关系密切,并依附于宋、晋国,参加大国的会盟和战争。公元前415年为越国所灭,不久复国。后又被宋(一说齐)灭掉。共传23世。&滕国君主为姬姓。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而封其宗亲及功臣为诸侯。其中叔绣(即周文王姬昌第十四子)被封于滕,是为滕叔绣。古滕城是滕国的首都,距离山东滕州7公里。有一种观点是,滕始封可能在卫地,后改封山东。&周公东征后封其弟错叔绣于滕,今山东滕县西南7公里有古滕城即其国都。有认为滕始封可能在卫地,后改封山东。春秋初期,滕、鲁关系密切。《春秋》鲁隐公七年(前716年)已有记载。前712年,滕侯、薛侯朝见鲁公,争行礼之先后位置,滕侯以姬姓得为先。战国时,孟子曾到滕国拜见滕文公。战国初期,滕国即被宋康王所灭。周公东征后封其弟错叔绣于滕,为滕侯。&滕国与鲁国关系密切,并依附于宋、晋国,参加大国的会盟和战争。&春秋初期,滕、鲁关系密切。《春秋》鲁隐公七年(前716年)已有记载。前712年,滕侯、薛侯朝见鲁公,争行礼之先后位置,滕侯以姬姓得为先。&战国时,孟子曾到滕国拜见滕文公。战国初期,滕国被宋康王所灭&28,虞国,也称北虞,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位于山西晋南。都城遗址坐落在中条山脉最低平最开阔之处的平陆县古城村虞--周代姬姓国。虞也同吴,史书记载虞有二。&一在南方,即春秋时代曾争霸中原的吴国,此略。&一是山西晋南的北虞。大体在山西省晋南,具体在山西省平陆、夏县一带。&因为吴国也叫做虞国,所以这个虞国叫做北虞。&《史记·吴太伯世家》:"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是为虞仲,列为诸侯。&此谓山西平陆、夏县一带的虞国是周初武王所封的虞仲之国。然而,刘晓景等根据金文及相关资料论证,山西虞国乃陕西陇县一带西周矢国的后裔。前655&年,虞国君贪图晋献公的宝马珍玉、借道给南下伐虢的晋国军队,晋军灭虢回师途中,顺手牵羊又灭亡了虞国。&也有人认为,虞国是陕西省陇县地区西周时期夨国的后代。29,虢国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封国。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虢国国君,虢仲(一说虢叔)封东虢(今河南荥阳县西汜水镇)。虢叔(一说虢仲)封西虢(今陕西宝鸡市东)。西虢国,西周初年所封诸侯国,位于现陕西宝鸡附近,后随周平王东迁至今河南陕县东南,地跨黄河两岸,河北称为北虢,河南称为南虢,实为一国,于公元前655年被晋国所灭。原地留有一小虢,公元前687年被秦国所灭。东虢国,西周初年所封诸侯国,位于现河南荥阳,公元前767年被郑国所灭。&虢国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封国。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虢国国君,虢仲(一说虢叔)封东虢(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虢叔(一说虢仲)封西虢(今陕西宝鸡市东),两虢起着周王室东西两面屏障的作用。西周晚期周宣王初年,西虢东迁,形成所谓南、北二虢。于豪亮先生说“虢仲、虢叔都是文王之弟,虢仲封于东虢,虢叔封于西虢。北虢在平陆,在黄河北岸;南虢在三门峡,在黄河南岸。北虢和南虢隔河相望,其实只是一个虢国(相当于原西虢),这是虢叔的后代随平王东迁后建立的国家”。东虢于公元前767年被郑国所灭(据《竹书记年》)。西虢东迁后,在原地留有一小虢,于公元前687年被秦国所灭据《史记·秦本纪》);东迁后的三门峡虢国建都上阳,地跨黄河两岸,史称南虢、北虢,实为一虢,于公元前655年被晋国所灭&30,许国,中国历史上西周及春秋时代的一个诸侯国,男爵爵位,国君为姜姓,建国君主是许文叔,许男结亡国。&史许氏与齐氏是同一个祖先四岳伯夷之后。商周时期,西周在灭亡商朝之后,周成王大封诸侯。其中,在商王朝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许多姜姓诸侯国。许国是被周朝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始祖为许文叔,为太岳之嗣。&许国,姜姓许氏诸侯国。爵位是男爵,它是至今唯一可确定为男爵的周代诸侯国。管辖范围,从都城向四周辐射,方圆30公里左右,包括今河南许昌县及临颍县北、鄢陵县西南这一广大地域,作为"中原之中",在地理位置上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公元前770年,以周平王东迁洛阳为标志,中国进入东周时期。此时王权衰落,盛世不再,天子已无力控制各个诸侯,一些逐渐强大的诸侯纷纷称王称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春秋五霸相继崛起,许国如同一叶扁舟,在诸侯争霸中风雨飘摇。&春秋时期,郑国、楚国等非常强大,许国经常遭到强国侵略。因力量弱小,无法抵抗,只好委曲求全。&公元前654年,楚国攻打许,许君大败,于是"肉袒谢罪",楚国才心满意足,退兵而去。&楚成王时,再次进攻许国,许君没办法,第二次"肉袒谢罪",请求和解。在这种情况下,许国只能迁徙,以躲避楚国和郑国的锋芒。&公元前576年,许灵公被迫迁到了"叶"(今河南叶县西南)。公元前533年,又迁其国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公元前529年,迁回叶。公元前524年,迁至容城(今河南鲁山东南),成为楚国的附庸。&在这之后,许国差不多每三至五年就迁徙一次,可以想到许国面临的险恶局势。许国迁"容"后,虽暂时有了一个长期的休整时间,但是,当时诸侯纷争,许国这样的小国仍是不能躲过被吞并的厄运。&许国之所以弱小,与其爵位过低有直接关系。因为爵位低,所以城建得小,封地也不多。这样,资源有限,实力也就弱。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诸侯国相争战的时候必然处于下风而无法振兴。恶性循环之下,永无兴盛壮大的机会。&公元前576年,饱受晋国、郑国侵伐的许国已经痛失大片土地,无奈之下,十五世国君许灵公(字宁),把许国都城从许迁至叶(今河南叶县)&,成了楚国的国中之国,完全成为楚国附庸。(2002年4月,考古工作人员在叶县澧河南岸的悬崖边抢救性发掘了一座古墓,出土了大量编钟、跽坐铜俑、青铜鼎、青铜戈等青铜器。铜戈铭文:"许公宁之车戈"、"许公宁之用戈"。著名考古专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教授认定:此即许国十五世国君许公宁之墓。)&即使这样,许国仍未得到楚国的照顾,楚国不时令其迁徙,许国都城先后迁到安徽亳州、湖北随州、河南西峡、河南鲁山等地。经过这三番五次的折腾,许国已是国穷财尽,徒有虚名。而郑国却仍怕许国东山再起,公元前504年,郑国大将游速率军伐许,许国已经无力抵抗,十七世国君许斯被俘,许国遂遭灭国之祸。&此后,在楚国的帮助下,许国后裔重新立国又持续了100余年,直至公元前375年,史料记载"许二十四世为楚所灭"。绵延700余年的许国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左传》记载,许男斯在位时,在楚国郢都被吴国攻克期间,许国为郑国所灭。&后来,又有几位在史书中记载的许国君主。很有可能是在楚国扶植下,许元公被当地百姓或许国遗民拥立的,他们在严格意义上,算不上许国君主。&前481年,楚惠王封公子结为许国君主,后传五世到战国初期,许君被楚国废黜,许国彻底灭亡。31,莒国,周朝诸侯国,国君为己姓,建国于公元前1046年,建国君主是己兹舆期,是淮夷中最强的国家,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叙述:"莒虽小国,东夷之雄者也。其为患不减于荆、吴"。&齐桓公为公子时,曾到莒国避难,留下"勿忘在莒"的典故。公元前431年莒国为楚国所灭,但是莒国的全境后来为齐国占领。《汉书·地理志》记载说莒传"三十世为楚所灭"。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联合五国攻田齐,占领齐国大部,田单辅佐齐襄王凭借莒、即墨二城复国。莒国,是于公元前1046年西周周武王分封的子爵国,国君为己姓,君主己兹舆期。&春秋至战国初期莒国都城。位于今莒县县城的四周,东临沭河,西傍柳青河。《读史方舆纪要》“废莒县”条载:“旧城有三重,皆崇峻,子城方十二里,内城周二十里,外郭周四十里。”元至元中,截“东北隅为今城,周五里有奇。”明始砌以砖,即今之城垣。匝郭土阜,皆昔之故城基地。莒国公元前481年,莒郊公亡国。&早期自前720年至前673年为莒国历史的早期。&起初,莒的疆域似已较初封国时有所扩张,也有可能是逐渐恢复了周公东征前之的旧疆域。它南入向(在今莒县南70里处),北伐杞国,灭亡邾国。杞为旧国,商朝卜辞中有“杞侯”字样出现。周武王重封夏之后楼公于杞,初都于今河南杞县,春秋前,不知何故东迁。先迁于今新泰县境,继又迁淳于(今安丘东北)。杞之国土,东起今诸城境,西至安丘境,正好横亘于莒之北部。莒欲扩地,向南已灭向,向北不能灭杞国,所以使用蚕食手段,先占领一邑。杞本夏族,但因处东夷故地,用夷礼,所以齐国、鲁国等国很鄙视杞国,不与杞国建交。&莒国的西疆与鲁国接壤,西北与州国、纪国二国接壤。州国是小国,姜姓,不久被齐所灭。纪国曾因调停鲁国与莒国的关系,与莒在“密”地会盟。前715年,鲁国和莒国因此在“浮来”结盟。可以看出莒对西方及西北方的邻国,维持了友好关系。但齐桓公即位后,齐国称霸,局面发生改变。&齐桓公为公子时,曾到莒国避难。返回齐国当了君主之后,却不念旧德不久,齐国却向东方扩张。纪国和杞国首遭侵略,亦见“伐莒”之文。莒国似乎明白这个情势,以后不再向北发展,转向西、南两方,开始与鲁国鄫国发生纠葛。&当时,莒是齐国和鲁国之外的东方大国,附近的贵族与国君,在本国住不下去时,都喜欢投奔莒国。这时,在莒国的外国贵族,除了齐公子小白之外,还有谭君、鲁庆父。因为鲁国人赂莒交出鲁庆父,又食言不送贿款,鲁国和莒国之间曾数次发生战争,莒国被打败。结果,鲁国也有了戒心。在鲁庄公二十九年(前665年),在城诸及防(东防,在今费县东北40余里处)布防,就是为了防备莒国。齐桓公由于标榜尊王攘夷,所领导的几次会盟,莒都不得参加。后宋襄公欲霸诸侯,也领导了几次会盟,莒亦未获准参加。&中期自鲁僖公二十四年(前626年)至鲁成公十四年(前577年)是莒国历史的中期。这时,是晋文公继齐桓公后当霸主,以及邲之战后楚庄王继为霸主时代。莒国在这一阶段,历经兹平公、纪公庶其、厉公季陀、渠邱公朱四代君主。他们先后参加了中原各国的几次会盟,外交上初步活跃。&后来,可能由于齐国和鲁国相继侵略,也可能由于莒君渠邱公无能,莒国的三座城池经常为楚国所攻破,但楚国不能据而有之,不久退出。前574年渠邱公死,子密州即位,史称黎比公。&中后期自鲁成公十五年(前576年)至鲁襄公三十一年(前542年)为莒国历史的中后期。在这一时间段前期,晋悼公领导的晋国重新称霸。后期,宋国向戌建议晋国、楚国弭兵,争霸局面稍得缓和。&晋国势力重新强大之后,三十年之内,举行了大会盟二十四次,莒全部参加。由于多次参加盟会,莒似乎逐渐以大国自居,莒的君主自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开始对外用兵。一开始,就合邾国联合,共同侵略鄫国。&鄫国在莒国的西南,离鲁国比较近,便向鲁国求援。但是,鲁国被打败,鄫国终于为莒所灭。鲁国的君主认为国家到受到了威胁,加强位于东疆的费城的防护。前565年、前563年、前561年年,莒三次进攻鲁国。&看上去,仅仅是争夺边境上的田地,然而鲁国却以为:“莒人间诸侯之有事也,故伐我东鄙。”。当时,晋国、楚国继续争霸,齐国、鲁国也都在中原争霸,莒就钻了空子。&由此看来,莒渐渐强大之后,也回想别的国家一样拚命侵略邻国。史书里评价,春秋无义战,莒也不可能例外。莒国的兵力,这时看上去很强。前555年,以晋为首的12个国家联合讨伐齐国,莒曾要求以“车千乘”从东南方向袭击齐国。这一次,齐兵吓得不敢出战,晋军焚烧了临淄。12个诸侯国的属下之兵后来到达了齐国的南方边境。齐军坚守城池,未导致很严重的惨败。然而,齐国对莒极为不满,开始有了报复之心。&莒黎比公治理国家時,被《左传》称之为「虐」,又说「国人患之」,指的就是他不顾国力,不想百姓安危,经常与齐国、鲁国争战,民不堪命的情况。黎比公处于齐国、鲁国两国大规模开辟疆土的时候,利用强大的晋国为援,以攻为守,也确实能算是较好的策略。因而,这一阶段是春秋时期,莒最活跃的时期。黎比公死后,莒逐渐走向衰亡。.&自鲁昭公元年(前541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为莒国历史的末期。这一时期,晋国公室逐渐强大,国力内耗不复外顾,莒失去了援助。莒君在历史上有记载者,有公子展舆、著邱公、共公、郊公等四人。嗣后入战国,莒事无记载。到了公元前431年,楚国灭莒。&在这段时间内,莒国的国土经常被齐国、鲁国占领,国势渐渐变得虚弱,只好采取守势。而且,莒国有内乱,展舆当国君后,夺走了「群公子」秩的权利,群公子怀恨在心,把公子去疾从齐国召回,立为莒国君主。展舆在吴国避难,他的党羽务娄等三人奔赴齐国,带走了「大庞」、「常仪靡」二邑。后来,「牟夷」又去鲁国,把「牟娄」及「防」二邑送给鲁国。&前532年,鲁国伐莒,攻占了「郠」。「郠」位于今沂水县边界,也是莒国的门户,因此,莒国西疆撤走了所有防守部队。在这时,莒仍然内乱不止。国君去疾死后,蒲余侯杀公子意恢,从齐国迎回了公子去疾之弟公子庚舆成为国君,此后莒国成为齐国的附庸。&前523年,莒想摆脱齐国的控制,两次导致齐国的攻击,但此时,莒的国力大大缩退,比不上周围的国家。在战国时代,楚国的势力扩张到淮河上游,灭亡了蔡国,进而灭莒。但是,莒离楚国还是比较远,楚不能长期占有莒地,莒国的全境最终成为了齐国的疆土。&32,纪国——姜姓,侯爵。系太公之次子。武王念太公之功,分封于纪。即今东莞剧县是也。& 纪国是商朝在东方的与国,都城在今寿光县纪台乡,周灭商,纪国又臣服于周.春秋初年,齐国强大起来,逐步向东发展,纪国成为主要障碍,经过长期战争,到公元前690年,纪便被齐国吞并。纪国位于齐国以东,莱国以南。疆域不亚于齐国或鲁国。周夷王年间王烹杀齐哀公。传说是纪侯进谗言的缘故。两国结仇。齐国一直伺机吞并纪国,报仇是一个原因,其实灭纪是齐国扩张的必由之路。纪国选择与鲁国结好,借齐鲁两强国的矛盾而自保。鲁国力图保存纪国,抑制齐国的扩张。这种三国关系从公元前8世纪入春秋到公元前690年纪国灭亡,贯穿始终。鲁隐公时代和鲁桓公初年,鲁国国势极盛。尤其是公元前699年,鲁国、纪国、郑国联军大败齐国、宋国、纪文侯姜静卫国、南燕国联军,此战终结了"齐僖小伯(霸)"的局面。纪国得以安定一时。鲁桓公趁势于公元前695年,在鲁桓公、齐襄公和纪侯三国君主的盟会上试图使齐国和纪国和睦。然而同年,齐国军队侵犯鲁国边境,边境上打了一仗。说明鲁桓公的调解失败。第二年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和郑君子亹被齐襄公杀死。鲁郑两国顿时不及考虑保存纪国。形势急转直下。&公元前693年,齐国军队驱走纪国的郱、鄑、郚三邑居民,占有三邑土地。公元前691年,纪国分裂。纪侯之弟纪季以纪国的酅地投降齐国,做齐国的附庸。同年鲁庄公试图和郑君子婴商量保全纪国,郑君以国内部不安定为由拒绝。公元前690年,齐国军队攻破纪国都城。纪侯将剩下的国土交给纪季,出国逃亡一去不返。纪国灭亡。&33,邾国——,曹姓,周代为鲁国附庸国。相传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陆终娶于鬼方氏妹,名曰女嬇,生有6子,第5子名安,为曹姓之祖。周武王灭商之后,封安之后人侠于邾,史称"邾侠",为邾国之开国始祖。邾在文献中又称为"邾娄"或"邹",战国时代为楚国所灭。故址在今山东省邹城市周围地区。邾国是子爵国,也史称邾子国,周代东方著名方国之一,是鲁国的一个附属国。邾国的先祖是安(或书作"晏",二字古通用),周武王封安的五世孙侠于邾,为鲁国附庸,《世本》称邾侠,后世亦称曹侠。邾国虽然自周初立国,但直到春秋时期的邾君克(仪父)之时都没受周天子册封,无爵位,其国君只称"邾君";安的十二世孙邾君克时已经是春秋时期,在齐桓公的奏请下,周天子册封邾为子爵,邾君始称邾子,位列于诸侯。&自邾侠后七代邾君是夷父颜,其名颜(或称伯颜),字夷父,先秦人名、字并称时先字后名,故称"夷父颜",史称邾娄颜、邾子夷父或邾颜公。&夷父颜之时,因为有功于周,封其子友父(名肥)于郳,史称小邾。&周宣王二十一年(前807),夷父颜帮助鲁公子伯御在鲁发动叛乱,杀死了鲁懿公,篡夺了鲁君之位。周宣王三十二年(前796),宣王伐鲁,杀了伯御而立鲁孝公,同时诛杀了夷父颜。夷父颜被诛后,邾国追谥为"邾武公"。周宣王命夷父颜的同母弟叔术代理邾国君位。一说叔术为邾国群公子(庶出的诸公子)之一,但在曹姓公族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是位贤明有德的人,受到邾人的拥护,故得即邾君之位。&叔术代邾君之位15年,到公元前782年周宣王死后,叔术让国于夷父颜之子夏父,自己出居于滥,受当时邾国五分之一的疆土。滥在今滕州市东南30公里羊庄镇土城村。至此邾国分立为邾国、小邾国和滥国,这便是史学界所说的"邾分三国"。&春秋时期,齐桓公推行霸业,当时的邾君克(字仪父)积极予以支持,去各国奔走联络,曾夜宿滕国和薛国。周厘(僖)王二年(前680)鄄地会盟后,齐桓公霸业始成,为了报答邾国的帮助,即奏请周天子,封邾国为子爵,邾国国君始称"邾子",邾国始得位列诸侯。《左传·庄公十六年》载"邾子克卒",时为周僖王四年,后谥邾安公。安公之后是其子宪公邾子琐,宪公之后是其子文公邾子籧篨。&邾文公在位五十一年,是邾国在位最长的一代国君。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今邹城峄山之南另立新都(见《左传·文公十三年》),直到战国时为楚所灭。古帝颛顼(zhuan xu)的玄孙陆终有6个儿子,第五子名安,大禹赐曹姓。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封安的后裔曹侠在邾建立邾国,附庸于鲁国。邾国又作邹国,亦称邾娄,有今山东费、邹、滕、济宁、金乡等县地。邾国故城陶文在西周之前,邾国的历史属于传说的时代。至西周始,邾国才有信史。史载,周武王灭商后,邾国臣服于周,成为周的附庸国,初封之君是曹侠。邾国可能早已存在,先依附于商,商灭又依附于周。曹侠之后,其子曹非继立。之后的世系为:曹非生曹成,曹成生曹车辅,曹车辅生曹将生,曹将生生曹訾父,曹訾父生夷父颜。夷父颜亦即曹颜,夷父是他的字。曹颜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国君。时值西周末年,曹颜因有功于周王室,周王室封其少子曹肥于郳(今山东滕州东)为附庸,初称郳国,后齐桓公尊王攘夷称霸,郳君曹肥的曾孙曹犁追随有功,被封为小邾子。曹颜因为帮助鲁公子伯御叛乱篡位,被周宣王诛杀,其弟叔术被立为邾君。叔术为人仁义,将君位让给了长大成人的曹颜之子夏父,自己出居于滥(今山东滕州东南)。故邾与小邾、滥史称"三邾"。邾君夏父之孙为邾君仪父。《春秋》隐公元年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关于《春秋》称"邾仪父"而不称其爵位,《左传》解释说:由于邾仪伯尚未受到周王室的正式册封,所以只有直呼其名。又据杜预《春秋左传集解》说:其后仪父服事齐桓公,以尊奖王室,被赐爵为邾子。所以邾国国君称邾子,是在春秋的齐桓公时期。&春秋时期,在今山东境内,邾国是仅次于齐、鲁的国家,与之相当的还有莒国。邾国的疆域大致相当于今邹城的全境和周边的济宁、金乡、滕州、兖州、费县的部分地区。其国力也比较强,春秋末年仍有600乘战车的军事力量,是今山东境内众多小国家中的佼佼者。邾国在北边与鲁国接壤,"击柝之声相闻",两国的毗邻关系,既有利害矛盾,又有相互的影响,所以邾国与鲁国的关系成为邾国发展史的重要内容。&从春秋初年开始,邾国与鲁国的关系就不和睦。因为鲁为周的同姓国,在周代各诸侯国的位次排列顺序上,亦即所谓"周班",有"鲁之班长"的说法。鲁国的地位高,影响大,又与邾国为近邻,为了自己的生存,邾国千方百计地要搞好与鲁国的关系。在春秋时期,邾国国君多次到鲁国结盟朝见,以结好于鲁。但鲁为了扩展领土,将邾国视为"夷"而经常加兵于邾。仅《左传》记载,短短的二百余年里,鲁国对邾国的入侵就达十几次之多,先后夺取了邾国大量的土地。邾有时也不示弱,经常与当时的强国如晋、齐、楚相交结,求得保护,与鲁国对抗。&公元前639年,邾国灭须句(今山东东平)而并其地,须句国君流亡到鲁国。因为鲁僖公母亲的母家是须句,所以第二年鲁国出师伐邾,夺取须句,并让须句国君复国。邾国心有不甘,出师伐鲁。鲁僖公看不起邾国,竟然"不设备而御之"。大夫臧文仲劝谏说:"国无小,不可易也。无备,虽众,不可恃也。"希望僖公不要轻敌,认真做好战备,但鲁僖公不以为然。两军交战于升陉,鲁国大败,连僖公的头盔也成了邾军的战利品,被悬挂在城门之上。须句又被邾国所灭。但毕竟两国间的实力不可同日而语。公元前627年,为报升陉之役,鲁军征伐邾国夺取了訾娄(今凤凰山下大律村一带,当时亦当称绎,訾娄可能是鲁国人对邾都的鄙称)之地。前620年又伐邾夺取须句,所以在两国的矛盾斗争中,占上风的主要是鲁国。之后,邾国统治者随着国势的逐渐衰微,改变了对鲁国的态度,从公元前585年始,多次朝鲁以求维持友好关系。之后邾国与鲁国的关系,随着彼此间力量的消长和当时大国争霸等外部环境的变化,时战时和,这种状况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春秋后期,邾国政治日趋败坏。如邾庄公死时,竟用了5个人殉葬,这与"邹鲁文化"的基本精神是相背离的。由于统治者的腐朽昏庸,君臣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统治集团内部关系日趋紧张,最终导致政权的分崩离析。早在邾悼公时,邾国大夫庶其投奔了鲁国,并把邾国的漆(今山东邹城东北)和闾丘(漆的东北)作为进献礼交给鲁国。时隔一年,大夫畀我又叛邾奔鲁。邾庄公时,连续发生了大夫快逃亡鲁国和大夫黑肱献滥邑以奔鲁的事件。继邾庄公而即位的邾隐公更是一位荒淫无道的君主。公元前488年,鲁国伐邾,鲁军已攻至郭门,隐公仍然在享用乐舞,结果被俘虏。后隐公被放回,但仍不思悔改,又被吴王拘禁。邾隐公后在鲁、齐、越国之间流亡,最后在越国的帮助下回国复位。因其无道,又为越国所拘禁,死在国外。他的儿子公子何即位,也是一位无道君主,从此邾国国势日衰,江河日下。国势的衰落,与鲁国的力量对比更为悬殊,鲁国加重了对邾国的压迫。公元前529年,在晋国召集的平丘之会上,邾国曾联合莒国起诉鲁国说:"鲁朝夕伐我,几亡矣。我之不共(供),鲁故之以。"鲁国不断施压,邾国只好不断进贡示好以求和平,借以苟延残喘。到了战国时期,在鲁国的蚕食鲸吞之下,邾国已成为一个奄奄一息偏居一隅的小国。但邾国的统治者却依然腐败如常。据《孟子·梁惠王》篇,邾穆公时期,每逢灾荒之年,邾国的百姓年轻力壮的四处流散,年老体弱者抛尸于荒野,而国家的仓库中却装满了粮食财宝。黑暗政治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民众对国家的离心倾向日益加强。在一次与鲁国的战斗中,邾国有33名官吏战死,而参战的民众却没有一个人为国死难。邾国统治者被他们的人民所抛弃。&在内忧加剧时,外患也接踵而至。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激烈,除了受到北方齐、鲁两国的侵略外,随着楚国势力的东渐和北上,楚国成为邾国的主要威胁。进入战国后期,楚国向北大肆扩张,邾国在它的第29代国君时被楚攻灭,其君被迁往南方,其故地称邾城。& 34,薛国——任姓,侯爵。黄帝之后。因世有功,武王克商,封其后裔奚仲于孽。即今山东泊州是也。&  薛为任姓古国,帝俊(喾)后裔,一说为黄帝系统颛顼的后裔。&薛国是古代黄河下游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这个说法和后世称奚仲为舟车始祖是可以相印证的。《左传》载"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故后人称奚仲为中国造车鼻祖。另据《通志·氏族》称:"颛帝少子阳封于此,故以为姓,夏朝时期,阳的第十二世孙奚仲亦封于薛。"&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任姓后裔畛,复于薛国,爵为侯"。周显王46年,为齐国所灭。任姓薛国自薛畛开始,相传31世。齐灭薛以后,齐威王少子田婴封于薛,谥靖郭君。田婴去世后,田文继封薛地,招贤纳士数千人,诸侯国君主竞相求其辅助,他曾先后被齐愍王,秦昭王和魏昭王封为相国。孟尝君居薛后,对薛国城池扩建加固并发展商贾,重农桑,减赋税,使薛国经济繁荣,国力强盛。&齐国被秦灭亡后,设薛郡,汉至魏晋设薛县。薛国故城虽然历经沧桑3000余年,但雄姿依在,历代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迫思怀古的诗词文赋。明代徐天博在《过薛》中写道:"西去官桥旧薛城,城中百亩春田平,三千食客皆尘土,十二侯邦就战争,林鸟有声应吊古,汀花无语自含情,千年野庙荒碑在,行路犹能说姓名。"清代满秋石在《春日过薛城怀古》诗中写道:"车正遗封弈代承,杳茫人鬼两无证,河山依旧还有薛,名分于今终长滕"。&薛国---始封祖为夏朝车正奚仲(侯爵)。今有薛国故城遗址。后迁邳,亦曰下邳,在今江苏邳县东北。不久又迁上邳,即今微山西北欢城,奚仲之后仲虺居薛,为商汤左相。周武王灭商,复封其后裔于薛。春秋以后,薛又迁下邳。薛国历夏、商、周三代,可考者凡64世。战国时(或疑齐愍王3年,即前298年)灭亡,入为齐邑。传世器有薛侯匜、薛侯鼎、薛仲铜簠。前418年,齐国乘机将薛国占领。另一说为楚国所灭。薛国灭亡后,从薛国逃亡的公子登在楚国做官,楚怀王以沛地赐公子登为食邑,公子登遂率族人迁居于沛,以祖先原封地命姓,成为薛姓。如果薛国为楚国所灭,公子登入楚做官,侍奉仇敌,于情不和。再则,此地后来为齐国田婴封地。薛国应是被齐国所灭更合理一些。前321年(周显王十八年),齐愍王封田婴(号靖郭君)于薛称薛公。并建造高耸的薛国城池,立宗庙。由此妊(任)姓薛国演变为田氏薛国。&&孟尝君执政田婴死后,其子田文(号孟尝君)袭封。田文好客喜士,招八方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增筑薛城,薛城也成为仅次于齐都临淄(七万户)的战国大城,乃至于"天下知有薛不知有齐",盛极一时。田文死后,魏国觊觎薛城,而齐国担心薛国独大,于是齐魏共灭薛。灭亡之后秦汉时,薛为重要郡县。历经数场战乱至隋唐时,薛国故地已彻底沦落为耕地和瓦砾堆。黄帝与四妃嫫母生有二子:苍林和禺(禹)阳,禺阳受封于任,以地为姓,古城在今河北省任邱西北,后南迁到山东济宁东南一带。禺阳直系后裔奚仲任夏禹的"车正",被封于薛(今山东滕州张汪镇境内),建立任姓薛国,奚仲十二世孙仲虺任商王汤的左相,又把任姓薛国从欢(虺)城迁回薛地,到商朝末年仲虺后裔成又移国于挚(今河南汝南东南),周文王之父娶(任)成之女太任为妻,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其太外公(任)成的后裔任畛为薛侯,复国于薛,即是春秋时曾与滕国"争长"的薛国。薛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共传六十四代,到战国中期为齐国所灭。薛国灭亡后,子孙或继续沿用先祖姓氏"任",或以国为姓姓"薛",古薛国成为任、薛两姓的共同发源地。《滕县志·薛世家》对此有详细记载。&滕州市官桥镇大康留村《任氏族谱》一部十卷,内有《任氏宗族考略》碑文一篇,载:"考吾任姓远溯黄帝,黄帝少子禺阳始封于任,遂有任姓。《山海经》云:禺阳后有禺号,禺号生徭梁,徭梁生番禺,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番禺为舟,奚仲造车,舟车问世,乃利交通。大禹治水,封奚仲"车服大夫",赐薛地,立为国。奚仲十二世孙曰仲虺,商汤左朝,汤灭夏桀,虺作《汤诰》以谕天下,天下遂得安宁。奚仲卒葬南山之巅,山名奚公山,仲虺终寝东山之麓,冢曰虺山固堆。仲虺后有畴有挚,代不失职。周文王失职。周文王西伯昌之母曰太任,故而武王封任畛复国于薛。嗣后薛定侯、献公谷、襄侯定、薛伯比、薛伯夷等相继宰薛。奚仲传六十四世至愍侯(任)宏,薛为宋(一说齐)灭……该谱中有一个薛国任姓世系总图,纪录了自奚仲至末代国君愍侯宏的历代国君名号。&35,已国——姒姓,伯爵。系夏禹王之后。武王克商,求夏禹苗裔,得东楼公,封于?已,以奉禹祀。即今之开封府雍丘县是也。  36,陈国——妫姓,侯爵。系帝舜之后。其裔孙阏父作武王陶正,能利器用,王实赖之。以元女大姬下嫁其子满,而封诸陈,使奉虞帝祀。其地在太皞之墟,即今之陈县是也。妫姓源于姬姓,系颛顼后裔,传至子孙帝舜娶帝尧二女娥皇,女英,女英生子商均。商均后代妫满娶周武王长女太姬,太姬生陈申公,陈相公。陈系武王元女太姬之后。& 陈国(公元前1045年-公元前478年),出土金文资料作敶。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周朝诸侯国,国君妫姓,是虞舜后裔。&周武王将长女大姬嫁给了担任周文王陶正一职的遏父之子妫满,备以三恪,奉祀虞舜。&陈国始建都于株野(今河南柘城胡襄镇),妫满史称胡公满或陈胡公,成为胡氏与陈氏的得姓始祖。后迁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城关一带),辖地最大时达十四邑,大致为现在的河南东部和安徽西北部一部分。&从妫满受封至公元前478年,楚惠王杀陈愍公为止,陈国共历25世,延续567年,中间经历过两次亡国和两次复国。&陈亡后,在齐国任职的陈国公子陈完的后裔于公元前386年取代了姜姓齐国,史称田氏代齐。陈,出土金文资料作敶。中国历史上西周至春秋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妫姓,是帝舜的后代。&周武王灭商,访求前代帝王的后裔,找到了大舜的后裔虞满,把长女太姬嫁给他,并封之于陈,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附近),让他奉守虞舜的宗祀,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河南东部和安徽的亳州西北部。根据胙土命氏的规定,以国为氏,称陈氏。遂为陈侯,谥号胡公。胡公满生于商纣王三十三年十月十五日(公元前1070年),薨于周康王二十五年正月十五日(公元前986年),在位64年,享年84岁。陈胡公是陈姓与胡姓的得姓始祖。王莽称帝时追封为陈胡王。陈国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列国的重要国家之一。其统治区域主要在豫东周口一带,存国时间近千年。现将陈国的历史渊源做一简单考证和介绍。&陈乃原始部落的名称,最早见于《史记·五帝本纪》:“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郧”。放郧即陶唐氏帝尧,帝喾是黄帝曾孙。陈部落是黄帝时代大的原始部落之一。与黄帝的姬姓部落互相联姻,是构成黄帝部族两大支系之一。黄帝族起于姬水,即今陕甘之交的岐山一带,陈部落的起源也当在附近。陈部落跟随黄帝部落四处征战,最后统一了黄河流域。陈部落也随着黄帝族东迁于中原肥沃的平原,最后落脚于东夷族属的太昊部落旧地宛丘(即今淮阳)。陈部落东迁后,由游牧生活走向定居生活。夏商时期,陈部落一直在豫东一带活动,也曾建立小的国家,分别臣属于夏、商。商代晚期,周武王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便松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