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区别怎么区分

    现在很多人不明白公有制是什么意思,好把公有制和官有制、国有制混淆,本文就来把它们区分一下。  私有制我们都知道,就是生产资料为个人私有。私有制的政府也有私有财产,它的办公场所、办公用品都是政府的私有财产。政府的收入来源于税收等等,政府置办这些财产靠的就是税收等等。  有些私有制的政府还创办了自己的企业,还购买了土地出租以增加收入,这些财产也是政府的私有财产。这一形式就是政府所有制,也叫官有制,或叫国有制。政府所有制=国有制=官有制。  官有制或者说国有制在中国历史上早就出现过,是个很陈旧的制度。以前封建社会的盐铁专卖就是国有制的。有大量国有企业的资本主义就是国家资本主义。脚底下就是,不管它自称叫什么。乌鸦自称是凤凰,但是它符合乌鸦的定义,一举一动都像乌鸦,就骗不了人了。  而公有制和国有制完全不同。马克思要建立的公有制是个崭新的制度,绝对不是一个很陈旧的制度。公有制里的生产资料属于全体人民共同所有,不属于政府所有。政府只有管理权,没有所有权。政府无权对任何的生产资料进行出卖、出租、转让、发包等。  在公有制里,政府一无所有,政府的办公场所、办公用品,包括一张纸、一根针都是人民的财产,是人民给的,政府无权出售。公有制里没有税收,政府用的东西由人民给,但是所有权还是人民的。官员也是劳动人民的一员,他们的报酬也由人民来发,不要政府自己发,因为政府一无所有。公有制里,政府没有决定权,只有执行权,决定权在人民的手里,由人民大会决定,人民让政府干什么政府才能干什么。政府如果有什么好想法需要去做,也得和人民商量,经人民同意。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民主。公有制里,每个人应得多少报酬也由人民来定。人民把每个人应得的报酬合起来交给政府,由政府代替人民来发放。  以前,毛泽东时代,是公有制的小秧苗,那时公有制的企业叫“国营”企业。改革后改叫“国有”企业。虽然只差一个字,但是性质大变,就由人民的变为政府的了,也由为人民服务变为以赢利为目的的了。宋江把聚义改为忠义,也是只改一个字。现在的国有企业遭国人痛骂,就是因为它们已经是政府所有的了,不是人民所有的了,不是公有的了。可是一些不明白的人却把国有企业的罪恶加到公有制的头上,真是张三杀人判了李四的刑了。  还有人说,公有制一专制,就会变成官有制。这也是不对的。都说毛泽东时代专制,可是毛泽东时代政府从来都没卖过土地,没强拆过民宅,也没卖过企业。当时,刚建国不久,政府那么穷,也没卖土地、卖企业,也没强拆民宅。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都说朝鲜专制,但是朝鲜政府也从没卖过土地和企业,也从没强拆过民宅。包括美国、英国都强拆过民宅,但是公有制的政府绝对不会强拆民宅。  一切财产都是人民公有的,政府无权处置人民的公有财产,这是公有制的底线。公有制的政府永远都不会越过这条底线的,一越过这条底线,就已经不是公有制了。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现在容易混淆的是“私有财产”和“公共财产”以及“私有财产”“生产资料”这两对概念。
  公共财产,即公共资源,比如公共车位、公共设施,我们是没权力去私自占有的,这是法律规定的,你不能连路边的垃圾桶也占为己有。  私有财产,不是生产资料。市场经济,生产资料是私有的,所以在市场经济里,生产资料等同个人私有财产。  生产资料公有制,即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为什么农业容易公私不分呢?因为农业源于早期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经营方式与个体户、小手工业者很像,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下的产物,除非农业实现社会化大生产,才是落实真正的公有制
  除非社会上没有了什么“干部”、“公务员”、“政府”、“官员”这些,才有不分官民的“公有制”。不过,没了政府,没了官员,什么“制”也就都没有了,彻底的“没治”了。
  按楼主的解释中国自建国以来只有官有制。  
  楼主的思路,还不于把政府与国家分开的好。政府往往跟国家无关,看看那些老是政变的国家,政府连狗都不如。
  没有选票,就是奴隶制。
  @无所不能360
19:23:49  “人民把每个人应得的报酬合起来交给政府,由政府代替人民来发放。”  归根结底还是官员决定报酬发放  -----------------------------  没有民主,就是官员自己制定规则。  但公有制下,大家经济地位平等,可以实行民主。  私有制下,大多数人忙于谋生,根本没有精力参与社会管理活动,只能任由官员和资本家制定规则了。
  作者:dggotowto 时间: 14:25:06  @无所不能360
19:23:49  “人民把每个人应得的报酬合起来交给政府,由政府代替人民来发放。”  归根结底还是官员决定报酬发放  -----------------------------  没有民主,就是官员自己制定规则。  但公有制下,大家经济地位平等,可以实行民主。  私有制下,大多数人忙于谋生,根本没有精力参与社会管理活动,只能任由官员和资本家制定规则了。   ###################  只要有官员和官方存在,所谓的公有制就必然是官有制,所谓的私有制实际上是民有制。
  官有制,跟驸马差不多,是把某些消费品的经营作为官员负责的政务,而国企,负责的一般是公益事业,区别在于有没有补贴。
  楼主的眼界,依然是那个“百多年前的误导”熏陶下,被固化了的思路。  对于“制度”而言,无论是你怎么称呼它,它都是指的“政治制度”。你去解读它、阐述它、认识它....的时候,不要使用“经济活动的内容”。  第一个扭曲政治概念和政治理念的人,是前苏联的列宁,他的扭曲理解误导了很多国家和人......  如你说的“公有制”,是指政治权力的公有。而不是列宁说的“生产资料的公有”。马克思的原著(德文)没有列宁的说法.....。  马克思著述的《资本论》,指的是“政治权力私有的政治制度,在社会化大生产中是制造剥削和压迫的”,用来阐述他的主张《宣言》是有根据的.....  列宁对政治、国家、和制度的错误解读,是可以推翻的,包括被列宁引导的那些个“....体系”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 正文
何干强:《振兴公有制经济之路》——(连载六)
作者:何干强
发布时间:
来源:乌有之乡
字体:&&&|&&&&|&&
  何干强:《振兴公有制经济之路》&&(连载六)
  第二章 辨明理论是非 (续):
  四、关于私有制经济及其与公有制经济的关系问题
  (一)是否可以把私营经济等同于民营经济
  私营经济中的&私&,含义就是私有制,所以,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上是明确的。但是,近些年来,有人已经把私营经济范畴改为民营经济来使用了,用&放胆、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的提法,来主张大力发展私营经济。而报刊媒体上也越来越多地用民营经济来替代私营经济范畴了。
  民营经济是一个含糊的现象形态的概念。在当今中国,&民营&相对&国营&而言,如果这样来理解,&民营&就只能表现经营权关系,指非国家直接经营。这样一来,集体经济是在一定范围组织起来的劳动者群众自主经营的经济,应属于民营经济;而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角度来看,国有企业改革后实现政企分开,成为法人主体之后,企业劳动者集体自主经营,也可以称之为民营经济。然而,只要留心一下,就可以发现,有人在表述时,是把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并列使用的;从一些地方改制后实际的&民营经济&来看,它们指的是私营经济和私人(包括外国人)资本控股的股份制经济,因此,民营经济被搞成了一个混淆经济的所有权关系与经营权关系的概念。这从学术上看,是一种违背形式逻辑的概念偷换。而从替代的舆论作用来看,这掩盖了私有制经济的本来面目,模糊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视线,成为一些人用&民营化&推行私有化的幌子。
  其实,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维护以国有经济为核心的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支持和引导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明确规定的。遵照科学含义,直接使用私营经济这个概念,有助于人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处理好公私所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从实施社会主义的国家资本主义政策的高度,对私营经济扬长避短,促进它发挥好增强民族经济的积极作用。
  (二)支持、引导私营经济发展是否等于推行私有化&改制&
  回答是否定的。众所周知,一段时间以来,许多地方政府推行经理层购买(MBO)这种私有化的&改制&,把它等同于公有制改革。这就使我国目前的私营经济形成两种类型,一种是民间私人投资形成的,另一种是原公有制企业私有化&改制&形成的。有人把支持、引导私营经济发展等同于发展后一种私营经济,这显然是一种曲解。
  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条件下,私人利用自己的储蓄投资于国家政策允许的产业而产生的私有经济,这对于壮大民族经济的总量,是积极意义的。但是,经理层购买这类私有化造成的私有经济,却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相反,普遍推行这类&改制&,只会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须知,公有制企业大量地出卖给私人,这是一种现有的资本所有权的转换(即使是等价交换),这种私有化并不增加社会资本的总量,实际上由于存在大量的不等价交换乃至化公为私,还造成了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的大量流失。支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这种私有化决不是一回事。毫不动摇地支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决不等于支持这样的私有化。
  在区分这两种类型私营经济的基础上,对于民间私人财产形成的私营经济的引导,应当有明确的规定,一是阐明其固有的剥削性质和现阶段具有的一定积极作用,明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私营经济发展比重的基本定位,规定私营经济能够自由进入、有条件进入和不能进入的领域;二是坚持对私营企业主依法收税,既要防止有人偷税漏税,又要坚决制止某些部门少数官员以各种名义对私营企业乱摊派,乱收费,干扰私营企业的合法经营;三是认真贯彻劳动法,加强对私营企业的法制管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经济权益,依法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私营企业中的劳资关系;四是加强对工商联合会、各种行会的组织领导,抓好私营企业主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他们服从国家宏观调控、维护民族经济利益的自觉性。
  值得指出的是,私有化&改制&在不少地方的推行,造成公有制主体地位削弱的态势,有人竟以此为由,说什么私营经济比重的加大,这是经济总量提高的原因,因而必须&国退民进&[①],这是严重的舆论误导。殊不知,我国私营经济比重急剧增大,其相当大的比重是通过国有、集体经济的私营化&改制&转化而成的,主要不是私人资本投资形成的。公道地说,改革以来中国经济总量的显著提高,是经济体制整体上平稳地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果,主要还是吃了新中国建立以来逐步壮大的公有制经济的老本;如果不是私营化,而是实行公有制性质不变的企业管理体制转换,国民经济总量同样可以显著提高。还应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看到,私营经济吃公有制老本,在较短时间是可以对经济总量起推进作用的,但是,它比重的急剧增长,必然造成国民之间收入的两极分化,必然带来的经济危机的潜在危险。
  值得高度关注的是,一些地方在私有化的&改制&之后,开始把私营经济每年增长的百分比,作为政绩或者发展指标来宣传;有的把&国企减一半,私企增五成&作为重点报道的通栏标题;[②]许多报刊大量使用内涵模糊的&民营经济&概念,报道各地竞相发展私营经济的情况。[③]与此对比,却很少旗帜鲜明地宣传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巩固与发展。这种轻视公有制经济的舆论氛围,是十分危险的。必须坚决纠正。
  (三)多种所有制经济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有一种观点认为,既然讲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就不应当再讲公私经济之间的矛盾。不难发现,目前报刊上已经很少发表分析公私经济关系矛盾的文章了。这个问题,关系到深入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有必要弄清。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它们统一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对立于不同所有制性质决定的经济利益关系,相互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与雇佣劳动制度联系的私营经济,它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多方面的:生产领域要与公有制经济争夺人才、资源,流通领域要争夺市场,分配领域搞两极分化;同时作为私人资本的人格化的民族资本家,在强大的外国资本面前有软弱性的一面,在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被削弱之时,还有可能倒向外国资本一面。尽管说,我国的私营经济受到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及其政策的制约,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的区别;但是在经济性质上,不能说是社会主义经济。中国的私营经济依然实行雇佣劳动,因而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属性。私营经济的生产目的、雇主同雇佣劳动者具有的资本剥削关系,由此产生的私人企业主或资本家阶级及其意识形态,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存在对立性。这是不可否认和回避的客观事实。
  固然,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条件下,公私经济之间的矛盾仍然属于民族经济内部的矛盾,广大劳动者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是要充分认识,这种矛盾总是处于发展变化中的,其演进存在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我们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始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私有制经济始终处于矛盾的次要方面,由于它同公有制经济对立的一面始终受到公有制的控制,又有国家依法监管和政策引导,它同公有制的矛盾就不会发展为对抗,矛盾的对立性就会表现为合法的市场竞争,而统一性的一面就会相对稳定。这样,矛盾双方就可以长期共存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之中,而私营经济本身也会向社会主义经济方面逐步转化。但是,另一种相反的可能性绝对不能排除,这就是,如果我们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公有制为主体方面的法律、政策出现重大失误,那么,国内私营经济和国际垄断资本为主的外资经济,出于资本无限扩张的本性,它们同公有制经济对立的一面就必然恶性发展,将同公有制经济争夺主体地位;这样,多种所有制经济矛盾关系中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就会发生互易其位,那就会出现社会主义被颠覆的历史悲剧。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我们务必要有清醒的认识。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只有实实在在地不断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并把内外资私营经济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消极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限度内,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不断巩固和完善。[④]
  因此,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我们不能按形式逻辑非此即彼的思想方法来理解。不能把多种所有制经济理解为相互间只有统一性,只有共同发展,而没有斗争性,没有相互削弱。根据唯物辩证法,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于同一历史阶段,是在相互矛盾中此消彼长地发展的。&共同发展&,在措辞上突出了它们之间的统一性,这是以公有制占主体地位为基本前提的。只有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条件下,受公有制的制约,私有制经济的副作用才会受到控制,从而私营经济才会服从国有经济的主导,才会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成为对民族经济有利的经济成分。如果公有制失去主体地位,私有制不再受到必要的制约和控制,那么其私有制脱离社会主义本性的一面,就必定会扩张起来,整个国民经济就会转向资本主义经济。如果我们忽视这种客观存在矛盾和斗争,那么,面对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负面作用,就会因麻木不仁而陷于被动;面对公有制主体地位被削弱的不良态势,就会丧失扭转被动局面的主动性。对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我们只有既看到他们之间相互联系、并存互利的一面,又看到他们之间相互矛盾、斗争的一面,这样才能增强维护基本经济制度的自觉性。
  (四)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是否平等
  有人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与公有制经济平等的法律地位&[⑤],这种观点似是而非,影响甚广,不能不辩论清楚。
  我们知道,新中国宪法规定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根据唯物史观这个指导思想,对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做出的重要规定。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既是中国社会化大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进一步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关系的客观要求;而从长远发展趋势来看,非公有制经济是不符合这些客观要求的。如果公有制主体地位动摇,多种所有制的相互依赖的社会主义制度也就失去了经济基础。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这意味着,宪法这个统领所有法律的根本大法,已经规定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经济地位,在法律上的不平等;前者必须占主体地位,即在国民经济中占控制、支配地位,后者则只能处于附属、补充和被控制地位。坚持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这种在经济地位上控制与被控制的不平等,才能保证中国基本经济制度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广大劳动人民处于主人翁经济地位、实现人民内部的社会主义平等。
  毫无疑问,在商品流通领域的交换关系中,个别企业无论其所有制性质有何差别,如果没有市场外部力量干预,如果不存在垄断行为,相互之间都会按历史形成的等价交换原则,平等相处,各国法律上也都承认这一范围内的相互平等地位。但是,如果把流通环节的平等扩大到整个经济关系,把这说成是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经济地位的平等,这就有失偏颇了。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在流通领域的关系是自由、平等的;货币资本与劳动力之间交换,撇开拖欠工资、克扣工资等违法行为,资本家按劳动力价值支付工人工资,两者是等价交换;但是,能说资本家与工人的经济地位平等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这样说,不过是用流通领域的平等,来掩盖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不平等。与此相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多种所有制经济在流通领域自由平等交换,并不等于公私经济取得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上平等地位。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这也就规定了在全国生产资料总量中,全民和劳动群众集体必须占有数量和质量相统一的绝对优势;决定了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国家安全和某些支柱性产业的领域,不能让或者限制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自由进入;决定了国有银行控制全国金融,可以决定资本借贷流向,有计划地调整经济结构。凡此等等,都表明公有制经济对非公有制经济起控制作用,从总体上说,它们之间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经济地位是不平等的。
  宣扬公私经济&平等的法律地位&,其实是主张私营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平起平坐。这显然有损于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从经济学角度看,这种观点的失误在于,没有把生产领域与流通领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经济关系搞清楚。须知,市场经济涉及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多个领域,生产领域是决定性的环节。各种所有制的经济成分,在生产领域彼此独立;在市场或流通领域发生社会分工联系或市场交换。在交换关系中,彼此地位是平等的;但是,离开流通领域,同一生产组织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生产组织之间的经济地位,都不能简单地用&平等&来概括。在私营企业中,老板与雇佣工人的地位是决不平等的;在不同企业之间,因人力、物力、科学技术条件不同、经济规模不同,存在着竞争力的不平等,即使等价交换,也存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竞争后果。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不应把流通领域的平等交换关系与生产领域的生产关系混为一谈。
  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如上所述,多种所有制经济在流通环节,彼此等价交换,这当然是平等关系;它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否则就不能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但是,这种流通领域的平等法律地位与生产领域不平等的经济地位,在概念上是不能混淆的。后者涉及生产领域谁占主体、谁起主导作用的问题。在生产领域,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必须坚决维护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而决不应当赋予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平等地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民和劳动者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地位高于私有制,这是社会主义根本经济制度决定的。只有这种不平等的规定得到了维护,国民经济才能朝着有利于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向发展。
  (五)主张土地公有、工业私有是否能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在一些地方推行私有化企业&改制&的过程中,有一种流行颇广的观点,即认为&土地公有、工业私有,并不影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同样是一种有损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认识误区。决不能忽视,国有工业经济对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第一,国有工业是国有经济的核心,也就是公有制经济核心的核心。国有工业是新中国物质生产领域资本增值效率最高的产业,是我国现代国民经济主要的物质技术支撑和基础,也是金融等服务业公有资本增值的主要直接源泉。如果它私有化了,整个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物质基础就瓦解了。
  第二,坚持和完善土地的公有制,需要社会主义工业经济作支撑。公有制工业经济与土地公有制两者是相互依赖、不可割裂的关系。只有国有、集体工业经济,才能自觉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为农村集体所有制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有计划地提供农业机械、各类动力设备等。我们党近些年提出的&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政策,只有在国有工业和城市集体工业不断壮大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落到实处。不可忘记,公有制工业经济、土地国有制与土地集体所有制是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经济基础,也是城乡和谐、工农和谐的经济基础,这是决不能动摇的。
  第三,工业经济如果私有化,必定会使现阶段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受到工业私有资本的侵蚀。现阶段中国工业生产力高于农业生产力,在目前的农村生产力条件下,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具体形式还是家庭承包制。农户如果不组织起来而是一家一户直接进入市场,充其量只是作为小商品生产者的市场主体,只能是市场中被&大鱼&的吞噬的&小鱼小虾&,在这种条件下,工业经济私有化,势必使广大农民受制于私营工业经济。一段时间以来,一些私营企业成为把农户组织起来从事专业生产的&龙头&企业,就是这种情况的证明。虽然私营&龙头&企业带农户的组织形式对农民增收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是这是以农民创造的剩余价值被私营企业占有为前提的。私营企业控制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农户,其原因就是因为农业生产力低。而这种控制,使得土地集体所有制的优越性已难以发挥。如果到农村投资作为&龙头&企业的主要是公有制企业,那么,&&龙头&企业加农户合作经济&的模式,就可以依据工农联盟的制度要求,合理地分配利益,从根本上增进集体农民的物质利益,成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经济形式。只有国有、集体工业企业有更大发展,才有可能对集体农民提供资金、科技和人才等积极的支持,乃至无私地帮助,才有可能帮助农民发展自己控制的集体所有制&龙头&企业,才不会让集体农民受制于私人老板。
  可以说,&工业私有,土地公有&这种说法的实质就是主张走资本主义经济的道路。须知,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维护私有制的资产阶级为了制止大土地所有者同他们分割剩余价值,也能是不反对土地国有化的,他们是可以把资本主义国家的土地国有化标榜为&土地公有&的。假如&土地公有、工业私有&在中国一旦实现,后果将不堪设想。那将不是使中国变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变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国,因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中国私有制经济面对国际垄断资本是缺乏竞争力的,也是软弱的。要振兴中华,只有毫不动摇地在工业经济领域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六)在农村是否可以农业搞集体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而工商业搞私营经济
  上述&工业私有,土地公有&的主张表现在农村,就是所谓&土地搞家庭承包制,工商业应搞私营经济,因为私营经济有效率&。关于私有制比公有制有效的观点,前面已经评析过,这里重点分析农村工业经济能否私有化。
  农村&无农不稳,无商不活,无工不富&,这是新中国农村长期经济实践得出的符合实际的重要经验。争议在于,应着力于发展集体工商业,还是着力于发展私营工商业。现实中的情况是,在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许多农村原有的集体工商企业(即集体乡镇企业)纷纷进行私有化&改制&,这造成了集体工商业经济严重削弱的后果。尽管如此,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在原先集体工商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从原有的集体工商企业置换出来的集体资本,仍然有一定的数量。这些集体资本后来转化为实物形态的借贷资本,也就是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盖成厂房,租赁给私人工商企业,以取得租金(利息)的方式,仍能取得一定的集体收入。事实表明,这样得来的集体收入,对于提高农民平均收入,缓解农村收入差距拉大,巩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仍发挥了积极作用。有鉴于此,在党中央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明确要求下,农村基层干部逐步认识到,当初上级有关部门要求对集体工商业搞私有化&改制&,并要求&改彻底&,是有严重弊病的;因为这样一来,农民就失去了集体工商业经济的收入,增加收入就只能靠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了,经验证明,这是不可能致富集体农民的;而一味发展农村私营工商业,虽能带来地方政府税收,但是却只能致富少数人私人企业主,还造成了两极分化,这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初衷显然是背离的。
  值得提出的是,许多农村干部虽然认识到集体工商业搞私有化&改制&有严重弊病,但是,目前仍然不敢积极组织农民重新发展集体工商企业,认为那样风险太大;认为用现有集体资本盖厂房,拿租金,可以没有风险。这说明,新自由主义所谓私有制有效率的观点对他们的影响依然存在。这需要通过深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来消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揭示出,借贷资本的利息是依赖于工商业资本带来的利润的;工商业资本的经营风险,迟早会反映到借贷资本上。如果集体资本只是采用实物形态的借贷资本形式(主要是出租集体所有制的厂房、供水、供电设备等)来经营,就使集体资本变成了依赖于私人资本、外商资本的附属物。而私有制一旦在工商业经济领域占了主体地位,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因此,集体经济附属于私有制工商业,是没有前途的。
  要壮大集体经济,就应当敢于发展集体工商业经济,唯有如此,才能直接取得工商利润收入,才能根本改变集体非农经济依赖于私营、外资经济的被动状况。还应当认识到,既然是市场经济的经济大环境,就理应促进集体农民树立敢于竞争的风险意识,坚信只要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就一定能使集体工商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占据应有的地位。
  (待续: 第二章五、关于公有制经济与和谐公平的关系问题)
  [①] 这其实是把我国的国有经济与发展市场经济对立起来,主张国有经济退出市场、私有经济占据市场。国有经济是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广大劳动人民掌握的财富,难道劳动人民掌握的经济就不能越来越壮大吗?
  [②] 见《扬子晚报》日A3版&重点报道&栏目对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报道的通栏标题。
  [③] 见人民日报日第18版,报道的大标题就是《苏州VS温州:民营经济谁执牛耳》,称&有媒体说,苏州的民营经济已赶超浙江温州&。
  [④] 本段参考了原人民出版社社长李长征同志在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规律研究&(05@ZH005)有关专题中论述的观点。
  [⑤] 梁慧星. 谁在曲解宪法、违反宪法 [N]. 社会科学报(第4版) ,.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昆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有制和私有制共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