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政府和经济机制解决学前教育教研机制供给缺失或过少

您的位置: &
农村学前教育政府供给效率的探究
优质期刊推荐北京市政府办理学前教育议案提出三年行动计划――中新网
本页位置:
北京市政府办理学前教育议案提出三年行动计划
  今年初的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怀柔区代表团和235名市人大代表提出了13件有关发展学前教育的议案,集中反映了“入园难、入园贵”、学前教育定位、幼教师资培养等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被大会审查通过后合并成为今年市人大正式提交市政府办理的4件议案之一。
  上月底的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副市长洪峰代表市政府向会议报告了议案办理和本市学前教育工作情况,发展学前教育议案成为今年首个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的议案。据介绍,针对本市学前教育发展实际,市政府制定了《北京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年)》,本市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进入加速期。
  必须明确学前教育的社会公益性质
  无论是破解“入园难、入园贵”的现实问题,还是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都必须从明确学前教育的性质入手。市人大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根据市政府的学前教育议案办理报告提出四项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学前教育的性质,探索完善学前教育发展模式
  学前教育是政府主导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是民生的主要内容之一。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应该改变主要依赖政府举办公立幼儿园或是完全交给市场的方式,积极探索引入社会组织参与学前教育,调动社会组织举办幼儿园的积极性。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应该把学前儿童普遍保育与学前特殊教育加以区别。学前儿童普遍保育就应该是政府主导的社会公益事业,由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参与。至于一些学前儿童接受特殊教育,就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政府要加强市场的监管。要先研究学前教育的分类,制定相应的政策。在政府的主导下,培育社会组织和社会机制,让社会力量参与到公益服务和社会管理当中来。
  市人大代表卫爱民:提高群众收入可以考虑在二次分配上做文章,学前教育是最好的选项之一,因为它符合公共财政使用的基本属性。幼儿园是人的一生投入产出比最大的阶段,把钱投入到这个阶段,对于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p提高整个国家的实力非常重要,关乎国家兴亡。学前教育是政府主导的社会公益事业,是民生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个人认为政府应该在学前教育上承担起责任,实行义务教育。公益性只能是政府来做和社会组织来做,而不是营利性的。政府应该把幼儿园全包下来,但是并不反对和排斥其他组织兴办幼儿园。学前教育要保基本,和劳动就业、养老、医疗保险是同等重要的民生项目。政府应该承担责任,既有投资责任,也有管理责任,应该进一步探索、明确、完善。
  二、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缓解入园难
  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一是做好公办幼儿园新建改扩建工程,二是稳定各部门、街道乡镇及农村集体举办的幼儿园,三是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将民办园纳入政府改造达标工程、师资培养培训工程等,切实保障同等待遇。
  市人大代表王德修:要实现教育资源平衡发展。每个幼儿园条件差别非常大,儿童入园难,除了资源紧张之外,还有择校的问题,都愿意上好一点的公办园。下一步政府要投资,改扩建和发展一大批公办园,涉及动用公共资金,应少做锦上添花,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政府应该向群众提供普惠、基本的服务,从一开始就注意因办学条件不平衡而引起的“择园”问题。
  三、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保教质量
  加强对幼儿园保教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完善学前教育质量管理制度。幼儿园保教工作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有益的兴趣、求知欲望和动手能力,防止和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振川:幼儿园办钢琴、小提琴兴趣班,更多的是满足家长的愿望。政府要研究究竟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如果是想培养小孩当钢琴家,政府不可能管,这些事别跟政府的公益事业、政府教育和小孩的保育掺和在一块儿。
  市人大代表马朝军: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现在中小学生不堪重负,周末基本上都安排满了,有的是学校安排的,有的是家长安排的。这种现象现在已经延续到了幼儿园,有的小学规定在幼儿园学不会500个字就上不了小学,这种倾向愈演愈烈。我认为,这完全违背了教育的宗旨,也违背了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应该采取有力措施,正确引导办好幼儿园,使孩子能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四、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
  完善标准,推动幼儿园平衡发展。制定和完善幼儿园教育、管理、卫生、安全等各项标准,明确各项基本需求。尽快测算公办性质幼儿园办园成本,完善学前教育分担机制,加强无证办园的监管力度。
  市人大代表张清:政府主导和政府包办绝对不是一回事儿,政府主导更多的应该体现在政策制定、标准制定、政府的管理或者监管上,而不是简单的投钱。学前教育是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公共服务,钱应该更多的用在购买公共服务,把这块空间留给社会组织。我认为不是政府投的钱多了,而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和途径需要研究。不能养老院没有了政府就盖养老院,幼儿园没有了政府就盖幼儿园。一定要把政府的定位和履行政府职责的方式协调统一,思路要清晰。
  市人大代表王琳:加强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应该很好地体现首都“十二五”规划中合理调控人口规模的政策导向,而不是盲目扩大学位数量,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在京上幼儿园。
  入园难吗?
  市民实例
  呼唤统一的学前教育资源网络平台
  作为一名两岁孩子的妈妈,家住朝阳区北苑的市民高女士高度关注有关幼儿园的一切消息。“入园难的消息媒体炒了一年多了。特别是我们这种比较新的小区,外地人多、年轻人多,身边邻居差不多大的小孩特别多,都为上幼儿园的事犯愁。最大的感触就是信息不透明,没谱。”
  一年前儿子还不满一岁,高女士就把周边六七家幼儿园的情况摸了个门儿清。离家最近的是一个公立园,“原则上”只招收本小区业主的子女,有关系交几万赞助费排队上的大有人在,没关系基本上是没指望了;如果送到单位的幼儿园,孩子从两三岁每天就得早起一小时和妈妈一起赶路上幼儿园;本小区正规的民办幼儿园,学费高不说还得随时盯着排队报名,既不能预约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接收。周边的其他几家民办园,也都是不能保证接收。
  真的有这么紧张么?“其实孩子都不是一下子冒出来的。如果政府能够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平台,每年有多少孩子要上幼儿园,每年政府能提供多少幼儿园,让家长一目了然,也让政府能更有预见性、有针对性地补充新建幼儿园。”高女士认真研读了媒体上关于三年行动计划的报道,“上面每年增加多少学位数字具体到个位,但是布局在哪里,依据是什么,老百姓还是不清楚。对哪个家庭来说,孩子都比汽车更重要吧?能不能拿出办汽车摇号网站的决心,给咱们的幼儿园和孩子也办一个对位搭桥的网站。只有政府有这个能力和信誉。”
  政府对策
  3年投资45亿元新增7.4万幼儿园学位
  副市长洪峰在向市人大常委会的汇报中也坦言,目前本市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入园难问题比较突出,户籍适龄儿童入园尚未得到完全满足,常住适龄儿童学位缺口较大,师资供给不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学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住宅小区幼儿园配套建设不到位,农村幼儿园基础薄弱,局部地区入园难和入公办园难问题更加突出。
  市政府制定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三年内规划建设和改造769所幼儿园,使全市幼儿园总数达到1530所左右,全市公办性质幼儿园比例达到65%以上。2011年至2013年分别增加学前教育学位26901个、23879个、23280个,满足户籍适龄儿童入园需求,学前三年学位供给实现全覆盖,入园率由85%提高到95%以上;努力提高常住适龄儿童入园比例,学前三年学位供给覆盖率和入园率由80%提高到90%以上,使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对目前未能入园的在京适龄儿童及家庭,提供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指导服务。
  为此,三年内市区两级财政将安排20亿元基本建设资金和18亿元财政专项经费,用于370所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的建设和设施设备,接收147所小区配套幼儿园,扶持举办小规模幼儿园、小学附属幼儿园和扩班等;7亿元资金用于对250所左右部门、集体办园进行条件达标改造。
  数据支撑
  人口普查显示少儿比重下降
  刚刚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北京市常住人口年龄结构的特征、变化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少儿人口为168.7万人,占8.6%,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少儿人口比重下降5个百分点;老龄人口比重微增0.3个百分点;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4.7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进程减缓。
  代表声音
  依据真实数据 加强科学管理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柳纪纲:对比今后三年45亿的投资来说,“十一五”只投资5个亿,“十五”只有2000万。从中可以看出,入园难的问题不是现在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及时研究这些问题,就不会严重到目前这种状况。这说明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缺乏科学管理,有缺失、不到位的地方。希望政府今后要加强科学管理。
  市人大代表刘牧雨:政府解决学前教育入园难的问题,比较重视强调总量的增加。建议通过资源整合的办法,来解决学前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因为学前教育从调研中看,有结构问题、有布局问题,当然最终体现的是一个总量不足问题。解决结构问题、布局问题,需要在扩大总量的同时,更加重视资源整合。
  入园贵吗?
  “入园难,入园贵”似乎已经是社会上对学前教育的一个普遍共识,在市人大提交市政府的发展学前教育议案原件中,代表们5次提到“入园贵”这一问题。
  就在高女士家所住的那栋楼一层,一家“幼儿园”已经营业三年多了。这套两居室住宅被来自河南的程小姐租下,从老家雇了三个小姐妹,一个家庭式幼儿园就开张了。在小区里发了没几天小广告,就招来了十六七个孩子。每个孩子收费元,每月收入有2万多元,每个保育员每月工资元,房租、物业和方方面面的“打点”要五六千元,伙食费3000元,每月利润还能有七八千元。
  把孩子送到这里的父母,基本上都是年轻的公司白领,大多是大学毕业在京落户的新北京人。两口子都要上班,安置孩子是必须解决的现实需求。几位家长都表示,送到这样的小幼儿园最大的好处是离家近,接送的时间也相对自由,价格也比较合理。
  从程小姐所办的“黑幼儿园”例子来看,入园似乎又不怎么贵。就是当做一项纯商业项目来看,每个孩子每月只收一千多元,其利润也相当可观。
  再以教育部门举办的幼儿园为例,虽然每月的收费仅有几百元,但大多数能够进入的孩子,每人每年都要交几万元的“赞助费”。各种形形色色的兴趣班,也是收费的重要渠道。
  许多部门办的幼儿园,也发现了这是一个重要的创收渠道,尽量缩减本单位职工子女接收比例,欢迎带着“赞助费”的孩子。
  相比之下,许多中档次的民办园,每月收费在元之间,并不比公办园的“赞助费”贵。民办园的压力在于,大多数家长还是更认公办园的牌子和质量,总觉得民办园就是“向钱看”。
  政府对策
  本市将规范幼儿园收费
  洪峰在汇报中谈到幼儿园收费时表示,幼儿园运行成本日益增加,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明显偏低,现有投入不能满足其正常运行和发展的需要,部分幼儿园存在收费不规范的行为。
  今后将按照国家即将出台的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根据本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办园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按照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合理分担教育成本的原则,由市发改委牵头,会同财政、教育等部门规范幼儿园收费,制定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调整收费标准。同时,进一步加强民办幼儿园收费管理,完善民办幼儿园收费价格备案程序。幼儿园实行收费公示制度,加强幼儿园收费监管,接受社会监督,对违规收费坚决查处。
  代表声音
  问题分析粗疏影响解决思路
  市人大代表李小娟:我认为对问题的分析过于粗疏。比如“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明显偏低”,和社会大众感到的“入园贵”大相径庭;说“幼儿园存在着收费不规范的问题”,其实主要表现是“收得多、收得滥”。用这么简短的文字显得没把问题说透。一般老百姓看来,好像政府不承认“贵”,还认为“贵”得不够似的。又比如说,“城乡结合部无证办园,治理难度很大”,正是因为进不去收费合理的、公办的幼儿园,又有急迫的需要,才产生了这个现象。由于对这些问题概括的过于粗疏,分析不够,也就影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市人大代表李昭:公办幼儿园收费明显偏低这句话不准确。报告中说“部分幼儿园存在收费不规范的问题”,这个和大家认识不一致。不是部分幼儿园收费不规范,是相当一部分幼儿园高收费。(记者 王皓)
【编辑:张尚初】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视频图片2010}
 |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东胜区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加强供给 推动民办幼儿教育均衡普惠发展
东胜区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创新学前教育多元办园模式,实行政府投入与有效利用社会资源相结合,在大力兴办公办幼儿园的同时,积极扶持民办幼儿教育发展,有力推动了学前教育普惠均衡发展。 一、建立管理机制,强化监督整治
一是健全管理指导机构。在教育局增设“学前教育管理办公室”,负责对民办幼儿教育机构进行指导管理。严格按照《东胜区民办教育机构审批程序》,由区教育局学前教育管理办公室、基建装备办公室、安全管理办公室共同负责民办幼儿园设置的前期审核和指导工作。
二是加强日常监管。东胜区现有注册民办幼儿园45所,已分类定级25所,现有在园幼儿12859人,共有教职工1902人,其中专任教师1100人,学历合格率为96%。加大日常监管指导和年检力度,对各民办园的设施建设、园所管理、教育教学、食品卫生、安全保障等方面进行拉网式排查,对存在问题较多且存在安全隐患的幼儿园进行限期整改,逾期未整改的,撤销其办学许可证,情节严重的予以取缔。同时,组织区教育、卫计、食药、公安、消防等部门成立联合检查组,从2014年起开展对未注册民办幼儿园进行专项整治,对未取得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擅自招生的幼儿园依法予以取缔。截至目前,共依法取缔未注册民办幼儿园23所,分流2000余名幼儿至注册民办幼儿园。
二、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均衡发展
一是加大政策引导。出台《东胜区进一步扶持民办教育发展实施意见(试行)》,从发展规划、建设用地、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扶持、师资配备等方面对民办幼儿园建设发展予以扶持,全面提升民办幼儿园办学水平。同时,通过“以奖代投”的方式,加大对注册民办幼儿园的扶持力度,被评为自治区级、市级示范和先进的幼儿园,分别按照同级同类公办园当年生均公用经费的80%、50%给予一次性奖励;未出台生均公用经费的,分别按照20万、10万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
二是加大师资扶持。从2009年开始实施向已分类定级民办幼儿园分派公办教师政策,对达到自治区示范园、市级示范园、市级一类甲级园、市级一类乙级园、市级二类甲级园和二类乙级园的民办幼儿园,分别为其配备核定编制数60%、50%、40%、30%、20%、15%的公派教师。截至2015年底,共为注册民办园公派教师90人,派驻园长1名。
三是实施政府购买服务。从2014年秋季起,试点通过政府向民办幼儿园购买服务的方式,为部分东胜区户籍幼儿购买学前教育学位,扶持民办园发展,缓解“入园难”和“入园贵”问题,2014年至2015年秋季向注册民办幼儿园购买学位530个。2015年秋季开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发放专项补贴等形式,试点实施“有房无东胜户籍幼儿”入园同城待遇政策,进一步扩大政府购买注册民办幼儿园服务范围,向注册民办幼儿园购买学位1339个。
四是实施公民办园结对帮扶。结合学区制建设,我区从2014年秋季开始实行公办幼儿园与注册民办幼儿园捆绑考核制度,通过公民办园“手拉手”结对活动,以公办园带动民办园发展,提升民办园管理和办学水平,支持和引导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推动民办幼儿园良性发展,提高区域学前教育均衡水平。在政府教育督导中,公办幼儿园督导评估总成绩按本园考核成绩占85%,捆绑注册民办幼儿园的平均考核成绩占15%进行评估考核。目前,我区所有注册民办幼儿园均实现“结对帮扶”,极大地促进了民办幼儿园办学水平的提升。
三、加强日常管理,规范办学行为
出台《东胜区注册民办幼儿园管理督导评估指标》,在幼儿园的园舍环境、内部管理、文化建设、队伍建设、教育质量、卫生保健等方面制定具体的评估标准。依据评估指标体系,在加大对注册民办幼儿园日常监督指导的同时,每年集中开展4次督导评估,并将督导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幼儿园,对考核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以促进幼儿园规范办学和园所相互学习,推进民办学前教育办学水平整体提升。2008年至今,累计奖励注册民办园63所,发放奖励资金79.4万元。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宁市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宁政办〔2016〕90号)
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宁市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宁政办〔2016〕90号)
西宁市人民政府门户网:http://www.&&&&来源:&&&&创建时间: 8:14:46&&&&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局、委、办,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各园区管委会:
  《西宁市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已经市委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         &2016年5月24日
西宁市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市委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部署,推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青海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等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把加强最薄弱环节作为优先任务,把调整资源配置作为根本措施,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重要保障,以质量和公平作为改革的发力点,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努力改变教育供给结构,构建普及、优质均衡、多元可选择的教育供给侧结构,统筹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基本原则
  ——供需匹配。加强统筹,系统谋划城乡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针对教育供需失衡问题,减少教育无效供给,扩大教育有效供给,确保各项政策相互配套、相互支撑、形成合力,提高教育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使教育供给能力更好满足群众教育需要。
  ——问题导向。抓住质量与公平的关键问题,着眼于矫正教育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变单一教育供给结构,不断完善教育服务体系。
  ——改革创新。以改革促发展,重在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建立标准、完善机制,着力“放管服”改革和“管办评”分离,营造良好的办学环境,为城乡教育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兜住底线。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从最困难的地方和最薄弱的环节做起,把提升最困难地区教育供给能力和提高最困难人群受教育水平作为优先任务,促进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主要目标
  通过努力奋斗,加快构建育人为本、公平普及、注重质量的教育体系,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教育结构趋于合理,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教育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显著增加,形成普及、优质均衡、多元可选择的教育供给侧结构,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全面普及,基础教育公平程度显著提高,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十五年免费教育全覆盖。
  二、主要任务
  (一)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把发展学前教育规划纳入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构建以扩资源为核心、加强师资为重点、健全管理为支撑的农村学前教育体系。实施农村学前教育“走教点”改造,建立农村“走教点”幼儿教师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扩充公办幼儿园资源,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网络,推进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支持村集体利用公共资源建设幼儿园,实现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村级合格幼儿园全覆盖。健全幼儿园准入和督导制度,严格执行幼儿园教师资格标准,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支持普惠性民办教育发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措施,建立普惠性幼儿园办学经费补偿长效机制。改革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负责统筹辖区内园所布局、师资建设、经费投入、质量保障、规范管理。加强对各类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监管,密切幼儿园与家庭的保教合作,探索以幼教中心为依托的业务管理模式,坚持科学保教,防止“小学化”倾向。
  .补农村义务教育短板。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推动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和“两免一补”政策城乡全覆盖。完善城市支援农村教育机制,在财政拨款、教师配置、学校建设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动态调整机制,适度增加和办好农村“教学点”。继续实施“全面薄改”和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全面加强农村学校校舍、场地、设施装备等方面建设,实现农村学校“十有六化”标准。在新增人口多的地区优先建设学校,标准化建设寄宿制学校,探索建立寄宿制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机制。健全农村教育治理体系,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完善控辍保学机制,加强留守儿童关爱。
  .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增加优秀大学毕业生到乡村学校任教比例。采取免费教育、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等多种方式,启动“双学历、双学科”农村教师培养计划。合理提高乡村教师教龄津贴,用好国家中西部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以中央财政保障为主政策,逐步实行乡村学校教师职称即评即聘。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推动教师校长城乡交流,落实到乡村的校长教师在交流期内享受乡村教师工作岗位补助政策。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对在乡村学校任教年以上、表现优秀并符合条件的教师优先评定职称,对在村小学和教学点工作满年、继续在村小学和教学点工作的优秀教师给予奖励。把乡村教师纳入当地政府住房保障体系,继续扩大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规模,让乡村教师“进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二)推动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继续推动城乡教育布局调整。根据城市空间重构、产业布局调整、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以及户籍制度改革和“二孩”政策的实施,聚焦城乡人口变化趋势和人口分布,以满足“有学上、上好学”、解决“上学远、城校挤”为导向,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合理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建立义务教育用地储备制度,实行教育用地联审联批,严禁建设超标准豪华学校。搭建教育布局调整投资实体平台,盘活教育存量和可剥离资产,合理运用财政性资金,建立教育布局调整投入长效机制,不断扩大城镇教育资源配置,实施消除城镇“大班额”计划。
  .全力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坚持以城带乡、以强带弱、组团发展原则,组建以托管为主要形式的“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城校农校”一体化教育集团,探索以“四独立、九统一”途径组建融合式教育集团,扩大“大学区”制学校联盟试点,建立集团、联盟内学校之间管理互通、领导流动、师资共享、教学同步、研训一体、质量共进、文化共建、捆绑考核的运行机制,实现集团、联盟内管理重构、资源重组、办学一体,推动城乡、校际之间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减少择校现象。
  .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全面推进教育“三通两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中小学“宽带网络校校通”。实施城乡学校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装备进班计划,实现液晶触控一体机、视频展示台、推拉式黑板“三配齐”,为实现城乡共享优质数字资源提供保障。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支持教师应用空间开展备课授课、家校互动、网络研修、学习指导等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应用空间开展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统筹推进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应用驱动教育模式改革,以应用驱动教育管理创新,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三)构建多元可选择的教育供给侧结构
  .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实施高中质量提升和特色建设工程,推进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和育人方式多样化、个性化。鼓励普通高中与高校、部门、行业、科研机构和省外名校合作办学,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实验,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办学,组建体育、艺术、科技实验中学,加大示范性高中特长生招生比例,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多样教育需要。深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构建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全市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例大体相当。推动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大力推进“引厂入校”、“引校进厂”、“人员共训、设备共享”,助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促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轨驱动,合理引导学生进入职业教育。探索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灵活学制,推动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动开发课程,提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为培养工匠打下扎实基础。吸引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建立与产业体系发展相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服务产业转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根据产业发展和人才需要,引导优质职业学校通过兼并、委托管理、合作办学等形式,整合资源,优化中职学校布局。持续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提升工程,完善中职学校办学标准,加强示范性骨干专业建设,提高“双师型”教师比重。优化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引导职业院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建成以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的职教城。
  .支持民办教育高端发展。鼓励探索多元化投资办学模式,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参与民办教育,鼓励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办职业学校办学。探索建立“社会投资建校、政府支持经费、收费保障运转、部门协调监管、资产学校所有”的民办教育发展体制。结合新一轮的教育布局调整,推出一批重点项目进入教育引资市场,探索通过以土地、校舍等要素合作办学方式,吸引教育名家或品牌学校落户西宁办学,打造民办教育品牌,建设高端学校。建立健全财政扶持政策,建立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机制,通过安排生均教育经费等形式对民办学校进行财政支持。落实民办学校在用水、用电、用气、用热、环境保护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同等待遇。通过政策杠杆撬动,培育具有竞争力和国际适应力的高端教育和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供给侧结构。
  (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创优德育教育课程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课程体系,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构建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学校德育内容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健全实践教育体系,探索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开展家风校风“双联双建”活动,共同营造和谐、文明、向上、进取的家风校风,使家庭校园变成孩子成长的乐园。
  .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和法治观念。落实“减负”措施。开发校本课程、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改革。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推行中小学生体育艺术教育“”项目,让每个孩子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深化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研发有利于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学校办学、教师教学、学生求学质量的转型升级,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机制。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研究制定考试招生改革方案。完善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的具体措施,健全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证明证件材料审核办法,逐步扩大小学对口直升初中范围,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接受残疾人入学。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扩大高中学校自主招生权,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扩大均衡招生比重,探索英语、体育科目一年两考,规范优秀特长生录取程序与办法。扩大示范性高中农村专项招生计划,健全中等职业学校自主招生、注册入学,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高中阶段多元录取机制。研究对接高考制度改革的高中教育教学组织管理模式,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方式改革。
  (五)提升教育管理保障能力
  .建立城乡统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发展。执行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和经费分担比例,实行“三个统一、两个巩固”,保障公办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健全学前至高中资助体系,免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前三年保育教育费、普通高中学杂费,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完善教育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考评。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资金使用管理,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学校。
  .改进校长教师管理方式。按照“严控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增减平衡”的要求,在省上核定的西宁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内,对教职工编制进行动态管理。健全城乡一体化教师编制核定办法和跨区域动态调整机制,盘活编制存量,建立教师临时周转编制专户,优先保障义务教育教职工编制需要。完善以县为主的教师管理体制,实行教师准入和岗位聘用制度,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落实教师培训制度,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能力,着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立健全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完善教师评价、奖惩和监督制度,积极推进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完善班主任考核评价办法,班主任工作量按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算,对承担超课时工作量的班主任发放超课时补贴。落实校长任职资格标准,取消校长行政级别,设立专门的校长岗位津贴,促进校长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推进学校管办评分离。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规划、财政拨款、标准、信息服务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引导和督促学校规范办学。严格控制针对学校的项目评审、教育评估、人才评价和检查事项,探索开展“三评一查”归口管理制度。推行清单管理方式,建立教育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健全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立教育重大决策合理性审查机制。注重以法治方式保障和扩大中小学在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加强学校章程和配套制度建设,形成健全、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支持“第三方”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规范开展教育评价,切实发挥教育评价结果的激励与约束作用。
  .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推进地方性教育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释”,健全和公开管理流程、内部工作程序,增强各级教育部门依法行政能力。创新教育系统普法的内容与形式,加强和改善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全面开展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建立教育系统法律顾问制度,推进各级各类学校依法治校。创新教育督导方式,进一步完善督学、督政、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全面推进现代教育学校综合督导评估,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督导全覆盖。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市委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分工意见,市政府负责统筹全市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调和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重大问题,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和方案,确保改革工作有序推进。加大政府“放管服”改革力度,发挥政府支持和引导作用,健全教育发展激励措施,做好与“十三五”规划的衔接,确保政策连续性,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抓好统筹协调。整合相关政策措施,优化资源配置,对目标接近、资金投入方向类同、资金管理方式相近的项目予以整合。探索分类管理机制,鼓励多元化投资办学模式,建立教育融资平台,建立政府购买教育服务和资本运作监管机制,不断激发教育活力。以教育供给侧薄弱环节为突破口,集中群众智慧,发挥群体作用,迎难而上,革故鼎新,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尽快取得具有标志性和先导性的改革成果。
  (三)强化监督考核。密切跟踪工作进展,督促各项措施落地见效。研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年度改革目标考核制度,考核上既看“显绩”,也看“潜绩”,通过考核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形成“千斤重担共同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干事创业格局,推动各级干部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把精力集中到干事实上,使考核成为比干劲、看风气、查实绩的重要依据。
  (四)营造良好氛围。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西部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宣传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宣传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意义和经验做法,加强政策解读,回应社会关切,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合理预期,营造加快教育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附件:西宁市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分解表
西宁市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分解表
 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货币供给机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