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大乘非佛说佛法是不是佛说 上集,佛教网

查看: 11394|回复: 77
究竟大乘佛法是否佛所说?
在线时间246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末学才学佛,但有一些问题和疑惑一直困扰著我。希望各大德和诸位同修给以帮助和解答:根据历史记载,直至西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时期的第三次结集,各部派才在佛法(Dharma)上有所分歧, 而前两次结集都只局限在戒律(Vinaya) 的取舍上有争议。由此可知,在原始佛教里面并没有所谓的大小乘之争,在修行直至成佛的方法和道路上也没有丝毫的含糊和争议。另外,巴厘文三藏是在阿育王时期传入斯里兰卡的,在它里面也没有提到大小乘。如果大乘经典真的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话,佛陀为什麼会在经典里呵斥小剩人和赞叹大乘菩萨呢?究竟事情的真相是什麼?为什麼巴厘文三藏会这麼清晰地跟大乘经典区别起来?也就是说,大乘经典里面所提到的许多法门,名相和佛菩萨在巴厘文三藏里面一点都没有记载。究竟在佛陀时代有没有念佛法门?我虽是一个大乘修行人,也明白大乘佛法是最究竟的佛法,但这一连串的矛盾和疑惑如果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的话,会对我的修行有很大的心理障碍。希望各大德和诸位同修给予帮助。
补充:不要这种偷换命题的回答.
学佛修道,要修在当下,悟在当下,觉在当下,用在当下。修证佛法是一个圆满的次第,小乘&&二乘&&大乘始教&&大乘圆教教理都要通达,需要哪一乘就用哪一乘的法 ,法是手段不是目的,你学法的目地是什么?难道谁说的重要吗?
在线时间246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南无阿弥陀佛..我先自己忏悔一下..
在线时间246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每次看地藏经,无量经,都要先想是不是真是佛说的....
魔障了....
在线时间2209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护法等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又圣慈氏以七种因证大乘经真是佛说。
一、先不记故。若大乘经佛灭度后。有余为坏正法故说。何故世尊非如当起诸可怖事先预记别。
二、本俱行故。大小乘教本来俱行。宁知大乘独非佛说。
三、非余境故。大乘所说广大甚深非外道等思量境界。彼经论中曾所未说。设为彼说亦不信受。故大乘经非非佛说。
四、应极成故。若谓大乘是余佛说。非今佛语。则大乘教是佛所说。其理极成。
五、有无有故。若有大乘即应信此诸大乘教是佛所说。离此大乘不可得故。若无大乘。声闻乘教亦应非有。以离大乘决定无有得成佛义。谁出于世说声闻乘。故声闻乘是佛所说。非大乘教不应正理。
六、能对治故。依大乘经勤修行者皆能引得无分别智。能正对治一切烦恼。故应信此是佛所说。
七、义异文故。大乘所说意趣甚深。不可随文而取其义。便生诽谤。谓非佛语。是故大乘真是佛说。如庄严论颂此义言。
 先不记俱行  非余所行境
 极成有无有  对治异文故
在线时间2209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依小乘经,不能证得佛果,他们最高证果是阿罗汉。既然释迦牟尼佛已经证得佛果,那么可以肯定,佛不是修行小乘所得。所以,小乘外,必有成佛之大乘法门。
在线时间246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阿弥陀佛. 谢谢师兄..我有点明白了.
还有问题.小乘不是只承认释迦牟尼是佛.没有其他的佛么.所以,我们不可能成佛,只能在佛的教导下解脱生死.
在线时间2209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原帖由 空想家 于
22:36 发表
阿弥陀佛. 谢谢师兄..我有点明白了.
还有问题.小乘不是只承认释迦牟尼是佛.没有其他的佛么.所以,我们不可能成佛,只能在佛的教导下解脱生死.
师兄不要道听途说,小乘经中,已提到弥勒菩萨以及菩萨如何行六波罗密而证佛果的经文:
(五)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弥勒菩萨至如来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弥勒菩萨白世尊言。菩萨摩诃萨成就几法。而行檀波罗蜜。具足六波罗蜜。疾成无上正真之道。佛告弥勒。若菩萨摩诃萨行四法本。具足六波罗蜜。疾成无上正真等正觉。云何为四。于是。菩萨惠施佛.辟支佛。下及凡人。皆悉平均不选择人。恒作斯念。一切由食而存。无食则丧。是谓菩萨成就此初法。具足六度。复次。菩萨若惠施之时。头.目.髓.脑。国.财.妻.子。欢喜惠施。不生着想。由如应死之人临时还活。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尔时。菩萨发心喜悦。亦复如是。布施誓愿不生想着。复次。弥勒。菩萨布施之时。普及一切。不自为己使成无上正真之道。是谓成就此三法。具足六度。复次。弥勒。菩萨摩诃萨布施之时。作是思惟。诸有众生之类。菩萨最为上首。具足六度。了诸法本。何以故。食已。诸根寂静。思惟禁戒。不兴瞋恚。修行慈心。勇猛精进。增其善法。除不善法。恒若一心。意不错乱。具足辩才。法门终不越次。使此诸施具足六度。成就檀波罗蜜。若菩萨摩诃萨行此四法。疾成无上正真等正觉。是故。弥勒。若菩萨摩诃萨欲施之时。当发此誓愿。具足诸行。如是。弥勒。当作是学。尔时。弥勒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增一阿含经
等趣四谛品第二十七
成无上正真等正觉,就是成佛的意思。可见小乘经是承认菩萨修道成佛的。
在线时间246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南无阿弥陀佛...感谢师兄...我的疑惑已经较少了.
还有疑问就是.关于持咒..小乘反对持咒.大乘处处是咒...这也让我迷惑啊..
在线时间424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很久沒來了
樓主的題目相當好,大家可以研究一下
在2500年前世尊在印度覺悟成佛 當中一些外國的考古學家已證實了 比如阿育王柱 這不詳說了自已google一下
在佛陀的年代 並沒有什麼傳承派別之說&&有的只有原始佛教
研究過佛教歷史的人就知道,當佛陀涅槃後,佛陀的大弟子們,為了將佛陀的珍貴教法保存下來,就由長老們召集其他聖弟子們一起來集結佛經。集結經典進行的方式大概就是,先由記憶好的人背誦出佛陀的開示,然後大家一起驗證,看看是不是這個意思,經過所有的人確認無誤之後,大家就把那一句話背起來,到處去傳誦。為什麼要用背誦的呢?原因很簡單,因為二千五百年前印度還沒有紙筆呢!
  大家全靠背誦的方式把經典記在腦海中,就這樣經過了幾百年,等到有了文字紀錄的技術之後,開始有人將經文寫下來,集結成經典,那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阿含經」。我們現在稱為這種經文叫「原始佛典」,歷史學家稱那時候的佛教為「原始佛教」,就是佛陀在世時以及佛陀涅槃後,佛教還未分裂成「上座部」與「大眾部」之前的佛教,都稱為「原始佛教」。
  佛教分裂成注重傳統的「上座部」與主張改革的「大眾部」佛教繼續分裂成為十八個部派,歷史學家稱這時期的佛教為「部派佛教」,而在「部派佛教」之前的佛教都統稱為「小乘佛教」。
之後佛法後印度以北傳開 被稱為北傳佛教(中國,西藏、日本)南傳、(越南 泰國、緬甸、斯里蘭卡)
話說回來 考古學家能否定大乘非佛陀本人說 但否定不了大乘非佛法 佛從來不是只有一位 佛字是解作一位覺悟者 一位對生命對宇宙的覺悟者
那麼大乘所教的東西沒有曲解佛陀本意 基礎還是熄苦 四聖諦 八正道 十二因緣 那麼大乘是不是佛法呢
在线时间424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若要再深入研究大乘佛法 那麼就要研究龍樹菩薩
龍樹菩薩生於西元二世紀左右,出生在南印度,天性聰穎。年輕時修學外道神通,經過觀察、思惟後感到所學的不究竟,而轉學佛法,學習大乘。& & 為了深入大乘空義,並以神通力到龍宮,請出《般若十萬頌》(玄奘大師譯400卷,大般若經第一會),並得到文殊菩薩的指導,將大乘空義發揮到極致,建立佛教四部宗義中最高的中觀派的宗義。著作龍樹六論、中論、七十空性論、迴諍論、六十如理論、破有論和寶行王正論,是中國的八宗之祖(禪宗、淨土、律宗、密宗、天台宗、賢首宗、三論宗、淨相宗)。
在线时间467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末学的理解是:第一,世尊很少给人间的比丘讲大乘法,只是当少数具有大乘种性的大阿罗汉如舍利弗尊者,须菩提尊者,阿难尊者请法时讲过;第二,参与集结经藏众中可能小乘种性的阿罗汉居多,他们听到四圣谛及十二因缘法就心生欢喜,但是在止息烦恼的同时错损了菩提,以至于菩提心发不出来。世尊亲自劝他们都听不进去,更何况阿难尊者呢?世尊刚成道时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宣讲华严,其实也有很多阿罗汉在场。可是他们如聋如哑,根本什么也听不懂。因为他们往昔世从未发过菩提心,不具备大乘种性,功德智慧都不具足。你问小乘人怎么成佛他们是不知道的,他们只知道怎么解脱生死,而且把这个当做修道的终结,其实在大乘看来这个差不多只是修道的开始。另外,依小乘人的思想,是没有办法理解为什么世尊会授记阿逸多尊者这样一位看似既不修禅定也没断烦恼的比丘为未来的佛陀的,因为他们不懂菩提心的重要性。
在线时间2209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原帖由 空想家 于
23:12 发表
南无阿弥陀佛...感谢师兄...我的疑惑已经较少了.
还有疑问就是.关于持咒..小乘反对持咒.大乘处处是咒...这也让我迷惑啊..
师兄请看经文,佛对这个问题的解释:
佛说大灌顶神咒经
阿难因从坐而起稽首佛足。长跪合掌白佛言。如来所说无有前却。有所言说皆实不虚。如阿难解佛所说义。多诸忧和俱舍罗。然末世中多有诽谤。佛先说诸经法有咒术者。或云应学诵持修行。或云不应修习禁咒。诸经法中更互不同反覆前后。故使末世诸比丘辈。有信行者有诽谤者。是故重问于世尊耳。惟愿更演化于未闻。
佛语阿难。善哉善哉。汝能为未来四辈弟子重问此义。快矣阿难。谛听谛听。审详行之。
佛言。我经中说诸禁咒。所不应行者。谓诸异道邪见法术。乱惑于万姓但为利养。以活身命。我所不许。今吾所演灌顶章句。十二部真实咒术。阿含所出诸经杂咒。尽欲化导诸众生故。不如异道为利养也。但为度脱众生厄难遭苦患者。不于其中悕望利养。令诸众生得苏息耳。以是因缘吾今听许。
佛告阿难我说是经。利益一切无量众生。我若不说此经咒术。当来末世一切众生。虽见我法微妙真实。心意贪乐由其业行。习恶来久信根浅薄。未解深法至真之化。
师兄,经文中佛说,佛有时候在所说经中,确实是禁止弟子念诵咒语,但是所禁止的,是念外道咒语,不是不准念佛咒。其实阿含经中,也有佛说的咒语,佛的咒语,可以度脱众生苦难,所以,佛是允许弟子诵持佛咒的。经中佛的解释很清楚,师兄还有疑惑吗?
在线时间246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南无阿弥陀佛!!!顶礼各位师兄。末学明白了,还需自己修行。谢谢~!!
佛法难闻今已闻,
业障深厚疑惑多。
地藏论坛访贤德,
解问去疑续慧命。
南无本师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再次顶礼感谢。
在线时间4528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原帖由 如幻三昧 于
22:44 发表
师兄不要道听途说,小乘经中,已提到弥勒菩萨以及菩萨如何行六波罗密而证佛果的经文:
(五)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弥勒菩萨至如来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弥勒菩萨白世尊言。 ...
师兄既然说《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依小乘经,不能证得佛果,他们最高证果是阿罗汉。》,上面引用的经文中,似乎就是在讲成佛的方法啊?请师兄解释一下。
在线时间4528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另我疑惑的是,为什么不能往前追溯大乘经典的出处呢?研究一下大乘经典最初到底是从哪来的?这个很难吗?
如果是后人伪造的,那一定留下蛛丝马迹吧?
请看《增一阿含经》的开头
在线时间4528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现在已经明确确认的事后人伪造的佛经(伪经),
是不是很容易找到源头?发现破绽呢?
在线时间2488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如实观照,行住坐卧,语默动静,智慧为导,实相相应
小乘或许尚未契入“后得智”,名言 ‘解脱道’
大乘或许是契入了“后得智”,名言 ‘菩萨道’
佛说,非佛说 或许只是分别心罢了
阿弥陀佛! 感恩合十
在线时间1948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师兄,您的问题,在地藏论坛反复出现过,尽可搜索,有很多精妙阐述。末学觉得有几个关键点要强调:
1、大乘佛法的“佛说”:不仅仅是“佛”的言语,还有动作如“乞食”“洗足”“敷座而坐”等,还有弟子的祈请、疑问,诸大弟子的四出弘法如舍利弗、目犍连等,还有无量劫来诸佛所证悟的佛法,而不仅仅只释迦牟尼佛。
2、大乘佛法不是兴起于公元前后,而是释迦世尊成佛后就开始宣讲的,而且先于宣讲小乘佛法。因为释迦世尊在菩提树下悟道即为无量菩萨摩诃萨、诸天龙神夜叉鬼神乾闼婆阿修罗宣讲大乘妙法。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学者所看重的四阿含经里就提到“三藏十二部经”,是小学生智商都会得出结论:四阿含经≠ “三藏十二部经 &。
3、小乘不等于上座部,因为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里多处提到“大乘上座部”,可见上座部主要是针对戒律,而非大小乘。
4、西方学者、日本学者判断小乘是原始佛教的依据是锡兰佛教史文献《大史》,《大史》叙述的内容从公元前五世纪直至十八世纪英国入侵,这么漫长的历史著作,自然不可能出于一人之手,是由多人分段撰写的。《大史》始撰于公元五、六世纪。之前觉音(公元五世纪中叶,中印度人。公元412年左右到锡兰)以巴利语(以大寺为中心)整理和注释南传经、律、论“三藏”,确立了巴利语系上座部南传佛教体系。法显在锡兰求学的时候还没有文字经本,依然是[心口诵耳]的[梵本],也没有巴利文化的任何痕迹。《大史》的成书的年代应该在法显以后至玄奘、义净之间的某个年代。
5、中文文献中记述佛教部派分化的论著,不同年代翻译的内容大体一致,无论是印度西来的真谛,还是前后相隔百年的罗什乃至西去的玄奘,几乎出自一个来源。可见当时印度大陆佛教界对部派分化的认识基本相同,互作旁证。与此对比鲜明,且晚出的锡兰《大史》关于小乘先于大乘论述却显孤立。
6、西方学者论述佛教部派分化引述的是锡兰《大史》,而没有引述更早的中国法显以及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足见其引证的不科学因而可信度低,思维呈片面性。
7、新疆出土的迄今世界上最早明确纪年的汉文佛经———西晋元康六年(公元296年)大乘经典《诸佛要集经》 残片,是迄今发现的最早明确纪年的汉文佛经。2007年,日本佛教大学教授松田和信在阿富汗巴米扬遗迹中发现了世界最古老的佛经抄本《贤劫经》,这又比之前在中国新疆发现的佛经抄本要早三百年。
8、综合上述文献不难理清一个脉络:大乘兴起、起源的观点本身就是经不住推敲的。它仅仅源于锡兰‘正统派’的文献诱导。由此而生的关于大乘兴起的时间、地点考证更是一个方法学上的错误。
9、是不是在第一次经典结集时,大小乘经典都有呢?
①《长阿含经/卷第二/(二)第一分游行经/第二初):
佛为海船师& & 法桥渡河津
大乘道之舆& & 一切渡天人
②《杂阿含(七六九)》:佛告阿难。是世人乘。非我法.律婆罗门乘也。阿难。我正法.律乘.天乘.婆罗门乘.大乘。能调伏烦恼军者。
③《增壹阿含经/卷第十(八)》
善逝有此智  质直无瑕秽
勇猛有所伏  求于大乘行
④《增壹阿含经/卷第十八(九)》:舍利弗当知。如来有四不可思议事。非小乘所能知。
⑤四者当导凡夫人立菩萨行。五者当授菩萨别。
菩萨摩诃萨成就几法。而行檀波罗蜜。具足六波罗蜜。
⑥《增壹阿含经》:十二部经如来所说。所谓契经.祇夜.本末.偈.因缘.授决.已说.造颂.生经.方等.合集.未曾有。
10、到底什么原因使大乘的结集、流布有别于小乘呢?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四/大品阿梨吒经第九》记载这样一位比丘:[阿梨吒比丘本伽陀婆梨。生如是恶见。我知世尊如是说法。行欲者无障碍。],这是由于他[颠倒受解义及文也。彼因自颠倒受解故。如是如是知彼法。谓正经.歌咏.记说.偈他.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及说义。彼诤知此义。不受解脱知此义。彼所为知此法。不得此义。但受极苦。唐自疲劳。所以者何。彼以颠倒受解法故]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百六十九/初分随喜回向品第三十一之二》:
不应为彼新学大乘诸菩萨等。及于其前宣说般若波罗蜜多。
亦不应为新学大乘诸菩萨等。及于其前宣说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
可见,大乘经典在结集、初期流布的过程中的确会[限于一批选择的听众]。
11、南传三藏中《小部》的《本行藏》(《所行藏》)收集了三十五个本生故事(与汉文经典中《六度集经》等菩萨本缘内容相仿)。即集录各种波罗蜜行的事迹,承认佛道不与声闻道同的基础大乘理论。
至此,完全有理由认为——声闻、方广、般若是共同组成完整佛教理论体系的重要环节。如无般若则无方广、六度,亦无菩萨行,亦无能有佛出世、住世,亦无能有佛喧说声闻乃至一切修行教法;若不修声闻,方广、般若亦成空花。
12、锡兰大学佛教文化方面第一位教授的马拉拉•塞克拉,对佛教的历史演变有非常透彻的了解。他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对于佛教徒,有更多的理由去联合而不是分裂。
在线时间2592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顶礼“镜轮光明世界”的“月智慧如来”
这个是重量级的好帖子
在线时间246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南无阿弥陀佛! 谢谢各位师兄。末学的对佛法的信心更足了。。
Powered by通灵佛教网&||||||
--(1822)[] newsxmwk
《佛说大乘金刚经论》是不是三藏十二部里边的?
居士提问: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呢,我有一个朋友接到一部经叫《佛说大乘金刚经论》。这部论呢是不是三藏十二部里边的?第二呢,就是我最近一个朋友,介绍虚云和尚方便开示。其中在六十六页是这样开示的:初发心的同参要向古人学习,一心观照自己行住坐卧。
仁清法师解答:先解答第二个问题,再解答第一个问题。就是二六时中要观照自心,不被外境所转。不被误转就是不被外境所转。若不如此,何以(此处不全)?人就是这个含义哈。先讲二六时中是什么。二六时中在古代印度,它分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这三段;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又是三段,加起来是六段。也就是说一个白天一个晚上,分六段。这叫二六时中,这个二六时中呢实际上是我们说的一昼夜。这个一昼夜实际上就说刹那刹那。这一天,每天每天,你需要怎么样。这个能懂吗?观照自心,就是观照自己的身口意。他虽然列举了这个心,但是呢一切都是从那个妄念所生。一切恶都是从妄念所生。如果我们把心观照住了,那么口和身也就观照住了。在这里它也就是说是程度,讲的程度稍微有点高,我们一般来说这个身口意三业嘛,他直接在这里列举了一个心,这个心实际就是意业。你把这个意观照住了把那个起心动念观照住了,那么那个口业和身业,同样也能观照住了。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说,非常细微的东西。为什么呢?不被误转。就是不被外境所转。误啊是外误,心误。心是心地,误是外境。
不被外境所转,那么你就是在某种程度上来讲,那你就是一种禅定。禅定是一种功夫,不仅仅是一个宗派。禅定是修行的功夫。我们念佛的人念到一定的程度照常产生禅定的作用。比方说念佛的人经过长期的熏修,你的心不被外境所转了,就等于说你通过念佛有了一定的禅定的功夫。如果通过念佛念到一定的程度,你心性明朗了,开悟了,那就是说你通过念佛进入了一定禅定的功夫。可以这样说,比方我们在念佛的时候,那么我这个心就观照当下这一声佛号,抓住当下这一声佛号,就是观照自心。然后呢,不起贪嗔痴慢疑,不起妄念,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外境来了,别人喊你了,你不是不知道,而是不被动摇,你这就是定力。在平常修学过程当中,别人赞叹你,你也没觉得了不起,这就叫禅定。别人诽谤侮辱你,你也没觉得是个事,这就叫定力,如果说别人赞扬了你几句话,你马上感觉有多了不起了,哦,原来我修行这么好啊,没发现呢。然后借了他这个因缘,然后就自我膨胀,生起傲慢心,那就不是不被外境所转,那就是被外境所转,或者是违缘来了。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别人说你看你有什么了不起,你修的不如我师父修的好,你修的简直就不如我修得好,你马上烦恼了:我学了这么多年佛了,还不如你修的好,怎么样怎么样,生烦恼了。烦恼就是心被外境所转,而引发的一种现象,一种后果。心不被外境所转,是修行人应该掌握的方法。长期这样熏修那么外边的这种景像,善的、恶的,不管是顺缘,不管是恶缘,你都不起心动念了,那么这就是一种功夫。如果这个我们做不到,和常人没有什么两样,常人就是被外境所转。我们正在念着佛呢,外边马路上一个喇叭一喊:金戒指便宜了~~~你马上,哎呀,便宜了!打听打听怎么样,买一条!是吧?金项链降价了!马上想再讨价还价,自己买一条,或者怎么样,心被外境所转了。如果说心被外境所转,何异于常人?和那个凡夫,和那个没学佛的人有什么两样?就这个含义。实际上学佛的人和不学佛的人从哪里看得出来?就是从修学功夫上。修学功夫上怎么看得出来?就是平常我们自己对照过去的我们自己,和我们自己对照周围的其他人,你在变化,你对照自己过去,你有变化,有升华有提高,这就是进步。这就是修行佛法没有白修。最起码是一个正确的理念和正确的修行方法,在你这里体现了。如果你仅只跟你周围人做一个比较,你的定力,你的功夫,你的菩提心,你的慈悲心,你的忍辱心,都比周围的人都好,那么可以说就是个修行人,佛法在你那起作用了,就是这个含义。
说起来这个虚云老和尚,说的深吧也不深。你说深吧,相比我们大家来讲还是有点难度,我们可以对照自己一下,有些修学十几年了,有些修学几年了,有的感觉到非常精进,但是呢,你除了实象上精进以外,这个功夫提高没提高,毛病习气改正没改正,这个就很难说了。确实是这样。有很多人反观自己的时候,就没感觉到什么变化。更有的一些人,学佛学三五年,他培养了自己的恭高我慢的一种态度。功德没有提升,恭高我慢的心态提升了。我感觉到比自己高了呢,他感觉到比以前长高了。感觉,是不是那个意思?实际上这个虚云老和尚这段话不但是一种修学的方法也是修行的要求,还是一种修学的功夫。次第,是这样的。如果是我们做不到,不改变自己的话,就是和常人没有什么两样了。所以我们修行不能光从实象上下功夫,还要从心性上下功夫,从本质上下功夫,切实改变自己的毛病习气,提高自己的人格,提高自己修学的功夫。这是给你解答的第二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讲的《大乘金刚经论》是不是佛教经典。应该说这部经典在三藏十二部经典中能找到它。但是大藏经当中,有一个部叫存疑部,你看到过吗?存疑部,大藏经最后一部是八十五部,它叫存疑部。里边又列举了好几部经典,为什么叫它个存疑部?就是从大藏经当中我们能找到它。但是呢,历代的高僧大德根据读诵这个经典啊,看了他跟佛经的意思不完全一样,包括他们的名词、名相,它们的意思跟佛教的含义,跟传统的历史上的佛经、经典有差别,所以就把它列为存疑部。不敢说它是假的,只是说怀疑它跟传统的经法不完全一致。所以大藏经当中有存疑部,里边有好多经典,其中有一部经典,《天地八阳神咒经》,看到过吗?有那个单行本发行,还有一部经是《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放在存疑部里边。还有好多,完全可以去读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乘非佛说事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