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在区域发展上为什么进行梯度高校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南北对口支援与江苏区域协调发展
发布时间:日 06:15 | 来源:光明日报
  江苏省实施&千校万师支援农村教育工程&,苏南苏北联谊,共谱教育新篇章。图为苏南太仓市朱棣文小学的美术教师在苏北泗洪县曹庙中心小学课堂上。资料图片
  南北经济差距一直是制约江苏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瓶颈&。江苏省委、省政府根据苏南、苏北经济发展梯级差异明显的具体省情,早在新世纪之初就提出了&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2006年又作出了支持南北挂钩、共建苏北开发区的重大决策,开始了南北对口支援、促进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探索。
  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江苏又将区域协调发展确立为&十二五&发展战略目标。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起,江苏省先后建立了&五方挂钩&的帮扶制度和财政、产业、科技、劳动力&四项转移&制度。2005年、2006年江苏省又出台了《加快苏北振兴的意见》等,决定让苏南十个县(市、区)在苏北跨区域挂钩建设十个开发区,支持南北挂钩共建苏北开发区,鼓励苏南重大产业转移项目落户苏北。实践证明,南北共建开发区成为推动苏南产业转型、苏北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园区共建的&江苏经验&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
  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其精义在于&南北园区共建&。南北共建园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通过组建股份开发公司的形式,积极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在共建园区的企业中,可以找到大量苏南符号。据了解,共建园区都是由苏南、苏北派出人员共同管理,共建园区的管委会由苏南干部担任一把手,苏北干部任副职;同时,苏南5市与苏北5市继续组织干部互派挂职交流工作,苏北5市选派一批基本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到苏南挂钩学习。
  &南北园区共建&是江苏区域协调发展新模式,为苏北振兴和苏南乃至更大范围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作出积极贡献:首先,拓展了发展空间,搭建了双方&共赢&平台,苏南开发区在&腾笼换鸟&中赢得了发展的新空间。大量实践表明,无论是成本节约、市场扩张、优势延伸还是资源开发型产业转移,其目的不仅在于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它也是区域内各地区开展区域合作、处理区域矛盾、促进协调发展、实现区域双赢的有力手段。其次,加快了产业转移,提升了苏北工业化水平。产业转移迅速提升了苏北的工业水平,苏北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苏北通过有规划有选择地接受苏南的产业转移,加快了产业体系培育与完善;通过增强转移产业在本区域中的粘连性,带动了区域产业的发展。再次,统筹了南北发展,实现了区域共同繁荣。江苏省通过南北共建开发区的实践,有序推动了省内产业在区域间的梯度转移。在产业转移中只要把握好产业聚集和土地集约利用、政府引导和市场导向、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三个方面,就能充分发挥南北各自的优势,促进江苏南北经济的协调发展。
  未来,在总结南北对口支援基本成就的同时,应进一步深化南北共建园区的内涵,完善南北共建模式,着力拓展共建园区的空间、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大胆推行&行政托管&等行政资源要素重新组合,实现行政区划的&体制内&变革,让行政区划为经济发展服务,推动南北共建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焦健江苏省区域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非均衡发展理论作为一种占优选择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础。我国经济在腾飞的同时,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因素,地区差距却在不断扩大。这种不平衡在宏观上表现为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之间的“二元结构”,在微观上体现为各省、区内部的发展差异。江苏是我国的经济大省,然而也是全国地区发展差距最大的省份之一:2004年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2514元、10195元和9116元,明显呈现三个梯度,位列省内第一的苏州为14451元,而排名最后的宿迁仅为6372元,不到苏州的一半。
非均衡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冈纳·缪尔达...展开
改革开放以来,非均衡发展理论作为一种占优选择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础。我国经济在腾飞的同时,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因素,地区差距却在不断扩大。这种不平衡在宏观上表现为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之间的“二元结构”,在微观上体现为各省、区内部的发展差异。江苏是我国的经济大省,然而也是全国地区发展差距最大的省份之一:2004年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2514元、10195元和9116元,明显呈现三个梯度,位列省内第一的苏州为14451元,而排名最后的宿迁仅为6372元,不到苏州的一半。
非均衡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冈纳·缪尔达尔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即经济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并存。它们相互作用,产生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前者远大于后者,导致区域发展水平差距的扩大,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累积性因果循环”效应(又称“马太效应”)。因此,在初级阶段,政府要优先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以获得较高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增长速度;当发达地区经济繁荣后,为防止累积循环因果效应造成的贫富悬殊,政府要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来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而不宜只靠扩散效应自然缓慢地消除这种“地理上的二元结构”。
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地区共同发展的问题。江苏省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先后提出“提升苏南发展水平,促进苏中快速崛起,发挥苏北后发优势”、“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的战略方针。这些政策的实施加快了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但是从总体上看,江苏地区经济差距仍然在不断扩大。苏北地区长期处于相对贫困落后的状态,妨碍社会稳定,损害资源配置效率,严重影响了全省经济的综合实力。
试图缩小区域间差距的努力不应当以牺牲经济效率为代价。因此,考察影响江苏省南北发展差距的主要因素以及差距的变化趋势,就变得非常重要。本着“研究差距、分析原因、提出建议”的基本思想,本文在比较分析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计算各项差异指标值,量化反映地区差距不断扩大的特点;并且,利用panel数据建立各区域的生产函数模型,测定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等投入要素对产出的贡献份额,量化分析各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评价经济增长质量的优劣;同时,建立经济增长因素的相关分析模型,找出影响地区差距的主要因素;此外,对模型之外的影响因素做出补充,联系客观实际,较为完整地说明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的成因;最后,对于如何缩小差距、实现区域共同发展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学位授予单位
机标分类号
本文读者也读过
加载中,请稍候
.客服电话
&&8:00-11:30,13:00-17:00(工作日)&&& & 正文
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主要路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向协调的态势更为明显。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在增强,东部地区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更加凸显,中西部地区在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后发优势继续得到发挥。未来的经济发展,需要从全局着眼,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以此确立推进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支撑,这对于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调整区域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经济发展新棋局的主线有三:一是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进梯度发展;同时要实施差别化经济政策,发展跨区域大交通大流通,推动产业转移。二是培育一系列新的区域增长极,即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以海陆重点口岸为支点,形成与沿海连接的西南、中南、东北、西北等经济支撑带。三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与区域合作,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  这种战略布局实际上确定了我国地区结构优化的主体框架,明确了以轴、带为支撑,以极、核为节点的网络化开发路线。其中,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任务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实现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协调发展,则是以综合交通通道为展开空间,依托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和中心城市,对域内贸易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建设长江经济带,就是要构建沿海与中西部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通过改革开放和实施一批重大工程,让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个“板块”的产业和基础设施连接起来、要素流动起来、市场统一起来,促进产业有序转移衔接、优化升级和新型城镇集聚发展,形成直接带动超过五分之一国土、约6亿人的强大发展新动力。  构建经济发展新棋局,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必须根据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在新的战略布局下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途径来促其由布局变为现实。  第一,全面推动区域内市场一体化进程,努力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对要素优化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实现区域内部互惠互利、均衡发展、共同发展,从根本上讲,必须下大力气催生和强化区域内部在各个方向和价值链上的市场经济联系,确立强大的微观基础。为此,一要深化改革开放、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建立健全区域间互动合作机制。要依据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明确区域内部不同地区的功能定位,形成区域内融合配套、错位分工、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二要着力培育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市场竞争主体,使之充分基于对自身竞争优势的深度认识和有效挖掘,确立发展方向,参与市场分工,释放创新和成长潜力;三要建设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尤其是要改革稀缺性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不断减少行政干预和行政定价,让价格更充分地反映供求状况,这也是实现要素在区域内部自主、自由、合理流动的关键。  第二,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拉近区域内部的时空距离,为各区域产业要素的连接与聚合搭建平台。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作用。交通一体化是新形势下建设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带最为突出和紧迫的限制因素。通过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等市场化手段,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快建设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无疑将使区域内部的交通动脉更加强大、有力,进而大大压缩时空距离,增进人员、物资和信息交流,实现各种产业要素在区域内部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上的连接与聚合,释放巨大发展能量,给区域经济版图、生活方式等带来巨大改变。  第三,坚持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切入点,做实做好缩小区域内部的基本公共服务发展差距的大文章,为区域平衡协调发展创造条件。我国现阶段区域内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公共服务差距巨大。以北京为例,近年来越来越明显的空气污染、交通拥堵、房价飞涨等“城市病”,根源就在于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过于集中。北京与周边县市的人均财力差距甚至达到了十几、二十多倍。正是这种惊人的发展落差,阻碍了资金、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区域内部本应出现的自由流动,反过来又加剧了区域内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必须依靠中央的协调和引导,进一步加大区域内部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服务能力,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为产业发展要素自由流动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江西省教育厅)  原标题: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主要路径  原链接:/gmrb/html//nw.D110000gmrb_-15.htm
来源:光明日报&&&&& & 正文
苏中崛起, 刷新江苏经济版图
【字号:&&】【】
& & 【核心提示】
  苏南规划建设现代化示范区,苏北咬定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加快振兴,作为全省经济版图中承南启北的苏中区域,在“两个率先”的进程中如何找准新一轮发展的定位与路径?时隔十年,省委、省政府召开苏中发展工作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新要求,对促进苏中崛起、增创区域协调发展新优势作出新的部署。围绕此次会议,本报在推出系列反响、系列解读和系列评论后,今天再以整版盘点形式梳理苏中会议精神及相关政策举措等,以推动会议作出的决策部署更好地贯彻实施。
  苏中发展大事记  
  ■&背景链接
  一、全国有个东中西问题,江苏有个南中北问题。在制定江苏“十五”规划时,省委、省政府对我省经济发展区域做了新的界定,明确地划分苏南五市、苏中三市、苏北五市这三大区域,对各区域发展的总要求和努力的大方向是“提升苏南发展水平、促进苏中快速崛起、发挥苏北后发优势”。
  ——据本报报道《省领导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江苏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新思路》
  二、江苏区域发展的梯度特征十分明显,深入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事关江苏的地位和形象,事关江苏的整体竞争力,事关江苏现代化建设的大局。要加强分类指导,不断采取新的措施,为苏北“雪中送炭”、为苏中“釜底加薪”、为苏南“锦上添花”。
  ——据本报《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
  三、6月25日至26日,省委、省政府在泰州召开沿江开发工作会议,部署新一轮沿江开发。沿长江地区是江苏得天独厚的发展资源,是我们最大的比较优势,是江苏经济发展的精华、引擎和希望所在。经过8至10年乃至20年的努力,把沿江建设成为全国两个率先“先行区”,使沿江地区成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国际制造业集聚带,发达文明、充满活力的滨江城市带,生态良好、风景优美的大江风光带。&——据本报报道
  四、9月11日,省委、省政府在南京召开全省沿海地区发展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不仅能为江苏未来发展拓展新的空间,为苏北振兴、苏中崛起、苏南转型升级带来了共同的新机遇,要紧紧抓住我省沿海开发和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两大国家战略叠加的重大机遇,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据本报报道
  五、6月2日至3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苏中发展工作会议,明确苏中新一轮发展的目标任务,在新的起点上促进苏中崛起,推动三大区域协调发展。会议指出,苏中沿江地区要成为融合发展的先行区,苏中沿江沿海地区要成为接受上海和长三角核心区辐射的先导区,苏中与苏北结合部经济相对薄弱地区要成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突破区。此前,省政府还出台政策意见,提出加大支持力度,促进苏中与苏北结合部经济相对薄弱地区加快发展。&&——据本报报道
作者:&&编辑:杨凌青&&
&&&&推荐新闻
&&&&专题萃揽
版权所有: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员会办公厅
备案号: 苏ICP备号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  内容摘要:  江苏作为东部地区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一个较为突出的现象就是明显的区域差异,即苏南、苏北、苏中差距很大。为此,江苏加大统筹力度,提出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加大对苏北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深入推进产业、财政、科技和劳动力“四项转移”及南北共建开发园区,建立“五方挂钩”制度,促进苏北振兴、苏中崛起、苏南提升,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三大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为全省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增添了新的动力。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经验,江苏省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区域平衡与协调发展。省级行政区域内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针对苏南、苏中、苏北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采取了一系列举措,积累了许多解决区域不平衡问题的成功经验,成效显著,值得借鉴。  一、主要经验  (一)“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与时俱进赋予新的内涵”,是江苏省区域协调发展成就卓著的根本保证和重要前提  早在1994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就提出“区域共同发展战略”,作为全省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加大区域协调发展的力度,多次召开区域发展协调会议,提出了“提升苏南发展水平,促进苏中快速崛起,发挥苏北后发优势”的分类指导方针,明确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并成为江苏省几届领导班子长抓不懈的政务之一。多年来,全省围绕这一大战略实施,相继出台了三十多个配套文件,在思想上统一认识,在行动上制定具体措施,在工作中明确目标任务,在方法上注重务实,在机制上大胆创新,从而使这一战略实施落到了实处。  (二)“合作共建园区,建立健全以政府推动、市场驱动为主的合作共建机制”,是江苏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创新举措和示范成果  如何由简单帮扶变为互利双赢,从而建立一个长效机制?2006开始,江苏省出台了鼓励苏南开发区与苏北开发区紧密挂钩,共建工业园区的政策。这是在新形势下深化南北合作的重要举措,既有利于苏北“筑巢引凤”,加快工业化进程,又有利于苏南“腾笼换鸟”,加快产业升级。共建园区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参与、项目支撑的方式。政府层面加强引导和服务,企业类型从劳动密集型、资源互补型扩大到高科技型、高附加值型企业,项目范围扩大到设施共建、产业转移、劳务合作、干部交流、人才培训、科技旅游等多个领域。共建园区先在有条件的地方试点,然后逐步推开。为了发挥示范效应,首先选择最富庶的苏州与最贫穷的宿迁结对共建“苏州宿迁工业园”。苏州工业园一方面投入巨额资金,一方面向宿迁派遣了30人的管理队伍,支持组建园区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并对宿迁市的政府官员进行培训,传授苏州工业园的先进管理理念,使宿迁政府官员能为企业提供更完善周到的服务。随后,“江宁—淮阴”、“无锡新区—新沂”等首批10个南北共建工业园区在苏北拔地而起。共建园区的管理体制以苏南的模式为主,苏北侧重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截至2011年上半年,共建园区已达27个。  (三)“采取产业、财政、科技、劳动力四项转移制度,扶持苏北政策的含金量一年比一年高”,是江苏省区域协调发展的牢固基石  1.在产业转移方面。鼓励和引导省内外发达地区资本到苏北创办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吸纳劳动力多的企业(项目),支持苏北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支持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加快淘汰本地落后产能,严防外地落后产能向苏北转移,坚决防止污染转移。支持苏北农业现代化建设,扶持工业和各类资本在苏北投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项目。  2.在财政转移方面。省财政对苏北转移支付及其他各类补助逐年增加。从2008年起,地方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以及除罚没收入外的预算内非税收入增量,省不再集中,全额留给地方。继续对经济薄弱地区实行省集中收入全返政策,对省脱贫攻坚重点县新增收入省集中部分实行全额返还奖励。“十一五”以来,江苏省级对苏北的各项投入近1600亿元。  3.在科技转移方面。加快科技创新要素向苏北集聚。省级各类科技计划对苏北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立项支持,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省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和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对苏北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重点建设连云港清洁能源创新产业园,加快万吨级高性能碳纤维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加强苏北省级实验室和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建设,支持省内外高校在苏北设立研发基地。  4.在人才转移方面。鼓励、引导各类优秀人才向苏北地区流动。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和“企业博士集聚计划”,在同等条件下对苏北资助对象给予倾斜。分层分类抓好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工作。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实用型人才,扩张实用人才队伍总量。组织省内千所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校与苏北农村千所薄弱学校实行“校对校”结对帮扶、对口支教。  (四)“始终坚持市场取向,全方位培育市场主体,着力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是江苏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所在  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导向相结合,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更多地放到增强内生动力、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上来,更多地依靠市场配置资源,鼓励苏北地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各类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外经济合作与竞争。  1.在壮大市场主体方面,支持苏北地区做大做强大型骨干企业,做优做精中小企业,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合作配套体系,不断完善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推进企业购并重组。严格遵循产业价值链构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出资控股、收购破产企业财产以及“债转股”等方式,对劣势企业实现市场状态下的购并重组。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通过调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市场准入门槛、产业空间布局以及其他必要措施,促进企业兼并,加速淘汰落后产能,转化低效、无效产能。积极发展企业战略联盟。根据产业链纵向延伸和工业与服务业、农业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选择重点领域,支持骨干企业逐步建立起战略联盟,稳定供需关系。鼓励苏北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组织、资助各类企业参加境内外各种经贸活动。  2.在发展民营经济方面,采取更加宽松的政策,更加灵活的方式,更加有效的措施,积极支持民众创业,支持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继续吸引外地各类企业到苏北投资创业,着力把民营体经济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地方财政的重点来源。  (五)“对苏北实施土地、金融、税费等优惠政策”,是江苏省激发区域发展潜能和引导区域合理发展的重要手段  1.在土地方面,对苏北地区引进的重大产业项目,适当放宽条件、降低门槛,优先安排省“点供”用地指标;对于南北共建园区的用地指标给予优先供应。支持苏北五市开展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在安排挂钩控制规模时向苏北倾斜,推进挂钩试点由“先建后拆”向“先拆后建”转变。  2.在金融方面,支持金融资源向苏北延伸,对苏北地区投放贷款增速超过全省平均增速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由省财政给予一定奖励。鼓励金融机构到苏北设立分支机构,对省内金融机构到苏北增设网点或分支机构,每设一个县(市)级以上分支机构,由省财政给予一次性补贴100万元;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含村镇银行)每设一个县(市)级以下分支机构或营业网点,给予一次性补贴50万元。  3.在税费方面,切实减轻市县财政出口退税负担,从2008年起,对出口退税新增地方负担部分,市县负担比例由6%降为3.75%,省财政负担由1.5%提高到3.75%;对苏北省级以上开发区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规划要求的工业企业生产用电,年内落实电费综合补贴优惠政策。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排放不达标的企业以及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不得享受电费综合补贴。  (六)“坚持不懈地实行"五方挂钩"帮扶:苏南五市、省级机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加大对苏北发展的支持力度”,是江苏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省委、省政府建立“五方挂钩”制度以来,坚持每年向苏北派驻强有力的扶贫工作队,每年实施一大批帮扶项目。引导苏北的资源、成本、政策等优势与苏南的资本、技术、人才、管理以及开发区品牌等优势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园区对接、产业联动、梯度转移,实现南北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制定激励措施,鼓励省级机关、省属企事业单位、苏南退(离)休专业技术人员和青年志愿者到苏北服务,安排有招商经验、项目资源的人才到苏北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作。省、市和苏南的县(市、区)都把扶贫开发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省、市、县各级党政机关都实行挂钩帮扶,省级机关和苏南市、县(市、区)重点挂钩帮扶苏北发展基础比较薄弱的县和部分困难乡镇。这种全方位、多层次、制度化的帮扶与合作格局,对加快苏北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促进区域共同发展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  二、主要成效  (一)总体实力增强  全省区域协同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形成了江海联动、南北呼应,三大区域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格局,为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增添新动力。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903亿元,总量在全国排名第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提高到7700美元,财政总收入11743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08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8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4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118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4%,城镇化率达57%。  (二)苏中、苏北增长加快  2010年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分别实现生产总值24870.6亿元、7628.5亿元、8644.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3.1%、13.2%、13.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5%、15.4%、18.3%,工业用电量增长13.7%、13.8%、2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6%、18.6%、19.0%,进出口总额增长37.0%、37.7%、49.4%,其中出口增长35.6%、34.1%、44.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3.1%、34.8%、45.3%,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3%、22.7%、23.2%。苏北5市的GDP已占江苏全省的21.1%,财政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5年来连续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有6个县2010年进入全国百强县。  (三)收入差距缩小  2010年苏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780元,比上年增长11.1%;苏中地区为20748元,增长12.3%;苏北地区为16020元,增长13.6%;区域间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三地收入差距由2008年的1.82:1.32:1,缩小到2010年的1.73:1.30:1.其中收入水平最高的苏州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最低的宿迁市的2.38倍,相比2009年的2.44倍,倍,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三、几点启示  江苏省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不断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途径、新模式,措施有力,为全国其他省市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必须把区域协调发展作为重大战略进行部署  一个地区内部解决区域差异问题的关键所在,就是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必须把握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合理程度,为了避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长期扩大、过分悬殊等“马太效应”的影响,需要做好长期工作的思想准备。江苏不仅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重大战略进行部署,而且是近20年来长抓不懈、持之以恒的政务之一。  (二)必须因地制宜有效激发各地发展的内生动力  确立不同的发展模式与结构形态,走出各具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江苏省着力从苏北、苏中、苏南的实际出发,注重把苏北资源、成本、政策等优势与苏南、苏中资本、技术、人才、管理以及开发区品牌等优势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南北中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促进各地互利多赢。  (三)必须找准区域协调发展的突破口  江苏省明确指出了加快苏北发展的战略目标是:逐步缩小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关键是扶持落后地区经济全面发展。为此江苏选择了共建开发区作为突破口。从产业集聚和发展的规律看,共建开发区是推进产业转移的有效载体,也是实现优势互补的重要结合点。  (四)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并落到实处  坚持政府大力推动,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力量给予支持,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不仅要在财力物力上加强协调,而且要在项目、人才、技术、管理上大力支持。江苏省制定的“四项转移”与“五方挂钩”,以及金融税费等政策无疑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心剂”。  (五)必须不断赋予区域协调发展新的内涵  近二十年来,江苏省不断开拓新的思路,寻找有效途径,从初期的扶贫到单个项目合作,从“四项转移”到共建园区,从南北挂钩到“城市联盟”,到目前上升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统筹协调,都进行了探索,区域协调发展内涵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创造了强大的生命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改革的重点领域及推进机制研究”课题组  课题总负责人:  李伟  课题执行负责人:  侯云春  课题协调人:  侯永志 高世楫 宣晓伟  执笔:  杨丛来源国研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梯度推进算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