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和体验,有哪些趋势值得格瑞泰 新品关注值得

&2017 年酒店的服务和体验,有哪些趋势值得关注?
2017 年酒店的服务和体验,有哪些趋势值得关注?
日05时52分来源:
共享公共空间,共享一切 ;酒店成为本地社区中心;继续数字化和智能化;以及生活方式品牌做酒店
共享经济和数字化智能化在重新塑造着酒店体验。
欧睿预测全球酒店业 2016 年的收入为 4900 亿美元,和 2015 年的成绩接近,也就是说停滞了。与之相比的是,Airbnb 的收入增加了约 89%。 根据摩根士丹利的研究,Airbnb 是大约 18%的旅游者的住宿选择,它对酒店业的威胁增加了一倍。
Airbnb 的出现冲击了酒店行业,尤其是在居住体验这一点上。
Airbnb 能让消费者入住北京的胡同大院、上海的洋房、蒙古包或者城堡,酒店就很难做类似的事情。另一方面,独立的精品酒店也抢走了一部分讲求品质、重视设计消费者。
为了体现个性化消费,酒店的新品牌越来越多。除了抢占不同价位以外,酒店业这么做的目的是吸引喜欢表达个性的千禧一代,他们是酒店目前增长最快的客户群。凯悦近年推出了新品牌 Centric。它号称自己针对的消费者是拥有“千禧一代的精神与生活方式”的人。Centric 一般位于城区或旅游景点的中心地段,比较适合年轻人出门旅游。卡尔森推出的 Radisson RED 以及希尔顿的 Canopy 都是针对年轻消费者的品牌。
至于 Airbnb 带来的社交属性,目前来看酒店行业在这样改变自己:强调线下社交,扩充共享空间,比如说客厅式的大堂取代了传统的大堂。创新设计工作室 ICRAVE 的战略和品牌发展总监Jesse MacDougall 说:“酒店和我们做了很多的努力,让客人走出房间,融入到社交空间。”
另一方面,因为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酒店体验变得更复杂,也更长了。
酒店的体验从入住前的订房和客服就开始了,似乎永远没有结束——想想入住后的口碑和社交平台上的互动。
近年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大型酒店连锁在和各类第三方预定平台(如携程和 Bookings 等)抢夺入口。这是为了离消费者更近,控制体验,维护本品牌的忠诚客户。我们曾经测试过几大酒店集团的 App,将其和第三方平台进行了比较,发现目前在汉化体验或者价格上,第三方平台仍然更有优势。也就是说酒店在数字化的改良上还有一段路要走。
未来这些趋势可能还将影响着酒店的居住体验。根据《好奇心日报》对酒店行业的报道以及旅游行业媒体 Skifts 的酒店体验趋势预测,我们总结出了以下一些特点,也许值得关注——
共享公共空间,共享一切
共同工作的空间——比如酒店内的咖啡厅,休闲娱乐的空间——游泳池和酒吧,以及青旅的特色——共同的盥洗室和厨房,总之是强调“合住”的原则,将扩散至更多的酒店体验之中。
跟 Airbnb 或 HomeAway 这类的分享住宿连接房客和住客不同,咖啡厅、酒吧甚至是厨房和盥洗室等共享空间能加强住客之间的联系。这也许会是酒店和 Airbnb 做出差异化的策略。
说到共享空间,大概没有比青旅更能体现这种思路的例子了:从厨房到卫生间,甚至卧室都是共享的。也难怪雅高酒店集团于2016年9月宣布推出青年旅社品牌Jo&Joe,据说是考虑到了“千禧一代对分享和体验的需求”。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共享空间之外,Jo&Joe 会有瑜伽练习室、音乐演出场地、DIY 手工作坊等;公共区域会提供蒙古包、吊床和大篷车等让年轻进行社交。
连中档酒店都开始认真考虑共享空间的事了:希尔顿于去年1月宣布推出的中档酒店 Tru 就是这么一个例子。从设计图中,你能看到它和以往中档酒店的不同之处:大堂分为吃喝、玩乐、休闲、工作区域,似乎想让消费者增加停留时间,而不再是匆匆路过的地方。传统的前台也被改造成环形,集登记、买东西、吧台功能于一身。
Robey 和 The Hollander 共享的屋顶泳池(图片来自:Robey 官网)
值得注意的是,定位不同的公司也可以打通空间进行共享。比如说青旅 The Hollander 和针对商务及中产顾客的 Robey 酒店同属于一个公司,他们在芝加哥的住客可以共享楼顶的泳池和公共空间。
设计公司 The Gettys Group 的品牌总监 Ron Swidler 认为酒店业可以学习零售业。他说:“也许酒店业可以从零售业中学到一些东西,变得更有活力。眼前的机会就是关注标志着变化的公共空间。”
生活方式品牌跨界做酒店
不管酒店业有没有开始学习零售业,已经有一些零售公司和品牌做起了酒店了。
2016 年,有不少生活方式品牌宣布要进入酒店业,包括美国的高端健身房 Equinox、家具零售品牌 West Elm、还有宜家和无印良品 —— 后两者宣布将在中国市场首推自己的品牌酒店。无一例外的是,这些品牌都采用的是独立于品牌的酒店运营方。
甚至香奈儿设计师 Karl Lagerfeld 都开始开酒店或参与酒店设计了。这倒也不是没有先例,奢侈品品牌 Giorgio Armani、Bulgari 及 Versace 都有自己品牌的酒店,奢侈品来说更多的是利用的品牌溢价。
根据纽约大学 Preston Robert Tisch 旅游及酒店业研究中心的教授 Bjorn Hanson 认为时尚和设计类的品牌拓展到酒店不会让消费者觉得特别突兀,这些生活方式的品牌开酒店能带有“光环效果”——其实就是品牌效应。
品牌的粉丝大概会是首批消费者。原因很简单,“这么喜欢睡样板间,让你一次睡个够”。
宜家和万豪之前合作的 Moxy 酒店(图片来自:BrandChannel)
不管是奢侈品还是生活杂货和家具,零售业面临着挑战。他们应对的方式是加入更多的体验环节——开酒店可能就是一种体验的极端。 对于销售家居家具产品的品牌来说,酒店简直就是一个全息式广告。因为消费者可以亲身体验这些产品。在酒店品牌开始出售自有备品的时候,零售品牌为什么不能反其道而行之,自己开酒店呢?
这个趋势也从侧面证明了消费者在酒店居住上在追求个性化,市场在细分化。
不止迎接外地客人,酒店有潜力成为本地社区中心
“从农场到餐桌”的本地化席卷了餐饮业。酒店的“本地化”稍微不同,不仅是采购的本地化,更应该是重视所在地市场。
雅高的 CEO Sebasiten Bazin 说:“过去 50 年我们所做的 100%的事都是为了赢得外来的旅客……我们错失的是更好更容易获得的人群:那些生活在酒店设施附近的居民。” Bazin 认为他们可以从“无数个服务”做起,比如行李保管、推荐周边的服务和消费等等。
除了免费的便民服务,酒店也可以推广针对本地居民的消费项目。豪华酒店在这方面可能比中档酒店做得更好。之所以这个趋势在豪华酒店之中比较明显是因为他们的单间可用客房收入(RevPAR)比较高。单间客房收入没那么可观的中档酒店可能没那么多功夫做这些事情。
我们曾经报道过半岛酒店在着力向本地消费者推广非客房类的服务(包括餐厅、Spa、奢侈品购物以及下午茶等)。半岛酒店的市场营销副总裁郑兆伟曾告诉《好奇心日报》香港半岛酒店的非客房收入大概在总收入的 50% 左右。其中,Spa 是香港本地居民消费得比较多的项目。大概只有 5 ~ 10% 的 Spa 消费来自酒店住客。
好的设计不是精品酒店的专属,而是准入标杆
设计对酒店业来说一直很重要,它是定义酒店品牌个性的因素之一。无论是超奢华酒店、还是基础的经济型酒店,住客对其期望值都是好看舒适。不过,每一间房都可以采用不同设计的精品酒店拉高了消费者对“好看的”酒店的标准。现在越来越多的酒店在重新审视酒店设计,强调“非标准化”和个性化。
比如说,传统的豪华酒店万豪、凯悦和希尔顿新开或重新翻修了一批酒店,突出了更入时的设计和社交体验。之前,消费者对奢华酒店的定义可能是单一的,而现在出现了两种意义的奢华:“传统的奢华”和“独特的奢华”,前者的代表可能是香格里拉酒店、半岛酒店,后者是 W 酒店、Edition 这种高端精品酒店。
经营 11 年改造后的万豪,位于美国德州奥斯汀市(图片来自:)
经营 11 年改造后的万豪,位于美国德州奥斯汀市(图片来自:)
消费者总会怀揣着自己对酒店的理解,来解读酒店的相关设计;他们还会从酒店的装修风格上,考量酒店是否适合自己。设计公司 WATG 的运营总监 Muriel Muirden 说:“酒店消费者讨厌那些没有特点的,或者过分装饰的酒店设计”。
“有设计感”酒店的定义在发生变化。英国设计师 Philip Watts 说:“你会看到更多的酒店强调设计本身,而非仅仅是设计师,尤其是在经济型酒店和中档酒店中有这个趋势。”
国内也出现了一些主打设计的精品酒店,比如我们曾报道过的麦尖、禾肚里稻田酒店等等。它们的出现可能拉高了酒店室内设计的门槛。于是一些中档酒店也出现了改良设计的趋势,连锁品牌很多变成了这样:原木贴面,沙发和地毯也多用浅灰或浅绿等贴近自然的颜色,同时也有一些摄影、人文、科技、工业风在内的各类主题房。
继续数字化和智能化
智能手机在酒店体验中的角色会越来越重要。从消费前的订房,入住前客服互动,到入住时的各项服务和功能的使用,消费者越来越多的动作能在各家酒店的 App 或是 Facebook Messenger 等社交媒体应用中完成。
根据 Zebra Technology (酒店的技术供应商)对超过 1600 名消费者的调查,68%的人希望酒店能通过智能手机办入住手续,减少等待时间;当酒店服务人员使用新科技时,66%的消费者会觉得体验更好。
它同时调查了 1200 多家酒店,74%的酒店声称它们将启用更多的基于位置的服务。这些服务包括通过 App 办入住手续、推送优惠券和折扣、跟踪消费者的位置以及移动支付。考虑到消费者在移动端花费的时间越来越长,这个趋势会延续下去。
我们曾经测试过几大酒店集团的 App,发现它们在体验上仍需要改良,大酒店在移动端数字化上还有一段路要走。
维珍的App Lucy(图片来自 Virgin Hotel)
除了酒店 App 的常规内容如订房间和查看积分,附加功能慢慢进入了各个酒店的 App。比如说,喜达屋以及希尔顿在各自 App 里都推出了手机门卡,酒店住客能用智能手机当钥匙。Virgin 酒店的客人可以用它的 App “ Lucy ”直接调试房内温度、叫客房服务、了解所在地周边的吃喝玩乐等等。
酒店都喜欢比作消费者的另一个家,随着越来越多家庭购入 Google Home 或亚马逊的 Echo,智能家居控制系统也在酒店出现了,未来可能会变多,但是限于成本,拓展速度不会很快——也只有拉斯维加斯的永利那样的豪华酒店才能给四千多间客房都配上亚马逊 Echo。
喜达屋旗下的雅乐轩不久前宣称对两间分店进行了智能化改造,将恒温器、音响系统和照明系统集成一个系统,称之为“世界上第一个语音激活的客房”。每个客房里都有 iPad,用来控制客房各部分,也可以让 Siri 推荐附近景点或餐厅等。
机器人也进入了酒店业,与其说它是用来提高人员效率,不如说它被用来制造营销噱头。
2016 年希尔顿在美国弗吉尼亚州酒店测试使用机器人前台;洲际酒店旗下的皇冠假日酒店也引入了类似功能的机器人 Dash;部分雅乐轩酒店已经开始使用机器人 Botlr 为客房递送一些小东西。目前都还是个例,很难说今年会出现更多的酒店机器人。
智能化也有一个合适的程度需要把控。消费者还是会想和贴心以及服务态度好的酒店人打交道。想象一下这样的极端:从入住到退房都是由科技来完成,这样冷冰冰的体验大概也没什么意思。
题图来自 Pexels 以及 W hotel
他说自己是个暑假一直没过完的高中生,就这么晃到了64岁
互联网思维能不能拯救年轻人的租房问题?好奇心日报有39个发现
过去一年喜剧综艺节目火了,但它没法让整个市场好起来 | 好奇心 2016 年度盘点比特客户端
您的位置:
详解大数据
详解大数据
详解大数据
详解大数据
2015数据安全哪些趋势值得关注?
关键字:Blue Coat 安全头条 焦点图 数据安全
  在过去的2014年,和泄露事故接连不断发生,给政府、金融业和电商等国家支柱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舆论压力。数据安全经过多年的发展酝酿,已经逐步得到用户认可和重视。日前, Blue Coat系统公司在参与众多级数据及建设的基础上,针对2015年数据安全发展趋势做出七大预测:
  一、隐私和安全难以两全
  加密流量的应用将更加广泛,数据泄露将随之增加。为了保护用户隐私,加密技术的应用将更加广泛。越来越多的恶意软件会隐藏在加密流量中,躲避安全检查。大部分企业难以在保护员工隐私的同时,防范隐藏在加密流量中的攻击。
  二、大型媒体公司将抵制恶意广告
  随着恶意广告日益猖獗,媒体公司将向广告合作伙伴施加压力。合作伙伴网络在大型媒体公司资产中展示的广告包含的恶意内容将越来越多。随着用户访问大型媒体公司 Web 资产受到感染的风险上升,媒体公司将向广告合作伙伴进一步施加压力,要求它们清除恶意广告。
  三、2015 将是流氓软件之年
  流氓软件在移动设备上呈现上升势头。它们深深地藏匿在最终用户许可协议中,用户下载免费应用时稍不留神就会安装流氓软件。下载的应用中包含的流氓软件将越来越多,它们收集用户浏览 Web 的,打着“改善浏览体验”的旗号,向用户展示相关度更高的广告。为了获得利益,越来越多的开发人员将在免费应用程序中夹带流氓软件,受感染的设备速度会变慢,甚至连的稳定性也会遭到破坏。
  四、勒索软件将变本加厉,造成更大损失
  “不交赎金就别想拿回数据。”2014 年,许多人受到了勒索软件的敲诈,编写勒索软件的人自然会琢磨“如何勒索更多的钱财?”Blue Coat 预测他们接下来会盯上拥有大量现金的小企业或小型政府机构。他们在发起攻击之前会侦查目标计算机/系统,而不是盲目地加密所有文档。如果成功攻击了网络,就可以索要更高的赎金。
  五、攻击者将利用社交网络
  攻击就在你身边!攻击工具将越来越多地利用从社交网络获取的信息,发起更加个性化的攻击。大部分针对性攻击依靠社会情境来提升成功率,而且现在发起此类攻击更加容易。攻击者将利用他们掌握的目标受害者的情况来获得关键系统和数据的访问权限。
  六、间谍软件将呈现上升势头
  尽管间谍软件在2014年并不活跃,我们预计将会出现更多安全公司或主权国家利用监视软件监控特定人群的案例。随着国际冲突加剧,这些工具必然会被用于跟踪人们的行动,了解他们是否会带来安全风险。
  七、心脏出血漏洞 (HEARTBLEED)、破壳漏洞 (SHELLSHOCK) 和贵宾犬漏洞 (POODLE)……
  “共模故障”事件是指单个缺陷导致故障扩散到整个系统,例如 Heartbleed、Shellshock。2014年,寻找安全漏洞的研究人员和攻击者已经体验了此类事件,预计在 2015 年:
  • 因为开发人员将投入更多使用开源产品进行代码分析,或者转到由第三方或被许可方负责的其他商业产品,开发和技术成本会随之上升。
  • 由于意见相左而的现象越来越多,例如 LibreSSL,开源产品将加剧分化。
  • 由于供应商不得不在紧急维护版本中投入更多资源,整体创新速度将放缓。
相关文章:
[ 责任编辑:包俊君 ]
去年,手机江湖里的竞争格局还是…
甲骨文的云战略已经完成第一阶段…
软件信息化周刊
比特软件信息化周刊提供以数据库、操作系统和管理软件为重点的全面软件信息化产业热点、应用方案推荐、实用技巧分享等。以最新的软件资讯,最新的软件技巧,最新的软件与服务业内动态来为IT用户找到软捷径。
商务办公周刊
比特商务周刊是一个及行业资讯、深度分析、企业导购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周刊。其中,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合力打造的比特实验室可以为商业用户提供最权威的采购指南。是企业用户不可缺少的智选周刊!
比特网络周刊向企业网管员以及网络技术和产品使用者提供关于网络产业动态、技术热点、组网、建网、网络管理、网络运维等最新技术和实用技巧,帮助网管答疑解惑,成为网管好帮手。
服务器周刊
比特服务器周刊作为比特网的重点频道之一,主要关注x86服务器,RISC架构服务器以及高性能计算机行业的产品及发展动态。通过最独到的编辑观点和业界动态分析,让您第一时间了解服务器行业的趋势。
比特存储周刊长期以来,为读者提供企业存储领域高质量的原创内容,及时、全面的资讯、技术、方案以及案例文章,力求成为业界领先的存储媒体。比特存储周刊始终致力于用户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储业务、数据保护与容灾构建以及数据管理部署等方面服务。
比特安全周刊通过专业的信息安全内容建设,为企业级用户打造最具商业价值的信息沟通平台,并为安全厂商提供多层面、多维度的媒体宣传手段。与其他同类网站信息安全内容相比,比特安全周刊运作模式更加独立,对信息安全界的动态新闻更新更快。
新闻中心热点推荐
新闻中心以独特视角精选一周内最具影响力的行业重大事件或圈内精彩故事,为企业级用户打造重点突出,可读性强,商业价值高的信息共享平台;同时为互联网、IT业界及通信厂商提供一条精准快捷,渗透力强,覆盖面广的媒体传播途径。
云计算周刊
比特云计算周刊关注云计算产业热点技术应用与趋势发展,全方位报道云计算领域最新动态。为用户与企业架设起沟通交流平台。包括IaaS、PaaS、SaaS各种不同的服务类型以及相关的安全与管理内容介绍。
CIO俱乐部周刊
比特CIO俱乐部周刊以大量高端CIO沙龙或专题研讨会以及对明星CIO的深入采访为依托,汇聚中国500强CIO的集体智慧。旨为中国杰出的CIO提供一个良好的互融互通 、促进交流的平台,并持续提供丰富的资讯和服务,探讨信息化建设,推动中国信息化发展引领CIO未来职业发展。
IT专家新闻邮件长期以来,以定向、分众、整合的商业模式,为企业IT专业人士以及IT系统采购决策者提供高质量的原创内容,包括IT新闻、评论、专家答疑、技巧和白皮书。此外,IT专家网还为读者提供包括咨询、社区、论坛、线下会议、读者沙龙等多种服务。
X周刊是一份IT人的技术娱乐周刊,给用户实时传递I最新T资讯、IT段子、技术技巧、畅销书籍,同时用户还能参与我们推荐的互动游戏,给广大的IT技术人士忙碌工作之余带来轻松休闲一刻。
微信扫一扫
关注Chinabyte数字化驱动的新商业时代:哪些趋势值得关注?|界面新闻oJMedia中国进入新商业时代
今天中国所有面向消费者的公司,都需要思考如何与数字化融合。在中国提出了互联网+政策后,所有的产业都在扑向互联网,应用互联网建造新的商业模式,因此,未来一切商业都无法避免要和数字和互联网关联。
而中国也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商业时代,国家提出的供给侧改革核心针对的是很多行业的产能过剩和过度同质化竞争导致的无效供给,发展有效供给成为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就是媒体产业和信息产业也是一样,垃圾信息的供给过多,有营养有内容的供给太少,需要构建新的营销生态。
同时,新型的城镇化正在驱动中国消费市场的变革,2015年,中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城镇化率超过55%,中国31个省份中已有10个省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样的支撑下,对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将会成为主流,因此,中国进入一个新的以品质、品牌、品味为关键词的时代。
这个新商业时代,有三股力量值得关注:第一,精众人群的扩大。中产阶层+富裕阶层,已经覆盖超过1亿城市人群,每年还在增长;第二,新世代的消费增长。15-35岁中国城镇15-70岁人口中占比为40%,这些是支撑消费的主力;第三,2015年,线上渠道的消费已经占到私人消费的15%,2020年将达24%,2015年,51%网络购物来自移动端。
趋势1:精众商业时代:品牌的建构逻辑在改变
过去所有的品牌都是建构在低廉价格、大众化、所有人全覆盖的营销环境中,但是今天有很多品牌这样做已经发现收效甚微。在中国消费升级的精众市场,消费形态正在发生变化:
第一,从社会认同到自我认同:从过去追求一个品牌的&奢侈华&的符号消费到追求自我匹配。
第二,从对价格敏感到对时间敏感:涌现出来互联网时代的O2O服务、共享经济以及体验经济。
第三,追求更高的品质:迎来更具个性化、风格化的消费时代。
第四,追求时尚和追求健康:任何行业都要有时尚感,要融入健康概念,比如科技产品变得越来越时尚,比如快消品越来越趋于大健康化。
第五,从追求精神和追求思想:品牌要有恒定的精神主张,消费者愿意为有思想的品牌付钱,甚至为内容付钱,内容产业将会风生水起。
精众商业时代,品牌转型升级成为未来5-10年的关键词,品牌的定义发生了改变。不仅要被广为人知,还需要能产生共鸣(品牌要有存在的意义),此外还要能在互联网上被广为传颂,这就形成了数字化时代新的传播模型。
一些中国正在走向国际化的品牌正在致力于思考如何构建品牌带给消费者的&意义&;例如,华为Mate7诉求的&爵士人生&,目标人群就是&富有之后&还未&达至内心的高贵&的成功人士,将科技聆听内心与世界的融合,重新定义手机的价值。卡萨帝,强调自己&为爱而生&,将家、艺术和家电融合起来,讲述了生活品质和家的意义。
趋势2:场景成为用户入口:场景营销重建消费者关系
PC互联网就像一道门,必须把门打开,你才可以到你想去的地方,所以PC时代,流量为王;但是,移动互联网则是自然产生的流量,因为移动终端本身就是一个沟通工具,所以,移动互联网天然就是依附场景而存在的,有了用户的位置、用户数据、时间空间和行为方式等等,若干的生活场景就会产生,品牌和服务就可以和消费者进行匹配关联。
而很多品牌也依托于思考新的场景,而在品类中开辟出新的市场,场景,不简单只是一个移动互联网的营销概念,更是一个品牌打造的理念。
例如,在中国市场也卖的非常火的Under Armour(安德玛),在美国已经超越 Adidas 成为第二大运动销售品牌,Under Armour制造的场景是给所有热爱运动人专业舒适的运动服饰和装备,将努力勤奋的精神传达给每个消费者,让他们变得更愿意运动,或者,更专业地运动,这就是场景的价值,这个场景不再是专业运动员的运动场,而是每个人都可以随时创造的场景。
Aerie作为American Eagle Outfitters旗下的内衣品牌,以较年轻的消费者为目标群体,为了寻找差异,就与维秘一贯以来提倡的&完美身材&对立,提倡&自然身材&,甚至使用顾客作为模特,在广告宣传上更是尽量避免刻意润饰,摒弃了Photoshop(PS)技术,品牌的宣传语为&the real you is sexy&,真实的你就是性感的,将消费者带入了一个真实的场景。
营销从流量时代进化为&场景为王&,意味着营销需要制造场景(仪式感)、要在消费者的行为时空中进行情景交融、在消费者的移动中应用新的技术触发其消费行为场景、同时,也思考内容与场景的匹配性。
趋势3: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文化裂变:深度自我的亚文化
今天很多人都在谈直播,比如一个人直播吃面,有十几万人看,这是一个围观的时代,这也是一个人人都想秀自己的时代,这样的文化正在兴起,就是一种亚文化的表现。90后正在创造自己的文化,比如哔哩哔哩、关爱八卦成长协会、节操精选等等针对年轻人二次元或者娱乐文化的阵地也都依托于此。对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分类,已经不能用一些常规的简单的方法,而是真正的挖掘兴趣、文化、更加细分的某一种圈层的特征,才能找到切割市场的机会。
就像哔哩哔哩副总裁陈汉泽所述,今天B站的核心用户是18-24岁的年轻人,随着自我意识的提升,年轻人正在成为掌控文化的核心人群,而亚文化的本质是&拒绝长大&,因此,亚文化不仅仅是年轻人,很多年纪大的人群也会参与其中,表情包、鬼畜等为素材都成为了他们表达自己的形式。VICE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周耀华认为,视觉时代的崛起,年轻人对待复杂的话题,处理和回应的方式简约迅速。这些现象在进一步展示下一代人的沟通方式已经彻底变了,对于品牌而言,要思考新的语境和这些年轻人背后的心理需求。
趋势4:碎片化时代,品牌如何传播恒定价值?
在这个处处都是热点的时代,品牌是否还有恒定的价值?每一天的朋友圈都会出现新热点,每个品牌都希望能够参与到热点中,但是,稍不留神,热点也会被品牌玩坏,甚至热点会直接把品牌玩坏。
消费者对内容的掌控权越来越强,全民皆媒体时代,传播只会越来越碎片,在这样一个数字媒介接触点分散的时代,想打造电视时代的一呼百应的经典式传播越来越难,而内容产业链也正在发生新的变革。一股趋势是变得越来越垂直,例如《奇葩说》、《吴晓波频道》、《一条》这样新形态媒体的出现,就是满足垂直领域的需求。
品牌一定要用内容占领高地,好内容是让消费者品味品牌经典的重要载体。例如,New Balance品牌与李宗盛携手打造的内容型广告《致匠心》,将李宗盛雕琢吉他的镜头与 New Balance 鞋匠一针一线制作跑鞋的过程穿插到一起,展现出手艺人独有的安静、专注与对完美的追求,紧接着又推出的《每一步都算数》品牌短片,借由品牌成立以来的专注精神为灵感,搭配李宗盛个人的生命轨迹,致敬New Balance 110周年华诞,短片以李宗盛的独家视角,跨5座城市,还原一步一脚印的坚守,一履一承诺的誓言,正如片中所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这也于无声处,呈现New Balance坚守百年的品牌传奇,这些内容帮助这个品牌在中国占据了品牌的制高点,让很多消费者为之共鸣和触动。
趋势5:数据技术为营销赋能:智能化营销时代
如果把数字营销做一个时代划分,PC互联网以流量为主导的时代,移动互联网则是场景和精准营销的时代,下一个时代是什么?智能化时代,程序化购买将会进一步让营销变得更加高效。
而程序化购买从展示广告到移动广告、再到原生广告,以及现在炙手可热的大屏广告,正在不断的跨越多个屏幕。在未来,广告内容与场景相关性,基于消费者的时空变化实现实时化的动态标签跟踪技术、针对细分人群的程序化购买平台等都将成为热点。
而数据技术的本质是为营销赋能,即用技术驱动实效和转化的时代,比如,数据技术可以为电商赋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实时抓住消费者,按用户属性、人群特征、行为场景等开展精准营销,促使产生行动,尤其是在O2O的很多应用服务场景中。
趋势6:沉浸感营销,超越现实的品牌体验
在这个智能化时代,还有三个领域值得品牌关注,第一是人工智能,第二是虚拟现实,第三是增强现实。
以VR为例子,VR带来的&沉浸感&和&参与感&让消费者可以与品牌进行体验式的深度互动,打破了传统营销的限制,拉近了品牌与消费者的距离,制造出了新的想象力。
例如,美宝莲的&Make it Happen&发布会,就采用了VR设备进行现场直播,带上魔镜,就可以将纽约街头景象以立体影像呈现在你眼前,360度转动头部,身临其境般地感受纽约最前线的潮流气息,全身心感受了美宝莲纽约的炫彩魅力,拉近了与年轻消费者的距离。
未来,VR营销也不简单是一个孤立的行为,而可以成为场景营销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VR等新技术,将成为品牌塑造超现实的&沉浸式体验&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工具和连接点,也将成为品牌营销场景化体验卷入的全新手段。
总的而言,无论技术如何改变,创意、技术、媒介、内容这四个要素,需要有机的整合,才能让数字化驱动的新商业时代的营销更有实效。
本文是根据《数字化驱动的新商业时代》演讲整理的文章。
更多专业报道,请
0界面JMedia联盟成员最新商业、营销和消费趋势的独特观点和原创思想,全部干货,帮企业知趋势,赢未来.粉丝社群“趋势观察超粉汇”等待加入,并提供趋势研究、策略咨询和传播服务等.创办人肖明超,曾任零点调查和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等公司高管,被誉为中国市场“趋势占卜师”。相关文章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facebook值得关注的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