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辨,对待道家修行境界过程中出现的境界

修行境界的划分,警惕未证言证
修行路上歧途众多,许多人得到一点觉受或者瑞相,不能分辨佛魔,自己认定自己已经证道,成为菩萨,甚至有自诩为佛者。
&&大佛顶首愣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言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
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沈三苦海,不成三昧。。。。。。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种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旃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
弥勒菩萨慈悲传授了《现观庄严论》,详细叙述了“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等五道十地的所修,所证以及内外相状,摘录部分于此,使得我们大致能够有所辨别。
《现观庄严论》索达吉堪布讲解,本文节选自智悲论坛
1、修行者经历资粮道,再入加行道,之后见道成为一地菩萨。那么我们看看见道之前的部分。资粮道行者以抉择诸法无自性的方式进行修持,从而获证在所取无实方面的最初明相。明相的进一步增上,即是暖位与顶位;产生能取无实方面的最初明相之际,便是忍位;此相的进一步增上,即是世第一法。(暖位、顶位、忍位以及世第一法)诸等又可分为下中上(三品),故其分类有十二种。
下面依次宣说四种加行道:
相续中已生起顺解脱分的欣乐利他者,即会进一步产生顺抉择分。其中暖位等四加行之所缘,在此处则被诠释或称赞为是一切有情。
关于这一点,虽然在前面的遍智品中,将入定所证作为主要的侧重点,而认为暖位等(加行)所缘,是以空性为特法的;但此处却以后得为主要着眼点,而将作为大悲对境的有情安立为其所缘。
入定修持空性的收获,是间接生起后得之大悲,并使利他行为格外增上。
缘彼心平等 说有十种相
在下品暖位之际,将出现如下两相:
(一)缘于彼等有情而无有贪嗔之偏执的平等心;
用“等”字所表达的内容,(包括暖位所属的下述九相:)
(二)成办当下利益的慈爱心。
在中品暖位之际,将出现如下三相:
(三)成办未来利益的饶益心;
(四)因消除了自相续的我慢,故而对他众的安乐无有嗔恚之心;
(五)因不会恼害他众,故而无有损恼之心。
在上品暖位阶段,后得中(将出现如下五相):
(六)将比自己年长的男女视为父母;
(七)将与自己年龄相当的男女看作兄弟姊妹;
(八)将比自己年幼的男女视作儿女;
(九)把众生当作于己有恩的伴侣,值得信赖的朋友;
(十)把众生作为父系的血亲以及母系的血亲。
其中每一对相算为一相,因而就出现了五种相。
以上所述,即为《般若经》中所说的,(加行道暖位所有的)十种相。
自灭除诸恶 安住布施等
亦令他住彼 赞同法为顶
在下品顶位之际,缘于作为所缘对境之众生,为了彼等而自行灭除诸种恶业,并于他众作以身安置,以语称赞,且以意随喜之行;
在中品顶位之际,自行安住于布施等六波罗蜜多,并于彼等他众作(以身)安置,(以语称赞,且以意随喜)等等;
上品顶位之相,是以“等”字所概括的,自行住于修持空性以及甚深缘起之流转还灭,亦通过以身安置,以语赞颂其功德,以意随喜或以法以财来表示认同的方法,而令其他众生(安住)于彼。
以上三者,即为(加行道)顶位之相。
如是于忍位 依自他知谛(原译:如是当知忍,自他住圣谛。)
同样[如是],于忍位的三个阶段,也都是依靠自他二者(而成立诸相的)。
在下品忍位之际,自身住于知苦谛、断集谛、证灭谛、修道谛之四圣谛,并于他众作(以身)安置,(以语)称赞,且(以意)随喜;
在中品忍位之际,虽然自知预流果等果位之修持方法,却住于不令其现前的境界,并对他众作(以身)安置于彼等种性之果位,(以语称赞,且以意随喜)等等;
在上品忍位之际,自身住于生起菩萨见道之相续或道理,并对彼等他众作(以身)安置,(以语称赞,且以意随喜)等等。
如是第一法 成熟有情等
同样[如是],在下品世第一法位之际,自身住于希望成熟诸有情与严净刹土,并于彼等他众作(以身)安置,(以语称赞,且以意随喜)等等;
我们应当知道,以“等”字所包含的是:
在中品世第一法位之际,自身住于生起菩萨神通之境界,并于彼等他众作(以身)安置,(以语称赞,且以意随喜)等等;
在上品世第一法位之际,自身住于生起遍智与断除习气关联之境界,并对他众作以身安置,以语称赞,且以意随喜于彼相之行。
(我们要知道,)上述这些以智慧与大悲越发增上的方式而示现的能力大小,是从最主要的角度而安立的,(而并不表示是某一果位特有之相。)
2、壬一、(暖顶加行):
梦亦于诸法 观知如梦等
以相状[标志]所表示的顶加行,可分为睡梦之时与醒觉之际分别各有的六种相状,具体包括:
一、(睡梦时之相状)
(一)依靠醒觉时分以空性为缘而修持止观,从而于梦境当中亦不离于观知诸法如梦之境界;
以“等”字所表示的相状为:
(二)同样,仰仗修持之力,既便于梦中,也不会生起对声缘地的欢喜之心;
(三)于梦中,现见佛陀在重重叠叠的眷属包围当中宣说正法;
(四)于梦境当中,现见佛陀示现神变游舞幻化之相;
(五)于梦境当中,生起誓为被痛苦折磨的众生宣说如梦诸法之心;
(六)在醒觉以及睡眠之际,以现见地狱等为先导,而随念自己成佛之刹土远离恶道;
二、梦醒之际的相状
(七)通过言说:“如果我能获得觉悟之授记,但愿以此能熄灭烈火之燃烧!”,从而能熄灭村落等等被火焚烧的无生物之损害,为成就谛实语加持(之相);
(八)同样,能化解被作为有情的非人所纠缠的魔鬼之害的成就谛实语(之相)。
我们应当了知,以此威力还能具备其他的成就谛实语之相;
(九)通过了知魔业来胜伏魔众与恶友,从而能依止善知识;
(十)以圆满所调诸众之愿的意乐,而于入定出定的一切时分都依止于般若波罗蜜多;
(十一)因彻底通达色等自性,而于染净诸法皆无耽执;
(十二)通过如理行持无有破立之法性般若,从而邻近于菩提。
以上诸相,可以说是从本体层面而划分的八种果相,以及四种自性相;也可以说是方便智慧方面的两种主要相状,修习皈依以及皈依之力已至稳固的两种相状,了知梦境的一种相状,清净刹土的一种相状,能消除无生物与有情之侵害的两种相状,以及在学道之因、所学之境、修学方式及其功德方面的四种相状。
以上所述,是经中安立的,以至达顶加行之标志所表示的,暖顶加行所有之十二相状。
对此,佛经当中也以“尔时具寿舍利子问善现言,若(菩萨摩诃萨)梦中行此三三摩地,于深般若波罗蜜多有增益不?(善现答言,)若(菩萨摩诃萨)昼时行(此三三摩地,于深般若波罗蜜多)有增益者,彼梦中行亦有增益”等内容进行了宣示。
壬二、(顶顶加行):
尽瞻部有情 供佛善根等
众多善为喻 说十六增长
以相增长所表示的顶加行[顶顶加行],也即安住加行道顶现观之诸大菩萨修学般若的功德,若以尽瞻部洲的所有有情供养佛陀的善根等众多善事为比喻,而从相增长等功德的角度来宣说,则有十六种分类。
关于这一点,佛经当中也以“(复次善现,于意云何。)假使于此南赡部洲诸有情类,非前非后皆得人身,圆证无上正等菩提。尽其形寿间,有善男子善女人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此诸如来应正等觉)所获福德,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于大众中宣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及相应作意,由是因缘所获功德甚多于前”等内容而进行了宣说 。
具体内容包括:
(一)正如(佛经所说),供养等同南瞻部洲等三千大千世界所有有情数量之诸如来应正等觉并回向善根,与顶顶加行圣者安住并向他众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相比,后者所获福德也远远超过前者;
(二)比前者福德更为超胜的,是专注作意于般若波罗蜜多,使其成为殊胜之供养境;
(三)比前者福德更为超胜的,是以获得无生法忍,而使众生得到彻底解脱;
(四)比前者福德更为超胜的,是依靠顶加行之妙力,在不缘于所证菩提之果与能证菩提之因诸法的同时,仍然为之而精进受持;
(五)与令南赡部洲诸有情安住十善业道,获得四静虑、四无色定或灭尽定之福德相比,顶顶加行圣者的福德更为超胜;
(六)在顶顶加行圣者居所前,诸天尊为护持而前来,并劝请其住于菩提;
(七)顶顶加行圣者依靠修持般若波罗蜜多之妙力而降伏一切魔众;
(八)顶顶加行圣者依靠修持般若波罗蜜多之妙力,而将其他菩萨视如本师般尊敬承事。
上述“外在(福德)的主要八相”,是依靠其他比喻与其他补特伽罗,而从主要的角度来说明的。
内在(福德)的主要八相:
(九)顶顶加行圣者依靠修持般若波罗蜜多之妙力,远离四无色定、声闻、缘觉等作意,并以善巧方便来清净诸学处;
(十)佛经当中以金矿罕见之喻来描述的,顶顶加行圣者依靠修持般若波罗蜜多之妙力,从而获得佛陀之殊胜决定种性;
(十一)(佛经当中)以转轮王稀有之喻来描述的,顶顶加行圣者依靠修持般若波罗蜜多之妙力,而尤为增上获证佛果之因——发心等等的能力;
(十二)顶顶加行圣者依靠修持般若波罗蜜多之妙力,而不产生波罗蜜多违品之心;
(十三)(顶顶加行圣者依靠修持般若波罗蜜多之妙力,)而不产生对从色法乃至一切种智诸法的实执遍计现行之心;
(十四)(顶顶加行圣者依靠修持般若波罗蜜多之妙力,)从而了知以般若波罗蜜多中含摄一切波罗蜜多的方式来实修;
(十五)(顶顶加行圣者)依靠修持所生之妙力,从而圆满获得三乘之所有证悟;
(十六)(顶顶加行圣者)依靠修持般若波罗蜜多之妙力,从而邻近真实圆满正等觉。
此处所说的相状与相增长等等,是以首先获得上述诸法来作为界线的,并不表示于此之上的果位不存在上述诸相,而相似的清净刹土加行等虽然之前也存在,但彻底清净的殊胜之法,却是在清净地以后才获得的,所以将其安立为清净地,我们应当通达诸如此类的道理,以便能将本论前后上下的诸种含义融会贯通。
壬三、(忍顶加行):
由三智诸法 圆满最无上
不舍利有情 说名为坚稳
以相增长极其圆满的方式而获得自在的最究竟法相,便是决定坚稳(加行)[忍顶加行],它是由圆满证悟遍智、道智与基智三智诸法的最无上自利证悟坚稳,与心行皆不舍弃成办有情之利的他利大悲(坚稳组成,)所以被称[说名]为“坚稳”。
壬四、(世第一法顶加行):
四洲及小千 中大千为喻
以无量福德 宣说三摩地
作为以福德所表示的世第一法顶加行,由于从中可获得心遍住之殊胜三摩地,因而在此期间,其随喜方面也获得了殊妙之成就。
依靠四洲、小千、中千以及三千大千世界诸等大地所称量的数目为比喻,以比其更不可知量的无量众多福德所宣说的,便是安住于一心不二之境界的世第一法三摩地。
关于这一点,佛经当中也云:“初发心菩萨摩诃萨、行正行菩萨摩诃萨、不退转地菩萨摩诃萨、一生所系菩萨摩诃萨,依次住于初地,(二)至七地,八地(以上)以及十地,于彼等四圣者发心善根,起随喜心。”
从而以世第一法圣者随喜上述四种对境之善根,功德极其广大的道理,来宣说了世第一法三摩地。另外,依靠直接宣说的随喜福德,从而也间接宣说了相应的三摩地功德。
3、一地菩萨。
由十种修治 当能得初地
也就是说,由十种修治,(就能)证得初地[极喜地]——前所未证的法性,从而获得极大的欢喜;而已经证得的法性,则能成就更为殊胜的十种功德。
卯二、(广说):
意乐饶益事 有情平等心
能舍近善友 求正法所缘
(初地的十种修治包括:)
(一)不掺杂贪图自利的声缘发心之增上意乐;
(二)在饶益自他的事业方面,以一切种智之因——大乘法而加以摄持;
(三)以四无量心来修持对一切有情的平等心;
(四)以三轮无分别而施舍自己所有的一切;
(五)以愉悦之情亲近[依止]将自己安置于一切种智的善友[善知识];
(六)因精勤探求三乘所属之正法所缘,而不堕于声缘之地;
常发出离心 爱乐见佛身
开阐正法教 谛语为第十
(原译:常发出家心,爱乐见佛身,开阐正法教,谛语为第十。)
(七)时常发起不喜在家的佛教出离心;
(八)渴望[爱]成就佛身并乐于见到佛陀;
(九)开阐初善、中善、后善之正法;
(十)如同誓言般不欺他众的谛实语,被承许为是第十种修治。
我们应当令上述这一切修治在自相续中生起。
十二种百功德:菩萨在获得初地时,出定位中所示现的十二种百功德:
一刹那顷现量见到百佛;获得百佛加持亦能清楚了知;以自福德力,任运住寿经百劫;亦能证入前际百劫和后际百劫之诸事;一刹那顷能入起百种三昧,具备一刹那顷震动百世界的力量;一刹那顷体放光明遍照百世界;以神通力于一刹那间教化成熟百有情的相续;一刹那顷往游百佛刹土;以胜妙智慧力一刹那顷能正思抉百种深奥的法门;一刹那顷即能于自身上示现不同的百种身相;并一一身周围皆有百菩萨庄严围绕而为眷属。
如《入中论》所云:“菩萨时能见百佛,得佛加持亦能知,此时住寿经百劫,亦能证入前后际。智能入起百三味,能动能照百世界,神通教化百有情,复能往游百佛土。能正思择百法门,佛子自身现百身,一一身有百菩萨,庄严围绕为眷属。”
4、加行道与见道不退转相。
壬二、(生起不退转相所依之补特伽罗)可分为二:一、略说不退转相所依补特伽罗;二、广说不退转相之分类。
癸一、(略说不退转相所依补特伽罗):
具(不退转)相的补特伽罗,可住于四加行道、见道以及修道的任何一个阶段。
一般说来,利根者在资粮道以后,就不会再误入歧途,所以在此阶段,也存在普通的不退转者,但殊胜的(不退转者),则是在获证大乘加行道顶位或者忍位以后,虽然(此阶段)也必定不会退转,但此时却是通过以不退转相来确定不退转者的方式来安立的。
因为,如果自身与他众不能以(不退转)相的方式来确定,就表示即使不会推转,但由于不具备安立为不退转者的理由,故而也无法得到不退转者之名称。
由此可见,利根是从暖位开始,中等根器是从见道开始,无论根基多么迟钝,在八地以后,也必定会获得不退转相,所以才会说从暖位直至八地之间的此等不退转相。
关于这一点,佛经当中也说道:“具此等行状相,知是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所谓“行”,是指如同火的炽热与盛燃一般的,能够现见的彼等菩萨相续所具之殊胜功德;
所谓“状”,也即果法。是如同以烟而知有火一般的,诸如以其果法成就真实语等等,从而推出彼等菩萨相续具备殊胜功德;
所谓“相”,是通过因法来推知的,将未来能获得的殊胜功德认定为相。
如同人们所认为的,在汇集了木柴、火镰、燧石以及士夫勤作的条件下,就绝对会生出火来的想法一样。
如果有人认为:由于存在着阻碍因法的因素,所以仅仅由因法并不能推知果法。
虽然一般说来这是正确的,但依靠内外殊胜善知识的摄持而产生的上等菩萨行为,是具有强大力量的,任何阻碍也不可作梗,所以必然会产生自果。如同后盾强大的劲旅必定会轻轻松松地抵达目的地,以及年幼的转轮王和佛陀(将来必定能成为转轮王与佛陀)一般。由此可见,因法的汇聚必然会产生后后的自果,纵使违缘也无机可乘,这是由完整具备最终结果之因法的聚集所导致的。
因此,在论典当中说道:“犹如依凭手中的明显轮纹,就可以预言其将成为国王一样,依靠具备殊胜因法的条件,而将在未来产生的明显之相,就可称其为相。”
另外,位于道之阶段的相,是诸如衣服等极其洁净的彼等诸相。
由菩萨内在的殊胜意乐,包括遮遣了属于自利部分的追寻寂灭义心念的大悲,以及与其相关的殊胜智慧方便之证悟境界的稳固与关联,就一定会产生不退转相。
从顺抉择分 见修诸道中
所住诸菩萨 是此不退众
如同声闻僧众通过住于道以及道之果法的分类,而可分为四对圣者[四果与四向]一样,菩萨僧众也可分为三类。换句话说,在从顺抉择分开始,加上以忍智所摄的见道,以及具备(见道)相续的修道当中所住的诸(利根、中根以及钝根)菩萨,彼等即是此阶段的有学不退转具相僧众。(三个阶段各有的)二十相、十六相以及八相,都是以证悟之相来确立的。
癸二、(广说不退转相之分类)可分为三:一、加行道不退转相;二、见道不退转相;三、修道不退转相。
子一、(加行道不退转相)可分为二:一、略说;二、广述。
丑一、(略说):
由说于色等 转等二十相
即住抉择分 所有不退相
由所说的逆转了对于从色法等直至一切种智之间诸法的耽执,以及无有疑惑等二十相,即可表示即将宣说的住于加行道顺抉择分所有的此等不退转相现行相。
丑二、(广述)可分为四:一、暖位之相;二、顶位之相;三、忍位之相;四、世第一法位之相。
寅一、(暖位之相):
由于色等转 尽疑惑无暇
自安住善法 亦令他安住
(一)由于逆转了对于从色法等直至一切种智之间诸法的实有耽执现行,从而远离了异体之想。也可以说,具备此等甚深之法的自相续,可以从与深奥法性不相违背的,具有理证的词句中了知;
(二)因(怀有)以胜解信而对大乘三皈依处灭尽了疑惑的诚信,所以不会再依止佛教之外的其他沙门、婆罗门为引路之怙主;
(三)因断除了不善之现行,故而永远弃离了恶趣,又因为成就了不转生无暇处的愿望,所以尽除了无暇;
(四)以缘于利他的大悲心而自行安住于十善法,亦精勤地令他众安住于彼境界;
于他行施等 深义无犹豫
身等修慈行 不共五盖住
(五)以自他相换之心,而在无有报酬的情况下,行持于其他众生传讲佛法等利他的布施等等,并将(善根)回向菩提;
(六)因对法性离戏甚深之义无有犹豫,从而一门心思地喜爱正法;
(七)因所有行为都是为了趋向他利,而恒时言说柔和之语等,修持慈爱的身体行为,以及“等”字所包含的语和意三种业;
(八)因圆满了精进于三学的行为,而不与遮障戒学的贪欲盖和嗔恚盖,遮障慧学的睡眠昏沉盖,遮障定学的掉举追悔盖,以及怀疑真谛之理的(怀疑盖)五种盖障共住;
摧伏诸随眠 具正念正知
衣等恒洁净 ?????
(九)通过观修空性,而以令其俯首听命的方式来摧伏诸种无明以及见之随眠;
(十)因在行、住、坐、卧的举止威仪当中具备足够的正念与正知,从而表现出双目仅视一牛轭之距而行的心无迷乱等行为;
(十一)因内外一切行止高洁纯净,而能恒久保持法衣清净等彻底洁净的状态。
以上十一相,即为暖位的不退转相。
寅二、(顶位之相):
身不生诸虫 心无曲杜多
及无悭吝等 成就法性行
利他求地狱 ?????
顶位的不退转相,包括以下六种:
(十二)因善根超胜于所有世间,故不会在身体上衍生诸八万种虫类,从而使身体极为清净;
(十三)因清净增上意乐之善根尤为清净,故而无有奸狡谄曲之心,胜过了声缘之作意;
(十四)因不看重名闻利养,而真实受持著粪扫衣、但持三衣、但持毳衣、次第乞食、但一座食、不作余食、处阿兰若、常住树下、常露地坐、常住冢间、常期端坐、随处而坐的十二杜多功德;
(十五)因修持殊胜六度,而于自相续中无有悭吝,以及“等”字所概括的无有恶戒、嗔怒、懈怠、散乱以及恶慧诸法;
(十六)以诸法不超离法性(之悟境),而于一切举止行为中,(成就了)不违背法性并具备般若波罗蜜多瑜伽的行性;
(十七)以自身代受轮回痛苦之心,为了利益其他有情,即便是地狱之苦,也甘愿自寻[求]或欣然代其领受。
寅三、(忍位之相):
非他能牵引 魔开显似道
了知彼是魔 ?????
忍位的不退转相有两种:
(十八)因彻底相信自证境界,所以能凭借他缘不可操控之智慧力,而不会被[非能]恶魔等他众牵引至低劣之道;
(十九)因无误通达获得佛果之方便法门,而能将开显其他被矫饰的相似之道,诸如(妄说)观修不净观、白骨观等等,修持(四)禅(四)无色等等为究竟之义的魔众,了知到“彼即是魔”,从而超越于魔之行境。
寅四、(世第一法位之相):
诸佛欢喜行
(二十)因清净了缘于三轮之尘垢,故而没有微尘许的不净。为了成办二利,而行持一切行为皆令诸佛欢喜的稀有之行。
由此二十相 诸住暖顶忍
世第一法众 不退大菩提
由此等二十相,即可涵盖住于加行道暖位、顶位、忍位,以及上等加行道的世第一法位诸众的不退转于圆满大菩提(之相)。
佛经所说的:“于色转故,知为不退转菩萨”等等,(即是对此等诸相的诠释。)
子二、(见道不退转相)可分为二:一、略述;二、广说。
丑一、(略述):
见道中忍智 十六刹那心
当知此即是 菩萨不退相
我们应当了知,在住于见道的中根菩萨相续中,以殊胜方便智慧所摄持的,包括八忍和八智刹那在内的此等十六智慧刹那心,以及由其所引发的殊胜身语之名言,即是不退转菩萨的性相或者标志。
此处将忍智十六智慧刹那,说成是见道不退转相,是以因法的名称来安立果法的结果,而并不是见道智慧本身。从正理可害的角度而言,入定智慧是不能以其他法来安立的。
为什么呢?
(这样安立的)用意是:由入定智慧所产生的果法,即是在后得之际出现的遣除色法等身语殊胜之相,这种关联即为其原因。
安立的必要:是为了通达除了根据所调诸众的根基(而应机化现的情形)以外,得地菩萨诸众的后得,与其入定之相是基本相似的。
综上所述,依靠入定现见法性之力,而在后得当中出现的此等十六相,与见道之后所获得的果法并没有区别,只是在分别相对应时,才从反体的角度划分为忍智十六智慧的能表之法,但却并不是以分别各自的因法,而产生出分别各自的果法的。
丑二、(广说):
遣除色等想 心坚退小乘
永尽静虑等 所有诸支分
十六刹那依次包括:
(一)因现证空性,从而遣除了对从色法等直至一切种智之间诸法的耽执之想,以及遍计种子在内的所有法(之苦法忍);
(二)依靠诸佛菩萨的加持,从而令无上菩提心坚稳不退(的苦法智);
(三)因修持大乘发心等殊胜法门,从而使内心退转于(追求)名声等今生利益,以及小乘追寻个人寂灭的声缘境界,而不离开遍智作意(的苦类忍);
(四)虽然凭借善于辨别诸法的无分别智慧之力,而获得了(四)静虑,以及“等”字所表示的(四)无色和灭尽定,却永远灭尽了转生以及趋入其道的所有诸支分(之苦类智)。
以上四相,为属于苦谛的四个刹那。
身心轻利性 巧便行诸欲
常修净梵行 善清净正命
(五)利用善法而使身体十分轻盈,内心因无有忿恨等诸缠而呈轻利之性(的集法忍);
(六)即使成为在家人,也不会贪执一切事物,纵然享受[行持]诸种妙欲,也于其毫无耽执,并极其善巧于与众生相应的诸种调化方便(之集法智);
(七)因现见在家的过患,以及耽执外境受用的过患,而不会接触女人,也不会使用与凶恶等等有关的猛咒。在自利方面,恒常修持清净梵行(的集类忍);
(八)由于心无散乱,并获得了信等诸根,从而远离了为求名闻利养而诸根持律的诈现威仪,言说动听之语的谄媚奉承,赞美他人财物的旁敲侧击,直接向他人巧取讹索,以及称赞昔日所获的假利求利(五种邪命),并远离了杀生等(恶业),从而具备了作为圣者之法的贤善清净之正命受用(的集类智)。
以上四相,为属于集谛的四个刹那。
蕴等诸留难 资粮及根等
(九)因破除了耽执蕴界缘起等等的加行,以及安住于持续耽执彼等的随加行处,从而住于空性之中,无论对任何法都无有高低胜劣之见(的灭法忍);
(十)如同前者一般,以(不乐论说)盗贼语言,而破除了对证悟见道作留难之法——掠夺善财诸(加行),以及耽执善法是否被掠夺等等(的随加行处之灭法智);
(十一)如同前者一般,以(不乐论说)军队语言来破除了耽执布施等作为菩提之因的资粮队伍之多寡等等(的加行与随加行处之灭类忍);
(十二)依靠(不乐论说)村落语言来针对根,以及“等”字所包含的,以(不乐论说)城市语言来针对根之所依,以(不乐论说)市镇语言来针对根境,以(不乐论说)君臣语言来对应我与我所,以“(不乐论说)战事语言”来对应所断与对治的交锋,便将(对根、根之所依、根境、我与我所以及所断与对治之交战的)此等五种耽执等等,都如同前者一般地予以破除(了其加行与随加行处的灭类智)。
以上四相,为属于灭谛的四个刹那。在灭除这些所断之际,由于已经断除了作为因法的耽执,所以不需要断除异熟果,就能自然而然地将其消灭。
在讲述“为了不耽执上述所断,而宣说了除开所谓的‘语言’名称之外,其真实意义根本无法成立”的内容之际,便以无有耽执的要点,直接宣说了(不乐论说)村落之事等比喻,其所表示的含义就是,由于息灭了根等贪恋,因而即使反复言说这些语言,身体也不会依照此等(语言来)行持。
佛经当中也以“不住战事语言之加行与随加行” 等等,(而论述了上述灭谛诸相。)
??悭吝等 加行及随行
不得尘许法 安住三地中
于自地决定 为法舍身命
(原译:悭吝等,加行及随行,破彼所依处,不得尘许法,安住三地中,于自地决定,为法舍身命。)
(十三)因证达布施等三轮不可得,从而分别破除了耽执悭吝、恶戒、嗔怒等等的加行,以及持续耽执彼等的随加行处,并安住无缘之相——不会利用猛咒等等来侵害他众(的道法忍);
(十四)因通达一切万法为三解脱门之自他皆不可成立之相,从而于幽雅清静的寂地,以法、道以及菩提妙果尘许不可得(的见解),长期精进修持般若波罗蜜多(的道法智);
(十五)因为于自地或者三智决定获得了不退转之信心,从而安住于恶魔等不可分裂之基智、道智以及遍智三地当中(的道类忍);
(十六)以坚定不移的发心全神贯注地趋入遍智,并因为证悟了空性,所以能够为了演说遍智等正法的讲解听闻等等,纵然是身命也情愿舍弃(的道类智)。
以上所述,即为属于道谛的四个刹那。
此十六刹那 是住见道位
智者不退相 ?????
此等十六刹那,也即不耽执能所二取的入定自身,以及顺同所缘诸相之果——由入定所引发的后得之心所摄的,成为其他补特伽罗分别对境的身语之十六种名言的世间部分,即是住于见道位之菩萨智者的不退转相。
虽然此处所述内容,与《大般若经》中所说的十六相稍为有所不同,但其内在含义却是完全一致的。
某些人说自己“不经地道而成佛”,当下开悟圆满的固然有之,但是既然已经悟到彻底,那么应该有佛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不共功德了。这些加行道,见道的相肯定具备而超胜了?!可以对照观察之。
仅仅摘录了部分,事实上内外诸相,还有更多的内容。详情请参学《现观庄严论》,目前索达吉上师讲了“总义”和“略义”,不过也提供了麦彭仁波切和哦巴活佛等的全文注释。
对照上面的标准可以看到,加行道都极难达到,更何况是见道?上师也开玩笑般地说《现观庄严论》讲的最低境界是小资粮道,可能大多数人最高的境界也才是小资粮道。
而我们这些在山下五欲六尘中贪恋不舍的众生居然许多自称已经是几地的大菩萨了?这样只会造下将来堕落的广大恶业,而且再难走上解脱之道。谨慎,谨慎!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的修行最高境界句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