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中孩子的生活的孩子怎么生活的

关于抗日战争中的孩子们是怎么的资料越短越好
全部答案(共2个回答)
盟国军队死亡人数
澳大利亚: 23,400
巴西: 493
加拿大: 37,500
中国: 3,800,000 (包括伤亡)(资料来源:中国人...
我认为没有准确的概念,今天是英雄,明天就有可能是炮灰;对你是英雄,对我可能就是炮灰。越军死在对越还击战中的士兵对他们来说是英雄,对咱来说是炮灰。对美国人来说珍宝...
战争给儿童带来的不仅仅是伤亡,让他们从小生活在暴力、仇恨中,没有任何安全感,很多人会很孤独、孤僻,对未来没有信心,。。。。在任何一场战争中,妇女和儿童都是遭受打...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生活在战争中的儿童
生活在战争中的儿童
范文一:每日新闻提醒我们,世界上总有某个地方并不太平,战争在不断进行。一场平息,一场又起。而战争对儿童的影响尤为严重,并且这种致命性影响还在不断增强。战争中儿童的大体境况战场曾经是以保护平民特别是妇女儿童为基本行为准则的勇士们的领地。1949年《日内瓦公约-军事议定书附录》里是这样规定的:平民不应是攻击目标。向平民散布恐怖的行为和暴力威胁应被取缔。然而,这种违反规定的现象却成了近期和当下战争冲突中司空见惯的事。现代战争已打破旧常规。以前,国家间进行战争之前,要做正式声明、遵循基本行为标准。现在,许多战争由种族和宗教派系引起,往往发生在同一个国家,没有统一的行为准则。结果,80%以上的伤员为平民,其中有好多是儿童。据悉,在过去十年间,因战争死亡的儿童人数高达200万,100万儿童成了孤儿,400万儿童成为残疾人,25万儿童被迫参与战争,被地雷炸死或致残的不计其数。生存还只是起点,战争给儿童造成的身心创伤的治愈是一个长期过程。由于战争原因,世界上有1000万儿童遭遇着心灵创伤。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现,几乎有80%的卢旺达儿童目睹了1994年屠杀100万群众的国家暴行。短期内儿童会停止说话、变得毫无感情,有的甚至会发生永久性改变。尽管年轻人并未目睹暴行,也没有失去家人,但是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被中断,和朋友分散,家园受到了攻击。莫桑比克教育部前部长格拉萨?马歇尔在1996年向联大提交的名为《武装冲突对儿童的影响》报告中说:“战争和溃退留给儿童的最深的伤疤是隐藏性的。童年和教育的丧失、战争的恐怖、强奸和强迫加入战争,这一切在儿童心理上留下了很深的印记。”结果将会导致信任的丧失、产生攻击性行为并引发报复倾向,最后可能会表现为暴力的循环。童兵儿童在自动武器重压之下大摇大摆走动的不和谐形象,近年来在非洲动乱国家新闻报道中频繁出现。令人寒心的情景暗示了一种骇人听闻的世界趋势:25万多名未满18岁的儿童成了现代战争冲突的战斗人员,这一数字史无前例。必要性并非童兵数量增加的驱动力,价值观和人类尊严的严重沦丧才是将儿童置于不利地位的原因。儿童加入战争的国际最小年龄标准是15岁,而事实上未满10岁的儿童便参与到了战争之中。一些儿童加入战斗部队是出于自愿,而其他的要么被强迫,要么被劫持,是别无选择。童兵的遭遇是超乎大多数成年人承受能力的噩梦。在缅甸和塞拉利昂等一些地方,吸毒和酗酒使得儿童目睹和参与酷刑及杀害所受的创伤变得模糊。在利比里亚,反政府武装在训练年轻士兵过程中用神话和魔术让他们明白子弹无敌,进而把他们投入战斗中去。乌干达恐怖主义团体――圣灵抵抗军,因使用童兵而在国际上臭名昭著。其领导者从学校和居民家里劫持了成千上万的儿童,有些儿童才只有8岁。他们殴打和虐待这些儿童以使其屈服,并把他们变成残忍的杀手,同乌干达政府或邻国苏丹决战。女孩儿沦为士兵的妻子,较年幼的儿童供差遣并进行掠夺。他们不仅目睹了许多暴行,往往还会参与其中。可怕的是,新人会被强迫杀死另一个孩子――往往是自己的兄弟或姐妹,或者被杀死。创伤不会以其服役期结束为结尾。大家害怕青年们的变化:他们唯一的技能是杀戮,连自身最起码的糊口生存都满足不了。一旦儿童逃脱或是被解救,他们会被家乡社区,甚至是自己的家庭成员所疏远。人道主义团体在开发青年康复及咨询项目中已开始记录童兵的故事。非政府组织带头经营创伤康复中心,为那些先前从战场上来的生病、受伤、营养不良而又反社会的童兵提供身体和心理援助。一旦儿童接受药物帮助和心理辅导,他们便会被授予技巧并为中心周围的人排忧解难,这也有利于提升儿童自尊。然后,辅导人员会查找儿童的家人(或许有许多都因战争关系而背井离乡),他们也会做社区方面的相关工作,让人们接纳儿童回归。然而,即便是回到了出生社区,童兵们的心灵创伤依然存在。在克什米尔,由于儿童被迫参与反政府武装同印度政府军队作战,医生发现,自1989年起,儿童所犯精神疾病增长率为10%。对于儿童来说,A代表军队,B代表子弹,C代表宵禁。地雷威胁每年有2.6万名平民因地雷而受伤或死亡,其中约有一半是妇女和儿童。据悉,自1975年至今,已有近100万人因地雷而伤亡,很显然,这些武器无论在当前还是将来都是一种威胁。尽管和平协定已经签订,地雷依然延续着战争的恐怖,人们在地里干活、捡柴、玩耍或者即便只是在路上行走,都难逃其害。它们延续着残疾和伤亡,使得从事农业生产等维持基本生计的人们面临高风险。眼下,受雷区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是柬埔寨、阿富汗和安哥拉,在这些地方,每236人中就有一人是受地雷伤害者。这三个国家的地雷死亡人数占了世界地雷死亡人数的85%。安哥拉数十年来的内战致使8万人因地雷爆炸而死伤。目前,其四肢残缺者人数达7万,居世界第一。事情或许会变得更糟,因为还有1200万枚尚未爆炸的地雷依然埋伏在土壤里。尽管国际社会一致强烈抗议使用地雷,许多国家依然在不断生产,并广泛使用。至少有24个国家研制了成百上千种地雷。一些通过双手进行战略性摆放,而大多数由飞机随意投掷到土壤里,连放置记号都没有。许多甚至难以监测。每枚地雷制作成本为3到30美元不等,使用寿命长达50年。儿童权利之保护儿童福利一直都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国际社会分别于1924年和1959年签署儿童权益标准。特别是在战争期间,儿童也被列入保护人权的一般指导方针。然而,声明缺乏法律约束力,执行计划也比较模糊。1979年国际儿童年,各国开始对制定全方位的保护儿童权益文件进行讨论。经过10年的谈判,联合国于1989年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儿童权益公约》。《儿童权益公约》指出,人类所有家庭成员固有的尊严、平等和不可剥夺的权利是自由及世界公正和平的基础。《儿童权益公约》规定了全球性规则,即儿童不分种族、宗教和性别,平等享有生命权、生存权、发展和言论权。该公约进而得到了理事机构和立法机构的高度重视。一年时间里,有20个国家批准了该公约,迄今为止全球193个国家中已有191个国家制定了相关法规。《儿童权益公约》将儿童保护和发展的责任归于政府而非父母。其底线很明确:个人、机构和政府必须为所有的儿童提供保护。原文地址:每日新闻提醒我们,世界上总有某个地方并不太平,战争在不断进行。一场平息,一场又起。而战争对儿童的影响尤为严重,并且这种致命性影响还在不断增强。战争中儿童的大体境况战场曾经是以保护平民特别是妇女儿童为基本行为准则的勇士们的领地。1949年《日内瓦公约-军事议定书附录》里是这样规定的:平民不应是攻击目标。向平民散布恐怖的行为和暴力威胁应被取缔。然而,这种违反规定的现象却成了近期和当下战争冲突中司空见惯的事。现代战争已打破旧常规。以前,国家间进行战争之前,要做正式声明、遵循基本行为标准。现在,许多战争由种族和宗教派系引起,往往发生在同一个国家,没有统一的行为准则。结果,80%以上的伤员为平民,其中有好多是儿童。据悉,在过去十年间,因战争死亡的儿童人数高达200万,100万儿童成了孤儿,400万儿童成为残疾人,25万儿童被迫参与战争,被地雷炸死或致残的不计其数。生存还只是起点,战争给儿童造成的身心创伤的治愈是一个长期过程。由于战争原因,世界上有1000万儿童遭遇着心灵创伤。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现,几乎有80%的卢旺达儿童目睹了1994年屠杀100万群众的国家暴行。短期内儿童会停止说话、变得毫无感情,有的甚至会发生永久性改变。尽管年轻人并未目睹暴行,也没有失去家人,但是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被中断,和朋友分散,家园受到了攻击。莫桑比克教育部前部长格拉萨?马歇尔在1996年向联大提交的名为《武装冲突对儿童的影响》报告中说:“战争和溃退留给儿童的最深的伤疤是隐藏性的。童年和教育的丧失、战争的恐怖、强奸和强迫加入战争,这一切在儿童心理上留下了很深的印记。”结果将会导致信任的丧失、产生攻击性行为并引发报复倾向,最后可能会表现为暴力的循环。童兵儿童在自动武器重压之下大摇大摆走动的不和谐形象,近年来在非洲动乱国家新闻报道中频繁出现。令人寒心的情景暗示了一种骇人听闻的世界趋势:25万多名未满18岁的儿童成了现代战争冲突的战斗人员,这一数字史无前例。必要性并非童兵数量增加的驱动力,价值观和人类尊严的严重沦丧才是将儿童置于不利地位的原因。儿童加入战争的国际最小年龄标准是15岁,而事实上未满10岁的儿童便参与到了战争之中。一些儿童加入战斗部队是出于自愿,而其他的要么被强迫,要么被劫持,是别无选择。童兵的遭遇是超乎大多数成年人承受能力的噩梦。在缅甸和塞拉利昂等一些地方,吸毒和酗酒使得儿童目睹和参与酷刑及杀害所受的创伤变得模糊。在利比里亚,反政府武装在训练年轻士兵过程中用神话和魔术让他们明白子弹无敌,进而把他们投入战斗中去。乌干达恐怖主义团体――圣灵抵抗军,因使用童兵而在国际上臭名昭著。其领导者从学校和居民家里劫持了成千上万的儿童,有些儿童才只有8岁。他们殴打和虐待这些儿童以使其屈服,并把他们变成残忍的杀手,同乌干达政府或邻国苏丹决战。女孩儿沦为士兵的妻子,较年幼的儿童供差遣并进行掠夺。他们不仅目睹了许多暴行,往往还会参与其中。可怕的是,新人会被强迫杀死另一个孩子――往往是自己的兄弟或姐妹,或者被杀死。创伤不会以其服役期结束为结尾。大家害怕青年们的变化:他们唯一的技能是杀戮,连自身最起码的糊口生存都满足不了。一旦儿童逃脱或是被解救,他们会被家乡社区,甚至是自己的家庭成员所疏远。人道主义团体在开发青年康复及咨询项目中已开始记录童兵的故事。非政府组织带头经营创伤康复中心,为那些先前从战场上来的生病、受伤、营养不良而又反社会的童兵提供身体和心理援助。一旦儿童接受药物帮助和心理辅导,他们便会被授予技巧并为中心周围的人排忧解难,这也有利于提升儿童自尊。然后,辅导人员会查找儿童的家人(或许有许多都因战争关系而背井离乡),他们也会做社区方面的相关工作,让人们接纳儿童回归。然而,即便是回到了出生社区,童兵们的心灵创伤依然存在。在克什米尔,由于儿童被迫参与反政府武装同印度政府军队作战,医生发现,自1989年起,儿童所犯精神疾病增长率为10%。对于儿童来说,A代表军队,B代表子弹,C代表宵禁。地雷威胁每年有2.6万名平民因地雷而受伤或死亡,其中约有一半是妇女和儿童。据悉,自1975年至今,已有近100万人因地雷而伤亡,很显然,这些武器无论在当前还是将来都是一种威胁。尽管和平协定已经签订,地雷依然延续着战争的恐怖,人们在地里干活、捡柴、玩耍或者即便只是在路上行走,都难逃其害。它们延续着残疾和伤亡,使得从事农业生产等维持基本生计的人们面临高风险。眼下,受雷区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是柬埔寨、阿富汗和安哥拉,在这些地方,每236人中就有一人是受地雷伤害者。这三个国家的地雷死亡人数占了世界地雷死亡人数的85%。安哥拉数十年来的内战致使8万人因地雷爆炸而死伤。目前,其四肢残缺者人数达7万,居世界第一。事情或许会变得更糟,因为还有1200万枚尚未爆炸的地雷依然埋伏在土壤里。尽管国际社会一致强烈抗议使用地雷,许多国家依然在不断生产,并广泛使用。至少有24个国家研制了成百上千种地雷。一些通过双手进行战略性摆放,而大多数由飞机随意投掷到土壤里,连放置记号都没有。许多甚至难以监测。每枚地雷制作成本为3到30美元不等,使用寿命长达50年。儿童权利之保护儿童福利一直都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国际社会分别于1924年和1959年签署儿童权益标准。特别是在战争期间,儿童也被列入保护人权的一般指导方针。然而,声明缺乏法律约束力,执行计划也比较模糊。1979年国际儿童年,各国开始对制定全方位的保护儿童权益文件进行讨论。经过10年的谈判,联合国于1989年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儿童权益公约》。《儿童权益公约》指出,人类所有家庭成员固有的尊严、平等和不可剥夺的权利是自由及世界公正和平的基础。《儿童权益公约》规定了全球性规则,即儿童不分种族、宗教和性别,平等享有生命权、生存权、发展和言论权。该公约进而得到了理事机构和立法机构的高度重视。一年时间里,有20个国家批准了该公约,迄今为止全球193个国家中已有191个国家制定了相关法规。《儿童权益公约》将儿童保护和发展的责任归于政府而非父母。其底线很明确:个人、机构和政府必须为所有的儿童提供保护。
范文二:图片中的这个叙利亚小女孩眼中充满恐惧,仿佛她面对的是一把枪。然而,在她前面的其实仅仅是一部相机。该照片是摄影师奥斯曼·萨厄尔于2014年12月在叙利亚一个难民营中拍摄的。小女孩以为摄影师手中的相机是武器,便举起了双手。与小女孩一起居住在这里的还有她的妈妈和两个姊妹,然而她们的家却是在大约150公里外的哈马。萨厄尔说:“我当时用的是长焦镜头,她以为那是一把枪。后来我看照片时,我才意识到她当时很害怕,因为她紧咬嘴唇,还举起了双手。一般情况下孩子见到相机时要么跑开,要么捂住脸,要么微笑。”萨厄尔说,他为难民营的孩子拍的照片流露出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你知道难民营有很多人无家可归。而且在孩子的身上更容易看到他们所经历的不幸,因为他们天真,总是会流露出真情实感。”萨厄尔说。4月4日报道,叙利亚小女孩把相机当成枪举手投枪的照片流传之后,在约旦难民营,另外一个叙利亚小女孩被拍到误把一个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的相机当成武器,边哭泣边举手投降,满眼都是恐惧。这个小女孩光着脚在营地里跑,当她看到Rene举起相机时变得非常害怕。 德国的红十字会工作人员Rene Schulthoff在编辑照片时才意识到女孩有多害怕,崩溃大哭。据此前媒体报道称,联合国统计显示,自2011年3月叙利亚冲突爆发至2014年4月期间,有超过19万人死于叙利亚内战,其中包括至少8803名儿童,有1/4的孩子还不到10岁。在卡迪加村庄(Khadija Village),7岁男孩穆罕默德(Mohammed)站在被炮火炸毁的自家房子前。他的母亲和姐姐头、腹部受伤严重,目前已被转移到土耳其。炸弹袭击后的阿勒颇。这里每天都有反对派的炸弹从天上掉落。阿勒颇城的反对派在听到朋友去世的消息时互相安慰。死去的小伙子是一名电工,在爬上屋顶修理电线时被政府军的子弹射中。阿勒颇一处反对派的关卡。只有16岁的马力克(Malek)为成为南征反对派的一员,谎称自己已满20岁。他说,自己在战斗中被弹片击中了膝盖。孩子持枪走上了战场拿着和自己爷爷年龄一样大的老枪,这样的“少年战士”在战场上存活的时间要以分钟来计算等待食品救济的儿童
范文三:语文书上的一张照片,深深的触动着我的心:小男孩一家打算去乡下看望病重的奶奶,刚进火车站;爸爸就去人山人海的购票处买票。刚买着火车票;突然天上出现了几个黑点,原来是日本人轰炸上海火车站的飞机。小男孩一家赶紧逃命。几秒后,几个炸弹从天而降;有许多人都被炸死了,小男孩的爸爸就是其中一个。妈妈带着小男孩继续逃命,妈妈把小男孩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就不幸去世。过了一会,"轰隆隆"的声音消失了。小男孩全身都是血迹,顿时被前的景象吓哭了:本来人山人海的火车站变成了尸横遍野,房屋被炸成废墟。血流成河。男孩无助、稚嫩的声音喊着:"爸?爸,妈妈。你们在哪?"声音盖过了求救声和恐慌声,还好被好心的记者阿姨看到了,把小男孩送进了福利院。小男孩渐渐长大;他永远忘不了那一天,永远忘不了这些可恶的日本人。战争是不好的,为了让母亲不失去了儿子,为了让妻子不失去丈夫,为了让孩子不失去父亲。请停止战争。四年级:汤铭瑞
范文四:在中国的儿童文学中,描写儿童参与战争的题材,过去一直十分广泛,并深受推崇。描写土地革命战争的,如《红孩子》《闪闪的红星》等;描写抗日战争的,如《小兵张嘎》《小八路》等;描写解放战争的,如《刘胡兰》等。尤其文革中推出的李铁梅与潘冬子等儿童形象,更成为一代儿童学习的榜样。最近,又有人决定将京剧纳入小学教育。而且样板戏中的李铁梅,再度成为现代儿童学习的榜样,这又引起各方面的议论。反对者一是认为,样板戏是文革的经典,文革既被彻底否定,样板戏就不能称之为“红色经典”。二是认为,我们正在构建和谐社会,不应向儿童灌输“血债要以血来偿”的仇恨观念。而赞成者则认为,这是弘扬革命传统,是进行传统教育的优秀教材。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想起2007年底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会上审议并且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关于儿童卷入武装冲突问题的任择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当时笔者同全体委员一起投了赞成票。在通过后的第二天就公布于报端。这个《议定书》是怎么回事呢?在日第四十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这个公约要求国际社会在保护儿童权利方面普遍承担义务。我国政府于日正式签了字,并于日由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三次会议批准、公布。该公约的第三十八条规定,缔约国应避免招募任何未满15岁的人加入武装部队,应采取一切可能措施,确保任何未满15岁的人不直接参加敌对行动。可是,世界各地区域性武装冲突不断,把许多儿童卷入战争,有的被征集入伍当“娃娃兵”,有的从事敌后武装活动,甚至作“人体炸弹”。这就严重侵犯人权,违背了人道主义原则,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一些国家和非政府组织推动下,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于1994年成立专门工作组来起草《议定书》,防止将儿童卷入武装冲突。我国一直派代表参加了历次的工作组会议,长达6年之久。终于在2000年5月的第五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通过。后于日,由当时我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英凡大使代表我国在《议定书》上签字。《议定书》于日生效。到日世界已有117个国家批准了《议定书》。随之我国也于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了《议定书》。批准《议定书》,不只彰显我国重视保护人权的国际形象,也表明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在基本价值观念上的变化。“保障人权”已写入《党章》,载入《宪法》。这同样肯定了让未满15岁的儿童卷入战争或直接参加敌对行动是属于侵犯人权,是违反人道主义原则的。这就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性与国际化。这正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伟大成就之一。我们应从这个立足点与视角,来重新审视那些儿童文学中的战争题材。首先,不应用今日之观念去苛求历史。二十世纪的上半叶,我们的祖国充满苦难,外忧内患不断,广大儿童享受不到童年的幸福,有的到工厂当童工、徒工,有的卷入战争或敌对行动。日本侵略者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儿童妇女无一能幸免。在那种民族危亡的时刻,要动员一切力量与敌人作殊死的斗争,中国儿童也难免作出牺牲,被卷入到血与火的斗争中,小小年龄就流血牺牲,这真是无奈的选择,是令人辛酸的憾事。这一切都是源于凶残的日寇扭曲了人性,违背了人道,侵犯了人权。描写战争的儿童文学,真实记录下那些苦难岁月中我国儿童的不幸生活与成长历程,具有历史纪实意义。因此,不应予以否定。其次,今日之中国,已进入转型时期,我们已改革开放三十年,各方面已向现代化迈开了一大步。我们正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对儿童的教育与培养更侧重于现代教育学与儿童心理学,这不仅同战争年代,而且同以阶级斗争为纲年代相比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既要让新一代儿童了解祖国的历史,了解老一辈的艰难岁月,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又要注意符合儿童的心理发育过程。不能让他们学习、观摩成人的暴力行为。儿童时期的学生教育,应侧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基础知识的获取,生理与心理素质的健康发育。童话是儿童的事,政治是成人的事。不宜将儿童教育涉入很多政治。要不然,为什么宪法规定年满18岁后才有公民权呢!因此,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这一《议定书》时,笔者一方面表示支持尽快批准这一《议定书》,另一方面也提到如何正确看待儿童文学中的战争题材问题。我们要继承优秀革命传统,也要实现儿童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包括对样板戏进小学课堂的问题,也应该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按照教育规律和儿童身心特点办事。
范文五:儿童电影中的抗日战争张之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从1949年到2004年,中国大陆拍摄少年儿童电影的数量大约在325部左右,其中战争题材的影片约有43部,反映抗日战争的影片有17部,它们是:鸡毛信(1954年)、《小伙伴》(1956年)、《小兵张嘎》(1963年)、《黄河少年》(1975年)、《烽火少年》(1975年)、《金锁》(1976年)、《两个小八路》(1978年)、《苏小三》(1981年)、《鹿鸣翠谷》(1981年)、《战争子午线》(1990年)、《二小放牛郎》(1992年)、《三毛从军记》(1992年)、《白山英雄汉》(1992年)、《战争童谣》(1992年)、《乡亲们》(1993年)、《童年的风筝》(1995年)、《少年英雄》(2003年)等。它们与其他反映这场战争的成人影片一起,不但让少年儿童知道了这段不应该忘记的历史,同时也塑造了“海娃”(鸡毛信)、“嘎子”(小兵张嘎)这些让人难以忘怀的艺术形象。其中,《二小放牛郎》《战争童谣》《少年英雄》都是根据河北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事迹改编的。童影厂在拍摄《战争童谣》的时候将主人公改写为一个女孩,在人物的刻画和细节上也做了较大的改动。这些影片中的主人公都是少年儿童。他们有的直接参加了与敌人面对面的战斗,比如《黄河少年》中的赵志燕,《烽火少年》中的小松。还有的虽然并不是在前沿阵地上与敌人对垒交火。但他们与敌人近在咫尺,冒险周旋,也是一个“小战士”。比如《鸡毛信》中的海娃、《小兵张嘎》中的嘎子,《二小放牛郎》中的王二小,,,,中国大陆反映抗日战争的影片的主人公绝大多数都是以小英雄的面目出现的,他们都是因为爱国主义精神或者对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冒着生命的危险,失去亲人,最后为国家和民族牺牲了年轻的生命,或者成长为一个真正的“战士”。还有几部影片中的少年儿童主人公不是小英雄,有的并没有参加战斗,影片只是表现他们在战争年代的遭遇。比如反映一个流浪儿在抗日战争中遭遇的《苏小三》,几个掉队的少年士兵沿着长城找寻部队的《战争子午线》。再比如《鹿鸣翠谷》,这部影片讲述了抗日联军的15岁的小战士铁子在遭到敌人的袭击后,发现了一个婴儿“小石头”。铁子带着孩子寻找队伍,孩子没有奶吃,一只母鹿在铁子柳哨的召唤下喂奶给婴儿吃。历尽千辛万苦,铁子终于找到了队伍。他们没有机会或者根本就没有能力去和战争中的敌人交锋。同时,战争剥夺了本应该属于他们的美好的童年和青春。即便是这样,他们自始至终还保持着一种坚定的信念。在这类影片中值得一提的是《三毛从军记》,这是一部拍摄非常到位非常精彩的喜剧影片,但并没有削弱思想内涵。这部影片完全可以和法国的影片《虎口脱险》相媲美。今天当我们重温这些反映抗日战争的少年儿童影片的时候,既为这些影片的成功感到欣慰和高兴,同时也感到,儿童在这场战争中的遭遇和状况还有许多没有被表现的视角和层面。我想,后来的电影工作者会拍出更加有震撼力和感染力的反映抗日战争的优秀儿童影片。
范文六:论苏童妇女生活小说系列中女性间的战争摘要:苏童的妇女生活系列小说采用了女性视角下的叙事方式,描绘了女性之间围绕男性所进行的血淋淋的疯狂战争。这种战争发生在妻妾之间、母女之间、亲人之间、朋友之间以及市井女人之间。女性间的战争所造成的悲剧究其根源是女性的人身依附意识。关键词:苏童、女性间的战争、悲剧根源苏童作为一名男性作家,却对中国妇女生活有着极其细腻逼真的刻画与独特深入的描写,情节跌宕曲折、笔墨酣畅淋漓,这些都无愧“表现女性的‘圣手’”的称号。苏童的才情是属于女性的,他身上有“旧式文人”的情调:对女性的接纳与关怀。但苏童并没有用旧式传统的方式——男人和女人的对立冲突来表现女性的命运,而是有意虚化“男人/女人”对立冲突模式,以“女人/女人”对立来建构小说。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是与男性社会对立的,女性之间本应该站在他同一条战线上,结为同盟为自己的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共同战斗。但是在苏童的小说中,女性之间却相互敌视、相互倾轧。她们之间的相互戕害似乎不需要任何外力,就足以造成心灵世界的千疮百孔。而女性间的斗争所造成的悲剧常常令人感叹“同为女儿身,相煎何太急。”,同情之余,几多埋怨。以下我将通过对《妻妾成群》、《妇女生活》、《另一种妇女生活》、《红粉》四部小说展现妻妾之间、母女之间、亲人之间、朋友之间以及市井女人之间的战争,并从女性自身的角度探究苏童小说中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一、 妻妾之间的战争《妻妾成群》从颂莲嫁入陈家写起,她与陈家其他几房太太明争暗斗、用尽心机,雁儿的暴死和梅珊的被投井终至逼疯了颂莲,而故事在五太太文竹嫁入陈家戛然而止。陈佐千家的四房太太为了争宠使尽手段、用尽阴谋,她们将自己的全部才能和智慧都用在本应同命相怜的姐妹身上,上演了一幕女人折磨女人的悲剧。颂莲、梅珊、雁儿、卓云这些名字无不轻柔美好,但这些名字所依附的个体却疯狂、阴险、扭曲,让男人恐惧。陈飞浦说过:“我怕女人,女人真让人可怕。”“特别是家里的女人。”她们可以为了牢固拴住一个男人而相互绞杀,她们擅长刺伤自己的同胞来争夺男人,并且乐于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的女人的痛苦之上。她们厮杀惨烈,伤的伤,疯的疯,死的死,都没能逃脱悲剧的命运。颂莲可以说是苏童笔下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女性,应该说颂莲是最有可能走上反抗道路的女性可惜是她自己断了这条路。(1)她在父亲自杀,失去父权的荫蔽后,选择在夫权的金钱和地位下继续生存。她以妾的身份嫁入陈家后,没有表现出一丝作为一个知识女性应有的性格和风度,却有着旧式小姐的敏感和自怨自艾,她的凶狠和报复一如《金瓶梅》中的潘金莲。她逼雁儿吞草纸,雁儿因此得了伤寒,临死前还喊着颂莲的名字。在得知卓云教雁儿在小布人身上写她的名字后,颂莲抓住卓云找她剪学生头的机会,伺机剪伤了卓云的耳朵。她的知识分子身份是她争宠的资本并以此为傲。她的女学生身份确实使她宠极一时,但时过境迁,她身上的读书人标签已经失去了新鲜感。她在床底之间的热情和机敏,对性功能逐渐衰退的陈佐千而言,已经失去了价值。所以在她醉酒后,陈佐千说“宠她,还不如宠一条狗。”此时的颂莲已经失去了争宠的全部筹码,可想而知颂莲以后的命运只能是被打入“冷宫”,而不幸或者幸运的是她疯了。陈佐千的妻妾中个性最泼辣,争宠手段最直接明显的是梅珊。梅珊是大胆而人性的,她看透了陈府的污浊,她一直在反抗,甘愿为欲望而冒险。她用自己的青春和歌喉摆脱了戏台上戏子的命运,却还是免不了被嘲弄,被装饰的命运。她是热烈的,需要激情,她可以直白地说“他只要超过五天不上我这里,我就找个伴。”在沉闷的陈府,她需要彰显自己的存在。她是第一个在颂莲嫁入陈家后向颂莲挑衅的,当她和颂莲敌人一致时,她又是那么坦然。她怎会不知陈府讳莫如深的井是用来吞噬像她这般的反抗者的灵魂。但她仍选择用自毁的方式反抗,结局只能是悲剧地被投井。在妻妾争宠中,如果说梅珊是明争,那卓云就是暗夺。卓云的“相貌是温婉清秀的,举手投足间有一种大家闺秀的风范。”,“这样的女人容易讨男人喜欢,女人又不会太讨厌她。”这些都是通过设立的眼呈现给我们的有关卓云的第一印象。而梅珊对卓云的评价是“慈善面孔蝎子心”,“她的心眼点子比谁都多”。梅珊自称不是卓云的对手。在小布人事件中,卓云是幕后的教唆者,知道真相的颂莲仰天叹了句“知人知面不知心呐”。卓云深谙陈府的游戏规则,为了和其他太太争宠可谓用尽手段,而且手段极其阴损甚至不惜以自己的身体为代价。梅珊和卓云差不多一起怀孕,卓云在梅珊怀孕三个月的时候差人在梅珊的煎药里放了堕胎药,可惜阴谋未能得逞。她们差不多同时临盆卓云又想先生孩子,就花很多钱打外国催产针把阴道都撑破了。这样害人不惜伤己的手段实在令人恐惧。妻妾争斗中,冲突最为集中的是在陈佐千五十大寿上。最能凸显矛盾和个人性格。飞澜和忆容在玩闹时碰翻了花瓶,连个小孩互相推卸责任。毓如是最先出面处理问题,她“走过来,轻声地然而又是浊重地嘀咕着,孽种,孽种。她把飞澜和忆容拽到外面某一人掴了一巴掌,晦气,晦气。毓如又推了飞澜一把,给我滚远点。”梅珊先就奔了出来,说“打得好,打得好,反正早就看不顺眼,能打一下是一下!”毓如显然是在借题发挥,身为大太太,年华不再后不但没了丈夫的温存,还得忍受丈夫一而再、再而三的纳妾。毓如心中有气,此时正好借着大太太的身份出了这口气。梅珊的性格泼辣,此处就可见行动的果敢和言语的直接。卓云的态度一如以往地表面温和,她对她女儿说“不准哭卓云说,不准哭,既然不是你你哭什么?老爷的喜日都给你们冲乱了。”看似贤惠明理,却暗中将责任推给了梅珊的儿子。此时的颂莲“在一边看了一会儿,说,犯不着这样,不就是一只花瓶吗?碎了就碎了,能有什么事?”此时争论的焦点转向了颂莲。颂莲委屈,说,“怎么又是我的错了?”颂莲有错吗?没错,只是说出了实话。这场争斗完全可以小事化无,而不是小事化大。陈府的妻妾们永远可以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生出是非,似乎只有在与同类的争斗中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结局如何?梅珊死了,颂莲疯了,来不及兔死狐悲,五太太就进了门。这一切预示着她们之间的战争不会因为任何一方的休战而停止,而是永无止息。二、 母女之间的战争《妇女生活》由三个故事组成:“娴的故事”、“芝的故事”、“萧的故事”。作品中存在三对妇女关系,两对是有着血缘关系的娴的母亲与娴和娴与芝,一对是养母和养女关系的芝与萧。在这部作品中,母亲不再是慈爱无私的,女儿也不再是孝顺乖巧的。苏童塑造了完全颠覆传统的良母孝女的形象,作为母亲无一例外地对女儿的生活有着窥视欲,其中暗含着对自己芳华已逝的感伤,作为女儿也无一例外地对自己的母亲有着莫名的恨意。娴渴望做明星,孟老板的出现改变了她未来的命运,她如愿地进入电影公司,理所当然地做了孟老板的情妇,搬进了孟老板租的高级公寓,最终她还是被抛弃了。在娴的观念里,自己的悲剧是因为她不慎怀孕而自己怕疼而没敢堕胎造成的。当娴听着肚子回到家时,娴的母亲没有给予关怀和疼爱,而是隔着门怒喝:“贱货,让人把肚子搞大了回家下种吗?谁让你回来的?”门开后,娴看到一直给母亲做头发的老王,便反唇相讥,“谁是贱货?你才是贱货。卖了家业在楼上藏男人,你才是个不要脸的贱货。”娴在辱骂母亲的过程中“有一种复杂和得胜的快乐”。后来娴和老王有了私情,娴的母亲因此投河自尽。警察让娴去收尸,她却摇着头说“我不去,随便你们处理吧。我最怕见死人了。”该是怎样的冷漠无情才会说出这样残冷的话。对于母亲的自杀,娴的评价是“真不值得,为这个臭男人寻死,太不值得了。”娴没有丝毫的自觉,是她自己令母亲颜面扫地而投河自尽,而不是因为一个无用的男人。娴的母亲可以说是恶毒的,她带给娴更多的是辱骂和冷漠,可悲的是,娴对芝也是一样。娴很少哺乳,也很少给芝换尿布,甚至认为自己的悲剧是芝酿成的。作为母亲娴身上没有任何母性,每天只会自哀自怜。这样的母亲显然是难以得到自己女儿的感恩的,芝说“我母亲把我生下来,就是让我承担她的悲剧命运,我恨透她了。”芝恋爱了,这勾起了娴不堪回首的爱情记忆。她竭力阻止芝的恋爱并骂道“不听胡就给我滚,贱货。”,而芝的态度坚决令娴只能退一步让芝把男朋友邹杰带回家看看。当芝把结婚的消息告诉娴时,娴惊愕地哭了很长时间,摔打着东西说“滚吧,就当我养了条狗,反正我也不要靠你,你别指望我会给你一分钱。”将女儿与狗相比,相信天下间没有一个女儿不寒心的。芝和邹杰结婚后,仍然没有摆脱母亲的阴影。芝非常清楚母亲的性格,她总是害怕母亲的偷窥和占有,对娴充满了恐惧和防备。婚后的芝因为童年的阴影和娴的缘故疑心过重,最终在自我制造的噩梦中导致家庭变故和精神失常。另一对母女关系是芝和萧,萧是芝抱养的,两个没有血缘维系的人,在这样的家庭里注定没有太过深刻的感情。芝没有给予萧应有的爱和关怀,而萧也对芝态度冷淡。萧目睹了芝精神崩溃的过程,但她没有做出任何抚慰和关注。为了远离芝和娴,她主动申请到农场插队。芝和小杜结婚后,萧将芝送进了精神病院,她把芝当成了累赘的包袱,一旦这个包袱压迫到自己便毫不犹疑地将其打包扔掉。该是怎样的冷漠无情才会像萧这般。婚后的萧经历了丈夫的外遇并分娩了一个女儿。萧和她女儿今后的关系如何?也许还会像前代三代女性的母女关系一样,互相嘲讽,互相怨恨。苏童笔下的母女演绎着的是充满宿命意味的悲剧命运。这三对母女的命运是何其的相似。母亲一律以“贱货”嘲讽、称呼自己的女儿。母亲一律敌视女儿,女儿也一律忌恨自己的母亲。她们都把自己的不幸归因于彼此的存在。2苏童跳出了传统审美领域中母女关系的框架,为我们揭露了温情脉脉的面纱之下复杂的人性,这促使我们在同情女性之余思考她们悲剧的根源。三、 亲人之间的战争《另一种妇女生活》讲述的是潮湿晦暗的江南小镇上一家“阴气太盛”的酱园里生活着的简氏姐妹和三个女店员的故事。54岁的简少贞和46岁的简少芬,一直未婚,过着与世隔绝、沉闷无趣的生活。姐姐简少贞对异性带着仇视的心理,对于妹妹她有一种变态的依恋和占有。她遏制着妹妹爱情意识的生发,剥夺了妹妹接纳外界事物和追求幸福的权力。有人上门给妹妹提亲,她却说“他们就是容不下我们简家,非要把我们姐妹拆散才罢休。”。但妹妹的命运还是脱离了姐姐的掌控,妹妹和章老师结婚了,留下她一人忍受孤独,最终她用无数绣花针扎破了自己的动脉。简少芬性格柔弱顺从,在姐姐严厉的管制之下,活在封闭幽暗的世界里。在顾雅仙的牵线搭桥之下,她认识了章老师,她正在逐步走向正常的生活。她与外面的世界多一份接触就与姐姐的世界就少一分联系,多一分厌恶。姐妹俩的矛盾越积越深,从未有过的争吵可以可以因为桃子和燕子而引发。简少芬嫁人半年后,得知姐姐自杀的消息回来收尸。简少芬一边擦拭血迹,一边说了句不堪入耳的话,她说,“这个神经病的老×,死也不肯好好地死去,死了还要拖累别人”。连顾雅仙都不敢相信它出自简少芬之口,短短半年,简少芬竟起了如此惊人的变化。妹妹的冷漠让人觉得悲哀。苏童笔下的姐姐不是传统的守护者,而是变态的占有者,妹妹则有着惊人的冷漠。苏童消隐了血缘亲情的温馨融洽,亲人之间不再有温情和体恤,只有仇恨、嫉妒、冷漠。四、 朋友之间的战争《红粉》讲述了两个需要社会改造的妓女,秋仪和小萼围绕一个懦弱的男人老浦展开的战争。秋仪秉性刚烈,有主见。小萼柔弱,好逸恶劳。她们先后依附于老浦,像吸血鬼一般,活活榨干了老浦。秋仪和小萼是朋友关系,秋仪往往充当保护着的角色,小萼在更多的是依赖秋仪。秋仪依附与老浦后,依然不忘给小萼寄东西,并让老浦去看她。而小萼却在自身的欲望面前霸占老浦,背叛了秋仪。满心创伤的秋仪背负着朋友的背叛、忍受着家人的冷眼,识透了人情冷暖,最终自暴自弃地嫁给了鸡胸驼背的冯老五。朋友是什么?是那个在你危难之际最有可能向你伸出援助之手的人,而不是雪上加霜,忘恩负义。显然苏童并没有想要展现我们所期望的美好,他笔下的友情是灰暗的,经不起诱惑的。五、 市井女人之间的战争《另一种妇女生活》中,酱园楼上住着离群索居的简氏姐妹,楼下则活动着三个女店员顾雅仙、粟美仙、杭素玉。三个女店员彼此不合,相互猜忌,时常恶语相向,冲突不断。顾雅仙是精明的,是三个女店员中资历最老的,她爱管闲事。三个女店员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窥探癖,但粟美仙的窥探带来的后果更为严重,她的谣言和捉奸害死了杭素玉。杭素玉是性格最为泼辣的,她不会耍心机,为人处事简单而直接,但她有点认死理。顾雅仙和粟美仙两人的窥探欲给她造成的压力使她变得疑虑而恐惧。在谣言面前她无力证明自己的清白,最后自暴自弃地选择与周寒心坐实私通之名。而这无疑让谣言变成了有根有据的现实,最终被同事捉奸,被老公砍死。三个生活在世俗里的女人代表着生命个体的欲望与追求,为了满足个人欲求而尔虞我诈,互相攻击。流言蜚语,众口铄金,不得不叹最毒妇人心。六、 人身依附意识纵观苏童笔下的女人,无一例外的不是为了自己的欲望辗转反侧、费尽心机,一个个生活在人性的阴暗面里。女性间没有母女、手足之间的人伦之情,没有朋友同事之间的友爱之情,有的知识互相对立,互相残害。这些女性悲剧究其根源则是她们观念里强烈的人身依附意识。《妻妾成群》中颂莲以及其他几房太太相互之间的争宠夺爱,无非是为了讨好陈佐千,一个有钱有势,性功能逐渐衰竭的老男人。《妇女生活》中娴将命运托付给孟老板,最终承受被抛弃的命运。芝害怕失去丈夫邹杰,焦虑怀疑终至精神崩溃。萧期望通过控制丈夫的经济来拴住丈夫,最终丈夫有了婚外情和她离了婚。《红粉》中秋仪和小萼都依附于一个落魄的纨绔子弟老浦。小萼迷恋烟柳生涯根本没法过没有男人的日子。《另一种妇女生活》简氏姐妹随着男人的出现而无法维持昔日的姐妹情谊。杭素玉在谣言兴起之初,让丈夫为自己出气,谣言坐实之后,却被丈夫砍死。她们的悲剧是谁造成的?是她们自己,是她们观念里根深蒂固的人身依附意识。她们依附男性使自己处于无可选择的境地,随时面临失去依附的危机。她们一边依附男性,一边贬低自己。颂莲说“女人到底是什么东西,女人到底算什么东西,就像狗、像猫、像金鱼、像老鼠,什么都像,就是不像人。”娴对自己无能为力,认为“一切都掌握在孟老板手中,她像一颗小草一样随着孟老板这股风来回倒。”小萼说: “我没有办法,谁让我天生是个贱货”, 萧说“我为什么不是个男人? 我不喜欢女人的生活。我瞧不起女人,我也瞧不起自己。”她们的自轻自贱只能加深人身依附意识,人身依附意识越强,与同类之间的战争就越激烈。女性之间斗得你死我活,还是免不了悲剧收尾。她们之间的战争只会让她们痛上加痛,人性扭曲。苏童的小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女性生存的悲歌,揭露了女性乃至人类的现实生存困境,引领我们探究女性悲剧根源,唤醒女性自身的内省。参考资料:李琦. 红粉- - 苏童笔下的女性绣像. 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2002. 3. 第20 卷第1 期.张志海,苏童作品中的母亲形象,作家杂志,2008.论苏童妇女生活小说系列中女性间的战争摘要:苏童的妇女生活系列小说采用了女性视角下的叙事方式,描绘了女性之间围绕男性所进行的血淋淋的疯狂战争。这种战争发生在妻妾之间、母女之间、亲人之间、朋友之间以及市井女人之间。女性间的战争所造成的悲剧究其根源是女性的人身依附意识。关键词:苏童、女性间的战争、悲剧根源苏童作为一名男性作家,却对中国妇女生活有着极其细腻逼真的刻画与独特深入的描写,情节跌宕曲折、笔墨酣畅淋漓,这些都无愧“表现女性的‘圣手’”的称号。苏童的才情是属于女性的,他身上有“旧式文人”的情调:对女性的接纳与关怀。但苏童并没有用旧式传统的方式——男人和女人的对立冲突来表现女性的命运,而是有意虚化“男人/女人”对立冲突模式,以“女人/女人”对立来建构小说。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是与男性社会对立的,女性之间本应该站在他同一条战线上,结为同盟为自己的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共同战斗。但是在苏童的小说中,女性之间却相互敌视、相互倾轧。她们之间的相互戕害似乎不需要任何外力,就足以造成心灵世界的千疮百孔。而女性间的斗争所造成的悲剧常常令人感叹“同为女儿身,相煎何太急。”,同情之余,几多埋怨。以下我将通过对《妻妾成群》、《妇女生活》、《另一种妇女生活》、《红粉》四部小说展现妻妾之间、母女之间、亲人之间、朋友之间以及市井女人之间的战争,并从女性自身的角度探究苏童小说中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一、 妻妾之间的战争《妻妾成群》从颂莲嫁入陈家写起,她与陈家其他几房太太明争暗斗、用尽心机,雁儿的暴死和梅珊的被投井终至逼疯了颂莲,而故事在五太太文竹嫁入陈家戛然而止。陈佐千家的四房太太为了争宠使尽手段、用尽阴谋,她们将自己的全部才能和智慧都用在本应同命相怜的姐妹身上,上演了一幕女人折磨女人的悲剧。颂莲、梅珊、雁儿、卓云这些名字无不轻柔美好,但这些名字所依附的个体却疯狂、阴险、扭曲,让男人恐惧。陈飞浦说过:“我怕女人,女人真让人可怕。”“特别是家里的女人。”她们可以为了牢固拴住一个男人而相互绞杀,她们擅长刺伤自己的同胞来争夺男人,并且乐于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的女人的痛苦之上。她们厮杀惨烈,伤的伤,疯的疯,死的死,都没能逃脱悲剧的命运。颂莲可以说是苏童笔下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女性,应该说颂莲是最有可能走上反抗道路的女性可惜是她自己断了这条路。(1)她在父亲自杀,失去父权的荫蔽后,选择在夫权的金钱和地位下继续生存。她以妾的身份嫁入陈家后,没有表现出一丝作为一个知识女性应有的性格和风度,却有着旧式小姐的敏感和自怨自艾,她的凶狠和报复一如《金瓶梅》中的潘金莲。她逼雁儿吞草纸,雁儿因此得了伤寒,临死前还喊着颂莲的名字。在得知卓云教雁儿在小布人身上写她的名字后,颂莲抓住卓云找她剪学生头的机会,伺机剪伤了卓云的耳朵。她的知识分子身份是她争宠的资本并以此为傲。她的女学生身份确实使她宠极一时,但时过境迁,她身上的读书人标签已经失去了新鲜感。她在床底之间的热情和机敏,对性功能逐渐衰退的陈佐千而言,已经失去了价值。所以在她醉酒后,陈佐千说“宠她,还不如宠一条狗。”此时的颂莲已经失去了争宠的全部筹码,可想而知颂莲以后的命运只能是被打入“冷宫”,而不幸或者幸运的是她疯了。陈佐千的妻妾中个性最泼辣,争宠手段最直接明显的是梅珊。梅珊是大胆而人性的,她看透了陈府的污浊,她一直在反抗,甘愿为欲望而冒险。她用自己的青春和歌喉摆脱了戏台上戏子的命运,却还是免不了被嘲弄,被装饰的命运。她是热烈的,需要激情,她可以直白地说“他只要超过五天不上我这里,我就找个伴。”在沉闷的陈府,她需要彰显自己的存在。她是第一个在颂莲嫁入陈家后向颂莲挑衅的,当她和颂莲敌人一致时,她又是那么坦然。她怎会不知陈府讳莫如深的井是用来吞噬像她这般的反抗者的灵魂。但她仍选择用自毁的方式反抗,结局只能是悲剧地被投井。在妻妾争宠中,如果说梅珊是明争,那卓云就是暗夺。卓云的“相貌是温婉清秀的,举手投足间有一种大家闺秀的风范。”,“这样的女人容易讨男人喜欢,女人又不会太讨厌她。”这些都是通过设立的眼呈现给我们的有关卓云的第一印象。而梅珊对卓云的评价是“慈善面孔蝎子心”,“她的心眼点子比谁都多”。梅珊自称不是卓云的对手。在小布人事件中,卓云是幕后的教唆者,知道真相的颂莲仰天叹了句“知人知面不知心呐”。卓云深谙陈府的游戏规则,为了和其他太太争宠可谓用尽手段,而且手段极其阴损甚至不惜以自己的身体为代价。梅珊和卓云差不多一起怀孕,卓云在梅珊怀孕三个月的时候差人在梅珊的煎药里放了堕胎药,可惜阴谋未能得逞。她们差不多同时临盆卓云又想先生孩子,就花很多钱打外国催产针把阴道都撑破了。这样害人不惜伤己的手段实在令人恐惧。妻妾争斗中,冲突最为集中的是在陈佐千五十大寿上。最能凸显矛盾和个人性格。飞澜和忆容在玩闹时碰翻了花瓶,连个小孩互相推卸责任。毓如是最先出面处理问题,她“走过来,轻声地然而又是浊重地嘀咕着,孽种,孽种。她把飞澜和忆容拽到外面某一人掴了一巴掌,晦气,晦气。毓如又推了飞澜一把,给我滚远点。”梅珊先就奔了出来,说“打得好,打得好,反正早就看不顺眼,能打一下是一下!”毓如显然是在借题发挥,身为大太太,年华不再后不但没了丈夫的温存,还得忍受丈夫一而再、再而三的纳妾。毓如心中有气,此时正好借着大太太的身份出了这口气。梅珊的性格泼辣,此处就可见行动的果敢和言语的直接。卓云的态度一如以往地表面温和,她对她女儿说“不准哭卓云说,不准哭,既然不是你你哭什么?老爷的喜日都给你们冲乱了。”看似贤惠明理,却暗中将责任推给了梅珊的儿子。此时的颂莲“在一边看了一会儿,说,犯不着这样,不就是一只花瓶吗?碎了就碎了,能有什么事?”此时争论的焦点转向了颂莲。颂莲委屈,说,“怎么又是我的错了?”颂莲有错吗?没错,只是说出了实话。这场争斗完全可以小事化无,而不是小事化大。陈府的妻妾们永远可以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生出是非,似乎只有在与同类的争斗中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结局如何?梅珊死了,颂莲疯了,来不及兔死狐悲,五太太就进了门。这一切预示着她们之间的战争不会因为任何一方的休战而停止,而是永无止息。二、 母女之间的战争《妇女生活》由三个故事组成:“娴的故事”、“芝的故事”、“萧的故事”。作品中存在三对妇女关系,两对是有着血缘关系的娴的母亲与娴和娴与芝,一对是养母和养女关系的芝与萧。在这部作品中,母亲不再是慈爱无私的,女儿也不再是孝顺乖巧的。苏童塑造了完全颠覆传统的良母孝女的形象,作为母亲无一例外地对女儿的生活有着窥视欲,其中暗含着对自己芳华已逝的感伤,作为女儿也无一例外地对自己的母亲有着莫名的恨意。娴渴望做明星,孟老板的出现改变了她未来的命运,她如愿地进入电影公司,理所当然地做了孟老板的情妇,搬进了孟老板租的高级公寓,最终她还是被抛弃了。在娴的观念里,自己的悲剧是因为她不慎怀孕而自己怕疼而没敢堕胎造成的。当娴听着肚子回到家时,娴的母亲没有给予关怀和疼爱,而是隔着门怒喝:“贱货,让人把肚子搞大了回家下种吗?谁让你回来的?”门开后,娴看到一直给母亲做头发的老王,便反唇相讥,“谁是贱货?你才是贱货。卖了家业在楼上藏男人,你才是个不要脸的贱货。”娴在辱骂母亲的过程中“有一种复杂和得胜的快乐”。后来娴和老王有了私情,娴的母亲因此投河自尽。警察让娴去收尸,她却摇着头说“我不去,随便你们处理吧。我最怕见死人了。”该是怎样的冷漠无情才会说出这样残冷的话。对于母亲的自杀,娴的评价是“真不值得,为这个臭男人寻死,太不值得了。”娴没有丝毫的自觉,是她自己令母亲颜面扫地而投河自尽,而不是因为一个无用的男人。娴的母亲可以说是恶毒的,她带给娴更多的是辱骂和冷漠,可悲的是,娴对芝也是一样。娴很少哺乳,也很少给芝换尿布,甚至认为自己的悲剧是芝酿成的。作为母亲娴身上没有任何母性,每天只会自哀自怜。这样的母亲显然是难以得到自己女儿的感恩的,芝说“我母亲把我生下来,就是让我承担她的悲剧命运,我恨透她了。”芝恋爱了,这勾起了娴不堪回首的爱情记忆。她竭力阻止芝的恋爱并骂道“不听胡就给我滚,贱货。”,而芝的态度坚决令娴只能退一步让芝把男朋友邹杰带回家看看。当芝把结婚的消息告诉娴时,娴惊愕地哭了很长时间,摔打着东西说“滚吧,就当我养了条狗,反正我也不要靠你,你别指望我会给你一分钱。”将女儿与狗相比,相信天下间没有一个女儿不寒心的。芝和邹杰结婚后,仍然没有摆脱母亲的阴影。芝非常清楚母亲的性格,她总是害怕母亲的偷窥和占有,对娴充满了恐惧和防备。婚后的芝因为童年的阴影和娴的缘故疑心过重,最终在自我制造的噩梦中导致家庭变故和精神失常。另一对母女关系是芝和萧,萧是芝抱养的,两个没有血缘维系的人,在这样的家庭里注定没有太过深刻的感情。芝没有给予萧应有的爱和关怀,而萧也对芝态度冷淡。萧目睹了芝精神崩溃的过程,但她没有做出任何抚慰和关注。为了远离芝和娴,她主动申请到农场插队。芝和小杜结婚后,萧将芝送进了精神病院,她把芝当成了累赘的包袱,一旦这个包袱压迫到自己便毫不犹疑地将其打包扔掉。该是怎样的冷漠无情才会像萧这般。婚后的萧经历了丈夫的外遇并分娩了一个女儿。萧和她女儿今后的关系如何?也许还会像前代三代女性的母女关系一样,互相嘲讽,互相怨恨。苏童笔下的母女演绎着的是充满宿命意味的悲剧命运。这三对母女的命运是何其的相似。母亲一律以“贱货”嘲讽、称呼自己的女儿。母亲一律敌视女儿,女儿也一律忌恨自己的母亲。她们都把自己的不幸归因于彼此的存在。2苏童跳出了传统审美领域中母女关系的框架,为我们揭露了温情脉脉的面纱之下复杂的人性,这促使我们在同情女性之余思考她们悲剧的根源。三、 亲人之间的战争《另一种妇女生活》讲述的是潮湿晦暗的江南小镇上一家“阴气太盛”的酱园里生活着的简氏姐妹和三个女店员的故事。54岁的简少贞和46岁的简少芬,一直未婚,过着与世隔绝、沉闷无趣的生活。姐姐简少贞对异性带着仇视的心理,对于妹妹她有一种变态的依恋和占有。她遏制着妹妹爱情意识的生发,剥夺了妹妹接纳外界事物和追求幸福的权力。有人上门给妹妹提亲,她却说“他们就是容不下我们简家,非要把我们姐妹拆散才罢休。”。但妹妹的命运还是脱离了姐姐的掌控,妹妹和章老师结婚了,留下她一人忍受孤独,最终她用无数绣花针扎破了自己的动脉。简少芬性格柔弱顺从,在姐姐严厉的管制之下,活在封闭幽暗的世界里。在顾雅仙的牵线搭桥之下,她认识了章老师,她正在逐步走向正常的生活。她与外面的世界多一份接触就与姐姐的世界就少一分联系,多一分厌恶。姐妹俩的矛盾越积越深,从未有过的争吵可以可以因为桃子和燕子而引发。简少芬嫁人半年后,得知姐姐自杀的消息回来收尸。简少芬一边擦拭血迹,一边说了句不堪入耳的话,她说,“这个神经病的老×,死也不肯好好地死去,死了还要拖累别人”。连顾雅仙都不敢相信它出自简少芬之口,短短半年,简少芬竟起了如此惊人的变化。妹妹的冷漠让人觉得悲哀。苏童笔下的姐姐不是传统的守护者,而是变态的占有者,妹妹则有着惊人的冷漠。苏童消隐了血缘亲情的温馨融洽,亲人之间不再有温情和体恤,只有仇恨、嫉妒、冷漠。四、 朋友之间的战争《红粉》讲述了两个需要社会改造的妓女,秋仪和小萼围绕一个懦弱的男人老浦展开的战争。秋仪秉性刚烈,有主见。小萼柔弱,好逸恶劳。她们先后依附于老浦,像吸血鬼一般,活活榨干了老浦。秋仪和小萼是朋友关系,秋仪往往充当保护着的角色,小萼在更多的是依赖秋仪。秋仪依附与老浦后,依然不忘给小萼寄东西,并让老浦去看她。而小萼却在自身的欲望面前霸占老浦,背叛了秋仪。满心创伤的秋仪背负着朋友的背叛、忍受着家人的冷眼,识透了人情冷暖,最终自暴自弃地嫁给了鸡胸驼背的冯老五。朋友是什么?是那个在你危难之际最有可能向你伸出援助之手的人,而不是雪上加霜,忘恩负义。显然苏童并没有想要展现我们所期望的美好,他笔下的友情是灰暗的,经不起诱惑的。五、 市井女人之间的战争《另一种妇女生活》中,酱园楼上住着离群索居的简氏姐妹,楼下则活动着三个女店员顾雅仙、粟美仙、杭素玉。三个女店员彼此不合,相互猜忌,时常恶语相向,冲突不断。顾雅仙是精明的,是三个女店员中资历最老的,她爱管闲事。三个女店员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窥探癖,但粟美仙的窥探带来的后果更为严重,她的谣言和捉奸害死了杭素玉。杭素玉是性格最为泼辣的,她不会耍心机,为人处事简单而直接,但她有点认死理。顾雅仙和粟美仙两人的窥探欲给她造成的压力使她变得疑虑而恐惧。在谣言面前她无力证明自己的清白,最后自暴自弃地选择与周寒心坐实私通之名。而这无疑让谣言变成了有根有据的现实,最终被同事捉奸,被老公砍死。三个生活在世俗里的女人代表着生命个体的欲望与追求,为了满足个人欲求而尔虞我诈,互相攻击。流言蜚语,众口铄金,不得不叹最毒妇人心。六、 人身依附意识纵观苏童笔下的女人,无一例外的不是为了自己的欲望辗转反侧、费尽心机,一个个生活在人性的阴暗面里。女性间没有母女、手足之间的人伦之情,没有朋友同事之间的友爱之情,有的知识互相对立,互相残害。这些女性悲剧究其根源则是她们观念里强烈的人身依附意识。《妻妾成群》中颂莲以及其他几房太太相互之间的争宠夺爱,无非是为了讨好陈佐千,一个有钱有势,性功能逐渐衰竭的老男人。《妇女生活》中娴将命运托付给孟老板,最终承受被抛弃的命运。芝害怕失去丈夫邹杰,焦虑怀疑终至精神崩溃。萧期望通过控制丈夫的经济来拴住丈夫,最终丈夫有了婚外情和她离了婚。《红粉》中秋仪和小萼都依附于一个落魄的纨绔子弟老浦。小萼迷恋烟柳生涯根本没法过没有男人的日子。《另一种妇女生活》简氏姐妹随着男人的出现而无法维持昔日的姐妹情谊。杭素玉在谣言兴起之初,让丈夫为自己出气,谣言坐实之后,却被丈夫砍死。她们的悲剧是谁造成的?是她们自己,是她们观念里根深蒂固的人身依附意识。她们依附男性使自己处于无可选择的境地,随时面临失去依附的危机。她们一边依附男性,一边贬低自己。颂莲说“女人到底是什么东西,女人到底算什么东西,就像狗、像猫、像金鱼、像老鼠,什么都像,就是不像人。”娴对自己无能为力,认为“一切都掌握在孟老板手中,她像一颗小草一样随着孟老板这股风来回倒。”小萼说: “我没有办法,谁让我天生是个贱货”, 萧说“我为什么不是个男人? 我不喜欢女人的生活。我瞧不起女人,我也瞧不起自己。”她们的自轻自贱只能加深人身依附意识,人身依附意识越强,与同类之间的战争就越激烈。女性之间斗得你死我活,还是免不了悲剧收尾。她们之间的战争只会让她们痛上加痛,人性扭曲。苏童的小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女性生存的悲歌,揭露了女性乃至人类的现实生存困境,引领我们探究女性悲剧根源,唤醒女性自身的内省。参考资料:李琦. 红粉- - 苏童笔下的女性绣像. 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2002. 3. 第20 卷第1 期.张志海,苏童作品中的母亲形象,作家杂志,2008.
范文七:生活用品是人们在生活中的必需品。但在战争中它们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许多将生活用品巧妙用于战场,并发挥出巨大作用的战例,这些都成为战争史上一段殴佳话。小玩具起了大作用在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作战中,美国第101空降师于6月5日夜间,搭乘滑翔机率先实施空降。由于受到德军防空炮火的拦阻,全师约80%的人降落在一个长43公里、宽24公里的长方形地带上。此时,部队若不能迅速集中,很快就有被敌人逐个消灭的可能。然而,空降的部队着陆后,伞兵们在同一声音下,都很快向一起靠拢,迅速形成了战斗队形。原来,部队在实施空降前夕,收到了美国发来的急件,里面是几千只玩具蟋蟀,只要用手一捏,它就会发出酷似蟋蟀的叫声。伞兵们就是利用这种玩具,作为着陆后的联络信号,迅速集结在一起,按预定方案进行作战的。该师师长马克斯韦尔?泰勒在回忆起这次空降行动时说:“这些小玩意儿当然不能赢得战争,但常常是有助于战争。”“手电兵团”巧骗德军在1944年7月的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中,苏军为了造成在斯塔尼斯拉夫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的假象。其第18集团军派出了两个有15人组成的手电筒小分队,乘坐汽车,模拟机械化部队正利用黑夜向集中地域开进。当德军飞机出现时,所有手电简齐亮;而当德机飞临“行军纵队”上空时,手电筒则全部熄灭。德机飞过后,他们又继续模拟机械化部队的开进动作。就这样,这两支“手电筒兵团”连续多日,与其他伪装措施相配合,有效地迷惑了德军,致使德军将在利沃夫地区执行防御任务的一个坦克师和一个步兵师,调往“手电简兵团”频繁机动的斯塔尼斯拉夫方向,从而减轻了苏军主要突击方向上的压力,保障了主攻部队顺利地突破德军的防御。闻香跟进夜袭成功在二战期间的太平洋战场上,日军与美军在太平洋中的瓜达尔卡纳尔岛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夺战,守岛日军有个叫仓桂的中尉,一次奉命率领一支小分队趁夜夺占一个高地。为了不使士兵们掉队,他把给妻子买的香水分撒在士兵和自己身上。他在前面带路,让后面士兵闻着香味跟进。这样,既避免了因其它标记暗号暴露行动企图,又加快了行进速度,顺利完成了任务。设麦克风防敌偷袭二战中,美军占据大宫岛后,为了防止日军夜间偷袭,在阵地前300米的不同方向上,分别设置了好几个麦克风。日军曾几次趁暗夜偷袭,但每次都遭到美军炮兵和机枪火力准确的打击。起初,日军还以为美军装备了某种先进的夜视器材,便不敢再在夜间去偷袭。事后才知道,原来是麦克风帮了美军的大忙。老北选自《奇闻怪事》
范文八:“手电兵团”巧骗德军在1944年7月的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中,苏军为了造成在斯塔尼斯拉夫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的假象,其第18集团军派出两个由15人组成的手电筒小分队,乘坐汽车,模拟机械化部队正利用黑夜向集中地域开进。当德军飞机出现时,所有手电筒齐亮;而当德机飞临“行军纵队”上空时,手电筒则全部熄灭。德机飞过后,他们又继续模拟机械化部队的开进动作。就这样,这两支“手电筒兵团”连续多日,与其他伪装措施相配合,有效地迷惑了德军,致使德军将在利沃夫地区执行防御任务的一个坦克师和一个步兵师调往“手电筒兵团”频繁机动的斯塔尼斯拉夫方向,从而减轻了苏军主要突击方向上的压力,保障了主攻部队顺利地突破德军的防御。设麦克风防敌偷袭二战中,美军占据大宫岛后,为了防止日军夜间偷袭,在阵地前300米的不同方向上,分别设置了好几个麦克风。日军曾几次趁暗夜偷袭,但每次都遭到美军炮兵和机枪火力准确的打击。起初,日军还以为美军装备了某种先进的夜视器材,便不敢再在夜间去偷袭,事后才知道,原来是麦克风帮了美军的大忙。闻香跟进夜袭成功在二战期间的太平洋战场上,日军与美军在太平洋中的瓜达尔卡纳尔岛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夺战,守岛日军有个叫仓桂的中尉,一次奉命率领一支小分队趁夜夺占一个高地。为了不使士兵们掉队,他把给妻子买的香水分撒在士兵和自己身上。他在前面带路,让后面的士兵闻着香味跟进。这样,既避免了因其它标记暗号暴露行动企图,又加快了行进速度,顺利完成了任务。小玩具起了大作用在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作战中,美国第101空降师于6月5日夜间,搭乘滑翔机率先实施空降。由于受到德军防空炮火的拦阻,全师约80%的人降落在一个长43公里、宽24公里的长方形地带上。此时,部队若不能迅速集中,很快就有被敌人逐个消灭的可能。然而,空降的部队着陆后,伞兵们在同一声音下,都很快向一起靠拢,迅速形成了战斗队形。原来,部队在实施空降前夕,收到了美国发来的急件,里面是几千只玩具蟋蟀,只要用手一捏,它就会发出酷似蟋蟀的叫声。伞兵们就是利用这种玩具,作为着陆后的联络信号,迅速集结在一起,按预定方案进行作战的。该师师长马克斯韦尔·泰勒在回忆起这次空降行动时说:“这些小玩意儿当然不能赢得战争,但常常有助于战争。”
范文九:在一个应该手持书本的年纪,他们拿着的却是AK-47。一场发生在叙利亚霍姆斯郊区的战斗刚刚结束。一个脸庞依然稚气的士兵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朋友在炮火中倒下。他深受惊吓,用沙哑的嗓音哭喊着“艾哈迈德”——那是他小伙伴的名字。身着阿迪达斯T恤、牛仔裤和运动鞋的他,看上去应该是一个背着书包去学校读书的男孩。但他的身上没有书包——宽大的军绿色防弹背心和右手持的AK-47战枪与他弱小的身躯很不符——他是参加战斗的一名娃娃军。这只是此次流血冲突中15000名牺牲者的一员。男孩凝视着被反对派士兵抬走的小伙伴的尸体,眼泪即将流出的那一刻,他用左手捂住了脸,他的右手还握着枪。男孩弓下身子,将手撑在膝盖上,他试图让自己平静下来。一位年长的反对派士兵将手搭在他的肩上。随后,他被这名战友带走了。如此稚嫩的脸和如此悲伤的表情,形成了一种原始冲击。这段近日在全球媒体上广被转载的视频,鲜明地展示了叙利亚儿童在国家这场危机中的悲惨角色,反对派正大量招募娃娃军对抗政府,这些10岁左右的无辜孩童只能无奈地沦为暴力的牺牲品。与此同时,联合国收到的报告显示,亲政府的沙哈比民兵至少3次使用年仅8岁的儿童。有目击者表示,今年发生在伊德省的一起事件中,数十名8至13岁的男女儿童被从家中强行带走,随后被作为人盾安置在运送军事人员进村突袭的车辆的靠窗座位上。报告援引几十名证人的证词指出,“大多数儿童受害者受到诸多酷刑,他们或被殴打,被蒙住双眼,被用重型电力电缆抽打,身上还有烟头烫伤的累累伤痕。在一起案例之中,一个孩童的生殖器还遭受电击。”“只要兄弟姐妹或父母被认为是反对派或者是叙利亚自由军,该儿童就会受到拘留和拷打。”报告称。刚从叙利亚归来的联合国特别代表迪卡·库玛拉斯瓦米向BBC记者讲述了当地惨绝人寰的场景。她说自己之前从未看到过连孩子都不肯放过的情况——在叙利亚,儿童也被当做攻击的目标。她还指责了将儿童置于危险境地的反对派。“我也是第一次听说,军队招募儿童士兵,虽然多数是医疗兵和后勤兵,但那毕竟是枪林弹雨的前线。”她回忆,在最近的几次大屠杀中,许多不满10岁的儿童被残害。7月5日,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宣称,叙利亚人们是站在他这边的。“否则,我早就被推下台了。”在接受土耳其媒体采访时,他将自己与伊朗国王作对比,后者在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中被推翻。“他领导的是中东地区最重要的国家,他有强大的军队和全世界的支持。但这样的他就可以与人民对立了吗?不!”阿萨德说。“即便在同样的情况下,没有人民给我做后盾,我也无法抵御(反对势力)。很可能我早就下台了,哪能撑得到现在?”2011年3月,统治叙利亚42年的阿萨德家族遭到和平抗议。此后,流血和杀戮便一直笼罩着这个国家。阿萨德对此视而不见,仍坚信230万民众中的绝大多数是支持自己的。“所有人都认为我会在短时间内倒台。但显然他们都错了。”这位叙利亚的领导人还透露,叙利亚不仅遭受着来自阿拉伯伊斯兰激进分子的袭击,还有西方国家的威胁。对刚开始的示威游行,阿萨德作出强烈回应,他调动了坦克、大炮、武装直升机、军队和民兵,试图粉碎武装反对派,镇压这股挑战自己权威的力量。他声称,袭击是来自伊斯兰激进分子的。“这盘瞄准叙利亚的棋远比我们想象中大。它的目标是瓦解叙利亚或引爆一场内战。因此,抵抗这股恐怖势力的斗争仍会继续,直到战胜它!”联合国向阿萨德提出政治交权的建议,但阿萨德的此番言论透露出,他丝毫没有接受这个建议的意向。“不论是多么强大的强权,都抵御不了人民的反抗。我们现在是在向恐怖分子开战,而非人民。战争还要继续,因为我们要保卫人民。”前几日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各国领导建议叙利亚施行交权。叙利亚异见人士和西方各国领导人称,此次冲突已使得15000人牺牲,以及不计其数的伤者。同时,叙利亚官方也表示有上千名官兵死于恐怖主义和叛乱分子之手。对于“叙利亚人民希望阿萨德快滚”的说法,阿萨德本人不屑一顾。“眼下的情况是:美国,西方以及周边国家统统与我们为敌。我站在这里对我的人民心怀感激。我有什么理由对支持我的人民下毒手呢?”这位46岁的领导人说。
范文十:摘要:当世界上绝大多数儿童在和平年代里享受着父母温暖的怀抱时,出生在那些战火纷飞的国家的孩子却不得不面对残酷的战争给他们带来的伤害。有的孩子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有的孩子不得不背上枪保护自己的家人和国家;有的孩子在战争中备受凌辱,身心留下抹之不去的创伤。等硝烟散尽,留在这些孩子心里的悲伤,愤怒,仇恨会给这个国家带来无法估计的损伤。当代战争于儿童之七宗罪,我们来控诉战争不应该让孩子卷入,也让我们呼吁和平并来寻求帮助他们的办法。关键词:战争 儿童 创伤 安全 心理健康当我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读着书,听着课,在塑胶跑道上奔跑着锻炼身体,与舍友嬉笑着或是缩在沙发里安静地看一部电影时,很少会意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年代。革命先辈们战争的年代已经过去,我们在这个和平之邦里享受着的是中国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物质与经济条件飞跃的生活。然而,当我们享受着这一切的时候,生在那些战火纷飞的国家,比如伊拉克、叙利亚、巴勒斯坦、索马里等国家的孩子却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生活。他们早早地领受了战争带来的对生活的破坏。本该温馨的家变成了一片狼藉的战场,慈爱的至亲撒手人寰,饥饿与恐惧包围着他们,悲伤与痛苦挥之不去,仇恨与迷惘渐渐地蒙上了他们稚嫩的眼睛。这些孩子有的会流离失所,四处逃亡;有的会被送上战场,在炮火纷飞中求得一线生机,但无一例外的是,等硝烟散尽,他们的生命中会从此留下一道挥之不去的战争的阴影,一段痛苦的回忆。战争啊,你怎忍心对孩子下手!请让儿童离开你! 第一宗罪——儿童上学被迫中止2014年叙利亚有60所学校毁于战火,目前有100儿童被迫辍学。除了学校的不断关闭,家长们也对孩子在学校的安全表示担忧。
ooo新华网日电 由伊拉克内政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造成大量儿童失学,目前有81.8万小学适龄儿童不能上学,其中女童占74%。据西班牙《起义报》日前报道,在伊拉克,很多家长因担心孩子遭绑架或其他暴力事件而把他们关在家里,不让他们上学。从2003年开始,伊拉克的暴力事件急剧增加。伊拉克教育部的报告称,仅在2005年上半学年就有64名儿童被害,57人在学校遭遇的袭击中受伤,另有47人被绑架。这还不包括在上学途中遇害或受伤的儿童。此外,搬家也是导致儿童不能继续学业的一大因素。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在6月公布的报告称,目前伊拉克有180万难民,比去年增加了80万。第二宗罪——儿童流离失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报告指出,2014年叙利亚境内有650万人流离失所。同时,逃离叙利亚的难民数量达400万人。两个群体共有儿童300万名。儿基会驻叙利亚代表哈娜·辛格表示,对于叙利亚的儿童来说,国内已无一个安全的地方。在伊拉克、土耳其、黎巴嫩、约旦、埃及等国的叙利亚难民家庭,将大部分积蓄都花在了逃往欧洲上。因为他们已失去对未来的希望,只有选择踏上逃往欧洲的危险旅途。新华网日内瓦日电(记者刘美辰 吴陈),联合国难民署29日发布报告说,大量叙利亚难民儿童在破碎的家庭中长大,失学甚至被迫赚钱养家。一份题为《叙利亚的未来——危机中的难民儿童》的报告主要调查了生活在黎巴嫩和约旦的叙利亚难民儿童。联合国难民署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有110多万名叙利亚儿童登记为难民,其中约75%在12岁以下;220多万名叙利亚难民中,儿童占52%,其中黎巴嫩和约旦共接纳了逾60%的叙利亚难民儿童。报告说,超过7万个叙利亚难民家庭中没有父亲,3700多名叙利亚难民儿童在没有双亲照顾或被迫与双亲分开的环境下生活。第三宗罪——儿童人身安全被轻视近日,有媒体报道,ISIS组织将炸弹安放在玩具娃娃中,并将其放在路边,目的或为杀害儿童。媒体提醒人们,“请注意,不要触碰大街上的儿童玩具或者接受陌生人的礼品,可能有人在里面放置了危险物品。”被认为是这些“炸弹娃娃”制造者的ISIS组织,此前还被曝将儿童训练为士兵或自杀式袭击者。在一些冲突发生的落后地区,儿童往往也是重要劳动力。在越南,小男孩要放养水牛,水牛时常会在布有地雷的地方活动;在莫桑比克,有的儿童将地雷当做捡到的非金属拿到市场上去卖,结果引发爆炸。还有一些冲突地区的儿童因对地雷过于熟悉,以致放松了警惕。在伊拉克北部,有的儿童使用地雷制作玩具车的车轮,而在柬埔寨,儿童用B40杀伤性地雷玩“法式滚木球游戏”。⑥新华网日报道,加沙地带医疗人员6日说,自从以色列去年12月27日开始空袭加沙地带以来,已有大约160名儿童死亡。炮火袭击下,人的生命是这般脆弱,儿童尤其如此。救援人员说,当建筑物遇袭倒塌、人员被埋时,儿童比成人更难存活下来。何况加沙儿童常年缺乏食物和营养品,健康状况早已令人担忧。第四宗罪——儿童被迫卖身卖命除了地雷以外,大量儿童被征募为士兵,也是儿童在战争中大量伤亡的重要原因。现在全世界129个非国家武装组织中,有69个招募和使用儿童兵,总数在30万人左右。在非洲,大约有10万儿童兵;在阿富汗,约90%的儿童没有入学的机会,30%—45%的儿童加入武装组织。很多儿童7—8岁时成为信差、间谍、随从,或者搬运食物、弹药或伤员。各国反政府武装中,儿童兵的比例是惊人的。乌干达的“上帝抵抗军”“不但以避免儿童遭受肆意攻击和滥杀为借口,迫使约80万乌干达儿童离乡背井逃亡肮脏拥挤的营地之外,在其大量的冲突中还存在残忍安排儿童对儿童的战争。在上帝军士兵中近9成是未成年人,他们大多是在武装冲突中被绑架而来,有的儿童甚至才8岁。”⑦这些儿童兵有的从事辅助性工作,男童要搬运重达60公斤的物品或伤员;女童要洗衣、做饭,甚至要为士兵提供性服务。一些儿童因为身体瘦弱或者搬不动物品而被毒打,甚至直接击毙。第五 宗罪——儿童充当炮灰儿童兵也出现在战场上,但他们因为缺少训练,很容易成为炮灰。当炮击开始时,儿童常常因为过度兴奋而忘记掩护。一些指挥官为利用儿童这种无恐惧的状态,甚至强迫他们喝酒或服麻醉品。曾经有一个缅甸士兵回忆:“有许多男孩冲进阵地,像女鬼一样尖叫,就好像他们是不会死的,或是刀枪不入的,或是什么特殊人物,因为我们向其射击,但他们还是不停地冲上来。”⑩儿童被上战场,不仅伤害他们的身体,更摧残他们的心灵,当他们不再参加战斗,也很难恢复到正常人的心理状态。现已有多项国际法,规定禁止招募儿童兵,并取得一定进展,如2010年,有11393名儿童脱离了武装组织,并在联合国各机构、基金和方案的资助下重返社会。第六宗罪——扭曲儿童人性“用刀杀人可比用子弹便宜”,“我要用他的肉制造使我刀枪不入的药”……很难想象,这些骇人听闻并且幼稚可笑的话竟然出自一个名叫比林德瓦的15岁男孩之口。他的祖国刚果(金)在1998年至2003年经历了一场被称为“非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血腥冲突,近400万人丧生。而比林德瓦也在那场冲突中加入了游击队,成了一名娃娃兵。他略带炫耀地告诉记者,自己曾经挖出两名被俘妇女的心脏,那一年他只有12岁。这男孩的残忍行径让我们心头一紧,然而正是战争让他的人性发生了如此的扭曲。他别无选择。儿童心理学专家海勒栋·加西姆对记者说:“战乱给儿童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那些血腥杀戮的场景,尤其是父亲或者其他亲人遇害的镜头,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难以磨灭的烙印,对他们的成长有极其负面的影响。这些孩子会把暴力和仇恨带入成年期,一些人的行为会变得怪异和残忍。” 第七宗罪——给儿童心理留下创伤国际救援人员说,幸存儿童有生之年将饱受身心创伤折磨。医学专家担心,冲突给儿童心中播下仇恨的种子,令冤冤相报更无尽头。
“听到枪声和炮声,我就害怕”,“咔咔……”,“哇……”,听到拍照的声音,一些孩子以为有人向他们开枪,放声大哭,飞快地跑开。
在利比亚班加西的一处难民收容所采访期间,记者经历了让人心酸的一幕。“听到枪声和炮声,我就害怕”,坐在厂房内的一块草地上,8的穆罕默德说。穆罕默德的家在艾季达比耶市,战争让他和家人四处流浪,居无定所。穆罕默德说,他和父母离家已经一个多月了,在街头流浪时,他们被好心人带到了这处收容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望着艾季达比耶的方向,穆罕默德说:“我害怕打仗,我想回家。”2014年,土耳其摄影师奥斯曼-萨厄尔在叙利亚阿特梅赫的难民营中碰到一个萌萌的小姑娘,她才4岁,当摄影师想为她留张影时,小姑娘却把相机当成是武器,熟练地举起双手示意投降,眼神中有惊恐、有委屈,战争无情地剥夺孩子们的童年,能做的竟只是无言的哭泣么?孩子的眼神让人心疼。儿童被强迫参军,不仅伤害他们的身体,更摧残他们的心灵,当他们不再参加战斗,也很难恢复到正常人的心理状态。现已有多项国际法,规定禁止招募儿童兵,并取得一定进展,如2010年,有11393名儿童脱离了武装组织,并在联合国各机构、基金和方案的资助下重返社会。 日,叙利亚问题国际会议第一阶段高级别会议在瑞士蒙特勒举行。借此机会,包括联合国负责人道主义事务的副秘书长阿莫斯在内的十余位国际机构负责人集体签署了一封公开信,向与会的三十多个国家与组织发出呼吁,要求有关各方立即行动起来保护战火中的叙利亚儿童。因此,公开信呼吁冲突双方不要针对儿童,而应做出三点承诺:第一,不得妨碍儿童获得生命救助的援助;第二,不将学校和医院列为攻击目标,也不得将其用于军事用途;第三,不得在人口稠密地区使用爆炸武器。这封信还强调,保护儿童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每一个在叙利亚受伤、丧生或失去亲人的儿童,都意味着国际社会的又一次失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还发起了名为“不要失去一代人”的儿童救助计划,这也是儿基会创立以来所发起规模最大的救助计划。儿基会驻叙利亚代表哈娜·辛格还表示,儿基会需要3亿欧元来为这些儿童提供必要的帮助。硝烟弥漫,战火纷飞,有时候除了新闻,我们无法感受战争。因为我们不知道刺鼻的烟火味,我们不知道炸弹爆炸时掀起的层层气浪,我们的身上没有沾染着亲人的鲜血,我们不曾站在枪口前瑟瑟发抖,我们不知道饥荒是如何消耗生命,但这些都紧紧拴住战区儿童的身躯。我们能做的便是呼吁和平,毕竟战争从未让儿童走开。但我们也应积极寻找帮助战区儿童的方法,帮助他们得到良好的教育,重建家园以及及时从战争中恢复身心健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今战争中孩子的生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