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赚钱,郑爽穷疯了了。

穷疯了,穷怕了,不能再这么活了
  “打击投机倒把、产权问题、粗制滥造、非法融资、投资开矿、官商勾结……我想客观地表现中国改革开放30年真实的生活。邓小平说摸着石头过河,温州人也是。温州最困难时,出现了《温州一家人》,重新理一下创业道路,能否理出一两条经验,供我们新一代领导人参考,百姓30年是怎么过来的。”                          --高满堂   “银花,我又发现了一个大商机啊!” 《温州一家人》的主人公周万顺总爱乐观并激动地告诉自己的媳妇。   日,中共十八大开幕两天后,电视剧《温州一家人》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根据央视索福瑞的数据统计,《温州一家人》最高一集收视率为8.22%,收视份额最高达17.86%,是2012年平均收视第一的电视剧。   温州人周万顺为了挣钱近乎癫狂--捡破烂、卖皮鞋、卖插座、做皮鞋、挖石油……从一文不名到腰缠万贯,再从百万富翁变得一无所有。   《温州一家人》起初叫《中国故事》,后改为《创业时代》,开播前才定为此名。名字从宏大叙事一步步变为微观叙事,但编剧高满堂的野心从来没变过:“周万顺送女儿出国时说了一句话,代表了温州人的最真实动力--穷疯了,穷怕了,不能再这么活了。”   进城务工的民工在剧中看到奋斗的目标,公司老板在剧中看到自己的血泪奋斗史。   投机倒把还是勤劳致富   “温州人不怕死,《温州一家人》的部分真人真事,就来自我们这部戏的资方之一,歌亮传媒的总经理赵顺亮。”《温州一家人》扮演麦狗的张译告诉记者,赵顺亮今年40多岁,他所在的村子特别穷,跑到温州找了个站柜台卖电源开关的活,做了3年小打工仔,赵顺亮有了一个自己的小柜台,他又梦想“做一个大老板”,于是他开始卖鞋,卖别人工厂出产的鞋,但是发现这样赚不到更多的钱,于是借钱建了自己的工厂,自产自销。   为了挣得更多的钱,他把一百多万投进了股市,赔得一干二净。从一个资产百万的老板变回一个小打工仔,打回原形,他却没被打倒。他回到村里,又借了一笔钱,重新从站柜台打工开始,不但把自己的工厂赎了回来,还收购了别人的工厂,咸鱼翻身,甚至开始投资其他行业。   让张译佩服的是,温州人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不惜付出自己的一切,甚至包括生命:“他跟我说,他们村子里很多人在国外都死了,但大家还是去要国外。我说,你们村子人不怕死吗?他说怕也得出去啊。他就这样乐呵呵地跟我说的。”   “周万顺是由很多原型凝聚和升华的,比如我采访人民电器集团,老板叫郑元豹,铁匠出身,16岁以前没穿过鞋,现在销售额几百亿。”高满堂告诉记者。   剧中,周万顺进城伊始就一直寻找着发财的机会,就连搭乘陌生人的拖拉机时都要趁机搞好关系,挖掘对方身上的商业潜力。周万顺的扮演者李立群说,前10集中,他把周万顺设计成寻找商机的野兽。   周万顺一家从捡破烂起步,迅速摇身一变,他自己变成了国营企业的皮鞋推销员,媳妇银花变成了国营企业的纽扣推销员。   现在看起来,周万顺最初的谋生手段没有任何污点,但放到30年前,他的这些行为就暗潮汹涌,危机四伏了。当时改革开放已经开始,但仍然有个罪名叫“投机倒把”,这个罪名的外延十分宽泛,农民把自家产的鸡蛋拿到市场上出售都可以归入此罪,有句话叫“投机倒把是个筐,什么罪都可往里装”。   1982年,全国开展打击“投机倒把”的运动。对于这次运动式执法,《温州一家人》中作为背景捎带提及--周万顺的朋友“废品大王”赵冠球即将遭遇严打,周万顺通风报信,护送赵冠球离开,而他因此被警察带回拘留所协助调查。在拘留所里周万顺见到诸多温州老板,立即开展交际活动,准备出去之后利用人脉大干一番。   高满堂坦言,没有正面再现当初的“温州八大王事件”是一种遗憾,不得不留此遗憾的原因在于,创作过程中摸不准有关部门的接受程度。   据相关材料描述,“温州八大王事件”是这样的:1970年代末,温州柳市的低压电器市场崛起,私营经济空前活跃,由此诞生了“目录大王”“旧货大王”“五金大王”“翻砂大王”等8位佼佼者,俗称“八大王”。其中最大的“大王”,年营业额也就在百万元左右。   1981年初,“打击投机倒把”运动兴起,只要个人贩卖工业品、运输贩运等,都在打击之列。剧中与周万顺合作的国营皮鞋厂厂长朱沪生被厂里开除,显然就是因为他把工业产品交给私人售卖。1982年,温州“八大王”纷纷落马,以“投机倒把罪”被判刑或进学习班。当年柳市镇工业产值同比下降了53.8%。 1984年,温州市委市政府为“八大王”翻案,结论是:除一些轻微的偷税漏税外,“八大王”的所作所为基本符合中央精神,收缴的财物如数归还。   “八大王事件”对戏中人周万顺没有重大影响,但在现实中受到波及的人对此肯定刻骨铭心,据说,“八大王”中没有一人能再现往日辉煌。   政策摇摆不定,温州人能踏踏实实挣钱吗?《温州一家人》对当年的“八大王”是否有打抱不平之心?高满堂说,改革伊始,上面缺乏具有前瞻性的政策,民间没有清晰的事业规划,正所谓“摸着石头过河”,从上到下,中国人在博弈中一起探索新路。   好在历史是向前发展的,1997年3月从刑法修订案中删除了“投机倒把罪”。2008年1月《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也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在《温州一家人》中,周万顺两次遭受牢狱之灾。周万顺与一起摆摊的四眼、棠梨头三人凑钱办了一个皮鞋厂,赚钱之后按照投资比例分红,周万顺因此再次被警察带走。原来当初三人申请的经营许可证上标注的“集体经营”,按照当时的规定,分红是违法的,周万顺犯了“贪污罪”,被判入狱8年。好在1987年,国家政策放宽,周万顺被平反释放。   “假冒伪劣”的始作俑者   2009年,山东影视中心和浙江广电集团找到高满堂,约他写这部戏,高满堂觉得这是“命题作文”,半推半就去了温州。断断续续采访了200多个当地人,他发现这块土地上每个创业者都有或精彩或心酸的个人史。“北方人苦熬生活,温州人苦干生活,他们有赌的精神,为了生活不顾一切。”高满堂说。   “为了钱,他们割舍甚至割裂亲情,创业时带着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的丑陋和残酷,今天看来很多东西不可理喻。对那段历史,歌颂和丑化都毫无意义,我们做的虽然是电视剧,但追求的是客观描述。”   上世纪80年代有一个阶段,温州货就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温州一家人》对此也有体现。   周万顺沿街摆摊儿卖皮鞋受挫,转而推销廉价插座,人家用了他的插座,烧了一间厂,周万顺侥幸逃脱。   周万顺办鞋厂时,在杭州发现温州鞋厂纷纷采用劣质材料,消费者恨得牙根痒痒,他生产的皮鞋也因质量问题被全部没收。当他决心狠抓质量时,温州皮鞋已经丧失了市场信任,周万顺不得不解散了制鞋厂。   在现实中,温州皮鞋闹出的丑闻比电视剧中大得多。1980年代中后期,温州制鞋工厂、作坊竟达6000余家。温州鞋样式新颖,销路不错,于是有些黑心厂家为迅速赚钱,用硬纸板冒充牛皮,那种“皮鞋”一沾水就迅速变成一堆烂纸。   日,有关部门在杭州武林广场当众火焚了5000多双产自温州的劣质“皮鞋”,围观者无不拍手称快。温州制鞋业遭受惨重打击,其他的“温州制造”也受到牵连。   “武林门事件”后,中国皮鞋行业第一个行业协会“温州市鹿城鞋业协会”宣告成立,370多位鞋厂厂长发出倡议:“凡我鞋业同仁,都要以鞋城声誉为重,讲究皮鞋质量,不赚昧心钱。”   导演孔笙说,温州商人对制造假冒伪劣的历史并不回避。一位现今的打火机大王看了《温州一家人》之后就直言,他当初也做过电器开关,开关的触点应该是银制的,他们用铜片代替,结果也给人家整着火了。   周万顺的扮演者李立群说,虽然自己是台湾人,但“一点都没被温州人的事情吓到”“地沟油、假货、盗版……在台湾都发生过,我想很多台湾人也会把《温州一家人》当自己的事情来看。台湾也从贫穷起步,发展中小型企业,进入国际贸易,‘台湾制造’遍布世界,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发展到现在,台湾极少有假冒伪劣产品了”。   现实中造假冒伪劣产品的温州商人,无论如何都应受谴责,具体到周万顺,李立群抱着同情与理解。周万顺开鞋厂、挖石油时拖欠工人工资都不是出于恶意,而是万不得已。周万顺贩假造劣,李立群的理解是:“周万顺不是丧尽天良,而是无知无畏,他不知道什么叫好的商品。最值宽慰的是,周万顺知道检讨,懂得忏悔。”   去陕北采石油前,周万顺去儿子麦狗处借钱,顺手给麦狗修了一下插座,结果造成短路,麦狗的眼镜店烧光了,女友小丽也离他而去。周万顺认为这是他卖假冒伪劣产品的报应,内心无比愧疚。与儿子喝酒时,周万顺第一次默默承受来自儿子的斥责。   那些要命的事儿   周万顺开采石油屡败屡战,万死不辞,敢把自己搭进去,也敢把家人搭进去。   剧中有个细节,资金告急时周万顺向“呈会”借贷。呈会倒不是温州人独创的,中国早在明代就有类似的民间互助形式。所谓呈会,简单地说就是几个人凑钱给一个人用,大家轮流用凑到的钱。   提到呈会,很自然就会想到改革开放后中国民间的金融活动,乃至2012年轰动一时的大案--吴英案。吴英因“民间集资诈骗”获罪,众多学者、律师致信最高法院为其求情。网站就“吴英该不该死”进行调查,绝大部分网民认为吴英罪不至死。最终,吴英由死刑改判为死缓。   改革开放30年,温州民间金融活动相当活跃,复杂程度远远超过剧中的呈会。从1970年代末开始,温州自由借贷、“呈会”“银背”、私人钱庄、典当逐渐兴起。这些民间金融活动在促进当地经济活跃的同时,也存在着大量非法行为,以高息为诱饵集资,资金链断裂之后卷款逃跑的事情也屡见不鲜。李立群说,台湾也出现过恶性的呈会,会长吸纳资金后卷款逃跑。民间自发的金融活动确实存在风险,也必须管好,但把金融管得像周万顺这样走投无路,借贷无门,总归不是办法。   剧中,女儿阿雨的钱及时到来,打到第6口井时周万顺成功了。   如果现实中着急用钱的商人没有阿雨那样的女儿,结果将会如何?周万顺去陕北开采石油的经历,有人说取材于温州女商人王荣森,此人曾耗资千万在陕北采油,最终血本无归,穷到挖野菜吃。   在《温州一家人》中,当周万顺采油挣了钱,村领导找茬给他穿小鞋,当地民众也不乐意。剧中,这些问题像是周万顺忍辱负重艰辛创业过程中的花絮。现实可没这么简单,开矿涉及的问题多而且复杂--地方官员不履行合同,投资打水漂儿的事情不少;投资者贿赂乃至勾结官员的事情不少;官商勾结坐大,忽略安全措施,罔顾民众利益者也不少。   周万顺打油成功,《温州一家人》片尾出现这样一行字幕--2002年整顿采油业,周万顺把油井上交国家,回到温州。   检索真实历史,可以看到2002年9月“陕西整顿陕北石油开采秩序”的旧闻--“陕北少数党政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参与石油开采、利用油井以权谋私的问题相当严重,导致了严重的腐败问题……已到了非整治不可的程度了。”   剧本磨了整整两年,拍摄过程中,中央台没有先期投入。“剧中之所以浓墨重彩地写了阿雨的爱情故事,也是两手准备,中央台不要就给地方台,地方台喜欢爱情故事。”孔笙说。   文/陈一鸣……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本期精彩导读
用户分享的文章
软件产品登记证书&&软件企业认定证书&&国际联网备案登记证书&&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图文】【赚疯了】√我想赚钱怎么办,我很想赚钱,不投资赚钱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赚疯了】√我想赚钱怎么办,我很想赚钱,不投资赚钱
上传于|0|0|文档简介
&&我想赚钱怎么办,我很想赚钱,不投资赚钱
我想赚钱怎么办,我很想赚钱,不投资赚钱
我想赚钱怎么办,我很想赚钱,不投资赚钱
大小:149.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穷疯了不怕死想发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