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摄心念佛:念佛功夫为什么不得力,佛教网

查看: 1129|回复: 3
净空法师:念佛不是念得愈多愈好
念佛不是佛号念得愈多愈好,不是这个意思,念佛就是叫你把烦恼习气控制住,时时刻刻有警觉心,念头才起,马上阿弥陀佛,就是不要想它是善念、恶念,什么念头都不要想它,马上换成阿弥陀佛,这就对了。
换得要快,否则的话第二念又是情执,第三念又是烦恼,念念就迷了。这叫真正会念佛,念佛是这么个念法的,不能不知道。
这样念法功夫就得力,慢慢怎么样?慢慢的这一天到晚只有佛号没有妄念了。功夫从哪里见?古人讲一支香,我们现在讲二十四小时,每一个小时,这古大德讲的,还有三、五个念头会起来,功夫不错了。大概念佛要念多久的时间?应当是三年到五年,勇猛精进,可以达到这个境界。
古人讲一支香,一支香长香一个半小时,短香一个小时,他是用这个来计算,算时间的,一支香里还有三、五个念头,三、五年的工夫才行。我们现在想想,不要说多,十分钟的时间,你有多少个念头起来?一面念佛一面念头会起来。十分钟你看看有多少个念头?不止五个,这说明我们不行,人家一个小时才有三、五个念头,我们十分钟就超过他多多了;有时候一分钟都不行,都有念头起来。念佛的功夫得力不得力,就从这里观察。
念上个七、八年,一支香里偶尔还有一、二个念头,念到没有妄念起来,你这个功夫就伏住了。那叫什么?叫功夫成片,功夫成一片,伏住了。在这个境界里面,那就恭喜你,你往生自在,你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
与这个世间还有缘,多帮助一些众生,行,没问题,你在这个世间爱住多少年就住多少年。为什么?是愿力,他不是业力。
我们凡夫做不到,凡夫是业力,这就是有寿命,寿命到了,医生没有用,再好的医生,他能医病,他不能医命。如果医生好,这个人寿命到了,阎王派无常小鬼去抓他,医生把他延命了,那阎王不就傻了,没有这个道理。
一心不乱,一心向佛
阿弥陀佛!
一心不乱,一心向佛
阿弥陀佛!
令悟念佛是清净念& &平等& &觉悟念& &&&
阿弥陀佛!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备案: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湖一里6号409室 邮编:361010 联系人:陈晓毅
电话:(值班时间:9:00-17:30) QQ群:8899063 QQ:净空法师:对治学佛功夫不得力的方法
我的图书馆
净空法师:对治学佛功夫不得力的方法
对治学佛功夫不得力的方法
&&来源:净土释疑网 录入时间: 09:48:09
关键字:一念,妄心,真心,旃檀香,伊兰林,习,学,功夫得力,学佛,修定,落实
【 点击数:305 】 【字体: 大 中 小 】 【 收藏 】【 打印文章 】
&&&摘自净空法师《2014大经科注》第314集& 日 讲于 澳大利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  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一切要从真心起,这是真修、是真念佛&  请看《大经科注》第七百四十五页倒数第七行,最后两句开始。  【解】又《游心安乐道》云:“诸佛名号,总万德成。但能一念念佛名者,即一念中,总念万德。”  什么叫“一念”?这“一念”当中是“南无阿弥陀佛”,或者是“阿弥陀佛”都可以,这“一念”里面,没有妄想、没有杂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就叫“一念”。  这“一念”的功德不可思议,为什么?这一念“总万德成”。“万”不是数字,它是代表圆满。自性本具圆满的功德,都在这一句名号当中,几个人知道?!天天读这部经、天天学习这一部集注的人也不知道,念过去了,这念头里头夹杂着妄想杂念、分别执着,他不是“一念”心。真是“一念”中,这“一念”具足万德。  “总念万德”,一切时、一切处,只要是一句佛号,不夹杂妄想、杂念、分别、执着,这一念就是“总念万德”,一念就是自性圆满的性德,统统具足了。  【解】又“无始恶业,从妄心生。  “妄心”是什么心?识心。“八识五十一心所”是生灭心,生灭心里头有恶业。  【解】念佛功德,从真心起。  你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这个功德前面说“总万德成”,就是“总万德”你统统都念到了,从真心起。  【解】真心如日,妄心如暗。真心暂起,妄念即除。  经教里头无数次的教导我们,一切要从真心起,这是真修,这是真念佛。千经万论劝佛弟子,用真心不用妄心。真心就是一念至诚,真诚到极处。那你要问什么才算是真?没有妄想,没有杂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就是真。用真心生活,用真心待人,用真心接物,用真心工作,最重要的要用真心念佛,这一句佛号无量无边的功德,一念之间完成了,希望念念如是,道业哪有不成的道理?一生往生净土,圆成佛道。  下面是比喻,真心像太阳,妄心如黑暗。妄心是生灭心,前念灭后念生。妄心,真心一现前,妄念就没有了,妄就归真。这两句话要记住,太重要了,真心暂起,心里才想念一句阿弥陀佛,妄念它就不生,为什么?真念跟妄念不会搅在一起,有真就没有妄,有妄就没有真。  底下比喻说:  【解】如日始出,众暗悉除。”又《安乐集》引证《观佛三昧经》云:“佛劝父王行念佛三昧。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  《观佛三昧经》上有这么一段经文,释迦牟尼佛劝他的父亲修“念佛三昧”。他的父亲告诉他,大乘经上常说的“佛地果德,究竟圆满,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为什么不教学生修学?  【解】佛告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  这一段谈话很好。  【解】父王白佛:念佛之功,其状云何?佛告父王:如伊兰林,方四十由旬,  四十由旬就是一千六百里,这样的一个伊兰林,伊兰气味很难闻,有恶臭,这样大的面积一片森林。  【解】有一棵牛头栴檀,  “牛头栴檀”这是香气的,这是宝树,古时候供佛用栴檀香,中国人省略叫“檀香”。檀香里面最好的是牛头栴檀,这个树木里头有这么一棵树。  【解】虽有根芽,犹未出土。  这是一棵树,还没有长成树,种子在土里才生芽,还没出土,它的香气。  【解】其伊兰林,唯臭无香。若有噉其华果,发狂而死。后时栴檀根芽,渐渐生长。才欲成树,香气昌盛。遂能改变此林,普皆香美。众生见者,皆生希有心。  佛举这个比喻,用栴檀比喻佛的功德;用伊兰林来比喻六道众生,这个是带着有毒的,气味难闻,众生见者,生希有心。牛头栴檀不容易得,现在还有没有了?没有了。为什么没有了?没有佛出世。佛为什么出世在这个世间?缘成熟。这个世间人人都想断恶修善,都想积功累德,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的人很多,佛就出世了。  说实在话,诸佛与法身菩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我们知道,经上常说,法身没有相,法身遍一切处、遍一切时,无时、无处它不在。  我们今天眼所见的、耳所听的、鼻所嗅的,这些境界我们都不喜欢,不喜欢你天天见到,这是什么?我们的三业不清净,身、语、意三业都不清净,感得果报就是我们眼前的六根六尘六识。佛劝我们修,就如同他劝他的父王一样,他是怎样劝他父王,也是怎样劝我们,用的是平等心,清净心,将一切众生平等对待,一视同仁。  【解】佛告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复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如彼香树,改伊兰林。  我们从这段经文里头,深深体会到释迦牟尼佛的慈悲,他把一切苦难众生跟他的父王是平等看待,希望他父王脱离六道轮回、脱离十法界,往生到极乐世界,一生圆满成佛。到极乐世界,那是到栴檀林了,不是伊兰林。  “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这句话重要!我们要想断一切恶成一切善,只有一条捷径——“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你就做到了。在这个世间不容易,很难成就,或者我们说根本就不能成就。往生极乐世界一生成就,不能不去。  下面为我们说明:  【解】所言伊兰林者,喻众生身内三毒三障无边重罪。言栴檀者,喻众生念佛之心。才欲成树者,谓一切众生,但能积念不断,业道成办也。”  只要我们这个念头不要间断,海贤老和尚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一切时、一切处,只要头脑清醒,心里口中就一句阿弥陀佛,除这一句阿弥陀佛之外,什么念头都放下了,这就是香树,这就是“栴檀”。  所以这四个字“积念不断,业道成办”,这个业道是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十方世界无量无边无数诸佛如来,这些诸佛如来当中,最殊胜的、最无比的就是阿弥陀佛,特别将这尊佛介绍给我们、介绍给他父亲,希望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别忘记,要努力,要“积念不断”,一念接着一念,不让它中断,我们往生净土决定成功。  【解】又《大悲经》云:“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盘界,不可穷尽。”  《大悲经》上说,一称佛名,就是称南无阿弥陀佛,用这个善根,这个善根是通到涅盘大道的,入涅盘界,不可穷尽。  【解】《称扬诸佛功德经》云:“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一心信乐,持讽诵念……,其人当得无量之福,永当远离三途之厄。命终之后,皆得往生彼佛剎土。”  佛在许许多多经论,都在这里给我们介绍,希望我们深信不疑,希望我们发起大愿,求生净土,求见阿弥陀佛。  【解】又《文殊般若经》云:“众生愚钝,观不能解。但令念声相续,自得往生。”  “观”是止观、是观想,这个修难。你看净宗《十六观经》,释迦牟尼佛讲了十六种,最后一种就是“持名念佛”,前面十五种都是“观想念佛”、“观像念佛”,都不容易。称佛名号容易,只要“念声相续”,你就抓住这四个字,自得往生,自自然然你得往生。  【解】又《净修捷要》。  夏莲老编的,编得好!总共只有三十二拜就圆满了,用的时间很少,大概半个小时,用它来做早晚课,里面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圆满的佛法,好!希望同学要多看多听,我们做了一个光盘,有声书,多看多听,为什么?这个书能帮助你断疑生信,帮助你一心求生净土。因为你读了之后你才晓得,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大乘、小乘、显教、密教、无量法门,都在这一句佛号当中,一句佛号全包了,念这一句佛号全念到了,不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在里面,即使是过去、现在、未来,十方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所说一切法,都不出这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是大圆满,抓到这个就行了,一切都掌握到了,不必再从枝叶上下功夫。  这句佛号是大根大本,掌握了圆满的佛法,一切诸佛如来所修所学所弘扬的一切法,总在这句阿弥陀佛名号之中,这个功德还得了吗?所以《净修捷要》上夏老说,“六字统摄万法,一门即是普门”,“普门”是广大无有边际,只要“信愿念佛”都能证得。  【解】赞念佛法门云:“六字统摄万法,一门即是普门。全事即理,全妄归真。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广学原为深入,专修即是总持。  “广学”是为深入。深入要不要广学?深入就不要广学了,广学深入是我们前面做的,深入之后就不必广学了,就彻底放下了。  我这个一生,前面一半是广学,没找到捷径,契合根机的法门没找到,用了三十多年时间。我讲过《楞严》,先后讲过七遍;讲过《华严》;讲过《法华经大义》。&圣贤的学问,学了不落实就没用处了,白学了&  在《华严经》“五十三参”这一大段经文里面,看到了文殊、普贤发愿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我读这段经文非常震撼,文殊、普贤是我们学教的人(就是研究经典的人)最崇拜的两个人,文殊给我们表法的是“学”;普贤给我们表法的是“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文殊广学多闻,普贤表演的是把所学的落实到生活,落实到工作,落实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信、解、行、证”,文殊表“信、解”,普贤表“行、证”。孔夫子亦如是,你看《论语》头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习”是什么?“习”是做到,学了管用,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教学上,“不亦悦乎”,快乐无比。  所以“学”跟“习”不能离开,儒家讲学讲四个: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这都是“学”;后面有一个“笃行”,“笃行”是“习”。它用在什么地方?用在日常生活;用在每天的工作;用在处事待人接物;用在家庭,家和万事兴;用在社会,社会和谐;用在治国,国家强盛;用在平天下,天下太平。圣贤的学问,不落实就没用处了,白学了。专修就是总持,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佛教里头第一总持法门,全都在里头,就在这一句佛号,总纲领。&对治功夫不得力的方法&  【解】声声唤醒自己,念念不离本尊。  这两句话讲得好!一句佛号接着一句佛号。为什么要这么念?这样念有什么意思?唤醒自己。得功夫到家才能唤醒,要真干。  怎么真干法?就是一句接着一句不能丢掉,就有办法唤醒自己。海贤老和尚给我们做了最好榜样,他唤醒了。几十岁醒过来?我看他的盘片看了好几十遍,来佛寺这三位善知识的《永思录》我看了几遍,我的看法他应该是二十五岁前后得“功夫成片”,小成就;再提升,“事一心不乱”应该在三十岁;“理一心不乱”四十岁肯定拿到,得“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醒过来了,“功夫成片”是将醒未醒,好像醒过来了,翻个身又睡着了,“事一心”是清醒过来了,没有完全醒过来,“理一心”完全醒过来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就成佛了。  在极乐世界一生能办到,在这个世界也是一生办到。那为什么我们没办到?我们这个佛号没有连住,常常断掉,念着念着忘掉了,就又胡思乱想了,胡思乱想一阵忽然又警觉到,怎么佛号丢掉了,赶紧接上。到什么时候接上之后就不再断了,那叫功夫得力;接上去还是断断续续,功夫不得力。  功夫不得力怎么办?读经是个办法;听讲经是一个办法。要专听,读也得专读一种。为什么?因为我们对散乱心,对散乱心的办法是修定,“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是修定;“一门深入”是修定。“广学多闻”是帮助我们“信、愿”,我们对净宗为什么这么相信?一点怀疑没有,我们听多了、听懂了、听明白了,知道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要声声唤醒自己,多亲切,念念不离本尊,本尊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本尊。  【解】又云: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  无量光佛、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四个字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觉”里面就有光,光表智慧,就有寿,寿表福报,有光、有寿。我们希望自己有智慧、希望自己健康长寿,这两句话就是教给我们求得到,不是求不到。  “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寿、是我本觉,他在我心中,不在心外,人人都能修,人人都能成就。为什么不肯修?没搞清楚,没搞明白。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死心塌地一句佛号念到底,不再拐弯了,不再有妄想了,不再有杂念了。妄想、杂念统统放下,就这一句佛号。  所以下面说:“起心念佛,方名始觉”。你什么时候开始觉悟的?念佛的时候就觉悟,就是你开始觉悟。你这个觉悟要念念不断,不要觉了几分钟之后又不见了、又迷了,这是凡夫的通病、最常见的病态。这个病不治好,功夫不得力,这个病一定要治好,让自己功夫得力。--------------------------------------------------------------------------------------&&【】给初学者提供帮助&  很多初入佛门的善男信女对学佛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很多人认为信佛就是去寺院烧香、拜佛求神仙保佑;或者认为经忏法会就是信佛。这是错误的想法。  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经忏法会。真正的学佛必须学佛经,用佛陀的教诲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就是“依教奉行”。学佛能改变命运,进入佛门读的一本书是《了凡四训》,这是改善命运的榜样。  佛陀教育网【】,给初学佛者提供如里如法修学的修行平台;同时发现、挖掘真正的学佛人,有机会面对面分享和探讨学佛体会。  我们的【】,是按照净空老法师倡导的教学理念学佛的,是当前正确的学佛方法。现在学佛人很多,学歪、学偏、学邪的占百分之八十多,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佛方法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只要按照这个修学次第学佛,不会学歪、学偏和学邪。  当代高僧大德——净空法师,年近九旬,为了世界和平、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安乐,每日讲经不辍。听净空老法师讲经,力行净空老法师讲经,一定能改变你人生的命运、能提高你人生的质量。  在【】里一块跟着净空老法师学佛,我们就是同参道友;我们不是老师,但我们有信心做好共修的教练。欢迎有缘人的加入!  打开【】(),在首页左上侧“点击加入”,然后一步步跟着提示注册。首页右下侧有【】,是发布共修系统里同修的学佛体会文章,欢迎您阅读、参考! & 【】微信号:amtbedu。  手机版网站应用:安卓版。邮箱:.com。&
馆藏&20921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第三方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净空法师开示在家念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