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日本有多少航母军队的旅团有多少人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二战中日军的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各是多少人?——所有资料文档均为本人悉心收集,全部是文档中的精品,绝对值得下载收藏!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二战中日军的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各是多少人?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被国共两支铁军痛打
在侵华日军的序列里,板垣征四郎指挥的第五师团号称“钢军”。但是这支“钢军”在面对中国军民的打击下,一次次尸横遍野的落荒而逃。在平型关,面对装备低劣但战术素养极高的八路军时候,被歼灭1000余人;在昆仑关,面对装备与其不相上下的国民党第五军时,又几乎全军覆没。[]
王老:第一次同日本人拼刺刀,那家伙是个老日本鬼子。胡子挺长,因为当时没有枪,就找了根白蜡杆,也没有上枪头。我端着瞪着他,他也瞪着我。我仗着学过武术,一杆子刺过去。[]
此时东面日军集中兵力猛攻东关,敌步兵在坦克掩护下突入东关。王铭章见援军无望,再给孙震一电,表示:“决心死拼,以报国家。”[]
遭遇战开始于陈瓦房;再左延于邢家楼、万圣堂。第一八三师先头部队杨宏光旅之潘朔端团尹国华营首先与南下之敌遭遇,敌军先头部队约一个大队,其前方搜索小队已进入陈瓦房[]
这一战打得很惨,我们的武器不足,很多人拿的是大刀,没有枪,但手榴弹多。但我们的战士很多是新兵,连手榴弹的盖子都不会揭就扔出去了。”谷怀良指着自己的老伴说,“很多新兵上午参军的,下午就牺牲了。她的两个弟弟就是这样牺牲的。”[]
部队中有一部分女兵,她们告别自己温馨的家庭,告别热恋中的恋人,和廖耀湘等一起到缅甸抗日,几经奋战,遭到惨重失败,后被逼转入野人山。在野人山,她们历尽磨难,吃尽苦头,最后大部分英勇牺牲在野人山,为抗日战争谱写了一曲悲壮的战歌。[]
她双目微闭,头和脖子只连着一层皮;腹腔被剖,胸前两个大血坑露着肋骨;胳膊、大腿都被割得露出了骨头……人们含泪把她侧翻过来,由八路军晋察冀画报摄影记者叶曼之拍摄了后来广为人知的照片《刘耀梅之死》。[]
花园口决堤与长沙大火、重庆防空隧道窒息,并称为抗战期间三大惨案,其间有悲壮,有惨烈,有矛盾,有无奈,无论如何,这是中华民族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付出的惨重代价。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为了民族解放牺牲的人们。[]
从7月22日发布预备命令到最后下达行动命令,八路军总部部署的都是20来个团参加的正太战役。直到8月22日八路军总部作战科首次对战情进行综合整理时,彭德怀、左权才意外地发现共有105个团参加了这次战役。于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光辉的名词――“百团大战”。[]
1943年夏季,中国远征军、驻印军厉兵秣马反攻滇缅,急需大量懂英语的知识青年入伍。国民政府提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大后方的千万青年皆被感动,短短数月就有近10万大中学生投笔从戎、舍家为国。[]
“名列榜首”
:“我深憾对不起帝国人民。对太平洋战争,我应负一切责任……我不愿以一个战败者的身份去听战胜者的审判……我原想以剑剖腹,但惟恐求死不得,所以用枪自杀……” []
靖国神社中的甲级战犯:
板垣征四郎,日本岩手县人,日生。日本甲级战犯之一,策划“九?一八”事变的元凶,炮制伪“满洲国”的主谋,日本陆军的悍将,毕生效忠于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扩张,双手沾满了中国人民的鲜血。[]
靖国神社中的甲级战犯
梅津美治郎,日本侵华战争重要罪魁之一,1948年11月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以武力侵略中国、屠杀中国军民、共同制定并实行侵略计划等战争罪行判为甲级战犯,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和对外扩张侵略政策的重要人物。[]
侵华战争主要战犯:
冈村宁次(年),日本陆军大将(1941年),侵华战争主要战犯。出生于东京,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1925年起,任中国北洋军阀孙传芳的军事顾问。1927年任日本陆军步兵第6团团长,是出兵中国山东,制造“五?三” 济南惨案的主凶之一。[]
靖国神社中的甲级战犯:
东乡茂德的先祖是朴姓朝鲜人,丰臣秀吉入侵朝鲜时被掠到日本今天的鹿儿岛,后改姓东乡。东乡茂德1882年出生在鹿儿岛。1912年,东乡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德文专业,后考入外务省,先后出任驻中国奉天(今沈阳)总领事馆领事官补及驻美国大使馆一等书记官等职。[]
被绞死的惟一文官
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中,广田弘毅是被处以绞刑的7名日本甲级战犯中惟一的文官。广田1878年生于九州福冈,早年结识有“右翼运动大祖师”之称的头山满和前外相副岛种臣等人,深受其扩张主义思想的影响。1901年,广田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部。[]
狂热军国主义者:
东条英机,日生于日本东京一个军阀家庭。其父东条英教是一个从下级军官逐步晋升为陆军中将的军阀,甲午战争时期任日军大本营参谋,后任《日清战史》编纂部部长;晚年从事兵学书编写,著有《战术麓之尘》等。 []
靖国神社中的甲级战犯:
松井石根,日本甲级战犯之一,日军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元凶。日出生在日本名古屋市,其父松井武国是武士。1898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与荒木贞夫、真崎甚三郎、本庄繁、阿部信行等为同期生。接着进入日本陆军大学[]
“百人斩”罪魁
日本作家森山康平揭露:正因为"屠杀是为了取乐,所以很多士兵发明并且实行了各种各样的残酷手段。"在日军种种残杀手段中,进行"百人斩"杀人比赛,尤其令人发指[]
百团大战的是与非二战期间日本军队的几个由来
1.抗战期间,我们中国人为什么把日本人称作“日本鬼子”?
2.在二战中,日军士兵为什么不配备冲锋枪,而使用步枪?
3.为什么日军士兵战场上拼刺刀时要先退掉子弹?
4.为什么日军士兵的帽子后侧有两块象“屁帘”似的布条?
5.日军士兵在战场上真的像电影电视剧里描述的那么不堪一击吗?
6.为什么日军军官都用指挥刀作战?
7.在照片或影视剧里看到的日军“膏药旗”是日军军旗吗?
8.日军使用的“王八盒子”、“三八大盖”和“歪把子”怎么来的?&
1.抗战期间,,我们中国人为什么把日本人称作“日本鬼子”?
“鬼子”一词,的原义是“私生子”。明朝欧洲传教士来华,后来进一步洋人侵略中国,中国人第一次见到白种人和黑种人,因为他们的面目跟中国人差别太大,认为他们不像是正经的人类,如偏远荒芜地带之“野人”、“野鬼”之类。所以管白人叫“白鬼”,黑人叫“黑鬼”。再到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国人就把洋人一概称做“洋鬼子”,鲁迅的《阿Q正传》里面的“假洋鬼子”由此而来。
国人原称日本侵略沿海地区的匪盗为“倭寇”,等日本大肆侵略中国时,就一律叫他们为“日本鬼子”
2.在二战中,日军士兵为什么不配备冲锋枪,而使用步枪?
在二战中几乎所有交战国的军队都装备了冲锋枪,而且很多枪堪称为经典名枪如:德国的mp—38/41型、英国的斯登式、美国的汤姆森、苏联的pps冲锋枪等等。(中国军队只有国民党的嫡系部队才有少量的装备,而且均为英、美提供)而日本军队却没有将这一重要武器装备部队,尽管以日本当时的实力来说无论是采购装备还是自行研制一种适宜的冲锋枪都算不上是一种难事,但直至战争结束日本军队也没有任何一种型号的冲锋枪在军队中装备。(在电视剧《亮剑》中记述的日军特种作战部队使用冲锋枪,只是个别的战例。当时日本军队的主要步兵装备仍然以步、机枪为主。)日本军队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有以下几点原因:
陈旧的战术指导思想  远在十九世纪末的日、俄战争中,当时俄军主要使用的步枪为老式的滑膛枪有效射程只有300多米,而日军则使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来复枪有效射程达到了800米以上,同时日军的精准射击也给俄军造成了极大伤亡,从此奠定了步枪在日本陆军中的绝对主力地位。
  在一战结束以后日本陆军内部也曾有人提出过为部队装备冲锋枪的想法,但日本军部的高官们经过测试和比较后得除了这样的一种结论:他们认为“百发百中的步枪要好于百发一中的冲锋枪”,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军队中能有多少百发百中的“神枪手”,而在激烈的战斗中又有多少“百发百中”的可能呢?日本军部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他们的战术思想还停留在一战时期“步枪的精准射击及机枪有效的火力压制”是阵地战的“经典”。
  b.目光短浅、盲目自大
  日本在二战中的主要对手是中国,而当时中国军队的装备和日军相比的确是差距很大。中国军队没有坦克、飞机火炮也很少,即使是国军的嫡系部队也是如此,杂牌军就更不用说了。在抗战初期的几次大的战役中尽管中国军队在兵力上占优势、士兵也很英勇,但由于没有空中掩护和足够的炮火支援,往往是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伤亡仍不能阻止日军的进攻。因此,日本军方认为“日本陆军的战斗力是最强的,武器装备也是最好的”。  
  直到在太平洋战场上在与美军的较量中,在残酷的岛屿争夺战中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单兵自动武器和强大火力支援的美军给予日军极大的杀伤,在美军冲锋枪密集的弹雨中成千上万的日军做了枪下之鬼。这时日本军方才认识到了冲锋枪的重要性,但是已经晚了
  c.日本的国力影响
  日本是一个自然资源极度缺乏的岛国,所有的战争物资都需要从外部获得。尽管日本占领了一半以上的中国国土,并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占领了物产丰富的南洋诸岛,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日本的资源短缺现象充其量只是一种“缓解”,同时由于占领区内缺乏工业基础,因此日本只能将获得的资源运回国内进行深加工,这不但加大了制造成本还延缓了制造周期。所以尽管冲锋枪的优点很多但由于存在着制造成本高、工艺复杂、弹药消耗过大等原因最终被日本军方所放弃。
3.为什么日军士兵战场上拼刺刀时要先退掉子弹
在二战战场上,日军士兵在与敌方进行白刃战拼刺刀前,一定先把子弹退掉然后拼刺刀,这是一个怪异而引人注目的战术。在二战期间,日军步兵操典里规定:士兵在与敌方拚刺刀时不准开枪,实际上,这不是为了什么遵守公平格斗、捍卫武士道的尊严和“死要面子活受罪”,而是日军根据实战检验做出的结论,这和日军的兵器,作战特点是相吻合的。
日军在白刃战前退出子弹,是指双方开始班以上规模近距离格斗的时候,而不是只要一准备肉搏,冲锋的时候就退掉子弹,那纯粹是自杀行为。根据日军自己的统计,在白刃战开始以后,保留步枪子弹造成的损失比收获更大,明令白刃战开始后子弹退膛,正是依据这个判断。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两个:
  a.日军使用的步兵轻武器性能限制
日军的制式轻武器,最典型的就是三八式步枪,它特点是弹丸初速高,瞄准基线长,枪身长。这样的特点使三八式步枪射程远,打得准,也适合白刃战,不但日军喜欢用,中国军队缴获后也喜欢用,它的缺点是因为弹丸初速高,质量好,因此命中之后往往易于贯通,创口光滑,一打两个眼,对周边组织破坏不大,在杀伤力上不如中国的中正式步枪。在白刃战中,这个缺点更为突出,因为白刃战中双方人员往往互相重叠,使用三八式步枪,贯通后经常杀伤自己人,而且,由于贯通后弹丸速度降低,二次击中后弹丸会形成翻滚,变形,造成的创伤更为严重,而被贯通伤的对手未必当场失去战斗力,仍然能够反击。在中国战场,因为装备和训练的优势,日军人员损失与中国军队相比,达到1:4甚至1:6的水平,而且日军处于人员劣势,因此,使用三八式步枪在肉搏战中开枪射击,因为误伤造成己方大量减员,显然是赔本的事情。而且三八式步枪是一种单发的非自动步枪!也就是说,每发一枪,都得重新退弹壳上镗。在与敌人面对面拚刺刀时,根本没有退弹壳、上枪镗、开枪的机会。
b.日军对白刃战的战术认识
白刃战中,日军标准的刺杀准备姿势为一手握前护木,一手握枪托前段弯曲部,枪托稍下垂在支撑腿侧面,半斜向面对对手,刺刀尖略与眉平,这样,枪从斜上方到斜下方,正好护住颈,胸,腹要害,而刺刀一甩就可以突刺。问题是如果您摆一下这个姿势,就会发现原来这样一比划,枪口根本就不是朝向对方,而是朝向斜上方的天空!因此,格斗起来,射击的机会很难比突刺的机会更多。而如果作射击准备,手指必须放在扳机上,这就造成了两个严重问题,一,只要双方武器一相交磕碰,就会走火,二,手指不能全力握枪,影响了持枪姿态,拼杀中使不上全力。另外,三八式步枪太长,转动枪口瞄准对方的力距也长,如果对方不是出现在正前方,转动枪口的时间太长,可能枪口还未到位,自己已经被刺倒,这时候使用枪托进行打击无疑是更为方便的作战方法。可见,白刃战中能够有效射击的机会很少,保留枪膛中的子弹,取得战果的机会微乎其微,反而影响了肉搏动作的质量。
另外,国军西北军使用大刀的独特刀法脱胎自军阀混战时期的李景林部,独成一家,专破日式白刃战拼刺术,具体的刀法其实只一招,出刀的时候刀身下垂刀口朝自己,一刀撩起来,刀背磕开步枪,同时刀锋向前画弧,正好砍人家脑袋,其威力在于挥刀的同时荡开对方武器,因为和劈砍是一个动作,对手来不及回防就中招了。日军怕大刀队,并不是一般的宣传,而是确有其事。
4.为什么日军士兵的帽子后侧有两块象“屁帘”似的布条?&
二战期间,有些地区的日军官兵的帽子侧后都加有两块布,现在,很多人生动地戏称它为“屁帘”。“屁帘”的作用是什么呢?它不是鬼子的什么装饰品,也不是当年为惧怕国军和八路军的大刀队砍脑袋而设的什么防护用具(一块普通的布条子怎么能抵挡疾风而下、寒光闪闪的刀锋呢?)
实际上,日军在帽子两侧加上“屁帘”,主要为了在热带丛林地区作战的日军官兵考虑的,象中国南方、缅柬越和东南亚等地区处于亚热带,气候湿热蚊虫滋生疫病流行,通常在这些地区作战的士兵因蚊虫叮咬死于热带疾病的减员甚至要大于作战中的伤亡,在军帽上加上布片后在行军时,这些布片随行进而扇动可以驱赶蚊虫。就是人静止不动也可有效防止蚊虫的叮咬,再一个作用应该是防晒,这点和当年驻非洲的法国外籍雇佣军军帽后面所带的遮阳布作用是一样的。
5.日军士兵在战场上真的像电影电视剧里描述的那么不堪一击吗?
在很多大陆的电影、电视剧里面,为体现英勇无畏的精神,一说杀鬼子,振臂一呼,八路军、国军甚至老百姓们端着家伙往上一冲,众枪那么一扫,近身一搏,基本上三下五除二就把鬼子干掉了,就是牺牲几个或一群战士,大部分也是被鬼子的机枪或炮火打中的。难道日军士兵在战场上真的那么不堪一击吗。
实际上,在今天客观地讲:抗战期间,特别是初期,日军的战术虽然属于是一战的,部分装备是二战水准的军队。但是日军有个特点,单兵技术不错,射击格斗技术尤其好,纪律意识强,受武士道精神影响,非常顽强。以上这些特点,使其对付中国的这些刚进入热兵器时代军队显得得心应手。
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八路军685团伤亡223人(《(六八五团)平型关战斗详报》),686团伤亡286人(《38军抗日战争战史》、《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四十七师师史》),687团伤亡200多人,合计约800人,我军伤亡总数高于日军。据解放军权威战史专家、国防大学战略研究部教授徐焰2005年7月作客人民网强国论坛就抗战问题答问时称:此战八路军系居高临下实行伏击,却伤亡800人,还多是经过万里长征的老骨干。由此可见,此战从实际损失来看,对于事先占据了有利地势,先敌开火,敌人在行军途中,促不及防,无法展开队形,构筑工事进行有效抵抗的情况下的八路军对付一个训练和装备都很差的日军非战斗部队的辎重兵却付出了伤亡代价是不小的。
据史料记载:日军的单兵作战能力和顽强程度大大超出了当时八路军指战员的估计。日军枪法很准,尤其擅长拚刺刀,三个人背靠背连十几个人都拢不了身。那些被打散了的散兵游勇战术观念极强,即使没有组织指挥,仍然能自寻战机。在中共史料中对日军的顽强作了充分的描述∶“日本军队大多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指挥官和士兵的素质比较高。阪垣的21旅团更是一支很有战斗力的部队。”
由此可见,当时日军最大的特点是勇猛顽强、不怕牺牲。以忠君、节义、廉耻、勇武、坚忍为核心的武士道精神已经成为他们血液的一部分。军国主义的狂热更使喜欢盲从的日本人失去了理智,他们成了日本整个战争机器的一部分。二战期间,日本战俘是参战各国最少的,日本人宁死不降的精神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在日军《步兵操典》里有这样的话:“当俘虏不仅意味着自己身败名裂,而且意味着父母妻小永世抬不起头,最后一颗子弹永远要留给自己。”
上述的据史料还记载:平型关战役中,八路军686团1营的一名电话员,正沿着公路查线,发现汽车旁躺着一个半死的日本兵,他跑上去对那个敌兵说∶“缴枪不杀,优待俘虏!”还没等他说完,那家伙扬起手就是一刺刀,刺进了电话员的胸部。还有的战士想把负伤的敌人背回来,结果自己的耳朵却被负伤的敌人咬掉了。有的战士去给哼哼呀呀的敌人裹伤,反被打伤了。685团和686团都同样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很多战士被负伤的敌人打死打伤。据战后统计,在115师的伤亡中,这一项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在此次战斗中,日军的伤兵不但用武器继续顽抗,而且还经常徒手与八路军战士作战,他们用牙咬,用石头砸,用身体撞……刺刀折断了用枪托砸,石头树枝都成了武器。双方伤员扭抱在一起拳击牙咬,直至拚死为止。敌人不肯投降,其结果是,八路军115师虽然打了胜仗,但却没有抓到一个俘虏。”
从上可见,客观地分析,当时日军的非战斗部队尚且如此,那么人数众多,训练严格,装备精良并有强大的炮兵和坦克部队和坚固阵地的真正的战斗部队的凶悍当然更在他们之上。处于正面战场作战的国军承受的压力就可想而知了。
应该说,日军的战斗力总体来说还是挺强的,特别是抗战初期,另外为了发动战争,日本经过了很长的战争准备,包括战略战役战术的准备,还包括了军旗训练和武器装备的准备,所以从一开始,日军是占优势的。无论是从装备上,从单兵素质上,还是从他的战役战术的训练的素质上,都是比中国军队要强的。但在1944年以后,日军的战斗力开始明显下降。主要是亚洲及南太平洋战场的不断扩大,伤亡人数与日俱增,兵源不足的劣势日加凸现,于是不得不从国内及殖民地地区大量抽调了很多低素质的人入伍充当炮灰,有很多人身体条件根本不适于战争,也被强征到了战场上来了。
6..为什么日军军官都用指挥刀作战?
在历史上,其实并不是只有日本军队使用指挥刀。在古代以及近代的18、19世纪,指挥刀是西方各国军官普遍配备的。其样式是从传统欧洲刀剑演变而来,刀身细长,略带弧度,刀柄处装有护手,外表装饰华丽。
日本明治维新后,开始全面学习西方,也引进了这种西式指挥刀。但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日军战场上经常与敌方发生白刃格斗,西式指挥刀一碰即断,完全是摆设。军官普遍抱怨其华而不实。
于是日本军部参考古代武士刀的样式,设计了新式的军用指挥刀装备部队。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日本指挥刀。当时日军只规定了刀鞘和刀柄的统一制式,而刀身的选择则是自由的,军官可以采用兵工厂制造的刀身,也可以另外购买手工打造的精品,所以一些贵族出身的军官就把祖传的名刀装上了制式刀鞘和刀柄,带到战场上使用。
而西方的军用指挥刀,随着火器的大量装备,已经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逐渐从军队装备中淘汰了,并演化成了纯粹装饰和礼仪性质的东西。于是在二战战场上,只有崇尚武士道精神和白刃拼杀战术的日本军队军官配备和使用指挥刀,百姓们又叫它“东洋刀”。
6.在照片或影视剧里看到的日军“膏药旗”是日军军旗吗?
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平常在照片或影视剧里看到的日军“膏药旗”,包括有些些标着武运长久与部队成员签名或作战地点的旗子不是军旗,也根本与军旗无关,那些旗是小队级部队都有的识别标志,在抗战中被我国军队缴获的日军旗帜都是这类队旗。
日军的军旗与古代中国的外交使节手中拿的奉节一模一样,是很长的一串节,每个步兵联队都有这种军旗,据日本人的一贯作风,应该是抄袭中国的。军旗在普通日军官兵眼中,就是天皇神圣权力的具体体现,当然也是天皇为自己征服世界的野心而赐给臣民的招魂幡。
军旗是个图腾也代表部队,军旗没了部队就消失,每个部队都必需与军旗共存亡,这种军旗战场上也从来就没有缴获过,日军战败时各部队都烧掉军旗,日军的部队在最后关头无论无何都会烧掉军旗,当然不到最后关头也绝不会烧军旗,如果没有新的军旗下来,部队就得解散,所以只要还存在一线能突围出去的可能,日军绝对不会烧军旗。因此日军战败也没有交出任何一个部队的军旗,现在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日军军旗的真实模样。在二战中,日军军旗的奇迹就是:每一面军旗都有下落,没有被缴获的也没有失踪的,偷偷掩埋的都能全部找回。所以,二战期间,日军军旗从来没有被缴获过。从这一点上看,日军的集体荣誉感相当强。
日军的军旗实际是旗子上的穗节,军旗一般是由天皇亲自授予,天皇授予的军旗并无旗面只有穗节,所以这穗节才是真正的军旗,而旗面只不过是得到军旗后,部队给军旗上装一个醒目的部队标识而已,所以旗面这东西并不重要,只有把军旗摆在营房中挂着的时候军旗才装旗面,而部队成立纪念仪式,出征仪式,占领仪式,祭旗仪式等重要场合中,旗面是必需摘下的,军旗单独接受致敬。军旗与旗面好比贵重物品与标签的关系,至于旗面一并不重要,那战场上缴获的可能就多了,旗面不过是个识别物而已,当然军旗的旗面也是很难缴到的,估计要么也与军旗一样没被缴获过,要么就是只缴获过罕见的几面。
军旗的旗面是很正规的,为旭日旗面,旗面上只有一角写有部队番号,此外再无其他文字。日军的军旗只授予联队,至于旅团,师团,军都没有军旗,日军的联队才是正规的最大独立战术作战部队单位。日军陆军可以获得军旗的部队只有步兵联队,骑兵联队,战车联队这些战斗部队。至于抗战期间与八路军作战的日军治安部队,无论治安师团还是治安旅团都没有联队这一建制,所以没有军旗。所以,八路军部队在战场上也就无从缴获。
日军大部分军旗是在其投降前夕烧毁的。据郭大均、吴广义《浴血八年树丰碑——受降与审判》一书载,日,日本新任陆相特命全军于8月31日(预定投降签字日)以前烧毁军旗。当时共烧毁军旗444面,其中在中国境内烧毁
179面。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步兵第34联队在太平洋战场于日奉烧军旗,一个中队长将军旗的旗冠和烧剩的一点残余带回自家供奉在“神龛”中,如今这面军旗的残余和旗冠陈列在日本陆上自卫队静冈县板妻驻地的资料馆。
台湾资料记载,日军步兵联队的军旗共有437面。经过在战争中的“玉碎奉烧”
和运输途中的海没,以及各部队听到投降诏书之后的“奉烧”等等之后,几乎全无,据说存放在日本靖国神社游就馆中的步兵第321联队旗是唯一存世的旧日本军旗了。
二战时,日军的新闻检查制度明确规定:军旗不能在报刊上公开出现。所以,今天能够通过实物或当年照片目睹日军军旗真容的人并不是很多。
7.日军的“王八盒子”
我们孩童时代曾经看过的《平原游击队》,《地道战》包括当今的抗日题材的影视剧中,汉奸特务伪军拿着五花八门的各种手枪,但是鬼子的军官却是清一色的装备:一种外形很像德国鲁格枪的手枪。它的学名是南部14式手枪。说南部14式手枪估计没有几个人听说过。但是如果提起日本的“王八盒子”手枪,恐怕就大不一样了。
“南部14式手枪”是原南部式半自动手枪的改进型,由名古屋兵工厂制造,1925年列为日本陆军制式武器,二战期间装备于将校级军官,该枪俗称“王八盒子”。此枪设计者为南部大佐,仿制自德国鲁格P08手枪。但仿制十分拙劣,撞针硬度不够且较脆,击发无力,容易折断,甚至连自杀也无法保证(美国大兵语)。卡壳频繁,射击时弹夹易脱落(好可怕),容易走火。距离一远子弹就乱飞,穿透力极差,连厚一点的木板门都无法击穿(八路军战士语)。即使八路军没有枪没有炮,也不愿使用这垃圾货。这实在是二战最差手枪。
7.日军的“三八大盖”
“三八大盖”,学名是“日本三八式6.5mm步枪”,是日本在其三十年式6.5mm步枪的基础上,改进研制的一型制式军用步枪。由于时值明治三十八年(公元1905年),故定名为“三八式”。三八式步枪与三十年式步枪两者在外观上最显著的不同,是前者在机匣上方增设了一个“∩”形的防尘盖,这个防尘盖可随枪机前后滑动,当枪机呈关闭状态时,这个大大的防尘盖将整个机匣完全盖住,可有效防止沙尘进入机匣之内。由此,三八式步枪就得了一个叫得响的名字——“三八大盖”。
抗战期间,在中国大地上的城乡村野、街头巷尾,有谁不知道“小日本,大盖枪”呢!
三八式步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队陆、海军最主要、最基本的单兵武器,也是装备量最大、装备时间最长的一型单兵武器,直到日本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才停止使用,用了整整40年。
由于“三十年式步枪”具有现代步枪的各种特征,比以往日军中各种杂牌步枪都要轻巧灵便,特别是还按照统一制式,同时设计制造和配装了三十年式刺刀,因此很快取代了日本军队中各种杂式步枪,并作为日军一线部队标准的单兵武器,投入了日俄战争。经过日俄战争的检验,日本立即根据三十年式步枪在实际作战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制定了一个旨在全面提高步枪的战斗使用可靠性、分解结合简便性以及生产制造简易性的“一揽子”改进计划。其中,在提高步枪战斗使用可靠性这一方面,还特别针对“满洲”自然环境天候特点,要求改进后的步枪必须确保在中国北部黄沙尘和严寒条件下使用不出故障,并由南部麒次郎大尉——“王八盒子”(日本十四年式手枪)和“歪把子”(日本十一年式轻机枪)的设计者来主持设计。于是,就有了“三八大盖”。
“三八大盖”全枪由枪管、瞄具、枪机、机匣、弹仓、枪托、枪刺等七大部分组成。该枪全面秉承和实现了日本军方“可靠、便捷、简易”的宗旨,充分集中和发挥了当时日本机械工业的先进技术成果,可以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支加工制造品质相当精良且战斗使用性能相当优良的步枪。该枪具有以下特性:(1)枪的钢质好,经久耐用,如果保管擦拭得法,可以发射1万发枪弹;(2)瞄准基线较长,射击时即使略有瞄准误差,弹头的偏差量也较小;(3)因枪弹装药量小,初速也小,所以杀伤力较小。但射击时枪的震动小,因而命中要精确些;(4)枪管较长,因此射程较远;(5)有防尘装置,使尘土不易侵入机匣;(6)全枪较长,虽携带不大便利,但适于白刃战。
“三八大盖” 全枪长1275mm, 枪管长769mm,
是二战时期主要参战国家军用步枪中最长的步枪。从外观上看,全枪显得十分纤细紧凑,干净利落,从而操枪更为便捷,。枪管内部有4条右旋膛线,为了追求射击精度,膛线导程确定为200mm,这在当时各式步枪中是最小的,因此,“三八大盖”发射的弹头转速高,飞行稳定性好,命中误差也相对要小。并且由于弹头的初速为
762m/s,尽管在当时各式步枪中也是最小的,但弹头命中目标后,仍有足够的侵彻力且不易翻滚。说“三八大盖”打得比较准,一定训练的射手,枪枪打中不成问题。
“三八大盖”配装的刺刀实现了绝对的标准化,其制式枪刺为单刃偏锋样式,刺刀全长500mm,其中刃部长400mm,全质量0.5kg。包括“三八大盖”
在内的所有日本步枪以及九六式轻机枪,刺刀的接口都是通用的;再有是钢“活”好。根据在同等条件(开军用罐头)下,对二战时期各主要国家的步枪刺刀所进行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日本步枪所配刺刀是刚度最好的,是惟一不卷刃、不崩口的刺刀。
到了昭和天皇十二年(公元1937年),“三八大盖”又派生出一型6.5mm
狙击步枪,因当年为日本神武纪元2597年,故称之为九七式狙击步枪(该枪弹膛表面的铭文为“九七式”)。九七式狙击步枪乍一看很难与“三八大盖”区分,仔细看来,九七式狙击步枪有瞄准镜座,可以装瞄准镜;枪的二箍上装有一个钢丝支架,平时向前折叠于枪身之下,必要时向下展开,作为射击时的脚架。
8.日军的“歪把子”机枪
在中国一般老百姓当中,说得清当年日本鬼子武器型号、年式的虽然不多,但提起“歪把子”来,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有的场合,“歪把子”甚至成了老式轻机枪的代名词。
“歪把子”是中国广大抗日军民给日本十一年式6.5mm轻机枪起的一个俗名。“歪把子”主要指日本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绰号由来:日本十一年式6.5mm轻机枪,是日本在大正十一年(即1922年)由日本著名枪械专家南部骐次郎于名古屋兵工厂精心研制定型并装备部队的一型班用轻机枪,也是日军在侵华战争中使用最多的一型班用自动武器。机枪采用了类似传统步枪枪托的“枪颈”,同时由于其瞄准基线偏于枪面右侧,为了避免使用者在瞄准时过于向右歪脖子,所以将本来就十分细长的枪颈向右弯曲,以使枪托的位置能满足抵肩据枪瞄准的人机工程。这就是“歪把子”的由来。
日本陆军进一步考虑了一线步兵在战斗中使用弹药的方便性问题。机枪完全可以使用步枪那种5发一排的弹夹供弹。如此这般,一线步兵就实现了供弹具通用。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弹药保障的方便性,而且也简化了工厂生产特别是弹药包装方面的环节,难怪我们所见在战争年代缴获的整箱日本6.5mm步枪弹,都是把枪弹装在弹夹上(一个弹夹5发)一同存放,几乎从来没有散弹包装的,而这样在战场上一开箱就能直接供步枪和轻机枪同时使用。打开一箱弹药,步枪手可以直接使用,机枪手也可以直接使用;战斗中,可以把步枪手的枪弹收集起来供机枪使用;机枪坏了,或为了节省弹药,可以把剩下的枪弹分给步枪手使用。“歪把子”机枪口径:6.5mm
,枪管长:443mm ,全枪长:1100mm
重量:10.2kg。装弹数:30-50发容弹量弹仓,发射速度:500发/分,子弹初速:730m/sec,最大射程:3200米。
&&& 在中国战场,
“歪把子”是一挺独具特色的机枪,但也的确不是一挺性能良好的机枪。早期曾被日军步兵视为珍宝,倍受呵护,但最终还是无可奈何地被弹匣供弹的九六式6.5mm轻机枪所取代。抗战初期,中国抗日军民也很看重“歪把子”,而且每战必欲虏之而后快,但到后来,正规部队使用的并不太多,但凡能用上捷克ZB-26式轻机枪的部队,决不会用“歪把子”。倒是地方部队、民兵、游击队使用“歪把子”的多一些。到后来,缴获的九六式6.5mm轻机枪在抗日武装力量中逐渐取代了“歪把子”的地位。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时日本陆军军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