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方国家的侵略让中国是侵略性的国家难以走上近现代化道路

作为东亚两个最先走上近代化的国家,中国为何在与日本的较量中一败涂地?
中日甲午战争是东亚两个最先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国家之间的一场重大较量。结果是中国海军惨败,陆军溃败,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损失最为惨重的《马关条约》。此后,偌大的中国被日本整整欺负了半个世纪。同样是面临亘古未有的千年大变局,为什么日本会捷足先登快速进入近代化轨道,而中国却踉踉跄跄、步履蹒跚呢?
《马关条约》签订场景
到 19 世纪中期,由于地缘与文化辐射的原因,活动在东亚地区的众多政治实体,都与中国保持着一种被称为宗藩体制的国家关系。在这个同属于儒家文化圈的政治秩序中,日本也成为中国明朝的朝贡国,并在 1433 年至1549 年,共派出十一个朝贡使团前往中国。直到 19 世纪中期,日本还是一个封建国家,各地的幕府占据着统治地位,他们像清朝一样,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洋与日本贸易。
但是日本一直与荷兰有着贸易关系,在长崎设有荷兰商馆。就在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康乾盛世时期,日本却由于现实的需要,通过荷兰人引进了许多西方科学与宗教知识,形成一种新的学问,叫作“兰学”。兰学为日本的近代化准备了基础。到了中国鸦片战争以后,日本逐渐走出兰学,开始向西方列强学习。
日本绘佩里像
1853 年 7 月,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一支舰队停泊在日本的江户湾,将美国总统米勒德· 菲尔莫尔写给日本天皇的信转交给幕府,信中提出开放双方贸易等要求。8 月,幕府将这封来自美国总统的书信的译文转发给所有大名和重要的政府官员、学者,要求他们讨论并提出处置意见。
得益于中国商船此前向日本国内传达中国遭受列强凌辱、被迫签订屈辱条约等信息,五十九位大名中,有二十二位的意见是同意与美建立贸易关系,十八位希望避免战争……而学者们大多数希望日本能汲取中国鸦片战争的教训,不要与美为敌。一年后,美日《神奈川条约》签订,英国、俄国闻讯而来……日本被迫向西方开放。
被打开国门的日本,开始应对西方的入侵。日本开始废除各地的分藩,设立中央政府的统治机构“县”,建立起以天皇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1868 年 3 月,明治政府颁布了“五条誓文”: 一、广兴会议,决万机于公论 ; 二、上下一心,盛行经纶 ; 三、官武一途,庶民各遂其志 ; 四、打破旧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以明治天皇为领导、集合了一批主张改革自强的维新人士主持的“明治维新”开始了。
在短短的几年中,日本建立了一套近代化的国家制度,从而使日本在东亚地区第一个走出了传统王朝的模式,走上了近代社会的道路。
明治维新时期,正值西方列强殖民主义的高峰时期,弱肉强食的殖民思潮甚嚣尘上。走上了现代民族国家道路的日本也立即加入了侵略者的行列。19世纪70年代即吞并琉球,侵略台湾和朝鲜,并从中尝到了扩张的甜头。
对琉球和台湾的侵略,只是日本对外扩张的一个试探性行动,通过占领朝鲜进而入侵中国,是明治维新后日本实施大陆政策的主要目标。
朝鲜是中国传统王朝最重要的藩属,每年三次、四次派往中国的贡使从未中断。明朝政府在万历年间曾经不顾国库空虚,两次派出重兵支援朝鲜抵抗日
本的侵略。因此朝鲜对中国也怀有深厚的感情,主动承认中国的“上国”地位,主动维系着中国的宗主地位。
光绪元年(1875年),日本派出舰队侵略朝鲜,同时派遣使者森有礼前往中国试探总理衙门的反应。但中国却声称朝鲜虽为中国藩属,但内政外交悉听自为,中国概不干预。这一软弱无知的态度,无异于同意日本的侵略。
光绪二年(1876 年)二月,日本逼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规定朝鲜脱离中国独立并且向日本开放口岸、享有领事裁判权等。清朝对这一条约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这使得中国失去了朝鲜的唯一宗主国的身份。此时日本尚不具备挑战中国的实力。
清朝媾和使来朝谈判之图
光绪十四年(1888 年),李鸿章草拟的《北洋海军章程》经过海军衙门审核后于九月三十日呈送慈禧太后手中;十月三日,慈禧太后批准该章程。十二月中旬,北洋海军成立,淮系将领丁汝昌为海军提督。
此时北洋海军的实力相当雄厚,共有德国造、英国造舰船二十五艘,其中两千吨以上的主力舰,日本海军只有五艘,总吨位不足一万五千吨,北洋海军则有七艘,总吨位为两万七千吨。其中“定远”“镇远”两艘七千吨级的铁甲舰,为日本所无。
但是,无论是慈禧太后还是李鸿章等朝廷要员,对未来的危机完全没有清醒的认识。北洋海军成立后立即处于停顿状态,直到光绪二十年(1894 年),没有添置一艘战舰。而必要的维修和设备,也经常因经费紧张而陷于停滞。
而在同一时间,日本持续加大扩建海军的力度,他们将皇室经费缩减用于购买战舰。在光绪十四年到二十年( 年)的六年中,日本新增军舰十一艘,总排水量和主力战舰均超过北洋海军。
而且,北洋海军的战舰大多建于光绪十四年(1888 年)以前,设备和技术已经落后老化,日本的战舰则多为新购战舰,航速快、装备好。与日本皇室相反,北洋海军将有限的军费挪作他用,光绪十一年(1885 年)为慈禧太后开建中海、南海、北海三海,光绪十四年修建颐和园等游乐工程。
张士珩(约)
李鸿章本人由淮系团练起家,派系意识非常严重,北洋海军的主要将领,大多由不懂海军的淮系将领担任。负责海军军火供给的天津军械局总办张士珩是李鸿章的外甥,他贪赃枉法,以次充好、以假当真,使得军舰的战斗力大打折扣。这些都成为日后清朝甲午战败的内在原因。
李鸿章本人是近代史上最早了解西方国家和展开外交斗争的大臣之一,他在促进清朝外交体制近代化和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列强入侵等事务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他本人的素质和局限也非常明显,他私心大于公心,目光短浅,派系意识严重,对现代军制也缺乏了解。
北洋海军建成后,不仅在装备上没有进步,在管理和纪律上也非常松懈。每年北洋封冻以后,海军舰船例行南下巡视南洋的过程中,将士在上海、香港赌博、淫逸比比皆是。这些情况都被西方包括日本的观察家获知,对于北洋海军的真实战斗力,清朝的敌人比李鸿章和慈禧太后本人更为清楚。
日本为了更进一步摸清北洋舰队的底细,
再次邀请北洋舰队访日
1894 年,经过长期精心策划和扩军备战,日本完成了侵华战争的准备。日本国内激进组织玄洋社开始在朝鲜策动东学党叛乱,以此为日本出兵朝鲜寻找借口。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训示驻朝公使大鸟圭介:“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以采取任何手段。”
面对日本的挑衅,李鸿章企图寻求俄、英两国进行干涉,牵制日本,但遭到拒绝。李鸿章的外交手段不但没有取得任何效果,反而耽误了本该进行的战争准备。直到外交的希望完全破灭时,他才同意紧急派遣援军前往朝鲜。
日本政府为这场战争做了充分的准备,战前日本大本营制定了完整的作战方案:日军总目标是最终在华北平原与清军主力进行决战,迫使清军投降。达到此目标的关键是海军作战的胜负,所以日军部署第一阶段派遣一部分兵力进入朝鲜牵制清军,在海上与北洋海军进行决战,争夺制海权;第二阶段驱逐清军出朝鲜,进入中国决战。
与此相应,清军采取的是陆军集结于平壤采取攻势;海军扼守渤海湾门户掩护陆军进驻朝鲜,采取守势的战略。
甲午战争的威海卫海战图
九月十五日,日本攻陷平壤。第二天,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在鸭绿江口外的黄海海面相遇,双方展开激战,经过五个小时海战,中国损失四艘军舰,一千余名官兵战死,而日本只损失了一艘军舰。日本取得了黄海、渤海的制海权。
黄海海战中国虽然惨败但主力尚存,更致命的是陆战一触即溃。日军按照既定方案,从朝鲜侵入中国辽东,攻占旅顺。从二十一日至二十四日,日军对旅顺进行了三天大屠杀,中国无辜群众两万多人被杀害。
1895 年二月,日军从陆路攻陷威海卫军港,海军提督丁汝昌自杀,十一艘战舰被日本掠夺。自此,经过三十年自强运动的中国,在陆上、海上均遭到最惨重的失败。日军将李鸿章的淮军赶出朝鲜后,成立了以朝鲜大院君为首的傀儡政权,宣布朝鲜独立,进而全面占领中国辽东地区。海上,经营将近三十年的北洋水师,连同后方军港,全军覆没。
主张脱亚入欧的福泽谕吉()
在这个近代化的过程中,清政府只是被逼无奈地在西方列强的一再打击下亦步亦趋地在有限领域进行着改革与整顿,社会整体与政治体制却顽固地坚守在旧体制之中。相比之下,日本的改革却是根本的。明治维新为日本建立了现代政治制度,在此框架下开始商业、科学领域的改革,这与清朝的洋务运动有着本质区别。
此外,人的因素也起了重要作用。以总理衙门大臣奕?和直隶总督李鸿章为首的清朝官僚集团,对于维护国家主权的动力要远远低于对于维护他们个人政治权力的动力。他们目光短浅、苟且偷安,过度关注个人权力和派系势力,缺乏大局观念,没有坚强的意志和决心,经常幻想着以金钱换取暂时的和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马勇
中日两个国家都在 1860 年前后转身向西方学习,那么这两个国家学习西方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呢?日本是全心全意地学习西方,脱亚入欧转型向西,彻底地学;中国呢,是经过鸦片战争打击之后,开放一点国门,象征性地学。因为中国是被打败之后学,所以就带有这样一种心态:“我学,就是要复仇的,‘师夷长技’我是要‘制夷’的。”这是中日两国在学习西方时最大的差别,并因此造成了中
日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 1860 年之后慢慢凸显:中国是“一定要守住”的状态,日本则是“一定要走出去”的状态。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分水岭。在此之前,尽管中国遭遇了一连串的失败和挫折,但中国人内心并未产生如此大的震动。
中国士大夫们认为中国的制度与文化还是优秀的,西方只是在物质层面、坚船利炮上优于中国。所以不管是洋务运动还是海军建设,清朝都把主要目标放在发展工商业和武器装备业上。
但是,被同属东亚的一个与中国在同一时期被迫开放的小国日本彻底打败,这一事件给予中国士大夫心理上的震动是根本性的。
从此以后,中国人心里的“华夏中心主义”开始解体,中国在道德上依然是世界的中心这个观念不复存在。加上此后愈演愈烈的瓜分狂潮,促使中国人民思考对社会制度进行彻底变革,甚至抛弃清朝统治,按照近代民族国家的模式建立新的国家的观念也已经开始出现。从此以后,维新与革命成为中国社会的主题。
卜宪群 总撰稿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撰稿
华夏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论中国现代化之路;在讨论之前我们必须明确现代化的意义,顾名思义第一;结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和国家崛起的道路来;根据中国国情,我们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既包括经济的;第一阶段便是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为标志的;由此引出了康?梁维新变法,借鉴英国经验,实行君主;而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后,马克思?列林;以往人们对抗日战争历史经验的总结,主要集中在抗日;一、
论中国现代化之路
在讨论之前我们必须明确现代化的意义,顾名思义第一次现代化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可以说现代化分为:经济结构。科学教育,医疗卫生。以及军事装备。 结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和国家崛起的道路来看,大多走的是向外扩张,以海外市场带动国家工业发展,当国家富起来从而扩大内需。大国的崛起常常是伴着另外一个大国的衰落。比如,英国的崛起并且实现第一现代化的时候,伴随的是西班牙帝国的落寞,和对全世界的掠夺使全世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德国的现代化成功后,带来的是对本国人民的掠夺,并且不可自主的走向掠夺全世界的时候给全世界带来的灾难时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巧的是德国的失败,带来的美国的成功,日不落帝国的奄奄一息。 根据中国国情,我们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既包括经济的现代化,也包括政治和文化的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我国的现代化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他应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建国前夕,从建国后到1779年党的十一大三中全会,从改革开放至今这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便是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为标志的。1840年,中国在西方船坚炮利之下被迫打开国门,清朝政府中的有识之士,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为了振兴图强,向外国学习,建立枪械厂、购置军舰、建立船坞,向海外派遣留学生,这就是所谓的洋务运动。其中李鸿章是代表人物。中国开始了对外的学习,洋务运动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最后在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朝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为标志,最终洋务运动失败了,就其失败的原因,落后的封建体制不能容忍现代化因素的产生。洋务运动只处于学习“器物”的阶段,没能为中国的进步带来效果(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但他毕竟是中国人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一次尝试,同时也是古老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第一次尝试。 由此引出了康?梁维新变法,借鉴英国经验,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君主立宪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在孙中山等人的引导下一种新的制度 民主共和制进入了中国。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事件,如:辛亥革命等:(这一阶段属于学习“制度”时期)。 而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后,马克思?列林的社会主义思想开始传入,进入学习“思想”的阶段,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并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新中国,中国由此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这也大大推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以往人们对抗日战争历史经验的总结,主要集中在抗日战争对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影响方面,而实际上,抗日战争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发生过重要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日本的侵华战争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
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是近代日本走向现代化道路的因素之一。通过甲午战争日本不仅强占了中国的台湾,还向中国索取了2.3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中国被迫开始向西方列强大举借债,而日本却用这笔战争赔款中的一部分建立了现代化的工业,一部分用来发展现代教育。这些事实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即日本的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对中国现 1 代化进程的破坏为条件的。 如果说甲午战争已经表明日本的侵略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那么到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对中国发起的全面侵略战争,则完全地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在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十年里,中国现代化工业每年的平均增长率约为7.6%,而且这种增长突出地表现在基础工业上,1936年资本主义生产已占工业总产值的65%,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4.48%。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彻底地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至1932年底,中国政府在东北的损失达178亿元,加上私人损失,不下200亿元。在全面侵华的八年间,日本占领了中国城市总数的47%以上,其中包括了大城市的80%以上。这些城市,聚集着中国几乎全部的现代化工业。这些工业,有的直接损毁于炮火之中,有的因战争而失去运转的条件导致关闭,有的被迫内迁损毁于途中。在沦陷区,日军不仅任意掠夺公私财产,还截留税收,把持金融,并建立起依附于日本的以掠夺中国资源财富为目标的殖民地经济体系。据1995年中国政府公布的数字,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直接财产损失是1000亿美元,间接损失是5000亿美元。对于一个本来就十分贫穷的中国来说,上述战争损失不仅使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难以为继,还足以使它的经济全面崩溃。
二、中国的抗日战争积累了新的现代化因素。
有人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本来就不是中国社会内部自身现代性积累和成熟的结果,而是对外部挑战所做出的回应,因此主张将其称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因为中国近代的开港以及后来洋务运动的出现,都明显地带有被动的特征。而这个特征又决定了这种现代化本身的脆弱。但是,抗日战争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现代化的“后发外生型”性质。正是由于日本的侵略极大地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进程,又使得新的“自发内生型”现代化进程在中国反抗日本侵略的过程中悄然开启。 首先,从政治层面来看。关于现代化的含义,除了工业化为其核心外,国家民主制度的建立也应包括在其中。而对于一个有着两千年封建历史的中国来说,后者更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条件。抗日战争,无疑地为中国民主制度的发展,在客观上提供了条件。中国共产党在七七事变不久即在著名的《抗日救亡十大纲领》中提出了“改革政治机构”的要求,与此同时,其他政治派别也先后发出了开放民主的声音。而在民族生存受到日本侵略严重威胁的时候,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只能顺应潮流。尽管这种民主是十分有限的,但却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国民党因抗战所需开放的民主是以国民党执政地位的巩固为条件的。因此,政治民主还需要另外的社会条件作为支撑,这个条件就是进步力量能够很好地发挥对社会的主导作用。而这个条件,在抗日战争之前的中国社会是不具备的。但在抗日战争开始之后,由于以共产党为代表的进步力量已经在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在民主与独裁的较量中,后者就很难占到上风了。而进步力量的发展和壮大,同样是中国现代化因素积累的一个重要表现。 另外,关于民主政治建设,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而言,也同样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基层政权的普遍选举制和抗日民主政权中的三三制原则,与现代国家的民主制度仍有很大不同,但这些政策的制订和实施,确实表明了中国社会出现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这也是现代化因素的积累。 其次,从经济层面来看。前述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指的就是日本侵略对战前中国积累起来的现代化经济的严重破坏。但是,也正是由于日本侵略对中国经济的摧残,迫使中国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战时经济体制的建立就是应对的结果。战时经济体制是一种被迫的应变措施,它的实施一方面是通过金融、物资、资源的统制,集 1 中了抗日战争所需的财力物力,一方面又使官僚资本扩大了势力,从而压缩了民族资本的发展空间。但是,如果从现代化的视角来审视,这种体制下的现代金融体制的建立,工业结构的调整,资源的调查与统筹开发,工业发展的布局调整等等,都表现出了现代化因素。尤其是被称作是工业化传动的沿海工业的内迁,改变了中国西部工业落后的状况,对战后乃至今天都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 再次,从国家主权层面来看。自1842年中国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以来,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诸多基本主权,因此,中国一直没有取得完整意义上的主权国家地位。在20世纪20年代,无论是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都曾为废除与列强的不平等条约做过许多外交上的努力,但是,这些努力几乎没有任何成效。究其原因,在国家内部严重分裂的情况之下,无论是中央政权或者是地方政权,或多或少的都与一个或多个帝国主义国家有着附庸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国的国家主权不可能受到他国的尊重。 但是在中国全面抗战爆发之后,中国发生了两方面的变化。第一,中国不再是一个分裂的国家了。尽管在战争期间,不同阶级以及代表其利益的政党和政治集团之间仍然存在着矛盾,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达到了空前的统一,而国家主权的实现与之密切相关。第二,中国不再是一个屈服于列强侵略的国家,并且以自己的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中国已经独自与日本作战4年,并且牵制了日本的大部兵力;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继续牵制着日军的大部兵力。正是由于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得美、英等国不能不对中国加以重视。而国家主权的实现更是与此密切相关。 上述两个变化产生的结果就是,1943年初,中国先后与美、英等国签署了废除旧约、签订新约的协议。从此,中国摆脱了束缚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条约,获得了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应有的尊严。而独立的主权,是任何现代化国家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条件。可以说从鸦片战争到建国前夕这一段最黑暗的时期,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是中国无数先烈的一次又一次对中国现代化之路的探索。 新中国建立后,合理调整工商业,使民族资本又获得一次大发展。年,我国完成了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民族资本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这是中国的第二次现代化探索。也是中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第一次探索。 1949年到1976年,我们中国真正的社会主义时期:国家的资源和财富由整个国家的人民共同拥有、共同生产、共同享受,任何私人不占有生产资料,因此消灭了人民群众最不要的黑社会、娼妓、毒品、贫民窟和高犯罪率;提升了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医疗、教育、就业、住房、养老社会福利保障和安宁的社会环境。使得中国人迅速摆脱了人均寿命三十多岁的“东亚病夫”耻辱称号,改变了洋钉、洋袜、洋油的状况,短短二十七年让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六大工业国!虽然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艰难曲折,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20多年时间里,绝大多数共产党员都以崇高的理想为激励,在各条战线上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涌现出了以李四光、焦裕禄、雷锋、王进喜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正是在广大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感召下,广大人民群众迸发出无比高昂的建设热情,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独立自主的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使科技文化获得迅猛的发展,取得了“两弹一星”、人工合成胰岛素等辉煌成就。这是中国的第二次现代化探索,这一次的探索使得中国在世界站起来了。 改革开放,可以理解为在新的社会制度下的第二次现代化运动的尝试。30年改革开放,到底做了些什么?归纳起来,中国一直在进行现代化模式的探索,既包括经济模式,也包括政治模式,近年又包括生态模式,亦即人与自然的关系。正是这三大模式(尤其是经济和政 1 治模式)的探索,使中国在改革道路上步履维艰,种种深层原因再次折射了百年现代化过程中的一贯困惑。 但不管怎么说,中国发展了,中国现代化的程度提高了。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把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突出强调“两个务必”,要求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采取一系列措施,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做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集体领导,加强制度建设,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党内监督,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制定系统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做出全面部署;在认真试点的基础上,开始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最近又明确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等。所有这些举措,进一步开创了党的建设的新局面,受到了广泛的赞扬和肯定。 而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特征表明,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事业发展的美好前景,极大地增强了中华儿女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亲和力与凝聚力。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从历史比较和国际观察中,人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同时改革也面临诸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等新的问题。因此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十五大上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同时制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跨世纪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同时把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历史已经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强国富民的必经之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我们正在走一条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都从未走过的发展创新之路。就是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指出的发展道路,既不同于我们过去传统的社会主义历史发展之路,又绝不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发展道路。我们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从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现代化的过程,是化蛹成碟的过程,第一次,李鸿章们没有也不可能化开封建体制这个“蛹”,洋务运动最终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第二次,毛主席虽然带领我们取得了众多成就但并未实现现代化,而在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则是在新的社会制度下,所进行的第二次现代化运动,最终他冲破了旧的体制的束缚,从整体上加快了中华民族现代化的进程。他带领着我们走向现代化。
1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专业论文、各类资格考试、应用写作文书、外语学习资料、高等教育、文学作品欣赏、幼儿教育、小学教育、54历史论文-中国现代化之路等内容。 
 第 9 页 报告题目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以经济学的视角解读中国近现代发展历程 第 2 页共 9 页 报告摘要 本论文通过梳理近现代以来中国在民族、国家发展之路上...  大国崛起之路――我的个人论文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大国崛起之路――我的个人论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作业之影视欣赏: 题目:观看《复兴之路》和《...  中国现代化进程论文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课题:儒家...国联军侵华 等一系列的战争,中国的先进分子在此过程中不断探索,寻求救国之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论文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论中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论中国救亡图存之路引言: 中国的近现代史的主流和本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论文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探索 摘要 中国的现代化历经坎坷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在 20...  哈工大近代史小论文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探索之路摘要:1840 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逐步加深对中国的侵略,甚至 企图瓜分中国。为了挽救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论文 隐藏&& 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探索 摘要 中国的现代化历经坎坷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在 20 世纪 70 年代对现代...  《中国道路与中国梦》论文 观后感1500字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道路...而道路的实质为中国现代化之路,中国市 场经济之路。中国道路原来还包裹那么多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侵略过别的国家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