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为什么把钱交给什么是共同基金金

基金经理那么厉害 为什么还要帮我们赚钱?
扫描到手机
扫描到手机,随时[继续看!]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扫描左侧二维码,就能在手机继续浏览本文,还能分享到微信或微博。
08:40来源:腾讯财经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基金报
【导读】今天在知乎看到一问题:1、基金给投资人分成比例很高;2、融资手段很多;3、资金越大操作越难、单位收益相对越低。基于以上几点,如果真有稳定投资赚钱能力的人,完全可以用自己和多种方式融资,自己拿大头,何必要帮别人赚钱?
文章来源:知乎网问题『基金经理如果真有稳定赚钱能力,为什么要帮别人赚钱?』
作者:尹小二
我觉得基金经理之所以帮助别人管理资产,而不是专注于自己直接投资资产,至少因为以下两个因素:
1、资产管理有明显的规模效应和深度的专业分工。
这里讲的不是管理的资金规模,而是一个投资研究团队的规模效应。看K线炒股票的个人交易者很容易觉得投资是一个人的事。其实职业的投资思路完全不是那样一回事。投资决策是一个人的事,但是投资研究的过程绝对是一群人的事。举例子来说,一个健康的投资组合,肯定要搞分散化。少则20只标的(这已经是非常集中的投资风格了),多则百只。机构投资者在投资任何一个标的之前,都不可能光凭一堆K线多头排列就轻易下单买入,那就需要深入的研究基本面。即使我们很轻率地把一个上市公司的招股、增发、报表、舆情、行业简单了解一下,最快也需要半天时间。那么按照20只标的来计算,假设管理人白天盯盘,晚上不睡觉做研究,就需要10天时间。实际上,这么重仓的集中投资,机构投资者肯定还需要去上市公司实地调研、与管理层访谈。路上来回时间不算,少说也需要额外10天时间。那么基本上一个投资组合就需要一个人用一个月的时间来建立。由于宏观和行业基本面的高频数据变化很快,等这个人基础研究做完准备建仓的时候,最初的研究结论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于是又要从头开始研究工作。。。
在机构投资者那里,投资、研究、交易的过程是高度分工的。庞大的研究员团队(往往也是未来的基金经理们)负责基本面研究、实地调研、高频跟踪;基金经理负责结合账户要求和市场环境维护组合;交易团队(散户所谓的操盘手)负责根据每日的市场盘面情况完成基金经理的买入或者卖出指令。基本面研究是否扎实、投资决策是否正确、交易执行是否到位,都会影响一个投资组合的最终业绩表现。
一个基金经理,只是投资研究交易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离开了这个团队,单打独斗的难度很高。
2、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利用一个完备的机构平台做很多个人投资者无法做的投资。比如新股的网下申购、大额折价定增、债券投资、量化交易云云。还有一项个人无法享受的就是卖方研究服务。基金公司的大量佣金都用来向券商购买研究服务,提供行业专家的意见,辅助投资决策。个人投资者也许需要在雪球或者百度云盘上下载报告,机构投资者往往在第一时间就接到了卖方研究员的电话路演。这种时间优势,也不是个人投资者可以媲美的。
其实个人投资者最大的一个担忧就是基金经理吃的是管理费,他的利益容易与持有人不一致。其实大家要知道公募基金行业的排名压力有多大就不会这么想了。残酷的地方,甚至会每天检查前一天的市场排名情况。全年的奖金也取决于排名。我觉得,这种压力下,真的没有几个基金经理会扔下自己的组合,每天满足于吃管理费的。如果还有担忧,那么有一种特殊的基金,可以最大程度上绑定基金经理的个人利益,就是基金经理参与认购份额的发起式基金。由于国家法规要求基金经理购买自己的基金,一年内不得卖出。这种类型的基金就可以把基金经理和基民牢牢地绑在一起。
作者:伍治坚
如果随机的抽取100名大学生,问他们最心仪的职业,可能很多人会把“基金经理”放在比较高的位置。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谈谈这个职业。
上图是福布斯统计的2014年全世界收入最高的10大基金经理。从他们的年收入(4亿美金到13亿美金不等)大家大概可以理解为什么基金经理是如此令人羡慕的行业的原因了。
总体来说,基金经理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通常拥有骄人的简历,比如美国常春藤联盟的学位和华尔街银行多年的工作经验。他们看起来非常聪明,点评市场的时候经常一语中的。如果如此聪明的人中豪杰都无法战胜市场,那么还有谁可以呢?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基金经理经常被投资者和大众追捧的原因之一。
通过基金投资自己的积蓄,在当今的金融世界里是非常常见的。事实上,在美国,大多数投资者(50%以上)会聘请积极投资的基金经理来看管他们的退休储蓄。
上图显示,到2014年,美国的退休养老金计划把约55%的资产放在共同基金(Mutual Fund)行业里。大家都知道共同基金的主要投资目的即为战胜市场(例如,S&P 500指数)。所以总体来说,应该还有相当多的人相信基金经理能够创造价值。
大家如何想是一回事,事实是否如此则又是另一回事。
基金经理战胜市场到底是事实还是传说呢?
在分析这个问题前,我想先举一个我五岁儿子的实际生活例子。在新加坡,家长送孩子去补习或上各种培训班是非常普遍的,这几乎已经成为新加坡国家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一个学龄前的孩子没有上任何课外补习班,大多数人可能会感到惊讶。而上补习班的目的,自然是让自己的孩子在接下来的考试中,比如英语,数学或者科学上面占得更大的优势。
问题是,如果所有的孩子都被送去这些补习班,那么这就几乎等于每个孩子都不被送到任何补习班。这就是新加坡父母面临的难题:如果你不把孩子送去补习班,你可能会输给其他那些正在这么做的父母。但是,如果每个家长都选择这样做,那么大家除了从日常开支中多付出一笔额外的教育费用外,对孩子的帮助并不一定有多大。因为每个家庭的付出都互相抵消了。
这其中的主要的原因是,孩子间的竞争是相对的:最终决定孩子是否能够上好的大学的,并不是你的孩子知道多少,而是你的孩子跟其他孩子比起来谁知道地更多。因为说到底,优秀的中学和大学的空间有限,即使整个国家的孩子都成为爱因斯坦级别的神童,他们仍需要根据由相对分数决定高低的考试来做出区分,最后总有一些更“蠢”的或不幸的爱因斯坦可能会错过大学。为什么我会举出这个例子?因为基金管理行业面临着相似的窘境。要成为一个真正好的积极基金经理,关键并不是这个经理有多好,而是他和其他经理比起来是否更好。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鹤立鸡群的基金经理呢?首先这位经理一定要聪明和勤奋,这是最基本的。但是每个经理都很聪明勤奋呢,这就需要其他辅助因素了,比如:
1)良好的团队支持,包括证券分析,交易操作,后台执行等;
2)大量高品质的数据,无论是从Bloomberg,Reuters,Wind, 或者FactSet,MSCI等数据提供商得到的数据。如果经理能获得其他人没有的数据(比如覆盖到过去300年的分钟级别的股票交易数据),或同一时间比其他人处理更多的数据,或以上两者同时具备,那么该基金经理就能够获得一定的优势;
3)优秀的IT基础设施,能让经理在每分钟更快,更早的处理信息,等等。
4) 基金经理要想让更多的投资者知道自己的存在和业绩,不可避免的就需要花大力气和成本对自己提供的服务进行宣传。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基金行业是广告行业的大金主。大家可能已经习以为常的在电视,报纸,杂志和网络上经常看到各种基金的名字和业绩,而事实上越是有名的基金在这方面的开销就越大。
事实上,在基金经理这个行业周围,有一个巨大的产业群正在提供上面提到的那些服务来帮助这些经理在这日复一日的竞争中变得更高更快更强,而这些所谓的帮助可能是没有尽头的。问题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获得这些帮助是要付出代价的。你要么需要聘请更好的人才,或者购买更多和更好的数据,或者投资更新你的的IT基础架构,或以上全部。所有这些资源都需要财力的支持才能够获得。
那么谁来支付这些费用呢?钱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答案是:它必须来自于投资者。
基金经理最后是要盈利的。如果基金经理持续亏钱,那他就会面临坐吃山空的危险,正所谓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呀。在这种情况下,基金经理很可能会关门大吉。事实上,这正是基金行业内部的秘密之一:美国的基金行业平均每年大约有7%-15%的基金被关闭,同时每年也有差不多相同数量的新基金成立。正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个基金经理在2-3年以后关闭基金再另起炉灶几乎成为了很多经理的职业规律。换句话来说,成功的基金经理靠投资人养着,失败的基金经理推倒再来,但无论是成功的还是正在搏上位的基金经理,都需要投资者供给资金以养活他们。而基金经理要想获得比同类更好的业绩,则他们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以提升自己的团队,装备和宣传手段。
而这就是基金经理们的致命弱点:如果所有的经理都配备了上面提到的那些各种资源,无论是更多的数据,更多的分析师,还是更先进的IT基础架构,那么他们的作用往往会相互抵消。因此大多数基金经理在扣除其成本之后只能向投资者提供及其平庸的回报。
在这样的游戏中,只有“傻”钱才会去投资基金经理
例如,从上面Woodsford的Meta分析图表显示,大多数研究(只有少数例外)发现∶基金经理们的回报要么和一个被动的市场指数(比如上证50)回报差不多,要么还不如一个被动的市场指数。
但是你可能会说,你上面提到的只是行业的总体和平均情况,这样的问题在我个人身上并不适用。在我自己的投资历程中,我就亲眼看到过很厉害的基金经理,或者甚至投资过明星级基金经理。
如何识别一个基金经理是真的有水平还是只是运气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打个比方, 截止2012年底, 美国有大约7238个基金,中国也有数以千计的基金,而且每个基金的经理都自称为最好的经理。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将凤凰和野鸡做出区别呢?
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多种方法。很多投资者会依赖“历史经验”来帮助他们做出判断。比如他们会关注基金经理的背景:如学历,工作经验,投资经历或是公司历史和名声。不幸的是,大量的证据显示这类“历史经验”在选择优秀的基金经理时并不很有用。因此,大部分的投资人在选择基金经理时基本处于一个盲人瞎马的状态。
那么我们如何用更科学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让我们先来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基金经理的Information Ratio(IR)是0.5,我们需要观察多少年的投资数据来证实他是真正有水平的基金经理?
如果你不熟悉这些专业词汇,请让我在这里先来解释下。一个基金经理的IR是依据下述公式计算出的:
IR是指信息比率,分子中的α是指基金经理的超额收益(也就是基金经理高于某一个基准,例如上证180指数之上的收益),分母中的σ(也叫作超额误差)是指α的标准差。
一个好的基金经理,超额收益应该大于零。
毕竟,如果这位基金经理连大盘指数(比如上证50指数)的回报都无法超过,那么我们投资者基本就没有理由把自己的钱交给他管理了。我们假设一个基金经理的年平均超额回报率为2%,波动率为4%,可得出信息比率IR为0.5。这个基金经理算是一个极佳的经理。各类研究表明,信息比率为0.3的基金经理排名就可以达到该国所有基金经理的前10%或前25%,因不同国家和时期的样本不同而有所差异。更别说IR达到0.5的基金经理了。但为方便讨论问题,我们先假设这个基金经理取得了0.5的信息比率IR。
下一步是计算观察样本的数量。上过大学统计学课程的朋友们应该对上述公式不会陌生。为达到95%的置信水平,需要T检验的相应界值为1.96。因此,依据0.5的信息比率,需要的观察样本数量(N)大约是16。换句话说,我们需要该基金经理过去16年的投资数据才有95%的信心确认该经理真正有投资水平而不只是运气好而已。
现在您大约能了解为什么选择优秀的基金经理如此困难了,实在是因为极少有投资人能观察到基金经理过去16年甚至更长的真实投资回报。更不用说这只能给予投资者95%的把握,还有5%的可能是这个经理极其幸运所以达到了超额的回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选择基金经理是否成功,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投资者的运气。
现在让我们看一些真实的例子。
上述图表是富达麦哲伦基金(Fidelity Magellen)的历史回报。蓝色的柱状(左轴)代表该基金每年超过或者落后基准(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回报数量。红色曲线(右轴)代表该基金管理的资金规模。横轴是年份。麦哲伦基金是世界基金产业的巨人之一,曾经由彼得林奇(Peter Lynch)掌管。林奇先生从1978开始管理该基金,直至1990年退休。在这13年中,林奇先生以平均每年13.3%超过基准(标准普尔500指数,S&P500)的收益,年波动率大约13.3%。因此,林奇先生的信息比率IR是1。
问题在于当投资者有充足交易记录足以证实林奇先生的投资能力时,他已经退休了。我们可从上图看出,麦哲伦基金的规模在1990年之后迅速增长,在1999年到达巅峰总值约1000亿美元。在年间,该基金的超额回报只有每年0.8%(超过标准普尔500指数(S&P500)),信息比率IR为0.12,看起来相当平庸。
我们可以从这个例子中学到什么?我来分享一下我的看法吧:这个世界上确实有出色的基金经理,但是投资者想要发现他们并且从中赚钱是十分困难的。
在麦哲伦基金这个例子中,大部分投资者在1990年以后才开始陆续购买该基金,而他们得到的业绩是相当平庸的,和林奇先生在退休前达到的基金业绩判若两个世界。下面再来看看另外一个例子。
上图记录的是美盛集团(Legg Mason)的价值信托基金(Value Trust Fund)的历史业绩。蓝色柱(左轴)代表该基金每年超过或者落后基准(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回报数额,红线(右轴)则代表该基金管理的资金数量。该基金的经理比尔米勒(Bill Miller)先生是美国最优秀的基金经理之一。
从,他掌管的该基金连续15年超过其基准标准普尔500指数(S&P500)。这个业绩即使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是十分罕见的。截至2005年,米勒先生的价值信托基金(Value Trust Fund)凭借每年5%的超额回报,达到了0.84的信息比率IR。如此出色的成绩使米勒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名字。
问题在于当你发现米勒先生的天才时,已经错过了投资他的基金的最佳时机了。从上图可知,该基金的资产在2007年达到巅峰值200亿美元。年的平均超额收益(米勒先生在2011年从价值信托基金退休)和基准标准普尔500指数(S&P500)相较,大约为每年负7.1%,信息比率IR为负数。如果分析从的全部数据,其年平均超额回报为1.54%,信息比率0.16,实在不能算是多么出色的基金。
重要的话再说一遍:这个世界上确实有不少优秀的基金经理人,但是投资者想要通过发现优秀经理人来赚钱,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
有读者问,你为什么不举几个中国基金经理的例子呢?这是一个好问题,回答也很简单:在中国有像彼得林奇和比尔米勒这样,拥有如此长时间真实超额回报的历史业绩的基金经理么?如果您觉得有,欢迎私信我,我们可以共同研究一下。
另外有个读者问:为什么要举彼得林奇和比尔米勒这样出色的基金经理人的例子?
这也是个好问题,回答也很简单:如果广大投资者无法从像彼得林奇和比尔米勒这样的基金经理那里赚钱,那么他们通过投资其他基金经理来赚钱的概率有多高呢?
在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大约有300多名基金经理供投资者选择。彼得林奇先生是他们其中的一员,这300多名基金经理每个人都试图说服投资者他是未来的彼得林奇。投资者投资基金取得超额回报的前提之一,是需要从这300多名经理中选出真正的明日之星。鉴于当时林奇只是管理区区2千万美元,我们大约可以得出结论那时候并没有多少投资者发现了林奇的天才。事实上那些少数的投资者可比另外大部分没有投资彼得林奇先生管理的基金的投资者们幸运多了。
今天,我们面对成千上万的基金经理,挑选出下一个彼得林奇或者比尔米勒的概率有多大呢?聪明的投资者们,需要仔细考虑一下这个问题。
【声明】本文来源于微信自媒体账号,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腾讯无关。我们尊重自媒体知识产权,如有版权问题可联系腾讯理财(Email:,请将#替换为@)。
每日精彩好文,尽在好买财富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收听好买财富官方微信
微信号:howbuy
0.60% 1.5%
0.60% 1.5%
0.60% 1.5%
0.60% 1.5%
0.60% 1.5%
0.60% 1.5%
1.50% 1.5%
0.60% 1.5%
0.60% 1.5%
1.50% 1.5%
0.60% 1.2%
0.60% 1.2%
0.60% 1.5%
0.60% 0.8%
0.60% 0.8%
0.60% 1.5%
0.60% 1.5%
0.60% 1.5%
0.64% 1.6%
0.64% 1.6%
0.60% 1.2%
0.60% 1.2%
0.60% 1.5%
证监会首批独立基金销售机构
银行级加密,保障安全
好买获得腾讯B轮投资,全面提升客户金融服务体验...
掌上基金人人都是基金经理
行情、资讯、热点,一手掌握
精选牛基,抓住每一次赚钱机会
7X24小时,随时随地买卖基金
2.扫描下载到手机
注册领红包
扫一扫,立即下载领取
新手专享新手适合买什么基金?
第一次,安全最重要
货币基金七日年化:
4.04%(10-17)
买的少一点,试试水
看看大家都在买什么
本周热销基金富银基金说共同基金
共同基金(Mutual Fund)
定义1:各国对投资基金的称谓有所不同,形式也有所不同,如美国的“共同基金”;英国及我国香港地区的“单位信托”;日本的“证券投资信托”等。尽管称谓不一,形式不同,其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将众多分散的投资者的资金汇集起来,交由专家进行投资管理,然后按投资的份额分配收益。
源自:华夏基金/portal/cn/readresult.jsp
定义2:投资基金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称谓有所不同,美国称为"共同基金",英国和香港称为"单位信托基金",日本和台湾称为"证券投资信托...
源自:新浪财经 .cn/money/future/.shtml
定义3:世界各国对投资基金的称谓各不相同,美国称之为共同基金或互惠基金,也称为投资公司.英国及我国香港地区称为单位信托基金
源自: 投资基金——大众化证券投资的重要方式 《百科知识》1998年 贺强
定义4:共同基金(英语:Mutual Fund),在美国又称为投资公司(Investment Company),在香港和台湾一般翻译为互助基金。在中国大陆,一般的投资者并不使用共同基金这个词汇,而是以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基金等词汇取代之,但是以上词汇的内涵和共同基金是有很大差别的。
定义5:契约型基金通常叫作“单位信托基金”公司型一般称为“共同基金”.契约型基金形成的依据是信托契约其法律依据是《信托法》。
源自: 中国投贸基金业:意义、问题、发展策略 《经济改革》1996年 廉高颇,高国梁
定义6:引进海外基金,在有的国家称为共同基金。
源自: 简述我国证券市场海外融资方式 《投资北京》2000年 滕润龄
定义7:所谓共同基金是指一批有类似投资意向的人,共同拿出他们的钱组成的,他们把钱交给一个专业部门管理,并把它投放于不同的项目上。
源自: 美国青少年的投资教育课 《人才开发》1997年 张小平
定义8:只有是向社会公开招募有限合伙人并规定基金上市时,才需要政府证券委批准,此种合伙基金又称为共同基金。这类基金的数目几乎占全美风险投资机构的一半。
源自: 建立科技风险投资市场体系研究 《华东科技》1997年 程敏玖
定义9:在投资基金中,主要有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统称为共同基金,MutualFund)两类。封闭式基金有固定的存续期,期间基金规模固定,一般在证券交易场所上市交易,投资者通过二级市场买卖基金单位,基金的交易价格主要受市场对该基金单位的供求关系影响。
源自: 投资基金与专家理财《管理评论》2003年 李亚静,朱宏泉,卢祖帝
定义10:开放式基金的特点开放式基金是当前国际基金市场的主流品种,又可称为共同基金,是指基金规模不固定,基金单位可随时向投资者出售,也可应投资者要求随时赎回的基金。
源自: 如何正确认识开放式基金 《审计与理财》2003年 龙筱刚
定义11:所谓共同基金,就是指由许多小额投资者提供资金,以集体投资方式,委托专业投资机构代为管理,并投资于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然后由投资者按受益凭证(或入股凭证)共同分享利润或分担损失的一种投资方式。
源自: 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发展我国共同基金 《财贸研究》1994年 林辉来源文章
定义12:共同基金,也称为投资公司,是从公众那里获得并集中资金,然后将该资金投资到资本市场的信用工具,并把投资所得扣除管理费后,返回投资者的一种公司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无所不能 健康点 运动家
香港共同基金的业绩分析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杰出院长讲席教授,并兼任学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与金融创新和财富管理研究中心联席主任。曾任雷曼兄弟,野村证券,瑞士银行董事总经理。负责过大型金融机构的资产配置,信用衍生品定价,alpha-beta°结构性产品等,也负责过为大型企业的投融资,成本管理和业务开发提供解决方案和产品建议;曾任杜克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和北卡大学商学院助理教授。拥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金融学博士学位和杜兰大学化学物理学博士学位,还曾在加州理工学院从事化学物理学博士后研究。欧阳辉最新文章
  【财新网】(专栏作家 欧阳辉 特约作者 孟茹静)一、 香港共同基金简介
  共同基金(包含单位信托基金及互惠基金)是香港认可集体投资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截至日,香港证监会认可的共同基金为2063只,如图1所示可按照其投资的标的资产或策略分为10个子类,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其中股票基金作为主流,占到一半左右,共1015只。共同基金的标的市场也涵盖了各国际主要地区,包括欧美市场、香港本地市场、中国大陆市场以及其他亚太市场等。
  共同基金的申购和赎回非常方便。按照证监会的规定,基金每月最少有一个交易日,而实际上大部分的共同基金每天均可进行交易。每一个交易日结束时,基金管理公司都会根据收市时该基金投资组合的资产总值和负债总值计算出基金的资产净值,再根据其在销售文件里披露的相关费用及收费金额或计算方法对资产净值进行调整,再除以已发行的基金单位数目得到基金每一单位的资产净值,作为投资者申购和赎回的价格。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基金的申购和赎回均以“未知价格”进行。“未知价格”是指投资者一般在收市前提出申购赎回的申请,而相应的价格在当日收市时才会确定,而非采用前一日收市时基金的资产净值,所以投资者在发出申购赎回的指示时不能准确地预见申购或赎回的价格。
  投资于基金的费用主要包括首次认购费用和管理年费,某些基金(尤其是免佣基金,即不收取首次认购费的基金)会征收赎回费用,而投资于较复杂的金融工具的基金,可能会征收类似对冲基金的表现费用。此外,为基金提供服务的机构也会产生相应的费用,譬如信托人/托管人费用、行政费用、审计费用等等。不同投资标的、投资策略的基金的费用水平各有不同,而基金管理公司必须将基金的收费标准和费用计算方法明确披露在基金的销售文件里。以下表1为香港投资基金公会网站供投资者参考的大致收费水平,投资者在对不同的基金做出分析和选择时,仍需要参考基金销售文件里披露的收费标准。
  过去的十几年时间内,香港的共同基金的规模实现了显著的增长。如下图2中所示,自1997年以来,其数目从1997年的1356只增加至2015年的2042只,增加了50%,而其总资产净值的增长率则要大得多。1997年底的总资产净值为1324亿美元,2007年则增加至10754亿美元,虽然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大幅下跌近40%,但之后迅速回暖,2014年底已达到13219亿美元,是1997年的10倍之多!
  2015年,中国大陆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共同推出了中国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安排计划,根据计划,符合资格的内地及香港的基金可以通过简化的审批程序于对方的市场进行销售。基金互认是继沪港通之后,进一步促进大陆和香港金融合作的一项举措。两地的证监会已就互认基金的资格条件、申请程序、运作要求及监管安排进行了规定,并于日开始实施,资金通过该计划进出两地的初始投资额度为3000亿元人民币。在初始阶段,只有常规的股票基金、债券基金、非上市指数基金及实物跟踪指数的交易所交易基金被纳入互认计划,之后有可能将计划涵盖的产品范围扩大至其他产品类别。内地及香港证监会已于2015年12月公布了两地首批七支互认基金名单,其间香港“北上”产品占三支,分别为行健弘扬中国基金、摩根亚洲总收益债券基金及恒生中国H股指数基金,三支基金截至2015年9月底资产规模达到166亿元人民币。而内地“南下”产品则占四支,为汇丰晋信大盘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广发行业领先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华夏回报混合证券投资基金,以及工银瑞信核心价值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四支基金的资产规模约173亿元人民币。
  该计划实施后,一方面将方便两地的投资者投资于对方市场的基金,拥有更多的投资选择并进一步分散投资组合的风险。另一方面,此计划也开拓了两地基金公司的销售渠道,并将促进两地基金公司的竞争,刺激基金公司提高投资业绩甚至可能降低费用以维持当前投资者并吸引新的投资,这最终也会惠及两地的投资者。
  二、投资于香港股票市场的共同基金的业绩分析
  既然香港的共同基金行业得到如此迅速的发展,那么共同基金的投资业绩究竟如何呢?由于共同基金按照投资的资产和市场划分为不同子类,我们这里仅选取投资于香港股票市场的股票型共同基金进行分析。同时,我们选取盈富基金(Tracker Fund, 港交所代码:2800)作为基准,将共同基金的投资业绩与盈富基金的业绩进行比较。盈富基金是香港市场上成立时间最早、规模最大、成交最为活跃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之一。盈富基金成立于日,以香港恒生指数作为标的指数,是投资者对香港股票市场进行被动投资时广泛采用的投资工具。根据2015年10月底港交所公布的数据,在香港所有的ETF中,盈富基金的资产管理总额为700.64亿港元,排在首位,其10月份的日均成交额为8.88亿港元,排在第三位。
  我们选取晨星公司(Morningstar)网站上所筛选出来的投资于香港股票市场的股票型共同基金中,成立于2007年以前并公布了月度回报数据的28只基金。我们用晨星公司公布的各基金的历史增长图计算出各基金的的月度回报。该月度回报是基于基金净值计算,并假设基金发放的股息再投资于该基金,所以该回报数据是除去了投资基金的持续费用(如管理费、会计费、审计费等等)之后的回报,接近于投资者投资于基金所能获得的实际回报,但没有考虑投资基金的一次性费用,如申购和赎回的费用。
  我们对这28只基金在这9年内的月度回报进行统计,其年化收益率的统计结果如下表2所示。我们以香港外汇基金91日票据收益率为无风险利率,计算得到这28只基金在这9年间的年化超额收益的均值为5.16%,但不同基金的业绩差别非常大,其中最大为9.09%,最小值则仅为1.82%。同一时期内,盈富基金的年化超额收益为6.38%,比这28只基金的平均收益高了1%还多。这一年化收益在28只共同基金中排在第10位,也就是说,这期间内盈富基金的投资回报仅比28只共同基金中的9只要低,打败了其他19只(约68%)的共同基金。从基金收益的年化波动率来看,28只共同基金的年化超额收益波动率的平均值为23.99%,其中最大值高达35.40%,而最小值为21.56%。盈富基金同期的年化超额收益波动率为23.17%,比28只共同基金的平均值低,而且这一数值在28只共同基金中排在18位,也就是说,盈富基金的收益波动率比28只共同基金中的17只(61%)都要低。
  夏普比率通常是衡量投资的风险收益特性以作出投资决策的综合性指标。28只共同基金在这9年间夏普比率的平均值为0.22,其中最大值达到0.42,而最小值仅为0.07左右。盈富基金的夏普比率为0.28,高于共同基金的平均值。而这一数值在共同基金中排在第10位,亦即盈富基金的夏普比率高于28只共同基金中的19只(约68%)。
  最后比较两者的最大回撤。最大回撤用来描述买入产品后可能出现的最糟糕的情况,通常作为衡量投资风险,尤其是在逆市中的投资风险的主要指标。28只共同基金的最大回撤均发生在金融危机期间(2007年底至2009年初),最大回撤的平均值为58.32%,其中最高可达77.52%,而最低为52.32%。盈富基金同期的最大回撤为57.44%,略低于共同基金的平均值,在所有共同基金中排在第13位,即比28只共同基金中的16只(约57%)的最大回撤要小。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年间,投资于盈富基金所得的表现,无论从投资收益或是投资风险来看,都要优于28只共同基金的平均表现,但也存在少数共同基金的表现优于盈富基金。而事实上,以上关于投资收益的分析与实际情况存在部分偏差。一方面,我们只考虑了投资的持续费用,而并未考虑一次性费用。在一次性费用上共同基金则要高得多,申购费用常常高达5%至6%,这28只共同基金中最高申购费用竟达7%(首域环球伞子基金-首域香港增长基金III),而且部分基金也收取赎回费用,最高可达1%。这28只共同基金的平均一次性投资费用(同时包含申购费和赎回费)为4.01%,即使对于投资基金并长期持有达9年的投资者,一次性投资费用平摊到9年,也将降低投资者的平均年化收益约0.45%,对于流动性要求更高持有期限更短的投资者,一次性投资费用的负面影响则会更大。而盈富基金作为一只交易所交易基金,投资者可以通过在交易所的买卖而不需要申购和赎回手续就可方便地进行投资,而交易所进行买卖的手续费则要低得多,主要为经纪佣金(最低可达0.1%以下)、联交所交易费(0.005%)、证监会交易征费(0.003%)和印花税(0.1%),其总和仅为0.2%左右,与共同基金的一次性投资费用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如果考虑一次性投资费用,盈富基金相对于共同基金而言将更加具有吸引力,尤其是流动性需求不确定性较大的投资者,可以以较低的交易成本进入和退出投资,而不会对投资收益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如果考虑所有基金的申购和赎回费用,并假设均从2007年初持有至2015年11月底再赎回,而盈富基金的买入和卖出的费用均假设为0.2%,盈富基金的年化超额收益和夏普比率的排名将从第10位升至第9位。此时,所有共同基金年化超额收益的平均值为4.73%,夏普比率平均值为0.20,而盈富基金的年化超额收益为6.34%,夏普比率为0.27。另一方面,我们分析中选取的共同基金均成立于2007年以前并持续运营至2015年底,而部分基金由于业绩较差在2015年底以前已经清盘,没有相应的历史数据所以不在我们的分析范围内。所以,我们选取的共同基金是行业内历史较长、业绩较优的部分基金,如果考虑所有过去曾经运营的基金,即将那些投资业绩较差而导致清盘的基金纳入考虑,共同基金的实际投资业绩将会更低,这也更加显示出盈富基金的优势。
  根据之前的分析结果,投资者也许会问,如果依然有部分共同基金的回报高于盈富基金,那么投资于这些业绩优异的共同基金,岂不更好?然而,针对共同基金的分析与选择并非如此简单,尤其对于普通个人投资者而言。一方面,基金过去的业绩并不能代表未来的业绩,很难有一只基金能够持续地获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回报。根据我们对之前考察的28只共同基金和盈富基金的统计,没有任何一只共同基金在所有年份的收益均高于行业平均(这里行业平均指28只共同基金的平均年度收益),也没有任何一只共同基金能够持续地打败盈富基金。举例说明,首域环球伞子基金-首域香港增长基金III在2011年的收益为-13.39%,远远高于28只共同基金的平均收益-23.15%和盈富基金的收益-17.57%,排在第1位。在接下来的2012年和2013年,其排名则跌至第6名和第3名,但仍然高于平均值,然而,2014年其收益仅为-1.65%,远低于行业平均值3.47%和盈富基金的收益5.44%,在28只基金中排在第26位。类似的,恒生中型股指数基金-A-INC在2009年的收益高达72.61%,高于行业平均值62.40%和盈富基金的收益54.78%,排在第3位,而在随后的2010年,其收益仅为-2.97%,远低于平均值11.87%和盈富基金年化平均收益7.93%,在28只共同基金中排在最末。所以,如果投资者简单地对基金的过往业绩进行分析并作为对基金未来业绩的预期,以此作为投资共同基金的决策依据,往往不能获得满意的投资回报,甚至最糟糕的情况是错过各年份里表现优异的基金,而在各个基金之间不断切换带来的交易(申购与赎回)费用还会进一步降低投资回报。另一方面,对于共同基金业绩的研究分析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时间精力。正如前面提到的,基金过往的业绩不能代表未来的业绩,对于基金的研究分析不仅仅要涵盖对过去业绩的分析,也包括对基金的标的市场、费率结构、基金管理团队的构成、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投资策略,以及宏观市场走势等等全方位的调查研究。而市场上可供选择的基金数目繁多,投资者尤其是普通个人投资者很难有足够的专业知识进行一一分析,而相应的时间成本和搜集信息的成本也是投资者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三、 总结
  综上所述,香港的共同基金涵盖了不同的投资策略、标的资产和标的市场,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投资工具,而且近年来共同基金的整体规模也取得了显著的增长。随着两地基金互认计划的推出,我们可以期待香港的共同基金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根据对2007年以前成立的、投资于香港股票市场的28只股票型共同基金自2007年以来投资业绩进行的统计分析,并与盈富基金的投资业绩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平均而言投资于盈富基金的被动投资更有优势,其年化收益率和夏普比率都高于共同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和平均夏普比率,而投资于盈富基金的收益波动率和最大回撤也略低,尤其如果考虑到我们分析中可能存在的偏差,盈富基金将具有更大的优势。也存在少数共同基金的投资业绩优于盈富基金,但由于共同基金的业绩缺乏持续性,因而不能简单地将基金过往业绩作为未来业绩的参考,而需要搜集多方面的信息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加之市场上基金数目繁多,这大大提高了投资者对各个基金未来表现进行分析和预测的难度和成本,而投资者不断地追逐表现优异的基金也会带来过高的交易成本。所以,我们建议投资期限较短、缺乏足够专业知识和技能、或是没有时间收集信息作分析的普通投资者投资于盈富基金这一类被动型投资工具,这样能够以较低的交易成本、信息成本、时间成本获得比投资于共同基金更高更稳定的回报。
  欧阳辉为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杰出院长讲席教授,孟茹静为香港大学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金融系首席讲师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杜春艳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新闻订阅:订阅后,一旦财新网更新相关内容,我们会第一时间通过发邮件通知您。
在这里,您可以选择接收的频率:
确定增加订阅含有的新闻?
,您所订阅的新闻会发送到邮箱:(此邮箱不可更改,且每个邮箱最多可同时订阅20个关键词
您已选择接收的频率为
苹果客户端
安卓客户端
财新名家推荐
更多专栏文章
全站点击排行榜
全站评论排行榜
热词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货币基金 比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