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热供热产业链真的难以为继吗

产业经济学专业研究生中文参考资料选录-2
三、国内期刊文献
综合部分:
1. 史正富,1987:《产业组织的转换与产权制度的改革》,《经济研究》第10期。
2. 汪祥春、原毅军,1988:《现代西方产业经济学概述》,《工业经济管理丛刊》第7期。
3. 马建堂,1991:《我国企业行为与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经济研究》第11期。
4. 丁炳休,1996:《韩国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
5. 张建华,1996:《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新进展》,《经济学动态》第5期。
6. 翁君奕,1996:《企业组织形成演进与国有企业改制的选择》,《中国工业经济》第10期。
7. 张维迎,1997:《让•蒂罗尔〈产业组织论〉评价》,《经济学动态》第11期。
8. 周立群,1998:《组织理论与组织经济学》,《经济学动态》第5期。
9. 张军,1998:《需求、规模效应与中国国有工业的亏损——一个产业组织的方法》,《经济研究》第6期。
10. 江小涓,1999:《体制转轨与产业发展:相关性、合意性以及对转轨理论的意义——对若干行业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第1期。
11. 汪祥春、于立,1999:《产业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第1期。
12. 张帆,1999:《日本学者田导俊雄谈产业组织的比较制度分析》,《经济学动态》第6期。
13. 刘世锦等,1999:《经济发展、体制转轨、对外开放与中国大型工业企业的成长》,《管理世界》第5期。
结构、行为、绩效:
1. 周振华、刘志虎、张二震,1986:《当前企业行为的动态分析:内在的合理性与外在的不合理性》,《经济研究》第10期。
2. 陆德明,1988:《改造产业组织,建立垄断竞争市场》,《经济研究》第10期。
3. 复旦大学课题组,1989:《通过产业组织的改革与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垄断竞争市场》,《复旦学报》第1期。
4. 复旦大学课题组,1990:《两种市场并存下的国民经济运行态势分析——再论垄断竞争市场模式问题》,《复旦学报》第1期。
5. 王玲玲,1991:《企业集团的垄断、竞争和市场选择》,《改革》第2期。
6. 于立,1991:《国有企业进入和退出产业的障碍分析》,《经济研究》第8期。
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结构与市场组织》课题组,1991:《企业规模结构与市场运动》,《改革》第4期。
8. 马建堂,1992:《我国国有企业行为目标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第7期。
9. 陈明森,1993:《论进入壁垒与进入壁垒政策选择》,《经济研究》第1期。
10. 戚聿东,1994:《关于垄断理论若干问题的再认识》,《经济科学》第3期。
11. 江小涓,1995:《国有企业的能力过剩、退出及退出援助改革》,《经济研究》第2期。
12. 王俊豪,1995:《论有效竞争》,《中南财经大学学报》第5期。
13. 方宇等,1995:《中国最大工业企业的分布及规模经济状况》,《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14. 江小涓、刘世锦,1996:《竞争性行业如何实现生产集中——对中国电冰箱行业发展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第1期。
15. 殷醒民,1996:《论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和资源配置效益》,《经济研究》第1期。
16. 南秉军,1996:《企业内博弈与企业行为的形成》,《经济研究》第8期。
17. 盛斌,1996:《中国制造业的市场结构和贸易政策》,《经济研究》第8期。
18. 张富春、冯子标,1997:《企业集团:中间组织与有组织的市场》,《中国工业经济》第12期。
19. 沈志渔,1997:《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组织的市场行为分析》,《中国工业经济》第12期。
20. 于立,1998:《实施大企业战略应澄清的几个问题》,《中国工业经济》第2期。
21. 江小涓,1998:《市场化进程中的低效率竞争实践——以棉纺行业为例》,《经济研究》第3期。
22. 任曙明,1998:《我国民用航空运输市场结构分析》,《中国工业经济》第6期。
23. 戚聿东,1998:《中国产业集中度与经济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第4期。
24. 刘小玄、刘芍佳,1998:《双重目标的企业行为模型——兼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经济研究》第10期。
25. 王风彬,1998:《企业集团组织规模与边界的有效性》,《中国工业经济》第10期。
26. 简兆权,1998:《我国空调行业价格竞争的成因及其影响》,《中国工业经济》第12期。
27. 曹建海,1998:《我国汽车工业过度竞争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第12期。
28. 刘阳平、叶元煦,1999:《论电力市场的有效竞争》,《管理世界》第2期。
29. 谢伟、吴贵生、张晶,1999:《彩电产业的发展及其启示》,《管理世界》第3期。
30. 梁雪峰,1999:《供热产业真的难以为继吗——一个垄断产业的案例分析》,《经济研究》第3期。
31. 张纪康,1999:《跨国公司进入及其市场效应——以中国汽车产业为例》,《中国工业经济》第4期
32. 于良春、鞠源,1999:《垄断与竞争: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经济研究》第8期。
33. 许辉,1999:《我国汽车工业进入壁垒与进入壁垒失效研究》,《管理世界》第5期。
34. 曹建海,1999:《对我国工业中过度竞争的实证分析》,《改革》第4期
政府规制:
1. 余晖,1995:《管制的经济理论与过程分析》,《经济研究》第5期。
2. 张宇燕,1995:《国家放松管制的博奕——以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的创建为例》,《经济研究》第6期。
3. 戚聿东,1997:《资源优化配置的垄断机制——兼论我国反垄断立法的指向》,《经济研究》第2期。
4. 谢地、乔梁,1997:《为垄断正名与反垄断》,《经济研究》第9期。
5. 王俊豪,1997:《中国基础设施产业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经济研究》第10期。
6. 余晖,1997:《政府管制与行政改革》,《中国工业经济》第5期。
7. 余晖,1997:《中国药业政府管制制度形成障碍的分析》,《管理世界》第5、6期。
8. 银温泉,1997:《政府规制与企业融资》,《中国工业经济》第7期。
9. 宋立,1997:《现代西方规制理论及其演进》,《经济学动态》第9期。
10. 张维迎、盛洪,1998:《从电信业看中国的反垄断问题》,《改革》第2期。
11. 余晖,1998:《中国的政府管制制度》,《改革》第3期。
12. 王俊豪等,1998:《西方国家的政府管制俘虏理论及其评价》,《世界经济》第4期。
13. 徐华,1998:《论建立规范的自然垄断行业价格监管机制》,《中国经济问题》第5期。
14. 张笑雪,1998:《铁路运价改革采取激励性政府管制方式的思路》,《铁路运输与经济》第6期。
15. 王俊豪,1998:《论自然垄断产业的有效竞争》,《经济研究》第8期。
16. 王俊豪,1998:《中英电信产业政府管制体制改革比较》,《中国工业经济》第8期。
17. 陈小洪,1999:《中国电信业:政策、产业组织的变化及若干建议》,《管理世界》第1期。
18. 王俊豪,1999:《区域间比较竞争理论及其应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1期。
19. 于良春、胡雅梅,1999:《管制、放松管制与中国电信业改革》,《中国工业经济》第4期。
20. 马斌,1999:《世界电力行业政府管制变革及启示》,《中国工业经济》第4期。
21. 叶泽方,1999:《建立我国电价管制制度》,《中国工业经济》第4期。
22. 赵小平、卢延纯,1999:《价格管理与监督检查:美、加两国的经验介绍》,《经济学动态》第6期。
23. 肖立武,1999:《电信产业并非自然垄断》,《中国工业经济》第9期。
24. 张昕竹,1999:《对我国竞争政策的一些思考》,《中国工业经济》第10期。
25. 张亚芸、潘建亭,1999:《对公司并购的反垄断规制——兼论我国的反垄断立法》,《中国工业经济》第10期。
企业理论及应用:
1. 吴家骏,1992:《论法人相互持股》,《经济研究》第7期。
2. 卢昌崇,1994:《公司治理结构及新、老三会关系论》,《经济研究》第11期。
3. 钱颖一,1995:《企业的治理结构改革和融资结构改革》,《经济研究》第1期。
4. 张维迎,1995:《从企业理论看国有企业改革》,《改革》第1期。
5. [澳]谭安杰,1995:《中国上市公司的公司督导》,《改革》第1期。
6. 肖梦,1995:《寻找对企业的外部监控机制》,《改革》第3期。
7. 吴有昌,1995:《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改革》第4期。
8. 青木昌彦,1996:《对内部人控制的控制:转轨经济中公司治理的若干问题》,《改革》第6期。
9. 吴家骏,1996:《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经济研究》第2期。
10. 谢德仁,1996:《企业性质:资产计量基础转化及逆转化之源》第5期。
11. 费方域,1996:《控制内部人控制——国企改革中的治理机制研究》,《经济研究》第6期。
12. 刘西荣,1996:《论法人治理结构》,《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13. 张维迎,1996:《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代理——兼评崔之元和周其仁的一些观点》,《经济研究》第9期。
14. 黄运成,1996:《股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比较研究》,《经济学动态》第10期。
15. 杨瑞龙、周业安,1997:《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规范性分析框架及其理论含义》,《经济研究》第1期。
16. 曹正汉,1997:《寻求对企业性质的完整解释——市场分工的不完备性与企业的功能》,《经济研究》第7期。
17. 杨瑞龙、周业安,1998:《论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企业共同治理机制》,《中国工业经济》第1期。
18. 段文斌,1998:《公司中的委托—代理和治理结构》,《中国工业经济》第1期。
19. 何浚,1998:《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第5期。
20. 张春霖,1998:《理解现实的企业——从玛格丽特•布莱尔的理论得到的一些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5期。
21. 杨瑞龙、周业安,1998:《相机治理与国有企业监控》,《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
22. 吴淑琨、席酉民,1998:《基本监督主体的公司治理模式探讨》,《中国工业经济》第9期。
23. 王询,1998:《论企业与市场间的不同形态》,《经济研究》年第10期。
24. 郑红亮,1998:《公司治理理论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研究》第10期。
25. 王信,1999:《创业基金的关系型投资及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2期。
26. 李剑铭,1999:《公司化改造以来我国企业治理结构的实证分析》,《改革》第4期。
27. 张春霖,1999:《以捷克为例看大众私有化后的公司治理问题及投资基金的作用》,《改革》第4期。
28. 刘守刚,1999:《敌意接管与公司治理结构》,《管理世界》第5期。
29. 刘世锦,1999:《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中的经营者“定位”问题分析》,《改革》第5期。
30. 曾德明,1999:《国有企业改革与公司治理机制选择》,《中国工业经济》第10期。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易鹏解读中央城镇化会议:没产业支撑难以为继|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易鹏_新浪财经_新浪网
易鹏解读中央城镇化会议:没产业支撑难以为继
                  
  新浪财经讯 12月14日,据《新闻联播》消息,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于12日至13日在北京召开,并提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新型城镇化的六大任务。国际金融论坛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易鹏在其个人实名微博做出解读,称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难以为继。
  以下为易鹏微博解读详细内容:
  #易鹏解读新型城镇化#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六大任务,其中明确提出城市群是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易鹏解读中央城镇化会议#:明确提出了中国的城镇化没有先例,既要结合国外经验,也要结合本国实际。
  #易鹏解读中央城镇化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释放出来的新的价值,这一次更加强调促进社会公平,改善生态。这也应该是新型城镇化包含的内容。
  #易鹏解读中央城镇化会议#这次新型城镇化明确提出要讲究顺势而为,不要可以追求城镇化率,而是要水到渠成。地方政府的考核不刻意以城镇化率为标准。
  #易鹏解读中央城镇化会议#新型城镇化要讲究以人为本,有序推进市民化作为主旨,尤其是那些有能力在城市落户的常住人口优先。
  #易鹏解读中央城镇化会议#这次城镇化要从以前只注重硬件设施改变为软硬结合,软就是公平,户籍制度改革,生态。
  #易鹏解读中央城镇化会议#城市群建设要遵从市场规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中国未来一半人口会集中在城市群里面。
  #易鹏解读中央城镇化会议#新型城镇化建设这次明确提出了资金要建立多元可持续的来源,未来可能会发市政债,堵住后门,开前门,要给地方政府培养新的税源,采取更严格的土地管制。
  #易鹏解读中央城镇化会议#可续发展的资金要求市权和财权要平衡,如果把要地方政府支出降低,那就以常住人口做为参考指标。
  #易鹏解读中央城镇化会议#每个城市的旧房子是城市的年龄,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关键在与执行干部,干部需要有专业精神,要懂规划,生态,要学会“留白”。
  #易鹏解读中央城镇化会议#新型城镇化理念要改变,要从爱面子转变成重里子,注重城市地下管网,对已经形成共识了要大胆推进,对存在争议的地方要学会“留白”,因为城镇化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不可逆性。
  #易鹏解读中央城镇化会议#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难以为继。要从简政放权的角度来培育产业。这次中央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培育新产业,实现新四化同步推进。
  #易鹏解读中央城镇化会议#新型城镇化很多城市要学会做“减法”,对于有些城市要顺势做好做精。
  #易鹏解读中央城镇化会议#为什么新型城镇化能破解雾霾中国?第一:新型城镇化明确要建设生态中国;第二:以城市群做为主体形态,人口的集中居住能降低能源消耗;第三:未来主要的以服务业做为产业支撑,第四:要和信息化结合;第五:要建立混合社区。
  #易鹏解读中央城镇化会议#新型城镇化我用八个字总结:“公平”,“集约“,“雅居”,“同步”。
  #易鹏解读中央城镇化会议#新型城镇化要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做为支撑;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推进公平公正的制度改革做为保证。
&&|&&&&|&&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粗放发展难以为继 传统产业创新转型·南方日报数字报·南方报网
PC03版:清远观察
A01版 要闻
粗放发展难以为继 传统产业创新转型
&&&&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已成为制约清远科学发展的最大障碍。
&&&&清远工业园的配套不完善已经成为发展的短板和瓶颈。
&&&&“桥头堡”战略的提出,赋予清远新的发展定位,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无论是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还是发展的内外环境、制度背景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在过去的数年间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尤其是“清远速度”引人注目,但是清远发展的弊端也日渐凸显。工业园区分散,产业集约度不高;大部分企业仍处在产业价值链低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劳动力素质不高,科技人才匮乏;城市化进程滞后于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已成为清远产业发展的短板。如何改变自身劣势,实现科学发展是当前清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瓶颈&&&&发展主力仍是产业链低端工业&&&&过去,清远在发展条件差、经济总量小的情况下,通过加快经济增长速度,做大经济总量,实现了发展的第一次跨越,经济实力跃居全省中游水平。但是,由于发展方式总体比较粗放,经济发展的质量不高,产业发展层次较低,资源消耗过大,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社会建设滞后,民生保障水平还比较低。这些都说明,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并已成为制约清远科学发展的最大障碍。&&&&从产业发展总体阶段看,清远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工业化进程中结构指标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整体上已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在这一阶段,城市化水平还相对较低,工业仍将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发展地位上看,清远各项主要产业经济指标均排在山区市首位,但远远落后于珠三角城市的经济发展平均水平,在全省总体产业经济发展中尚处于中游的位置;且由于产业技术水平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清远的产业整体仍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未形成自主切入国际流通领域的市场力。然而,清远具有较强的发展后劲和发展潜力,清远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其发展新兴产业、直接切入国际产业链高端、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承载空间。&&&&从产业结构上看,第一产业所占份额持续下降,但仍未完成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第二产业已经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清远必须提高第二产业技术水平和附加值,同时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具体产业的发展来看,有色金属加工、建材、轻纺等优势传统产业已有一定的规模竞争力,但仍偏向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产业,存在能源消耗及环境污染大、技术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等问题;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光电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尚处于发展的萌芽阶段,产业集聚度低,自主创新能力弱。未来必须以传统优势产业的优化提升和新兴高端产业的大发展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从产业空间布局上看,清远已初步形成清城区有色金属再生产业集群、佛冈龙山空调制冷配件产业集群、源潭陶瓷产业集群、英德水泥产业集群、清新山塘业集群等五大产业集群,以及清远经济开发区(含佛山(清远)产业转移工业园)、佛山禅城(清新)产业转移工业园、华侨工业园(含佛山顺德(英德)产业转移工业园)、顺德清远(英德)产业特别合作区、民族工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六大产业园区,但仍存在园区产业定位不清、承接低层次产业转移、未能形成基于产业链的分工协作体系等问题。&&&&产业转移出现饥不择食现象&&&&从工业化阶段来看,清远已进入工业化发展中期,人均生产总值刚刚超过3000美元这一发展的“分水岭”,这一切得益于珠三角“双转移”的大力推进。在不具备发展条件、经济总量小的情况下,清远在产业转移承接上没有更多的选择,更多的是注重量的堆积。&&&&在承接产业转移做大经济总量的过程中,清远也出现了饥不择食等现象,不少低端落后产业也被引进,出现了工业无园区、有企业无产业、工业布局不够合理、产业集聚程度较低等现象,产业发展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使这种产业承接上的不加选择,不再适应清远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增长理论角度看,今后清远加快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依然集中在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持续性供给问题上,着力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十分迫切。&&&&“转变单纯追求速度的经济发展理念,坚持质量优先,速度服从质量,宁可在提升发展质量的过程中暂时减速,也不能继续追求低效益、高消耗、不可持续的速度。”清远市委副书记、市长江凌说,必须调整产业承接理念,提高产业准入门槛,通过承接优质项目,发展高增值产业,推动产业的提升。通过加快转型升级,培育新一轮增长的动力,形成新的产业支撑,如此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全面实现清远新的加速发展。&&&&产业园区配套水平较低&&&&根据对承接产业转移园区的部分企业调查发现,实际推动企业迁移的生产成本因素是土地约束而非劳动成本节约。随着珠三角经济规模的扩张,土地约束问题越来越突出,尽管企业调查显示珠三角仍然是投资建厂的首选区域,但许多项目却不能“落地”也是事实。事实上,许多大型投资项目落户清远,也是基于这一原因。&&&&虽然不少知名企业来清远投资,但大部分企业仅仅是在清远建立生产线,总部、研发中心等核心部分仍留在原有城市。几家转移而来的企业对此表示,清远目前的园区建设还不完善,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不足以支撑整个企业的搬迁。相对于珠三角,或其他发达地区的工业园区,清远市包括清远经济开发区在内的几大工业园区,园区配套水平较低,差距还很大。个别园区还存在招商水平较低、土地经营粗放、产业层次不高、税收贡献率低的境况。&&&&事实上,清远工业园的配套不完善已经成为发展的短板和瓶颈。一位来自东莞的投资商谈到,虽然在东莞受到产业调整、土地政策等因素影响企业发展,但如果清远工业园的配套跟不上来,他的企业大部分业务还将继续留在东莞,而如果配套能够跟上来,他将考虑将总部也迁至清远。&&&&而清远出现的企业“用工荒”,归根结底是工业园的生活配套设施严重滞后,即使企业给出的工资与珠三角地区不相上下,也难以留住本地的劳动力,优质人才资源更青睐配套完善的珠三角城市工作。&&&&经验&&&&陶瓷产业入园区&实现清洁生产&&&&三年前,当“双转移”战略首度提出将佛山的建材产业转移至清远时,有人质疑“将发达地区的高耗能产业转移至此,是否会破坏清远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有人看准清远发展方向,义无反顾地将佛山的陶瓷生产线搬到清远。随着产业转移的推进,陶瓷产业链也不断完善,社会功能逐步显现:先后引进了陶瓷原料开采、燃料供应、生产加工、产品包装、物流运输等配套服务公司四五十家,通过整合云龙陶瓷产业园和源潭陶瓷工业城的各种要素资源,满足了陶瓷产业未来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陶瓷企业进驻凤城,对清远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和单位GDP电耗的持续下降带来压力。在行业减排标准已悄然来临的春季,陶瓷这一高耗能产业发展的“远虑”逐渐成为主政者的“近忧”。“没有污染的行业,只有污染的企业”,企业结构必须调整。清远市委书记葛长伟在走马上任至“陶都”源潭调研时发出如此感慨。&&&&基于这样的认识,清远开始集中对陶瓷企业进行了重新定位。工业进园区,是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产业集聚、优化服务的必然选择,特别是对广东北部特色生态区域,这更是唯一的安排。&&&&“让入园企业做到清洁生产。”佛山禅城(清新)工业园提高了入园门槛,让有污染的企业就地转型、改造、升级;改造升级无效的企业,将对其进行淘汰。佛山禅城(清新)工业园对转移过来的陶瓷企业进行升级改造,园区还加快推进天然气站的建设,待西气东送到达后,所有企业可用上天然气这一低排放的能源,真正地实现“清洁”生产。目前该工业园正携手中国产业发展研究会,准备将园区的A区创建为“全国陶瓷清洁生产示范基地”。&&&&“绿色陶都”源潭陶瓷城的陶瓷企业已全部开展清洁生产工作。针对陶瓷产业的实际情况,源潭从提高资源利用率、改进生产工艺入手,对生产系统进行技术组合优化,已完成了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摸索出清洁生产成功经验后,清远迅速将其推广至云龙等产业转移园的建设中去。&&&&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实现优胜劣汰&&&&在引导陶瓷企业“净身”入园中,清远市委市政府意识到,企业结构调整必须向产业结构调整转变,落后产能必须淘汰。&&&&作为清远传统的也是高耗能的产业——水泥行业,首先面临着一场“优胜劣汰”的残酷竞争。2009年,清远市根据《清远市“十一五”期间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实施方案》的要求,对水泥工业坚持“上大压小,扶优限劣”并举政策,按照“淘汰关停一批、改造提高一批、建设发展一批”的指导思想,重点支持日产4000吨以上的新型干法生产线项目,逐步兑现在新项目投产之日起淘汰落后水泥产能的承诺。&&&&当年该市便淘汰落后水泥生产企业8家、生产线14条,淘汰落后生产能力134万吨,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的年度淘汰指标75万吨工作任务。该市立窑企业比较2006年减少了22家、生产线减少了43条。虽然一直在对清远水泥产能做减法,但该行业生产结构得到极大的优化。&&&&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坚决执行对落后钢铁生产能力的淘汰,以必要的行政措施,坚决实行差别电价政策。经过不懈的工作努力,共计关停6家钢铁企业,淘汰落后钢铁产能140万吨。&&&&传统产业苦练技改修“内功”&&&&一边要减,另一边必加。现有的生产技术并不能让清远所有的高能耗企业获得长足的发展动力,陶瓷、水泥、电镀等高耗能产业若不进行技术改造,势必在可持续发展中没落。&&&&通过对产业结构和工业能耗结构的认真把脉,清远理性而务实地向水泥企业开出“水泥余热发电”、“电机变频调速”技术和合同能源管理的良方。通过示范项目的带动,目前,已有英德龙山水泥、台湾水泥、海螺水泥、宝江水泥、清远广英水泥、岳泉化工、硫铁矿余热发电项目投产或在建,以上余热发电项目装机容量合计13.45万千瓦。这些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发电约8.976亿度,节约标煤约31.3万吨。余热发电项目的推广,明显降低了整个水泥行业的能耗水平,对该市的工业增加值单耗下降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粤连电厂三期工程实施风机变频节能技术改造,一年可节约标煤6000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60吨。&&&&清远经济起步晚,产业基础弱,特色支柱产业均为高耗能的传统产业,对后发山区市的高耗能企业来说,依靠先进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必须苦练“内功”,才能获得涅槃的机会。目前,清远发电、水泥、陶瓷等高耗能行业已普遍采用变频技术进行节能技术改造。&&&&而在清远市清城区石角镇和龙塘镇,一个规划建设占地面积约13300多亩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已经成形,全国三大铜材企业江西铜业、云南铜业、大治铜业相继入驻。目前,这里已经形成集废旧物资拆解、污染处理、再加工、深加工、精炼铜铝、产品销售等于一体的“铜都”,欲争取世界铜业话语权。&&&&记者观察&&&&优化园区建设&&&&提升产业水平&&&&工业园区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和平台,优化园区发展环境可以说是提升产业承接水平的重要工作。&&&&首先,要完善工业园区规划。根据园区资源、区位、产业条件,进一步完善园区发展规划,科学确定各园区的产业发展重点。如开发区规划建设汽车配件制造园区和光电产业园区,做好与珠三角汽车配件企业和半导体照明企业的对接,力争年内有部分企业入园。&&&&其次,要加快园区基础配套建设。创新园区开发建设模式,按照打造产业新城的目标,引进有实力的园区配套企业,高标准、整片推进经济开发区、华侨工业园、民族工业园的基础配套建设,增强园区对优质企业的承载力和吸引力。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整合土地、金融和产业资本,参与园区开发建设。&&&&此外,必须要以新的思想来指导工业园建设,即不仅仅要着眼于招商,还要着眼于“招人”。就要在配套方面,不仅仅只满足一般的出行、住宿和娱乐的需要——事实上,目前对于不少清远的工业园来说,出行和住宿能够勉强满足,娱乐则是奢望。更为完善的配套,应该是有一个公平、阳光的软环境,能够满足企业和人才的发展、成长的需要。&&&&南方日报记者&胡蕾斯&&&&摄影&李细华
document.writ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供热行业 产业分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