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代的钧瓷的底足特点钧瓷三足炉内足部有眼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陶瓷网·陶瓷百科!
钧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被称为国宝、瑰宝。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钧瓷的恢复烧制工作开始,钧瓷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钧瓷生产工艺与水平都得到了划时代的提升,不断的作为国礼现身世界。2008年,钧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自唐宋以后的帝王都把钧瓷列为御用珍品,每年只准生产三十六件,诰封为&神钧宝瓷&、&奇珍异宝&、&精妙绝品&、直到清朝才传入民间,当今仍是我国馈赠各国宾朋的珍贵礼品。
钧瓷乃皇室的传世宝,唐玄宗立令&钧不随葬&,所以墓葬出土的文物中也甚为稀少。世界著名的各大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亦寥寥无几。故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雅堂无钧,不可夸富&之说。
钧瓷以釉厚为本。其色或沉釉底、或悬釉中、或浮釉表,釉厚浑活,釉层乳光莹润,层次繁多,透活欲滴,立体感极强。
钧瓷以窑变为神。烧制中同施一种釉,一经烧成即呈五光十色。故云&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千变万化的窑变效果,形成了色彩变幻无究的神奇,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五彩渗化,相映生辉。在不同光线、不同角度下观赏各有情趣,耐人寻味,并辄有新意。且有&千钧万变,意境无穷&&钧瓷无对,窑变无双&之称,所以极具收藏价值。钧瓷介绍
钧瓷以开片为奇,开片又称&迸瓷&,视如碎裂而指感光滑。就在釉裂开片中出现了人力不可为的奇迹:珍珠点、鱼子纹、蟹爪痕、兔丝缕、蛛丝张网,蚯蚓走泥。即成瑰宝珍品。
钧瓷以出现景观为绝。形品在窑变中出现:暮沉霞飞、紫翠生烟、寒鸦归林、星辰满天、仙山琼阁、杏雨江南。呈现景观画幅的钧瓷,列为空前绝后的极品。
钧瓷经宋钧、元钧、明清之后,特别是当代作品:取&元钧&的聚色成形;纳千年之传统技艺;汇百家之精粹秘方,重建起新的辉煌。
北宋时期,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为陶瓷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花釉瓷经过长时期的探索,窑变技艺已经日渐成熟,经自然窑变形成的绚丽釉色玉润晶莹,已绝非唐时花釉瓷所能比拟。窑变釉以其惊心动魄的美丽震动了朝野,受到了文人雅士,王公贵族的喜爱。到了宋徽宗初年,终于引起了朝廷的重视,宋徽宗传下旨意,在禹州钧台附近建官窑为皇宫烧制贡瓷,这就为钧瓷艺术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机。
钧瓷钧官窑为皇家烧制贡品,只求器物精美,可以不计工时,不计成本,好的送入宫廷,坏的打碎深埋,不准流入民间,因而工匠们得以把最为动人心魄的窑变精品呈现出来。这些工匠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建造了结构合理、性能优良的双乳状火膛柴烧窑炉。这种窑炉火网面积大,能使柴质快速燃烧,升温迅速。火苗柔和,窑内温度分布均匀,有利于窑变效果的形成。同时,也研制了科学的钧釉配方,铜红釉的使用就是其中之一。正如《中国陶瓷史》所述:宋代的钧窑首先创造性地烧造成功铜红釉,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钧红釉的创烧成功开辟了新的美学境界,对后代的陶瓷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数十年之间,宋钧官窑将钧瓷窑变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了钧瓷艺术的辉煌。
宋钧特别是官钧窑的作品,窑变釉色自然温润,真正体现出火的艺术。我们能看到的宋钧瓷窑变釉色大体上分为三类:一是窑变单色釉,主要有月白、湖蓝、天青、豆绿等;二是窑变彩斑釉,以天蓝红斑或乳白紫晕为代表;三是窑变花釉,主要有丹红、海棠红、霞红、木兰紫,丁香紫等种类。其中以窑变花釉的艺术价值为最高,因为它最能代表钧瓷自然窑变的风格神韵。大多数意境精妙的景观图画,都是由花釉窑变自然形成,从而使瓷器成为艺术珍品。
北宋钧官窑缔造了钧瓷艺术的辉煌,但也成为钧瓷艺术进入衰败的起始。北宋末年靖康之变,赵构渡江南逃,在杭州建立了南宋王朝,北宋灭亡。长江以北落入金人统治之中,宋钧官窑自然烟消火灭,工匠们或逃或亡,宋钧官窑的历史也就划上了句号,对于钧瓷艺术来说,无疑是一场劫难。
两宋的灭亡和钧官窑停烧,使钧瓷业遭受重创,工匠们在兵灾战火中亡命他乡,就将制钧技艺带到了全国各地。元朝统一中国后,为钧瓷的生存提供了相应的条件,钧瓷窑变艺术得以传播延续,并播火全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中国陶瓷史》说:&钧瓷的烧造虽始于北宋,但钧窑之形成一个窑系,主要在元代。&以禹州为中心,不但在河南有众多的窑口在仿制钧瓷,而且波及广东、江苏、浙江、江西、河北、山西等地,其仿钧制品达到了一定水平并产生了巨大影响。
元代钧瓷一般较为粗糙,胎骨厚重,釉厚欠匀、色暗而多棕眼,釉法堆积如蜡泪。不论造型还是釉色都根本无法和宋钧官窑相比,也无法和宋代民窑相比,艺术品位不能同日而语。但在仿钧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影响较大的窑口。这些大规模的仿钧活动从元至清,一直都在进行,没有中断。但这些只在仿钧,那么,真正的钧瓷又是怎样的呢?
宋钧官窑于北宋王朝的灭亡的同时解体,在之后至明初的一段时间内,地处中原的禹州受战祸兵灾之苦,几至十室九空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制瓷业(包括钧瓷)的停顿败落也就十分自然了。入明之后,因为生活需要,生活日用瓷器的烧造得以逐渐恢复,但作为观赏瓷的钧瓷却没有复苏。
其实,致使钧瓷断烧的原因相当复杂。战乱频仍、时局动荡、民生艰难是其主要因素,而当时上层社会对手工艺的轻视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工匠艺人们社会地位低下,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没有文化。在很长时期内钧瓷领域没有与技艺相关的只言片纸存在。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全靠家族或师徒口耳相传,一旦失传,高难度、复杂的制作技艺要恢复难度更大,令人望而却步,这些恐怕就是钧瓷从明至清断烧失传达数百年之久的几个主要原因了。
钧瓷艺术在销声匿迹数百年后的清朝未年开始复苏,直至建国后,迎来了浴火重生的历史机缘。
清光绪初年,神垕陶瓷工匠受古玩商人高价求购钧瓷的影响,试图恢复钧瓷烧制,但因难度太大,大多一试即止。工匠卢振太及其子孙却百折不悔,屡仆屡起,甚至不惜典卖田产,立志恢复钧瓷。开始,卢氏家族用当地原料,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在氧化焰中烧出孔雀绿和碧蓝相间的仿钧瓷器,后又创烧在天青器上抹红,飞红加彩仿钧制品,在仿钧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试验,最后用风箱小窑炉,采用捂火还原的烧成方法,烧制成功窑变钧瓷。至此,钧瓷窑变艺术得以重生。
但是,在钧瓷恢复的五十余年时间里,禹州和全国一样,风雨飘摇,兵匪如蚁、旱涝频频,人民深受自然灾害和战乱之苦,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钧瓷作为观赏瓷种,烧成难度又那么大,其发展命运可想而知。在这时期,神垕瓷区主要生产日用粗瓷器,而钧瓷生产只是偶然现象。
新中国成立后,奄奄一息的钧瓷艺术逐步焕发了勃勃生机。
1949年四月,神垕解放不久,战争创伤未愈,国民经济尚未恢复,豫西行署五分署即派任坚着手恢复钧瓷烧造,当时是建设科科员的任坚回神垕接收、代管逃亡匪霸经营的瓷厂,在此基础上,办起了人民工厂,这是河南省第一家全民性质的陶瓷企业。在周总理的关怀下,李志伊、刘保平、任坚、卢广文等老一辈的钧瓷专家通过对钧瓷的理论研究、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对钧瓷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从窑炉的设计建造到釉料的配制,最终于1958年,在倒焰形钧瓷窑炉中用还原焰烧制出了绚丽多彩、晶莹如玉的钧瓷制品,至此,钧瓷艺术在原产地神垕镇全面恢复。1964年周总理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向有关国家领导人赠送的礼品就有国营禹县神垕瓷厂钧瓷艺术品。
进入到本世纪,钧瓷的技艺有了更大的发展,也有了更大的突破。宋代双火膛窑炉复原了,柴烧工艺也恢复了,从而创作出媲美宋官居钧瓷器成为可能。可以说,现在是钧瓷艺术在浴火重生凤凰涅槃后最为活跃和灵动的时代,在国家的鼓励和重视下,钧瓷艺术也将进入空前的繁荣和发展阶段。著名书画家和陶瓷艺术家邓白老先生为钧瓷做过一首诗,诗曰:&插得春芳第一枝,飞彩流霞禹州瓷,豪言莫做寻常看,正是东风得意时。&
钧窑的故乡在今河南省禹州市,以市辖的神垕镇一带的窑厂最为集中和著名,禹州市境内发现古钧窑址147处,经专家认定历史上不同朝代的窑炉就有260多座。
禹州的钧瓷,被称为&国宝&、&瑰宝&。钧窑是我国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它的主要贡献在于烧制成艳丽绝伦的红釉钧瓷,从而开创了铜红釉之先河,改变了以前中国高温颜色釉只有黑釉和青釉的局面,开拓了新的艺术境界,钧瓷是因宋徽宗时期曾在近禹州市内古钧台附近设置官窑专门烧制御用瓷而得名。
各朝代特点
在陶瓷烧造史上,传统的观点是始于唐盛于宋。禹州钧瓷同样始于唐盛于宋。这符合历史事实,但青瓷开始更早。因为青瓷是花瓷、钧瓷的前身,禹州根据出土实物可以推出新结论:青瓷始于隋盛于唐,花瓷、钧瓷始于唐盛于宋,这一论断会更准确一些。
在禹州,文物管理所以及民间收藏唐代花瓷的数目较多,花瓷的产生为钧瓷的诞生做了前期基础工作。花瓷是在天目黑釉上零星施加一些或蓝或白或褐色釉料,烧窑时这些零星的釉上釉就会产生窑变,向器物底部流动,产生一些或蓝或白或黄或褐色斑点,使釉色有了变化。其实,这些变化既有人为的痕迹,又有自然窑变的成分。人们称这种由青瓷演变而来的瓷为花瓷,有人称之为&唐钧&。的确,这种瓷是钧瓷的前身,没有花瓷上的窑变斑点的启发,窑匠们就难以想到整体上的窑变。这是一种灵感启迪的作用,因而禹州艺人有了一个了不起的重大发明&&钧瓷窑变。唐代钧釉是在黑色釉上点缀有大块的蓝白釉斑,或在蓝白釉上点缀有大片的黑色釉斑,也有在黑釉上全施蓝白釉,其釉色变化黑白蓝相间,黑里泛蓝,活泼多变,主要以铁为着色剂,这种釉瓷古人称之为&花瓷&。
宋代钧釉,窑变单色釉,其釉色是在唐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钧瓷窑工除去在唐钧釉中的黑色成分,取其蓝白色,追求一种雅致如玉的效果,釉的基本色调为天青色,其窑变色深者为天蓝,淡者为月白;窑变花釉,其釉色特点是在青蓝色釉面上点涂紫红色斑块,烧成后犹如在蓝天上出现的彩霞那样美丽灿烂。
元代钧釉多数为窑变彩斑釉,少数为窑变单色釉,但是青蓝色釉面没有宋钧那样的滋润,相对而言比较粗放且流动性稍大,有紫红色斑块的也没有宋钧那样的层次分明和韵味十足,而稍显呆板,但由于青与红二色协调相比,也不失为一种装饰性很强的窑变釉。
清代钧釉,由于历史原因,钧瓷至明代已经断烧,到了晚清钧瓷又开始恢复,当时主要用风箱小蓝碳窑烧制,所谓的&炉钧&。炉钧釉是一种特殊的钧釉,与前代相比,釉内溶剂成分较多,故釉高温下流动性较大,冷却时轻易析晶,所形成的窑变效果很奇特,釉色有朱砂红、天青、天蓝带各种紫等。
钧瓷古钧窑的鉴定分四个方面内容:一是辩真伪,二是断时代,三是定窑口,四是估价值。
古钧窑鉴别注意以下几点:
1、看胎质,钧窑由于是用还原焰烧成的,因此,无釉的胎质表面(主要是器物足部)一般呈酱黄色。
2、看造型,钧瓷的造型明代以前多为生活用品,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3、看工艺,古钧瓷制作为手工成型,诸窑是手拉坯和印坯。
4、看釉色,从时代特征看,钧瓷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釉色,如唐代是黑釉蓝斑,宋代的紫红花釉,宋元两代的天青、天蓝、月白釉等。
5、看底足,宋代官钧窑底足一般抹有芝麻酱色釉或较稀薄的青白釉。
钧瓷艺术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漫长岁月,其间又受到其他姊妹艺术的影响而逐渐成熟和发展起来。钧瓷属北方青瓷系统。中国青瓷历史悠久,唐以前,青瓷一直是陶瓷生产的主流。钧瓷以其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有别于其他瓷种,&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现象,构成钧瓷的特殊美感和艺术效果,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它一问世,就受到世人的珍视,并进入名窑行列之中。
钧窑杰出的工艺成就,是在科学配好胎、釉的基础上,烧成过程中合理的控制火焰气氛的变化,利用氧化和还原气氛,由同样的釉料釉色而成为深浅不一的窑变色彩。
钧瓷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体现了汉民族的伟大气魄和瑰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故蜚声瓷林,名扬中外,虽历经坎坷而经久不衰。钧瓷的艺术美,是通过神奇的窑变工艺而获得的,它不同于人工的绘画雕刻艺术,具有特殊的古典美,使人感到瑰丽、丰富、神奇,给人以诗一般的陶醉和醇美的艺术享受。《中国陶瓷史》在评价钧瓷艺术成就时说:&宋代钧瓷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的铜红釉,为中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成就。&
钧釉的乳光状态和窑变现象是构成钧瓷艺术美的两个外观特征。乳光状态是指钧窑釉那种像青玛瑙或蛋白石一般美丽的天青色半乳浊状态,不仅使钧釉产生一系列由浅到深的蓝色,而且还赋予一种含蓄的光泽和优雅的质感,减少因釉面玻化而带来的妖艳浮光。窑变现象是指钧釉在高温下熔融流动,乳浊和着色色彩发生复杂的交错变化,而使釉色变得绚丽多彩,紫、红、蓝、白交相掩映,给人一种大自然瞬息万变的美的感受。
钧釉的乳光和窑变赋予钧瓷的艺术美感和艺术效果,与钧釉的化学组成和工艺过程分不开。钧釉乳光和窑变的形成机理,钧釉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与显微结构的关系,外观特征与工艺过程的关系,一直吸引着国内外许多陶瓷工作者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这些有待解决的问题的探讨,对于陶瓷工艺学及钧瓷生产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钧瓷窑变艺术在于铜红釉的创烧成功,得以把釉在高温下的流动痕迹惟妙惟肖地显示出来,出现具有特殊美感和艺术情趣的瑰丽色釉。青者若蓝天;月白胜美玉;紫者或象熟透的葡萄,或似怒放的玫瑰;红者或如盛开的牡丹,或肖深红的海棠;蓝紫相间,如蔚蓝水光中泛出的片片紫浪,绚丽多姿;紫红相映,如莹润的玛瑙,凝厚深沉。钧瓷的这种窑变艺术改变了历代青瓷那种一览无余的玻璃质感,而把瓷器特有的自然美、艺术美和崇高的理想美融为一体,创造出五彩斑斓且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精品。
钧瓷虽属北方青瓷系统,然而,从严格的科学角度来看,钧瓷又不是一般的青瓷。中国传统的青瓷釉是以氧化亚铁着色的高温釉,而钧瓷的乳光蓝釉是靠釉中的液滴状分散相对短波蓝光的散射作用而呈色的。突破了单色的范围,巧妙地利用氧化铜的作用,通过烧成其间氧化焰和还原焰的相互转化,使传统高温色釉由单一的青瓷发展为五色的多彩釉。钧瓷著名的釉色有玫瑰紫、茄皮紫、葡萄紫、丁香紫、海棠红、朱砂红、鸡血红、玫瑰红、胭脂红、火焰红、天青、蛋青、梅子青、天蓝、海蓝、月白、鱼肚白等,以朱砂红为贵。钧瓷的窑变花釉,色彩丰富,釉层晶莹,釉中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五彩争艳,辉映竞芳。
钧瓷造型古朴端庄,器型规整,胎壁厚薄匀称。制瓷工匠合理地利用各种原料制坯,基本上掌握了原料的烧缩性能,再加上高超的成型工艺,所制器皿规格统一,尺寸一致。原料的使用上,能够合理使用,保证胎釉的烧成温度和膨胀系数的基本一致。釉质玻璃化程度好,促进胎釉间钙长石中间层的形成,使胎釉结合程度高,釉层一般无剥釉现象。釉料配制含磷、钛、铜、锡等元素,为复色窑变花釉的形成提供了内在条件。钧瓷工匠还利用含不同金属氧化物的各种原料,进行多次分层施釉的方法,使产品形成绚丽多彩、自然生动的窑变流纹。陶瓷研究者用仪器观察宋代钧瓷标本,发现钧釉结构异常复杂,大体上分为四层:靠近胎体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与天青釉的结构相同,蓝色层的上界呈变化幅度很大的波浪状,釉面下有许多气泡;第三层是紫红二色相互交错的不连续层;第四层即表面层,是整齐均匀淡蓝色的铜氧化层。这种釉层结构,对各种光波具有挑选性的吸收和挑选性反射能力,使釉层含蕴晶莹,优美动人。再加上釉层里的气泡对光线的搅动作用,从而形成特殊的断面结构和绚丽多彩的外观:有的青如蓝天;有的红似朝霞;有的在紫红色背景上布有蓝白丝的流纹,酷似峡谷飞瀑;有的青、蓝、紫、红诸色交错掩映,宛如多种瞬息万变的自然景
观;有的像扬州八怪的大写意,泼墨而就;有的飘逸虚幻,遐想无穷。真是景观缥缈,景随人意,入目消魂,极尽绚丽多彩之至,有鬼斧神工之妙。
钧瓷在烧制过程中,因釉层厚和烧成温度等原因,出现多种流纹,进一步增强了釉面装饰的效果,比较常见且为人们欣赏的是蚯蚓走泥纹、冰片纹、莬丝纹等。
钧瓷蚯蚓走泥纹是钧瓷的一种自然窑变纹饰。在钧瓷的釉层里,不断出现一条条不规则的如蚯蚓走泥的痕迹,蜿蜒曲折,耐人寻味。其形成原因,过去说法不一,通过匠师的实践和考古发现得知,钧瓷系两次烧成,素烧后施一层厚釉,烧成初期,有的釉层开裂,釉面出现不规则裂缝,再经高温,釉层熔融,釉面粘度较低的部分流入裂缝,予以弥合,烧成后因受温度影响而形成走泥纹。这种流纹一般出现在釉层温度偏低部位,色泽深浅不一,有暗红色,也有青色等。
冰片纹也叫&开甲&,即在釉面上出现像冰片一样不规则的裂纹。釉面开裂,在日用陶器上本是一种致命的缺陷,而它有幸出现在美术瓷上,却是一种艺术美。钧窑器釉面开裂,增加了的开片装饰,衬托得器物古雅有趣。釉面开裂的原因是釉内过高的硅量和胎釉的膨胀系数不同,出窑后冷却时出现开裂。
莬丝纹是在烧制过程中的高温阶段,釉内的铜、铁等元素,因高温和窑内的气氛影响以及造型起伏和釉汁巧妙的流淌而出现的。它如栩栩如生的免毛,有很强的立体感和动感,把釉面装饰得分外细腻柔和。
钧瓷生产自古有&七十二道工序&之说,主要是讲其生产工艺复杂。如以现代生产工序划分,钧瓷生产一般需要经过原材质加工、造型设计、制模、成形、素烧、釉烧、检选八大工序。
钧瓷生产工序多,烧制不易。从选料到烧成产品,其间要经过数十道生产工序,无论哪道工序稍有不慎,即便是小小的差错也会造成前功尽弃,这也是钧瓷珍品率极低的原因。综其大略,钧瓷生产一般需要经过如下几道大的工序:
原材质加工
⑴选料。在矿区寻找性能可靠,品质稳定,宜于钧瓷产生窑变的原材质,并精心进行挑选。
⑵把原材质进行必要的处理。瓷土堆放于露天料场,进行长期的、循环不断的风吹、日晒、雨淋、冰冻,使其风化润酥,改善性能。矿石料需入轮碾进行粗碎,成砂粒状或粉状。有的需遮阴、防雨、防尘等。
⑶细磨。把各种原料按配比装入球磨机中转动,成为符合品质要求的泥料或釉料。
钧瓷传统造型以盘、钵、碗、炉、花盆等器皿为主,追求端庄大气、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现代钧瓷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革,加入了现代美学元素,开创了钧瓷艺术新的表现领域。钧瓷造型有传统器皿类、人物类、动物类、异型类几大类别,形成了器皿系列、动物系列、人物系列、文具系列、茶具系列、飞禽系列、实用品系列等上百个造型系列,上千个种类。
把造好型的模子翻制成模型。模型材质古代用泥,翻制成后素烧成模,可用于脱坯成形。现代普遍用石膏粉加水调制成浆,使其凝固而成模。石膏模既可用于注浆成形,也可用于脱坯成形。素烧泥模和石膏模的相同点是都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吸水性,可反复多次使用。模型一般为内空型,其内壁的形状即为坯体的外形。
根据产品的种类和不同需要,一般成形有注浆成形、拉坯成形、脱坯成形等几种方法。
⑴注浆成形:把泥浆注入石膏模型中,待有一定厚度后把多余的泥浆倒出,少顷打开模型即可取出成形的坯体。
⑵拉坯成形:在转动的轮盘上放一泥团,用手拉制成各种圆形的坯体。为主要传统成型方法之一。
⑶脱坯成形:又称印坯成形,把泥料拍打成泥片,紧贴在模型内壁压实,对接成形。脱大瓶时须把泥搓成泥条置于模型内,并拍打成合适厚度的坯体,连续不断地重复这种过程,逐渐扩展坯体,直至最后把整个大瓶脱成。
⑷徒手成型:是指用手工捏制、雕塑等手法进行成型的方法,一般用于小件或异型器皿的制作。
⑴素烧:把经过成形后的精坯,不上釉先烧一次,温度在900℃~950℃,以增加坯体的强度和吸水性,利于上釉操作。
⑵上釉:把经过素烧后的素胎,采用涮釉、浸釉、浇釉、刷釉等方法进行上釉,使素胎表面附着一层具有合适厚度的釉浆。
经过上釉的釉坯,入窑进行烧成,也就釉烧。温度一般在1280℃~1300℃。古代宋钧官窑采用柴烧,新中国成立后恢复钧瓷生产时采用煤烧,1994年以后则普遍采用气烧,直到任星航恢复柴烧工艺后,宋代的制钧烧成秘密才得才破解。钧瓷烧成时由于温度、气氛以及气候等的影响,使烧成后的产品具有色彩斑斓、变化万千的窑变效果。
对烧成后的产品,按照钧瓷技师标准进行检选和分级。合格品一般有正品、精品、珍品等几个级别。正品没有缺陷或缺陷极小,窑变效果一般;精品没有任何缺陷,有一定的窑变效果;珍品则是精品中的佼佼者,窑变效果丰富独特。窑变效果包括钧瓷产品釉面的色彩、斑点、纹理、开片及自然图画、意境等。
钧瓷柴烧钧瓷柴烧钧瓷窑炉特别是宋代双乳状钧瓷窑炉,双火煻增加火网面积,双火口轮流添柴,有利于在烧成过程中炉温平稳上升。柴燃烧快,燃尽后灰烬即落入灰坑,所以火煻内没有很厚的燃烧层。勤、快、少的添柴烧制方法也为炉温的平稳上升提供了有利条件。柴燃烧时火苗长,火焰柔和,所产生的一氧化碳气氛浓淡适宜,为釉料中的铜元素还原成色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所以柴窑制品釉色相互渗化过渡自然,呈现出清丽淡雅、俊秀飘逸的艺术风格,这也是使作品最接近宋代钧瓷艺术效果的一种烧成工艺。
煤烧钧瓷煤烧钧瓷窑炉有倒烟、直烟、平烟等多种类型,内部结构和烧成原理基本相同,只不过烟道出口所处的位置不同。煤燃烧时间长,不易烧尽,轻易形成较厚的燃烧层。在下渣松动燃烧层时往往会引起窑温骤升。煤所产生的热量相对较大,火势猛烈,在不同阶段所产生的一氧化碳气氛浓度差别较大,这些客观条件在合理烧成制度的控制下,为窑变效果的形成提供了先决条件。釉汁在高温下的流动受窑温起伏和一氧化碳气氛浓淡的制约,也就轻易出现曲线变化和色彩交融。煤窑制品具有热烈奔放、生气勃发的艺术风格。釉面轻易出现山水画面活霞彩纷飞的艺术效果。
清代炉窑以碳作燃料,这里的碳指未燃尽的煤渣,俗称&蓝碳&,所以广意上讲也属于煤烧钧瓷一类。炉窑一次之烧一件产品,一次添加燃料烧成,用风箱通风控制窑温。这种独特的烧成方法和特殊的燃料,使炉内一氧化碳气氛相对较淡,不利于铜元素呈色。所以炉窑制品以天青、月白类单色居多。这也就形成了自然恬淡、质朴无华的艺术风格。
气烧钧瓷液化气钧瓷窑炉所用的液化气或天然气,纯净、少杂质,燃烧完全。火苗由喷火口控制,喷火口的大小多少都在人的掌控之中,是最轻易操作的钧瓷窑炉。炉火的纯净,升温曲线的平和,为釉面的平稳呈色提供了空间。气窑制品一般都鲜艳明亮、色彩秀丽。在合理的烧成制度下也能产生丰富多彩、品味高雅的艺术效果。
简而言之,柴窑制品清新俊逸、秀丽典雅;煤窑制品热烈奔放,画面宏伟;碳窑制品质朴自然,恬淡无华;气窑制品釉层鲜亮,明丽浅艳。这里所说的是一般现象,在烧成制度的调节下,某种窑炉由于客观因素的改变,制品也有可能出现其他风格。
润:釉质有玉的温润感、光泽柔和,不同于一般瓷釉贼亮的浮光,而是一种乳光,这种乳光使钧釉的光泽如玛瑙一般,似玉非玉胜似玉,有一种温润优雅的质地美感。
活:釉面有动感,不死板。常见到流过足的钧瓷釉面特别漂亮,就是釉面比较活的原因。钧瓷只有釉面活才能表现出比较好的艺术效果。其口沿、凸棱、炫纹、乳钉之处釉面脱口、出筋,产生虚与实的比较变化的美感,都与釉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纯:釉质纯净的窑变单色釉,如天蓝、天青、月白、豆绿等,色纯而不杂。釉具有前述厚,润活的特点,釉面往往有开片纹路,欣赏起来有纯净的美感。
变:釉面色彩变化丰富,五彩渗透。一件瓷器釉面上同时出现多种复杂的色彩,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可谓紫中藏青、青中透红、红中寓白、白里泛蓝、蓝中有绿,各种色彩交织在一起,变化万千。富于变化,是艺术审美的基本要素之一,钧瓷也不例外。
厚:厚有两种含义,一种是釉质厚实,乳浊度高,不露底;二是指釉层较厚,不浅薄。厚是钧釉的基本的特征,釉厚更利于钧瓷的窑变。钧瓷之所以大气、凝重、耐看、釉厚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
正:釉面颜色纯正。例如红色就要鲜艳好看,或如鸡血,或如海棠,不能发乌。釉面缺少变化色又不正的钧瓷就太一般了。娇艳的釉色明快点,老辣的釉色深沉点,都是钧瓷纯正到位的颜色。
纹:釉面上出现的各种纹路或斑点。有蚯蚓走泥纹、冰裂纹、鱼子纹、龟背纹、蟹爪纹、飞瀑纹、兔豪纹、蛛网纹、流星斑、虎皮斑、雨点斑、雪花点、油滴斑、珍珠点等。这些纹路和斑点给钧瓷平添了一种肌理美。
境:釉面上形成的意境图画。其前提必须是通过窑变自然形成,不是人为所致。这些意境图画有人物、动物、山水、风景、传说故事等等。这种变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欣赏时能引起人的联想,情景交融,从而使人心情愉悦,获的美的享受。
浑:釉面窑变色彩,纹路,斑点,意境浑然一体。自然天成,给人以整体的美感。釉层浑匀一致,无局部过厚堆积或露底的现象。浑是钧釉窑变的主要特征之一。
鉴赏一件钧瓷的釉色,只要按照上述9九个字去分析,基本就能分出优劣来。但应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件钧瓷都具备上述九个特点,如窑变单色釉就没有&境&和&变&二字,所以有时也不能强调一件好的钧瓷非要这九个特点同时都具备不可。
外观:外六相
钧瓷一般来说,对于钧瓷价格最具影响的是钧瓷的品相,它包括品质等级标准和对钧瓷艺术鉴赏。
人们鉴赏钧瓷,首先是从外相(即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清的有形器物)开始的,&外六相&是指钧瓷外部的型、质、声、色、纹、境六个方面。现简述如下,作为钧瓷爱好者鉴赏和挑选钧瓷的参考。
型:即钧瓷的造型。型就是样式,是钧瓷&外六相&的第一相,也是钧瓷艺术品的基础相,钧瓷艺术品的所有品相都以型为载体进行表现,它就象人的身体一样,没有身体就没有生命。所以,鉴赏钧瓷艺术第一就是鉴赏它的造型。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造型准确、不变形;二是造型独特,有一定的寓意。
质:即钧瓷的体质。钧瓷体质包括胎质和釉质,胎质分粗胎、细胎、泥胎、石胎、土胎、砂胎、白胎、黑胎、灰胎(深灰、浅灰)、红胎、油胎等。釉质则有乳光釉、亮光釉、亚光釉、无光釉、厚釉、薄釉、玻璃釉、毛孔釉、蜡光釉、石光釉、纹片釉、开片釉、橘皮釉等。
音:即轻叩柔击钧瓷发出的声音和钧瓷开片的声音。陶瓷的声音美古已有之,古代的陶甑、陶磬都是作为乐器使用的。优质钧瓷由于胎质坚硬,轻叩柔击会发出悦耳之声。再有钧瓷釉面的开片之声历来都作为钧瓷的审美因素之一。
色:即钧瓷的色泽。钧瓷的色泽包括色彩和光泽,就是通常说的色泽。钧瓷震撼人的美感效应,赏玩效应,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钧瓷千变万化的窑变釉色与光泽。钧瓷发展至今,其比较典型的釉色有青、蓝、紫、红、黄、绿、黑、白八色。青有天青、豆青、梨青、粉青、靛青、玉翠青、葱翠青、梅子青;蓝有天蓝、湖蓝、粉蓝、宝石蓝、孔雀蓝;紫有玫瑰紫、葡萄紫、乳紫、丁香紫;红有鸡血红、朱砂红、玫瑰红、海棠红、柿叶红、石榴红、粉红、桃红、胭脂红、枣红、橘红、矾红;黄有铜黄、米黄、甘草黄、麦芽黄、鱼子黄、象牙黄、淡黄、茶叶末黄、褐黄;绿有鹦哥绿、瓜皮绿、果绿、铜绿、孔雀绿;黑有墨彩、黑彩、乌金、古铜、墨褐、铁棕;白有月白、鱼肚白、牙白、玉白等。
纹:即钧瓷的釉面所产生的纹理。钧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釉面易形成奇美的纹理,也叫纹路。钧瓷特殊的釉料和独特的烧造工艺,促成釉面在煅烧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进行氧化、还原、熔化流动呈色及分相等变化,再加上烧成后釉面开片,使钧瓷表面在色彩万变的基础上又出现多种奇妙美丽的纹路,如蚯蚓走泥纹、蟹爪纹、莬丝纹、羽片纹、鱼子纹、珍珠点等名贵纹路。
境:即钧瓷的意境。钧釉表面由于釉色的变化和各种奇美纹路的相交叠,釉面浑然构成一幅幅神奇的图画。这种钧釉独特的天然釉画,是钧瓷珍品,绝品的必备条件之一。
内涵:内六品
钧瓷欣赏除欣赏其外观外,还要用心灵从六个方面感受它的文化内涵,此即钧瓷鉴赏家所说的&内六品&。钧瓷的内涵我们可以用&内六品&来概括,&内六品&指的是钧瓷的内涵,即钧瓷的意境,这是引导人们欣赏钧瓷的另一种方式。对钧瓷意境的理解需要人们用心去领会,这与个人对美的理解、对钧瓷的感悟的深浅密切相关。
钧瓷&内六品&为:气、势、情、韵、灵、神。
气:汉王充《论衡》:&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古人认为宇宙间先有气后有石,有石才有土,有土才有木,有木才有火,火土相合才有钧瓷。认为&钧瓷者,气之所凝、石之所炼、水土之所塑、工匠之所雕、火之所成、天地万象之所结也&。因此,钧瓷中含有气,从其型、质、声、色、纹、境中可感觉到有某种流动着的东西,或者可感觉到有某种特点,特色在钧瓷上笼罩着。因此在对钧瓷的审美中,要看这件钧瓷有没有气,如果有气的话,究竟是有什么气,成&气候&,即为有品。这种气不一定为审美者所崇奉所钟爱,它只不过是一种艺术表现(对于钧瓷来说,则是钧瓷工匠或钧瓷艺术家的意念与钧瓷窑变的天然表现),一个角色,一个审美对象,可让审美者审美而已。例如佛禅气、仙道气、霸王气、皇家气、君子气、文人气、高士气、豪杰气、侠骨气、山林气、稚拙气、先哲气、贵妇气、美人气、清秀气等。
势:势有多种含义,如气势、风势、声势、火势、权势、形势、情势、姿势、手势、装腔作势,物理学上的势能、电势等。在钧瓷鉴赏中的势,其含义为能量的积蓄,有势才能动,有势才有力。势有起势、收势、发势、蓄势、开势、合势、行势、止势、进势、颓势、上势、下势、高势、矮势、立势、卧势、起合呼应之势等,这是从整件钧瓷的造型、色泽、纹路、意境图像去看。有的钧瓷引而不发,有的钧瓷势如破竹。鉴赏钧瓷时要明其势,摆钧瓷时也要会取势,要顺势,才能摆出效果,如果逆势而摆,好钧瓷也出不了效果。或高或低、或斜、或正、或俯、或伸、或屈、或坐、或卧,以势而行就取得了势,从中得到无限乐趣。
情:从钧瓷的色彩、质感、形状、动态中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或者作品本身给人的情感。如欢喜之情、愤怒之情、伤悲之情、怨恨之情、惊恐之情、忧愁之情、感慨之情、感激之情、绵爱之情、怀念之情、痛苦之情、壮志豪情、奋进之情、媚情、艳情、激情、亲情、柔情、快乐之情、哀愁之情等。
韵:单就是韵字来讲,它指美好的声音、高雅的气派风度、一切使人感官觉得美好的余味,是一种律动的美,是节奏、是旋律、是动感。它是一切艺术鉴赏中高层次的感受,它要求欣赏者必须有相当的美学修养和相应的专业知识。一件好的钧瓷艺术品一定会符合美的规律,其本身存在着很自然的韵律美。钧瓷艺术品的韵致可从气韵、势韵、音韵及造型的韵致、色泽的韵致、纹路的韵致、意境的韵致、总体的韵致来体味。
灵:《管子&内业》中说:&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钧瓷的&灵&能从钧瓷艺术品给人的&灵活、灵秀、空灵、灵气、睿智、乖巧、灵魂等感觉中去体味。如鉴赏一件钧瓷,细看整件钧瓷笼罩着一缕游动的灵气,则是很好的钧瓷。中国人对山水的审美,常认为山有魂、水有魄,即山水也有魂魄。对钧瓷亦然,钧瓷也好像有魂魄,把审视钧瓷与审视人联系起来,其实是托钧瓷言人。
神:指有没有精神,有没有神气,有神气即有生气,有生命力,无生命的钧瓷有时看上去却充满了生命力,这就是钧瓷的艺术,也是人对形式美、自然美的一种感受。人从自然来,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包括对钧瓷艺术品不能没有反应,没有感觉。如果人们感到是一件活钧瓷,有生命力的钧瓷,这钧瓷就是好钧瓷。如果人们感到是一块哑钧瓷、死钧瓷,则这钧瓷就是缺乏艺术性的钧瓷。当然这同个人的文化素养、艺术修养有关。有人看上去是一件死钧瓷,另一些人看上去却是件活钧瓷。但你说它是活钧瓷,要说出个所以然来,要让人们可以接受,即通过你的说明,可得到启发,从而改变自己真实的感觉。大家感到此钧瓷很有神者即为上品,感觉到此钧瓷无论怎么看都不能看出它有生命者则为下品。
以上六种要素为钧瓷的&内六品&,可作为我们鉴赏钧瓷评价钧瓷有没有品位,是否为上品的。东方人、中国人对钧瓷(包括对大自然)的审美常是与对人的审美、对人生的看法联系起来的,所以人有人格、人品,钧瓷就也有钧瓷格、钧瓷品了。这是中国人的艺术感、艺术论之深刻处,也是其绝妙处。品钧瓷如品人,爱钧瓷如爱人,所以玩钧瓷也不只是单纯的玩,还确实有陶冶情操之功能。
卢广东(),河南省禹州神垕镇人,钧瓷名师,曾任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社第二届委员会候补委员,政协河南省第四届委员会委员。
卢广东出生于一个贫穷的钧瓷世家,岁就随父辈学习烧制钧瓷技艺。他家烧制的仿宋钧瓷,能以假乱真,使开封的古董商不得不挂出&谨防卢瓷&的招牌。卢家虽然技艺超群,但产品多被地方略绅勒索抢夺,生活仍十分贫苦。他的父辈相继病死,同辈弟兄也多改从别业。他于194年咂毁炉子,扔掉用具,只身到陕县一家粗瓷厂做苦工。
195年,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河南省成立了恢复钧瓷委员会,神后陶瓷生产合作一社派人请回卢广东。同年,他应邀出席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受到朱德委员长等领导人的接见。回厂后他亲自动手,试验生产,经过20次的试烧,蓝釉带彩钧瓷脱颖而出,钧瓷生产又恢复起来。195年,卢广东等几十名钧瓷艺人在专家指导下,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烧制直径1米的花盆、瓶、鼎等钧瓷陈列品。同年月,神后镇建立钧瓷厂,他收徒传艺,日夜不辍。196年至196年,他先后到北京、广州、景德镇参观,博采陶瓷业众家之长,对窑炉结构进行改造,经过数次试验,终于使产品达到&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水平,种类也有几种发展到百余种。他的代表作&虎头瓶&,以宋代梅瓶的基本造型为瓶体,仿照五代时期瓷瓶做喇叭型瓶口,借中国民间传统的虎头门环作瓶肩,使得整个造型顶底呼应,静中有动,古朴端庄,威武挺拔。他设计的一些产品,当时已出口到日本、意大利、英、法等国。
任坚任坚(1922年&&1990年),钧瓷艺术大师,自幼受父辈陶冶,酷爱陶瓷技艺,立志继往开来,创新求精,造福后人。任坚年少年时代起,50余年来孜孜以求,以毕生之精力从事钧瓷理论研究、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对钧瓷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钧瓷志》里对其评价:&他的命运和钧瓷的命运息息相关,在陶瓷界是一位有威望、有造诣、有发现、有创造的杰出人物&。
任坚出生于神垕钧瓷世家,其先祖任志修(1811年&&1870年)生于嘉庆十六年,监生出身但却无意于功名,痴迷于钧瓷艺术。任志修晚年总结自己的钧瓷烧造经验,于同治六年编著了《瓷器构造备要》一书,全面详尽地记述了钧瓷制作技艺,是钧瓷历史上第一部技艺专业书籍。任志修之后百余年,其钧瓷制作技艺传至任尚文、任清选、任保魁、任书田等几代子孙,直至第六代传人任坚时,又将家传技艺总结完善,配合科学的制瓷理论,将任氏钧瓷带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1959年,任坚用碎玻璃冲淡氧化钴配制钧釉,烧制出的天青釉色钧瓷,色调古朴高雅,别具一格。后又用长石冲淡氧化钴配釉,呈色更好。此两项成果,在当时曾引起广泛关注和重视,对以后的钧瓷研究,辟开了一条新途径。
1958年,任坚用还原焰烧制钧瓷成功,产品瑞彩纷呈,变化万千。同年秋,在其老师陶瓷专家李志伊的协助下,先后设计建造了1立方米、2立方米、6立方米倒焰窑,烧成了名贵的鸡血红、茄皮紫等钧瓷釉色。1960年,又设计建造直焰窑一座,烧成的钧瓷绚丽多彩,玉润冰莹,为行家所肯定,这在钧瓷烧造史上又是一项创举。同时,他还成功地研制成钧红釉、天青釉等配方。钧红釉,云蒸霞蔚,如火如荼;天青釉,幽雅明快,古色古香,为古陶瓷学者所赞赏。
1978年,任坚在钧釉中加入还原剂,烧制的产品色彩鲜艳夺目,变化多端,此项创新,突破了仅用气体还原烧钧瓷的成规,并得到广泛的应用。
任坚对钧瓷的研究功绩卓著,对细瓷精陶以及色料釉料、陶土的研究也多有建树。其中钙釉的发明和应用,就是任坚的一大贡献。神垕陶瓷业千余年来一直沿用柴灰釉,这种釉料虽有不少优越性,但腐蚀性强,资源日渐匮乏,不但给原料供应上增加困难,还给上釉工人带来许多痛苦。1946年,任坚用方解石等本地原料配成新釉方,经过反复调试,取得极好效果,为当时各厂家所欢迎。窑主们为垄断此项技艺,曾提出用二百车碗(每车75胄,每胄20只)高价买此配方,但遭到任坚的严词拒绝,分文不取,而把此方公开,即此一事,任坚之品格为人可见一斑。
刘富安刘富安,男,日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先后担任河南省禹县钧瓷工艺美术一厂实验室主任、科研所所长、禹州市钧瓷研究所副所长,兼任河南省陶瓷美术协会副理事长,河南省工艺美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审委员会陶瓷专业委员会委员。刘富安钧瓷作品成就主要在于造型创新上,在钧瓷传统器型基础上,创作了上百种钧瓷器型。
1961年,出身于陶瓷世家的刘富安13岁就拜钧瓷著名老艺人卢广东为师当学徒,逐步掌握了钧瓷制作的各项技艺,学会了胎釉配方。
1978年,刘富安创作设计的钧瓷益寿瓶,被选为国家领导人邓小平访问日本的礼品。同年参加了为期六个月的中央美术学院陶瓷创作设计培训班,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很多名家,视野更开阔。他先后协同著名艺术家韩美林、梅建鹰、高庄、郑可、刘焕章、周国桢、顾景舟、罗明瑶等创作出不少钧瓷艺术珍品。197国务院副总理谷牧访问日本,作品作为礼品赠送给日本政府官员。
1984年,刘富安被任命为禹县钧瓷工艺美术一厂钧瓷实验室副主任。同年,经国家品质奖评审委员会评定,河南省禹县钧瓷工艺美术一厂的钧瓷产品被评为第四届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为了表彰刘富安对钧瓷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禹县人民政府授予他&重大贡献者&称号,并荣立禹县第二轻工业系统一等功。刘富安创作的彩釉瓷塑&母与子&,荣获全国工艺美术陶瓷行业创新二等奖;彩釉瓷焚香鼎获全国工艺美术陶瓷行业设计二等奖,并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创新设计二等奖。他研制出新的釉彩翠玉釉,其釉质翠绿,似玉类翠。此种釉施在不同器物上经高温烧制后釉色翠绿,并带有白色斑点,表现出器物的生机和活力,被陶瓷界誉为&恰似大兴安岭的阳春白雪&之美景。翠玉釉秀玉瓶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翠玉釉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5年,禹县钧瓷一厂成立科研所,刘富安被任命为该所所长。他的作品羽毛釉益寿瓶,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二等奖,并选登在《中国现代美术全集》陶瓷卷上。研制恢复古瓷的油滴天目釉成功,著名艺术家韩美林挥毫,赞此釉色为&滴注凝雪,点油化雨&。著名艺术家邓白题字&圆如油滴浮春水,灿若繁星闪夜空&。其作品油滴天目釉直柄茶具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研制的油滴天目釉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8年刘富安被国家命名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总理接见、并将其作品陈列于人民大会堂。时年40岁,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工艺美术大师,也是钧瓷行业第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90年,刘富安的作品翠玉釉秀玉瓶又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杯奖,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收藏。作品双龙戏珠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收藏。
1991年,禹州市钧瓷研究所成立,刘富安由钧瓷一厂调入该所主持技艺筹备工作。论文《中国钧瓷传统手拉坯成型工艺》在1991年北京国际陶艺研讨会上宣读,并在会上进行了手拉坯表演。
1992年,禹州市人民政府任命刘富安为禹州市钧瓷研究所副所长,主持该所的专业技艺工作,并烧出了该所成立后的第一窑钧瓷。在研究所任职期间,他和其他技艺人员一道设计出4立方米新型双孔无匣钵钧瓷窑炉,这种窑炉仍以煤炭作为燃料,新型窑炉不但使钧瓷素胎的装载量大幅度提升,减少了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还保持了传统煤窑的产品品质和艺术效果。这种新型窑炉在该所一直沿用至今,烧制出了不少精美的钧瓷。
1993年,刘富安被评选为河南省优秀专家。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给刘富安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刘富安离开禹州市钧瓷研究所,在神垕建立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富安工作室&。
2000年,刘富安应韩国前总统金泳三之邀赴韩进行文化交流,与韩国著名陶艺家车东哲、许由、吉星等进行了技艺切磋,并进行了手拉坯表演,受到韩国陶艺家的赞誉。金泳三先生对其钧瓷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题词&中华神瓷&。钧瓷作品蜗牛钵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晋佩章晋佩章(1),河南省禹州市火龙镇晋村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美国国家艺术研究院终身荣誉院士。专门从事北方名窑的研究和名瓷的仿制工作。晋佩章对钧瓷的发展历史有独到的研究,著有《中国钧瓷艺术》、《中国钧窑探源》、《中国钧窑釉彩》、《钧瓷史话》、《话说钧窑》、《钧瓷志》(参加编撰)》、《晋佩章作品选》等关于钧瓷的各种著作等。在国内外发表的钧瓷论文达30多篇共计60多万字,为弘扬钧瓷艺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晋佩章先生在著书立说,研究钧瓷理论的同时,还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他对钧瓷的理解,加之技艺精湛,他制作的钧瓷造型端庄,线条流畅,釉色饱满,釉质浑厚,古朴典雅,窑变艺术妙,成为现代收藏家们的新宠。2006年11月,由他亲手设计制作的柴烧钧瓷珍品&铺耳尊&,在北京的一次拍卖会上,以18万元的天价拍出,创下了现代单件钧瓷的最高价纪录。
晋佩章先生的钧瓷作品风格古朴典雅,窑变艺术美妙,每每求新优于常趣,使追慕者难肖其状,难进其神。他为香港回归烧制的凤尾瓶庄重大方釉色玄妙,为业内人士广泛称道。他的名作《蓝雪》,蓝色的鱼石纹与白色的菟丝缕交错流动,形成的画面好像一片片蓝色的雪花飘飘洒洒,飞泻直下,犹如到了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令人称奇叫绝。
杨志又名杨金志,1947年出生于禹州市神后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师,中国古陶瓷协会会员,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许昌钧瓷研究会常务理事
1961年参加工作,1964年进入禹县第一陶瓷厂(禹州市钧瓷一厂前身)钧瓷试验组,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富安(已故)同时拜钧瓷老艺人卢光东为师1985年任禹州市钧瓷一厂科研所副所长,1988年创建杨志钧窑
1978年参加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举办的陶瓷美术设计培训班
1982年参加全国建筑陶瓷业的厂长培训班
1982年作品如意瓶荣获河南省旅游产品优秀奖
1984年创作设计的&象鼻尊&在全国美术陶瓷评比中荣获创新产品三等奖,获河南省旅游产品优秀奖,获中国工艺美术作品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获河南省二轻工业厅优秀新产品设计一等奖
1984年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富安(已故)共同研制的&翠玉釉&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8年,应邀赴京参加中国科技馆新馆新开馆进行陶瓷手拉坯现场技艺表演
1991年新西兰华人于先生收藏杨志作品30余件
1991年,同日本友人外山以久为首的&日中中国陶瓷艺术交流会&代表团进行学术交流,羡慕收藏杨志作品18作件
1993---1998年,多次同美国陶艺家和美籍华人李健森为首的美国代表团进学术交汉与技艺表演,并收藏杨志作品20余件
1998年,中央电视台一套栏目《夕阳红》节目采访杨志制作钧瓷艺术全过程录相,在该栏目专题播出。
2001年,应邀参加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的&中国宋代五大名窑真品暨仿品展&被特聘为专家委员会委员,参展作品被评为&珍品八件&,组委会颁发荣誉证书。
2004年,马来西亚华人甘美燕收藏杨志作品10作件。
2005年,应邀参加浙江省国际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第五届(2005杭州)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工艺美术精品博鉴会,荣获2005&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铜奖
2005年,第二届&中国钧瓷精品展评会&河南省陶瓷手工成型工(手拉坯)职业技能竞赛百花奖活动中荣获金奖2005年,第五届(2005杭州)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览,作品《一帆风顺》荣获特别荣誉奖。
2006年,荣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2006年,荣获河南省技艺能手。
任星航,1955年生,河南省禹州市人,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古陶瓷艺术大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钧瓷柴烧工艺复原人。
任星航不仅复原了宋代双火膛结构钧瓷窑炉,而且恢复了钧瓷柴烧这一久已失传的传统技艺。任星航创作的钧瓷作品,被公认为最接近宋代钧瓷的审美标准,从而成为当代钧瓷艺术的代表人物。
任星航出身钧瓷世家,为任氏钧瓷第七代传人,幼年即跟从祖父任书田、父亲任坚学习钧瓷烧制,系统地继承了任氏家传制钧绝技,完整地掌握了窑炉建造、釉料配制、造型、烧成等一系列钧瓷烧制工艺,且在窑炉设计及烧成工艺上有着极深的造诣。
刘志钧刘志钧男,河南省禹州市人,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工艺美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委、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设计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河南省美术家协会设计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全国钧瓷收藏联谊会艺术总监、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陕西科技大学客座教授、河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河南工艺美术学校兼职教授、郑州轻工业学院轻工职业学院兼职教授。
生于艺术世家,自幼随父学习绘画。先后师从湖北美院院长尚扬教授研习绘画,师从新中国第一代陶瓷人清华美院张守智教授研习陶瓷艺术设计,师从设计专家付中承、陶瓷总工杨文宪研习陶瓷设计及热工工艺。师从&钧瓷泰斗&晋佩章学习钧瓷配釉及烧造工艺。
1989年美院毕业后,就职于黄河科技大学工艺美术系,1993年9月,供职于郑州大学新闻系,1996年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富安一起创建刘富安钧瓷工作室,并任副主任,大师助理。2007年5月就职于河南省陶瓷玻璃行业管理协会,任秘书长,河南省陶瓷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河南陶瓷》杂志执行主编、《陶瓷中国》杂志编委、2012年任河南省美术家协会设计艺委会副秘书长、2013年任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在陶瓷艺术创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研习、领悟传统陶瓷文化艺术的基础上,融入现代陶瓷设计理念与手法,创作出许多优秀陶瓷作品,并在学术和技艺上开拓进取,锐意创新。
个人作品连续三年斩获&河南之星&艺术设计大赛金奖,主持策划实施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43届陶瓷艺术大会禹州分会&,主持策划实施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主办的&首届(国际)汝瓷文化节&,主持策划实施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河南首届陶瓷艺术大展&,主持策划实施第一、二、三届&全国钧瓷藏家展&。被河南省发改委授予&河南省陶瓷艺术突出贡献奖&、&河南省最佳设计师&,被河南省工商联授予&中原陶瓷文化杰出青年&
获国际和国内大奖80余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计30余篇。作品20余件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院等收藏机构永久收藏。
孔相卿孔相卿,男,1963年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收藏家最喜爱的陶瓷艺术大师,河南省陶玻协会副理事长,许昌市十大技艺状元,孔家钧窑有限公司艺术总监、董事长。其创作理念强调&能繁不简&作品造型复杂。
从事钧瓷艺术研究30多年,在钧瓷的釉色、工艺造型、烧成方式等方面均有重大技艺突破,率先在钧瓷界带头发掘、规范钧瓷的制作工艺,经过研究、整理北宋钧瓷的传统工艺手法,论证釉色形成的理论依据,创立了提升钧瓷制作的工艺方法,一改建国以来钧瓷制作笨拙、单一的局面,真正体现出宋钧的艺术美。并培养大量专业技艺人员,为钧瓷行业的振兴和产业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孔相卿曾多次在国内主要陶瓷刊物上发表过论著,1992年&钧釉形成机理&发表于《中国陶瓷》杂志,2001年&钧瓷八美&发表于《中国陶艺》杂志;2002年&灵气的凝聚&发表于《中国陶艺》杂志,在陶瓷业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冀德强冀德强,男,禹州市人,1968年2月生,中共党员,现为禹州市钧瓷研究所副所长、许昌市民协副主席,许昌(中国)钧瓷研究院副院长,许昌市陶瓷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1989年毕业于周口师院美术系,同年任教于禹州市神重陶瓷职业高中,从事陶瓷造型设计的教学和研究。1993年调入禹州市钧瓷研究所,专业从事钧瓷造型设计、釉料配制、窑炉创新、制作工艺的研究。其作品曾被外交部。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国妇联等单位及邓亚萍、萨马兰奇个人收藏。1999年被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河南省民间艺木家&称号,2003年被河南省陶瓷玻璃行业管理协会授予&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称号,2011年被文化部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和中国建陶协会联合授予&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是从事钧瓷发展事业仅有的10个国字号大师之一。
其他人还看
创建者:中国陶瓷网
最近更新:
© 2002- 中国陶瓷网All Rights Reserved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号-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元时期钧瓷三足琴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