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32化身化身有哪三十三种,观音菩萨32化身化身有多少种变化

【音画】观音世菩萨的三十三种化身
我的图书馆
【音画】观音世菩萨的三十三种化身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有求必应观世音菩萨!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有求必应观世音菩萨!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有求必应观世音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菩萨的33种
  一、杨柳观音(佛身):右手持杨柳,踞坐岩上,手持净瓶。  二、龙头观音(辟支佛身):以不同姿态乘龙显圣于祥云中,是化身天龙之身  三、持经观音(声闻身):箕坐岩上右手持经卷若读书,也有一说释持经为声闻身。  四、圆光观音(梵王身):身后有火焰圆光,大放光明。或释圆光为普门品中"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相应。  五、游戏观音(帝释身):五色祥云上箕坐或漫步自在形。  六、白衣观音(自在天身):敷草坐岩上,左手持,右手结与愿印,身着白衣,处白莲花之中,或结定印以为是比丘与比丘尼的化身。  七、莲卧观音(天大将军身):双手合掌,在莲叶上作半卧姿,表卅三观音之小王身。  八、泷见观音(大自在天身):在高山倚岩而坐,坐眺望流泉飞瀑,表普门品中"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之意。  九、施药观音(毗沙门身):常为右手拄颊深思,左手放在膝上捻莲花,表示观音无时不在惦念疾苦,考虑拯救。或释为表普门品中"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十、鱼篮观音(小王身):脚踏鳌鱼背上,手提盛鱼的竹篮,或为手提鱼篮的民间少妇形象。  《西游记》中对此形象有发挥,因而在民间影响很大。  渔篮即马郎妇观音很生动。原陕西民风悍凶,不知有三宝。元和十二年忽有一孤身美女提篮卖鱼,人皆竞欲娶之。女子说:有一夕能诵《普门品》者,可归,早晨有廿余能诵彻。女子再授《金刚》,至晨能背者犹十人,续再授《法华经》全帙,给三天期限,结果独有马氏子能。马郎迎娶后女子即称病,须臾便死,体且烂坏。瘗埋后数日,一紫衣老僧至葬所,命启开视之,唯见黄金锁子骨。老僧说此为观音大士,悯汝悲障重,垂方便示化。此后陕西地方诵经者益多。宋黄庭坚《观音赞》说:"设欲真见观世音,金沙滩头马郎妇。"  十一、德王观音(长者身):趺坐岩畔,右手持杨枝,左手置于脐前,表卅三身之梵王,梵王乃色界之主,其德殊胜,故称德王。  十二、水月观音(身):作观水中月形状,以喻诸法如水中月而无实体,或释为表卅三身之辟支佛  十三、一叶观音(宰官身),又作莲叶观音、南溟观音。乘一片莲叶漂浮水上,故有此名。相传日僧道元自返日时,遇暴风于南溟时即默祷观音,忽见大悲尊乘一莲叶浮于海上,风浪遂止。及登岸,刻造所睹观音像奉于南溟观音寺,故有此称。或释为表卅三身中宰官。  十四、青颈观音(婆罗门身):青颈观音,其像为三面四臂,所持之物为杖、莲花轮、螺四种,身色为红白,颈为青色。传为观音降魔解救众生,为不使毒药传世害人而吞食,致使颈呈现青色。或释为表卅三身中佛身  十五、威德观音(比丘身):箕坐岩畔,左手持莲花,或释为表卅三身中天大将军身  十六、延命观音(比丘尼身):倚水上之岩,右手支颐,头戴宝冠设之圣像。或释为表普门品中"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  十七、众宝观音(优婆塞身):趺坐地上,右手向地,左手放于弯膝上。或释为表卅身中之长者。  十八、岩户观音(优婆姨身):端坐于岩洞中,静思入定。或释为表普门品中"元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燃,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十九、能静观音(长者妇女身):伫立岩畔,两手按一岩上,望海沉思。或释为表《普门品》中"为求金银琉璃……等宝物,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称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  二十、阿耨观音(居士妇女身):传说阿耨达池位于瞻部州香山以南、大雪山以北,《大唐西域记》亦有提及。阿耨观音名即由此而来。或释为表《普门品》中: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二十一、阿摩提观音(宰官妇女身):常乘白狮子而身放火光之像,四臂分持摩竭鱼、白吉祥鸟、凤头箜篌。表无畏之义。或释为表卅身中之毗沙门身  二十二、叶衣观音(婆罗门妇女身):敷草坐岩上,身穿千叶衣。或释为表卅三身之帝释。古印度东南部就有一个夏帕拉族,以树叶为衣。婆罗门教女神亦有此形象  二十三、琉璃观音(童男身):又称:"香王观音"、"高王观音"、形象为两手捧一琉璃壶,乘一莲瓣浮于水上。或释为表卅三身中自在天身。  二十四、多罗尊观音(童女身):多罗意为"眼"、"瞳子"、作中年女像,合掌持青莲花。或释为《普门品》中"或值怨贼绕,各值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二十五、蛤蜊观音(天身):居于两扇蛤蜊壳中,或乘于蛤蜊之上渡海。此像缘出唐文宗食蛤,遇观音现於其中的故事。据《观音慈林集》卷下载,唐文宗一向极好喜食蛤蜊,沿海地方官吏以进贡为口实,大加收括民财,致怨声载道。观音闻知后为解救众生,变为蛤蜊,示现于皇宫的厨房。文宗见后惊奇,请终南山恒政禅师致问,乃知观音化现教示,即下旨停罢贡蛤蜊,永戒食蛤。又令天下寺建观音殿,沿海渔民额手称庆,家家奉供,称为蛤蜊观音。  二十六、六时观音(龙身):作居士装束,表卅三身之居士,以佛教徒每日六时(晨朝、日中、日没、初夜、中夜、后夜)奉供不断,故名。法隆寺中似有六时观音。  二十七、普悲观音(夜*身):衣端受风立像,表大自在天身  二十八、马郎妇观音(乾闼婆身):妇女立像,表三十三身中的妇女身。  二十九、合掌观音(阿修罗身):合掌立像,表三十三身中婆罗门身。  三十、一如观音(迦楼罗身):形象为乘云飞行空中,右手持说法印,能制伏雷电等魔扰。普门品中有:"云雷鼓掣电,降雹澎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配图的经本多画有雷电降电与观音埸面。  三十一、不二观音(紧那罗身):双手相*或低垂,在水中立或坐于莲叶之上,身着天衣,飘然自得地浮于水面。表执金刚身。  三十二、持莲观音(摩睺罗迦身):手持一莲花,站或坐在莲叶上,多为容貌姣好的少女形象,表童男童女身。  三十三、沥水观音(执金刚神身):又称"滴水观音",一手持瓶作泻水状,一手作法印,或持杨枝。表《普门品》中"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农历二月十九&
观音菩萨,本名观世音,梵语音译为"阿那婆娄吉低输"或"阿婆卢吉低舍伐罗",与我国汉族寺庙中的文殊、&
普贤和地藏菩萨一起,并称为四大菩萨。在佛经中,称观音为大慈大悲的菩萨,受苦受难的众生,只要诚心诚意地念诵其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其名即由此而来。据说观音菩萨生于夏历二月十九,涅槃日是九月十九,成道日是六月十九。这三个日子都是虔诚的信徒大事烧香供奉的重要日期。观音菩萨又作观世音、观自在、光世音等。在佛教中,他是西方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观音菩萨在中国民间受到最普遍、最广泛的信仰,在佛教各种图像或造像中观音菩萨的像也最为常见,而且种类繁多,变化也极大。因此观音菩萨单独列出。
&&&&&当世间众生在碰到各种困厄灾难时,只要信奉观世音菩萨,诵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这时他就会“观其音声”而前来解救,使受难众生即时得以脱困,所以这位菩萨的名号就称为“观世音”。
&&&&&&&&佛教中有关观世音菩萨的经典很多,最流行的是《法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一品集中叙述了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度众生的功德和能力,因此这部经译出不久,这一品就被人广泛传抄,单独流行,并且被称为《观世音经》。
&&&&按照佛教的说法,观世音菩萨是一位救苦救难的大菩萨在《观无量寿经》等宣传西方净土思想的佛经中,还说到观音菩萨会随同阿弥陀佛一起接引希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因此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就更容易为人们接受。
&&&&在佛教各种菩萨像中,观音菩萨像的种类最多,这大概与观音菩萨有各种化身的说法有关。一般来说,当他作为‘西方三圣”之一,与大势至菩萨一起随侍于阿弥陀佛像身边时,这时的观音菩萨头戴宝冠,冠上有化阿弥陀佛像。其他形相及衣物装饰则与别的菩萨像没有多大差别。中国佛教寺院中,在大雄宝殿供奉的主尊背后,常常塑有立于大海之中、鳌头之上的观音菩萨像。这是依据佛经所说,观音菩萨说法道场在南海之中的普陀洛伽山而创作。此时的观音菩萨,大多被塑成一位中国古代仕女的形象,如上海玉佛寺、杭州灵隐寺等都是。有时观音像旁,还塑有一个小小的童子像、童子面向观音菩萨,双手合十,这就是所谓“童子拜观音”。这是按《华严经·入法界品》中所说,善财童子由文殊菩萨指点,先后参拜五十三位“善知识”,而其中第二十七位即是观音菩萨的故事而创作。
观音大士驾慈航, 功德难筹亦难量,
无量劫前光明主, 救渡众生除三障,
化现无数妙法身, 足踏莲华游十方,
常怀慈心闻世音, 普施天淋甘露浆,
众生大恩依怙主,无碍笑声震魔网,
念念称颂观世音,利益有情在莲邦。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日(农历二月十九日)恭逢佛教中传统的观世音菩萨圣诞。在南朝宋昙无竭三藏所译《观世音菩萨授记经》记载了在过去广远无量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无量德聚安乐示现世界,金光师子游戏如来教化之中,有威德王在他的园林中入于三昧,在王左右有二朵莲花从地面踊出,杂色庄严、香气芬馥有如天栴檀香,莲花中有二位童子化生其中,跏趺而坐,一名宝意、另一位名宝上,与王互有关于“不住”的问答,并一起去敬礼金光师子游戏如来,请教什么样的供养是世界上最好的对如来的供养。在得到金光师子游戏如来“当发菩提心,广济诸群生;是则供正觉,三十二明相;”的教诲后,两位童子发菩提心,作菩萨誓愿:“当于万亿劫,大悲度众生;如今日佛土,清净妙庄严;令我得道时,超踰亿百千。”。释迦牟尼如来于经中开示,这两位童子就是现在的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大势至菩萨摩诃萨,而当时的威德王即释迦牟尼如来本人。宋代施护等译《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中,亦有师子游戏金光王如来住世时,无量光如来之前身胜威王时期,忽然左右二胁生二莲华,殊妙可爱,清净犹如龙实栴檀香,于其华中生二童子,跏趺而坐,亦于佛前做此问答,有此盛事,以为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大势至菩萨摩诃萨在佛前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两则记载。
  《观世音菩萨授记经》中,威德王与二位童子礼佛,金光师子游戏如来向二位童子开示的段落如下:
  是二童子说是偈已。与威德王俱诣佛所。头面礼足。右绕七匝。合掌恭敬于一面住。时二童子即共同声。以偈问佛
  云何为供养  无上两足尊  愿说其义趣  闻者当奉行  花香众伎乐  衣食药卧具  如是等供养  云何为最胜 
  尔时彼佛即为童子而说偈言
  当发菩提心  广济诸群生  是则供正觉  三十二明相  设满恒沙刹  珍妙庄严具  奉献诸如来  及欢喜顶戴  不如以慈心  回向于菩提  是福为最胜  无量无有边  余供无过者  超踰不可计  如是菩提心  必成等正觉 
  时二童子复说偈言
  诸天龙鬼神  听我师子吼  今于如来前  弘誓发菩提  生死无量劫  本际不可知  为一众生故  尔数劫行道  况此诸劫中  度脱无量众  修行菩提道  而生疲惓心  我若从今始  起于贪欲心  是则为欺诳  十方一切佛  嗔恚愚痴垢  悭嫉亦复然  今我说实语  远离于虚妄  我若于今始  起于声闻心  不乐修菩提  是则欺世尊  亦不求缘觉  自济利己身  当于万亿劫  大悲度众生  如今日佛土  清净妙庄严  令我得道时  超踰亿百千  国无声闻众  亦无缘觉乘  纯有诸菩萨  其数无限量  众生净无垢  悉具上妙乐  出生于正觉  总持诸法藏  此誓若诚实  当动大千界  说如是偈已  应时普震动  百千众伎乐  演发和雅音  光耀微妙服  旋转而来降  诸天于空中  雨散众末香  其香普流熏  悦可众生心
 <img style="BORDER-BOTTOM: 0 TEXT-ALIGN: BORDER-LEFT: 0 PADDING-BOTTOM: 0 LIST-STYLE-TYPE: MARGIN: 0 PADDING-LEFT: 0 PADDING-RIGHT: 0 DISPLAY: BORDER-TOP: 0 BORDER-RIGHT: 0 PADDING-TOP: 0px" title="" alt="农历二月十九日&恭逢观世音菩萨圣诞" src="/DownloadImg/0/" real_src="/DownloadImg/0/">&&&&在观世音菩萨的诞辰,普请念诵《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译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否?  无尽意言:甚多,世尊。  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  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  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  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  宏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  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  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  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  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  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  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  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  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  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  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  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  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  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  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  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燃,  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  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  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  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  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  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  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  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  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  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  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  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
&&&&&&&&&释乐谦撰稿&&&&&&&&&《琉璃坊》编辑部整理
千处祈求千处应 &苦海常作度人舟
大乘佛教认为十方世界中有无量诸佛,同时也有无数菩萨常住世间,随机变化各种形相方便解救有情、引导有情离苦得乐。在这众多菩萨当中,观音菩萨是众所周知,最广为崇敬、流传的一位。
谁是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简称观音、观音菩萨,又名观自在菩萨,是汉传和藏传佛教里最具代表性及影响力的大菩萨,以修“耳根圆通法门”而悟道、证大自在,观察世间种种受苦音声而寻声救苦,现三十二应化身,救七十二种大难,因而名为“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VS观自在&根据一般通俗的释义:观音全称“观世音“,梵语是“阿瓦卢积德伊斯伐腊”(Avalokitesvara),意为“观照世间众生之痛苦”。“观”有观照之意,是能观的智慧,即以大悲无漏之圆通大智来观照、度化世间。“世音”是这位大悲菩萨所观照的对象、境界。“世”并不仅指人世间,而是包括六道之所有人类、天道、修罗、畜生、饿鬼和地狱有情。“音”是指六道有情遇难、受苦时念诵观世音菩萨名号的悲切音声。
《法华经普门品》中记载:“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褊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菩萨名号,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中国译名的“观世音”最早出现在公元252年,曹魏时期的印度僧人康僧铠翻译《无量寿经》时将之译为“观世音”,后于公元406年鸠摩罗什大师翻译《法华经》时又再次用了“观世音”一词。
公元663年,唐朝的三藏法师玄奘从印度将佛学典籍与梵文带回中国,在长安从事大规模的佛经重译工作时,纠正了以往的旧译,而将“观世音”一律改为“观自在”,以切合梵字原文Avalokitesvara的含义。此字原来是由两个梵字拼成:Avalokita与isvara。前者意思是“观看”和“照见”,后者意即“自在”,全意应为“观照自在”,简称“观自在”。
何谓“观自在”?如同观世音菩萨先以耳根听闻外来的各种声音,然后再向内倾听:闻无声之声,直到六根究竟清净时,则虽闻而不闻,不闻而闻,对内、外境界不生执著,因此称为“观自在”。
在众菩萨中,观音为何是“慈悲”的代表?&所谓“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在自然界的灾变与人间社会的祸难不可能消除的情况下,观世音菩萨以其夙愿,不分贵贱贤愚、良善丑恶,恒时观照世间有情的烦恼和痛苦的呼唤,在现实的娑婆世界以千手千眼寻声救苦、解难化厄的品格,使其自然成为慈悲的化身,成为有情永远的信仰和希冀。只要有情一心系念观世音菩萨或口称菩萨圣号,就会得到菩萨的随即解救化厄、有求必应。
这种爱护有情、给予安乐的心行称作“慈”,而怜悯有情、解除苦厄的心行则为“悲”。观世音菩萨有博大无边的慈爱心,也有深切非凡的悲悯心,因此被亲切地尊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简称“大悲观世音菩萨”。
观音曾经是佛吗?&释迦牟尼佛在《观音三昧经》中说“观音于我前成佛,我为苦行弟子。”《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也记载:“观世音菩萨实乃过去古佛,早在久远劫前已成正觉,佛号‘正法明如来’。”
观音菩萨的出道之早,是十方世界许多诸佛所望尘莫及的。但正法明如来悲心恳切,见有情耽溺苦海而不知往返之途,故发弘愿倒驾慈航,以菩萨庄严身方便示现上求佛道、下化有情,只要世间有一有情尚未得度,菩萨便寻声济苦、永不休息。
观音是舶来品?从印度到中国&观音菩萨圣号在中国的初现,是在三国时期,魏国译师康僧铠到洛阳初次译出《无量寿经》二卷时,首次将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及得大势菩萨介绍入中国内地。接着,西晋竺法护尊者翻译了《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述说菩萨的慈悲救难,深得人们的喜爱阅读。到了东晋,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佛教宗派,即净土宗开始盛行时,西方极乐世界的首席菩萨观世音才开始在中国广泛流传。之后,有关观音菩萨的经典被大量地翻译,使得观音菩萨的圣号迅速为人们所熟耳。
随后南北朝时期的一百五十年间,中国各地战事频繁,生灵涂碳,人们很快就在慈悲救苦的观音菩萨身上找到了信仰寄托。到了北朝,观音菩萨的造像数量尤为惊人,甚至可与释迦牟尼佛造像之多并驾齐驱。观音信仰在中国民间和深植民心的地位总算巩固了下来。
观音菩萨住哪里?&观音菩萨的道场有很多说法,但根据佛经的记载和菩萨后来的应化示现,较重要的有四处:
西方极乐世界&按《悲华经》所说,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他是即将继承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为教主的一位大菩萨。据说阿弥陀佛在因地做转轮圣王之际,菩萨是彼王千子之中的大太子,名叫“不旬”,出家后号“观世音”。观音菩萨将在阿弥陀佛入灭后成佛,佛号“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彼佛国土名“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
同时在《大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以及《观世音授记经》等,也说观音菩萨是西方阿弥陀佛的胁侍,常住于极乐世界,以阿弥陀佛为师,并辅助弥陀之教化。在《观无量寿经》中记载:“观音菩萨于宝冠中顶戴弥陀,若有众生愿生极乐,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并诸圣众,将现于前,手执莲台,接引往生。”由此可知,观音菩萨的道场根本就是在西方极乐世界。
印度南方之补袒洛迦&若依《华严经》的记载,叙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过程中,他所参访的第二十八位大善知识,便是观世音菩萨。经中说明在“印度的南方有山,名补袒洛迦,那里住着一位菩萨,名观自在。此山位于海上,山为众宝所成,极其清净,遍山长满华果树林、泉流及池沼,一切严饰具极尽巧妙之能事。观音菩萨于此结跏趺坐,有无量菩萨围绕,聆听菩萨宣说大慈悲法。”从这一记载看来,南海普陀山之得名,实是受了《华严经》所说补袒洛迦的影响而出现。而观音菩萨的道场,似乎就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南印度了。
中国浙江省的普陀山&依一般中国人的信念来说,观音菩萨即不在西方净土,也不在印度南方,而是在中国浙江定海县的普陀山。此山位于一岛屿,该岛原名“梅岑”,意即“世外桃源”,也是道家的“仙境”。古时中国与日本、高丽、新罗等国来往,多取此岛为转息站,以候风信扬帆。
到了五代的后梁贞明二年,距今一千零六十馀年之时,有一位赴华求法的日本僧人,名叫慧锷,请到一尊观音圣像,想带回日本供养。不料当他的坐船经过舟山群岛时,却被狂风恶浪阻住了行程,传说当时的海面上涌出了许多铁莲华,船只不能前航,慧锷被迫将观音菩萨圣像请上了一个小岛,在那里筑了一个茅棚来供养。观音菩萨与此岛有缘,日子久了,朝拜的人群逐渐增多,终于更名为“普陀山”,与文殊菩萨的五台山、普贤菩萨的峨嵋山、地藏菩萨的九华山合称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
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西藏人相信这个世界犹如一朵莲华,西藏的拉萨为莲华的中心,是观音菩萨的净土,因此将达赖喇嘛尊者的居所命名为“布达拉宫”。布达拉之得名,同中国普陀山之得名一样,均由梵字“补袒洛迦”而来。
据说在布达拉宫内唯一的主佛殿中,供奉着一尊由檀香木刻制的观音菩萨像。相传藏王松赞干布在修建此宫时,一棵檀香木的树干开裂,内现四座佛像,其中之一为观音菩萨像。当时这尊菩萨像曾开口说“松赞干布为吾化身,吾愿往西藏雪邦,为松赞干布本尊”,言下之意,即护卫雪域众生,因此藏人们深信观音菩萨一直都在护佑着雪域人民的安宁和幸福,而布达拉宫从此象征观音菩萨的净土,它在藏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观音是男是女?&若根据佛教经典中的记载,观音菩萨绝大部分都是以男性的形相出现的。《华严经》中曾说到“勇猛丈夫观自在”,经中“勇猛丈夫”的称谓即说明了观音菩萨的男子身份。
《悲华经》中还记载观音菩萨为王太子时发誓度众生的事:往昔劫中,阿弥陀佛为转轮王时,观音菩萨为其太子,名曰“不旬”。尔时宝藏佛为王授记已,王太子供佛斋僧,遂发大心,曰:“若有众生,受三途等苦恼,凡能念我、称我名字,为我天眼天耳闻见,而不能免斯苦者,我终不成菩提。”时宝藏佛寻为授记,曰:“汝观一切众生,欲断众苦,我今字汝为观世音。”经文中清楚地表明观音菩萨本是王太子,同时亦说明他得名的由来是因为他大慈大悲的本愿“观一切众生,欲断众苦”。
另外,根据《观世音授记经》中说:“昔于金光狮子游戏如来国,彼国之中,无有女人。王名威德,于园中入三昧,左右二莲华化身二童子,左名宝意,即观世音是;右名宝尚,即得大势是。”此经中也表明观音菩萨和得大势菩萨一样,是莲华化身的童子,是男子身。
然而,随着历代观音菩萨的应化事迹在民间的大量传颂,民间供奉观音菩萨的也越来越多。观音菩萨的形相从此逐渐从男性演变为女性,考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根据佛经的记载,观音菩萨有三十二应身,完全可以从威武的男相应化成相好庄严的女身;二、历代供奉观音菩萨的以闺阁中人居多,她们喜欢菩萨以女性形相示现,更显得慈悲、亲切。如此辗转流传,观音菩萨便逐渐成为女性。
观音菩萨由男变女的演变史&若从造像上来看,观音菩萨即有男身、也有女相的造型。早期印度佛教初传入中国时,也即是隋唐以前,观音菩萨还依旧是男身,明显的标志就是唇上的一撇小胡子。那时的观音形相大多现王子相,体格刚健、清貌秀骨,有者身披王族衣冠,有者神采优闲、现济度相,站、坐之姿明显是男相;唐代以后的观音像脸庞渐趋丰腴圆润,并且双眉细长、红唇秀鼻、黑发披拂,面容更显俏丽,逐成为象征如母慈爱的女性形相了。盛唐时代其着装似为透明轻薄的裙裾,呈雍容华贵状,尽符当时的女子美。到了宋代,观音菩萨才变成了女相,元明之际便成了典型的中国淑女了。
事实上大乘佛教对男、女性别的看法是:“一切诸法无有定相,非男非女,一切女人亦复如是,虽现女身而非女也。”世俗人间对男、女性别有很大的歧见和分别心,但观音菩萨神通无边,无处不在,大慈悲悯,全无分别,其救苦救难之三十二应身没有男、女身之分。为了方便教化不同类型的有情,观音菩萨随机应变,应各有情的时代文化、风土人情和知识嗜好的种种习惯、因缘,而自在地示现不同的身相来救拔有情,其中即有男身亦有女容,而此男、女形相只是方便应化,实际上并无性别之区。
总结以上所说,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观音菩萨的形相在佛经的记载中主要是以男性的形相显现的。六朝时期,人们传说中梦见或看见的观音菩萨也大都是男性形相,到了隋唐初期,就开始有一些以女相显现的观音菩萨画像。在《历代名画观音宝相》中,就影印有唐代大画家吴道子所绘以女性显相的绢本观音画像,笔法超妙,潇洒飘逸。到了宋代,以女性现相的观音菩萨画像更多,如当时钱塘名画家马和之,画过不少的观音菩萨画像,都是以女性现相的。
再从文学方面的记载来看,在唐代文人笔下,就有不少诗文作品,描述观音菩萨是以女性形相示现的。如《普陀山志》中记载: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乘船南下至补袒洛迦山,登山礼拜观音大士。他在随后所作的《观音大士赞》中,所描述的观音菩萨形相完全显现出一位穿戴极细致的女性的雍容华贵和慈祥端庄:&宝冠晃耀圆光列,璎珞遍身明皎洁。&脸如水面瑞莲芳,眉似天边秋夜月。&轻衣金镂披霞抉,飘渺素服偏袒臂。&玉伽珂佩响珊珊,云罗绶带珍珠缀。&红纤十指凝酥贰,青莲两目秋波细。&朱髻皓齿排玉珂,端坐昂昂劫几何?
就以上的结论,我们可以这么说:观音菩萨是在中国改变性别的。
观音菩萨为何由男变女?&这是菩萨的慈悲,应民众信仰的需要而示现:人类当中女性便占了一半,并且女性象征平和、仁爱、温柔、慈祥,与观音菩萨悲悯护生的功德相符。同时,菩萨并非清一色男性,此象征不论是男是女,只要积极修心养性,精进求取佛道,同样可获成就。这在早期中国民间普遍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观念的社会条件下是一举重大的思想突破,也无怪乎观音菩萨的信仰较于其他佛菩萨们的信仰更能深得民心,并特别为女性信徒所崇仰。
若针对中国文化而言:母亲是“慈悲”的象征,而观音菩萨本身所体现的“慈悲”,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母性的特质,也就是所谓的“父严母慈”。但在佛教传统中,智慧被视为是女性的特质,慈悲才是男性特质。菩萨慈爱众生,与佛陀一样,所以被视为男性。中国文化向来以母性表征“慈悲”,因此可以了解观音菩萨的温柔女相在中国特别盛行的原因。
另外,在印度和西藏的艺术家和工匠们,对于佛像的描绘和创造,往往会一丝不苟地严守经典仪轨,绝不创新形相或擅作增减,因此他们的同一类佛菩萨像不管是在绘制的技术上、造型、色彩、神态、衣饰、手印或法器上多是大同小异,而到中国以后就不同了。中国的文人、艺术家和工匠们“随心造像”,认为只要出于诚心,即使并非经过严谨训练的仪轨造像师,一样可以造画佛像。虽说观音菩萨的女性化并非由当时的艺术家或工匠所发明,但他们确实促使人们经由视觉形相,而逐渐建立起女性观音菩萨的概念,而那批绘制或雕刻女性观音菩萨的艺术家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必然也是反映了当时的流行概念。
最后,不可否认的,是历代观音菩萨灵验的故事、传说和文学宝卷为民间女性观音的盛行起了不少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以香山寺妙善公主的传说和《妙音宝卷》中白衣观音的故事最广为流传。此外,唐代妇女的社会地位相对提高,武则天曾入寺为尼,号称自己是弥勒转生,这对于观音形相的改变,具有其影响力。
简而言之,观音自印度来到中国,在中国从男身转为女相的主要原因至今仍无一个定论,不过这与中国的文化思想,艺术的表达方式,时代的演进是息息相关的。
妙善公主之传说是否有考据?&妙善公主的故事据说最早源于唐代高僧道宣大师听天神所讲。根据《编年通论》卷十记载:唐朝南山道宣律师尝问天神:“观音大士缘起为何?”天神对曰:“往昔过去劫,有王曰庄严,夫人曰宝应。生三女,长曰妙颜,仲曰妙音,季曰妙善,乃至现千手千眼像。按妙善公主,即后之观世音也。”
随后道宣大师的弟子义常将其纪录下来,后又传至河南汝州香山的僧人怀昼。僧人祖绣又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肯定,于是这一个说法便逐渐传播开来,在民间广为传颂。到了元明时代,有人在此基础上写成《南海观世音菩萨略传》,从此妙善修道成观音的故事便为民间普遍所接受,并且不断渲染,涌现出大量的文学、戏剧、散文和各式的艺术作品。
观音信仰为何如此普遍?&观音信仰传入中国大约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哀鸿遍野,民生处于水深火热、苦难深重的动乱社会,自然期盼有一位能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的救世主的出现。在这种天灾人祸频生的大环境下,束手无策、陷于失望甚至绝望境地的平民百姓们,很快就与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相应,于是中国社会对此菩萨的信仰与崇敬从此根深蒂固。
与此同时,在大多数佛教徒的心目中,总觉得佛陀高高在上,使人既有庄严感,又有隔距感。而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故事为人们所喜闻乐道,使人既有难舍的亲切感,又有被呵护的安全感。人们普遍上所迫切需要解决的,并非遥远的来世,而是现实、眼前的今生,诸如生存温饱、消灾避难、化险为夷等种种具体问题。因此很多时候,不仅是佛教徒,就连非佛教徒也知道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和灵感应验,不时会将风风火火的危急、琐琐碎碎的小事,甚至连婚嫁、仕途等,统统求诸于这位最有悲悯之心的菩萨。
此外,开展圆满的慈悲心是有情心灵的最大成就,亦是人性最终极的表现。慈悲心不仅能利他,也能令自己的心地安祥、沉稳,充满喜悦。在诸佛菩萨当中,最能表征此无限悲心、无尽慈爱的,首推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是人们觉得最有亲和力、最温暖、也最具有人间性格的慈颜悲容。有了观音菩萨作为人们归投、礼赞、忆持、依靠和祷告的对象,就像小孩依偎在慈母的怀抱一般,人们的生活从此有了方向、希望和安慰,人们的信仰得到凭据,人们被烦恼和苦痛所压迫的心灵也就有了安歇之处。
观音法门基本有七种&据《圣严法师教观音法门》一书表示,观音法门涵盖两则心要──自利与利他。往内,圆修智慧、净觉解脱,即自利;向外,普门示现,悲济救拔,即利他。
基本上,对于初学者入门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七种:&&第一、《楞严经》的耳根圆通法门。&第二、《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法门。&第三、《法华经·普门品》的持名法门。&第四、〈六字大明咒〉,也就是诵“唵嘛呢叭咪吽”的修持法门。&第五、〈白衣大士神咒〉。&第六、《延命十句观音经》。&第七、《大悲心陀罗尼经》的〈大悲咒〉修持法。
观音信仰在西藏的地位&“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由这简单的两句话,就可以了解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在中国民间的普遍崇信程度。在西藏地域,家家户户中的大大小小无一不会念诵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嘛呢叭咪?”。举凡是中国或西藏寺院,不论大小华陋,必定供奉着观音菩萨的圣像。因此不论是在都市、村庄、山里、船上,几乎只要是有人烟的地方,都有人供奉、信仰观音菩萨。由此更可见观音菩萨与人类的因缘的确非常深厚。
尤其在西藏人的心目中,他们的民族是由观音菩萨的化现所生。藏人们深信在他们历史上的名王及高僧们,如藏王松赞干布和历代的达赖喇嘛,包括现在第十四世的达赖法王,都是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权现。
在西藏,几乎可以这么说:西藏民族除了佛教以外,便没有其他文化,更可以进一步说:西藏的人民若没有了观音菩萨,他们的佛教信仰便不能完全。从藏王松赞干布开始,观音菩萨便一直是西藏佛教的信仰核心。因此在西藏,人们普遍上虽不能像喇嘛一样地接受有系统性的佛教教育,但他们对于观音菩萨的忠诚和对修持观音心咒“?嘛呢叭咪?”的虔信程度,是没有其他任何民族所能够比拟的。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有说:“佛告观世音菩萨:汝于娑婆世界,有大因缘。若天、若龙,若男、若女,若神、若鬼,乃至六道罪苦众生,闻汝名者、见汝形者、恋慕汝者、赞叹汝者,是诸众生,于无上道必不退转,常生人天,具受妙乐,因果将熟,遇佛授记。”观音菩萨与此土众生的因缘最深切,由此可见。
最受藏人欢迎的观音化身:&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是西藏佛教里最为普遍修习的观音形相。据说观音菩萨修道之初,曾发誓愿:“愿于生生世世修菩提心、行菩萨道,尽度一切有情成办佛道,我方成佛。若有违此愿、暂舍菩提心行,则我身首碎裂千片!”因此观音菩萨经久远劫,孜孜不倦地解脱六道受苦有情。
有一回,菩萨观望娑婆,发现他无数劫来的精进和不断救度有情,竟然没有减少在轮回中受苦的众生。菩萨顿感失望,于一顷间萌生退心,随即菩萨的头颅和身体破裂千片,痛苦难当。于此危急之刻,阿弥陀佛忽然出现,含笑安慰菩萨,并将菩萨的头颅化为十一首,将菩萨粉碎的身躯化为庄严的千手千眼,以便随时随机应化,永久庇护、广度有情。
根据密续经典《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称:观世音菩萨示现千手千眼,表示以千手遍护有情,以千眼遍观世间,普度一切有情,因此证得广大圆满无碍之大慈大悲。
度母也是观音&观音菩萨在西藏佛教中的化身,以二十一位救度母最为称着。此众度母均是呈女相的菩萨,藏语称为“朵玛”(Drolma)。二十一位度母的身色不一,主要有金、白、蓝、红、绿。蓝色度母稍呈忿怒相,绿度母则为二十一度母的主尊。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是主事业速疾成就的绿度母和主延寿的白度母。藏族传说中的藏王松赞干布有两位明妃:来自中国的文成公主和尼泊尔的赤尊公主便分别是绿度母和白度母的化身。
愿宇宙祥和&&世界和平&&国泰民安一切善知识,六时吉祥,菩提增长……
顶礼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img style="BORDER-BOTTOM: 0 TEXT-ALIGN: BORDER-LEFT: 0 PADDING-BOTTOM: 0 LIST-STYLE-TYPE: MARGIN: 0 PADDING-LEFT: 0 PADDING-RIGHT: 0 DISPLAY: BORDER-TOP: 0 BORDER-RIGHT: 0 PADDING-TOP: 0px" title="农历二月十九日&恭逢观世音菩萨圣诞" alt="农历二月十九日&恭逢观世音菩萨圣诞" src="/DownloadImg/0/" width="490" height="424" real_src="/DownloadImg/0/">
推荐阅读:
一心顶礼观世音菩萨&播下善良的种子&将有幸福的收获
家家有佛堂& 户户有观音 ----居家佛堂设置与规划
馆藏&47522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观音菩萨化身妓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