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动力有哪些

  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京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国经济社会新一个五年的发展蓝图开始描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进入最后决胜阶段。
  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同时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可以说,&十三五&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的关键五年,也是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时期。回顾&十二五&,转方式、调结构成就显著,展望&十三五&,转方式、调结构更是培育发展新动力、厚植发展新优势、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重要保障。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
  &十二五&以来,在一系列政策的引领下,我国产业重大结构性问题得到改善,新的增长动能逐步形成,三大产业发展并驾齐驱并逐步完成结构优化。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2014年粮食产量达到1.2万亿斤,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11连增&;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同步展开,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更是成为新的发展热点;服务业异军突起,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就上升到48.2%,提前完成了规划目标,到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5%,已占据半壁江山。
  着眼&十三五&,要从解决对经济发展全局影响较大的结构性问题入手,既着眼于化解过去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又为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着力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端化方向迈进。
  全会提出,要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为此,要充分发挥&双创&的作用,注重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消费激活内需新引擎 拓展发展新空间
  在经济结构的转型期、经济发展的机遇期,消费、投资、出口这三驾马车如何转换动力、形成合力,是国民经济顺利换挡、提质增效的关键。&十二五&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要素投入结构、需求结构、供给结构持续优化,逐步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2014年,消费需求对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了50.2%,需求结构上由以前主要依靠投资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今年上半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4%。同时,投资、出口渐趋稳定。&一带一路&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不断出台和细化,国家投资不断向经济投资缺口腹地侧重;对外投资成果显著,2011年~2015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到4466亿美元。
  &十三五&时期,要在进一步发挥消费对内需的拉动作用、完成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目标的同时,进一步挖掘有效投资的潜力,改进和提升传统行业,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双引擎&。同时,按照全会要求,要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进一步推进城镇化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建设进展迅速,特别是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以来,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我国启动了2个省和62个城市(镇)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城镇化进入速度与质量同步提升的新阶段。
  今年,国家重点实施了&一融双新&工程,在农民工融入城镇、新生中小城市培育、新型城市建设等方面收效颇丰: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加快,24个省份出台了户籍制度改革方案,以城镇为主的人口分布格局已经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3大城市群充分发挥了引领作用,中西部城市群也不断加快发展步伐,城镇化布局正在不断优化。
&十三五&时期,在进一步推进城镇化的基础上,要加快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促进环境、资源、劳动力的有效配置和协同发力,同时,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京津冀等发展战略也进入逐步落实阶段,政策效果亟待显现。此次全会也将协调发展放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全会提出,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未来的五年,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立足&十三五&,我们更应充分发挥智慧、挖掘潜力,将转方式调结构有机结合,为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
&&&&编辑:何冬梅&&&&责任编辑:胡立荣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解码中国经济新常态:中国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
  原标题:解码中国经济新常态:中国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李晓萍、朱宛玲、杨琼):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减弱,今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哪些因素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这些动力又该怎样发挥作用?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也对新动力寄予期望。
中国全国人大代表、四川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告诉记者,他已经真切感受到了传统发展模式的压力:“出口方面,以前只要生产出来就能出口,现在出口增量受挫,我有很多工厂在全国各地,在江浙和广东等以前的出口先锋地区,现在很多制造型企业受的压力和冲击很大。”
去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和出口的表现都不理想,数据下滑反映出来是背后增长模式的乏力。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在哪里?中国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认为:“新动力不同于过去理解的新增长,现在提出了新的双引擎,就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自于民间;第二是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这来自于政府,所以双引擎是民间和政府共同推动的动力。新动力是接下来我们在经济发展新时期中极其重要的。”
依据今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内容,政府要给市场和社会留足空间,为公平竞争搭好舞台,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要让人们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全国政协委员、知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这将是今后发展的长期动力:“今后经济增长靠什么?要靠广大人民的创新精神、创业活动。也就是说,过去我们所习惯的靠数量规模的扩大、靠投资的驱动,这些都不能适应新的情况了。所以今后的动力来自人民的创造力。”
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企业数量近400万家,增长了近50%,每天增加企业1万多户。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英才学院董事长杨文女士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创业,她说和当时相比,目前社会环境已经不同:“在我们那个年代创业别人会用异样眼光来看,那时候创业者、个体户是有点受歧视的,现在不同了,国家在鼓励这些创业者,还出台了很多政策。有一些创业者即便失败了,有进取精神,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也应该受到包容和鼓励,让他们接受教训再出发。”
不过,在鼓励创新和创业的过程中,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应被提到更高的位置。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西区委主委钱学明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前提,要保护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保护创新创业者的利益,搞山寨和造假,今天做出成果,明天就被抄走了,那谁搞创新啊?我们目前保护的不够。”
全国政协委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认为,更重要的是营造法制化的营商环境:“创业创新很重要的是首先政府要更加开明,给予高标准的法制化营商环境,在政府法规对企业来说是负面清单,不能做什么,其余的就应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给予充分创新创业空间。政府要把自己的权力关进笼子里,并且要有责任。这样的法制化水平提高,会让创新创业进入新的高潮。”
(原标题:解码中国经济新常态:中国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
本文来源:国际在线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中国正在开启经济增长新动力_观点库_观点中国
当前位置:
中国正在开启经济增长新动力
编者按:过去的2015年,增速放缓,GDP全年在7%徘徊,一些外媒报道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持悲观态度。但是,中国经济的边际放缓并不意味着会导致经济崩溃,中国经济是有能力完成既定目标,实现温和的。中国网观点中国策划系列专家稿件,展示中国经济的真实情况,相信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答卷面前,“唱衰中国”也将不攻自破。驳“唱衰中国经济论”系列述评之一——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动力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o深圳)博士新年伊始,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5年中国经济的全年成绩单。2015年全年GDP总额达到67.67万亿,增长6.9%,人均GDP超过4.9万元,服务业GDP占比超过50%达到50.5%。虽然GDP增速较低,但仍然属于改革以来的增长史中的中速增长和全球范围内的高增长,仍然在党和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增长目标范围内,仍然超额完成了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55.8万亿GDP总额和47%服务业占比的终期目标。按增加值粗略估计,2015年中国人均创造的经济产值已超过20万元,这还是扣除了中间产出的产值。可见,2015年的中国经济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一、中国经济“软着陆”,为新增长动力“空中加油”中国经济整体增长速度的降低,是中国政府主动作为的结果,意在去产能、去债务和调结构,实现经济增长的“软着陆”,为“双创”驱动经济增长模式腾出空间。从“十一五”中期至今,从宏观经济形势上看,我国经济基本完成了自2007年经济过快增长和对2009-10年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采取刺激政策导致经济过热所进行的调整。期间GDP的增长速度已经从2007年的14.2%、2010年的10.3%,逐步回落至“十二五”中期的7.7%,及“十二五”末期7%左右的增速。1992年至1998年中国经济实现过一次“软着陆”,中国政府已具有驾驭宏观经济“软着陆”的经验。与92年GDP仅2.7万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7年GDP已达26.8万亿,相当于92年的10倍。因此,此轮“软着陆”是大体量的着陆,需要形成较长的着陆缓冲带。可以肯定,我国宏观经济将在这个水平上成功实现“软着陆”,“十三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将会稳定在7-8%的合理区间内,不会出现乔治·索罗斯所言的不可避免的“硬着陆”。中国经济在面临重大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较为不利和不确定的国际形势下基本实现“软着陆”,同时为下一阶段的增长动力蓄势、加油,是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成就。二、增长动力再切换,新增长动力要管五十年乃至更长时间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形成了三轮鲜明的经济增长动力转换。改革开放国策出台后,中国经济形成了一轮制度放松引致的快速增长,一直持续到1990年代。这一阶段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为满足中国经济需求形成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民营经济迅速进入国际市场,中国经济增长引擎切换为进出口贸易。这两轮增长,简言之就是中国经济主体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的两个阶段,同时为中国和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本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伊始,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这是第三次切换增长引擎的必然要求。这次增长动力切换不能再沿用过往满足国内和国外市场需求的路径,而是要站在全球化竞争中优化我国经济结构,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和结构更合理阶段的转换,形成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模式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不可否认,我们也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一揽子解决之前三十年发展中积累的一些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有更强的领导、更坚定的信心和更强的创造力切换增长动力。三、新兴产业,已成为增长当前的过剩产能主要集中钢铁、煤炭、水泥、有色和船舶等行业,并且集中在少数城市或地区,撇开过剩产能行业,中国新兴产业欣欣向荣,新兴产业、新型业态、新的商业模式呈蓬勃发展之势。我们在全国的调研发现,一方面要坚决去产能,另一方面要坚决发展新兴行业,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例如,中西部地区的电子信息业都还刚刚起步,远未形成产业体系,还需要提质增效进入高端化发展阶段。2015年,我国高铁技术继续向国外输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2%,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1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2.7%,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26.2%。新能源汽车生产增长1.6倍,工业机器人增长42%。全年我国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服务业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全年服务业税收占比54.8%,服务业税收的增量占整个税收增量达80%,其中与互联网相关服务业的税收增长19%。又如,上海、深圳等沿海的一批新兴战略性产业增长速度都比较快。没有这些过剩产能羁绊的深圳,全年GDP增速超过全国约2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投入加大,占GDP比重进一步提升,达到4.05%,比肩发达国家,总量实现5年翻番;前三季度,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增长16%,占GDP的比重提升到39.6%。深圳过去十年的“腾笼换鸟”实现华丽转身的经验表明,只要主动转型升级,坚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全社会重视技术创新就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四、高端消费,经济增长新动力事实上,我国对高科技和高端服务从来都不缺乏需求,部分还是严重供不应求的。例如,高科技智能汽车、高端智能手机、高品质的消费品、旅游、健康服务、医疗服务、教育和商务服务等等,普遍存在供应不足或地区供应不平衡。经过这轮调整,我国各行各业的企业家和有志之士已经认识到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的重要影响力,对研发原创高精尖产品和高品质服务前所未有地的重视并迅速付诸行动。可以乐观地展望,随着时间推移,我们会有越来越多国产原创、领先世界的产品并成长出越来越多受人尊敬的本土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五、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城市经济增长新动力拓宽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内涵,开动这个传统引擎,将成为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我国首批海绵城市总投资超300亿元,地下管线改造工程拉开序幕。年铁路分别开通7000公里和8300公里,“十二五”期间,铁路新线投产达到3.05万公里。到2015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9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0%以上。自武广高铁运营以来,我国只用5年多的时间,已只有西藏没有高铁,已形成显著的网络效应,大大提升了中国商务运营大环境。国际知名的IT ODM企业富士康集团已沿着我国高铁网在全国近30个城市布局满足全球市场需求的高科技制造业。而以往略显昂贵的高铁票价,也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而非常亲民;用不了多久,高铁票将显廉价优势。当前,中国亿万群众旅行首选的交通工具已是世界一流的高铁。经过近20年的高速城镇化,中国涌现出一大批城区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这些城市都需要规划或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地铁成为提升这些城区功能、降低出行成本、提升居民幸福感、加速人口和服务业聚集的新动力。我国高达49%的居民储蓄率为城市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PPP投资模式已成为我国新一轮社会投资的热点。2015年,国家发改委批复了13个城市的轨道交通项目,总投资超万亿。六、国家战略大格局,经济增长添中长期新动力十八大五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战略新思维,加快塑造经济增长的中长期动力。供给侧改革就是通常所说的体制改革、发展教育、创新、产业结构调整这一类问题,着重于创造有效的产品和服务的体制机制改革,实质是创新。2015年,法定资本达1000亿美元的亚投行正式成立,人民币加入SDR,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签署550亿美元合作项目,为中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搭建运作平台和有效需求。自贸区是国家战略,继国内四大贸易区之后,《中澳自贸协定》正式生效,成为中国与其他国家迄今为止签订的贸易投资自由化整体水平最高的自贸协定之一。吸收自贸区经验,我国将从2018年起正式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顺应双创发展战略,国务院已经明确将于2016年试点IPO注册制,将对市场的监督权赋予每一个市场参与者,创新企业的市场发现功能和市场投融资体系将得以建立。2015年末,中央正式推出了全面二胎政策,中国人口红利将得以延续,打消人口红利消失的顾虑。人类社会至今,从来没有哪个国家有中国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和适龄劳动人口,加上放开二胎政策,中国人口红利将能在更长时间里持续支撑我国经济的中高速发展。而中国持续20年每年六七百万的高校毕业生,将提供技术创新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我们有充足的人力资源缔造技术创新型的中国。
.cn/opinion_82_143782.html
本站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观点中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过去的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GDP全年在7%徘徊,一些外媒报道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持悲观态度。但是,中国经济的边际放缓并不意味着会导致经济崩溃,中国经济是有能力完成既定目标,实现温和增长的。中国网观点中国策划系列专家稿件,展示中国经济的真实情况,相信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答卷面前,“唱衰中国”也将不攻自破。新常态激活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经”点热评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京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国经济社会新一个五年的发展蓝图开始描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进入最后决胜阶段。
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同时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可以说,“十三五”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的关键五年,也是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时期。回顾“十二五”,转方式、调结构成就显著,展望“十三五”,转方式、调结构更是培育发展新动力、厚植发展新优势、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重要保障。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
“十二五”以来,在一系列政策的引领下,我国产业重大结构性问题得到改善,新的增长动能逐步形成,三大产业发展并驾齐驱并逐步完成结构优化。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2014年粮食产量达到1.2万亿斤,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11连增”;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同步展开,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更是成为新的发展热点;服务业异军突起,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就上升到48.2%,提前完成了规划目标,到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5%,已占据半壁江山。
着眼“十三五”,要从解决对经济发展全局影响较大的结构性问题入手,既着眼于化解过去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又为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着力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端化方向迈进。
全会提出,要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为此,要充分发挥“双创”的作用,注重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消费激活内需新引擎 拓展发展新空间
在经济结构的转型期、经济发展的机遇期,消费、投资、出口这三驾马车如何转换动力、形成合力,是国民经济顺利换挡、提质增效的关键。“十二五”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要素投入结构、需求结构、供给结构持续优化,逐步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2014年,消费需求对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了50.2%,需求结构上由以前主要依靠投资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今年上半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4%。同时,投资、出口渐趋稳定。“一带一路”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不断出台和细化,国家投资不断向经济投资缺口腹地侧重;对外投资成果显著,2011年~2015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到4466亿美元。
“十三五”时期,要在进一步发挥消费对内需的拉动作用、完成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目标的同时,进一步挖掘有效投资的潜力,改进和提升传统行业,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双引擎”。同时,按照全会要求,要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进一步推进城镇化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建设进展迅速,特别是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以来,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我国启动了2个省和62个城市(镇)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城镇化进入速度与质量同步提升的新阶段。
今年,国家重点实施了“一融双新”工程,在农民工融入城镇、新生中小城市培育、新型城市建设等方面收效颇丰: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加快,24个省份出台了户籍制度改革方案,以城镇为主的人口分布格局已经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3大城市群充分发挥了引领作用,中西部城市群也不断加快发展步伐,城镇化布局正在不断优化。
“十三五”时期,在进一步推进城镇化的基础上,要加快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促进环境、资源、劳动力的有效配置和协同发力,同时,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京津冀等发展战略也进入逐步落实阶段,政策效果亟待显现。此次全会也将协调发展放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全会提出,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未来的五年,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立足“十三五”,我们更应充分发挥智慧、挖掘潜力,将转方式调结构有机结合,为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
[责任编辑:郭浩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