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江湖x往生大悲手印不在识字不识字,只在有无信愿

印光法师论信愿念佛往生净土
印光法师论信愿念佛往生净土
         ——印光法师文钞摘要
          (信西居士摘录)
  1、而末法众生,根机陋劣,禅教诸法,唯仗自力,契悟尚难,何况了脱。惟有仗佛力之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纵五逆十恶,亦可永出轮回,高预海会。(增广卷一书一第七页反面“与佛学报馆书”)
  2、念念在净土,方可往生,乃上品往生者之身份,若执定此义,以自求上品,何善如之。若执定此义,以教中下根人,则阻人胜进不浅。何以故,以彼必以为此法太高,遂以卑劣自居,不肯修持耳。
  平生绝无信愿者,临终决定难仗佛力。既云善恶俱时顿现,且无论阿弥陀佛四字不现者,不得往生。即现亦不得往生。何以故,以不愿生故。以不求佛,因不得蒙佛接引故。华严经云,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古德云,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堕。今善恶俱现,由无信愿,便不能奈恶业何矣。须知仗自力,则恶业有一丝毫,便不能出离生死,况多乎哉。又无信愿,念至一心,无量无边之中,或可有一二往生。决不可以此为训,以断天下后世一切人往生净土之善根。何以故,以能仗自力,念至业尽情空,证无生忍者,举世少有一二。倘人各依此行持,置信愿而不从事,则芸芸众生,永居苦海,无由出离,皆此一言为之作俑也。而其人犹洋洋得意,以为吾言甚高,而不知其为断佛慧命,疑误众生之狂言也。哀哉!(世间善业不出轮回,若对信愿具足之往生净业,则彼善业仍属恶业)。净土一法,须另具只眼,不得以常途教义相例。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之了生死者,不可得而见之矣。(增广卷一书一第九页反面、第十页“复濮大凡书”)
  3、净土法门若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己智有不了,即当仰信诸佛诸祖诚言,断不可有一念疑心,疑则与佛相背,临终定难感通矣。古人谓净土法门,惟佛与佛乃能究竟,登地菩萨不能知其少分。夫登地大士尚不全知,岂可以博地凡夫,妄生臆断乎。(增广卷一书一第十三页反面“复邓伯诚书一”)
  4、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增广卷一书一第十五页正面“复邓伯诚书二”)
  5、须知西方极乐世界,莫说凡夫不能到,即小乘圣人亦不能到,以彼系大乘不思议境界故也。小圣回心向大即能到。凡夫若无信愿感佛,纵修其余一切胜行,并持名胜行,亦不能往生。是以信愿最为要紧。藕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铁案也。能信得及,许汝西方有分。(增广卷一书一第二一页正面“复高邵麟书三”)
  6、如来知诸众生唯仗自力了脱之难,故于一切法门之外,特开念佛求生净土一门。但能信愿真切,即五逆十恶极重罪人,临命终时,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以念佛,若能念佛十声,或止数声,或止一声,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况彼修行世善,不作诸恶者乎。
  然此法门如是广大,而其修法又极简易,由是只故,非宿有净土善根者,便难谛信无疑。不但凡夫不信,二乘犹多疑之,不但二乘不信,权位菩萨犹或疑之。唯大乘深位菩萨,方能彻底了当,谛信无疑。能于此法深生信心,虽是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喻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虽其才德未立,而仗王力故,感如此报。修净土人亦复如是。由以信愿持佛名号,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觉海,故得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欲说净土修法,若不略陈诸法仗自力了脱之难,此法仗佛力往生之易,则不是疑法,便是疑自。若有丝毫疑心,则因疑成障,莫道不修,修亦不得究竟实益也。由是言之,信之一法,可不急急讲求,以期深造其极乎哉。(增广卷一书一第二三至二四页“与陈锡周书”)
  7、净土法门,犹如大海。长江大河亦入,杯水滴水亦入。证齐诸佛者,尚求往生。五逆十恶者,亦预末品。何得以得一心及三昧,而拒其未得者。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自己决志求生,唯当企及于此。若谓非此决不得生,是又自立科条,不依佛说矣。(增广卷一书一第三九页至四十页“复永嘉某居士书”)
  8、至于修净土,有决定不疑之理,何必要问他人之效验。纵举世之人,皆无效验,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诚言可凭故。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未极,而以人言为定,便是偷心,便不济事。英烈汉子,断不至舍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心中无主,专欲以效验人言为前途导师,可不哀哉。(增广卷一书一第六十页反面“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9、净土法门,唯信为本。信得及,五逆十恶皆能往生。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断惑者,皆无其分。
  以净土法门,仗佛慈力,其余法门,皆须己力。一为通途教理,如世之士人,由资格而为官。一为特别教理,如世之王子,一堕地即为一切臣宰所恭敬。二种法门,不可并论。而具足惑业之凡夫,可不慎所择哉。(增广卷一书一第八五页“复周智茂居士书”)
  10、以一代时教,皆仗自力以出生死。净土法门,未断惑者,仗佛慈力,即可带业往生。已断惑者,仗佛慈力,遂得速登上地。乃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不可以常途教道,相为并论也。(增广卷二书二第五五页至五六页“青莲寺念佛宣言书”)
  11、若能信佛所说之净土法门,以真信切愿,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无论业力大,业力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譬如一粒沙子,入水即沉,纵有数千万斤石,装于大火轮船中,即可不沉而运于他处,以随意使用也。石喻众生业力深重,大火轮喻弥陀之慈力广大。若不念佛,仗自己修持之力,欲了生死,须到业尽情空地位方可。否则纵令烦恼惑业断得只有一丝毫,亦不能了。喻如极小之沙子,亦必沉入水中,决不能自己出于水外。(增广卷二书二第六七页至六八页“复裘佩卿居士书”)
  12、夫一切法门,专仗自力,净土法门,专仗佛力。一切法门,惑业净尽,方了生死,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即预圣流。(增广卷二论第七页反面“净土决疑论”)
  13、然此法门,甚深难测。虽经诸佛本师交相劝信,而世之疑者,犹复甚多。不但世智凡情不信,即深通宗教之知识,犹或疑之。不但知识不信,即已证真谛,业尽情空之声闻缘觉,犹或疑之。不但小圣不信,即权位菩萨,犹或疑之。即法身大士虽能谛信,尚不能穷源彻底。良以此之法门,以果觉为因心,全体是佛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究竟,非彼诸人智所能知故也。我辈凡夫,仰信佛言,依教奉行,自获实益。若闻此不思议法门,便是多劫深种善根,况信受奉行乎哉。(增广卷三序第九页“龙舒净土文序”)
  14、末世众生,业障深重,善根浅薄,心智狭窄,寿命短促,加以知识希少,魔外纵横,修余法门欲于现生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诚为甚难稀有之事。唯净土一法,专仗佛力,以故不论断证,唯恃信愿。信愿若具,虽罪大恶极,将堕阿鼻地狱之流,尚可以仗十念之力,径蒙佛慈,接引往生。噫,如来大慈普度,一物不遗,唯此一法,最为周挚。(增广卷三序第六一页“净土释疑序”)
  15、须知净土法门,乃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不可以与通途法门并论。若不明此义,以仗自力通途法门之义,疑仗佛力特别法门之益,而不肯信受,则其失大矣。佛说难信,盖即指此。若无此执,则谁不信受奉行焉。(增广卷三序第八七页“阿弥陀经白话解释序”)
  16、若至诚恳切念佛,求生西方,无论什么人,都好往生西方,了生脱死。唯有不生信,不发愿者,不能生。若有真信切愿,无一不生者。此之一法,乃完全是仗佛慈力加被接引耳。譬如坐火轮船过海,是仗船力,不是自家的本事。(续编卷上第七六页“致戚友卿书”)
  17、佛法法门无量,无论大小权实一切法门,均须以戒定慧断贪嗔痴,令其尽净无余,方可了生脱死,此则难于登天,非吾辈具缚凡夫所能希冀。若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则无论功夫深浅,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轮船过海,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乃属船力,非自己本事。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续编卷上第一百五九页“与张静江居士书”)
  18、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是失其扼要。而复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完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此种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实则,由此而益加信愿,以致一心,则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则成坏想念矣。不可不知。(续编卷上第一百七四页“复朱德大居士书”)
  19、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在仗佛力。其余法门,皆仗自力。自力何可与佛力并论乎。此修净土之最要一关也。(续编卷上第二百零二页“复陈慧新居士书”)
  20、净土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其利益与普通法门大不相同。古今多有依普通法门,论净土法门,由兹自误误人,而又自谓宏法利生者,不胜其多。其最初错点,在不察佛力与自力之大小难易,以仗佛力之法门,硬引仗自力之法门,而欲平论,致有此失。使知佛力不可思议,不能以具缚凡夫修持之力,相为平论,则凡一切疑惑不信之心化为乌有。(续编卷上第二五九页“复善觉大师书”)
  21、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续编卷下第四页“净土五经重刊序”)
  22、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极平常,益极殊胜。良由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逆恶罪人亦可预入其中。统摄律、教、禅、密之宗,贯通权实顿渐之教。于一代时教中独为特别法门,其修因证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古今多有深入经藏,彻悟自心,于此法门不生信向者,以死执仗自力通途之教义论仗佛力特别之因果所致也。使知此义,则其信向修持之心,佛也不能阻止矣。(续编卷下第一百零七页“无量寿经颂序”)
  23、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乐邦有路,起信即生。(续编卷下第二百六四页“楹联”)
  24、佛之慈悲誓愿,正为未断惑者无由了生死,特设此仗佛力往生西方一特别法门。俾凡有心者能修,凡具信愿念佛者皆能生。此我释迦弥陀普度众生之大慈悲心,思之当为感极涕零。(三编卷一第三一页“复恒渐法师书一”)
  25、修净业人以真信切愿为本。能念到一心不乱,则甚好。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便不能生之心。若常存此想,得则可。不得,则由常存不得生之心,便与佛不相应矣(此弄巧成拙之大病)。(三编卷一第一三八页“复何希净居士书”)
  26、念佛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仗佛慈力,可以带业往生(约在此界,尚未断惑业,名带业。若生西方,则无业可得,非将业带到西方去)。无论功夫深浅,若具真信切愿,至诚称念,无一不往生者。(三编卷一第一六八页“复吴思谦居士书”)
  27、念佛宜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将毕则念四字。始终念四字,颇不宜。以南无二字,即皈依、恭敬、顶礼、度我等义。人每图快图多,故多有念四字者。常闻有人主张专修之益,只令人念四字,发愿礼佛,皆云不必,则完全一门外汉。只知自己做功夫,不知求佛慈悲力。(三编卷一第二四一页“复陈飞青居士书四”)
  28、今谓只此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八句,若能依而行之,为圣为贤,了生脱死,皆有余裕。佛法要妙,唯在乎诚。如能始终守之以诚,则更无可言矣。(三编卷二第二七八页“复周伯遒居士书”)
  29、佛法浩瀚,博地凡夫欲于现生了生脱死者,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外,别无有能满其所愿者。世有多少聪明特达之士,专以研究大乘经论为志事,而于此最简便最圆顿之法,反浅近视之,而不肯修。盖其平素注意深妙之理性,而不详思佛力之叵测,以故弃佛力而仗自力,自负为大通家,卒致只得其名,罕得其实。反逊愚夫愚妇无知无识者横超三界,高登九莲,致自己仍在生死苦海中沉沦莫出,岂不大可哀哉。此世间学佛者之通病。(三编卷二第三一三页“复郭汉儒居士书一”)
  30、末世学佛所宜注重者,在知因果与修净土。以知因果,则不敢自欺欺人,作伤天害理损人利己之事。修净土,则虽是具缚凡夫,便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三编卷二第三一四、三一五页“复郭汉儒居士书二”)
  31、净土法门但恐信不及,若信得及,一切人皆得往生。(三编卷三第五八五页“复马宗道居士书一”)
  32、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以菩提心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为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之实义,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下手最切要之功夫。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宏誓愿,常不离心,则心与佛合、心与道合。现生即如圣流,临终直登上品。庶可不负此生矣。(三编卷三第七二六页“复康寄遥居士书一”)
  33、念佛之人,勿仗聪明智慧,须抛之东洋大海外。不然,恐为所误,自贻伊戚。盖以其知见多而不一也,反不如一般愚夫愚妇之念佛,正心诚意,而受益甚重。故念佛一法最好学愚夫愚妇,老实行持为要。(三编卷四第一一0二页“上海护国息灾法语”)
  34、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三编卷四第一一四二页附录“印光大师行业记”)
  注:上述摘录,《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为苏州灵岩山寺本,《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为福建莆田广化寺本
  附录:王慧常《追念我的师父——印光大师》节录
  及至二十五年,老母西归,丧毕,又请剃度。师曰:汝年纪大了,三藏十二部来不及了。纵出家,还不是跟我一样。不如这样护法的好。余复禀师曰:卫教固好,其如弟子因世务不能专心念佛,修持上吃亏何?师无语。第二次哀请,又未蒙许可。是年冬,大吐血一次。时人命何只在呼吸间,然省察自心,一不慌张,二不恐惧,但觉佛尚未念好为憾。愈后,与一淄友朝江浙诸山。至苏谒师,禀告病危时心理。师闻之,大喝曰:汝若如此想,西方去不得矣!什么叫念好,十念当往生!聆言之下生大感泣,师破去我自障矣。由是常生自信,我决定往生西方,我决不再分段生死,我已是西方人。尔后做事动念,均以西方人况比。彼土圣众,有是行乎,有是念乎。不合者忏去,决不稍事容留。
  (陈海量辑《印光大师永思集》第147页、148页,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印)
  【来源:http://foyuan.163.net】导读:简介:本书选取印光大师「净土宗义」、「念佛胜易」直接明了、豁人心目之最要开示,合前总名《印光大师精要法语》,《印光大师精要法语》前言印光大师学识渊博,《印光大师文钞》如同一部佛教小百科,净宗法师取其「直指念佛,教示仪则」法语共八十四则,净宗法师另有《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并行流通,(三编卷四.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信我是业力凡夫,(三编卷一.覆恒惭法师书一)15.「潜通佛智」之文信愿持佛名号
简介:本书选取印光大师「净土宗义」、「念佛胜易」直接明了、豁人心目之最要开示,共四十八条,一一冠以标题,稍加组织,集为〈安心篇〉。又因初机之人,在实际修持中往往有一些普遍而共通的具体问题需要解答,又集三十余题为〈实修篇〉,合前总名《印光大师精要法语》。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前言印光大师学识渊博,悲心广大,一生教化可以四句概括之:「敦伦尽份」以处世,「闲邪存诚」以存心;「深信因果」为基础,「老实念佛」为根本。《印光大师文钞》如同一部佛教小百科,《文钞》之各种摘录本十分盛行,皆各取所需,亦各见其美。净宗法师取其「直指念佛,当下安心」,及实修当中「解疑除惑,教示仪则」法语共八十四则,加以分门别类,组织编排,集为一小册,名《印光大师精要法语》,期能有益于念佛人。净宗法师另有《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并行流通。净土宗编辑部【壹、安心篇】一、 特别法门1. 「法门不同」之文(总判通别二门)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名为「通途法门」。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为「特别法门」。(增广卷三.近代往生传序)2. 「拣去自力」之文(劝修特别法门)仗「自力」者,名「通途法门」;仗「佛力」者,名「特别法门」。由兹,拣去自力,注重佛加,冀娑婆具足惑业之含识,现生同赴莲池。(续编卷下.楹联)3. 「果觉因心」之文(法门不能相混)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极平常,益极殊胜。良由「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于一代时教中,独为特别法门,其修证因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续编卷下.无量寿经颂)4. 「自谓弘法」之文(法门相混之错)古今多有依普通法门论净土法门,由兹自误误人,而又自谓弘法利生者,不胜其多。其最初错点,在不察佛力与自力之大小难易,以仗佛力之法门,硬引仗自力之法门,而欲平论,致有此失。使知佛力不可思议,不能以具缚凡夫修持之力相为并论,则凡一切疑惑不信之心,化为乌有。(续编卷上.覆善觉大师书)二、 仗佛慈力5. 「全是佛力」之文(坐船过海之喻)佛法法门无量,无论大小权实,一切法门,均须以戒定慧,断贪_痴,令其净尽无余,方可了生死。此则难如登天,非吾辈具缚凡夫所能希冀。若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则无论功夫深浅、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轮船过海,但肯上船,
即可到于彼岸;乃属船力,非自己本事。信愿念佛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续编卷上.与张静江居士书)譬如一颗沙子,入水即沉,纵有数千万斤石,装于大火轮船中,即可不沉而运于他处,以随意使用也。石喻众生之业力深重,大火轮喻弥陀之慈力广大。若不念佛,仗自己修持之力,欲了生死,须到业尽情空地位方可。否则纵令烦恼惑业断得只有一丝毫,亦不能了,喻如极小之沙子,亦必沉于水中,决不能自己出于水外。(增广上.覆裘佩卿居士书二)6. 「专仗佛力」之文(佛力不论断证)净土一法,专仗佛力。不论断证,惟恃信愿。(增广下.净土释疑序)7. 「带业往生」之文(佛力带业往生)念佛法门,乃佛法之特别法门。仗佛慈力,可以带业往生。约在此界,尚未断惑业,名带业;若生西方,则无业可得,非将业带到西方去。(三编卷一.覆吴思谦居士书)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如大冶洪炉。吾人多生罪业,如空中片雪。业力凡夫,由念佛故,业便消灭。如片雪近于洪炉,即便了不可得。又况业力既消,所有善根,自然增长殊胜,又何可疑其不得生,与佛不来接引乎!(临终三大要)8. 「舍此无别」之文(佛力能救业力)须知佛法,法门无量,若欲以通身业力之凡夫,现生即得了生脱死,离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佛也说不出第二个法门了。9. 「两种深信」之文(佛力自然成办)大家要晓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种力?但是无始以来的「业力」,所以万劫千生,难得解脱。仗阿弥陀佛的弘誓大愿力,自然一生成办。(三编卷四.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一函遍覆)10. 「净土最要」之文(佛力自力非比)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在仗佛力。其余诸法门,皆仗自力。自力何可与佛力并论乎!此修净土法门之最要一关也。(续编卷下.净土指要)11. 「净宗切戒」之文(切戒藐视佛力)好高鹜胜者,每每侈谈自力,藐视佛力。不知从生至死,无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为耻。何独于了生死一大事,并佛力亦不愿受,丧心病狂,一至于此。净宗行者,所当切戒!(续编卷下.净土指要)三、 念佛胜易12. 「念佛必生」之文弥陀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今者因圆果满,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三编下.净土法门说要)13. 「逆恶来迎」之文四十八
愿度众生,逆恶归心也来迎。非是混滥无简择,怜彼是佛尚未成。(续编下.颂赞)14. 「凡夫为本」之文佛之慈悲誓愿,正为未断惑者无由了生死,特设此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之特别法门。俾凡有心者能修,凡具信愿念佛者,皆能往生。(三编卷一.覆恒惭法师书一)15. 「潜通佛智」之文信愿持佛名号,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觉海」,故得「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增广上.与陈锡周居士书)16. 「即凡而佛」之文持名一法,乃「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门也。(增广上.覆吴希真居士书二)17. 「成佛有余」之文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密法,又有何憾?(三编下.覆周群铮居士书)18. 「念佛足矣」之文吾人欲了生死,实不在多,只一「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足矣!纵饶读尽大藏,亦不过为成就此事而已。(增广卷一.与某居士书代了余师作)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增广卷一.覆永嘉某居士书一)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注脚。(增广上.与悟开师书)19. 「不在只在」之文往生不在识字不识字,只在有信愿与无信愿。有信愿,决定往生;无信愿,决不得往生。(续编上.覆智乐居士书)20. 「万修万去」之文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无论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故曰:万修万人去。(三编卷四.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乃千稳万当、万不漏一之特别法门也。(增广卷三.傅大士传录序)但持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则往生一事,如操左券。(三编下.南京素食同缘社开示法语丙寅七月)21. 「发无不中」之文如人习射,以地为的,发无不中。(续编下.涵江三江口仙庆寺净业社缘起民二十年)22. 「一照俱了」之文通途如画山水,必一笔一画而渐成。特别如照山水,虽数十重蓊蔚峰峦,一照俱了。(增广下.近代往生传序)23. 「易行功高」之文余门学道,似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如风帆扬于顺水。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增广上.与徐福贤女士书)24. 「顿超十地」之文莫讶一称超十地,须知六字括三乘。(续编卷下.楹联)25. 「往生同佛」之文既得往生,则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圣见,二皆不生。(增广下.傅大士传录序)一得往生,则烦恼恶业,彻底消灭。功德智慧,究竟现前。(增广上.与徐福贤女士书)26. 「成佛度生」之文于此法门,极生信愿,专精修行,则无尽烦恼,不难顿断;无量法门,自然证入。其圆成无上佛道,度脱无边众生,若操左券而取故物矣。(增广卷四.
净土问答并序)果能信愿真切,一心念佛。至临命终时,决定蒙佛接引,往生彼国。既得往生,则俯谢凡质,高预圣流。见佛闻法,证无生忍。神通智慧,不可思议。然后乘本愿轮,回入娑婆,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如观世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普令一切众生,同出生死,同成佛道。方可圆证自己本具之妙真如心,方可究竟契合乎菩萨四宏誓愿,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也已。(增广上.与心愿居士书)27. 「归宗结顶」之文净土法门,乃一切诸法归宗结顶之法。(增广下.济南净居寺重兴碑记)念佛往生一法,乃一切众生速出生死之第一要道,实一切诸佛疾成正觉之最上法门。(增广上.与某居士书代了余师作)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续编上.覆济善大师书)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犹当逊其奇特。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历劫修证者,益宜挹其高风。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如时雨之润物,如大海之纳川。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圆满菩提。九界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是以:《华严》海众,尽遵十大愿王;《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最胜方便之行,马鸣示于《起信》;易行疾至之道,龙树阐于《婆沙》。释迦后身之智者,说《十疑论》而专志西方;弥陀示现之永明,着《四料简》而终身念佛。汇三乘五性,总证真常;导上圣下凡,同登彼岸。故得九界咸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诚可谓:一代时教之极谈,一乘无上之大教也。不植德本,历劫难逢。既获见闻,当勤修习。(增广下.印施极乐图序代撰)四、 普劝众机28. 「皆须修习」之文(劝一切人)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种性,皆须修习。(增广上.覆马契西居士书二)未成佛前,仗以自修;已成佛后,赖以度世。(三编下.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成道纪念日开示法语)29. 「末世学佛」之文(劝末世人)末世学佛所宜注重者,在「知因果」与「修净土」。知因果,则不敢自欺欺人,做伤天害理、损人利己之事。修净土,则虽是具缚凡夫,便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二编卷二.覆郭汉儒居士书二)30. 「举下摄上」之文(劝自卑者)世有愚人,知见狭劣,谓己功夫浅薄、业力深厚,何能即生?不知众生心性,与佛无二,五逆十恶,
包含总结汇报、旅游景点、出国留学、IT计算机、计划方案、办公文档、文档下载、考试资料以及印光大师精要法语-净宗法师等内容。本文共3页
相关内容搜索能往生不能往生,只在一件事:有信愿无信愿。你有信愿,决定往生;没有信愿,决定不能往生,跟其他都没有关系。
往生只在于一件事
不在于你有智慧、无智慧,不在于你功夫深、功夫浅,不在于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不在于你有禅定、没禅定,不在于你会诵咒、不会诵咒,不在于你会五堂功课、不会五堂功课,这些通通都不在之内。只在于一件事:“有信愿者,决定往生”。
如果没有信愿,你读再多的经,修再深的功夫、再大的功德、再多的法门,都不能往生。
此乃千稳万当、万不漏一之特别法门也。(增广卷三·傅大士传录序)
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无论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故曰:万修万人去。(三编卷四·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
蕅益大师说:
能往生不能往生,只在一件事:有信愿无信愿。你有信愿,决定往生;没有信愿,决定不能往生,跟其他都没有关系。
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能往生不能往生,不在于识不识字。只在于哪里呢?只在于有没有信愿。你有信愿,念佛必定往生;没有信愿,你功夫再深,你学问再大,读了再多的经典,再会打坐入定,你都不能往生。
说西方十万亿国土之外有世界叫极乐世界,你相信就相信了。你说:“我不相信,望远镜没有望到。”那也没有办法。
往生不在识字不识字,只在有信愿与无信愿。有信愿,决定往生;无信愿,决不得往生。(续编卷上·复智乐居士书)
说我们众生都有佛性,你能相信就相信,你不相信就不相信。我们都能相信自己有佛性,怎么就不能相信念佛就往生呢?这是我们内心发生了障碍。
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文丨净宗法师
所以,我们来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应该从哪里下手?急急讲求信愿,具足信愿。
信愿很容易,就怕你不信、不愿。
多干脆,多简单!没有别的要求,三个“只要”:“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无论何人”,中国人、外国人,男人、女人,平常活的人、临死的人,修行好、修行差,出家、在家,有智慧、无智慧,通通往生西方净土,所以说“万修万人去”。
佛法很奇妙。为什么呢?三世因果、六道轮回,除非是阿罗汉,谁也没有见过。你能相信就相信,你不能相信,就没有办法,所谓“佛法大海,唯信能入”。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
“我就相信阿弥陀佛能救得了我,我就愿意让他救,我就念他的名号。”你决定往生。
如果真的知道,真的相信念佛法门,“万修万人去”“千稳万当”“万不漏一”,还有谁不认真老实念佛呢?
愿意往生,就能往生;不愿往生,佛也拿你没办法。
转自:佛子如林微信
“他念佛功夫好啊!念得风都吹不进,雨都打不湿,像铜墙铁壁一样,你看那个功夫了得!”但是如果没有信愿,也不能往生!
这也是总的一句话,大家要触类旁通。虽然这里只举了一件事,“不在识字不识字”,既然后面说“只在有信愿无信愿”,那就说明除了有信愿无信愿,所有一切都不在此范围之内。
也有人说:“阿弥陀佛我信不来啊!”你怎么信不来?你想信就信了嘛,你不想相信就信不来。告诉你这是一只杯子,你相信就相信,你不相信,我也不能帮你的忙。“你说是一只杯,我就不相信是一只杯!”那我拿你没办法。告诉你念佛号能往生,你相信就相信了,你不相信,诸佛菩萨也拿你没办法。
摘自:《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
如果有信愿,再怎样的心散乱、不清净、没有智慧、不会诵大乘经典,通通可以往生。所以,往生只在有信愿与无信愿。
南◎无◎阿◎弥◎陀◎佛
(图五)微信号:miaofafoyin520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人气:0 更新:
人气:0 更新:
人气:0 更新:
人气:0 更新:
妙法佛音的更多文章
大家在看 ^+^
推荐阅读 ^o^
猜你喜欢 ^_^
24小时热门文章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教往生咒手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