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简述劳动关系的特点时期的简述劳动关系的特点具有哪些特点

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试论和谐劳动关系的政府调节研究
劳动关系是基础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主要的表现形式。和谐的劳动关系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反之则会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由于市场机制的不成熟以及本身的局限性,我国劳动关系的建立和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突发期。在这一时期,许多重大的社会矛盾是通过激烈的劳动关系冲突体现出来的,如国有企业的改制造成的职工下岗离职问题、越来越庞大的农民工队伍权益保障问题、不断加大的社会贫富分化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带来严峻的挑战。  
随着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逐步推进,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重要主题。政府职能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发生改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发展,我国政府对劳动关系建立和运行的干预手段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全面行政干预过渡到向企业让权,承担起协调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职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党中央把建立稳固、协调、稳定发展的劳动关系的重要性提得很高,特别是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后,对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劳动关系协调、稳定发展的问题更加重视。近年来先后出台的政策、法律、法规,为法律支持和政府对劳动关系的协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效的保证。社会转型期,政府与生俱来的责任与天然的优势,决定了它有责任、有能力担负起干预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和谐社会的时代重任。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研究政府干预劳动关系的机制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解决现阶段劳动关系领域问题的根本途径。研究这些变化,把握其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进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如何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既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政府需要着力解决的难点政府必须积极转变职能,通过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对劳动关系的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研究、分析当前劳动关系的特点,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在新的形势下谋求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政府所必须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收集国内外发达国家协调劳动关系的成功经验和理论总结,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劳动关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和谐的表现和政府干预劳动关系的缺位等,提出了构建我国和谐劳动的几点对策。从总体上来讲,就是政府通过法律调节,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法治保障;通过制度调节,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机制保障;通过决策调节,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政策保障。
学科专业:
授予学位:
学位授予单位:
导师姓名:
学位年度: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双重劳动关系”的法律规制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就业模式逐渐被改变,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和非标准化的特点,出现了多种新型的用工形式。其中一些新型用工形式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方面更加灵活,出现了一个劳动者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劳动关系的现象,本文暂且称之为“双重劳动关系”。对于“双重劳动关系”,我国现行劳动法并没有完全的、明确的规定,学界对与此相关的诸多问题也未形成统一的意见。明确“双重劳动关系”的内涵,规范该类社会关系的法律适用,对于完善我国的劳动法律制度、充实劳动法学理论、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重大意义。  本文的...展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就业模式逐渐被改变,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和非标准化的特点,出现了多种新型的用工形式。其中一些新型用工形式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方面更加灵活,出现了一个劳动者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劳动关系的现象,本文暂且称之为“双重劳动关系”。对于“双重劳动关系”,我国现行劳动法并没有完全的、明确的规定,学界对与此相关的诸多问题也未形成统一的意见。明确“双重劳动关系”的内涵,规范该类社会关系的法律适用,对于完善我国的劳动法律制度、充实劳动法学理论、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重大意义。  本文的研究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紧密联系社会实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双重劳动关系”在我国的出现和发展。用社会调查和实证分析方法分析“双重劳动关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用逻辑分析方法对法律条文内容的真实含义进行阐明;用价值分析方法,指出对前后两个用人单位要平等适用劳动法;用比较的方法横向比较了国外的成熟经验,为完善我国的法律规制提供借鉴。此外,全文综合运用了劳动法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知识进行分析,从多个角度认识和分析问题,以便全面地看待问题和深入地进行研究。  全文从“双重劳动关系”的界定入手,它指的是一个劳动者在同一时期内与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用人单位建立的劳动关系,每个关系都符合劳动关系的构成要件。并将其归纳为三种表现形态,分别为国企改制形成的“双重劳动关系”、非全日制用工形成的“双重劳动关系”和新型技术行业人员形成的“双重劳动关系”。  知其然,还需知其所以然。国企改制形成的“双重劳动关系”存在的原因在于,计划经济时期的用工制度和企业经营机制导致国有企业里存在大量富余人员,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国有企业里的冗员被释放出来,进入到正缺乏人才的民营企业里,实现再就业的人员不愿放弃原有利益,利用法律规范的不完善,再就业后仍与原单位保持劳动关系。非全日制用工和新型技术行业人员形成的“双重劳动关系”存在的原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领域商业运行新形式的出现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双重劳动关系”的存在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其中国企改制形成的“双重劳动关系”是改革时期的过渡现象,终会退出历史舞台;非全日制用工和新型技术行业人员形成的“双重劳动关系”有利于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符合帕累托改进原则,应加以合理利用。  在法律规制上,国企改制形成的“双重劳动关系”前后两个关系都由劳动法规制,由司法解释进行了明确;非全日制用工形成的“双重劳动关系”均由劳动法规制,由劳动法予以了明确规定;新型技术行业人员形成的“双重劳动关系”,前后两个关系均符合劳动关系的构成要件,从法律平等、公正的价值理念和劳动法倾斜保护劳动者的理念出发,也均应由劳动法规制。  在论证得出新型技术行业人员形成的“双重劳动关系”应由劳动法规制后,还应该明确法律规制中的一些问题。一是基于劳动者忠诚义务的限制,“双重劳动关系”的成立应不存在竞业、专属雇佣、依用工的内容和性质不适宜的情形。二是应对“双重劳动关系”规定一个总工时限制,以保证劳动力资源的科学使用和用人单位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三是应明确“双重劳动关系”中每个用人单位支付的工资均应该达到最低工资标准。四是可以技术化处理“双重劳动关系”的社会保险缴纳问题,为每个劳动者建立一个统一的社保账户,分别由与其存在用工关系的各个用人单位按工资比例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五是在二倍工资赔偿、经济补偿金等劳动待遇方面,“双重劳动关系”都要同样适用。收起
学位授予单位
机标分类号
本文读者也读过
加载中,请稍候
.客服电话
&&8:00-11:30,13:00-17:00(工作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简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简介
【摘要】:
【关键词】:
【分类号】:G729.2【正文快照】: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二级学院,致力于面向工会系统和社会大力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学院的办学秉承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勤奋进取、不断开拓、勇于创新的历史传统,现拥有成熟的成人本、专科专业教学计划和稳定的师资队伍,有符合成人教育特点的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俞维强;[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4年05期
俞维强;[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J];继续教育;2005年09期
;[J];长沙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陈延林;[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4年06期
;[J];中国成人教育;2005年09期
黄天凭;[J];东南学术;1994年01期
方北京;[J];湖北社会科学;1994年10期
金雁;[J];南京社会科学;1995年05期
雷红;[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健;;[A];江苏省劳动学会换届暨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2年
朱益虎;;[A];2003’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论文集[C];2003年
唐元;;[A];“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长春论坛文集[C];2003年
彭伟中;;[A];2003’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论文集[C];2003年
李晓园;;[A];江西非公有制经济劳动保障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赵祖平;;[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陈诗达;;[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王健;;[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赵林中;;[A];提升核心竞争力——浙江省经营管理研究会2004年年会论文汇集[C];2005年
陈诗达;;[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评论员;[N];安徽经济报;2005年
乔云;[N];内蒙古日报(汉);2005年
汕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N];汕头日报;2005年
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
唐延芹  ;[N];天津日报;2005年
;[N];安徽经济报;2005年
记者 张小梅;[N];中国企业报;2005年
王巍;[N];河北日报;2005年
孙红艳;[N];衡水日报;2005年
王静;[N];石家庄日报;2005年
记者 唐晓安 通讯员 徐淳;[N];湖北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新会;[D];暨南大学;2006年
龚基云;[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郭东杰;[D];浙江大学;2004年
蔡毅芬;[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黎煦;[D];浙江大学;2005年
陈光;[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刘喜才;[D];厦门大学;2006年
黑启明;[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薛长礼;[D];吉林大学;2006年
周超;[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韩丽;[D];四川大学;2004年
刘文军;[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张国华;[D];浙江大学;2002年
陈琴;[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郑辉;[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柯四海;[D];厦门大学;2002年
徐立新;[D];郑州大学;2004年
陈刚;[D];郑州大学;2005年
王言斌;[D];黑龙江大学;2004年
钱斐;[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当前影响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主要问题及调整对策--《山东劳动》1995年12期
当前影响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主要问题及调整对策
【摘要】:正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突出表现为职工作为劳动关系主体一方由原来与国家之间的劳动关系转变为与企业之间的劳动关系,即实现了劳动关系的企业化。同时,伴随着劳动力市场的日趋成熟和劳动法制的逐步完善,劳动关系又开始呈现出契约化和市场化的特点。劳动关系的这些变化,使得劳动者与企业间的利益关系日渐明晰,利益矛盾也日趋复杂。因此,正确认识劳动关系的观状,找出劳动关系影响因素,进而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对当前国有企业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分类号】:F249.26【正文快照】: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突出表现为职工作为劳动关系主体一方由原来与国家之间的劳动关系转变为与企业之间的劳动关系,即实现了劳动关系的企业化.同时,伴随着劳动力市场的日趋成熟和劳动法制的逐步完善,劳动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曹乐莺;刘明;;[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02期
李广林;秦波民;张杰;;[J];山东劳动保障;2010年01期
杨河清;陈天学;;[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课题组;李梅;;[J];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周长伟;刘富军;;[J];山东劳动保障;2010年Z1期
刘如光;;[J];上海企业;2010年03期
王玉君;;[J];理论学习;2010年03期
;[J];四川劳动保障;2010年02期
漆志平;;[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徐剑;;[J];中国劳动;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诗达;;[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陈诗达;;[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吴宏洛;;[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福建师范大学代表论文集[C];2006年
徐步正;;[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选集(第四辑)[C];2005年
;[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三辑)[C];2003年
金汝斌;陈诗达;陆海深;;[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三辑)[C];2003年
;[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三辑)[C];2003年
梁智;;[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厉进;;[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二辑)[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特约记者 张荣文 本报通讯员 杜萍 严茂林;[N];人民铁道;2010年
白鹭路;[N];巢湖日报;2010年
张锏锋;[N];张家口日报;2010年
苏兰生 通讯员
晓峻;[N];保定日报;2010年
宋新群 刘强 杨洁;[N];联合日报;2010年
成都传媒集团两会特别报道组记者
张魁勇 裴睿;[N];成都日报;2010年
射阳县供销合作总社主任
李洋 党委书记
贺寿日;[N];江苏法制报;2010年
杨傲多;[N];法制日报;2010年
杨傲多;[N];法制日报;2010年
本报记者 骆志雄;[N];三明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肖雨璇;[D];湖南大学;2009年
张宝森;[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庞敏;[D];复旦大学;2008年
齐志国;[D];河海大学;2004年
李鹏;[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柯四海;[D];厦门大学;2002年
陈文华;[D];中南大学;2001年
沈同仙;[D];苏州大学;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劳动争议证明责任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劳动争议证明责任研究
【摘要】:
劳动争议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基于劳动合同、相关法律法规或用人单位劳动制度形成的劳动合同关系或事实劳动关系而发生的权利义务争议。在劳动争议的纠纷解决机制中,都不可避免的涉及到证明责任的问题。我国现行法律将劳动争议纳入民事诉讼法的适用范围,而劳动关系除具有一般民事法律关系所具有的平等性外,还具有其特有的隶属性、人身性等特点。在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一方是管理者,劳动者一方是被管理者,两者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在举证能力上也有明显的差别。而我国对劳动争议的举证责任分配问题规定得较为笼统,不利于具体的实务操作。在劳动争议仲裁或诉讼中对举证责任进行更为详细与科学划分,有利于在对证明责任理论进行完善的同时,更好公平、公正的解决劳动争议。
本文所要讨论的劳动关系,即受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应当是一种具体的、狭义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具有国家意志为主导、当事人意志为主体的属性、兼具平等性和隶属性、兼具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性质。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劳动争议分为了个别争议、群体争议与集体争议;权利争议与利益争议;确认型争议、给付性争议与变更型争议;确认型争议、给付性争议、变更型争议。
裁判机关在案件审理中都面临着证明责任如何分配问题。针对劳动争议证明责任的规定,散见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证据规定》、司法解释以及行政法规中,最为明确的规定莫过于是《证据规则》第六条,规定了六种劳动争议的证明责任,但是该规定却显得过于笼统与狭窄。总的来说,关于劳动争议证明责任制度,存在如下缺陷:
(一)劳动争议案件缺乏明确的证明责任分配理论的指导
(二)《证据规则》所确定的劳动争议诉讼证明责任分配范围过于狭窄
(三)《证据规则》所确定的举证责任分配不符合法律要件分类说
(四)《证据规则》中劳动争议举证责任的分配不符合举证责任倒置的一般规定
笔者认为,对劳动争议证明责任的分配,就离不开对劳动实体法进行考证,根据劳动实体法律规范进行证明责任的分配。同时,对于劳动争议证明责任的分配,必须考虑我国关于证明责任分配的固有理论,不能完全抛开现在已经逐渐成熟的证明责任的分配理论盲目追求另辟蹊径。在劳动争议证明责任的分配中,应着重考虑如下几方面:
1.以法律要件分类说为证明责任分配之基础原则
2.坚持平等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原则
3.应在立法中全面明确劳动争议证明责任的分配原则与制度
至于劳动争议证明责任分配的具体规则,笔者借用民事诉讼法中对诉的分类的理沦,拟将劳动争议的上述种类与民事诉讼理论中对诉的分类相结合分为确认型劳动争议(确认之诉)、给付型劳动争议(给付之诉)与变更型劳动争议(变更之诉),分别论述其证明责任的分配。
在对劳动争议证明责任进行分配了以后,劳动者依然存在举证能力弱的问题。用人单位一方在仲裁和诉讼中有可能对所掌握的证据材料故意不提供、或者对劳动者所主张的事实表示“不知道”、“不记得”,或是对用人单位不利的事实做上述陈述。这都造成了劳动者一方的举证困难。笔者认为,推定制度的正确适用,可有助于这一状况的改善。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分类号】:D922.5【目录】:
内容摘要4-6
Abstract6-8
一、劳动关系与劳动争议10-24
(一) 劳动关系的概念与特点10-17
1.劳动关系的概念10-13
(1) 具体的劳动关系11
(2) 狭义的劳动关系11-13
2.劳动关系的特点13-15
(1) 劳动关系具有国家意志为主导、当事人意志为主体的属性13-14
(2) 劳动关系兼具平等性和隶属性的特征14
(3) 劳动关系兼具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性质14-15
3.劳动关系与相关概念的比较15-17
(1) 劳动关系与人事关系15-16
(2) 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16-17
(二) 劳动争议的概念、特点及类型17-24
1.劳动争议的概念与特点17-20
(1) 劳动争议是一种基于劳动关系的争议18-19
(2) 劳动争议的当事人为劳动关系的当事人19
(3) 劳动争议是一种基于劳动权利与义务的争议19-20
2.劳动争议的分类20-24
(1) 个别争议.群体争议与集体争议20
(2) 权利争议与利益争议20-21
(3) 确认型争议、给付性争议与变更型争议21-22
(4)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所调整的劳动争议的类型22-24
二、证明责任理论与劳动争议证明责任之法律渊源24-32
(一) 证明责任含义24-25
(二) 证明责任的分配25-27
1.法律要件分类说25-26
2.盖然性说26-27
3.危险领域说27
(三) 我国劳动争议证明责任现行法律依据27-32
1.《民事诉讼法》28
2.《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28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28-29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9
5.《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29
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29-30
7.《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30-32
三、我国现行劳动争议证明责任制度缺陷32-37
(一) 劳动争议案件缺乏明确的证明责任分配理论的指导32-33
(二) 《证据规则》所确定的劳动争议诉讼举证责任分配范围过于狭窄33-34
(三) 《证据规则》所确定的举证责任分配不符合法律要件分类说34-35
(四) 《证据规则》中劳动争议举证责任的分配不符合举证责任倒置的一般规定35-37
四、劳动争议证明责任分配制度之完善构想37-52
(一) 劳动争议证明责任分配之思考38-42
1.以法律要件分类说为证明责任分配之基础39-40
2.坚持平等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原则40-41
3.应在立法中全面明确劳动争议证明责任的分配原则与制度41-42
(二) 我国劳动争议证明责任分配的具体规则之构想42-49
1.确认型劳动争议(确认之诉)43-44
(1) 肯定的确认型劳动争议-要求确认存在劳动关系的争议43
(2) 否定的确认型劳动争议43-44
2.给付型劳动争议(给付之诉)44-48
(1) 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44-45
(2) 因劳动报酬、工伤待遇、经济补偿、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45-47
(3) 赔偿型的争议47-48
3.变更型劳动争议(变更之诉)48-49
(三) 推定与劳动争议证明责任49-52
1.在劳动争议仲裁和诉讼中应当使用推定制度49-50
2."不知道"、"不记得"能否视为承认50-52
参考文献53-5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茆蓉;[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黎竹义;[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孙德强;;[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吴建军;;[J];法治论丛(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李庚元;[J];中国法学;1994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菁;王超;;[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施鹏鹏;;[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李坤刚;[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彭晓芋,季淑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潘芝雯;;[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张刚;王成军;;[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黄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黄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李琳;[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邢霞;;[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春明;;[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张保生;王进喜;吴洪淇;;[A];中国法学三十年()[C];2008年
徐鸿武;;[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60年——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理论研讨论文集[C];2009年
张笑世;;[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吉萌;;[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肖刚;;[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姚兵兵;;[A];专利法研究(2005)[C];2006年
刘沛佩;;[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李杰豪;;[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陈宏光;;[A];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法律问题——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国庆;[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沈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高田甜;[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胡雪梅;[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房芳;[D];南开大学;2010年
刘冬京;[D];武汉大学;2009年
王丹丹;[D];吉林大学;2011年
邵南征;[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许俊强;[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胡宜奎;[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芳;[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王祁远;[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张占民;[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赵世琳;[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孟兆芳;[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张原;[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周智军;[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余暮;[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黄学军;[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陆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刚;王成军;;[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霍海红;;[J];北大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高森,卢广玉;[J];当代司法;1998年09期
黎竹义;[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李浩;[J];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86年03期
周湖勇;;[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9年04期
李浩;[J];法商研究;2003年04期
董保华;;[J];法商研究;2006年03期
但昭文,苏民益;[J];法学评论;1996年01期
郑莉;;[J];法制与经济(下半月);2008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熊琳;[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曹鸣红;[D];苏州大学;2010年
李鹏;[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黎竹义;[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孙德强;;[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彭跃华;[J];东岳论丛;1997年02期
;[J];人才资源开发;2005年07期
;[J];山东政报;1950年11期
宋敏生;;[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1990年04期
;[J];中国劳动;1996年06期
;[J];中国工运;1996年05期
宋新平;[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06期
高霖,苏海刚;[J];中国劳动;2000年08期
徐智华;[J];法学评论;2003年06期
梁健康;[J];中国劳动;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玉华;;[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章群;邓君韬;;[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3辑)[C];2009年
关勇;;[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潘旦;;[A];“关注省情民意、促进社会和谐”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管唯;黄富银;汤涛;吴家声;汪建君;;[A];中国法医学会司法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全国司法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林磊;;[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讷建宏;;[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张兆国;;[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王玉柱;;[A];中国烟草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谭劲松;陈颖;;[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通讯员
沈宇 本报记者
顾雯;[N];南京日报;2008年
俞艳婷 通讯员
吴军;[N];嘉兴日报;2009年
白永亮;[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9年
丛民 通讯员
葛红普;[N];工人日报;2009年
潘志明 陈娴静;[N];人民法院报;2009年
顾雯 实习生
杨志;[N];南京日报;2009年
王书林 通讯员
杜琼;[N];人民法院报;2009年
陆静;[N];青岛日报;2009年
李劼 通讯员
赵刚;[N];人民法院报;2010年
贾冬梅;[N];北京人才市场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熊琳;[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何雪飞;[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吴宏洛;[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姚世华;[D];厦门大学;2007年
梁茵;[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金哲;[D];吉林大学;2010年
周春梅;[D];南京大学;2011年
朱剑宇;[D];苏州大学;2012年
龚基云;[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蒋阳飞;[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丽娜;[D];青岛大学;2010年
聂正康;[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李华武;[D];湘潭大学;2009年
初征;[D];吉林大学;2011年
韦凤泉;[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黄惠坚;[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张兰博;[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刘江;[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韩笑;[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梁曼咏;[D];南昌大学;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劳动关系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