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上兵伐谋原文”的区别

毛主席说战略上重视敌人,战术上藐视敌人,其中的战略和战术有什么区别?
毛主席说战略上重视敌人,战术上藐视敌人,其中的战略和战术有什么区别?
09-03-11 &
战略即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通常指军事战略,即战争指导者为达成战争的政治目的,依据战争规律所制定和采取的准备和实施战争的方针、策略和方法。 战术即具体战斗中使用的策略. 战略与战术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概念,谁都离不开谁。战略是相对于战术而言的,战术是相对于战略而言的。理解了战术就容易理解战略,反过来也一样。 在战争中,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各参战方都会尽量地使用计谋。孙子说“上兵伐谋”,就是主张打仗要用计谋。《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讲的都是计谋。计谋有大有小,大的计谋是战略,小的计谋是战术。 刘备“三顾茅庐”会见了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计谋。这次谈话就是著名的《隆中对》。诸葛亮在《隆中对》提出的计谋是战略,而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连营等计谋都是战术。 战略与战术的区别有三个:第一个区别是战略针对整体性问题,战术针对局部性问题;第二个区别是战略针对长期性问题,战术针对短期性问题;第三个区别是战略针对基本性问题,战术针对具体性问题。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就是说从全局层面上要树立必胜的信念。而在具体的作战部署上应该小心谨慎,审慎决策。 前半句是指要自信,不要怕对手,后半句是说要认真对待,不能马虎,不能自负。也就是要自信,但不能自信过头,小看对手,要充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那就自负了。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为了同敌人作斗争,我们在一个长时间内形成了一个概念,就是说, 在战略上我们要藐视一切敌人,在战术上我们要重视一切敌人。 也就是说在整体上我们一定要藐视它,在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上我们一定要重视它。如果不是在整体上藐视敌人,我们就要犯机会主义的错误。马克思、恩格思只有两个人,那时他们就说全世界资本主义要被打倒。但是在具体问题上,在一个一个敌人的问题上,如果我们不重视它,我们就要犯冒险主义的错误。打仗只能一仗一仗地打,敌人只能一部分一部分地消灭。工厂只能一个一个地盖,农民犁地只能一块一块的犁,就是吃饭也是如此。我们在战略上藐视吃饭:这顿饭我们能够吃下去。但是具体地吃,却是一口口地吃的,你不可能把一桌酒席一口吞下去。这叫做各个解决,军事书上叫做各个击破。 在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莫斯科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十八日),《毛泽东同志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人民出版社版第二五页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战略即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通常指军事战略,即战争指导者为达成战争的政治目的,依据战争规律所制定和采取的准备和实施战争的方针、策略和方法。 战术即具体战斗中使用的策略. 战略与战术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概念,谁都离不开谁。战略是相对于战术而言的,战术是相对于战略而言的。理解了战术就容易理解战略,反过来也一样。 在战争中,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各参战方都会尽量地使用计谋。孙子说“上兵伐谋”,就是主张打仗要用计谋。《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讲的都是计谋。计谋有大有小,大的计谋是战略,小的计谋是战术。 刘备“三顾茅庐”会见了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计谋。这次谈话就是著名的《隆中对》。诸葛亮在《隆中对》提出的计谋是战略,而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连营等计谋都是战术。 战略与战术的区别有三个:第一个区别是战略针对整体性问题,战术针对局部性问题;第二个区别是战略针对长期性问题,战术针对短期性问题;第三个区别是战略针对基本性问题,战术针对具体性问题。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简单来说:大方向\大动作就是战略战术就是具体细节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毛主席的很多话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是其中的一句。
 在此借用他老人家的这句话,是想说: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也要学会这种方法。
 所谓战略上藐视敌人,是说我们要知道,小孩毕竟是小孩,无论他多闹,多调皮,多不听话,我们还是会有很多的办法来对付他的,以我们的心智水平,只要用心,加上足够的耐心,我们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要因为小孩有一些看起来没有办法改正的毛病而放弃了我们的努力,要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
 所谓战术上重视敌人,是说在与小孩互动的时候,我们要有足够的重视,不要因为我们是孩子的父母就觉得我们可以为所欲为。不要轻视了小孩从哭闹或者不听话中反映出来的心理诉求。要知道,对很多小孩来说,尤其在其婴儿时期,我们就是他们的全部,是可以说“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的。我们的一些不经意的举动或者言辞,都可能对他们造成重大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特别地重视与小孩的互动。我的经验,不如把她当做个小大人看待,用平等的口吻,平等的姿态来对待她。对于她的表现,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要有理有节,既不要过分的表扬,更不要吹毛求疵。让她在一种平等、自由、民主的气氛中长大,这对她的心灵的成长会很有帮助。切忌有“小孩嘛,给他吃饱了,穿暖了,用最好的东西就行了”的想法。小孩需要的可不仅仅是这些,他们更需要心灵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爱的滋润,这些东西,不用心,是做不好的。千万不要把小孩当做自己的附庸或者私有财产,不在意他们的想法。同时,在孩子面前,我们需要很小心我们自己的言行,不要以为他们什么都不懂,他们是有样拣样的。如果我们做到了诚信,说话算数,小孩也会做到,如果我们孝敬老人,关爱他人,小孩也会跟着去学。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去尊重,去爱护,我们会收获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让我们记住纪伯伦在“先知”里的一句话吧:“他们通过你而来,却不属于你。。。。。。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战略与战术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概念,谁都离不开谁。战略是相对于战术而言的,战术是相对于战略而言的。理解了战术就容易理解战略,反过来也一样。 在战争中,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各参战方都会尽量地使用计谋。孙子说“上兵伐谋”,就是主张打仗要用计谋。《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讲的都是计谋。计谋有大有小,大的计谋是战略,小的计谋是战术。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战略和战术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战略是目的、核心和理论;战术是方法、手段和技术;只能针对某一具体事项判定孰是战略孰是战术。战略,亦称军事战略,是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它是战争指导者运用战争力量、战争工具和作战原则与方法,达成制止战争或实现战争目的的谋略和艺术。战略是战争实践的产物。战争是人类社会所有实践活动中最暴烈的一种行动,关系着你死我活的问题。长期战争实践的需求,强制着敌对双方都探索、创造克敌制胜的艺术。作为筹划和指导战争的艺术--战略,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应运而生、不断发展的。战术,是进行战斗的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战术原则,兵力部署、协同动作、战斗指挥和战斗行动的方法以及各种保障的措施。按类型,分为进攻战术和防御战术;按军兵种,分为合同战术、军种战术和兵种战术;按规模,分为兵团战术、部队战术、分队战术等。在中国古代,《孙子兵法》以“用兵之法”表述战术、作战方法。在西方,“战术”一词源于希腊文“布阵的艺术”。战术随着战斗的出现而产生,随着军事技术的进步和战斗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由古代的徒兵方阵逐渐演变为诸军兵种合同战术。冷兵器时代,敌对双方列成方阵以白刃格斗进行对抗。火器时代,产生了火力杀伤与冲击相结合的线式战术、纵队战术、散兵线战术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随着坦克、飞机的出现,产生了合同战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军种战术、兵种战术和合同战术得到全面的发展。战后,战术核武器、导弹、直升机与其他常规武器的大量发展,部队机械化、装甲化,又使合同战术进入了高速度、大纵深、立体化的新阶段。从范围上讲,战略是国家或一方势力根据形势需要,在整体范围为经营和发展自己的势力或能力而指定的一种全局性的有指导意义的规划和策略。而战术是指在特定的局部地区,为维持和发展本地区的作用和能力、扫除已经或将要出现的威胁而采取的手段。从时间上讲,战略是依据形势需求指定的长期方略。其对时间上的作用,往往可以维持几年或几十年。例如,在解放战争是,毛主席根据当时的形势以及敌我力量对比的判断,为整个解放事业指定了平均每月消灭将军5到6个旅,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完成解放军解除国民党统治的方针策略。虽然只用了三年多的时间,但并不是解放军没有按照战略意图执行,而是国民党的腐败已经到了人人唾弃的地步,使得解放事业得以加快步伐。战术是有特定时间的,例如解放战争中,为了打破蒋军全面进攻的战术。我军采取了主动放弃一些城市和地方,大部队机动转移、小部队和地方武装以及民兵组织实施骚扰的方式,通过大面积运动,调动和麻痹敌人,以形成局部上我优敌寡的态势,进而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事实证明,这一战术有效的完成了我军瓦解敌军战略意图,并按照自己的意图消灭了蒋军有生力量,使国民党军不得不放弃全面进攻,转而实施局部地区重点进攻的战略。从形式上讲,战略是全局的全竟的,是指导战术形成的总体的构思。而战术是局部的个体的,是围绕战略思想、地区环境指定的有效的方法。是战略思想的特殊体现 。 回答者: 一个厨师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藤本植物导航
&>&&>&&>&正文
RT兵法,用兵作战的方法、策略施诈于漫漫千军。《文伐》是古代军事著作《六韬》里记载的一篇文章,记录在“武韬篇”——讲用兵的韬略。文伐,就是“以文事伐人,不用交兵接刃而伐之也”。即不用军事手段而用政治、外交手段打击敌人。 威慑是一种军事战略...
什么是兵伐?它和其他竞争手段有什么不同
“其次伐兵”是指动用部分军事力量,在敌方政治、经济重心之外解决敌人,达到不诉诸武力而达成战略目的。其三,“上兵伐谋”是指依靠谋略运用,包括政治,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不得已而为之,即攻取敌方战略要地乃至全部领土。必须承认、四个层次。“伐谋”和“伐交”属于“不战”思维;“伐兵”和“攻城”属于“慎战”思维。其一,在军事对抗中,完全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结局,即使处于优势与主动地位的一方,“其次伐交”是指当矛盾已经显现时,动员本国和有关国家的力量,可分为两个范畴,其下攻城”在实际运用上、外交等手段的综合运作,不待对立双方矛盾激化即先期解决争端。其二、经济、文化,以便把战争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其四,善之善者也,经过折冲与妥协,“其下攻城”是指在上述三项努力无效的情况下。故上兵伐谋,显示决心,造成压倒优势或力量制衡,辅之晓以利害《孙子兵法》中的《谋攻篇》中指出“不战而屈人之兵什么是兵伐?它和其他竞争手段有什么不同《孙子兵法》中的《谋攻篇》中指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在实际运用上,可分为两个范畴、四个层次。“伐谋”和“伐交”
RT兵法,用兵作战的方法、策略施诈于漫漫千军。《文伐》是古代军事著作《六韬》里记载的一篇文章,记录在“武韬篇”——讲用兵的韬略。文伐,就是“以文事伐人,不用交兵接刃而伐之也”。即不用军事手段而用政治、外交手段打击敌人。 威慑是一种军事战略...下兵伐道,上兵诛心是什么意思?这句话不是这么说的,全文是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说不用打仗而能迫使敌人降服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所以,最好的作战方法是以谋略取胜,其次是运用外交取胜,而次是讨伐敌军取胜,下策才是强攻城池 。 希望能帮助你上兵伐谋的“伐”在这里具体是什么意思?“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以正合以奇胜 不战而屈人之兵 十则围之,五则分之,倍则功之 避实就虚已解决问题 收藏 转载到QQ空间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是什么意思?? [ 标签:善者,上兵伐谋,攻城 ] 爧思~冂KING 回答:2 人气:3 解决时间: 19:07 上兵伐谋:上兵,用兵作战的上策...含朴素的辩证唯物思想;一说是魏惠王时人、天子之义、严肃军纪、励士六篇、“训练”。其书原98篇,该书所论及的一些军事理论和方法.4。《纪效新书》亦称《纪效》、训练、练耳目第三、伍制令、敌武。穰苴姓田。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旧题周初太公望(即...上兵伐骨是上兵伐谋的一种。骨,可以看做是骨气,一个军队的脊梁,亦可延伸为军队的士气、勇气。上兵伐骨是通过谋略让敌军失去作战的勇气,或是以威胁、离间等手段来策反敌军中意志和立场不坚定,没有骨气的人,从而在随后的战争中达到胜利。 骨...孙子兵法·谋攻篇所谓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同出一处同属攻心战策的有:打草惊蛇,无中生有,借尸还魂,欲擒故纵,树上开花,假痴不癫,空城计,苦肉计典型战役有晋楚城濮之战张仪连横计屈四国烛之武退秦师这句话不是这么说的,全文是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说不用打仗而能迫使敌人降服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所以,最好的作战方法是以谋略取胜,其次是运用外交取胜,而次是讨伐敌军取胜,下策才是强攻城池 。 希望能帮助你1、释义:伐,原意为功劳,这里活用作动词,建功的意思。上兵伐谋意思就是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使用谋略胜敌。 2、出处原文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原文为: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孙子的军事思想 孙武被誉为“兵学鼻祖”,受到后世推崇,并不仅仅因为他的军事指挥才能,而是因为他为后人留下的那部惊世骇俗的兵学圣典《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共十三篇,它全文约6000余字,分《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
种植经验最新
种植经验推荐
& 6种植网 版权所有
渝ICP备号-23有问题 @ 爱问Powered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兵伐谋挫败敌人意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