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无际 您好 我这里有本文言的楞严经全文,读的很吃力,希望能有白话的帮助我阅读,如能帮助,不甚感激。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我买了本语文高考总复习资料,但是文言文我都看不大懂,只有蒙下面的题目.然后看答案上的翻译.但是总觉得这样又没有什么效果.有没有什么好的锻炼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黑丝幻影753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怎样巧学文言文?一、
精解字词,储备足量的文言知识逐字落实文言文课文中的每一个字的意义和用途,务必准确无误.因为只有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字词,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二、
巧记巧学.让文言文学习的轻松愉快成语,是颇有生命力的古代词语的遗存,借助成语学习文言文,将古代和现代的词语沟通起来,使得文言文知识不那么枯燥,也不那么吓人,变得易记而浅显;还能够一石而二鸟,文言文和成语的学习同时经行.相得益彰.这是个轻便而俏皮的巧学方法.比如.【张】如果理解成语“账目结舌”中“张”是“睁开,睁大”意,就不难记住课文《童趣》中“张目结对日”中“张”的“睁开,睁大”意义.字形,尤其古文字字形,比如甲骨文、金文、篆文,都隐藏着汉字的意义密码.探员其本字的古代写法,一眼就能洞察其意义,这样,即印象深刻有妙趣横生.这是个直观而形象的巧学方法.例如.【于】小篆字形()像两手相与之形.由此可见“予”本义:授予.给予,给.三、
归纳拓展,由“闻一”而“知十”掌握了文言文的规律,就等于拿到了打开文言文知识的钥匙.文言文学习总是有章可循的,见到“陈胜者,阳城人也”,归纳为“者……也”判断句,进而归纳“乃、必、即、皆”等+谓语判断句;见到“吾谁与归”,归纳得出“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规律;见到“僵卧孤村不自哀”,归钠得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规律;见到“何陋只有”“唯利是图”,归纳得出“之是褆宾”的规律;……这样,在课本上学的是“一个”,而你收获的却是“一类”,学起文言文来就游刃有余了.四、知识迁移,由课堂延伸到考场把每一篇文言文课文都当成考场上的文言文阅读的材料,或设置题目作答,或比对已考过的的考题,即深入理解了课文,又从中培养语感,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考场的应变能力.例如,《送东阳马升序》第二段描写宋濂成人后求实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楞严经》讲座第十套——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08慧律法师
《楞严经》讲座第十套——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08
  慧律法师
  【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
  就像这个身这个觉触,识于违顺,这个违顺就是感觉很好的叫做顺;这个感受不好的叫做违。这个身体是非常敏感的,尤其是气候一变,我们身体这个觉触特别的强烈,太冷啊、太热啊!如身觉触,就像这个身体的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合」就是接触到,根跟尘接触到,他就能够觉。离中不知,如果是相离之中,就不能觉知根尘,根尘就是要触碰到。所以,离一合双,离就是一分功德没有;合双就是违顺,二个根尘相合就双分的功德。离一就不能觉知,就是扣掉四百功德;合双,四百乘以二就是八百功德。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
  [此明身根觉性功德。如身根对所觉之触尘,识知是违情之触,或顺情之触。违情如夏穿棉衣,]那就太热了。[冬着单衣;]就太冷了。[顺情如饥餐美食,]譬如说刚好在饥饿的时候碰到了美食,[渴饮甘露。]或者正渴的时候碰到了甘露,如甘露的饮料。[但合时能觉违顺,]意思就是:接触到根尘,相接触的时候,身根接触到外尘,就有违顺了;如果分离,身体就没有触尘。[离中即便不知,离是一分功德,合是双分功德,故曰:「离一合双。」]每一分;佛把一千二百分成三等分,[每分四百功德,验于身根,三分功德,缺了一分,当知身根唯有八百功德,为劣。]简单讲:修行还不能用这个觉触——身体的觉触来修行,这个比较差,不像耳根。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惟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那么用意根修行。所以,太多人都是用这个: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用这个意根修行。
  如意默容,默容就是口不言而心自知,我们这个意根,嘴巴不必讲,默容就是不必讲。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默容就是嘴巴不必讲,但是心很清楚。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此明意根知性功德。默容,]就是知性功德,[即知性功德,口不言而心自知,谓之默;容者包容。十方三世下,举时处人法,]「时、」,顿点,「处、」,顿点,人法。[以显包容之范围。]A
:[约处则包容十方,即横遍义;]B
:[约时,则包容三世,即竖穷义,]三世。[此时处一对;]C
B 叫做时间跟处、处所,一对。C
:[一切世间,六凡染法,一切出世间,]的圣人。六凡染法是凡夫;出世间,一切出世间是圣人,[四圣净法,此人法一对。]讲人跟讲法。因为世间人,是人,六凡染法,是法。一切出世间,这是人,出世间的圣人,这是人;四圣净法,这是法,讲人跟法,人跟法,是人法一对。[无有那一法不包容,若人若法,一一皆能尽其涯量边际。当知意根,圆照无遗,故能圆满,一千二百功德为优。]
  [四备显六根功德竟。]
  [楞严经讲义第十一卷终]
  把《楞严经义贯》请出来,《讲义》收起来。
  有一个比丘尼,来到我这儿地方,跟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看行得通行不通?她说:师父!我时间有限,所以在看您的DVD光盘的时候,我就只有看那个《讲义》,圆瑛法师注解的《讲义》这一部分;一听到说这是《义贯》的部分,我就把它切掉,不知道师父您对这个有什么看法?我跟她讲:你大失利益,你会失去很大的利益!师父为什么坚持要讲这一部《楞严经讲义》,还一定要附带这个《义贯》?按照道理讲,这个白话文你自己看啊,不是这样子。为什么我一定要加入这个?要不然大家落得轻松,《楞严经讲义》,我就这样继续讲,你好,我也好,你轻松,我愉快。
  我有几个原因:第一、因为《楞严经讲义》不同于现在的《义贯》,这一部《讲义》,它的落笔是在1933年。1933年到今天来讲,接近八十年,《楞严经讲义》这一本接近八十年!如果读过高等教育的,是中文系的,这个没有问题。像师父受过的教育,以前重视古文,背诵古文观止、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这个都没有问题的。可是现在,不要说八十年,每十年就一个很大的改变了,十年就很大的,这个教育就有很大的改变,何况说这一本书是八十年前写的!这本书在八十年前写的,对一个学历不是很高的人,看起来会很吃力,因为他的中文基础不够,因为全部都是文言文,所以一定要讲这一本《楞严经义贯》。
  而且第二、《楞严经义贯》里面的内容,有很多是《楞严经讲义》没有的,是没有的,他提出了很多的论点,提出来很多的这个角度,是值得我们参考,而且他拥有佛的正见,拥有佛的正见。所以,你只有看这个《讲义》,再来,没有看这个《义贯》,是非常可惜的!
  第三、每一个来听经的,根器都不一样,他忙于事业。像这个《楞严经讲义》,他念到高中的,或者是初中的,有一点基础的,学佛十年、二十年的,他没有问题;可是今天来这里的,也有是刚刚进来的。为什么会知道刚进来的?因为《楞严经》请了大概五十套,就知道来了五十个人,一套一千块嘛,请了五十套,就知道新来的有五十个人;也许今天还会增加也不一定。那么,这个初学佛法的人,来到这儿,看到《楞严经讲义》又《表解》,哇!好深、好难,就失去信心,或者失去兴趣。
  师父就是为了这个,一定要用这个把白话文再讲一遍。但是,为什么到现在为止,我没有跳过去?是因为现在的义理还是在很艰涩、很深的阶段,所以,我没有把它跳过去;到后面如果这些义理一看就懂的,那么,《义贯》就可以自己看,就不用一直不厌其烦的一直讲。所以,圆瑛法师的《讲义》,是整本都会讲完;但是,这个《义贯》,后面如果简单的,文字简单的,那么师父会让大家可以自己看一下,可以节省时间嘛!因为现在还在义理很相当深的、不容易理解的;不容易理解,当然就要给大家受大利益!所以,我们之所以再把《楞严经义贯》讲一遍,最主要是要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上根器的也受用,中根器的也受用,下根器的也受用,这样子才要把《楞严经》这样不厌其烦的一直讲。
  所以,在座诸位!如果你觉得这个太简单了,可以不要讲了,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如果你已经通达了,那么就坐在这里也随喜,随喜。如果完全通达,也不用坐在这里了,所以是不太可能就是了!所以让大家受用,就是要用白话文,再讲一遍、念一遍。大陆有一个人,他说:师父啊!我没有《楞严经》的这个课本,不过您那个字打得很好,尤其讲到这个《义贯》,都是白话文。你看,那个初学佛法的人,还是很感谢师父的!所以,这里面的论点,很多是值得参考的,拥有佛的正见,你不看它,真的是很可惜的,不是每一个人的根器都是那么利的。
  第四章;
  这个是他编的,跟我们圆瑛法师那个《讲义》是不一样的。
  初心行者之二决定义;
  那么,在这里必需附带讲:楞严经的这个《义贯》,就不可以用像《楞严经讲义》那么久的时间再讲了,所以就是必需要带过去......需要解释的就简单解释一下。要不然就像《楞严经讲义》讲这样子的时间,那要讲到何年何月啊?讲到说不定师妈又复活了,把大家吓一跳,因为讲不完!要看情形嘛!所以说:这个《义贯》就不能花那么长的时间。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晦,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
  注释:
  「心悟实相」:此悟为心开悟解之「解悟」,而非证悟。解悟为听闻、思惟、疑惑消除,信受理解的正解、乃至得胜解之相。而证悟则是所依所解悟之法,如法修行。注意这个「如法修行」,就是身体力行,彻底的降伏自我,不是听听、嘴巴说说而已,是真的有那个功夫,身、口、意完全符合佛所制定的戒律,还有佛所讲的心法。所以纳法于心,如法修行、纳法于心,为什么?万法都不离心嘛!达心法不二,入法境界,而能起用,称为证悟。简言之,解悟的知,解悟是「知」的境界;证悟是「行」的境界。「实相」,是指如来藏之相,也就是如来藏的三种相用: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以及空不空如来藏。通达如来藏之本体,及其三种相用,称为通达实相。所以,实相不只是无相,无相就是空无所有,体性本空,叫做无相。那是般若的初门之教。甚深般若则为空、不空、空不空俱时而现,法界森然,万法皆真,而不相碍。
  「身意轻安」:「意」,就是心。「轻安」,为心舍掉粗重的烦恼之后,如释重负的觉受。
  诸位!有没有啊?简单讲:小烦恼就是捡掉一颗小石头,压在自己的心;大烦恼就是捡掉、捡起来一颗大石头,压在自己的心,让自己不好觉受!所以,在座诸位!你想要过快乐的日子吗?很简单!把心中的那一块粗重的烦恼、大石头拿掉,细的烦恼、小石头拿掉。
  在此则为舍对无上法粗重之疑与惑,身心顿时荡然清爽、安适,如人洗了热水澡之后一样,身无垢染,轻松安适之状。又,轻安在唯识百法,五位百法里面,是属于「善心所」中的「轻安心所法」。所以知道轻安是一种修得的善法。就是要修行,如实修行。心中若有轻安心所的善法生起,就表示修行已达到某一种善的境界,通常是在心开悟解、或大悟,或得到「未到地定」。
  未到地定就是初禅前的定。四禅、四空都有未到地定,未到地定,初禅的未到地定→初禅;二禅的未到地定→二禅;三禅的未到地定→三禅;四禅的未到地定→四禅;空无边处的未到地定,四空天也是这样子。所以四禅、四空都有根本定,还有未到地定;有获得未到地定,未到地定就是指还没有到初禅前的定。或得初禅,或修法忏悔而罪灭的时候,那时候便有轻安之相发生。
  修行之人;若有轻安之相发生,心自知之,莫与他人说,除非是你的善知识,以求印证,否则只宜所谓的「自修、自证、自知」、佛知、你知,便好。现在看这个末法,末法可颠倒了,更不可大事宣扬、还登报纸、著书立作,广为人知,说:我是大悟了,其他人都不悟!你看,这个就最糟糕的!末法的时期就是最糟糕的,就是这样子。所以,更不可大事宣扬,欲令广为人知,如是贪着名闻,即速招魔嫉、魔障。此于末世修行,魔强法弱之际,不可不知。
  所以你想想看,那个大悟的人,他是一定很谦虚的,无论是你著书立作,他的行为举止,他那个悟道的人,有悟道的氛围,就是你到他旁边,他有磁场、有柔软心、有佛的氛围。他绝对不是说,咦?这个悟道人,看了这个语言举止,怎么会这么粗暴?或者文章怎么会这样攻击性那么强?完全手下不留情!大悟的人不会做这种事情,他了解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今天众生的因缘不具足,我们是用等待的因缘。佛也是这样子,释迦牟尼佛没有说把外道叫来痛骂一顿,佛陀没有,佛陀用最慈悲心感动他,用大智慧引导他;如果大智慧跟慈悲心用不着,就是用等待的因缘,就把这个问题交给时间。时间可以解决世界所有最困难的难题,就是交给时间,否则没办法,就是等了。今天当然因缘、根器他就没办法,他就听不进去,你硬要他接受你的观念,大家就干起来了,这样也不好!所以,在这个末法修行,魔强法弱之际,是不可不知道的。
  「方便提奖」:「方便」,就是依智慧观察,知道众生的根器、性、欲,这个「性」就是性向,「欲」就是希望、需求,知道众生的根器是大根器、小根器;他的性向是什么;又他希望要的法是什么,而采取令他易解、易懂、易信、易受、易行的方式去化导他、教授他,令他生信、得益、欢喜奉行,称为方便,也称为「善方便」,或「正方便」。除此之外,也有一种方便,称为「邪方便」,或「不正方便」。此为无智之人,欲使用佛法以外的方法来引导众生,如用外道法、外道法最多就是治病了。
  现在最糟糕的,就是在末法时期,他没有杀人,也没有放火,国家的法令也拿他没办法。所以,宗教对政府来讲,是一种很困扰的,他有正法,有益于世道人心,有帮助人类的做人、行善,心中有正确的宗教观念,他就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必要派什么警察、公安、法院,他就自己把他管束得很好。法律是事后的追诉,因果是事先的防范。所以,整个国家社会,要带动有杜渐防微的功能,就是宗教。但是宗教也带给政府非常大的困扰,为什么?穿起出家人的衣服来,我要做什么你不知道!我可以乱讲,我又没有真的受三坛大戒,我也不是真的出家,哪怕你什么因果?我要活下去!就是这样子啊,穿着衣服就到处跟人家伸手化缘了。要不然他会一点符咒,就说:来!我会跟你治病!完全不依正法。那么,这个人如果说堕胎,他随便给你讲:你旁边有婴灵,你就是要来我这里治病,我可以超度你的婴灵!那哪一个女众讲得不心动啊?那个家里如果得了重病,中医、西医都束手无策,就求这个旁门左道;他现在要的不是正法,要的是我的亲戚朋友、兄弟姊妹、儿女身体赶快好起来,这个最重要了!这个就是最脆弱的时候,最容易受骗的时候。碰到那个有心人,就来了,全家荡然无存,包括你的房地产,统统卖光了!
  讲堂二十年前,二十几年前,来了一个女众;我们一定不会讲人家的名字,现在这样,未来也是这样,这只是举一个例子。她来到文殊讲堂,一开始有信心;这个有信心,念佛、拜佛,以前共修师父都出来,还不错!后来觉得这个太单调了,没什么味道:我要学快一点的,快一点的!她觉得听听慧律法师这样讲经说法太慢了:我要更快的!她这个人是很好。后来刚好碰到一个说学密宗的;这个密宗的,有正、还是有邪,正统的密宗,他还是持戒,持金刚戒、三昧耶戒,还是要持戒。再来,自创品牌,现在的密法太乱了,自创品牌,也没有传承,自己搞。而最迷人的就是这个:感应啊、神通啊、加持啊、治病啊、堕胎啊,什么都有你的办法!好了!这个女众就离开了,她要找更快的,刚好碰到一个,正、邪我不知道。她离开以后,经过了二十年;离开前我有警告她,我说:现在这个时代,邪法多,正法少,你还是小心!结果不高兴,说我在嫉妒上师,说我本身不修、不懂得密法,还在外面放了一些对我不满的话,这个传到我的耳朵,我就笑一笑,这个也不能怎么样说。所以就变成说,一个大法师想为人家众生好,你还没办法让她完全的信受,还是很难!那就自己跑出去了。她说二十年,这二十年,后来在讲堂碰到了,咦?哇!这二十年前年轻啊,怎么会现在这个貌相会这样?你看,哇!她看到怎么二十年......哇!一个老太婆呢!说:你是......你是不是......她说:对!我现在告诉你:她身上三百五十万,二十年全部都光光的!当她在信奉这个上师的时候,是买什么纳骨塔、买什么天珠、买这个......三百五十万,统统没有!她说:也不想说很多啦,我一念错,没有听师父的话,二十年浪费,身心俱疲,全部的家当统统当掉!三百五十万对一个普通人来讲;我还不敢给我先生知道!你看是不是很惨?还去借钱,人家这个跑到美国去了,现在跑到美国去了,你能怎么样呢?打也打不到,告也告不赢,二十年!她二十年如果好好的安住佛陀的正法,按部就班,一步一步来,不是很好吗?看到那个,她看到我,又哭、又伤心、又忏悔,她觉得......可是她也没来啊!所以这个问题就是:你是一个佛教界的,扮演一个......如果是善知识或者是法师,你很想救众生;可是你要怎么讲,又不会去伤害他,你要是稍微讲重话一点,就说我们没修行:师父!您不是讲吗?对不对?若真修行人,不见他人过,若见他人过,自非却是左。竟然还拿我讲的话反驳我!唉!还真是难喔!还真不晓得该怎么去救他?真的是难!难在这个地方,难在这个地方。
  所以最后一句话就是:各人的善根、福德、因缘不一样,我们也只能这样讲。这现在你看看,那个敛财骗色的,报章杂志是每天都发、每天都碰到!你要挽回男朋友的心还不简单,你那个个性不要那么冲,男朋友的心,每一个男人的心,他硬的,那你稍微软、柔软一点,他是那么硬,你也那么硬,二个人碰到就会伤到!这是个性的问题,要挽回男朋友的心,太简单了,他生日的时候,你看他喜欢吃什么,就摆一道菜给他吃。你常常讲:嗯!你好坏喔!他就心里很舒服。对不对?所以,现在就是这样子。这个就是讲到:你每一天、每一年、每一个月,都会看到的事情,而善知识很有心想要去救人,可是无奈,没有办法!
  欲使用佛法以外的方法来引导众生,如用外道法、看病法、邪法、咒术法等等,或者用犯戒、破戒之法,而自称为「方便」。所以「正方便」与「邪方便」的差别在于:「正方便」虽讲求善巧,然而完全是如法、如理的,完全是清净的、不犯佛的律仪的,而且完全没有不良的副作用,并且结果一定是好的。「邪方便」是完全不讲原则,常是不如法、不如理、不如律,也常坏佛的律仪,毁犯禁戒,毁法犯戒、犯禁,且有极大不良副作用,并且其结果常是变成误导众生至于退没善根、福德。凡此称为「邪方便」或者是「不正方便」。
  这一段,成观法师写得太好了,末法时期,这种现象特别的多!如果是大陆来念就不一样:末法时期,这个现象特多!少一个「别」字。种种不如法、毁法犯禁之事,皆托言「方便」,可不知歟?
  「提奖」,提携接引、奖励诱发。
  「引诸沉冥」:「沉」,指凡夫沉沦于三界分段生死。「冥」,暗冥,指二乘本心本性之光明未开,其心暗钝、滞于变易生死的苦海。
  「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阿难此「知」,只是心中疑悔已除的「信知」,并非亲证、亲见的「证知」。
  「多闻无功,不逮修习」:「逮」,就是及。光是多闻并无「起用」之功,如数他人财宝,自不能受用,远不及依闻起修之利。
  诠论:
  此处经文中: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开示及教诲,而「疑惑销除」。这里所说的疑惑共有五个,其中富楼那有四疑,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有四个疑惑,阿难有一疑。
  先说富楼那的四疑:一、怀疑「清净本然,云何忽生三种相续?」为除此疑,佛开示言:万法之生续,起于一念无明,故有世间诸相续。
  二、疑「五大之性,各不相容,为何能互遍无碍?」为除此疑,佛开示说:由于全相即性,因为相本空就是性。所以,不生灭有二种角度:讲相的不生灭,是求其体性不可得,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就是相体性本空,在这个时候讲相的不生灭。而性是没有能所,讲绝待,这个时候讲涅槃妙性不生灭。所以,相讲不生灭,性也是讲不生灭。唯一不变妙体,故得随缘自在。
  三、疑「诸佛如来,何时还会再起无明妄念?」为除此疑,佛开示说:妄本不生,如翳眼见空华,妄本来就空。如翳眼见空华,空华本无生,本不生,空华起灭,虚空寂然,不生不灭,真如之性亦复如是,终无变异。又如销矿为金,这个销——带有杂质,把这个杂质消掉了,就像我们的烦恼、无明,把这个无明消掉了,恢复到真如自性,就像销矿为金,既已成金,不复为矿。
  第四、疑「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为除此疑,佛开示说:既称为妄,怎么有真因?了解妄,妄就不存在了,知道因,妄就不存在了,若有真因,怎么会成妄呢?所以,妄就是叫做妄,没有什么原因,就是妄。以上皆是富楼那之疑。
  阿难则疑佛是顿然舍弃因缘之说,而有与外道无因之自然说相滥之虞——为除此疑,佛开示说:若知真为本有,达妄本空,则因缘与自然之说,俱为戏论。若不离戏论,则终难入真,与道乖隔。
  再者,富楼那之四疑,归类则为:执因疑果,以因地的知见来判断果地的境界,他又疑「妄」有因。阿难则执权教以滥外道。总的来说,二人都是耽着于戏论。戏论就是能所不断叫做戏论,但有能所,俱是戏论。所以佛教诲说:戏论不但无功,戏论就是无益于了生死,叫做戏论,讲得很好听,或者这个相做得很圆满,可是对于了生死一点用都没有!戏论不但无功,且有碍真知、真修。若不舍戏论,则历劫徒劳,终无实证;若能舍戏论,则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佛对着阿难说这些话,但此言之对象实则包括富楼那,以及诸与会大众。又,戏论的习气,就是依于言说思议;思议就是讨论,有可言说、有可讨论;诸位!我们所有的教科书都是这个,所有的教育都是言说、都是思议法。故若能离于戏论,则是顿离一切言说、思议,而顿入不思议(不思议就是不能思惟、不能议论)、离念、无念之境界,离念是指离执着念、离无明念、离分别念,而不是没有真如的念;真如念就是般若念。离念、无念之境界,如是即契入真如法性,而入于诸佛境界矣。所以离戏论之境界,实是顿舍一切凡夫、外道、二乘、权教之顿教直指之大法门;以上上根人一闻此教,即能契入,故称彼上上根人为如来种。
  所以,听经闻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让你自己有能力去判断正邪。所以今天这个上课,对大家是非常重要的,你今天你来上课,你心中自有一把尺,任何一个人在你面前,要假装都假装不起来,打开电视,哪个是正,哪个是邪,你都非常清楚!哪个讲对,哪个是讲错了,你也很清楚!哪个是讲究竟的,这个都是善巧方便,你也很清楚!你听经闻法就是有能力判断,而且你的内心也懂得自己去依法,也不依人。所以听经闻法的重要有鉴于此。所以师父有一天在前面门口,有一个女众,我说:哎呀!开《楞严经》,有空来。因为我也不认识她。她说:下手榴弹都要来!喔!好!讲得好!下手榴弹都要来,讲得太好了!喔!你这一句我喜欢,一百分!对不对?无论你以前有什么过错,我们都可以原谅你;喔!下手榴弹都可以来,那这是百千万劫的罪障一切都消除,可以,很好!那今天她一定有来了!
  【「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注释:
  「旅泊之人」:旅行漂泊之人,行无定处,不知所之。此喻众生于六道漂泊,不知终于何所。
  「天王」:比喻如来。「佛」一词,较古的翻译也有译成「天中天」。
  「华屋」:比喻如来藏之无上理。
  「虽获大宅,要因门入」:虽然有了目标,但还是要有方法。你有目标有什么用?你想成佛,可是你要有方法,方法不对,那糟糕了!譬如虽知宝藏之处所,若无方法以及工具,也不能开采、提炼而得其宝。
  「捐舍小乘」:「捐」,就是弃。弃舍小乘,回小向大,不住化城,发大菩提心,趣求无上菩提。您看,阿难以小乘人都要回小向大,求大菩提;而当今之世;喔!台湾的太多了!却有许多人反而劝人修学小乘,甚至以受小乘戒为高、为荣;这成观法师讲得好:实在是「回大向小」,真的!只有回小向大,哪有回大向小的?如是愚痴颠倒,辜负如来最重要的苦心——所以一切如来皆为「一大事因缘」而出世之苦心。
  「一大事因缘」是何也?——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毕竟成佛!然而若不依止如来而修学大乘,如何堪作佛?倘若依止小乘,或依止外道,或依止世间法,或杂修外道法、杂行世间事业;在《楞伽经》讲了一句,哇!真是好!说:一个修行人;我用白话讲,说:一个修行人,不能一天到晚老是应付那些红尘俗世,太浪费时间了,非常浪费时间!就是在《楞伽经》里面讲。意思就是:我们一个修行人,不要说今天人家结婚,你也参加;明天人家死亡,你什么都参加;后天哪里婚丧喜庆,你统统参加,这个也参加、那个也参加......佛陀告诉我们:这些事情要尽量避免,把省下来的时间修行,意思就是说:你管不完的!除非,除非你自己的亲戚朋友,譬如说姑姑、阿姨要结婚;她的子女、你的子女要结婚,是很亲很亲的人。那是没话讲!要不然这些俗事,在《楞伽经》,佛讲:一定要尽量避免,这些俗事再管下去,没有时间修行了!你看,每天都有死人,每天都有结婚,每天都有人生病,每天都有人住院,如果一个法师耗的时间这样子,没有办法!而且你看了以后,这一次看,这个居士生病了,另外一个居士生病,你不去看他,他说:这个师父没有平等心!有时候要救人,还很难达到平等的心。所以,到最后就变成陀螺,像在打陀螺一样,这个法师一辈子就转......转个不停,劳心劳力,又不公平,因为很多人生病啊!以前有一个法师就这样,每一个人死,都去给人家助念,不认识的也助念;认识的当然没话讲,是个护法,当然就去助念。可是不认识的,已经十三代了,遥不可及的亲戚,「某某法师啊!来助念!」他也照样去,念了整个晚上,早课起不来、晚课不参加,就是这样,一直跑出去、往外跑,这是修行人吗?看一看《楞伽经》,你今天发生的事情,佛二千五百年都讲好了,统统讲好了,没有那个时间、没有那个生命能浪费,可以看情形啦!
  如何堪作佛?一切众生毕竟成佛,然而若不依止如来而修学大乘,如何堪作佛?虽然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一切众生毕竟可以成佛,但是如果不依止如来修学大乘,如何堪作佛?倘若依止小乘,或依止外道,或依止世间法,或杂修外道、杂行世间事业,或佛道不分、或儒佛不分;儒家思想讲一讲,道家思想讲一讲,佛家思想讲一讲,搞不懂什么叫做正见,什么叫做佛的知见,统统搞不清楚!如是等不正知见,要讲佛法,尽量讲纯粹佛法;如果引用儒家的,少许的、道家少许的,这个还情有可原。对不对?如何能入佛的知见?如何堪作佛?为今之计,唯有一时息心,将小乘、外道、邪见、世间等的演若达多狂心,一并歇去,方得「本头」。否则即使历劫勤苦,也只是蒸沙,欲成佳馔,了不可得。你煮沙怎么能够成饭?沙非饭因啊,你修行要有修行、成佛要有成佛的因。所以沙、煮沙不可能成饭、成为佳肴,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毕」,就是毕竟,究竟之义。「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也就是如来无上菩提之密因。
  「有学者」:就是小乘未证阿罗汉者。阿罗汉称为「无学」,其实只是小乘中得如是名称而已,阿罗汉若回小向大,趋向无上菩提,则非无学矣!因为光是一项等空遍界的平等大悲,就不是那么容易学得的;就是学大乘首先要学平等心。更何况佛的十力、十八不共法。那这个凡夫......菩萨也没办法!
  「从何摄伏畴昔攀缘」:「摄伏」,就是收摄降伏。「畴昔」,就是往昔。「攀缘」,是指六识心,以六识心皆攀缘诸尘境界而起。若得摄伏攀缘,也就是同于狂心顿歇。
  所以修学佛道,就是二个字:放下;还有,底下那个字就是:肯还是不肯?肯放得下,刹那之间;不肯放得下,百千万劫!学佛把它归纳,就是肯还是不肯?肯放得下,发生天大的事情,都不关我的事情。所以很多的父母,为他的儿女困扰,我都跟他讲:父母只能生儿女的身,不能生他的心,他要变化怎样,这不是你能控制的。你生了,责任已经完成了,再接下来就是看他个人的了!哪一个做父母亲的,一辈子都一直操你的女儿的事、儿子的事情?对不对?儿子已经结婚了,他现在就不学好,由他老婆来管了,你好好的放下心,好好的学佛。诸位!长大成人了,你把他栽培到大学毕业、研究所毕业了,这个就不是父母的责任,再来剩下的就是他的责任了。哪有人一辈子为了儿女,这样子一直耿耿于怀?这样也放不下、那样也放不下,开什么玩笑?你哪有那么多生命?放下啦!哇!听到这一句,生到不肖子的人,这下子轻松了,你管他是好是坏,回去后就快活了,回去他就是“看活”了,非常“看活”!真的啊,没办法,要不然你能怎么样?是不是?日子总是要过嘛,行总是要修嘛,总不能为了这些不良的儿女这样子操心。
  「得陀罗尼」:总持,在此为指如来藏,以如来藏能总持一切法。承上,若得摄伏攀缘心,狂心顿歇,不往外驰,所以能返观内照,得自本心;若得本心,就能总持一切法,所以称为陀罗尼门,总持门。
  「入佛知见」:若得本心之总持门,就能速入佛的知见,而不住二乘知见。
  「在会一心,伫佛慈旨」:「在会」,就是与会。「伫」,就是等待。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注释:
  「于菩提心未自在者」:于修证无上菩提心秘密之因地心;为什么秘密?因为众生接触不到,从来就是用思议法,不是用不思议法,从来是用生灭法,从来不晓得什么叫做不生灭的心性,这个秘密的因地心。尚未得自在者。因为虽然已得圆解,但仍未得修门,所以你只有解,不修不行!所以知道不行,没有用的,看得到,吃不到的意思,佛果就在你面前,你知道你会成佛,你不修行没有用!所以,但仍未得修门,未起真修。所以这一段,这个三摩提就是在教你怎么样修行。故尚未真正入于菩提密因的境界,所以未能自在无碍,遇逆境、逆缘亦仍难免退失。
  「当来」:将来。然而当来与将来有所不同,将来是中性之词,当来就是有必然之义在内,当来一定会发生什么事。
  「汝等决定发菩提心」:决定发求无上菩提之心,不愿终止于化城。化城就是二乘人暂时的涅槃、不究竟的涅槃,叫做偏空涅槃,称为化城,就是给你暂时休息一下。二乘人:我不错了,我得到破我执了,断见思惑了,我有个涅槃,度众生免谈!随缘就好。菩萨乘免谈!那没办法了!这个叫做终止化城,佛斥为焦芽败种,只为自利,不想利他。
  「应当先明发觉初心」:「觉」,就是菩提。应当先明了发起菩提最初的因地心。
  「二决定义」:此二义为:一、应决定依不生灭心而求菩提,不应依生灭之心而求。二、应决定弃舍诸有为相,以此发心而求菩提。下文佛即详示此二义。
  初心之第一决定义——决定以不生灭心求佛果。
  【「云何初心二义决定?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以生灭心求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为甚么?因为「如是因得如是果」。总不可能生灭心变成不生灭的果。「因」若是生灭,绝不可能得不生灭之「果」,因果之性是不相当的。所以欲求无上菩提不生不灭的境界,决不能以生灭心去求法,否则决求不到。什么是生灭之心呢?简言之就是妄想分别,我们平常都没有去察觉到的,简单讲:情绪化的,情绪化的思想就是妄想分别,就是这么样子。会让你持续情绪化的;就算你沉默不言,你也是妄想。或是依六识之心,或依见闻觉知之心;详言之,以凡夫(贪着尘俗)、或者外道(计着邪因)、或声闻、缘觉(计着能所)等的戏论之心,皆是生灭心。若依于如是等心,去求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那你就是这样,在座诸位!放眼看全天下,电视上的节目出来,任何一个节目,除了佛教的讲经节目以外,哪一个节目不是叫你去贪求?哪一个节目不是着于红尘俗世、政治的口水之战?所以哲学家说:政治如同大便,沾到一点也是臭的。政治是高明的骗术,内行的看门道,外行的看热闹。经济也是,经济今天起,明天就落,今天起,明天就落,几块买进,几块卖出,人生不就像股票吗?只要不崩盘,还有一点希望。那学佛就不一样了,学佛不在相上,这是开高走高,一片长红!(笑)这个股票,他心中这个股还得了,这佛股啊!这个不得了啊,这绝对不会一片惨绿的!对不对?这个是多么好的事情啊!
  「可作之法」:「可作」,就是有能作、有所作。
  「然终不闻烂坏虚空」:「终」,就是始终,从来之义。「烂坏」,就是变异而坏灭之义。但我们从来也没听说过有烂坏的虚空。
  「由是始终无坏灭故」:「始终」,就是从始至终。所以虚空从头到尾也不会变灭,也不会坏灭。
  义贯:
  「云何」为「初」发菩提「心」于「二义」(两方面)须作「决定」,不能含混?「阿难,第一义者」(第一方面);这个第一义不是那个第一义谛喔,不一样喔!等一下那个第一义谛做好了,那个反应非常强烈的,这个你一定要看的!诸位!等一下发了,大家回去一定要看,好了再把它传出去,你又救了很多人!第一义者(第一方面);「汝等若」真诚「欲捐」弃「舍」掉「声闻」乘,而进「修菩萨乘」,以求能「入佛」之「知见」,则「应当审」细「观」察你们自己「因地」之「发心」究竟「与」如来的「果地觉,为同为异?
  阿难,若」你们「于因地」时,「以」凡、外、权、小「生灭」攀缘的六识「心」作「为」你们的「本修因」,以此「而」欲「求佛乘不生不灭」之无上觉悟境界,「无有是处。」
  「以是义故,汝」等应「当」观「照明」了「诸器世间」所有「可作之」有为「法,皆从变灭。阿难,汝」且「观」此「世间」中,所有「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灭者?「然」而我们「终不」曾「闻」有「烂坏」之「虚空。何以故?」以虚「空非」为「可作」之法,无能作、所作,「由是」虚空从「始」至「终」皆「无坏灭故。」
  这一段很重要:这一节经文,佛开示说:发菩提心是要有条件的,并不是说:「我要发菩提心」,或者「我已发菩提心」,这就可以了。你发菩提心?你怎么发?发对了吗?如何征验你的菩提心是对?是发对了呢?或者是你正在发的菩提心,即用佛在此所说的,这「初心二决定义」(也就是,两种决定应有的条件),这两个条件如果都具备了,才算真正的发菩提心。哪两个条件呢?这个太重要了!修行,这两个角度、条件搞懂了,修行起步就对!
  一、不依生灭之心而发菩提心,也就是绝对不依凡夫、外道、权乘、小乘妄想攀缘的六识心,而发菩提心,也就是《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更进一步讲,就是《楞伽经》所说的「离心意意识」。心是指第八意识,意是指第七意识,意识是指第六意识。简单讲:只要是意识统统离,执着心是意识心,分别心就是意识心,所有的微细生灭第八意识,统统要离!
  二、决定捐弃诸有为相,而发菩提心。捐弃诸有为相,就是不住、不着、不依、不缘,不缘就没有能所了。诸有为相(五欲、六尘、六根、六识),如是而发菩提心,是真发菩提心。若仍住着有为相,贪恋不舍,是不得名为发菩提心。所以众生做的就是没有什么意义,那意义不大,像外国用多少的那个一锅大锅菜,一个锅子,好大好大的锅子,一次煮,煮二吨的饭跟菜,二吨,二公吨,二千公斤,一个锅还要开吊车来!然后最后就鼓掌,为什么?破金氏记录。那个锅子有多大,还要开吊车来!众生就是这样子。现在中秋节到了,哪一条街开放,好!烤肉,整条街,整条街。众生就是这样,每个月十五都有月亮很圆啊,为什么一定要八月十五?这个是一个传统、是一个文化嘛!我们的意思就是说:悟道的人他的心境,八月十五,很好啊,都是中秋节嘛,随顺众生,你欢喜就好!八月十五,你看,月饼啊、柚子啊,送那么多来给师父!发给比丘僧团、工作人员帮忙吃。如果供养的东西统统一个吃,师父吃,下个礼拜不可能讲《楞严经》了,早就撑死了,(笑)那一堆要怎么吃?怎么可能吃得完?没办法!所以没关系,大家在过中秋节,好!就是这样过,心无所住,随顺一切众生。那么有学佛的人,那心境就不一样;不学佛的,他每年都在等待这个。
  是故当知,当今世人皆以发菩提心很容易,也不知发菩提心还有条件!由此看来,真发菩提心,实在不简单,无怪乎经中说:「发心毕竟两无二」,就是初发菩提心,还有终点的菩提心是两无二,「如是二心先心难」。初发心是难的!若真如是发心,则是已经与佛同心,与不生不灭心相应,是故无上菩提决定当得,不在遥远。值此末法,普愿冀真修,皆得如是发心,则如来家业荷担有人,法灯不绝、佛种不断矣!
  决了五浊生因,伏还无生灭性,
  【「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砂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注释:
  「由此四缠」:「四」,就是四大。有四大假合互相纠缠。我们这个色身就是四大纠缠起来。
  「从始入终」:「始」,就是一精明。「终」,就是指六和合。从一精明而入六和合。
  「五叠浑浊」:五种重叠,浑浊不清。
  「譬如清水」:喻真纯之心。
  「尘土灰砂之伦」:「伦」,就是类。尘土灰砂喻四大。
  「本质留碍」:其本质都是有留滞隔碍之性。
  「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此二法之体,法尔本然,其性本来就互不相随顺。「循」,就是顺。
  「汩然」:「汩」,就是乱。这个「汩」,这个就是从,那二个人(从)就是从,依从说话的边来讲,叫做汩。依从说话,我们不是说:「子曰」吗?「孟子曰、孔子曰」吗?「汩」,从曰,音古,如果是汨罗江这个汨;是从日,「从」就是依从,右边跟着「日」,叫做汨(mi四声)。
  义贯:
  「则汝身中,坚相」之肌肉筋骨「为地」大,「润湿」之津液精血「为水」大,「暖触」之燥热温度「为火」大,「动摇」之气息「为风」大。「由此四」大假合,互相「缠」结组织成身,「分」开「汝」原本「湛圆妙觉」一精「明」之「心」,成「为」眼之「视、为」耳之「听、为」鼻、舌、身之「觉、为」意根之照「察,从」一精明之「始」而「入」于六和合之「终,五」种重「叠浑」然不清而成「浊」相。
  「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之性,「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砂之伦」,其「本质」则为「留」滞隔「碍」,能障真性,此「二」法之「体,法尔」本来即「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喻起妄乱真),而令泥「土失」去「留碍」之性,「水」则「亡」其「清洁」之相,其「容貌」变成「汩然」混乱,「名之为浊」水。而「汝」心水之「浊」相共有「五重,亦复如是。」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注释:
  「空见不分」:「见」,就是见精。在八识中,所见的虚空(相分),与能见的见精(能见分)交织缠杂不分。
  「有空无体,有见无觉」:虽现有虚空之相,而无实体,虽现有能见之相,而无真觉;因为此能见之见精(见分)与所见的虚空(相分),皆是第八识中一念无明所起。所以本来就没有见分跟相分,其实都是自体分,收回来都是真如本性。如是第八意识中一念无明所起,循业妄现,皆是第八识本识之所变现,是故「能」与「所」虽现有相,然皆无实体可得。
  「相织妄成,是第一重」:承上,此八识中最初的能所(见、相二分),一个是妄色(虚空),一个是妄心的(见精),两相夹缠交织,虚妄而成一体,就是最初第一重的浑浊,以其浑浊真性,遮蔽妙明,故称为浊。
  「名为劫浊」:劫浊为五浊之始,也是五浊之总相;为何会有浊相呢?一切世间为何会成浑浊,完全由于最初一念无明妄动,转本妙明而为妄能、妄所(就是见分跟相分),而此二妄相又互相纠缠不清,更扰动本明之心,更令成浑浊之相,此心水一被搅浑,就再也难以平息、澄清,因此再也无法明鉴一切法了。由于此最初浊相一生,那么长劫难清,令众生无量劫妙明隐蔽,无法再现,故称此总相为劫浊。此劫浊相就是当于「三细」的无明业相、转相(能见相)、及现相。这个属于微细的,大菩萨才能知道、才能观察到。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抟」,就是抟取。抟取四大,妄成自体。
  「见、闻、觉、知壅令留碍」:于是原来的一精明,就分为见、闻、觉、知、尝、嗅之六精,而壅塞了精明之体,令成留碍之相。
  「水、火、风、土旋令觉知」:「旋」就是转。地水火风本是无觉知的;但因「有知」与「无知」夹缠不分,所以转内四大为有觉知之体。所以我们的神经系统就像这样子,神经系统可以觉知;可是它又不是物质,可是又是物质;可是又就是心,就是变成这样子,神经系统就变成这样子了。又好像是,又好像不是,没有神经系统,脑部没办法思惟!对不对?没有心脏,人就死了。所以它到底是色还是心呢?就很难讲!到底是有知还是无知呢?就很难讲!
  「相织妄成,是第二重」:有知与无知相织,妄成浑浊之相,这是第二重的浊相。
  「名为见浊」:「见」,是因为有见闻觉知等种种虚妄觉知、虚妄知见,诸见浑浊,所以称为见浊。这相当于六粗的智相以及相续相。
  「忆识诵习」:「忆」,就是忆念过去所缘境。「识」,就是了别目前所缘境。「诵」,就是言,讨论。「诵习」,犹言思议,就是讨论思议未来之事,而习以为常。
  「性发知见」:「性」,是指六识的性,六识之性。「知见」,见闻觉知尝嗅六种妄觉。谓,六识之性托于六根,而发为见闻觉知等六种妄觉。
  「容现六尘」:「容」,就是容纳。「现」,就是现出。容纳现出六尘之相。那就是六境了,外境。
  「离尘无相」:指六识若离于六尘境,则无识相可得。当然六识是攀缘外境的。
  「离觉无性」:「觉」,就是指六识的妄觉。「性」,就是指尘性。意思是说:六尘若离于六识的妄觉,则能取不生,所取也是空,所以没有尘性可得。意思就是:离能觉,也没有尘性可得。叫做离觉无性。
  「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妄尘与妄觉夹缠相织,成为第三重之浑浊相。
  「名烦恼浊」:这相当于六粗相的执取相以及计名字相。
  「生灭不停」:指末那心中,妄念之生住异灭之相,相续不断。
  「知见每欲留于世间」:「知见」,就是贪生怕死之知见。大家都想活久一点。「留」,就是长留、常住。依于众生贪生怕死的,
我相知见,总想恒常留在世间。
  「业运每常迁于国土」:「业」,就是业力。「运」,就是运行。「迁」,就是转生。然而事与愿违,由于业力的运行,你想活久一点,却没办法,常常迁移转生于国土之中和其他道上。
  所以没有学佛的人,临命终很多人都眼睛没办法瞑目,眼睛闭不下来!闭不下来!为什么?他认为责任未了啊,他意识想留在这个世间。学佛人不一样,早去极乐世界早好,在这里有什么好留恋的?中秋节?又不是没看过月亮!就是这样,早就觉悟了,这个世间也没有什么好看的。
  「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谓妄身与妄心,一常迁徙、一常欲留,冲突交杂相织,所以成众生六道来往之浊相。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汝等之见闻觉知,原来是一体的,并无异性。
  「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无状」,就是无因。然以众尘于中相隔,令见闻觉知不得互相逾越,因而无端令差异之相产生。
  「性中相知」:然以诸法之性而论,六精原是一体,所以觉知本是相通、相知的。
  「用中相背」:然若据用来讲,原本一精之体既已成六用,便有分彼此了,而互相违背之处了。
  「同异失准」:「准」,就是定准。这个六用之「同」与「异」因而失去了定准。因性本相同,今由相隔而相异,故说不得它们是同,也说不得它们是异,因此同与异之间便无定准可说,也就是,不能确说。
  「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六精之体与用,一同一异,交杂相织而成命浊之相。这命浊与前面的众生浊,也就是通于六粗之起业相以及业系苦相。
  诠论:
  「五浊」在其他经上也有,但其解释的方式与内容皆与本经有所不同。这个要特别注意,每一本经对某一些名相,多少会有一些差异,牢牢记住,这个有弹性的东西。其他经之解释通常是指外相来讲,也就是所谓「五浊恶世」。而本经的解释,则是指内在的浊相,也就是心识上的浊相,因此可以说,本经所说之义,是更为根本的意涵。因为一切皆以心为本,而且,一切法皆是自心所现,所以依本经而言,这「五浊」不在别处,乃在自心本识所现,所以自身、众生、世界等浊相皆源于自心本识。因此可知,本经所示者,真是一乘究竟之旨,一切皆直指本心。
  义贯: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在八识中所见的虚「空」(相分)与能「见」的见精(见分)交织「不」能「分」出彼此边际,虽现「有」虚「空」之相,而「无」实「体」可得,虽现「有」能「见」而「无」真「觉」,而无真觉。这个解释跟《楞严经讲义》有一点差别。如此能见之见精与所见之虚空「相织」而「妄成」一体,浑浊真性,隐蔽妙明,遂成浊相,「是」为「第一重」之浊相,「名为劫浊」。(以妄生能所,所以成自心永劫之浊,是为劫浊。)
  「汝身现抟」取「四大为体」,本来之一精明分为「见、闻、觉、知」、尝、嗅之六精,「壅」塞精明而「令」成「留碍」之相。「水、火、风、土」本为无觉知之物,以交杂「旋」转而「令」成为似有「觉知」之体,有知与无知夹缠「相织妄成」一体,而混乱真性真觉,「是」为「第二重」浊相,「名为见浊」。(以妄有见闻觉知,而更生种种虚妄之见,而坏真见,所以成为见浊。)
  「又汝心中」追「忆」过去、「识」别现在、「诵习」未来之境,六识之「性」托于六根、「发」为「知、见」、觉、闻、尝、嗅六种妄觉,「容」纳「现」出「六尘」之相,六识若「离」于六「尘」境界,即「无」识「相」可得,六尘若「离」于六识妄「觉」,则「无」尘「性」可得,(是故六尘与六识互相依他起,皆无自性,本是虚妄),而妄尘与妄觉「相织妄成」一体,「是」为「第三重」之浊相,「名烦恼浊」(以分别三世六尘故成尘劳烦恼,染浊自心。)
  「又汝」从「朝」至「夕」,末那心中,妄念「生灭」相续「不停」,依于众生贪爱之「知见,每欲」恒常「留于」此「世间」,然以「业」力之「运」行「每常」舍生趣生「迁」移「于国土」之六道之间,如是妄身与妄心,一常迁、一欲住,交杂「相织」而「妄成」生死往来之相,「是」为「第四重」之浊相,「名众生浊」。(以六道往来生死,其次数众多,故是众生浊;众生者,众多生死。)
  「汝等」之「见、闻」觉知等,「元」是一体的,本「无异性」,然以「众尘隔越」心之一体而成为六精,令「无状」而差「异生」。然以本「性中」而论,六精原是一体,故其觉知实在是「相」通而相「知」,但是若据「用中」来讲,一体既成为六用,便有彼此之分而「相」违「背」,此六精之「同」与「异」因而「失」去定「准」,不得复言是同是异,一同一异交杂「相织妄成」浑浊之体,「是」为「第五重」浊相、「名为命浊」(命者,众生之总报,即虽具一精明,而成六和合,隔碍不通,故令原本等空遍界之真如,所起之用只如一浮沤体,此乃众生法身慧命之总浊报之相,所以是命浊——非同其他经所说的寿命短也。)
  好!对不起!今天因为它刚好一个段落,不能停,所以慢了九分钟。明天;我看很多人好像这个《义贯》都没有带来,没有带来,大家就“公家看”;“公家看”就是一起看的意思,“公家看”,明天麻烦你们带来,三本:《讲义》、《义贯》,还有那个《表解》都要带来。回向;明天要上课,九月十一要上课,九月份,十一、十七、二十四。今天就结束了,明天要上课。
  请合掌,愿以此功德,消灾在座诸位法师、消灾在座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回向文殊讲堂分院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牌位;回向文殊讲堂花莲分院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明天继续上课,今天对不起大家,下课!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楞严经读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