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滨州信达化工有限公司和中国神化什么关系

被中国人神化的“德国制造”:真相残酷_凤凰科技
被中国人神化的“德国制造”:真相残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深受中国人崇拜的德国制造,远没有那么完美。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人对本国产品不满的投射。
原标题:被中国人神化的&德国制造&
虎嗅注: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浪潮工作室&(ID:WelleStudio163),作者:申东昕。
深受中国人崇拜的德国制造,远没有那么完美。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人对本国产品不满的投射。
提到德国,严谨是中国人的第一印象。从汽车到指甲刀,中国人对于德国制造可谓推崇备至,甚至从合理美化上升到对德国国民性的神化。8000万德国人也许都不知道,自己在中国人心中地位俨然超凡脱俗。
今天的青岛下水道不是&德国制造&
中国人对德国制造的迷信,从两则谣言可见一斑。每到国内各大城市发生内涝,总有一则都市传说在微博和朋友圈流传:青岛很少发生城市内涝,因为青岛有百年前德国殖民时期建造的下水道系统。
这则故事里还有一个极具感染力的细节:德国人为了以后方便更换零件,还在下水道里配置了备件齐全的小仓库(也有的版本是油纸包)。100年后,中国人还能联系到当年的企业,而他们也&不负众望&地告诉了中国人备件的位置。
德国建造的下水道系统现存不到3公里 / 视觉中国
在很多中国人看来,这么严谨的事情,肯定是德国人干的。然而,事实是,青岛之所以很少有内涝,跟德国人的下水道没有任何关系。
德国殖民青岛期间,大概修建了80公里的下水道,但经过近百年的更迭,如今只剩下了不到3公里,仅占青岛下水道总长近3000公里的千分之一。
事实上,青岛少有内涝,主要是地形有利。青岛市西高东低,三面临海,洪水很容易顺势排入海洋。当然,青岛确实借鉴了德国的下水道排水设计理念,但这与&德国制造&完全是两码事。
至于极具细节美感的配件包裹,不仅出现在了青岛下水道,也在兰州的中山铁桥上重新演绎。
2014年,兰州市的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消息,称&2007年距铁桥一百岁时,兰州市政府收到来自该桥的德国设计师的家族的一封信和邮包,称该桥的设计使用年限已到,提醒城市管理部门维护保养,邮包里是部分维修配件样品。&
兰州中山桥至今屹立不倒,但不只是德国人的功劳 / Wikipedia
这似乎是德国人严谨的完美铁证,如果不是谣言的话。中山铁桥建于1907年,设计使用年限是80年,如果德国人真的那么严谨,也应该是在1987年把配件送到。当然,1987年是不可能送到的,因为承建铁桥的德国企业早在1946年就已经不存在了。而兰州的中山铁桥在1949年之后也经历过数次加固维修,压根不需要什么&维修配件样品&。
这两则都市传说流传甚广的重要原因是,&德国制造&的严谨在中国享有极高的声誉。对很多中国人来说,Made in Germany毫无疑问是品质与工匠精神的象征。
这倒也不完全怪中国人,不仅在中国,&德国制造&在世界上都备受青睐。统计网站Statista与市场研究公司Dalia Research对全球43000名消费者进行的调研表明,&德国制造&在消费者心中的喜爱度位居第一(排在其后的是瑞典制造和欧盟制造)。而中国备受推崇的日本货仅在排行榜上占据第八名。其中,不同于瑞典的&地位标识&和&正品&,德国产品的普遍标签为&质量&与&安全&。
中国媒体整理的德国人行为准则
&德国制造&,曾意味着粗制滥造
然而这样炙手可热的德国制造标签,却曾经是假冒伪劣品的代名词。
19世纪3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尾声时,德国却依然是一个农业国家。1871年,废除了行会学徒制度的德国,开始利用贸易保护,全力扶持劳动密集型的外向经济。由于当时英国制造是品质与市场的保障,德国人开始仿造英国产品。
在大量合法或非法渠道获得的经济情报支撑下,德国仿造英国产品,再用英国制造的标签出口到世界,从铅笔玩具到钢琴家具,&德国制造&甚至完成了德国军队不曾完成的壮举:占领英国,俨然就是今天的中国制造。以至于有愤怒的作家出了一本叫做《德国制造》的讽刺书籍。
19世纪中叶的德国火车工厂 / Wikipedia
比如发明了坩埚钢工艺的英国厨具品牌&谢菲尔德&。德国索林根餐具使用低劣材质和错误百出的技术指标生产出冒牌&谢菲尔德&,无论锋利和坚硬都不能与原版相比,但却用低价极大影响了正品的销售市场。
继1876年在美国费城世博会上臭名远扬后,日,深受来自德国工业仿制品侵害的英国厂商推动议会,通过了商标法案,要求用&德国制造&的标签用来标识来自德国的便宜复制品。谁能想到,以质量著称的&德国制造&,曾经是英国赐给德国的劣质标签。
直到二战期间,德国军工也远远落后,著名的虎式坦克耗油极大,故障极多,而豹式坦克的传动轮只能连续行驶150公里。不过风水轮流转,经过现代化工业改革,原本自诩正品的&英国制造&反而被&德国制造&挤下去,跌落到排行榜第四名的位置。
德国著名企业在德国的分布 / 9gag
虽然如今的&德国制造&在国际范围内享受好评,但不可忽视的是,德国制造业也在经历一场危机。
世界经济论坛 (WEF) 进行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德国制造业位居第一,到中已经滑落到第八名,其中基础设施(道路、桥梁等)领域最为严重,已经下降到第十六名的位置。
根据BNP PARIBAS的报告,这种下滑主要是源于基础设施的投资缺口。自1990年东西德合并的投资高峰后,德国的公共资产支出一直占据GDP的2.2%左右,与意大利、西班牙一起堪称欧盟最低。
德国的公共投入占GDP比例在欧盟是最低的
尽管联邦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降低地方财政压力,但市级财政的持续赤字依然在为基础设施缺陷雪上加霜。投资总额占公共投资总量60%的市投资,从1995年的17%直降到2015年的9.7%。财政紧缩的地方投资量往往不及收支平衡地区的三分之二。
德国的复兴信贷银行研究表明,去年德国城市的道路和交通设施需求近400亿美元。根据报告,20个城市中只有1个能够确保本地交通基础设施的全面维护。德国制造业以中小企业为标志,一方面保证了市场专精性,另一方面却为无力承担基础设施成本埋下隐患。
德国的各级政府净投资都不高
2016年,德国终于通过了相关计划,在未来15年内投入2690亿欧元用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化,该计划优先修复现有系统,其中70%的资金用于维护现有设施。
被滥用的德国制造标签
退一步讲,德国的制造业确实已经超出了人类能达到的质量范畴,但你以为你买到的&德国制造&就真的是你以为的&德国制造&吗?
由于百年历史的&德国制造&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广告卖点,标签被严重滥用。一方面,缺乏廉价劳动力的德国将大量生产外包给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各国工厂都试图以交易的形式穿上德国制造的外衣。
2013年2月,杜塞尔多夫市的州立法院法庭审理并判定,一套标注&德国制造&但实质加热、锻造、打磨、加硬等主要工序都在中国完成的刀具,无权标注德国产地标签。
德国产品远销世界,包括中国 / Wikipedia
根据欧盟的非优惠原产地规则,产品生产地区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时,&最终实质性生产环节&地点就可以标打上产地标签。这种标签最后产地而非根据生产阶段价值的做法着实让&德国制造&占了大便宜。
由于一件商品标上&德国制造&具体要有多少工序,在德国完成的标准欧盟依然界定不明,一个商品哪怕90%制作都来自海外,只要最后一道工序在德国完成,就能在德国公司收取两倍以上利润的前提下,贴上&德国制造&,走向价格巅峰。
用汽车行业举例,奔驰A级产地分居德国拉施塔特工厂和芬兰新考蓬基,B级与CLA级产地均在匈牙利凯奇凯梅特;&神车&大众的甲壳虫从2011年开始就全部由墨西哥普埃布拉工厂生产,夏朗和尚酷则从未在德国本土落地,生产地均在葡萄牙的帕尔梅拉工厂。
欧盟意识到原产地标签滥用问题,曾经在2013年试图推行新的产地国标签,试图以海关规定为准,实行更严格、更精确的标签制度,但遭到了德国企业甚至德国经济部长罗斯勒尔的强烈反对,最终不了了之。毕竟相关规定一出,很多深受中国人喜爱的&德国制造&就会被打回中国制造了。
对待&德国制造&,中国人总是能无视现实中的案例甚至丑闻,虔诚地沉浸在&德国制造&完美无缺的幻象中。
罗永浩曾怒砸&德国制造& &/ 视觉中国
2011年,罗永浩声称自己购买的西门子冰箱和洗衣机都有质量问题,&再也不买这个倒霉牌子了,电器还是日本人做的靠谱。&11月20日,罗永浩在北京西门子总部门前,用锤子当众怒砸3台冰箱。不仅是罗永浩,很多西门子用户也反应质量问题。西门子中国区的总裁被迫道歉。
对&德国制造&的神话,德国人自己都看不下去了,《南德意志报》曾经刊发过一篇文章《不要期待奇迹》,作者里斯托夫&奈德哈德写道:&中国人把青岛地下水道的完备归功于德国人,而实际上德国人对其所作贡献不过3%。德国人的厨房并不像化学实验室,德国也有小偷,德国的火车也不总是准点。&
不过,话又说回来,中国人神话&德国制造&、&日本制造&、&美国制造&,除了这些产品本身的质量确实不错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中国同行衬托得好。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科技官方微信
播放数:440011
播放数:1810723
播放数:1386829
播放数:5808920上传时间:
这是“一刻讲者”王琳(欢颜父母中心创始人)@一刻talks的分享:当我们在说一个好的教育会给孩子美好未来的时候,我们真的是在谈论教育吗?有关孩子、有关教育,基本上没有父母会表示自己没焦虑过.教育神话来自无知和恐惧,令我们误入歧途的可能是我们不懂的东西,也有可能是我们自以为懂的东西,对此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每一个被教育问题困扰的家长都该认识到:我们要尽力的去接近事实,探索真相,而不是传播这种教育神话!
专辑名称:
专辑创建者:
视频数:344
「一刻talks」正在邀请世界上的思想领袖与实干家来分享他们的事业、故事创意和想法,这些来自世界各地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和深藏不...
56官方微信
扫一扫发现精彩地王央企造背后 信达地产到底在豪赌什么|信达地产|中国信达|国资改革_新浪财经_新浪网
  时代周报记者 杨静 发自上海
  (600657.SH)显然又下了一笔大订单。6月1日,这家神秘的央企以58.05亿元拍下了上海外环外宝山新城顾村公园地块,溢价303%,刷新上海北郊的单价纪录,成为宝山单价地王。
  这距离它5月27日在杭州拿下价值123亿元的今年全国总价地王,不过5天时间。
  地产界正在习惯这位“金主”的到来—信达地产隶属于财政部的金融国资,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至少买下了总价达350亿元的土地。这一数值等同于2015年排在第20位的房企一年的销售额。
  按照流行的说法,一年之间,信达地产转身成为了“地王收割机”。不过在2009年上市后的两年时间里,它在招拍挂土地市场上却几乎鲜有露面。
  以往的商业逻辑已经很难讲通信达地产在土地市场上一次又一次的豪掷。公认的一点,高调的信达地产不啻为视察当下地产和资源市场里的鲜活样本。从一系列抽丝剥茧地追踪中,可以嗅出部分端倪。
  与土地市场的疯狂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实体经济疲软的同时,一二线城市地价暴涨,数量庞大的三四线城市则空城遍布。而这样的狂欢也可能不会是最后一次,因为“狼来了”喊了太多。疑问同时产生,推高地价后带来房价的螺旋式上涨,到了最后,谁买单?
  事实上,乐此不疲地制造地王的并非只有信达地产一家,在今年前五个月全国各地诞生的152宗地王中,它只占了其中的两块,更大的主力是其他的央企们。这像极了2010年的情形,彼时央企们就当过一把地王的生力军。但值得注意的是,此番情形为什么又会在今年再度上演?这或许不只是时间上的巧合。
  土地筹码
  信达地产早期的蛰伏和现在的疯狂并非偶然。大背景是一场影响和改变着中国金融与地产行业发展模式的“格局之变”—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AMC”)的盈利来源从早期的金融类不良资产转向为存量物业不良资产。
  作为信达地产的母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达”,01359.HK)就是在这股浪潮中涌动的其中一家。
  处理银行不良资产,资产估值、变现、重组,是资产管理公司的强项。2009年,恰逢中国四万亿信贷扩张,各大银行忙于放贷,不良资产并不多,非金融类不良资产成为AMC寻找的对象。
  一位AMC业内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回忆表示,赶着当时在四万亿下诞生的地产热,四大AMC争相做了很多房地产商业化项目,其实质是为地产提供类信贷服务,“就像影子银行一样,为地产项目运输资金血液”。
  处理非金融类不良资产,中国信达有着时间上的优势。2010年6月,它成为四大AMC中唯一获银监会批准、可以经营非金融类不良资产业务的AMC。这意味着,银行的不良资产不仅仅是唯一渠道,它还可以接收实体企业的不良资产。
  手握王牌,在中国信达的资产包中,非金融类不良资产业务在不断壮大。反映在财报上,年的六年时间里,非金融不良资产账面资产已经从原先的4.28亿元增长至1364.6亿元,翻了近320倍,占所有不良债权资产的55%。
  房地产业务则是王牌中的王牌。Wind数据显示,从2009年至今,与中国信达展开过债权转让等业务的上市公司有25家,收购的债权超过140亿,是四大AMC之首,当中债权大部分来自地方中小房企。
  不过,自2015年开始,出于监管收紧和实体经济不景气的客观原因,企业融资需求开始萎缩,AMC类信贷业务走下坡路。对于中国信达而言,手上的不良资产正在变成“包袱”—2015年,其利润增速放缓,从2014年的31.8%降为17.9%。
  如何盘活这些包袱,不仅仅是中国信达需要思考的问题。作为中国信达旗下的地产平台,信达地产的使命就是帮助中国信达处理房地产类不良资产、协助其发展。和中国信达“协同”的字眼,在财报和领导班子公开讲话中被反复提及。
  不同于母公司的增长放缓,信达地产的营业收入有着不错的数字呈现,相比较2014年之前从未突破过50亿元的情况,2015年达到了81.36亿元。
  据时代周报记者多方了解,正是看到了地产开发本身带来的收入提高,信达地产在2016年再度大举进场拍地。这种说法此前得到过副总裁欧阳捷的印证,他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道,早期通过中国信达获得土地储备影响力的减弱以及不良资产收购对销售额的提升减弱两大因素,促使了信达地产站到台前拿地。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信达地产站到台前并非孤立事件,自始至终,它必须要为中国信达的大局着想—盘活更多的资源。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在年的五年发展规划里,信达地产已将自己定位为具有信达特色的房地产开发与资本运作相结合的综合性开发投资服务商,地产开发、金融投资和专业服务是三大重点体系。
  在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理事李骁看来,这样的衔接就像是针脚细密又环环相扣,信达地产以拿地的方式帮助中国信达完成在某个城市的布局和深入,“至少在新一轮的城市建设中,多了和政府谈判规划的筹码”。
  高杠杆的新地主
  对金融工具的使用是信达地产的长处。2014年,信达地产曾成立了专门的投融资部,以探索金融地产业务模式。
  以“金融地产”自居的信达地产,其资金成本之低和融资之便利,不得不令部分同行钦羡甚至是嫉妒。不过,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外界对信达地产融资成本的解读也存在偏差。按照信达地产的财报,2015年整体平均融资成本约8.07%,其实,这一数值并不算低。
  那么,这位新晋的地主又会带给传统的开发商以怎样的借鉴意义?从目前看,低成本大规模融资和安排夹层基金,是其两大主要手法。这也是当下金融机构主流的融资方式。
  低成本大规模融资方面主要依靠债券的发行。2016年,信达地产已经连续发行了两期公开债券和一期非公开债券,总融资额度达到60亿元。其中,两期公开债券的票面利率分别为3.8%和3.5%,非公开债券票面利率为5.56%。综合来看,利率接近银行基准利率。
  安排夹层基金,信达地产婉转得堪称顺溜。“基金拿地+小股操盘”的轻资产联合运作模式是信达地产当下运行的方式。按公告披露,自2015年以来,信达地产频繁地与母公司中国信达及“信达系”公司发生关联交易,参与的“信达系”夹层基金就有7个,其中4个的资金投向信达地产自身开发的项目。
  以上海新江湾地王项目为例,这一项目80%的权益掌握在上海坤瓴投资手中。上海坤瓴投资的幕后股东是由信达地产、和宁波汇融沁齐三家联合以股权形式组成,持股比例分别为8.75%、11.25%和80%。宁波汇融沁齐由中国信达子公司、泰禾集团和其他资金组成,扮演的是夹层基金的角色。按照这样的基金架构,信达地产最终还是项目的绝对大股东。
  类似这样的夹层基金安排模式在信达地产广州天河项目中也存在。不难发现,经过这样的夹层安排,信达地产本身投资比例较少,但是投资回报率却非常高。
  此外建立夹层基金,还能够直接获得资金溢价和通道费。比如上海唐镇、深圳中林科技产业园南区等项目。在这类夹层基金里,信达地产除了作为财务投资者之外,还派出相关区域公司参与项目监管,每年收取二三百万元监管费的同时,能为自家投资项目进行专业把关降低风险。
  夹层基金的灵活使用使得信达地产做大自有资金的规模后,也优化了财务报表,提高了贷款批准度。这也意味着,信达地产可以用更多的钱来撬动更多的项目,加大对地产的投入。
  不过信达地产的资产负债率也已经攀升。据其2015年年报,截至2015年12月末,信达地产负债总额为434.39亿元,资产负债率为83.24%,已经突破非工业国企不得高于80%的监管红线。但令外界佩服的是,这并未影响到信达地产的融资。
  时代周报记者按照信达地产一系列披露的公告梳理发现,仅在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短短4个月不到的时间里,信达地产两次申请董事会增加基金投资额度授权,从40亿元的授权增加到了200亿元。按照公告,信达地产当时只用掉了25亿元。
  此外,信达地产手上还握有大量的现金未用。按照2015年的财报数据,当年年末信达地产获得的银行授信总额约为359.47亿元,其中未使用的授信额度为131.96亿元,照此估计,今年年初信达地产手上还握有350亿元的现金。
  从2016年的一季度的季报来看,信达地产短期债务大幅减少,短期和长期债务的比率从2015年的0.88直降至现在的0.37。债务期限结构的变化,给了信达地产较大的喘息空间。评级机构方面也并不担心信达地产的偿债能力。主体AA(展望稳定)的评级,是中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给出的判断,报告认为信达地产偿债能力很强,“公司股东实力极强,快速增长的销售额为未来经营收入提供了良好支持,同时考虑到较好的盈利能力及较为顺畅的外部融资渠道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流动性”。
  的确,没有任何一家地产公司会像信达地产一样有着金融业全牌照的母公司。不过下一步如何增强自身的管控能力、操盘能力和运营能力,依旧是信达地产需要思考的问题。
  制造地王之后
  信达地产的到来,掀起了地产商们的议浪涛声。财政部旗下金融国资的背景是外界热衷咀嚼的议题之一。
  地王频出,央企自然成为舆论焦点中的众矢之的。实际上,早在六年前,曾要求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只保留21家央企。现在,新的诘问是,这些央企为什么还活跃在楼市里?
  一部分的观点认为,78家央企“退房令”的最后期限迫在眉睫,为了在整合中取得一定的话语权甚至避免被吃掉,央企被迫高价拿地。
  不过据时代周报记者求证,这是对信达地产的误解。在从属关系上,78家退出房地产的央企为国资委管辖,而信达地产母公司中国信达隶属于财政部,为金融系统央企,不属于退出名单中的78家,也并非是保留的21家之一。
  但有一点不得不关注,那便是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的提及。
  按照会议公布精神,中央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
  不能否认,兼并重组已经成为趋势。比如去年,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换股形式吸收合并再上市,重组完成后,随之退市,成为招商局集团的唯一地产上市平台。
  而目前在保留名单上的21家央企也并非绝对安全。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曾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文件。按照文件通知,“国企所在的各个行业中,房地产行业市场化程度较高,房地产国企也在国企改革中率先摸着石头过河。”
  事实上,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会不会是下一个被整合的对象。
  按照这样的逻辑,信达地产拿地的举措便有理可循:拼命拿地,做大规模,未雨绸缪,以便增强自己在未来整合大戏中的砝码。
  这只是硬币的一面。硬币的另一面,则是疑问和担忧的同步发酵。经历整合之后的地产央企会不会是一个个新的地产巨无霸?在推高地价后,未来民营企业如何与他们赛跑?地产行业是否会成为被央企垄断的下一个蛋糕?垄断之后,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又会是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吗?
  从信达地产开始,有一副图景也逐渐清晰:随着央企进入地产行业淘金,更多的国有金融资本也随之而来。按照欧阳捷对时代周报记者的预测,未来,会有更多有着金融背景的企业在地产舞台中央“舞蹈”,并成为房企的合作方,“这样的趋势下,在一二线城市依靠高周转模式发展的开发商将越发难以拿地,为此没有金融背景的房企将受到边缘化,甚至跑不过信达地产这样的企业”。
  一连串的疑问也随之产生,流动性风险会不会不断累积和显现,一旦资金链告急,金融机构的大举进入会否引发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对于当下的开发商而言,面对金融资本对房地产行业的围剿,是拥抱还是排斥?
  时代周报记者综合各方观点,央企入场,地价被推高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路径依赖将愈发浓重,地方税收也会有充足的增长空间。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房地产企业三方之间的博弈将重新展开。中央政策对地产降温的执行力度不一定能减弱。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商业银行能否真实反映不良贷款,事关重大,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的“操守”,更关系到商业银行能否博得社会广泛信任和获得源源不断社会资源。商业银行应要认真对待此事,把它纳入重要经营管理及风险管控目标,将不良贷款真实性全部展现给社会和全体股东,以消除各...
银行“收杀自有银行“收杀的苦衷。面对企业诚信的堕落,面对信用环境的恶化,银行“收杀的确充满了太多的无奈。但是,这些都不是我们理直气壮“雨天收杀的理由,不是我们可以不分企业实际情况盲目抽贷、压贷的遁词。
全球数一数二的经济、贸易、消费和投资规模,是全球最大的市场,是中国开放型经济最坚实的基矗要看到中国走出去的基储优势和机遇,要心中有数,而不能因经济下行而失去信心。
索罗斯买入黄金和抛售股票,可能只是在释放一个信号:全球风险降至,请着手应对。至于索罗斯在赌什么,我想,他很难离开自己的老本行,只有国家债务和货币市场酝酿出来的波动,才是难以阻止的,索罗斯赌的,可能依然是更多国家的命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信达化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