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的海军陆战队在哪个省隶属哪个军队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网络技术员,毕业于北大青鸟!!现有自己的网络工作室!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北伐东路军在福建的胜利进军及其速胜的原因
下载积分:1200
内容提示:北伐东路军在福建的胜利进军及其速胜的原因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8|
上传日期: 05:13:44|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2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北伐东路军在福建的胜利进军及其速胜的原因
关注微信公众号《福州市志》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驻军[楼主]&作者:
&发表时间: 20:58
&&&&&&&&点击:9097次
一、省军区及其以上领导机构
  (一)福建军区
  日,在福州市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军区(由第十兵团兼)。司令员由第十兵团司令员叶飞兼任,政治委员由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张鼎丞兼任。司令部、政治部均驻仓前山,1950年夏依次分别迁屏山、津泰路27号;后勤部驻西洪路等地,1950年下半年迁环城路梅园等地。1951年后,陆续增设干部管理部、军法处、防化学主任室、公安部队处、人民武装部(1954年改称福建省兵役局)、工兵主任室、炮兵主任室等,亦均设在福州市区。
  1951年5月,第十兵团兼福建军区改称福建军区兼第十兵团。11月,第十兵团番号撤销,福建军区统一领导各军分区、野战军、地方部队和军事学校、医院、仓库等单位。
  (二)福州军区
  日,以福建军区机关为基础,在福州市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叶飞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福州军区除兼福建省军区外,辖江西省军区和福建境内水兵、公安、边防、内卫部队及军事学校、医院、仓库等,指挥领导辖区内野战军部队。司令部设在屏山(1962年夏迁马鞍),政治部驻鼓屏路(1969年底迁铜盘),干部部驻爱国路(后并入政治部),后勤部驻中山路23号(1970年迁铜盘附近原福建农学院校舍)。军区炮兵机关驻屏山(1969年迁城门公社谢坑);工程兵机关驻铜盘(1962年底迁屏山,1969年8月并入军区司令部);公安军机关驻仓前山。1985年8月,福州军区与南京军区合并为新的南京军区。福州军区机关于8月30日停止办公。
  (三)福建省军区
  日,以福州军区公安军领导机关为基础,在福州市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省军区,归福州军区领导。司令员刘永生,政治委员卢胜。福建境内各军分区、边防、内卫、守备部队和各级兵役局(人民武装部),均归福建省军区建制领导。机关驻仓前山。设司令部、福建省兵役局(1959年3月撤销)、政治部、干部部(1959年6月并入政治部)。1958年5月成立后勤部。日起,归南京军区建制领导。机关迁马鞍、铜盘。
本帖地址:/zgjsyj/msgview-9.html?id=[]
[楼主] &[2楼] &作者:
&发表时间:
20:36&[][][]
回复: 二、野战军二、野战军
  (一)陆军第二十八军
  第十兵团第二十八军在参加福州战役后,以步兵第八十三师师部率第二四八、第二四九团接受福州市警备任务,第二四七团集结于马尾;军部率直属队和步兵第八十二、第八十四师集结于福清地区休整。9月中旬,第二十八军主力解放平潭后,留第八十四师第二五○团警备平潭。第八十二师加强第八十四师的第二五一团、军炮兵团南下参加漳(州)厦(门)金(门)战役。10月下旬金门战斗后,军部驻闽侯甘蔗,旋移福清县城;第八十二师二四四团驻莆田江口,旋移驻福清,第二四五、第二四六团驻莆田梧塘、石亭,旋进驻平潭岛;第八十三师除第二四九团调驻宁德外,部署未变;第八十四师(欠第二五○团驻霞浦)驻连江,于11月中旬赴闽北剿匪;军炮兵团驻闽清白沙。全军执行守卫海防、警备福州和剿匪任务。
  1950年3月中旬,第八十三师离福州;第八十四师暂停闽北剿匪任务,进至闽中沿海地区,4月间以1个团接替八十二师平潭岛防务。军部率第八十二、第八十三师移莆田地区准备再战金门。7月,第八十四师师部兼福建海防司令部,率直属队驻福清,以第二五○团及师炮营担任长乐至连江黄岐半岛地段海防,以第二五一团守备平潭岛,以第二五二团驻福清高山,并担任宏路至渔溪段护路剿匪任务。攻金门任务推迟后,11月下旬,军部由莆田移马尾(后又移新店);第八十三师(其中第二四八团赴仙游剿匪)接替平潭岛防务,后兼负福清及莆田南日岛的海防;第八十四师(师部移连江)担任闽江口以北地区海防守备任务。
  1953年3月下旬,军部离福州新店,率第八十三师移驻莆田;第八十四师师部移福州新店,所属第二五○、二五一、二五二团和师炮兵团分别驻霞浦(1954年后移罗源)、连江东湖、琯头和福州前屿、后屿。1959年10月后,第二十八军担负闽江口南侧至南安的海防守备和机动作战任务;该军第八十四师集结于连江,担任闽江口以北地区机动作战任务。1969年11月,全军调离福建。
  (二)第三十二军步兵第二八四、二八八团
  1950年3月,第三十二军入闽剿匪、护路,所属步兵第九十五师二八四团接受福州市警备任务,至12月随师离闽。所属步兵第九十六师二八八团参加闽北剿匪后,于1951年6月配属第二十八军八十四师,担任连江北茭到长乐梅花地段的海防任务,至1952年1月调水吉(今建阳水吉镇)集结。
  (三)闽北指挥部
  1962年6月,在连江白莲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闽北指挥部。司令员吴瑞山,政治委员李光辉。8月,指挥部移驻丹阳镇,1965年10月移驻朱公。指挥所属部队,担任福鼎至闽江口北侧的海防和机动作战任务。
  (四)高炮第六十五师
  1955年3月,炮兵第六十五师进驻福清地区,担负国土防空任务。1956年12月,师部驻连江,所属各团分布于连江、罗源、三都澳等地。1966年9月,调离福州地区。
  (五)福州军区工区指挥部
  1956年9月在长乐成立,翌年6月撤销。
  (六)特种兵及特种部队
  水兵第三团 1952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水兵师第三团(原步兵第二五五团,辖水兵营3个、炮船营1个)驻福州马尾。1957年1月调离。
  通信第三团 1950年8月组建于福州,翌年7月撤销。
  福州军区通信团 1954年8月在福州组建第八独立通信团,后改称福州军区通信团。
  福州军区通信总站 1962年6月,福州军区司令部通信枢纽部改称军区通信总站,后并入司令部通信兵部。
  汽车第三十四团 1955年8月在福州组建。
  福建军区独立高炮营 1951年2月在福州组建,1957年4月调归守备部队建制。
  福州军区防化学营 1959年3月在福州组建。
  福州军区独立舟桥营 1960年7月在闽侯组建。[楼主] &[3楼] &作者:
&发表时间:
22:42&[][][]
回复: 三、公安部队三、公安部队
  (一)公安第十三师
  1952年7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第十三师第三十七团驻防平潭岛。中旬,奉命将防务移交步兵第八十三师。1953年2月,公安第十三师(欠第三十八团)进驻平潭岛。
  (二)福建省公安总队
  1951年8月,以福建军区防空处所辖福州市警备团和省公安大队、盐警大队为基础,在福州组建成立,驻八一七中路52号,属省公安厅领导。日纳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归福建军区领导,总队在福州市有2个直属中队和市公安中队。1955年10月撤销。
  1963年2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福建省总队在福州改称中国人民公安部队福建省总队。总队部驻福州小柳,第一团(原铁道支队)团部驻福州北郊水头村,第二团驻福州市于山。1965年上半年,一团迁永安,二团团部移水头村。
  (三)内卫团、营
  公安军内卫第四十团 1955年10月,以福建省公安总队的2个直属中队、福州市公安中队和步兵第二二四团2个营机构合编成立,驻福州市八一七中路52号,辖3个营,共1862人,归福建军区直接领导。1957年5月缩编为小团,1958年12月撤销。
  福建省内卫营 1955年10月成立,共447人,驻福州市。1957年10月撤销。
  (四)边防团、队
  边防第二十二团 福建军区警备第五团于1956年1月起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第二十二团,辖3个营,仍驻长乐县,1957年10月撤销。
  边防第二十三团 福建军区警备第八团于1956年1月起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第二十三团,辖3个营,仍驻连江黄岐半岛。
  第六海上巡逻队 1952年7月组建,驻福州马尾,1959年12月撤销。
  福州边防检查站 1952年7月成立,1959年1月移交福建省公安厅。
[楼主] &[4楼] &作者:
&发表时间:
13:11&[][][]
四、守备部队(略)
五、地方部队(略)
六、海 军  
  (一)华东军区海军驻福州办事处  1949年11月在福州市成立,负责接管福州、厦门地区原国民党海军机关、财产,登记旧海军人员。办事处辖警卫连及马尾、厦门两个工厂,共340人。1951年4月,参加组建华东军区海军厦门基地筹备处。  (二)巡逻艇第二十九大队、第三十一大队  1953年6月,在上海组建福州巡逻艇大队;10月,进驻连江琯头,装备50吨炮艇和由渔船改装的巡逻艇各4艘。1955年11月,番号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巡逻艇第二十九大队。1956年,增建第三中队,辖50吨炮艇4艘。  1953年7月,在上海组建厦门巡逻艇大队;11月进驻马尾,装备50吨炮艇6艘。1955年11月,番号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巡逻艇第三十一大队。1956年,增配50吨炮艇2艘。  (三)海坛水警区  1964年8月组建于海坛岛,司令员于树文,政治委员谷秀海。  (四)福州观察通信段  1955年3月组建,在黄岐、川石、东庠、海坛设有观通站。1956年11月撤销观通段建制。  (五)岸防部队 高炮部队(略)
&&[5楼] &作者:
&发表时间:
18:18&[][][]
&&&& 为什么找不到在南日岛驻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6765部队66分队呢?听父亲说是特务连,我父亲的名讳 张斌 是65年入伍就在南日岛6765部队66分队特务连当兵,69年退伍,当时在连里担任文书一职。现在他很怀念那段岁月,也很想念自己的战友。多次让我在网上联系当年的部队和战友,很希望能和自己的战友取得联系。我的联系地址是: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方下镇驻地&& 邮编:271125&&&&& 我的邮箱:
&发表时间:
13:16&[][][]
南日岛不属于福州市啊
“为什么找不到在南日岛驻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6765部队66分队呢”,t055兄贴的是福州市驻军情况,你找到了才奇怪呢,呵呵。
令尊当年()驻守的南日岛归晋江地区(专区)莆田县,应该是守备13师72团,也就是如今的海防12师47团,从50年代初期上岛,一直到现在都没动窝。&[7楼] &作者:
&发表时间:
14:42&[][][]
谢谢 6楼的朋友了,还是细心人多哦 ,在此一万感谢了,很想认识你的 ,但不知朋友是那的?有时间能联系一下吗?我的联系方式5楼有的啊,谢谢&[8楼] &作者:
&发表时间:
15:04&[][][]
我就是军史论坛的啊,呵呵
从令尊当兵的时间看,已经过去了整整40年,如今也是花甲之际。人越老,越喜欢怀旧,很理解令尊的心情。不过,事过境迁,40年前的那一批战友、首长再一一找寻,难度是相当大的,单靠个人的力量恐怕很难实现。这位朋友可以先联系南日岛驻军,请求帮助。也可以借助新闻媒体,现在各省电视台、报纸都有类似的栏目版块,如果能制作成专题的话,效果会更好。南日岛现在属莆田市,如果莆田市甚至福建省的新闻媒体肯介入的话,令尊的心愿一定能达到。不想跑那么远的话,到本省的电视台或者报社也可以,一般省台的效果要比市台的好些。不过,你们最好把相关的资料准备好,比如老战友姓名、大致地址、照片等。&[9楼] &作者:
&发表时间:
13:52&[][][]
九 北洋军阀海军的倒戈
  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发布了《北伐宣言》。随后,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北伐战争正式开始。因广东海军力量很弱,除“飞鹰”、“中山”等舰外,均为江防小舰艇,只能担任广东的江海防务,所以没有出兵北伐。
  北洋军阀海军主力均在沿海一带:第一舰队司令陈季良兼闽厦警备司令,指挥在福建的舰艇和陆战队及闽口、厦门炮台;第二舰队司令陈绍宽驻南京,练习舰队司令李景曦驻上海。另外,山东沿海有渤海舰队,辽东沿海有东北海防舰队,它们同闽系海军矛盾很大。
  闽系海军首先易帜
  日,直系军阀吴佩孚调集海军舰艇到湖南汨罗江实施封锁,配合北洋军阻止北伐军渡江。然而在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援下,北伐军势如破竹,于8月20日顺利越过汨罗江,22日攻占岳阳。北洋军阀海军见陆军部队夺路而逃,也不愿独自作战,纷纷退往白螺矶、新堤一带,后又撤至武汉江面。9月3日,北伐军进攻武昌洪山时,海军舰艇在大堤口江面向洪山炮击,使北伐军一度受阻,造成不少伤亡。由于北伐军没有海军,难以在武汉渡江作战。于是,北伐军绕到新堤下游簰洲渡过长江,取道清滩口、沙湖,占领蔡甸后立即向汉阳发起攻击,先后占领汉阳和汉口。
  随着北伐军力量增强,北洋军阀再次向长江下游退却。9月22日,孙传芳到九江后,令杨树庄带舰前来助战。25日,海军“决川”、“浚蜀”2舰掩护军阀孙传芳之一部在黄石港登陆,攻占大治,与北伐军展开激战。11月5日,孙传芳兵败后乘船从武穴退至湖口,7日又达到南京。
  在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形势下,闽系海军将领看到国民党必然要取代北洋军阀统治全国,于是打算随机应变。海军总长杜锡珪到上海同总司令杨树庄密商后,决定由杜锡珪在北京政府中应付,杨树庄同国民党联系。
  这时,争取海军工作也已被提到国共两党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国民党的争取活动起初在广州酝酿,后移到上海进行。由国民党元老钮永建、林森及蒋介石的代表王允恭、李济深的代表黄家濂等,同杨树庄会晤并达成了协议:海军归顺国民革命军,国民党在经济等方面支持海军。海军还派出林知渊、林赤民、陈可潜、施明等分别秘密前往汉口和南昌,与国民革命军接头。陈可潜等人到南昌后,向蒋介石转达了杨树庄提出的三个条件:一、确定海军经常费;二、闽人治闽;三、规定造船建设费。这三个条件为海军同人平时所渴望,蒋介石当即表示同意。
  1926年4月,中共中央决定以候补委员王荷波领导海军中党的工作。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王荷波到福州指导地委开展工农运动和对海军的统战工作。王荷波多次前往马尾海军联欢社,通过林植夫做陈季良的工作,取得了成效。王荷波还利用四弟王大华、五弟王凯身为海军军人的有利条件,广泛联系普通水兵和造船厂工人,启发他们的觉悟,吸收先进分子入党,并进而建立了地下党组织。
  1926年10月,北伐军东路军入闽作战,军阀张毅的第一军从漳州向福建溃退。11月26日,张毅部队到达乌龙江南岸,准备过江进入福州。在此关键时刻,王荷波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于11月30日同国民党代表林寿昌、海军代表林知渊和林忠举行紧急会议,达成了拦截张毅军的作战方案,陈季良立即下令驻闽江舰艇升火待命,陆战队作好登陆作战准备。随后,“江元”舰在拂晓前驶入乌龙江,趁张毅军前卫教导团半渡之际予以截击。张毅的后续部队只得改向南港流窜。海军陆战队第三团(团长林志棠)立即乘船在鳖头、下洋两处登陆,围歼已渡江到达南台岛的敌军,缴枪千余。陆战队第二田(团长唐岱鋆)及山炮1个连、海军司令部卫队营,协同尾追张毅军的北伐军独立第四师张贞部,向逃至瓜山的张毅军主力发动猛攻。“楚同”舰也奉命赶来参战。陆战队一部出青蓝铺,袭击流沙乡敌背侧,给敌造成重大伤亡,本身也付出惨重代价,团长唐岱鋆等阵亡。海军还出动了2架飞机前来参战,结敌军造成威胁。敌军伤亡剧增,粮弹将尽,被迫接受北伐军的改编。“海筹”等舰也在涵江和闽江口截住了张毅的军运船数艘。在海军的配合下,北伐军很快就占领了福建全省。
上海海军参加工人武装起义
  福建海军举事后,上海海军官兵也跃跃砍试。上海海军官兵中建有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新海军社,这是中共秘密党员郭寿生于1923年在烟台海校学习时发起成立的。新海军社的主要成员还有秘密党员曾万里、陈嘉谟等,单线受王荷波的领导。新海军社团结、教育官兵的活动,为共产党争取海军奠定了基础。
  日凌晨,上海工人发动了第一次武装起义。原计划以海军开炮为信号,工人纠察队和国民党钮永建的武装立即攻打高昌庙兵工厂和龙华敌司令部。但舰炮因故未能打响,多数工人纠察队员久等不闻炮响后散去,少数人采取了武装行动也被军警驱散。起义失败后,工人力量遭到了一些损失,但海军中的革命力量并未暴露。
  11月6日,中共上海区委召开重要会议,总结第一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制定下一步起义计划。在会上,曾赴苏学习过的罗亦农、汪寿华、王若飞、赵世炎等人很重视十月革命中俄国海军“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炮轰冬宫的经验,提出在海军中的争取工作是要促进一部分人能参加武装起义。会议分析了海军情况,认为“过去不成问题,现在格外好”,有“建康”、“建威”、“应瑞”、“列”等7艘舰艇,数十人可以参加起义,其中包括“建康”号驱逐舰副长郭友亨。为了在海军中加强党的领导,会议决定尽快在区委领导下建立海军支部,凡有2名党员以上的舰艇成立党小组。中央也组成海军3人会议,以王荷波、赵世炎为指导员。会后,党在海军舰艇和江南造船所中迅速开展工作,发展了党员,建立了组织,并秘密发行《灯塔》月刊,宣传革命道理。
  11月下旬,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到上海后,成为争取海军起义的主要领导人。郭寿生、王介山等海军中的地下党员同周恩来直接联系,听取周恩来的指示。
  日十八时,在黄浦江上的“建康”、“建威”2舰首先开炮,揭开第二次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帷幕。舰炮起初向高昌庙兵工厂射击,发现厂房上空挂起白旗后,又转向南火车站和敌军司令部、督办公署。1辆敌军列车被击中起火,敌兵仓皇逃往租界。由于敌军司令部靠近法租界,有几发炮弹落到法租界内,泊在黄浦江上的法国军舰立即前来阻止2舰继续射击。这时,驻沪敌军在舰炮威慑下已成惊弓之鸟。但陆上起义部队没有按计划行事,原定乘小轮到军舰来取枪配合南市纠察队攻打兵工厂的浦东工人纠察队,因轮船误点未能赶来,致使南市纠察队无力攻克敌兵工厂。其余地区的敌军见舰炮停止射击后,又壮起胆子,镇压了起义队伍。
  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装起义虽然又失败了,但海军官兵的行动得到了高度评价。2月24日,上海总工会在复工命令中指出:“革命的海军,开炮对敌人轰击,表示革命的工人与兵士联合的伟大征兆。”3月2日,罗亦农在上海区委召开的活动分子会上说:“……影响海军开炮……在历史上有很大意义……钮惕生(即钮永建)说海军开炮,是C·P命令,这是不错的。可以表现我们的力量。”
  海军在第二次工人武装起义中的行动,使杨树庄很恼火,他不同意共产党人在海军中进行活动,下令惩办参加起义的官兵。郭友亨等人得到消息后,立即离舰隐蔽起来。此后,共产党在海军中的活动难以开展,连新海军社也改变了活动方式。原计划由曾万里策动“永绩”舰炮击南京的行动也被取消,《灯塔》月刊亦被迫停刊。同时,杨树庄为保存海军实力,也阻止了驻沪敌军企图击沉起义军舰的行动。
  2月24日,北洋政府为增强上海防卫力量,调鲁系第八军军长兼渤海舰队司令毕庶澄率领2000名步兵和1000名海军陆战队进驻上海,同时,渤海舰队也从海上开赴上海。杨树庄闻讯后,立刻带领全部驻沪海军共13艘舰艇出吴凇口驻防鸭窝沙三夹水海面,阻截渤海舰队南下,舰上的共产党员和新海军社员也就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等舰队回到上海时,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已经胜利结束。留在陆上的新海军社员和江南造船所员工加入了南市区南路工人纠察队,参加了夺取高昌庙兵工厂及南市敌军据点的作战。陈嘉谟还出席了上海市民代表会议,并被选为执行委员。
  3月14日,杨树庄正式就任国民革命军海军总司令,并电令驻马江、宁波、厦门、凇沪的第一、第二舰队和练习舰队所属共44艘舰艇一律易帜,加入北伐军。林知渊被任命为海军政治部主任,叶养民为国民党海军特别党部筹备处主任。杨树庄还命令陈绍宽率“海容”、“海筹”“应瑞”、“永健”、“建康”等舰担任吴凇——江阴之间防务;杨庆贞率“楚谦”、“楚有”、“楚同”3舰上驶九江,听候蒋介石调遣。3舰昼伏夜行,冒着恶劣气候,通过了吴凇、狮子林、江阴、南京、马当等要塞,抵达九江。随后,蒋介石乘舰下行,于3月26日到达上海。
  蒋介石策划上海“四·一二”政变之后,杨树庄也奉命“清党”。他命令副官烧了新海军社社员名单,从而使海军中的共产党员和进步分子多数得以转移隐蔽起来。但在4月13日,杨树庄接到白崇禧的命令后,派副官带陆战队士兵数十人查封了新海军社,捕去了冯骥、陈统铨、陈嘉谟等9人。15日,杨树庄又派兵解散了设在庆华里的江南造船所工会,捕去工会委员潘耀庭等10余人。海军中的革命力量受到很大损失,但郭寿生等人仍在海军中隐蔽坚持下来,直到1949年策动海军举行起义。
协同北伐军作战
  海军倒戈后,参加了对北洋军阀的多次作战。3月22,陈绍宽率“海容”等舰袭取了吴凇炮台。接着,又率“海容”、“湖鹗”等舰艇赴浏河与“永绩”舰会合,溯江攻击从江南向江北逃窜的敌军,“永绩”舰俘获敌舰“超勇”号。“海容”、“永绩”、“楚有”、“楚同”等舰继续沿江前进,捕获了敌“泰安”、“均和”、“策电”、“决川”、“浚蜀”、“楚振”等舰。3月27日,东北海军“海圻”、“镇海”舰来袭吴凇口,留守凇沪的“海筹”、“应瑞”舰出动迎击,将其击退。但从福建来沪的“江利”舰在海上遇到“海圻”等舰,无力抵抗,作了俘虏。从3月下旬起,北伐军海军打通了安庆以下的长江航道,掩护陆军渡江北进。4月9日后,过江北伐军撤回江南,海军则担任掩护。“楚有”、“楚同”、“海容”、“海筹”、“应瑞”、“通济”、“华安”、“普安”、“楚谦”、“联鲸”、“永绩”、“列”、“张”等舰艇冒着弹雨日夜巡弋,猛击企图渡江的北洋军阀。5月,海军再次掩护北伐军渡江,占领了江北各要点。激战中,“楚有”等舰中弹受创。
  这时,北洋军阀仍控制下的海军又发生了很大变化。毕庶澄于3月24日从上海乘船逃回青岛后,鲁军将领纷纷要求追究其失守上海的罪责,并揭发他接受了北伐军第四十一军军长的委任。尽管毕庇澄是张宗昌的亲信,但众怒难犯,张宗昌只得派褚玉璞查办。毕庶澄于4月5日被褚玉璞枪决。随后,张宗昌将“海圻”舰舰长吴志馨提拔为渤海舰队司令。6月,北洋军阀政府改组,海军部被撤销,仅在军事部下设立海军署,以温树德任军事部次长兼海军署署长,张宗昌兼海军总司令,沈鸿烈为第一舰队(原东北海防舰队)司令,吴志馨第二舰队(原渤海舰队)司令。
  8月下旬-9月初,北洋军阀海军第二舰队又一次南下袭扰吴凇,结果无功而返。不久,吴志馨也因同蒋介石秘密联系而被北洋政府捕杀,张宗昌干脆自己兼任第二舰队司令。但第二舰队内部混乱,张宗昌既不懂海军,也没有精力兼顾(当时,张为安国军副总司令,手下有约40万兵力)。沈鸿烈乘机并吞了第二舰队,与江防舰队、第一舰队合组为东北海军联合舰队,张作霖兼任联合舰队总司令,沈鸿烈任副总司令代总司令。
  龙潭之战是北伐军同孙传芳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日,蒋介石在上海宣布下野,南京国民政府内一片混乱。孙传芳乘机率兵南下,直逼长江北岸,企图夺取南京。8月17日,孙传芳军进占浦口后,向南京城开炮。海军出动舰艇应战,并加强巡逻防止孙传芳军渡江。8月24日,孙传芳军开始从大胜关上游之犊尔矶和太平府附近接江。结果,在北伐军岸炮和军舰的痛击下,渡江的孙传芳军运兵民船被击沉10余艘,其余逃走。25日夜,孙传芳军从八卦洲、望江亭、划子口、大河口、十二圩等渡口搭乘民船大批过江,于次日悬占领江南的乌龙山、栖霞山、龙潭车站等处,其炮兵亦猛烈向南岸北伐军阵地射击。留守南京的国民政府常委兼军委会常委李烈钧急令李宗仁率第七军,何应钦率第—军东西夹击已过江的孙传芳部队,并要陈绍宽率领第二舰队在江面截击正在过江的孙传芳军船队。海军出动了“楚有”、“楚谦”、“楚同”、“永绩”、“永健”、“通济”、“联鲸”等舰昼夜作战,来回冲撞,使孙传芳军船只损失数百艘,在江中淹死的甚多,有力地配合了陆军的作战。之后,海军各舰又掩护北伐军渡江,在和州、采石矶、南京、镇江、江阴、南通一线巡逻。龙潭一仗,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5万人,使之从此一蹶不振,同时也显示了海军的威力,大大提高了海军在北伐军中的威望。
西征唐生智
  10月19日起,海军奉南京国民政府之命,组成西征舰队讨伐唐生智的第四集团军。第二舰队司令陈绍宽率“楚有”、“楚同”、“永绩”、“永健”、“江贞”等舰溯江而上,当日通过东西梁山,于傍晚时进占芜湖。唐生智第三十六军闻海军舰队西征后仓惶溃逃,连预定在东西梁山布设水雷的计划也未来得及执行。
  10月20日,西征各舰除留下“楚同”、“永绩”2舰在芜维持治安外,一起向荻港进发。上午,西征舰队占据获港,并捕获唐生智军的“江顺”炮艇及“衡源”轮船。下午,“楚有”、“永健”诸舰边射击边前进,一直追到土桥。21日,“江贞”等舰掩护西征军在刘家渡登陆,“楚有”等舰同唐生智军进行长时间炮战。22日,“楚有”、“永健”、“永绩”等舰夺占土桥后,向大通冲击,在途经灰河时遭唐军的伏击,“永健”舰受伤。各舰回击后,伏兵逃逸,弃下铁驳船1艘。当日,“湖鹏”、“湖鹗”、“列”、“张”4艇也赶来参战,不久就攻下了大通。唐生智军长江舰队(队长丁延龄)的主力“楚振”、“浚蜀”、“江通”、“江寿”等炮舰慑于西征舰队威力西逃,西征海军俘获甚多。24日,因西征陆军未到,海军西征舰队大部留大通,仅派“永绩”、“江贞”、“列”3舰艇追击。25日,“楚有”、“永健”、“永绩”、“湖鹗”等舰艇向枞阳发起攻击,唐军溃逃。午后,“江贞”舰赶来参战,于傍晚攻克安庆。26日,“永健”、“江贞”2舰紧追至华阳。30日,“楚同”、“永绩”、“湖鹏”3舰艇开赴九江,“永健”、“张”等舰艇抵达湖口,唐军西逃。11月2日,“永绩”舰前往龙坪一带清扫水雷及其它障碍,遭到唐军水陆夹攻,发生激战。由于增援各舰赶来,唐军“楚振”等舰逃脱。此后,海军连续几日向龙坪炮击,于6日占领龙坪。7日,西征舰队击伤“楚振”舰后,拿下武穴。8日,“永绩”、“永健”等舰向田家镇进击,遇到岸上炮台和江上炮舰的合击而受阻。“江贞”、“楚有”、“楚同”数舰加入作战后,经几日交火,于11日克复田家镇。蕲春不战而下,缴获唐军水上飞机及水雷等武器。12日,“永健”等舰追至道士洑、石灰窑。13日,西征各舰连克石灰窑、黄石港、鄂城、黄州诸处。14日,西征舰队进至刘家庙,控制了汉水:15日,西征海军首先进入武昌,陆军随后赶到,唐生智军溃败鄂西、湘北。接着,西征舰队于17日以“楚有”、“江贞”、“江犀”、“江鲲”等舰开始向西运动。20日,西征舰队俘唐军“决川”舰。22日,金口和嘉鱼被西征舰队攻下。23日,西征舰队进入新堤,向城陵矶和岳州攻击。26日以后,西征舰队因议和而中止进攻。
  日,战事再起。17日,“楚有”、“江贞”、“江鲲”、“江犀”等舰攻克城陵矶和岳州,夺得唐军“楚振”舰。18日,“江犀”、“江鲲”2舰追至芦林潭,并于次日占领该地,俘获唐军“浚蜀”、“江寿”、“江通”、“江大”、“江平”各舰及驳船、火轮共28艘之多。22日,“江犀”、“江鲲”2舰追至湘阴,26日进抵长沙。27日,2舰继续追击到达湘潭、株州一带,俘唐军5艘军用轮船。此后,西征舰队担任江湖巡逻,直至西征战役结束。
  1928年2月底,蒋介石重新组成北伐军,任命杨树庄为北伐军海军总司令。3月21日,蒋介石交给杨树庄的任务是,警戒江苏以南海面,相机控制直鲁海域。杨树庄立即调回部分西征舰艇,组成3个北伐作战编队:第一舰队司令陈季良,指挥“海容”、“海筹”、“永健”、“永绩”4舰;练习舰队陈训泳,指挥“应瑞”、“通济”2舰;鱼雷游击队司令曾以鼎,指挥“建康”、“豫章”、“湖鹏”、“湖鹗”、“湖鹰”、“湖隼”、“宿”、“列”、“张”等舰艇。然而,南北海军并未直接交战。6月11日,北伐陆军占领大沽,接收了造船所及舰船数艘,并同沈鸿烈指挥的北洋舰队炮战了数小时后将其击退。
  1928年12月,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东北海军也挂起了青天白日旗。张学良接替张作霖兼任东北海军总司令,沈鸿烈仍以副总司令代总司令,下辖第一、第二海防舰队及吉黑江防舰队。至此北洋军阀统辖下的海军历史全部结束。
第三章 国民党海军的惨淡经营
  1928年底,东北易帜后,国民党在全国建立了新军阀的统治;然而,随着“统一”的完成,国民党内各派系之间也展开了剧烈的争夺。海军形成了中央海军、东北海军、广东海军和电雷学校四大派系,分别参与了军阀混战和镇压人民的行动;同时,在各大军阀集团势力的夹缝中艰难地生存、缓慢地发展着。
  蒋介石利用海军中的派系状况,让其互相牵制,以便控制。然而,这样就使中国海军不能形成一支集中的力量来抵御外侮,保卫海防。中国海军虽然以日本海军作为假设敌,制定了海防计划,进行过演习,也增添了一些海防设施,但在“一·二八”凇沪抗战中却充当了旁观者,受到了国内舆论的愤怒谴责。&[10楼] &作者:
&发表时间:
13:52&[][][]
七 北洋军阀混战中的海军
  驻舰海参崴
  1917年7月,护法海军南下广东之后,北洋军阀政府的海军实力所剩无几,人心浮动,一度陷于混乱状态。海军部进行了改组,刘冠雄重任总长,萨镇冰为海疆巡阅使,刘传绶为次长,饶怀文署总司令,林颂庄署第一舰队司令,杜锡珪署第二舰队司令。
  林颂庄原为“海筹”舰舰长,杜锡珪原为“海容”舰舰长,他俩在上海开会时曾赞成护法。7月1日张勋复辟,总统黎元洪逃往日本使馆避难。因程壁光在“广甲”舰当帮带(副舰长)时,黎元洪是舰上的三管轮,程壁光当海军总长是黎元洪举荐的。因此,程壁光派遣“海筹”、“海容”2巡洋舰驶赴渤海湾接黎元洪南下。临行前,程还付给2舰20万开拔费。哪知杜、林二人到北京后,即被段祺瑞扣留。在段祺瑞威胁利诱下,二人率舰降段,从而使护法海军失去2艘主力军舰。程壁光闻知后用手杖痛击军舰甲板,大骂杜、林二人的背叛,连呼上当不已。北洋军阀得到这2舰后,才算维持了海军的局面。
  不久,北洋军阀海军参加了第—次世界大战的军事行动。3月14日,北洋军阀政府正式对德、奥两国宣战。中国海军没收了德、奥两国在华的舰船10余艘,其中,2艘炮舰被改名为“利捷”、“利绥”号,1艘拖船改名为“利通”号,其余商船改运输舰,名为“华甲”、“华乙”、“华丙”、“华丁”、“华戊”、“华己”、“华庚”、“华辛”、“华壬”、“华癸”号。海军曾设立了一个租船监督处,进行营运。由于经营不善,后被撤销。“华甲”改为“华安”,“华乙”改为“普安”,“华丙”改为“治安”,“华癸”改为“克安”。
  1918年4月,北洋军阀政府接受协约国的邀请,派出“海容”舰进驻海参崴,与美、英、日、法、意等国军队共同组成对付俄国革命的干涉军。中国设立了海军代将处,以“海容”舰长林建章为海军代将(原为上校),指挥“海容”舰及陆军1个团(团长宋焕章)。中国驻军并未参加对俄作战,驻扎1年多以后就从海参崴撤回国内。
  日,在日本帝国主义压力下,北洋军阀政府同日本政府代表在北京秘密签订了《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协定共分8条,其实质是日本力图控制中国海军,并利用中国的人力、物力及领土、领水对俄作战。出席签字的中国海军委员长为沈寿堃中将,日本海军委员长为吉田增次郎少将。该协定于日结束。
  出兵两湖 闹饷扬州
  北洋军阀政府所辖的海军,内部纷争频繁,各自依靠实力参与军阀之间的混战。
  1918年2月,北洋军阀曹锟、张怀芝等率军向湖南发起进攻。杜锡珪率第二舰队的“楚观”、“江鲲”、“江利”、“江犀”、“江贞”5舰从水路开进,策应陆路攻势。湘桂联军没有海军,处于不利地位。3月16日,北洋军一个团在海军舰炮支援下,攻陷江防要隘城陵矶。18日,北洋军占领岳阳。26日,杜锡珪又率各舰过洞庭湖沿湘江进犯,配合吴佩孚的北洋军第三师占据了长沙,南军不战而退。
  1921年8月,新任两湖巡阅使的直系军阀头目吴佩孚,再度举兵进攻湖南。16日,杜锡珪指挥“建中”、“江元”等舰艇协助吴军的2个旅向驻在鄂西嘉鱼、簰洲、宝塔洲一带的湘军出击。出兵当日,海军攻下白螺矶。28日,杜锡珪又率军舰7艘,护送北洋军4个混成旅,紧跟日本军舰之后,由螺山向岳州上驶。湘军无海军,江防炮兵也很薄弱,又怕开炮误伤日舰,致使北洋军舰船直抵岳阳楼下。当天下午四时,海军舰炮猛轰岳州,南津港铁路等重要设施均被击毁,湘军头领赵恒惕只得落荒而逃。9月1日,吴佩孚乘“江贞”舰到达岳州,借助英领事的联络,逼迫赵恒惕签订城下之盟,湘军让出了岳州地区。
  正当直、湘两军激战时,以潘正道为前敌司令的援鄂川军,于8月18日占领巴东、秭归后,兵分二路进击宜昌等地,以图顺江而下发展势力。9月2日,川军兵临宜昌南岸。宜昌守军难以抵挡,急电吴佩孚增援,吴佩孚结束湖南战争后,于9月14日同杜锡珪一起乘“楚泰”舰前来督战。18日至27日,在海军舰炮的有力支援下,吴佩孚击败川军,迫使其退出鄂西地区。
日,因北京政府欠饷近一年迟迟未发,“楚泰”、“楚谦”、“江鲲”、“江犀”等舰前往江苏扬州十二圩截留两淮盐税。因盐税是作为外债抵押的,11日,美、英、法、日等国使节向北京政府提出抗议。18日,英国军舰也开到扬州,监视截税的中国舰艇。海军总司令蒋拯于17日发出强硬通电,声称:“海军此举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誓必达目的而后已。”经过多方周旋,北京政府作出让步,决定由财政部拿出20万元,江苏督军齐燮元筹集30万元来解决海军饷款。各舰闻讯后撤离十二圩,一场“闹饷”风波才算平息。
  奉系海军的初建
 1922年4月底,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北京海军部调派“海筹”、“海容”2舰急驶秦皇岛,“江利”、“江元”、“楚同”、“楚谦”4舰赶赴大沽口,威胁奉军的后路。海军总司令蒋拯还发出了助直攻奉的通电。5月上旬,奉军失败退往关外。当张作霖和奉军的高级将领们乘火车仓皇出关途径秦皇岛时,遭到直系海军舰炮的炮击,张作霖专列险些中弹。从此,张作霖认识到海军的重要性,决心建立自己的海军。
  早在1918年5月,北京政府海军部曾派王崇文前往黑龙江、松花江流域调查,准备乘俄国革命之机收回被沙俄夺去的两江航运权。12月,经国务会议议决,海军部开始筹置浅水炮舰以供两江防卫之需。
  1919年7月,北京海军部设立了吉黑江防筹备处,任命王崇文为处长,林志瀚为陆战队长,并从二舰队抽调了“江亨”、“利川”、“利绥”、“利捷”4舰前往。9月,4舰到达鞑靼岛。由于白俄及日本军队的阻扰,4舰未能在江水封冻前赶至哈尔滨,只好停留在庙街。在当地华侨的资助下,这些南方水兵才渡过了一个严寒的冬天。当时,庙街是苏联红军、白俄军和日本军激烈争夺的对象。红军撤出后,中国舰队被白俄军以“资助红党”为名扣押多时,直到1920年秋才放回。4舰驶至哈尔滨,与由商船改装的“江平”、“江安”、“江通”3舰及接收中东铁路局的“利济”舰汇合。
  随之,北京海军部在哈尔滨设立吉黑江防司令部,王崇文被任命为少将司令,沈鸿烈(,湖北天门人。1905年赴日本海军学校留学,在东京加入同盟会。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在参谋本部任科长,主管海军作战和海防。1916年任海军武官赴欧观战。1920年任吉黑江防舰队参谋长。1922年署东北航警处长。1923年任东北海防舰队司令。1927年任东北海军联合舰队副司令、代总司令。1932年,兼青岛市长。1933年,辞去海军职务。1938年,任山东省主席兼保安司令、省党部主任。1941年,调任国民政府农林部长。1946年,任浙江省主席。21948年任考试院铨叙部长。晚年在台湾居住)为参谋。1922年5月,由于北京海军部财政困难,3年内欠饷竟达10个月之多,加上张作霖乘机活动,终于把江防舰队划归东三省保安司令部,脱离了北京海军部。张作霖以此作为东北海军的发展基础。同时,张作霖又在沈阳设立东北航警处,调沈鸿烈任处长。下设总务、海事、军需等科,指挥江防舰队并管理东北的水警、渔业和航运事宜。1923年春,张作霖以军费报销不实撤了王崇文司令职务,任命“江亨”舰舰长毛钟才为司令。这时,沈鸿烈已逐步得到了张作霖的信任,张作霖采纳了沈鸿烈的建议,于葫芦岛创立了航警学校,培养海军人才;并从江防舰队抽调技术人才,改造2艘海船为军舰,分别命名为“镇海”、“威海”号,开始筹建东北海防舰队。
  沪队独立 夺取厦门
 日,“海筹”、“永绩”2舰从青岛驶至上海后,联合驻沪的“建康”舰、“列”艇突然宣布“独立”,这就是令人瞩目的“海军沪队独立”事件。
  “海筹”舰长许建廷、“永绩”舰长蒋斌等在通电中反对直系军阀“武力统一”全国的方针,赞成皖系的“联省自治”,对孙传芳领兵进入福建表示不满,主张福建自治。独立的海军官兵推举林建章为海军领袖,成立了海军上海领袖处,下设参谋处,参谋长为曾以鼎;副官处,副官长为林焕铭:秘书处,秘书长为王君秀;轮机处,轮机长为王齐辰;江南造船所,所长为刘冠南。起初仅有4艘军舰,后来有所增加。
  7月28日,“靖安”运输舰在舰长宋天森指挥下投奔沪队。该舰本来奉命由南京装载新枪80支和子弹25万发、炮1门和炮弹700发以及其它军用品开赴马尾,当军舰途经吴凇口时,船头一转,进了黄浦江。日,“辰”艇副长陈时珍把艇长廖德星禁闭起来后,率艇加入沪队。另有“湖鹏”、“楚泰”、“江利”等舰艇官兵也计划投沪,被杜锡珪破获,为首者被处决或监禁。沪队的经费是由曾以鼎之兄曾毓男(安福系骨干)向浙江军务善后督办卢永祥领取的。因此,沪队实际上操纵在皖系手中。
  当时,孙中山联络皖、奉势力,集中反对掌握北京政权的直系军阀,对沪队独立表示欢迎。日,林建章向孙中山发出“佳电”,说明起事缘由。5月7日,孙中山回致“阳电”表示:文当竭其绵薄相与戳力同心,共抒国难。南来海军诸将士,亦极表同情,幸勖前途,以竞全功。
  1923年6月,为了根本解决海军经费问题,练习舰队司令杨树庄力主攻占福建沿海地区收取税款。当时,杨树庄选定了厦门,得到了杜锡珪的默认,其它舰队的部分舰艇及陆战队也暂归杨树庄节制。
7月24日,杨树庄率“应瑞”、“海容”等舰及陆战队向厦门发起进攻,先占领了金门,遇到福建军阀臧致平守军的顽强抵抗。7月31日,舰队向嵩屿等处猛烈炮击,但在磐石等炮台要塞炮的阻击下,难以推进,双方互有伤亡。陆战旅旅长杨砥中见势不妙,没有按计划在禾山登陆,而将部队滞留金门。又经数日交战,海军仍未能得手,只得于9月中旬后停止进攻,而采取经济封锁和政治联络手腕。
  这时,卢永祥因在沪浙力量单薄,遇到齐燮元的威胁,希望臧致平率部来援。臧部在厦门也感孤立。于是,海军通过林知渊从中疏通,并向臧致平提供了款项和军火。臧致平准备就绪后,于1924年4月初开始北撤,并提前通知海军前来接收。4月15日,杨树庄率舰队及陆战队和平占领了厦门。4月17日,臧致平手下一个被撤职的旅长李耐庵率兵偷袭炮台,“应瑞”舰开炮阻击。次日,李耐庵部约千人被陆战队包围缴械。5月,北京政府的贿选总统曹锟任命张毅为镇守使前来接管厦门。海军岂能把到手的肥肉让出,硬是将张毅挡了回去。海军占据厦门之后,在该地设立了闽厦警备司令部,由杨树庄兼警备司令。
  1924年8月下旬,直系的江苏督军齐燮元联合皖、闽、赣等省直系军队8万人,皖系的浙江督军卢永祥联合各派反直军队9万人,双方调兵遣将,准备大战。海军总司令杜锡珪于8月25日命令李景曦带领“楚有”、“楚泰”等6舰从南京出发,向上海前进,加入直系阵营。杨树庄率领的“应瑞”、“海容”、“永健”、“楚同”、“楚观”5舰也于8月31日到达镇海口外沥港海面,威胁卢永祥。林建章指挥海军沪队6舰也在吴凇口布防。虽然双方海军剑拔弩张,但在江浙战争中并未直接交战。这是因为:一、上海是列强侵华势力最集中的地方,外交使团向双方海军分别发出警告,不许在凇沪作战,否则外舰将出动干涉;二、双方都不希望损失实力。林建章于9月3日给杜锡珪的电报中说:“麾下经年衣食之源,实隐受沪队之惠……”这就在告诉杜锡珪,正因为有沪队独立,陆军才给你军饷,如搞垮了沪队,你好日子恐怕也就没有了。9月16日-28日,杜锡珪指挥海军支援陆军攻击浏河被击退,舰炮发射的炮弹有2发却落到齐燮元部官兵头上,造成了伤亡。后来,卢永祥的江浙联军失败,第一舰队司令周兆瑞被收买,率沪队的“海筹”等舰驶出吴凇口,投奔杜锡珪,林建章随即下野,沪队独立事件结束。
  东北海军的扩充
  江浙战争爆发后不久,第二次直奉战争也在北方打响。9月15日,张作霖率领奉军向榆关、朝阳出击。9月18日,吴佩孚在北京组建了讨逆军,自任总司令,以杜锡珪、温树德为讨逆军海军正副司令,向奉军反击。吴佩孚令温树德率渤海舰队在秦皇岛集结,曾2次出击袭扰葫芦岛和营口等地,还准备用军舰护送骑兵在营口登陆奔袭沈阳。但是,沈鸿烈也加强了东北沿海防务,占优势的奉军空军将渤海舰队赶了回去。由于冯玉祥回师北京,发动政变,与奉军联合作战,直军主力大部被歼。11月3日,吴佩孚乘坐海军部军需司长刘永谦为他准备的“华甲”号运输舰,在“永翔”、“楚豫”、“肇和”等舰陪同下,从塘沽南驶长江,于15日到达南京。奉军占领天津后,奉系海军接收了大沽造船所。所内有一艘新从海参崴购回的破冰船,船身坚固,马力很大,经武装后命名为“定海”舰。东北海军又从日本购进鱼雷艇1艘,命名为“飞鹏”。东北海军海防舰队由此组建起来。该舰队以营口为基地,巡防东北各海口。同时,设立东北海防总指挥部,不久改称东北海军司令部,沈鸿烈任司令。
  直军失败后,温树德又率渤海舰队投靠了奉系山东督办张宗昌。1925年10月,渤海舰队的官兵闹饷,温树德无法应付,只得弃职逃走。张宗昌派第八军军长毕庶澄前去解决,后来就由毕兼任渤海舰队司令。
  1926年初,东北海军海防舰队和渤海舰队驶往大沽口外,多次炮击大沽地区,支援奉军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3月8日,渤海舰队掩护陆军6000余人在北塘登陆,企图袭击军粮城。结果,上岸的奉军被国民军包围,激战后,2900余人被国民军俘虏,渤海舰队11艘军舰也被击退。3月9日,国民军在大沽布下水雷,以防奉军舰船冲入。
  3月12日,日本海军第十五驱逐队2艘军舰不按事先规定的时间闯入大沽口,奉系4舰尾随跟进。守军用旗语阻止,日舰反而向岸上射击,国民军被迫还击。结果,日舰死军官1人,伤水兵3人,国民军死官兵5人,伤士兵8人。8个帝国主义国家向中国提出了“抗议”,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3月18日,北京市民举行反帝游行示威,被段祺瑞派兵镇压,造成了血腥的“三·一八”惨案。
八 北洋政府时期的海军建设
  民国前期的海军教育
  民国以后,在清末水师(海军)学堂的基础上,陆续开办了海军学校,培养了一批海军指挥和专业技术人才。
  福州海军学校,原为福州船政局后学堂。1913年,海军部将其收归部辖,定学制8年。该校毕业航海班学生1届,计23名;轮机班5届,共118名;军用化学班1届,计10名(到1928年止,下同)。
  福州海军制造学校,原为福州船政局前学堂。1913年,海军部收归部辖,定学制10年。该校毕业制造班学生1届,计35人。
  福州海军飞潜学校,1918年创办。这是我国第一所培养飞机和潜艇制造专业人才的学校,设有飞机、船体和轮机制造专业,学制8年4个月。该校共招生5个班,毕业3个班。其中有:飞机制造学生17名,船体制造学生19名,轮机制造学生20名。
  1926年5月,因经费短绌,海军制造学校和飞潜学校奉命并入海军学校。
  南京海军军官学校,1912年在原江南水师学堂旧址新办。从各舰队初级航海军官及烟台海军学校毕业生中招收学生百余人入学。至1914年止,仅办了2届就匆匆结束了。学员主要学习海军战略战术等方面内容。
  南京海军雷电学校,1915年在军官学校旧址上创办。初设鱼雷、无线电2个专业。1917年,烟台海军枪炮练习所并入该校后,增加枪炮专业,改称海军鱼雷枪炮学校。1927年停办后,改办海军无线电学校,于次年结束。该校招收无线电学生5届,共153名,鱼雷和枪炮学生10届,共400余名。
  天津海军军医学校,原为北洋医学校,1915年10月收归海军部管辖,该校共毕业学生5届85名。
  烟台海军学校,民国以后继续开办,直属海军部。1914年起,该校学生凡学习3年普通课程合格后,即转送吴凇海军学校学习2年海军专业课。1920年,吴凇海军学校停办后,在校学生仍回烟台完成学业。1928年,该校被军阀张宗昌摧毁。在民国期间,烟台海军学校共毕业航海学生11届,合计366名。这是同时期培养海军人才最多的一所海军学校。
  吴凇海军学校,原为交通部吴凇商船学校。1914年冬停办,1915年春被海军接收,在校学生也转为海军航海生。于是,海军部决定把烟台海校作为海军初级学校,吴凇海校作为海军高级学校。这个制度实行了5年,到1920年止,共毕业航海学生5届209名。吴凇海校撤销后,校址还给交通部仍办商船学校。
  湖北海军学堂,系清末两广总督张之洞于1909年为训练湖北海军人才而办。1913年停办,毕业驾驶学生1届10名,管轮学生1届23名。
  黄埔海军学校,原为黄埔水师学堂,广东省所办,1912年改称黄埔海军学校(还曾称为水师鱼雷学堂、水师工业学堂)。1917年收归海军部所辖,改称广东海军学校。1922年,因经费不足和派系倾轧而停办。该校共毕业驾驶、管轮学生5届222名。
  青岛海军学校,原名东北航警学校,1923年在葫芦岛创设。取名“航警”二字是奉系当局为了掩人耳目。学校课程全部按海军设置。该校在这一时期毕业航海学生1届42名。
  此外,海军还开设了无线电报警传习所、观象传习所、引港传习所及练营,培训观通、气象、引水人员和技术兵士等。同时,海军还继续派出一些海校毕业生和海军官佐到英、奥、美、日等国进修造舰、航海、轮机、航空、水鱼雷等专业。
  民国前期的海军教育,是海军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虽然遭受战乱的影响,但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一定的提高。
  舰艇装备的制造和购买
  修造舰艇和武器技术装备是海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民国以后,海军主要是通过自制和向外国定购一些舰艇来加强舰队。
  江南造船所,原名江南船坞。1912年4月海军部接收后,改称江南造船所。在此阶段,该所有了较大发展,除原有的第一号船坞拓宽外,还于1925年新建第二号船坞。特别是在1919年-1921年间,造船所新建了合拢厂、铸铁厂、木模厂、打铁厂、打铜厂、造船铁工厂、大库栈等配套工厂,添置了新式气压机、电力剪机、起重架等机器设备。1913年造出破冰船和缉捕船各2艘,分别被命名为“瑞辽”、“安海”(均150吨)和“引擎”、“麦士门”号(均300吨)。1914年,造出炮舰2艘,命名为“永健”、“永绩”号(均860吨)。1916年,造出“利川”号拖船(375吨)。1917年,造成浅水炮舰2艘,命名为“海凫”、“海鸥”号(均150吨)。1919年,江南造船所承接美国订购的4艘运输舰(后改货轮),排水量为14550吨,4430匹马力,航速13节。1921年-1922年间,4船全部按期峻工并交付使用,被分别命名为“官府”、“西勒所”、“奥连讨”、“客赛”号。这是我国船厂制造的第一批万吨轮。
马尾造船所,原名福州船政局。1913年收归海军部管辖。1917年-1918年间,该所造出浅水炮舰“海鸿”、“海鹄”号(均190吨)。其余时间,该所主要承担舰船修理等任务,这个清末时的造舰大户已让位给江南造船所了。由于经费不足,马尾造船所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大沽造船所,原名大沽船坞。1913年2月被海军部接管。1917年,造出浅水炮舰“海鹤”(227吨)、“海燕”(56吨)号。1918年,造出浅水炮舰“海鸥”(140吨)、“海鹏”(120吨)号。后来,制造枪炮业务越来越多,造船反被挤掉了。1924年,该所在军阀混战中被蹂躏,从此一蹶不振。
  厦门造船所,原名厦门船坞,1924年,海军入厦时接收,仅承担修理中小型舰船业务。
  在1912年-1924年间,中国海军共购买外商制造的舰船13艘,其中有许多是清政府订货、到民国才交舰的。1912年,德制浅水炮舰2艘来华,被命名为“江犀”、“江鲲”号(均140吨)。1913年来华的有英制巡洋舰2艘,被命名为“肇和”(2600吨)、“应瑞”(2460吨)号,日制炮舰2艘,被命名为“永丰”、“永翔”(均780吨)号,德制驱逐舰3艘,被命名为“建康”、“豫章”、“同安”(均390吨)。1916年,从英国购回3艘浅水炮舰,分别命名为“建中”、“永安”、“拱辰”(均90吨)号。1924年,从英国购得测量舰1艘,命名为“甘露”(1400吨)号。
  为了发展海军,海军部于日制订了一项计划,把长江口以北海面划为第一区,长江口-铜山海面划为第二区,铜山-琼州海面划为第三区。分区巡防共需战列舰2艘(2.6万吨级)、重巡洋舰10艘(1万吨级)、二等巡洋舰12艘(5000吨级)、三等巡洋舰18艘(3500吨级)、侦察巡洋舰6艘(2000吨级)、运输舰6艘(吨级),造舰款合350万镑;另需防守海军营地和船厂的驱逐舰、炮舰、鱼雷艇、潜艇及辅助船219艘,加上配套设施,合计873万多镑。该计划准备在1920年完成。可是,在军阀混战的岁月里,这笔巨额款项是无法筹措的,只能成为一纸空文。据史科记载,1919年全国陆军费用为26909万元,而海军仅有400万元,陆军经费是海军的67倍以上。这点军费对于海军只能维持现状,更何况,北洋军阀政府有时还以“购舰”为名举借外债,使海军空欢喜一场。如1913年4月,北京政府财政部和海军部经德国瑞记银行向奥地利下澳证券公司分别签订借款120万、200万镑的合同,实际上这笔钱被用去弥补北京政府的开支缺口了。
 设立海军新机构
 港政机关。1914年,海军部任命林颖启为海军军港司令,不久,林病故,军港也因经费不落实而未开办。1920年6月,海军部请设闽口海军军港,并将长门炮台拨给海军管理。1921年11月,海军在闽江设置警备司令部。1924年5月,海军接收厦门后,设立要港机构。次年,改为闽厦海军警备司令部。1922年分设海军宁福和漳厦2个警备司令部,2位警备司令分兼马江和厦门要港司令。要港的建立使海军体系趋于完备。
  海道测量局。1921年7月,海军部与总统府、国务院、外交部、税务处会商后,决定在北京设立海道测量局,属于海军部管辖。1922年,该局迁往上海,归属海军总司令部。海道测量局下设海道测量队,拥有“庆云”、“景星”测量艇和“甘露”测量舰等。该局对中国江海测量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海岸巡防处。1924年6月,海军部同交通部协商后决定成立海岸巡防处。该处先后在沈家门、嵊山、坎门、厦门等海防要地建立了报警台。1925年秋,巡防处所属的东沙岛海军观象台落成,这是我国第一个海岛上的气象机构。巡防处配备有“海防第1”、“秋阳”、“瑞霖”、“祥云”号等巡防舰艇。巡防处曾计划在东三省、直鲁、粤琼和苏浙闽海域各设一个分处。1925年5月,苏浙闽巡防分处成立。海岸巡防处在维护领海治安、护渔和海洋气象预报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工作。
  军械机关。1913年7月,海军军械所在上海高昌庙建立,隶属于海军总司令公署军械课,下辖“整”、“军”、“经”、“武”、“紫”、“电”、“青”、“霜”号共8个仓库。后来,又在上海杨思港新设“地”、“天”、“立”、“黄”等库,并在江阴和南京水鱼雷营附近建库,储备军火,保证海军枪炮弹药的供应。
  海军煤栈。民国初年,海军舰艇燃料主要是煤。海军先后在定海、南京、上海、马尾、厦门、武昌、岳州等处设置了煤栈,以保证海军舰艇用煤。
  海军新兵种—陆战队和航空兵的建立
  海军陆战队。清末组建海军时,没有相应建立陆战队,在战争中出现过不少弊病。主要是海军缺少陆战能力和保护海军基地的兵力,陆海军作战很不协调。1910年4月,清末海军重建时,筹办海军大臣载洵在奏折中称:“查英国有海军警备队之制,平时保卫本国海疆,以补陆军所不逮;战时占据要地,以助海军之进攻;而整饬舰队纪律等事,亦归管理。中国从前办理海军,尚缺此项制度,现拟采用其制。”清廷准奏后,海军就在烟台练营旁边建立警卫队营房,派博顺为统带(团长),杜锡珪和虞克昌分任步兵营和炮兵营管带(营长),魏春泉等人为队官(连长)。辛亥革命时,警卫队散去一部分人员,剩余官兵被调往北京担任海军部卫队。
  1914年12月,海军警卫队正式改称海军陆战队。初设1个营,辖4个连,编制582人。在这以前,也曾有过一些临时的海军陆战队,如在辛亥光复南京之役中,由王时泽领导的陆战队;袁世凯派海军镇压湖口和凇沪讨袁军时,将一些陆军暂时归属海军将领指挥,也称作海军陆战队。但这些部队后来多数又复归陆军建制了。1918年2月,海军陆战队第一营增加了1个机枪连。7月,又募兵组建了4个连,成立了第二营。1919年吉、黑江防陆战队成立。1922年,杜锡珪任海军总司令后,极力主张扩充陆战队。他任命副官杨砥中为统带,率领在京、沪的陆战队3个连开到福建,会同在马尾的2个连“戡平闽乱”。1923年春,在福建的海军陆战队迅速扩编为步兵8个营,机枪和山炮各1个营,工兵和辎重各1个连,分驻长门、马尾、琯头、长乐、连江、南港、尚干等处。6月,驻闽海军陆战队编为第一混成旅,以杨砥中为旅长,马坤贞为第一团团长,林忠为第二团团长。1924年8月,海军把福建陆军1个团收编为陆战队独立团,随即同第一混成旅一起开赴江苏浏河参加江浙战争,不久即返回福建。1925年3月,独立团编入第一混成旅,林寿国仍为团长,驻莆田仙游。4月,杨砥中被杀后,林忠接任旅长。1926年11月,福建的海军陆战队配合国民革命军东路军攻占福建。1927年3月,海军总司令杨树庄率部加入国民革命军后,曾兼任福建省主席。杨树庄到任后,大力发展陆战队,除原有的1个混成旅外,又建立了第二混成旅(林寿国为旅长)和第一、二、三、四补充团,第一和第二独立团。由此,民国海军陆战队进入全盛时期。除上述的几支陆战队以外,在广东海军和山东的渤海舰队中,也辖有几个营兵力的陆战队。
  海军航空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在海战中初露锋芒,引起了人们极大关注,不少国家开始发展海军航空兵。
  中国海军也不甘人后。当时就有人提出,裁撤陈旧船船,用省下的经费大力发展飞机、潜艇。1915年海军部首次提出开办飞潜学校,北洋军阀政府予以否定。但是,海军中的有识之士并未放弃努力。1916年,海军选派了蒋达等人去北京南苑航校学习,为建立海军航空兵作准备。当时在欧洲观战的中国海军军官陈绍宽为此呼吁不遗余力。1918年,他经过对英、美、法、意等国海军的考察之后,写出了《飞机·潜艇报告书》,提出了制造海军飞机和潜艇,培养航空和潜艇人才的具体计划。
  1916年-1917年间,一批在欧美学习飞机、潜艇工程的海军留学生结业后陆续回国。他们之中,有的是1909年随清朝海军大臣载洵和海军统制萨镇冰出国考察时留下的(先学造船,后改学飞机工程),有的是1915年春由福州船政局局长魏瀚出访美国时带去的。中国海军以这些人为骨干,首先开始筹办飞潜学校。经办人员在大沽、上海、福州三处勘测选址,经比较后决定在福州马尾建校。1918年2月,海军飞潜学校终于开办。这是中国第—所培养大专水平的航空、潜艇工程人才的学校。福州船政局局长陈兆锵兼任校长。我国首批海军航空专家巴玉藻、王助、王孝丰、曾贻经担任飞机工程教官。飞潜学校开设了3个班,每班50名学生,初定学制7年。其中,甲班是飞机制造专业班。该班学生需攻读热力学、高等数学、材料力学、飞机结构学、飞机设计学等几十门课程,并到工厂实习;培养了陈钟新等17名学生,其中不少人为我国航空事业作出了重要贡队。第一届学生毕业后不久,飞潜学校就并入了福州海军学校。
  1920年,海军还派遣了曹明志、吴汝夔、陈泰耀、刘道夷等人去菲律宾学习驾驶飞机技术,于1921年4月学成回国,成为中国第一批海军飞行员。在此同时,海军另派出沈德燮、蒋逵、江元瀛等人赴英国学习飞机制造。
  1923年6月,中国海军开始自己训练飞行员,在马尾设立了航空教练所,曾聘请俄籍飞行师萨芬诺夫为教官,学员有黄友士等人。
  1926年-1934年间,海军航空处开办了3届飞行训练班。该班曾继续使用过海军飞潜学校的名义,初设在上海,后迁到厦门,共毕业飞行学员21人。他们是:陈长诚、何建、揭成栋、彭熙、许成棨、李利锋、林荫梓、苏友谦、唐任伍、梁寿章、许葆光、陈启华、任友荣、傅恩义、庄永昌、黄炳文、陈亚维、傅兴华、何启人、李学慎、许声泉。
  海军飞机的制造在我国近代航空工业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18年2月,海军在马尾创办了飞机工程处,隶属于福州船政局(1923年更名为海军制造飞机处,改属于海军总司令部)。这是我国第一个正规的飞机制造厂。巴玉藻担任工程处处长,曾贻经、王助、王孝丰分任副处长。处内设木工、金工、合拢三个车间,共有员工200余人。
  经过工程处员工的精心制作,我国第一架海军飞机——甲型1号水上教练机于1919年8月试制成功。该机100马力,双桴双翼,拖进式,双座,最高时速120公里,续航距离340公里。1920年-1921年又造出甲型2号和3号机。
  1922年初,乙型机制成,该型机只造了1架,是甲型机的改进型。
  1924年选出了丙型1号机。这是我国制造的第一架双翼水上轰炸机。该机350马力,拖进式,6座,装机枪1挺,并可携1枚鱼雷或8枚炸弹,最高时速165公里,续航距离850公里。2号机于1925年造出。
  丁型机也于1924年试制出来。该型机为双翼双桴海岸巡逻机,350马力,最高时速177公里,续航距离900公里,6座,装备同丙型机一样。该型机共造出3架,分别命名为“海鹰1号”、“海鹰2号”和“海鵰”号。
  1926年制成了戊型机。这是双翼双桴水上教练侦察机。该机100-120马力,最高时速150公里左右,续航距离约400公里,双座,可携炸弹4枚。该型机共造出4架,其中3架被分别命名为“江鹳”、“江凫”和“江鹭”号。
己型机是双翼双桴的高级教练机,1930年间共造出2架,分别命名为“江鸿”和“江雁”号。该型机165马力,最高时速177公里,续航距离提高到1230公里,双座,也可携4枚炸弹。“江鸿”号飞机由许成棨驾驶,从马尾成功地飞返汉口,显示了我国海军飞机的新水平。飞机制造处在造完15架飞机后,于1931年由马尾迁往上海,并入江南造船所。
  1931年,庚型机问世。这是一种可以水陆变换的双翼双桴高级教练侦察机,165马力,最高时速190公里(陆机196公里),续航距离1150公里(陆机1260公里),双座,可携炸弹4枚。制成的2架飞机被命名为“江鹤”和“江凤”号。
  1933年,海军又选出了“江鹊”和“江鹇”号2架水陆两用教练侦察机,这是仿英国“摩斯式”飞机制造的。该机100马力,双座。
  同年,由著名工程师马德树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架舰载水上侦察机——“宁海2号”机。该机130马力,最高时速168公里,续航距离450公里。1936年出版的英国《詹氏年鉴》介绍过“宁海2号”。
  1935年,继续仿英“摩斯式”造出了“江鹦”号和“江鹉”号2架教练侦察机。
  1934年底-1935年初,仅用3个月时间,就仿制出美国“弗力提式”教练机12架,这是比较先进的陆上教练机,100马力。
  1937年初,海军造出了最后1架飞机——“江鹗”号教练侦察机。
  为了弥补自制飞机的不足,中国海军在抗战前还从国外购买了20余架飞机。
  第一批:1928年7月,向法属安南(今越南)购买了6架轰炸机,分别命名为“海鸑”、“海鹫”、“海鸾”、“海凤”、“海鹢”、“海鹯”号。它们被派往海军厦门航空处。
 第二批:1928年,从德国容克斯公司购买了战斗机1架,命名为“江鸥”号,在海军上海航空处服役。这是当时中国海军仅有的一架战斗机。
  第三批:1929年8月,购回英国爱维罗公司的教练机4架,命名为“厦门”、“江鹞”、“江鹈”、“江鹕”号,被编入厦门航空处。
  第四批:1929年11月,从英国特海佛伦公司购入3架水陆两用教练机,命名为“江燕”、“江鸯”、“江鹚”号,由上海航空处使用。
  第五批:1930年7月,续购英国特海佛伦公司3架水陆两用教练机,命名为“江鸾”、“江鹢”、“江鹓”号。
  第六批:1931年6月,再购英国特海佛伦公司3架水陆两用教练机,命名为“江鹍”;“江鹏”、“江鹂”号。五、六批都分配到上海航空处。
  此外,1933年,中国海军从日本购回的“宁海”号巡洋舰上有1架舰载水上侦察机,即“宁海1号”;美国还提供了3架1929年造的侦察轰炸机,即“勿特摩斯”、“裴利克”、“氏娃罗”号;东北海军也从国外买进了一些飞机。
  1922年10月,海军在福州组建了航空队,这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支海军航空兵部队。
  1927年10月,海军总司令部航空处在上海成立,沈德燮任处长。
  1929年6月,海军又在厦门设立了航空处,陈文麟为处长。该处属于厦门海军警备司令林国赓指挥,处内分设军务、教务、机务、总务4个科。
  1933年,上海航空处并入厦门航空处。
  东北海军航空兵也有一定的实力。1926年3月,东北水上飞机队在秦皇岛建立,有飞机4架,黄社旺为队长。1928年底,迁往青岛,1933年时,有飞机8架。
  广东虽有不少水上飞机,但没有装备海军。
  除了前面提到的“宁海”号巡洋舰外,海军还改造了几艘水上飞机母舰。属于中央海军第二舰队的有“德胜”、“威胜”号2艘,它们是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没收的在华德国商船改装的,都是932吨。东北海军的“镇海”号原是“祥利”商轮,2708吨。
  海军航空兵参加过一些演习、表演、试飞和作战,在航空史上颇有影响。
  1926年11月,在中共中央领导海军工作的负责人王荷波策反下,驻福州的原北洋军阀海军起义,有2架海军飞机起飞出击乌龙江一带,协同军舰和陆战队围歼军阀张毅的第一军。
  1929年3月-5月,海航飞行员陈文麟驾驶“阿维安”式轻型飞机从英国出发,途经德、比、法、印、越等国,最后飞抵厦门,全程1.5万公里,成为我国第一位单独驾机完成国际长途飞行的人。
  抗战前,海军部曾多次考虑发展海军航空兵。如1934年的《国防计划》中提出要在5年内添置海军轰炸机150架,编成3队,分驻江阴、汉口、南京。但是,飞机经费需要2700万元,由于当局拿不出钱,计划未能实现。
  抗战爆发时,中国海军航空兵仍未形成独立作战能力,人员、飞机和工厂全部奉命调入空军参加抗战。而中国海军舰艇出于缺乏空中力量的掩护,加上防空火力很差,大部分被日本的海军飞机炸沉。
  此外,在东北还有过—个日本海军大佐宫部光利操纵的伪满海上航空武装,名叫海上警察队航空分队,队部设在营口。共有侦察、轰炸、运输等水陆飞机近29架,并有1艘835吨的“海威”号水上飞机母舰(由日本海军旧驱逐舰“樫号”改造)。航空分队曾配合日本关东军围攻吉林等地的中朝抗日武装。&[11楼] &作者:
&发表时间:
13:52&[][][]
一 辛亥革命中的海军
  海军革命的先驱 清朝海军主力进击武昌
  在1911年辛亥革命中,海军广大官兵先后起义,成为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一支生力军和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民国海军的光荣开端。
 海军革命的先驱
  1895年初,孙中山从檀香山回国,在香港成立了兴中会总部,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当时正值中国甲午战败,被割地(台湾)、赔款(4.3亿两),并给予日本在华投资办厂等许多特权。清政府的腐败和卖国,激起了全国人民极大愤慨。广东地区的不少有识之士纷纷加入兴中会,在海军中,有广东最大的军舰之一“镇涛”号炮舰管带程奎光、原“广丙”号巡洋舰管带程壁光兄弟,以及程耀宸、陈廷威等人。在程氏兄弟的努力下,广东水师许多官兵都同情革命,一些人准备参加起义。10月26日,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广州起义即将发动时,由于消息走漏,各路配合不协调,清政府派出军队大肆搜捕起义者,程奎光、程耀宸等50多人被捕入狱,陆皓东等人被杀害。程奎光在狱中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于1898年保释后不久病逝,程耀宸在狱中也被折磨而死。程壁光逃往南洋槟榔屿幸免。陈廷威骗取了革命党的活动经费,不久就投降了清政府。程奎光、程壁光是最早为民主革命献身的海军官兵。
  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出走海外继续奔走革命,又先后组织发动了惠州、萍浏醴等一系列武装起义,但都被优势的清政府陆海军击败。孙中山总结了经验教训,加紧了在新军中的活动,一大批有知识的革命党人渗透到清政府政治基础的陆海军中。
  日,赵声、黄兴在广州再次发动武装起义。起事前,以起义指挥部出纳课长李海云负责联络并策反海军。李海云派陆觉生、李箕专门负责策反广东水师。为了加强这方面工作,后又增派了钟义、袁玉云等人。他们先从广州督练公所抄来各军舰及炮台人员的名单,又从香港船厂调查到各舰管带炮手的住所,分头进行联络。他们最初的计划是,由李海云装作督署委员,袁玉云扮侍者,携炸弹上舰逼舰长向水师公所开炮,但这一计划没能实现。起义后,海军肆业生、先锋队员冯超骧在父亲病故的情况下,仍义无反顾地继续参加战斗。水师哨官温带雄率领所部官兵,手执武器奔上街头,准备袭击水师行台,但途中没有佩带起义白布记号,在路口与黄兴、方声洞的队伍发生误会,温、方二人先后倒下,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是役,革命党人损失100多人。
  革命党人还组织了多次暗杀行动。熊成基、邝佐治先后计划行刺海军大臣载洵。刘师复、温生才、林冠慈和陈敬岳等人先后暗杀过李准。温生才曾误将清广州将军孚琦当作李准杀死,林冠慈和陈敬岳击伤了李准。革命党人的行动,争取了大批海军官兵投身革命事业,也震慑了摇摇欲坠的清王朝。
清朝海军主力进击武昌
  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湖广总督瑞澂逃上了“楚豫”号炮舰,驶到汉口外国租界的码头边停泊。
  当时在武汉江面驻泊着清政府海军的“楚豫”、“建威”、“湖隼”、“湖鹰”等4艘舰艇。为了反攻武昌,瑞澂致电清内阁、军谘府和海军部,请求速调兵轮数艘来鄂增援。
  12日,革命军渡江攻占了汉阳、汉口,清廷大为震惊,急派陆军大臣荫昌率2镇(师)和海军统制萨镇冰(,福州人。福州船政学堂、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毕业,历任管带、总兵、统制、海军总长、省长、代国务总理等职,解放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等职)率海军主力舰艇及长江水师,共同赶赴武汉镇压革命党人。
  10月17日,萨镇冰乘“楚有”号炮舰抵武汉江面。长江舰队统领沈寿堃已从九江先期到达汉口指挥舰队,萨到后,沈登舰向萨镇冰汇报战况,谓郑礼庆、朱孝先等海军军官已投奔革命军。到月底时,清军在武汉江面集结的舰艇有“海琛”、“海容”、“海筹”3艘巡洋舰,“江贞”、“楚有”、“楚同”、“楚泰”、“楚豫”5艘炮舰,“辰”、“宿”、“湖隼”、“湖鹰”、“湖鹗”5艘鱼雷艇。此外,“建安”号驱逐舰、“江利”号炮舰、“列”号鱼雷艇被派往江西,“飞鹰”、“建威”2艘驱逐舰,“江元”号炮舰被调到安徽,在江宁警戒的是“镜清”号练习舰,“南琛”、“登瀛洲”号运输舰,“楚谦”、“楚观”、“策电”号炮舰,“联鲸”号海军大臣座舰,“张”、“湖鹏”号鱼雷艇。除了“海圻”号巡洋舰赴英参加英皇加冕典礼外,海军的作战舰艇几乎全都集中在长江一线布防。萨镇冰到达汉口后,立即下令舰队处于戒备状态。为了防止武昌民军向汉口增援,萨镇冰派出鱼雷艇在江上巡逻,切断水上通路。
  在武汉的清军舰艇多次以炮火配合陆军部队作战,向民军发起进攻。
  10月18日晨,民军从后城马路(今中地大道)迂回清军,猛攻刘家庙。清军支持不住,向滠口溃退。这时,清军舰赶来,以猛烈炮火向刘家庙的民军炮击,民军被迫退至大智门附近。与此同时,武昌民军组织炮兵向下游的清军舰艇还击,重点炮轰瑞澂所在的“楚豫”舰。双方炮战持续了3小时。下午三时,汉口民军再次发起攻势,又遭到清舰炮击。清舰驶至后湖方向,连续发射30余发炮弹,民军后继部队损失很大,被迫后撤。民军的野战炮在还击中曾击伤清舰1艘。
  10月19日晨,民军步、骑、工、炮兵共3000余人再次进攻刘家庙,又遭到清舰阻击,青山民军炮队向清舰轰击。中午,清舰弹药用尽,驶往下游。清军步兵失去军舰支援后,退往滠口。
  10月26日拂晓前,清舰乘民军琉于防备之机偷越青山,驶近言谌家矶,向三道桥以南的民军阵地急袭,革命军猝不及防,牺牲500余人。清陆军乘机组织反攻,占领了刘家庙。下午,清舰撤走,民军又夺回刘家庙。当晚,湖北军政府会议决定,向清朝海军提出警告,并通知各处不得供应粮煤给清舰。
  27日,清陆军分3路攻击汉口民军,清舰则猛轰民军右翼。民军被迫撤退。
  28日上午,汉口民军向敌发起反攻,并在南岸用野战炮向在江岸车站附近的清舰轰击,清舰回击。炮战20分钟后,清舰被迫撤往下游。下午,3艘清巡洋舰又溯江攻击南岸民军炮兵阵地。炮战中,民军4发炮弹击中清舰,清舰又下驶。
  30日,3艘清舰攻击武昌塘角,与岸上民军炮兵再度激战,2艘清舰中弹后撤走。
  31日起,清军见民军节节抵抗,难于长驱直入,冯国璋(冯国璋当时为清朝第1军总统,即军长)竟决定纵火烧房,使民军无存身之处。清军虽使用大火把民军逼出汉口,却激起了全国民众的强烈愤慨。广大海军官兵本来就不满清政府的黑暗统治,不愿为清廷打民军。当冯国璋下令舰队炮击武昌时,官兵们把炮弹都打到江堤边和稻田里。在配合陆军攻击汉阳时,也仅派出“海容”舰及几条舢板和汽艇应付。海军的消极厌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陆军的作战。当时,英国驻汉口领事朱尔典在给英国外交部的电文中就明白写道:“水师提督萨镇冰所统之舰队,自始至今对于清军行为殊淡漠。”
  武昌起义后,各地群起响应,10多省先后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广大海军官兵也纷纷倒戈。
九江海军举义
  革命军在与清朝海军作战的同时,也在积极争取海军官兵的倒戈。海军实权掌握在萨镇冰手里,他的向背,对海军关系甚大。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即以师生关系(黎在天津水师学堂时,萨为教习),数次写信劝萨镇冰及各舰管带脱离清政府。信件先后通过海军起义军官朱孝先,瑞典籍红十字会人员柯斯递送。在给各舰管带的信中写道:“汉族存亡之机,在诸船主一臂之助。孰无心肝,孰无血诚,孰非炎黄子孙,岂肯甘为(满族)奴隶,残害同胞?请勿犹豫。”
  萨镇冰目睹清政府摇摇欲坠,各省纷纷独立的局面,既不愿为清廷殉葬,也不愿公然易帜加入革命军,乃回信说:“彼此心照,各尽其职。”黎元洪收到信后又致书萨镇冰:“吾师抱救国之卓见,熟察现势,必知专制政体之必亡。”
  湖北军政府政事部长汤化龙也写信结其弟、萨镇冰的副官汤芗铭,希他早日举事。汤芗铭回了信,并让一个家属在武昌的轮机兵前去调查了解。
  由于革命军方面的积极争取,清军焚掠汉口的暴行,加上海军主要根据地上海等地的光复,以及驻沪海军投向革命政府的消息不断传来,江中军舰的煤粮供应也发生了困难,促使了泊于武汉江面的海军官兵决心起义。“海琛”舰正电官张怿伯、二副杨庆贞、三副高幼钦、见习官阳明、水手头目李容清、副长林永谟、水手刘文才、号手王容山、轮机长王齐宸,“海容”舰正电官金琢章、枪炮官陈世英,“海筹”舰正电官何渭生、二副沙训龄、教官佘振兴等人进行了广泛联络,一些舰的管带、帮带得知后也予以默认。在此情形下,萨镇冰乃以有病需医为由离开舰队,搭乘英商太古公司轮船赴沪。临行前,他谓各舰云:“我去矣,以后军事,尔等各舰艇好自为之。”沈寿堃也随后离舰出走。萨镇冰等将领的举动,实际上是对各舰公开拥护革命的默许。
  11月11日,“海容”、“海琛”、“海筹”等舰离开武汉下驶,次日到达九江。各舰都降下了清朝龙旗,悬挂起白旗,表示归顺革命。
  九江早在10月23日就爆发了新军起义,次日成立了军政分府。九江军政分府听说有舰驶来,立即派林森、吴铁城、蒋群、龚永等人为代表,乘小艇到各舰联系。各舰升旗吹号迎接,离舰时还鸣炮17响欢送。于是,“海容”等舰加入了革命军行列。因“海容”舰管带喜昌、“海琛”舰管带荣续、“海容”舰帮带吉升是满族人,不宜继任原职,遂决定于当晚发给路费送走。吉升跳江自杀,荣续、喜昌2人从命离舰。杜锡珪、林永谟分别继任“海容”、“海琛”管带。
  11月13日晨,“海容”舰因江水急湍移动锚位,九江金鸡坡炮台以为“海容”舰逃跑,遂发炮射击。“海容”舰不明情况,不敢贸然还击,经过调解才平息下去。当晚,军政分府在九江招商局举行宴会招待起义的海军军官。林森在会上致词说:“海陆颠覆满清,宜协力同心,勿生疑忌,致误大局。”
  11月16日,黎元洪闻讯后,马上派李作栋、徐明达带亲笔信及数千元前来慰问,并请各舰补足弹药,上驶助战。九江的舰艇遂分成2个舰队,由黄钟瑛、汤芗铭分任第一、第二舰队司令,准备出航。
  11月18日,九江民军海陆军总司令李烈钧带第一舰队“海筹”、“江贞”、“湖隼”等舰艇去安庆整顿社会秩序,制止乱兵骚扰民众。第二舰队“海容”、“海琛”、“湖鹗”等舰艇则回湖北作战。
  11月19日,“海容”等舰驶回阳逻,与留汉舰艇汇合。武昌军政府派一名参谋携军用地图前往舰队,传达截击由京汉铁路南下的清军,控制武汉江面交通的命令。
  次日,“海容”等舰率先向汉口二道桥、三道桥等处清军炮击。22日至24日,武昌民军从青山渡江袭击汉口清军侧翼。“海容”等舰出动为登陆民军护航,并用舰炮火力支援民军作战。民军进攻失利后,亦在海军掩护下安然撤回。此役,清军被海军舰炮击毙400余人。之后,各舰在阳逻一带巡逻,保卫武昌下游。
  25日,黎元洪致电九江,请调“海筹”、“楚谦”舰来鄂增援,并要“通济”舰速运补给来汉。
  27日,汉阳失守,海军奉军政府之命在金口-阳逻-黄州江面实施巡逻警戒,防止北岸清军渡江偷袭。海军的封锁成为北岸之敌的巨大障碍,因此,清军在占领汉阳后,不敢贸然进攻武昌,双方形成隔江对峙的局面。
  12月4日,赴皖军舰由安庆增援武昌。12日,“海筹”舰运来炮弹1400发、子弹50万发,及时补充了武昌方面的革命军。16日,“飞鹰”舰又运来飞机—架。南北议和开始后,长江水位也日见下降,不利于军舰航行,海军除留下“江贞”等舰外,大部分舰艇顺江东下休整。
上海水兵倒戈
  上海是旧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凇沪又是海军的主要根据地。上海海军首先举义,对推动整个海军投向革命方面起了极大作用。
  海军主力开赴武汉后,上海方面所剩舰艇已为数不多。11月2日,革命党人派出联络员到驻吴凇的“策电”号炮舰上宣传革命道理,获得了大副林舜藩等官兵的拥护。凌晨,“策电”舰与吴凇炮台同时挂起白旗,成为中国海军在辛亥革命中第一艘起义的军舰。3日,陈其美在上海发动起义。次日,起义军攻克清军在上海的最大据点——江南制造局。在制造局附近的江面上,海军“建安”、“南琛”、“飞鲸”、“登瀛洲”、“湖鹏”、“辰”、“宿”、“列”等舰艇全部加入了起义队伍。起义海军推毛仲方为沪江舰队司令和上海军政府海军部长。
  镇江舰艇易帜 协同攻击南京
  在各地起义风起云涌的形势,驻守南京的海军官兵也在积极酝酿响应革命。留日海军生陈复、烟台海校毕业生张汉等人,在已经独立的镇江民军与海军中进行联络,镇江方面的革命党人也通过各种渠道争取海军。“镜清”舰管带宋文翙与镇军参谋长许崇灏是同乡,“楚观”管带吴振南与镇江都督府秘书郑权为同学,“保民”舰管带甘联璈在镇军中也有许多福建同乡。最后,宋文翙以队长身份召集各舰管带举行会议,讨论时局。陈复率领敢死队到会向与会者讲明形势,并答应解决舰上煤粮补给等困难。各舰管带纷纷表示赞同起义。
  11月11日夜,各舰实行了灯火管制,悄悄地离开了当时仍在清军手中的南京。次日晨,“镜清”、“保民”、“建威”、“江亨”、“联鲸”、“楚观”、“楚同”、“楚泰”、“楚谦”、“通济”、“张”等舰艇(有材料说还有“虎威”、“江平”2舰)到达镇江,受到镇江都督林述庆的欢迎。不久,“飞鹰”号驱逐舰也来到镇江加入革命军。到镇江的舰艇编为镇军舰队,“镜清”舰管带宋文翙被推为舰队司令,“楚观”舰管带吴振南被推为镇江都督府海军处长。
  11月24日,江浙等地革命军联合向南京进攻。“镜清”等舰艇沿江配合作战,炮击乌龙山、狮子山等防御阵地。
  留日海军生王时泽率领的由失散海军官兵、湖州敢死队、广东革命军及华侨志愿者200余人组成的海军陆战队也参加了进攻南京的战斗,作战非常勇敢。12月2日,在海陆军的协力攻击下,南京胜利光复。
 各地水师响应革命
 清朝的水师主要在内河湖泊活动,隶属于海军部管辖。辛亥革命后,各地水师纷纷起义响应革命。
  武昌起义后,汉阳民军派遣陈孝芬、彭超衡前去策动驻汉清军水师,遭到水师总兵张有亮的拒绝。但是,水师官兵多数已表示倾向革命,张有亮被迫潜逃,管带陶启亮、方汉廷率部起义,编成中华民国驻汉水师,下设1标3营,陈孝芬任统带,彭超衡、陶启亮、方汉廷分任管带。荆州、陆溪、巴河、田家镇等处水师营随后也投向革命军。
  长江下游方面。驻防上海的巡防水师和太湖水师数营,在上海起义时,也投向革命。江浙联军进攻南京时,水师头领程山率水师13营不战而降。长江水师共22营,除金陵营外,全部反正。
  粤闽方面。11月9日,革命党人首先在水师行台树起义旗,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在革命形势压力下反正。同日,福州水师闽江要塞司令陈恩涛、水师营管带吴少岩也宣布率部起义。
  山东方面。11月12日,同盟会员王耀东、荣星壑等联络水师哨官宫顺德,在烟台组织海军学堂学生及水师官兵起义。
  其它各地的水师官兵也纷纷举行起义,成为革命武装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民国政府下令把长江及各地水师改编为水上警察,结束了清末水师和海军混杂的状况。从此,海军完全脱离了水师而独立地发展。
二 民国海军的建立
  日,各地海军起义代表在上海集会,商讨建立统一的海军指挥机构。代表们公推原巡洋舰队统领程壁光为海军总司令,黄钟瑛为副总司令,黄裳治为参谋长,毛仲方为参谋次长。当时,程壁光率“海圻”舰赴英未归,黄钟瑛也未到职,暂由参谋长代行职权。临时海军司令部设在上海高昌庙。
  民国海军部的成立与北伐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当天,孙中山公布了“以红旗右角镶青天白日,日有十二芒为海军旗”。1月3日,孙中山临时大总统亲自任命了黄钟瑛(,福建闽侯人,毕业于福州船政后学堂及刘公岛枪炮学堂,曾任“飞鹰”、“镜清”等舰管带,1907年,担任“海筹”舰管带,1911年率舰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初,就任民国海军第一位海军部总长兼总司令,同年12月去世)为海军部总长,汤芗铭为次长。海军部下设军政、教务、船政、经理、司法、舰政6司及军机处、上海要港司令部。将海军部列于临时政府9部(南京临时政府共设陆军、海军、司法、财政、外交、内务、教育、实业、交通9部)之中,反映了海军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1月11日,孙中山组织6路大军北伐,同时任命汤芗铭为北伐海军司令,率“海容”、“海琛”、“南琛”3舰配合北伐军行动。沪军步兵1个旅、炮兵1个团搭乘“新铭”、“新昌”、“泰顺”、“爱仁”等轮船,在北伐舰队护卫下于1月16日抵达烟台,海军陆战队400多人也随同前往。
  烟台早在日成立了都督府。由于起义的革命党人“未谙军事者居多”,而海军的“舞凤”舰正好由津到烟。于是,大家推举“舞凤”舰管带王传炯为都督。王传炯并非真心参加革命,他一边应付革命党人,一边暗地同清朝山东巡抚孙宝琦频繁联络。事情败露后,王传炯逃走。南京临时政府改任胡瑛为都督(由杜潜代理),并出兵援鲁。北伐的海军和陆军到烟台后壮大了革命力量。
  北伐海军舰队完成护航任务后,即驶往秦皇岛、营口、龙口等处海面游弋,向清廷示威,配合了山东沿海地区的光复。
  日,清朝末代皇帝下诏退位,在诏书上签名的有总理大臣袁世凯等11人,其中海军大臣萨镇冰未到,由副大臣谭学衡代签。
 至此,清朝海军随着清政府的垮台而结束了短暂的历史,民国海军以新的面目出现在中国军事舞台上。
  人事更迭和海军建制
  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袁世凯继位,民国临时政府迁往北京,民国海军部也从南京迁到北京石驸马大街办公。黄钟瑛随孙中山之后辞去海军部总长职务(仍保留原兼任海军总司令职),没有北上。黄钟瑛因在辛亥革命中戎马征战,积劳成疾,不幸于日去世。孙中山为悼念他,写下了这样一幅挽联:“尽力民国最多,缔造艰难,回首思南都俦侣;屈指将才有几,老成凋谢,伤心问东亚海权。”
  3月30日和4月6日,袁世凯分别任命刘冠雄为海军部总长,汤芗铭仍任次长,蓝建枢为左司令,吴应科为右司令。12月,黄钟瑛去世后,李鼎新继任海军总司令。左司令改为第一舰队司令,仍为蓝建枢,右司令改为第二舰队司令,由徐振鹏充任。
  海军部设立参事处(1923年称参事厅)、总务厅(设有机要、编纂、统计、庶务4科;1913年又增加副官处、视察室)、军衡司(设有任官、赏赉、考核、司法4科;1914年,司法科分出,增加典制科)、军务司(设有典制、军事、测绘、医务4科;1914年,新设电政科,去典制科)、军械司(设有兵器、舰政、机器、设备4科)、军需司(设有司计、经理、储备、稽核4科)、军学司(设有航海、轮机、士兵、编译4科)、军法司(1914年新设,下设审检、法学、典狱3科)、技正室。
海军部下设海军总司令处,负责指挥舰队作战、训练等事宜。1916年2月,总司令处一度被撤,另设总轮机处,舰队直属海军部。次年6月,又恢复总司令处于南京下关。12月,改称海军总司令公署,总轮机处则并入该公署。总司令处仅设有参谋3人,副官2人,秘书3人,军衡长、军械长、轮机长、军需长、军医长、执法官各1人。改为总司令公署后,设立了参谋长、副官长、书记官长,并分置军衡、军械、轮机、军需、军法、军医、军务等课。
  海军总司令处(公署)下辖各舰队司令处,各处编有参谋1人,副官2人,秘书2人,轮机长1人。
  第一舰队辖巡洋舰“海圻”、“海容”、“海琛”、“海筹”号,驱逐舰“飞鹰”、“建康”、“豫章”、“同安”号,炮舰“永丰”、“永翔”号,长官座舰“舞凤”、“联鲸”号,运输舰“福安”号。
  第二舰队辖驱逐舰“建威”、“建安”号,炮舰“楚同”、“楚观”、“楚谦”、“楚有”、“楚豫”、“楚泰”、“江元”、“江亨”、“江利”、“江贞”、“江鲲”、“江犀”、“拱宸”、“建中”、“永安”号,鱼雷艇“湖鹰”、“湖鹏”、“湖隼”、“湖鹗”、“辰”、“宿”、“列”、“张”号。
  1913年7月,海军增设练习舰队,辖练习舰“肇和”、“应瑞”号。
  三 参与进剿“二次革命”
  袁世凯在北京登上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宝座后,全面改组了临时政府,排斥、拉拢收买革命党人。刘冠锥和汤芗铭宣布退出国民党后,袁世凯仍保留了他们的职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海军陆战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