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进谏时用了什么方法让楚庄王与庄子的关系改变主意

> 问题详情
庄子劝谏楚庄王放弃伐越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
悬赏:0&答案豆
提问人:匿名网友
发布时间:
楚庄王欲伐越①。庄子谏日:“王之伐越,何也?”日:“政乱兵弱。”庄子日:“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日:自见之谓明。(节选自《韩非子》)【注释】①越:越国。 ②睫:眼睫毛。 ③庄蹻(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蒲松龄,清代小说家。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B.格列佛是英国作家笛福的作品《格列佛游记》里的主人公,他热衷于航海,性格坚毅。他在小人国、大人国历险多年,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可观的财富。C.《春》《绿》《背影》都是朱自清所写的散文,前两篇情景交融,抒发的是对“春”与“绿”的赞美之情;后一篇通过叙写父亲的背影,抒写了浓浓的父子深情。D.《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克拉丽丝、《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都和契诃夫笔下的奥楚蔑洛夫一样具有“变色龙”的特点。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1)青春意味着勇气多于怯懦,青春意味着冒险多于_______。(2)阅读使人充实,交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_______。(3)悔恨自己的错误,而且力求不重蹈覆辙,这才是真正的_______。A.安逸 严谨 悔悟B.安静 严谨 感悟C.安逸 严格 感悟D.安静 严格 悔悟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吊唁&&&&&凝聚&&&&寥寥数语&&&&半身不隧B.茏统&&&&&纵横&&&&肆无忌惮&&&人声鼎沸C.嗔怪&&&&静默&&&&岿然不动&&&&维妙维肖D.裨益&&&&窥探&&&&丰功伟绩&&&&相提并论4下列加点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日,学贯中西、德高望众的季羡林、任继愈走了,在一个需要大师的国度,遭一个大师稀缺的年代,一天之内陨落两颗巨星,学界同悲、举国痛惜。B.美丽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特长”,所以平凡的你不必自卑,即使是黯然失色的岁月,一样会被你的“特长”映亮。C.凭借“健康重庆”建设的丰硕成果,我市在2014年第五届全国体育大会的主办权竞争中略胜一酬,成为赢家。D.5月9日,“蓝色经典——天之蓝”杯第14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团体总决赛落下帷幕,空政文工团代表队荣鹰一等奖。
我有更好的答案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图形验证:
验证码提交中……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选择支付方式:
支付宝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请您不要关闭此页面,支付完成后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恭喜您!升级VIP会员成功
常用邮箱:
用于找回密码
确认密码: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九年级上册语文模拟试题(何芳)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九年级上册语文模拟试题(何芳)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06:56:55|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九年级上册语文模拟试题(何芳)
关注微信公众号城镇化是大时代的缩影,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局。
“打车软件”的出现,冲击了传统“招手停”式打车方式。
人民币的贬值究竟会牵动我们生活的哪些花销?
学者破解庄子身世之谜:是楚庄王的后代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
演讲人:杨义时间:日地点:哈佛大学中国文化工作坊庄子的国族身份司马迁无意中透露了破解庄子身世之谜的线索:楚国庄氏出自楚庄王上次在哈佛讲演&中国叙事学&,还与学者们交谈了中国少数民族史诗。这次主要讲演先秦诸子还原的问题。我每次出国,都带上一本耐读的书,在牛津、剑桥、哈佛,都带过《庄子》,读来读去,大概是书读得深了,读到文字背后去了,于是发现生命的呼唤,发现&庄子是谁?&这是一个两千多年都没有解决的问题!  
《史记》庄子传交代:&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就是说司马迁只讲庄子是蒙地人,并没有因为蒙地在宋国,就说他是&宋人&。《史记》对于先秦诸子都交代他们的国族,如&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孟轲,邹人也&;&荀卿,赵人&;甚至连一笔提到的,&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唯独庄子没有提到他的国族,只说是&蒙人&,这是经过经典细读和对读后,发现明显的不同之处。司马迁没有说庄子是&宋蒙人&,省去一个&宋&字,可以理解为司马迁并没有简单地把庄子当成&宋人&对待。那么庄子的国族归属是什么?庄子传结尾处讲了一个故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司马迁是一位历史叙事的高手,他在庄子传结尾的这段补叙,是大有深意的,不可轻易放过。 
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庄子还未得势。那时是黄老的天下,黄帝和老子,而不是老子和庄子,老庄的天下是魏晋,所以司马迁就把庄子传放到《老子韩非列传》的中间,作为一个附传。庄子是谁?司马迁没有深入考究。《史记》中记载庄子是蒙地的一个漆园吏,蒙地在宋国,现在的商丘北,漆园吏是一个地方作坊的记账先生&&这不说得很清楚了吗?但我就要问一问,第一,庄子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当时是贵族教育,学在官府,典籍也为官府守藏,民间无有。庄子写书在知识上是无所不窥,他认为&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推重&惠施多方,其书五车&,那么要同这样的对手辩论,也需要&学富五车&,什么学问都要知晓。比如作为中国最重要经典的&六经&,最早见于《庄子》《天运篇》说:&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天下篇》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虽然我们可以考证出孔子见老聃之时,尚未治《易》和《春秋》,但庄子把&六经&放在一起说,说明他对这个经典系统是熟悉的。1993年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楚墓,与简本《老子》甲、乙、丙三种同时出土的《六德》也说:&观诸《诗》《书》,则亦在矣;观诸《礼》《乐》,则亦在矣;观诸《易》《春秋》,则亦在矣。&此墓属于战国中期,可见在庄子时代楚人已知&六经&。不过,这是当时楚太子属官的墓,在经籍存于官府的时代,庄子的知识来源就是一个大问题。 
第二,庄子具备什么资格去跟那些王侯将相对话?比如去见魏王,穿得破破烂烂,魏王问他:&何先生之惫邪?&他却回答得非常傲慢无礼:&贫也,非惫也&&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此比干之见剖心征也夫!&魏王居然没有发怒,没有令人挡驾,或将他赶跑、拘留,似乎是乖乖地听着他高谈阔论。他有何种身份、资格,做到这一点?  第三,楚威王派了两个大夫聘任庄子做官,不仅《史记》有记载,《庄子》书也有两次记载,一在《秋水篇》:&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住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一在《列御寇篇》:&或聘于庄子,庄子应其使曰:&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菽),及其牵而入于太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这二则记载,与《史记》所记&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资相互参照,底子相似,措辞相异。史书注重年代,强调是&楚威王&聘请;《庄子》记载则在职位上留有分寸,不说&许以为相&,只说&愿以境内累矣&。然而楚国那时是一流大国,区区一个宋国的漆园吏,不见有何政绩,写的文章也没有安邦定国的效能,楚王为什么要千里迢迢请你当大官呢?而庄子还偏偏不愿意去,说自己不愿当牺牲的牛,似乎这邀请还不能排除杀身之祸的潜在危险,宁愿当在河沟里拖着尾巴打滚的乌龟。那两个使者居然也心照不宣地说&还是当乌龟吧&,并无强迫他赴楚的意思,这里又蕴含着何种政治文化密码? 
可能有人会说,庄子寓言都是编出来的,不足取信。但事关个人身世生涯,编撰寓言也要有底线,这是起码的常识,没有底线就是骗子。你说自己是干部子弟,或者联合国秘书长要请你任职,没有这回事,信口雌黄,那只算是低级的招摇撞骗;要是凭着一点儿底子或影子,添油加醋,&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托意于荒唐谬悠之说,以玩世滑稽,瑰丽纵横,甚至自我标榜一番,这倒不失人之常情。身世寓言的底线,是人格的体现。因此有必要对庄子的身世寓言,进行生命痕迹的取证,透过幻象窥其底细。
那么,庄子到底是谁?根据我的考证,庄子是楚庄王的后代。宋人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两次讲到,庄氏出于楚庄王,战国时有庄周,&著书号《庄子》&。郑樵遍读唐以前的书,广搜博引,写成《通志》二百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指出:&南北宋间记诵之富,考证之勤,实未有过于樵者。&因此他说庄氏出于楚庄王,是有唐以前的牒谱文献为据的。当然,&庄&是一个美谥,春秋战国之时,以&庄&为谥号的国君有十几个,但庄氏的出处具有特指性,特指和泛指是迥然有别的,&庄氏出于楚庄王,僖氏出于鲁僖公。康氏者,卫康叔之后也。宣氏者,鲁宣伯之后也&,这是记载得清清楚楚的。
郑樵毕竟是南宋人,距离庄子已经千余年,对他的说法有必要回溯到《史记》。《史记&西南夷列传》写云贵川等地的少数民族。这是司马迁的大贡献,他把边远民族写进了我们的正史,以后的史书都有&四夷传&,要不我们的少数民族就缺少了基本的官方记载。《西南夷列传》里面记载了一个人,庄跷。庄跷是楚国镇守西部的一个将军,他带兵到了云南滇池,后来秦国将军白起占了巴郡和黔中郡之后,阻断了他的归路,就变成了滇王。司马迁写道:&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跷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庄跷者,故楚庄王苗裔也。&班固《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也沿用了这个说法。司马迁在这里无意中透露了破解庄子身世之谜的线索:楚国庄氏出自楚庄王,庄子与庄跷一样是楚庄王之后,可能出自不同的分支。这一点跟《史记》庄子传中,称庄子为&蒙人&而不标示&宋&,结尾处补记楚威王派使者聘请庄子,在认证庄氏的国族上,是有着互动互补的潜在契合之处。二者又与《通志&氏族略》形成了一条有效的证据链。 
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他将楚国的势力发展到靠近洛阳一带,在东周都城洛阳郊外搞阅兵仪式,问周鼎的小大轻重,征服北方几个小国。&问鼎中原&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朱熹说:&楚庄王盛强,夷狄主盟,中国诸侯服齐者亦皆朝楚,服晋者亦皆朝楚。&有一种记载,&楚庄王灭陈为县,县之名自此始&,中国有县的建制,是楚庄王的一个创造。其实,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邽、冀戎,就有&初县之&的说法,这比楚庄王灭陈为县早90年。应该说中国之有县的建制,是秦、楚二国率先创造的。《国语&楚语上》记载楚庄王向申叔时问教太子之法,申叔时回答说:&教之《春秋》&,&教之《诗》&,&教之《乐》&,&教之《语》&等等,这就从楚庄王开始形成了贵族教育的&申叔时传统&,推动了楚文明与中原文明的融合。楚庄王的直系传承王位,就是楚王,他的旁系在三代以后就可以用他的谥号作为姓氏。问题是从楚庄王到庄子,过了200多年,应是八代以上,庄氏家族已经是一个很疏远的贵族。 
既然庄子是楚庄王之后,为何会居留在宋国?考证这个问题,要从楚威王派人迎接庄子的材料入手。在楚威王初年(公元前339年),庄子大概30岁左右,从这个时候往前推50年&&要是过了100年或更长的时间就不用操心了,&新鬼大,旧鬼小&啊!&&上推到40多年的时候,出了一个重大的事件:吴起变法。楚悼王用吴起变法,&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开发了江南地,洞庭以南的地区,都成了楚国的疆域。吴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三代以上的贵族是不能世袭的,要去&上山下乡&,充实新开发的土地。这把那些老贵族得罪透了。到了楚悼王一死(公元前381年),这些贵族就造起反来,攻打吴起。吴起是军事家,孙、吴并称,他就跑到了灵堂里,趴到楚悼王的尸体上。这些疏远的贵族大闹灵堂,乱箭射死了吴起,自然,也射到了楚王的尸体。按照楚国的法律,&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所以楚悼王的儿子楚肃王继位之后,灭了70多家。庄氏家族应该就是受到此事的株连而逃亡的。要是我们对战国的地理形势比较了解的话,宋、楚之间,是墨子弟子们的根据地。比如墨者巨子孟胜,与楚国阳城君相好。阳城君参与射杀吴起事件而逃亡后,墨家巨子就为他守卫阳城封邑,自然也会将楚国同案要犯偷偷送到宋国。庄氏家族逃到宋国十几年之后,才生下了庄子。 
经过以上的国族认证和家族流亡的考证之后,前面提到的庄子身世的三大谜团就迎刃而解。庄子为什么无书不窥?因为他出身贵族,接受的是楚国富有传统的贵族家庭文化教育;他为什么可以那么傲慢地和王侯将相说话?因为楚王可能还会请他回去主事,楚国可是大国啊!在吴起之变40余年后,隔了两代国王了,庄氏家族以及那些疏远贵族的关系毕竟盘根错节,不断有人在楚威王耳边给这70个家族喊冤叫屈,呼吁落实政策,主张将他们的贤子弟迎聘回来,委以重任。楚王因此&闻庄子贤&,才派二大夫到濮水迎聘庄子。濮水在楚、宋接壤之处,与庄子、惠施观鱼的濠梁及墨家巨子活动的阳城相离不远,都在今天安徽西北部。好像庄子对他们家族的流亡路线,还有几分留恋。 
朱熹对庄子的身世有着很好的直觉,他一眼就看出,&庄子自是楚人&&大抵楚地便多有此样差异底人物学问。&朱熹没有做专门的考证,但他对先秦学术流派是一清二楚的。透彻的直觉,往往比含混的&博学&离真实更近。 
破解《庄子》的文化基因在庄子的笔下,楚人都是非常神奇的。月是故乡明,爷爷奶奶讲的失落了的故乡故事,最能拨动人的心弦一个人文学者不同于人事干部的地方,在于他破解庄子的家世,不只是为了填一份履历表,是为了更好地破解《庄子》书中的文化基因;而且通过破解《庄子》书中的文化基因,又可以反过来印证庄子的家族渊源。这就是知识发生学的研究,在循环论证中揭示庄子的真实生命。庄子和惠施是好朋友,惠施在魏国大梁为相,前后总共20多年。刚当上梁相的时候,有人造谣,说庄子要谋他的相位,所以惠施在大梁搜查庄子三天三夜。我们都知道庄子讲了一个猫头鹰和死老鼠的故事,猫头鹰叼着一只死老鼠,很宝贝,担心凤凰抢它的死老鼠。你看庄子是怎么讲的&&南方有鸟,其名曰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这和庄氏家族的迁徙路线是一致的。楚人崇拜凤凰,《山海经&南山经》是把凤皇、鹓雏并列为同类的。庄子以凤凰(鹓雏)自拟,暗示着楚国聘请我,我都没有回去,还会来谋你那个死老鼠的职位吗?惠施,你可是老朋友,你应该明白的啊!这就是庄子拿自己的身份经历,以寓言方式与惠施说话。 
甚至连《庄子&逍遥游》所说的鲲鹏展翅,&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也联系着楚人崇凤的原始信仰。明人谢肇淛《五杂俎》卷九说:&鲲化为鹏,《庄子》寓言耳。鹏即古凤字也。宋玉对楚王&鸟有凤而鱼有鲲&,其言凤皇上击九千里,负青天而上,正祖述《庄子》之言也。&这就在楚人崇凤的信仰上,将《庄子&逍遥游》与宋玉《对楚王问》关联在一起了。文字学上&鹏&字与&凤&字、&风&字相似,甚至相通,也得到甲骨文和出土简帛文献的支持。 
《庄子》书又有浑沌信仰。浑沌、穷奇、梼杌、饕餮,在中原之地认为这是四凶。如《左传》文公十八年说:舜帝&流四凶族,浑敦、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螭魅&。但在楚地,浑沌是三苗的祖先。庄子故事中,浑沌是中央之帝,倏和忽是南北之帝,觉得浑沌待他们很好,看到混沌没有七窍,便&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浑沌是楚人的信仰,倏和忽是楚国的方言,在先秦的书中,只有楚辞有倏忽。用楚国方言,写楚人的信仰,这蕴含着庄子刻骨铭心的乡愁。 
《庄子》书中写了十几个楚国的故事,在他的笔下,楚人都是非常神奇的。月是故乡明,爷爷奶奶讲的失落了的故乡故事,最能拨动人的心弦。有一个故事叫&郢匠挥斤&,楚国首都的一个工匠,拿着一把大斧头,&运斤成风&,可以将你鼻梁尖上像苍蝇翅膀一样薄的白泥巴砍掉,这个匠人很是厉害,那个受斧头的人也很是厉害。第二个故事是汉阴抱瓮老人,汉阴就是汉水以南,有个老人不用桔槔,挖了一条隧道到地下打井水浇地。子贡就问他,为什么不用桔槔,这不是事半功倍吗?这个老人就讲,有机械就有机事,有机事就有机心。他不能用机械破坏自然的浑沌状态。孔子说这是浑沌氏之术。还有一个故事&痀偻承蜩&,就是驼背老人抓蝉。他说我的竹竿子上要能顶着两个石头丸子不掉下来,那十个蝉就能粘住五六个;要是能搁三个石头丸子在竹竿顶上掉不下来,那抓蝉时,十个里面能粘住八九个;要是能有五个石头丸子累在竹竿上不掉,那抓蝉就如探囊取物一样了。这是讲专心致志可以通天地之道,&与天为一&的神秘力量。苏东坡称赞吴道子画人物,&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文天祥说:&累丸承蜩,戏之神者也;运斤成风,伎之神者也。&这些都是用了庄子所讲的楚人故事作比喻。这些楚人故事,证明庄子道术连通着楚人信仰。信仰的连通,是生命之根的连通。
宋国蒙地与庄子的生命哲学庄子没有融入当时宋国社会中,当地人不接纳他。他小时候,在沼泽地里孤独游逛而没有伙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居留在宋国蒙地,但他似乎对宋国相当隔膜,甚至反感,他笔下的宋人都很笨,甚至有些卑劣。庄子经常嘲讽宋人,加上经常与宋人惠施辩论,嘲讽就更加尖刻。宋人是殷商的后代,总有一点经商的智慧吧,但是庄子说:&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宋人拿着商朝老祖宗的&章甫&帽到越国去卖,但越人是断发文身的,根本不戴帽子。做买卖也不顾客户的需求,只能赔掉老本。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说:&不可自见好章甫,强越人以文冕也。己嗜臭腐,养鹓雏以死鼠也。&用的就是《庄子》典故。 
《庄子》还说:&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但是只能&世世以洴澼絖为事&。&洴澼絖&就是漂洗棉絮,大概是用了宋国的象声词方言,有点向辩论对手惠施调侃的意味。有客人想用百金购买他们的偏方,他们就聚族商量:&我们世世代代都在洴澼絖,一年的收入也不过数金。如今卖个方子,就可以拿到百金,不如成交了吧。&但那个客人拿着方子,游说吴王。越国来侵略,吴王就任命他当将军,冬天与越人水战,手不龟裂,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他当大官。庄子评议说:能够一样制造不龟手的药,有人靠它封官,有人不免于&洴澼絖&,是他们使用的方式存在着差异的缘故。 
其实,诸子都不太喜欢宋人。为什么?通览《左传》可以知道,宋国掌权的都是自己的公族,他们怕权力被游说之士夺走,因而不接受客卿。孔子经过宋国,受到宋司马桓魋伐树的威胁;孟子游历到宋,受到宋君不见的冷落。墨子阻止楚国对宋的入侵,归途过宋,守闾者不予接纳。庄子在宋国也只能当个芝麻大小的漆园吏,这么有才华的人,起码也应该在政府中成为管理图书、起草文件的大夫。秦国、楚国、齐国,都接纳客卿,宋国不接纳,诸子对它的保守姿态很反感,所以《孟子》的&拔苗助长&是宋人,《韩非子》的&守株待兔&也是宋人。 
庄子没有融入当时宋国社会中,当地人不接纳他。他小时候,在沼泽地里孤独游逛而没有伙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看见蜗牛的两个角,想象其中一个是触国,一个是蛮国,互相打仗,打了半个月,死了五万人云云&&这是小孩子的想法。清人吴梅村有《满江红》词曰:&鹬蚌利名持壁垒,触蛮知勇分旗鼓。只庄周为蝶蝶为周,都忘语。&我想,孔子这么博学,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他都不知道蜗牛有两个角,当时的博物学还没有那么发达。你要盯着蜗牛看很长时间,它才会伸出两个角来,只有小孩子有这份耐心。庄子还到集市看耍猴,欣赏着耍猴人给猴子分配橡栗,说朝三暮四,猴子就生气,说朝四暮三,猴子就高兴。还有&庖丁解牛&,一个屠夫像合着乐舞那样挥舞着出神入化的刀,两三刀就干脆利落地将一头牛杀倒了,只有小孩子看时才觉得震撼,大人就没有这么强烈的感觉。庄子凭借自然界的草木虫鱼和民间卓绝的技艺,引发他的神思妙想,书写着&诗化的哲学,哲学化的诗&。
庄子的生命哲学,写得最独特的,一是关于死,二是关于梦。庄子老婆死了,他&鼓盆而歌&,这是楚人的风俗,即《明史&循吏列传》所说:&楚俗,居丧好击鼓歌舞。&此类记载在唐、宋、元朝的笔记,以及湖北等地的地方志中,可以找到不少,现在南方还有这种风俗,可谓流风久远。按照&丧祭从先祖&的规矩,庄子在亡妻丧俗上,应请巫师和亲友击鼓歌舞。但他既穷请不起巫师,家族流亡异地请不来亲友,只好自己鼓盆而歌了。庄子的高明之处,是他能够从楚俗中,升华出哲理,&通天下一气耳&,气聚而生,气散而死,死者又回归自然。以此他说:&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生生死死,来去潇潇洒洒。 
先秦诸子写梦写得最好的是庄子,他写了11个梦。《老子》《孟子》没有&梦&字,《论语》有一次写到梦,孔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讲的是一个政治梦。《庄子》最有名的是&蝴蝶梦&:&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多悟鸟兽草木之灵。他用梦来思考生命的界限,&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人与鸟、鱼、蝶,孰真孰梦,梦与醒的界限在哪里?在边界朦胧中,所谓&庄生晓梦迷蝴蝶&,他写了一个生命与梦的春天,给人一种轻盈的美丽,与物为春,逢春化生。庄子作品的诗意,就来自这种几分惊奇、几分超逸,混合着几分楚人乡愁的记忆,令人神往,构筑着一个中国人可以&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以此角度解读《庄子》,我们就会体验到,一个破落流亡的楚国贵族后代在宋地作楚思的活生生的情境。我们考证庄子身世,进行文化还原,就是为了恢复这些经典本身应该具有的生命。还原诸子生命,既是对诸子的尊重,也是对研究者能力的尊重。中国具有世界上第一流的思想文化之根的资源,如果我们的解释是陈陈相因,或随波逐流,就很难提升与一个现代大国相称的思想原创能力和文化解释能力。 
(杨义澳门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著有《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叙事学》、《老子还原》、《庄子还原》、《墨子还原》、《韩非子还原》、《文学地理学会通》等40余种,论文500余篇。主编《中国翻译文学史》等19种69册。本文为日在哈佛大学的讲演。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入藏杨义著作57种。)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吴温博]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网个人中心
请先登录再进行操作
记住登录状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
新闻早班车
青岛区市风采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
友情链接:阅读 A.选段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故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①谏曰:“王之伐越何也? 曰:“政乱兵弱. 杜子曰:“臣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段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故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目不见睫》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①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患之(人)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足乔②为盗③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
  ①杜子:楚臣姓杜者,一本作庄子。②庄足乔:战国时楚国农民起义领袖。③盗:古时对农民起义的蔑称,可译成“造反”。
选出下列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困于心,衡于虑庄足乔为盗于境内
所以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王之伐越何也,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庄足乔为盗于境内乡为身死而不受
翻译句子:
①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②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楚庄王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是: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杜子进谏时用了什么方法让楚庄王改变了主意:________
语段A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
阅读B《目不见睫》文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答案:1.C;解析:(1)
违背 见识
  ①这样以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②大王(楚国)的政治衰败,兵力衰弱并不在越国之下(比越国更糟糕)
政乱兵弱,举历史的例子来说明.让其改变主意.
根据内容符合要求即可.
  人贵有自知之明。目光要长远,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一叶障目。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能一意孤行。(有其他合理的启示也可以)神奇的光触摸
科目:初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楚人有生而不识姜者,日:“此从树上结成。”或日:“从土里生成。”其人固执己见日:“请与子以十人为质;以所乘驴为赌。”已而遍向十人,皆日土里生也。其人哑然失色日:“驴则付汝,美还树生。”
  燕人有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日:“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日:“我非不知。并充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日:“北上亦有此物否?”日:“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姜产于土而日树结。菱生于水而日土产,皆坐(因为)强不知以为知也。
  (1)为下列句中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其序号填人括号内。
   ①或日:“从土里生成。”
    A.或者    B.有人    C.有时候
   ②请与子以十人为质。
    A.你      B.孩子    C.儿子
   ③其人自护其短。
    A.错误     B.不长    C.缺少
   ④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A何必      B.任何     C.什么
 (2)判断下列语句翻译的正误,正确的画。“T”,错误的画。“F”。
   ①驴则付汝,姜还树生。
   译:把驴付给你,(但)姜还是产在树上的。(  )
   ②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译:我不是不知道,并且菱壳是用来清热去火的。(  )
   ③毕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泽:都是因为硬要把不知当作知啊。?(  )
 (3)本文的寓意是什么?(自己概括,不用原文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秋水 时 至:___________                        
  (2) 以 天下之美为尽在己:________                    
  (3)东 面 而视:__________                        
  (4)而 轻 伯夷之义者:_________
下列句子中的“于”与“至于北海”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吾非至于子之门
  D.生于忧患
“我之谓也”译为什么?
本选段主旨是什么?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选文,完成9~13题。(17分)【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选自《出师表》)【乙】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①废廖立、李严②於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③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④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⑤等岂可不企慕及之?【注释】①表:指上表建议。②廖立、李严:蜀汉之臣。③左衽: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而亡国。④陈寿:西晋人,著有《三国志》。⑤卿:古代君对臣的称谓。【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1)志虑忠纯:____       (2)悉以咨之:______(3)严闻亮卒:______【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太宗谓房玄龄等曰       太守谓谁(《醉翁亭记》)B.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C.立闻亮卒           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D.发病而死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小题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2)诸葛亮为丞相,甚平直。【小题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亮 之 为 政 开 诚 心 布 公 道【小题5】.【乙】文中哪句话最能诠释诸葛亮提出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主张?(请和原文回答)(3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辽宁沈阳卷)语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选文,完成9~13题。(17分)【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选自《出师表》)【乙】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①废廖立、李严②於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③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④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⑤等岂可不企慕及之?【注释】①表:指上表建议。②廖立、李严:蜀汉之臣。③左衽: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而亡国。④陈寿:西晋人,著有《三国志》。⑤卿:古代君对臣的称谓。【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1)志虑忠纯:____       (2)悉以咨之:______(3)严闻亮卒:______【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太宗谓房玄龄等曰       太守谓谁(《醉翁亭记》)B.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C.立闻亮卒           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D.发病而死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小题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2)诸葛亮为丞相,甚平直。【小题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亮 之 为 政 开 诚 心 布 公 道【小题5】.【乙】文中哪句话最能诠释诸葛亮提出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主张?(请和原文回答)(3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面各项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 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B.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②不言而喻C.①国恒亡 &&&②马无故亡而入胡D.①行拂乱其所为 &&&②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2.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困于心衡于虑 &&B.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C.同舍生皆被绮绣 &&D.食之不能尽其材 3.翻译下面句子。&&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首先采用了________的论证方法,得出艰难困苦的生活能够使人磨砺成才的结论,然后采用对比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得出_____________的论点。5.在孟子看来,一个国家要避免灭亡的条件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庄子 让王 章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