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的理解资本的游戏 本质 掌握规则和属性,必须掌握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选题_多选题_简答题及答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C、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D、劳动过程和价;二、多项选择题;1.资本流通公式与商品流通公式的区别在于BDE;A.前者以货币为媒介,后者以商品为媒介;B.前者以商品为媒介,后者以货币为媒介;C.前者的目的在于获取使用价值,后者的目的在于获;D.前者的目的在于获取更多的货币,后者的目的在于;E.前者是先买后卖,后者是先卖后买;2.要全面地理解资本的本质和属
C、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D、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二、多项选择题
1.资本流通公式与商品流通公式的区别在于BDE
A.前者以货币为媒介,后者以商品为媒介
B.前者以商品为媒介,后者以货币为媒介
C.前者的目的在于获取使用价值,后者的目的在于获取更多的货币
D.前者的目的在于获取更多的货币,后者的目的在于获取使用价值
E.前者是先买后卖,后者是先卖后买
2.要全面地理解资本的本质和属性,必须掌握以下几点BCDE
A.资本就是生产资料
B.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C.资本不是物,而是生产关系 D.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E.资本不是静止物,而应理解为运动
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是AE A.劳动力具有使用价值B.劳动者必须是小商品生产者
C.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D.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和其他生活来源E.劳动力具有价值
4.对G―W―G’资本总公式的分析,可以发现ABDE
A、它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
B.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C.剩余价值是在流通中产生的
D.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但不能离开交通
E、在流通中购买特殊商品劳动力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
5.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ACE
A.二者有共同的本质,都是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
B.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的一般基础
C.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一般基础
D.绝对剩余价值以生产技术变革为条件,相对剩余价值则不是
E.相对剩余价值以生产技术变革为条件,绝对剩余价值则不是
6.资本主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的关系是ACD
A.计时工资是计件工资的基础
B.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基础 C.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都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D.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E.计时工资是计件工资的转化形式
7.相对剩余价值与绝对剩余价值的区别在于CDE A.它是延长工作日和加强劳动强度的结果
B.它是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C.它是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D.它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E.它是再生产工人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下降的结果
8.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本质上都是BD
A.为了缩短必要劳动时间B.为了延长剩余劳动时问
C.为了延长工作日的绝对长度D.为了增加剩余价值
E.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9.资本主义企业的超额剩余价值通常是ACE
A.个别企业暂时获得的B.个别企业长期拥有的
C.在个别企业率先采用先进技术时产生的
D.在先进技术普遍采用时产生的E.在先进技术普遍采用后消失的
10.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包括ACDE
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B.生产出原有生产资料的价值
B.再生产出劳动力价值D.生产出剩余价值E.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
11.考察资本主义工资水平及其变动趋势应考虑的因素包括ABCDE
A.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资额B.劳动力价值的物质内容
C.工人得到的货币工资所能购买的实物和服务的数量
D.劳动力的供求关系E.捐税的轻重
1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两个方面的统一,它们是AE
A.劳动过程B.转移劳动力价值过程
C.创造生产资料价值过程
D.价值形成过程 E.价值增殖过程
13.资本主义个别企业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通常是ACE
A.暂时的B.长期的
C.在个别企业采取先进技术时产生的D.在先进技术普遍采用后形成的
E.在先进技术被所有企业普遍采用后而消失
一、单项选择题
1.资本的价值构成是由一定数量的A
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所构成B.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价值所构成
C.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价值所构成D.机器设备和辅助材料的价值所构成
2.资本集中是指D
A.通过资本积累逐渐形成较大资本B.把剩余价值全部当作资本使用
C.剩余价值资本化D.众多的中小资本合并成少数大资本
3.个别资本增大的途径是A
A.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B.资本周转和资本集中
C.资本积累和资本循环D.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
4.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是C
A.靠辛勤劳动积攒起来的B.通过贱买贵卖赚取来的 C.由积累起来的剩余价值构成的D.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共同创造的
5.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A
A.是由工人创造的B.是由资本家创造的
C.并不仅仅是由工人创造的D.是由资本家和工人共同创造的
6.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一般前提是B
A.可变资本的增加B.单个资本的增大
C.资本周转的加快D.平均利润率的提高
7.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C
A.粗放型的扩大再生产
B.靠增加生产要素实现的扩大再生产
C.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的扩大再生产D.没有积累的扩大再生产
8.任何社会再生产从其内容看B
A.既是生产力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B.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C.既是使用价值的再生产,又是价值的再生产
D.既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又是内涵的扩大再生产
9.资本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的关系是A
A.技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B.价值构成决定技术构成
C.两者是完全对立的D.两者是互不相干的
10.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之一就是C
A.资本积聚不受资本额的限制,资本集中则不是
B.资本积聚不受社会能否提供追加生产资料的限制,资本集中则不是
C.资本积聚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资本集中则不会
D.资本积聚比资本集中能更快地扩大资本规模
11.资本有机构成是指C
A 反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的资本技术构成
B.反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比例关系的资本价值构成
C.以技术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D.以价值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
12.通过组织股份公司扩大个别资本生产规模的方式称为C
A.资本积聚 B.资本原始积累
C.资本集中 D.资本垄断
13.资本的价值构成是指D
A.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B.机器设备和原材料之间的比例
C.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之间的比例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
14.资本积聚是指A
A.个别资本家剩余价值资本化扩大资本规模
B.个别资本靠吞并其他资本来扩大资本规模
C.个别资本靠剥夺小生产者来扩大资本规模
D.个别资本靠组织股份公司来扩大资本规模
15.资本积累的源泉是C
A. 物质资料生产B.扩大再生产C.剩余价值D.可变资本
16、与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C
A、剩余价值率的不断提高
B、利润率的不断提高
C、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
D、市场竞争趋于激烈
二、多项选择题
1.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重要特点有ABD
A.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
B.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归根到底都是工人创造的
C.工人的个人消费是属于工人自己的私事,与资本家毫无关系
D.工人的个人消费从属于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E.资本家的原始资本是靠自己的劳动积累起来的
2.社会再生产按其规模来划分包括DE
A.外延扩大再生产B.内涵扩大再生产
C.生产资料再生产D.简单再生产 E.扩大再生产
3.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直接后果是BCE CDE A.单个资本的增大 B.科学技术的进步
C.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D.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E.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4.影响资本积累数量的因素包括ABDE
A.对工人的剥削程度B.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
C.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D.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
E.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5.资本积聚BC
A.是通过把现有分散的资本集中起来实现的
B.是通过个别资本的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的
C.不仅能增大个别资本量,而且能增大社会资本总量
D.只能增大个别资本量,而不能增大社会资本总量
E.它比资本集中能更快地扩大个别资本
6.资本集中是BCD
A.资本家把本企业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B.把原来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为大资本
C.通过竞争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实现的
D.通过信用、特别是组织股份公司实现的
E.增加社会资本总额的主要手段
7.分析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可以看出BCE
A.资本家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是靠自己的劳动积累起来的
B.资本家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是直接由剩余价值转化来的
C.资本家的追加资本不仅是剥削工人的结果,而且是进一步扩大剥削的手段
D.劳动力的买卖,不论从形式到内容完全是平等的
E.劳动力平等买卖的形式掩盖了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换取更大量的工人的活劳动
8.资本主义制度下相对过剩人口是CE
A.人口自然繁殖过多造成的B.生产资料不足造成的
C.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结果D.消费资料不足造成的
E.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9.通过资本有机构成的分析可以说明ABDE
A.其他条件相同,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各个部门利润率不同
B.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部门通过竞争导致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C.同一部门内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企业也会形成平均利润
D.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积累会产生相对过剩人口
E.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是形成绝对地租的条件
10.相对剩余价值是BDE
A.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延长工作日实现的
B.在工作日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
C.个别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D.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E.劳动力价值下降的结果
11.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方式看可分为DE
A.物质资料的扩大再生产B.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
C.生产关系的扩大再生产D.内含的扩大再生产E.外延的扩大再生产
12.资本积累的动因是CD
A.资本家的节欲
B.满足社会的需要
C.对剩余价值的追求
D.竞争的压力 E.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13.剩余价值分割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比例不变的条件下,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有BCDE
A.资本家消费水平B.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C.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D.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E.资本量的大小
14.在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价值一定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越低的生产部门BC
A.同量资本中可变资本的比重就越小 B.同量资本中可变资本的比重就越大
C.使用的劳动力就越多 D.使用的劳动力就越少
E.利润率就越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资本就是A
A.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所有个别资本的总和
B.许多个别资本的总和
C.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的总和
D.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和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的总和
2.从社会总产品出发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核心问题是A
A.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B.揭示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相互依存的运动规律
C.再生产过程中第一部类的主导、制约作用问题
D.揭示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内在矛盾
3.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加速资本周转的目的是D
A.提高剩余价值率B.提高平均利润率
C.提高积累率D.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4.从社会总产品出发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核心问题是A
A.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B.揭示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相互依存的运动规律
C.再生产过程中第一部类的主导、制约作用问题
D.揭示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内在矛盾
5.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A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高等教育、外语学习资料、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政治经济学原理》选择题精选(发送稿)04等内容。 
 《政治经济学原理原著》复习题(2015年夏)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政治经济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材料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政治经济学原理...  政治经济学原理原著-答案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师范大学,2013年下半年的作业《政治经济学原理原著》作业 一、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10 分) 1、 《资本论...  2011 年 7 月全国高自考《政治经济学原理》模拟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列出 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  《政治经济学原理》练习题及答案(三)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发工资 7、在货币和资本的关系上,正确的论断是(D ) A ?货币本身就是资本 ...  自考《政治经济学原理》 隐藏&& 单项选择题 1.经济学的出现是在(B)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2.经济学最初是指(A) A.对奴...  《政治经济学原理原著》作业 隐藏&& 姓名 单位 成绩( D ) 一、选择题(每题...自由竞争限制了生产集中 8.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 A.人民民主专政 C.国家...  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原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_经济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 展的客观规律...驾考新题抢先版 89份文档
应届生求职季宝典 英文...  [作业标题] 《政治经济学原理原著》作业 张华荣
12:02:12.0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政治经济学原理原著》作业姓名 学号 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  《政治经济学原理》模拟试题四 政治经济学原理》一...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展的原因是( ) B.经济体制改革...生产力 三、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祝给予赞赏的伙伴,2017年发大财!|赞赏
收藏已收藏 | 218赞 | 15
分享到微信扫码分享到微信
《进化式运营》已面世,公众号:少加点班
26 篇作品24 万阅读总量
热门问题12345678910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日 14:20 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京)
作者:赵曜
内容摘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大目标”都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它们与社会主义不可分割,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本文从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出发,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作了全面的认识和分析。
关键词:社会主义;本质;本质属性
作者简介:
  内容摘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大目标”都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它们与社会主义不可分割,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本文从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出发,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作了全面的认识和分析。  关 键 词:社会主义;本质;本质属性  作者简介:赵曜,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认“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既然认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那么富强、民主、文明是否也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呢?笔者认为,当然也是。本质属性和本质是密不可分的,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质属性是本质派生的,是本质的反映,离开本质就谈不上本质属性;本质只能是一个,或一个系统的相互连贯的体系,而本质属性可以有若干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都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派生的,它们从不同层面反映社会主义本质。下面从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谈谈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认识过程。  共同富裕  这是从经济层面讲的。世界上的富裕有两种,一种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资本主义的少数人的富裕,多数人贫困,社会两极分化;另一种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社会主义的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早在1880年,被马克思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恩格斯在预测未来社会的特征时就曾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在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这种可能性现在第一次出现了,但它确实是出现了。”① 这里说的“富足”是“一切社会成员”的富足,也就是共同富裕。当然,恩格斯讲得很有分寸,说这只是一种“可能”。但是,这种可能性“现在第一次出现了”,而以前就没有这种可能。由此可见,共同富裕并不是我们的创造,是老祖宗的思想。列宁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他在十月革命以后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②“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也是共同富裕的意思。  但是,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很长一个时期,流行着一种“怕富”的观念和思潮。前苏联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初,社会上和党内都有一部分人担心人们富起来,革命会失去依靠对象,因为过去是依靠穷人干革命的。斯大林在1934年联共(布)十七大的报告中,批判了这种错误观念。他指出,如果我们不是要使我国人民过美满生活,那就用不着在1917年推翻资本主义,在好多年中建设社会主义了。社会主义不是要大家贫困,而是要消灭贫困,为社会全体成员建立富裕的文明的生活。如果认为社会主义能够在贫困的基础上,在缩减个人需要和把人们的生活水平降低到穷人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建成,那就愚蠢了。何况穷人自己也不愿意再做穷人,而是力求过富裕生活的。谁需要这种所谓的社会主义呢?这并不是社会主义,而是对社会主义的讽刺。斯大林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只有在社会生产力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在产品和商品十分丰富的基础上,在劳动者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在文化水平急速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建成。”③ 没有这四个“基础”,建成社会主义就是一句空话。我国在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也出现了怕富思潮,主要是从反修防修角度,怕富了出修正主义,那时有一个口号叫“穷则革命,富则变修”。人们都以穷为荣,以富为耻。更有甚者,他们竟荒谬地批判起“民富国强”的口号来。这就把穷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给社会主义抹黑,极大地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声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通过拨乱反正,给“富”恢复了名誉。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的政策是富民政策,我们要富国富民,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国家富强是人民富裕的保证,人民富裕是国家富强的基础。邓小平针对把贫穷当作社会主义的荒谬观点,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能把贫穷当作社会主义。这就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不是“穷”而是“富”,是共同富裕。  人民民主  这是从政治层面讲的。民主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作为国家制度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资本主义民主,它是少数人和剥削者的民主;一种是社会主义民主,它是多数人和劳动者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参与国家管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无产阶级革命将建立民主制度”。之后,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④ 受马克思的影响,1871年法国工人所建立的巴黎公社是通过直接选举的人民自治政权。列宁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他在1916年提出了“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重要论断,说这个论断“包括两个意思:(1)无产阶级如果不通过争取民主的斗争为社会主义革命作好准备,它就不能实现这个革命;(2)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并且引导人类走向国家的消亡。”⑤ 翌年,列宁在《马克思主义论国家》的笔记中,明确地论述了民主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资产阶级需要国家即原来意义的国家,这一阶段的民主是只供富人和无产阶级中一个很小的阶层享受的民主,穷人无暇过问民主;第二阶段,无产阶级需要国家即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这一阶段的民主是供穷人和十分之九的居民享受的民主,民主几乎是完全的,只是由于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而受到限制;第三阶段,不需要国家即国家消亡,这个阶段的民主是完全的民主,民主成为习惯,“完全的民主等于没有任何民主”,“这不是怪论,而是真理!”⑥ 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俄国国内战争结束以后,列宁特别重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强调“对我们的政治制度实行一系列的改变”,坚持反对官僚主义,吸收工人参加国家管理。列宁在世时,党内民主相当活跃。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长期、艰难的探索过程。资产阶级民主搞了几百年,他们已经有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经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只有几十年的历史,还处在探索阶段。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仅难度更大,而且有很大风险。前苏联亡党亡国的原因很多很复杂,但最主要的教训是没有搞好民主政治建设,执政党严重脱离群众,最后被群众所抛弃。从某种意义上说,搞好民主政治建设比搞好经济建设更重要,历史上只听说过“不自由,毋宁死”的,没听说过“不富裕,毋宁死”的。我国建国以后,虽然在民主政治建设上有所推进,但也发生过重大失误。失误的主要原因,一是认识上把民主只看成是手段,不是目的,因而没有把它摆在最重要的日程上,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二是对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形势估计过于严重,受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冲击和干扰;三是权力结构不合理,过分集中,最高领导层一个人说了算,发动了无法无天的“文化大革命”,在这场动乱中民主法制遭到重大破坏。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拨乱反正,我们党对民主有了新的认识,认为民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并且首先是目的,把民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邓小平深刻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⑦ 这是有了切肤之痛而讲的话,意味深长。他不只是重复了列宁所讲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并通过实践予以加深认识,而且还讲了老祖宗没讲过的新话,即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我们党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切实推进了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事实说明,民主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样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个时期,我们党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所着力抓的,一是加强民主制度的建设。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作为国家制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包括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国体就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没有变,问题是怎样使当家作主的人真正具有主人翁感觉。政体是重点,要发展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革人事制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我们不能搞西方“三权分立”那一套,但分权制衡的原则应批判地吸收,并作为民主集中制原则的重要补充。分权是权力不要过分集中,权力过分集中,对发扬民主和反腐败都不利。针对过去权力过分集中,在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以党代政的弊端,邓小平提出在政治体制改革中要实行党政分开,也就是党政职能分开。制衡是指各种权力机关和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相互制约。二是切实保障人民的权利。过去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重政权,轻民权”,甚至把“人权”当作资产阶级的专利品加以批判,后果是人民的民主权力时常受到侵犯,甚至在特殊情况下(如“文化大革命”)连起码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安全也失去保障。接受这个教训,我们在民主制度和人民权力的关系上,重视了人权,强化了人民权利观念,切实保障了宪法中所规定的公民享有的一切权利。三是加强法制建设和建设法治国家。过去我们实行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连民法、刑法都没有,除宪法、婚姻法外都是暂行条例,习惯用政策代替法律。由于没有法制的保障,造成十年“文化大革命”这一场浩劫。接受这个惨痛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在法制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用法制保障民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特别是党中央又适时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标志着从“人治”到“法治”的根本转变,是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四是搞好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我们党是处于执政地位的大党,党内民主生活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民主状况。如果党内民主生活不正常,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就无从谈起。过去我们党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都是由于党内民主生活,特别是领导层民主生活不正常,导致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遭到破坏。接受这个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认真抓了党内民主建设,强调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途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还要从基层入手,扩大基层民主,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焦艳)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游戏 本质 掌握规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