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当今佛教界到底有没有六字大明咒修出神通通的人

当今佛教界一些普遍而重大的误区(二)
2、菩提心的重要性
菩提心就是“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发愿成佛”的决心和誓愿。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基础,是成佛的根本因。
菩提心是最强大的武器,菩提心一旦生起,就胜过万劫修行,成佛的进度就快得多。菩提心可以使我们花很小的功夫,获得最大的、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同样念佛持咒,有无菩提心的摄持,功德有如天地之差。相续中一次生起菩提心,就是佛子,就是人天的皈依处。哪怕是在散乱时,睡觉时,功德都在不断地增长。
不管是参禅求证空性,还是念佛欲求往生,菩提心乃是重中之重!
发了菩提心的人是世间最尊贵的人。经中说:一有人发菩提心,大地就会震动,诸佛的宝座也将颤动。因为大地是有情共业的力量所感,发菩提心者将引导无量有情,动摇轮回,大地无法承受而产生震动。
《无量寿经》说, 往生净土的正因是: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观无量寿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即慈心不杀、受持三皈、发菩提心。
《经庄严论》里讲,有菩提心的人,即使造了地狱业,也不可能在近期堕落,会在很久以后才成熟。而且在地狱里的痛苦也很轻微,时间很短。
《入菩萨行论》说“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如果有了菩提心,就能在一剎那间清凈无始以来的罪业,犯别解脱戒和密乘戒的罪过也能清凈,同时圆满众多的福德资粮,这是菩提心自身所具备的能力。
弥勒菩萨的《经庄严论》里讲了七要点(七殊胜)。菩萨行持六度时,每一度都应具足这七要点。这七要点又可归纳为三要点。如果具足此三要点,哪怕一个小小的善根,也是成佛之因。否则,即使外表做再多再好的善事,也不能成为解脱之道、成佛之因。这三要点是:
前行发愿殊胜(为众生解脱成佛而发愿)、
正行无缘殊胜(无分别、一心专注)、
结行回向殊胜(为众生解脱成佛而回向)。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把整个大乘佛法的精华归纳为三主要道,就是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见。菩提心的基础是出离心,而要想证悟空性,菩提心乃是最强大的利器!
 为何修好菩提心,证悟空性如此快速?
因为菩提心直接面对的,就是行人自私的“我执”。通过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的观修,就能快速断除我执。

另外,修行的过程就是一个忏罪、积资的过程。在凡夫所有忏罪、积资的窍诀中,菩提心的修法是至高无上的。即使没有另修忏悔、积资,单是菩提心就能达到这一效果。如果同时修持忏悔、积资,则更殊胜。

因为菩提心的所缘,是整个法界,是一切苦难众生。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曰:“《无量寿经》三辈往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
净宗十一祖 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云:
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惟愿慈悲,少加听察。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 祖师大德的悲切婆心,于此淋漓尽现。
净宗十二祖 彻悟禅师《语录》云:“……况大心不发,则外不能感通诸佛,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群生。”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这是大师概括的净土宗“十六字”纲领。
印师文钞《净土指要》云:"凡修净业者,第一必须严持净戒,第二必须发菩提心,第三必须具真信愿。戒为诸法之基址,菩提心为修道之主帅,信愿为往生之前导。"

"凡夫修行,当发利人利物之大菩提心。其利人利物之事,则力能为者,勉而为之。不能为者,必令此心常存。则固与大乘之愿心,不相背也。"(印师文钞《复卓智立居士书七》)

"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以菩提心为根本......再能以四弘誓愿,常不离心。则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印师文钞《复康寄遥居士书一》)

"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印师文钞《与徐福贤女士书》)

"......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如药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印师文钞《复陈慧超居士书》)
大安法师在讲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时说:上品下生者……跟前两品往生不同,“亦信因果”。大家注意这个“亦”啊,“亦信因果”呢,就是或信或不信,这就叫亦。前面两品是要深信的,那么这一品,上品下生,他即便是信,但信得不深……但是他虽然信,或信或不信,或者信心有间断,但他有一点,对一切大乘经典,他不怀疑,不诽谤……他没有什么其它的殊胜的行业,只是发了菩提心。可见发菩提心功德不可思议,一发菩提心,你没有干什么,你都能够上品下生……。
济群法师在《汉传佛教的反思》中说:“大乘本是积极入世的佛教,可在中国却给民众留下了消极出世的印象。为什么会这样?归根结底,正是因为忽略菩提心所致。以往,我们一直认为大乘经典便代表着大乘佛教,学习大乘经论自然便是大乘行者。岂不知区别大小乘的关键在于发心,在于是否具足菩提心。因为菩提心才是成佛的不共因,才是大乘的不共教法。反观汉传佛教的各大宗派,普遍对菩提心不够重视。也正因为如此,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六度四摄等菩萨行门,似乎只是为大菩萨们所说,与个人修学并无关联……鉴于佛教在流传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我认为,未来的佛教发展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菩提心……”
净空老法师也说:

"《无量寿经》上说得很明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果不发菩提心,单有一向专念不能往生。过去李炳南老居士常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两、三个。为什么那么少?(就是)虽做到一向专念,(却)没有发菩提心。"

"真正发菩提心,临终一念、十念决定往生,为什么?他已经是上善之人,已经够资格了,只要动一个念头,发愿想往生就成功。所以,我们要仔细去思惟经文,不能够含糊念过。"
《无量寿经》上跟我们讲,"三辈往生"中述:"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个说得更清楚、更明白了。我们这一生当中只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专念阿弥陀佛,这就能往生了。可是要记住,前面还有一句话,"发菩提心"。你要不发菩提心不能往生,一定要发菩提心。(净空法师《学佛问答》)

西方净土虽有四土之辈,然皆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往生要件。不为自己就是菩提心,一切为佛法,一切为众生,心量愈大,成就愈殊胜。(净空法师《怎样念佛往生成佛》1997年4月讲于洛杉矶)
 "再说一句老实话,真正发菩提心,没有念佛也能往生。"(净空法师《地藏经讲义》)
有一次,阿底峡尊者在提到他的各位上师时,皆合掌当胸,但说到他的根本上师金洲大师时,双手合什于头顶上并流下眼泪,呼唤上师的尊名。他的弟子不解地问:"尊者,为何偏偏在说金洲大师时合掌于头顶,难道其它诸上师都比不上金洲大师的功德大吗?"阿底峡尊者答道:"我的所有上师都与佛无别,功德没有任何的差别,只是对我的恩德不一样。我现在心中有的这一点点菩提心,全都有赖于金洲大师的恩德而得到的,因此,他对我的恩德最大。"
一天早晨,阿底峡尊者说,在印度,他的一个修喜金刚的弟子堕入了声闻的灭定。尊者身边的侍者就问,修喜金刚怎么会堕落小乘道呢?大乘和小乘的差别究竟是什么呢?阿底峡尊者强调,其差别只在于是否发了菩提心,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别的差别了。
华智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的解释里,讲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他说:成佛不是大乘菩萨的目标。如果成佛也不是目标的话,那么大乘修行人到底有没有目标呢?
此话的真实意趣是,如果仅仅因为佛非常伟大,远离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而发愿成佛,没有考虑众生的解脱,所以不是大乘法。这句话揭示出,如果不考虑众生的解脱,即使为发誓成佛而努力也不是大乘法。(《三殊胜修法》慈诚洛珠堪布)
索达吉堪布在讲解《藏传净土法》时说:
“最近在网上,很多人在讨论往生极乐世界需不需要菩提心。有一部分人大胆地说:往生极乐世界不需要菩提心。我觉得这些人的胆子还是比较大的……你可以举出经典的教证来。你说这一部经典里说:往生极乐世界不需要菩提心……
有些人很简单的一个语言,以前逻辑和因明没有学过,说:奥,某某居士没有发菩提心,但后来他真实往生了。
那你怎么断定他相续中没有菩提心啊。菩提心按照弥勒菩萨和其它有些藏汉大德的观点,菩提心在相续中产生的方法是很多的,有些自力而产生,有些他力而产生,有些是听闻而产生的。他往生时,在他的相续中不存在菩提心的教证和理证你从什么地方找得出来?……”(我们最好不要等着临终时才依靠佛力生起菩提心,这是不保险的——编者)
堪布又说:“没有一部经典说没有菩提心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有些佛经中虽然没有这样提(必须具足菩提心),但是以间接的隐含方式宣说的。”
堪布在某次又说,两个凡夫人一起学佛,一人发现发菩提心的重要,一直向这个方向努力;另一人只想到自己的解脱。刚开始,看不出两人的差异,但是,到了一定的时候,重视菩提心的人有如腾空飞跃,他的事业、行为、功德远远超过了其它人。
《菩提心略修法》(慈诚洛珠堪布)中说:
 "出离心与菩提心,是凌驾于一切修法之上的无上大法。"
 "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那就真正是失去了一切,因为他连修行的门径都没有趋入。"

"有些人在修小乘的四禅八定时也会有一些感受,所谓的感受就是心能够平静下来,并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这种状态。但是,这有何功德呢?没有什么功德。此修法,佛教有,外道也有,是内道和外道所共有的。如果有出离心、菩提心或空性见,那么就可以将这种寂静修法,做为一种修行的基础;如果没有,那么这种修法究竟属于外道,还是属于佛教,都很难说清楚。"

"即使我们修禅定时能在二十四小时之内不起一个杂念,那又怎么样呢?没有杂念能解脱吗?在没有杂念的基础上证悟空性,才能解决生死问题,若没有证悟空性,只是心平静下来,也不是很难。以前也讲过,很多动物在冬眠时,心里也没有太多杂念。还有,我们在昏沉时、进入深度睡眠时、或是晕倒时,内心也没有什么粗大的念头。但是,这能解决什么问题呢?不能解决什么问题。"

"华智仁波切讲过,在不具备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上,即使闭关九年,断绝与任何人的来往而修大圆满,连解脱的种子都不能播下。若在心田中不曾播下解脱的种子,那成就就更谈不上了。"

"佛陀曾经讲过,想成佛的人不要学太多,只需要学一个法,这个法就是大悲心。为什么只须学大悲心呢?如果有了大悲心,一切都很好办。"
益西彭措堪布说:“汉地历史上可能是众生根机较高的缘故,弘法的重点基本都落在高深的圆顿法门上,虽然也有《劝发菩提心文》那样的弘扬菩提心的论著,但是相比而言,对于世俗菩提心实修的完整教授并不兴盛。现今末法的黑暗越来越浓,众生的根机也越来越浅薄,高深的法门要能浸润众生的心田,首先需要世俗菩提心这一大乘基础法门作为前导。”
并提出:当今时代弘法的三个要点——是以菩提心为前导,般若为心要,净土为归宿。
有位道友在一篇帖子里写道:

今天突然想要得到一个"威力最大、最猛历无上的咒语",一个对一切众生帮助最大的、能平伏一切战争、灾难和疾病,能解脱一切恶道众生,能让众生都深信佛法、走向修行之路的最伟大无上的咒语。于是,我决定请求上师开示。我拨通了上师的电话,我问上师:"有没有对宇宙一切众生帮助最大的咒语......"后面的"能平伏一切战争、灾难和疾病"还来不及说,上师就告诉我:"有!",如同已经预知了我要问的问题。我如获珍宝,连忙问道:"是什么?!"
 "菩提心。"上师一针见血地给了我答案--是"菩提心"!
 我知道菩提心的重要性,但直到今天得到这个答案,我才深深地懂得了:菩提心竟然是如此地重要!
和不可思议!!!
 《智海浪花》里有一篇文章写道:

(我的第一位上师)觉三上师是湖北黄陂人......有一次,上师问及三峡工程的进展情况,我说我现在对这类事情毫不关心。他略带责备地对我说:"你是不是中国人呢?有关大众利益的事你都不关心,那你还关心什么呢?"
我这才觉察到,学佛后自己对周围的事物越来越无情,这已是误入歧途了,哪里还谈得上菩提心呢?
有了这次经历,我以后就时时刻刻尽力按上师的榜样去多观想天下如母一般的众生所受之苦。一日,我自己在房间里思维《上师供》的法义,渐渐地,第一次生起了为救度无边有情出离生死苦海而修行之心。当我思维良久走出房门时,却发现
觉三上师早已站在那里。他显得特别高兴,手颤抖得很厉害。我问上师,手怎么抖得那么厉害?他只是慈爱地望着我。心的感应使我明白,上师已知道了我的全部心态。
当天吃中午饭时,上师非常高兴地对大家说,人人都要发心利益众生,要你追我赶速证菩提!今天斋堂包饺子。而平日里,如果不是喜庆的日子,寺庙里是很少包饺子的。
 (末学每当看到这个故事,都禁不住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
杨洪居士每次给干旱地区求雨,只是念佛或大悲咒而已:
"我代替他们求雨,希望龙天护法帮帮忙下雨。让他们有水种田有饭吃,我答应以后有机会,我会将佛经和善书传给他们,让他们知道因果的厉害后,他们自然坏事就不做,好事就会多做。但是眼前他们没饭吃,您慈悲慈悲下下雨啊,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很奇怪的,我替他们忏悔,自己慈悲心一起,也哭了起来......
结果没几个小时,那边就开始下雨,一下就下了二十六个小时!"

为什么我们念佛不能求雨呢?--因为我们的菩提心不够啊!
纵然有一点相似的、模糊的、不真切的菩提心,可是作用太有限了。
有人说,念佛一句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同时念诵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就具足了一切善根福德。这样,什么都有了,何必多求?
当然,的确如此,一法含摄一切法。理虽如是,但在我们的修行还未到达万法一如的境界前,在行持上,有针对性的方便法还是非常重要的。归元虽无二路,方便还得多门。
比如念阿弥陀佛也可以治病,为什么佛陀还要传药师佛法门呢?从理上讲,念诵文殊、地藏菩萨同样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偏念阿弥陀佛呢?因为阿弥陀佛在因地曾发愿接引我们往生。所以,不同的圣尊有着不共的缘起力。
一句佛号确实具足一切功德,但我们的理解也不要太片面。如果没有针对性的方便法,很多人念了好多年,甚至一辈子,由于没有按窍诀实修菩提心,试扪心自问,自己的菩提心生起来了吗?即使有一点相似的菩提心,到底有多真实?佛教界里念佛数十年,而依然麻木不仁、自私自利者太多了。
所以,修出离心还得依修出离心的诀窍(主要是观修世间无常、暇满难得、轮回痛苦、因果不虚),修菩提心还得依修菩提心的诀窍,忏罪得依忏罪的诀窍,积资得依积资的诀窍。否则,勉强念了几句佛,到底罪障忏除了多少,福报增长了多少,这很难说。没有菩提心的摄持,又没有证悟空性,这样按部就班、自私自利地念佛,能有多大的功德呢?
又有人说:莲池大师《疏钞》曰,“持名即为发菩提心。”因此我只管念佛就是,何必另外修什么菩提心,无事找事?
当然,如果能往生极乐世界,哪怕是边地疑城,也会在佛菩萨的加持下,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但在往生前心量的大小优劣,则直接关系到往生的难易,以及往生品位的高低。如印光法师说“……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有的大德主张未发菩提心也可往生,表面上看来,一些高僧大德的教言似乎有矛盾之处,这是很正常的,历史上也有这种情况,因为各自度化的对象、根器、环境等不同。但我们必须明白:
这里我们先不谈菩提心是否必须,要知道:退一万步说,即使没有菩提心可以往生,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虽说可以带业往生,但带的业太重,往生也很难。如同五逆谤法,有的经典说可以往生,有的说不能往生。我们要知道,即使五逆谤法可以往生,也是极其困难的!因为恶业太重!!!虽说可以带业往生,但带的业太重,往生也很难。
因此,如同我们不能因为有的经典说五逆谤法可以往生,而等闲视之一样,我们绝不能因为有的经典未明说往生需要菩提心,而等闲视之。
而消除业障的利器,就是菩提心!末法众生福薄障深,信愿似是而非,所以倡导菩提心,不是给往生加限制条件,而是加助推器!是增强自己的信愿!增加往生的成功率!提高往生品位!
有些人动不动就以净土宗是特殊法门为借口,否定念佛外一切行门,殊不知闻思、积资、净障、修菩提心,就是为了增强自己的信、愿啊!往生西方,或任何一处清净刹土,菩提心是与诸佛菩萨相应的最佳媒介。如果说净土法门是易行道,那么以菩提心来念佛,就是“易行道中的易行道”!
有些修净土的道友害怕了:我才不愿追求“新奇”!
修菩提心固然好,忏罪、积资固然好,但要我放弃“老实念佛,不换题目”,我做不到!
----这是典型的闻思不够,理路未明所致。
当然,我们确实应该老实念佛,不换题目。但要知道:修菩提心并没有改换题目,并不是新奇,而是应该!“老实念佛”与“修菩提心”并不是两码事!
正如“一心不乱”与“老实念佛”不是两码事一样。"修菩提心"是必修课,而不是"选修课";是"基础课",而不是"进修课"。
如同一心不乱是我们应努力追求的一样,发菩提心也是我们所应努力追求的。发菩提心不但与我们加强“信、愿”不相妨害,反而互相增益。
未发菩提心时,我们的愿,不过是去极乐世界“避难”。而发了菩提心,我们的愿,除了“避难”,更重要的是去极乐世界“进修”。“愿”不同,“力”自然不一样。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是菩提心愿。念佛的人如果菩提心没有了,就与佛难得感应。因为菩提心就是阿弥陀佛的心啊!!!
再说,修菩提心并不一定非得要你中断念佛,我们平常时时都可以观修。
大多数人都是大乘菩萨种姓,但我们菩萨种姓的苏醒,长期以来缺乏一定的教育、倡导和环境。这是非常可悲的现实!
很多三宝弟子的相续中都生起了不同程度的菩提心,有的还非常坚固。只要通过一定方法,长期熏修,一定会越来越增上。
真正生起菩提心的人,绝不会懈怠放逸,绝不会只为自己求往生、得安乐,绝不会得少为足,满足于下品,甚至满足于边地疑城。因为世间苦海中,还有无量无边的父母众生,在泪眼汪汪地等待着我们救拔。我们迟一天证悟,他们就会多受无边的痛苦!!!
网上有一篇帖子,这样写道:
一次在旅途中,我思及轮回中众生的无边痛苦,和三宝的无比大恩,我悲悯和感激的热泪数数溢出。因怕周围乘客看到,只得尽量强忍着。这时我忽然惊奇地发现,自己心中充满了强烈的慈爱!看到周围人就象看到失散的亲人,甚至是自己的儿女。而且这种慈爱具有极大的穿透力,同时自心变得清静、柔和、澄澈。这时我才体会到,原来爱他人是如此幸福!这种状态约持续了一个小时。虽然以前也常有类似的情形出现,但远远没有这么强烈。
……后来,我无意中在网上发现了一个殊胜无比的菩提心修法窍诀,就是《西藏生死书》中的《慈悲-如意宝珠》。这是我学佛以来一个极其重大的收获!是它全面地、深入地改变了我的修行进程。我甚至发愿,当我在获得了超出轮回的把握以后,我要着力弘扬这一菩提心修法窍诀……
因为我是个不孝之人,尽管将受苦者观想成父母更合理,但观成父母反而没有观成儿女更能启发悲心,所以就常观成儿女。我常想,在这一点上儿女倒是帮了我的大忙。
开始修此窍诀时,有时一、二个月都不能生起那种强烈的菩提心,而且要非常集中精神,深入地观修,才能生起。到后来就没有那么困难了。每次生起后,都感到慈心充满,而且具有极大的穿透力,这时念佛就象念到自己的血肉里去。有时念及众生的痛苦,而自己无力救度,即使以后成佛也无法度尽众生界,在三宝面前,我不禁悲从中来,泪下如雨......
每次生起菩提心,都有瑞相出现。或梦举身高飞,或梦获得宝藏、舍利,或清洗血管、男根等等(编者注:不可追求这些验相!否则容易走进歧途)。
后写了一篇发愿文:
愿我速得成就“最胜结缘解脱佛”,结缘力与解脱力十方世界中最为第一。十方菩萨欲度众生而缘悭难度者,称诵我的名号因缘即得成熟。
愿我过去现在未来一切际,眼耳鼻舌身意所见所闻所触所缘,并间接影响之一切众生,及见、闻、触、缘,并间接影响我之一切众生,我皆令其速得解脱。
愿我成道后,生生世世分身无量,与无量众生展转结缘,展转度化,乃至一切与所结缘众生结缘者,亦与结缘而度化之。如是展转增上,以至无穷。
愿我成道后,长向无佛法众生处行,愿一切与三宝无缘众生,皆得与我结缘而度化之。
愿我成道后,分身长伴地藏菩萨,助其教化,乃至作其补处。
愿我即生往生极乐世界,上品上生。不出人间一年,即回入六道,普度众生。……
后来我发现一个重要问题:如果日常中将众生的痛苦弃之脑后,等到有意识地观修菩提心时,那点微弱的菩提心早就不知跑到哪里去了,怎么观修都难以生起来。如果日常提起正念,观修时就容易多了。
某日,我发现自己口头上虽然大谈菩提心,实际上依然是一切以自己为重。仰仗三宝的威神,伸手之间,本就可度无量众生,可是自己无暇顾及。一只虫蚁爬上手臂,有时来不及为它念佛念咒,或用加持品加持,就毫不留情地把它送走,甚至吹掉。因为懒惰,因为烦乱,因为有其它杂事牵挂......
而不去深想,一旦它听了佛咒,接受了加持,一个生命本来无穷无尽的轮回,就开始渐渐地划上句号,就会省掉无边的痛苦!!!究竟省掉了多少痛苦,有谁能够衡量得出?自己有没有想过:这么巨大的利益,竟是因为自己不经意之间所念的几句佛号佛咒!可是自己,竟常常因为念诵几句佛号佛咒,对自己的利益不大,而放弃!
一直以为自己发了菩提心,凡与我结缘者,我都尽量只结善缘,予他们以利益。可是因为我执根深蒂固,心量狭小,没有大的格局,对轮回未作整体观照,未作全面的思维,不知既然已发菩提心,则整个轮回就是自己的佛堂。
纵观整个轮回,与三宝结缘的众生是如此鲜少!以至少得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只要与三宝结缘,就很快可以得到解脱,哪怕历经84000大劫,与漫漫轮回相比,也只是一瞬间而已。黑暗中,几乎全是与解脱无缘的可怜众生,他们的轮回,何时才是尽头?......
愚痴的我以为普度众生,就是获得广大神通,无碍辩才之后,高踞法座,为人凿启玄关,一呼百应,如玄奘、慧能大师等一样,事业广大,度生事业任运而成。殊不知事业广大,那也是因为曾与无量众生广结善缘之故。如果因地未结善缘,尽管佛菩萨妙舌生花,无缘者也如顽石,滴水不进。
是故广结佛缘重要无比!一只虫子随流水无心绕塔,以此因缘也能证得解脱。所以从某重意义上讲,让众生与三宝结缘,本身就是说法,本身就是普度众生,现在就可以行持,而不必等到成佛之后。这就是菩萨的事业,这就是佛陀的事业。除此之外,佛菩萨再无其它事业!我们现在就可以行持!
有人说:度人先度己,己若不度,谈何度人?诚然,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才要发愿往生。而要顺利往生,我执坚固、自私自利者又谈何容易?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当前所在位置: >
热门微信号:
怎样正确看待“神通”?
作者: 浏览数:0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阅读,只需一秒。精彩,尽在掌握!谈到这里,我们必须澄清一下修行人对“神通”的中道态度与看法。我并非反对神通,也不否定佛菩萨的神通,但今日修行
谈到这里,我们必须澄清一下修行人对&神通&的中道态度与看法。
我并非反对神通,也不否定佛菩萨的神通,但今日修行人普遍地为神秘主义所迷却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故我以为有必要提醒大家佛法重智慧与德性的特质,而对神通采取&中道&的态度。
所谓中道,就是不取不舍。不执著于神通,不为它所迷惑,但同时也不否定它,不排斥它。真正有缘起正见的人,能了解一切法的缘起性,而对一切法不会产生&有自性&,离开&缘&而仍能知一切、见一切、入一切的想法。缘生的东西均是有限的,不是在任何情形下皆如此的。修行人若明了这一点,则不会为自己的任何能力所迷,也不会为任何他人的能力所迷,而能用缘起正观一切。能如此,则远离了&取&的一边。知道就算有所谓&神通&,也不是&绝对如此的&、&自性如此的&。既是缘起如幻的,则和其他叫&非神通&一样地不可执著。一旦执著了则一定是苦因,障解脱遭因。
虽不执著,但也不排斥,并不一定要把它打倒。缘生如幻的东西,执取是偏执,厌恶也是偏执。睁眼见色,张耳闻声。声色本身岂有好丑染净?只是人们心有执著,自己妄生分别而自苦。若有人欲不睁眼不见色而得解脱是愚痴,则欲除掉自己或他人的&神通&才算解脱者,一样也是愚痴。若人能用智慧照见了神通的如幻性,不取不舍而行中道,才是修行人应有的态度与立场。
今天有许多人用自己的;&神通&作吸引他人的方法而弘扬佛法,我以为这一点是不值得鼓励,且有待商榷的。我们且抛开这些入神通的真实性不谈,仅就事论事地讨论这件事。:我以为就算此人的神通是&真的&,用神通作号召仍十分不妥。原因很简单,因为神通易助长正见不深者神秘主义的心态及向有神通者权威崇拜的心理,而形成修学上的障解脱因。人因为见他人有&神通&而心生钦羡,遂欲修学而和他一样,&是不正确的学法动机,在佛教中被称为&不正思&;会使得修学者在心态上不去作自我的省察,发现自己的缺点,而仅是在一心;冀求一种神秘能力。如此则是以贫欲心学佛法,其修学的结果不是&有神通&就是&无神通&。此种人无法碰到解脱道的边是很可以想见的。而未真正的了解解脱道者,谈菩萨道也是空洞的。你用一切的手段去吸引众生,但却不知道如何教他们用正确的方法去行灭苦之道,则已失去了用方便法门吸引众生的目的了。此时的&方便&已不能成其&方便&,而成为主题了。于是你神通我也神通,你出窍我也出窍,大家不是在弘扬佛法,而成了在演&封神榜&了!
佛法从来不用神通为主题、也从不以得神通为目的,佛法真正强调的,是&六通&中的&漏尽通&。即一个修行人在彻底断尽贪嗅痴一切烦恼后,无复再有一切执著的&阿罗汉&境界。这个&通&才是真的佛法中的神通。修行人要能具慧眼,看穿一切而不为一切所缚,才是真的&大雄&。否则任你能上天入地,呼风唤雨,知古道今,仍只是六道中事,有为境界,不为圣者称叹,只为凡夫所迷。&金刚经)中所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也就是在阐明这个道理。希望各位同修能善自用心,今后千万不要再迷于这些稀奇古怪之事。好好修四念处,活在当下,不要再使自己陷于神秘幻境。大家只要好好地深入缘起,日常生活中一心一境地行四念处,我包你时节成熟时自然心光发明照十方刹。到那时候与诸佛菩萨同一鼻孔出气,三界六道皆是你度生遭场。佛与众生等,烦恼亦与菩提等,通与不通皆只是小儿之戏。诸佛菩萨和十方魔王在你面前现一切大神通变化相,也迷不了你。显密教一切的上师本尊皆为你&灌顶&,你也笑眯眯地为他们灌顶。那时你才算真有了&神通&,不再在生死海中为自心幻境所迷。否则真是见佛为佛迷,见魔为魔迷。别人只要一称自己是什么&金刚&、什么&上师&,又是从雪山来的,又是哪里来的,你就六神无主了,马上陷入了神秘幻境中而无以自拔;其实色不迷人人自迷,你自己若心不迷,不贪他的&神通&,他就算能移山倒海又奈你何?修行人以正眼观之,他能移山倒海我也是自我观照修四念处,他不能移山倒海我也是自我规照皆四念处。我的执著要靠我自己去看破放下,关他何事?他就算是真的&金刚上师&,最多只能帮助我去看出我的执著。至于放不放下,就全在我自己了!
若有人不教你用自己的智慧去自我省察,纠正自己的缺点,放下自己的执著,反而教你一天到晚恭敬他、服侍他、供养他,告诉你这样做有&不可:思议&的神秘功德。我敢直言不讳地告诉你:&这个人不是善知识,是个败坏正法的蛀虫!&无论是显教密教,出家人或在家人,皆是如此!这人就算能拿出一切&文件&证明自己是从释迦佛代代传下来的正宗,并得到当代一切法王的印证与印可.
只要他教的不是要行者用智慧去自我观照省察,自我调整,我的看法均不会改变。
真正的佛法是平平常常的道理,它有其深刻的理论但绝不神秘。并不是现在才如此,而是一向都是如此。因为人本身的执着与愚痴,才把一样从来不神秘的东西弄得很神秘。凡我同修,务必要勇猛精进,自净慧目,用四念处的离执力使自己由神秘枷锁中走出来。否则一天到晚在白日梦中打滚,他说得越玄,你抓得越紧.长此下去能不&成魔眷属&而入邪道,也是很难的。
今日所谓用神通吸引徒众的外道如此之多,且其信徒如此之众,我以为正是佛教本身有缺点造成的现象。佛教本身如果很完善而没有问题,能令学习者安于正法,喜于正法,则是不会有如此多的外道打着佛法旗号的现象的。大家仔细想想对不对?如果有理,则&佛教&本身是不是该痛定思痛地做彻底的自我反省与检讨呢?还是只是抱着&汉贼不两立&的态度去和外道划清界线呢?
区分出哪个是正,哪个是邪,当然是很重要的。但如批评别人不正,要有自己的立足点。今日所谓&正统&的佛教之所以无法有力地批评外道,正是因为自己在立足点上不够正,不够稳固的原故。
随便举个例子,就拿本章所讨论的神秘主义来说吧!我们如果说神秘主义是障解脱道因,易形成权威主义的心理而不可取,故大家不要去信仰&非正统&的附佛法外道。但我们如果平心想想:&神秘主义与权威主义难道不存在于传统的佛教中吗?&则我以为传统的佛教是很难站得住脚的。如果事实上是大家都用神秘作吸引信众的手段,为什么你的神秘主义就是正宗、而他的就是邪魔外道呢?如果说你拜的是菩萨,场所是有出家人主持的寺庙,故是正不是邪。但今天我们已可以见到有所谓大外道者亦出家,亦建寺,拜的亦是菩萨。如此一来,为什么你的寺庙就是正,而他的就是邪呢?他当初出家亦是请正统的出家人为他剃度呀!
至于讲到权威主义的学习心态,山头主义的组织表现,传统佛教就更没有话说了。中国人不只是宗教如此,学术、政治、商业皆如此,一向都是有权威主义心态的,山头主义也只不过是事实。一个佛教团体中,通常一定都有一个无上的权威。而整个团体的运作和活动,也皆以该权威为中心。一旦这个权威不能活动了,则整个团体也就摇摇欲坠,这个问题实在不仅是佛教中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的问题。但今天我们若检讨佛教内的缺失,我以为彻底反省权威主义心态对学法者构成的影响,实在是当务之急。
权威主义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所产生最大的问题是它鼓励学法者&接受&他人思想的心态,而不鼓励其发问与怀疑。它鼓励学习者作&闻慧&的功夫,却在进一步的&思慧&上形成障碍。结果使得学习者缺乏自由思考的能力,成了一个&图书馆馆长&,储存了许多资料在自己的脑海里。但毕竟学法者若没有自己站起来问问自己这些资料到底是不是真的如此,是不是真的有用,而亲自去思考它们,抉择其重要性、适用性而纳入自己实际修行的天地,资料仍只是资料。是不会自动发挥其作用而令修行人进步的。故在传统式的权威主义学习心态下,较多的学习者大多是在做图书馆馆长的工作,吧资料整理、建档、归档。讨论时则拿出来念念,盒完仍归档。天资较佳者则储存的资料较多,而且找资料时较快,也较能找到较多的相关资料。但无论找得再多再快,他所说的话永远是在&佛怎么说&、&祖师怎么说&的模式中,而从没有自己真正的见解。你若问他怎么没有自己的见解,他反说有自己的见解是&所知障&,是&我执&深的表现再不然就说些什么&妙高山头不许商量&之类的话,摆出一副&武林高手&的神秘姿态。像这些佛教界中流行的思想和心态,事实上都是神秘主义、玄学、权威主义的产物,不是佛教本来的面目。当今的修行人,唯有好好地修四念处,在自己的每一个念头上去看自己的那些心态,然后对其不再执着,也就是所谓的看破、放下,也就是我们一再强调的&放下包袱的过程&&&苦、集、苦灭、苦灭道,然后修行才算修行,才如实。否则一定仍在当今流行的这些心态中打转,尚未开始修-行还不知遭,还自以为自己是正宗、正道呢!
闭关自守的心态,也是中国人性格的一部分。关起门来称王,谁不会?结果形成佛教界一山又一山的山头,每一个山头都觉得自己最高。而每一山中都有&山大王&,各领徒众,占据一方。结果形成佛教中教团与教团间甚少往来,大家皆有颇重的门户之见与宗派意识,也就不能彼此切磋学习,交换心得。佛教这样发展下去,不形成一滩死水也实在是奇迹了!
讲来讲去,谈了佛教中许多的问题。但我主要的目的,仍是在讲四念处的修行。大家不要以为这些事和修行没有关系。事实上修行人若不能自觉而走出这些神秘主义与权威主义的圈圈,他的修行是不能深入的。不能体会解脱道的精神,也就不能发挥菩萨道的旨趣。有神秘主义的心态者、修出来的东西总是神秘的。一天到晚不是见到这就是见到那,一辈子都在&活见鬼&而不自知;若不能自己发现自己的心态,你给他讲所有的佛经都是没用的。他听进去的也仅就是经中&精彩&的神通变化部分。我就是把四念处的技巧从身到受一直到法念处都说尽了,他修出来的仍是身上的神通,受上的神通乃至法上的神通。故人若不自悟自觉,实在是一点办法也没有的。
神秘主义较明显,一般人应皆感受得到。而玄学的存在及其影响力,就只有对佛学理论及其发展过程有较深入之认识者方能见到。简而言之,就是当学理只是为了学理而存在,或是为了&回答问题&而存在时,它就会开始走上玄学化的道路;而失去了佛教实践的意义了。心的架构本身是抽象的,它可以复杂到无穷尽。但若它失去了四念处中洞察力与离执力的功能,佛法就已不是佛法,而成为纯粹的心之架构了。当然,它也就能成为执着的对象而形成障解脱道因。佛法的理论,从来就不是为了要能圆满地说明或解释这个世界的。这个世界从不需要说明与解释,而是执相凡夫才需要说明解释。一个人若发现自己有修行的需要,他就修行了,并不需要了解这个世界到底是有的还是没有的之后方可修行。人在修行到一个程度后,对一些问题会有一些较过去更深入的看法,但修行的整体并不是建立在这些看法上。修行应该建筑在人对人生苦恼的认知与了解上厂也就是四谛中的&知苦&与&知苦集&上。
现代许多颇有知见的佛教徒,能很圆融地把佛学中的一些理论发挥得很好,这固然是好,但佛法的重点应在实践,而且一切的理论皆一定要在实践上有其作用才行。离开实践谈理论,不论理论讲得再圆满,毕竟是不着边际的。
现代人研究佛法,往往讲了许多佛法的&世界观&、 &宇宙观&等等,或研究论证六道的有无&轮回&的真实性等。我不敢妄议这些研究没有意义。一个相信六道轮回的人,至少在行为上不会有太大的偏差,而对不当做的事知所戒惧。但我要指出的是人不需要了解佛教的宇宙观也能修行,甚至不需要接受六道、轮回,也能修行。六道、轮回等观念,并不是在眼前能完全看到的事,也不是我们一般人生命中直接接触得到的。一个人的修行如果必须建筑在这些观念上,他的修行是不坚固的,禁不起试炼的。而这些观念的接受与否,也都不是佛法的主题。
当我们听到一个观念,或在书上看到一个观念,或在自己心中兴起一个观念,则我们当知这是一个&观念&,这就是&法念处&的修行。如实观诸法,于中不取亦不离。这就是佛法的主题。人能如实地看见观念是观念,不多加什么,亦不减少什么,就不会去辩解须弥山的有无,或六道、佛土、地狱,乃至众生的有无了。佛经上讲的就是佛经上讲的,佛经上没讲的就是佛经上没讲的:我知道的就是我知道的,我体验过的就是我体验过的。修行人能一根肠子通到底知道实际的情形是如何,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就皆可迎刃而解了。佛陀当初之所以会不厌其烦地对学人开示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及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的道理,就是要修行人不要忘了&&这个世界只是我们根尘相对所浮现的影像。在此暂时显现的影像中想要&得到&什么或&证明&什么,根本就是颠倒梦想。佛法根本就不是一件那么复杂的事情,要了解了那么多的名相方能体会。真正的修行人只要能了解自己生命中最简单直接的事情,也就是,&看只是看&、&听只是听&、&想只是想&,能用四念处见到了这些最简单不过的事,当下就能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如实观事实;亦了知那只是&事实&。
能对事实和自己的所见皆不执取,就能逐渐深入佛法的&般若慧&而明了什么是&不二&了。入&不二法门&者,深知观念就只是观念,名言就只是名言。能清楚地看清了一个东西的&自相&,就能看见了它的&边&和有限性。如果同时也能深刻地了知一切法的&共相&&&也就是其由缘所生而无有自性的道理,我们的心就&自由&了,生命也就开始会透着法的芳香。此时一切世间的纷乱吵嚷,皆在诉说着诸佛妙智慧海法性空寂的美妙音乐,而我们正是这无言的法界交响诗中的一个音符。每一个音符皆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每一个众生亦原原本本就是如来。修行人若能亲切地有这样一种体验,法念处的修行就算是有要领了。此时哪里还会去执著什么大小与权实,原始与末后?
一切法本无始终,是执相凡夫妄生分别,佛菩萨才会随顺众生地&作小儿言语&。我们凡夫于此未深刻了知,反而引经据典说古论今。讲来讲去;凡夫的字典里只有二个词&&&我相&与&法相&。而所谓的&三界&与&六道&,就是围着这二个东西一年到头刮不尽吹不完的&风&。佛法的修行不能靠众生的取相、执相。要靠修行人以慧眼观世间。深解缘起法者,于生灭相中不起有无二见。见生是生,见灭是灭,随顺法性而不起生灭之自性见。见一切相(包括思想、观念)皆如&维摩诘经)中之天花乱舞,而于诸花不取不离。能如此才能见须弥是名须弥,自在无碍。否则可有得辩了!但你就算使全世界的人都相信须弥山是真的有或假的有,这仍与你与众生的解脱了不相干,对不对?
佛法能不能在世间站得住脚,一向不是靠能不能用当代流行的思想或学理来阐释的,而是靠佛教徒本身能不能深刻地知法、见法,并如实地行法以提升生命。如果能够,用一切世间的学问来阐释它,都不会有问题。而如果不能,任你把佛法分析得和所有现代科学皆扯上关系,它毕竟仍是薄弱的。自己站不起来,当然也就没有生命力。  
四念处讲究的佛法修行,是活生生的活在当下,活泼而洋溢着澎湃的生命力。修行人除了能有如实现诸法的智慧,及使自己及别人感受到喜悦的人格外,最重要的是佛法的修行人有一种&生命的能力&,使修行人的生命不仅是一些理论再加上&些感情。
一个人到底有没有慈悲的人格.是一件无论这不是对众生有爱心,也是十目所见、十手所指的事实。
尤其在今天资讯发达的世界文化舞台上.佛教徒尤其应该展现出佛教文化中有爱心的人格内涵。让世上的人们感受到一种并不是因为什么哲学或什么宗教。而自然由人性中流露出来 的爱,去滋润干渴枯寂的现代人的心灵。也只有这样,才是在20世纪的今天弘法的&方便&。  
由一个慈悲的人格中流露出来的爱,和由一个理由或一套思想中流露出来的东西,是完全不同的。一个人当然可以因为惧怕&六道轮回&而去做很多善事,但奇怪的是只是因为这些&教理&而生的行为,往往没有感动人的力量,不具感染性。没有中国传统中所谓&君子之德风&的道德力量。我曾在电视上看见德瑞莎修女在非洲难民营中拥抱一个病中儿童的片段录影,觉得非常感动。她看到该名儿童的时候,很本能地就张开双手奔向前去,要去抱他。而这名儿童也好像很自然地被一种吸力吸住了似地,自动地就由他人的怀里迎向修女。两人拥抱了几秒钟,镜头就转到别处去了。整个的几秒钟里,修女皆是背对着镜头。也许她并不知道有人在摄影。但在短短的几秒钟里,我感受到了一种人性中极光辉的东西。修女的奔向前去是如此地快速而自然,没有一点思索&&我发现自己无法用言语去形容那一种感受。那是一种爱,一种慈悲的人格。每次我在电视上看到这个镜头,皆会深深地被修女的人格感动,也令我觉得自己的生命被唤醒了,只因为那几秒钟的拥抱。
真正的爱是很直接的,真正的修行也是。四念处的修行简单来说就是要人直接地去面对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而不是因为一些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假想,而应该或不得不采取的行为模式。
许多佛教徒在研究佛理的过程中,往往有颇浓的宗派意识或学派意识,只要其他人有一点点和自己的见解不一样,就把其斥为&外道&,或动不动就说别人&不究竟&。而事实上在佛教发展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宗派与宗派间的对立,也是比比皆是。这就难怪许多学佛人会有这样一种性格。以我看来,这种现象就是佛法玄学化的表现了。
喜欢作纯抽象思考的人,每每是极执著的人也最容易和&异己&对立。一旦知道了一点道理就以为自己了不得,而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事实上这一种人哪里真的见到了人生中的事实?真的见到诸法实相的人不会觉得自己和别人有那么不同,更不要说会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了,而越是深入四念处直观人生的修行者,应该更会觉得自己只不过是世上芸芸众生中之一而已。我以为这一点,是很值得修行人反省的。
&教内&往往有数不清的&空有之争&、&究竟之辩&。动辄数十万肓地讨论一个论点,觉得自己是不得不为真理辩争。而事实上是&教外&者完全都不知道这些人在讲些什么,也看不懂。这一种现象的存在,能不承认就是把佛法理论抽高于生活的玄学化现象吗?佛教徒及佛法的宏扬者如不能走出这一个抽象的牢笼,在20世纪末的今天谈宏法,总是&抽象&的。
我觉得整体的佛教修行,该直接探讨更多实际人生中的事,面不应该再去讲太多的纯理论。应该让更多的非佛教徒觉得佛法讲的东西是和他的人生有直接关系的,而不是另一个&星球&上的东西。应该是更落实,而不是更抽象。
这就是我对所谓佛法玄学化的浅述。
(《做个喜悦的人》连载六十)
========================
【静心禅修】微信号:jxchanxiu
传播禅修文化,分享清凉智慧,体悟自在人生!
查看往期文章请点击右上角按钮,进入官方账号,然后点击查看历史消息即可。
菩提念珠请购渠道&&
淘宝店:菩提一叶创意禅礼
北京朝阳寺&法物流通处
地 址:北京.怀柔区.甘涧峪.灵慧山景区
黄山梓路寺&法物流通处
地 址:安徽.黄山市.黟县.宏村
上海范长伟灸草堂
地 址:上海.高平路439号
手机版地址:
微信号:jxchanxiu
传播禅修文化,分享清凉智慧。
TA的热门文章
推荐文摘微信帐号
热门文章排行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1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神通怎么修来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