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财政学公共需求梳理 英文有哪些不尽人意地方

Uninitialized string offset: 2 in /home/wwwroot//read.php on line 81
第一节 财政的概念 一、如何理解财政 (一)从资源配置(产品和服务提供)角度理解财政 ●能用钱在市场买到所需要的一切产品和服务吗? ※在现实生活中发现, 市场并不能满足人们的一切需要。 要保证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经 济的正常运行必须要有国家或政府。 而政府主要通过财政以有别于市场方式来满足市场不能 提供或不适合于由市场提供的各类公共需要。 ●思考题:简单说说财政的主体和作用? 二)从分配的角度进一步理解财政 1、一般性分配 ※ 劳动者――劳动――工资 ※ 资本家――资本――利润(利息) ※ 土地所有者――土地――地租 ●以生产要素为依托的分配称之为一般性分配。由于这种分配是在生产和流通中进行 的,故又称之为初次分配。 ●一般性分配有两大特点: ( 1 )体现自愿性原则; ( 2 )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思考题:一般性分配会形成什么样的分配结果?这种分配结果又有什么不好? 2、财政分配 ※学生在校获得助学金; ※劳动者在失业时获得失业救济金; ※农村和城市困难家庭得到贫困补助; ※种田农民获得农业补贴等; …....。 ●这种以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或分配形式称之为财政分配。 ●由于财政分配是在一般性分配基础上进行的,故财政分配属于再分配。 ●思考题:通过以上学习,请你说出你对财政的简单理解。 (三)财政分配和管理活动 ●思考题:通过你对财政相关部门的观察,请说出财政主要分配和管理活动的内容? ●财政主要有三大类分配与管理活动: 一是筹集财政收入 二是安排财政支出 三是对国民经济监督、管理和宏观调控 ※对财政的收支进行管理和监督; ※制定和运用财政政策和法规对各经济主体行为进行管理与监督; ※运用税收、公债和预算安排对等财政手段对供求、收入分配、经济运行各环节以及经济运 行总体状态进行调节。 二、财政产生和发展 ●思考题:通过上述你对财政的简单理解,想想财政产生必须具备的条件?
●财政的产生,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即:存在财政分配的对象、财政分配的主体和财政 分配的目的。 (一)剩余产品是财政产生的经济基础 (二)国家的存在是财政产生的政治前提 (三)财政产生的根源是公共需求 三、财政的概念和特征 一)财政的概念 ●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和现象。财政的 这一定义包含有三大要素: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这是财政分配区别于其他分配形式的根本标志。 2、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公共需求。这决定了国家和财政产生的根源。 3、财政分配的对象是剩余产品价值。 (二)财政的特征 与一般性分配相比,财政分配有三大特征: ●强制性。财政分配不遵循自愿性原则。 ●无偿性。财政分配不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国家主体性。一般性分配的主体可以不是国家,但不以国家为主体参与的分配不是财政 分配。 第二节 财政学及其西方财政学理论体系 一、财政学及其学科性质 ●财政学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影响的经济学分支。具体说它主要研究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政府活动与财政支出范围;二是财政收支活动对经济影响;三是为政府制定财政 政策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四是如何确保政府行为和财政收支的有效性。 二、欧洲早期的财政思想 财政学从早期对政府收支活动简单描述, 发展到完整的理论体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1、古希腊的色诺芬――《雅典的收入》 2、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课税标准和课税公平原则 三、西方财政理论体系的形成 随着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财政学作为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也逐步形成和发展起 来。 威廉.配第的《赋税论》被益为西方最早的财政学专著。 斯密的《国富论》对国家财政进行深入系统的专题研究,标志着财政理论体系的创立。 私密在《国富论》中第五篇D论君主和国家的收入‖分为三章:支出、收入和公债,三章系统 论述了财政理论,创立了财政体系,其基本观点: ●国家职能越小越好,政府应扮演D守夜人‖角色,支出仅限于国防、司法、公共工程和维护 公共机关的需要。财政收入来自于财产收入和赋税收入两个方面,并以地租、利润和工资三 种收入作为课税划分依据。同时还提出了公平、确实、便利和节约的课税四原则。 四、现代西方财政理论 经济危机爆发, 使得古典经济学失去了解释力, 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经济学逐渐取得了统治地
位。相应地建立起现代财政理论――国家干预主义。 20 世纪 70 年代D滞涨‖出现了反凯恩斯主义的供给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等,也各自提出了财 政理论及其政策主张。 ●思考题:古典西方财政与现代西方财政的根本区别? 第三节 新中国财政理论体系及本书框架
一、新中国的财政理论与体系 中国的财政理论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传统财政学时期( 年) ●D国家分配论‖ 的主要观点: (1)财政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2)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3)财政分配的对象是剩余产品价值; (4)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5)财政分配实质是人们之间一种特殊分配关系 第二个阶段为公共财政学时期(1993 年至今) ●D公共财政‖与D传统财政‖区别。 ●公共财政与我国传统财政的根本区别? 第一,财政活动范围的公共性,即政府或者财政活动应限定在私人或市场失灵领域(不能或 不愿意从事领域) ,也就是所谓公共领域。 第二,财政决策的公共决定性,即政府对什么课税,课多少税,支出的安排,不能完全由政 府特别是领导说了算, 而应该由老百姓, 更多的情况是老百姓选出代表, 组成公共权力机关, 通过认真讨论后投票说了算。 第三,财政收入的公共性(规范性) 。 第四,财政体制的分散性,即财政体制要求采取分级分税的预算管理体制,即分税制,而不 是高度集中财政体制。 二、本书的框架 全书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财政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财政支出 第三部分:财政收入 第四部分:财政管理与体制 第二章 财政学的福利经济学基础 ● 第一节 资源配置与效率 ● 第二节 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实现条件 ● 第三节 市场失败与福利经济学基本定律 第一节 资源配置 一、资源配置
●为满足社会各种需求,对资源的使用进行组合或选择,这个过程,通常叫资源配置。 二、为什么要进行资源配置 ●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与资源的稀缺性矛盾――客观上需要优化资源配置。 ●中国资源的稀缺性 ※全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21.3%.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人均蓄 积量的 1/8。 ※我国探明的石油人均储量不及世界人均量的 1/9,天然气只有世界人均量的 1/20,人均煤 储藏量约 462 吨,远远小于世界平均水平。 ※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有 2400m3,为世界人均水量的 25%,居世界第 119 位,是全球 13 个贫水国之一。 ※我国查明矿产资源储量有 158 种,约占世界的 12%,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 世界平均水平的 58%,居世界第 53 位。据测算,我国 45 种主要矿产资源中,多数矿产资 源供需形势严峻。 在一些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 用量大的大宗矿产资源中, 贫矿和难选矿多, 富矿少,质量差,后备储量严重不足。 三、资源配置机制 (一)资源配置机制由四个主要D部件‖组成: ●决策机制:分散与集中决策 ●信息机制:纵向与横向传递 ●动力机制:物质与非物质激励 ●协调机制:计划与市场价格协调 (二)可供选择的资源配置机制 ●市场机制:含义? ●非市场机制:含义? ※一般的观点是,非市场机制的功能主要在于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 四、资源配置的标准 ●判断资源配置好坏标准――配置效率 ※效率的含义:是指在一定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满足人类需要的状况。 ※配置效率,又称帕累托效率,是指在既定的条件下,当资源配置使得一个人福利的改 善必然使另一个人的福利受损时的资源配置状态。 ※配置效率是关于效率的总体表述,它可以表现为交换效率、生产效率和综合效率,但 又必须以交换效率、生产效率和综合效率的存在为其实现的条件。 第二节 资源配置效率实现条件 一、交换的帕累托效率实现条件 (一)交换帕累托改进 基本假设:一种非常简单的经济,只有两个消费者 C 和 D,消费两种给定数量的商品食 物和服装。C 和 D 的偏好已知,且各用一组传统的无差异曲线表示。我们用埃齐沃斯框图 来分析食物和服装在 C 和 D 间的配置。并探讨实现交换效率的条件。如图所示: 埃奇沃斯框图 练习:请归纳出交换帕累托改进含义 (二)交换帕累托效率 练习:请归纳出交换帕累托效率含义 (三)交换帕累托效率的实现条件 讨论:交换帕累托效率实现条件?
MRSafC = MRSafD=Pa/Pf 二、生产帕累托效率实现条件 (一)预备知识: 1、等产量曲线 2、边际技术替代率 RTSLK=-?K/?L, 当?L 0 时, RTSLK=dk/dL MPK=Q2 CQ1/AB, MPL=Q2-Q1/BC, MPL/MPK= ?K/?L, RTSLK=- dk/dL= MPL/MPK (二)生产帕累托改进 讨论:什么是生产帕累托改进? (二)生产帕累托效率 讨论:什么是生产帕累托效率? (三)生产帕累托效率的实现条件 讨论:生产帕累托效率实现条件? RTSlka = RTSlkf= dk/dL= MPl/MPk 三、生产和交换同时实现帕累托效率的条件 (一)生产可能性曲线 ●预备知识:如何由生产的契约曲线导出生产可能性曲线? ●什么是生产可能性曲线? (二)边际转换率 问题: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若要将苹果产量从 0X 增加到 0Z,意味着什么? 边际转换率:MRTaf=WY/XZ 即该经济能将苹果生产转换为服装生产的比率 (三)引入边际成本的边际转换率 预备知识:什么是边际成本? 用 MCa、MCf 代表苹果和服装的边际成本,则有 WY/ZX= MCa/ MCf,为什么? 边际转换率:MRTaf= MCa/ MCf (四)生产和交换同时实现帕累托效率的条件 讨论:请写出生产和交换同时达到帕累托效率的实现条件? MRSafc = MRSafD=MRTaf Pa/Pf=MCa/MCf ●问题:结合自身观察与体验,请用通俗语言说出 Pa/Pf=MCa/MCf 这一公式的含义。 第三节 市场失败与福利经济学基本定律 (一)福利经济学第一定律 提问: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同时达到帕累托效率标准的条件?这个条件的含义? Pa/Pf=MCa/MCf 满足这一条件的前提:一是不存在垄断,即生产者和消费者是完全竞争的。二是每一商品市 场要存在。
在现实中并非所有情况都能满足上述条件,常见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几种情况: 一、垄断 二、公共商品 三、外部性 四、信息不对称 上述情况表明:市场在这些领域不能有效配置资源需要政府配置。 (二)公平与福利经济学的第二定律 问题:P1、P2 点在交换的契约曲线上,都是有效 率点,而 P 点不是效率点,从分配公平的角度来说 哪一点最好呢? 哪一点最好,帕累托效率标准并不能回答,因为它本身并不足以对各种资源配置进行排序。 关于收入或效用的分配是否公平,取决于人们的价值判断。 若社会强调收入分配公平而不是效率,也许人们对资源配置点 P 比 P1 和 P2 更合意。 总之,市场不能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基于收入分配的考虑需要政府干预。 此外,凯恩斯认为,市场也不能解决宏观经济波动,稳定经济也是政府的责任。 复习思考题:简述市场失败的几种表现? 三)市场不能解决宏观经济失衡 微观的经济效率可以用帕累托效率准则来衡量, 但帕累托效率准则难以用于宏观经济效率衡 量。 宏观上衡量经济效率体系的指标有:物价水平、就业水平和经济增长 凯恩斯认为,自发市场并不能自行趋向于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适度经济增长。因此,政府 或财政有必要在宏观经济效率这一领域发挥作用。 思考题:简述市场失灵几种表现,并说明原因。
第二章 政府与财政职能 第一节 政府透视 ●第二节 政府的经济作用:财政职能 ●第三节 政府失灵 第一节 政府透视 一、政府的特征及含义 第一,政府拥有(被赋予)私人机构所没有的政治权力。 第二,在民主社会,政府领导人是由选举产生的或经过政治程序任命的,从而使其合 法性直接或间接地取决于公共选择过程。 第三,与私人组织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不同,政府不以营利为目的,其行为目标是对社 会福利最大化的追求。 第四,政府有义务为社会全体成员提供公共商品,满足公共需求。 ●问题:由政府的特征概括出政府的含义 二、关于政府的不同观点与国家类型 (一)D机体论‖政府核心观点及其国家类型 个人只有在有助于社会的目标实现时才有价值。这些目标由政府来决定。 与此观点相关国家类型:柏拉图式共和国、国家社会主义、高度集权计划经济国家 (二)D机械论‖政府核心观点 政府是为了促进个人目标的实现而人为创立的东西。政府如何协调有时相互冲突的个
人目标,尚不清楚。 与此观点相关国家类型:自由市场经济国家 (三)折衷的观点 与此观点相关国家类型:混合经济国家――机械论占主导国家、转型国家 第二节 政府的经济作用:财政职能 一、财政职能的界定 (一)财政职能含义 是指财政在一定经济模式下客观上固有的功能。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1. 财政职能是客观存在的,也是财政所固有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 2. 财政职能与财政作用不同。 (二)财政职能的界定 财政职能应定位于三个容易出现市场失败的领域:具体说包括三个方面: 资源配置职能、 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职能。 二、资源配置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 为提供公共商品、纠正外部性以及维护市场竞争的有效性而采取的收入和支出政策赋予 公共财政资源配置职能。 (二)财政配置资源内容和手段 1、消除不完全竞争 2、提供公共商品 3、矫正外部性 4、解决信息不对称 (三)财政配置资源的手段 1、预算安排 2、制度引导 三、收入分配职能 (一)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 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机制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 功能。 (二)收入公平的含义 一是过程公平, 即对所有社会成员参与经济活动的资格都一视同仁, 所有社会成员都按 同一规则参与经济活动, 各人按照其对生产的贡献份额获取相应的收入份额。 这种公平遵循 的是市场原则,故又称市场公平、经济公平或机会公平。 二是结果公平,即强调劳动成果在分配结果上的均等,遵循的是社会道德准则,又称社 会公平 (三)收入分配不公产生的原因 一是财产差异 二劳动能力差异 三是规则或制度问题(资格、权力、行业) (四)收入的核算 ※消费加储蓄? ※现金收入加实物收入(实物价格问题)? ※税前与税后收入(对贫困家庭税收抵免)? ※家庭劳动算不算收入?
※收入测算的时间跨度问题? (五)公平的测量――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 L 为洛伦兹曲线 基尼系数 G=A/B A 是 L 与 OC 围成的面积 B 是三角形 OCD 的面积 基尼系数 收入差距 &0.2 绝对平均 0.2-0.3 较平均 0.3-0.4 较为合理 0.4-0.6 警戒状态 0.6& 危险状态 计算基尼系数简单公式:
Yi 为第 i 个居民的收入,n 为样本个数,I 为第 i 个居 l 民收入从低到高排序的序号。 ●练习 1:一个小区有 10 个居民,年均收入分别为(单位元) ,,,1,1 计算基尼系数并绘制洛伦兹曲线 思考题: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哪一种更能真实反映收入分配的状况? (五)财政调节收入分配手段 1、税收调节 2、支出调节 四、经济稳定职能 (一)经济稳定职能含义 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与增长的职责和功能。 (二)调节手段 财政政策(扩张、紧缩和中性财政政策) (三)调节对象与作用机理 GDP=IP+CP+G+NX ●作用过程略 (四)调节目标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第三节政府失灵 一、政府失灵的含义 政府失灵是指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 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 二、政府失灵的表现 ●短缺或过剩
●信息匮乏 ●官僚主义 ●缺乏市场激励 *政府政策的频繁变化 ●选民不了解 ●不能代表人民的政府 ●缺乏个人自由 (三)政府失灵的原因――公共选择理论 1、政府决策的无效率 ※投票规则的缺陷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 ※政治市场上行为主体动机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 ※利益集团的存在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 2、政府机构运转的无效率 ※缺乏竞争导致的无效率 ※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导致的无效率 3、政府干预的无效率 政府干预必须制定和实施一些法律法规, 可能同时为寻租行为创造了条件。 寻租行为越多, 社会资源浪费越大。 三、政府干预的适度与有效 ●在保证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以政府的干预之长弥补市场调节之短, 同时又以市场调节之长来克服政府干预之短, 从而实现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的最优组合, 即 经济学家所推崇的D凸性组合‖。 (一)政府的有机论 社会被看作是一个自然的有机整体, 每个人都是这个有机体的中的一部分, 而政府可看作是 该有机体的心脏。就像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一样。一个国家也是一个完整的机体,它不像一 台机器,可以拆开以后在装配在一起。个人只有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才有意义。个人利益要服 从整体利益。因此,社会凌驾于个人之上。与这一论点相关的有三种典型模式:一是柏拉图 的理想国。在这样的国家里,只有当公民的活动导向一个D公正‖社会时,它才被认为是符合 需要的。二是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不承认有一个脱离社会的单独的个人领域。三是高度 集权的计划经济国家。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个人只有有助于国家目标实现才有价值, 目标由政府制定, 政府具有完 全理性。否认个人存在的独立的价值。 (二)政府的机械论 政府不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个人为了更好地实现其个人目标而人为创立东西。 正如美国政治家克莱所指出的:政府是一个信托机构,政府官员则是受托人,信托机构和受 托人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设立的。在这一观点支配下的理想的政府应该是一个有限的政 府,其唯一的职能是使其成员免遭人身侵犯。除此之外,斯密还主张政府应建立和维护公共 工程和公共机构。 关于这一观点有两派:一派是自由意志论者,提倡最小的政府,保护人民和国家不受侵犯, 保障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一派是社会民主论者, 政府除了上述职能以外, 还有劳动安全保护, 消除种族和性别歧视,对穷人提供救济等等。 核心观点: 政府是为了促进个人目标的实现而人为创立的东西。 但政府如何能协调相互冲突 的个人目标,尚不清楚。 (三)折衷的观点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人们发现:无视个人利益的D机体论‖实际上是无视和背离了个 人的本性――追逐最大个人利益。结果导致人们言行不一,主动性得不到充分调动,资源配 置低下,从根本上损害了国家和集体利益。另一方面,即使西方极力主张个人主义的国家的 人也认识到, 在国家利益或集体利益得不到保障的条件下, 个人利益也无法得到保障。 因此, 个人利益甚至自己的生命有时也应服从国家, 这样就出现了上述两种观点间折衷的观点。 但 总体上,折衷的观点还是倾向于机械论的观点。给予上述原因, ,当前西方经济思想自然以 个人主义为基本线索,个人及个人需要是主流经济学中的主要焦点。
第三章 公共商品与公共选择 第一节 公共需求与公共商品 一、私人需求与公共需求 (一)私人需求 私人需求是由单个人内在产生的、不依赖于他人而独立存在并得以满足的个人需要。 ?私人需求是因私人的需要而产生的,而私人需要又是分层次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 论 ?私人需求有两大特点: 一是受益的内在性。 二是需求的分散性。 (二)公共需求 1.公共需求含义 公共需求是当众多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时所产生的需求。理解这一定义应注意三点: (1)公共需求并非是一种抽象的需求,而是个人所具有的真实需要; (2)这种需求并非是单个人或少数人的需求,而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多数人的需求; (3)公共需求是一种整体需求。 2.公共需求的特点 ?公共需求满足的受益外在性; ?公共需求的整体性 。 二、公共商品 问题:国防和面包有何不同? (一)公共商品的特征 ● 第一个特征:非排他性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技术上不易排斥他人消费或受益 二是在技术上可以实现D排他‖,但从效率角度看却没有必要 三是在有些情况下,D排他‖ 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但排他成本过于昂贵,经济上不可行。 练习题:分别举例说明。 ● 第二个特征:非竞争性 增加一个消费者并不影响其他人消费的数量,或当增加一个人消费某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时,这种产品就可以说在消费上是非竞争的。 练习题:举例说明公共商品消费的非竞争性。 (二)公共商品的含义 练习题:至少举出五种个公共商品,并说明其原因?
讨论并归纳:什么是公共商品? 1、公共商品含义文字表述 纯粹的公共商品或劳务的严格定义是萨缪尔森给出的 2、公共商品含义的数学表达式 (三)理解公共产品应注意的问题 1、消费相同数量的公共品并不等于人们对公共品的评价一样。 2、许多在传统上不被认为是商品的东西具有公共品的特征。 3、公共品不是绝对的他取决于市场条件和技术状况。 4、与上一点密切相关,一种物品能满足公共品定义的一部分而不能满足另一部分――混合 品或准公共品。 常见的几种情况: ?具有非排它性,但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商品。如上下班时间闹市区的街道。事实上,大部分 混合品在消费上都具有竞争性。 拥挤函数:Ug=G/Na,讨论(略) ?具有非竞争性,但具有排他性商品,通往海滨道路有限的一块海滩。 ?一般来说,具有正外部性的商品都是混合品,教育就是一种典型正外部性商品。 练习题: 1、指出下列商品哪些属于纯公共品?哪些属于混合品?哪些属于私人品?并说明理由。 理发、路灯、拥挤公园、水果、国防、高等教育、技能培训、传染病防治、应用科研、基础 研究。 2、判断下列说话是否正确 (1)人们消费公共品数量一样,并不意味着评价一样。 (2)纯公共品意味着每人消费的数量和质量都一样。 (3)公共品不是绝对的,它取决于市场状况和技术条件。 (4)收入分配具有公共品的性质 练习题: 1、指出下列商品哪些属于纯公共品?哪些属于混合品?哪些属于私人品?并说明理由。 理发、路灯、拥挤公园、水果、国防、高等教育、技能培训、传染病防治、应用科研、基础 研究。 2、判断下列说话是否正确 (1)人们消费公共品数量一样,并不意味着评价一样。 (2)纯公共品意味着每人消费的数量和质量都一样。 (3)公共品不是绝对的,它取决于市场状况和技术条件。 (4)收入分配具有公共品的性质 第二节 公共商品自愿的最优供给 一、公共商品自愿最优供给及其实现条件 (一)庇古的边际分析 庇古采用的是效用方法, 他假定每个人在消费公共商品时得到了利益或效用, 同时每个人为 支付该种公共品而缴纳税收产生了个人负效用(被定义为放弃私人品享受的机会成本) 。 庇古的观点是:对于每个人来说,公共品的最优供给在这样一点上:公共品消费的边际效用 等于纳税的边际负效用。 思考题:如何证明庇古的论点: (二)自愿交换理论――鲍温模型 1、私人品最优供给
假定一个社会只有两个人 A 和 B,且均消费一种私人品面包。两个人的需求曲线、产品的 供给曲线已知。
私人商品有效供给条件: PA=PB=P=MC 练习:运用供求曲线说明私人商品有效供给条件 2、公共商品的效率供给 假设和已知条件与前基本相同, 不同是两人消费某一公共品, 市场有效提供公共品条件推导:
市场有效供给公共品条件为: PA+PB=P=MC G 思考题:市场能否有效提供公产品吗?或者说市场(力量)能迫使每个人流露出自己真实偏 好吗? 免费达便车的问题 把让别人付钱,而自己坐享其成动机称之为免费达便车问题。由于存在免费达便车的动机, 市场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品。公共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是通过公共选择来决定的。 (三)自愿交换理论――维克赛尔与林达尔模型 1、有哪些基本假定?
2、就相同数量的某一公共品,尽量找出一组纳税分额或价格,使其与每一个评价和偏好一 致(每一个人愿意付出价格之和刚好等于该共用品单位成本) 。 3、能实现吗? (四)一般均衡分析――萨缪尔森模型 1、基本假定 2、目标 3、均衡条件 MRTXG=MRSAXG+MRSBXG 4、特殊到一般 ? ni=1MRSijk=MRTjk 二、公共商品的生产和提供者 (一)概念的辨析 ●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 1、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含义 2、公共部门分类 ?行政部门与事业部门区别? ●政府与公共部门
1、政府与公共部门间的关系 2、政府与公共部门区别 ●公有制部门与公共部门 1、公有制部门与公共部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二者关系 ●私人组织与公共部门 (二)生产与提供 ●生产与提供的区别 这种区别意味着什么? ●公共商品的公共提供与私人提供 ?有时候, 一些由公共提供的公共商品也可以从私人那里得到: 如保护、 教育、 司法服务等。 ?究竟用什么标准来选择由谁提供呢? 1、工资和材料的相对成本 2、管理费(不需每个人花时间去垃圾清理事宜,成本分摊) 3、偏好的多样性 4、分配问题:公平观念要求某些商品人人有份 ●公共商品的公共生产与私人生产 一些公共商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但究竟选择私人生产还是公共生产,却存在争议。 ◆一种观点:公共部门管理人员与私人部门经理不同,无须考虑利润,也不必考虑破产与兼 并,故他们几乎没有认真监管企业活动动机。相反由私人生产可以节省成本。 ◆另一种观点: 私人可能为节省成本而降低产品和服务质量。 除非政府能与私人签定一个确 保质量的比较完备合同,但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 ◆还有一种观点:是私人还是公共生产并不重要,关键问题在于是否能引入竞争机制。 ●美国的教育券和湖北 的D以钱养事‖ 第二节 公共需求的决定:公共选择 一、公共选择的基本问题 (一)公共选择的基本问题: 是如何从个人偏好得出一个集体的偏好。 (二)公共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所做出的决策或选择应达到社会整体效用的最大化或促使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不断提高。 二、公众偏好的表达方式 ●公众的偏好表达是在法律和道德规范的约束下,运用自身的各种权利展示自己的需求的活 动和过程 。 ●公众偏好表达最主要的方式是公民投票,它是现代民主社会公共选择最主要的方式。包 括两种具体表现形式: (1)直接民主:全体公民直接投票决定公共事务。 (2)间接民主:公民选出代表,由代表代替公民投票决定公共事务。 三、直接民主:投票的规则 (一)一致性规则 1、一致性规则含义 是指在公共选择过程中,任何一项提案在最终成为公共政策之前必须获得所有投票者的赞 成。
2、林达尔一致同意的程序 就相同数量的某一公共品, 尽量找出一组纳税分额或价格, 使其与每一个评价和偏好一致 (每 一 3、一致同意的困境 一致同意的结果虽符合帕累托效率标准,但在现实中很难做到。原因: 一是要找出每个人都同意纳税分额费时较长,人太多几乎不可能。 二是每个人都必须诚实,愿意表露出自己真实偏好,但现实中不可能。 个人愿意付出价格之和刚好等于该共用品单位成本) 。 (二)投票的多数性规则 1、多数票规则的含义 指在一项提案最终成为公共政策之前必须经过多数投票者的赞成。 大多数情况下都采用该规 则,包括简单多数(N/2)和复杂多数(N2/3) 。 2、简单多数规则:中位选民定理 设想一个社会有三个选民:小江、小红、小丁,他们要在公园规模大(A) 、中(B) 、小(C) 进行选择(见下表) ,表中每一栏表示选民选择排列次序
无论是在 A 和 B 间投票选择, 还是在 B 和 C 间选择,B 均以 2:1 获胜,因此根据多数票 规则 B 获胜,B 中选与投票的顺序无关 中位选民: 是指偏好位于所有选民偏好序列中间的选民。 即一半选民想要的公用品的规模大, 一半的选民想要的比中位选民小。 中位选民定理: 表明只要所有选民的偏好是单峰的, 多数票规则的结果所反映的就是中位选 民的偏好 讨论:举例说明中位选民定理应用价值 选举 公共政策 3、D投票之谜‖ (1) D投票之谜‖的含
在 A 和 B 间选择,B 获胜。在 B 和 C 间选择,C 获胜,在 A 和 C 间选择 A 获胜,三种投 票的顺序得出了三种结果。投票结果与投顺序有关,即出现投票循环。把这种现象称为投票 悖论。 2) D投票之谜‖的解释:偏好与D峰 所谓D峰‖是指投票人效用曲线上的一个点,该点所有相邻点的效用都低于它,即由此点向任 何方向的偏离,都意味着他的效用减少。 如果在投票者的效用曲线上只出现一个峰值,则称为单峰偏好; 如果曲线上存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峰值,则称为双峰(或多峰)偏好。 在单峰偏好条件下,如果对备选方案进行两两表决,就能产生一个最优的决策结果。
若选民中有选民存在双峰或多峰偏好,投票就不会产生稳定结果。即出现D投票悖论‖。 (3)阿罗不可能定理 能把个人偏好变为集体偏好(得到唯一结果)条件: ?选民不能有多峰偏好。 ?必须能对所有结果进行排序。 ?若每个人认为,A 优于 B,则社会排序也必须是 A 优 于B 。 ?必须前后一致,若 A 优于 B,B 优于 C,则 A 必定优 于 C。 ?社会对 A 和 B 的排序只取决于个人对 A 和 B 的排序。 ?排除独裁。 阿罗认为社会能否找到满足上述所有这些条件是 不确定的。故公共选择很难得到唯一结果。 (4)D投票之谜‖之解 塔洛克的研究表明,D投票之谜‖产生的可能性大小,主要取决于投票的人数和可选 方案的个数。这两个数越大, D投票之谜‖产生可能性也越大。但在现实中,这两个数有可 能向相反的方向变化,即出现D投票悖论‖的可能性很小。 即使出现D投票之谜‖这种小概率事件, 也可通过偏好强度的充分显示来破解。 包括: (1) D打分投票制‖来显示投票者的偏好强度 。 (2)允许进行D投票交易‖来显示投票者的偏好强度 。 (三)最优多数性规则与交易成本
最优的多数就是抉择成本与外部成本之和最小的那个多数,在图中就是由曲线(D+E)最低 点所对应的赞成率 N*。 四、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 1.现实中就公共品的数量和规模进行直接的全民投票是非常少见的,比较常见的做法就是, 公民选出代表,并代表选民作出决策。这就是所谓的间接民主。 2.按照前面的分析,公共品的数量和规模通过议员举手表决,最终结果应该是代表中位选民 的议员偏好(想要的数量和规模) 。 这个结论成立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 单峰偏好、 代表真实代表选民的利益而不受利益集团的 影响,政府(官员和公务员)是中立和仁慈的(为人民服务的)等。 3.现实中上述条件并不完全具备,一是政府官员及公务员并不是中立的,他们会追求自身利 益的最大化,二是特殊利益集团往往会形成一股强大力量游说议员、官员和公务员,使结果 符合他们的利益,三是最终结果是政府、议和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 4.以下我们将分析官员、公务员和利益集团在公共决策中行为 (1)当选的政治家 基本假定:选民在政治上具有单峰偏好,选民投票是为了使其自身效用最大化。候选人追求 的是选票的最大化。 在上述假定条件下, 追求票数最大化的候选人会采纳中位选民偏好的计划, 中位选民的偏好
恰好处于偏好分布的中间。 为了说明这一点,假定选民按保守派和自由派排列,并有两位候选人琼斯和史密斯。如图:
模型解释:琼斯选择点 M 点,史密斯选择 S 点。 (略) ,结论:第一、从两党保持接近中间 派的立场来说,两党制趋于稳定。第二、代议制取代直接全民投票对结果没有任何影响。两 党都只是反映了中间选民的偏好。 最终谁赢得大选还取决于:选民是否单峰偏好、意识形态、个性、领导地位、投票参与率。 (2)公务员 公务员的作用:拥有执行政策技术知识和制定计划充分信息、对各种制度了如指掌。 公务员的目标: 由于政策制定依赖于他们的信息、 且政策不可能面面俱到他们在执行过程中 有巨大的操作空间,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官员不可能直接追求金钱利益,往往看中权力、 地位、声誉等,而这些与预算规模呈正相关,因此公务员目标:是预算规模最大化。 要评价上述假设含义,可用以下图形(尼斯卡宁模型)来说明 :
尼斯卡宁模型的基本含义:公务员会努力宣传其活动,以提高提案人对官僚机构收益的评 价,使 V 曲线向上移动,就好象商人作广告一样,如果这种努力获得成功,则 Qbc 的均衡 值就会向上移动。之所以出现这种无效率的局面,其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 3.特殊利益集团 具有共同利益的人联合起来对政府的政策发挥作用 利益集团、政治家和公务员联合起来组成铁三角,促成某项计划的实施。之所以能通过,主 要是官员、公务员和利益集团组织严密,信息灵通。而承担成本的人没有组织起来,甚至连 事实的真向都不知道。另外,由于实行成本分担,他们也不愿浪费时间。 第四章 财政支出总论 第一节 财政支出规模 第二节 财政支出结构 第一节 财政支出规模 财政支出的内涵与外延 财政支出增长的宏观原因 财政支出增长的微观原因 一、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度量 (一)财政支出的绝对规模 1、含义:政府为实现其职能在一个财政年度内耗费的资金总和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财政支出是政府职能和政策的直接反应; 二是财政支出是政府 行为的政府成本。 2、注意的问题 (1)统计口径:预算内支出、预算外支出和制度外支出 (2)一般企业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财政支出的核算通常采用收付实现制; (3)在统计国家财政支出总量时,为避免重复计算,各级政府之间的转移支付不列入财政 支出计算范围。 (二)财政支出的相对指标 1、含义:特定时期的财政支出绝对额与其他相关经济变量的比值 2、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的比较 : ●绝对指标比较直观,它是计算相对指标的基础。但它不能反映财政支出与国民经济其他变 量之间的变动关系。 ●在进行理论分析时,人们通常更注重相对指标。 3、反映财政支出发展变化的三个指标 (1)财政支出增长率:
(2)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
(3)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 二、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 (一)支出的扩张:纵横比较 (二)结论: ●财政支出的比率呈上升趋势,只是有的时期升得快,有的时期升的慢些。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前财政支出比率一直是上升的,而此后发达国家财政支出比率出现 下降的趋势。尽管如此,但不能说财政支出增长的趋势会逆转。原因可能是因政策变动,更 有可能是财政支出相对规模趋于上限。 ●经济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财政支出比率高,尤其是福利国家。 (三)瓦格纳法则 图 4-1 财政支出增长趋势
1、瓦格纳法则的解释 2、瓦格纳法则的三个问题 三、财政支出增长的宏观解释 (一)瓦格纳的解释 1、支出增长的原因 维持性支出: 工业化-市场扩张-市场管理
经济性支出: 工业化-外部性-政府干预 社会性支出: 工业化-收入提高-教育与公共福利需求提高 2、存在的三个问题 绝对规模还是相对规模? 相对规模更有意义 连续性还是阶段性? 适用于工业化时期还是长期趋势 需求决定与供给决定? 瓦格纳只是从需求的角度作了一定的分析,有没有其他原因 (二)经济发展阶段论:D马-罗‖ 1、发展经济学的五个阶段: 早期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消费阶段和生活质量阶段 2、每个阶段有不断出现的新的支出需求 早期: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性支出 中期:对私人投资的补充和公共消费 成熟:社会性支出和转移支出 3、经济发展阶段论主要侧重于支出结构 (三)梯度渐进增长论:D皮-魏‖
(四)公共选择增长论 1、选民: D财政幻觉‖:投票人不能充分理解政府支出增长时税收的真正含义,从而将选票投给实行高 支出政策的候选人。 中间投票人位移:部分投票人缺席投票 2、政党、利益集团: 选票最大化-投票交易-预算最大化 3、官僚: 效用函数-预算最大化-D委托-代理‖-信息优势与激励不足 思考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支出绝对规模与相对规模的变化趋势, 请结合中国财政体制 演变来对这种趋势进行解释。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财政绝对规模与相对规模变化趋势。 四、财政支出增长的微观解释 微观模型分析目的: 是指出那些引起对公共产出的需求因素, 并考虑这些因素对公共服务供 给的影响,由此从微观层面说明公共支出呈现增长趋势。 ?理论模式建立 Ui=Ψ(P,G)……..(1) Xi =?(Li,M)……..(2) Gi=gi(Xi ,N)……..(3) 基本结论:从上述三个函数关系式可以得出公共支出变化的四类原因: (1)对公共部门最终产品需求变化。
(2)投入中间品多少,具体表现为生产过程中投入品组合变化,取决于服务环境变化, (3)人口变化 (4)投入品价格变化 (一)产出水平与财政支出增长 依据中位选民投票定理分析中间投票人的效用函数。 MaxUi=Ψ(P,G) ,Pp+tBi≤Mi t=eG/∑Bi(社会只有一个税收基础,一种税率) 中间投票人需求函数构建: DGi= ΨGi(p,Bi, Mi,t ,∑Bi ) ( p,Bi,Mi,∑Bi 均为外生变量) D0i= ?0i(t) 讨论:哪些因素会导致需求曲线外移? (1)中间投票人的税基减少 Bi (2)中间投票人的个人收入增加 Mi (3) ∑Bi 社会总税基扩大导致税率( t )降低 (4) 另一物品相对价格变化对公用品需求量影响, 即取决于他们是互补还是替代。
(二)服务环境变化与财政支出增长 公共支出水平决定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提供公共服务生产活动组合,而它又会随着服务环 境变化而变化。 服务环境:影响一定产出水平决定量所要求的社会资源和地理变量。
(三)人口变化与财政支出增长 人口统计特征与财政支出 人口规模与财政支出:拥挤函数-较低增长 人口结构与财政支出:教育、医疗、养老 (四)公共品质量与财政支出增长 在其他条件不的条件下,公共品质量提高需要更多的投入,即要求更高的财政支出。如教 育服务。 (五)相对价格与财政支出增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共部门的成本相对于私人部门的成本更高。 部门的划分:劳动是否是最终产品 进步部门:物质生产部门 非进步部门:劳务服务部门 不同的技术进步率、劳动生产率和工资增幅 劳动力市场均衡使非进步部门工资率提高, 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意味着单位产出劳动成本 更大。 需求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 第二节 财政支出结构
一、按政府职能分类 政府职能包括三个方面: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职能,相应地财政支出可以分为以下三 类。 ●维持性支出:是指政府为维持公共安全和宪法秩序的支出。 ●经济性支出:是指政府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保持经济稳定用于经济发展方面的支出。 ●社会性支出:政府为满足社会公众非物质需求而安排支出(科教文卫、社保和环保) 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分析政府职能的变化 二、按支出是否获得等价补偿分类 购买支出(消耗性支出) : 是指政府按照有偿原则, 在市场上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包括政府部门的消费支出和投资 支出。 转移支出: 是指政府单方面地、无偿地支付给其他经济主体的财政资金。包括各种财政补贴支出、社会 保障支出和利息支出等。 这种分类具有较强的经济分析意义,能表明公共支出在哪些方面对经济产生了影响。 ●购买支出显示出政府配置资源的作用,对社会生产和就业产生直接影响。一方面它消耗了 社会资源,成为总需求的组成部分,其规模的变动对社会经济总量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在 购买数量既定下,支出结构变动对资源配置结构产生影响。对经济效应具体表现为:挤出效 应(含义)和拉动效应(含义) 。同时对收入分配产生间接影响。 ●转移支出显示政府在公平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直接影响了收入分配的格局。同时通过收 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对社会生产和就业(资源配置)也产生间接影响。 三、按支出的用途分类 根据 2007 年实行新的预算支出分类方案,按功能支出分为 17 类: 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 业、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工 业商业金融等事务、其他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目前分类基本上与国际接轨。这种按功能分类方法又称预算分类,主要是便于资金管理。 四、按财政支出的受益范围分类 一般利益支出: 指全体社会成员均可受益的支出,如国防、行政管理等纯公共商品支出。 特殊利益支出: 指部分特定的社会成员受益的支出, 如由文教支出、 经济建设投资等形成的混合商品支出和 转移支出。 这种分类, 可以了解财政支出的最终归宿, 从而分析财政支出在收入再分配方面的具体影响。 各种分类方法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购买支出 第一节 维持性支出 第二节 经济性支出 第三节 社会性支出 第一节 维持性支出 一、国家管理支出
(一)含义及内容 财政用于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外事机构的支出。 ●2007 科目调整后,该项支出纳入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和公共安全等支出中。 (二)特点 问题:根据其特点说说财政安排国家管理支出要注意哪些问题。 (三)影响国家管理支出的因素 (四)国家管理支出效率 1、内部效率 ●含义 ●国家管理支出规模与效率关系 ●导致内部效率不高的原因 2、外部效率 ●含义――经济效率 ●国家管理支出规模与经济效率关系 (五)我国国家管理支出 ●按旧分类方法,我国国家管理支出规模动态变化 ●按新分类支出的口径:2010 年一般公共服务占总额 17.1%,外交支出占总额的 0.43%,公 共安全支出占总额的 7%,合计占 24.54%。 ●我国行政管理支出规模过大吗? 1、从人员经费角度,即财政供养人口问题 ※一种观点古今比较,供养人口过多,机构臃肿到了极限。 ※另一种观点与国外比较,规模过小。 ※第三种观点认为主要是退休人员过多? 结合实际,你认为你工作的县财政供养人员过多吗? 2、从公用经费角度 你如何看待D四公‖的现象,如何治理? ※公车私用 ※公款吃喝 ●是否公平? 行政经费失控是对民生的根本危害,建设D民生财政‖必须根本控制行政支出。 二、国防支出的特点 (一)含义及内容 是为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安全需要的军费支出。 内容: 包括国防费(部队生活、装备购置和维护管理、军事行动作战、部队训练和教育) 、国防科 研事业费、民兵建设费(民兵事业费和装备购置) 、动员预编经费和专项工程费等。 (二)特点 纯公共品 需求的外生性与供给的内生性 资本与技术密集型 (二)国防支出的影响因素
●政治因素 ●经济因素 ●经费使用效率 ●兵员制度 (三)国防支出的经济效应 ●促进高新技术发展 ●增加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国防支出结构变化影响国家经济结构 第二节 经济性支出 一、基础产业投资 (一)含义、作用及特点 1、含义:基础设施(交通、通讯、水利设施和城市公用设施)和基础工业(能源和原材料) 2、作用:第一,推动经发展;第二,促进社会公平。 3、特点 ●基础性 ●自然垄断性(固定成本大,变动成本小、在设计产量未达到前平均成本递减) ●混合品的属性 (二)政府介入基础产业依据 ●存在市场失灵 ●融资困难 (三)基础产业投资规模 (四)政府介入方式 1、直接投资,无偿提供 2、直接投资,非商业性经营(低价收费) 3、间接投资,商业性经营 政府提供贷款,私人按商业方式投资和经营 4、公私共同提供 ●BOT:鼓励和吸引私人投资,以弥补政府投入不足 ●TOT:引入私人高效率管理方法 5、财政投融资 二、 农业投资 (一)政府为什么要投资农业 1、农业的基础地位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农业为人类提供了最基本的生存资料; ●农业为工业提供了最重要、最基本原材料; ●农业又是工业生产的主要的市场之一。 (2)农业发展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前提 ●为工业化提供了原始资本; ●为工业化提供了剩余劳动力; ●工业化又是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前提和内容。 (3)农业稳定是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重要因素。 2、农业的特殊性 (1)农业面临双重风险:市场风险与自然风险。
(2)农产品市场是一种典型的发散型蛛网市场。 (3)农业比较利益低。 发散型蛛网市场 (二)稳定、发展农业的政策措施 1、农业产业化与市场化 2、稳定农产品价格 价格管制 价格平准 3、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农民负担 问题:近几年我国政府在这方面采取了那些具体措施? 4、增加农村公共品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问题:我国在哪些农村公共品供给方面还需要加强? (三)政府投资的对象 1、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投资 2、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投资 第三节 社会性支出 一、教育支出 (一)政府或财政为什么要介入教育 ●公共性,义务教育属于纯公共品,非义务教育具有很强外部性。 ●公平,接受起码的教育是人的基本权利。 ●资本市场的不完善。教育是一种投资,但教育很难得到商业贷款 (二)财政如何介入教育 1、义务教育政府免费提供,免费年限及程度因财力而异。 ●教育晃侍狻 2、非义务教育实行成本分担,分担份额考虑因素:财力、家庭承受能力,专业属性,国际 比较等。 私立与公立并存,但国外私立都是非盈利机构,财产基本属于国家,国家对私立院校提供补 助。 ●中国私立高校产生与发展前景? (三)中国教育现实问题 1、中国教育的分类 2、中国学校教育存在问题 1)高等教育扩招后质量下滑 ●民众感受? ●D钱学森之问‖ ●规模与结构问题,办学定位不清楚。 2)高级中等教育 ●普高的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与择校和高收费问题 ●职业高中缺乏吸引力? 3)义务教育
●非均衡问题,包括地区间、城乡间、校际间、群体间。 4)学前教育 ●入学机会问题 3、如何解这些问题? 1)高等教育:目前财政部门与教育部门搞了两个专项:D本科质量工程‖,D拔尖人才培养工 程‖。 这些措施能解决D质量问题‖吗? 2)高级中等教育 主要措施是加大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给钱能解决问题吗? 3)义务教育 目前正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 一是老百姓所需要的义务教育就是办学条件?二 是投入等于质量吗? 4)学前教育 要汲取普及义务教育的教训。 二、医疗卫生支出 (一)政府或财政为什么要介入医疗卫生服务 第一,公共品。安全饮用水、传染病和寄生病的卫生处理和病菌传播媒介控制。 第二,外部性。传染病治疗、妇幼保健、计划生育。 第三,信息不对称 。包括两个方面: ●医生和患者之间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后果? ●商业医疗保险公司和投保者间信息不对称。后果? 第四,公平。生存与健康是基本人权。政府不管后果师生么? (二)政府或财政如何介入? 1、基于公共品和外部性医疗服务,即公共医疗卫生,应由政府完全提供,是财政基本职责。 方式有两种:一是建公立机构提供服务,二是出钱购买服务。 2、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一般医疗服务 ,政府主导建立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险制度。同时对医疗 服务机构采用规制和信息披露、监督。 ●你知道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吗? 3、第三,基于公平医疗服务,对象主要是困难家庭,介入方式:资助进入医保,提高自负 费用补助标准。 (三)中国医疗卫生改革,简称D新医改‖ 1、改革背景 现实问题与国际趋势: 医疗保障体系走向全民覆盖, 其中政府在医保筹资中扮演积极而有效 角色。医疗服务递送体系走向有管理的市场化,其中政府以购买者、监管者和推动着角色参 与到医疗市场中。 2、近期任务( 年) 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五是推进公立医 院改革试点。
3、 为了实现改革的目标,
年各级政府需要投入 8500 亿元, 其中中央政府投入 3318 亿元。 4、取得成效 ●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 ,三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经覆盖了超过 12.6 亿人 。 ●提高保障水平 ,制度内的报销比例都达到了 60%。 ●集中解决了一批突出的历史遗留问题。关闭破产企业的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 。 5、今后任务 ●继续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政策范围内的报销比例,力争达到住院大病报到 70%左右。 ●提高封顶线,最高支付限额达到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可支配收入 6 倍 ,且不低于 5 万 元 。 ●普遍开展门诊统筹,扩大受益面至 50%。 ●提高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的工作 ,如儿童的两种疾病、妇女的两癌 。 6、总结 从财政视角新医改特点:一是公共筹资功能强化,远超印度。二是政府预算医疗卫生投入大 幅增加,三是政府财政卫生支出补需方得到强化。 第七章 转移支出 --谁有难,政府帮! 第一节 社会保障支出 第二节 财政补贴支出 第一节 社会保障支出 一、社会保障的含义与构成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三、社会保障的功能 四、社会保障基金 五、社会保险模式 一、社会保障的含义与构成 概念: (social security) 是国家和社会为帮助社会成员克服物质生活困难,依法进行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活动。 内容: 社会救济 社会保险 社会福利 1、 社会救济 概念:第一(最低)层次 也称社会救助,是提供最低生存保障的制度体系 内容: 贫困救济 自然灾害救济 其他特殊救济:如病残等 特点: 免费
受益人的选择性 2、 社会保险 概念:第二(核心)层次 按保险原则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体系。 内容: 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 特点: 强制性 权利义务对称性 3、 社会福利 概念:社会保障体系的第三层次 改善和提高人们(物质与非物质)生活质量的制度体系。又称D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内容: 职工福利:劳保、工休、文娱 老人福利:D养、乐、学、为、终‖ 儿童福利:抚养、教育 妇女福利:生育、就业 残疾人福利:就业、文教、残疾人设施 二、 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阶段:(19 世纪 80 年代) 发源于德国威廉二世实行的社会保险; 伴随工业社会发展而出现,有两个条件: 生产力发展 社会矛盾加剧 成熟阶段(20 世纪上、中叶) 背景:大危机、黄金发展期 内容:福利国家――D从摇篮到坟墓‖ D收入均等化、就业充分化、福利普遍化、设施体系化‖ 调整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 调整阶段 背景:D滞胀‖、D福利病‖、D新保守主义‖ 财政危机 效率受损 管理成本提高 调整措施 : 提高费率,广辟来源; 削减项目、降低标准; 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 鼓励发展商业性保险; 调整社会保险模式。 三、社会保障的社会经济功能 (一)社会保障的社会性功能 ●社会补偿功能
社会保障的补偿功能主要体现在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险两个方面。 社会救济保障人们最低生 活水平, 具有扶贫的功能。 社会保障是对劳动者在其生命周期遇到各种失去收入风险后进行 的一种补偿。 ●社会稳定功能 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安全体系具有稳定社会生活的功能。 因为人们生活无保障是导致社会不 安东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公平功能 社会保障通过其资金的筹资和待遇的给付, 把一部分高收入社会成员的收入转移到另一部 分生活陷入困境社会成员手中,到达了促进社会公平的目的 (二)社会保障的经济功能 ●调节投融资功能(体现在资金运用上) ●平衡需求功能(内在稳定器功能) ●收入再分配功能 ●保护和配置劳动力功能 四、社会保障的筹资模式(养老金筹资模式) ◆现收现付制 隔代赡养、受益基准 ◆完全基金制 自我赡养、供款基准 ◆部分基金制 个人账户与统筹账户相结合 个人账户与统筹账户相结合简称为统帐结合 ●个人帐户:按本人缴费工资 11%的数额为职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帐户(8%来自个 人的工资,3%为企业划入部分) 。 ●社会统筹部分:按企业支付工资总额的 20%缴费,扣除企业划入个人帐户部分,余额划入 社会统筹帐户。 ●建立初衷是通过社会统筹部分解决D老人‖和D中人‖养老金问题,逐步消化养老体制改革留 下的遗留问题, 通过个人帐户的投资与管理为新人积累将来的养老金, 可以在缴费率不提高 很多的情况下平稳过渡到完全基金制模式 ●存在问题:社会统筹部分入不敷出,个人帐户空帐运行,覆盖面窄,缴费率不统一,农村 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缓慢。 五、社会保障资金 (一)预算管理 1、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 ◆社会保障税(费)收入;◆各项社会福利基金收入; ◆国内外捐赠收入;◆社会保保障基金投资收益及利息收入;◆财政经常预算补充收入。 ◆国有资产预算补充收入。 2、社会保障支出内容 (二)社会保障基金运用与投资 社会保障预算:专款专用 贮备金的要求:增值和保值 在遵循投资的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原则下可以投资股票等 第二节 财政补贴
一、财政补贴的含义 一国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及制定的方针政策, 为达到特定的目的, 对指定事项 由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补助支出。 二、财政补贴的性质 (一)财政补贴与社会保障相同点 从政府的角度,二者都是一种转移性支出,其支付都是无偿的;从领取补贴者角度来看,和 社保一样,无论得到什么样补贴,都意味着实际收入增加,经济状况较前有所改善。 (二)财政补贴与社保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同相对价格体系的关系上。 财政补贴总是与相对价格变动联系在一起:或者是补贴引起价格变动,或者是因价格变 动而得到补贴。社会保障不与产品和劳务价格发生直接关系(不排除有间接关系) 。 因此,财政补贴有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影响,而社会保障很少有 这种影响。 三、财政补贴的分类 ●财政补贴可以根据不同标准来分来。 (一)从补贴的对象来划分,分为个人补贴和企业生产经营补贴。 (二) 从财政补贴列收列支的不同方法来划分, 可分为财政直接列入支出和冲减财政收入两 种方法。 (三)从财政补贴的环节来划分,分为生产环节补贴、流通环节补贴和消费环节补贴。 (四)从财政补贴的经济性质来划分,分为生产补贴和生活补贴。 (五)从财政补贴的透明度来划分,分为明补和暗补。 我国根据政府预算对财政补贴分类 (一)价格补贴 是指国家财政在商品购销价格倒挂的情况下,对工商企业支付的补贴和购销价格顺挂情 况下对消费者支付的提加补贴。 (二)企业亏损补贴 是指国家为使国有企业能够按照国家计划经营一些社会需要但由于客观原因生产经营中 将出现亏损的产品,而向这些企业拨付的财政补贴。 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的区别? (三)财政贴息 国家财政对使用某些规定用途的银行贷款企业,对其支付贷款的利息提供的补贴 (四)居民生活补贴 非常时期,为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政府给予居民补贴。 (五)税收补贴(税式支出) 是对减税、免税、退税税收抵免等税收优惠政策措施统称。功能与一般补贴相同。 四、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 (一)财政补贴对需求的影响 影响需求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目标:分析补贴对消费者最佳购买数量的影响程度 1、暗补对需求影响见图 1 2、明补对需求影响见图 2 (二)财政补贴对供给影响 财政补贴对供给结构改变是通过改变企业购进产品的价格 (销售价格加补贴) , 从而改变 企业盈利水平发生的。
如,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补贴,使从事农业生产有利可图,农产品供给就会自然增加。而 农产品的增加又会进一步改善我国的供给结构。 五、财政补贴的作用 积极和消极作用(自学 p133-134) 六、财政补贴的合理运用(自学 p134-135) 第八章 财政收入总论 第一节 财政收入概述 第二节 财政收入规模 第三节 财政收入结构 第一节 财政收入概述 一、财政收入含义 财政收入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需要,在一定时期内以一定方式取得的可供其支配的财力。 ●财政收入的历史形态 财政收入形态经过演变过程, 早期自然经济时期, 主要为食物和劳役, 封建社会后期为货币、 食物和劳役,商品经济时期主要为货币(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有劳役、食物和货币三种形态) 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方式和依据 凭借政治权力;以债务人身份按照信用原则;凭借资产所有权;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基金和批准使用国家某些资源收取一定费用。 ●财政收入对经济有广泛的影响 财政收入规模、构成、方式等,对收入分配格局、经济主体行为选择、商品供需结构以 及经济活动总量等,均会产生广泛的影响。这就要求政府要慎重考虑收入政策。 二、财政收入的分类与结构 分类目的在于了解财政收入结构, 进而可以分析现行税制合理性。 财政收入按不同标准可以 分为多种类型,并形成多种类型结构。何谓结构? (一)财政收入的形式分类与结构 税收 非税收入 国有资产收益 公共收费 债务收入 其他收入 捐赠收入 罚没收入 (二)财政收入来源分类与结构 一是根据财政收入来源所有制不同,将财政收入分为:国有制经济收入、股份制经济收入、 私营经济收入、个体经济收入。 ●二是根据财政收入来源部门不同,财政收入分为两个亚类: (1)按传统部门分类 :农业、工业、商业和其他行业财政收入 (2)按现代部门分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财政收入 ●三是按财政收入来源地区分类:如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财政收入 (三)财政收入的管理要求分类与结构 1、预算内收入 2、预算外收入 ●是指按国家财政制度规定,可以不纳入预算管理,由各地区、各部门或单位自收自支、自
行管理的财政资金。 3、D制度外‖财政收入 ●由政府部门的非财政性收费、摊派、集资形成,在性质上既不属于预算内也不属于预算外 的财政性收入 第二节 财政收入规模 一、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 1、绝对规模 (1)指标是财政总收入,内容包括全国财政总收入、中央和地方各自本级财政收入、中央 对地方转移支付等。 (2)作用: 适用于财政收入计划指标确定、 完成情况的考核以及财政收入规模变化的纵向考察 (价格调 整) 。用作静态和个量分析。 2、相对规模 (1)作用 衡量财政收入的水平、分析财政收入的动态变化以及对财政收入规模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 常用于动态和总体分析。 (2)指标 财政集中率 二、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一)经济技术因素 1、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关系 2、实证分析:一个国家纵向比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横向比较 (二)收入分配政策和体制因素 1、体制与收入分配政策:不同经济体制有不同收入分配政策,如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国家。 2、同一经济体制不同收入分配政策国家 (三)价格因素 (四)财政政策 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因素 第九章 税收原理 第一节 税收概述 第二节 税收原则 第三节 税收负担 第四节 税收效应 第五节 最优课税理论 第一节 税收概述 知识点 一、税收的含义与特征 二、税收要素 三、税收分类 一、税收的含义与特征 (一)税收的含义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 以政治权力为基础, 按预定标准向经济组织和居民无偿课征而 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
理解这一概念应把握三点: 第一,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取得财政收入一种方式。 第二,国家征税凭借的是政治权力(财产权力和政治权力) 。 第三,税收是一个分配范畴,体现特定分配关系。 (二)税收特征 第一,税收强制性 ●税收分配关系建立具有强制性,通过立法程序确定,国家依法征税,纳税人依法纳税,不 允许有任何超越税法的行为。 ●税法征收过程具有强制性。税法从征纳两个方面进行规范、约束、保护和巩固这种分配关 系。 第二,无偿性 ●国家征税并不具有D等价交换‖的性质, 国家征税不构成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第三、固定性 征税对象、纳税人、征税标准等预先通过法律固定。是税收区别于罚没、摊派等财政范畴重 要标志。 二、税收要素 (一)纳税人 纳税人 自然人 法人 负税人 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关系 (二)课税对象 课税对象:是税法规定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依据,是税种间区别的根本标志。注意三个 概念: 一是税源;税收经济来源和最终出处 二是计税依据又称税基: ◆按一定标准对课税对象予以度量结果。税基 X 税率=应纳税额。 ◆计税依据:一是按价值量计算,二是按实物量计算。 三是税目:课税对象具体项目 ◆解决一种税征税的范围,反映征税的广度。 ◆解决对课税对象的归类 (三)税率 税率是应征税额与课税对象的比例,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 税率种类 1、比例税率:同一课税对象不论数量大小按一个比例征税。分统一说率和差别比例税率。 适用流转税 ●差别比例税率一个税种固定不同比例税率,又分为产品差别税率、行业差别税率和地区 差别税率。 2、累进税率:含义。适用个人所得税。 ●全额累进税率 ●超额累进税率 3、定额税率:按课税对象的实物单位直接规定固定税额,而不采取征收比例形式。一般运 用从量定额计征。如燃油税、土地使用税等
(四)减税免税 税基式减免 起征点:税法规定课时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限额。 免征额: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于征税的数额。 二者区别? 税率式减免 税额式减免 三、税收分类 ( 一)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 商品税 所得税 财产税 资源税(资源税,土地使用税) 行为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屠宰税、印花税) (二)按税负能否转嫁为标准分类 直接税 税收负担不能转嫁或难以转嫁的税种 如所得税、财产税 间接税 税负能够转嫁或易于转嫁的税种 如商品税 (三)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
(四)按课税标准分类 从价税 以课税对象的价值为计税标准 实行比例课税或累进课税 从量税 以课税对象的实物量为计税标准 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车船使用税 (五)按税种的隶属关系分类 第二节税收原则 一、税收原则含义 税收原则是政府在设计税制、实施税法过程中所遵循的准则,也是评价税收制度优劣、考核 税务行政管理状况的基本标准, 它决定政府对什么征税 (课税对象) 、 征收多少 (课税规模) 、 怎样征收(课税方式和方法)等。 二、税收原则的演变
三、现代税收原则 (一) 财政原则 一国税收政策的确定及税收制度的构建变革,应保证国家财政的基本需要。 ●如何实现税收的财政原则呢? (1) 充分原则 合理选择主体税种。 (2)弹性原则:税制设计应具有较好的弹性 税收弹性:税收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 (二)公平原则 1、税收公平含义 ●横向公平 ●纵向公平 2、税收公平的衡量标准 ●受益标准:燃油税、车船税、社会保障税 ●能力标准 (1)收入:所得税 (2)财产:财产税 (3)支出:消费税 (三)效率的原则 1、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是指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在保证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应有利于 经济发展,力图对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 2、税收行政原则,涉及税制本身问题,所以又称税收的制度原则。 3、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即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 置状况;如果课税改变了消费者生产者市场行为,就会改变私人部门原来(税前)的资源配 置状况,这种改变就被视为税收的非中性。 ●明确税收超额负担是理解中性的一个重要途径。税收超额负担,是指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 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 第三节税收负担 一、税收负担的含义 ●税负是指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所承受的经济负担(不包括超额负担) 。 ●税收负担的分类 (1)从不同的经济层面可将税负分为宏观税收负担和微观税收负担。 (2)从具体的表现形式可将税负分为名义税收负担和实际税收负担。 二、合理税收负担水平 (一)经济发展标准 ●拉弗曲线 1、用文字描述 拉弗曲线。 2、解释 CD 段曲线。 3、基本结论。 (二)政府职能标准 ●合理税制设计
三、税负转嫁与归宿 (一)税负转嫁与归宿的含义 1、税负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 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2、税负归宿是指经过转嫁后税负最终落脚点。 3、税负转嫁与偷逃税区别。 (二)税负转嫁方式 1.前转方式 2.后转方式 3.税收资本化 税收资本化为何得以实现? 4、混转 (三)税负转嫁与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 根据图回搭下列问题: 1、指出税负归宿。 2、何谓无关性定理?如何证明? 3、征税对市场产生了扭曲吗?指出社会福利损失或超额负担。 (四) 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 ●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 ●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 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 ●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难以转嫁。 ●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 ●从价课税税负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易转嫁。 (五)我国的税负转嫁 (一)深入研究税负转嫁的机理有重要意义 (二)税负转嫁和制定税收政策及设计税收制度有密切关系 。 (三)税负转嫁会强化纳税人逃税的动机。 (四)自然垄断行业的税负转嫁居于优势。 (五)提高所得课税比重,缩小税收转嫁的范围和空间 (六)实行价外税,有利于增强商品课税税负归宿的透明度 在价格可以自由浮动的前提下,税负转嫁的程度,除价格外还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常因供求 弹性的大小、税种的不同、课税标准不同、课税范围的宽窄以及企业所处行业地位等不同而 各异,但是也存在一般性的规律。 4. 我国的税负转嫁 我国过去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以及相应的计划价格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下,税负转嫁的 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都是不存在的。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 业不仅存在税负转嫁的动机, 而且也具备了充分的税负转嫁的条件。 只要存在税负转嫁现象,
它就会对社会生活产生广泛的影响,而且可能发挥不同的效应。因此,对税收转嫁问题不能 回避和忽视,应当利用它的积极作用,限制或防止它的消极作用。税负转嫁在我国是由于经 济体制转换带来的新问题,也是我国税收理论和实践正在探索的一个新课题 第四节 税收效应 一、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二、劳动供给效应 三、储蓄效应 四、投资效应 一、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一、基本概念 1、收入效应 由于征税使纳税人的收入水平下降,而对其的商品购买和消费行为的影响。 2、替代效应 国家实行选择性征税,导致了商品相对价格变动,由商品相对价格变动对纳税人的经 济行为的影响。 ●税收的收入效应是中性的,而替代效应则是非中性的。究经济效率而言,征税避免 影响商品相对价格,否则会影响资源配置而产生超额负担 。 二、图形说明――以对某种商品课税为例 二、劳动供给效应 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收入效应: 表现为激励纳税人更多地工作 替代效应: 表现为减少劳动供给 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两种效应的影响方向是相反的,两种效应相抵后的净效应取决于经济、 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 三、储蓄效应 税收对纳税人储蓄行为的影响 收入效应: 纳税人将减少当期消费而增加当期储蓄。 替代效应: 纳税人以扩大当期消费来替代储蓄。 税收对纳税人储蓄行为选择的影响方向是相反的,实际结果受纳税人对消费的时间、偏好、 税制以及纳税人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四、投资效应 税收对纳税人投资行为的影响 对纳税人投资预期收益的影响 收入效应:使纳税人为了实现既定的收益目标而增加投资 替代效应:造成纳税人以消费替代投资。 对纳税人投资风险因素的影响 是否允许纳税人用投资亏损抵销投资收益 最终影响取决于不同因素的相对影响力度 第五节 最优课税理论 一、最适课税理论的基本命题
二、最优课税的基本目标 三、最优课税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最适课税理论的基本命题 研究政府如何以最经济合理的方式来筹集税款,实现效率与公平。 最优税收: 是依据税收中性原则设置和征收的, 不产生税收额外负担或不造成任何经济扭曲, 且符合公平原则的税收。 次优税收: 是指在满足政府一定收入规模的前提下, 课税所导致的效率损失或超额负担最小 的税收。 二、最优课税的基本目标 内在优化目标 按受益课税 对需求和供给弹性小的商品和生产要素课税 采用征税范围广的税种和单一税率 外在优化目标 矫正外部效应 限制产业垄断 鼓励风险投资 三、最优课税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直接税与间接税的相互配合 直接税和间接税在功能上是相互补充的 直接税―公平 对市场影响较小 间接税―效率 对市场影响较大 一国税制中,究竟是以所得税还是商品税为主体,取决于政府收入目标、税收征管能力和税 收政策中公平与效率目标的权衡等因素。 (二)最适商品课税理论 研究如何设计商品税税率,使税收的额外负担最小。 ◆拉姆齐法则: ◆逆弹性法则: 商品税税率的高低应与商品的需求弹性大小呈反比 D逆弹性法则‖的局限性 政府的信息把握能力 税收的税收征管能力 忽略了公平原则 拉姆齐法则的推导 ◆基本假定: 只有两种商品 X 和 Y,且互不为替代品(任何一种商品价格变化只影响自身的需求) , 且税收完全由消费者承担。 ◆目标: 对这两种商品课税,为了在总体超额负担最小化的情况下筹措收入,应当如何来确定 X 和 Y 的税率? ◆基本原理: 要使总体超额负担最小化, 要求从每种商品筹措到最后一员钱的收入边际超额负担相等。
否则,可以通过提高边际超额负担小的税率,来降低总体超额负担。 ◆问题转化: 超额负担最小化的商品税率设计,转化为求每种商品的每征收最后一元税收的边际超额负 担。 ◆税率提高 1 单位,产生的超额负担为: S△ fec- S△ abc=S 梯形 fbae=1/2 △ x[ux+(ux+1)] = △ xux+ 1/2 △ x= △ xux= △ X (三角形相似)…(1) ◆税率提高 1 增加税收为: X2(UX+1)-X1UX=X2- △ xux=X1- △ X ……(2) ◆增加一元税收的边际超额负担为: (1)/(2)= △ X /X1- △ X 按照同样的办法,可以求出每增加一元 Y 的税收产生的边际超额负担为: △ Y /Y1- △ Y 要使总体负担最小, 两种商品税率设计应满足条件为: 从最后增加一元收入的边际超额负担 相等,即△ X /X1- △ X =△ Y /Y1- △ Y , △ X 和△ Y 很小,意味着△ X /X1= △ Y /Y1 ●所谓拉姆齐法则:为了使总体超额负担最小,税率确定应当使各种商品的需求量按相同比 例减少。 练习题:根据拉姆齐法则导出逆弹性法则: tx/ty=ey/ex (三)最适所得课税理论 最适所得课税所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设计所得税率才有利于实现税收的公平与效率 实现收入分配最公平的所得课税及其缺陷 最优的税率结构应使收入再分配增加的边际福利 (效用) 与累进税制削弱激励机制造成的边 际效率损失相等。 倒DU‖型的所得税税率模式与比例税率 (四)最适税收征管 税收征管的难易程度 征税成本的高低 本 章 小 结 1、税收既是财政收入的支柱 ,又是宏观调控最重要的杠杆。税收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 定性三个特征。 2、税收制度的基本构成要素主要有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等。以流转额、收益所 得额及资源、财产、行为进行课税均具有不同的财政效应、社会经济效应和社会行政效应 。 3、现代税收的原则财政原则、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公平原则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 效率原则包括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率。税收的公平与效率原则是辩证的统一。 4、决定税收负担水平的因素有经济因素、国家职能范围、税收在各种财政收入方式中的地 位、税制因素、非正常因素;税收负担根据不同的分类可分直接负担与间接负担、名义负担 与实际负担、宏观税收负担与微观税收负担;税负转嫁的基本方式有前转、后转;税负转嫁 的条件有商品供求弹性、课税范围的广度、生产经营者谋求利润最大化的策略、生产经营的 垄断程度、商品价格的管制力度。 税收负担计算公式 税负转嫁与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 商品的供求弹性与税负转嫁
文档资料库一直致力于帮助更多的人得到更多更有价值的学习资料。如果您有关于本站的任何意见,欢迎可随时与我们的客户服务人员取得联系。
赞助商广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财政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