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人才培养方案工厂需要掌握哪些技能的电气人才?

东莞首家无人工厂:原需650人的工作现仅需60人_新浪广东_新浪网
  5月5日,广东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车间,机器手在进行手机部件的抛光作业。 南都记者 梁清 摄
  【编者按】
  今年年初,东莞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的意见》,其中一个重要的创新性举措,就是加速开启“机器换人”时代、深化“机器换&人”专&项&行动,以促进“机器换人工”、“自动换机械”、“成套换单台”、“智能换数字”来实现企业的提质增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今,越来越多的东莞企业开始试水“机器换人”,转做“无人工厂”、“智能工厂”。或许,对于用工短缺的东莞制造业而言,这是一个不错的转型。
  南都讯&记者梁锦弟 6台机械手和3名普工组成一条生产线,10条生产线一天24小时马力全开,原本需要650人的工作如今只需60人……这是南都记者日前在松山湖一工厂车间看到的景象。据了解该企业去年10月正式启动“机器换人”项目,首期计划投入1000台机器人,力争打造东莞第一家“无人化”的智能工厂,目前已经投入100多台机器人。
  现场:计划投入1000台机器人
  5月5日中午,广东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车间内,几台自动抛光机器人正在运作,正为某品牌的手机中框打磨抛光。6台黄色的机械手和三名普工组成一条生产线,10条生产线全部启动,60台机械手负责打磨工作,30名工人分别负责卸夹、取料、装夹。
  “传统手工打磨抛光需要650人,现在60人就够了,而未来的目标将人工降至20人以内”。广东长盈总经理任项生表示,机械手可以连续不间断生产,产出率高,且一致性好,品质有保障,“过去一个打磨工需要1分多钟才能完成打磨,而且还不能确保打磨质量”。
  根据广东长盈的数据显示,手工打磨平均不良为25.2%,机器打磨平均为4.5%,总不良降低20&.7%。手工打磨人均设备产能为每月8599个,机器打磨平均产能为每月21511个,效率是原来的2.5倍。
  据介绍,广东长盈首期投入的100多台机器人,还有40余台的机械手分别运用于不同的生产线,如组装点胶、点焊工艺。此外,广东长盈大朗分公司,以工业机器人为平台,进行机器换人项目测试,实现一台机器人对多台CN&C自动上下料,配备自动物流系统后,可实现无人化加工,大幅度提升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正申请政府400万技术补贴
  广东长盈的“无人工厂”建设还处于初步阶段,目前尚无“无人”工厂的直观感受,但是按照公司规划的路线,随着机械手的投入,替换生产线上的工人,无人工厂或将逐步成型。
  在阐述机器换人的思路时,任项生说:“一些操作简单、动作重复、标准化高的工序,可以率先启动机器换人,而一些复杂性的动作,则需要一步步调试研究,机器换人的速度没有那么快。从一个点到一条生产线,联合起来形成一个面,最后实现无人工厂的目标”。据他透露,广东长盈计划两年内投资2-3个亿人民币,用于新增机器人1000台,预计可替代3000名操作工。同时,任项生一再表示,“无人工厂”并不是说完全没有人,工人需要对机器进行维护等工作。
  对于外界关注工人去向的问题,广东长盈总经理助理罗卫强说:“虽然我们有这么多人,但是企业在不断扩张,产能提升,人力产值将进一步提高,他们不会被裁员,而是被慢慢消化掉”。
  目前,东莞市政府和松山湖管委会将长盈机器人自动抛光车间列为机器换人应用重点扶持项目,广东长盈方面正申请东莞市400万技术补贴。
05-07 07:57|分享
05-07 07:55|分享
05-07 07:54|分享
05-07 07:51|分享
05-07 07:51|分享
05-07 07:49|分享
05-07 07:47|分享
05-07 07:37|分享
05-07 07:32|分享
05-07 07:20|分享
新浪地方站“无人工厂”需要什么样的工人
“无人工厂”落地,对工人是个考验,要去掌握难以被机器取代的新技能。有关方面也应该思考,该怎样培养出适应新的工业时代的技能人才。当然,企业经营者也要意识到,拥有更高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工人,对工作环境和职业平台的需求层次更高,企业该如何满足他们所需?
有着“世界工厂”之称的广东东莞,如今有了第一家“无人工厂”。10条生产线上60台机器手日夜无休打磨结构件,每条生产线由自动传送带上下料,这一过程不再需要任何人力。原本需要650名工人的打磨车间,目前只用60人。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样的工厂会越来越多,按照东莞市的计划,到2016年,该市要完成“机器换人”应用项目个。
“无人工厂”落地,让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再次被舆论关注:机器取代人,工人去哪儿呢?
回答这个问题,不妨换个角度思考:“无人工厂”会挑选、留下什么样的工人?
有研究称,“无人工厂”脱胎于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工业4.0”概念,即所谓第四次工业革命: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工业模式。
如果把第四次工业革命和前三次工业革命进行对比,会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存在“机器换人”的过程,蒸汽机、发电机和计算机的出现,都取代了上一个工业时代的人工劳动,使得原有工序需要的人力大幅度下降。
但是,在这些工业革命之后,社会用工总量却并没有大幅下降。因为机器取代了旧工种,但也诞生了操作机器的新工种,并且,新工种的工作环境往往要好于旧工种。就好比机器采挖煤炭,比过去人工采挖用工效率更高,煤炭工人的劳动强度也会降低。当然,操作机器采煤的矿工往往需要具备较高技能水平。
回到“无人工厂”这个问题上,“无人工厂”不等于工厂里一个工人都不需要,而是将过去劳动密集型、重体力型的工序用机器取代,以节省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但是,机器操作的生产线的投入成本极高,一些特定的高精工序依然无法用机器替代人工。
换言之,过去简单操作型的普通工人在未来的需求量势必下降,但是,高级技术工人特别是能够驾驭机器的高级技工将更加吃香。另外,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以及机器自组织化,也需要大量的研发和维护人才。
第四次产业革命正在酝酿,但即便是在首家“无人工厂”落地的东莞,与这次产业革命仍有相当距离。
来自最近的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在东莞,内资工业企业平均用人规模,相比港澳台商投资的工业企业以及外商投资的工业企业,企业用人规模普遍偏小,且越来越小。要知道,“机器换人”的前提,应当是工厂具有相当规模,否则,耗资巨大的机器人流水线是入难敷出的。如果工业企业之间不能有效整合,形成规模效应,何谈“工业4.0”?
“无人工厂”落地,对工人是个考验,要去掌握难以被机器取代的新技能。有关方面也应该思考,该怎样培养出适应新的工业时代的技能人才。当然,企业经营者也要意识到,拥有更高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工人,对工作环境和职业平台的需求层次更高,企业该如何满足他们所需?
当时代的风潮发生变化时,没有人可以改变风向,但我们可以调整风帆。
培养“工业4.0”时代的新工匠,有关方面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因为,驾驭整个信息系统的,依然是人。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莞首个无人工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