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一叶菩提作品 译文作品

  与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二首 宋/
  其 一
  推挤不去已三年,鱼鸟依然笑我顽。
  人未放归江北路,天教看尽浙西山。
  尚书清节衣冠后,处士风流水石间。
  一笑相逢那易得,数诗狂语不须删。
  【题解】
  这两首诗作于杭州通判任上。《於潜县图经》记:&毛君宝同方君武与东坡于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八月二十七日同游西菩山明智院,石刻存焉。&本诗前四句以故作放旷的语调,抒写去国离乡被迫外任的政治失意之慨,同时显示自己不改素志,关切国计民生,不忘讥刺时弊的&顽固&(顽强)精神。诗人赴杭州通判任时,表兄文同曾劝他:&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题诗。&(《送行诗》)以免遭到政敌的攻击、迫害,诗人却&见事有不便于民者不敢言,亦不敢默视也。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在杭期间,写了不少讥刺时弊的诗章,有些诗词情相当激烈,如《吴中田妇叹》《山村五绝》《和述古冬日牡丹》等。本诗&鱼鸟依然笑我顽&句,看似自嘲,实则自负。诗中又写出不能返回朝廷的苦闷,以及&天教看尽浙西山&这种失意中的意外收获和喜悦,感情是复杂矛盾的。后四句以古人高节赞誉毛、方两位同游者,并写出自己与他们邂逅结伴同游的难得和因此信笔赋诗的豪兴。整首诗如同下一首纪行的引子,内涵却十分丰富。
  【注释】
  ①毛令:指於潜(今浙江临安)县令毛国华,字君宝。方尉:指於潜县尉方武,字君武。西菩提寺:一作&西菩寺&,寺在於潜县西十五里的西菩山上,始建于唐天v年间,宋时易名为&明智寺&。
  ②推挤句:《晋书&邓攸传》:&时吴郡阙守,人多欲之,帝以授攸。攸载米之郡,俸禄无所受,唯饮吴水而已。&&攸在郡刑政清明,百姓欢悦,为中兴良守。后称疾去职。郡常有送迎钱数百万,攸去郡,不受一钱。百姓数千人留牵攸船,不得进,攸乃小停,夜中发去。吴人歌之曰:& 如打五鼓,鸡鸣天欲曙。邓攸拖不留,谢令推不去。&&此化用其事,谓诗人虽受朝廷排挤,却得到百姓爱戴。
  ③江北路:指返回帝京的道路。
  ④看尽:一作&尽看&。
  ⑤尚书句:《三国志&魏书&毛d传》:&太祖()为司空丞相,d尝为东曹掾,与崔琰并典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太祖叹曰:&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复何为哉!&&魏国初建,毛d为尚书仆射。此处赞美毛国华为毛d尚书之后,承其祖上清正遗风。实际上毛国华并非毛d之后。衣冠,指士大夫。
  ⑥处士句:用方干事。晚唐诗人方干,字雄飞,新定(今浙江建德)人。举进士不第,隐居会稽(今浙江绍兴)镜湖以终。人称&官无一寸禄,名传千万里&。与姚合、贾岛等诗人酬唱频繁,意气相投。诗风清峭幽迥,吴融《赠方干处士》诗称其&句满天下口,名聒天下耳&。门人私谥玄英先生。此处借方干赞美方武徜徉山水,风流闲雅。
  ⑦不须删:谓不须增删、修改。
  【翻译】
  推不去挤不走在这里已经三年,鱼鸟都嘲笑我愚顽过头。没有放回江北的都城,老天有意让我把浙西的山水遍游。毛先生品节清正,是魏代著名尚书毛d之后。方先生宛如唐朝高人方干,徜徉在水石间多么闲雅风流。和他们相逢欢笑是这样难得,趁兴写出狂放诗篇不必把字句细究。
  其 二
  路转山腰足未移,水清石瘦便能奇。
  白云自占东西岭,明月谁分上下池?
  黑黍黄粱初熟时,朱柑绿桔半甜时。
  人生此乐须天赋,莫遣儿曹取次知。
  【题解】
  这首诗纪游。诗中描绘了西菩提寺内外、前后、上下的自然景观,水清石瘦、白云明月,不一而足。诗中又点出时当秋令,田野中黑黍黄粱、朱柑绿桔,果实累累,色彩斑斓。尾联总束登临游观之乐,且暗寓政治失意之慨。全诗写景如画,对仗工整,只是语言流于滑熟。
  【注释】
  ①足未移:一作&未足移&。
  ②白云句:《於潜县图经》:&寺前有东西两山,或有云晦,遥望如岭焉。&
  ③明月句:《咸淳临安志》:&明智寺中,有清凉池、明月池。&
  ④初熟后:一本作&初熟候&。gushibaike
  ⑤人生二句:用王羲之典故,见前《越州张中舍寿乐堂》诗注。天赋,一本作&天付&。儿曹,儿辈,一本作&儿郎&。取次,随便。
  【翻译】
  道路转过半山腰脚步还没移,已看见水清澈石枯瘦一片奇丽。白云兀自笼盖了东山西岭,上下各一轮明月分不清天上池底。果园中半甜的是红橙绿桔,田野里初熟了黑米黄米。人生这种陶情山水的愉悦须老天赐与,可别让儿辈知觉减损了乐趣。
  【赏析】
  诗写于熙宁七年(1074)杭州通判任上,时诗人年三十九。&西菩寺&一作&西菩提寺&。寺在於潜(今浙江临安)西的西菩山,始建于唐天v年间,宋时易名为&明智寺&。毛令,於潜县令毛国华。方尉,於潜县尉方武。是年苏轼因察看蝗灾,过於潜,八月二十七日与毛、方二人同游西菩寺,作此二诗。
  苏轼生性爱好登山临水,对祖国山河具有浓厚的兴致。政治上的失意,使他更加纵情于山水之间,以领略人生的另一种乐趣。这组七律,即既写其游山玩水之乐,又抒其心中感慨。
  第一首前二联诗人的万端感慨已涌现于笔端了。诗人自熙宁四年十一月到杭州任,至此时已届三年。三年来,虽与知州陈述古唱酬往还,交谊颇深,但仍遭人排挤,故曰:&推挤不去已三年&。仕途既艰,则该稍敛锋芒。
  熙宁初,因为诗人数次上书论新法不便于民,退而亦多与宾客讥诮时政,其表兄文同就极不以为然,故在他出为杭州通判时,就有《送行诗》相赠:&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可是诗人不听,继续不断作诗讥刺新政,诸如《山村五绝》、《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等等,不一而足。所以诗人自己也觉得好笑:这就怪不得连那鱼鸟也要嘲笑我的顽固不化了。首联诗人慨叹自己实在过于&赋性刚拙,议论不随&(见《乞罢学士除闲慢差遣子》),便也怨不得自己不能&放归江北路&了。江北路,指回京师汴京(今河南开封)之路,汴京在长江以北,故云。诗人杭州之任,虽属自愿请行,但也形同放逐(那是由于政敌的攻击,不使安于朝廷),因道:放逐南来,既未蒙赐环,我也就乐得任性逍遥,这可是天教我&看尽浙西山&了。浙西,据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浙西有州六:润、常、苏、杭、湖、秀,这一带是山明水秀之区,真够诗人尽兴游赏的了。颔联在达观之言的后面,强抑着内心的愤懑。
  诗人为首,一行三人,迤逦而行,尽管感慨丛生,然而去游寺,毕竟是令人高兴的事,故而下面二联便转笔写同游者,写他自己随兴赋诗的心情。
  尚书,指曹魏尚书仆射毛d。d典选举,所用皆清正之士,故太祖(曹操)尝叹曰:&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复何为哉!&(《三国志&魏志&毛d传》)衣冠,指士大夫阶级。处士,古时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此处则指唐末诗人方干。干字雄飞,终身不仕,隐居于会稽(今浙江绍兴)鉴湖之滨,以渔钓为乐,时号&逸士&(义同&处士&)。颈联先赞美县令毛国华是有清风亮节的毛尚书之后(这是赞美之词,实际上毛国华并非毛d后人),又将县尉方武比作&风流水石间&的处士方干。同游者既都是清流雅望之士,诗人自然觉得十分难得:&一笑相逢那易得&,由不得他不兴致勃勃起来。诗人兴来必要赋诗,又自以为&数诗狂语不须删&&&&这几句诗乃我率真狂放的本色之言,不必过于认真,推敲删改。古诗百科
  其时三人已来到了寺前,故第二首方始入题写游寺。一二联描写寺景。首联概写。众人驻足观赏,故曰&足未移&,而脚下之路却逶迤盘陀,早已绕过了西菩山腰,因说&路转山腰&。这时,对大自然的奇妙美景一向有敏锐观察力的诗人,于俯仰之间,已经发现了西菩寺内、外的奇景:&水清石瘦便能奇&。颔联便分写水、石奇境。《於潜图经》云:&寺前有东西两山,或有云晦,遥望如岭焉&,《咸淳临安志》曰:&明智寺中,有清凉池、明月池&,寺景所奇便在此二山、二池上。诗人如此描写:先承&石瘦&写两山:&白云自占东西岭&。两峰屹然,直插云霄,白云浪涌,时掩峰顶,其情景便仿佛是那白云自己占据了东、西二岭。又承&水清&写二池:&明月谁分上下池&。天已向晚,一轮明月早已钻出了云缝,它一视同仁,不分上下,使两池共婵娟,而池水清澈,漾出了一双月影。在这两联中,诗人将他诗家的眼光所捕捉到的景物特点,以奇特的想象和灵动的笔致,加以渲染,便使那客观景物染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情态逼真,奇趣横生,生动地展现了西菩寺的无限奇妙风光。
  颈联的描写,又变换了手法。诗人在游目庭院、田野时,看见了累累秋实:初熟的小米、高粱、半甜(半熟)的柑和桔,就重研丹青,为它们分别抹上了黑、黄、朱、绿四种较实物更为浓艳而鲜明的色彩,绘成了一幅色泽斑斓的秋色图。入胜境而观奇景、美景,诗人的游览之乐于此时便达到了极点,尾联便直说其乐:人生这种登山临水、探奇访胜之乐,是要由老天爷踢给的(言外之意:何况是老天爷特意赐给我的),可千万别让小儿辈们随随便便得知个中消息。方其时,诗人似乎已全然忘却了胸中深藏的许多烦恼了,实则非也。&天赋&已暗兜&天教&,分明有慨;而&莫遣&句,出自《晋书&王羲之传》:&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诗人之意为:自己的探胜幽趣,如果让儿辈们知道,也会遭到非议,使人败兴。虽有这种言外之意在,又妙在比前首更为含蓄。
  钱基博曾说:苏轼&好为嘻笑,虽羁愁之文,亦出以嘻笑,萧然物外,逸趣横生,栩栩焉神愉而体轻,令人欲弃百事而从之游焉&。移来品评此诗情调,也颇切当。然而此乃坡公胸怀使然,他人难以学到。在艺术上,二诗于随意吐属、一气奔放之中,又属对精妙,格律精严,用毛、方二古人之典以切毛令、方尉之姓,毫无着力之痕,堪谓挥洒自如与意匠经营融合无迹的佳构。
  【作者简介】
  苏轼(公元1036&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洵子。少年时即&奋历有当世志&(《宋史》本传)。十余岁,博通经史。仁宗嘉v二年(公元1057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为主考官欧阳修所赏识、推奖。六年,召试秘阁,复殿试,入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除直史馆。次年,父洵逝,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服除还朝。因不赞成新法的激烈主张,自感在朝处境艰危,请求外放,先后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移知湖州。李定、舒等人摘取其诗句,四次上章弹劾,诬苏轼&谤讪朝廷&,被捕入御史台狱,这便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元v元年(公元1086年),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因反对尽废新法,被&旧党&人物目为&安石第二&,又因与洛党程颐等发生矛盾,再度请求外任,历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哲宗亲政,新党掌权,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阳),四年,再贬儋州(今海南)。徽宗即位(公元1100年),遇赦,提举玉局观。次年,卒于常州,谥文忠。苏轼一生立朝刚正不阿,以国家天下为重,于新旧两党皆无所依违,且&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陆游语)。
  在地方官任上,多有德政,受到百姓深深爱戴。他思想博杂,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特点圆通灵活地加以运用。既积极从政,始终关心国事,又能超脱于个人的沉浮、得失之外,历尽磨难而不改其乐观精神与旺盛的创作生命。
  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人物,建树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又是其中最重要韩、柳、欧、苏之一。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有宋一代诗歌新貌。其诗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政治诗、抒情写景诗、咏物诗、哲理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叶燮《原诗》)。
  赵翼赞其&天生健笔一支,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达之情,继李、杜后为一大家&(《瓯北诗话》)。创作个性极其鲜明。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于传统的婉丽风格外,开创豪放清雄一派,有极高的造诣,为后世所宗。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绘画是以文同为首的&文湖州竹派&的重要画家。苏轼在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中国文艺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他是北宋文化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东坡易传》《东坡书传》等。
  【温馨提示】
  如需查阅宋诗三百首全文,点击《》查看!
猜您喜欢的分类:
阅读了的网友,还看了:
猜您喜欢的分类:
© 2014&  准确的心经全文及其解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在中国流行最广泛的佛经.据说这是观音菩萨和舍利佛的一段对话.在佛学界,对心经的评价是很高的.认为心经是佛经的总括,读懂了心经,读佛经就入门了.佛教界认为,心经是有法力的,可以消除业障,启迪智慧,给每个持有心经的人带来莫大的好处。&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准确的心经解释:&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般若,犹汉语所言之智慧。波罗蜜多,犹汉语所言之彼岸,这里指人生的终极目标,即人生的真理。  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就是尘世间所有物质与生命现象的总和。其中,色蕴是指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所认识的物质形态,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光与温度以及各种味道。受蕴,是指由于和外界各种物质形态的接触,所产生的种种心理感受,如苦乐酸甜等。想蕴,是指由于心理感受所产生的种种性情反应,如善恶憎爱等。行蕴,由于苦乐酸甜等种种心理感受和善恶憎爱等种种性情反应,而采取的行为方式,佛教把这些行为分为善业和恶业。识蕴,人体对物质形态、心理感受、性情反应、行为方式所产生的意念或意识的活动。因此,所谓五蕴,乃是指我们具有精神作用的身体。&  这句经文的大意是:观世音菩萨在深入思考人生的终极目标问题时,他透过纷繁的俗世生活,看清了生命的真实意义,因此超脱了一切的痛苦和厄运。&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是梵语SARIRA的音译,即遗骨之意,特指那些德行高尚的人在去世后(火化)遗留于世的灵骨。这种灵骨质地坚硬,呈结晶颗粒形状,堪称神物。所以,舍利非一般凡夫俗子之遗骨,乃是有修行者生前以无量功德结晶所成。从这个意义上讲,舍利是一个人在走完他的人生旅程之后的成功象征,舍利子是对成功者的一种尊称。观世音菩萨在这里告诉未来的成功者:&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俗世的生活需要生命真义的指引,生命的真义也需要通过俗世的生活去实现。&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俗世的生活中有生命真义的存在,生命的真义也体现在俗世的生活中。&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色蕴,也同样适用于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等尘世间所有的物质与生命现象。&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观世音菩萨告诉未来的成功者:真正的自然法则是永恒的,既不会消亡或更新,也不会由于人的好恶而有任何改变,也不会增加和减少这些法则中某些条款。所以,生命的真义不会因为物质条件、个人感受、世间百态、我们的视野和意识等而有所不同,不会因为你是否愚昧以及是否考虑生老病死问题而有所差异,不会因为你是否正在遭遇或曾经遭遇过苦难的折磨而有所改变,也不会因为你是否聪明和拥有多少财富而产生变化。&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  有所得者,有也;无所得者,空也。所以,自然法则是真切可信的,于是我们能够觉悟到自然法则给予众生的那种公正无私的恩情。因此,我们应该做到心无挂碍,去追随人生的真理。因为心无挂碍,我们就不会畏惧任何困难,就会远离那些乱七八糟的妄想,最终让自己超脱尘世的烦恼。&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观世音菩萨举证说明:三世诸佛,就是因为坚定不移地追随了人生的真理,最终成了高尚而又正直、待人平等友好、知道自己何去何从的觉悟者。&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从这些成功者的故事中,你就可以知道,人生的真理乃是能够消弭生活烦恼的大神咒,是能够破除人间愚昧的大明咒,是能够带来光明前景的无上咒,是无可替代的无等等咒&它是如此真实灵验,绝不虚无。&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所以,《心经》的主题就是告诉各位:去吧!去吧!让我们一起去追求人生的真理吧!希望我们中间的每一位,都能够尽早地成就自己的一生。&想随时随地的学佛修行?请详细阅读下面内容。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下载怀恩菩提心APP,免费恭请菩萨,随时随地聆听海量佛乐梵音,参悟佛经咒文!&&【怀恩菩提心】学佛修心祈愿结善缘(扫描二维码免费下载)&免费修行礼佛APP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
扫描二维码免费下载
隐私保护怀恩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
客户服务热线: 举报邮箱:
Copyright (C) 2014 Huaien. All Rights Reserved菩提偈原文、翻译及赏析
我的图书馆
菩提偈原文、翻译及赏析
(882人评分) 9.2
朝代:唐代 作者:
原文: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TA的最新馆藏[转]&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共10个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菩提本无树书法作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