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啊,大神来看看,关于前苏联入侵阿富汗的电影

当前位置: &
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争:除了战争苏联什么都没赢
扫描到手机
09:45:56 & & &
& &&苏联侵阿原因新解
& &&苏联失败了,但并未战败1978年,塔拉基政府无视阿富汗的社会结构、伊斯兰传统、民族心理,在一些低水平的苏联专家帮助下,贸然搞起&苏维埃化&,引发阿富汗社会的巨大反弹,激化了国内矛盾,反政府力量迅速壮大。从1979年3月起,阿政府多次请求苏联派军干预(俄学者证实,类似请求不下20次),最初苏联政府较为谨慎,只是大幅增加粮食、武器援助,但阿政府仍无力控制局面,在卷入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苏联最终选择了出兵阿富汗。多年之后,俄罗斯论者多谴责说,侵阿是几名老朽、昏聩的苏联领导人的错误决策;但是,出兵不过是之前苏联对阿政策的逻辑后果,否则就是听任美国占上风--而从当时苏联这个超级大国的角度来说,退让是根本不可能的。苏联政府的决策机制当然难称完善: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脑血管疾病严重,动辄不能视事,都不知道阿富汗发生了什么;力主出兵的安德罗波夫、外长葛罗米科和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等人对阿局势未做调研,却主导了决策过程。有军界人士警告说,出兵会导致阿富汗各派一致反苏,且会损害苏联与伊斯兰世界的良好关系,但未获重视。苏联领导人并未认识到,出兵其实是不明智地卷入了阿富汗内战。阿富汗政权无任何社会基础,非常弱势,而苏军入侵使阿富汗民众产生敌忾情绪,将苏军及其扶植的政府视为全民族的敌人。伊斯兰教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将阿富汗社会动员起来,对苏军发动&圣战&。苏军得不到阿富汗人民的支持,因而其军事成果无法转化为政治成就。正如苏军总参谋长阿赫罗梅耶夫元帅所说:&我们控制了喀布尔和各省中心,但在占领的领土上无法建立政权。我们输掉了争取阿富汗人民的斗争。支持政府的只是人民中的少数。&苏联需要阿富汗的地缘政治空间,而&人民民主党&当然也需要苏军保卫其既得利益。在苏军入境后,阿政府竭力推动苏军承担起全部军事任务(阿政府军战斗力低下,且常常被反政府武装策反)。从1980年2月起,苏联一些军方人士就多次主张苏军撤离,但是,阿政府设法将苏军与自己绑定,使苏联政府一再推迟撤军,苏军伤亡不断增大。苏联领导人误判了国际形势。许多俄罗斯论者称:苏联在阿富汗落入了西方的战略陷阱,其实,首先是苏联自身为对手提供了机会,而西方只是抓住了良机。苏军入侵阿富汗后,美国迅速制订了一整套战略、战术计划,动员全部资源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对抗苏联。巴基斯坦成为阿富汗游击队的可靠后方,美国、伊朗、沙特阿拉伯等国实际上已&间接参战&。苏联陷入政治和道义灾难,受到全世界孤立。苏军的劣势是:不擅长山地作战,原有的山地师在1945年后已解散;阿富汗恶劣的地理、气候条件使苏军极不适应,导致大量非战斗减员;&圣战者&熟悉地形,以群山为基地伏击苏军;在精神方面,苏军远不及&圣战者&:苏军是入侵者,士气低落,不知为谁而战;而&圣战者&为信念勇于赴死;苏军四面受敌,而&圣战者&则得到阿富汗民众支持,到处都可获接济和补充;苏军在情报方面也存在严重缺陷,无法对&圣战者&发起突然打击;&圣战者&则得到美国、巴基斯坦的情报支持。1997年,马苏德接受采访时证实:一些克格勃高官曾提供情报给&圣战者&,使其提前半个多月获知苏军作战计划。但是,说苏军在阿富汗战败并不确切,苏联的失败是政治失败。苏军不仅保护了亲苏政权和苏联的战略利益,且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即从纯军事角度看,苏军的表现也并非一无是处。西方专家曾认为,1980年代中期,苏军已能很好地胜任作战任务。日,俄总统普京对一群美国记者表示:苏联在阿富汗并未战败,且&在军事方面实现了所有的既定目标&,只是&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政治错误&。乍看起来,似乎今日的美军在阿富汗比当年的苏军成功得多--2001年至今的8年内折损官兵仅为800多人。但是,不应忘记:苏军在阿富汗的对手是全世界,而美国则几乎得到全世界的支持,拥有最先进的武器装备,阿富汗则贫弱、缺少外援;美国还吸收了苏联的经验和教训;此外,与塔利班长期&和平共处&,也是美军能够减少伤亡的&秘诀&。
& &&&阿富汗综合症&苏联在阿富汗付出了惨重代价。从1978年到1990年,光是对阿富汗的各种援助、贷款等项就高达85亿卢布,而用于战争的费用比这高得多。苏军参战军人先后达到62万人,文职人员也有2.1万名;其中近1.5万名官兵阵亡,受伤人数为53753人(其中不少人成为残废),生病者达415932人。此外,阿富汗战争还引发苏联严重的制度危机。1991年12月,苏联崩溃;1992年,作为苏联帝国的延伸物,亲苏的纳吉布拉政权也迅速倒台。许多苏军士兵回国后,讲述了在阿富汗的暴行,令苏联社会震惊。1989年12月,苏联第二次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认为苏军侵阿违宪,&理应受到政治和道义谴责&,而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葛罗米科、乌斯季诺夫等人难辞其咎。曾在阿富汗作战的&苏联英雄&们失去其头顶的光环,紧随而来的苏联解体、社会转型,让阿富汗战争的老兵(被称为&阿富汗人&)陷入生活底层,被称为&刽子手&、&罪犯&,遭到社会歧视,多数&阿富汗人&都自我异化。1989年之后,苏联关于阿富汗的&伤痕文学&(小说、散文、歌曲、电影等)迅速繁荣;而&阿富汗综合症&(医学术语为&创伤后应激反应障碍&)一词也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一首歌中写道:&&阿富汗综合症!/意味着输掉战争/意味着以奖章为耻/意味着回到祖国/别人防你如窃贼&&意味着学会了开枪/意味着回国,如弹簧般活着/习惯于轻易出手杀人/阿富汗综合症!调查表明,1/3以上的老兵都有严重的&阿富汗综合症&,需要心理帮助,其具体表现是:易怒、凶狠、罪感、失眠、有自杀或杀人倾向,等等。这种&综合症&会在战争结束半年或几十年后发作,因而是一种心理上的&定时炸弹&。比起肢残者,他们是些心理残疾者。75%的&阿富汗人&离婚或家庭矛盾尖锐;2/3的&阿富汗人&对工作不满意,经常跳槽;50%到70%的&阿富汗人&随时准备重返阿富汗;许多人用酗酒、吸毒来舒缓紧张心理。一些&阿富汗人&似乎已适应了和平生活,但是&阿富汗综合症&会随时爆发,带来毁灭性后果。&阿富汗人&曾积极卷入苏联的政治斗争。事件中,格拉乔夫指挥的空降兵成为两派政治力量争夺的对象:是倒向叶利钦还是&紧急状态委员会&,成为决定斗争结果的关键;1994年车臣战争爆发,许多&阿富汗人&毛遂自荐,参加了车臣战争。俄罗斯警察部门曾对&阿富汗人&敞开大门,但是,这些&阿富汗人&当上警察之后,会将战场上的做法带回,动辄行凶、施暴,成为某种社会公害。媒体曾报道,1995年2月,已娶妻生子多年的&阿富汗人&弗&谢甫琴科与警察同事们一起打猎,突然对其同事开枪扫射。事后他叙述:他恍惚间感觉自己又身处阿富汗,其狙击手的本能突然复苏,周围全是敌人。阿富汗战争以另一种方式在俄罗斯社会延续。大量&阿富汗人&充当雇佣军,到境外参加武装冲突;也有人当了公司保安;还有不少人甚至加入了犯罪团伙。战争的恶果还不止于此。1989年苏军撤离后,阿富汗迅速陷入残酷的内战,战火烧到塔吉克等国,在短期内,阿富汗&崛起&为世界上最大的毒品生产国(占全世界毒品生产总量的90%),使俄罗斯深受其害。有数字说,俄罗斯每年因阿富汗毒品而死去的人数,是苏军在阿富汗战争期间死亡人数的两倍。与吸毒、贩毒相联系的,还有卖淫、艾滋病、有组织犯罪等。俄罗斯社会因阿富汗战争而遭到了严酷报复。未被吸取的教训美国在朝鲜、越南付出巨大代价,留下&综合症&;苏联蹈覆辙,使阿富汗成为自己的&越南&;2001年10月,美国又匆忙步苏联的后尘。看起来,所谓教训总是具有事后性,所谓教训也并非总是被吸取。同样,阿富汗的伤痛未愈,俄罗斯又患了&车臣综合症&--在那场内战中,俄罗斯付出了不小于在阿富汗的代价。美国曾拍摄越战题材的系列电影(如《第一滴血》),塑造了兰博这样的越战英雄,意在美化侵越战争,消除罪恶感,疗治&越南综合症&,做&为了忘却的纪念&。俄罗斯对&阿富汗综合症&曾经无所作为,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其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从1990年代末开始,俄罗斯即不再一味谴责阿富汗战争的非正义性、渲染伤痕,而是强调苏联对阿友好援助、出兵的合法性和必要性:苏联出兵是对阿富汗的&友好援助&,且依据了苏-阿条约第四条。一位俄政要在访谈时认为,所谓&阿富汗综合症&源于反俄势力的诽谤,要医治这种心理疾病,必须放弃认为苏军在阿富汗是侵略、甚至犯罪的自虐观念。2005年,俄罗斯电影《九连》塑造了一群俄罗斯的兰博们,其功能与《第一滴血》相似,意在消解&阿富汗综合症&(以及&车臣综合症&)。2007年6月,美国导演泰伦斯&亨利采访了俄罗斯的瓦&伊&瓦伦尼科夫将军,后者证实,并非美国的&毒刺&导弹决定了战争结果,而是&我们自己离开的&;苏军进入阿富汗也并非侵略,而是应阿政府一再请求出兵的。阿富汗人民曾把苏军当作保护者,用鲜花来迎接;送别时&不但有鲜花,还有眼泪&。据说,所有征服者在阿富汗都失败了,唯独俄罗斯是例外。有论者证实,1925年、1929年、1930年,苏联曾三次对阿富汗成功用兵。而当年的苏军指挥员格罗莫夫将军曾写道:1979年底,苏军不受阻碍地进入阿富汗,与美国(在越南)不同,苏军在&阿富汗完成任务后,有组织地返回了祖国&。令一些政界和学界人士扼腕的,已不再是1979年的入侵,而是1989年的撤军;而1991年后俄罗斯放弃支持阿富汗政府,被认为是短视的外交政策。2009年2月,俄学者尤里&克鲁普诺夫在接受访谈时表示:20年前从阿富汗撤军非常愚蠢,苏联在那里付出很多,却最终放手,使原来的投入付诸东流。今日美国在阿富汗又走到十字路口。美国似乎已看到前景渺茫,在宣布增兵的同时,开始重视苏军的经验:2009年9月,曾参加阿富汗战争的阿乌舍夫将军(印古什共和国前总统)被请到白宫,为美国人当&顾问&;美国甚至建议俄罗斯&扩大对阿富汗民主化进程的参与&,邀俄军共同对付塔利班。12月16日,北约请俄方援助其驻阿军队。鉴于苏联的往事,俄罗斯对类似建议的态度非常谨慎(有学者指出,这又是一个陷阱);而如果说,阿富汗将是美国的噩梦,俄罗斯正可隔岸观火;何况,让美国深陷阿富汗,显然有助于减少其在高加索、东欧方向对俄罗斯的压力。阿富汗至今仍像是中世纪的&准国家&(时间在阿富汗似乎停滞),只因其重要的战略位置,而一再被有野心的大国觊觎。在阿富汗,所有前赴后继的侵入者都不乏军事进展,但最终都被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摧垮了意志,被迫一再重复这样的故事:高调进入-留下创痛-仓皇退出。会有人能超越这一模式吗?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苏鹏宇 CM019)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精彩高清图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前苏联入侵阿富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