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丰富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文化产品供给

加强阵地建设 丰富产品供给 让老百姓在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中感受快乐(图)_网易新闻
加强阵地建设 丰富产品供给 让老百姓在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中感受快乐(图)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加强阵地建设 丰富产品供给 让老百姓在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中感受快乐(图))
  4月20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在长沙市岳麓区咸嘉新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考察。 湖南日报记者 张目 摄  湖南日报4月20日讯今天上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在长沙实地考察了一批省、市标志性文化建设项目,走进省直文艺院团和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围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专题调研。徐守盛强调,要顺应时代要求、回应群众期盼,始终坚持“文化为民、文化惠民”,不断改革创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让老百姓在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中感受快乐和幸福。
  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许又声,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文雄参加调研。
  加快建设文化精品工程、民心工程
  文化,是湖南的一张靓丽名片。近年来,我省着力构建公共文化阵地,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正在加快建设。
  调研首站,徐守盛一行来到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建设现场考察。历时2年半建设,省博物馆改扩建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即将启动室内展陈装修,可望于明年开馆。
  徐守盛十分关心这一重大工程建设,多次前往省博物馆调研,帮助解决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在施工现场,徐守盛详细了解工程进度、施工环境、展陈计划等情况。徐守盛说,省博物馆是承载湖湘文化的标志性工程,是展示湖南形象和文明的名片,也是人民群众翘首以盼的文化惠民工程。要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切实加快建设进度,加强精细化管理,把这项工程建设成精品工程、民心工程、廉洁工程,把省博物馆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博物馆,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财产。
  岳麓山下,兼具湖湘特色和现代气息的湖南省美术馆正在加紧建设,建成后将成为我省唯一能承接全国大型美术展览的场馆。湘江新区内,梅溪湖国家文化艺术中心项目也在如火如荼建设中,项目集大型歌剧、舞剧、交响乐等高雅艺术表演及艺术展览、交流等功能于一体,明年将投入试运营。徐守盛考察时要求,倒排时间、倒排工期,确保工程建设如期完成,通过一批重大文化工程的建设,为老百姓提供更高质量、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
  丰富社区文化,促邻里和睦社会和谐
  和往常一样,69岁的咸嘉新村社区文艺团团长张红一早来到社区文化活动室上网。
  上午9时许,徐守盛一行来到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与正在浏览网页的张红聊了起来。张红告诉省委书记,社区居民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了不同的文艺活动群,此刻他们正在网上讨论一个歌舞节目的创作。
  “感谢你们这样的社区热心人和文艺带头人,让大家从文艺活动中感受到快乐。”徐守盛说,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增进邻里交流,促进社会和谐。要把握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创新文化服务方式,提升文化服务精准度,让老百姓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咸嘉新村社区为居民开辟了近3000平方米的室内外文化活动阵地,今年1月上线的“咸嘉里手”服务平台让便民服务、信息互动更迅捷,粉丝已突破27000人。去年起社区还开展音乐、戏曲、绘画等公益培训152场,参与居民突破5000人次。
  徐守盛勉励社区进一步探索基层文化的建设模式,总结可推广的经验。他强调,要不断加大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办好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活动,激发群众潜能,把“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起来;要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动广大党员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
  让更多精品文化剧目鼓舞人、教育人
  “月亮粑粑,挂天上,照着山路,长又长”……走进已有65年历史的湖南省湘剧院,徐守盛一行观看了正在排练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月亮粑粑》。该剧讲述了一名乡村民办女教师秦雅云为培养山区学生所做出的个人努力和牺牲。传统的湘剧正主动融入“现代”,在保留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让年轻人更能接受。
  看到湘剧院老中青三代人才齐聚一台,徐守盛深情地说,文艺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要加强对地方剧种的保护和传承,抓住符合时代特色的重大题材,创作出更多反映老百姓心声的文艺作品,推出一批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湖南文艺品牌,让更多精品文化剧目鼓舞人、教育人。
  与湘剧院一墙之隔的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里,演员们正在认真排练节目《姹紫嫣红梨园春》,下个月即将赴美演出。中心已被联合国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每周末都定期开展文艺惠民演出,免费向群众开放。徐守盛详细询问了中心在资金、艺术创作、人才培养方面的情况,鼓励大家不断改革创新,激发院团活力。
  徐守盛强调,要进一步加大投入,着力构建公共文化阵地,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高度重视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新品和精品。
  作者:唐婷 陈昂
本文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推进公共文化与科技融合
下载积分:661
内容提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推进公共文化与科技融合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4|
上传日期: 23:22:5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推进公共文化与科技融合
官方公共微信解读《意见》: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文化名人访贵州省文化厅:“十三五”将大力推进文化扶贫
  1月25日,贵州省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闻发布会在贵阳召开。据悉,“十三五”期间,贵州将全力打造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并大力推进“文化扶贫”。
  打造多彩贵州特色文化强省&
  据贵州省文化厅副厅长黎盛翔介绍,我省有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的传统村落民居、民族特色村寨建筑,有绚丽多姿的民族歌舞,有盛大热烈的民族民间节庆文化,有巧夺天工的民俗制品,有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特别是有观音洞文化、夜郎文化、阳明文化、土司文化、屯堡文化、沙滩文化、奇石文化等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有“歌舞天堂、节日海洋、文化千岛”的美誉。
  “十三五”期间,贵州将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振兴计划,促进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创意设计融合发展。保护和开发海龙囤遗址等文化遗产,大力扶持民族民间艺人,推动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戏曲等进校园、进社区、进工地、进军营,将多彩贵州特色文化发扬光大。
  同时,通过公共文化突出特色,激励全省各地挖掘、开发、利用各类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建设多彩贵州民族文化强省。
  黎盛翔副厅长也提到,打造多彩贵州特色文化强省是重中之重,但也提倡城镇形态多样性,保持特色风貌,防止“千城一面”,突出民族特色,增强人文内涵,善做山水文章。还要注重生态保护、文化传承、规划引领,加大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投入力度,突出保护好自然风貌、建筑风格、民间风俗、民族风情和特色风物,注重生态保护,注重文化传承。
  特殊群体也能“享受”文化&
  除了打造多彩贵州特色文化强省,“十三五”期间,省文化厅将整合文化、教育、民政、妇联、残联等部门资源,协同实施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城市生活困难群众文化关爱行动。
  针对青少年,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档案馆、科技馆、民族文化宫、非遗展示中心等将被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计划。大力发展面向青少年的文化艺术培训、演展和科技普及活动。指导互联网网站和文化企业等开发制作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作品。将建设“5个100工程”等用工企业文化服务纳入常住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在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台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还要开办少数民族语言的频率频道,提高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译制、制作、播映和传输覆盖能力。加强少数民族文字及双语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和少数民族语言文艺作品的创作,破解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听不懂广播、看不懂电视”的难题。
  贵州将加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广播电视设施等建设。按照国家指导标准和省实施标准,完成市州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完善县级“两馆”建设,并向社会开放利用。
  省财政将重点扶持贫困地区县级“两馆”和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能力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县建设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和影剧院等文化设施。鼓励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在中心地段建设标志性的学习大楼或公共文化艺术中心,集聚学习培训、交流展演等文化人气,实行社会化运营,促进文化消费,提升城市形象。
  贵州省体育局宣传中心主任王国庆表示:“十三五”期间要改变贵州山区农村孩子体育文化知识活动匮乏的现状,要让山区的孩子也知道体育是什么,也会打篮球、踢足球。
  “文化扶贫”让村民的钱包鼓起来&
  2016年起,贵州省文化厅、省妇联、人社厅等部门将通力合作,拓展深化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培训计划,培养传承人、手工艺品设计师,传统手工艺骨干传承人等,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就业。
  “十三五”期间,贵州将大力挖掘、开发、利用各类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充实公共文化,促进特色发展。推进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融合,还将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民间文化社团和文化小微企业,增加农村人口的收入。
  同时,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形式。利用贵阳建设全城公共免费WIFI机遇,开发公共文化服务与移动互联网融合项目。加强公共文化大数据采集、存储、分析挖掘和应用,丰富“云上贵州”内容。鼓励公共文化机构与信息技术企业合作,举办大数据技术应用专题培训班,向社会公众大力普及大数据技术(DT)应用,促进互联网信息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创新发展。
  贵州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秦川提到,大数据不管是对于贵州的民族文化的传承,还是帮助农民致富,都是必不可少,也是至关重要的。
  “十三五”贵州将依托大数据产业和最新科技手段,引进社会力量,打造贵州文化云平台,以数字化资源共享、移动终端,借助无所不在的WIFI,将各类文化惠民之举覆盖全省,让农民在田间地头也能畅享便利的科学文化信息服务。
  在此期间,贵州公共文化与旅游业、大健康、大数据、生态文化、教育培训等服务业也将融合发展。进一步做深、做透贵州特色茶文化、酒文化、民族医药文化,提升酒、烟、茶、药、食品等特色产业产品文化内涵,打造“贵州品牌”,增加农民的收入。
责任编辑:向滟伶
| 版权声明 |
| 文明邮箱 |
联系地址贵阳市广顺路1号 省文明办秘书处(贵州文明网编辑部) 咨询电话: 5891802 咨询QQ: 邮编:550002
Copyright(C)贵州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国文明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共产品供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