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 电影对于穆斯林的文化写得详细吗

《穆斯林的葬礼》与伊斯兰丧葬文化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穆斯林的葬礼》与伊斯兰丧葬文化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穆斯林的葬礼》中的回族文化
《穆斯林的葬礼》中浓墨重彩的内容是回族特有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仪式,突出的例子是作品中着墨较多的婚礼、葬礼描写。小说一共描写了两次葬礼(梁亦清、韩新月的葬礼)和两次婚礼(梁君璧、韩天星的婚礼),其所展示的不同于汉族的穆斯林婚丧习俗对读者的吸引力很大,可读性很强,同时带着读者了解了伊斯兰文化。正如冰心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的,“看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了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书里每一个细节,我都很‘陌生’。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它以独特的情节和风格,引起了‘轰动的效应’”[1]1。一、中国回族的婚丧习俗婚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回族更是把婚姻看作异常神圣的事情,认为婚姻乃是真主的旨意,这在《古兰经》、“圣训”以及回族的禁忌、习俗中就有很多相关规定。伊斯兰教的婚姻制度是回族婚丧嫁娶的准则,有以下几个主张:第一,男女婚姻自主。认为回族缔结婚姻的首要条件是男女双方必须建立在共同信...&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作为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第一部表现回族人民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穆斯林的葬礼》以50余万字的篇幅、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1]。它揭示了他们在伊斯兰文化和华夏文化的撞击与融合中特有的心理结构,以及在宗教、政治的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追求和困惑。霍达深沉的忧患意识使作品以独特的悲情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令我们为之心颤。诚然,悲剧的产生离不开悲剧的人物角色:从猝死的梁亦清到早夭的新月,从痴情的奥立佛到执着的梁冰玉,从苦命的姑妈到含冤的帐房老侯,从与昔日恋人形同陌路的天星到拉着《梁祝》哀悼爱人的楚雁潮……每个人都无一例外地受制于悲剧命运的安排。或许,“世上没有哪种宗教象伊斯兰教那样具有广泛的民族性,也没有哪一种宗教象伊斯兰教那样世俗化。”毋庸置疑,《穆斯林的葬礼》中的回族人物身上似乎都被打上了民族宗教的烙印。若...&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穆斯林葬礼》全书五十余万字,共15章,分为“玉”系列和“月”系列,还有序一、序二、序曲、尾声和后记。此书被冰心称为“一本奇书”,荣获过矛盾文学奖,还被评为青年最喜欢的文学作品第五名。本书是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堪称首列,形象、生动、真实地向我们介绍我国少数民族回族的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回顾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历史发展。人物形象刻画的鲜明生动,就好像A Dream to Hold and Enjoythe Bright moon in the Blue Sky:Study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Moslem Funeral(欲上青天揽明月)。文中的主人公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刻画的更是仔细,人物内心描述也是很具体的,向我们展现了穆斯林人民的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现实生活的写照。本书写法细腻,惹人深思,令人回味也让有的人为我国的穆斯林而深深的感慨。作者霍达的笔法独特,为我们中华民族留...&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穆斯林的葬礼(》下简称《葬礼)》,前人已经作过很多深刻细致的论述,但是其中族群认同的自觉意识一直被学术界所忽略,本文拟从文化人类学关于族群的视角切入,运用族群认同理论对《葬礼》所描绘的回族独特的文化认知和社会记忆进行阐述,并尝试探讨在全球化语境中回族的发展以及对文化自觉准则的呼吁。族群认同通常有两个基本的理论:一个从族群内部的特质来界定,即某个群体所具有的语言、习俗、宗教等特质,从而构成一个族群,也就是根基论或称为原生论。另一个是情景论或称为工具论。另外,现在得到比较多的认可的是从族群的排他性和归属性来界定,代表人物就是巴斯,他认为族群是由其本身组成人员认定的范畴。造成族群最主要的是其“边界”。族群边界是族群内涵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边界,就不存在族群的内涵和特征,更谈不上族群的互动和认同[。1]笔者认为,这几种族群认同的理论很多时候并不矛盾,尤其是应用于具体情境的个案分析研究时。更多时候,它们是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具体到回族,...&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蒙冬英(1989-),女,广西钦州人,华侨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90年代文学。华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计划(项目编号:NO.)。1回民族文化内涵的呈现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长河中跌宕起伏,相应的在发展过程中各自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族特色而屹立于民族丛林之中,因而任何的民族文化都蕴含其特定的内涵,向人们承载着和传递着本民族独特的丰富信息。无论是人们的共同信仰、心理结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还是人们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宗教信仰等,都是各个民族之间互相区别的标签。霍达真正以自己的母族和历史题材进行创作的《穆斯林的葬礼》,被评论为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第一部成功表现回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一朵异卉奇花,傲然独立”。小说通过讲述一个琢玉的穆斯林家庭在一九一九年到一九七八年这六十年间的历史变迁,用三代人之间的命运起伏以及两个发生在不同时...&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穆斯林的葬礼》是当代回族女作家霍达的代表作,小说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庭三代人命运的起伏和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婚姻悲剧。《穆斯林的葬礼》中,韩子奇与梁君璧维持着没有爱情的婚姻,韩子奇与梁冰玉虽然相爱却天各一方。他们的下一代,韩天星与不爱的人结婚,韩新月与不能爱的人相爱,最后均以悲剧告终。不少评论家将悲剧的根源归结为人物性格缺陷。这种解读不乏其合理性,但忽略了悲剧背后的社会民俗所起的作用。正如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丹纳所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1]按照这个理论,我们可以看出,社会民俗才是滋生爱情婚姻悲剧的土壤。功能主义人类学认为,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不论是抽象的社会现象,如社会制度、思想意识、风俗习惯等,还是具体的物质现象,如手杖、工具、器皿等,都有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即都有一定的功能。同样,社...&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穆斯林的葬礼》中文化冲突分析--《长城》2014年04期
《穆斯林的葬礼》中文化冲突分析
【摘要】:正霍达是回族的著名文学作家,她的作品《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非常优秀的表现回族人民生存状况和情感世界的民族小说,曾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部小说深刻地体现了穆斯林家庭的人生悲剧,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文化与民族特色、宗教信仰和现实生活、生死离别与恩恩怨怨交织在一起,将几百年来回族人民在华夏大地上遭受的几次大灾难,融进了一个穆斯林家庭三代人的命运中,通过穆斯林家庭的历史变迁和命运浮沉,刻画了人物坚毅不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I207.42【正文快照】:
霍达是回族的著名文学作家,她的作品《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非常优秀的表现回族人民生存状况和情感世界的民族小说,曾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部小说深刻地体现了穆斯林家庭的人生悲剧,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文化与民族特色、宗教信仰和现实生活、生死离别与恩恩怨怨交织在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安思佳;;[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胡进;;[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杨文笔;;[J];昌吉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江少英;;[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9年06期
岳惺菡;;[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徐冰;;[J];飞天;2009年20期
张俊敏;;[J];飞天;2010年12期
邵鹏;;[J];法制与社会;2010年11期
张亚莎;;[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吴耀宗;;[J];东岳论丛;2012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华;[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罗四鸰;[D];复旦大学;2011年
卜雅娜;[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朱华;[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骆桂花;[D];兰州大学;2006年
冯冠军;[D];新疆大学;2006年
张国云;[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范国英;[D];四川大学;2006年
刘巍;[D];辽宁大学;2008年
郝军启;[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余穆谛;[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汪静;[D];石河子大学;2010年
邝琰;[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马延红;[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司马义·热西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李娟;[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廉丽;[D];齐齐哈尔大学;2011年
马丹;[D];云南大学;2011年
金阳冉;[D];云南大学;2011年
张亚莎;[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亚莎;;[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张亚莎;;[J];大学教育;2013年05期
曼奴埃尔·德法利亚;王雪;喻宜萱;;[J];音乐世界;1997年Z1期
马丽蓉;[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王立业;[J];俄罗斯文艺;1998年02期
王立业,汪剑钊;[J];俄罗斯文艺;1998年02期
格紫;;[J];语文世界;2006年10期
;[J];流行歌曲(男朋友.女朋友);2007年08期
石舒清;;[J];朔方;2014年05期
陈璐;;[J];青年文学家;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嘉铭;[N];电脑报;2004年
宫苏艺;[N];光明日报;2010年
吴丛丛;[N];光明日报;2011年
舒晋瑜;[N];中华读书报;2012年
高小立;[N];文艺报;2007年
石一宁;[N];文艺报;2005年
王国平;[N];光明日报;2012年
李红光;[N];经济日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晓霞;[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张亚莎;[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邝琰;[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胡晨鹭;[D];华侨大学;2007年
卢沛;[D];河北大学;2008年
靳宇喆;[D];天津大学;2012年
李晓玲;[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穆斯林的葬礼
  【书籍&简介】
  1.----历程-----
  著名长篇小说,作者霍达。
  1987年冬至1988年春发表于《长篇小说》季刊总第17、18期,1987年第6期《中国作家》选载,1988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书,1989年和199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小说连播》栏目两度全文播出本书,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许多地方电台又曾多次转播。自1991年以来,中国文学出版社和外文出版社陆续出版了本书的英、法、阿拉伯、乌尔都等文字的译本。1992年,台湾《世界论坛报》以一年的时间连载本书,1993年台湾国际村文库书店出版了上、下册繁体字版。许多作家、评论家、穆斯林学者和广大读者给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这是新时期文学和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第一部成功地表现了回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有着独特的文学地位和审美价值。
  最有生命力的茅盾文学奖经典作品 ,二十年发行上百万册、感动中国几代读者,最纯洁的梦想、最凄美的爱情、最痛楚的命运。本书自出版以来,不断重印,畅销不衰,先后被列入北京市十大畅销书、全国文教类优秀畅销书、家庭书架百种常备书目、北京市青少年读书工程推荐书目、大学生所喜爱的作家及其作品,部分章节选人高中和大学语文教材。据香港《镜报》月刊1996年7月号报道,在中国青年最喜欢的二十本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中,《穆斯林的葬礼》名列第五位。
  2.----荣誉-----
  1991年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国家民委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长篇小说奖,
  1990年获建国四十周年北京市优秀文学奖。
  1992年由作者改编为上、下集电影剧本,香港康大影业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后因某种原因禁播此电影。
  3.----书评-----
  全书五十余万字,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内容&摘要】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两根故事线,一大家子人的悲欢离合,就这样交织重叠地,从作者笔下娓娓流出。&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玉的世界,一个是月的世界。霍达用穿插的笔法,写下了如此震撼人心的一部作品,为我们展示了穆斯林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人生历程,描绘了回族人民在&人生的舞台上,悲剧,喜剧,轮番演出,不舍昼夜,无尽无休&&&的&演出&,体现了他们生生不息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古都京华老字号玉器行&奇珍斋&的主人梁亦清,原是回族低层的琢玉艺人,他家有两个女儿,长女君璧长于心计,次女冰玉娇小任性。一天有位长者带名少年去麦加朝圣路过梁家,少年被精美玉器所吸引,决定留下当学徒,这就是本书主人公韩子奇。师徒两人正为一件订货劳作,这是专做洋人卖买的&汇远斋&定做的&郑和航海船&。郑和是回族的英雄,他们决心做好这件光耀民族精神的作品,三年的精雕细刻将在中秋佳节完成。不料梁亦清突然晕倒在转动着的玉坨上,宝船被毁,人也丧命。为了抵债,韩子奇到&汇远斋&当了学徒,苦熬三年终成行家。他回到奇珍斋娶了长女君壁,决心重振家业,十年之后名冠京华,又得贵子取名天星,幸福度日。可是日寇侵华战争爆发,韩子奇担心玉器珍品被毁,随英商亨特来到伦敦。妻妹冰玉不顾姐姐反对,偷出家门执意随姐夫远行。在伦敦亨特之子奥立佛深深的迷上了冰玉,但奥立佛在伦敦大轰炸中不幸丧生,冰玉在孤独,思乡的情况下与韩子奇相爱,并生下女儿新月。战后一同回国,姐姐不容两母子,冰玉决定带女儿远走他乡,韩子奇苦求,留下女儿。新月逐渐长大成人,以优异成绩考上北大西语系。上学后与班主任楚雁潮发生爱情,因楚系汉族,为梁家反对,他们的爱情却在阻挠中愈加炽热。而哥哥也因母亲的心计所使,娶了新月的同学,当发现时,一切都来不及了。新月红颜薄命,因严重心脏病不幸逝世,楚雁潮及新月一家悲痛欲绝。韩子奇瞬间苍老,母亲也终于明白自己的过错,哥哥,嫂子挑起了家里的担子。后来韩子奇,梁君璧相继去世,韩天星也有了一双子女。多年以后,冰玉回来了,但一切都也物是人非&&
  【作者&简介】
  霍达,生于1945年11月,回族,北京人。中国电影编剧,国家一级作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约500万字,其中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作品《补天裂》获第七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长篇小说和电视剧两个奖项,建国五十周年全国十部优秀长篇小说奖,作品《红尘》获第四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与第二届囡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剧本奖,报告文学《万家忧乐》获第四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报告文学《国殇》获首届巾国潮报告文学奖,电视剧《鹊桥仙》获首届伞刚电视剧飞天奖,电影剧本《我不是猎人》获第二届全同优秀少年儿童读物奖,电影剧本《龙驹》获建罔四十周年个同优秀电影剧本奖。曾应邀升罗咀影节国际评委、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代表等,其生平及成就载入《中国当代名人录》和《世界名人录》。
  霍达的家庭是个珠玉世家,她自幼喜爱文学,读书偏爱太史公的春秋笔法。成年后曾师从史学家马老先生探古寻源,尤攻秦史。六十年代曾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北京建筑工程学院,1966年大专毕业后,长期从事外文情报翻译工作,同时坚持业余写作,青年时代开始发表作品。1976年后任北京电视制片厂(现改名为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编剧,开始从事专业文艺创作,同年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其作品数量较多,选材和样式也较广泛。1985年创作的小说《红尘》,获第四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94年改编为同名电影剧本,由古榕执导,影片受到评论界的好评。1992年创作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受到评论界重视,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北京市建国40周年征文文学优秀作品奖,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学奖,1993年改编为电影剧本《月落玉长河》,由谢铁骊执导,影片生动地描绘了人物形象,追求雄深博大的气势和冷峻深沉的艺术风格。另外,她创作的电影剧本有《公子扶苏》、《我为中猎人》等,儿童喜剧《我不是猎人》曾获全国优秀少年儿童读物奖,电视剧剧本《鹊桥仙》由中央电视台和江苏电视台联合摄制成电视剧,获1980年全国优秀电视剧三等奖,她创作的还有话剧剧本《秦皇父子》,报告文学《国殇》等作品受到广泛赞扬,现在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书籍&目录】
  序曲 月梦
  第一章 玉魔
  第二章 月冷
  第三章 玉殇
  第四章 月清
  第五章 玉缘
  第六章 月明
  第七章 玉王
  第八章 月晦
  第九章 玉游
  第十章 月情
  第十一章 玉劫
  第十二章 月恋
  第十三章 玉归
  第十四章 月落
  第十五章 玉别
  尾声 月魂
  【媒体&评论】
  ============================================================
  冰心在给《穆斯林的葬礼》写国际版的序言时,她说在读这本书之前,几乎对穆斯林一无所知。看过之后,我深深赞同这点,我缺乏对其他民族和宗教的了解,哪怕是最基本的了解都没有。当然,穆斯林和回族仅仅是小说的故事背景,要想真正理解民族和宗教,还是要看一些专门的书。小说大概讲述了一个北京玉器家族两代人的故事,章节交错的方式,让故事有穿越时空的感觉。讲述民国时的故事,让我想起了老北京的那些各行各业的老字号和文化;讲述北大燕园的景色,让我对北大和学生时代有些感伤;讲述避难伦敦,让我想起上个世纪的世界战争。当然,最最重要的还是主人公新月的命运和与老师之间的爱情。新月还是死了,带着遗憾走了。但是让我们明白了一个真理:爱情以及人性中美好的东西是可以超越宗教和种族的,虽然在现实中经常会被扼杀,而正因为现实的残酷,才越发觉得这些东西的珍贵。
  ============================================================
  很厚的一本书,拿在手上,感觉沉甸甸的。
  很厚的一段情,读完之后,心里沉甸甸的。
  那是有关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整部小说的构思很巧妙&&玉和月,互相交错,最终汇合在新月的身世上&&
  玉,是父亲,韩子奇。
  他对玉器的爱,使得他和师父的大女儿璧儿的婚姻,成了理所当然。然而,这样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直到动乱年间,他被迫和小姨子玉儿一起去了英国,两个漂泊的灵魂在患难中产生了感情,并有了爱情的结晶&&新月。爱情的来临显得那么突然,不过这终究是种不该有的感情啊。回国后的他难以面对守候了十年的妻子,最终放弃了爱情,没有和玉儿一起去英国,而是继续留在北京。他宁可守着有名无实的婚姻,宁可瞒着女儿的身世,守着他心爱的玉。
  父亲的这段经历还是比较容易让人动容的,他为了自己的玉舍弃了很多,这说不上,到底是值,还是不值。
  月,是女儿,韩新月。
  当她的爱情来临的时候,她的生命,已经开始一点点的走向终点了。然而它来了,来的那么纯净美好,没有一丝一毫的杂质。然而和自己的老师产生感情,这又是不被允许的。不过他们不怕,什么也不怕,连死也不怕了,更何况爱情的阻挠呢?
  要走的人,注定是要走的,谁也留不下,这是她的宿命。她离去的时候,他那疯狂的吻,是初恋的吻,也是诀别的吻。死亡可以夺走生命,却带不走爱情。
  小说写的很真实,无论是历史,宗教,手工艺,还是人的感情。虽然有关很多历史我都不太清楚,穆斯林的宗教文化我也不甚了解,但是看完这书,就是觉得,很多东西好像就那么真真切切的放在面前,大到一个葬礼,小到一块玉。
  作者在后序中说,&我和主人公一起生活。每天从早到晚,又夜以继日。我为他们的欢乐而欢乐,为他们的痛苦而痛苦。我已经舍不得和我的人物分开。当我把他们一个一个地送离人间的时候,我被生死离别折磨得痛彻肺腑。&然而故事中的人,还是要离开,一个又一个,排着队似的,不紧不慢地离开。悲剧故事都不可避免的如此。
  印象最深的是,韩子奇身处英国伦敦时给家里寄去的那封信。说是一封信,却也只是简单的一句话&&&我们还活着。你们还活着吗?&还活着吗&&在那样一个战争动乱年间,信竟然是这样写的,如此的问候,我心里一阵凄凉,一滴眼泪往下落。
  在这本厚重的书里,可以看到两代人的凄美爱情,看到爱情中的无奈和悲哀。有时候我们确实是爱着的,但也因为爱着,才会感到无奈,做出些伤到别人也伤到自己的事。
  爱情到底该是一种责任?或者说由责任萌发爱情?还是患难中的惺惺相惜?抑或是生命有了交点后所碰撞出的火花?怎么样的爱情才能不被时间遗忘?
  【书摘&插图】
  序曲 月梦
  清晨,她走来了。
  一辆出租车停在路口,她下了车,略略站了站,环顾着周围。然后,熟悉地穿过大街、小巷,向前走去。
  她穿着白色的坡跟皮鞋,银灰色的西服裙和月黄色的短袖衬衫。身材纤秀因而显得颀长,肤色白皙、细腻,橄榄形的脸型,一双清澈的眼睛,鼻梁略高而直,未施任何唇膏的淡红的嘴唇紧闭着,颏旁便现出两道细细的、弯弯的、新月形的纹路。微微鬈曲的长发,任其自然地舒卷在耳后和颈根。耳垂、颈项都没有任何饰物。尽管鬓边的黑发已夹杂着银丝,她却并不显得过于苍老;不认识她的人,把她遗忘了的人,也看不出她曾是怎样年轻。
  她匆匆走着,没带任何沉重的行囊,手里只提着一个白色的圆形纸盒
  走在这里,她仿佛从一个长长的梦中醒来。
  晨曦熹微,小巷清幽。早起的人们偶尔从她身旁擦肩而过,骑车的,步行的,领着孩子的,端着早点的&&她感到一股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而人们却不熟悉她,谁也没有认真地看她一眼。
  她看着前面。天和地是灰色的,砖和瓦也是灰色的。临街的墙几经风化,几经修补,刷过黑灰、白灰,涂过红漆,书写过不同内容的标语,又终于被覆盖;风雨再把覆盖层胡乱地揭下来,形成一片斑驳的杂色,融汇于灰色的笼罩之中。路旁的树木苍黑,瓦楞中芳草青青。
  远处,炊烟缭绕。迷蒙的曙色中,矗立着这一带惟一的高出民房的建筑,尖顶如塔,橘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是清真寺的&邦克&楼,每日五次,那里传出警钟似的召唤:&真主至大!万物非主,惟有安拉;穆罕默德,主之使者。快礼拜啊!&
  这儿是&达尔&伊斯兰&&&穆斯林居住区,聚集着一群安拉的信徒,芸芸众生中的另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很大。在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以来的一千三百年间,他把仁慈、公正、诚实和自我克制的精神洒向人间,全世界有八亿人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
  这个世界很小。在拥有八百万人口的古都北京,穆斯林的数目只有十八万,他们散居各地,其中有一部分聚居在这座清真古寺的周围。据说,这一带曾经是果木繁茂的石榴园&&
  大约远在公元7世纪,一些头上缠着白布的阿拉伯商人来到了东土大唐,他们习惯了神州大地的水土,在这里娶妻生子,留下来了。1219年成吉思汗率兵西征,1258年旭烈兀攻陷巴格达,葱岭以西、黑海以东,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的土地被蒙古贵族陆续占领,征服者强迫被征服者大批迁徙到东方。他们之中,有被俘虏的工匠,有被签发的百姓,有携家带眷的阿拉伯上层人物。当然,也有乘东西方的交通大开而自发前来的商人。这些&外来户&,大部分在中国做军士、农夫和工匠,少数人经商、传教,也有极少数做官。这些人的后裔很少再返回故地,就在这块土壤上生根了,繁衍生息,世代相传,元朝的官方文书称他们为&回回&,他们本身也以&回回&自称,一个新的民族在东方诞生了。由于历史上难以避免的融合,回回民族当中也糅进了一些汉人、蒙古人、维吾尔人和犹太人的成分,但回回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存在,而不融入汉人或其他民族之中。幅员辽阔的中国,是汉人长期生存繁衍的地方,回回不可能像土生土长的民族一样拥有整块的、大片的土地,他们不断地被派遣、被迁徙,甚至被征讨、被杀戮,为了生计,他们流落四方&&他们始终是少数,这少数的人艰难地、顽强地、小心翼翼地生活着,信奉着自己的主。他们相信真主是独一无二的,他创造了大地、苍穹、自然力、人、天使和&镇尼&(精灵),他主宰着一切;他是没有形象的,但又是耳聪目明、全知全能的,他无时无处不在,凡有三个人密谈,他就是第四个参与者,凡有四个人密谈,他就是第五个参与者&&主永远与穆斯林同在。穆斯林归顺真主,接受真主通过穆罕默德所晓谕的启示,虔诚祈祷,老实做人,宽厚仁爱,生活俭朴,不骄傲自大,不诽谤他人,捍卫信仰,遵循&逊奈&&&圣行,穆罕默德之路。他们相信人生有&后世&,相信&末日审判&,每个人的灵魂被接纳进天园或是被投入火狱,一切将由真主判定。他们相信善行必定得到报偿,邪恶必定受到惩罚&&
  她从梦中醒来,面对着这个苦苦寻找的世界,是那么熟悉,仿佛岁月倒流了,那不堪回首的一切都不曾发生。不,岁月永远不会倒流,当重新回到这个世界之时,她老了,这里也已经变得陌生。当然,岁月也一定把别人都拖老了。她不知道该报偿的是否已经得到了报偿?该惩罚的是否已经受到了惩罚?不,她不需要知道。她从来也没有打算对过去的恩怨进行什么报偿或是惩罚,只想把该记住的都记住,该忘却的都忘却!
  又拐过一个弯儿,就进了梦中的那条胡同。
  她看见那棵古老的槐树了,历尽劫磨,阅尽沧桑,它还活着,老干龙钟,枝叶葱茏。过去,每当春天来临,它就绽开串串白花,香气飘满整条胡同;清风吹来,落花如雪,落在她的头上、肩上,&拂了一身还满&。如今树上没有花,开花的季节已经过去了。它白白地开了几十次,落了几十次,一直在等着她呢,而她却没有来。
  她终于来了。她从树下走过,站在那座门楼前。
  她夜夜都梦见这座门楼、这所院子,梦见院子里的天空,梦见天上的月亮,梦见那一双永远也不能忘记的眼睛,梦见那一声声牵心动腑的呼唤&&
  天上有明月,年年照相思。
  她夜夜沉醉在梦中。梦把空间缩短了,梦把时间凝固了,梦把世界净化了。梦中没有污秽,没有嘈杂,没有邪恶;梦中没有分离,没有创伤,没有痛苦;梦中只有柔和的月色,只有温馨的爱;梦使她永远年轻,使她不愿醒来。
  她还是醒来了&&
  她不能遏止自己的冲动,踏上那五级青石台阶,伸手去抚摸那暗红色的大门。
  门关着。她突然缩回了手。她并不怕见到她所不愿意见到的人,她只急于见到她曾天天梦见的人,这毋庸讳言,也无可畏惧。但是她看见,在大门的旁边,古老的青砖墙上,镶着一块她从未见过的汉白玉标志,上面,用仿宋字和隶书刻着:
  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合院
  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1979
  她愣住了。她不知道这块崭新的、显然是今年刚刚镶上的汉白玉标志意味着什么?是这里的一切都改变了吗?
  她的心评怦地跳,悬在胸前的手微微地颤抖。她渴望叫开这道门,又莫名其妙地感到恐惧。她望着那暗红色的门,仿佛那是一道命运之门,曾经决定了她往昔的命运,也将决定她余生的归宿,通往天国,或是火狱。在伸手叩响门钹上的铜环之前,她不得不给自己片刻的喘息。
  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
  隔绝得太久了,大门里贮藏着她所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一切&&
                         
资料出处:
-- 合作媒体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穆斯林的葬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