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制实行后,河道工程维护管理费维护费用会被中央取消吗

南京45条河道建立“河长制”--新华日报
第A02版:要闻
| &&&&&&&&
出版&&&|&&&&&&|&&&&&&|&&&
南京45条河道建立“河长制”
  本报讯&&南京市政府办公厅近日发布《关于加强全市河道管理“河长制”工作的意见》,要求2013年全市45条骨干河道全面建立“河长制”管护制度,2014年全市区域重要河道全面建立“河长制”管护制度。  意见明确,&河长的主要职责是:督促建立河道管护队伍和管护制度,协调落实河道维修养护经费;组织实施河道疏浚和环境治理;检查河道工程维护、水域岸线资源管理,协调河道管理范围确权划界;依法组织查处各类侵害河道的违法行为。&&&&&&&&&(杭春燕)
集团 数字报刊: |起源/河长制
河长制“河长制”由无锡市首创。它是在太湖蓝藻暴发后,无锡市委、市政府自加压力的举措,所针对的是水污染严重、河道长时间没有清淤整治、企业违法排污、农业面源严重等现象。日,无锡市委办公室和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无锡市河(湖、库、荡、氿)断面水质控制目标及考核办法(试行)》。在下达的这份文件中明确指出:将河流断面水质的检测结果“纳入各市(县)、区党政主要负责人政绩考核内容”,“各市(县)、区不按期报告或拒报、谎报检测结果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这份文件的出台,被认为是无锡推行“河长制”的起源。自此,无锡市党政主要负责人分别担任了64条河流的“河长”,真正把各项治污措施落实到位。2008年,江苏省政府决定在太湖流域借鉴和推广无锡首创的“河长制”。之后,江苏全省15条主要入湖河流已全面实行“双河长制”。每条河由省、市两级领导共同担任“河长”,“双河长”分工合作,协调解决太湖和河道治理的重任,一些地方还设立了市、县、镇、村的四级“河长”,这些自上而下、大大小小的“河长”实现了对区域内河流的“无缝复盖”,强化了对入湖河道水质达标的责任。淮河流域、滇池流域的一些省市也纷纷设立“河长”,由这些地方的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分别承包一条河,担任“河长”,负责督办截污治污。
探索创新/河长制
把河流水质达标责任具体落实到人。“河长”不是行政序列中的,有人只是把它视作握有实权者挂的一个“虚衔”,因而“河长制”能否收到实效,关键要看是否有人因任上不力而被问责。无锡市委、市政府于日印发了市委组织部《关于对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执行不力实行“一票否决”的意见》,文件明文规定:“对环境污染治理不力,没有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贯彻市委、市政府太湖治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行动不迅速、不扎实、效果不明显的”,对责任人实施“一票否决”。一河一策。“河长”们上任后,纷纷着手对负责的河流进行会诊,分析污染症状,采取“一河一策”的方法,很快制定出了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等一系列措施。在具体实施中实行了“三包”政策——领导包推进、地区包总量、包责任。在这种人人有压力、大家有动力的治污体制下,河流治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设立“河长制”管理保证金专户,实施“河长制”管理保证金制度。在无锡市惠山区,每个“河长”要按每条河道个人缴纳3000元保证金的要求,在年初上缴区“河长制”管理保证金专户,同时,区财政划拨配套资金,充实到专户。专户资金用于对“河长制”管理工作的开展、推进及。根据“河长制”管理最终考核结果,以“水质好转、水质维持现状、水质恶化”等综合指数作为评判标准,水质好转且达到治理要求的,全额返还保证金并按缴纳额度的100%进行奖励;水质不恶化且维持现状的,全额返还保证金;水质恶化的,全额扣除保证金。
作用/河长制
传达地方政府重视环保、强化责任的鲜明态度。尽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但从实践来看,许多地方政府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打了折扣。推行“河长制”,表明环保问责不再是空头口号。有效调动地方政府履行环境监管职责的执政能力。让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抓环保,有利于统筹协调各部门力量,运用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保护环境,方便各级地方领导直接进行环保决策和管理。水质达标攻坚战全面打响,河流断面水质明显改善。以无锡为例,全面复盖无锡行政区划的79个考核断面达标率从“河长制”实施之初的53.2%上升至2008年3月的71.1%,可谓“河长上岗,水质变样”。
面临问题/河长制
河长制日,无锡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关于全面建立“河(湖、库、荡、氿)长制”全面加强河(湖、库、荡、氿)综合整治和管理的决定》。这项《决定》,对探索性实践了近一年的“河长制”工作作出了明确规范,从组织架构、目标责任、措施手段、责任追究等多个层面提出了系统要求。可以说,以《决定》的出台为标志,在全国首创的“河长制”真正从“试水”走向了成熟。它在云南、河南、河北,以及整个太湖流域的借鉴推行,足以证明无锡市的这项探索是符合当前中国流域治理现状、适应当前城乡行政管理体制的有效之举。解读一:“河长制”明确了地方党政领导对环境质量负总责的要求,对环境保护的职能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的长期以来,对环境质量的指责或肯定,很大程度上是针对环保部门的。但在事实上,环保部门由于行政权限、技术手段、人员配备等限制,对于涉及环境的各方面掌控、调度往往力不从心。环境问题尤其是水环境问题,牵涉领域众多,可谓包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河长制”的出现,把地方党政领导推到了第一责任人的位置,其目的在于通过各级行政力量的协调、调度,有力有效地管理关乎水污染的各个层面。《决定》明确,“河长”作为“河长制”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所负责河道(含所分工包片地区)的水、水环境持续改善和断面水质达标负领导责任,牵头组织所管河道综合整治方案的制定、论证和实施,强化横向协调、落实长效管理,对断面水质达标负首要责任。按照这一定义,目前全市建立了市、市(县)区、镇(街道、园区)三级“河长制”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至村委会、社居委也必须建立工作小组。《决定》提出,“河道水质的考核得分是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考核得分靠后,且所属河道水质恶化的责任人,严格实行‘一票否决’”。解读二:“河长制”最大程度整合了各级党委的执行力,弥补了早先“多头治水”的不足,真正形成全社会治水的良好氛围客观地说,在环境问题上,“人人都是排污者”,但长期以来,我们却并没有树立“人人都是治污者”的理念。旁观、指责、讽刺、挖苦一度成为不良的社会风气。这种风气不仅存在于社会普通群众中,也存在于政府部门之间,谈到水臭了、河黑了,眼睛更多地看向环保、市政、水利等部门,对自身的追问却很少。“河长制”力求改变这种风气。从现有组织架构来看,纵向从市委书记、市长开始,“系在一根绳上”的还有区委、区长,镇党委书记、镇长,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大大小小担任全市各级“河长”的干部人数近2000名;横向从市委、市政府开始,发改、经贸、财政、规划、建设、国土、城管、工商、公安等12个部门都各有分工、各具使命,谁都不能在水环境治理上缺位。这个办法,最大程度整合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力量,弥补了早先“多头治水”的弊端,使治水网络密而不漏,任何一个环节上都有部门、有专人负责。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治水“生态链”,使每个部门都不敢,提高了水环境治理的行政效能。随着“河长制”的层层推进,社会力量也被带动起来。最明显的是产业结构调整,沿河、沿湖的企业不得不放弃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超标排污企业被关停,有环保自觉的企业家开始寻求清洁生产方式,循环经济得到发展。“河长制”也壮大了民间治水的信心和决心,机关干部、党团员、青年学生中宣传环保的积极性高涨,家庭妇女也广泛参与,全市水环境治理的氛围空前良好。解读三:“河长制”提出了全市河道治理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措施,并在九大行政板块中形成你追我赶的竞赛氛围,树立了“上下游共同”、“标本兼治”的科学态度目前,全市城乡已实现“河长制”全复盖,纳入管理的河道从最初的64条扩大到815条。815条河道中,省级河道3条、市级河道25条、县区级河道84条,另有703条是镇级河道。《决定》提出了全市“河长制”管理工作的总体目标,大体上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08年底,省、市级河道基本消除黑臭现象;第二步,到2010年,彻底消除河道黑臭现象;第三步,到2012年,全面完成全市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确保水质持续善。“河长制”虽按照行政交界面划分并落实了各级领导干部的治水责任,但水是,一条河的治理需要上下游共同配合。《决定》提出的目标,既对各市(县)区的治水吹响了“竞技”口哨,又对各市(县)区上下游联动、协调配合提出了要求。事实上,面对这样的目标任务,各市(县)区没有一家敢在治水大业上“拖后腿”,标本兼治,不玩花架子成为各地干部的自觉意识。按照《决定》要求,各地要对辖区内“河长制”河道造册建档,做好数字、文字、图像等全面记录,并因地制宜实施“一河一策”,有针对性地确定治水方案。同时,每条河都必须切实落实截污、清淤、企业整治、河容整治、两岸绿化、环境卫生等基本措施,地方政府同步做好排污总量控制、环境卫生监管、船舶污染治理等。“河长制”的建立,为科学理性地实现和推进这些目标、措施提供了可能,如果没有这样的联动机制,水污染问题难以得到彻底。
环境危局/河长制
在湖北黄冈,包括市委书记在内的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正在适应属于自己的一个新头衔——河流的“河长”、湖泊的“湖长”、水库的“库长”。在湖北省环保局李兵局长的主导下,黄冈市率先推行“河长制”,使党政部门主要负责人与全市河流、湖泊、水库所在地的政府部门,共同负责重点水域的水污染防治和环境综合治理。客观地说,实行“河长制”传达了地方政府重视环保、强化责任的鲜明态度。特别是在一些水污染较严重的地区,由党政一把手“屈尊”担任“河长”,亲自督办河流环保工作,可以震慑环境违法行为、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从而起到一定的之效。担心的是,市长、书记们的分内工作林林总总,哪一样都不能怠慢,虽然当上“河长”,他们能拿出多少精力对辖下河流、湖泊、水库的治污进行精心规划,并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对治污工作进行组织和协调?更重要的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官”,假若李兵局长高升或调走了,基层县市还会那么积极推行“河长制”吗?一旦人走政息,河流污染恐怕还是“涛声依旧”吧。“河长制”透露出一种行政权依赖,它的核心是,当某地环境污染沉疴难返,一些人便开始期待地方主要领导批示或亲自过问,以待问题的最终解决。在他们心目中,地方政府成了污染企业的天敌,成了挽救环境危局的最后倚靠。殊不知,在一些地方,以问题解决者面目出现的“行政权力”,往往也是环境问题的麻烦制造者。比如,在国家环保总局2007年对11个省(自治区)的126个工业园区的抽查中,高达87.3%的园区违规审批、越权审批、降低标准通过环评,都不是企业或个人所为;属于政府公共服务的城镇污水处理项目,一半以上偷工减料或停止运作,也不是或个人所能做到的;至于近四成半企业存在环保违法,到底是企业无良,还是地方政府有法不依、监管乏力?(《法制日报》日)环保部一位副部长曾指出:“中国环境保护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公众参与的民主法制机制不足是重要原因,而好的政治理念必须依靠公众来响应,必须依靠公众参与来落实,必须依靠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来贯彻。”这番讲话击中了当前的制度软肋——公众既无法在发展之初,以公民意志来选择环保之路;也同样无法在污染危害发生后,让消极怠慢、不负责任的官员让出权位,让昧着良心、肆意排污的企业。挽救中国的环境危局,绝不能单靠行政权力单枪匹马。在环保领域尽速完善公益诉讼制度,设立环境公益诉讼基金,赋予检察机关、社会团体、个体代表国家和公众利益,对污染破坏环境者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力和资格,最大限度地保障群众的环境权益,维护生态环境和谐,已。
实施办法/河长制
水利部副部长矫勇昨天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中国用水总量的“”是到2030年不能超过7000亿立方米。矫勇还表示,江苏、浙江等地试点的“河长制”(由地方政府首长负责)效果很好,将向全国推广。矫勇介绍,中国针对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划定了用水总量红线,到2030年不能超过7000亿立方米,要大规模节水。“每一个流域都有用水上限,跨越这个上限就说明开发利用不合理”。矫勇表示,“河长制”是地方创新的节水经验,这项制度推开以后,确实发挥了非常好的效果,水利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准备把“河长制”这一套成功的做法向全国进行推广。矫勇指出,各级政府理所当然要承担起河湖保护和管理的重任。就“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考核方面,矫勇介绍,已组建中央部门的考核组,考核结果报审定后,将作为对各省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的综合考核评价依据。矫勇还介绍,我国将进行水权改革,在水权国家使用权初次分配基础上,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交换,目前宁夏、内蒙古都在试点,工业向农业购买水权,从而调动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日,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会议原则通过了《关于实行河湖生态环境管理地方行政主要领导负责制的意见》,指出,各区政府对辖区河湖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务必以上率下,层层落实责任,因地制宜制定本区“河长制”工作方案。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奖惩机制,严格问责考核,定期向社会公布、曝光检查情况,确保各年度治理目标任务完成。会议研究《北京市清理整治涉及违法违规“小散乱污”企业工作实施方案》时强调,要紧盯重点区域,突出成片,将50个重点乡镇、街道和200个行政村作为重中之重,明确属地责任,逐级抓好落实。同时要加大舆论引导,形成氛围。
全面推行/河长制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意见指出,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是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制度创新。意见要求,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强化考核问责,根据不同河湖存在的主要问题,实行差异化绩效评价考核,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
今后,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党委或政府“一把手”将有一个新头衔:“总河长”。根据11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在部分省区市近十年实践基础上,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负责制的“河长制”将在全国推行。
根据意见,我国将全面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总河长,由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主要河湖设立河长,由省级负责同志担任;各河湖所在市、县、乡均分级分段设立河长,由同级负责同志担任。
意见指出,全面推行河长制要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实行一河一策、一湖一策。建立健全保护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河湖管理保护信息发布平台,通过主要媒体向社会公告河长名单,在河湖岸边显著位置竖立河长公示牌。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严格按照规定追究责任。
目前,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海南8省市已全境推行“河长制”,16个省区市部分实行“河长制”。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8次
参与编辑人数:8位
最近更新时间: 13:06:57
贡献光荣榜[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全国24省份实行河长制 河湖污染河长担责
扫一扫 手机阅读
  翟桂溪作
  实行河长制后,天津海河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现在不好干了!河面上漂个塑料袋,我们都会被举报、被扣分。&王建洲是天津一家保洁公司的经理。性格直爽的他,一见到记者就吐露自己的压力。
  王建洲的压力是自上传导下来的。天津市宝坻区副区长艾玉昆压力更大,这来自他的另一个身份&&河长。&河长有考核,考核成绩要排名。&艾玉昆说。
  目前,全国8个省市在全境推行河长制;16个省区市在部分区域实行了河长制。河长制能否有效保护河湖生态?近日,记者赴天津、江西进行了采访。
  【 谁来担任河长 】
  由党政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湖管理保护,这就是河长制。河长制是地方政府落实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等主体责任的制度创新。
  哪些人可以担任河长?在各地的探索实践中,各级党政负责人均可担任河长。江西的河长规格最高,省委书记亲自担任省级&总河长&,省长担任省级&副总河长&,7位省领导分别担任省级河长。目前,江西设立了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五级河长。
  来自水利部的数据显示,全国已有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海南等8个省市党委或政府出台了文件,在全境推行河长制;16个省区市的部分市县或流域水系实行了河长制。
  &以前&九龙治水&,有矛盾时可能因为沟通缺失导致问题搁置。现在有河长来协调、调度和监督,解决问题有了总抓手。&江西省水利厅厅长罗小云说。
  【 如何落实制度 】
  李学英是天津的一位普通市民,但是她打一个电话就可能对河长们造成压力。3年前,李学英在当地媒体上看到天津正在推行河长制,并且招聘义务监督员。于是,她便报了名。&我很欣慰,我提出的问题有人管。&李学英说,&有一次我反映了一处排污口,政府很快就把它堵上了。&
  目前,天津有这样的义务监督员407位,他们是社会监督的重要力量,而社会监督最终占到河长考核的10%。
  在天津,各级河长办均成立了专职考核部门,考核内容包括河湖水质、绿化、保洁、工作推进等方面,考核结果每月汇总并每年向社会公布。年终考核成绩排名最后的河长将会被约谈。
  在江西,河长因失职、渎职导致流域严重污染破坏的,适用《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 治水效果如何 】
  在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双溪镇大桥村,村民陈声龙坐在北潦河边钓鱼。&现在我有空就喜欢过来钓鱼。&陈声龙说,一年前河里大部分是小鱼,现在鱼大了,也密了。
  在天津,实行河长制后,感官水质异常河道由20条(段)、211公里下降到3条(段)、34公里,环境卫生不达标河道由4条(段)、53公里变为全部达标,综合考核优秀河道由43条(段)、620公里提高到137条(段)、2274公里。6月监测结果显示,考核优秀的河道长2524公里,占总长度的74%。
  &河长制的推行,过去对河流集中式的治理方式,变为常态化的治理,使水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天津市水务局副巡视员梁宝双说。
  本报记者 潘旭涛 文/图
编辑:钱景童
责任编辑:王敬东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移动看!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24小时点击排行河长制的困惑_新浪新闻
  □蒋文 本报记者 王成栋
  10月13日下午,绵阳市游仙区街子乡岳家村,波光粼粼的芙蓉溪畔,巡河员王万军正在捡拾垃圾,身边不时有水鸟飞过。
  9月以来,王万军每周都会抽出两天时间来河岸巡视。他是乡上的联防队员,这段两公里长的河道,是他的“新领地”。
  王万军的上司,就是这芙蓉溪街子乡段的河长——陈胡立。陈的另一个身份是街子乡乡长。
  河长制,是无锡在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后首创的。2009年4月,内江曾参照其经验加以推广。五年后,内江各河流出境水质明显好转。但污水处理设施如何管和上游的水怎么管,却是摆在面前的两大难题。
  实施河长制,是对河道进行全方位管护,最大支出是污水处理。处理一吨污水要四五毛钱,一个乡镇污水处理厂一年要亏6万元
  污水处理谁埋单
  内江的河长,由当地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负责辖区内河流污染治理。根据最初的规划,内江市河长制的实行时间为3年,2011年之后,内江将河长制常态化,与城乡污水治理并轨而行,牵头单位成了环保部门。
  “不管哪个部门负责,都是要花钱的。”内江市环保局负责人说,实施河长制,本意是对河道进行全方位管护,其中支出最大的是污水处理,其主要服务对象是乡镇企业。
  根据内江市环保局提供的数据,该市去年针对河长制所配套的乡镇污水处理投资金额超过2300万元,日处理污水能力达3.54万吨。“中央、省和市三级财政出资比例占据整个投资的六成以上,后期的管护就不好说了。”内江市环保局农村生态科科长周世雄说。
  目前,在除主城区和隆昌县之外,内江其余地区的配套“河长制”的污水处理厂日常维护费用全由当地财政解决。在内江,污水处理成本普遍在0.4元/吨左右。
  资中县一家乡镇污水处理厂厂长李军拿着今年前三季度财务报表大倒苦水:厂里前三季度处理污水 15407.5吨,净投入超过6000元,外加机器维修、工资等其他支出,亏损接近5万元。自2010年初投入使用以来,处理厂几乎每年亏损额度都在6万元左右,“这些只能靠乡镇和县上解决了。”
  刚起步的绵阳同样感受到了压力。
  在街子乡靠近芙蓉溪的一侧,今年6月刚刚竣工的污水处理厂发出阵阵响动。“每天都要亏。”厂长刘宗贵介绍,按照目前的设计,水厂日处理污水在150吨左右,每吨成本在0.5元左右,外加其他支出,每天亏损在300元以上。
  区域内的河流好管,水质常年保持在三类以上;跨市州的河,就只能“自扫门前雪”了
  上游排污谁来管
  “管不了上游”这一说法,得到了周世雄的印证:“由于地势和流域的原因,内江的地表径流主要来自于沱江,但我们与上游的资阳等兄弟市缺乏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尤其是春末夏初、雨季到来之际,上游开闸放水,污水团很快将此前的治理成果一扫而空。
  河长制设立的初衷之一,是解决区域内河流管控乏力、突破行政区域限制的藩篱。然而,在五年的探索之后,内江发现,现实实在太骨感。
  按照最初的设计方案,内江将市内8条主要河流纳入河长制管理,实行各县(区)政府流域治理责任制度,每条流域确定一名河长,一条流域涉及多个县(区)的,确定多名河长,实行流域出境断面水质定期监测。此外,内江还实行“1个河长+1个组织实施单位+1个市级领导+1个市级联系部门”的推进机制。
  对于发源地在内江区域内的河流,这套方式很见成效,水质常年保持在三类以上;但对于跨市州的河流,内江只能“自扫门前雪”,而上游来水质量则要“看别人脸色”。
  省水文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内江的水资源总量不过15.1亿立方米,而沱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约140亿立方米,所占比重仅一成左右。
  在李军的工作笔记上,记载着两次较大的上游偷排污水事件,一次是2011年4月,一次是2013年5月,由于地跨两市,处理起来异常繁琐,“一级一级地写报告,请市上出面协调,等协调完了,别个污水都排完了。后来下游骂我们,本地老百姓也骂我们,我们也没办法。”
  河道管理,涉及多个方面。如无联动机制,管理效果要大打折扣。河长制的出现,就是让行政一把手负责,协调多个部门进行管理
  “九龙治水”咋解决
  河长制推行吃力,但还得干。
  内江水务局负责人提供了一组数据:今年3月,内江遭遇春旱,部分村社人畜饮水困难;当地多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51立方米,列全省第20位,是全国108个严重缺水市之一,“如果我们不做,我们的子孙后代可能会没水用。”“这是现实的需要。”绵阳市水务局局长向地平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近年来绵阳乡镇企业发展迅速,而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却没有跟上。仅以街子乡为例,沿芙蓉溪两岸,分布的企业就有45家。
  河长制出台的另一个背景,则是河道管理中的“多头管理”现象突出。
  游仙区水务局局长胡宗文介绍,由于对水产资源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司法解释不同,公安等部门和水务部门常遇到执法主体冲突的尴尬,“如果发现有人非法捕捞娃娃鱼,公安、森林公安还有水政监察队都可以办案。”
  而在面对违法违规现象时,水务主管部门却面临着执法权限有限的尴尬,“水政监察队伍只有行政执法权。”
  由于违法成本低、执法强度低,执法威慑性不高。胡宗文记得,近几年,游仙区水务部门在开展非法采砂专项整治行动中,执法人员经常遭到围攻。
  向地平说,河道管理涉及水源地管理、水质监测、水产监管以及配套工程设施看护等多个方面,在日常管理中,如果没有相应的联动机制,河道管理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河长制就是针对这个的,让行政一把手负责,协调多个部门管理,对各行政区域的河段实施专人巡护,把涉水案件解决在乡镇一级。”
  河长制之后,绵阳境内各河长所能实施调动的职能部门多达22个。
  “这是眼下我们能做的最大努力。”向地平说。
  河长制在太湖流域推行大见奇效,但在川实施却有难题。专家建议,向企业征收污水处理费或排污费,建立跨行政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
  “水土不服”咋破解
  “参考城市和其他地区的经验,应该对乡镇企业征收污水处理费用或排污费。”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高级顾问梁海棠表示,可以参照各地的物价水平,对享受污水处理服务的企业进行计量收费。这样做的好处,首先是维持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转;其次也倒逼企业改进工艺,减少能耗,降低排污量。不过,“政府也要适当承担一定的费用,因为这个具有一定的公益性。”
  “这不奇怪。”对于“管不了上游”的问题,重庆大学教授袁兴中介绍,这并非内江所独有的现象,目前国内除长江、黄河、珠江、淮河等少数几条大河有专门的流域性管理委员会外,其余中小型河流均缺乏流域性的专门协调机构。
  为何河长制在太湖流域能大见奇效,在四川却有些“水土不服”?袁兴中说,这主要是太湖流域的特点决定的,其注入河流短,且污染源集中在无锡和苏州,2008年开始,流入太湖的主要河流都实行了河长制,所以不存在跨行政区域的问题。“生态环境是公共产品,大家同饮一江水,就要承担保护河流生态的责任。”袁中兴建议,可以建立省一级的协调机制,对主要河流实施分段管控。鉴于各流域内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承担职能不同,可以参照太湖流域和莱茵河流域治理等国内外经验,探索跨行政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比如,上游的经济落后,但是对于流域生态保护责任较重,下游可以考虑为上游承担一定的费用,或者以其他形式进行补偿。”
  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则透露,目前我省正在对各地河道管理模式进行总结梳理,近期将着手布局全省的河流综合治理,“水毕竟是流动的,地表径流是水资源存在的主要形态之一,不能只靠一个地区像堂吉诃德那样‘大战风车’。”
  (原标题:河长制的困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道维护费会计分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