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最帅出家人释明心和一位信使的公案中,最重要的环节在哪里

预科班12年第一届加行班第二次考试复习内容(57课至110课)_扬州智悲放生_新浪博客
预科班12年第一届加行班第二次考试复习内容(57课至110课)
本博整理考试答题仅供参考!
​预科班12年第一届加行班第二次考试
复习范围(共119题)
《预科班加行教材》第三册
『轮回过患』
通过学习难陀皈依出家的公案,你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答:贪著世间妙欲,充满过患,即便行持守持戒律等善法而上升至天堂,最终也会堕入恶趣,善趣果报同样无有实义,不管在三界轮回哪一处,都没有真实的快乐,因而一定要生起真实无伪的出离心。
什么是舍弃今世?它在修行中起什么作用?前辈大德们是怎么做的?
答:1)指对世间一切美好毫不希求,而并不是因受精神挫折,见到外境许多丑陋,进而开始厌弃世间。
2)前辈的高僧大德讲过,修行人无论出家、在家对今生的名闻利养等没有兴趣,修行才会圆满成功。否则,一味贪尘世间的琐事,永远无法从轮回的痛苦解脱出来。
3)莲池大师在《缁门崇行录》中,就讲一则公案:五代后汉有位恒超法师,他讲演经论二十多年,一直过着知足少欲的生活。郡守李公素来敬佩大师,想上章表奏皇帝,颁赐袈裟给大师。大师写了一首诗制止他,诗中有“虚着褐衣老,浮杯道不成,誓传经论死,不染利名生”的句子,表达了他誓愿讲经传法而终老,不想沾染世俗名利而苟活的志向。
再譬如唐朝的庞蕴居士,他虽然是在家人,但对财物、名声看得很淡。后来,他通过参访道一等禅师,认识了心的本来面目。开悟以后,他把金银财宝、巨万家产装进箱子,用船运到湘江扔掉了。有人劝阻:“你不要钱,可以用它做功德、布施给别人,总比修倒入江里强啊!”他就回了一偈颂:“世人多重金,我爱刹那静,金多乱人心,静见真如性”。到了最后,不仅仅是宠蕴自己,包括他的妻子、儿女也都成就了……
仲敦巴尊者,其实就是从内心舍弃了今生琐事的典范。一次,色顿山谷的信众迎请尊者去传法。他对弟子吉祥自在说:“你代我去吧!我正在修持舍弃世间之法,故不允许我作出心行相违的举动。”之后,他终年穿着缀满补丁的旧衣服,在热振寺的森林中修行,常常口里念念着“我是希求解脱者,莫为名闻利养缚”……可见,一心希求解脱的人,绝不会贪著名声、地位、财富,正因为他把这些看得很淡,故根本不会被此所转。
『因果不虚』
为什么在十不善业中杀生最重?杀生有哪些种类?会招致何种果报?
答:1)因为众生最爱惜的生命,为了维护生命,甚至愿受各种痛苦。《大智度论》云:“世间中惜命为第一。何以知之?一切世人,甘受刑罚、刑残、考掠以护寿命。”比如,一个人只要能活下来,就算砍掉一只脚、一只手,也会心甘情愿。所以说杀生的罪业非常大、杀生的果报极其可怕了。
2)杀生有三种:一以嗔心而杀;二以贪心而杀;三以痴而杀。
3)《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讲过,不管是杀任何众生,都会感得五种苦果:一、生生世世短命;二、常遭受恐怖之事;三、仇敌比较多;四、死后堕地狱受苦;五、从地狱中出来,得人身也是短命多病。
4)有所体会。和人一样,所有众生都有趋乐避苦之心,而他们最爱惜的莫过于自己的生命……
什么样的行为,才算圆满造下杀生的罪业?什么样的行为,虽然没有完整的杀业,但也会被罪业染污相续?随喜他人杀生、唆使他人杀生,分别会有何种过失?如果许多人共同杀了一个众生,这个罪业该如何分?
答:1)比如一个猎人猎杀野兽,首先他亲眼见到一个獐子或鹿子时,认准这是某某野兽,就是明确所杀对象,即第一支分。
然后,对这个野兽,生起想杀它的动机,这是生起欲杀之意乐,即第二支分。
之后,猎人用火箭、枪等,击中它的要害,这称为加行采取行动,也就是第三支分。
紧接着断绝那个野兽的命根,使它身心的聚合瓦解,这叫做究竟绝断命根,即第四支分。
如果具足了这四种条件,也就是圆满了杀害众生的罪业。
2)有些人生起杀害某一众生的想法,或者口里也说诸如此类的话,虽然杀生行动没有得逞,但已具足了了知对境、生起意乐这两种支分。尽管没有圆满正行这样的罪业严重,但就如同镜中映现影像一样,罪业已经染污了自相续。
因此,我们平时不能想或者说“我要杀了你”,即使开开玩笑也不行。
不与取分为哪几种?各自有什么特点?
答:1)不与取分为三种:(1)权威不与取;(2)盗窃不与取;(3)欺诳不与取。
2)权威不与取的特点:依靠势力强大而非法暴力获取他人的受用;
盗窃不与取的特点:偷偷摸摸地窃取他人的饮食、财物等;
欺诳不与取的特点:用谎话、短斤少两、非法秤斗等欺骗的手段获取他人的财物。
什么样的行为是邪淫?它依靠何种非理作意而产生?邪淫有哪些危害?应该怎么样对治?妄语分为哪几种?各自是怎么定义的?它有什么样的过患?
答:1)男人自己出精、与他人的妻子或已付钱的女人作不净行,都属于这个范畴。而且,就算对象是自己的妻子,但若在白天、受斋戒日、生病期间、妊娠期间、忧愁所逼、月经期间、生产未恢复、三宝所依之处等进行交欢,这些也都属于邪淫。另外,邪淫还包括对直系亲属、未成年少女行淫,或者在口、肛门等非处行淫,或者与旁生、尸体等行淫。
2)颠倒地把别人的身体执为清净、实有、常有。
3)若能忙念善法的功德和力量,这种贪欲便可以遣除。《大智度论》也说:“诸欲难放舍,何以能远之?若能乐善法,此欲自然息。”种种五欲对境难以舍弃,用什么方法才能远离呢?如果你喜欢善法,喜欢诸佛菩萨、高僧大德观察烦恼本体的善妙教言,并依之而修行,欲火自然就会熄灭。
修行的最关键的,就是经常观察自心。无论你生起贪心、嗔心等不净的念头,首先应该辨别出,这些在名言中是善是恶。如果是恶,就要以上师的教言、佛菩萨的窍诀加以对治,这样一来,自相续即清净无垢,并渐渐认识到以烦恼为主的万法的实相。
答:1)印光大师在《寿康宝鉴里,讲了邪淫的十二种危害:害天伦、害人节、害名节、害门风、害性命、害心术、害风俗、害阴骘、害名利、害寿命、害祖父、害妻子。邪淫之人既寄存器了别人,也害了自己,而且世间护法神不会护持。
2)一不小心就容易违犯,尤其是和自己的妻子不注意也容易违犯。
3)身为在家人,应当从环境、时间的角度,了解邪淫的不同种类,然后将这些一并断除。
4)作为妻子要履行哪些职责,作为丈夫要履行哪些职责,通过《善生经》在这方面有了新的收获。
答:1)妄语分为三种:一般妄语、大妄语、上人法妄语。
2)一般妄语:是指怀着欺骗他人之心,所说出来的一切语言。
大妄语:由于相续中存有邪见,于是信口开河地说:行善没有功德、作恶没有罪过、清净刹土没有安乐、恶趣没有痛苦、佛陀没有功德……再也没有比这更重的弥天大谎子,因而这些被称之为大妄语。
上人法妄语:本来没有登地而说登地了、没有神通而说有神通等,凡是自己没有功德说成有功德,这一切都属于上人法妄语。
3)很容易犯。
4)《大宝积经》云:“当知妄语,为诸恶本,毁清净戒,死入三涂。”
离间语分为哪几种?分别是如何定义的?最严重的离间语是什么?什么样的语言算是恶语?说恶语有什么过患?绮语包括哪些方面?在诵经念咒等时,什么样的语言属于绮语?它有什么过失?
答:1)恶语:是指刺伤、扰乱他人心的语言。
对于相貌丑陋的人,公开宣扬他们的缺点,或对生理缺陷的盲人、聋人等,当面称呼为“瞎子”、“聋子”,这都是一种恶语。
此外,凡是指责对方过失,或口出不逊的语言,也都属于恶语。
还有,尽管表面不是恶口骂人,但若通过温和的方式,使对方心不愉快,这种语言包括在粗恶语中。
2)《诸法集要经》中说:“舌如彼炽火,心则如其薪,恶言如猛焰,焚烧诸众生。”人的舌头就像燃烧的火一样,不调柔的恶心就像薪柴一样,这两因缘聚合的时候,就会出现焚毁众生的恶语猛火。恶语果报是不悦意的。其异熟果是堕入三恶趣,正如《正法念处经》云:“常说善妙语,舍离垢恶语,垢恶语污人,能令到地狱。”其感受等流果、同行等流果亦不妙:即便得到人身,也将转生于恶劣的环境,听不到一句悦耳之语,恒时心情烦燥,遭受众人的憎恨,经常担惊受受怕,犹如野兽一样忐忑不安,经常遇到恶友,而且生生世世喜欢口出恶言。
绮语包括哪些方面?为什么说现在社会上处处都是绮语?请举例说明。
答:1)绮语的范围比较广泛。例如,婆罗门的咒语等,本来不是正法,却反而认为是正法;世间的小说、电影,本来对相续没有任何意义,却把它当作调伏烦恼恼的工具;或者娼妓的淫秽语言,撩拨贪心的靡靡之音,关于军事、武力、抢劫、盗窃之类的高谈阔论……这些凡是能引生贪嗔痴的无稽之谈,统统属于绮语的范畴。
2)当今这个时代,无论是电视、电影、网络、报纸、杂志,里面百分之九十多全充斥着绮语。大多数人平时要么看电视、看电影;要么是天天上网聊天,在虚妄的世界里又寻找虚妄的世界,除了引生贪心、嗔心以外,从中很难得到有价值的东西。看看多数人所受的教育,再看看这个社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二者之间有何关联,相信每个人都比较清楚。在这样的时代中,军事、贪欲、做生意等日益猖獗,五花八门、与解脱相违的外境也日益增多。
在诵经念咒等时,什么样的语言属于绮语?它有什么过失?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答:别人在念经、诵咒、修法时,如果你口若悬河地谈论很多令人散乱的话,以这些绮语为因会断绝别人行善的资粮,罪过极其严重。有些人似乎没有自控能力,嘴巴一直喜欢“叭叭叭”说,上课的时候说,念经的时候也说。这样的话,你自己不行持善法不要紧,但旁边的人还是需要修行,不应该去影响他们。这样影响别人,生生世世会对自己的修法起障碍。
我们作为居士,应尽心尽力地持咒念佛,少说一些无关的绮语。佛陀在《受十善戒经》中讲过:“若能不绮语,口常出妙香,犹如优钵罗,生处得值佛。”因此,大家平时要尽量少说废话,多念些经文,多说有利于众生的语言!
意恶业分为哪几种?请一一说明。其分别会导致什么过患?众生的邪见无量无边,归纳起来可摄于哪两种邪见中?请详细说明各自的定义
答:意恶分三:
1)贪心:凡对别人的财物生起谋求之心,都是属于贪心。从广义上讲,贪人、贪法、贪财物,均属于贪心的范畴。
人若有了这种贪心,则很容易堕入地狱。诚如《正法念处经》所言:“贪心甚为恶,令人到地狱。”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也说:“无论他人财多少,勿生贪心生欢喜。”否则,贪心太重的人,纵然拥有一点财产,最终也很容易失坏。
2)害心:凡是对别人生起损恼之的心理,都属于害心之列。
具有害心的人,会让周围许许多多的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而且毁坏他人的同时,也将毁坏自己。甚至,有时候还没有害得了别人,反而先害了自己。六祖在《坛经》中说过:“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倘若你没有不善心,内心清净、善良,往生极乐世界则指日可待;但若对同行道友、身边的人,带有毒蛇般的害心,不要说往生,就连今生中看到你,也会唯现恐避之而不及。
3)邪见:认为没有因果等或持常断见称为邪见。
《毗奈耶经》、《四分律》中都说,对我们而言,即使生起一刹那的邪见,也将失毁一切戒律,不能列入佛教或出家人的群体中。而且,纵然你原来具足暇满人身,但从此之后,也不算是闲暇的人身了。一旦自相续被邪见染污,即便兢兢业业地奉行善法,也不能踏上解脱之道。所以,圣天论师说:“宁毁犯尸罗,不损坏正见。”龙猛菩萨亦云:“邪见者行善,其果亦难忍。”此处,《成实论》中还说:“行善者将命终时,生邪见心,则堕地狱。”
&众生的邪见无量无边,归纳起来可摄于哪两种邪见中?请详细说明各自的定义。为什么说它不是正见?
答:1)邪见分二:一、无有因果之见;二、常断见。
2)无有因果之见:《俱舍论》、《大乘阿毗达磨》中都说过,若认为行持善法没有功德,造恶业没有任何过患,前世后世不存在,三宝没有功德,佛没来过这个世界,上有天堂、下有地狱是谎言……这就称为无有因果的邪见。
常见:认为神我常有,大自在天、遍入天是造世主、上帝、真主能创造一切……这些看法都叫做常见。
断见:是指认为一切诸法自然而生,前世后世、因果不虚、了脱生死等均不存在的观念。
3)因为它远离了解脱之道。若想趋入解脱,必须对生死轮回、善恶因果有最基本的正见,如果连这些都不承认,那行持善法也完全是流于形象。
为什么说在十不善业中,杀生和邪见最为严重?
答:如云:“杀生之上无他罪,十不善中邪见重。”尤其是邪见,《成实论》中说:“意业势力,胜身口业。”又云:“于诸罪中,邪见最重。”
一般而言,除了地狱众生以外,谁都贪生怕死。践踏众生珍贵的生命,没有比这更残忍的。杀害一个众生,需要偿还五百次命债。《念住经》还说:“杀害一个众生,需住地狱一个中劫。”
《毗奈耶经》、《四分律》中都说,对我们而言,即使生起一刹那的邪见,也将失毁一切戒律,不能列入佛教或出家人的群体中。而且,纵然你原来具足暇满人身,但从此之后,也不算是闲暇的人身了。一旦自相续被邪见染污,即便兢兢业业地奉行善法,也不能踏上解脱之道。所以,圣天论师说:“宁毁犯尸罗,不损坏正见。”
十不善业的异熟果是什么?它有哪两种划分方式?什么是同行等流果?什么是感受等流果?请举例说明二者的差别。杀生、不与取的感受等流果分别是什么?
答:1)十不善业的异熟果,就是指造三毒恶业会堕入三恶趣。
2)以贪嗔痴三种烦恼,分别对应三种恶趣而划分;另一种是按照烦恼的粗重程度及动动机大小小,可分为上中下三品。
什么是同行等流果?什么是感受等流果?请举例说明二者的差别。
答:1)同行等流果,就是指今世与前世所造的业相同,前世你喜欢造什么业,今世在行为上也是如此。
2)感受等流果,是指前世造作什么业力,今世会感受类似的果报。
3)例如,如果往昔以杀生为生,即生就会也喜欢杀业,过去习气在此世中会出现,这是同行等流果;而杀生感受短命、多病等果报则为杀生的感受等流果,感受这种与前世业力类似的果报。
杀生、不与取的感受等流果分别是什么?你从自他身上能发现这些规律吗?
答:杀生的感受等流果是短命、多病;不与取:前世偷盗的人,将感得今生受用非常贫乏,即便有一点点财产,也会被强夺或合偷走,被迫与敌人共同享用。
请引用《华严经》的教证进行分析,邪淫、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贪心、害心、邪见,分别会招致什么样的感受等流果?
答:邪淫---《华严经》中云:“邪淫之罪……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妇不贞洁;二者得不随意眷属。”&&&&妄语---《华严经》中说:“妄语之罪……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被诽谤;二者为人所诳。”&&&&离间语--《华严经》云:“两舌之罪……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得弊恶眷属;二者得不和眷属。”&&&&恶语---《华严经》云:“恶口之罪……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闻恶音;二者所可言说恒有诤讼。”&&&&绮语---《华严经》云:“无义语罪……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所有言语人不信受;二者有所言说不能明了。”&&&&贪心---《华严经》云:“贪欲之罪……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欲;二者无有厌足。”&&&&害心---《华严经》云:“嗔恼之罪……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为一切求其长短;二者常为众人之所恼害。”&&&&邪见---《华严经》云:“邪见之罪……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生邪见家;二者其心谄曲。
什么叫增上果?十不善业、十善业的增上果,分别是什么样的?请一一说明。
&&&&&&答&:&增上果是指造業後成熟在外境上的果報.&&&&&&&&&&&&&&&&&增上果不會成熟在外境的地水火風上.&而是指業力對外境所產生的作用.&&&&&&&&&&&&&&&&&以監獄為例子,&它是犯法的這群人以罪業形成的環境,&但並不是指他們犯法後罪業就成熟于外境
監獄上了,&&&&&&&&&&&&&&&&&自相續不必承受任何果報.即因為有了犯法的這群人的業力,才成熟了監獄的存在.十不善业、十善业的增上果,分别是什么样的?请一一说明。&&&&&&答&:&十不善业的增上果.&&&&&&&&&&&&&&&&&杀生&&&:&造杀业的人,会转生在环境不优美,或是深谷、悬崖、险地等威胁生命的地方。&&&&&&&&&&不与取&:不与取的恶业,则会生于庄稼常遭霜冻冰雹袭击、树木不结果实、饥荒时有发生的地方。&&&&&&&&&&邪淫&&&:&邪淫的人所居之处,是臭气熏天的粪坑、污秽不堪的淤泥等令人恶心的地方。&&&&&&&&&&妄语&&&:&口说妄语的话,会转生到财富动摇不定的环境中。&&&&&&&&&&离间语:造了离间语的恶业,会转生于悬崖陡壁、深渊狭谷等难以行走的地方。&&&&&&&&&&恶语&&&:口出恶语的人,会转生在乱石堆积、荆棘丛生等使人心神不宁的地方。&&&&&&&&&&绮语&&&:以绮语恶业所感,将来转生的地方,尽管辛勤务农,辛辛苦苦干了很久,可是到头来却颗粒不收,&&&&&&&&&&&&&&&&&&&季节反复无常且动荡不安。&&&&&&&&&&贪心&&&:以贪心感得,将来的生处庄稼荒芜、地时恶劣的痛苦层出不穷。&&&&&&&&&&害心&&&:以害心所感,会转生到多灾多难的地方。如阿富汗.&&&&&&&&&&&&&&&&&邪见&&&:邪见特别严重的人,会转生于物资鲜少、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地方。&&&&&&&&&&&&&&&&&&&&&&十善业的增上果:成熟在外境上,与前面十不善业的果报恰恰相反,具足圆满的功德。
《预科班加行教材》第四册
一切为业之自性,是否就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请谈谈你对它的理解。
答:并不完全是这样,即我们快乐也好、痛苦也好,生活中所发生的许许多多事,都跟前世或今生的业力有关。,这并不是宿命论,认为一切皆为命中注定,根本无法改变丝毫,而是说我们今生所感受的苦乐,是以前世业力为主因,今生的行为、发心为助缘。这一点,在《俱舍论》中也讲得很清楚。佛陀在《百业经》中云:“众生诸苦乐,佛说由业生,诸业亦种种,造种种众生,漂泊于轮回,业网极广大。”我们所遭受的苦和乐,大慈大悲的佛陀以无二智慧揭示,此皆由前世的业力所生。由于业力有各种各样,有些是贪心、嗔心、痴心、嫉妒、骄傲等烦恼;有些是信心、悲心、智慧、出离心等善念;有些是善念与恶心交替出现,从而使以业所生的众生各不相同,众生的苦乐也迥然有异。我的理解:了之一切为业之自性的道理后,我们随时随地都要谨小慎微,即使是微乎其微的罪业也要尽心尽力予以杜绝,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善事也要悉心毕力加以成办。谨慎取舍因果,断恶行善,这样才会今生来世都感受快乐,避免痛苦。对往昔所造的罪业,如同已服恶毒药,深生追悔发露忏,通过金刚萨埵等殊胜修法,精进忏悔,在业果未成熟前将它忏悔清净。并发愿今后纵遇命难时,亦绝不造诸恶业对于命里无时莫强求,前行引导文里也说了,如果你实在想财富源源不断滚滚而来,就必须勤奋努力上供下施。本来在这个业力之地的南赡部洲,前半生造业,大多数后半生就会成熟果报,倘若遇到一个殊胜的福田,那么转眼之间也会得到好报。
“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会被外道打死,这说明了什么?他是什么业缘所导致的?这对你理解“神通抵不过业力”有哪些帮助?
答:“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会被外道打死,这是由于其往昔业力所感。正如尊者所说“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目犍连前世对父母产生恶念恶语,从而招致了如此果报。说明人的业力相当于随身的影子,不会安住在别的地方,因缘成熟时,前世所造善业和恶业,定会在自身上现前果报。所以说,懂得取舍因果在学佛过程中非常关键。因此,大家必须打好前行、尤其是对业因果的基础并对此公案再三思维,若真正相信因果,就会知道对父母、上师、僧众做好事,功德不可思议;反之,倘若对他们不敬、不孝、诽谤、伤害,在业力没有忏悔净之前,果报绝对会无欺成熟。
有些人认为,佛菩萨感受果报只是显现,并不是真实的,故无法证明因果不虚。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答:不对。课本中引用了众多公案,在提醒我们:连伟大的阿罗汉、菩萨、佛陀,显现上也会感受果报,何况我们凡夫。尽管一切法是空的,但对我们而言,根本没目犍连那样境界,既然目犍连都难脱因果,那么我们也应当受因果支配。凡夫畏果,菩萨畏因。这是由于世间众生愚昧,不知造恶业会招致普通痛苦,或者说对于因果认识不深,表面知道但明知故犯,这是相当可怕的。因此,大家一定要有因果正见。&&&&个人认为:可以加入从世俗谛和胜义谛进行分析。
为什么说就算行善、造恶很微小,最终成熟的果报也不可思议?请引用教证、公案进行分析
&答:因为不管是善业或者是恶业,成熟率都相当高。在此世间,因果规则谁也抹不掉,因此,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它,这样才能对自己的今生来世有极大的利益。&&&&公案:我乳轮王往昔变为穷人时,有一天,他看到别人办喜事,按照当地风俗,他拿一把豌豆准备向新娘投抛。正巧遇见德护如来前往城中,他生起极大信心,将这把豌豆撒向佛陀,其中四粒落入佛的钵中,两粒触到佛的胸口。以此异熟果,他转生南赡部洲的转轮王;以四粒豆落入佛钵中的果报,统治四大部洲八万年;两粒豆接触到佛的胸口,其中一粒的果报成为四大天王的主尊八万年,另一粒的果报在三十三天第三十七代帝释王朝中,与帝释天平起平坐,执掌国政。&&&所以,不管是在家或者是出家人,如果身上有一点点钱财、一点点资具,在遇见僧众、寺院及真正的大成就者、修行人时,不要吝啬,应以欢喜心、恭敬心进行供养。即便是一次微薄的供养,其果报也是相当大的。同时对于别人的微小善根,我们也应由衷随喜。&&&教证:《大集经》:“若有真实生信心,是则能破三恶道;供养如来一香华,无量世受无上乐。”&&&&&&&&&《贤愚经》:“莫想诸善微,无益而轻视,水滴若积聚,渐次满大器。”&&&&&&&&&《出曜经》:“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渧虽微,渐盈大器。”&&&&&&&&&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说:“无忧树种如芥子,每年果实成熟时,一枝亦增一由旬,善恶果增不可喻。”&&&&造恶行善刚开始只有一点点,但果报的增长无法形容,就像我乳轮王前世供佛六粒豌豆,来世的人天福报无量无边;或者像有些人生一刹那的嗔心或杀一条生命,无数劫中都要在恶趣受苦。因此,懂得因果的人会如履薄冰,对造恶业有一种恐怖感。否则,倘若不小心造了恶,甚至只是违犯了细微学处,也会导致无穷的后患。
我们平时所造的业中,哪些是善、哪些是恶,这取决于什么?若是如此,那么能否单凭表面来判断一个人?为什么?
答:在一切善业恶业之中,是黑是白、是轻是重,关键要看人的起心动念。心是恶的,行为再善也是恶业;心是善的,行为再恶也是善法。因此,我们造善业还是恶心业,完全在于自己的起心动念。就像龙猛菩萨《宝鬘论》云:“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无有贪嗔痴,及彼生业善。”《功德藏》说:“树根为药芽亦药,根为毒芽何用说?唯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所以说,心善一切善,心恶一切恶。
十种不善业中,哪些可以开许,哪些不可以?为什么?请详细说明。现在许多人请客时,常喜欢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你对这种现象如何看待?
答:杀生、邪淫,不与取、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可以开许,菩萨因为利他心很重,没有自私自利,远离贪嗔痴烦恼,可以开许的七种身语业,它唯一的前提就是要对众生有利。假如对众生没有利,是在烦恼驱使下行持的,那永远也不会开许。贪、嗔、邪见不开许,由于贪、嗔、邪见不可能转变成善妙的动机,只要一生起,就必然是不善业,诚如《宝鬘论》所言:“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无有贪嗔痴,及彼生业善。”故而,三种意罪业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也没有开许。&&&&通过以上学习,让我们明白了断恶行善非常重要。故《正法念处经》云:“一切皆心作,一切皆因心。”所有善和恶的作者,唯一是自己的这颗心。倘若心善,就会带来快乐;心恶,则会带来痛苦,《宝鬘论》也说:“不善生诸苦,投转诸恶趣;善业生善趣,世世享安乐。”
答:现在许多人喜欢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济公和尚的这句话,往往被他们拿来当挡箭牌,成为可以肆意吃肉喝酒的“铁证”。实际上世人仅知有前两句,却不知济公还有后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从而以讹传讹,误导了无量迷茫众生。其实,济公的高深境界,绝非凡夫俗子所能想象。比如,沈员外派家仆给济公送两只熟鸽子和一壶酒,仆人路上偷吃一只翅膀,偷喝了几口酒,以为能瞒天过海,神仙也难知。结果济公指了出来,仆人不承认,于是济公到阶前吐出两只鸽子,其中一只少一个翅膀……这种特别神奇的境界,世人完全望尘莫及,故不可乱学表面行为。印光大师在《文钞》中,关于这方面也有诸多教言,劝诫后学者万万不可随学,以免自欺欺人。
因果中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有行善者受苦、造罪者得乐的颠倒现象?请详细谈谈你的理解。
答:行善者受苦、造罪者得乐,其实皆是由往昔业力所致。我们现在无论行善、作恶,果报虽不一定马上成熟,但在来世、来世的来世也必会现前。《亲友书》云:“有者所造诸罪业,纵未即时如刀砍,然死降临头上时,罪业之果必现前。”《佛说立世阿毗昙论》也说:“初造恶业时,不如火即烧,如灰覆火上,随逐烧罪人。”又云:“恶业未熟时,痴人谓甜美,其业既熟已,方知是苦难。”世间上有些愚痴的人,认为自己不受因果约束,杀生造业没有果报,却不知这只是时间早晚而已。你造业虽不一定马上受报,但只要因缘成熟了,势必会让你感受痛苦。因此,对于因果的道理,我们要时刻生起定解、加以取舍,万万不能以“善恶无分别”、“万法唯心造”等禅宗或大圆满的高深法语,来轻视因果。莲师也曾对国王赤松德赞说:“君王,我的密乘见解极其重要,但行为不能偏堕于见解方面,而要小心谨慎,不违背因果。否则,见解上一切万法都不存在,不思善、不思恶,而行为也是这样的话,就会善空恶空黑法漫布,见解也将成为魔见。同样,见解也不能偏堕于行为方面,否则,行为上始终有实执,见解也是如此的话,将会被实有和有相所束缚,从而在轮回中无有解脱之日。”
在修行过程中,见解和行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请从凡夫、圣者的侧面分别说明。
答:1、世间上有些愚痴的人,认为自己不受因果约束,杀生造业没有果报,却不知这只是时间早晚而已。你造业虽不一定马上受报,但只要因缘成熟了,势必会让你感受痛苦。&&&因此,对于因果的道理,我们要时刻生起定解、加以取舍,万万不能以“善恶无分别”、“万法唯心造”等禅宗或大圆满的高深法语,来轻视因果。莲师也曾对国王赤松德赞说:“君王,我的密乘见解极其重要,但行为不能偏堕于见解方面,而要小心谨慎,不违背因果。否则,见解上一切万法都不存在,不思善、不思恶,而行为也是这样的话,就会善空恶空黑法漫布,见解也将成为魔见。同样,见解也不能偏堕于行为方面,否则,行为上始终有实执,见解也是如此的话,将会被实有和有相所束缚,从而在轮回中无有解脱之日。”&&&2、法王如意宝常引用《前译教法兴盛之愿文》的教证说,作为一个修行人,见解上,要依止龙猛菩萨的空性无二见;而行为上,则应随学静命菩萨的小乘别解脱行为。但如今很多人往往与此相反:见解上连小乘的人无我、四法印都不懂,基本的出离心、因果观都没有,行为上却远远超过密宗的行为,这完全是一种颠倒。&&3、《正法念处经》云:“若知业果者,常见微细义,彼恶所不染,如空泥不污。”倘若真正了知因果,取舍方面会极其细微,即使造了罪业也不会染污相续,就像泥土无法玷污虚空一样。显宗《正法念处经》的这个教证,跟密宗的行为和见解颇有相似之处。不过我们作为普通人,假如渴望修持正法,就必须将取舍因果放在主导地位,见解和行为不能脱离或堕于一边。如果随着见解越来越高,行为也越来越如法,对众生的悲心越来越强烈,这说明你的修行没有误入歧途。
『解脱利益』『依止上师』
什么叫解脱?若想获得解脱,必须具备哪些因?最终能得到什么样的果?
&答:所谓的解脱,是指脱离轮回这个大苦海,依靠《三主要道论》所讲的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断除自相续的一切烦恼,远离三界的一切痛苦,最终获得声闻、缘觉、圆满菩提其中任意一种果位。&&&&&从“人身难得”开始,以四种厌世心的修法先调顺相续;然后,再修持“皈依”、“发心”、“修金刚萨埵”、“供曼茶罗”等,直到圣道正行完全圆满之间,每个修法都有各自的功德,这就是解脱之因。其实,四种厌世心的修法——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是一切修行的基础,以此可生起真实无伪的出离心。倘若你没有打好这个基础,其他修法根本没办法进行,即使修了最高的大圆满、大手印、大威德、大中观,和禅宗、净土宗的甚深法门,也将会统统成为今世之因。&&&&&无论获得声闻、缘觉、圆满菩提三者中任何一种果位,都是寂静清凉的,因为已脱离了轮回痛苦的狭道。尤其是遇到了大乘佛法和善知识,理所应当唯一希求圆满菩提,精进奉行十善,修四无量、六度、四静虑、四无色、二止观等一切法门。并且在实修的时候,先发起菩提心,然后一心专注、不被违缘所转,最后为利益一切众生作回向来摄持。&&“寂灭为乐”就是解脱之果,这也是三界众生的究竟目标。我们行持的一切善法若以菩提心摄持,最终即可获得这种殊胜果位。
我们在依止上师之前,应当如何观察上师?尤其是密乘上师,必须具足哪些法相?
&答:亲近善知识相当重要,在依止上师之前,首先一定要观察,要依止一位具足以下法相的上师。&&&&一、相续清净:从来没违犯过外别解脱戒、内菩萨戒、密乘三昧耶戒。如果他是出家人,至少要具备出家人的别解脱戒;若是在家人,法王如意宝讲过,也要具有圆满的居士戒。假如连一条戒都不具足,那所有功德、所有境界就失去了所依。当今末法时代,即使他无法一一护持极细微的菩萨戒、密乘戒,但最基本的、与解脱不相违的戒条也一定要守护。&&&&二、广闻博学:上师如果孤陋寡闻,什么都不懂,连经续的名字也说不上来,那肯定不行。所以,他一定要通晓显宗各大经典、密宗各大续部,以及后来诸位大德的教言论典。比如显宗的五部大论,密宗的《大幻化网》,大圆满不同续部的教言修法,至少这些应该要懂。&&&&三、具大悲心:对无边众生要像母亲对独子般慈爱。不能光是对亲朋好友非常爱护,要什么就给什么;对关系不好的人,一提起名字就恨之入骨。若是这样,不要说大乘的慈悲菩提心,就连世间的悲悯心、善良人格也没有。&&&&四、通达显密:精通显宗三藏、密宗四续部的仪轨。此处的“精通”还包括实修,否则,只是口头上会讲理论,自己却从来没有实地修持过,这样也没办法引导弟子。&&&&五、现前断证:依靠上师教言、经续内容而修持实义,最终自相续断除了烦恼和障碍,现前了无我的殊胜证悟。退一步说,作为上师,就算没有证悟空性,最起码也要能摧毁或压服烦恼,现证前所未有的一些功德。不然,如今有些弟子的信心、境界很不错,上师若天天贪著世间八法,精进、超胜功德都比不上弟子,那是特别可笑的事!&&&&六、圆满四摄:以布施、爱语、同行、共事四摄法,摄受具善缘的弟子。&&&&综上所述,正如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说:“圆满诸胜法相者,浊世力致故难得,三戒清净之大地,多闻大悲润心续,精通如海显密仪,断证净慧硕果丰,四摄鲜花齐争艳,善缘弟子如蜂聚。”&&&&关于所应依止的上师,《经庄严论》也有个教证,讲了十种法相,如云:“调静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觉真善说法,悲深离退减。”一、调伏:与戒学相应,故诸根调伏,身口意三门的威仪,皆要以正知正念摄持。二、寂静:与定学相应,故内心非常寂静。就像《毗奈耶经》所讲的那些比丘一样,威仪自然而然令人生信。三、除惑:与慧学相应,故烦恼寂灭,断除一切不良行为。四、德增:上师的功德、证悟应远远超胜,不能比弟子低劣或等同,否则弟子就不服了。五、有勇:对利他毫不懈怠、精进努力。六、阿含富:由于多闻,不管是显宗、密宗,所通达的教理十分丰富。七、觉真:证悟无我空性,究竟现前真如。八、善说法:说法具有善巧方便。九、悲深:悲心深切,不求名闻利养,一心一意为弟子开示正法。一定要给他播下解脱的种子,让他从佛法上得利,这才算是真正的悲心。十、离退减:远离一切疲厌,恒时勇猛地宣讲正法。&&&&尤其是传讲密乘甚深窍诀的上师,必须具备一切续部中所讲的下列条件:一、成熟相续:要得过不间断能成熟的灌顶。光是得过还不够,灌顶还要如理如法,各方面因缘全部具足。二、净持律仪:得到灌顶之后,不同续部有不同的誓言,比如最基本的十四条根本戒、《大幻化网》的五条根本戒,从始至终没违犯过所受的誓言和其他戒律。三、相续调柔:烦恼和分别念微弱。四、精通密宗:精通密宗基、道、果一切续部的意义。五、依修圆满:最好是亲自见过本尊;即使没有亲自见,梦境、验相中也要见过本尊。而且,所修本尊心咒为主的咒语和验相,都已尽善尽美。&六、解脱相续:现量证悟了万法皆空的实相,对无我之义有所体会,心中有解脱的境界。七、唯求利他:心相续周遍大悲心,除了利他以外,从来不考虑个人利益。八、琐事鲜少:断除了对今生世间的贪执。当然,若是为了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有一些事情是可以的。九、精进修持:因为已修了四种厌世心,故对今世的考虑不是很多,唯一是为了来世精进忆念正法。十、厌世劝他:自己现见了轮回痛苦,生起强烈的厌离心;有了这样的境界后,经常也给别人宣说,劝别人看破世间。像无垢光尊者、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还有汉地许多大德,他们修行到了一定境界时,对世间不会有什么好感,不像现在有些人一样充满信心。他们了知轮回的一切皆无实义,同时也将自己的境界与他人分享。十一、摄伏弟子:以种种善巧方便,不管是语言也好、行为也好,摄受调伏弟子令其得利,示现各种各样的形象来度化众生。十二、具有加持:依照自己上师的言教行持,上师说什么都全部照做,从来也不敢违背,以此缘起,自相续中具有传承的加持。&&&&应当依止这样一位上师。如《功德藏》中说:“尤其宣讲窍诀师,得灌净戒极寂静,通达基道果续义,念修圆满证自解,悲心无量唯利他,精进念法琐事少,极具厌离亦劝他,善巧传承具加持,依如是师速成就。”&&&&也可以只记冈波巴大师所说的三点:一、断除对此生的贪著;二、以大智慧引导弟子入道;三、以大悲心不舍弟子。概而言之,就是要看破今世,有大智慧、大悲心。上师具足这三项的话,弟子就可以去依止他。&&&&总之,我们如果要依止上师,尤其是一位密宗上师,事先务必要仔细观察。倘若他不具足前面所讲的这些法相,那你去受灌顶、听密法,利益不一定很大。所以,对上师在没有依止之前,首先观察非常重要!
哪些上师是不能依止的?请一一说明其法相。
答:依止上师之前最可靠的方式就是观察。下面几种是不能依止的上师:(1)如木磨之上师;有些上师外表上装得道貌岸然,名声可能比真正的善知识还响亮,但所作所为只不过在欺骗别人,最终只能是害了自己。&&&上师的种姓、名声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学处,学处一方面是指戒律,一方面是指他的境界。一个人若能具足这两条,并通达显密一切法要,那么即使是乞丐,也值得我们顶戴。(2)如井蛙之上师;&&&有些上师没有能力调伏弟子,自己也与凡夫没有差别,根本不具备丝毫特殊功德----不要说利益众生的菩提心、证悟空性的智慧、广度有情的善巧方便,甚至连基本人格也没有,连一般人都不如。(3)如疯狂向导之上师;&&&上师自己从未依止过智者,也没有精进修学显宗经典、密宗续部,对经续去教理一窍不通,一无所知;内心烦恼比凡夫还粗重,乱发脾气,弟子也怕;不具足正知正念,以至于显宗的戒律也违犯了,密宗的誓言也毁坏了;自相续比凡夫还低劣,但却像大成就者一样,言谈举止高如虚空;嗔恨和嫉妒凡十分强烈,断掉了慈悲心的吊索,这就是“如疯狂向导之上师”。(4)如盲人向导之上师;&&&&有些上师不具备胜过弟子的点滴功德,不懂得打开取舍的双眼,远离慈悲心、菩提心,最终将弟子引入邪道,这样的上师称为“如盲人向导之上师”。
什么叫依止上师?哪些是错误的依止方法?应该以怎样的方式依止上师?作为弟子,应当具备哪些条件?并请以比喻进行说明。
答:所谓依止,主要是指以佛法依止,即弟子在上师面前听法,上师要给弟子传法。真正的依止上师,应该是以佛法结缘,上师传授佛法,弟子接受之后,才算是建立了依止关系。&&&有些人对于自己的传法师不依止,反而跑去没有传法面前依止。对于普通人来讲,没有佛法经论的传授,不可能算是依止上师。《正法念处经》中讲:“若为他人说,一句之善法,则为善导师,为众生所尊。”&&&应该以怎样的方式依止止师?《华严经》讲:“善男子,应于自身生病苦想,于善知识生医王想,于所说法生良药想,于所修行生除病想。”我们要将自己当成身患重病的病人,善知识是治疗我们的医生,善知识所说的法是灵丹妙药,依教奉行能除一切病苦。&&&&其实,若能将上师相续中的智慧、悲心融入自心,逐渐获得上师的戒定慧三学的功德,这样的方式才叫依止。
&答:一、精进大铠:纵然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违背上师的意愿。&&&&&&二、智慧极坚:心情一定要稳定,不会因暂时的一点违缘,比如上师不高兴,或跟道友之间关系不太好,就认为师徒缘分已尽。&&&&&&三、承事上师:要有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精神,为了给上师办事,付出生命也心甘情愿,如是依靠法性力,自会获得上师的意传加持。否则,稍微累一点、苦一点,或者遇到一点点违缘,就立刻舍弃上师,这样的弟子肯定无法与上师相应。其实每个人在承事上师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暂时的违缘,但若能克服一切障碍,长期承事上师,自己的信心、境界、弘法利生的事业就会越来越广大。&&&&《华严经》云:“彼菩萨摩诃萨恭敬供养亲近善知识,起十种心。何等为十?所谓于善知识,起给侍心、不违心、随顺心、欢喜心、不求利心、一向心、同善根心、同愿心、如来心、同满行心。”&&&&&四、依教奉行:上师所说的任何教授,都言听计从,将自己置之度外,不能夹杂很多私人的要求和事情。拥有以上法相的弟子,单单依靠对上师的虔诚敬信,也必将获得解脱。如《功德藏》云:“精进大铠慧极坚,不惜身命作承侍,谨遵师命不护己,唯以敬信得解脱。”
弟子要以哪三种方式承侍上师?其中,上师最欢喜的是什么供养?这种供养包括哪些内容?
答:1、弟子要以三种承侍令上师欢喜。具体来说,上等承侍为修行供养,即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历经苦行实修上师所传的一切正法;中等者以身语意承侍,就是自己的身语意要侍奉上师,为上师服务;下等者以财物供养,也就是慷慨供养饮食、受用等。我们要通过这三种方式令上师欢喜。&&&&2、倘若大家是在帮助众生、摄受众生、利益众生,《华严经》讲这就是上等供养。如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若是为了众生做事,不舍菩提心、摄受众生、饶益众生、代众生苦等诸多供养就包含其中了,这是最好的供养,是上师最欢喜的,也是诸佛菩萨最欢喜的。&&&《功德藏》亦云:“若有财物供上师,身语恭敬承侍事,何时一切亦不毁,三喜之中修最胜。”&&&3、阿难问佛陀:“那什么才叫真正的供养呢?”佛陀回答:“只有受持我的法、修行我的法,才算是真正的供养如来。”《法句经》云:“若有智者,见善知识,应当供养,不惜身命。”《长阿含经》也说:“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养如来。”“受法”与“行法”是有区别的:受法,是指在上师面前听课或翻阅佛经论典,以此来接受法义;行法,则是明白了道理之后,实实在在去修行。&&&&总之,作为弟子,只有如理如法地闻思修佛法,才是最上等的供养。在此基础上,假如因缘、条件允许,可以再作些财供养、承侍供养。
有些上师的行为特别低劣,作为弟子应当如何看待?这能否一概而论?请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倘若对上师很难产生清净心,这时候该怎么办?
答:有些上师的行为特别低劣,就象帝洛巴尊者吃鱼公案,以及虚云长老的弟子体光老和尚讲过的圣僧求太后的故事一样。说明种种外境的任何显现都是心的妙用,执著才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毕竟圣者的境界不可思议,利益众生的有些禁行不能统统否定。当然,境界不到的人,千万不可随意效仿。实际上,有些大成就者的境界疯疯癫癫,大家不一定看得清清楚楚。表面上,大成就者是人,业力深重者也是人,或者后者更像圣者,很多人都不辨真伪,但其实两者境界有天壤之别。所以,我们不能仅凭外表去判断别人的境界,不要以为除了自己之外,其它都是凡夫、坏人。
倘若有人诽谤上师,对上师有邪见,你与这种人应当如何交往?为什么?不与破誓言者为伍,这是否不慈悲?对待金刚道友应以什么样的态度?请用比喻加以说明。
&&答:假设有人心怀嗔恨、恶口谩骂上师,自己绝不能与之为友。倘若你有能力制止他的邪见和诽谤,还是尽可能地加以制止;但若实在无能为力,就不要与他畅所欲言。《功德藏》也说:“詈骂嗔恨上师者,不应为友尽力止,畅所欲言增大罪,失毁一切诸誓言。”&&&一旦以上师为对境破了誓言,那么在密宗中很难忏悔清净。《密集金刚》有个讲义叫《明炬论》,里面就有个教证说:“一个人即使造了五无间罪、谤法罪、舍法罪等,死后要立即堕入地狱,但依靠上师的恩德,得受圆满次第深法而修持,也可成佛。然而,若最初恭敬依止上师,通过闻思了达诸法深义后,反以不屑一顾的口吻侮辱上师。此类诽谤上师之人,甚至与其共处也不得成就,更何况是他本人了?”
不与破誓言者为伍,这是否不慈悲?请说说你的看法。&&&答:1、以密宗续部来衡量,某人绝对破了誓言,那你跟他关系特别好的话,自身肯定也会被染污的。因此,法王如意宝在世时就规定:学院中破了密宗十四条根本戒的人,尤其是与金刚上师、金刚道友有严重矛盾者,任何一个坛城灌顶或法会都不能参加。我们曾在上师面前发过愿:不与破誓言者共同参加一个灌顶或法会!当然,不知情就没有办法了,佛陀在世时也是如此,《别解脱戒》中说,破戒比丘尚未公开之前,与其共住的话,佛陀也没有遮止。&&&&2、刚才那个誓言,我在有生之年中都会坚守。以前也有一些灌顶自己没得过,但听说里面有些破誓言的人,就不敢去了。其实去了也没用,如颂云:“犹如一滴腐奶汁,可毁一切鲜奶汁,失毁誓言之一人,能毁诸具誓言者。”
对待金刚道友应以什么样的态度?请用比喻加以说明。你能做到多少?&&&&答:除了恭敬上师以外,作为合格的弟子,对金刚道友、甚至上师的眷属,也要同样恭敬。以比喻来说:&&(一)无论相处多长时间,都要毫无厌烦之心,始终如一地友好,就像腰带一样。&&(二)在日常生活中,不管遇到任何事,自己都要放下架子,与他人来往和谐融洽,就像食盐一样。&&(三)即便对方恶语中伤、无理取闹,或施加难以承受的压力,自己也应尽力忍耐,就像柱子一样。柱子上面有再重的屋顶,它也会一直撑着。&&&总之,对于道友,要和睦相处、恭敬依止。如《功德藏》云:“和睦相处如腰带,融洽交往如食盐,极具忍耐如柱子,亲近师眷与道友。”因此,为了上师弘法利生的事业,弟子们要同心同愿,倘若没有自私自利,完全是想利益众生、护持上师,那么做的事情一定会圆满。&&&&&&作为弟子,要像腰带、食盐、柱子,这三样都要具足。而不要像辣椒一样,跟谁都合不拢,谁都不敢接触你;或像荆棘树一样,用尖锐的语言到处伤人,大家一见你就特别害怕。在上师身边做事,还要有种忍耐心,不要稍微遇到一点违缘、别人说你几句,马上就拍桌子走人。一般来讲,拍桌子走人是素质比较低的表现,处理任何事情都要用智慧,而不是一拍桌子,就能降伏魔众、万事大吉了。
上师在弘法利生时,作为弟子,应当如何随喜、承事、供养?这样会有什么功德?如果自己不修,只把解脱的希望寄托在上师身上,这样做对吗?在中阴时,怎样才能得到上师的救度?
&答:上师在行持菩萨行的过程中,会积累广大的福慧资粮,比如传法、印经书属于智慧资粮,建造三宝所依的殿堂、放生、行善属于福德资粮。这个时候,如果自己也加入其中,哪怕只供养微薄的资具财物,或者身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为上师的事业打电话、发信息),甚至发起没有嫉妒的随喜心,那么,上师以菩提心摄持所得的功德有多少,自己也将同样获得。&&&&无论是哪位上师,所做的任何善法,共同做的也好、个人做的也罢,只要对弘法利生有利,能令众生得到暂时和究竟的解脱利益,我们都应遣除嫉妒心、傲慢心、自私自利心,尽心尽力地随喜。以前上师如意宝讲修经堂、建佛塔、放生等功德时,也常要求我们有能力就帮忙;没有能力的话,哪怕从内心产生一刹那欢喜心,这种功德乃至上师的善根没有用尽之前,它也不会用尽。
答:不对。&&&上师是无上智慧和无偏悲心的总集,作为接受者的弟子,应经常以恭敬心来祈祷,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上师相续中的功德。在我们成佛的路途中,若能经常祈祷上师,就会获得一种无形的力量,修什么法都很容易,内心也不会有烦恼。我们死后在中阴时,若想蒙受上师指引、救度,也需要无限的信心、恭敬心,如此才会与上师的悲心愿力聚合,显现这样的境界。假如你不具备虔诚的信心、不恭敬上师,那无论上师再有多好,也不可能出现在中阴界,为你指引道路。《功德藏》也说:“多数愚者绘像修,上师在世不承事,不知师意修实相,能所修违诚可悲,无信中阴难见师。”每个人在中阴时,若能观想上师、祈祷上师,中阴显现立即会变成清净的现相。讲文武百尊时也说过,如果你真正认识自心,文武百尊就会全部变成本尊;倘若你的心不能转为道用,这些便会变成阎罗狱卒。所以这个很关键,大家要好好想一想,里面还是有很甚深的道理。&&&&总而言之,我们在活着的时候,一定要经常祈祷上师。为什么每个修法前面都要加一个上师瑜伽,晚上睡觉前也要念一遍上师瑜伽?就是要将一切现象全部融入上师的身口意,这样一来,很多境界就会显现为清净!
依止上师时,显宗与密宗的上师法相和要求各不相同,简而言之,我们应当依止什么样的上师?为什么?具有这样的条件容易吗?请说明理由。我们没有神通的话,如何判断上师是否具足菩提心?观察上师比较保险的方法是什么?
&答:1、我们在依止上师时,要用智慧详加观察,在没有结上灌顶、传法的缘分之前,首先看他是否具足法相。如果真是具相上师,我们就应以三喜恭敬、如法地依止;假设他不具足任何法相,最好不要去依止。一旦依止了,则不能观上师的过失,不管上师的行为怎样,都必须视为善妙,全部看作功德,对此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倘若因为心不清净,对上师具有密意的行为、语言,以及调化众生的各种形象,不但不生信心,反而生起恶分别念加以毁谤,那么后果不堪设想,可以说是后患无穷。&&&&2、为了防患于未然,大家在依止上师前,首先务必要仔细观察,看上师是否具足《经庄严论》、《入行论》、《事师五十颂》、《大圆满心性休息》中所讲的功德。当然,大乘的显宗上师、密宗上师,有各自不同的法相和要求,就如同小学教师与大学教授,条件肯定不一样。但不管是什么上师,只要属于大乘,具有菩提心都是必要条件。也就是说,观察上师概括而言,可以包含在“观察他是否具备菩提心”这一条件中。&&&&3、倘若上师具有菩提心,他不可能不成办弟子今生来世的一切利益,所传的法也会与大乘道息息相关,无论如何都能令弟子踏入解脱正道。如《大宝积经》云:“菩提心者应可亲近,为诸智者所称赞故。”这样的上师,周围自会集聚众多弟子,诚如《水木格言》所言:“慈爱饶益士前,自然集聚众人。”对于他,弟子可以放心大胆地去依止。&&&&反过来说,倘若上师不具备菩提心,就必然有自私自利的牵扯,整天被世间八法缠缚着,不可能很好地调伏弟子。即使他给你灌了最高的顶、传了最深的窍诀,口头上讲得天花乱坠,说自己有这个功德、那个功德,但到头来,也只是落在了为现世利益的圈子里,成天维护自己、宣扬自己、夸耀自己,除此之外,不说令弟子解决生死大事,连弟子暂时需要他帮助,他也不闻不问、无动于衷。这样的上师就像毒蛇一般,弟子得不到真实的利益,有智慧的人理应远离。《大宝积经》也说:“不亲下劣人,见不正直者,见已当远离,犹如避毒蛇。”&&&&4、上师所有的法相,统统可摄为具足菩提心。有了菩提心的话,就可以依止;倘若不具菩提心,就算他讲的显密佛法再高深,也只是给人种下善根而已,自己都没有利他心、菩提心、慈悲心,又怎能让弟子的相续中得到这些功德呢?具有菩提心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菩提心的根本是四无量心,光是一个悲无量心,我们也很难生起,看见一个众生想想他很可怜,这根本不能称之为“无量”。倘若无量心都不具足,基础都没有,菩提心就更别提了。&&&&5、一旦真正具有菩提心,那么上师的所作所为,都会是利益众生。因此,观察上师的一切要点,皆可摄于观察具不具有菩提心这一条件中。
&我们没有神通的话,如何判断上师是否具足菩提心?观察上师比较保险的方法是什么?&&&&答:1、随学上师不是只学他的身体姿态,而是要得到他内心的证悟和菩提心。因此,依止上师不能光看表面,而要观察他的境界。&&&&2、既然上师很难辨别真伪,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华智仁波切认为:“依止自己生生世世有缘的上师非常重要。那么,怎样判断具有缘分的上师呢?如果你面见某某上师,或听到他的语言,甚至只是听到他的尊名,也会周身汗毛竖立、万分激动,生起无比信心,心情骤然改变,这说明他是自己生生世世的上师,不需要进行观察。”&&&&3、“既然对上师不能光看表面,那到底怎么观察他具不具足菩提心呢?”正如《十地经》所说,看到烟可以推测有火,看到水鸥可以推测有河,同样,看到菩萨弘法利生的行为等,大概可以了知他是否具足菩提心。话虽如此,但大家在依止上师时,最好还是寻找比较公认、对众生有利的上师。&&&&4、一旦真正具有菩提心,那么上师的所作所为,都会是利益众生。因此,观察上师的一切要点,皆可摄于观察具不具有菩提心这一条件中。
常啼菩萨是怎样寻求智慧波罗蜜多,并依止法胜菩萨的?我们求法的目的是什么?在此过程中,假如遇到各种各样的磨难,你该如何面对?
&答: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应当体会怎么样依止上师。《华严经》云:“为求一切佛法故,等心敬奉诸善知识。”若能如此,便可获得一切智慧境界,诚如《父子合集经》所言:“若能亲近诸善知识,是人即得慧眼清净。”&&&作为弟子,依止具一切功德的殊胜上师后,求法过程中再怎样苦行,也要不顾惜生命,就像常啼菩萨依止法胜菩萨、那若巴依止圣者帝洛巴、米拉日巴依止玛尔巴尊者那样。&&&在这个问题上,各位一定要深深地思维。倘若自己有能力,就应该不顾生命去寻找上师、依止上师,最终获得上师的意趣。如是具有信心的弟子,在上师面前即使没有呆很久,短短的时间中,也能得到上师的一切意趣。&&&不过,假如你没有机会亲自依止上师,那通过光盘、法本来接受上师的教言,也会从中获得真正的法益。就像法王如意宝,从来也没见过麦彭仁波切,但因为从小就对他有信心、欢喜心,依靠麦彭仁波切的法本和自己虔诚祈祷,最终无欺得到了一切加持。后来,法王在每本著作前面,都会先顶礼麦彭仁波切。还有智悲光尊者,也没有亲见过无垢光尊者,但他看到尊者的法宝之后,对他生起了如佛陀般的信心,通过精勤祈祷、修持,感得无垢光尊者现身加持,最终自己也获得了开悟。所以,从古大德的传记中看,有些人尽管没有亲自在上师座下听法,但是依靠信心,也能得到不共的成就。
我们求法的目的是什么?在此过程中,假如遇到各种各样的磨难,你该如何面对?答:从长远来看求法目的&&有二:一能获得具足圆满功德的佛果。二能将此妙法如意宝分享给一切众生。&&当然,暂时想身体健康、生活快乐也可以,但这并不是究竟目的。&&&在求法的过程中,法越深,魔王波旬越不高兴,不顺心的事情就越多。有些人闭关修行时病倒;去上师那里求正法时,路上遇到违缘,只好无功而返;就算已得到了法,也常身体不好、心情不好、被人干扰,各种各样的违缘此起彼伏,这都是魔王波旬在捣乱。此时一定要坚强,要不屈不挠,让魔王感到羞耻。所以,每修一个甚深的法,肯定会出现诸多不顺,这是必然现象,也是自然规律。
作为弟子,对上师的教言应当如何对待?请从依教奉行、置之不理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答:1、倘若你依止的上师具有法相,那在所有的修法中,再也没有超过遵照上师言教行持的修法了。依教奉行的功德极为广大,《十住毗婆沙论》亦云:“从他求智慧,应不惜身命。”其实不要说殊胜的大乘佛法,就算是世间的学问、婆罗门的学问,要想真正获得,也需要经历一番苦行。所以我们修学佛法时,理应不顾一切磨难,有了这样的毅力和决心,依靠上师的加持,自己得到的境界也会完全不同。&&&&2、我们若能如理如法地亲近善知识,面见诸佛菩萨、得到一切功德就不会很难。如《华严经》云:“亲近善知识,速见彼诸佛。”反之,假如你的行为不如法,信心也很低劣,经常产生一些邪知邪见、恶分别念,那自相续已被染污了,真实的功德绝不会呈现出来。&&&&之相反,假如对上师的教言置之不理,过失也特别严重。有一次,帝洛巴尊者说:“那若巴,你不要担任布札马希拉寺护门班智达的职务。”后来,那若巴去印度中部地区时,正巧遇到布札马希拉寺的护门班智达圆寂了,没有其他人能与外道辩论。该寺住持便请求他:“无论如何,请您做北门的护门班智达。”经过再三恳求,他只好答应下来。一次他与外道辩论,接连几天也不能取胜,于是祈祷上师。有一天,他定睛一看:帝洛巴尊者出现在自己面前。他伤心地说:“上师,您的悲心实在微弱,弟子遇到这么大困难,您怎么不早些降临?”上师说:“我不是说过不让你做护门班智达吗?现在你将我观在头顶上,以契克印指着外道进行辩论。”那若巴依照上师所说而行,结果大获全胜,一举击败了外道所有的唇枪舌剑。
通过了解米拉日巴尊者依止上师所经历的苦行,你有哪些感触?马尔巴上师为什么处处刁难米拉日巴?
&答:1、米拉日巴尊者通过自己的精进和毅力,依靠上师的加持,最终获得了无欺成就。我们在依止上师、希求佛法的过程中,也应像他一样不顾惜身体和性命,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也不生厌离心。诚如《大宝积经》所云:“为求法故,不惜身命,修诸善根,心无厌足。”&&&2、对米拉日巴尊者的故事我们的内心有所触动,但在实际行动中应当对照自己,这一点更为关键。只有这样,当产生烦恼时,才能立即将它压服并铲除,即使不能立竿见影、当下成就,善根也会逐渐得以增长。否则,对佛法从来不闻思、不串习,自相续就会与正法越来越远。&&&3、不管是城市里的修行人,还是住在寂静地方的修行人,都需要用佛法甘露不断滋润自己的心田。如果没有这样,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根深蒂固,再加上今生受环境、教育、亲友的影响,行为就会变得渐渐不如法,最终与正法背道而驰,这样一来,你得个人身也就白白浪费了。&&&&尤其是善知识,对我们来讲非常难以值遇,倘若你有机会却没有去依止,没有接受他的教诲,一旦离开了这种因缘,内心中肯定会后悔莫及。《六波罗蜜多经》也说:“善知识者,难遭难遇,若不信受,后悔何追?”所以,大家如今直接或间接依止善知识时,务必要珍惜这种缘分,一定要以此求得解脱之法。&&&4、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千万不能把上师看成是一般的老师,认为只要有点恭敬心、尊重心,不违背世间道德就可以。
320、马尔巴上师为什么处处刁难米拉日巴?你在依止上师时,倘若遇到类似的情况,你能做到多少?&&&答:米拉日巴尊者对马尔巴上师的清净心,他除了依教奉行外,没有一念看上师的过失。如果是我们,对马尔巴的所作所为不一定生得起信心。可能在当时的人们眼里,他也只不过去印度得了一些窍诀,家里还有空行母、孩子,家庭不是很富裕,有时候似乎很贪财,性格也比较粗暴,这样的话,若要一心一意依止,对他的命令言听计从,恐怕有一定的困难。&&&&&&其实在修行过程中,上师是给我们带来窍诀的最根本因缘,这个因缘最好不要破坏,否则,完全以自力想得到出世间的证悟境界,简直是难如登天。自古以来的高僧大德,都是依靠对上师的恭敬心、虔诚心、欢喜心,最终得到了心心相印的加持,令上师的智慧与自己的分别念融为一体。一旦获得了这样的境界,你所说的语言就会如理如法,哪怕只有一句,对无量众生也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因此,拥有上师的摄受,是每个人学佛历程中最精彩、最主要的一段。
请引用公案说明,如果对上师不恭敬,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假如上师有些地方不如你,你应该如何对待?为什么说上师的恩德胜过佛陀?
答:1、从米拉日巴依止马尔巴上师来看,如果对上师不恭敬,没有得到上师的开许,修法一直未能生起少许功德。藏地、印度、汉地曾出世的无数大成就者,都是依止真正的善知识,完完全全依教奉行,最后与上师意趣成为无二无别的。所以,我们要想得到成就的话,依止上师非常关键。&&&2、依止善知识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非常重要。《大悲经》云:“若有说法者,及听佛正法,二俱得福多,能见诸仙幢。”所以,我们对上师的一切言谈举止,绝不能视为颠倒,也万万不可怀有狡猾之心,务必要以正直的秉性,老老实实依止上师。否则,对上师仅仅说一句小小的妄语,罪业也极其严重。&&&3、滚巴瓦格西有一位弟子,不论怎么修行,也无法生起修证功德。后来他请教格西,格西问:“你是不是做过不恭敬上师的事?”他回答:“确有此事。”格西告诉他,必须向上师真实地忏悔。于是他按格西所说,如法地忏悔之后,又去修行,便生起了修证功德。&&&其实作为弟子,这种傲慢心很容易生起。比如,上师显现上不懂建筑学、不懂数学,而你比较精通这个专业,就认为自己肯定超过了他。一旦生起这种念头,我们应立刻意识到:“上师肯定是懂的,只不过大智若愚,故意装得那么迷糊。”&&&&若能对上师有不共的恭敬心,就算是一个小小的因缘,也可以让自己开悟。&&4、要知道,上师的恩德非常大。往昔曾出世了数不清的佛陀,他们的大慈大悲也无法救度我们这些众生,直到现在,我们仍沉溺在轮回的大苦海中。如寂天菩萨云:“饶益众有情,无量佛已逝,然我因昔过,未得佛化育。”弥勒菩萨说过:“如天虽降雨,种坏不发芽,诸佛虽出世,无根不获善。”天上虽然降下妙雨,但被烧坏的种子不可能发芽,同样,诸佛菩萨、善知识们虽来世间讲经说法,开演了无量法门,可我们因为根基不成熟,一点一滴的利益都得不到。所以,大家一定要让自己的心先得以堪能,否则,佛再伟大、上师再好,也不能真正度化自己。
信心分为哪三种?各自的定义、表现是什么?最殊胜的信心是哪一种?你拥有什么样的信心?
答:信心,可以分为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三种。&&(1)清净信:当你步入陈设佛像、经书、佛塔的佛殿或经堂,或者见到上师、善知识、高僧大德的尊颜,听到他们的丰功伟绩及感人事迹,依靠此类因缘,立即想到他们的悲心广大等等,这种由清净心引发而生起的信心,就叫做清净信。&&&(2)欲乐信:&&&当听到恶趣轮回的痛苦,自然生起恐惧心,渴望从中解脱;当听到善趣、净土与解脱的安乐,油然生起渴求获得的心态;当听到善法的功德,就生起想要修行的念头;当现见罪业的过患,便立即下决心想要断除。这些都属于欲乐信。&&&欲乐信的境界比清净信有所提升,因为它不是纯粹的感性,而是包含了理性的成分在内。&&&(3)胜解信:&&&通过一定的闻思,了知三宝的不共功德与加持后,我们从内心深处生起信解,知道一切时分无欺的皈依处,就是三宝;无论是苦是乐、是病是痛、是生是死,不管发生任何事,三宝都会知晓;除了三宝之外,没有其他可依赖、可指望的靠山。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心,就称为胜解信。&&&这种信心最为难得,是从骨髓里生起的信心,而不是仅留在表皮上的。胜解信会让你对三宝产生完全的信赖:“今生乃至生生世世,不管是苦是乐,我一切的一切全部交付于您,除了您以外,我没有其他的皈依处。”这就好比一个孤儿,找到全心帮助自己的人后,会把一切诚心托付给他。
为什么说只要有了信心,就可以得到一切加持?倘若你修行后,没有得到任何验相,这是因为佛菩萨不慈悲吗?若想明心见性、证悟实相,唯一的途径是什么?如果这样承许,那其他修行是不是就没有意义了?
&答:1、不管是哪一位本尊、哪一位佛陀,对众生的悲心都无有亲疏,一视同仁,只要时时祈祷,他永远会对你不离不弃,一直赐予灌顶加持。如颂云:“何人诚作意,能仁现彼前,赐灌顶加持。”同样,上师的身、语、意、功德、事业,也没有一个不遍及的地方,若能经常观想祈祷,定然会得到无欺的加持。&&&藏文中有一部《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其中就说:“如其虚空广大故,佛身广大亦复然;由身广大量无边,光明广大亦如是;由其光明广大故,语密广大亦复然;语密广大量无边,心密广大亦如是。”意思是什么呢?犹如虚空般广大而无处不遍,佛陀的身体也是如此;犹如佛陀的身体般广大覆盖一切,佛陀的金刚语也是如此;犹如佛语般无有边际,佛陀的意密智慧也是如此;犹如佛的智慧广大无边,佛陀的功德事业之光也是如此。&&&2、在任何一个地方,佛陀都无不遍及,屋子里、火车上、飞机上、公共汽车上……都遍满了佛身乃至佛的事业和功德。只要你虔诚祈祷,就像水器清净会映现月影一样,佛的加持自然而然也会现前。因此,能否获得加持,关键在自己有没有信心。如果没有信心,佛陀的加持再大,也不一定对你有利;而一旦有了信心,即使大海离开了波浪,佛陀对所化者的济拔和度化,永远也不会消失、不会过期。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云:“假使大海潮,或失于期限,佛于所化者,济度不过时。”&&&3、莲花生大士当年前往罗刹国时,藏地的善男善女曾恳求他留在雪域,始终赐予灌顶加持。莲师回答:“具有信心善男女,莲生不去何处住,吾寿无有殁尽时,信士前我各现一。”意即其实我并没有去往别的地方,我已获得长寿持明果位,永远也不会死亡,只要你们以信心祈祷,我会在每个人面前各现一尊莲师。&&&昔日无著菩萨修了12年的大悲心,才见到了弥勒菩萨。他见菩萨的第一句就是抱怨:“您的悲心实在微弱,我祈祷了那么长时间,您也迟迟不现前。”弥勒菩萨告诉他:“并不是我不现前,实际上我与你从未分离过,只因为你被业力所蔽,自己看不见我而已。”&&&&因此,我们祈祷诸佛菩萨时,要坚信他们就在面前。倘若没有这种信心,只是将其当作世间鬼神,祈祷不见效果就退失信心,绝不会得到真实的利益。假如你能具有不退的胜解信,那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得到佛菩萨的悲悯,就像人们通常所说的“自己有胜解信,老妇依靠狗牙得成佛”。
若想明心见性、证悟实相,唯一的途径是什么?如果这样承许,那其他修行是不是就没有意义了?对此你如何解释?&&&答:要证悟空性、大圆满等胜义谛实相,也是唯一依赖于信心。《入中论》中讲过,对空性法门有信心的人,才能成为真实的法器。佛在经中也说:“舍利子,胜义谛唯以信心才能证悟。”倘若我们依靠自己的不共信心,以及上师三宝的殊胜加持,这种因缘一旦聚合,自然就会生起真实的证悟。只有证悟了实相,才能真正对上师三宝深信不疑,并生起与众不同的不退信心。由此可见,证悟实相与胜解信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皈依具体分哪三种?我们为什么要选择大士道的皈依?修持皈依的方法,分为哪几种?请一一说明。
答:1、皈依分小、中、大三种。&&小士道皈依:畏惧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的痛苦,希求天界、人间的善趣安乐,为了得到快乐、避免痛苦而皈依三宝。&&中士道皈依:通过闻思修行,认识到无论生在轮回的善趣、恶趣,都不离痛苦的本性,三界之中无有快乐,犹如不净室中没有妙香。为了摆脱轮回的一切痛苦、获得寂静涅槃的果位,而皈依三宝。&&大士道皈依:见沉溺在无边轮回大苦海中的所有众生,遭受无法想象的深重苦难,故不能只想自己一人解脱,要将他们安置于无上佛果而皈依三宝——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皈依。
修持皈依的方法,分为哪几种?请一一说明。&&答:(1)共同乘皈依法:以诚信佛为本师、法为道、僧众为修道助伴的方式来皈依。这是显宗的皈依。这是共同乘的皈依三宝。&&(2)不共同密乘皈依法:通过三门供养上师、依止本尊、空行为助伴的方式而皈依。&&&&皈依时要以三门供养上师,因为上师是一切加持的来源;依止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本尊,因为本尊是一切悉地的根本;要以空行为助伴,因为空行是一切事业的根本。上师、本尊、空行称为三根本,以此对境而作皈依,就是不共密乘的皈依。&&&(3)殊胜方便之金刚藏皈依法:依靠脉清净显现化身、风清净显现报身、明点清净显现法身的捷径来皈依。&&&《前行备忘录》中讲了,处所的脉清净,为僧宝和化身;动摇的风清净,为法宝和报身;庄严的明点清净,为佛宝和法身。以这三者为皈依对境,就是金刚藏的皈依方法。&&&(4)究竟无欺实相金刚乘皈依法:皈依境圣众相续中的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无二无别大智慧,为了使自己也能生起来,反复修持、决定,依靠这样的方式而皈依。其中,本体空性即佛宝和法身,自性光明是法宝和报身;大悲周遍是僧宝和化身。莲花生大士在《空行心滴》中,也以不共的窍诀阐述过。
修持皈依时,应该念什么样的偈颂?怎么样明观皈依境?从自身而言,皈依时应如何观想并发心?
&答:1、修持皈依时,应该念诵皈依偈颂。可以是龙钦心滴派的“真实善逝三宝三根本,风脉明点自性菩提心,本体自性大悲坛城中,直至菩提果间永皈依。”,也可以是《开显解脱道》的“那葵内色那卡刚瓦耶,喇嘛耶丹堪竹措南当,桑吉秋当帕波给登拉,达当桌折给贝嘉色切”,各人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念。&&&&2、明观皈依境,修持真实皈依。观想的时候,如果有能力,就一步一步全部观想;实在不行的话,就想:“我前面有一棵五枝菩提树,树上有三宝总集的莲花生大士,还有佛宝、法宝、僧宝。”这样简单地观想也可以。&&&具体来说,先将自己的住处观想成珍宝组成的清净刹土,美妙悦意,平坦光滑犹如镜面,无有凹凸不平的山岗、洼地。然后在自己正前方,观想一棵具有五枝的如意树,枝繁叶茂、百花齐放、硕果累累,极其圆满,蔓及各方,遍布东南西北整个虚空界,枝叶全部是由各种珍宝铃、璎珞装点。这在唐卡和一些图片上都有,大家观不起来就好好看,之后再分别观想五方树枝上的境相。&&&中央的树枝:根本上师。观想本体为三世诸佛总集的根本上师,形象是莲花生大士。&&&上方的树枝:传承上师。观想莲师的头顶上,诸位传承上师以重楼式安坐。&&&前方的树枝:三世诸佛。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周围,由贤劫1002尊佛等十方三世诸佛所围绕。他们全部是殊胜化身梵净行的装束,头有顶髻、足有轮宝等具足三十二相与八十随好,双足金刚跏趺坐,身色有白、黄、红、绿、蓝,身体放射出不可思议的光芒。这是观想佛宝。&&&右方的树枝:大乘僧众。以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观音菩萨这三位怙主为首的八大随行佛子,由大乘圣者僧众围绕。他们的身色也有白、黄、红、绿、蓝,以十三种圆满报身装饰庄严,双足以平等式站立。&&&左方的树枝:小乘僧众。舍利子、目犍连声闻二圣,由声闻缘觉圣者僧众围绕,身色洁白,身著三法衣,手持锡杖与钵盂,双足站立。以上左右两方的树枝代表僧宝,即是皈依中的皈依僧。&&&后方的树枝:法宝经函。法宝经函层层叠叠,金光闪闪的格架中央最上方,陈列着640万颂大圆满续部。所有函头的标签都对向自己,经函光芒四射,自然发出“阿勒、嘎勒
”的自声。&&&树枝的空隙:男女护法。这些树枝的所有空隙中间,有智慧护法神、业成护法神。其中,男相护法神面部一律朝外,成办和保护修持菩提正法、遣除违缘与障碍、禁止外部障碍进入内部的事业;女相护法神面部向内,成办内在成就不散失于外的事业。这些护法神,正如《大幻化网》所说,不管是业成也好、智慧成也好,全部是佛陀的自现,具有智、悲、力的无量功德,对我们十分慈爱。&&&总之,所有护法神、本尊、空行都是主尊的显现,皈依时一定要这样观想,把他们全部观成引导众生的大导师,跟释迦牟尼佛、莲花生大士没有任何差别。&&&3、修皈依时,从自身而言,应当如何观修呢?把今生的父亲观想在右侧,母亲观想在左侧,前面是以憎恨自己的敌人、加害自己的魔障为首的三界众生,他们就像大地上规模盛大聚会的人们一样,聚集在一起。假如你没有关系不好的人,把六道众生观在前面就可以了,然后,你和这些人一起面向皈依境,双手合掌,三门毕恭毕敬——身恭敬顶礼膜拜,语恭敬念诵皈依偈,意恭敬心里默念。默念什么呢?“从现在起,我无论是上升还是下堕、是苦是乐、是好是坏、是病是痛,除了上师三宝您以外,我没有其他依靠、救护、怙主、友军、希求处与皈依处。”以这样特别虔诚的心,在上师三宝等皈依境面前,发誓“从今以后我的一切都拜托您了”。
请具体阐述皈依之后的三种所断,了解这些有何必要?&&&一、皈依佛之后,不能再顶礼世间天神,也就是说,不能把那些还没摆脱轮回痛苦的自在天、遍入天、上帝等外道天尊,以及地方神、土地神等世间大力鬼神,作为后世的皈依处,对他们顶礼、供养等。&&&二、皈依法以后,必须断除恼害众生之事,尽己所能防微杜渐,努力做到连梦中也不损害众生。我们常说“远离恶友佛子行”,对上师、佛法不恭敬的人,跟他交往久了以后,自己的善根就会全部毁坏,故《涅槃经》中云:“归依圣僧者,不求于外道,如是归三宝,则得无所畏。”皈依僧众之后,不要与外道交往,这样的皈依,可令你获得无所畏惧的境界。其他佛经也说:“若尊重三宝,当得三菩提,远离三种见,则不生诸苦。”倘若尊重、恭敬三宝,就能证得三种菩提,远离障碍解脱的三种邪见,断绝一切痛苦的产生。&&&&三、皈依僧之后,不可与外道为友,也就是不能与不信仰佛教及导师佛陀的外道交往。&&&&我们常说“远离恶友佛子行”,对上师、佛法不恭敬的人,跟他交往久了以后,自己的善根就会全部毁坏,故《涅槃经》中云:“归依圣僧者,不求于外道,如是归三宝,则得无所畏。”皈依僧众之后,不要与外道交往,这样的皈依,可令你获得无所畏惧的境界。其他佛经也说:“若尊重三宝,当得三菩提,远离三种见,则不生诸苦。”倘若尊重、恭敬三宝,就能证得三种菩提,远离障碍解脱的三种邪见,断绝一切痛苦的产生。
皈依后有哪三种所修、三种同分?请具体说明。
&答:一、所修,就是皈依三宝后应该做的。它有三条:&&&1、皈依佛以后,对佛宝的身像,乃至零碎片段以上,要恭敬供养,以头顶戴,放在清净的地方。对它起真实佛宝想,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在末法时代,佛陀会显现为佛像来度化众生,要把这看作是真正的佛陀,对它生起欢喜心、恭敬心。&&&2、皈依法后,不要说对显宗的《大藏经》、论著,密宗的续部、经典要有恭敬心,甚至是只言片语,乃至一字一句,也要顶戴供养,生起真实法宝想。&&&佛陀曾在经中说:末法浊世时,我会以文字相来利益众生。因此,我们不仅要恭敬佛经论典的文字,从广义上讲,世间的杂志报纸由于能指导人们取舍,也应该值得恭敬。&&&3、皈依僧以后,对僧宝所依、乃至僧衣的红黄补丁以上,应当生起真实僧宝想,恭恭敬敬顶戴供养,将它放在干净的地方,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有关经典中说,出家人的红黄僧衣,实际上是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成佛时的装束,天龙八部、人与非人都会恭敬顶戴。&&二、三种同分:&&&1、对为自己开示取舍道理的上师,不管他的身相如何、地位怎么样,我们都应把他看作真正的佛宝。甚至连其身影也不能随意践踏,而要精勤承侍、供养。&&&汉地有一部经典《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里面就说:“当于阿阇梨,起大信重心,其阿阇梨者,诸佛等无异。”所以,我们对上师像佛陀那样承侍恭敬,是非常合理的,如果没有这样,则得不到佛法的悉地和加持。&&&2、对上师所赐的任何教言,都应当作真正法宝想。如果你天天吹毛求疵,觉得上师讲的这个不对、那个不对,那绝得不到真实的利益。所以,我们应当依教奉行,对上师要有恭敬心,对上师的教言要有欢喜心,哪怕仅仅是一言一句,也不能置之不理。&&&3、对于上师的眷属、弟子,及与自己共同持梵净行的道友们,也要作真正僧宝想。身语意恭敬依止,一刹那也不做令他们不欢喜的事。
如何理解在生活中不管是苦是乐,一切都是佛陀的加持?在日常的行住坐卧中,怎么样随时随地忆念三宝?若能经常这样串习,对自己临终时有何帮助?.
答:1、《福盖正行所集经》亦云:“若佛不兴世,三界何有乐?由佛出现故,我等获安乐。”佛陀出世,不仅能开示正法,引导我们懂得取舍,获得解脱的安乐。甚至在夏天特别热时,吹来一丝凉风;冬天特别寒冷时,出现一缕阳光,也都是佛陀的加持。到了末法五百年的形象期时,释迦牟尼佛的度生事业在娑婆世界已经圆满,此时人们很难获得佛陀的加持。但不管怎么样,世间上的一分快乐、一分开心、一分祥和,全部是佛的加持。&&&2、哪怕生起一刹那的善分别念,比如想修行、想出家、想放生、想发菩提心等,也是佛陀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带来的。就像《入行论》中所言:“犹如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末法时代,我们生起如闪电般短暂的学佛意乐,或者对佛陀生起信心、对众生生起悲心,是特别特别不容易的,因此,这一切均为佛陀的加持。&&&倘若没有这种加持,我们会永远沉溺在苦海中,感受极大的痛苦,所以一定要时时感恩佛陀。《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说:“若佛如来不出世,一切众生受大苦,无复善道唯恶趣,但闻三涂苦恼声。”《方广总持经》还说:佛陀灭度之后,若有法师为人说法,令众生趋入大乘之道,假如他们生起一丝欢喜心,乃至掉下一滴眼泪,这也是佛的威神力所致。&&&3、假如出现病痛、苦痛、魔障等磨难,首先要祈祷三宝,除此之外,若是需要采取医疗术、禳解术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也要明白这些都是三宝的事业,然后再接受治疗等,而不要认为“祈祷三宝起不到什么作用,我看了医生以后才好”。其实到医院去,不管是医生诊断还是开药,全是三宝的威神力在作饶益。&&&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理念搞清楚,对“一切显现都是三宝的游舞”要深信不疑,并且观清净心。
、在日常的行住坐卧中,怎么样随时随地忆念三宝?若能经常这样串习,对自己临终时有何帮助?&&&答:1、一切时处,都应念修宁提派仪轨的皈依偈“真实三宝善逝三根本,风脉明点自性菩提心,本体自性大悲坛城中,直至菩提果间永皈依”,或者共同乘的皈依偈“皈依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2、念诵三皈依,功德非常大,《圣解脱经》中说,若能在临死的旁生耳边,念“南无布达雅,南无达玛雅,南无桑嘎雅”,它来世就会摆脱恶趣之苦。而四皈依,因为上师是三宝的总集,在三皈依的基础上加了“皈依师”。我们要经常念修四皈依,在他人面前也不时赞叹三宝的功德,令其皈依,并使他们明白:自他所有众生今生来世的依赖处就是三宝,故要精勤念修皈依。&&&所有众生而言,今生来世最有利的即是皈依三宝。如经云:“唯有诸世尊,能加施无畏,当至归命佛,及法与圣众。”唯有世尊可以赐予无畏的境界,故应以诚挚的信心,皈依佛陀、法宝和僧众,只有这样,今生来世才会得到快乐。真正懂得皈依功德的人,不管到哪里去,哪怕路上见到一个人,没有皈依过的话,他也肯定要讲皈依的功德。&&&3、在日常的行住坐卧中,也要观想忆念三宝。&&&睡觉:晚上就寝时,将皈依境的尊众观想在自己心间,心专注于皈依境而入睡;倘若没有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境界,实在不会观想,也要在心里意念:“上师三宝此时就安住在我的枕头上,以慈悲的目光垂视我,怜悯地关照我、加持我。”若能在这种境界中入眠,自己迷乱的梦就会变成光明梦。所以,睡觉前应当这样观修,尽量不要有贪嗔痴的心态,而应在不离随念三宝的状态中入睡。&&&吃饭:享用饮食的时候,就像平时会供一样,将三宝的坛城观于自己喉间,以饮食的美味作供养。若实在不能这样观想,则可诚心意念:一切所饮所食的献新部分,首先供养三宝。&&&穿衣:当你准备换上一件崭新的衣服时,还没有穿之前,应先观想供养三宝,向空中甩动一下,然后意念三宝赐给了自己,再穿上。不仅仅是新衣服,任何一种特别喜欢的对境,比如新房子、新道场,都可以先供养三宝,之后观想三宝赐给自己,这样是非常有功德的。&&&《大庄严论经》云:“虽无诸珍宝,及以资生具,能信三宝者,是名第一富。”因此,我们看见一个美妙的对境时,随时随地都要供养三宝。&&&&此外,自己获得现世的幸福美满、安居乐业、名声远扬等任何称心如意的事情,也要想到这完全来自于三宝的大悲,首先供养三宝,生起恭敬心,并观清净心。&&&总之,大家随时随地切切不要忘记:无论是苦是乐,唯一要皈依三宝。若能做到这一点,那在梦中心里害怕、恐惧万分时,也能够皈依,这样一来,在中阴界时也能做到。在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之前,务必要努力念修皈依
在佛像、经典、佛塔中,哪个最为重要?请说明理由。皈依三宝有什么功德?请引用公案具体阐述。引导别人皈依有何必要?
答:因为在所有佛像、经典、佛塔中,佛经具有开示取舍道理、延续佛法慧命等作用,与真佛没有一点一滴差别,甚至与佛陀相比,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经书比佛像更为重要。
皈依三宝有什么功德?请引用公案具体阐述。引导别人皈依有何必要?你打算怎么做?&&&答:1、皈依三宝是一切正法的基础,任何人仅仅皈依,也能播下解脱种子,远离不善业、增上善业,所以它是一切功德的源泉。假如没有皈依,仅仅做一些形象上的善事,则功德不大。而且皈依也是一切戒律的根本,没有皈依的话,任何一个戒条也不能受。&&&&皈依三宝的人,会受到白法护法神的保护,一切所愿称心如意,值遇善知识,远离魔众,经常不离三宝的光明,能回忆宿世,今生来世安乐,究竟获得佛果等等,功德利益不可估量。&&&&2、在比丘戒、沙弥戒、居士戒等所有别解脱戒中,皈依都是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倘若没有皈依,不但得不到出家戒,连居士戒也不能受。而且,大乘发菩提心与密宗灌顶等,也必须以具足皈依为前提,在没有皈依的人面前,不能宣讲大乘、乃至密宗的甚深教言。甚至仅仅受持一天的八关斋戒,首先也不可缺少皈依。因此说,皈依是一切戒律与功德的根本。&&&&皈依能远离不善的功德,也是同样。若以最大的虔诚和恭敬皈依三宝,那么,以往所造的恶业就会减轻,或消尽无余。&&&&3、我们应将佛教的广大智慧,传递给更多的有缘人,这比给他们金钱、地位更有意义。给一两百万钱的话,他们很快就花光了,只能带来暂时的享乐,但若在其相续中种下解脱的种子,对他们今生来世的利益不可思议。故而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我们了知皈依的功德之后,理应随时将这些与周围的人分享。&&&&4、律藏中记载:曾经一头猪被狗追赶,转绕了一座佛塔,由此,相续中播下了解脱的种子。当时的那头猪,根本没有转佛塔的意乐,只是不知不觉中转了一圈。以此善根,它在佛陀住世时转生为华杰施主,100岁时他想去寺院出家,结果阿罗汉用神通看不出他有什么善根,因而都不同意。于是他特别苦恼,就到佛陀那里。佛陀同意他出家,一出家,他很快就证得阿罗汉果位。他的善根来自哪里呢?就是往昔当猪时,被狗追着转了佛塔。猪只是无意中转绕,就有这么大功德,那我们与之完全不相同,若能以善心来转绕,功德更是不可估量。&&&&5、藏地第一批出家的预试七人,他们前世是树叶上的七条虫,树叶被风吹落水中,水中有一座古塔,它们随波逐流右转佛塔七圈,以此也成了解脱之因。
在修行过程中,越是精进,违缘魔障越大,此时我们应如何面对?请从两方面加以说明。
&答:1、皈依是斩断不善、遣除障碍的最好途径。&&&如今,依靠善知识的恩德和加持,大家有幸听闻佛法,并生起一点点行善断恶的念头:“我要修加行”、“我要出家”、“我要利益众生”……此时若能从内心深处皈依三宝,三宝必定会赐予加持,使我们的信心、清净心、出离心、菩提心、坚信因果等善法功德,自然而然增上。&&&不管是出世间法,还是世间法,信心都非常重要。同样,对三宝也要有信心。倘若懂得三宝不可思议的功德和力量,信心自会日益增上,一切功德也会直线上升。相反,假如将皈依、祈祷三宝弃之一旁,即使现在的出离心等非常善妙,表面上行持善法也不错,但由于形形色色的外境善于蛊惑人心,再加上自身智慧浅薄、无有主见,不像古大德那样,就算到眼花缭乱的城市里去,心也像山王一样不为所动。只要换了一个环境,就很容易被外境诱惑,心随着外境不断在转。这样一来,纵然现在奉行善法,但到了一定的时候,也很可能把这一切抛之脑后,轻而易举地走向罪恶,有这个危险性。&&&因此,我们务必要清楚认识到:若想今后彻底斩断不善业的相续,再没有比皈依更为殊胜的了。&&&2、在修行的过程中,正如人们所说:“精进行者,魔众尤憎恨。”《虚幻休息妙车疏》中也引用《宝积经》讲了,不精进、不好好闻思修的人,魔众不会加害,这种人身体特别壮,不容易生病,也不会有任何违缘;而越是精进的人,魔众越喜欢干扰。俗话说:“法深之时,黑魔亦猖獗。”“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今正值五浊恶世,我们修持甚深法义、行持广大善举时,常会面临世间名声、地位的种种诱惑,或亲朋好友的百般阻挠。&&&还有,法越来越殊胜,修行越来越踏实时,还会出现病痛魔障的层层违缘,心里也会疑惑重重、妄念纷纷,觉得这里不对、那里不对……各种障碍变化多端,以此摧毁自己的善业资粮。&&&此时此刻,我们若能精进地皈依三宝、祈祷三宝,就不容易退失道心,修行的所有障碍也会变成顺缘,并使善法越来越增上。诚如《舍利弗阿毗昙论》所云:“若归佛法僧,此归最为安,此归最为上。归依于此处,能离一切苦。”
《预科班加行教材》第五册
『发殊胜菩提心』
为什么说菩提心在一切修行中极为重要?
答:(1)在这个世间上,有智慧的人若想以佛法来饶益众生,就要生起大悲菩提心。《大乘四法经》中也说:“世间明慧者,应发菩提心。”现在饶益众生的方法有各种各样,比如建立社会慈善机构,或通过财物或地位去利济别人,但这些所带来的快乐只是暂时的,能断除无明根本、令众生永久快乐的,唯有菩提心。故《大宝积经》云:“若欲善安隐,度无量众生,应发菩提心。”&&&&(2)菩提心在一切修行中极其重要,若没有这个基础,表面上修再高深的大圆满、大手印,或者禅宗、净土宗,这些大法到了你相续时,也完全变成了世间法,或者是一种小乘法。然而,这并不是法的过失,而是人的原因。&&&&因此,同一个法被不同众生接受,所得的利益也有千差万别。《维摩诘经》、《大宝积经》中亦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同样,一个上师所讲的法,虽然从法本身来讲完全正确,可它接触到不同众生的相续后,因为各人的根基不同,所起到的作用也迥然有异。&&&&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帅出家人释明心照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