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的佛陀mv的父亲是谁

世尊前五百世父亲居然是同一个人|凤凰佛教|佛教故事_凤凰佛教
世尊前五百世父亲居然是同一个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一生出家修学佛法,虽然没得到什么境界,只希望我将来能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让佛欢喜,出家断尽三界烦恼。
编者注:此则故事取自《百业经》。《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人等人物,形象地阐明了善恶之因必感善恶之果的真谛。 因果规律是在世俗谛中一条真正打不破的真理,此经主要细说。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作为一名佛门弟子,坚信因果缘起法是学佛的首要条件,一个不信因果的人,无论修什么法门,都不可能成就,而如果深信因果,则不可能造恶业,修行易得成就。
世尊在世时的情景(图片来源:资料图) 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候。有一次,佛陀在去祇陀园的路上遇到一位婆罗门老人。这位老人一见到佛陀,就情不自禁地喊&我的儿子,我的儿子!&还朝着佛陀扑过去,想抱住佛陀。 这时,旁边的比丘上前阻拦,不让他这么做。&你们不要拦他,否则,他会立刻吐血而死。&佛陀对比丘们说。比丘们于是让开,这位老人忙着上前,紧抱着佛陀的脖子,就像是久别重逢的父亲终于见到自己的儿子一样,急切地喊&我的儿子,我的儿子啊!& 过了很久,这位老人松开手,激动的心也渐渐平静下来。此时,佛陀为他传授相应的法,这位老人当下证得预流果位。接着,这位老人向佛陀祈求&我希望在佛陀的教法下出家,请佛陀慈悲摄受。&世尊欣然答应,并摄受他,以&善来比丘&为他授了具足戒。出家后,他着衣持钵,成为一位很如法的出家人。后来,世尊又为他传授一些相应的法要,他勇猛精进,很快就灭尽三界的烦恼,成为阿罗汉。 这时,比丘们请问世尊&世尊!在您面前顶礼的成千上万男人中,没有一位像这位老人一样如此对待您。今天这位老人的行为究竟是什么样的因缘造成的呢?希望世尊为我们解说。&世尊告诉他们&这位老人在今世以前的五百世中曾经做过我的父亲。因为他以前的习气现前,所以才会有今天这样的行为。&比丘们又问&世尊,既然他五百世中曾做过您的父亲,为什么今生不做您的父亲呢?& 世尊回答&我以前行菩萨道时,好行布施,具足出离心。可是,这位老人在这五百世中,常常趁我作布施、或生起出离心时,故意制造许多的障碍逆缘。后来,我发了一个愿&希望他以后不要再做我的父亲。&此外,我今生的父亲净饭王,他曾经发愿希望以后能成为佛陀的父亲。由于这两个因缘,所以他今生没有做我的父亲。&&那么请问世尊,净饭王过去生时是怎样发愿的呢?&世尊说:&早在九十一个大劫前,拘留孙佛出世的时候。有一位大商主供养拘留孙佛,见到佛三十二相金色身,十分殊胜,就发了一个愿&希望我将来能有一位像佛陀一样的儿子。&当时的商主就是今世的净饭王,由于他的愿力,使他今生能做我的父亲。&比丘又问&世尊!那位婆罗门老人是什么因缘,造成今世贫穷,且直到老年,才得遇佛陀出家呢?&&因为他生生世世障碍大菩萨的广行布施与生出离心,尤其是为了阻止我的出家,造作不少的恶缘。所以,他今世贫穷,且直到年老时,才能遇佛出家。&&他以什么因缘能对佛生欢喜心,并在佛的教法下出家,证得阿罗汉果呢?&世尊回答&这是他往昔的愿力,今世已经成熟的缘故。贤劫人寿两万岁迦叶佛出世的时候,有一位比丘在临终时发愿&我一生出家修学佛法,虽然没得到什么境界,只希望我将来能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让佛欢喜,出家断尽三界烦恼,获证阿罗汉果位。&因此,他能在我的教法下出家,成为阿罗汉。&
[责任编辑:余朦]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
48小时点击排行佛陀告诉我们:父母对儿女有十种恩德!
每天20分钟,52期轻松学完《群书治要》
第二十五讲 为什么要孝敬父母?(上)
“孝”,古人解释为“善事父母为孝”。
关键就在这一个“善”字,怎么样做才称得上是善呢?
那么我们可以体会一下,父母关爱儿女是怎么关爱的?儿女小的时候,不会说话,也不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思,做父母的要非常地用心在孩子身上,才能够体会到他的需要,是饱啦,是饿啦,还是冷着啦,还是不舒服啦?做母亲的全副身心都在婴儿之上,她才能够体会得到。
所以这个善事父母,首先在心上,要全心全力地关心父母。那么从事上来看,你看父母关爱儿女,也是做得面面俱到,孩子吃的要好,不能吃多了,也不能饿着了,还不能太冷,也不能太暖,要不然就得病了,感冒了。所以每一件事都是要照顾得很周到。冬天的时候这个孩子把被子给踢开了,母亲半夜醒来,还要去给儿女盖被子,结果孩子褥子给尿湿了,这个母亲宁愿自己住上湿的地方,也要把儿女放在干的地方睡好,这就是“回干就湿恩”。所以父母关爱儿女,无论在事上还是在心上,都做得十全十美。
那我们怎么来善事父母呢?那我们就要学着父母关爱儿女的心去体会父母的需要,所以这个才叫“善”。
在佛教经典中有一本书叫《父母恩重难报经》,这本经专门跟我们讲了父母的恩德。
在这本经的开头记载着佛陀带着弟子到外面去出游,结果在路上遇到了一堆白骨,佛陀就派弟子把这个白骨分成两堆,然后还冲着白骨进行礼拜。弟子们看了就觉得奇怪了,为什么要冲一堆枯骨礼拜,而且还要分成两堆?一堆的颜色是比较白的,看起来比较重;另一堆的颜色比较黑、比较暗,重量也比较轻。佛陀就说,这个比较轻的,颜色比较黑的骨头是女子的骨头;而颜色比较白的,分量比较重的是男人的骨头。
弟子们听了更奇怪了,就问,说人生在世间,女子穿的衣服很艳丽,又涂脂抹粉的,从外表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位女子,而男人和女人穿的衣服不一样,从他们的穿著打扮上就可以判别出是男是女。难道人过世之后,还能够从骨头上辨别出是男是女吗?
佛陀就告诉弟子,因为女子有哺乳的义务,要哺乳儿女就要把自己身体的营养通过乳汁输送给孩子。因为她长期的哺乳,所以她的骨头就比较轻,颜色是黑的,而男子的骨头就比较重,颜色是白的,就凭这一点就可以判断出这个骨头是男人的还是女人的。
讲完这些之后,佛陀又给弟子讲了父母恩重难报的教诲,他说「父母有十重恩」,也就是十个重大的恩德难以回报。哪十重恩呢?
第一,怀胎守护恩。母亲在怀孕的时候,母子都是有很深的缘分才成为一家人,母亲怀胎一个月之后,儿女的五脏才生了出来,七七四十九天之后六窍就分开了。在这个时候,因为母亲怀孕在身,行动非常地不便,身体就像山一样的重,走路也非常地困难,为了养育儿女,好看的衣服、装扮也都顾不上去管了,所以梳妆镜上也都沾满了尘埃。
第二重恩,临产受苦恩。十月怀胎就很辛苦了,一朝分娩却不知道生得是不是很顺利,孩子是不是很健康。特别是在难产的时候,现在很多的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是剖腹产,这个时候的痛苦就更加地严重了,每一天都像得了重病似的昏昏沉沉,这个痛苦只有生过孩子的人可能才能够有所体会。我们只是听说有的母亲在生孩子的时候,这个疼痛的时候能够把床上的钢管都给拧得像麻花一样,可见生儿女的痛苦,用的力量是那么大,我们从中也感受到那种痛彻骨髓的苦。
第三恩,生子忘忧恩。母亲生了儿女之后,五脏张开,气也很憋闷,血流像屠羊一样非常地多,但是听到这个孩子是健康的,她就马上忘记了自己的痛苦,非常地欢喜,但是欢喜一过,生儿的痛苦还是痛彻心肠。
第四恩,咽苦吐甘恩。父母的恩深重,照顾儿女的时候宁愿自己挨饿受冻,也要孩子吃饱穿暖。像我们也经常听说做母亲的人,经常半夜里醒来,专门看一看孩子的被子是不是被踢开了,特别是在冬天的时候,自己经常半夜起来照看儿女。
第五恩,回干就湿恩。如果儿女把褥子给尿湿了,做母亲的人宁愿自己睡在尿湿的褥子上,而把这个干的地方留给儿女,为的是让孩子睡得更安稳。
第六恩,哺乳养育恩。父母养了儿女,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他都会对孩子非常地关爱,每一天对他照顾、爱护、叮咛、嘱咐,抱在怀里,这个呵护是没有止境的。
第七恩,洗濯不净恩。本来母亲是天生丽质,非常地美貌,精神很好,脸色红润,手也非常地细腻。但是因为要经常给儿女洗濯尿布,照顾孩子,所以自己这样好的容貌,也就一天一天地逐渐改变,一天一天地逐渐衰老,就是为了让儿女们能够渐渐成长。只要儿女能够成才,自己就不惜劳苦。如果我们有时间和父母在一起,看一看父母的双手,我们就能够感受到长期劳作的人和不怎么干家务的人,他的手有多大的区别。
第八恩,远行忆念恩。儿女要远行了,父母的牵挂也非常地严重,临行的时候,千叮咛万嘱咐,看儿女已经走了很远了,父母还不愿意回家,在那遥遥地望着,儿行千里母担忧。
第九恩,深加体恤恩。儿女有了苦,父母的心是什么样的?父母的心就是去代儿女去受苦,特别是儿女有病的时候,父母非常地担心,希望这个得病的人是自己而不是儿女,能够代儿女去受这个病苦。父母对儿女的体恤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可以说是一种忘我的境界了。
第十恩,究竟怜愍恩。这个究竟怜愍恩,我们就想到了有一句话,说「母活一百岁,常忧八十儿,欲知恩爱断,命尽始分离」。这就是告诉我们,父母对儿女的牵挂无时无刻不在,从来都没有止息过。即使父母已经活到一百岁的高龄了,还经常放不下,还惦记着她那八十岁的儿子。所以我们从这十重恩就知道,父母的恩德确实无以回报,所以这里边就说父母对我们有罔极之恩。
这是一个很有场景的短片,《母亲一生的八大谎言》,看了之后我们才知道,母亲是怎么样对待儿女的:
儿时家里很穷,饭常常不够吃,母亲就把自己碗里的饭分给孩子吃。母亲说:“孩子们快吃吧,我不饿”。
孩子们吃鱼的时候,母亲不吃,母亲又用筷子把鱼夹回孩子的碗里。母亲说:“孩子快吃吧,我不爱吃鱼”。
有一个冬天,孩子半夜醒来,看到母亲还躬着身子在油灯下糊火柴盒。孩子说:“母亲,睡了吧,明早你还要上班呢”。母亲笑了笑说:“孩子,快睡吧,我不困”。
高考结束的铃声响了,母亲迎上去,递过一杯用罐头瓶泡好的浓茶,叮嘱孩子喝了,望着母亲干裂的嘴唇和满头的汗珠,孩子将手中的罐头瓶反递过去请母亲喝。母亲说:“孩子,快喝吧,我不渴”。
父亲病逝之后,母亲又当爹又当娘,苦不堪言。然而母亲多年来却始终不嫁,别人再劝,母亲也断然不听。母亲说:“我不爱”。
身在外地工作的孩子,常常寄钱回来补贴母亲。母亲坚决不要,并将钱退了回去,母亲说:“我有钱”。
孩子长大了,有了一份好工作,孩子想把母亲接来享享清福,却被老人回绝了,母亲说:“我不习惯”。
晚年,母亲患了重病,住进了医院,孩子千里迢迢赶过来时,术后的母亲已是奄奄一息了,望着被病魔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母亲,孩子悲痛欲绝潸然泪下。母亲却说:“孩子,别哭,我不疼”。
这就是我们的母亲。在香港论坛上,我讲完了《母亲一生的八大谎言》,有一个来自马来西亚的女士就过来跟我分享。
她说:“我的母亲就是这个样子的”,我说:“其实天下的母亲都是这个样子的”只是我们做儿女的粗心大意,体会不到母亲对我们的关爱。不要因为自己工作忙碌,为了自己的事业忘了去关爱自己的父母家人。
好书推荐:
作者:刘余莉 团结出版社 图号: 3
售价:17.5元
亲仁书屋淘宝店
(将此链接复制后用浏览器打开)
请认准店铺标识↓↓↓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是我的佛陀mv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