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日本是中国的敌人唯一的敌人

振聋发聩,告诉你这才是日本视中国为唯一敌人的原因
振聋发聩,告诉你这才是日本视中国为唯一敌人的原因
纵然当中国的发展足以告慰屈辱的历史,当中国的发展不再是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抗争,敌国的刺激作用已经不是中国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这也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就开始奉行“无敌国外交”,已经与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伙伴关系原因。但对敌国的忧患意识仍然不能被忽视,无敌国外交不代表中国现在无敌国。
中国当下面临诸多挑战,中美、中菲、菲越在南海的博弈时常伴随着军事动作;中印这对曾经兵戎相见的邻居在边界谈判上仍难以取得进展,时不时爆出的双方帐篷对峙,同时增兵活动不免让外界猜测二者擦枪走火的可能性。中朝之间的互信已经越来越少,朝鲜多次撕毁停战协定,并逐步将军队增兵到中朝边境。中国无时无刻不体会到敌意。不过,能够称得上敌人的未必是这些国家。
被放大的美菲威胁
伴随着中国崛起,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必然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言论层出不穷,就连中国也主动提出建设新型大国关系来规避这种风险。而事实上,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一个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一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世界经济第一,一个是世界经济第二;一个是最大的民主国家,一个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种多重身份,预示着两国不是简单的零和博弈,比起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竞争和对抗来说,今日的中美关系在竞争和对抗外,还多了合作。
尤其是经济上的高度相互依赖是阻止冲突的重要力量。一个当前大国与一个崛起中大国,被如此多的共同利益联结在一起,这在人类历史上尚属首次。就像2008年6月时任美国国务卿赖斯访问中国时说的:“我们有分歧,但是这些分歧并没有模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美国与中国就是必须合作共事,如果我们要解决在国际社会中面临的许多挑战的话。”因此,中美更大程度上是战略竞争者,而非战略对抗者,非敌人。
中菲和中越之间的矛盾更大程度上是中美矛盾的附属品,是美国重返亚太的产物。消弭中菲和中越分歧的关键仍然在中美关系上。菲律宾的军事和经济体量过小,与中国实力悬殊过大,既无资格成为中国的对手,也根本不可能是中国的敌人。
不同习惯的邻居和麻烦的邻居
中印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曾为领土问题兵戎相向。自1990年代以来中国军费的大幅增长,使印度媒体、政坛对中国威胁的论调与日俱增,印度政府高层多次表达对中国的担忧。1998年印度发展核武器便以“中国威胁”为理由,前外交部长贾斯万特?辛格在参加“21世纪民族特性与国家安全面临的挑战”发表“内有毛派叛乱分子分裂国家,外有来自中国和巴基斯坦等邻国的威胁”的言论,作为印度外长的普拉纳布?慕克吉首次表示中国是“挑战”。近年来印度增兵边境10万军队表达拒不退让的立场。而事实上,中印是两个有着不同习惯的邻居。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印几乎没有政治接触。
中印建交之后双边关系主要经历了5个不同时段,第一个是蜜月期,第二个是战火期,第三个是冷战对抗时期,第四个是不瘟不火的冷和平时期。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是,蜜月时期的中印都是主导不结盟运动、独立自主外交的大国。而中印矛盾乃至发生战争的深层原因是印度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左右逢源,声望和国际地位也空前提高,于是印度当时的领导人尼赫鲁便产生一种错觉,似乎他可以无条件地得到它们的支持。发展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冷对抗源于美苏争霸的阵营站队。
不瘟不火的和平时代归根结底是印度实行偏向美国一方的政策,使得早已经奉行无敌国外交的中国孤掌难鸣。现在中印两国领导人对于改革复兴的共同追求和恢复独立自主外交的共同渴望,证明中印已经回到了可以互谅互让的蜜月时代。现如今中国崛起已经远远超越印度,中印之间的差距拉大更使得二者无利益冲突。印度外交的左右逢源和平衡心态决定了这个国度并不会以中国为敌。印度谋求加入上合组织也凸显了他对中国崛起的积极认同心态。
金正恩上台后,朝鲜逐渐摆出挑战中国的姿态,不只是对中国的无核化劝告置若罔闻,还屡屡撕毁与中国的合约,但归根结底,朝鲜仍然是中国的邻居,是中国的朋友。北京主导的中朝关系是去血盟化而非去朋友化。作为与中国战略息息相关的东北大门邻国,朝鲜更大意义上是一个麻烦的朋友,而非敌人。与中国无法承受与朝鲜为敌的战略风险,朝鲜也始终承认中国并非是朝鲜的威胁,威胁朝鲜的是美韩。
日本的强国梦
纵观世界格局,目前中国唯一能够称得上敌人的是日本。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一样,日本也有着强国梦。
然而夹在中美俄三个大国之间,日本的境遇可想而知。俄罗斯拥有强大的核力量,日本轻易不敢招惹一向强硬的俄罗斯。虽然有心摆脱美国的控制,但也绝不敢与美国为敌。也只有借助美国的势力来与中国为敌了。遏制中国的崛起,在与中国为敌的过程中摆脱二战战后秩序的束缚成为正常国家,这是日本实现强国梦的机会,日本毫不掩饰对中国的敌意和对抗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说以往中国对日外交还有着中日经济交往,中美关系的顾忌考虑,那么现如今,当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既定事实,中日经济的差距越来越大,中美在亚太的势变就越来越明显,中国已经无需再克制,更无需再客气,是时候采取措施抗敌了。
目前原油,沥青,铜等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组合工具,既可以分散风险,又能获得较高收益,近年来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无论是短期、中期还是长期,回报都是相当可观,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解读市场热点、盘前分析以及后市操作策略添加本人日本眼中:唯一能与世界争锋的中国人,甚至说:中国不行,但此人厉害
近代中日两国的关系也是忽近忽远,但是在这段忽近忽远的交涉中,却成就了一番“私人感情”。
不管时局如何动荡,两国之间的交锋,首先体现在外交方面。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实力一般的小国派出了一个能言善辩之人,多少可以让自己的国家损失降到最低,因此,在外交方面人才的选择才是关键因素。那么,今天笔者要重点介绍的则是两位改变自己国家命运的“外交官”:李鸿章与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向来轻视中国,觉得这样一个大国却在腐败的统治者手中日益堕落,这也是理所应当的。然而在他的轻视范围内却排除了李鸿章大人,他认为,李鸿章的才华无人能及。
事实上,刚刚走上官道的李鸿章也是“新人”一个,不懂圆滑事故,也不知左右逢源。有时候因为说错话,得罪了不是少人。要不是因为自身有点本事,怕是早就被其他党派的人挤兑掉了。
李鸿章原本是地方的一名二等官员。清末,反抗四起,整个国家处于一种危难四起的状态。此时,好运降到了李鸿章身上,时机凑巧,李大人被派去镇压起义军,后来打了胜战到了京城,皇帝亲自迎接,这才迎来了李鸿章人生的巅峰时刻,曾国藩亦是如此。
后来,侵略军到达中国。慈禧为了安抚外国军的情绪,不想惹是非、不想打战,便派了李鸿章前去谈判。李鸿章哪知道什么国际礼节啊,不过是在即将谈判之前学了九年一毛而已,到了谈判地点,看见面包牛奶,不知什么物种,出尽了洋相。然而,这些所谓的“洋相”与“无知”都得益于清朝统治者洋洋得意的政策:闭关锁国。
李鸿章在访问俄国的时候,俄国的财政大臣这样评价他:“或许在中国,他是众人仰望的、尊敬的“文明人”,然而在我们眼里,他不过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书呆子。”这样的话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令人愤怒的,俄国人怎会了解中国的文化,怎会知道中国的四书五经,不过是拿着所谓的国际礼仪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甚至有俄国人说,中国与东洋人差远了。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的李鸿章,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与日本签订条约的那天,中方出面的是李鸿章,而日方则是伊藤博文。看着纸上写着赔款几千两白银,李鸿章心痛不已,为国家心痛也为百姓难过。于是,他低声下气的恳求对方能否减少赔款额,甚至为了减少赔款李鸿章对伊藤博文说:“君若减少赔款,吾等愿意做汝之养子,为其养老送终。”一把年纪的李鸿章为了让朝廷减少负担,已经顾不上颜面了。
看到这样低声下气的李鸿章,曾经十分欣赏他的伊藤博文也是错愕不已。他回复道:“想当年李大人您是何等的威严霸气,如今为了一些银两就放下了身段,真是命运不济啊。当年对抗朝鲜那一战,也是您李大人最先发起的。谈不拢条约就开打,如今呢?”
听了这话的李鸿章也只是低下头,不再说什么。
伊藤博文继续补充道:“我曾预言,如果中国不进行内政改革,十年,只需要十年的时间,我国必将超过大清朝。李大人,您说我们做到了吗?”
李鸿章摇了摇头,叹气道:“并不是我不想啊,中国的制度远比你你想的复杂多了。国家大、人口多,想要每个人都只做一件事,而且是伤及利益之事,这太困难了。”李鸿章说的也在理,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想要进行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或者说革命,实在是比登天还难。伊藤博文握着李鸿章的手说:“的确。假使我生在中国,或许还不会有李大人这番成就。”
最后,伊藤博文甚至视李鸿章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二人之所以心心相惜,是因为二人命运相当。伊藤博文曾经四次组阁,任期长达七年,任内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使日本登上了东亚头号强国的地位。官至从一位、大勋位、公爵。
不过从本质上上说,他在日本统治集团里还算是文治派。他的不朽功业是建立了一种有生命力的立宪制度,他使日本人能够有秩序的进行政治和平演变,在此种变化中,民众得到日益扩大的参政机会。
伊藤博文的改革也是充满了阻隔,幕府军的猖狂是改革中最大的阻碍,改革派也是在伊藤博文的带领下一再坚持,其中受了多少苦多少委屈无人而知。好在日本封建思想并不是根深蒂固、国家不大,革命起来也比中国顺畅的多,这才有了维新之后的再次崛起。
所以,在伊藤博文的眼里,就算整个中国堕落了、瓦解了,李鸿章也是他心中值得学习尊敬的老师。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振聋发聩,告诉你这才是日本视中国为唯一敌人的原因
尤其是经济上的高度相互依赖是阻止冲突的重要力量。一个当前大国与一个崛起中大国,被如此多的共同利益联结在一起,这在人类历史上尚属首次。就像2008年6月时任美国国务卿赖斯访问中国时说的:“我们有分歧,但是这些分歧并没有模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美国与中国就是必须合作共事,如果我们要解决在国际社会中面临的许多挑战的话。”因此,中美更大程度上是战略竞争者,而非战略对抗者,非敌人。&中菲和中越之间的矛盾更大程度上是中美矛盾的附属品,是美国重返亚太的产物。消弭中菲和中越分歧的关键仍然在中美关系上。菲律宾的军事和经济体量过小,与中国实力悬殊过大,既无资格成为中国的对手,也根本不可能是中国的敌人。&不同习惯的邻居和麻烦的邻居中印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曾为领土问题兵戎相向。自1990年代以来中国军费的大幅增长,使印度媒体、政坛对中国威胁的论调与日俱增,印度政府高层多次表达对中国的担忧。1998年印度发展核武器便以“中国威胁”为理由,前外交部长贾斯万特?辛格在参加“21世纪民族特性与国家安全面临的挑战”发表“内有毛派叛乱分子分裂国家,外有来自中国和巴基斯坦等邻国的威胁”的言论,作为印度外长的普拉纳布?慕克吉首次表示中国是“挑战”。近年来印度增兵边境10万军队表达拒不退让的立场。而事实上,中印是两个有着不同习惯的邻居。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印几乎没有政治接触。振聋发聩,告诉你这才是日本视中国为唯一敌人的原因
中印建交之后双边关系主要经历了5个不同时段,第一个是蜜月期,第二个是战火期,第三个是冷战对抗时期,第四个是不瘟不火的冷和平时期。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是,蜜月时期的中印都是主导不结盟运动、独立自主外交的大国。而中印矛盾乃至发生战争的深层原因是印度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左右逢源,声望和国际地位也空前提高,于是印度当时的领导人尼赫鲁便产生一种错觉,似乎他可以无条件地得到它们的支持。发展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冷对抗源于美苏争霸的阵营站队。&不瘟不火的和平时代归根结底是印度实行偏向美国一方的政策,使得早已经奉行无敌国外交的中国孤掌难鸣。现在中印两国领导人对于改革复兴的共同追求和恢复独立自主外交的共同渴望,证明中印已经回到了可以互谅互让的蜜月时代。现如今中国崛起已经远远超越印度,中印之间的差距拉大更使得二者无利益冲突。印度外交的左右逢源和平衡心态决定了这个国度并不会以中国为敌。印度谋求加入上合组织也凸显了他对中国崛起的积极认同心态。金正恩上台后,朝鲜逐渐摆出挑战中国的姿态,不只是对中国的无核化劝告置若罔闻,还屡屡撕毁与中国的合约,但归根结底,朝鲜仍然是中国的邻居,是中国的朋友。北京主导的中朝关系是去血盟化而非去朋友化。作为与中国战略息息相关的东北大门邻国,朝鲜更大意义上是一个麻烦的朋友,而非敌人。与中国无法承受与朝鲜为敌的战略风险,朝鲜也始终承认中国并非是朝鲜的威胁,威胁朝鲜的是美韩。&日本的强国梦纵观世界格局,目前中国唯一能够称得上敌人的是日本。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一样,日本也有着强国梦。&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最大的敌人是日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