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证明佛教迷信是迷信吗?

迷信究竟是什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所以说,迷信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迷,当这种迷信发展到极端的时候,会使我们的心沉溺其中无法自拔。有人觉得金钱是万能的,有人觉得权力高于一切,有人觉得知识就是力量……无论是哪一种,都是偏执于特定角度造成的迷信。除此以外,我们的各种嗜好也是迷信的又一表现形式:有人是球迷,有人是财迷,有人是色迷……凡夫总是或多或少地生活在迷的状态,那么,迷的危害是什么?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缺少了这些兴趣和爱好,生活不是很枯燥、很乏味吗?但我们要了解,无论你在乎的是什么,它都
对于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来说,对宗教的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肤浅印象之上,因为没有正确的认识,所以常常会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所误导。看见信众到寺院烧香,就以为学佛仅仅是烧香拜佛;看见影视作品中反映的寺院生活,就以为出家人都是功夫非凡的侠客;更有甚者,看见某些寺院有抽签卜卦之类的项目,就把佛教等同于迷信活动,以为佛法就是用来看相算命的一门手艺,其实,这些项目不仅不是佛教的传统,正相反,它们恰恰是佛教所反对的,经典中明确规定,算命之类的谋生手段属于邪命,不是佛教徒所应从事的正当职业。佛教和迷信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我们有必要先对迷信的概念有所了解:迷信就是盲目而缺乏理智的信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凡不是在智慧指导下产生的信仰,都属于迷信的范畴。对运程流年的测算,虽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非无稽之谈,但完全地依赖于它就不足取了,因为佛教的命运观和宿命论有着本质的区别。一方面,命运是因果的产物,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因为命运是因果的产物,所以命运是可以改变的,这个问题我们将在后面进一步说明。通常,我们总是以科学来破除迷信,认为科学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真理,这也是值得我们反省的。事实上,从科学诞生的那天开始,它就始终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之中,始终在面临新的挑战,谁也不敢保证,在今天看来理所当然的一些观点是完全正确的,如果科学可以代表最终的真理,科学的脚步也就停滞不前了。当然,在对物质世界的改善方面,科学有它的独到之处,有它的不可取代的贡献,但对于人类的精神危机和心灵问题,科学就显得无能为力。当我们烦恼的时候,再先进的仪器也无法用来消灭我们的烦恼;当我们困惑的时候,再精密的设备也无法用来解除我们的困惑;当我们痛苦的时候,再尖端的科技也无法用来改善我们的痛苦。由此看来,如果我们将科学奉若神明,是不是另一种变相的迷信?所以说,迷信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迷,当这种迷信发展到极端的时候,会使我们的心沉溺其中无法自拔。有人觉得金钱是万能的,有人觉得权力高于一切,有人觉得知识就是力量……无论是哪一种,都是偏执于特定角度造成的迷信。除此以外,我们的各种嗜好也是迷信的又一表现形式:有人是球迷,有人是财迷,有人是色迷……凡夫总是或多或少地生活在迷的状态,那么,迷的危害是什么?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缺少了这些兴趣和爱好,生活不是很枯燥、很乏味吗?但我们要了解,无论你在乎的是什么,它都会成为伤害你的潜在的敌人:在乎地位的人,地位的沉浮会对他构成伤害;在乎感情的人,感情的波动会对他构成伤害。俗话说,“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真正伤害我们的是什么?不是客观环境带来的变化,不是物质生活造成的影响,而是我们心中的执著。如果我们对一切都能以平常心去面对,世界上也就不存在能够对你构成伤害的东西。
[责任编辑:robot]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播放数:194353
播放数:124395
播放数:173975
播放数:82180
48小时点击排行为什么说佛教的根本之道是反对迷信提倡正信?--学佛网
&为什么说佛教的根本之道是反对迷信提倡正信?
发布:君合&[ &]&& 日期: 8:00:00&&
  佛法源头在佛陀的证悟,不从外得,不从他得。  佛教之道,这个论题太大了。三藏十二部经,佛陀的一切言教,都是佛教之道。要而言之,让我用一句话表达,我想,就是不迷信。不迷信,就是正信。  我们有很多人,口口声声讲反对迷信。听其言,再察其行,忽然发觉,他们倒真的是最迷信的。他盲目崇拜权威,盲目崇拜偶像,盲从于一知半解的知识、传说或者人云亦云。他甚至不知“正信”为何物?这不是迷信是什么呢?  在我们的生活中,求神拜佛的人可能不少,跟在别人后面去买香买烛的可能就更多,但真正能称得上是了解佛教、是正信的佛教徒的恐怕不多。事实上,汉文中“迷信”这个词儿,原是佛教用语,最初正是从佛教中来的。佛教的根本之道,是反对迷信,提倡正信。  佛法是从哪里来的?佛教的真理是从哪里来的?我去印度朝礼菩提伽耶,来到佛陀证道的菩提树下。我既来朝拜佛陀圣迹,但也有一个心愿,我要寻找佛教的源头,佛陀证道的源头。我在菩提树的围栏边上,菩提树的正门前,两次静坐。若不寻得这个源头,我也不起坐,不离座。终于,我的脑中出现了很清晰的五句话:不是天启、不是神示、不是先验、不是知识、不是传授。除了佛教,任何宗教都是天启的。佛陀的证道、证悟,不是天启,也不是神的示现,当然更不是未经验之前、先于经验的结论,它亦不属于知识的范畴,不是任何人的传授,不是任何人的给予。这五句话,让我释然清明:佛法的源头在佛陀的证悟,在佛陀的自心,不从外得,不从他得,仍在自心、自证、自悟、自觉。  我们懂得了佛法的源头,懂得了佛教的源头,才能真正不迷信、不盲从。佛陀住世时,一位婆罗门学生曾问佛陀,在所有婆罗门与沙门中,你佛陀是一位怎样的导师呢?佛陀答:“所有的婆罗门与沙门导师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传统的导师,口口相传,以知识传授为主,如以四吠陀为天启的婆罗门。二是以信仰为基础的沙门与婆罗门,如推理者和臆测者。三是亲自见道(法)的沙门。我就属于这第三类。”这是说,佛法是他亲自证悟的,所以当佛陀讲到他自己的证悟时,说“法眼生起了,知识生起了,智慧生起了,科学生起了,光明生起了”。  太了不起了!佛法,是佛陀亲自证悟的,是他内心生起的光明,所以“法眼生起了,知识生起了,智慧生起了,科学生起了,光明生起了”。这一切,无不出自心源。  我们学习佛法,理解佛法,接受佛法,奉持佛法,同样也要经由自己去检验、去证得,这才不是迷信。在《迦摩罗经》中(此经对西方人影响最大)佛陀说道:“迦摩罗人啊!不要道听途说,不要被流言、传说及耳食之言所左右,也不要依据宗教典籍,不要单靠理论或推测,也不要只看表面现象,也不要单靠揣测,也不要因某事物似乎可能而信以为真,也不要作如此想:‘他是我们的导师,就接受他。’迦摩罗人啊!你们要用自己的经验去检验,当你们了解到,你们所听到或所见到的是善的、好的,然后再接受他,否则应当拒绝之。”同样,在《中阿含》的《求解经》中,佛陀也强调要像检验金子那样去检验他所讲的话,不要仅仅出自于对佛陀的尊重就接受他的讲话。可见,佛陀对自己的言教,都要求弟子自己去分析、去辨别、去检验而不要盲从。这是因为只有弟子们审察如来的所言所行,他们才能生起真正的相信,并了解他们所追随的导师的真正价值。那罗陀长老指出:“一个佛教徒不是任何一本书或任何一个人的奴隶。”“自然地,佛教徒视佛陀为他们的权威,而佛陀自己却扬弃一切权威。”佛陀敦促他的弟子去寻求真理,但规劝他们不要仅仅因为即使出于至高无上的权威而去追随他的劝说。正是为了“请来观察”而不是请来信仰,所以,有一次,一位婆罗门亘西陀,来问佛陀有关灵魂回归大梵之婆罗门学说。佛陀反问亘西陀:“你的婆罗门导师曾见过大梵吗?”亘西陀回答:没有。那么,婆罗门导师的导师,直到七世之前的导师,有见过大梵吗?回答同样是没有。于是,佛陀说:“如果婆罗门导师、导师的导师一直追溯到七世之前的导师都未见到过大梵的话,就像一个人爱上了一位乡村姑娘,既不知道谁是这位姑娘,这位姑娘是什么样的,也不知道她的姓名、地址,也就像一个人在建筑一条通向天堂的路,却不知道天堂在哪里一样。”这就是说,与大梵相结合的理论是荒谬的,因为婆罗门导师都没有见过大梵,那么他们所讲的教义不是以实际经验为基础,不是他们的所知所见,而只是一种传说或传统的信仰而已。可见佛陀多么强调自身的实践,强调由实践而理解,由理解而信仰,由信仰再更深入实践,由深入实践而亲证亲悟,这就叫“信解行证”。这就是从实践出发,从实际出发(“实际”正是佛教的用语),这就是佛教的科学精神啊!  这里,佛教也把自己和其他宗教相区分了:一般宗教只重信与行,而佛教更重解与证。把信、解、行、证结合起来的,正是佛教。可见佛教合乎一般宗教,又超出一般宗教,而一般宗教不能含摄佛教。  在佛教中,还有一个“行者”(实践者)的区分:重信的“信行人”是钝根,重解的“法行人”才是利根。愿我们大家都是上上利根,都是由理解而实践的法行人。  可见,由理解而实践,这是信奉佛教的根本,是正信,也是智信。佛教之道,正信之道。 
(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
&&&&&&&&&&&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全部:&&&&&&
点击查看本站五明频道类似内容:
(学佛网公众号:佛教为主)
(净土法门法语公众号)
(无量光公众号:素食、传统文化)
(学佛网个人微信号)
(无量光慈善公众号)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
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
时间:日&&
作者:大海 &&
来源:网络文章
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
  于凌波居士著述
  大学者梁启超说:&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是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启超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在学术界有著崇高的地位。他说的话,自有其学理上的根据。他所根据的是什么?自然是三藏十二部佛法。佛法是要人转迷成悟,转痴成慧,转凡成圣的大法,若有人对佛法一无所知,或仅限于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即认定佛教迷信,这无异于盲者摸象,坐井观天。
  事实上,世间也有迷信的宗教&&是那些信仰外力,将自己一切交付给外在的神的宗教。而非信仰自力&&相信众生皆具佛性,众生皆可修持成佛的佛教。信仰外力的宗教,是相信人类之外的神,主宰著人类的一切。人的吉凶祸福,可以祈求神的力量来保护改造。这类宗教可分为低级的与高级的、原始的与进步的两种。兹先由原始的说起。
  在本章第一节曾谈过,原始人类,智识未开,对于宇宙间的自然现象,如天何以立,地何以载,雷电的威力,水火的灾害等,都感到困惑恐惧。在困惑恐惧中,幻想到必有一种具有无比威力的神,操纵著、控制著宇宙的一切。这些神,触之逆之则受灾害祸殃,顺之从之则获赦宥庇佑。于是祭祀神祇就成了人类生活间的一件大事,而低级的多神教也就此产生。这种宗教曾经有过盛极一时的时期,迄今在若干落后的民族间仍具有极大的势力。但在文化水准较高地区,由于人类智识的进步,理智的增长,它已逐渐没落以至于不能存在了。
  较多神宗教进步的,是一神的宗教。由于人类智慧增长的结果,使部份人士感到多神宗教的不合理。但宇宙的奥秘&&如万物生灭,时序迁流。及人生的真谛&&如生老病死,穷达寿夭等,看来似变幻莫测,实际上又似乎循著一定的法则运行。于是使人认为宇宙上,冥冥之中必有一个万能的主宰&&上帝,支配者,主宰著世间的一切。甚而,宇宙万有,皆为上帝所创造。这就是由多神转变到一神的由来。印度的婆罗门教,犹太的天主教,耶稣教,以及阿拉伯的回教,都属于这一类。尽管这些宗教的教义,形态和仪式有所不同,但以一神为崇拜的对象则为一。不过由于人类思想进步,科学昌明,万物是否由上帝所造,世界是否由上帝主宰,这在有理智有思想的人的心目中,已不复有任何价值可言了。
  除了信仰他力的宗教外,尚有信仰自力的宗教,那就是佛教。佛教不以为宇宙是由神所创造或主宰。对于宇宙万有,生灭变异的现象,释迦世尊常说:&法尔如是&。意思是,这些现象,在自然法则上本来就是如此。自然法则是什么?就是万有因果律。万法自因缘而生,万法亦自因缘而灭。此生此灭,皆是因缘所生的果。星体运行,时序迁流,其中有其因果;生老病死,穷达寿夭,其中亦有其因果。如是因如是果,丝毫不容假借。因此,自然现象固不是由神掌管,人生遭遇亦不是上帝主持。古语云:&祸福无门,唯人自招。&自己就是自已的主宰,没有什么神可以作人的主宰,也没有什么神可以对人赐福或降祸。
  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世尊在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时,他第一句话开口就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如来智慧德相是什么?就是佛性,这佛性,是人人皆有的,此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人人依法修持,转迷成悟,皆可成佛。但依法修持,辅迷成悟,全要靠自己实践力行,不是靠神的赐予。人人所具的佛性因为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好比镜子上蒙了尘垢,必须自己依修持的方法把尘垢磨去,恢复本性原有的光明。这全靠自力修持,与耶教所谓:&信主者得救&的仰仗他力者不同。世人不解此理,把仰赖神力拯佑的宗教认为科学,把凭靠自力修持的宗教认为迷信,这岂非颠倒黑白,不明是非?
  最后,我再抄录一节梁启超先生的话来作本节的结束:&吾尝见迷信者流,叩以微妙最上之理,辄日是造化主之所知,非吾侪所能及也!是何异专猘君主之法律,不可以与民共见也!佛教不然,佛教之最大纲领曰悲智双修,自初发信以迄成佛,恒以转迷成悟为一大事业。&
  何者是智信?何者是迷信?明眼人该有所抉择了。
已有条评论
您好:爱无止境
如果你对此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金点子平台反馈。
给逝去的亲友一份爱心,给自己一份爱的事业。
十大排行榜福 慧 共 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曾经信佛 后远离佛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