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IFV一般载员7人,是怎么装下一个步兵排的

&img src=&/v2-e71df21bd235de56fb778_b.jpg& data-rawwidth=&695& data-rawheight=&2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5& data-original=&/v2-e71df21bd235de56fb778_r.jpg&&&p&这题设就问题巨大&/p&&p&大的战役都是几十万几十万的兵力损失,但下一场战役还是能组织到比德军多的兵力?&/p&&p&莫斯科会战初期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总兵力(含空军和辅助部队如铁路人员等)达到192万人(数据出自《维亚济马大灾变》。苏联方面估计只有180万,实际上还低估了德军的总兵力),对面苏军3个方面军总兵力125万人,这叫组织到比德军多的兵力?&/p&&p&克里沃舍耶夫列为战略级别战役的战役有100-110次。客观的说其中大多数战役苏军占据了兵力优势(实际上就是42年中开始几乎每次都是如此,之前几乎从不如此)。但苏军每次战役都能组织到比德军多的兵力这种说法只存在于德棍的意淫中,前提条件是把非德国陆军的党卫军、空军、海军、辅助部队、仆从军全部开除人籍,并且自我麻痹。实际上日苏军在前线的总兵力只有220万人,德军仅东线野战陆军就有280万人,此外挪威北部还有6.7万人,配合作战的仆从军还有芬军50万和罗马尼亚王军15万。虽然说苏军动员了那么多兵力结果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总兵力居然远远低于对面的陆军兵力(对面仅陆军兵力就相当于苏军总兵力的1.9倍),总兵力可能不足对面2.X分之一的这口大锅无疑是施大林为首的政治局和国防人民委员会及其下属的总参谋部来背,但显然无脑德棍落井下石称苏军每一次都是在兵力多于德军的情况下被打败这种屁话是非常不要脸的&/p&&p&&br&&/p&&p&-------------------------------分割线-------------------------------&/p&&p&&br&&/p&&p&&br&&/p&&img src=&/v2-e81a33cd13c08195adec9b6_b.jpg& data-rawwidth=&678& data-rawheight=&3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8& data-original=&/v2-e81a33cd13c08195adec9b6_r.jpg&&&p&扯淡要有个限度,肃反扩大化主要针对团级及以上指挥员/政工人员。苏军在战争初期的战术素养和指挥效率低下的锅明显就是因为军校规模太小军队规模太大扩充太快导致下级指挥员根本不够用、参谋人员缺乏且专业素养偏低导致参谋工作较差,最后才怪到肃反扩大化屠了一票高级指挥员导致高级指挥员岗位上出现了一批水货&/p&&p&苏军装备简陋?你特么在逗我?《兵临城下》看太多了吧?&/p&&p&苏军人数众多、装备简陋、战术素养和指挥效率低下带来的优点是补充方便?你扯什么蛋呢?像早期德军这种战术素养高而且规模已经相当庞大的军队战时玩扩充/补充都得谨慎着来,严防训练不合格的新兵拉低自身战斗素养,苏军这种下级和初级指挥员本身就相当缺乏而且规模已经很大的军队想要继续扩充而不至于作战素养进一步跳水就更麻烦,您居然还能脑补出因为XX所以苏军补充方便?&/p&&p&本位面历史上苏军补充方便主要是因为前线局势药丸,急需补充大量兵力;以及苏联动员体制变态,确实能补充这么多兵力&/p&&p&&br&&/p&&p&-------------------------------分割线-------------------------------&/p&&p&&br&&/p&&p&既然又有人拿出毛毛虫大仙的泔货那么不妨我顺手扒个皮&/p&&p&&br&&/p&&p&&br&&/p&&img src=&/v2-041b7d0c9ce0e5e382f21_b.jpg& data-rawwidth=&692& data-rawheight=&6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2& data-original=&/v2-041b7d0c9ce0e5e382f21_r.jpg&&&p&苏军被俘人数超过俄罗斯官方所承认的数量?靠什么?靠你一张嘴发明历史吗?&/p&&img src=&/v2-cf3bf9fe6fa6b9e5a318d_b.jpg& data-rawwidth=&540& data-rawheight=&5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0& data-original=&/v2-cf3bf9fe6fa6b9e5a318d_r.jpg&&&p&按照克里沃舍耶夫的团队&b&基于国防人民委员会保存的档案、总参谋部保存的档案、根据部队战时作战报告编写的档案综合考证&/b&,战时不可恢复损失/离开国防人民委员会下属的部队/部门的总人数为2163.69万人。其中688.51万人阵亡、因伤病死于后送途中或医院中、因事故死亡、自杀、经审判后枪毙。总之包括了所有被俘后死于战俘营以外的死亡,姑且称之为战场死亡
被俘、失踪505.9万人。其中被征召后未抵达部队就被德军控制(掳掠/杀害等)而损失50万、战场死亡但被登记为失踪50万、战时逃回93.97万、战后救回183.6万。剩下的128万左右死于战俘营
因伤病退役379.82万人,其中257.6万人永久致残
另有361.46万转入工业系统/地方防空和保卫部队,117.46万人编入内卫军、边防军而非国防人民委员会下属的部队/部门、25.04万人转入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等国人民军,24.66万人经审判后关入监狱,20.6万因其它原因被军队开除,21.24万军训不合格开除等
因此到胜利日依然在国防人民委员会下属的部队/部门服役的总计有1283.98万人,其中1139.06万人是红军、红海军的可出勤人员,104.6万在医院,40.32万在国防人民委员会下属的民事部门&/p&&p&苏军总入伍3446.67万人次,战胜德国纪念章发了1493万枚。估计战争结束时内卫军、边防军、民兵有200万,而战时转入转入工业系统/地方防空和保卫部队的是361.46万人,编入内卫军、边防军的是117.46万人。合计476.92万人。减去约200万战争结束时的民兵、内卫军、边防军,估计转入国民经济系统的有280万左右。苏军战时总兵力人头数约3170万人
&b&因此苏军的不可恢复战损包括战场死亡738.51万人(含50万被登记为失踪的)、被俘的311-312万人(不含战时归队和登记为失踪的),总计约1050万人。已经包括了国防人民委员会下属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者(文书、民工等,全部计入普通士兵损失)损失。游击队、民兵理论上也是国防人民委员会下属的,但因为档案不在总参所以可能另有一部分损失未计入&/b&&/p&&p&——也就是说,如果苏军的不可恢复损失超过1144.41万的话,那么这些人不仅不在损失统计中,也不在3447.67万的苏军总兵力人次中&/p&&p&另一个克里沃舍耶夫团队&b&基于兵役部门保存的档案&/b&考证的版本是1240.09万人。但这一数据中&b&存在重复统计,即兵役部门反复对同一人下达动员令并保存了多份动员令,造成一人对应多份档案,被计算成多个不可恢复损失&/b&&/p&&img src=&/v2-6efe270b9f70f634b2edec22_b.jpg& data-rawwidth=&527& data-rawheight=&1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7& data-original=&/v2-6efe270b9f70f634b2edec22_r.jpg&&&p&&b&因此,苏军不可恢复损失数据以及苏军战时被俘后直到战争结束才归队人员的人数,依然以克里沃舍耶夫团队的第一份数据为准:1144.41万人和183.6万人&/b&&/p&&p&&br&&/p&&p&强行偷换概念认定苏军只能通过20-49岁人口补充军队?第39集团军参加八月风暴前接收的补充兵可是80%以上都是17-8岁的新兵哦(1927年生人)虽然听上去好像挺惨的,但是也要考虑到德国人能把1930年及以后出生的年轻人塞进军队里还战死了不少&/p&&p&需要说明的是,人民冲锋队开始组建是1944年底。德军征兵年龄下限从17岁半调低到16岁是1944年7月。也就是说绝大多数1927年生人和所有1928年及以后生人能参军都是1944年7月以后的事情。1929年生人能参军是1944年底以后的事情。新兵训练,参考美军标准,仅武器操作、体能、班组战斗就要训练13周。或者说大约4个月。而这些炮灰有的还不是征兵年龄下限刚下调就入伍的。也就是说截止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留给这些炮灰用于送死的时间基本不超过5个月。&b&但这显然并不妨碍1927年及以后生人给苏军/盟军加了十几万人头&/b&&/p&&p&&br&&/p&&p&&b&嘲讽苏联人力资源紧张之前,麻烦德棍撒泡尿照清楚自己是个什么尿性的垃圾,谢谢合作&/b&&/p&&img src=&/v2-d4d397a09e9_b.jp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v2-d4d397a09e9_r.jpg&&&p&按照奥菲尔曼斯的算法。310万张死亡卡片是给死人的。剩下1520万张卡片里抽查了7619张。其中1100张被认定其实也是死了。那么按照这个比例,1520张其它卡片里死了220万左右。这就是531.8万死亡的计算方法&/p&&p&考虑到德国武装力量实际有2400万人。这个531.8万应为低估数值&/p&&img src=&/v2-46b146dfac59f9f5ac412adbdec1b46f_b.jpg& data-rawwidth=&1034& data-rawheight=&4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34& data-original=&/v2-46b146dfac59f9f5ac412adbdec1b46f_r.jpg&&&p&&br&&/p&&img src=&/v2-22a0d921d87152cde4f3e51c03b72c4f_b.jpg& data-rawwidth=&1038& data-rawheight=&37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38& data-original=&/v2-22a0d921d87152cde4f3e51c03b72c4f_r.jpg&&&p&&br&&/p&&p&&br&&/p&&p&同时在这张图中也可以看到,德国+奥地利各年龄的男性人口的&b&军事死亡率&/b&。471.7万是德国、奥地利籍男性参军人员服役/被俘期间死亡人数,2813万是德国+奥地利男性人口。同时综合考虑到奥菲尔曼斯基于1830万份身份信息卡片进行统计得出的德军死亡人数必然低于2200万德军的真实总死亡人数,则实际上即使不考虑德国+奥地利男性平民的死亡,20-40岁区段内的男性死亡率也已经明显超过苏联。如果只算被苏军击毙的(大致相当于德军战死人数4/5)也已经和苏联20-40岁全部男性(军人、平民)死亡率基本持平甚至略高&/p&&p&&br&&/p&&p&也就是说大德意志帝国的脏逼们,费劲九牛二虎之力,一边在战场上杀了740万苏军,一边屠了1900万左右平民、战俘,打个仗脏成这样,结果照样20-40岁男性人口仅战死率就能和苏联20-40岁男性人口总死亡率持平甚至反超,简直就是一帮废物&/p&&p&&br&&/p&&p&-------------------------------分割线-------------------------------&/p&&img src=&/v2-93e79502e1febdac4709f8d_b.jpg& data-rawwidth=&674& data-rawheight=&1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4& data-original=&/v2-93e79502e1febdac4709f8d_r.jpg&&&p&苏联农业人口几乎抽空,粮食几乎以来库存和外援。吓得我赶紧查了一下苏联战时粮食、土豆产量和租借法案提供的食品总重(400多万吨)&/p&&img src=&/v2-399bddae5af2c_b.jpg& data-rawwidth=&646& data-rawheight=&4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6& data-original=&/v2-399bddae5af2c_r.jpg&&&p&&br&&/p&&img src=&/v2-4d1beaa8d3e9a0ae_b.jpg& data-rawwidth=&664& data-rawheight=&3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4& data-original=&/v2-4d1beaa8d3e9a0ae_r.jpg&&&p&仅1942-5年苏联就生产了谷物1.554亿吨、土豆1.717亿吨,合计3.271亿吨&/p&&p&&b&苏联人吃的主要是美国提供的400多万吨食物而不是自产的3亿吨以上的谷物/粮食,可以,这很德棍。冒昧地问一下,美国人给的都是什么食物?大力金刚丸?还是含笑半步癫?&/b&&/p&&p&&br&&/p&&p&-------------------------------分割线-------------------------------&/p&&p&&br&&/p&&img src=&/v2-a55bc4ca77d968ae566fc0_b.pn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7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a55bc4ca77d968ae566fc0_r.png&&&p&苏联战前只有65.57万辆卡车?战后只有31.36万辆卡车?这肯定是分不清国民经济系统的卡车数量和全苏卡车数量的2B的梦呓&/p&&img src=&/v2-e035c5a7a01c6c_b.jp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v2-e035c5a7a01c6c_r.jpg&&&p&&br&&/p&&img src=&/v2-64a0aa429c2a1c75bf478bece4cef7e3_b.jp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v2-64a0aa429c2a1c75bf478bece4cef7e3_r.jpg&&&p&苏联战前&b&仅国民经济系统就有82万辆汽车,其中70万辆载重汽车(卡车),军队的汽车总数另有27万辆&/b&,大多数是载重汽车(卡车)&/p&&img src=&/v2-774c61b8c6af0a145a8aa_b.jpg& data-rawwidth=&2023& data-rawheight=&3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23& data-original=&/v2-774c61b8c6af0a145a8aa_r.jpg&&&p&&br&&/p&&img src=&/v2-2c72ee591d6140356dde5_b.jpg& data-rawwidth=&743& data-rawheight=&7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3& data-original=&/v2-2c72ee591d6140356dde5_r.jpg&&&p&竟还有不打自招就承认了自己分不清苏联国民经济系统中汽车数量和卡车数量的SB(把国民经济系统81.5万辆汽车当全苏汽车数量,完全无视军队也有27万辆汽车)&/p&&p&另外既然这位大仙都已经钦定了1945年苏联汽车总数是38.98万辆。&b&麻烦来帮我们搞清楚苏军装备的65.2万辆&/b& &b&Автомобили 是什么车?玩具车?碰碰车?&/b&&/p&&img src=&/v2-b0654ddcada55_b.jpg& data-rawwidth=&1343& data-rawheight=&5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43& data-original=&/v2-b0654ddcada55_r.jpg&&&p&英文版:&/p&&img src=&/v2-dc0ea8107bf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2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v2-dc0ea8107bf_r.jpg&&&p&到战争结束时仅苏军就有66.52万辆汽车,其中大多数为载重汽车(卡车)。认为苏联只有31.36万辆卡车的明显是国民经济系统卡车数量和全苏卡车数量不分&/p&&img src=&/v2-a3a863a056_b.jpg& data-rawwidth=&682& data-rawheight=&1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2& data-original=&/v2-a3a863a056_r.jpg&&&p&《在卫国战争中苏军后勤》?你说的是不是《伟大卫国战争中的苏联武装力量后方勤务》?&/p&&p&这本书我看过,里面没有你说的这段苟屁&/p&&img src=&/v2-bcae9df6ff5a9_b.jp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v2-bcae9df6ff5a9_r.jpg&&&p&&br&&/p&&p&-------------------------------分割线-------------------------------&/p&&p&&br&&/p&&p&顺便再回顾一下毛毛虫大仙嘴炮钦定苏联战时野战无线电台、野战电话机产量为0的光辉事迹&/p&&img src=&/v2-ce915ac5bef_b.jpg& data-rawwidth=&739& data-rawheight=&5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9& data-original=&/v2-ce915ac5bef_r.jpg&&&p&&br&&/p&&img src=&/v2-4dbc6e2c73afcd3b6682d0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1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v2-4dbc6e2c73afcd3b6682d0_r.jpg&&&p&&br&&/p&&img src=&/v2-c2a329fe6fe5_b.png& data-rawwidth=&742& data-rawheight=&7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2& data-original=&/v2-c2a329fe6fe5_r.png&&&p&再强调一遍,“...”表示无具体数据不表示无产量。例如图中显示苏联1941-5年雷达产量1030台,但1941第三、四季度,1942-5年历年产量都是“...” &/p&&p&关于苏联战时野战无线电台和野战电话机生产:&/p&&img src=&/v2-148ae175b8977d69ccceb1fe6fcc5226_b.jpg& data-rawwidth=&382& data-rawheight=&56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2&&&p&1942-3年一个厂就分别生产了13万台、18万多台野战电话机&/p&&p&1944年就生产了近4.5万部野战无线电台&/p&&p&&br&&/p&&p&苏军各种无线电设备的接收、使用、损失:&/p&&img src=&/v2-64ae46fdffeab20cd9fb08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3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v2-64ae46fdffeab20cd9fb08_r.jpg&&&p&日苏军装备有各种野战无线电设备3.74万台
从日到12月31日苏军接收5600台、战损(彻底损毁或需要大修)2.37万台,因此到日苏军装备有1.93万台
1942年苏军接收2.75万台、战损7000台,因此到日苏军装备有3.98万台
1943年苏军接收4.95万台、战损1.77万台因此到日苏军装备有7.16万台
1944年苏军接收4.87万台、战损1.33万台因此到日苏军装备有10.7万台
日到5月9日(胜利日)苏军接收2.01万台、战损1.34万台因此到日苏军装备有11.37万台
合计,在整个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苏军接收15.14万台、连同战争爆发时装备的野战无线电设备在内总计装备过18.88万台,其中战损7.51万台
接收的数字包括自产、储备、翻新、接收租借法案援助&/p&&p&&b&其中租借法案提供的电台总数,包括提供给苏军的和提供给其它部门的总计3.5万台。与18.88万的总装备数量相比只是一小部分&/b&&/p&&p&当然,美狗脑子里天生就有认为苏联生产的一切好东西都是美国爸爸友情赞助的这种特♂殊♂脑回路。比如他们不仅认为苏联不能生产无线电,还认为苏联不能生产野战电话机&/p&&p&在看到1942年一个厂生产13万台野战电话机、1943年生产18万多台以后,美狗的脑补是:&/p&&img src=&/v2-a678baabaa8e_b.jpg& data-rawwidth=&568& data-rawheight=&1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8& data-original=&/v2-a678baabaa8e_r.jpg&&&p&&br&&/p&&p&&br&&/p&&p&-------------------------------分割线-------------------------------&/p&&p&&br&&/p&&p&关于所谓没有美援设备无法生产T-34&/p&&img src=&/v2-1b3a07b435d223a9da61f4_b.jpg& data-rawwidth=&737& data-rawheight=&4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7& data-original=&/v2-1b3a07b435d223a9da61f4_r.jpg&&&p&&br&&/p&&p&苏联坦克生产情况参考这里:&a href=&///?target=http%3A///rkkaww2/weapons/afv_production.htm%23tanks4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Production of AFVs&i class=&icon-external&&&/i&&/a&&/p&&p&如果我没看过苏联坦克自行火炮分厂按型号精确到月份的生产情况表格的话差点就信了他的鬼话。不过看完以后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p&&img src=&/v2-952eebaad93d02dd6facdc_b.jpg& data-rawwidth=&1332& data-rawheight=&2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32& data-original=&/v2-952eebaad93d02dd6facdc_r.jpg&&&p&第183“高尔基”厂月才跑路,11-2月确实没有生产T-34。但人家1942年1月就恢复了生产,并且产量逐月走高。&b&你1942年夏天才陆续送到?可是你陆续送到以后是不是还要用掉一点时间安装啊?问题是为什么在你嘴里完全依赖美国设备才能生产坦克的苏联工厂1941-2年冬天就已经开始生产了?用爱发电?还是做爱发电?&/b&&/p&&p&&br&&/p&&p&-------------------------------分割线-------------------------------&/p&&p&&br&&/p&&p&关于所谓T-34的低劣质量:&/p&&img src=&/v2-e0da577d99ee0104986a_b.jpg& data-rawwidth=&688& data-rawheight=&5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8& data-original=&/v2-e0da577d99ee0104986a_r.jpg&&&p&1941年V-2发动机只能活100小时。1942年只能跑30-35千米?吓得我赶紧回顾了一下1942年冬季大反攻的过程:&/p&&img src=&/v2-7a8b411b759d414b9af783_b.jpg& data-rawwidth=&376& data-rawheight=&31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6&&&p&苏军坦克兵开着只要行军30-35千米就能抛锚的垃圾T-34居然能一天行军50-70千米,修车、换发动机、行军50-70千米,一天之内完成,不愧是坦克兵中的豪杰&/p&
这题设就问题巨大大的战役都是几十万几十万的兵力损失,但下一场战役还是能组织到比德军多的兵力?莫斯科会战初期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总兵力(含空军和辅助部队如铁路人员等)达到192万人(数据出自《维亚济马大灾变》。苏联方面估计只有180万,实际上还低估了…
&p&为什么没人提起苏联援华航空队?这个问题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之下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回答。&/p&&p&1.年:苏联严格采取各类保密措施,要求国民政府不得公开报道苏军参战。对外宣传口径一律以“中国飞行员”、“外国雇员”、“个人身份来华”来糊弄。然而日本在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内部拥有高效的间谍网络,从而导致苏联援华参战一事纯粹就是大家心知肚明,日本人还三天两头拿报纸骂两句的“公开秘密”。&/p&&blockquote&据11月24日《东京朝日新闻》称:查明被我军击退的敌机为新到的苏联战机&b&,已证实其飞行员也一起参战。&/b&&/blockquote&&img src=&/v2-0f4d438e4db918cabfca_b.jpg& data-rawwidth=&575& data-rawheight=&7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5& data-original=&/v2-0f4d438e4db918cabfca_r.jpg&&&p&&i&1938年《支那事变画报》第35辑
《苏联对蒋援助》&/i&&/p&&p&&i&(由于本人手机前几天做了恢复出厂设置处理,很多照片都损失掉了,其中就包括日军展览所谓“中国军苏联坦克”的照片。)&/i&&/p&&p&你能指望这会儿有人会宣传苏联援华航空队?——日本人倒是为他们做了宣传。&/p&&p&2.年:由于国民政府掀起数次反共高潮、“伟大卫国战争”等一系列因素,苏联在皖南事变后一度暂停援助以“逼蒋抗日”,到苏联遭受入侵完全停止援助。国民政府和美国的关系迅速升温,而与苏联的关系一度僵持。&/p&&p&当然,由于此时苏联和日本这两个以百万兵力“冷战”的国家仍然是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的“友好睦邻”,苏联援华仍然是一个三方心知肚明但就是不能明说的……这会儿还算得上“秘密”吗?&/p&&p&你能指望这会儿有人会宣传苏联援华航空队?&/p&&p&3.:年:国民政府和苏联在东北苏联驻军、旅顺——大连问题,中国共产党问题(苏联军管区为中共提供便利和援助)上的矛盾急剧升温。双方在这一期间的关系急剧恶化。早在抗战时期就开始的经济崩溃,大量原材料产地成为解放区也令国民政府无力也不愿偿还拖欠苏联的上亿美元军事贷款。(以实物方式分批次偿还,应于1952年还清。)&/p&&p&你能指望这会儿有人会宣传苏联援华航空队?&/p&&p&4.新中国建立至中苏关系恶化:关于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如何对待“苏联援华航空队”的宣传问题,我没有确切资料。但50年代,在武汉、万县、重庆等地相继修建、修葺纪念苏联援华航空队的纪念碑和牺牲苏军烈士陵园,并组织相关纪念活动。鉴于此,当时的新中国应该对苏联援华航空队的事迹给予了报道和肯定。&/p&&img src=&/v2-ace2c0dfca0cf_b.pn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v2-ace2c0dfca0cf_r.png&&&p&1956年修建的武汉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 借了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d36bbbd0b8& data-hash=&d36bbbd0b8& data-hovercard=&p$b$d36bbbd0b8&&@赵国星&/a& 拍摄的照片。&/p&&p&你能指望这会儿有人会宣传苏联援华航空队?好吧,这会儿终于有人为他们说话了。&/p&&img src=&/v2-78d02e1d272ebc92a6e6caa_b.jpg& data-rawwidth=&1944& data-rawheight=&25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44& data-original=&/v2-78d02e1d272ebc92a6e6caa_r.jpg&&&p&&i&牺牲于日的科托鲁密科·瓦西里·德米特里耶维奇(化名卡特诺夫 )和牺牲于日的斯科科夫·彼得·拉普连奇耶维奇(化名司托尔夫 )。他们的墓地数次迁移,后来于 1959年9月经重庆市委安排迁葬于鹅岭公园,并立碑铭文,以志纪念。1962年成为文物保护单位。 &/i&&/p&&p&5.中苏关系恶化—嗡嗡结束:这个时间段,你指望对“苏修”能说啥好话……只能说当时中苏关系恶化至此,上述地区和东北的大量苏军纪念碑和烈士陵园没被人拉倒砸掉,掘尸毁墓。某种意义上也算是当地人对于烈士所做贡献的一种铭记?&/p&&p&附:毫无存在感的弯弯:1949年苏联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由此带动一波社会主义国家和“中立”、对苏友好国家承认新中国的浪潮。令台湾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气急败坏,在接受美国援助并允许美国在台驻军的背景下。台湾能对苏联援华航空队什么态度也就不奇怪了。&/p&&p&你能指望这会儿有人会宣传苏联援华航空队?这还是国共两边难得达成一致。&/p&&p&对于国际上各国的抗战援华史,这一时期中共报刊也只选择性报道诸如白求恩、印度及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在抗战时期对中国的帮助。&/p&&p&6.自80年代开始,国内对苏联援华部队的讨论逐渐放开,在媒体上,日《人民日报》在关于纪念抗日战争的报道上稍微提及了一下。&/p&&blockquote&祭扫共产党、国民党和无党派的抗日烈士陵园,&b&向苏联军队和苏蒙联军烈士纪念碑及援华抗日牺牲的国际主义战士纪念碑献花圈等&/b&,以深入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blockquote&&p&日《人民日报》专门提及了一些史学刊物对于《抗战初期杨杰等和苏联磋商援华事项秘密函电》、《蒋介石致斯大林、伏罗希洛夫的秘密函电》、《中国军事代表团与苏联商谈援华抗日械弹记录稿》 等文件的研究。而1988年第45期的《近代史研究》也撰文论述“苏联抗战援华贷款和军火援助”问题。&/p&&p&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史学刊物上对于苏联援华的讨论越来越多,但仍然局限于专业史学刊物和政府、党、政协的文史委员会出版刊物。&/p&&p&但面向大众的媒体报道却偏重于美国人的“飞虎队”——随着90年代美国、台湾资本和宣传材料的大量涌入,相对应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却土崩瓦解。受到这一风波的影响,同时期中国也经历了(不存在的事情),遭遇了(不能说的领域)和经济上的双重打击,美国话语权在中国知识分子和大众媒体的影响力迅速扩大,决定了这一时期在中国“飞虎队这么有名”。&/p&&p&而“苏联援华航空队”也就是党媒在每年抗战纪念需要说些“得道多助”、“国际义士”、“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一部分”的时候写点官样文章,捎带着提及两句。&/p&&p&7.90年代末到如今:随着美国对于中国越来越不友好的态度和咄咄逼人的军事威胁(90年代初的各类问题, 老布什宣布降低与中国官方接触级别、 1994涉台《关系法》、1995李登辉访美、1996台海危机、1999年大使馆危机、 2001南海撞机事件)。某位知乎上不能提的领导人在和克林顿互相举杯祝愿的同时,也和俄罗斯开展了密切的战略合作关系,直接带动了中俄关系的发展,自然,以前的“蜜月”也在中俄长期的合作关系中重回公众视线:&/p&&blockquote&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一批批苏联飞行员志愿来到中国援华抗日。他们之中许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今安息在中国土地上。(在知乎不存在的人)总书记1991年访问莫斯科时,亲切地会见了依然健在的前苏联志愿飞行员们……
—— 人民日报:日 《友人普什金》&/blockquote&&p&至于最近几年中国媒体对于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的一系列报道,大家可能都熟悉我就不提了。&/p&&p&附2:随着长达38年“戒严”的解除和国民政府高官将领们的回忆录相继出版,在每提抗日必言“飞虎”那么些年之后,台湾人也终于肯回顾一下苏联援华军的历史。虽然说这些回忆录片段毫不意外的充斥着意识形态斗争的味道,可谓偏颇乃至于污蔑了。&/p&&blockquote&俄国人实资上就差了点,我有多次在机场上看他们在飞机降落时连人带机一起摔在地面上,打地靶的练习再射击上的成绩也没有中国飞行员好。 &/blockquote&&p&请开始你的表演。&/p&&p&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苏联援华飞行员普遍在30年代初开始空军飞行生涯,一些新手也是1936年就成为战斗机飞行员,拥有上百小时的飞行经验,他们普遍任空军各级分队指挥员,试飞员,负责飞行战斗技术的主任,军事飞行教员。&/p&&p&先不说“飞虎队”的一帮陆海航军民退役飞行员组成的乱炖水平如何。当时由中央军、东北军(如高志航)、华侨、广东等不同派系出身,接受不同国家不同层次训练组成的的中国空军,其飞行员其技战术能力(特别是战前意大利人培训出来的“中央”空军),我们可以选用陈纳德将军的叙述:&/p&&img src=&/v2-cdc298eeea8c04d2689aff_b.jpg& data-rawwidth=&730& data-rawheight=&4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0& data-original=&/v2-cdc298eeea8c04d2689aff_r.jpg&&&p&&br&&/p&&img src=&/v2-22c99e30dcbd290f56284ada25df23d7_b.jpg& data-rawwidth=&726& data-rawheight=&1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6& data-original=&/v2-22c99e30dcbd290f56284ada25df23d7_r.jpg&&&p&&br&&/p&&img src=&/v2-c54c20e7cdc7_b.jpg& data-rawwidth=&728& data-rawheight=&1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8& data-original=&/v2-c54c20e7cdc7_r.jpg&&&p&回顾一下上面的:“俄国人在飞机降落时连人带机一起摔在地面上。”&/p&&p&嗯,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他们的这个艺术素材可太好搞了。&/p&&img src=&/v2-f8b87de7e013a5b7b17d2e9ae7abd681_b.jp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47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v2-f8b87de7e013a5b7b17d2e9ae7abd681_r.jpg&&&p&至于苏联援华航空队飞行员的技术水平,陈纳德则赞誉道:&/p&&blockquote&我平生见过的&b&最精彩的空中格斗&/b&,是日本人和苏联人在南京与汉口的两场空战。&/blockquote&&p&当然,苏联援华航空队成为“无名烈士”的一个重要原因,除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对其的处理方式之外。他们自身的“保密”,资料的稀少也是重要原因。&/p&&p&同样以题主提到的“飞虎队”作比较,我们可以轻易的找到很多关于“飞虎队”的战时报道、战地照片,美国庞大的宣传机器也不吝啬他们的笔墨。存在不过1年时间的飞虎队由此闻名遐迩,其鲨鱼嘴、飞老虎也成为了一种图腾式的象征。&/p&&img src=&/v2-cafd2d23abe3ecda6ff2370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9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p&&i&虽然大家对鲨鱼嘴印象深刻,但他们的队徽是个插着翅膀的老虎……飞虎队嘛。&/i&&/p&&img src=&/v2-176c08ff6797caa6365eec4bb8d094b9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9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v2-176c08ff6797caa6365eec4bb8d094b9_r.jpg&&&p&&i&好吧,我被这只走形的蠢老虎逗乐了。虽然说看上面的美国陆军航空队徽标,此飞虎已经不是彼“飞虎”了……&/i&&/p&&p&更别说战后汗牛充栋,各类涉及飞虎队的回忆录、访谈、战史、文艺作品……&/p&&img src=&/v2-40b775910aebdd17ac276d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9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v2-40b775910aebdd17ac276d_r.jpg&&&p&&i&以飞虎队为主题的二战军事历史书籍。&/i&&/p&&img src=&/v2-037da55ca77bff750ca972_b.jpg& data-rawwidth=&710& data-rawheight=&2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0& data-original=&/v2-037da55ca77bff750ca972_r.jpg&&&p&&br&&/p&&img src=&/v2-28ecba0d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7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v2-28ecba0d_r.jpg&&&p&&br&&/p&&img src=&/v2-e6b298c8d0ca1b7d4dd1b8f_b.jpg& data-rawwidth=&868& data-rawheight=&2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8& data-original=&/v2-e6b298c8d0ca1b7d4dd1b8f_r.jpg&&&p&&br&&/p&&img src=&/v2-c2b1ca02fae9be9543aa_b.jpg& data-rawwidth=&725& data-rawheight=&2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5& data-original=&/v2-c2b1ca02fae9be9543aa_r.jpg&&&p&&br&&/p&&img src=&/v2-e698f2e23eec4f3ea86c59fcceaa284e_b.jpg& data-rawwidth=&779& data-rawheight=&2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79& data-original=&/v2-e698f2e23eec4f3ea86c59fcceaa284e_r.jpg&&&p&&i&把搜索范围扩大到“所有类型商品”之后,服装、鞋袜、帽子、运动器械、玩具、贴花、卡通书、游戏、家具、甚至还有飞虎队主题咖啡机!……足足四千多款飞虎队相关商品,淘你所需。&/i&&/p&&p&&br&&/p&&p&而苏联人秉承着一贯的保密特性(毕竟和飞虎队不同,苏联飞行队投入抗战的时候,苏日并未交战),飞机被伪装成与中国空军别无二致的样式,飞行员被集中管理。&/p&&p&他们建立了那么大的功勋,取得了那么多战果又有什么用呢?&/p&&img src=&/v2-4fa0d5cc4f6b16ebe49cf_b.png& data-rawwidth=&430& data-rawheight=&2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0& data-original=&/v2-4fa0d5cc4f6b16ebe49cf_r.png&&&p&——报纸上没有报道他们,记者们遗忘了这支隐形的军队,胶卷没有留下他们的音容笑貌,就连他们的家人都不知道他们去了哪儿:派遣至中国的苏联军人极难乃至根本收不到家书,与苏联的通信大部分时间也是被禁止的。&/p&&p&讽刺的是,日本人倒是很热衷于报道苏联空军在华活动和苏联对华援助。&/p&&img src=&/v2-aae01cb72cda2bfb428fd20_b.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8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v2-aae01cb72cda2bfb428fd20_r.jpg&&&p&&i&击落了苏联援助中国的飞机&/i&&/p&&img src=&/v2-10e3ea5d0a18af4cdedd0_b.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8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v2-10e3ea5d0a18af4cdedd0_r.jpg&&&p&&i&在南京击落的中国飞机内找到的资料由此证明是苏联飞行员
日本《周报》&/i&&/p&&p&即使在战后,苏方也根本不提及这些人在中国的不朽功勋,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p&&p&德波林版《第二次世界大战史》首次在这类书籍中提及苏联对中国的支援。代表苏联援华军人的两部回忆录《沿着陌生的道路》 (工程兵中将卡利亚金著)《在中国的使命》(苏联元帅崔可夫著) 要等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得以出版。至于大量的档案材料、援华飞行员的访谈记录和回忆录,也差不多是这个时间段,甚至要拖到苏联解体……&/p&&p&这样一来,另一个问题浮出水面:俄国国内关于援华飞行员的资料也随着时间流逝而大量散失,而苏军飞行员、顾问在中国国内、与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交流的档案材料(例如中俄史学家能有幸碰面的话,两边最可能掐架的话题:苏军飞行员将自身战绩转移给中国飞行员用于宣传的问题,包括著名的“四大天王”中的仨)也随着抗战和内战的连年战火和政治动荡散失殆尽。(毕竟国民政府自家的档案库都扔给解放军,成为了共和国的“第二历史档案馆”)&/p&&p&一些援华飞行员甚至找不到安葬地、详细生平、履历和资料,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库里申科。&/p&&p&2015年中国媒体报道了《6名苏联飞行员曾痛击日军 坠机及安葬地成谜》一事,由于亲历者的纷纷离世、再加上上文提到的漫长岁月材料散失,六人的安葬地只知道位于南京市,具体位置未知。&/p&&p&如此复杂情况之下,国内即懂俄语,又能接触到各类相关资料,还愿意从事这项近乎“无偿”工作的人少之又少。例如上面提到的两本回忆录,我国翻译出版已经是30多年后的2013年了。&/p&&p&这支“秘密军队”所面临的“姓名无人知晓,功绩被人遗忘”的尴尬处境估计还要再持续个几年。&/p&
为什么没人提起苏联援华航空队?这个问题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之下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回答。1.年:苏联严格采取各类保密措施,要求国民政府不得公开报道苏军参战。对外宣传口径一律以“中国飞行员”、“外国雇员”、“个…
谢邀,开始填坑。&br&&br&&br&&br&&b&&u&不吹不黑,世界范围内排名非常靠前,可以说是代表了欧洲30年代主力舰设计界最为先进的水平,当时极富创新精神的一型主力舰。&/u&&/b&&br&先做个引子。&br&意大利海军作为曾经在地中海横着走的乡头一霸,为了在法国人的新式战列舰(特指敦刻尔克)服役之后依然能横着走而不在海战中落于下风,从而达到制霸海域的目的,设计了维内托级战列舰。她的设计目的就只是在地中海转悠,专业的地中海女王,尽管只有14节/4700海里的续航,但这在地中海范围内的作战是完全足够的,因为人家本来就没打算开出地中海。&br&&img src=&/2c2aabbbc4da75_b.jpg& data-rawwidth=&1173& data-rawheight=&87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73& data-original=&/2c2aabbbc4da75_r.jpg&&&br&从这张线图中可以看出,该级战列舰采用长艏楼船型,甲板全平,艏楼占水线长度60%以上并延伸到后部主炮塔。&br&&br&&img src=&/5d5bb89ab9b4ab960478_b.jpg& data-rawwidth=&1209& data-rawheight=&9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9& data-original=&/5d5bb89ab9b4ab960478_r.jpg&&与之不同的是(见上图的二、三两舰。),维内托级的改进型,即三号舰罗马、四号舰因佩罗的舰艏甲板上翘,主锚也从维内托、利托里奥的3个削减为2个(也就是把并没有什么卯月的右侧第二主锚取消了。&br&&br&但是有一个缺点,无论是改进型与否都没有修正,或许很多人没有注意:&b&主炮火控设施全部堆在前塔上,周边中一发炮弹就得完蛋。&/b&&br&&br&维内托级和其改进型的区别说多不多,说少亦不少,凑成一篇专栏文章还是可以的,如果我有这个机会的话会码一篇文章以介绍,在此因为与题目无关所以暂且不提。&br&&br&为了照顾到第二、第三炮塔两侧的副炮射界,这两座主炮塔的炮座特别高,这也算是该级战列舰的一大特色。&br&&img src=&/efa98209e60_b.jpg& data-rawwidth=&958& data-rawheight=&8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58& data-original=&/efa98209e60_r.jpg&&(可以看出第三炮塔和两侧的副炮有很大的重叠。&br&&br&然后这帮西西里流氓为了保证足够的时髦值,在观测机上别出心裁,直接用战斗机。&br&&img src=&/c76dae90c4bba861a16bce3098a5abda_b.jpg& data-rawwidth=&594& data-rawheight=&3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4& data-original=&/c76dae90c4bba861a16bce3098a5abda_r.jpg&&&img src=&/d49ef3ebf719f33b5efba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6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d49ef3ebf719f33b5efba_r.jpg&&&br&&br&毫不夸张的说,他从建成伊始,截止1941年7月大和号战列舰舾装完毕,都是完工的战列舰中的最强者,毫无疑问的最强,有第一就没第二的那种。&img src=&/df747f6acc232fa8c8c65_b.jpg& data-rawwidth=&198& data-rawheight=&16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98&&没办法,主教你说你打把鸡血就可以抢最强王者了可惜你不争气啊,再说历史也不能假设不是?&br&&br&&br&既然题主要求的是如何评价,那么我就从以下4个方面来评价这级战列舰。&br&(防空方面的缺陷是欧洲战列舰的通病,在此先避开不谈)&br&&br&&b&1.火炮&/b&&br&&br&&br&381mm M1934,即维内托级的主炮,与卡约杜里奥、加富尔伯爵两级战列舰再利用后的主炮320mm M1934都有一个响当当的诨名--——“&b&嗑药炮&/b&”&br&&br&在这里我引用战列舰研究巨擘seven_nana/熊七/吞拿鱼的概念:炮口动能密度&br&&blockquote&众所周知,炮口动能是火炮性能方面的重要参数,在发射同一款炮弹时,长身管火炮的威力通常要比短身管火炮来的大,原因就是前者的炮口动能更大。&br&&br&可什么是炮口动能密度呢?我所说的炮口动能密度,指的是单位口径的炮口动能,其计算公式为:炮口动能密度 = (0.5*弹重*初速的平方)/弹径的三次方,如此便能对各种不同口径的火炮进行对比了。&br&&br&而若是将这炮口动能密度再除以其身管倍经,则能得到单位身管倍径的炮口动能密度,如此便能对各种不同口径和身管长度的火炮进行对比了。这个单位身管倍经的炮口动能密度,我称其为嗑药系数。&/blockquote&因此通过数据计算就可以得出各国典型大口径火炮的炮口动能密度和嗑药系数,下面我例举法国黎塞留级战列舰的主炮380mm M1935、俾斯麦级战列舰的主炮38cm SK C/34以及这次的主角,维内托级战列舰的主炮381mm M1934的相关数据。&br&&img src=&/2a6baa29a65f96c33baee6e18cd5322c_b.jpg& data-rawwidth=&925& data-rawheight=&1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25& data-original=&/2a6baa29a65f96c33baee6e18cd5322c_r.jpg&&&br&表中数据附录:&br&&br&①380mm M1935型火炮,830m/s是法国海军的原版规格,而800m/s则是在美国改装后的规格&br&②381mm M1934型火炮,870m/s只是其最初的设计规格,之后为了兼顾寿命和精度等因素,实际采用了850m/s的规格。&br&③表中各类火炮的初速数据,并非是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测得的,由于德国海军火炮的初速数据对应的温度只有15摄氏度,如果按美国海军的温度标准去衡量则其初速及嗑药系数会有较明显上升。&br&读表可以看出,法国海军的380mm M1935,其嗑药系数相当惊人,甚至达到了意大利海军的嗑药水准。&br&因此纵向比较这两型主炮的穿深也可以作证这个结论。&br&&img src=&/e9be26dff85a16f3bcea9_b.jpg& data-rawwidth=&1016& data-rawheight=&3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16& data-original=&/e9be26dff85a16f3bcea9_r.jpg&&(381mm M1934捅垂直主装那是一个爽,穿深甚至直逼94式和MK7,但是过于对于水平主装就显得无力了。)&br&&img src=&/847bcce183a52da30ab3ab9_b.jpg& data-rawwidth=&957& data-rawheight=&36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57& data-original=&/847bcce183a52da30ab3ab9_r.jpg&&(顺便恶趣味的贴一张捅长门主装的效果图=W=~&br&&br&过高的嗑药程度会对身管寿命造成严重的影响,而且由于炮口初速高,其误差程度也就相应的增大,还可能对射击散布等其他因素造成负面影响。&br&主炮射速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毕竟你打仗的时候还是需要边观测落点边炮击的,速度优势体现不出来。&br&这里要特别提一下381mm M1934,其配套的炮弹,分别有&b&工厂为了让样子好看所提供的优质弹,以及大批量量产的不同质量的炮弹&/b&两种规格,低下的品控影响了作战时的命中率,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br&&br&&br&&br&&u&总结:如果要为其做一个概括的话,381mm M1934,依然是二战期间服役的15英寸级别主炮中的佼佼者。&/u&&br&&br&&br&&b&2.主装防护&/b&&br&&br&&br&&br&&br&意大利海军是曾经的地中海一霸,后来衰落了差点赶不上工业革命的浪潮,但是这完全不能成为阻止伟大的设计师们脑内金点子的爆发和迈出坚定的创新步伐的理由&br&这种创新精神在维内托级上又回来了!&br&&br&那就是二战最神的设计之一————&br&&img src=&/9c8afdbba46c_b.jpg& data-rawwidth=&551& data-rawheight=&74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1& data-original=&/9c8afdbba46c_r.jpg&&&br&垂直主装由装甲模块构成,带有15度的倾角。&br&外层是70mm的均质装甲,中间留有250mm的空隙,由发泡水泥填充;&br&内层是280mm的表面硬化装甲,其衬层为150mm厚的橡木板,背板厚12mm:&br&装甲模块后方还有两道镍铬钢防破片层,分别厚36mm/24mm。&br&&br&&br&可以想见,维内托级的垂直防护设计定是极为优秀的,那么他的具体效果是怎么样的呢?上个图就是(图例直接援自贴吧@HektorX&br&&br&&img src=&/0f125bdffb1d15c496d21_b.jpg& data-rawwidth=&20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00& data-original=&/0f125bdffb1d15c496d21_r.jpg&&&br&(图例中已经去掉了风帽,因为只是图例所以比例并不严格)&br&①外侧的70mm均质装甲部分负责剥去来袭炮弹的被帽&br&②中间的250mm发泡水泥层负责提供足够的空间让被帽脱落&br&③高硬度的280mm厚表面硬化装甲则负责嗑碎失去被帽的炮弹&br&④其后方的150mm厚的橡木板衬层和两道分别厚36mm/24mm镍铬钢防破片层则负责阻挡可能出现的装甲崩落碎块和穿透了装甲的炮弹碎块。&br&&blockquote&第三阶段弹体差不多会磕碎,不过没有明显画出来&/blockquote&&br&水平防护方面维内托级同样采用了剥被帽设计:&br&露天甲板装甲是36mm的均质装甲,背板厚度为9mm;上部装甲带也是是70mm的均质装甲,分别负责剥离来袭炮弹的被帽&br&第二层甲板的厚度为12mm。&br&动力舱段,内侧为100mm,外侧为90mm;弹药库段,内侧为150mm,外侧为100mm&br&都是用来负责抵挡炮弹和炸弹。&br&&br&但是主水平装甲采取的外侧削薄的设计,具有一定防护隐患,尤其在面对穿甲炸弹时,会成为防护上的软肋。&br&&br&&br&最后提一下,维内托级的水平防护没有办法对抗弗里茨x,没有如果。&br&&br&不过被弗里茨x击穿,严格说不算什么大问题。因为基本上同时代战舰的水平装甲也没有办法保证在同样的水平攻顶下不被击穿的。&br&被命中弹药库的罗马单纯只是脸黑而已。&br&&br&&b&3.防雷措施&/b&&br&&br&&br&之前提到过,意大利人的创新精神在维内托级上又回来了,那么这在防雷措施上的体现是什么呢?&br&普列赛系统。&br&重复引用解释剥被帽时的图,绿色中的圆筒部分便是普列赛系统了。&br&普列赛系统为双重圆筒结构,外部包裹着一层液舱&br&在受到水下影响时,液舱会迅速吸收爆炸冲击,均匀的将冲击力传递给内侧圆筒。&br&内侧圆筒在吸收了冲击塌陷 解体,当冲击波传递到内侧支撑板时,已经没有足够的压强去损伤舰体,借助这样的冲击传导与吸收,普列赛系统本可以很好的在鱼雷攻击下保护舰体。&br&&br&本?因为普列赛系统的覆盖长度仅为120米(与主装甲带等长),而事与愿违,鱼雷总是不按套路打普列赛系统,比如塔兰托一战时被击中的利托里奥。&br&&img src=&/501cad54a44a_b.jpg& data-rawwidth=&894& data-rawheight=&6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94& data-original=&/501cad54a44a_r.jpg&&&br&船头很大一个洞,以及非常严重的首倾。这里普列赛系统肯定保护不到(实际上也没必要保护)&br&&br&同样的,维内托在马塔潘角海战中被剑鱼命中,导致大量进水多达3000吨。但是这一发因为发动攻击者是剑鱼,这件因果律兵器打的一定是舰体尾部,而这依然是普列赛保护不到的地方,就算换作是其他战列舰,这个区域也一样没有TDS保护。&br&&br&&br&但是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优秀的设计也是一样的,普列赛系统终究是发挥出了自己应有的实力。&br&&br&&br&&img src=&/e86ab7e6f8c66f4aa143b_b.jpg& data-rawwidth=&884& data-rawheight=&6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84& data-original=&/e86ab7e6f8c66f4aa143b_r.jpg&&1941年12月时,维内托号吃了一发比塔兰托一战时装药量大得多的潜射鱼雷(装药量应该是340kg左右的TNT)的攻击,命中了3号炮塔附近,但是普列赛发挥了作用,受损情况明显就小得多,总计约有3,000吨进入舰体(含反向注水),经过维修以后维内托凭借自身动力开回去了。&br&&blockquote&&b&补完阅读链接:&a href=&///?target=http%3A///p/&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干货向)其实意大利人的普列塞系统实战表现相当不错的&i class=&icon-external&&&/i&&/a&&/b&&/blockquote&从实战中的损害案例来看,普列赛系统的表现无愧于其设计指标。普列赛系统完全是值得信赖的。&br&&br&&br&&br&&br&&br&&br&&b&4.装潢&/b&&br&&br&&br&&b&为什么我要把这个摆最后?&/b&&br&&b&因为这个最重要啊!&/b&&br&&b&嗯 上图,不多说,看了自己就懂w&/b&&br&&br&&br&&img src=&/ad8be24c036cc1d22fee12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7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ad8be24c036cc1d22fee12_r.jpg&&&img src=&/eaf98f9b5bc9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7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eaf98f9b5bc9_r.jpg&&&img src=&/3cf872ecf0de8a3e510b277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7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3cf872ecf0de8a3e510b277_r.jpg&&&img src=&/60dd0a361bda7c7773ac5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7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60dd0a361bda7c7773ac5_r.jpg&&&img src=&/c7888b5cbb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7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c7888b5cbb_r.jpg&&&img src=&/fbb523d17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7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fbb523d17_r.jpg&&&br&&br&&br&&br&----嗯,大和旅馆的对手实力过于强大。&br&&br&&u&总结:我大面条国设计水准世界一流,是夜空中最闪亮的星,是雷雨夜睁开眼面前那慈祥的脸庞,是.....&/u&&br&&br&&br&结尾附录:&br&①因为只是一家之言,必有有失偏颇的地方,如果能指出错误欢迎毫不留情的打脸。&br&②262的视频制作水平是不错的,可惜就可惜在立场上面了,当军事科普入门还是可以的。&br&③南达第三。&br&&br&&br&&br&-------------------------------------------------------------------------------&br&&br&感谢你的陪伴&br&&br&&img src=&/a648c56fdcc_b.png& data-rawwidth=&796& data-rawheight=&4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6& data-original=&/a648c56fdcc_r.png&&&img src=&/3da43c00d76656b2cda66f0b8526852c_b.png& data-rawwidth=&483& data-rawheight=&38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3& data-original=&/3da43c00d76656b2cda66f0b8526852c_r.png&&
谢邀,开始填坑。 不吹不黑,世界范围内排名非常靠前,可以说是代表了欧洲30年代主力舰设计界最为先进的水平,当时极富创新精神的一型主力舰。 先做个引子。 意大利海军作为曾经在地中海横着走的乡头一霸,为了在法国人的新式战列舰(特指敦刻尔克)服役之…
&p&谢谢邀请,但我只有二手消息和个人私货:&/p&&p&因为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部长张又侠上将的个人趣味,PLA下一代自动步枪将采用传统的有托布局;尽管改进自95-1式步枪的无托样枪在性能上优于最初的有托样枪,但是在领导确定的大方向下,也不可能被采用。&/p&&p&又据枪炮世界站长所说,因为没有竞争对手,已经可以确定是山寨的Masada。我个人猜测是重庆建设工业公司的产品。至于那几款已经在互联网上传开了照片的样枪,早就被淘汰了;被淘汰的原因就是性能不足,而非所谓的“泄密”——难道仅仅因为“泄密”就必须用性能不好的设计吗?&/p&&p&考虑到近年来PLA在常规部队搞5.8mm大一统,新枪应该没有继承Masada的多口径转换功能。其实就算PLA没有全盘淘汰53式步机弹,兼容中口径子弹需要更加臃肿的机匣(例如美军Mk.17 Mod0步枪的“通用下机匣”),向来严格卡住尺寸指标的PLA恐怕无法接受。&/p&&p&兵工厂已经在准备量产新枪了。加拿大的一个武器供应商向中国军企订购一批民用版81式步枪,被告知该厂和其他兵工厂在未来两到三年将只生产PLA准备全面换装的一款尚未公开的模块化步枪。&/p&&p&以下节选自那个供应商在论坛上的原话:&/p&&blockquote&We have been informed the production plan for 2017 was developed and the T81 production run was officially scheduled for this July. The factory has a 50 million dollar government contract for AK’s that has to be
produced first. They are on maximum capacity with nothing else being produced until this is finished. Once this is done however, we are first on the list. While all of this may seem like bad news, we are lucky for a number of reasons:&br&1) If the contract for 30k T81’s didn’t come in last year, we could be waiting even longer for the factory to justify a production run.&br&2) The Chinese military will be re-arming their service rifles with a new unannounced modular rifle. We have been told that the factory (among others) will only producing rifles for the re-armament for next 2-3 years, then you can imagine the backlog of orders to fulfill after that.
This means that this could be the only T81 production run in the next
3+ years, likely even longer.&br&&br&来源:&a href=&///?target=http%3A//www.canadianfirearmcentral.ca/archive/index.php/t-307.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Norinco Type 81 Classified as Non Restricted !!! [Archive]&i class=&icon-external&&&/i&&/a&&/blockquote&&p&当然啦,不排除这是国内军企自己协调不来订单生产计划而编的借口……&/p&&br&&p&以下为私货:&/p&&p&我就不明白PLA怎么看上了Masada这个三姓家奴,从麦格普Masada到大毒蛇ACR再到雷明顿ACR,基本只在民用市场刷存在感;同样是传统布局的模块化步枪,SCAR论性能、论销量都比它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从2007年至今,只有波兰军方对Masada比较感兴趣,特种部队在阿富汗少量试用了雷明顿ACR(应该只有个位数),而拉多姆兵工厂最新的MSBS-5.56模块化步枪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Masada的设计。&/p&&p&SCAR表示:“是我先,明明都是我先来的……模块化也好,参加竞标也好,还是被特种部队采用也好。”不过,美国枪民反映Masada的枪托更加舒服。而且SCAR采用较细较薄“铅笔管”却仍保持较高的射击精度,枪管加工起来想必比较困难。&/p&&p&关于全面换装模块化步枪的必要性,我个人持观望态度。模块化思维起源自斯通纳63枪族,是枪族化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枪族成员能够通过更换枪管等零件实现互相转换。这对于特种部队比较有意义,特种兵可以根据任务需要,将自己的步枪转换为短步枪、轻机枪或者狙击步枪,例如绿色贝雷帽和海豹突击队的M4A1卡宾枪配备了14.5英寸枪管和10.5英寸枪管的两个机匣;但是对于常规部队就没什么必要了,因为普通士兵基本不需要在步枪手、机枪手、狙击手等身份之间进行转换,也不可能随身携带几根不同长度的枪管在战场上对自己的步枪进行转换。因此,模块化思维对于常规部队更多是发挥简化生产和简化后勤的作用。&/p&&p&目前被常规部队大量装备的模块化步枪,只有AUG枪族和CZ805/806;然而AUG-HBAR并没有被奥地利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作为标准班用机枪列装部队,CZ805/806则干脆只有步枪和短步枪。如果PLA步兵分队也是只有步枪和短步枪采用模块化设计,那么班组枪械的零件通用性还不如95式/95-1式枪族,毕竟暂时只有换装步枪/短步枪的消息。但是PLA受苏联AK/RPK枪族影响较大,最后很可能装备同一枪族的“重枪管自动步枪”作为标准班用机枪。&/p&&p&另外,模块化设计在讲究整齐划一的PLA能不能发挥作用也要打个问号。例如,PLA某部曾配发MOLLE模块化背心,结果每个人的附包位置都是统一固定的……&/p&&p&至于换装传统布局的新枪会不会造成部队在训练等方面的不适应,答案是肯定的,95式步枪就有前车之鉴:大约在2007年左右(距离95式步枪随驻港部队亮相已经过去十年了),桂林步校拍了部对比测试95式步枪和03式步枪的视频,他们让学员按照81式步枪的训练大纲进行提枪跃进/匍匐前进然后转换射击姿势,最后得出了03式步枪更加优秀的结论……&/p&&p&有托步枪和无托步枪各有优劣,毫无疑问的是,相同枪管长度的无托步枪更加紧凑;95式步枪(463mm枪管)的全枪长度和伸出枪托的M4 CQBR(262mm枪管)差不多,适合乘车作战的机械化步兵。有托步枪即便配备折叠式枪托,反应速度和机动性也先天地不如无托步枪。如果PLA一如既往严控尺寸指标,新枪将被迫使用较短的枪管,事实上03式步枪的枪管就比95式步枪短。PLA现役10式步枪弹采用低膛压的缓燃发射药,也没听说PLA研发了对弹头和装药进行优化的短枪管专用弹(例如美军Mk.318 Mod0 SOST),如果用较短的枪管发射将会燃烧不充分。&/p&&p&顺便提醒一下,模块化是枪族化的衍生,与导轨化没有必然关系,皮卡汀尼导轨是1995年才被使用的,比斯通纳63枪族晚了二十多年。所以,PLA全面换装山寨Masada的模块化步枪,并不意味着常规部队将全面配发更加多样的战术附件;瞄准镜大约还是只有白光和微光两种望远式瞄准镜,恐怕不会比95-1式枪族的标配附件丰富多少。讲真,我觉得新步枪的导轨化能超过对岸T91步枪的水平就不错了……&/p&
谢谢邀请,但我只有二手消息和个人私货:因为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部长张又侠上将的个人趣味,PLA下一代自动步枪将采用传统的有托布局;尽管改进自95-1式步枪的无托样枪在性能上优于最初的有托样枪,但是在领导确定的大方向下,也不可能被采用。又据枪炮世界…
&blockquote&是什么原因使得AK放弃了StG44的上下机匣化设计&/blockquote&&p&首先这题目提得就有问题:什么叫“放弃”?&/p&&p&AK-47的演变沿革是1944年试验型半自动步枪→试验型AK-46自动枪→试验型AK-47自动枪→量产型AK-47自动枪。1944年试验型半自动步枪的自动原理虽然也是长行程活塞导气式,但是结构上更多借鉴伽兰德M1而非Stg.44;当然那个机匣盖是原创的,伽兰德M1这个栓动步枪余孽连机匣盖都没有。所以AK-47选择用上下机匣还是机匣盖,关它Stg.44什么事?&/p&&p&非要说Stg.44和AK-47有什么传承的地方,那也仅仅是“发射中间威力弹的可选半自动射击或者全自动射击的步枪”这么个概念而已,之前苏联是想搞SKS那种发射中间威力弹的半自动步枪。&/p&&p&顺带一提,真正借鉴Stg.44的布尔金AB-46自动枪,用的也是机匣盖而非上下机匣。&/p&&blockquote&StG使用的通用的上下机匣模块化设计更利于后勤保障和零件互换,而AK的这种一枪匹配一栓的设计更陈旧&/blockquote&&p&“更利于后勤保障和零件互换”?完全相反,Stg.44根本就没有零件互换性。&/p&&p&1945年4月刊登在美国《Tactical and Technical Trends》第57期的《Machine Carbine Promoted, M.P.43 Is Now &Assault Rifle 44&》一文是这么说的:&/p&&blockquote&The possibilities of cannibalization appear to have been overlooked and its general construction is such that it may have been intended to be an expendable weapon and to be thrown aside in combat if the individual finds himself unable to maintain it properly.&br&……&br&Since all pins in the trigger mechanism are riveted in place, it ca if repair is required, a whole new trigger assembly must be inserted.&/blockquote&&p&简单翻译一下:“更换零件的可能性似乎被忽视了,整体结构像是消耗品,战斗中如果不能排除故障就只能扔掉了……发射机组件都被铆在原地而无法拆卸,如果需要维修,只能更换一整个发射机。”&/p&&p&再者,什么叫“一枪匹配一栓”?谁说Stg.44可以更换枪机而AK-47就不能更换枪机了?如果题主一定要钦定Stg.44的上下机匣在光学瞄具尚未普及的时代就更加先进,那么二战苏军的PPS-43也比战后的AK-47更先进咯?搞笑。&/p&&p&噢,题主的意思是Stg.44可以更换下机匣,而AK-47不能?上文已经提到,作为战时应急量产武器的Stg.44不可能专门生产备用下机匣,而且其公差和生产质量也不允许枪与枪之间更换零件。所以就算Stg.44采用了上下机匣的设计,勤务性也不如AK-47。&/p&&p&而且,单纯把发射机或者击发机或者其他什么零件整合成一个整体就配叫“模块化设计”了?美国的尤金·斯通纳表示呵呵,在斯通纳63枪族之前哪儿有什么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之目的是向野战部队提供一种能在战场上适应战术要求变化而作出改变的多功能武器(注意不只是可以安装战术附件),而枪族成员之间通用零件也使得加工制造和后勤供应大为简化。Stg.44既没有形成枪族又不能更换零件,还谈什么模块化?&/p&&blockquote&而且AK就早期锻造机匣来说并不比StG更有造价优势&/blockquote&&p&“早期锻造机匣”是什么意思?AK-47的5种试验型全部都是冲压机匣,1949年的第1量产型也是冲压机匣,1951年的第2量产型才是锻压机匣。AK-47机匣工艺从冲压改为更加耗材的锻压/铣削,原因应该是当时苏联钢材延展性较差导致冲压件合格率较低。&/p&&blockquote&或者说放弃上下机匣使得AK具有优势?&/blockquote&&p&在AK-46试验期间,工厂为了便于生产而提出改用独立式发射机的意见,于是AK-46第2型和第3型采用独立式发射机,但是到了AK-47第1试验型又重新采用一体式机匣;在AK-47试验期间,那个借鉴Stg.44的布尔金出于简化生产的尝试,也将采用机匣盖的AB-46改进为采用上下机匣的AB-47,但最终还是败给了AK-47。可见独立式发射机的改进要么没有便于生产、要么降低了可靠性。&/p&&p&结合后来的量产型AK-47生产工艺的改变,我个人猜测,AK-46第2型和第3型的独立式发射机未能便于生产,应该也是因为当时苏联钢材延展性较差导致冲压件合格率较低。&/p&
是什么原因使得AK放弃了StG44的上下机匣化设计首先这题目提得就有问题:什么叫“放弃”?AK-47的演变沿革是1944年试验型半自动步枪→试验型AK-46自动枪→试验型AK-47自动枪→量产型AK-47自动枪。1944年试验型半自动步枪的自动原理虽然也是长行程活塞导气式…
&p&本来以为题主问的是弹药补给不足的问题,评论区有人觉得是“没炮弹以后干嘛”的问题
&b&没事干就问一下连长好了。&/b&&/p&&p&完整的迫击炮战术部署手册请参考:&a href=&///?target=http%3A//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library/policy/army/fm/7-90/Ch8.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FM 7-90: Tactical Employment of Mortars&i class=&icon-external&&&/i&&/a&
pdf下载:&a href=&///?target=http%3A//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library/policy/army/attp/attp3-21-90.pd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globalsecurity.org/mili&/span&&span class=&invisible&&tary/library/policy/army/attp/attp3-21-90.pd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非常详细的资料,将近 200页。&/p&&p&手册中的 美军步兵的旅级战斗队为例
步兵营有一个重型迫击炮排,配备四门 120mm 或者 81mm迫击炮,全车载!不提。&/p&&p&步兵连配备两门 60mm迫击炮,每个炮班有三个人+一台 M32型手持弹道计算机&/p&&img src=&/3a2bd9a139d_b.jpg& data-rawwidth=&685& data-rawheight=&4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5& data-original=&/3a2bd9a139d_r.jpg&&&br&&p&60mm迫击炮的高爆弹,一发才 1.7公斤,单兵可以一次携带至少 12发&/p&&img src=&/45db63f87fe3eeb4cd417_b.jpg&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3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45db63f87fe3eeb4cd417_r.jpg&&&br&&p&用担架可以一次携带几十发&/p&&img src=&/59fc936a1d5fdf4ca31dddbab93ff2b7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59fc936a1d5fdf4ca31dddbab93ff2b7_r.jpg&&&br&&p&而 营部/连部 的弹药存储架是下图这样的。。。(当然是汽车运输)&/p&&p&堆放成塔状是为了通风散热,解释图来自《AMMUNITION OPERATIONS IN THE DESERT》&/p&&img src=&/e42a9addd21cb0b63ff94ee5_b.jpg& data-rawwidth=&423& data-rawheight=&3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3& data-original=&/e42a9addd21cb0b63ff94ee5_r.jpg&&&br&&p&弹药箱的规格,一箱 60mm迫击炮弹有 16枚,81mm有 3枚,120mm只有 2枚。&/p&&img src=&/bc6e7d05dd72c3df19eb5b_b.jpg& data-rawwidth=&831& data-rawheight=&3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31& data-original=&/bc6e7d05dd72c3df19eb5b_r.jpg&&&p&但杀伤范围就。。。&/p&&img src=&/2acc3ffecb480a4a7271c_b.jpg& data-rawwidth=&630& data-rawheight=&4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0& data-original=&/2acc3ffecb480a4a7271c_r.jpg&&&p&下图是 击退/毁伤 敌方一个排的所需弹药量
(注意:不是彻底消灭敌人,该手册的 neutralize 是指造成 10% - 30% 的伤亡或者对应毁伤程度,使目标暂时失去战斗力)
我猜这是理想化的建议而已,实际战场应该不止发射这个数量。&/p&&p&薄皮装甲车对大口径迫击炮也有相当好的防护,一个排的装甲车,无非就 4-6辆,理论上就需要 35发 120mm迫击炮弹才能击退,而在开阔地的一个步兵排徒步进攻,四发 120mm就可以击退。&/p&&p&击退敌方在开阔地进攻的一个连,需要 60mm迫击炮弹 14 x 3 = 42发
如果只靠己方步兵连的两门迫击炮,那么每个炮班需要发射 21发,如果有营属重型迫击炮的支援,那就更简单了。&/p&&img src=&/0ca147f15c99916ef63bee_b.jpg& data-rawwidth=&880& data-rawheight=&4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80& data-original=&/0ca147f15c99916ef63bee_r.jpg&&&br&&p&手册中 CONTROLLED SUPPLY RATE 章节说:
每门炮每天有 10-20发炮弹供应的话,只准射击视线范围内的目标,并且射击必须是直接支援友军,显然只用于救急。
每门炮每天有 20-100发炮弹,那么可以制定射击计划,反击对方炮兵,步炮协同攻击之类。
高强度战斗,每门炮每天需要 100-300发炮弹(4门炮岂不是最高 1200发炮弹!),迫击炮排的指挥官应该定时上报剩余的炮弹数量。&/p&&p&然而不管有多少炮弹,都不准随便挥霍。。。
手册说,迫击炮小组长&b&必须为首要作战任务保留足够的弹药&/b&
并且提醒上级指挥官,某次炮击使用 过多或者过少弹药,可能带来的后果。
炮组自身携带的弹药有限,连长可以分配其他士兵,载具为迫击炮阵地提供弹药。&/p&&p&&b&长官没发命令谁敢用最大射速乱打炮?&/b&&/p&&p&肩扛手抬那是以前的事情,现在的步兵连有轻型高机动车运输弹药,而未来部队可能是这样的:班用自主运输机器人(可以改为机枪发射车)。&/p&&img src=&/v2-1ec200d968d6dae375f6_b.jpg& data-rawwidth=&932& data-rawheight=&5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2& data-original=&/v2-1ec200d968d6dae375f6_r.jpg&&&br&&p&补充:M32型便携弹道计算机的信息,来自fm3-22-91 《Mortar Fire Direction Procedures》迫击炮射击瞄准手册&/p&&p&显然,迫击炮作战前有大量的准备工作(选定多个炮位,各自GPS定位,选择炮击目标,试射调整,把所有数据存入弹道计算机。。。)
还可以推断,一般不会扛着炮到处乱跑,就算是转移,也是转移到选定的炮位。&/p&&p&实战的时候还要选择射击任务(更换弹种,引信,发射药包),修正气象信息,目标信息,根据FO(前线观察员)的报告连续调整炮击,跟指挥员保持联系。&/p&&p&搬炮弹其实只是问题之一。&/p&&img src=&/v2-13a2c99fad11dff33a61ea698af17c29_b.jpg& data-rawwidth=&764& data-rawheight=&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4& data-original=&/v2-13a2c99fad11dff33a61ea698af17c29_r.jpg&&&img src=&/v2-c65590dbe15fd5defda656d6_b.jpg& data-rawwidth=&672& data-rawheight=&9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2& data-original=&/v2-c65590dbe15fd5defda656d6_r.jpg&&
本来以为题主问的是弹药补给不足的问题,评论区有人觉得是“没炮弹以后干嘛”的问题
没事干就问一下连长好了。完整的迫击炮战术部署手册请参考:
非常详细的资料,将近 200页。手册…
&p&谈到军纪不好的时候,常说的什么打骂老百姓啊,和友邻部队打架啊,强拿东西啊,打砸抢商店啊,缴获不归公啊,统统都是小儿科。中野6纵是直接动枪见血。&/p&&p&1948年7月,中原野战军以6纵为主力,集结15个团2万余人发起襄樊战役。结果14个昼夜战斗,于7月16日傍晚攻克襄阳,胜利结束战斗,全歼襄阳守敌2.1万余人,俘虏国民党特务头子康泽。&/p&&p&啃完了骨头,该吃肉喝汤了。但6纵18旅54团的吃相太过难看,为了抢夺俘虏和战利品,直接冲兄弟部队开了枪,杀伤陕南部队政教以下7人,桐柏部队18人,用战后总结的话说,叫做“野蛮已极”。陕南部队怒不可遏,准备实施反击。幸好在现场的桐柏军区副司令员孔庆德挺身拦住,并且把桐柏部队撤出城外,事态才没有进一步扩大。&/p&&p&事后,军区司令部就此事通令全军引以为戒克服军阀行为,并给予孔庆德奖励。&/p&&p&后来出版《刘伯承军事文选》时收录了襄樊战役总结,但是将这一严重违纪事件和其他一些负面信息删去了。&/p&&p&为什么要删除,那是考虑到政治影响,在编辑公开出版物时对于指名道姓的负面信息通常都是要进行技术处理的,这是读书人应该知道的一个常识,不要过多猜测。&/p&&p&&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p&&p&&b&专注中越战争史,兼习解放军其他历史时期战史,只用干货说话。&/b&&/p&&p&&b&欢迎关注公众号“南疆烽烟正十年”&/b&&/p&
谈到军纪不好的时候,常说的什么打骂老百姓啊,和友邻部队打架啊,强拿东西啊,打砸抢商店啊,缴获不归公啊,统统都是小儿科。中野6纵是直接动枪见血。1948年7月,中原野战军以6纵为主力,集结15个团2万余人发起襄樊战役。结果14个昼夜战斗,于7月16日傍晚…
&p&多图预警,说说维和部队的轻武器和防弹衣。&/p&&p&&b&一、轻武器&/b&&/p&&p&针对维和任务的特殊性,维和部队装备了一些低致命性武器:&/p&&img src=&/v2-88184bcfbc89afb9d0529263_b.jpg& data-rawwidth=&2560& data-rawheight=&17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560& data-original=&/v2-88184bcfbc89afb9d0529263_r.jpg&&&p&驻南苏丹维和步兵营的一个步兵班,右起第二人手持91式榴(防)弹(暴)发射器。没有公开资料显示该武器有杀伤弹。&/p&&p&在危险性较高的马里和南苏丹,维和部队的自动步枪安装了较多的战术附件:&/p&&img src=&/dc2e4aca879ce9aad9fc4c_b.jpg& data-rawwidth=&980& data-rawheight=&6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80& data-original=&/dc2e4aca879ce9aad9fc4c_r.jpg&&&p&2014年,驻马里维和部队,注意95-1式自动步枪安装了10A式榴弹发射器,一个班有两具。或许是出于任务性质的考虑,将步兵班内负责反坦克的火箭筒射组改成了两名榴弹手?&/p&&img src=&/v2-93bd7c6199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10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93bd7c6199_r.jpg&&&p&2016年7月在南苏丹遇袭身亡的李磊烈士,95-1式自动步枪安装了非制式的枪灯和激光指示器,所以不是安装在准星座两侧的专用导轨上,而是另外用夹具安装在枪管上。&/p&&img src=&/v2-495f4e33a30feb_b.jpg& data-rawwidth=&1706&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06& data-original=&/v2-495f4e33a30feb_r.jpg&&&p&2017年1月,驻南苏丹维和步兵营,一名士兵的95-1式自动步枪安装了一款国产光学瞄准镜(采用类似ACOG瞄准镜的棱镜折射结构),利用皮卡汀尼导轨适配器安装在提把顶部的燕尾槽上。&/p&&p&维和部队的支援火器编制方式也和国内部队的不太一样:&/p&&img src=&/v2-0d999f057aa5ac594f38a_b.jpg&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4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v2-0d999f057aa5ac594f38a_r.jpg&&&p&出征前摆拍的驻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可以看到89式60mm迫击炮、87式35mm自动榴弹发射器、89式12.7mm重机枪,可能是将这三种武器编成一个机炮连,也可能是下放到步兵连。&/p&&img src=&/v2-8c221d341cd6aafe44d5d4f6d8f40f8d_b.jpg& data-rawwidth=&980& data-rawheight=&6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80& data-original=&/v2-8c221d341cd6aafe44d5d4f6d8f40f8d_r.jpg&&&p&2014年,驻马里维和部队。从我个人搜集到的新闻图片来看,驻马里维和部队的88式通用机枪全都是安装在三脚架上作为重机枪使用的,国内部队的营属机枪连则普遍使用12.7mm机枪。注意射手同时携带了一支95-1式自动步枪,难道是副射手临时接替机枪手?&/p&&img src=&/v2-9ce63cb6d4a5caf8ecf9f2f04bb1c0af_b.jp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58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v2-9ce63cb6d4a5caf8ecf9f2f04bb1c0af_r.jpg&&&p&2014年,驻马里维和部队。10式狙击步枪的编制方式目前还是一个谜。&/p&&p&&b&二、防弹衣&/b&&/p&&p&先提一下国产军用防弹衣的防弹水准。目前解放军主要装备04B步兵防弹衣和06特种兵防弹衣,本体V50值分别为525m/s和530m/s,可抵御54式手枪发射51B式钢芯弹(略高于美国NIJ 3A级)。可在躯干前后附加硬质插板,根据GJB &a href=&tel:&&&/a&标准,5级插板可抵御56式冲锋枪发射56式普通弹、6级插板可抵御95式自动步枪发射87式普通弹。&/p&&p&驻南苏丹维和步兵营装备一款定制版防弹衣,类似06特种兵防弹衣但是防护面积更大:&/p&&img src=&/v2-2ece04f1fd08dedb84d7d28c_b.jp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5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v2-2ece04f1fd08dedb84d7d28c_r.jpg&&&p&摆拍的驻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安装了全套附件,包括护颈、护喉、护肩、护裆。匪夷所思的是,这款定制版防弹衣竟然不能直接加挂附包,需要再在防弹衣外面套上战斗携行具,而06特种兵防弹衣早已整合防弹功能和携行功能。就这一点而言,还不如美军在2001年列装的OTV防弹衣,至于美军在2007年列装的IOTV防弹衣的快拆设计就更不用提了。&/p&&p&PS:驻南苏丹维和步兵营的战斗携行具也是定制品,称为“单兵战术通用携行具”,主体部分采用“返璞归真”的H带设计(感谢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b898fcf15f4fb2e6ea085& data-hash=&b898fcf15f4fb2e6ea085& data-hovercard=&p$b$b898fcf15f4fb2e6ea085&&@AcE联盟&/a&提供信息)&/p&&img src=&/v2-0f162f89dbccae76eff0b67b_b.jp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v2-0f162f89dbccae76eff0b67b_r.jpg&&&p&深入冲突区域执行任务的驻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可以看到士兵们并没有安装护喉和护肩,因为尺寸过大的护喉和护肩会对士兵做出战术动作造成阻碍。相比之下,06特种兵防弹衣的护颈、护喉、护肩、护裆的尺寸较小,但是更加实用一些。总而言之,“华而不实”这个词很适合驻南苏丹维和步兵营的这款定制版防弹衣,鬼知道负责采购的部门是收了厂家的好处还是根本不懂防弹衣。&/p&&p&2017年4月,演练中的驻马里维和工兵分队:&/p&&img src=&/v2-0bf6bbeea604e86abeaa56_b.jpg& data-rawwidth=&1706&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06& data-original=&/v2-0bf6bbeea604e86abeaa56_r.jpg&&&p&在2016年6月遭到袭击、1死4伤后,驻马里维和部队换上了06特种兵防弹衣。06特种兵防弹衣的一大槽点是在侧面用调节绳连接前后两片,导致侧面没有防护能力,而且容易钩挂树枝等异物;驻南苏丹维和步兵营的定制版防弹衣则在侧面也采用芳纶材料,具备一定的侧面防弹能力。&/p&&p&那么在2016年6月遇袭之前,驻马里维和部队穿的是什么呢?&/p&&img src=&/v2-3b119eaada77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v2-3b119eaada77_r.jpg&&&p&答案是04B步兵防弹衣,再在外面套上95战斗携行具……04B步兵防弹衣也可以安装06特种兵防弹衣的护颈、护喉、护肩、护裆,然而并没有一同配发。不过,04B步兵防弹衣还不是最糟的:&/p&&img src=&/v2-5d79cb15ee6bda7c42a64c_b.jpg& data-rawwidth=&780& data-rawheight=&5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80& data-original=&/v2-5d79cb15ee6bda7c42a64c_r.jpg&&&p&2016年11月,驻利比里亚维和部队(2017年3月已完成任务并撤回),装备79软质防弹衣。79软质防弹衣是解放军维和部队最早装备的防弹衣,芳纶内胆可以抵御79式冲锋枪发射51式铅芯弹,不能附加硬质插板。总体设计比较原始,自带4个弹匣袋,兼容81式自动步枪和95式自动步枪的弹匣。&/p&&img src=&/v2-f4ae1cee04afc015876dfd_b.jpg& data-rawwidth=&760& data-rawheight=&4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0& data-original=&/v2-f4ae1cee04afc015876dfd_r.jpg&&&p&2017年3月,在南苏丹瓦乌机场协助救援坠毁客机的驻南苏丹维和工兵分队;不同于驻南苏丹维和步兵营,他们仍在装备79软质防弹衣。至少还有驻刚果(金)维和部队、驻黎巴嫩维和部队仍在使用79软质防弹衣。&/p&&img src=&/v2-115bdc4f5a773bcdaa63a6_b.jpg& data-rawwidth=&780& data-rawheight=&11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80& data-original=&/v2-115bdc4f5a773bcdaa63a6_r.jpg&&&p&驻利比里亚维和部队的西服马甲式防弹衣,看不出来是钢板内胆的硬质防弹衣还是芳纶内胆的软质防弹衣,在国内通常装备公安和武警。西服马甲是国产防弹衣里最恶心的版型没有之一,有道是胖子穿不上、瘦子穿晃荡、一蹲下就开,连“华而不实”都算不上。&/p&
多图预警,说说维和部队的轻武器和防弹衣。一、轻武器针对维和任务的特殊性,维和部队装备了一些低致命性武器:驻南苏丹维和步兵营的一个步兵班,右起第二人手持91式榴(防)弹(暴)发射器。没有公开资料显示该武器有杀伤弹。在危险性较高的马里和南苏丹,…
&p&为了遵守知乎基本法原文的表情我给删了,大家脑补吧……&br&&/p&&br&&p&我在美帝读政治学,今天听了一个还挺有意思的讲座,是华府的一个研究俄国的专家——反正头衔挺多,似乎从国防部到NASA都有他的位置——跑到我们匹村讲俄罗斯军队的现状和未来,并且给美帝的听众们提高了一些知识水平。我就在这里记录一下美帝的一些人是怎么看俄军的,不代表本人立场……&/p&&p&讲座的内容大致就是:&/p&&p&
俄罗斯军队已经没有苏联时期大规模动员的能力了,军队也基本上以合同兵为主要力量,军费70%用来填补前些年装备采购挖的坑,军队发展很不平衡,一线特种部队也就600到1000人,受到装备、经费、后勤、训练等方面的影响,能拉出来真正打仗的部队估计只有四五万人……&/p&&p&
但是呢,考虑到俄罗斯周边那些前苏联加盟国的怂样,四五万人已经足够碾压除了中国之外的任何邻国了。而且俄罗斯军队的装备质量还是在不断提高,某些科技,比如导弹和核武器还是世界先进水平。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军队的战备水平很高,每年的演习目的明确,就是打有限度的常规战争,虽然偶尔也有针对北约的全面战争演练。&/p&&p&
俄罗斯的军事决策基本集中在一小撮精英里,做出决策没有路径依赖问题,主要考虑的是政治影响而非经济成本。俄罗斯的军事指挥系统据说已经实现了很好的整合,使得普京的最高指示可以在几小时内转化成实际行动。俄罗斯的一个明确的战略是只打有限度的常规战争,并且把任何危机——不管怎么起的头——都转化成有限度的常规战争,比如车臣、格鲁吉亚、乌克兰……而且,跟美帝正好相反的是,俄罗斯非常擅长利用军事行动——有限的常规战争——获取政治利益,比如萨卡什维利不听话,俄罗斯就跟格鲁吉亚打了一仗把他搞下台……&/p&&p&
主讲人顺带嘲讽了一番“俄罗斯陷入叙利亚泥潭”的说法,“泥潭在哪儿?俄罗斯在叙利亚除了土耳其那个坑货之外什么损失都没有啊,你们啊,不要听的风就是雨,以为俄罗斯在叙利亚就跟我们在阿富汗一样,想要搞个大新闻……哦,对了,还有乌克兰,你看乌克兰军队打仗基本就是一战二战水平,俄罗斯应付起来有任何问题吗?……”&/p&&img data-rawheight=&1080& data-rawwidth=&1920& src=&/414ca23dc48dbefc7be5f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414ca23dc48dbefc7be5f_r.jpg&&&br&&p&
最后主讲人以《奇爱博士》的电影截图(对,上图是其中之一)结束了演讲,然后把录音设备关了表示要跟在场听众们好好地交(si)流(bi):&/p&&p&
一个年轻人询问俄罗斯的网络战能力,主讲人表示:“网络战这种东西谁都看不见摸不着,我只能说无可奉告,你又不高兴,那我要不就讲讲电磁战好了……俄罗斯还是很擅长这个电磁战的,把你的电子设备瘫痪了让你没处下手。我在这里就要表达一下对我国军队的担忧了。你说你们这一代年轻人——我要得罪你们一下了——离了电子屏幕还会打仗吗?还有人会看机械仪表会手动算弹道吗?电磁战一打你可怎么办?”&/p&&p&
一个中年大妈询问了波罗的海国家有没有可能引发冲突,毕竟刚刚又派了一支部队驻扎在那儿。主讲人摆出了一副“你在逗我吗”的表情说:身为一名学者,我有必要给你普及一点,历史的常识……但是时间所限还是算了。我只能说,波罗的海三国一向神经紧张不管什么时候都会觉得俄国明天要打过来了,所以我们总要派出点部队去安慰他们一下。更何况,虽然地球人都知道那个地儿根本守不住,但那是我们的欧洲部队唯一训练防守的地方……”&/p&&p&
另一个中年大叔提到了国际油价的问题,问低油价是否会影响俄军的经费,以及美国是不是可以把美帝页岩气送到欧洲让欧洲摆脱对俄国资源的依赖。主讲人继续用教育孩子的语气说道:“低油价是会有影响,但是俄罗斯总是有办法省下钱给军队的,这点我们根本不用担心。大不了他们可以砍掉一些采购,反正那些要采购的装备本来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合肥装载机撞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