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还是民生和社会经济发展改善

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建言献策--新华日报
第4版:江苏司法
| &&&&&&&&
出版&&&|&&&&&&|&&&&&&|&&&
江苏瑞信律师事务所:
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瑞信律师事务所主任刘玲深入基层普法并进行立法调研,收集社情民意,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
&&&&江苏瑞信律师事务所自2001年成立以来,坚持依法诚信执业,每年办理各类案件700多件,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达20多亿元。成功办理500多起法律援助案件。勇担社会责任,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担任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法律顾问单位累计300多家。先后获“江苏省优秀律师事务所”“盐城市诚信四星级律师事务所”等荣誉。刘玲、潘刚、仇育萍等律师荣获“全国优秀律师”“全国三八红旗手”“第四届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荣誉。&&&&近年来,瑞信在为广大客户奉献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同时,积极发挥律师参政议政在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中心工作,结合律师自身行业性质、特点等方面思考问题。特别是律师事务所主任刘玲当选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后,瑞信时刻意识到律师作为人民代表肩负的神圣使命,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通过各种渠道解决群众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民请愿,做好政府与群众直接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为做好会前准备工作,瑞信把了解社情民意作为准备参政议政的首要任务,组织律师经常深入群众,征求群众对政府各项工作的意见,及时将群众关心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汇总反馈,为刘玲履行全国人大代表参好政议好政提供有力保证。为保证刘玲在全国人代会上提出高质量的建议和议案,瑞信所专门组织律师成立参政议政小组,注重收集社情民意,进行立法调研,在刘玲律师担任省人大代表和9年全国人大代表期间,瑞信所律师参与立法调研的达13件,特别是《关于修改税收征管法的议案》,在当年就被作为30个议案提出的9个立法项目之一,列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展示了我省律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形象。&&&&9年来,全所律师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围绕社区矫正议题,通过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和社区调查,走访了很多被矫正对象和社区矫正机关人员。通过刘玲律师在每年的人代会上,提交了《关于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社区矫正扩大试点工作的建议》《关于强化社区矫正机构队伍建设的建议》《关于尽快制定社区矫正法的议案&》等建议和议案,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其中2012年人代会上所提的《关于尽快制定社区矫正法的议案》,当年度被列入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目前司法部正在进行社区矫正法(草案)的起草,同时还将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制定社区矫正实施办法。&&&&随着刘玲律师所提议案建议获得重视,全所律师参与立法调研的劲头更足了。刘玲所提的《关于制定法律援助法的议案》《关于制定司法鉴定管理法的议案》《关于制定行政程序法的议案》《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议案》等都被当年度的人大会议列入大会议案,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大代表“参政为民,服务为本”的真谛。&&&&承诺:推进法治江苏进程,展示江苏律师风采。
集团 数字报刊: |民生连着民心,也连着党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始终不渝地锁定民生改善――
杨宜勇:论规划与民生
日08:34&&&来源:
原标题:论规划与民生
●虽然时代和环境有所不同,但历次五年发展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民生改善
●“十三五规划”是在“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指导下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必须紧密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更加重视底线民生的全面改进
●如果违背经济规律,改善民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违背社会规律,改善民生就难免惠及面狭窄,有失公允;如果违背自然规律,民生工作就会受到自然的无情报复、无情惩罚
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民生问题至关重要。民生不仅事关民众的基本生活质量,而且事关社会公正、社会安全以及经济内需拉动等重大事项。“五年发展规划”是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即将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发展和改革任务,并已经全面展开“十三五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保障和改善民生在“五年规划”中是极其重要的内容,随着人民对于民生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景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规划意义的“五年规划”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将更加密不可分。
历次五年发展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民生改善
虽然时代和环境有所不同,但是历次五年发展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民生改善,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回顾历史,从总体上看,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到“五五计划”是当时计划经济的重要支撑,旨在勒紧裤腰带搞经济建设,不断提高改善未来民生的经济基础。1955年毛泽东主席指出:“人类的发展有了几十万年,在中国这个地方,直到现在方才取得按照计划发展自己经济和文化的条件,自从取得了这个条件,我国的经济面貌就将一年一年地起变化。每一个五年将有一个较大的变化,积几个五年将有一个更大的变化。”“六五计划”到“八五计划”是在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制定的发展规划,重点解决民生消费品短缺问题。“九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主要是强调转变经济体制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改进经济效率和经济质量有效改善民生。党中央指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三五规划”是在“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指导下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紧密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更加重视底线民生的全面改进。民生不仅连民心,也牵党心。因而更加重视民生问题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必然体现。只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科学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让困难地区和弱势人群都能够做到学有所教(教有所优)、劳有所得(得有所中)、病有所医(医有所康)、老有所养(养有所颐)、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境有所优、社有所稳,才能充分激发广大人民参与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在前进中实现团结和谐、共同富裕,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十三五规划”对于民生问题的关注将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在改善民生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尊重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如果违背经济规律,改善民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违背社会规律,改善民生就难免惠及面狭窄,有失公允;如果违背自然规律,民生工作就会受到自然的无情报复、无情惩罚。因此,必须制定一个与时俱进、科学管用、耳目一新的“十三五规划”。这就要坚持公平包容、共建共享,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补齐民生短板,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要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可以说,“十三五”是前所未有的历史转折期,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民生将成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十三五规划”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将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经济建设目标实现难度相对较小,就目前的现状,以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且任务艰巨。必须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发展的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环境保护,维护社会稳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老百姓都得到实惠。
“十三五”期间民生面临的突出问题应得到极大改善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对“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经济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十三五”期间,民生面临的突出问题应该得到极大改善。
第一,劳动就业是民生之本。目前就业质量不高、结构性问题大于总量性问题,“十三五”期间要全面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古语说:“无事生非”。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要大力提高人民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普遍提高老百姓发展经济的参与感。一方面要通过政策体系大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抓好普通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要实行政府全面促进就业,市场充分配置就业资源,劳动者自主创业,企业和劳动力双向选择的新就业方针,不断创新业态模式,不断提高劳动标准,鼓励推进体面就业,进一步打造和谐劳动关系,努力使人人有活干,人人能创业,人人吃好饭。适时放开全面二胎政策,一方面可适当减缓老龄化进程,另一方面有利于保证劳动力的可持续稳定增长。
第二,教育培训是民生之基。目前教育不公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节的问题都还比较严重,“十三五”期间要全面提高受教育年限和普遍改进教育质量,完善职业培训体系,进而提高教育适应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古语说:“有教无类”。教育是强国富民的基础,既要大力发展高端,也要善于弥补短板。要着力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教育系统综合改革,建设现代教育体系,加大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着力培养高层次各类人才,让各地的孩子们都能无忧无虑地读书,让各地的家长们不再为择校而发愁,让学子们毕业后无失业之忧。
第三,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目前收入分配结构不尽合理,老百姓对收入差距偏大的抱怨比较多,“十三五”期间要围绕收入倍增计划,大力减少贫困人口,实现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快于同期经济增长。古语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十三五”期间要适当缩小收入差距,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获得感,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全面小康生活的认可度。完善个人所得税税收制度,适时开征居民房地产税,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通过加大“扩中、提低、限高”力度,早日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促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目前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问题比较突出,“十三五”期间我们要着眼于化风险、增福利、兜底线,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全面建成公平流动可持续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整合和完善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加快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建设,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底线,着力构建社会主义适度福利社会,大力推进社会福利从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变,努力使人民群众衣食无忧,养老无难,治病无碍,居住无愁,增加生命的尊严感和生活的安全感。
第五,生态文明是民生之境。目前我们生存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已成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因素,“十三五”期间我们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守住青山绿水,保护金山银山。发展绿色生产企业,统筹推进以大气、水、土壤为重点的污染综合治理,全面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完善环保信息公开和举报制度,加强环保执法监管,降低环境污染引发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一方面要延长国民的平均预期寿命,另一方面要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
第六,社会稳定是民生之盾。古语说:“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旧的传统安全问题没有彻底解决,新的非传统安全此起彼伏,“十三五”期间要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相结合,全面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有效防控各类安全风险,有效应对现代社会安全面临的各种挑战。进一步加强社会安全防控和安全生产教育,提高社会成员的安全风险理性认知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建设具有广泛认受性的公共安全信息发布平台,健全网络舆情监测与反应机制。完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救援救助等能力建设。依法妥善处置涉及宗教因素的社会问题,促进宗教关系和谐。
总之,“十三五”时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将极大地惠民生,富民强国。
(作者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博导)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朱书缘、谢磊)
热点关键词
热门点击排行榜
12345678910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二(上)试卷与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二(上)试卷与答案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7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您好, []|
全部 沪深 港股 基金 美股
李克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改善民生是根本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2日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新华网海南博鳌4月2日电(记者陈二厚、郝亚琳)椰风海韵喜迎宾朋,凝聚共识再谱新篇。4月2日上午,博鳌亚洲论坛2012年年会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当今时代,国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调整和变化。亚洲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但机遇多于挑战,困难可以克服。在世界调整与变革的大势下,我们愿与亚洲各国一道,共同推动亚洲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上午9时30分,海南博鳌国际会议中心主会场内鲜花绽放,嘉宾云集。博鳌亚洲论坛理事会理事长福田康夫首先致辞。在热烈的掌声中,李克强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促进亚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旨演讲。他说,博鳌亚洲论坛是一个立足亚洲、面向世界、开放包容的大平台,身在博鳌能够“博览天下”、“博采众长”。李克强指出,世界在关注亚洲,亚洲也在关注世界。当前世界经济显露复苏迹象,但实现全面复苏仍将是一个长期艰难曲折的过程。十多年来,亚洲国家在应对风险中提高了自身力,在调整变革中促进了经济健康发展。亚洲成为全球新兴经济体最为集中的地区,后发优势和发展潜能进一步展现。李克强说,亚洲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亚洲人民正在携手创造新的崛起,面向世界,走向未来,迈向现代化。推动亚洲健康可持续发展,应当凝聚共识,携手努力。一是立足内生增长。亚洲人口多、发展不平衡、内需潜力巨大。在继续参与全球竞争的同时,应着力开拓内需市场,充分发挥的作用,发挥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潜能。二是秉承开放包容。在开放中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倡导包容性增长,在重大国际和地区性问题上保持沟通和协调。欢迎地区外国家参与亚洲发展进程并发挥建设性作用。三是实现互利共赢。开放合作于己有利,于人有利。各国应加强磋商与合作,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化水平,深化区域及次区域合作。四是促进团结和谐。继续发扬同舟共济的精神,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更多帮助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体。五是坚持和平发展。从战略高度考虑彼此关系,求同存异,寻求利益最大交汇点。无论是以往遗留问题,还是现实分歧和争端,只要尊重历史,遵循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能够通过对话协商与和平谈判解决的。李克强指出,中国经济与亚洲经济密不可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发展的态势没有改变,有条件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需要逐步解决。李克强强调,中国将按照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继续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这个目标,加快转型是关键、改善民生是根本、改革创新是动力。要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释放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工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服务业并提升比重,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构建社会保障安全网,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鼓励就业创业,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深化财税、、价格、收入分配、企业等方面改革,全面推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努力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李克强说,中国把扩大对亚洲开放作为对外开放的战略重点,愿与各有关国家一道,继续推进区域合作机制建设,推进双边与多边自贸区建设,拓展合作领域,扩大人文交流。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营造一个和平和谐的国际和周边环境,绝不谋求霸权,实行睦邻友好政策,永做亚洲国家的好邻居、好伙伴。意大利总理蒙蒂、哈坦总理马西莫夫、巴基斯坦总理吉拉尼分别在开幕式上讲话。伊朗副总统穆罕默迪扎德、泰国副总理吉迪拉、越南副总理黄忠海等贵宾出席开幕式。博鳌亚洲论坛理事会副理事长、中方首席代表出席开幕式。中外代表也在开幕式上发了言。来自亚洲和世界的2000多名政界、工商界人士和专家学者等出席了博鳌亚洲论坛2012年年会开幕式。
推荐微博:
[责任编辑:zhiweiyuan]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如果你对财经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财经视频高清大片
新闻排行数码汽车科技财经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人民要论)
日07:19&&来源:
  在我国,国计民生是一个固定词组,它把国家发展与改善民生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古代先贤孟子“民为贵”的思想突出强调了民生维系天下安危,并将其作为最高道义责任。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作为自己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同志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这一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将国家发展与民生改善相结合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彰显了共同富裕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原则,揭示了现代国家治理发展进步的方向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关系的真谛。  我国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已形成良性循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下了经济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目前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约8000美元,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伴随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持续大幅改善,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城乡居民生活正在总体小康基础上奔向全面小康。但毋庸讳言,过去一段时间,在社会财富分配与公共资源配置方面还存在失衡问题,突出表现为居民收入增速曾长期低于GDP增速,收入差距有所拉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进一步加大改善民生的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居民收入增速低于GDP增速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扭转,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呈现互促共进、相得益彰的良好态势。  这突出表现在:我国国民经济在结构优化、提质增效中稳步向前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质量在经济新常态下持续提高。在教育领域,通过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加快发展民族地区与乡村教育以及健全对困难学生的援助制度,不断提高教育公平性。在就业领域,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近3年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均达1300多万人,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在收入分配领域,2013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与GDP增速基本持平,2014年、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均高于GDP增速,社会财富分配向民生倾斜。在社会保障领域,低保、养老金、医疗保障水平等持续提高,养老服务、残疾人保障等社会福利事业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已经成为全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与制度保障。在生态环境领域,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被摒弃,环境恶化势头初步得到遏制。  近4年的发展实践表明,我国经济增长虽然从高速转为中高速,但民生改善的幅度不断加大。由此产生的一个良性结果就是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今年上半年内需的贡献率达到110.4%,同比提高14.5个百分点,成为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最大引擎。这正是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形成良性循环的重要标志。  澄清关于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认识误区  当前,在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澄清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有人认为,做大财富蛋糕可以自动解决民生问题,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应放手让市场自发调节;政府增加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是对经济发展的不必要干扰,对经济发展有害无利。这种看法似是而非。事实证明,市场不是万能的,不会自动解决收入差距问题。一些国家之所以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主要原因并不是财富增长或财富积累不够快,而是在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未能处理好财富分配问题,导致民生领域问题重重,最终丧失了经济持续发展的条件。这启示我们,唯经济增长的发展取向虽然能在一个时期带来社会财富快速积累,但会导致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持续扩大,进而引起经济结构失衡、社会矛盾激化甚至社会不稳定,最终又会损害经济增长。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既发挥好市场的作用,提高效率;又发挥好政府的作用,维护公平。  误区二:有人把民生问题等同于温饱问题,忽视了人民群众对于改善民生的美好期待和迫切愿望。应当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发展的。比如,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曾是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现在则习以为常。又如,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1990年的3.4%上升到2015年的40%,教育事业发展之快在当今世界无出其右者,但人们对教育公平、素质教育、全民教育等的呼声仍在日益高涨。再如,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创造了全球最多的就业岗位,数亿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和城镇居民,但人们的就业需求全面升级,不仅要求增加就业数量,而且追求有体面、有尊严的就业。可见,随着社会发展进步,我国已进入民生诉求全面升级的时代。如果抱着民生工作就是解决吃饱穿暖问题的陈旧观念,就会对民生诉求麻木不仁。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牢记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并将这一思想贯彻到实际工作中。  误区三:有人认为,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互相矛盾,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当前应防止患上欧洲国家的福利病。这种看法是片面的。首先,受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限,我国社会福利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只要把握好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就不会患上所谓“福利病”。其次,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看,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并非不可兼得,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例如,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社会保障改革滞后,曾经出现过众多退休人员不能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的现象,结果导致社会不安全感上升、消费不振、企业库存增加。1998年中央作出了实行“两个确保”、建立“三条保障线”的重大决策,大力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保障了人民生活、提振了社会信心,而且为改革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这一背景下,应该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习近平同志强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持续增加民生投入,财政支出用于民生的比例逐年增加;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民生的持续改善,稳定了社会预期,增强了发展动力,推动我国经济形成了中高速增长、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良好态势,与低迷的世界经济形成鲜明对比。可见,只要坚持民生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相协调,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就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需要把握以下三点。  坚持三条重要原则。一是坚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改善民生成为经济发展的恒久动力源。经济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和前提,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和动力。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良性循环,我国经济才能在科学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二是坚持福利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防止因民生建设滞后或超前而损害经济发展。既不能只重经济增长不重民生改善,也不能透支社会财富而使发展陷入不可持续的境地。应坚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改善民生,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三是坚持共建与共享相结合。没有共建就不会有共享之财富,没有共享也不会有共建之动力。只有形成人人参与建设、普遍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和劳动能够致富、付出就有回报的制度环境,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良性循环。因此,应引导人民群众树立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理念,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努力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奋斗的目标。  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更公正地惠及民生。“更多”,就是保持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好势头,实现并长期维护国内生产总值与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更好”,就是进一步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调动人人参与共建的积极性,持续改善居民收入状况,确保勤劳者能够致富,确保创造性劳动与复杂劳动能够获得应有回报,确保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同时抑制投机性收入,坚决打击非法收入。“更公正”,就是让全体人民公平合理地分享国家发展成果。当前,应特别注重兜底线、补短板,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工程,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同时,应努力把改善民生融入经济发展,将民生经济作为重要战略性产业加以扶持。养老服务、医疗保健、儿童服务、残疾人服务以及文体、旅游、休闲服务等关乎人民生活质量的产业都有着巨大发展空间。这些产业既可以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又是持续改善民生的重要着力点,能够使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有效对接,值得大力发展。  抓住重点,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步入法治轨道。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是关乎民生的重点领域,必须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与时俱进地做好工作。当前,应着力维护教育公平、提升就业质量、实现分配正义、健全社会保障、优化生态环境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有针对性地解决城乡居民实际困难和满足基本民生需求的同时,还应将提供稳定安全预期摆到重要位置,防止出现社会成员因生活困难和对未来丧失信心而陷入绝望的情况。为此,需要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治建设步伐。例如,社会保障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支柱性制度安排,具有解除全体人民生活后顾之忧并提供稳定安全预期的重要功能,迫切需要进一步定型并步入法治化发展轨道;平等、体面、有尊严的就业作为新时期的民生诉求,必须有更加健全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包括工资正常增长、社会保障强制参与以及发展慈善事业等调节社会分配格局的举措,都需要通过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等等。可见,让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是新的发展阶段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关系的重大任务。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
  《 人民日报 》( 日
(责编:杨迪、杨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