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功,就是在社会上多行放生功德殊胜行.怎么行善事

成道的奥秘
发布时间:
1.德行不检,即使服玉液金丹也不能延寿。多行不义者,必亏自己的心,必短自己的寿。
2.心里有亏心事的人,无论何时都难以安静。
3.光是学会了很多静定的方法而忽略了行为道德的修炼,什么都是炼不成的。
4.你可以跨越层次的要求,多行善事、多积功德;但不能不行善事,不积功德。
动处炼性就是在接人待物中去踏实、合理的把道运用于实践,接收现实的考验,比脱离实际的空想空谈更有效益。
6.静处炼命,就是无事独处时不忘观照丹田、博爱万物,保持精神畅爽,潇潇洒洒。
7.阳神须经反复运炼而后成。要有多次毁掉重来的思想准备,在历尽磨难中成就大果。即便是阳神老成以后,亦要发大愿,入世真行,救度众生,日行一善,功满三千,方可获合道之时的最高果位。
8.聚精之道,一是寡欲,二是节劳,三是息怒,四是戒漏,五是慎味。聚精以寡欲为先,聚精尚宜忌酒,淡食可以养精,可以益寿。
9.所谓保精,就是防淫戒漏。积精为保命,人不自损天年,便可自终天年。自损天年,最严重的莫过于好色喜淫,房事无节。道之大敌为色字,色字害人,甚于虎狼。只要留得住精,便可以长生。否则,日夜打坐,又有何益?油尽灯灭,髓竭人亡,并非虚语。
10.要想不老,还精补脑。
11.道资道粮的获得必须取之有道,不求不义之财,不拿不义之物。十方来,十方去,成就十 方事。畅游于商海,却始终道心未泯,心中自有大目标,这就是修道者与普通人的区别。
下一篇:没有了
延伸阅读:
 ()
 ()
 ()
 ()
 ()佛教慈善与社会和谐——兼论南岳佛教慈善事业发展
慈善与和谐——兼论慈善事业发展沈伟在我国,慈善最主要来源于儒释道。佛教慈善事业是我国古代慈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是建立在捐赠和佛教功德捐赠基础上的社会救济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佛教自古就有互相救济、扶贫济困、普度众生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佛教慈善事业与社会主义的发展相适应,与当今时代精神相结合,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一、佛教慈善的理论来源及其历史实践中国的教义中大多包含慈善的。佛教教义中的慈善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核心内容。一是修善功德观。佛教慈善思想的核心是行善的功德论,有极其浓厚的“福报”、“修福”的观念。善恶是中国佛教文化的一对范畴。具体言之,顺应佛法、佛理是善,心地清净无染是善;违理背法是恶,烦恼痴迷是恶。关于行善的方法,佛家有“修福田”、“布施”之说。所谓福田,就是行善有如农民播种于田,必有秋收之获,多行善事于前,将会受诸报于后。福田说即以此为譬,劝导世人多行善举,多积功德。这成为佛教教义中最有影响力的慈善思想内容。唐宋时的悲田养病坊、福田院之名就直接源于此。布施则为佛教徒实践佛法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首,是由凡入圣,到达涅盘彼岸的必经之路。《优婆塞戒经》卷五说:“智人行施,不为报恩,不为求事,不为护惜悭贪之人,不为生天人中受乐,不为善名流布于外。不为畏怖三恶道苦,不为他求,不为胜他,不为失财,不以多有,不为不用,不为家法,不为亲近。”说明真布施是只为他人安乐,完全出于自己的怜悯心、慈悲心。对于布施者——无论是法施(即传播佛法)还是财施(救济贫穷等福利事业及公益事业)、还是无畏施而言,要求做到“三轮体空”,即不求功德,不期回报。二是慈悲观念。慈悲观是佛教教义的核心,也是佛教慈善渊源中最重要的内容。对于奉佛信众来说,欲成圣佛,即须胸怀慈悲,以慈爱之心给予人幸福,以怜悯之心拔除人的痛苦。佛门还进一步讲“大慈大悲”,把慈悲扩大到无限,扩大到一切众生。《大度智论》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这种慈悲是清净无染的,视众生如己一体,知其困厄,如同身受,逐步形成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优良传统。三是报恩思想。中国的佛教都强调四恩。所谓四恩有各种说法,一般依《心地观经》说,即父母恩、国家恩、众生恩、佛法僧三宝恩。这里的众生恩是指一切众生之恩、社会之恩。众生恩应为佛教独有的,有社会共同体的含义,源于万物一如的思想、一切平等的观念。从对自己的生活而感激佛恩,于是就有了众生恩。报众生恩的行为也应该说是慈善的一种形式。佛教中的佛恩思想,以及众生恩思想,成为社会救济的指导原理。佛教慈善公益事业自其传入中国之后就以多样的形式存在,以“补王政之穷”。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种形式:悲田院。自北魏创“僧祗户”始,至唐代的“悲田养病坊”(长安年间在政府的支持下,成为全国性的佛教慈善组织,影响深远),宋朝的“福田院”,乃至近代的佛教慈善组织,悲田院的名称虽有不同,但性质却是一样的,即有系统地进行社会慈善事业,其中包括养老院、孤儿院、养病院、救灾、济贫、为无业人员传授技艺以及难民收容等等。寺院施药,设立诊所,建养病坊、疫病坊。南北朝时期,很多僧尼兼习医术,把医疗救济作为福田,推动了佛教医疗机构的发展。如南齐文惠太子与竟陵王子良“俱好释氏,立六疾馆以养穷民”,这是救济染患一切疾病穷人的收容所;设孤独园,令“孤独有归”;北齐文宣帝时,北天竺的那连提黎耶舍法师在汲郡(河南)的西山建立三寺,收容疬疾患者。陈朝时流行疾疫,百姓病死者众,当时天台山僧人慧达(?-610)在都城建康大寺建“大药藏”,“须者便给,拯济弥隆”。成为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这些僧人的医疗慈善事业,无疑大大地利益了当时的民众。养病坊和疫病坊则始自隋唐,还流传到了日本,是成熟的慈善医院型态。此外,佛教还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公共设施的建设。他们护生止杀,植树造林;修建塔寺亭台楼阁,公共浴池,造船义渡,修桥补路,掘井引水,以及建设公共厕所(古代称为圊园)等常见的公共事业。佛教尚兴办义学、建立公共图书馆(藏经楼)、开设义庄(即免费存放尸骨的地方)等多种领域的慈善福利事业。佛教在历史上做了大量服务人群,造福大众的事,因而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与爱戴。二、佛教慈善公益事业的历史与现状南岳佛教有投身慈善、关注公益事业的优良传统。《五灯会元》记载:南岳玄泰禅师,尝以衡山多被山民斩伐烧畲,为害滋甚,乃作畲山谣曰:“畲山儿,无所知,年年斫断青山嵋。就中最好衡岳色,松杉利斧摧贞枝。灵禽野雀无因依,白云回避青烟飞。猿媃路绝岩岸出,芝兰失根茅草肥。年年斫罢仍用锄,千秋终是难复初。由道今年种不多,来年更斫当阳坡。国家寿岳尚如此,不知此理如之何”远迩传播,达于九重,有诏禁止。故岳中兰若无复延燎,师之功也。这表现的是佛教徒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特别是近代以来,南岳佛教寺院对南岳义米公、同善堂等慈善机构均曾捐款、捐粮资助。抗战期间南岳还组织佛教青年服务团和佛教流动工作团,成立救护队,分赴长沙、湘潭参与抗战,救济难民。当前,随着党的政策的逐步落实和南岳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南岳佛教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信徒遍及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初步具备了兴办慈善事业的现实条件,能够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发挥积极的引领效应。南岳佛教界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途径多种多样,以救灾扶贫和医疗卫生为重点,主要形式有捐资捐物救灾、修路、铺桥,支持养老院、孤儿院,救助失学儿童,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等。如汶川大地震后,宗教界迅速行动,通过举办祈福法会、义务献血、拍卖书法作品、组织募捐等方式从精神和物质上支援捐助灾区,佛教共筹集资金100余万元,药品价值17万余元。近年来,南岳宗教界在发展慈善、参与公益的途径上做了一些新探索。佛教先后成立了慈光功德会、广济慈善基金会;大善禅寺设置了中药诊所和药柜;通过开办国学经典夏令营、捐建希望学校、资助大型文化活动等方式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初步呈现出宗教慈善与挖掘展示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趋势,然而与全国其他地区佛教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的势头相比,南岳佛教慈善事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和不足:一是南岳佛教慈善对自身和社会优势资源的动员和整合力度不够,未形成统一的平台和响亮的品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长远计划性和主动性;二是地方政府对宗教界的善举支持、宣传、监管力度不够,造成宗教慈善的社会透明度和影响力不强;三是在经济事业、环境保护、文化学术活动等领域远未深入。因此,下一阶段,政府和宗教界要加强对宗教慈善事业的引导,尽快成立统一的佛教慈善基金会;创新佛教参与慈善事业的途径和方式,促进宗教慈善活动和挖掘宗教自身深厚文化资源相结合,通过开展宗教文化活动广泛筹集社会公益资金;注重宗教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宗教界代表人士的较强社会影响力,整合社会资源,逐步扩大南岳宗教慈善的影响力和社会受益面。三、慈善:宗教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途径宗教界开展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是宗教服务社会的一个有效途径。由于宗教具有悠久的信仰基础和深厚的慈善传统,并且具有较高的道德感召力和社会公信度,其开展慈善公益事业本身就是团体和个人一种发自内在的需要,具有其他世俗慈善公益组织所不具备的优势。实践证明,宗教界从事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是一种整合社会资源、做好社会服务,发展公益事业的现实有效的做法,不仅为政府方面分担了大量的社会工作,而且为民众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服务。党的十七大以来,党和政府鼓励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发挥积极作用,并写进了十七大报告。这表明党和国家对宗教的作用认识更加深入,对宗教服务社会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也为宗教慈善事业的发展营造了比较好的政策环境。当前,我国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供求缺口很大,引导和支持宗教界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前景广阔。只要党和政府引导和支持得当,进一步明确有关政策,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形成稳定有效的机制,我国宗教界在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可以做出更大的贡献。作者系南岳区文化文物宗教局副局长
查看: 494|
佛缘网站的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及人力,以下法宝流通的收益将用于佛缘网站的建设。感恩您的支持!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备案: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湖一里6号409室 邮编:361010 联系人:陈晓毅
电话:(值班时间:9:00-17:30) QQ群:8899063 QQ:您的访问出错了(404错误)
很抱歉,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1、请检查您输入的地址是否正确。
进行查找。
3、感谢您使用本站,1秒后自动跳转通灵佛教网&||||||
功德与慈善之辩——关于佛教慈善义卖现象的讨论
功德与慈善之辩——关于佛教慈善义卖现象的讨论
继2007年四川新都宝光寺以99万元拍卖头炷香,把拍卖所得款捐给了贫困学生之后,如今各大寺院纷纷效仿。他们以佛教慈善拍卖的方法,参与社会慈善事业。除了拍卖烧头香外,还有新年祈福、除夕夜的“撞钟权”、“撞钟券”、吉祥开光号码拍卖等等,形式多样,不一而足。虽然这些慈善拍卖而获得的许多善款,基本上都以捐赠的形式送到了需要帮助的机构或人群手中,然而,佛学界以及社会各界对此现象所展开的讨论却并未停息。这些讨论涉及到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佛教的发展路径及其特征等重大问题。
谈及佛教慈善义卖的问题,很犯踌躇,颇有不易讨论之感。
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很容易出现两种彼此对立的观点及其倾向,如同辩论赛事中的正方与反方。
首先,着重于宗教神圣性方面的观点,无疑会从佛教的神圣性出发,对此予以批评。认为这些慈善拍卖的行为多少会影响寺庙的清净和庄严,有损出家人的法相尊严。佛教的慈善事业必定要做,但不是依靠这样的慈善拍卖方法,而应当依据佛教的神圣性和公信力。
其次,最有可能的观点,就是对近年来泊自美国的宗教市场论的误解,以为宗教就是一个市场,只要根据宗教信徒的要求把宗教事业做成了宗教产品,宗教就能够发展,就能够构成彼此之间的良性竞争。因此,这种观点认为,佛教寺庙从事慈善拍卖等等宗教营销活动,无疑会大大增强佛教的社会影响力。这是把宗教市场论简单视为宗教市场的经营了。
当然,对此问题的讨论,还有可能出现第三种立场,那就是出于发展寺院经济的考虑。为了发展佛教,发展寺院经济是必经之路。重庆华严寺方丈道坚法师曾发表一篇相关文章《发展稳定寺院经济,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其主要观点:佛教经济是以寺院经济为基础的,是支撑三宝事业的命脉。现在我国佛教寺院的经济收入,主要有农业、旅游业、宗教产业三种类型。目前最多的是第一类,处在广大边远地区或农村地区的寺院,主要是以农业为依托的原始经济模式,勉强维持温饱水平,对社会所发挥的宗教功能也极其有限;在旅游业发达地区,如四大佛教名山等地的寺院,采取的则是以旅游业为主的经济模式,即出家人以发展旅游业如寺院门票(大多数寺院门票可能不一定是佛教寺院收取的)、开办旅游相关产业,所获得的利润用于寺院的建设、文物的保护、寺院日常开支或兴办佛学院等;第三类是城市化佛教,多以宗教产业维持生计,如兴办素食餐饮及加工业,开佛教用品及佛教书籍商店,经营香火纸烛,进行宗教法事以及接受宗教捐赠等,以产业化模式养寺安僧,或弘法济世。这些寺院经济模式最大的特色是不稳定性,容易受到市场影响,一旦遭遇特殊情况,寺院没有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只有破产一途。如何发展稳定的寺院经济,推动佛教事业的发展,就成了当今寺院方丈们最重要的课题。
对于 “功德”与“慈善”这一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是左右人们讨论、争论佛教慈善拍卖现象的关键。
事关佛教慈善拍卖现象的讨论或争论,笔者认为涉及到佛教界、学术界及其他社会各界对与此相关的一对主要概念的理解和认识。这一对主要概念,就是“功德”与“慈善”。
关于“功德”概念,功指善行,德乃善心,意指功能福德,亦谓行善所获之果报。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几乎所有与佛教相关的事体,无不与此紧密关联。信佛、念佛、做善事、供养三宝、世人拜佛诵经布施供养等,几乎都可视为“做功德”。
《大乘义章》九曰:“言功德,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天台仁王经疏上》曰:“施物名功,归已曰德。”《胜鬘经宝窟上本》曰:“恶尽言功,善满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
然而,依据佛教教义,真正的功德是很难求到的。
梁武帝肖衍曾经虔诚信佛,大兴佛寺,精研教理,时遇远道而来的菩提达摩,便问:“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化僧众不可胜数,有什么功德?”
达摩冷冷回答:“并无功德。”
武帝愣了,问:“何以无功德?”
“这仅是修的人天小果,属有漏之因,不过像随身而动的影子一样虚幼不实。”
“那什么是真功德?”梁武帝问。
达摩说:“不染烦恼,圆融妙净,身心中一切念头空空寂寂,这样的功德,不是靠做些善事就能求到的。”
梁武帝以国家财力建480所寺庙,度数十万出家人,达摩祖师说并无功德。正如净空法师《谈功德》那样:功是修行的功夫,德是本性的德能;功是戒定,德是智慧,三世诸佛的教法即是戒定慧三无漏学。修功是断烦恼尘沙无明,德是本性中之智慧现前,能了生死、出三界、证菩提的是功德。
关于“慈善”的概念,中国人古已有之。博爱为慈,乐举为善,以慈行善。
在我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慈”是“爱”的意思。孔颖达疏《左传》有云:“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物业”;又曰:“慈为爱之深也”。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有解释道:“慈,爱也”;亦谓“上爱下曰慈”。又如《北史·崔光传》中所讲:“光宽和慈善。不忤于物,进退沉浮,自得而已”云云。
现代的慈善概念,一般的定义是:从同情、怜悯或宗教信仰出发对贫弱者以金钱或物品相助,或提供其他一些实际援助的社会事业。至于从事社会事业的主体,是民间非营利性组织,由捐赠人提供财产等并由其职员进行管理,以其收入服务于社会。慈善捐助作为最悠久的社会传统之一 ,借由金钱的捐助和其他服务,来提升人类的福祉。
自两汉之际佛教传入我国之后,“慈善”二字便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我国的慈善事业,同样有着自己悠久的传统,并且多与佛教相关。汉唐寺院济贫、赈灾、医疗、戒残杀;宋代养老扶幼事业的勃兴;元代医疗救助的兴起;明清民间慈善群体,在我国慈善史上首屈一指。
而功德与慈悲结合起来,最常见的说法是大慈大悲。《大智度论》第二十七《释初品·大慈大悲义》:”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而使一切生命体感到快乐的,称为“大慈”。
为此,我国的大量慈善事业都是与佛教慈悲意识分不开的,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佛教将“因果业报”的观念引入慈善事业,对于推动更多的人以“行善事、得好报”的广义功利目的,投入到现实社会的慈善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家至今仍沿用的“功德无量”,恰好蕴涵着深刻的佛教业报思想。实际上,许许多多人正是为了“功德无量”的慈善事业,不惜献出巨额财产、甚至献出悠悠此生。虽然历史上亦曾有人对此“行善得报”的信仰与思想提出过批评,所谓“务施不关周急,归德必在于己。”认为哪怕是为了来世的果报,也是本质自私的行为。但这种批评,也常常被认为是有些苛刻。
慈善是功德,却不局限于功德;功德是慈善,但要求普遍的慈善。两者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追求功德是佛教信仰的要求,慈善是公共事业和社会爱心。功德能够与慈善整合,既有内在的关联,亦有彼此的分别,但总的来说,不能简单地混同为一件事情。
功德业报的信仰方法,笔者以为主要是以佛教信徒为对象而言的。如净空法师1996年4月于美国达拉斯佛教会讲《地藏经大意》时说:“福德是可以自己与他人受用享受的,比如金钱、房屋等;而功德是自受用的,修持清净心是可以让福德转化为功德。”
对于建立功德信仰的佛教信徒来说,无论做的是教内还是教外的慈善事业,那是无法采用经济运作方法的,更不能使用市场营销的方法。那样的话,这些事业尽管也具有信仰和慈善的考量蕴涵,但最终也难免建构一种“买卖式的信仰”、营销式的慈善服务。采用这种方法,即使你没有要求,我也能够给你制造出一种要求,使你接受我的营销目的。很有可能,这种所谓的信仰方式,是被制作出来的。虽然这是基于一些人的信仰而做出来的不同功德,但这却构成了营销式慈善或买卖式信仰的弊端。2007年,笔者就曾提出了“慈善特殊主义现象”、或“残补式”的慈善服务,讨论的也就是这些现象。
与此相异,社会慈善事业则是社会共同的公益事业,是一种不能局限于佛教信仰对象的公共服务。如果采用市场方法或营销方法,笔者认为是无伤大雅的。关键是不能把挣来的钱胡乱开销了,只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用于公共慈善事业。
当前欧洲正在兴起一种名叫“社会企业”的公益慈善方式,即用商业、企业的管理与运作方法,虽然按照社会企业的注册法规和经营宗旨,其所得资源统统要用之于社会慈善事业,不得用于他途,但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还是可从中获取一定的报酬。这样做的好处是,它们能够自负盈亏,非但不给社会增加负担,还能够完全做到自治、自理、自养,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来直接从事社会公益事业。
一种信仰,两种境界,两种结果。教内人士谈功德,行善积德,本是信徒的分内事;教外服务则求其公共效益。因为,慈善事业乃是一门共同而公共的普遍事业。它们受益的对象,并不局限于佛教信徒。
慈善事业既是经济事业发展的晴雨表,也是调节贫富差别的平衡器。当代社会一般具有三次分配。通过市场实现的,是人们收入的第一次分配;通过政府调节,实行的则是收入的第二次分配;在习惯、道德、宗教信仰的影响下,个人出于自愿将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捐赠社会,乃是其中的第三次分配。公益慈善事业,实际上就属于这第三种分配。如果把佛教的慈善行动局限于慈善拍卖的话,那么就有可能会忽略了第三种分配所包含的社会意义与社会功能了。
因此,慈善是功德,却不局限于功德;功德是慈善,但要求普遍的慈善。佛教信徒很喜欢功德慈善,而中国人亦很希望慈善功德,这两者是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在我国社会目前尚无公益慈善基金的法人组织,佛教界大多局限于僧团、寺庙而无教团组织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基金的前提下,佛教界的慈善拍卖行动,本是善举,只是出于宗教慈善、公共事业的更高要求,其中还有值得思考的地方甚多。
(信息来源:中国民族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诵经功德殊胜行唱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