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信仰俾斯麦号战列舰画的如此之丑

Su&padre&ha&sido&un&hombre&que&actúa&como&piensa&y,&
seguro&seremos&leal&a&nuestras&convicciones.
Che&Guevara&
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发表于:10-03-13 10:30
柏林墙倒塌幻灯片(一)
柏林墙倒塌幻灯片(一)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 博客/2009年11月11日发布
笔者在《柏林墙倒塌标志着什么?》(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11月10日)
中提到:“我们在评论苏东剧变和美苏冷战结束时不能过于夸大柏林墙倒塌和西方世界民主和人权攻势的作用,从柏林墙倒塌后到德国统一于联邦德国还有近一年的时间,距离苏联解体有
过了一年时间。柏林墙倒塌归根到底还是两种经济势力的较量,如果当时的东德经济和政治形势好于西德,那么大批东德居民逃亡西德的情况就难以导致有利于德国 的统一,两个德国的分离是美苏冷战的需要,
美 苏缓和了分离的必要性也就难以成立了,离开了美国和苏联的政策,难以解释柏林墙倒塌的后果。”“美国宣扬柏林墙倒塌意味着共产主义制度崩溃,这是一种误解,是把苏联模式等同于共产主义制度。
迄今国际范围内社会主义模式的多样性发展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
现在发布的是许令仪老师今天传来的有关柏林墙倒塌幻灯片,分(一)26幅,(二)26幅,(三)20幅。
Su&padre&ha&sido&un&hombre&que&actúa&como&piensa&y,&
seguro&seremos&leal&a&nuestras&convicciones.
Che&Guevara&
发表于:10-03-13 10:30
柏林墙倒塌幻灯片(二)
柏林墙倒塌幻灯片(二)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 博客/2009年11月11日发布
笔者在《柏林墙倒塌标志着什么?》(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11月10日)
中提到:“我们在评论苏东剧变和美苏冷战结束时不能过于夸大柏林墙倒塌和西方世界民主和人权攻势的作用,从柏林墙倒塌后到德国统一于联邦德国还有近一年的时间,距离苏联解体有
过了一年时间。柏林墙倒塌归根到底还是两种经济势力的较量,如果当时的东德经济和政治形势好于西德,那么大批东德居民逃亡西德的情况就难以导致有利于德国 的统一,两个德国的分离是美苏冷战的需要,
美 苏缓和了分离的必要性也就难以成立了,离开了美国和苏联的政策,难以解释柏林墙倒塌的后果。”“美国宣扬柏林墙倒塌意味着共产主义制度崩溃,这是一种误解,是把苏联模式等同于共产主义制度。
迄今国际范围内社会主义模式的多样性发展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
现在发布的是许令仪老师今天传来的有关柏林墙倒塌幻灯片,分(一)26幅,(二)26幅,(三)20幅。
Su&padre&ha&sido&un&hombre&que&actúa&como&piensa&y,&
seguro&seremos&leal&a&nuestras&convicciones.
Che&Guevara&
发表于:10-03-13 10:30
柏林墙倒塌幻灯片(三)
柏林墙倒塌幻灯片(三)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 博客/2009年11月11日发布
笔者在《柏林墙倒塌标志着什么?》(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11月10日)
中提到:“我们在评论苏东剧变和美苏冷战结束时不能过于夸大柏林墙倒塌和西方世界民主和人权攻势的作用,从柏林墙倒塌后到德国统一于联邦德国还有近一年的时间,距离苏联解体有
过了一年时间。柏林墙倒塌归根到底还是两种经济势力的较量,如果当时的东德经济和政治形势好于西德,那么大批东德居民逃亡西德的情况就难以导致有利于德国 的统一,两个德国的分离是美苏冷战的需要,
美 苏缓和了分离的必要性也就难以成立了,离开了美国和苏联的政策,难以解释柏林墙倒塌的后果。”“美国宣扬柏林墙倒塌意味着共产主义制度崩溃,这是一种误解,是把苏联模式等同于共产主义制度。
迄今国际范围内社会主义模式的多样性发展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
现在发布的是许令仪老师今天传来的有关柏林墙倒塌幻灯片,分(一)26幅,(二)26幅,(三)20幅。
Su&padre&ha&sido&un&hombre&que&actúa&como&piensa&y,&
seguro&seremos&leal&a&nuestras&convicciones.
Che&Guevara&
发表于:10-03-13 10:31
柏林墙倒塌:东风压倒西
风VS西风压倒东风
如果两边都没有人推墙,柏林墙就不会倒塌。
如果两边都有人推墙,而且力量差不多,柏林墙也不会倒塌。
如果东边有人推墙,西边没有人推,这墙容易倒塌;
如果西边有人推墙,东边没有人推,这墙也容易倒塌。
据说,柏林墙是东边的人推到的,
这就是东风压倒西风。
Su&padre&ha&sido&un&hombre&que&actúa&como&piensa&y,&
seguro&seremos&leal&a&nuestras&convicciones.
Che&Guevara&
发表于:10-03-13 10:34
本星期的重头新闻是柏林墙,每天上下班的路上听着收音机里的报道,勾起许多零零星星的想 念。
“柏林墙倒了!”
柏林墙倒的时候我来美国不到三个 月,消息是领导第一时间电话里告知的。他在那头一边看电视一边为我做“实况”报道,我一边听一边想象着爬上墙头的兴奋的人们,忽然非常想念那座刚离开不
久,在五月里还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到了六月却变得空空荡荡的京城来。
两年前去柏林开会,顺便去看了柏林墙。不愧是能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的人们,拆起东西来不带 含糊的,这么重要的一座历史地标已经荡然无存了,只有这一串牌牌,记录着曾经在这里过早结束的年轻的生命。最后一位是68年出生的小伙子,牌子上的日期是
89年5月2日。那天,不少他的同龄人大概正在天安门广场守夜。
建立于二战废墟上的柏林,新与旧 对比强烈,沧桑感和现代气息兼备。在Spree河坐游船时,这种感觉尤甚。船开起来之后,各种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建筑依次映入眼帘,宛然行走在一座建筑
史的博物馆中。
柏林最让我流连的是连接布兰登堡 门和博物馆岛的菩提大道,那里是柏林文化的集萃地。从洪堡大学、歌剧院,到数不清的教堂、博物馆,要是细细地品下来恐怕得要一个月的时间。这令我非常羡慕
那些在洪堡大学读书的年轻人。
在历史博物馆看宗教改革部分,马 丁.路德挑战罗马教廷时自问自答的两句话引起了我深深的共鸣。他说:
&&&&&&& - How
do I get a merciful God?
&&&&&&& - Through
grace alone, through faith alone, and through the Holy Scripture alone.
马丁.路德不仅再三强调 alone,而且把grace和faith置于《圣经》之上,作为通向上帝的必由之路,其意识之超前,不知比起现代的原教旨主义者高出了多少。我想:如果
人人都以这种方式去寻找自己的上帝,最后也许不一定能成为基督的追随者,但我们的社会会是一个更加宽容有人性的社会。
柏林虽然远离莱茵河,但清晨从飞 机上向下望去,树木建筑都被一层浅浅的雾笼罩着,令人仿佛嗅到湿湿的莱茵气息,依稀闻到莱茵的涛声。
有两部和前东德有关的电影,我都 非常喜欢。一部是《窃听风暴》,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另一部略带喜剧色彩,名为《再见,列宁!》。
《窃听风暴》讲的是东德的克哥勃 ――斯塔西――对人无孔不入的监视与控制,以及极权高压下一群无助却良心未泯的人们。整部电影叙事风格哀婉清丽,象舒曼的音乐。窃听者读布莱希特诗时流下
的两行清泪,让人印象格外深刻。
《再见,列宁!》的构思很巧妙, 男主角的妈妈,一个忠心耿耿的共产党员,在巨变的前夕陷入了昏迷。通过妈妈醒来后儿子一连串精心安排的善意的隐瞒,导演不着痕迹地向观众讲述了过渡期东德
人的微妙感情,他们的徘徊与期待、留恋与困惑。电影的叙事如行云流水般流畅,男主角的旁白则如诗一般优美。
两部电影,不同的忧伤,却有着共 同的真挚深切的人文关怀,看完后有种灵魂被洗濯了般的清爽。不象看张艺谋的电影,看完后心里总被一层厚厚的黄土压着,喘不过气来。
我对德国文化的喜爱,始于大学时 代。《再见,列宁!》里的这段旁白,让我对未来的莱茵之旅依然充满期待:
The winds of change blew on the ruins of
our republic. Summer came, and Berlin was the most beautiful place on Earth. We
were at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where things were finally happening, and we went
with the flow. The future lay in our hands, uncertain, yet promising.
Su&padre&ha&sido&un&hombre&que&actúa&como&piensa&y,&
seguro&seremos&leal&a&nuestras&convicciones.
Che&Guevara&
发表于:10-03-13 10:35
欧洲游记01:序言 留作纪念的柏林墙
"欧洲 游记"快要写小结的时候,才想到写序言,& 这样子顾尾不顾头的事,是由柏林墙引起的:从欧洲旅游回来后忙着些别的事情,直到从电视上看到关于东西德统一廿周年的有关报道,想到我当时在柏林拍的些照
片何不跟大家分享呢?于是不顾顺序地发表了(以上三行为后补,权且为序)
"留作纪念的柏林墙":
下面的牌子上注明了,柏林墙于日被推倒:
Su&padre&ha&sido&un&hombre&que&actúa&como&piensa&y,&
seguro&seremos&leal&a&nuestras&convicciones.
Che&Guevara&
发表于:10-03-13 10:37
柏林印象(4)寻找柏林墙 &&&&&&&
一个人的乘车背包旅行,其优势就是简单灵活,可以率性而为。旅途中同其他旅游者谈天说地,交换旅行信息,可以随时改变计划。在开始柏林--布拉格之行前, 我就已经同好几位旅途中遇到的朋友聊过柏林与布拉格。可是得到的反馈很不同,有人说柏林更值得多呆几天,有人的意见相反。于我,最宝贵的就是时间。除了在
火车上的消耗,我只有四个白天。结果,我的计划是把这四天均分给两个城市,灵活度只是在离开柏林的时间。
&&&&&&& 头一天没有看到柏林墙,有点失望。第二天我起得很早,一边吃早餐一边研究那一大把从旅馆,车站游客服务中心等地方抓来的旅游广告。哦,其实这柏林墙,或柏
林墙的传说,早已经成了不少柏林人致富营生的手段了。有各种各样的一日或半日游,徒步的,骑单车的,或是坐旅游巴士,以二战,冷战,柏林墙等为主题。如果 要把那些主要景点走遍,大概要四五天的时间。而我这早起的鸟儿看来又得单飞找食儿了:那些旅游节目开始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在上午十点到十一点之间。与其花大
半个上午等导游,不如继续拿着地图和“Rick Steve's Germany"按图索驹,自己当自己的导游了。
&&&&&& 我的第一个目标是“查理过境检查点”(Checkpoint Charlie)。这是冷战期间东西德过境检查点。更好的翻译也许应叫“过境检查点C",
同叫查理的人没有关系,只是取这个名字的C字头。
&&&&&&& 战后,在修柏林墙之前,有大约35万东德人逃往西德,其中许多就是通过穿越东西柏林的边界。为了阻挡人们继续逃亡,在日星期六夜,东德
一方派部队和警察在一夜之间用铁丝网封闭了东西德156公里的边界,其中43公里为东西柏林边界,同时封闭了与西德相通的大街和地铁。之后,铁丝网换成了 水泥墙。东德一侧处在边界上的一些楼房也被变成了柏林墙的一部分:
所有朝向西德的门窗被封死,原来住在里面的居民被迫搬迁。有些惊恐的居民在被赶出前的最后一分钟干脆从楼房的窗户跳下,摔到西德一侧。
&&&&&&& 查理过境检查点位于Friedrich大街同Zimmer及Mauer街的交叉处,现在只能看到原来西德一侧的遗迹。远远看去,马路当中一个简陋的小白平
房,旗杆上挂着美国国旗。有一个穿军服的站岗,朝向东德的一侧还有沙袋。据维基百科上介绍,前东德一侧的设施更为兴师动众。除了墙,还有了望塔,路障,车 辆和行人的检查站。相比之下西德一侧的检查站极为简陋,因为他们不把这个点当作国境线。在东西德合并后,东德一侧的设施都被拆除,连那个了望塔也没有被保
留。理由是,它不属于历史文物。
&&&&&&& 现在,在原先的边界上,立了一个很高的杆子,两面有两个分别穿着当年东方阵营和西方阵营军服的士兵画像,东德兵面朝西柏林,
西德兵面朝东柏林,让你想象当年东西方阵营的对峙。(照片中,那士兵画像背后的巨大的女人内衣广告牌所挡住的,就是拆了一半的当年作为一部分柏林墙体的居 民楼。长满荒草的隔离带被较低的广告牌挡住,行人看不到。但站在博物馆的三层楼上可以看得很清楚。)
&&&&&&& 日到28日,在查理过境检查点处曾发生了将近一周的美苏坦克对峙,起因是关于东德士兵是否应该检查一位美国外交官的文件而引起的争
执。当时,在过境点两侧一百米内,美苏双方各放了十辆坦克,面面相觑,蓄势待发,成为冷战中的著名事件。
&&&&&&& 在前西德一侧靠近边界处,还有一家由一个叫Rainer Hildebrandt的人于1963年开的博物馆,展示有关柏林墙的历史,和有关越过柏林墙逃亡的人和事。我很仔细的读着展览的文字说明,心中禁不住想
起裴多菲的那首著名的小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在柏林墙存在的28年间,有超过5000多人次的越境事件。前东德的人们采用了各种极富创造力的方式越过柏林墙。在查理过境检查点刚修好不久,就有东德居
民驾车强冲过境。之后边界不断被加固,不好硬冲了,人们又想尽办法改装汽车,在行李箱里设夹层,加伪装,把个子小的女人或孩子偷渡过境。很多人挖地道,还 有一个人做了一个巨大的热气球把一家老小成功飞度到西德。最聪明的,是一个东德守墙士兵,他仔细观察好了西德士兵的服装样式,自己照猫画虎作了一套,然后
穿上大摇大摆的走过边境!
&&&&&&& 当然,偷渡不成被抓被杀的不幸者也不少。日,一个叫Peter
Fechter 的东德少年,在查理过境检查点附近越境时被东德守兵开枪打伤,身体挂在铁丝网上流血不止,而两方的守兵均见死不救,一个多小时后死亡。
&&&&&&& 我在柏林待的短暂的两天没有让我看到真正的原装的柏林墙,除了照片中的这一小段,在博物馆大门外更像是装饰。在大街上,我倒是看见过有人的确把一块块涂得
五颜六色的柏林墙像艺术品似的挂在墙上当装饰。
&&&&&&& 时间过得真快。想一想,至今柏林墙被推翻已快二十年了。在柏林的大街上已经很难找出东西德的差别。阳光一样灿烂,行人一样是来去匆匆,路边小饭店的桌子边
一样能看到喝着啤酒聊着天的人。我在想着,这柏林墙的意义是该存在还是该被毁掉?或者说,它的意义其实就在于,曾经存在过,并仍然存在于人们痛苦的记忆 里;但人们终于推翻了它,痛痛快快地,彻底地,不留一点痕迹地推翻了它,并且发誓再也不,永远不建这样一座有形的,或是无形的墙了!
注: 文中的数据来自英文版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Berlin_Wall
http://en.wikipedia.org/wiki/Checkpoint_Charlie
Su&padre&ha&sido&un&hombre&que&actúa&como&piensa&y,&
seguro&seremos&leal&a&nuestras&convicciones.
Che&Guevara&
发表于:10-03-13 10:38
柏林印象(6) 走马观花看油画 “看艺术到巴黎,看历
史到柏林”--定旅行计划时自己设的目标,后来反倒被证明成了旅行的盲点。到了柏林后,才发现除了沉重的历史,柏林其实也有不少非常值得一看的艺术馆。然 而我的时间有限,仅仅在第二天吃午饭前后走马观花地看了一下Gemäldegalerie
Old Master Paintings 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 这个博物馆收集了欧洲13至18世纪,包括意大利,荷兰和德国的两千七百多幅著名的油画。
好 在博物馆允许不用闪光灯照相,便捡了几幅自己喜欢的照下来。喜欢这几幅小画儿的人物面部表情和用光,可惜已经记不起来作者的名字了。有些名画的尺度太大, 照相时仰视造成变形,只好忍痛割爱。
”老船长“
“削 苹果的老妇人”
Su&padre&ha&sido&un&hombre&que&actúa&como&piensa&y,&
seguro&seremos&leal&a&nuestras&convicciones.
Che&Guevara&
发表于:10-03-13 10:39
柏林印象(5)沉重的落叶:犹太人纪念馆 &&&&&&&
中午,天空开始阴下来,并一阵阵的下起了雨。我乘车加走路,来到两德合并后新修的柏林犹太人纪念馆。
&&&&&&& 这个纪念馆是美国建筑设计师和艺术家 Daniel Libeskind 的非常有特色的作品,2001年9月11日正式对公众开放。作为对两千多年犹太人历史的纪念,它本身就有一种摄人心魄的震撼力。
&&&&&&& 整个建筑弯弯曲曲,据说是颗打开的犹太“大卫之星”形状。在参观的起点,要向下走很长一段没有窗户,没有声音的很暗的甬道,给人的感觉像是穿过时空,来到
远古。然后从那儿开始沿着一个个弯弯曲曲的展室一点点地,慢慢地往上走,回到现实。整个建筑内部光线很暗,没有一般意义上的窗户--所谓窗户,是在这个铁 皮盒子上随意划出来的一道道斜斜的缝隙,星星点点地透进一点光亮。
&&&& 除了展室,纪念馆还设计了几个非常独特的,并有象征意义的区域。正是这几个地方让人感到它的摄人心魄。我在底层昏暗的,静得如同坟墓的展室里看了一阵,觉
得非常压抑,本能地想找一个出口透透气。看到一个厚重的大铁门,门口站着一个工作人员。我做了一个要拉开门的动作,他点点头,帮我打开门。哦!我倒抽一口 凉气:门外是几面高墙围出来的极其狭小的露天空间,叫做大屠杀塔
(Holocaust Tower)的地方。昏暗,寂静,冷飕飕的,好像还有雨水飘下来。。。有一个父亲和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正神色凝重地靠墙静默着,也许正在体会大屠杀年代被关
在集中营里的感觉。
&&&&&&& 我不想打搅他们的沉思,就在门口止步。那位工作人员好像看出我的心思,低声说,“你可以去看看放逐之园(The
Garden of Exile)”。
&&&&&& 顺着他指的方向,我打开另一道门。门外不大的院子,紧紧地立着七七四十九个两三人高的水泥方柱,也是在高高低低的波形地面上,有点像大屠杀纪念碑。不同的
是在每个方柱子顶上种着橄榄树。橄榄树翠绿的枝叶垂下来,可是却高得让人觉得遥不可及。也许,在这两千多年中被放逐,驱赶,流离失所,又经历了种族灭绝的 大屠杀的犹太人,他们在那些艰难年代里对和平的祈望,大概就像站在这些高高的水泥柱子之间的我,仰望柱子顶端的橄榄树?
&&&&&& 在这些由曲折的建筑物包围的狭窄的露天空间中,还有一个叫做“落叶”(Fallen Leaves)的地方。在那儿,地上厚厚的铺满的不是自然界的轻盈美丽的落叶,而是一万张铸铁做的人
脸。每一张脸都有一幅惊恐的表情,大张着嘴,好像在痛苦地呼喊。所有参观的人们都沉默不语,唯一能听到的声音是有人在这些“落叶”上走动,发出的金属碰撞 的尖利的声音。那刺耳的声音被旁边的墙反射加强,给人一种非常奇怪的,如同身处在另一个星球的感觉。
&&&&&&& 在这个纪念馆中待的几个小时,让人感觉像是两千年。压抑,沉重,甚至于连说话都变成轻声细语,怕惊了那几百万冤死的灵魂。当我终于走出最后一个展室,到存
包处取我的背包时,我仍然用这种很慢很轻的声音对递给我包的小伙子说:
“Thanks. How much should I pay?” (谢谢,我该付多少?)
"A big, bright smile!" (一个灿烂的微笑!)
&&&&&&& 一个热情灿烂的微笑在他脸上绽放,如一束温暖的阳光,把我带回到今天。
Su&padre&ha&sido&un&hombre&que&actúa&como&piensa&y,&
seguro&seremos&leal&a&nuestras&convicciones.
Che&Guevara&
发表于:10-03-13 10:39
柏林印象(3)日落时分,阴阳两界: 大屠杀纪念碑
&&&&&&& 从国会大楼向南走十分钟,就到了大屠杀纪念碑,或叫欧洲死难犹太人纪念碑(Holocaust
Memorial,or Memorial to the murdered Jews of Europe )。纪念碑的设计者是美国建筑师 Peter Eisenman,由英国工程公司Buro
Happold 修建,在日,即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60周年时对公众开放。
&&&&&&& 说是纪念碑,可它并不像我们平常理解的纪念碑的样子--那种一块高大的石头或金属柱子,上面刻着要纪念的事儿,再加上个什么雕塑之类。在两条繁忙的大街交
叉处,一片有19000平方米的空地,高高低低的修了2711个水泥方台。远远看去,像一片没有墓碑的坟场。
&&&&&&& 正是太阳沉下地平线的时刻。残阳用最后一道暗红的光把远处的居民楼染成柔和的粉色。在大街上嘈杂的车声的衬托下,已被夜的黑影拥抱着的这片水泥方台,显得
极其空旷和安静,好像在另一个世界沉睡。
&&&&&&& 我在这些水泥台之间慢慢地走。除了水泥台被修的高高低低参差不齐,地面也有意地被修成起起伏伏的波浪状。越往中间走,地势越低,而水泥台则越高,逐渐超过
了我的头顶。埋在地面下的冷光灯亮起来。那喧嚣的尘世离我越来越远,我的心灵也随着我的越走越慢的脚步,慢慢的沉静下来,回到过去,去倾听历史的声音。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种族清洗杀了超过六百万犹太人。如果加上其它族裔,如波兰人,吉普赛人,
苏联平民,苏军被俘士兵,残疾人,同性恋者,耶和华见证人,及其它宗教和持不同政见者,被种族清洗杀害的人数大概在一千一百万至一千七百万之间。
注: 文中的数据来自英文版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Memorial_to_the_Murdered_Jews_of_Europe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Holocaust
Su&padre&ha&sido&un&hombre&que&actúa&como&piensa&y,&
seguro&seremos&leal&a&nuestras&convicciones.
Che&Guevara&
发表于:10-03-13 10:40
柏林印象(2)那些静默的白色十字架 &&&&&
我住的旅馆位于前东柏林界内。当我办了入住手续,放好行李,只背了摄影包奔向我的参观目的地时,就要越过当年东西柏林的边界。我在街上走着,不断地在好奇 地,仔细地寻找东西柏林之间的些微差别。经过两德统一后近二十年的磨合,如果不是人们有意保留,这差别,甚至连当年将一座城市分隔成了两个世界的柏林墙,
都已经难以寻觅。
&&&&& 在去看国会大楼的路上,最先引起我的注意的是在河边和街边儿上花园栅栏旁的那一排排白色的十字型的钢板。远远看去,我还以为是某种设计独特的装饰。等走近
看,才发现每个十字架上都写着一个在附近因翻越柏林墙而遇难者的名字,遇难的时间。在十字架的最下方还用小字简单地写了几句遇难的经过,或遇难者简单的生 平,出生日期,有的还有遇难者的照片。
&&&&& 大多数的遇难者的生命都停止在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开花的年龄。人在这个年龄最有梦想,也最无视那些阻挡梦想实现的条条框框,不在乎用血肉之躯去赌一把,找
到通向自由和梦想的出路。他们或者是想通过游泳游过隔开东西柏林的那条不宽的小河,要么是试图翻越过墙时被东德的边防警卫开枪打死的。在柏林墙存在的二十 八年间,一共有239人死于柏林墙。第一位遇难者
Rudolf Hess 死于柏林墙修好后的第六天,最后一位遇难者 Chris Geoffry 死于日--如果他再多忍耐半年,就有可能和其他人一起看到柏林墙的倒塌,一起欢庆东西德的重聚。
&&&&& 我找到了写着 Chris Geoffry 名字的十字架。上面有人贴了一首德文的小诗。 我不懂德文,可我猜得出写诗的人的心境。看着照片里的那张年轻的脸,让人忍不住唏嘘。我的同龄人啊,他生命之花还没有开放,就凋谢在冷酷的水泥墙下!
Su&padre&ha&sido&un&hombre&que&actúa&como&piensa&y,&
seguro&seremos&leal&a&nuestras&convicciones.
Che&Guevara&
发表于:10-03-13 10:40
柏林印象(1)对多维世界的观察
今年夏天,我乘 火车游历了德国及其周边的六个国家。 柏林是我这次欧洲之行去的最后一个德国城市。然而当我拿起笔,准备写写旅行的经历时,最先跳进我脑子里的念头,就是要写对柏林的印象。
临 行前翻了一些关于德国的旅游指南。在介绍柏林时,那些旅游指南的口气很有意思。大体上是说,如果你想找浪漫轻松的假期,最好去南部,慕尼黑,浪漫大道,或 是莱茵河流域。如果这些地方都玩遍了,还有多的时间,并且你真的想抱着严肃的态度了解历史,了解德国和德意志民族的话,那么一定要去看看柏林。因为不去柏
林,就不能说看到了真正的德国。
柏林,这个名字就连着一长串的沉重的历史。魏玛共和国,希特勒和第三帝国,二次世界大战,奥斯威辛集中 营,上百万死去的犹太人,还有柏林墙,以及东西柏林二十多年的对峙。。。
在我回想这次旅行时,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些旅游指南大多把柏林描述 成一个“一定要去的最后一个重要城市”。除了因为它的地理位置距离著名的旅游度假地区比较远以外,更是因为它沉重的历史一定会在你的头脑中留下挥之不去的
好像老天爷也在渲染柏林的沉重。我走的头天晚上电闪雷鸣,下了一夜雨。早上从荷兰艾茵霍芬上火车时,阴沉的天空好像随时会倾泻雨 水。等我到达柏林,安顿好行李,已经是下午四五点钟了。我便直奔我的第一个目标:Reichstag国会大楼。
要了解柏林的历 史,Reichstag国会大楼应该是最好的开始点。它坐落在前东西柏林分界处的西德一侧,见证了德国近代史上许多重要事件。它最早建于1894 年,1894-1933年之间作为德国议会大楼。1933年2月27日,希特勒派人在此制造了“国会纵火案”,将德国推向了纳粹独裁统治。在1945年苏
联红军攻打柏林时,因为它的象征意义,Reichstag国会大楼成了一个红军夺取的重要目标。当时的战斗非常惨烈,双方都有大批伤亡。至今仍能在大楼门 前的的柱子上看到当年留下的弹孔痕迹。
战后,Reichstag国会大楼基本上就是一座废墟。1948年9月9日,当柏林被苏联红军围困 时,当时的柏林市长Ernst Reuter曾在这儿对着30万被困的柏林市民发表了一个著名讲演,呼吁全世界的人们关注这个城市。他的呼吁使得联军空投了4000多吨的食品和物资,破
了苏联要独占柏林的企图,救了一城被困的民众。
1961年柏林墙将柏林人为地分成了两个世界。Reichstag国会大楼处于西侧,离边 界只有几十米。它沉默地看着许多鲜活的生命结束在试图翻越过这几十米宽的分割带上。直到1990年10月3日,人们在这儿举行了东西柏林重聚一起的庆典。
1992 年,英国建筑师Norman Foster的设计方案在众多重建方案中脱颖而出。 1999年四月,对Reichstag国会大楼的重建和改造工作最后完成。重建后的Reichstag国会大楼有一个巨大的玻璃结构的半球形穹顶,游人可
以在这儿环顾眺望整个东西柏林。并且,这个穹顶的采光和通风都完全利用自然光和空气的自然对流,是完全节能的绿色设计。
现 在,Reichstag国会大楼的底层仍然作为统一后的德国议院。玻璃穹顶免费对公众开放,它已经成为柏林的一大旅游景点。每天从早到晚等待参观的人都要 排很长的队,游人经过一道非常严格的安全检查后乘电梯直达穹顶。在穹顶上可以拿到免费的录音向导。
除了可以环顾柏林全城外,还可以透过脚下的玻璃天花板看到下面德国议院的会议大厅。据说,这个设计象征着德国的议院应该是完全透明的民主制度。
Reichstag 国会大楼正面
国 会大楼外等待参观的学生们
国 会大楼的玻璃穹顶
在 国会大楼顶上的平台上看到的柏林一角
穹 顶内部,国会大厅的透明玻璃天花板,你可以在这儿观察德国的民主政治是怎样进行的。
国 会大楼顶端角楼的石雕。这些沉默的雕塑,见证了百年多的历史:战争,和平,离别,重聚,眼泪,欢笑,生命,死亡。。。 我注视着他们沉默的,平静的,凝视着远方的脸,真想知道他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在想什么。
日 落时分,夕阳透过穹顶的玻璃照进来,给一切都涂上了一层柔和的金黄色。我站的这个位置,可以看到人们沿着螺旋形的走廊环绕着穹顶边走边看,也可以看到穹顶 中心的由几百面镜子反射到的映像。我心中忽然升起一种感动,已经想好了这张照片和这篇游记的题目:“对多维世界的观察”。当我们看世界时,我们每一个人都
是站在一个独特的角度观察和体验。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有的是来自不同角度对生活的不同的观察和理解。如果我们多一分对他人的宽容, 多花一点时间和精力去换一个角度体会生活,那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就会更全面和深刻。
Su&padre&ha&sido&un&hombre&que&actúa&como&piensa&y,&
seguro&seremos&leal&a&nuestras&convicciones.
Che&Guevara&
发表于:10-05-27 11:42
本文出自:环球网历史
发表于:10-05-27 11:43
老照片-希特勒的一生-看过你就不后悔(组图)(一)
  日,德国工人党改名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那一天,希特勒就正式脱离了军队,把他的时间全部用在纳粹党上。在这动荡的年代 里,他很少休息,他要建设一个法西斯党,要在一批同他一样不讲信义、不择手段的人的激烈竞争中保持控制。这时德国局势千变万化,政治事件不断发生。
希特勒的前半生: 
一、 希特勒的童年生活
二、青年希特勒浪迹维也纳
三、报名德军 参加一战
四、初入政界
五、策划领导啤酒馆政变
六、自由的铁窗生涯
七、登上权力高峰
八、血洗老搭档罗姆 
希特勒带来战争阴云:
九、奇 袭莱茵兰
十、向自己的“祖国”开刀
十一、针对捷克的“绿色方案”
十二、慕尼黑阴谋
十三、欲壑难填
十四、征服波兰的“白色方案”
十五、制造借口
十六、挑起世界大战
二战中疯狂的希特勒:
十 七、“静坐战争”
十八、践踏北欧
十九、入侵低地国家
二十、在法兰西战场
二十一、“海狮计划”
二十二、入侵苏联之前
二十三、深陷龙虎潭
二十四、对美宣战
希特勒沦为末日穷寇:
二 十五、重大转折
二十六、罪孽难消
二十七、“密谋”再起
二十八、挨炸
二十九、血腥镇压
三十、 诺曼底登陆
三十一、全面崩溃
三十二、末日
三十三、末日(完结篇) 
一、希特勒的童年生活
  阿道夫.希特勒出生在一个中下等人家,但却有着与一般劳动人民家庭 所不同的经历。
  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地地道道的奥地利人,祖祖辈辈住在瓦尔德维尔特尔迪,这里位于多瑙 河和波希米亚-摩拉维亚边界之间,丘陵起伏,森林密布,有不少农家村庄和小块农田。虽然距离首都维也纳只有50英里左右,却有着一种穷乡僻壤的景象,就像
奥地利生活的主流没有经过这里一样。这里的居民性格保守执拗。但希特勒一家人却与众不同,有一种不能 安定下来的气质,总是要想从这个村庄搬到另外一个村庄,从这个行业改做另外一个行业,
和亲戚们的关系都比较疏远,而在同女人的关系上,喜欢过一种罗曼蒂克的波希米亚式的生活。
  阿道夫.希特勒是一个奥地利海关小职员第三次婚姻中所生的第三个孩子。日 晚上6点半,呱呱落地,出生在勃劳瑙镇一家名叫波麦的小客栈里。父亲是个私生子。考虑
到他的出身和早年的生涯,很难想象有比他更不相称的人来继承俾斯麦、霍亨佐伦家族皇帝 和兴登堡总统的衣钵了。
  阿道夫一家都有一种古怪的脾气。祖父约翰.希特勒是个打短工的磨坊工人,为了招揽活计 ,整天价在下奥地利各个村庄走村串户。1824年,阿道夫.希特勒的祖父同当地一个穷人家
的姑娘成了亲,婚后5个月生了个儿子,因为不足月,加上生计困难,没过多久,母子二人 先后夭亡了。从此,老约翰.希特勒又过起了鳏夫生活。18年后,老约翰在杜伦绍尔做工的
时候,又娶了一个47岁的农妇,名叫玛丽亚.安娜,她是施罗尼斯村庄的人。这位夫人 ,虽过烟花盛年,但她的私生活并不检点,在结婚前5年就生了一个私生子,名叫阿洛伊斯
,这就是纳粹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父亲。阿洛伊斯的真正父亲到底是谁?众说纷纭,有的 说是约翰.希特勒,有的说不是,但这都没有确凿的证据。不过约翰娶了这个女人之后,并
没有按着当地的习惯,把这个儿子正式登记,因此,这个孩子长大后,人们都叫他阿洛伊 斯.施克尔格鲁勃。
  安娜1847年去世,此后30年,老约翰销声匿迹,不知漂流到何处去了。直到他84岁那 年,约翰才在瓦尔德维尔特尔迪认子归宗。他在三个旁证面前,向一位公证人宣誓,他就是
阿洛伊 斯. 施克尔格鲁勃的父亲。从此以后,阿道夫父亲的合法姓名就改为阿洛伊斯. 希特勒了。自然这个姓氏也就传给了他的儿子。
  对此,多思善想的德国人曾有种种推测和评论。有的说,如果这个84岁的流浪汉在他妻 子去世30年后没有突然出现,承认自己是年已39岁的儿子的父亲的话,阿道夫.希特
勒的姓名就成了阿道夫.施克尔格鲁勃了。这个姓氏由德国南部人读起来,声音是非常滑稽 可笑的。希特勒本人似乎也承认这一点。他曾告诉他少年时代的一位密友说,施克尔格鲁勃
这个姓氏在他看来非常粗鄙俗气,既不好听,又累赘拗口;而希特勒这个姓氏既顺口,又好 记。因此,没有比他父亲改姓更使他高兴的了。
  阿洛伊斯的母亲早逝,父亲常年在外,因此阿道夫.希特勒的父亲是由他叔父扶养大的。阿 洛伊斯成人之后,起初在希皮塔耳村学做鞋匠,但是他像他的父亲约翰一样,喜欢游荡,缺
乏固性,不久就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谋前途去了。到18岁的时候,他在萨尔斯堡附近成了 奥地利海关的边境警察,9年后提升为海关小职员,当时就娶了个海关官员的过继女儿安娜
.格拉斯尔-霍勒为妻。夫人给他带来了一份小嫁妆和社会地位。但是,这次婚姻并不美满 。论年龄,女方不仅比丈夫大14岁,而且身体虚弱,一直没有生育。16年后两人就分居
了,再隔3年,在1883年,她就去世了。
  阿道夫.希特勒的父亲阿洛伊斯是个好色之徒,在与妻子安娜.格拉斯尔-霍勒分居前就与 一个年轻的旅馆厨娘弗朗席斯卡同居了。她在1882年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小阿洛伊斯
,这就是希特勒异母同父的大哥。在发妻去世后1个月,他就同厨娘正式结婚,3个月后又 生了个女儿,名叫安吉拉。第二次婚姻历时也不久,不到1年弗朗席斯卡就因肺病死亡。
  阿洛伊斯生就的桃花运,在二房夫人去世6个月后,就同他的外甥女结婚了。新娘不是别人 ,正是抚养他成人的并为之过继的亲叔父的外孙女。姑娘名叫克拉拉.波尔兹尔,年方25
岁,比她的舅舅丈夫年轻23岁。那时舅舅和外甥女结婚,这不仅在东方被认为是不合 伦理的,就是在男女社交开放的西方国家也是少见的。当时村中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
" 舅舅甥女配婚姻,年龄悬殊笑煞人,生儿育女乱了套,伦理体面全丢尽。"因为阿洛伊斯是 克拉拉的舅父,他们要结婚,必须申请教会批准。其实这位海关职员在第一个妻子在世时,
就以膝下空虚为名把克拉拉领来做过继女儿,当时他就生了歹意,打算病妻一断气就娶克拉 拉为妻。这件事情所以拖到日才办,主要是在克拉拉满16岁到了合法结婚的年
龄 时,就发生了阿洛伊斯正式改姓和继承叔父(克拉拉的外祖父)遗产的事。在这个节骨眼儿 ,舅舅和外甥女结婚,怕被人耻笑;此外,也许因为阿洛伊斯在这时与厨娘弗朗席斯卡已同
居 。因此,这桩婚事就被推迟了。在这种情况下,年已20岁的克拉拉一气之下就离开舅舅家 到维也纳去当女佣人了。
&& 在克拉拉与舅父结婚刚满4个月,就生下了头一个儿子古斯塔夫,不幸在襁褓中夭折,18 86年生下第二个孩子爱达,也没有活成。阿道夫是阿洛伊斯第三次婚姻中的第三个孩子。以
后,阿道夫的母亲又接连生了两个弟弟。阿洛伊斯一生结过三次婚,生养了七个孩子,但只 养活了三男一女,其中阿道夫.希特勒是全家"最出类拔萃"的了。
&&& 希特勒同父异母的哥哥阿洛伊斯.马茨尔斯伯格(后来正式改名为阿洛伊斯.希特勒),
&&& 在一生中有好多年一直在吃官司。根据德国作家海登的记载,他在18岁时因偷窃而被判5个月 徒刑,20岁时又因为同一罪名被判8个月的徒刑。他最后搬到德国住,结果又继续出事。1
924年,阿道夫因为在慕尼黑举行政变而身陷囹圄,阿洛伊斯在汉堡因为重婚而被判6个月的 徒刑。直到国家社会党执政后,阿洛伊斯的境况才好了一些。他先在柏林郊区开了一家小啤
酒店,在战争爆发前不久,就搬到首都繁华的西区维登堡广场。从此顾客盈门,买卖兴隆。
&&& 阿道夫的异母同父的姐姐安吉拉是个漂亮的姑娘,年轻时嫁给税务官拉包尔,后来姐夫死了 ,希特勒把她接到德国来替他管家。她于1936年离开了他,又嫁给德累斯顿的一位建筑教师
,当时希特勒已是德国的总理兼独裁元首,对姐姐的离去很不高兴,据说连结婚礼物也没有 送。姐姐安吉拉是一家中唯一同阿道夫来往密切的人。不过还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安吉拉的
女儿,也就是希特勒的外甥女吉莉.拉包尔,一个美丽的少妇,不久阿道夫就同她发生了爱 情。正是:舅舅爱外甥女是门风,阿道夫.希特勒步父行。
&&& 希特勒就是诞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中,并在这个家庭中受到熏陶和影响。在他年满六岁的时候 ,父亲把他送到一家公立的学校念书。恰好这年正是希特勒的父亲从海关退休的时候,那是
1895年,刚好58岁。在此后四五年中,这个按捺不下心的靠养老金为生的人,在林嗣 附近的许多村子里搬来搬去。到他儿子12岁的时候,已搬了七个地方,换了五个学校。希
特勒在兰巴赫附近的本笃派修道院学习了2年,他参加了唱诗班,选了唱歌课。据他自己记 载,他梦想将来做牧师。
&&& 11岁的时候,阿道夫被送到林嗣上中学。这需要他父亲破费一点钱,也说明他父亲有志让 儿子走自己的道路--做个公务员。但是,这却是做儿子的最不想做的事。
&&& 希特勒后来回忆说,"当时我才11岁,不得不第一次违抗我父亲的意愿……我不想当公务 员。"他对纳粹党的副领袖赫斯讲述了他当时的思想:
&&& 我不要当公务员,不,不。我父亲为了要使我热爱这个职业,对我讲了些他自 己一生经历中的故事,但是这一切努力的结果适得其反。我一想到坐在一间办公室里,被剥
夺了自由,不能再自由支配我的时间,不得不把我的一生花在填写各种各样表格上面,心中 就感到作呕。……有一天,我终于决定要做个画家,做个艺术家。我的父亲听后吃了一惊,
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
&&& "什么画家?艺术家?"
&&& 他疑心我发疯了,也很可能他以为听错了或者理解错了我的话。但是一等到他弄清楚了以后 ,特别是他意识到我不是开玩笑以后,他极其坚决地反对这个打算。
&&& "艺术家?不行!只要我还剩一口气,我决不答应!"我父亲决不改变他的"决不!"而我却加 强了我的"决心!"
&&& 这场斗争第一次表现了希特勒倔强的性格,这种性格日后终于使他克服了看 来是无法克服的重重障碍和困难,而促使了他狂妄野心的发展;而且使反对他的人目瞪口呆
的是,这种意志使得德国和欧洲盖上了一个无法抹去的烙印。
&&& 希特勒后来说,这次冲突的一个结果是,他在学校里就不再好好念书了。"我想,我父亲发 现我在中学里成绩不好以后,就会让我实现我的梦想,不管他是否愿意。"
&&& 34年以后写的这段话,可能有一半是为他学习成绩不好辩解。希特勒在小学里成绩一贯 良好。但在林嗣中学里却坏得异乎寻常,终于在没有得到应有证书的情况下,不得不转学到
距林嗣相当远的希太尔州立中学, 他在那里呆了不久, 没有毕业就离 开了。
&&& 希特勒在学习上的失败,使他后来耿耿于怀,常常嘲笑教书"先生",嘲笑他们的学位、文 凭和学究气。甚至在他临死前34年在最高统帅部里忙于军事战略、战术和指挥大的战役的
时候,他也常常在晚上同他党内的老伙伴闲谈时挖苦他年轻时的教员如何愚蠢。这个疯狂的 天才,这时已是亲自指挥部署在伏尔加河到英吉利海峡的几百万大军的最高统帅了,他的这
种聊天内容还有一部分保存在《希特勒秘密谈话录》里。
1939年6月:希特勒和摄政王保罗.南斯拉夫在阅兵式
&&& 我们的教师都是专制魔王。他们一点也不同情年轻人;他们的唯一目的是要填塞我们的脑袋 ,把我们变成像他们那样的博学人猿。如果有学生显出一丝一毫独创性,他们就要无情地折磨他,我所认识的一些模范学生,后来在社会上都失败了。(1942年
&&& 在希特勒的学生时代,唯一给了他强有力的、后来证明是有决定性影响的是 林嗣中学的历史教员利奥波德.波伊契博士。他的家乡在南部同南斯拉夫人接壤的德语边疆
地区,他在那里遇到的种族纠纷的经历,使他成了一个狂热的日耳曼民族主义者。虽然波伊 契博士给他的这个学生的历史分数只是"中",他却是希特勒热烈赞扬的唯一教员。希特勒
后来写道:
&&& 我有幸遇到了一位很少的人懂得的……去芜存精的原则的历史教员,这对我 后 来的生涯也许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林嗣中学我的教师利奥波德.波伊契博士身上,这个条
件得到了真正理想的满足。他是个温和但是严格的长者,不仅能够以其滔滔不绝的口才吸引 我们的注意,而且也能够使我们听得出神。即使到今天,我还怀着真正的感情怀念这位头发
斑白的人,他的激烈的言词,有时能使我们忘记现在,好像变魔术一般,把我们带到了过去 的 时代,穿过重重的时间之雾,使枯燥的历史事实变成生动的现实生活。我们坐在那里,心里
常常燃烧着热情,有时甚至感动得流泪……他利用我们萌芽状态的民族热情作为教育我们的 手段,常常唤醒我们民族荣誉感。
&&& 1903年,希特勒的家庭发生了重要的变故。1月3日,他的父亲阿洛伊斯.希 特勒因肺出血溘然去世,享年65岁。他的病是在早晨散步时发作的,几分钟以后就在附
近一家客栈里死在一个邻居的怀里。当他的13岁儿子看到父亲的尸体时,不禁痛哭失声。 希特勒的母亲当时42岁,住在一所简陋的公寓里,靠不多的积蓄和养老金抚养两个遗孤
阿道夫和保拉。她秉承丈夫的意愿,百般劝说儿子好好进学校读书,继承父业,但希特勒却 比以前更加坚定, 下决心不愿干这个行业。 阿道夫继续荒废他的学业。
&&& 希特勒常常说此后的二三年,是他一生中最快活的日子。他不愿上学,母亲又劝他去做 工, 学一种手艺,他却陶醉在将来做艺术家的美梦里,整天在多瑙河畔逍遥闲荡,享受"空虚的
舒服生活"。虽然体弱多病的母亲靠微薄收入很难维持生计,年轻的阿道夫却拒绝出外谋生 来帮助母亲。用任何正当职业来维持哪怕是他个人的生活,对他来说却是想也不愿想的,而
且毕生如此。
&&& 希特勒虽然下定决心要做艺术家,但是他在16岁的时候,已经热衷于政治了。当时他对哈 布斯堡王朝和奥匈帝国境内的所有非日耳曼民族已经有了强烈的憎恨,对于凡是日耳曼的一
切,都有着同样强烈的热爱。16岁的希特勒,已经成了一个死不悔改的狂热的日耳曼民族 主义者。
&&& 尽管过了这么久的闲荡生活,他似乎很少有一般少年所有的无忧无虑的心情。据希特勒少年 时的密友库比席克后来回忆说:"他处处只看到障碍和敌意,他总是碰到什么东西同他作对
,总是同世界闹别扭。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他把什么事情看得很开的。"就在这个时候,这个 厌恶学校的青年人忽然喜欢起读书来。他参加了林嗣成年教育图书馆和博物馆学会,大批大
批地借阅图书。他的少年友人回忆,他总是埋头在书堆里,其中最喜欢阅读的是关于德国的 历史和德国神话的著作。
&&& 到了1906年,希特勒满17周岁后,林嗣这个小城市已经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了。金碧辉煌的 巴罗克式的帝国首都维也纳,就开始向这个野心勃勃、幻想驰骋的青年招手了。于是,他带
着母亲和亲戚们凑的一些盘缠,到这个大都市混了2个月。虽然维也纳日后成了他一生中度 过最惨淡岁月的地方,惨到几乎流落街头,但是他第一次到那里的时候,犹如刘姥姥进大观
园,维也纳处处使他目眩神迷。他成天价在街头闲逛,兴奋地瞻仰环城路附近的宏伟建筑, 在博物馆、歌剧院、剧场中所看到的景象使他眼花缭乱,如醉如狂。
&&& 在这里,他想完成他当艺术家的宿愿。1年以后,1907年10月,他又回到首都来参加美术学 院的入学考试,这是他要实现做画家的梦想的第一个实际步骤。他当时年方18,充满希望
,像一匹野马,但是这种希望因为成绩不佳而马上化为泡影。但希特勒并不死心,次年又试 了一次,这次由于他的绘画太差,根本没有让他参加正式考试。后来,他又想进建筑学校,
也终因学业不济,没有去成。这些,对于这个野心勃勃的青年来说,仿佛是晴天霹雳。
&&& 真是祸不单行,又一个噩耗向他袭来。这时,他母亲又患了致命的乳腺癌。于是,他就回到 林嗣。自阿道夫离开学校以来,多灾多难的母亲和姐姐凑钱供养了他达3年之久,但他却一
点成绩也没有。日,林嗣开始披上圣诞节的盛装时,阿道夫.希特勒的母亲去 世了,两天后她被葬在利昂丁丈夫的墓边。对于这个19岁的青年来说,无疑是个可怕的打
击。他说:"我敬畏父亲,却爱母亲,她的去世使我的宏愿突然不能实现,贫困和残酷的现 实迫使我作出一个迅速的决定:我面临着想办法谋生的问题。"
&&& 想办法!他无一技之长,又一向轻视体力劳动,从来没有想靠自己的劳动赚一分钱。但是他 并不气馁。他向亲友告别,发誓他若不得志,决不回乡。正是:浪子狂游寻天堂,野心勃勃去他乡。 
二、青年希特勒浪迹维也纳
&&& 希特勒埋葬了母亲,提着一只破旧的衣箱,怀着要干一番大事业的意志 ,又回到维也纳来了。此后的4年,从1909年到1913年,对这个林嗣来的闯世青年来说,是
一段极其悲惨的贫困的时期。
&&& 在哈布斯堡王朝还没有覆亡,维也纳这个欧洲的心脏还是拥有5200万人民的帝国首都的 时 候,她有着一种世界各国首都所没有的独特的快活气氛和迷人的魅力。不仅在建筑、雕塑、
音乐方面,而且在人民爱慕文化、追求风雅的精神生活方面,维也纳都可以呼吸到任何其他 城市所没有的那种纷华靡丽的巴罗克式艺术的气味。
&&& 维也纳位于纳瓦尔德树木葱郁的山脚下,蓝色的多瑙河畔,山坡上到处点缀着绿色的葡萄园 。这是一个富有天然美景的地方,外来的游客固然为之心迷神醉,维也纳本地人也自以为得
天独厚。空气中充满了音乐,那是当地的天才子弟、欧洲最伟大的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贝 多 芬、舒伯特的高尚优美的音乐,而且在最后那几年回光返照的升平岁月里,还有维也纳自己
钟爱的约翰.施特劳斯的欢乐迷人的华尔兹圆舞曲。对于过惯了巴罗克式生活的有钱阶级来 说,生活就像是一场美梦,他们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跳华尔兹舞,喝葡萄酒,在咖啡馆里
谈心,在歌院舞场听曲看戏,打情骂俏, 寻欢作乐, 把一生之中大部分时间消磨在享受和梦想之中。
&&& 当然,维也纳也像所有其他城市一样,广大的穷人、无产阶级却营养不良,衣衫褴褛,住在 贫民窟里。但是作为帝国的首都,而且作为中欧最大的工业中心,维也纳还算繁荣的。下层
中产阶级人数众多,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工人们纷纷加入工会,社会民主党的力量在迅速发 展。全市人口这时已增至两百万,生活之中有一种沸腾的景象。民主势力正在排挤哈布斯堡
王朝悠久的腐朽的专制势力,教育和文化已向群众开放。因此,1909年希特勒到维也纳来的 时候,一个囊无分文的青年也有机会受高等教育,或者同为数众多的职工一样,到工厂去做
工,作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希特勒的好友,同他一样微贱和默默无闻的库比席克,不是 已经在音乐学院中崭露头角了吗?
&&& 不过年轻的希特勒并没有去努力实现进建筑系的抱负。他根本没有申请入学。他也不想学什 么手艺行业,或者从事任何正常的职业。相反,他宁愿干些扫雪、拍打地毯和在车站扛行李
等杂七杂八的零活。
&&& 饥饿驱使希特勒从一个街头流落到另一个街头。他经常夜宿在公园中的长椅上或随便哪家的 大门洞里,白天在小酒肆和候车室中以廉价食品充饥。直到1909年圣诞节的前夕,他终于把
自己的最后一些冬服典当一空,失魂落魄地进入麦德林的一个流浪者收容所。这家收容所是 由当时的一个社会福利组织资助主办的,其主要支持者是一个姓埃泼斯坦的犹太人家庭。与
当时的其他收容所相比,这是一个时新、清洁、慷慨的地方。然而,无论何人,一俟在这里 落迹,便会被社会和自我意识判定为失败者,并滑到了市民阶层中最低贱的地位。
&&& 难怪在将近20年后,希特勒这样写道:
&&& 对许多人说来,维也纳是个尽情享乐的天堂,寻欢作乐的场所,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 我一生中最悲哀的时期。即使到今天,这个城市在我心中也只能引起不愉快的想法。对我说
来,这个逍遥自在的城市的名字,所代表的就是5年艰苦贫困的生活。在这5年中我被迫求 职糊口,开始当小工,后来当小画家。收入之微薄,不足以填充我每日辘辘的饥肠。
&&& "当时饥饿是我忠实的伴侣,它同我形影不离,我的生活就是同这个无情的友人进行的一场 长期搏斗。"
&&& 但是,尽管他挨饿受冻,他却从来没有去设法寻找一个固定的职业。希特勒所说的"小画家 ",只不过是绘制一些拙劣的维也纳画片,内容常常是一些著名的景物,例如圣斯蒂芬大教
堂、歌剧院、伯格剧场、舒恩布伦王宫或者舒恩布伦公园中罗马时代的遗迹。这些画片多是 矫揉造作、没有生气的,很像一个初学建筑的人所画的粗糙的速写,他有时添上一些人物,
也画得非常拙劣,好像连环画一样。
&&& 这种可怜的玩意儿,希特勒也许画了几百张,卖给小贩装饰墙头,卖给商人嵌在陈列出售的 画框里,卖给家具商把这种画片钉在廉价的沙发和椅子靠背上。当时在维也纳,这是一种流
行风气。希特勒也能画一些商业性的东西。他常常为小铺子老板画招贴画,给泰第狐臭粉这 种商品做广告。有一张画据说在圣诞节时还赚过一些钱,画的是圣诞老人在叫卖色彩鲜艳的
蜡烛,还有一张画的是圣斯蒂芬大教堂的哥特式尖顶,高耸在一堆肥皂上。圣斯蒂芬大教堂 的尖顶是希特勒从别人的画上百抄不厌的东西。
1937年:希特勒纽伦堡检阅部队
&&& 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等等--都要求有平等待遇,并 且至少要求民族自治。各民族间的激烈争吵成了奥地利政治斗争的中心问题。
&&& 不仅如此,也还有社会动荡,而这往往掩盖了民族冲突。没有选举权的下层阶级要求享有选 举权,工人们坚决要求有权组织工会和举行罢工。他们不仅是为了要求增加工资和改善工作
条件,而且是为了实现他们的民主的政治目标。后来也果真如此,在举行一次总罢工后,成 人普遍享有了选举权,而奥地利籍的日耳曼人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也因此告终,因为他们在
奥匈帝国的奥地利这一半中只占1/3的人口。
&&& 对于这些情况,希特勒这个从林嗣来的年轻的狂热的日耳曼民族主义者,是坚决反对的。在 他看来,帝国正陷入"危险的泥淖"中去。只有日耳曼人这个主宰种族恢复原来的绝对权威
才能拯救。非日耳曼人,特别是斯拉夫人,而其中尤其是捷克人,都是劣等民族。必须要由 日耳曼人用铁腕来统治他们。议会必须废除,所有民主的"胡闹"必须结束。
&&& 虽然希特勒没有参加政治活动,但他非常关心地注意着奥地利三大政党的活动,这就是社会 民主党、基督教民主党和泛日耳曼民族党。一种政治上的狡猾见识现在已开始在这个不修边
幅的施粥站常客的心中萌芽,使他能够极其清晰地看到当代各种政党的力量与弱点,而在 成熟以后,使他成了德国的第一号奸雄。
&&& 他同社会民主党一接触后,就对该党有了一种强烈的憎恨感。希特勒说:"最使我憎恶的是 它对维护日耳曼主义的斗争持敌对态度,它对南斯拉夫‘同志‘不要脸地讨好卖乖……在几
个月之内,我就得到了在其他的情况下可能需要几十年才能得到的东西:看透了一个假装成 社会美德和兄弟友爱的化身的有毒的妓女。"但是,他这时却注意研究社会民主党在群众中
间得到成功的原因。回家后他开始阅读社会民主党的报刊,分析该党领导人的演讲,研究它 的组织,思考它的心理和政治手段,估计它的成绩。他最后得出社会民主党获得成功的三个
原因:他们知道如何开展一个群众运动,任何政党如果没有群众运动就一无用处;他们掌握 了在群众中进行宣传的艺术;最后一点是,他们知道利用他所说的"精神上和肉体上恐怖"
&&& 这第三个教训引起了年轻的希特勒的好奇心,虽然这是以错误的观察为基础的,其中掺杂他 个人的大量偏见。10年以后他将充分利用它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希特勒回忆这段 经历时对党徒们说:
&&& 我了解这个运动,特别对资产阶级所造成的恶劣的精神恐怖,从思想上和心 理上来说,资产阶级都不是这种进攻的对手;信号一发,只要看来是最危险的敌人,它就对
之发动谎言和诽谤的真正大攻击,一直到被攻击者的精神不能支持时为止……这种策略所根 据的是对一切人性弱点的精确估计,它的结果导致必然的胜利,其必然程度几乎同数学一样
日:希特勒和希姆莱及Lutze 在德国大众汽车厂奠基仪式上
&&& 我同样也了解肉体恐怖对个人和群众的重要性……因为在支持者中间,所取得的胜利似乎 是他们本身事业的正义性的胜利,而被击败的对手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对继续进行抵抗不存任
何胜利的希望。
&&& 关于希特勒日后要加以发展的纳粹策略,再也没有比这段话分析得更加露骨 的了。
&&& 在维也纳,年轻的希特勒还以他正在提高中的狡猾的分析能力,密切地注视着泛日耳曼党的 动向。他认为泛日耳曼党犯的一个致命的错误是,未能争取到国内有势力的力量的支持,这
种 支持如果不是教会的话,至少也是陆军,或者内阁,或者国家元首。希特勒明白,除非得到 这种支持,否则任何政治运动都很难取得政权。希特勒在1933年决定大局的1个月里,狡猾
地 骗取到的,正是这种支持,而且也完全靠这种支持,他和他的国家社会党才有可能接管一个 伟大国家的统治权
&&& 希特勒从各政党的活动中,还观察到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他说,"在历史上推动最伟大的宗 教运动和政治运动的力量,从远古的时候起,一直是说话的神奇力量,而且也仅仅是说话的
神奇力量。"他又强调说,"只有靠说话的力量才能打动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有伟大的运动 都是人民.运动,都是人类热情和感情的火山迸发,它们不是由残酷的穷困女神就是由投在群
众中的语言的火把所触发的;它们不是词章学家和客厅英雄的清谈。"
&&& 年轻的希特勒虽然没有实际参与奥地利的政治,但是已经开始在维也纳的穷客栈、施粥站、 街头巷尾的听众面前练习他的演讲术了。这种技巧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在两次大战之间德国"
无人能望其项背的才能",而且对他的"惊人成功"起了很大的作用。
&&& 在维也纳期间,希特勒阅读了大量的反犹书籍,从而更增加了他的种族偏见和对犹太人的仇 恨。他说,他发现这一"上帝的造民"的道德污点,任何放荡淫秽的事情,诸如卖淫和贩卖
妇女大部分是犹太人干的。"当第一次,"他记述道,"我认识到犹太人是这个大城市中的 渣滓堆里进行这种令人恶心的罪恶交易的时候,我不免感到一阵寒噤。"
&&& 希特勒关于犹太人的一些狂言乱语中,有很大病态性的心理成分。这也是当时维也纳反犹主 义报纸的特点,后来也成了纽伦堡黄色的《冲锋队员》周刊的特点。这家周
刊是由希特勒最 得宠的助手之一尤利乌斯.施特莱彻出版的,他是弗朗科尼亚纳粹党头子,一个著名的性欲 变态者,也是第三帝国名声最臭的人之一。这种强烈的仇恨在那个帝国里后来竟会影响到这
么多的德国人,最后导致了一场景象这么可怕、规模这么庞大的屠杀,以致在文明史上留下 了一个极其丑恶的伤痕。
&&& 1913年春天,希特勒带着悲观失望的情绪离开维也纳到德国去了。据他说,他的心一直是向 着德国的。他当时24岁,除了他自己以外,都认为,他从各方面来说都失败了。他没有
成为画家,也没有当上建筑师,他一事无成,只不过是个流浪汉,而且是个古怪的流浪汉。 他没有朋友,没有家庭,没有工作,没有居处。不过,在反动思想的驱使下,他有一样东西
:"对自己不可抑止的信心和深刻的炽热的使命感。"
&&& 但是,在1913年春季的时候,希特勒的"天才"还没有显露出来。在慕尼黑同维也纳一样, 他仍旧囊空如洗,举目无亲,也没有正式职业。接着1914年夏天爆发了战争,把他像千百万
其他人一样卷了进去。8月3日,他上书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三世,申请志愿参加巴伐利亚 步兵团,结果获准。
&&& 这是个天赐良机。现在这个年轻的流浪汉,不仅能够满足在一场他认为是生死存亡的斗争中 为他所热爱的第二祖国服务的愿望,而且也能够逃避他个人生活中的一切失意和烦恼了。
&&& "平生最伟大而最难忘的时期,就这样开始了",希特勒后来回忆说,"这仿佛是把我从年 轻时代压在我身上的穷困下拯救出来。我很坦率地承认,在热情冲动之下,我跪下来,衷心
感 谢上苍有眼,赐给我这个能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幸福机会……对我来说,对所有德国人来 说都是一样,现在我的生命中最值得纪念的时期开始了。同这场巨大的斗争相比之下,
过 去的一切都成了过眼烟云了。"
&&& 对希特勒来说,过去的一切--贫困、寂寞和失意--都要退居到次要地位;现在,将要为 千百万人带来死亡的战争,却为这个25岁的野心勃勃的青年带来了生命中新的一页。
1938年9月:希特勒在纽伦堡帝国广场
三、报名德军 参加一战
& 希特勒在慕尼黑从军,充当了一名下士通信兵,吃尽了苦头。1918年秋季,在同英国的一次战役中,希特勒因中毒双目暂时失明,来到柏林附近一家陆军医院疗
&&& 正当希特勒闷闷不乐、一筹莫展的时候,11月10日,一个阴暗的星期日,一个牧师来到
&&& 医院,向伤兵们宣布了一个令人"沮丧的可怕的消息"。那位牧师说,就在那个星期日上午,德皇 已经退位,逃到荷兰去了。在这前一天,柏林已经宣布成立共和国。次日,11月11日,将在
法国的贡比涅签订停战协定。战争打败了。德国要听任胜利的协约国摆布。那个牧师说着就 哽咽起来。
&&& 希特勒听到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我忍不下去了,"他追述当时的情景说,"我的眼 前突然又是一片昏黑,我跌跌撞撞地摸索着回到病房,投身到床上,把发烧的脑袋埋在毯子
里……这样,一切都白费了。一切牺牲和困苦都白费了……我们尽管心中怀着死亡的恐惧, 还是尽了我们的天职,但是这样的时刻都白费了;两百万阵亡烈士的牺牲也白费了……但是
他们是为了这样的结局才牺牲的吗?我们经受这种遭遇,难道只是为了让一帮卑鄙的罪犯能 够欺凌我们的祖国吗?"
&&& 据希特勒自己说,自从他站在母亲墓旁以来,他第一次失声地痛哭了。像当时大部分德国人 一样:德国在战场上已经打败,打输了这场战争。
&&& 据美国记者威廉.夏伊勒在《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书中介绍说,希特勒也像其他德国士兵一 样 ,是个"无畏的战士",他经过3个月的训练后于1914年10月底到达前线,担任巴伐利亚后
备步兵第十六团第一营的传令兵。第一次伊普来斯战役,英军阻住了德军向英吉利海峡方面 的挺进。就在这次战役的四天激战中,希特勒所属的部队伤亡惨重。根据希特勒写给他在慕
尼黑的房东一个名叫波普的裁缝的信,他的团一共3500人,在四天激战后只剩下600人 ,军官只剩下30名,四个连的番号不得不撤销。
&&& 希特勒在战争中一共受过两次伤,一次是日在松姆战役中腿部受伤。在德国医 疗复原后,他于1917年3月回到以该团原来团长的名字命名的李斯特团,这时他已被提升为
下士,同年夏天参加了阿斯战役和第三次伊普来斯战役。在1918年春、夏德军最后一次全面 攻势中,他那一团处在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在第三次伊普来斯战役中,在10月13日的晚上,
英军向瓦尔维克以南的一个小山头大放毒气,他当时中了毒。"我跌跌撞撞地回来,眼睛感 到火辣辣的一阵痛,"希特勒追述道,"身边带着我所传递的最后一份战况报告。几小时后
,我的眼睛烧得像通红的煤块一样;周围一片漆黑。"
&&& 在战争中,他曾两次受奖。1914年12月他得了一枚二级铁十字奖章,1918年8月又获得一枚 一级铁十字奖章;在前帝国军队中,后一种奖章是很少授予普通士兵的。同他在一个团里的
一个战士说,他得到这个令人羡慕的奖章是因为他只身俘获了十五名英军;还有个战士说是 法军。他一直自豪地佩带着这枚奖章,直到临死。
&&& 然而,作为士兵来说,他是个奇怪的家伙,不止一个战友这么说。不像别的士兵,他从来没 有后方寄来的信件和礼物。他从来不要求休假。对于前线的肮脏、虱子、泥泞、恶臭,他从
来不抱怨诉苦,而最勇敢的军人对这些也难免有怨言的。
&&& "我们都咒骂他,觉得不能容忍他,"他所属的那个连队中的一个士兵追忆说,"当我们都 诅咒战争的时候,我们中间就有个白乌鸦不同意我们咒骂。"另一个人说,他"坐在我们食
堂的角落里,双手抱头,默默沉思。他会突然跳起来,懊丧地走来走去,说我们尽管有大炮 ,还是得不到胜利,因为德国人民的无形敌人比敌人威力最大的大炮还要危险"。接着他就
对这些"无形敌人"犹太人和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一场恶毒攻击。
&&& 的确,当他在战争中途养腿伤的时候,他在柏林附近的皮立茨伤愈出院后,曾到首都去观光 ,然后又去慕尼黑。他到处都看到群众诅咒战争,希望战争早日结束。罢工、怠工的人遍地
皆是。为此,希特勒大骂犹太人,大骂多灾多难、饱受战祸的德国劳苦大众 。希特勒说,他看到的情况,使他不能忍受;据他说,他对又回到前线去感到很高兴。
&&& 1918年11月,希特勒听到德国战败投降的消息更加不能忍受。他固执地认为,德国并没有在 战场上被打败,它是背后中了国内"卖国贼"的暗箭。这种荒唐的看法在希特勒的头脑中牢
牢扎了根,逐渐形成他的病态心理。
日:希特勒与费迪南德.保时捷(右二)在大众汽车奠基仪式
&&& 关于"背后中了箭"的这一说法,日后在破坏魏玛共和国和为希特勒的最后夺权铺平道路方 面,比任何其他事情都起了更大的作用。其实,这一说法纯属子虚乌有。总司令部实际首脑
鲁登道夫将军,在日,即因战争无力支持下去坚决主张"立即"停火,他的名 义上的上级兴登堡陆军元帅支持他的主张。10月2日在柏林由德皇威廉二世主持的御前会议
上,兴登堡重申总司令部关于立即停火的要求。他说:"军队不能再等待48小时。"兴 登堡在同日写的一封信中断然声称,军事形势要求"立即停止战斗"。根本没有提到"背后
中了暗箭"的问题。但是,德国右派势力不愿正视这些事实。他们从来没有停止叫喊,有罪 过的是"11月罪人"--这是希特勒深深打入人民心坎中的一个口号。他们要为战败、为他
们的耻辱和悲惨处境寻找替罪羊。他们认为替罪羊就是签订了投降协定和建立民主政府并废 除原来专制政体的"11月罪人"。"德国人容易受骗"是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常常讲到
的一个题目。他不久就要充分利用这一点。
&&& 日那天晚上,那位牧师离开帕泽瓦耳克以后,希特勒"接着过着可怕的日子, 甚至更加可怕的夜晚"。"我知道",他说,"一切都完了。只有傻子、骗子、罪人才希望
敌人能发慈悲。在这些夜晚,我的心中滋长了仇恨,对那些干出这件事来的人的仇恨……卑 鄙的堕落的罪人!我越是想在这个时刻弄清楚这件荒谬的事情,我越是感到愤慨和羞辱。同
这种悲惨境遇比起来,我的眼病算得了什么呢?!"
&&& 于是,"我终于看清了我自己的前途。我决定投身政治。"从此,希特勒就投身于反共、反 社会主义、反对新共和国的罪恶活动。结果证明,这不仅对希特勒,而且对整个世界,这都
是一个命运攸关的决定。
&&& 这个年方30岁的奥地利人,无亲无故,无产无业,既无一技之长,也从无正常职业;在政 治方面既无强硬的后台,更无任何经验,他要在德国谋政治方面的发展,许多人认为,前途
是一点也不光明的。在开始的时候,希特勒也明白这一点。"好多天以来",他说,"我一 直考虑应该怎么办,每次考虑结果总是清醒地认识到,像我这样一个无名之辈,要采取任何
有益的行动,连最起码的基础也不具备。"
&&& 希特勒于1918年11月底回到巴伐利亚首府慕尼黑,发现这个寄寓的城市几乎面目全非了。这 里也发生了革命,维特尔斯巴赫朝的国王也已经退位。巴伐利亚现在落入社会民主党的手中
,他们成立了一个巴伐利亚共和国,以库特.艾斯纳为首,他是生于柏林的一位流行的犹太 作家。艾斯纳在慕尼黑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长着一脸灰白色的大胡子,戴着夹鼻眼镜,头
上是一顶黑色的大帽子,个子却特别矮小。他在11月7日那天,带领几百个人大摇大摆地经 过街头,不发一枪就占领了议会和政府的所在地,宣布成立共和国。3个月后,他被一个年
轻的右派军官安东.阿尔科-凡雷伯爵所暗杀。工人们于是成立了一个苏维埃共和国,但是 时间不长。日,柏林派来的正规军和巴伐利亚"自由团"义勇军开进了慕尼黑,
推翻了苏维埃政权,并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巴伐利亚的权力又落入右派之手。
&&& 巴伐利亚右派,除了竭力主张复辟王室的保皇派外,还有一批为数众多的复员军人。战争给 他们带来了巨大变化,他们找不到工作,无处安身,堵塞了他们回到战前那种和平社会中去
的道路;战争使他们变得性格粗暴,正像后来希特勒所说的,他们"变成了为革 命而革命的革命派, 希望革命成为一种永久存在的状态"。
&&& 当时武装的自由团在德国各地纷纷建立,由国防军秘密提供装备。起初他们只是被用来在发 生纠纷的东部边境同波兰人和波罗的海一带的人殴斗,但不久他们就卷入支持推翻共和政体
的阴谋了。1920年3月,自由团的一个声名狼藉的埃尔哈特旅,在一个叫做埃尔哈特上尉的 冒险家率领下,占领了柏林,让一个庸碌无能的右派政客沃尔夫冈.卡普博士担任总理。正
规军在冯.西克特将军率领下却按兵不动,共和总统和政府则仓皇逃向西德。只是靠各工会 举行了一次总罢工,才恢复了共和政府。
&&& 与此同时,在慕尼黑举行的另外一次军事政变却比较成功。日,国防军推翻了 霍夫曼的社会党政府,成立了一个以古斯塔夫.冯.卡尔为首的右翼政权。现在这个巴伐利
亚首府,已经成为德国国内各种决心要推翻共和国、建立一个极权主义的政体、否认凡尔赛 和约束缚的一切势力的磁力中心。在这里,策划了多次政治暗杀, 其中包括对马修斯.埃
尔兹伯格和瓦尔 特. 腊思瑙的暗杀。埃尔兹伯格是个"温和派"的天主教政治家,他有 勇气 在将军们打退堂鼓的时候出来签订停战协定;腊思瑙是当时"才华出众、颇有学识"的外交
部长,极端派痛恨他,因为他是犹太人,同时因为他执行了全国政府的政策,设法履行了凡 尔赛和约中一部分条款。
日:希特勒在德国柏林国际汽车展览会
&&& 野心勃勃的希特勒下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了他的政治活动。当他在1918年11月底回到 慕尼黑后,他就投靠了第二兵团调查委员会,为其镇压革命左派提供情报。显然,希特勒在
这 件事上出力是被认为有价值的,因此陆军继续雇用他,派他在当地军区司令部政治部新闻局 工作。后来又送他进了"政治训练班",在那里希特勒的反犹谬论得到上级军官的赏识,不
久就提拔他到慕尼黑一个团里当教官,其主要任务就是同"危险思想"--和平主义、社会 主义、民主主义作斗争。对希特勒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机,给了他一个锻炼演讲本领的
机会,正如他一向所认为的那样,这是要做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必须具备的第一个先决条件。 他过去一直担心他的嗓子可能由于在前线中了毒气而永远给毁了,现在他发现已经复原,足
以使至少在一个班的小房间里每个角落都能听到。这一才能日后使他几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在电台上能够用他的声音来左右千百万听众。
&&& 1919年9月的某一天,希特勒接到陆军政治部的一项命令,要他调查一下慕尼黑一个自称" 德国工人党"的小小政治团体。但是在开始的时候,希特勒并没有感觉到德国工人党有什么
重要意义。他去参加该党集会是奉命而去的。这次参加集会的一共只有25个人,地点是 在 施端纳克勃劳啤酒馆的一间阴暗的房间里。希特勒从开始一直坐到散场,觉得会议开得很沉
闷,一点也没有什么好印象。他说,这是"一个与其他许多新组织没有什么不同的新组织" 。当时的时代是这样一个时代:任何人都对现状不满,都觉得有必要组织一个新党。会上发
言的是一个名叫弗德尔的土木工程师,他坚信,除了"创造性"和"生产性"的资本外,还 有一种"投机性"的资本,这种"投机性"的资本就是德国大多数经济问题的原因。他主张
禁止这种资本,1917年他组织一个团体来实现这个目标,这个团体的名称叫做"德国打破利 息奴役制度战斗联盟"。在弗德尔发言后,希特勒正要离开时,一个"教授"站了起来,反
驳弗德尔的论点,并且建议巴伐利亚同普鲁士脱离关系,另外同奥地利组织一个南德意志国 家。这在当时的维也纳是个很流行的主张,但是它却引起了希特勒的狂怒。据他自己后来说
,此事使他站起身来对这位"有学问的先生"加以痛斥,使"教授"像只落水狗似的夹着尾 巴溜走了,而其余的听众则"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个无名小卒。
&&& 就在这时有个人从后面追上来,把一本小册子塞在他手里。这个人就是安东.德莱克斯勒, 国家社会主义的真正奠基人。德莱克斯勒面带病容,锁匠出身,没有受过正式教育,能够独
立思考,但是头脑偏狭,当时他在慕尼黑铁路工厂工作。日,他组织了一个"独 立工人委员会"同马克思主义的工会组织进行斗争。但是,德莱克斯勒所拉到的会员从来没
有超过40个。1919年1月,他的委员会同一个叫做"政治工人集团"的团体合并,后者 原 来是由一个名叫卡尔.哈勒的报社记者领导的。新组织的成员不到100个,名叫德国工人党
,由哈勒担任第一任党的主席。这个规模很小、默默无闻的德国工人党,就是后来兴风作浪 、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德国纳粹党的前身。
&&& 希特勒第二天一清早就仔细阅读了德莱克斯勒塞在他手中的小册子。清晨5点,希特勒醒来 ,按照他所说的习惯,躺在第二步兵团营房里的床铺上,看着耗子啃啮他总是在前一天晚上
撒在地上的面包屑。"我一生尝够了贫困的滋味,"他沉思道,"因此我很能够想象小生物 的饥饿和快乐。"他记起这本小册子,就取出来阅读。小册子的书名叫《我的政治觉悟》。
使希特勒惊异的是,它反映了他本人在过去几年中确立起来的很多思想。德莱克斯勒 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然而不像社会民主党,却要保持强烈国大日
耳曼民族主义的政党。这些引起了希特勒的极大兴趣。
&&& 就在那一天,希特勒又惊异地接到一张明信片,通知他,他已被接受参加了德国工人党。" 我真觉得又气又好笑,"他后来回忆说,"我丝毫无意参加一个现成的政党,我要自己组织
一个。他们对我的要求未免太自作主张了,根本不能考虑"。他正要这样写信作复,但"好 奇心又占了上风",他决定去参加他们邀请他出席的委员会会议,亲自说明他不参加"这个
荒唐可笑的小团体"的原因。
&&& 据希特勒回忆,会议是在一家酒馆举行的。在一盏昏暗的煤气灯下,围着桌子坐着四个青年 ,他们先读了上次会议的记录,对秘书投了信任票。接着司库作了帐目报告--这个组织一
共只有七马克五十芬尼的经费--也对司库投了信任票。这也记入了会议记录。……希特勒 看着这样一项一项的机械程序腻烦极了,"讨厌啊,讨厌!这是最糟糕不过的俱乐部生活!难
道我要参加这个组织吗?"
&&& 但是,坐在这间灯光昏暗的后室里的这些小人物身上,却有什么东西吸引住他:那就是"渴 望组织一个不仅仅是通常意义的政党的新的运动"。那天晚上他回到营房,辗转不眠,他再
三考虑:"我不名一文,没有收入,这一点在我看来倒是最可以忍受的,而比较困难的则是 ,我是个无名之辈,侥幸活着或者死去,连最近的邻人也不会加以注意。此外, 还由于缺乏教育而必然引起
&&& 经过两天伤脑筋的思考以后,希特勒终于决定要参加这个党。他说,"这是我一生中最有决 定意义的一个决定。跨出了这一步以后,就再也没有退路,也不可能有退路了。"阿道夫.
希特勒就这样成了德国工人党委员会的第七名委员。正是:利用政党兴恶风,诡计多端害无穷。 
本帖文字共159段,目前更新至第10段。
[原帖转自:照片中国(国内最多老照片社区)] .cn/bbs/thread-.html
发表于:10-05-27 11:44
老照片-希特勒的一生-看过你就不后悔(组图)(二)
上 一篇 / 下 一篇 & 01:33:32 / 天气: 晴朗 / 心情: 高兴
查 看( 302 ) / 评 论( 0 ) / 评 分( 0 / 0 )
希特勒的一生-看过你就不后悔(组图)(二)
日:希特勒与里宾特洛甫在希特勒的专列旁交谈。
四、初入政界
&& 希特勒当了工人党的委员,这是他日后飞黄腾达的重要转机。
&&& 这个微不足道的德国工人党,成分极为复杂,真是在大变革的时代,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党内有两个成员证明对希特勒日后的崛起是很重要的。这两个人一文一武,武的名叫恩斯特
.罗姆,他是慕尼黑陆军第七军区参谋部的上尉,他在希特勒之前参加了这个党。他是一个 体格魁梧的职业军人,脖子粗壮得像头公牛,眼睛细小像只肥猪,脸上疤痕斑斑,上半截鼻
子在1914年给子弹打掉了。他生性爱好殴斗,有"天赋组织能力"。像希特勒一样,他对民 主 共和国和他认为应该对之负责的"11月罪人"怀有强烈的憎恨。他的目标是重建一个强大的
民族主义的德国,他同希特勒一样认为,只有靠一个以下层阶级为基础的政党才能做到这一 点,他本人就是来自这个阶级。他是一个狠毒、无情、敢干的人。他参与建立了第一批纳粹
党的打手,后来扩建成为冲锋队,一直由他领导,直到1934年他被希特勒处决为止。
&&& 罗姆不仅给纳粹党带来了大批退伍军人和自由团义勇军,成了该党初期的骨干,而且由于他 是控制着巴伐利亚陆军的一名军官,也为希特勒和他的运动取得了当局的保护和支持。没有
这种帮助,希特勒要想煽动人民推翻共和国的运动,也许是无法施展的。可以肯定,没有巴 伐利亚政府和警察的容忍,他是不可能安然无事地采取他的恐怖和恫吓手段的。
&&& 对于希特勒的崛起起作用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文人狄特里
&&& 希.埃卡特,他比希特勒大21 岁,常常被称为是"国家社会主义"的精神上的奠基人。他是一个机智的新闻记者,同时又 是一个平庸的诗人和剧作家。他翻译过易卜生的作品,写过一些从未上演过的剧本。在柏林
,他曾经像希特勒在维也纳一样,过了一阵子波希米亚式的流浪生活,成了一个酒鬼,吸过 吗啡,据说还进过精神病院,在那里他才总算能把自己的剧本上演,让病人当演员。他在战
争结束时回到故乡巴伐利亚,在慕尼黑艺术家荟集的勃伦纳赛尔酒馆里,在一群钦慕者面前 ,宣传亚利安人的优越性,主张消灭犹太人,推翻柏林的"猪猡"。"我们需要一个头子,
他要能够吃得消机枪的声音。群众是需要吓一吓的。我们不能用军官,因为大家现在不再尊 重他们了。最好是一个能说会道的工人……他不需要什么脑筋……他必须是个单身汉……。
"这个酗酒的诗人,在希特勒身上发现了他一直在寻找的人。他成了这个新起的年轻人的亲 密顾问,借书给他阅读,帮助他提高文化,把他介绍给自己的广大朋友,其中不仅有愿意出
钱捐助该党经费和维持希特勒生活的阔佬,而且有像鲁道夫.赫斯和阿尔弗雷德.罗森堡这 样未来的助手。
&&& 希特勒对埃卡特的仰慕之情一直没有减退过,多次表示对这位古怪的导师的感激,称颂他是 "最优秀的人";"在他的著作中,在他的思想中,最后在他的行动中,一生致力于唤起我
&&& 创建国家社会党的人就是这么一批无奇不有的失常的怪物,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他们是在开始 形成一个在13年内将席卷欧洲最强大的国家,而且为德国建立第三帝国的运动。思想混乱
的锁匠德莱克斯勒提供了一个核心,酗酒的诗人埃卡特提供了一部分"精神上的基础",经 济学怪人弗德尔提供了可以算是意识形态的东西,上尉罗姆提供了陆军和退伍军人的支持;
至于将一个原来不过是酒馆小房间的辩论会的组织,建设成为一个势力强大的政党,这项工 作的领导责任,现在就落在这个年纪不满31岁、以前完全默默无闻的流浪汉阿道夫.希
特勒的身上了。
&&& 自从在维也纳挨饿的日子以来,在他心中沸腾着的各种各样思想现在都找到了一个发泄的机 会。他促使他们原来是缩手缩脚的委员会开始组织规模较大的集会。但是他的工作经常碰壁
, 有一次他发出80份请帖,而到会的仍旧是他们自己的7个人,他并不因此灰心。后来他筹 集了 一些钱,在本地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开会的通知。他说,"这次成功简直是惊人的,出席的有
111人。"原来预定希特勒在一位"慕尼黑教授"发表主要讲话后,作第一次公开演说 。 但是,该党的名义首脑哈勒表示反对,他认为,希特勒搞别的名堂还可以,但演讲却绝对不
行。希特勒冒着失败的危险,试着讲了30分钟,却收到难以预料的效果。他善于煽动的雄 辩使听众像"过电"一样激动,其反应之热烈,从会后大家捐献了300马克这件事可以得到
证明。这是纳粹党第一次获得的"巨大胜利",从而暂时减轻了他们党在经济上的困难。
&&& 在这以后,希特勒的每次讲演都收到了可喜的效果,他成了他们中最会讲话的人。就这样, 在1920年初,希特勒就把党的宣传工作接了过来。他立刻开始组织这个小得可怜的党做梦也
想 不到的最大规模的集会。时间订在日,会场假座著名的霍夫勃劳豪斯啤酒馆的 宴会厅,其大可容纳2000人。希特勒在委员会中的同伴们都认为他这样做是发疯了。哈勒辞
职表示抗议,由德莱克斯勒继任,他也表示怀疑。希特勒强调说,准备工作是他个人负责进 行的。他对这次集会非常重视。在这次集会上,希特勒第一次阐明了德国工人党的二十五点
纲领。这个纲领是德莱克斯、弗德尔和希特勒三人匆匆忙忙地拟写出来的。会上狂呼声、嘘 叫声大都是针对他宣读的纲领内容发出的,纲领在会上获得通过。从此工人党名声大震。希
特勒说,从这次集会开始,"党摆脱了小俱乐部的狭隘束缚,第一次对我们时代 的最有力的因素--舆论发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1938年9月:德国纽伦堡,希特勒、希姆莱、希特勒私人医生勃兰特以及波尔曼、沃尔夫等人
&&& 日,德国工人党正式改名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简称纳粹党 " 纳粹"是德文 nationalsozialist 缩写字 nazi 的音译。它
代 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以希特勒为党魁的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和反动官僚的利益,以反对马 克思主义、反对自由民主和反对犹太人以及疯狂主张对外侵略扩张为宗旨,是个极反动、极
残暴的法西斯政党。纳粹主义即国家社会主义亦即法西斯主义。。希 特勒所宣布 的纲领当然是欺骗工人、下层中产阶级和农民的大杂烩,到纳粹党执政的时候,大部分都抛 到九霄云外去了。但是,正如《我的奋斗》中所提出的重要原则一样,这个纲领中最重要部
分,第三帝国是执行了的,对德国和世界人民,特别是对欧洲人民带来了灾难深重的后果。 这就是希特勒所宣布的纲领的第一点,要求所有日耳曼人在一个大德意志国家内统一起来。
希 特勒担任总理后并吞奥地利及其600万日耳曼人的时候,侵占苏台德区及其300万日耳曼人 的时候,他所坚决要求和得到的不正是这一点吗?他要求归还但泽和波兰境内一些主要由日
耳曼人居住的地区,以致造成德国对波兰的进攻和引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不正是为了这一点 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还有数以千万计的犹太人遭到迫害,同时却有那么多的人对于
希特勒不厌其烦地用书面写下来的纳粹目标,不是漫不在意,就是一笑置之,甚至号称为世 界强国的一些当权者,眼光短浅,一味对希特勒采取绥靖政策,纵容侵略,铸成灾难深重的
&&& 至于希特勒在纲领中宣布的所谓"社会主义"的东西,显然是仅仅投合下层阶级情绪的骗人 玩艺儿。当时下层阶级处境困难,希特勒玩弄的所谓"社会主义"的口号,是很容易打动人
心的。比如:要求取消不是靠工作而得到的收入;要求将托拉斯收归国有;要求国家分享大 工业的利润;要求取消地租和禁止土地投机;要求对卖国贼、高利贷者、投机分子判处死刑
;要求保持"一个健全的中产阶级",坚决主张将垄断性的大百货商店收归国有,廉价租给 小商人。这些要求都是在德莱克斯勒和弗德尔的坚持下列入的,他们两人显然真的相信国家
社会主义的某些"社会主义"。后来当大工业家和大地主开始大批捐款给纳粹党的时候,这 些要求颇使希特勒感到难堪,当然根本谈不上执行了。最后纲领中有两点是希特勒一当总
理就马上加以执行的。那就是要求废除凡尔赛和约全称《协约和参战 各国对德和 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以英法美日意等战胜国为一方和以战败的德国为另一方,于 日在巴黎西南凡尔赛宫签订。德国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德国向美英法等
国支付巨额赔款。条约并对德国军备规定了种种限制。中国是战胜国之一,但和约却规定将 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交给日本。由于《凡尔赛和约》是在帝国主义矛盾与牺牲战败国和被
压迫民族利益的基础上订立的,它本身就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根,以及 坚决主张"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他在日一上台,首先采取的行
动之一,就是迅速实行该党党纲中很少注意到、或者说很少有人认真对待的这最后一点。
&&& 希特勒煽动人心的演讲能力和他的态度激进、面面俱到的纲领,对于一个努力想要吸引人们 注意和取得群众支持的新成立的政党来说,固然是重要的,但是,仅仅这些条件还是不够的
。他觉得,群众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些不断打入他们心坎的一些简单的主张,而且也需要标志 和象征,那样才能够取得他们的信任;需要有声 有色的大场面,那样才能够唤起他们的热情;需要暴力和恐怖的行动,这种行动如果成功的
话,就能够吸引追随者并且使他们感到有压倒弱者的力量。早在维也纳的时候,希特勒就对 资产阶级政党惯用的所谓"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恐怖"很感兴趣。现在他就在自己的反社会主
义的党内充分利用了这种恐怖手段。希特勒把一批拳大臂粗的退伍军人组成"纠察队",由 曾经坐过牢的钟表匠艾米尔.莫里斯指挥。为了逃避柏林政府的镇压,他们有一个时期曾伪
装为该党的"体育运动部",但是隔不了多久,在日,他们正式定名为冲锋队 。这些穿褐色制服的无赖,后来已不能满足于在纳粹党的集会上维持秩序了,不久就开始去
捣 乱其他的集会。冲锋队的队员大部分是自由团中的冒险家,负责指挥的是约翰.乌里希.克 林茨赫,他是声名狼藉的埃尔哈特上尉的一名下手,后者曾因为谋杀埃尔兹伯格案被判徒刑
。他们是一伙杀人不眨眼的反革命的别动队。
&&& 希特勒要做艺术家没有成功,做宣传家却成了一个反动大师。他认为,群众必须要有一面明 显的旗帜来随之前进,为之斗争。他在多方考虑和试了不少图样以后,于1920年夏天,制定
一面红地白圆心、中间嵌个黑 字的旗帜。希特勒对他的独特创造自鸣得意。"这是一个真 正的象征!"他在《我的奋斗》中惊叹道。"红色象征我们这个运动的社会意义,白色象征
民族主义思想, 字象征争取亚利安人胜利的斗争的使命。"这面旗帜有一种神秘的力量, 吸引着在战后初期混乱的年代中一直彷徨无依、生活没有保障的下层中产阶级,鼓舞他们
朝着一个新的方向采取行动。他们开始在它的旗帜底下聚集起来了。
1939年4月:希特勒和海军人员在威廉港
&&& 希特勒就是这样靠着他的机智狡猾和反动宣传鼓动才能,为纳粹党带来了发展;同时,也为 他日后篡党夺权铺平了道路。一旦大权在握,他立刻使他的"同志"尝到了他的冷酷无情和
奸诈狡猾手段的滋味,而靠了这种无情和狡猾的手段,使他在以后的许多重要的危机中取得 了成功。
&&& 1921年夏天,希特勒作为纳粹党的领导人来到柏林,同北德民族主义分子联系,并且到他们的大本营国民俱乐部去演讲。他此去是想试探一下把纳粹运动扩大到
整个德国的可能性。也 许他能够为了这个目的结下一些有用的联盟。就在他外出的时候,纳粹党委员会的其他委员 认为,推翻他的领导的时机已经来到。因为希特勒对他们太独断专行了。他们打算同南德有
同样思想的团体结成联盟,特别是同"德国社会党"结成联盟。这个党是希特勒的死敌和竞 争者,是由一个著名的反犹主义者尤利乌斯.施特莱彻在纽伦堡组织的。委员会的成员们认
为,如果这些团体和它们的野心勃勃的领袖能够同纳粹党合并,希特勒的地位就会降低了。
&&& 希特勒发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后,就立刻赶回慕尼黑,来挫败他所称为的"愚蠢疯子们" 的阴谋。他的退.党要挟是党所吃不消的,因为委员会成员马上认识到,希特勒不仅是他们中
最能演讲的人,而且也是他们最出色的组织家和宣传家。此外,他们的大部分经费现在也是 靠他募集,来源除了他发表演讲的群众性集会上的捐款外,还有其他方面,其中包括军队方
面。如果他走了,襁褓中的纳粹党肯定要夭折。委员会不让他辞职。希特勒在地位巩固了以 后,现在就迫使其他领袖全面投降。他要求让他当党的唯一领袖,拥有独裁权力,取消委员
会,停止同其他团体、诸如同施特莱彻的团体的勾勾搭搭。
&&& 这些要求在其他委员看来是太过份了。他们在党的创建人安东.德莱克斯勒领导下起草了一 份攻击这个未来独裁者的罪状,印成小册子散发。他们谴责希特勒利用国家社会党作为跳板
,来实现他自己的不道德的目的,篡夺领导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俾斯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