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战斗电影大全石楼县发生过那些战斗?

石楼位于晋西,东依吕梁山,西濒黄河水,南、北、东与隰县、永和、柳林、中阳、交口县毗邻,西隔黄河与陕西省清涧县相望。从四缘到境内,山环水抱,川错垣间,沟壑纵横,梁峁起伏。现辖4镇5乡134个行政村,总人口11.3万人,总面积1808平方公里。
石楼历经苍桑。夏为鬼方,商乃b国,春秋称屈邑,西汉名土军,北魏置冷西,隋初改石楼。(《隋史&帝纪二》有文记载:隋文帝驾次通天山,见山体自下而上&石叠如楼&,不禁连声赞叹。缘由于此,通天山就改为石楼山,吐京县也就更名石楼县,并且一直沿用。
石楼县人民政府日在李家寨成立,先后属晋绥边区吕梁四专署、晋绥九专署、晋南行政公署。日改属汾阳专署。1951年3月改属临汾专署。1971年划归吕梁地区至今。
石楼地形东高西低,其图形像似一个汉魏摩崖石刻的&人&字。西面,自天际滚滚而来的黄河水,从&人&字一撇的外沿擦岸盘纡而过,意象苍古,显示着历史的曲折与遥远;东边,苍茫叠翠的通天山,恰由&人&字一捺的锋刃处蓄势努起,精华蕴籍,汇聚着山川的灵气与魅力。
石楼是一片古老的土地。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并创造了隶属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不朽文明。尤其是&构木为巢&和依土而建的古窑洞,更改变了人类的居住方式,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是划时代的变革。在我国最早有文字可考的殷商时期,石楼是方国之一,《周易》爻辞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的记述。现被史学界公认的&石楼类型的殷商青铜器&,就是这一时期石楼古老而灿烂文化的最好见证。石楼,西汉时期就已建县,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漫长的建县史,演绎出了几多苍桑,几多厚重,几多辉煌。
石楼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有神奇的故事。是华夏始祖有巢氏的诞生地,是周代贤相姜太公的养育地,是&唇亡齿寒&成语的发生地。这里有神奇的物产。屈产名泉,声播遐迩;晋马龙驹,骏健一时;贡品红枣,名扬华夏。这里还有大自然的神奇杰作。山川形胜,钟灵毓秀。尤其是被原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命名的&黄河奇湾&,更是万里黄河九十九道弯中最美最圆的湾,融雄奇婉约于一体,是难得一睹的天然美景。这里更有人类的神奇创造。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为神奇的就是古建筑和青铜文物。殿山圣母庙内戏台是吕梁山麓唯一的元代戏台,也是国内目前已知的元代戏台最小实例。出土的300余件殷商青铜器,一级文物56件。极具代表性的龙形觥最为珍贵,属稀世孤品。&石楼这个地方实在神奇,值得考究&,是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的真切感言。
石楼是一片英雄的土地。这片热土自古就不乏正义斗士和先进人物。近现代以来,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石楼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英雄迭出,前仆后继,付出了巨大牺牲。特别是作为红军东征的首战地、主战场,这片热土不仅洒染着毕士悌等东征将士的鲜血,更留下了一代伟人战斗的足迹。毛泽东主席就曾三次率部转战于此,在石楼的7个村庄战斗和生活过19天,指挥了东征中至为重要的关上和蓬门战役,召开了东征期间规格最高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晋西会议,并写下了千古绝唱&&《沁园春&雪》。
石楼是一片绿色的土地。全县宜林面积130万亩。已完成退耕还林67.8万亩,杏林48.8万亩,红枣林27.2万亩,核桃林16.5万亩。是山西省退耕还林面积最大县、山西省人均经济林面积最大县。森林覆盖率已达19.8%,林木绿化率达46.5%。全县境内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天蓝地绿,山青水秀。
石楼是一片希望的土地。境内资源丰富,探明有储量53亿吨以上的煤炭,3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煤层气)以及石英岩、紫砂陶土、石灰石、硅、矿泉水等多种矿产资源,沉睡千年,尚未规模开采。石楼传统农耕文明特色明显,农副产品品种多、品质好、无污染,是天然的&绿色食品&。随着&三纵两横一循环&公路网的开通或升级改造,特别是山西中南部铁路出海通道过境石楼及其客运站和集运站的开工建设,连接山西与大西北的石清黄河大桥的竣工通车,山西西纵高速、霍永高速石楼连接线工程即将开工建设,石楼区域劣势的瓶颈制约即将打破,发展潜力日益凸显。
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发扬&不怕艰苦,不甘落后,不屈不挠,不断进取&的石楼精神,抢抓机遇,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开拓创新。今天的石楼蓄势待发,崛起的曙光正在来临。
厚重英雄的石楼,迎来了转型跨越、全面起飞的崭新时期!&>& > 文章详情页
情系革命老区的乡亲们——山西省“革命老区专项资金”实施五年纪实(上)
中国财经报
郭中 马永亮 薛克 范永慧
■编者按:  在漫长的革命岁月中,老区人民为全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中的一部分今天依然生活在贫困之中。为了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对老区人民的关怀,改善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
  ■编者按:  在漫长的革命岁月中,老区人民为全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中的一部分今天依然生活在贫困之中。为了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对老区人民的关怀,改善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老区人民的脱贫致富步伐,从2002年起,财政部设立了“革命老区专项资金”,专项扶持于对中国革命做出较大贡献且财政较为困难的连片革命老区。  近日,记者深入到当年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等革命根据地,对这项“红色资金”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调查采访。从调查采访的结果看,这项资金对亟待发展的老区来说,犹如久旱甘霖,对解决老区人民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老区人民交口称赞。  引来救命水  红色记忆:从1940年1月开始,娄烦成为晋绥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上缴三四百万斤公粮,长年供养着1万多名抗日战士和干部。有6000多娄烦儿女参加了八路军,有记载的抗日烈士446名。在八年抗战中,只有4万多人口的娄烦地区(今娄烦县),被日寇屠杀和牺牲的干部群众竟达1万多人。解放战争时期,娄烦人民组成了1万多人的支前大军,并派出2000多名优秀干部南下和西进,帮助新区建立人民政府。  许多到娄烦走亲访友的人,都会对再普通不过的水留下深深的记忆——主人家锅里烧开的水上面,总是飘着一层乳白色的水泡,澄清后,锅底会积下厚厚的水垢,水到嘴里有一股苦涩的味道。  娄烦是山西省城太原最重要的水源地,汾河水库就坐落在这里。为了保障省城的供水安全,娄烦人做出了很大的牺牲。1958年,几万娄烦人告别了平坦的家园搬迁到山上。省城人的吃水得到了保障,但许多娄烦人的吃水却成了久未破解的难题。村民吃水有的靠肩挑手提,取水距离远,费时费力;有的靠在自家院子里打“压压井”,因此,在许多人家院里形成了“两井一厕”,即吃水井、渗水井(供渗漏生活污水)、厕所共存的现象,吃水井被污染情况严重。据测量,有些人家吃的井水大肠杆菌超标达30倍,硬度超过500mg/L。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当地村民的吃水问题,年,娄烦县利用革命老区专项资金先后实施了娄烦镇集中供水工程、策马村凿井工程、城中村上下水改造工程等一系列饮水解困工程。  娄烦镇集中供水工程于2005年4月动工,10月完工,总投资148万元,其中革命老区专项资金50万元。工程解决了官庄、三元村、城北沿线5000人、100头大牲畜的饮用水问题。  工程的核心——水源井就建在三元村,县水务局在这里建立了集中供水工程管理站。据介绍,工程采用提水倒流方式,在山顶上建了一座高位蓄水池,把水源井里的水抽到蓄水池,然后通过安装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管理水流系统,引水入户,并全部安装了水表,实行计量收费,实现了交费用水、欠费自动断水的管理模式,是全县惟一的自动化管理饮水解困工程。  在半山腰的一孔窑洞里,我们见到了李老汉老两口。李老汉患有气管炎,老伴儿也做过手术,干不了重活儿。分家另过的两个儿子在外跑运输,老人的吃水成了难题。“前年8月份,自来水接进了家里,俺这苦日子终于熬出了头,而且水费也不贵,每吨水2元,两年才花了50元,只相当于以前雇人挑一个月水的工钱。”李老汉嗓音沙哑着说:“人说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井是政府给咱挖的,咱要打心里感谢政府哩!”  县财政局的冯局长告诉记者,去年2006年8月开始的城中村上下水改造工程目前正在铺设管道,这项工程使用革命老区专项资金60万元,供水面积达2.76平方公里。工程竣工后,将使2万人吃上安全水。  三桥“叠罗汉”为民铸坦途  红色记忆 1936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锋队在石楼县辛关渡强渡黄河,拉开了东征的序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当时只有3万多人口的石楼县,就有1600多人参加人民军队,有216名烈士为国捐躯。  走在石楼县城惟一的一条大街上,给人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小和穷。据说,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这条街上仅有的几盏路灯开关还安在县财政局办公室,并由专人掌控。为了节电,每月十五前后不开灯,而靠月亮照明。  上级的支持成为推动石楼发展的主要动力。2003年,他们利用革命老区专项资金195万元,将原来8米宽的街道拓宽为12米;去年,他们又用360万元革命老区专项资金开始建设东征大桥,并形成了“三桥共跨一沟”的独特景象:三座式样不同的桥一座“骑”在另一座上面,像年轮一样呈现出清晰的历史轨迹。  “三桥”中最下面的那座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桥宽4米,桥高12米。中间那座建于70年代,取名“文革桥”。由于桥低面窄,晴天时常拥堵,一下雨,两侧路面的泥水就汇集到桥上,家长不得不穿上高腰雨靴背孩子上下学。  “按照设计,新桥为钢筋混凝土盖板桥,主桥跨度40米,桥宽15米,高25米,建桥费加上拆迁费共需1000多万元。县里决定把360万元老区资金全部用于建桥,但还有600多万元的缺口。”县财政局局长张志栋说。  2006年8月,在县人代会上,县委书记李少杰慷慨陈辞:我们的领导干部可以不坐好车,勒紧裤带也要给孩子们把桥建起来。  经过公开招投标,大桥于2006年10月正式开工。老百姓对新建大桥给予了很大的理解和支持。拆迁户说,需要怎么拆就怎么拆。县中学孩子的家长们说,为了把这座桥建好,这一年,我们走沟里也心甘情愿。  据了解,大桥将在今年国庆前夕全面建成,为石楼人民献上一份厚礼。  农家盼来“及时雨”  红色记忆 1938年2月,八路军115师在县午城伏击日军,歼敌1200余人,成为继平型关大捷后我军又一次重要战斗。1949年,为配合解放晋中和大西北,隰县组织民兵担架团,支援前线。先后共出动35700人次,担架154副,马车159辆,大牲畜9200头,转战5000华里,服军勤工311790个,受到上级嘉奖。  刚到隰县,已经旱了两个多月的天儿竟飘飘洒洒落下雨来。当地干部笑言:你们带来了“及时雨”。我们说,革命老区专项资金才是“及时雨”,我们是来看看“雨”后收获的。  有资料显示,2002年以来,国家拨付给隰县的革命老区专项资金达到780万元。  全长32公里的均庄—岭上公路是2006年隰县用革命老区专项资金支持建设的最主要项目,工程总投资1320万元,其中,革命老区专项资金360万元。  说起这条路来,下李乡副乡长王小辉一肚子苦水:我们这儿主要靠种植业和养殖业为生,由于以前路不好,客商进不来,土豆、玉米卖不出去,农民也不敢多种,一直是小打小闹,人均收入只有1700多元。前年,大坡村几十万斤土豆因下雪运不出去,农民损失很大。2004年7月,松家沟一户村民好不容易从邻近的石楼县说了一门亲,可由于雨后路滑,迎亲车几次陷到泥里。按晋西旧俗,新娘半路不能下轿,否则不吉利,可没办法,新娘子只能哭着走下车。  2006年12月,均庄—岭上公路路基工程刚完工,沿线居民的生活就有了喜人的变化。  45岁的均庄村民温俊旺说,他家的土豆去年大丰收,由于运输方便,年底就全卖完了,价格也不赖。村里人看到打好了路基,就有四五家计划买车跑运输,有一家已经买下了,正在办手续。  黑家山村民韩永平跑来告诉记者,这条路对他儿子有救命之恩。原来,去年末,他3岁的宝贝儿子发高烧引起肺心病,一个多小时就送到了县医院。医生说晚到一小时就危险了。韩永平说,要在以前,从黑家山到县医院至少要两三个小时,儿子恐怕就保不住了。  据了解,这条路将在今年10月份通车,届时将贯通隰县东北部,与209国道、洪永线连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公路网。这里还有1000多亩全国较为珍贵的原始油松林,面积大,树种优良,地理气候独特,是天然的氧吧,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所以,这条路不仅是沿线4000多名村民的致富路,还是旅游路和重要的防火通道。  “路修成了,我们的日子会更好。”村民们七嘴八舌地道出了心里话。  “——这话已经先在我们这里应验了!”习礼村村支书阎云海告诉记者,习礼村坐落在堆金山上,昼夜温差大,种出来的苹果口感好,甜度大,远近闻名。村干部早想通过种水果让村民们摘掉穷帽子,但由于路不好,总是不能如愿。2006年,隰县利用革命老区专项资金再加上自筹款,修建了从209国道到寺坡的通村柏油路,把水果外运的通道彻底打通了。  “柏油路直接修到了果园,来收购苹果的客商多了。去年,每斤苹果的价格比往年增加了一毛,别小看这一毛,这里的苹果产量有700万斤,这样下来就多赚70万多元,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呀。去年果农们户均收入近万元,比2005年提高了两成!” 阎支书说到高兴处,即兴“赋诗”一首:“老区资金就是好,油路铺进村里了,群众苹果增值了,百姓拥护又叫好。”  刻在碑上不如记在心上  红色记忆 战争年代,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平顺工作、战斗过。平顺人民坚定地听党话、跟党走,出兵出粮出干部,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上党战役等大型战役,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巨大牺牲,有1561人载入《英名录》。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了西沟、川底、羊井底等全国农业先进典型和李顺达、申纪兰、郭玉恩、武候梨等全国著名劳模。  “路修通了,好啊,好啊。”日,在以艰苦奋斗而闻名全国的平顺县西沟村,当申纪兰听到后石公路已经全线贯通的消息时,用她一贯朴素真实的话语道出了内心的喜悦。  申纪兰是全国惟一一位一至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年轻时代的她第一次走出大山,前往苏联学习时的交通工具是一头毛驴。50年过去了,这条蜿蜒起伏的毛驴路终于变成了今天平坦光滑的柏油路。  后石公路全长132.6公里,它的建成不仅能将平顺的南山北水旅游资源连为一体,而且能全面改善沿线30多个行政村、6万多人民群众的出行条件,是沿线群众翘首期盼的致富路、开放路。然而,公路需翻悬崖,过深涧,工程浩大而艰巨,所需的资金之大更让这个老区县、贫困县想都不敢想。  360万元革命老区专项资金的及时下达大大增强了平顺县委、县政府彻底改变多年来借路行走的信心和勇气,通过积极向国家相关部门报批、立项,他们争取到了更多的建设资金——5480万元。  为了这条路,数百名施工人员冒严寒、顶烈日、踏冰层、淌涧水,爬峭壁,修栈道,迎难而上,挑战极限;同样是为了这条路,群众不计得失,自发出钱出力,变卖家禽、牲畜,支援工程不停向前推进。  原本按照当地的技术手段和施工环境,这条路大约要两三年才能贯通,可平顺人硬是用5个月就完成了,开创了平顺公路建设史上进度最快的先例,创造了公路建设的20多个“之最”。从此,六大景区连成片、北水南山一线牵,过去走遍全县需借道外县、绕道外省的尴尬历史正式宣告结束。  采访结束时,记者在榔树园村和石门口村的人行小道上,看到三座石碑。石碑上记载着明清年间沿线百姓修筑人行小道的历史,承载着平顺百姓几百年的通途梦;在沸腾的2006年,它们又历史地见证了沿线群众在新公路上致富奔小康的欢悦和欢畅。  而革命老区专项资金在关键时刻大显身手,积极帮助老区人民圆百年梦想的事迹也将永远刻在人们的心碑上。
中国财经报
郭中 马永亮 薛克 范永慧
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Copyright ? 2016 中国财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人民地方武装
&&& 石楼县黄河游击队& 民国25年(1936)2月在转角村成立。开始40多人,后
发展到百余人。由韩涌泉、曹元光负责,保卫新生的红色政权,维护社会治安,协
助红十三军在沿黄河拔据点,拆碉堡,守卫渡口。到5月份,随红军回师陕北。
&&& 石楼县义牒游击队& 民国25年(1936)2月,胡耀邦等带领红军工作组在义
牒成立苏维埃政府,发动群众建立了80多人的区游击队。队长王三武,先在石楼
县境活动,曾参加过本县孟家塌战斗。后调至隰县康城一带配合红军作战,保卫
总部机关。5月份,随红军回师陕北。
&&& 石楼地方武装工作队& 民国25年(1936)11月,中共黄河上段工委决定由韩
涌泉为首,康普仁、高文科、苏二林、黄五牛参加,组成精干的武工队。每人携
带手枪一支,在沿黄河30多个村庄开辟工作,秘密发展党员。民国26年1月,在
二区郭家洼村与县巡缉队激战,韩、康二人壮烈牺牲,其余三人被捕后亦遭杀害。
&&& 石楼县抗日人民武装自卫队& 民国26年(1937)冬建立,并迅速壮大为两个
支队、200多人。总队长先后为谭殿成、白尚明,指导员侯毅,副总队长白尚明、
薛方山。一支队长薛方山兼,指导员先后为肖力(女)、郑怀弟;二支队长王林云,
指导员先后为邓崇益、余庶琪。民国28年12月晋西事变,为保护地方干部转移
做出重要贡献,王林云壮烈牺牲。事变后,编入了政卫旅。
&&& 石楼县下庄河游击队& 民国29年(1940)2月,由共产党员曹廷明、辛步亮、
辛鼎业、李春生、薛进其等18人组成,隐蔽在下庄河一山洞(后命名为列宁洞)
中,坚持地下斗争。同年4月决定分批打入晋军五十一团二营六连当兵,待机暴
动。不久,被敌人发现,于同年九月,曹廷明、辛步亮带领14名队员携带枪支弹
药,安全撤出,同汾西游击大队会合。其余四人当时不在,随后也安全转移。
&&& 石永游击支队& 民国33年(1944)夏,由中共河防工委组建。支队长郝守端,
副支队长霍云山。主要在二区一带活动,多次袭击村公所,镇压村主委,开仓济
民。民国35年春,编入石永大中心县游击队。
&&& 五县工委游击队& 民国34年(1945)3月,由五县(石楼、中阳、隰县、永
和、大宁)工委(亦称河东工委)组建。负责人徐登甲、曹廷明。在中阳县寺上
村、石楼县德义河一带打击敌人。同年5月撤销。
永楼游击支队& 民国34年(1945)5月,由中共河防工委组建。支队长张明
科。队员80多人。主要活动在二区沿黄河一带,民国35年春,编入石永大中心
县游击队。
&&& 中石游击支队& 民国34年(1945)年6月,由中共五县工委曹廷明、晋友荣
等组建。支队长梁大鳌,指导员王克山。主要活动在中阳、石楼交界一带。民国
35年春,编入石永大中心县游击队。
&&& 石楼独立营& 民国34年(1945)6月,由中石游击支队和石楼县一、二、三
区的游击小队组成吕梁军分区石楼独立营。由副营长邵云指挥,三个连,500人。
民国36年调离石楼,编入晋绥军区七旅五十三团二营。
&&& 石永大中心县游击队&石楼县游击大队& 民国35年(1946)3月,由中石、石
永、永楼三个游击支队合编为石(楼)永(和)大(宁)中心县游击队。司令员
慕生忠,政委先后为杨毅、郝守质,支队长有白炳忻、张鹏辉。同年11月,除原
永楼支队编入永和县游击大队外,均整编为石楼县游击大队。县委书记郝守质兼
政委,县长曹廷明兼大队长,副大队长梁大鳌,战士500人。次年一月整编为晋
绥九分区五十五团独立营,调离石楼,参加全国解放战争。
&&& 石楼县保卫队&保安队&公安队& 民国35年(1 946)9月县人民政府建立后,
组建了保卫队,初有队员15人,后增加到80人。队长先后为余鸿章、孙登龙。民
国36年队员缩减为32人,队长王文财。民国37年1月,成立石楼县保安队,隶
属隰县九分区,队长冯如珍,下设四个班,队员50人。任务是警卫县委、县政府,
维护社会治安。民国38年3月撤销,少数人员编入九分区保卫营,多数人同保卫
队合并,组成石楼县公安队。队长王文财,副队长刘长启,队员50人,分为四个
班。1953年5月,除留一个班值勤外,全部调临汾公安处军训。同年12月整编,
留9人编入临汾公安团,其余转业。留县的公安班,改为石楼县人民警察,看管
犯人,保卫监狱。1958年l 0月并入吕梁县公安队。
&&& 石楼县中队&武警中队& 1959年10月,设石楼县中队,任务是维护治安、侦
破案件、看守监所。1976年1月,县中队纳入县人武部序列。1982年改称为中国
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石楼中队,设队长、指导员。
&&& 石楼县人民武装部前身系民国34年(1945)建立的县人民武装委员会,于
1951年10月改编为县人民武装部。列入人民解放军序列。它既是国家军事系统在
地方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武装系统的组成部分。任务是征集兵员,组织训练民
兵。1954年7月,设县兵役局,同人武部一套人马、两个牌子,合署办公。1958
年10月,随着并县人武部、兵役局撤销;1959年l 0月恢复石楼县,人武部随之
恢复。至1985年,县人武部下设办公室、军事科、武器库和14个乡镇人武部。404 提示信息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解放战争时期德庆的英雄人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解放战争时期,德庆的武装斗争得到了中共粤桂湘边区工委和主力部队的大力援助,有力地推动了党的建设和武装斗争。在恶劣的环境中,德庆的党组织带领全县人民斗土豪打劣绅,消灭了在德庆的反动派和地方反动组织, 解放了德庆。
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
解放战争时期,的武装斗争得到了中共粤桂湘边区工委和主力部队的大力援助,有力地推动了党的建设和武装斗争。在恶劣的环境中,的党组织带领全县人民斗土豪打劣绅,消灭了在的反动派和地方反动组织, 解放了。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们无私无畏,视死如归,一往无前。有的决然放弃家庭的优厚生活,甘愿赴汤蹈火;有的为顾全大局,毅然将自己亲生儿舍弃;有的尽管一家多位亲人被杀害也誓不屈服。他们的光辉事迹,永远受人民传颂。为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的英雄人物无数,现仅将其中有事迹材料的9位英雄人物作介绍。
另外,陈大良、徐儒华两位英雄人物是解放后县第一任书记和县长,分别在县委书记、县长栏中收录。
&&农民协会西江办事处特派员
高誉雄(熊,),县新楼区白沙坑人,共产党党员。
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时期,高誉雄按共产党组织规定以个人名义参加国民党。民国15年(1926)5月,时任省农民协会西江办事处特派员的高誉雄,奉国民党省党部委派,兼任县党部筹备员,并被指定负责全县农民组织工作。高誉雄到后,除了指派由西江宣传养成所学成归来的学员分头落乡外,还亲自深入高良、马圩、莫村等地做宣传发动农民组织农会工作,主持制定《高良农会章程》。高良农民自卫军连成立前后,高誉雄亲自主讲《革命与农民》等课程。根据中共中央在农民运动中发展党员的指示,6月下旬,吸收刘翰平、孔炎亭、梁义安、谢祝三等4人加入共产党,成立最早的共产党支部。全县农民运动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迅速蓬勃兴起。
民国16年(日,县长黄秉勋秉承其上级意旨清党清乡,镇压农民运动。是日下午3时,高誉雄在莫村不幸被捕,受尽酷刑拷打,坚贞不屈,于9月1日(农历八月初六),在肇庆城郊北较场被杀害。
&&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司令员兼政委
梁嘉,1912年10月出生,开平人,中山大学学历。1932年参加革命活动,1935年参加中共领导的青年同盟,1936年加入共产党,1937年后,历任中共广州市委青年部长、中共省青委副书记、中共西江特委组织部部长、中共南路特委书记、中共粤中特委书记、中共珠江三角洲特委书记、珠江纵队政委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粤桂湘边区工委书记、粤桂湘边纵队司令员兼政委。解放后,先后任中共西江地委书记、粤中区党委副书记、省文教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广州市委书记、中南局组织部副部长、广州中医学院革委会主任、党委书记、省厅厅长、省科委副主任、中科院广州分院及省科学院院长、党委书记。1986年离休。
抗日战争时期,梁嘉任西江特委组织部长时,曾多次来开展地下工作。抗战时期曾在举办两期党员学习班。在每期党员学习班上作报告,并把西江特委机关迁来德城。在解放战争时期,梁嘉转战于粤桂湘边区。根据区党委的指示精神,分别在绥江下游和四雍、英清边大夫田等多次召开重要会议,其中&四月会议&认真贯彻传达分局&二月会议&精神,结合边区实际,向西向北发展,冲出老区。在战略上重新进行划分和调整。在编制上成立两个支队一个独立团。在人力安排上,抽调主力,从三个不同的战略方向冲出老区。梁嘉还提出了&扬帜五岭,饮马西江&和&坚持老区,发展新区&的战略部署,挺进粤湘边,组织&二&二八&武装起义,开展反&清剿&,拓展东西两翼,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绥贺支队
司令员兼第二团团长
陈胜,1920年8月出生,顺德人,初中学历,1944年参加革命,先后任珠江纵队二支队顺德大队大队长,人民解放军广德怀抗暴义勇总队副总队长,粤桂湘边纵队绥贺支队司令员兼二团团长,解放后先后任中共西江地委委员、顺德县副县长、县长、县委书记、佛山专员公署监督处处长、监委副书记、地委纪委副书记。1983年离休。
解放战争中后期,陈胜任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绥贺支队司令期间,战斗在、、等地。陈胜有勇有谋,善于掌握和分析敌、我、友三者情况。陈胜谙用&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兵法。1949年4月,中共粤桂湘边区工委书记梁嘉指示,绥贺支队要尽快派员过西江南岸与粤中部队联系,共同商定联合控制西江中游的行动方案。绥江地委接到命令后,决定派支队司令员陈胜过江。陈胜从高良黄石降司令部出发,一路上走山绕道到达马圩河口青榕村,与人民解放军西江护航大队大队长刘伟生即匡吉会面后,由匡吉安排船只与渡工,送陈胜到西江南岸。当船划到江中心时,被敌人发现并开枪扫射。幸好船工全力划摇,陈胜卧藏船仓才免于一难。陈胜经南江口的响水村沿山间小路到云浮,找到了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四支队三团团长兼政委麦长龙。派人带陈胜抄山路到罗定县罗城找到粤中纵队四支队司令员李镇静和政委唐章、司令员吴桐等领导。双方研究制定控制西江的战斗方案。实现了西江两岸军民共同协作,有力地控制西江,握住西江交通大动脉。
&&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绥贺支队政委
叶向荣,1916年出生,省中山市人,中专学历,中共党员。1936年参加革命,先后任中共中山县委委员、中山县青委书记、抗日先锋队中山县总队特派员、抗日民主政权中山县行政督导处主任;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独立第三大队政委、西挺大队政委,广德怀人民抗暴义勇总队总队长、政委,中共绥江地委书记,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绥贺支队政委。解放后历任中共西江地委副书记,西江行署副专员,省交通厅厅长,省经委副主任,省顾问委员会委员,1988年12月离休。
1946年全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抗日部队在西江留下200余人由叶向荣、林锋等人率领在西江北岸坚持斗争。日,叶向荣和吴腾芳等率部队主力挺进,支援人民武装起义与地下党组织,一起发动&二&二八&武装起义,捣毁了国民党旺埠、罗阳、高良3个反动据点。歼敌60余人,缴获机枪3挺、长短枪70余枝,取得武装起义胜利。1948年4月中旬,叶向荣、陈胜等率绥贺支队二团100余人从诗洞六龙坑转回高良三河,建立民主乡政权,巩固游击根据地,并在旺埠各地开展武装宣传活动。组织民兵,动员农民青年参军。后来匡吉等率队拓展到青榕一带西江边,建立西江税站及重要交通站,并与南岸兄弟部队配合控制西江大段交通线。部队不断发展壮大,活动地区扩展到封川、开建地区,两广敌人十分恐慌。1948年5月,国民党集中桂东粤西10多县的兵力共1700多人分三路围剿绥贺支队各团。绥贺支队二团的部分后勤人员及家属被困在古兴坑山上7天7夜,小孩不时发出哭声。为顾全大局不暴露目标,家长含泪忍痛将随部队转移的3个小孩勒死,其中就有叶向荣2岁的儿子1个。1949年1月,绥贺支队司令员陈胜、政委叶向荣率部发动凤村战斗,活捉国民党三乡联防队队长罗剑波及部下50多人,缴获武器弹药一大批,彻底挫败国民党186师和严博球的围剿,为进军县城,解放奠定了基础。
日,陈胜、叶向荣率部进军县城,宣告解放。
&&中共地下党负责人
陈家志,省东莞市虎门人,1915年12月出生,初中学历,1938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共产党。1939年调云浮任中共都骑支部副书记,1945年任郁南桂圩抗日中队指导员兼中共中队支部书记,1946年任中共郁南桂圩区委组织部长,1947年任中共地下党负责人。1948年4月任罗、云、阳、郁四县边区区委书记,郁南县委组织部部长。解放后历任中共西江地委机关干部训练班副主任、中共粤中区委干部训练班科长、粤中行政干部学校党委副书记、中共粤中区审干办科长、中共佛山地委统战部副部长。1983年6月离休。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国民党派64军131师392团驻,设立联乡办事处和乡、保、甲制度,加紧搜捕共产党员。中共区委派出武装人员200多人在西江坚持斗争。1947年初,上级党组织派陈家志来任党的总负责人,领导开展武装斗争。1947年夏,陈家志在旺埠村召开全体党员会议,决定尽快取得叶向荣及其部队的支持。1947年秋,陈家志几经周折,&四进六龙坑&,找到叶向荣部队。向部队首长汇报了武装起义的准备情况。陈家志回后,传达了首长的指示,并认真做好有关起义前的工作。日,陈家志再次到怀南向叶向荣请示起义时间。2月28日,叶向荣、胡汉生率部队主力挺进,支援武装起义,里应外合,保证了&二&二八&武装起义的一举成功。
&&人民解放军绥贺支队二团团长
刘超明,男,中共党员,初中学历,省佛山市人。1948年2月参加革命,任广德怀人民抗暴义勇总队区队副区队长,1948年4月任人民解放军绥贺支队二团副团长,1948年6月任人民解放军绥贺支队二团团长,1949年11月任中共县县委委员、县公安局局长,1951年4月调省博罗县人民武装部工作。
日&二&二八&武装起义成功后,刘超明率100人袭击象牙山的地方恶霸,在河口、青榕一带发动群众,组织民兵,开展反&三征&斗争,严厉打击顽固匪首。为拔掉六都警察所和&云城锡矿公司&两颗&钉子&,刘超明率领小分队和西江护航大队精干人员横渡西江,兵分两路,一路夜袭警察所,另一路包围锡矿公司。战斗速战速决,歼敌20余人。为挺进凤村九龙盆地,刘超明率领小分队30余人,从高良金板塱连夜冒雾向凤村九龙匝村进发,途中遇敌包抄,刘超明命令两名战士冲出包围圈,然后鸣枪,声东击西,引走敌人,保住了部队主力,成功发动攻打垌坑坪战斗。在挥师九龙的过程中,刘超明运用转化地方绅士、宽大俘虏、出奇制胜的战术,经过严密侦察,日凌晨,一举攻下凤象乡公所,俘获守敌50余人,毙敌1人,缴获机枪3挺,长短枪40多支,弹药一批。凤村大捷,为夺取全县解放奠定了基础。
&&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绥贺支队二团连长
匡吉,曾用名周智明、周匡吉,广西东兰县人,1928年1月出生,达德学院大学毕业,1947年12月参加人民解放军,历任战士、教员、连长;建国后历任县一区区长、区委书记,三区区委书记,县公安局长,西江地区公安处处长,肇庆市委书记,云浮硫铁矿总指挥、矿长、党委书记,省副省长、政协副主席,2004年11月离休。
1948年7月中旬,绥贺支队在陈裔村召开干部会议,决定以三河游击区为根据地,向凤村的九龙、西江边开拓游击新区。1948年10月,绥贺支队第二团政委陈大良率匡吉、李昌、徐镜泉等武工队员,深入到马圩诰赠、河口开展活动。1949年初,绥贺支队在马圩河口的青榕创建了西江税站,匡吉任站长。国民党当局对西江青榕税站大为震惊,调集重兵围剿税站。国民党县长严博球大肆搜捕税站人员,并放火焚烧大河村。匡吉带领税站人员和民兵扑灭大火,帮助群众修建被烧房屋。日,国民党县长召开会议,制订围攻游击区的作战方案,12月14日,国民党第三清剿区司令部电令自卫总队长刘富南,对高良三河进行清剿。刘富南的行动计划,被谢道源获悉,及时将情报转知匡吉后报告绥贺支队二团总部。部队立即召开干部会议,商讨对策,决定留下武工队在三河坚持斗争,大部队跳出包围圈,伺机消灭敌人。由于部队提前获知情报,做好准备,避免了敌人的围剿。部队不断发展壮大,游击根据地也日益扩大。解放后,匡吉直接参加的接收和镇反等工作。任土改队、区党委、政府、县公安局等主要领导。为作出了贡献。
&&在白色恐怖环境中进行斗争的忠诚共产党员
谢道源(),男,县德城镇人,自幼好学。1930年夏念完高中后即到天主教会主办的圣约瑟神学院读书,期间,开始秘密接触马列主义书刊,向往革命。1935年秋,因阅读进步书刊而被学校开除。后入岭南画派大师高剑父的春睡画院学画,一年后返西江从事工作。1940年10月在罗定泗沦的金陵中学任教时,由徐儒华介绍、李文麟(李超)批准,参加共产党。1944年1月,谢受党的派遣,返担任樵云中学校长。利用校长职权,安排徐儒华、梁彤辉、李育才等几个党员来校任教,使该校成为共产党的据点。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革命斗争的险恶形势,谢建议把党组织的特委联络站设在任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的谢的岳丈家中,减少政府特工人员的怀疑,确保了安全接待西江特委领导同志的顺利进行。1946年,在党的指派下,他被选为县参议会参议员,并打入地方豪绅势力严博球派内部,从中了解情况,收集顽固派的情报。日,武装起义后,国民党政府对革命根据地实行大围剿。谢不顾危险,把联络站设在家中,自己担任情报员,及时将情报传送到三河根据地。日,他得知县长华文治组织640多人团队,计划于21日扫荡根据地的消息后,及时将情报转知绥贺支队总部。粉碎了华文治的扫荡阴谋。1949年夏,国民党政府陆军186师和地方民团拟订了几次围剿计划,谢及时将情报送出去,从而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他们的围剿。
解放后,谢先后任县文教科科长、法院副院长。1953年,因极左路线,被遣送回家。1982年5月,谢的错案得到平反。同年8月,谢因病去世。
&&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绥贺支队二团政治工作队员
贝朝准(),参加革命后化名麦穗,广西昭平县拱桥乡客塘沙洲坪人。为人有正义感,追求进步,聪敏好学,体魄健壮,酷爱运动。民国32年(1943)高中毕业后,先后在广西平乐、贺县、昭平等县中、小学任教师。
民国34年(1945)春,在昭平县黄姚中学任教期间,得到该校秘密的中共党支部的培养,思想觉悟迅速提高,积极参加党领导下的各项活动,曾不顾个人和家庭安危,将一些同志隐藏在自己家中从事革命活动。每次回家都带一些进步书刊回去给家人及附近一些进步的男女青年阅读学习,因此他的家也成了中共党员和进步师生群众经常聚会活动的场所。在共产党和贝朝准的不懈和影响下,他的兄妹和附近一大批青年男女都先后参加了当地的革命斗争和投奔客塘武装工作队,成为黄姚地区武装斗争的一支骨干力量。民国36年夏秋间,贝朝准毅然辞去教职,参加了活动于粤桂边区的共产党部队,民国37年转绥贺支队第二团,并被派为该团的政治工作队员。10月,贝朝准参加了共产党。在、封川边界的两年游击战争中,贝朝准除了做好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外,还常常和战士们一道参加各次大小战斗。
民国38年4月,二团奉命攻打播植乡公所,在进军途中与民国县政府保安大队发生遭遇战,贝朝准在激烈的战斗中不幸中弹,为的解放事业光荣捐躯。
标签:,解放战争,德庆,英雄人物
推荐文章RECOMMEND
热门文章HOT NEWS
1949年10月,德庆解放后即成立中共德庆县委员会,接着成立德庆县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石楼县政府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