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秀才 举人 贡生 进士,贡生,庠生相当于现代社会的什么学历

地方志邮箱:
省情资料库
山东地方史
山东各地地情网站:
山东地方史
志鉴论坛当前位置:
知县修志重人选
&&& 古人云:“修史之难,莫过于志。”史修县志皆为朝廷诏令,对此皇旨浩荡彰政工程,历代知县无不卑躬奉令修纂。福山,明至民国,志凡四修,有明万历《福山县志》,清康熙、乾隆《福山县志》,民国《福山县志稿》,共计46卷,106万字。知县修志颇重修志人员选录。研览福山旧志,概其特点有:&&& 重学识--举人、进士多。学识泛指学术上的知识和修养,具体含义为二:一是指学历,受过什么教育,获取什么及第,时即进士、举人、贡生、庠生;二是指有广博文化知识和文字表达能力,用章学诚的话说,就是“识足以断凡例,明足以决去取”。福山历任知县,在选录修志人员时,尤重学识。其四部旧福山县志,共延聘39人,其中进士、举人各9人,占总人数的46%;贡生12人,占总人数的30%;庠生9人,占总人数的23%。其康熙县志,10名编纂人中,有4名进士、3名举人,占总人数的70%。进士、户部尚书王骘佐其纂修,承编山川地理,所纂县志“事无不举,举无不核,核无不详,务求可信,以备采览”。全志计12卷、16门、91目,4册、15万字,较明万历志,卷、门、册增37%,字数增2.5倍,是福山“颇具影响之信典”。&&& 重身份--县官、府官多。身份指自身所处之地位,它是权力的象征,资格的体现。在封建社会里其含义为:官职;德行。在修志中,为官者有两大优势:一是凡官者皆读过书,有学问;二是凡官者都执过政,有实践。从福山旧志看,知县对修志人选,特重身份。在四部县志选录的39人中,尚书1人,占总人数的2.6%;御史、道台、郎中3人,占总人数的7.7%;知府4人,占总人数的10%;知县11人,占总人数的28%;教谕等20人,占总人数的51%。其中,纂修4人,皆为府、县官;佐修9人,县官以上6人,占67%。乾隆志,13名编纂者中,有知府2人,占总数的15%;知县7人,占总数的53.8%;训导等4人,占总数的30%。该志“体例完备,资料翔实”,计8册、25万字,较康熙志,册增1倍,字增60%,“是福山诸志中的中坚”。&&& 重管理--宜人、善任多。知县修志并非易事,虽有明颁《纂修志书凡例》和清令县统一设志局廷文,但难就难在修志人员管理上。就福山来说,延聘人员多为致仕归里官员,在任时啥事都有人侍候,卸任修志无职无权侍候人,反差极大,心难平衡。再则出身书香门第,耆硕名儒,文人相轻,自古已然。为克其难,历任知县,煞费苦心,知难而进。明万历《福山县志》纂修郭如核,选贡,官至河南温县知县,文采有佳,卸任归里,(其父郭宗皋明隆庆年曾任南京兵部尚书)宰福知事宋大奎,在修志组局时,以其郭氏豪门望族郭如核为主,配其侄郭尔池(举人、运同)、郭尔郊(岁贡、训导)为佐,开局“集庠生数辈相与,据摭前闻,搜罗往牒,兼询故老,参之见闻所及者,两阅月而纂集成帙”。是为福山历史首部县志。康熙和民国志,其措施与万历志大同小异。清乾隆《福山县志》纂修萧,进士,知县,官至甘肃高台县知县,职有政声,钟情方志。其祖萧文蔚,举人,官江南知县,曾修《桃源县志》。致仕归里,年时古稀。何乐善莅知福山,“为修邑乘,延公秉笔”,三顾萧门,以情相见,应允答。善自任督修,配延佐修、采访、校阅12人。“秉董孤之笔,……一字一句,必亲加检点。其是非去取,则折衷邑侯。内不避亲,外不避怨,尤不任己志,志成未梓而殁,知县为其作传,并入乡贤”。王骐,贡生,交际广,有活力,聘录县志采访后,为县志采集极多资料。何知县为其题赠“乡进士”匾额(1×1.45米),以资鼓励,其后人以此为荣,今仍悬存完好。&&&&&&&&&&&&&&&&&&&&&&&&&&&&&&&&&&&&&&&&&&&&&&&&&&&&&&&&&&&&&&&&&&&&&&&&& &(作者单位:福山区史志办公室)
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
电话:(48
山东省情网
电话:(71
用户访问量
山东史志微信古代科举制度――状元、进士、举人、贡生小识;近年,修志、编谱成为乡镇村族中的一盛事;状元;状元,科举制度,指文科、武科殿试第一名,始见于唐;进士;进士,科举制度;二、三甲可考庶吉士、给事中、主事、中书、行人、太;举人;举人,选举制度;贡生;贡生,明清入府、州、县学就读者称生员,经考选升入;岁贡,明清科举中贡士之称谓,属贡生之一种;恩贡,明清贡监之一;拔贡,选
古代科举制度――状元、进士、举人、贡生小识
近年,修志、编谱成为乡镇村族中的一盛事。在编写的过程中,有些人碰到古代科举制度中的状元、进士、举人、贡生等出身不甚明嘹,而出现了一些小纰漏,如把“明经进士”视为“进士”等。这里借助《中国历代官制大词典》等工具书中查阅抄录出来做为答案。现将有关状元、进士、举人、贡生的资料归纳成篇,提供给同行和读者,以兹参考。
状元,科举制度,指文科、武科殿试第一名,始见于唐。初因应礼部试得中放榜,故称第一名为状头(元)。宋朝定制。太祖开宝八年(975)殿试,重定礼部合格举人名次,正式用以称得第一名者。后历朝沿用,亦称殿。明清文状元赐进士及第,授修撰。武状元之制以崇祯四年(1631)取录王来聘始,授副总兵;清授一等侍卫。
进士,科举制度。周始定为取士之去,取士可以进而士之意。《礼记.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日进士。”郑玄注:“进士,可以授爵禄也。”隋炀帝时始定为科目之名,亦用以称由此科目而取录者。唐朝试诗、赋及时务第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第,甲第从九品上,乙第从九品下。众科之中,此科尤贵。唐宋,凡应此科考试举人皆称进士,已登第则自称“前进士”。辽、金元时,士人经地方考试选拔后,赴京会考,经礼部试取录后,再由皇帝殿试以定名次。一甲授官六品,二甲正七品,三甲正八品。辽前朝无契丹人试进士之制,后渐有应试登第者。金朝则专设女直进士科。元朝以蒙古、色目人为右傍,其试题较汉人、南人的左榜为易。会试落第则称乡贡进士。明清沿前制,举人需经殿试取录后方称进士,否则只称会试中式举人。进士多入为翰林官。一甲第一名为状元。授修撰,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授编修。
二、三甲可考庶吉士、给事中、主事、中书、行人、太常博士、国子博士,或授地方府推官,州、县等官。
举人,选举制度。其称始见于汉,因由各地官吏荐举,故名。后俗称举人。专指科举制度中应贡举考试的各科士人。隋唐时为进士科由官府特别是州、县、馆、监送往尚书省参加礼部或吏部考试者。宋朝举人登科即授官,应试不合格允许继续应举。未获士生,亦可免除丁役、身丁钱米:曾赴礼部试者,犯徒以下公罪和杖以下私罪,许赎。明清专指乡试取录者,有新中式、下第、坐监、署教和正榜、副榜之分。可于次年进京会试,亦可直接为官。
贡生,明清入府、州、县学就读者称生员,经考选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者称贡生。明清贡生名目不同;明朝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清朝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均为正途出身。另有以捐纳获贡生者称例贡。
岁贡,明清科举中贡士之称谓,属贡生之一种。即每年由各府、州、县学贡入国子监读书的生员。明洪武十六年(1383)奏准,天下府、州、县学自明年始,岁贡生员一人。二十五年,定府学岁贡二入,州学二岁三人,县学岁一人。又名常贡。清沿明制。然看至学致考准授官,而愿入监肆业者鲜。因甜食壤年深者挨次升贡,又称挨贡。
恩贡,明清贡监之一。指科举制度中,凡遇国家庆典或登极诏书,依例将府、州、县学生员之当贡者,贡入国子监之制。其为常例外之加贡,亦视为正途出身。
拔贡,选举名目。明朝泛指增拔贡生之制。清初定为五贡之一,每六年一次,乾隆七年(1742)改十二年一举。每次选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人,由各学政经考选保送入京,经朝考合格者,分别派充京官、知县或教职。
副贡,清朝五贡之一。乡试中列入副榜之生员准做贡监。康熙元年(1662)曾停贡,十一年仍开贡例。
纳贡,明朝贡生之一种。凡生员捐纳钱财进入国子监读书者称纳贡,由普通身份捐赀入监者称例监。
优贡,清朝五贡之一。即贡入国子监生员之一种,亦称“优生”。初分贡、监名色,廪生、增生准做优贡,附生准做优监。乾隆()中定,每三年由各省学政考选,大省
五、六名,中省三、四名,小省一、二名,到部朝考。然无录用条例,故被选者多不赴京。同治()中始定,优贡经廷试,列一、二等者用知县或教职,三等用训导。亦属正途出身。
明经,选举制度。意为通晓经学。始见于汉,自武帝尊崇儒术后,颇盛。后虽不行,但渐成为明清学校贡生的俗称。因而贡生有“明经进士”这称。
生员长久不能中举,便逐步由附生升增生,由增生升廪生
(每 12年考选
贡(无定期)、副贡(每
系贡举到国子监成为太学生。实际贡生并不入监读书,不过取得太学生的资格,一方面可以直接参加乡试,一方面可以通过
庠生:科举时代称府州县学的生员。
廪lǐn生:即“廪膳生员”,明、清两代称由府、州、县按时发给银子和补助生活的生员。贡生:明、清时由府、州、县学推荐到京师国子监学习的人。
国子监:清代在京师设立的国学称国子监,亦称太学,其监内肄业的学生统称国子监生,实际上分为贡生与(狭义的)监生两类。贡生有五种
①岁贡。岁贡生由各府、州、县学食饩十年后的廪生按资历深浅挨次升贡,其名额视各府州县学之大小而不等,或一年、二年一名,或三年、四年、五年乃至十年一名。
②恩贡。遇有国家庆典或登基颁布恩诏之年,
前列者充当岁贡。
③拔贡。拔贡由各省学政对各学生员进行专门考试,选其优者充之
12年进行一次。每届考试之年,由生员向自己所在的府、州、县学报名,经各学学官审查后申送本省学政参加考试。录取名额一般为每府学二名,每州、县学一名。
④优贡。优贡亦由各省学政考取,每三年一次,每省不过数人。
⑤副贡。清代乡试各省按正式录取
以经礼部铨选做官,也可经考试入国子监读书(副贡不须考选)
和监生捐赀取得。
举人:清代乡试中额各省多寡不一,依文风之高下、人口之多寡、丁赋之轻重而定。
余名。乡试正榜取中者称
桂花盛开,所以也称桂花榜。第一名称
余称文魁,均由国家颁给
科举人第二年即可赴京参加礼部会试
1次)、岁贡(每年选3 举人,此外每正榜五名取副榜一名,亦称副贡。放榜之期在九月,因时值秋季,20两牌坊银和顶戴衣帽匾额。匾额悬挂住宅大门之上,门前可以树立牌坊。新 1次,按在学时间依次选补)、恩贡(无定期)、优1次,由乡试取得副榜的生员中选送)。顾名思义,贡生&诠选&出任官职,主要是担任地方学校的教官。 :
以本年当出岁贡廪生出贡,名额的五分之一录取副榜,称副贡。以上五贡人员为正途出身,可解元,第二名称;会试一科或三科不中,也可以经过吏部的
。除以上亚元,第三、四、五名称2 ,由廪生选贡生。贡生分拔贡称恩贡;五贡”之外还有所谓例贡,由生员“拣选 1200年举选
次年再以各学廪生排在最 选拔最初无定期,乾隆七年后定为每举人“ 如乾隆年间共取经魁,第六名称亚魁,其”或“大挑”就任低级官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高等教育、生活休闲娱乐、外语学习资料、专业论文、中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古代科举制度――状元、进士、举人、贡生小识14等内容。 
 古代进士、举人名录 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会试取中后称贡生,第一名俗称为 会元。 殿试是...第一甲录取三名, 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  贡生 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贡生有几种,蒲松龄是“...一甲称为“进士及第”, 只有三名, 就是状元、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小辞典 20页 1下载券©2015 Baidu...  (贡生)(进士) 第一名称会元 (各省举人参加) 状元 榜眼 探花 \进士及第 \ ...举人 第一名叫解元 首先概括一下科举制度 正文: 首先概括一下科举制度的概念。...  秀才,举人,进士,(解元,会元,状元)秀才是古代中国...状元。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清代举人、贡生和监生入... 9页 免费 ©2017 Baidu...  进士:殿试( ) A.状元:榜眼B.贡生:会试C.秀才:会元D.举人:监生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 此题考查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时不同层次考试和...  进士:殿试( ) A.状元:榜眼B.贡生:会试C.秀才:会元D.举人:监生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 此题考查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时不同层次考试和...  古代科举考试详解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古代...在这一级别考试中过关的人就叫举人, 在八月,由省...所说的进士,他们只是 贡生 要想当进士,你还要再过...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小辞典_文学研究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科举的名词解释小常识中国...【正途】科举时代,由举人、进士出身,与由恩、拔、副、岁、优贡生、恩、优、...  古代科举制度基本常识
作者: 编辑: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 ,第一名称“状元” ,第...三年考试一次,乡试取中的称举人,已经具备了做官的...古时的秀才,举人,进士,状元摆到当今社会应是什么地位? - 知乎32被浏览37066分享邀请回答292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4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更多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贡生 监生 秀才 举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