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ould you pleasee 不仅是一个软件产品02还是一种同业合作创新模式

金融租赁行业交流会暨Cplease系统发布会今天在津召开_凤凰资讯
金融租赁行业交流会暨Cplease系统发布会今天在津召开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央广网天津6月7日消息(记者贾立梁)金融租赁行业信息科技交流暨Cplease系统发布会今天在天津于家堡金融区召开。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金融局与工银租赁签署了系统推广合作协议,工银租赁与华运金租、汇通金租、宜信致诚等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原标题:租赁行业交流会暨Cplease系统发布会今天在津召开央广网天津6月7日消息(记者贾立梁)金融租赁行业信息科技交流暨Cplease系统发布会今天在天津于家堡金融区召开。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金融局与工银租赁签署了系统推广合作协议,工银租赁与华运金租、汇通金租、宜信致诚等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目前,天津全市已开业的7家金融租赁公司中有3家落户中心商务区,分别是中国金融租赁、邦银金融和中信金融租赁,全市占比超过40%。作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中心商务区去年11月正式组建了国内首家专门以金融租赁为服务对象的产业促进机构——天津自贸区金融租赁促进中心。此外,中国金融租赁协会也即将成立落户。本次会议上,工银租赁副总裁黎丽随后发布了Cplease租赁业务管理系统,并基于该平台推出了Cplease+同业合作模式。据了解,此次会议由中心商务区管委会联合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共同举办,全国共42家金融租赁公司应邀参加了会议。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1386854
播放数:440019
播放数:1810735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国防科技工业开放式创新科研模式研究——基于军民融合视角.pdf 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8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第30卷 第2期
科 技 进 步 与 对 策
Vb1.3ONO.O2
Science&TechnologyProgressandPolicy
国防科技工业开放式创新科研模式研究
基于军民融合视角
(1.上海财经大学 财经研 究所 ,上海 .海军装备研究院,上海 200235)
摘 要:军民融合式发展使 国防科技工业创新模式从 “封 闭”走向 “开放”,推动 了国防科技研发模 式的变
革 ,促进 了以策略联盟、技 术转让、委托外包为主要形式的军民融合式科研体 系的形成。国防科技工业应
不断提升核心技术领域的 自主创新能力,通过采取科学有效的科研模 式,增强协调和吸收外部技术的能
力;积极向创新设计师和总体协调员的方向转换角色,不断提 高对其它专业性和经验性企业的系统集成能
力,缩减成本 、降低风险、提 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在不同的价值链上实现 可持续发展 。
关键词 :军民融合 ;国防科技工业;开放式创新 ;科研模式
DOI:10.6049/kjjbydc.
中图分类号:E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2—06
自2003年 HenryChesbrough 提出开放式创新 以
不能满足武器装备发展的 自身需求和军 民融合式发展
来 ,开放式创新 已经成为提高科研效率和 降低科研成
的实际要求 。因此 ,应该突破 国防科技工业不能采用
本的一种主流方式 ,它可 以从根本上改变创新模式 ,
开放式创新的传统观念 。国防科技工业开放式创新是
协助培育更深层 的核心技术能力 ,实现低价高效的技
一 种反应迅速且具有成本效益 的创新模式 ,能够 以较
术与经济增长模式变迁 。究其实质 ,开放式创新是利
短 的科研周期最大限度提高现有技术性能指标 ,也能
用组织内外互补 的创新资源 ,在创新链 的各个阶段与
够将 内部科研与外部创新综合集成 ,以较低 的成本把
多种合作伙伴进行多角度动态合作 的创新模式 ,是
陌生技术融人现有产 品。从军 民融合发展 的角度 出
一 种以较少的科研投入和较低 的成本获得较高创新产
发 ,国防科技工业应顺应开放式创新 的发展潮流 ,以发
出的 “创新范式转型”_4【],在创新 内涵上没有根本 的改
展核心技术领域 的 自主创新能力为 目标和主线 ,采用
变 ,而是在创新外延和方式上形成突破 ,是在科技创新
科学有效的科研模式 ,增强协调和吸收外部技术 的能
不断加快的形势下解决 内部资源不足 的必然选择 。随
力 ;同时,积极转换角色 ,逐渐成为武器装备 的创新设
着 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的不断推进 ,国防科技工业 已逐
计师 ,并扮演总体协调员的角色 ,能不断提高对其它专
步朝着专业化 、组合化 、外包化和 网络化 的方 向发展 ;
业性和经验性企业 的系统集成水平 ,具备不断重组技
而军民融合式发展为国防科技发展提供了更为丰富的
术结构和资源 的能力 ,在消化吸收外来技术 的同时 向
科技资源和资金保障,可 以有效缓解其 自身资源 的不
外输出技术,在不同的价值链上促进 自身的长远发展。
足和短缺 ,加强资源 的流动性、交互性、兼容性 ;同时,
1 国防科技工业开放式创新优势分析
国防科技创新在创新密度 、创新资金来源、创新关联
性、创新通用性 以及市场波动性 等方面都发生 了巨
相对于 “封 闭式创新”,开放式创新具有显著 的优
大的变化。传统的以封闭的内部 自主科研方式为主的
越性 :①创新来源丰富,不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社会化媒体
了解更多>>
桂ICP备 号
桂公网安备 36号
阅读下一篇
自媒体运营攻略
行业经验交流
Hi,在你登录以后,就可以永久免费的收藏任何您感兴趣的内容,关注感兴趣的作者!
请输入正确的邮箱
已有帐号请点击
帐号创建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验证邮件
请在48小时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验证邮箱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重新发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又想起来了?
邮件发送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邮件
请在5分钟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重置密码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重新发送
对不起,你的帐号尚未验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意见与建议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 留下您正确的联系方式,以便工作人员尽快与你取得联系
新!变现功能上线
现在,只要登录微口网账号,点击“我要变现”,就能领取任务,轻松推广商品,坐收丰厚佣金,只要一分钟操作,就能获取50%超高提成!
合适的商品更容易推广,你可以根据公众号定位,选择调性最适合推广的商品;如果没有公众号,你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或者符合自己品味的商品。
优秀的产品文案能让我们赚更多钱,你可以直接使用我们平台提供的文案素材;如果你不想用,那么你可以自己随心撰写合适的产品文案。
关于购买链接
你可以将购买链接粘贴在“阅读原文”处;或者分享购买链接/二维码至社交平台或社交群内。只要有用户通过此链接购买了商品即可获得丰厚提成!
转藏至我的藏点&img src=&/50/0cdc2cead4ffff7d9c46d3be507c162d_b.jpg& data-rawwidth=&1378& data-rawheight=&8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78& data-original=&/50/0cdc2cead4ffff7d9c46d3be507c162d_r.jpg&&作为一个跨行到金融圈的互联网IT人,已经快2年了。而这两年的成长也有很多,多谢高大大和金先生的帮助也能更快的了解到金融阳光私募这块,去年金先生的私募公司也是如火如荼的开着,希望他们的生意红红火火,在温州名字叫启元投资管理。&b&目前也是跨行到金融圈,开始了很长时间痛苦的数据研究之旅,私募信托的可以约稿这块的数据报告。&/b&&p&高大大作为金融圈的IT高能人才,一直不太清楚他们作为私募公司,做量化做策略都是些什么情况,只能说明自己在这个圈子混的还不够久。没办法的话就好好学习了。看到2013年的一篇文章非常全面,出于对原作者的尊重,禁止转载。&/p&&p&作者在文中对证券公司前中后台的各个部门的业务与职能,未来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笔者读完觉得其中大部分内容放到现在还依然适用。&/p&&p&文中对各大部门的分析都是从作者多年经历总结出来的有感之谈,尤其是前台的6大部门(经纪业务总部、投资银行部、资产管理部、证券自营部、研究所),在现在和未来都会继续是金融界从业的主流选择。全篇文章虽然很长,但是干货满满,很有价值!&/p&&h2&&strong&一、序&/strong&&/h2&&p&刚才看了论坛有一篇“科普 - 证券公司各部门介绍”,想必这位哥们是09年刚进南京(华泰?)证券研究所工作吧。没经历过市场变迁和动荡。想必到现在2013年的时候,感悟有所不同了吧。&/p&&p&本人自研究生毕业起,就一直在证券行业转,券商呆过,基金公司呆过,也在市场其他机构呆过,一共10年多了。所以不敢说十分了解,但是可以给这哥们的文章提供一些补充。&/p&&h2&&strong&二、前台业务部门&/strong&&/h2&&p&任何公司,都有前中后台之分。证券公司因为接受证监会监管,因此和银行、信托、基金、期货、保险公司一样,都分比较明显的前中后台。这区分,是按接触客户的远近(或者说业务角度)来区分的。&/p&&p&先从前台说起,前台一般就是纯业务部门,给公司创造价值。&/p&&p&从传统意义来说,证券公司业务包括经纪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证券自营业务、投资咨询业务。大家可以从《证券法》和《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中看到对这些业务资格的定义。所以早期,证券公司一般都按照业务设了单独的部门,比如&strong&经纪业务总部、投资银行部、资产管理部、证券自营部、研究所等。&/strong&&/p&&p&&strong&1)经纪业务&/strong&&/p&&p&经纪业务最为广大投资者熟悉,为投资者提供代理买卖证券服务。在公司总部一般有经纪业务总部,管着全国几十个或者几百个证券营业部,而这些证券营业部通过现场或者非现场的方式给投资者提供了股票、基金买卖的平台。证券公司按照国家规定从中收取佣金。这块业务是&strong&证券公司较为稳定的业务来源。&/strong&&/p&&p&为什么说较为稳定呢,在早期大约5-10年前的时候,这几乎是证券公司几乎的业务来源,有些全牌照的公司达到收入60%以上,一些小公司甚至达到收入的90%以上。但是这从交易中收取佣金,又不太稳定。因为佣金是交易量乘以佣金费率。交易量么,你打开行情软件看看就知道了,每年都不稳定,行情好的时候交易量上千亿一天也有的,交易量不好的时候甚至只有一百亿。(记住是交易量,不是指数)。此外,佣金费率和竞争关系密切。在一些竞争密集的地方,如北上广深,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方,一个城市有上百家证券营业部,所以现在佣金都降低到万3万5很正常(国家规定上限是千分之3)。但是在一些二线或者三线城市,一家城市只有几家甚至一家营业部,既然没有竞争,因此营业部佣金直接按千分之三来收也很正常。所以各位同学,如果你或你父母炒股还收千三的佣金,没办法,谁让你在二线三线城市呢。早年证监会不批营业部新设,所以营业部牌照价值很高。后来逐渐允许A级券商全国或者区域设,以国信为首的券商杀入二线城市,几乎将原有的本地券商营业部杀的七零八落。现在证监会几乎全面放开,允许设立轻型营业部和非现场开户。未来的竞争会更加激烈。&/p&&p&当然我这个竞争是只二、三线城市的营业部,以及地方类券商。因为刚才说了,北上广深的营业部竞争已经够激烈了,几乎接近成本线了。所以证监会放开政策后,影响最大的就是地方类券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研究一下地方类券商的上市公司报表。地方类券商代表如:东北证券、国海证券。全国类券商代表如:海通、国泰君安、光大、国信、招商、中信等。&/p&&p&&strong&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经纪业务的收入第一靠天吃饭,第二如果光靠佣金前景不好。&/strong&当然,现在证监会逐渐会放开营业部的业务资格,目前只允许经纪业务(包括代销基金),将来会允许代销各类金融产品。&strong&营业部如果能转型为为总部提供资源和客户的场所(给投行、资管部门介绍业务),未来前景会更好。&/strong&&/p&&p&这里再说说经纪业务管理架构,一般是公司经纪业务总部,下面可能直接管几十家营业部。也可能设立经纪业务分公司,分公司下面管当地营业部。经纪业务总部一般就负责营业部管理、绩效考核、客户管理等、还有以公司名义总对总谈业务(如基金销售等),营业部么,就负责冲在最前面销售了。&/p&&p&所以经纪业务总部收入会比较平均,不会太多(除非交易量特别火爆),也不会太差。但是营业部不同,一来看行情,二来看营业部积累沉淀(如果刚开的营业部,没啥客户,又要摊成本,前几年一般都是亏的),老营业部反而容易吃老本,佣金贡献比较稳定,三看地段。北上广深的人工高、房租高,佣金低,如果新开营业部一般肯定亏,反之在二线城市,人工低,房租低,佣金高,反而倒比较滋润。&/p&&p&所以,如果从就业和发展情况来说,经纪业务总部是一个还不错的选择,但是目前一般都要硕士了,一般地点多是在公司总部一起的。如果到营业部工作,北上广深未必好,如果老家是二线城市的,一个金融类小本能进去,安家立业,日子也过的不错。营业部发展方向就目前来看,是给总部提供客户资源,或者说借总部资源满足客户需求。&/p&&p&目前很多公司不叫经纪业务总部了,有些分为机构客户和零售客户部,有些叫营销中心,有些叫营运管理部,反正名字不同,只要了解到底是干什么活就行。&/p&&p&营业部一般分拉客户的(营销)和中后台服务(开户、行政、合规等)。如果进去正式员工基本还有薪酬保证,如果是进去做客户经理(也就是经纪人),那真的要靠自己营销能力和客户资源来帮自己糊口了。如果这方面不具备自身能力和先天资源的同学,除非遇到大行情,要不然就别凑啥热闹了。经纪人、客户经理的本质和保险公司的营销保险的没有本质区别,江湖地位也是一样的。营业部正式员工也有调到总部的,但是不多。有些同学说营业部很清闲,过了下午3点就没事了。不见得,早年证监会搞账户清理、三方存管,营业部的人员累的要死,痛苦万分。&/p&&p&这里说一句,营业部也有帮客户提供投资咨询服务的,这个做的好也不错。国信泰然九有好多帮客户提供证券咨询服务,好几个还是海归。当然严格来说,这是投资咨询业务,归研究所管。&/p&&p&&strong&2)投资银行业务&/strong&&/p&&p&关于投行,媒体通常说的天花乱坠,仿佛从业人员个个都是身上冒着金光的,说投行那是明珠中的明珠。在各大论坛,都是说怎么才能去投行啊。&/p&&p&先说一下,&strong&投行业务比较广泛,我说的直白点,投资银行业务就是直接融资,相对的商业银行借贷就是间接融资。&/strong&&/p&&p&直接融资直白的理解就是直接从市场(机构、散户)募集钱,收取个募集费,间接融资就是你我他把钱给了银行,银行也不知道拿了我们三个中谁的钱借给你企业,收了存贷款的剪刀差。&/p&&p&&strong&投资银行业务呢,所以谁都能做,银行、券商、信托都能做(国外有混业经营的,国内目前还是分业的)&/strong&券商的投行,那看起来老牛逼了,人家一提国外美林、摩根都是。似乎银行的投行和信托的投行没啥含量。&/p&&p&其实没有本质区别。无非就是券商的投行,你有资格做IPO(证监会规定的),所以那些上市公司的保荐上市都是券商搞的。银行的投行,也一样,帮企业发个短期融资券、发个票据,都是一种融资。信托的投行,无非就是帮企业弄一个信托计划,直接给客户提供融资。本质是一样样的。&strong&唯一的区别是产品,&/strong&券商的产品就是IPO、公司债、中小企业私募等,银行的产品就是各类银行间市场工具,比如PPN,短融、中票、企业债等等,信托公司就是一个信托计划。&/p&&p&&strong&既然本质是一样的,其实要做的事,就是三样,承揽、承做、承销。&/strong&&/p&&p&&strong&承揽,&/strong&就是找到并说服客户,你可以提供产品,帮他解决融资问题。承做,就是你到现场帮整个方案做出来。承销,就是你做了产品,总要找下家卖了。&/p&&p&这里着重说券商投行吧,承揽,一般都是自己找人去的(从这点来看,和营业部拉经纪业务客户没本质区别,不过营业部拉的是一个资金只有几千的散户,投行拉到的是市值几百亿乃至千亿的客户,如长江电力)。当然,如果营业部够牛B,也可以帮忙介绍。&/p&&p&&strong&承做&/strong&么,就是到拟上市公司现场,开始哼哧哼哧的干活。具体干啥活?比如说,要改制,把一家公司从有限责任改制成股份公司(这里可不是改个名字那么简单,有一堆规定,比如《公司法》就有基本规定)。比如说这家公司的财务各类状况要符合上市条件。这里就是所谓的尽职调查,也就是你要把这家公司的历史沿革、股权结构、核心优势、财务状况给完全搞清楚。当然你可以让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一起来帮忙。如果说上市公司欺骗了你,没给你说真实情况,那你处罚还轻点,如果你和上市公司一起造假,回头证监会会收拾你。比如最近的民生证券被证监会处罚就是这个例子。这里一切哼哧哼哧干完了,就准备一堆的材料,先辅导改制,辅导期结束,材料都做完,报到证监会发审委,等候质询。如果运气好,发审委过了,那还好,那再等一段时间,到某个交易所上市,基本就完成了。虽然还有一年持续督导期,但是大家基本上钱也该拿的都拿了,往往不太在意了。如果运气不好,遇到如今的IPO暂停,你就悲剧吧。万一你被抽到自查,那就是悲剧中的悲剧了。&/p&&p&哦,忘记说&strong&承销&/strong&了。有些公司把承销剥离出来了,比如叫资本市场部。他们的工作一方面来定价(到底多少钱发行,发行多少股),同时以这个价格和各类买方接触(比如基金公司、证券公司自营部,保险公司等等),反正就是要把东西卖掉。要不然又可能就烂在手里,(如果采用包销模式的话)。这个道理和炒房炒成房东类似。&/p&&p&&strong&投行的收入呢,主要就是承销保荐费,&/strong&比如说,我给你完成了一笔500亿的IPO,以1%计算(实际没这么高),那你给我5亿承销保荐费。但其实上两年赚的钱主要不是这个承销费,更多的是超募的溢价费。也就是本来上市公司要融资100亿的,结果一发行,证券公司定价好,投资者踊跃申购,募集了500亿。那400亿是超额募集资金,证券公司收100亿的钱和收400亿的钱费用是不同的,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浮动的外快。在行情好的时候,后者远远超过前者。但这是这几年的,尤其是创业板,给的估值高,后者费用才高,在一个成熟的市场里面,后者费用几乎没有,中国股市慢慢也会这么靠拢的投行收入到底有多高?每家公司激励机制都不同。有些是事业部制,典型的如国信,你只要够牛B,你扯个山头就可以开个投行X部,只要你给公司带来业绩就可以。有些是类似大锅饭制。这几种模式不能一概而论,有好有坏,这里不多说。即便是作为持牌的保荐代表人,收入也不同。有些大公司牛B,保代几十个,不缺你一个,项目到处都有人签字,所以给你签字费不见的高。但是有些小公司,给你的转会费也许高,但是你过去几年没IPO项目可做,你也郁闷。&/p&&p&&strong&就整体而言,投行收入是远高于券商其他部门的水平的,尤其是保荐代表人。但是目前随着有资格保荐代表人增加,保荐代表人一个人可签字项目上限增加,IPO项目大面积搁置,所以保荐代表人的高薪并不持久。&/strong&往往那些在现场做项目的负责人,收入比较高(因为是实际承做的人,很多保代只是签字,不负责承做的,公司是按照业务量来区分的),但是那些现场做项目的人,可能累的半死,长期在外面通宵出差喝酒整材料。所以很多项目负责人做几年,都愿意回到投行总部,做内核。做内核的意思,就是项目做完,提交材料之前,要让公司内核小组通过,认为质量没问题,才能报到证监会。这种内核小组成员一般由经验丰富的老投行人员担任,出差较少(也有公司内核要去公司现场的)投行一般对人的要求是法律、会计类专业,毕竟上市公司IPO主要就是要把握这类问题。一般是名牌院校硕士,也有一些非名牌院校的,那一般是从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跳槽过来的有经验的人员。(像薛荣年这种专科学历出身的同学,在投行界今后应该是不可能出现了)如果不是特别专业的人员,可以考虑去做做承销和承揽业务,当然你要有资源,如果你愿意吃苦几年,愿意和老婆孩子分离几年,赚取可能的暴利,那有条件的可以去做承做。当然从目前来看,证监会对证券公司保荐责任查的越来越严格,承做的风险也逐渐增大。你要背一个处罚,在行业可几乎就混不下去了,更不用说撤销资格了。&/p&&p&&strong&投行人员一般都是满世界窜,跟项目跑的。&/strong&一般证券公司在全国各地都有点,所以一般你不会呆在投行总部(除非你做行政,后勤、内核),一般都在什么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南京、深圳驻点,和总公司联系不多。&/p&&p&投行范围比较广泛。但是证券公司一般是指IPO,有些公司把债券也放到投行部,有些公司放到债券部门做;有些公司把资产证券化放到投行,有些公司则放到资产管理部。有些公司把并购重组放到投行,有些则设立单独的并购部。总之,投行的范围其实很广,也不必视线集中在保荐代表人身上。由于这近年IPO暂停,各家公司投行成本高企,加上投行行政处罚风险逐渐增大,各家投行也都在谋求转型,比如我刚才提到的债券、资产证券化,还有三板等等。所以如果有条件的同学,还是可以去投行的,虽然没想以前那么金灿灿了,但是还是可以的。&/p&&p&&strong&投行的主要技术含量在于产品结构设计,不是说准备个IPO的材料,不是如何编一个故事(那销售在行),比如可转债的转换价格、比例,比如权证的价格,相信在这里都是懂金融的,点到为止即可。&/strong&&/p&&p&&strong&3)资产管理&/strong&&/p&&p&资产管理部相对经纪和投行来说年轻点。&/p&&p&经纪呢,是证券公司诞生之前就有。那时候是先有营业部再有证券公司,所以早期营业部个个牛B的很,都是独立王国。直到这几年下来,才老老实实变成证券公司分支机构。投行么,只要有IPO就需要有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出来的时间就晚了点。那时候基金公司也冒出来了,于是证监会也批了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给与很高的期望。&/p&&p&可惜监管部门的初衷总是和市场不搭。刚好那几年,大约是2000年那几年左右吧,证券公司严重依赖经纪业务,违规挪用保证金严重,自营业务则大量操纵市场。反正就是一个乱字。银行也知道证券公司乱,所以不给证券公司贷款。加上当时市场没现在这么多金融工具。所以证券公司资金非常紧张,一个不好,断了,啪,让证监会给关了。&/p&&p&&strong&于是证券公司瞄上了资产管理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本质是信托业务,接受客户的资金或者资产委托,以某个计划的名义进行投资,投资结果返还给投资者。&/strong&从这个角度来说,和目前公募基金是一致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证券公司也好,基金公司也好,是管理人。管理人的破产与否和计划的破产没有关系,也就是说实现了破产隔离。&/p&&p&&strong&当时证券公司把资产管理略微做了点歪曲,变成了保本保底业务。&/strong&所以后来就变成了证券公司通过资产管理的渠道向其他人融资,融来的钱给自己做自营或填窟窿去了。这变成了一种借贷业务。那个时候行情不好,自营往往做亏,于是证券公司出血更严重了,这是典型的“饮鸩止渴”。&/p&&p&&strong&后来证监会开始搞综合治理,直接把资产管理业务给停了。一直到综合治理的差不多了,才逐渐允许创新类,规范类证券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这才是正规的。这个时间点大约是05年 06年的事了。&/strong&&/p&&p&好吧,说完历史,开始说&strong&业务&/strong&。目前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类似基金管理+私募基金+信托公司的集合。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从证监会批准的业务来说,大致而言有三类,&strong&集合资产管理业务(里面还有一个限额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定向资产管理和专项资产管理。&/strong&&/p&&p&&strong&集合资产管理业务,&/strong&俗称大集合,干的事和目前公募基金类似。新《基金法》出来以后,今年6月1日起大集合不允许新发了。&/p&&p&&strong&限额特定资产管理业务,&/strong&俗称小集合,客户资产在100W以上的,类似阳光私募和集合信托业务。投向更灵活,收费方式更灵活。&/p&&p&&strong&定向资产管理业务,&/strong&接受单一客户的委托(区别于集合)。现在主要做的是通道业务。这块业务是从信托虎口夺食,虽然规模看起来很大,但是费率却从闷声发财的信托时代大幅度降低,甚至降低到零。这让信托很火大。当然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只是一个形式,也可以用来做其他的,比如类信托业务。&/p&&p&&strong&专项资产管理&/strong&就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目前主要是装资产证券化,也就是ABS。&/p&&p&&strong&由于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虽然做的和公募一样的事,但是它毕竟不是公募基金,无法公开宣传,所以很多股民不知道,因此规模也没法起来。所以这几年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虽然突飞猛进增长几倍,但是多是由于定向通道业务的虚胖支撑的,实际实实在在主动管理的规模也没多少,相当于小基金公司的水平。&/strong&只不过资产管理业务灵活,收费灵活,日子比小基金公司好过很多。这里要说一句,有些媒体老拿券商资产管理和公募、私募一起来比较业绩,其实这有点偏颇,或说不太懂行。因为券商的很多资产管理计划是定制的,为了满足一两个大客户特定需求而产生的。因此金额看起来不大(比如就几千万),业绩也不好,其实人家并不是主动投资管理类产品。&/p&&p&&strong&从未来几年来看,资产管理的前景还是可以的。因为从目前来看,他是证券公司内部横跨融资、投资的一块业务。&/strong&&strong&他可以做交易、可以做通道,可以做分级,买方卖方都可以兼顾。这个意义很重要。&/strong&回顾刚才提到的经纪业务,那就是一通道;投行业务,那就是融资业务;下面会提到的自营业务,那就是投资业务。而资产管理业务,把这几个都打通了。虽然这打通的意义不像打通“任督”二脉那么夸张,但是业务掣肘会少很多,灵活性大很多。&/p&&p&&strong&当然了,资产管理业务未来会分化,有些专注做主动投资,有些专注做通道。&/strong&如果要选择资产管理部的时候应该看清楚前景。招人要求也比较高,在投资这块你可以认为是略低于基金公司的要求,在类信托业务这块可以认为类似信托公司(基金子公司)的要求;这些都要有经验的,所以一般校园招聘不多。如果你在基金公司、信托公司做,可能也会收到猎头相关的邀请。&/p&&p&现在大集合允许转为公募(也就是投资主办们,可以变为基金经理了。基金经理!诸位屌丝们颤抖吧),业内也出现了针对券商资产管理的评奖,所以这个行业逐步被业内所认可。但是就目前而言,还是底气不太足。感觉还是姨太太,比起基金来说还有点偏房的感觉。&/p&&p&收入么,主要看主动管理规模,因为资产管理有一部分是收业绩提成的(和私募类似),所以如果行情好的时候,会比基金公司收入高很多,行情一般么,可能比基金公司会低点。但是这是平均值,具体看你做啥业务。&/p&&p&最后这里要澄清一下,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和目前资产管理公司是完全完全两码事!&/p&&p&&strong&目前资产管理公司,俗称四大,也就是信达、东方、长城、华融,那是国家出资500亿注册的,用来从事金融不良资产的管理与处置,也就是早期给银行剥离坏账用的。和证券资产管理是两码事,请不要搞混了。&/strong&&/p&&p&&strong&4)证券自营&/strong&&/p&&p&自营很容易理解,就是拿着证券公司自有资金进行证券买卖。有人说很爽,嗯。是很爽,但是风险也很大。&/p&&p&刚才提到的公募基金也好,券商资产管理业务也好,都是拿着投资者的钱买卖股票和证券。这也是经常被投资者骂的地方,说把我们的钱弄去做老鼠仓了,投资水平很烂等等;当然也有不明真相的了解说这是呼风唤雨的庄家,神仙一般。既然这三者都是买方,我就一并说一下。&/p&&p&&strong&其实做买方,不是你想的那么轻松,不管是公司自有资金也好,投资者资金也好。&/strong&首先,第一个资金量大,比起你散户几十万几百万的资金来说,买方一只产品一般就几个亿了,大点的十几亿到几十亿,具体可以看看基金的信息披露。这种资金进场不可能引起别人的警惕,不可能给市场不造成影响(也就是说冲击成本)。船大不好调头,散户见了不好可以直接溜,这资金可要分批建仓分批撤。第二,诸多限制。明面上有很多,比如“双十”,买一只股票不能超过总资产的10%,不能超过这个股票发行总量的10%。散户资金量大,不会触及这个线,而机构很容易,尤其是那些小股票;又比如说反向、同向交易,另外一只产品卖了股票,你这个产品今天就不能买这个股票,因为这是反向交易,违反了公平交易原则。还有金额限制,比如说1000万投资范围在你权限内,5000万就要审批了,1亿就要过内部会议讨论了。还有股票池,禁止池,不在股票池里面的股票不能买卖,在禁止池绝对不能投等等。你要买股票?行,那你先提交报告,在投委会上通过才可以入池,才可以买卖。证监会不查你股票买卖的好不好,就查你有没有这些股票池、公平交易机制,有没有执行等等。在暗面上,交易所有监察系统天天盯着,你试试一个大单涨停板跟进去了,当天或者第二天交易所电话就过来了,请你解释原因。&/p&&p&就我了解,这些投资经理还是比较累的,每天看各类研究报告——散户苦于没研究报告,投资经理苦于海量的研究报告。饿饿死的日子不好受,撑死的也不爽啊。一家公司研究所一天给你发十封报告,十家研究所呢?每天几十封到上百份报告,你觉得能全部看的完么?有时候还要去上市公司调研,听路演等等。所以经常可以看到某基金经理病床上还在看报告的新闻。这行业,不付出苦功是不行的。&/p&&p&所以,对比一下,散户以及私募机构那是想买啥买啥,想啥时候买就啥时候买,想买多少买多少。我想买ST就买ST,我想涨停买就涨停买。但是针对机构买方的要求限制可多了。而且一般作为一个投资经理(投资主办、基金经理),是没有资格下单的,一般在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里面都有专门的交易室。投资经理给交易室下一个大概的指令单,比如今天在5.2元以下给某个产品买入200万股。交易室主管通过系统分配给交易员,然后交易员根据指令单,再到系统里面,择机下单。也就是说,大面上的判断是由投资经理作出的,但是具体细微的操作和当天市场把握是由交易员进行的。很多公司都把对指令单执行情况作为评价交易员的标准。从这个角度来说,交易员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很多人论坛上面写的仿佛就是一个不动脑子的机器人。交易员是不需要有多高的学历,比如本科以上足以,但是需要对市场足够敏感。而且我这里说的只是股票投资,在债券投资方面交易员作用尤为突出。因为债券交易多在银行间市场进行,是一对一的报价方式。&/p&&p&一般的公司都要求开市时间,交易室和基金经理的手机上缴,还有很多公司要求父母亲戚投资情况报备等。所以,从这个意义说,现在老鼠仓不是没有,操纵市场不是没有,但是少很多,不那么公开了。因为大家逐渐知道这风险太大,对职业生涯而言不划算。&/p&&p&刚才说到风险,主要是公司自有资金放在里面,承担了很大责任。你要是赚了还好说,你要是亏了,而且公司本来其他部门都盈利的,就被你一把搞的巨亏了,公司还不恨死你?你要是做公募,做资产管理,投资者恨死你,大不了用脚投票,你把公司钱搞巨亏了,公司可就一把把你开了。从证券公司本源来说,是资本中介业务。如果说用自有资金和一大堆买方混在一起去做股票,一方面造成公司业绩波动过大,另一方面并不符合证券公司战略。所以很多公司都逐渐缩减了自营规模。有些公司,比如国信,则搞两个部门都做自营,谁做的好,我就给谁的自有资金多,造成互相竞争,有些公司则直接把自营部门给裁了。&/p&&p&&strong&这里要说一句,自营一般分股票自营和债券自营两类。&/strong&大家一般认为的自营是股票自营,很多公司都有&strong&债券自营业务,或称债券业务部门,或称固定收益部。债券自营一般分敞口和撮合两种。&/strong&撮合就是我找到买家卖家,我就牵个线,券和资金从我手上不过夜。敞口也就是我留券过夜,这就是敞口的风险了。撮合风险小,利润也薄。敞口风险大,利润也大。加上债券和股票不同,固定收益类产品第一往往有杠杆,第二往往存在流动性、信用风险。别看债券业务部日子很红火,但是看看海外投行兴衰史,倒闭的多半是被固定收益搞趴下的,因为危险的时候卖不掉,没人接盘。&/p&&p&当然,债券业务部可能也做债券承销业务,那就是前面说的投行业务了。&/p&&p&所以说,同学们,&strong&在券商搞股票自营不见得那么好,当然行情好的时候也能赚个一大票奖金,行情不好,或者自己业绩做不上去的就很悲剧了。&/strong&也别说自己那几万元股票炒的好,就想去投自营部门简历了。别,会被耻笑的。&/p&&p&&strong&债券么,专业性更强一点。不过就债券业务而言,首选还是银行吧,券商和银行一比,那就是标准的屌丝。&/strong&那银行间市场多少规模,交易所市场多少规模,就20:1的量级吧,银行间市场那才是高富帅的游戏。券商债券业务做的最多,如果没记错,就是中信证券了,可跟银行一比差老远了,中信的交易对手多半是城市商业银行,那工农中建这种才懒得和你券商玩。就好比大学生懒得和初中生一起做游戏一样。这点,从央行口头通知银行间市场乙类户停开就可以看出来。人家压根就没当你是盆菜。&/p&&p&当然,证监会正在和央行、发改委争夺谋求债券市场的话语权。未来券商做债的日子估计会好过,但是从事这行,职业道德还是很重要的,不要拿你不该拿的钱。说白点,就是你用了一些手段和方法帮公司赚钱,你拿到的是公司发给你的奖金,你最多就是违规,最坏也就是职业生涯毁了。你要在这过程中,帮自己赚了不干净的钱,那可是要进去的。&/p&&p&&strong&5)谈谈研究所&/strong&&/p&&p&前面四个都容易理解,经纪业务收佣金、投行收承销保荐费、资产管理挣管理费和业绩提成、自营帮公司赚钱落袋为安。那研究所到底靠什么赚钱呢?&/p&&p&&strong&研究所主要赚两块钱,一个是卖研究报告,不过靠这个赚钱的还真少,第二个是佣金分仓。&/strong&也就是说,某家基金、保险公司凭什么在你券商的席位上买卖,而不在其他券商席位买卖?那是因为我这家提供了研究报告。很多买方机构就是依据内部打分,研究报告质量高低,决定给哪家的分仓多少。而分仓对券商而言,收取的就是佣金。&/p&&p&所以,对研究所(卖方)来说,买方机构就是衣食父母啊,想办法伺候好买方机构才素王道。所以才有了券商派美女给基金公司送早餐这种新闻,也有券商开中期策略报告会邀请基金公司基金经理看泳装秀这种新闻。&/p&&p&有同学会问,券商的研究报告不是很不靠谱么,经常有十年牛市的说法,每年的十大金股也没有靠谱的,为啥还有人信?莫非是串通一气?券商研究报告的价值,高善文博士以前曾经写过,大意是这样,如果股票交易量是100亿,本来上涨和下跌概率各是50%,如果我的研究报告深入研究了其中一个变量,增加了某个概率,比如50.5%,那么就概率而言,我产生的价值就是100亿的1%(0.5乘2),也就是1亿,这就是我研究报告的价值。这是实的说法,虚的说法,就是研究报告能给读者提供某种思路或者借鉴。&/p&&p&&strong&券商的研究报告分两个层次(不能说层次高就一定好),一般是宏观和行业。当然现在也有些分支,比如研究金融工具,研究量化的,总之随着市场发展,研究报告广度和深度也在逐渐深化。&/strong&&/p&&p&那么&strong&券商研究所出路到底在哪里?答:研究员-&资深研究员,然后争取获得新财富评选,要不继续跳槽到其他券商研究所,要不跳槽到买方做研究员。因为一般在买方,晋升之路是研究员(或交易员)-&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strong&&/p&&p&研究所可写的不多。一般要进去做研究员(分析师),如果宏观的一般在比较战略机构呆过的博士,如果行业研究的,一般是本科是某个行业(比如化学),研究生读的金融,这种去做化工行业分析师。&/p&&p&&strong&6)融资融券&/strong&&/p&&p&融资融券是新兴的业务部门。也就是说,如果客户有券,就给客户提供融资,让他加杠杆继续买做多。如果客户有钱,就可以给客户提供融券,让他加杠杆做空。香港早有了,叫孖展,margin.&/p&&p&&strong&技术含量倒不太多,这东西是为了满足客户做多做空需求的。是几年前消灭以前三方监管配资后,监管部门设定的业务模式。目前还在继续发展壮大中。这两年赚的钱比较多(如同早期经纪赚的盆满钵满一样)。&/strong&&/p&&p&业务部门目前就想到这么多,有同学会说,那直投呢?这是以子公司名义开展的,和市场的PE私募没太多区别,不过能较好的利用证券公司的投行资源。不过证监会也关注到其中的关联交易问题,直投如果没了公司的明面支撑,第一个只能看自己的项目选择能力,第二个看运气了。主要是看市场估值水平和允许退出方式,比如三板推出、股权交易中心推出也许是好事。有兴趣可以看一下证监会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规划。&/p&&h2&&strong&三、中台部门&/strong&&/h2&&p&这个每家公司区分都不同,我的理解,风险管理和合规部算中台。&/p&&p&因为前面说的每个业务部门,开展新业务都会过这两个部门。&/p&&p&&strong&1)风险管理部&/strong&&/p&&p&它主要研究开展新业务或者实际业务开展中,是否对公司造成风险。这风险是否可以度量,是否可以接受。用庄心一副主席的话:风险可测可控可承受。&/p&&p&那些是风险?比如说流动性、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信息系统风险等等。业务部门存在逐利冲动,因为赚了钱是他自己的,亏了钱公司也能背一点的。所以要由中台部门来踩刹车,把握尺度,告诉业务部门这能做,这不能做。&/p&&p&风险管理部门有系统监控各业务部门运作情况,比如刚才提到的双10限制,如果你达到持仓量的9%了,风险管理部可能就会给你来函了,告诉你预警了。比如你买的股票亏了20%,达到公司设定的平仓线了,风险管理部就会给你来函,请你解释为什么达到平仓线你还不平仓等等。有些公司风险管理部很强势,在某些业务问题有一票否决权(比如在投行内核小组,有一个风控合规人员,他要是投了反对票,这个项目就过不了内核,更无法报到证监会了)。有些公司的风险控制部门是分散在各业务部门驻点的,比如有些公司交易系统设定了,自营买卖必须要过风控岗才能下单。&/p&&p&有些公司叫风险管理部,有些叫风险控制部,这没啥关系。这个部门由于天天和业务打交道,因此对各类业务比较熟悉,相对而言到业务口转型也较为容易。&/p&&p&有些公司甚至把对业务部门事故评级和奖惩都放在中台部门,比如平安证券的红黄牌制度。&/p&&p&&strong&2)合规&/strong&&/p&&p&这个部门,有些公司叫法律合规部,有些叫法务部,性质都一样。早期有法律或法务部更名或者合并而成。合规风险本来是风险管理的一种,但是证监会专门拎出来,成立专门的部门。这个部门向合规总监负责(公司高管),合规总监直接向董事长负责,不对经营层,有权直接向证监会报告公司合规事项。公司要解聘合规总监的时候必须要经过中国证监会同意才可以。同样的职位,证券公司叫合规总监,基金公司叫督察长,期货公司叫首席风险官,其实含义是一样的。&/p&&p&合规部的作用主要是合规管理,合规体系建设、合规宣导和防火墙建设。合规管理,主要审查公司各类合同和各类业务事项是否符合合规性要求(证监会的、人民银行的、外管局的、交易所的等等),进行合规检查,进行合规报告,让全员树立合规意识。防火墙俗称China wall,是隔离信息不当流动的。也就是说在公司内部建立很多无形的墙,每个人只能在墙内获得信息,如果他需要跨墙获得信息,必须得到允许,跨墙结束后,要回到墙内。比如说资管人员因为工作需要参与了投行的活动,本来他是不知道投行在做什么项目的,如果他需要参与投行活动,知悉某些信息,就是属于跨墙行为了。在国外,合规管理和防火墙都比较成熟,在国内还在发展阶段,主要侧重于还是对合同和业务活动的合规性把握。这里不要看合规性把握很简单,因为国家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非常多,要准确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比如公司给子公司派了一名董事过去,看起来很简单,董事是否符合任职资格条件,是否需要任职批复,是否符合子公司章程,是否符合母公司章程,是否符合公司法,是否符合母公司人员兼职有关规定,是否要信息披露,这里有一大堆考量。很多公司把反洗钱的职责也放到了合规部。这工作有点麻烦,央行把很多监管权给了银监会,反洗钱是他为数不多的职责之一,在狠抓。监管部门一狠抓,所以金融机构就很头痛了。&/p&&p&在银行,合规部是属于很牛B的部门之一。证券公司合规目前没那么牛B,但是也发挥了不少作用。&/p&&p&一般都是学法律的人去合规部比较多,风险管理部则一般则会抽调比较有经验的人员。&/p&&h2&&strong&四、后台部门&/strong&&/h2&&p&说起后台,有些人就比较泄气,感觉在证券公司搞后台没啥前途。&/p&&p&未必如此,我先提两个,一个是清算托管部,一个是信息技术。&/p&&p&&strong&清算托管&/strong&呢,本来证券公司是没有的,都在财务部进行。证券公司综合治理期间,证监会提出五项内控的要求,其中就要求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必须有单独的部门进行托管。这才有了清算托管部。简单的说,公司自有的资金由财务部进行管理,而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也就是客户保证金)并不属于公司的财产,虽然还在表内,但是是破产隔离的。既然不属于公司财产,公司就要单独另设一个部门来进行管理和清算。&/p&&p&清算托管的职责,说白了,就是把客户交易的钱和券算清楚,根据证券交易所和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早期PROP平台、IST平台,加上中债登、上清所)发过来的交易数据,根据交易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的交易数据,把钱券交割好,把产品的估值计算好,和托管行进行核对,完成资金划付。就以集中交易清算为例,先把几个数据往里面一丢,系统自动根据匹配结果,做一级清算,然后做二级清算(现在没有了,二级清算是总部对营业部清算),三级清算(营业部对客户清算)。这样一级一级的,最终把你买的股票和你扣的钱对起来。这还只是集中交易哦,如果场外呢,买开放式基金呢?如果场内场外都有的ETF呢?所以这工作并不简单。&/p&&p&清算托管一般要求计算机,财务类人员(很多人员是原先营业部的电脑部经理,抽调过来的),看起来是纯后台,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OTC市场的兴起让它逐渐成为中台甚至前台。OTC是场外交易市场,也就是说对不在交易所内挂牌的产品进行转让和流动。比如说,你买了个资产管理计划,本来半年开放申购赎回一次,你中途要用钱?没门。但是有了OTC,你就可以挂牌转让给其他需要的人。&/p&&p&此外,证监会现在允许私募基金申请公募资格,申请公募资格就必须要有基金托管的部门或者外包。而券商的清算托管部刚好就可以提供这样的职责,也就是说可以给众多的公募基金提供清算托管服务。既然有服务了,那就可以收钱了。收了钱,那肯定算业务部门拉。&/p&&p&&strong&信息技术&/strong&呢,从意义来说是证券公司核心之一。证券公司开业经营,无非就是人、财、系统齐全就可以了。所有的业务数据和业务流都依赖信息系统,证券公司业务创新、风险控制也依赖于信息系统。比如招行十多年前,通过实现了一卡通,全国网点通存通兑,一下子异军突起,而工商银行,目前还只能实现异地存折的同存不通兑,也就是你可以往异地存折打钱,但是异地存折在本地不一定能取到钱。但是搞系统毕竟是花钱啊,虽然比起银行来说,那钱是九牛一毛。但是大点的证券公司一年花个几亿在系统建设上是很正常的。(跟交易所、登记公司通讯线路,跟营业部通讯线路、网上交易、灾备系统、集中交易系统、资产管理系统、清算系统、风控系统、估值系统、OA系统哪个不是几百万建起来的)如招商银行这种有远见的公司并不多啊。所以花了钱见不到明显的回报,公司当然不乐意。但是因为如果信息系统出事故,证监会要给扣分,公司要多交钱,加上证监会经常要求建这系统、那监控的(还好,证监会不会指定厂商,这点比某些无耻的部委好太多了)。所以公司也只有很痛苦地投钱加强系统建设和安全了。&/p&&p&但是我觉得两个事情可能让信息技术开始赚钱了。第一,还是私募基金申请公募资格。申请公募资格要有符合条件的信息系统或者外包。因此券商信息技术部可以提供外包了,虽然我没测算过比例,但是至少有钱可以拿了吧。第二,大数据。大数据可以说是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的一种业务突破,它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分析了看起来两个没有关联信息的因果关系,给公司提供了业务支持的依据。所以可以比较现实的看到系统对业务的支持。&/p&&p&信息技术人员要懂业务,才可能实现业务转型,比如做集中交易的,可能去经纪业务了,比如做量化投资的,直接到公司投资部了。如果默默的做一些和公司业务无关的事情,那就比较苦逼了。&/p&&p&如果说清算托管、信息技术今后几年无法赚钱,那就还是和其他后台部门一样,拿公司的平均奖金。&/p&&p&其他后台部门,说的是其他公司都有的:办公室、财务、人力资源、内部审计等等。没啥特别的,就不多说了。&/p&&p&&strong&以上就是我个人对证券公司各部门的分析,有些话不一定准,因为每个公司架构不同,业务随时都在变化。但是大的相信不会有太多的偏差。&/strong&&/p&&p&如果没进过一个行业,相信一般了解甚少,而且容易误导。比如没在银行从业过的人员对于银行的概念,往往容易因为到网点办事容易与否,打呼叫中心是否能解决问题,而形成定性的思维。但是,以此就业误导甚大,比如你知道民生银行、浦发银行的业务侧重点在哪里么?你是否因为漂亮的招行MM给你几句温馨的问候而觉得这个银行不错?一样的道理。证券公司的营业部也不过是经纪业务众多网点之一,它收费如何、服务态度如何、门面是否干净并不能成为你到其总部从事某项业务的决定性因素。&/p&&p&我写此文,是为了让大家更全面了解证券公司业务,少被误导,少被忽悠。&/p&&p&就就业来说,如果你不是高富帅,没有父辈的资源优势,如果进了证券公司,只有默默的切合你自身专业和学历,做好本职工作。公司招聘主管和人力资源主管不会过于走眼,给你安排过高或者过低的位置。至于别人能赚钱发达,自有其道理,所谓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德五读书。&/p&&p&非常感谢本文作者的总结和分享,如果涉及到版权问题,请联系本人。&/p&&p&如果觉得有价值,请大家支持!打赏点赞(据说可以加芝麻分哟:D)!另外数据分析联盟微信群也发展的很快,下面建个5群。&/p&&img src=&/c1466acfdf19_b.png& data-rawwidth=&472& data-rawheight=&5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2& data-original=&/c1466acfdf19_r.png&&&img src=&/59b70252f2efd944d02f08c3d8b41ea8_b.png& data-rawwidth=&368& data-rawheight=&30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8&&
作为一个跨行到金融圈的互联网IT人,已经快2年了。而这两年的成长也有很多,多谢高大大和金先生的帮助也能更快的了解到金融阳光私募这块,去年金先生的私募公司也是如火如荼的开着,希望他们的生意红红火火,在温州名字叫启元投资管理。目前也是跨行到金融…
“风险投资应当是你职业生涯的终点,而不是起点。它是你的最后一份工作,而不是第一份。”
&br& 建议提问者好好看看这篇文章,写得很明白,也很有趣。&a href=&///?target=http%3A///500kfund/archive//1095895.aspx&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500kfun&/span&&span class=&invisible&&d/archive//1095895.aspx&/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风险投资应当是你职业生涯的终点,而不是起点。它是你的最后一份工作,而不是第一份。” 建议提问者好好看看这篇文章,写得很明白,也很有趣。
挖个坑。&br&正好最近跳槽,思考了下职业生涯发展,就把分析过程发在这里。&br&这些分析多是针对投行、基金的行业特点及楼主自身情况,未必适合每个人,但思路和框架可以借鉴性参考。&br&&br&&br&&br&&b&【个人概况】&/b&&br&&br&楼主投行承做工作一年半,三板业务居多。
&br&&br&&br&&b&【总体思考】&/b&&br&&br&&b&一、总体方向&/b&&br&&br&一般从投行承做(乘做是做材料,承揽是拉项目)跳槽,会选以下三个方向,
&br&第一个方向是上市公司董秘,每天坐班、朝九晚五,属于养老型。
&br&第二个方向是投行,和原来干一样的活,属于保守型;
&br&第三个方向是买方,常见跳槽路径,属于激进型;
&br&&br&&b&二、董秘篇&/b&&br&&br&咱们先看上市公司董秘,因为它最容易被排除,所以放在第一位。
&br&&br&一来它不是金融圈的,
&br&楼主刚毕业就坚定了要走金融的道路,理由不高尚:它的投入产出比较高。
&br&兴趣可以不功利,工作不能。
&br&&br&二来它每天坐班,
&br&此处特别说明下,因为投行多是跟着项目的,人、注意力、时间都是,
&br&只要你把项目做完了,其他时间都可以自己安排,
&br&健健身、看看电影、与好友聚会、来几盘游戏,任君选择,
&br&大家习以为常的坐班,对投行人来说反而不太适应。
&br&&br&三来楼主的资历不足,
&br&董秘是法定高管,以小鲜肉之身周旋于四五十岁的老狐狸之间...
&br&肥皂掉地上了怎么办?
&br&&br&那就剩两个方向了,
&br&继续留投行,或者去买方,
&br&要么多拿点零花钱,去一般的平台,要么去大平台搬砖,把想象空间留给未来。
&br&&br&&br&&b&三、买方篇&/b&&br&&br&这里的买方主要指基金、资管,多数情况下不包含信托和创投(因为它们有自己的行业特殊性)。
&br&由于基金、资管、信托、创投属于出钱的大金主,所以一般统称买方。
&br&&br&投行去买方一般是去做投资经理,去看哪些项目值得投资。
&br&买方要看项目,就要做调查研究,也叫尽职调查,
&br&而投行为了配合监管层对于上市、挂牌公司的层层监管要求,也会做一个非常详细的尽职调查,
&br&&br&为便于理解,这里大致介绍一下投行的尽职调查,
&br&它占据了楼主80%的工作内容,也是投行人员的基本功。
&br&&br&为了判断这个公司能不能上市,监管层会列出一系列法律规章,
&br&然后投行人一条条地对过去,
&br&股份有限公司,打勾,按净资产成比例折股,打勾,成立满两年,打勾,
&br&主营业务不能是卖军火倒文物等违法犯罪公司,嗯,咱们是卖烤地瓜的,不在这里边,打勾,
&br&有没员工持股,有的话要穿透,来,律师核查一下,穿透完了,嗯,打勾,
&br&实际控制人不存在资金占用,来,会计师再对一下台账、凭证、明细表,做个测试,存在100万的借款?那赶紧还了啊,嗯,还了,打勾。
&br&等勾完,用专业术语把他们写出来,排个队,监管层再问一些问题,就可以等着上市了。
&br&&br&为甚么投行做这个很容易进买方?
&br&因为相对于买方来说,投行的尽职调查要求十分详尽,全方位覆盖了买方的范围。
&br&&br&比如对实际控制人,要求签署十来份承诺和声明,保证不搞同业竞争(上市公司主营卖烤地瓜,实际控制人又开了一家也卖烤地瓜的公司)、不做占用公司资产(从烤地瓜公司拿钱)、不做显失公平的关联交易(实际控制人叔叔把地瓜原材料1毛一个卖给烤地瓜公司);
&br&&br&对董事、监事和高管,要求去派出所开无犯罪记录,承诺遵守公司章程+《公司法》+《证券法》+《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条例》等相关规定、不能在两个公司(即便不是地瓜公司)同时担任高管等等要求;&br&&br&企业如果对供应商(只向一家地瓜公司买地瓜)和主要客户(把所有地瓜卖给一个人)过度依赖,近两年营业收入没有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如地瓜监管管理局发布统计报告,烤地瓜公司最近两年营收1万,想上市的公司营收才7千),还要求投行人员和公司一起证明烤地瓜公司的可持续经营能力(还能继续卖下去)。
&br&&br&等等等等...
&br&&br&如果楼主去买家做投资经理,只需拿出投行30%的尽调的详细程度,就可以轻松写出一份投资建议报告书。
&br&这里边有所不一样的是,投资侧重于对行业和商业逻辑的深度理解,也就是价值投资的思维。
&br&&br&但现在去买方,有点为时过早,
&br&&br&一来楼主主要学习法律和金融,财务偏弱,在投行也主要做法律和行业,
&br&而专业的投资人,前期主要看人,后期主要看财务。
&br&&br&二来现在的市场行情并不利于投资,钱多项目少,
&br&好项目不愁资金方,为什么要让你投呢?
&br&一般的项目,你甘心投吗?
&br&&br&既然结论是暂时还不能去,
&br&那为啥还花大量的篇幅来思考和分析这个方向?
&br&&br&因为楼主最终的目标是做一个专业的个人投资者,&br&到买方去是必经的一条路,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br&&br&&br&&b&四、投行篇&/b&&br&&br&这里的投行是广义的投行,既包括股权方向,也包括债权方向。
&br&&br&一般来说,继续留投行,如果还做同一个方向,再做两三年有做团队长的希望了,
&br&因为投行最难的是进入这个体系,进来后,时常感受和领悟体系庞大且经常更新的资本市场法规和财务知识,
&br&加上繁琐、细致的尽职调查底稿、说明书的撰写、立项、质控、内核、报材料、答反馈的流程,
&br&浸淫一两年成为熟手之后,新手想在一年之内赶上你,几乎不可能,
&br&这个时候,即便混也能在这个行业待下去;
&br&&br&如果再有点野心,三四年就可以做团队长了。
&br&&br&投行承做赚的钱既累又不稳定,新三板和再融资周期短,材料少,相对还好些,ipo材料多要求高,又完全是看天吃饭,
&br&而且做材料模版居多,又是围绕着监管层开展业务,并不能真正培养价值投资的能力,
&br&最优秀那批人会另寻出路,退出这个行业,而老出差的工作方式,又会撵走一批人,
&br&要在剩下的人当中脱颖而出,其难度相对于当初与几十个名校毕业生竞争投行岗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br&&br&进入投行要拼的主要是学历(名牌大学+研究生)、证书(司考or注会),以及面试的眼缘(颜值高不高),
&br&而当团队长,拼的则是承揽项目的能力(让王思聪把投资的公司交给你来辅导上市)、管理能力(找到热爱加班、无私奉献、踏实干活、不求回报的实诚人,并时不时给三瓜两枣加以管理)和对项目的基本判断能力(能不能通过监管层的法眼),
&br&&br&这里边的核心,在于承揽项目的能力,也就是跟王思聪搞好关系的能力。
&br&承揽人即便不做领导,把项目给其他人做,也能分到肉吃,
&br&而挑灯夜战默默加班的承做人,如果不是团队长,做得再好也只能喝口汤。
&br&&br&嗯,谁让跟王思聪关系好的人那么少,喜欢默默加班的人又那么多,
&br&&br&你的收入取决于你的可替代性。
&br&&br&&br&【具体分析——投行篇】&br&&br&具体到投行的时候,即使只是前台,你也会发现分成股权和债权两个大方向,
&br&而每个大方向下边,又会有几个小方向,每个大方向和小方向都会有一些它自身的特点。
&br&&br&所以总体思路是一方面,具体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br&其实很多情况下,真正能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是具体分析。
&br&&br&因为涉及到比较多的行业特点的分析,专业性比较强,
&br&这篇主要写给非专业人士看的,所以就只写简要过程和大致结论。
&br&&br&(一)股权方向
&br&&br&1、跨境并购
&br&2、财务顾问——并购重组
&br&3、融资保代——再融资
&br&4、ipo
&br&5、新三板
&br&&br&上述分类是按照自身的倾向排下来的顺序,
&br&跨境并购也是财务顾问——并购重组中的一类,因为楼主觉得是最佳选择,所以单独列出来。
&br&&br&跨境并购不仅符合金融发展的趋势,从业者也能获得丰厚的回报,且工作的同时也是在加深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br&故列入最佳选择。
&br&&br&股权方向的优劣势如下:
&br&&br&优势:
&br&(1)最熟悉,与原工作延续性较强;
&br&(2)1-4属于投行业务的升级,5属于换个地方做老业务,保底性质;
&br&劣势:
&br&(1)没有保代和cpa竞争力稍欠,且dirty work较多、身体累;
&br&(2)出差多,考保代和cpa时间不稳定。
&br&&br&(二)债权方向
&br&&br&1、固定收益业务
&br&2、资产证券化
&br&3、融资租赁
&br&&br&债权方向,尤其是固定收益业务,是在2015年修改《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之后,
&br&允许非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并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之后,才进入的一个牛市,
&br&但是以现在的经济下行趋势,15、16年发行的债券,在17、18年会开始出现大量违约,
&br&最近的国海证券事件算是个开端,以后的纠纷会越来越多,信用风险在不断加大。
&br&&br&因此在大的发展趋势方面,债权方向不是最佳选择。&br&&br&优势:
&br&(1)打通股债,成为多面手,对长远发展很有帮助;
&br&(2)在风险保守情况下,亏也不会亏太多。
&br&劣势:
&br&(1)对财务要求高,以现在的财务水平还不够;
&br&(2)承揽和承销回报比承做的多,但都对资源的要求比较高。
&br&&br&【具体分析——买方篇】&br&&br&留坑待填&br&&br&————————————日 第一次填坑线————————————————
&br&&br&说到买方,一开始大家比较容易想到公募基金,
&br&例如南方、嘉实、华夏、易方达等老牌十大基金,都是有口皆碑的;
&br&&br&接下来想到的是私募基金,私募因人出名,如一字断魂刀的徐翔;
&br&&br&由于前段时间的安邦和最近的万科事件,第三个想到的就是保险资管了;
&br&&br&没错,咱们要重点分析的就是这两类:基金和资管,
&br&&br&基金分为公募和私募,代表人物为王亚伟和徐翔,
&br&&br&资管分为保险资管、银行资管、券商资管,
&br&保险资管以最受吃瓜群众关注的安邦资管为代表,不用楼主多费笔墨介绍,
&br&银行资管以建银投资为代表,它在楼主另一个没填完的坑里露过面,
&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中信证券、中信建投证券是什么关系? - 安得促席的回答 - 知乎&/a&&br&券商资管是一个后起之秀,代表还谈不上,中信系的中信资管规模排第一;
&br&&br&有人说创投、基金子公司、信托也算买方啊,
&br&创投算是买方,但是它的技术含量主要在看人,
&br&看人是件很需要阅历的事,与楼主和这篇科普文读者现阶段的能力不合;
&br&基金子公司和信托更重要的任务在于作为资金通道,
&br&通道业务靠牌照优势赚钱,与需要专业能力去鉴别企业价值的买方不同;
&br&故以上三者不列入讨论范围。
&br&&br&(一)公募基金
&br&&br&公募和私募的区分在于募集对象能否超过两百人,
&br&公募的募集对象超过两百人,私募低于此数;
&br&&br&国内的公募基金很讲资历,越老牌的公募越受追捧,
&br&最早成立的十家基金公司:华夏、嘉实、南方、博时、易方达、长盛等,
&br&现在基本都是最炙手可热的基金,华夏了被天弘基金(干爹支付宝牛逼)短暂超越外,基本都是稳居宝座;
&br&但这并不是金融业的常态,
&br&隔壁的券商行业,
&br&最早成立的三大全国性证券公司:华夏、南方、国泰 全都灭绝了,
&br&华夏证券在中信和建银投资的挽救下存活了下来,店名也改成中信建投了,
&br&南方证券在早期证券行业三大猛人之一的阈治东手上也没有救活,反倒把阈大神送了进去(当然后来又出来了),
&br&国泰证券大家都知道,某事件之后跟君安合并了;
&br&&br&(——顺带说一句,大家要是有兴趣,楼主可以花时间梳理一下券商江湖史,
&br&当然,这又是一个大坑,除非大家督促...不然以楼主的填坑速度,还得有那么一段时间。)
&br&&br&回到公募基金,它既然最顶级的都是那几家老牌的,
&br&那么它必然也有一个特点,就是——门难进,核心岗位尤其如此;
&br&&br&基金的门槛之高,以至于最终能在这片丛林环境中生存下来,最终登上基金经理宝座的人,
&br&被视为金融圈公开信息的最聪明的人,以至于每当有媒体整理各个高校金融圈的时候,
&br&都将该校有几个基金经理人视为非常重要的指标,
&br&就楼主看的几篇,数量和质量都是北大夺魁(楼主在出身上就已经落人一大截了,sigh);
&br&&br&进入公募,首先要从研究员做起,楼主虽然写过挂牌上市的行业部分,
&br&但那跟公募的行业研究完全没得比,公募的既要深入行业,又要关心二级市场,
&br&所以这个方向基本也排除了。
&br&&br&顺带提一句,原公募一哥王亚伟在奔私之后,业绩不如以往,
&br&有人就把主要原因归结为,失去了公募强大的行研体系的支撑。
&br&&br&(二)私募基金&br&&br&鱼龙混杂,单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的就有两万多家,
&br&这是一个私募群雄割据的时代,激烈的厮杀下,存在草根崛起的可能。
&br&&br&留坑待填2
挖个坑。 正好最近跳槽,思考了下职业生涯发展,就把分析过程发在这里。 这些分析多是针对投行、基金的行业特点及楼主自身情况,未必适合每个人,但思路和框架可以借鉴性参考。 【个人概况】 楼主投行承做工作一年半,三板业务居多。
【总体思考】 一、总…
&p&感谢大家厚爱,私信我看到了一定会给回复&/p&&p&刚解决完大四最后的选修课,挠头准备开题报告中&/p&&p&闲得无事挺愿意跟大家聊聊备考和申请~&/p&&p&————————————&/p&&p&考完G之后就一直想记录下来自己备考的这段心路历程,因为真的很难得,算是自己二十年来考过最难、最suffer的一场考试。我是20天,从640到740。740虽不是大牛分数,但这段备考历程还是收获不少,希望能给大家一些tips,帮大家少走弯路。由于想写的尽量系统,所以本文会比较长,各部分标题会用【黑色大括号】标出,不想看的部分跳过就好,附上卤煮成绩单。&img src=&/v2-30fee30f5df22be1a8d02f9beaf4ef51_b.png& data-rawheight=&305& data-rawwidth=&5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30fee30f5df22be1a8d02f9beaf4ef51_r.png&&&/p&&p&分数右边那一列是全球排位,740对应的97%就是指,你考到了740分,超过了全球97%的GMAT考生。&/p&&p&先说一下【卤煮背景】:上海某211本大四,英语六级裸考666分,托福一战109也没花什么力气,最初盲目自信把GMAT当成一个英语考试来对待,一战零零散散备考2个月,每天3-4小时,期间生病了还动了手术休养10天——结果640(Q51V24)。看到分数的瞬间整个人彻底懵逼了,懵到什么地步,就是根本没看到接受成绩还是取消成绩那个页面,就一直呆住了一分多钟大脑空白,直到监考老师都进来对我吼说你点啊,你怎么不点。我都不知道她让我点什么东西因为我什么都没看见。。。电脑自动帮我把分数cancel了。上来先给大家【提个大醒】,英语好不等于逻辑好,GMAT是一门建立在英语基础上的逻辑考试,真的不好考,千万不要像我一样轻敌,要被GMAC出题老头教做人的。&/p&&p&&b&&u&二战备考的20天里,我每天复习时间为12-13小时左右&/u&&/b&,名义上一战备考了两个月,二战20天,但从小时数上看,一战的复习时间是没有二战多的。那种“20天/一个月分手GMAT的鸡汤贴”并非装逼,也不是人家基础一定好,只是背后付出的努力不能从区区标题就体现出来。备考是漫长、孤独、但又很充实的。&/p&&p&&b&【GMAT考试介绍】因为想让零基础小白也能看懂GMAT考试到底是怎么回事,先做一个简单的考试介绍,已经对机麦很熟悉的同学们可以跳过这一部分:&/b&&/p&&p&1、
GMAT是一门逻辑考试,总共分为四个部分:数学(Quantitative)、语文(Verbal)、写作(AWA)和综合推理(IR);其中语文Verbal部分又分为句子改错(SC)、批判性推理(CR)和阅读理解(RC),在Verbal41题中,SC是大头,平均会出现16-17题,RC14题,CR10题出头。【三者在考试中的重要性排序:SC&CR=RC;考生备考的重要性排序:SC&CR&RC】考试满分800分,而这个800分总分由数学和语文构成,数学和语文官方宣称各自满分是60分,但实际上全球目前出现的最高得分为51分,所以我们一般默认这两部分的满分为51分,52+几乎不可能出现。不要问我为啥两个满分51分的part拼起来总分变成了800?这是GMAT有史以来最大的未解之谜,就是没人知道它是怎么算分的…给大家附上一张成绩换算表,可以参考一下,根据我和朋友考出来的分数都是准的,一般而言,700的标配是Q51+V32或者Q50+V33,Q51+V40就是750。&img src=&/v2-6ab8ae4df577a06e23ead2d5cc22992c_b.png& data-rawheight=&418& data-rawwidth=&30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3&&&/p&&p&当然,V33和V40之间的gap是相当大的,记住我的血泪教训,不要轻敌。700经过努力刷题是个比较achievable的分数,750+没有技巧就不太可能达到了。而AWA和IR是不计入800分之内的。AWA最高为6分,IR最高为8分,是在成绩单上单独列出来的小分,这两个part一般申请学校都没有特殊要求,主要就是看800分里考了多少,一般AWA4分,IR5分就足够了。不用在AWA和IR上面花很多时间,考前两周开始刷就行。关于各部分怎么复习,之后会有详细分析。&img src=&/v2-5c8bdff96_b.png& data-rawheight=&207& data-rawwidth=&4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2& data-original=&/v2-5c8bdff96_r.png&&&/p&&p&(这张表格的题目类型歪了,大家都当成左对齐来看就好,各题目类型之间是并列关系。)&/p&&p&2、
&u&换库是啥?&/u&“库”,即题库,GMAC官方有一个巨大的题库,每一场考试的题目都是从题库里随机抽取的,在2015年之前(包括2015),一般来说约连续30天之内的题都出自于同一个库,题库全球统一,不管在哪里考都是同一个库,约30天之后会换另一个新库,题目就全部大换血,新库和上一个库的题目是没有一道重复的。那么在同库的30天内,已经考好试的同学们就会在各大Gmat论坛上放狗(=回忆出考试题目放到论坛上),有具体的,也有大概的,看狗主具体能记住多少。那么之后考试的同学在不换库的前提下,就能复习一下狗主们recall出来的题目,我们叫做机经(敏感词汇,下文用鸡精代替),即已经考好的同学们的机考经验,考前要学习这些题目的思路(不是让你背答案。),可能会在考场上遇到原题或者【题目的变体】,提前熟悉过考场上很节约时间~但题干会变,选项也会变,答案当然跟着变,所以强调是学习思路,直接背答案一定会死的很难看。不幸的是,今年开始,老头们似乎发现了我大天朝有独门鸡精,为了杜绝我们歪(团)门(结)邪(友)道(爱),今年的换库规律极其不稳定,裤子忽长忽短,上个月出现了史上最短的8天小短裤,最长一般是35天左右吧,由于换库的不稳定性,你报名的考试日期一个运气不好就会撞在枪口上,比如换库第一天,那么你面对的每一道题都是全新的、没见过的,那么考试难度肯定是比有鸡精的考试难度要大,但只要有足够的实力,破釜沉舟,库头一样有高分。(听过一个说法,库头提分,库尾压分,虽未得到证明,但可以参考,也有助于稳定考试心态。)&/p&&p&3、
GMAT是一门&b&自适应考试&/b&,所谓“自适应”,就是考试中你做的题目难度会根据你的答题情况进行调整。难度共分为三级:高、中、低级。自适应考试和普通考试的区别在于:自适应考试让考生再也不能不挑难度和类型地去刷题,也就是我们中国考生特别喜欢用的题海战略。自适应考试的一般情况,是越到后面难度越大(只要你不是做的太差,否则系统会帮你调低难度的),有点类似于举重比赛,挑战性越来越大嘛,如果想要自己的全球百分位提升,从80%-90%,靠的是做对全球范围内准确率最低的题目,这些也就是老头认为最难的题目。如果这些题目做对,百分位一下子就冲上去了。&/p&&p&如何判断GMAT出题者认为何难何易?有以下两个参考点:&/p&&p&第一,
OG作为官方指导教材,就是出题组从easy到medium到hard排序的;&/p&&p&第二,
考点单一、显眼的高频考点就是比较简单的题,长难句,或者虽是短句、考基础结构但又非常隐蔽,且选项变化多端的题目则为难题。真正高难度的短句子是要比长难句难很多的。&/p&&p&前两年的难题还是那种四行左右长度的长难句,对句子结构分析的能力要求很高,但今年下半年的考试似乎一句长难句也没有出现,全都是要靠语法点和走语义排除的短句子,老头的库和花头也是在年年翻新啊。当然,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b&千万不要在老头认为很简单的考点上出错,上来几道简单的连错,那么高分高难题库就打不开了。&/b&也就和700+拜拜了。&/p&&p&举个栗子:Verbal部分共41道题,一般分成4个10题来看,其中,&b&&u&前十题是最最最重要的&/u&&/b&。。。(加粗。标红。)因为前十题答的好坏与否会决定你之后的30题处于高分库还是低分库,前十题要是错了一半,后面30题做得再好也是不可能上700的,因为前十题决定了你这场考试处于低分库,给你的全是简单题,答对了也不能证明你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所以不可能有高分。也就是说,前十题答得不好,不要妄想靠后面翻身,老头已经不会再给你翻身的机会了。但是,只要前十题达到90%-100%的正确率,进入medium或者high level的库,pace稳住,就一只脚踏进了700+的门槛。当然了要强调一下,每一个十题都很重要,我们的目标是:能做对的每一道题都绝不失分,BUT。第一个十题相较而言是最最重要的。大家一定要记住了。这是我和好几个同学对比各场考试的ESR得出的结论,实践出真知。这种考试机制和我们从小一贯接触的有很大区别,大家一定要注意。&/p&&p&&a href=&///?target=http%3A//mp./s/Uy1hcR_yr-nBJLdwltMww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干货】发现GMAT算分“阴谋论”?特别针对600+的同学&i class=&icon-external&&&/i&&/a&&/p&&p&这里直接搬运一个微信推送上来,想了解算分规则、以及在做题pace和正确率之间来回纠结的同学们可以去看一看,这篇文章完美阐述了我的观点:“前十题超级重要,要不惜代价争取高的正确率,正确率达到90%-100%,其重要性大大高于保持pace的稳定度。”我在备考期间在CD见过许多考生的ESR,错误题数明明一样,做题pace也都不够稳定,Verbal相差之多居然可以相差十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份前十题正确率100%,最后四五题来不及是蒙的,最后十题正确率在45%-50%左右,verbal38。卤煮去搜了一下没有找到帖子,但看的时候太过震惊,基本保证记忆是对的。V38加上Q51就是740了。前十题真的远比你想象的要重要,宁愿做的稍慢一点,也要稳住,保住正确率,简直是决定你能否上700+的命门。&/p&&p&(PS:What’s &b&ESR&/b&? 是要花25美金在GMAT官网买的&b&加强版成绩报告单&/b&,上面不仅有成绩,还包括许多详细分析数据,比如:按照题目类型和特定标准区分的答题正确率百分比,按照题目类型和特定标准区分的平均答题时间等,能够有效帮助考生分析出自己的弱项何在、考试存在哪些问题,对症下药。)&/p&&p&因为这是一门自适应考试,所以【算分规则】极其复杂,程序猿有一套迷之算法,目前也没有任何计分规则说明,唯一能知道的是,GMAT成绩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回答的试题&a href=&///?target=http%3A///view/678110.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数量&i class=&icon-external&&&/i&&/a&、回答是否正确、试题难度,做题速度以及每个试题的其他统计特性。比如:V的41题里就算错的题数一样,错在最后十题比错在前十题得分可能会高很多;比如:一道数学题做了八分钟做对和做错的得分是一样的;比如:连错跟分开错对分值的影响不一样,连错基本上可以说是要进到低分库了,但分开错可能只是分数上下小幅波动,甚至没有影响;比如:同样是Q51V38,有人730,有人740,原因未知。SO,不要妄想去搞懂算分规则了,Verbal按错的题数算分基本是算不出来的。我们的目标是能做对的每一道题都要做对。&/p&&br&&p&&b&在介绍我的复习规划之前,先来扫一遍用过的【复习资料】,方便后文的理解:&/b&&/p&&br&&p&&b&初期复习资料:&/b&&/p&&p&1、
背单词:扇贝单词app里面Gmat那本书背完+做题过程中遇到一些高频出现的单词(尤其是CR中的高频词)自己查字典记在小本本上,我觉得CR中有些高频词认识之后对读题非常有帮助,甚至我有些题目是不认识单词才做错的,积累了一定单词量正确率都可以上去。EG:toll——通行费。RC中不认识的单词就太多了,不可能背的完,考试现场也一定有不认识的词,(比如我二战一篇天文一篇物理,都有大量专有名词)所以平时训练就要培养自己这种猜词义的习惯,逼自己在有生词的情况下看文章、做题,考试才不会慌。否则你平时做阅读见一个生词查一个,考场上见到不认识的词心态肯定要受影响。【如果你连托福/雅思的词汇量都没有,请先把托福或雅思的词汇书背完再背Gmat,词汇量不够意味着看不懂题,连题目都看不懂,还谈什么逻辑分析?】&/p&&p&2、
OG官方指导:如果有17最新版OG当然是最好了,因为最新版会补充一些新的真题进去。但是没有17版也没有关系,因为各年OG的差别很小,做下来的效果也是差不多的。手里有其他年份的OG书尽管放心做,比如13OG就是很经典的一本,现在17OG电子版很多地方都下载的到,拉到各个题型的最后,看看有哪些新补充进去的题,在电子版上再做一下就好。我是先问学姐借了一本15年的做,机智如我们并没有把答案写在书上,而是另外找一本本子,把答案写在本子上,以保持书本原样,方便之后二刷。否则把答案都写在书上,二刷起来太不方便了~思路很受影响的。刷完15,我下了17电子版,把新的题目做完了。一战、二战各完整地刷了一遍OG。OG各题型的题目排序都是由易到难,做到最后面真的是蛮难的了,和实战难题相当。&/p&&p&这里突然想起来有一点要&b&强调&/b&:引用一句某位老师的话:“大多数人思路都不对啊。不是某个学生刷了五遍OG所以考到了750;而是他刷了五遍OG,居然还让他考到了750”当时听到这句话我笑了好久,也就是说,OG确实重要,要反复刷,但务必注意。是让你&b&反复刷题目然后搞懂每个选项到底为什么错,要有足够靠谱的理解,但是&/b&&b&OG&/b&&b&里很多题目的官方解答实在是不敢恭维,尤其是SC&/b&&b&,都以unclear/awkward&/b&&b&这种理由捣糨糊。如果你连刷五遍OG&/b&&b&看的都是这种解释,那么之后遇到其他不懂的题,你也给错误选项找理由叫做读起来awkward&/b&&b&太别扭,那你就完蛋了。老头可以任性编答案,你不可以的。&/b&这种理由完全就是心理安慰好吗?。不要被它的捣糨糊带走,要设法从各种渠道找到足够靠谱的解释,确定这个选项有科学的理由证明它就是错的。找解答的方法我会在之后的【答疑】部分中详述。(有个江湖传言说OG的出题人和写答案的人是两批,出题者的薪水是写答案的人的10倍)&img src=&/v2-530ce8f1381_b.png& data-rawheight=&262& data-rawwidth=&21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13&&&/p&&p&3、
2本OG分册。全称OG quantitative review和OG verbal
review,顾名思义,这两本是OG的补充和延伸,但是个人做下来的感觉是比OG要简单,时间紧的话这两本可以不做,优先做prep和GWD。但对于数学基础稍弱的同学,数学分册还是可以做的,巩固知识点,卤煮自己只做了verbal的,没做数学的。(我数学基础还不错,两次数学考试都是Q51)&/p&&br&&p&&b&后期数学备考资料:&/b&&/p&&p&1、
数学是我大天朝同学的强项,远超其他各国Gmat考生,一般而言OG足矣,对于基础稍差的同学推荐一本新东方的《GMAT数学高分快速突破》,作者陈向东。&/p&&p&2、
Prep里的数学~在所有的习题里最接近实战。【不要做曼哈顿的数学,太偏了,简直偏到西伯利亚。】&/p&&p&3、
数学鸡精。真的很有用。又提供做题思路又提升做题速度。考前来两遍。数学50/51妥妥的。&/p&&br&&p&&b&后期语法备考资料:&/b&&/p&&p&1、
曼哈顿SC。此真乃SC界神书,语法点概括的相当全面,读完这本书进步会很大,但遗憾的是因为老头这两年出SC题越来越变化多端,没有以前那么好用了,但它神书的地位还是无法撼动的。&img src=&/v2-cc4de7e901_b.png& data-rawheight=&532& data-rawwidth=&37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6&&&/p&&p&2、
Prep07、Prep08刷题好伴侣。prep可以在刷题网站上做,也可以打印纸质版笔记~看个人习惯~2本笔记的电子版在CD论坛有下载。&img src=&/v2-f2834dba7aefa_b.png& data-rawheight=&333& data-rawwidth=&5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3& data-original=&/v2-f2834dba7aefa_r.png&&&/p&&p&3、
GWD和prep差不多,难度中等偏上,但是没有详细的笔记整理,大家可以去各个GMAT刷题网站上做。但GWD的语法还是有争议的,建议考前不要刷太多。&/p&&p&【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刷题材料】我是擅长做那种长难句,题目越长我越可以通过句子结构,平行以及标点符号直接排除选项,但考试的时候句子和划线都特别短,可能一道题就是考个别考点。这个时候和我有一样问题的同学,请回归OG。OG的SC前面题目虽然简单,但考点都有侧重性,刷一下OG和OG review可以找一下自己哪一块、也就是哪个知识点问题比较大,而prep和GWD中很多选项错误不止一个,题目比较综合,相对没那么容易看出自己的毛病。&/p&&p&4、还有一个我自己虽然没有用,但是墙裂推荐各位备考时间充足的同学使用,带你打开新世界的大门——SC千行。&img src=&/v2-bdf7e497babbd_b.png& data-rawheight=&173& data-rawwidth=&5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bdf7e497babbd_r.png&&&/p&&p&这张EXCEL也是网友整理的模板,对SC分析的淋漓尽致,包括题目、考点、OG解答、解题过程和思路、OG和我看法不一致的地方、我对于OG解释的疑惑、江湖解释、曼哈顿相关考点补充和自己认为最最最靠谱的知识点记录等等。这份表格,时间不充裕是做不了的,能做完,基本上一整个年度的耐心都耗完了,但是只要能做完,你对SC就已经炼成了金刚不败之身。&/p&&p&5
Ron大神SC笔记。对于刚刚初学的小白,这些笔记也是神一般的存在啊。因为我自己是上了课的,老师在课上直接讲了全部的知识点,所以Ron大神的笔记我就没有看。只是Ron是美国人嘛,他的教学和笔记都是全英文的,可能看起来没有中文资料那么方便,但是讲的真心好。时间充裕的同学非常推荐大家看。&img src=&/v2-2bd062ff579ec4aed02393_b.png& data-rawheight=&389& data-rawwidth=&24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41&&&/p&&br&&p&&b&后期逻辑备考资料:&/b&&/p&&p&1、
CR Bible。推荐初学者使用,有一些解题思路,但个人认为这本书被捧得虚高,小白可以看,已经刷题的话,作用真的不大。&img src=&/v2-8fa9acbef985dad6a9f2e28e36d2ffbe_b.png& data-rawheight=&440& data-rawwidth=&33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37&&&br&&/p&&p&2、
Helr的逻辑思路。这个是许多自学CR同学的一本宝典,解题思路很官方,但有点难,不好消化。也很推荐大家看一看,CD上就有。&img src=&/v2-ddec0e0e7df0f199caa2cac2_b.png& data-rawheight=&385& data-rawwidth=&5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ddec0e0e7df0f199caa2cac2_r.png&&&/p&&p&3、
Prep逻辑其实也有笔记,而且是和Helr的逻辑思路相对应的,但是不是由老师本人整理,是由730+以上的CD论坛的热心同学们整理而成,解答都是根据Helr老师的逻辑思路来的~如果是完全按照毕出老师方法练习思路的同学推荐大家使用,但因为毕竟不是官方解答,大家刷题的时候还是要有自己的思考。我本人使用这个失败了,因为我CR实在太差,这些方法对我而言用起来比较难比较慢,后来转向了其他做CR的思路。所以大家可以先试试,好不好用因人而异。&img src=&/v2-49f185c473e99b3d257e5d6ee3305cac_b.png& data-rawheight=&273& data-rawwidth=&4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4& data-original=&/v2-49f185c473e99b3d257e5d6ee3305cac_r.png&&&/p&&br&&br&&p&&b&后&/b&&b&期阅读备考资料:&/b&&/p&&p&1、
小安阅读法:这个很有用,主要是方法好。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它就是教我们不要无脑读、也就是走马观花地去读阅读,一路看下来,边看边忘。如果想要做好阅读文章,尤其是GMAT的阅读文章,一定要&b&边看边记&/b&。小安阅读法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思路:每段话看完,想三个问题,1内容是什么?2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3作者有无态度和评价?在每一段看完之后,其实脑子里过一过只要几秒钟,但是真的很有帮助。想和不想,差别很大。&img src=&/v2-c24a514fb071e_b.png& data-rawheight=&177& data-rawwidth=&40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9&&&/p&&p&2、
《杨鹏长难句》,这个对于CR和RC都有帮助,以难句为突破口提升阅读速度,在紧接着的二战复习规划里和大家说~不一定要买书,电子版看也可以,我一边看一边直接在pdf里记笔记。&/p&&p&说来惭愧,我时间太赶,阅读资料看得很少,但确实是认为,阅读OG+分册+杨鹏+小安已经足够了。大家更多的精力我还是推荐放在SC和CR上,除非RC是弱项,那么还是要着重抓的。&/p&&p&再来看一下卤煮两次考试分别的【复习规划】:&/p&&p&一战:两个月,每天3-4小时。首先完整刷一遍OG,然后扫了曼哈顿SC和CR blble以及helr逻辑,接着在考满分上做做prep和GWD就去考了,所以没有任何系统性。最大的问题是我看了那些书,但我根本没有吃透,这也是二战之后才明白的道理,根本没看进去。一战渣渣,略过不详谈。&/p&&p&二战:20天,每天12-13小时高强度。&/p&&p&直接报名上课,SC+CR两门。4个全天上完SC课,听一遍全部回放,并且重新刷完了曼哈顿中文版笔记,自己又整理了一遍。3个全天上完了CR课程,听一遍全部回放,【因为一战之后发现CR是最弱的,于是二战准备期间60%的时间用在cr上面。】把老师上课讲的每一道题仔细想,直到每个选项都能分析的不能更清楚为止。然后按照老师教的思路和技巧,对应套路和思维陷阱又做了一遍OG、prep2012和OG verbal分册,每一题都吃的很透很透很透,每一个选项全都弄明白为什么对为什么错,这些做完了以后其实再做考满分就顺多了,信心也有所提升。&/p&&p&同步进行的还有啃完杨鹏长难句的前2/3,因为CR还有个问题是读题好慢。。。读题费的时间多,做题就容易慌神。啃起来还挺慢,一上来GRE的句子比Gmat的难,我每一句都看到非常熟悉,几乎到背出来才会看下一句,因为对我来说这样才是真的吸收进去,于是一句句子也可能要看6-10分钟,我每天看40句,牺牲了做阅读题目的时间,阅读平均下来两天才2篇,一天隔一天做。这里说一句&b&无论看什么都是要自己做笔记的&/b&,不做笔记的话根本没进脑子里,啃完了以后对CR和RC都有帮助。CR要是换成中文谁做不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please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