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苏步清院士曾获诺贝尔奖获得者

新民网移动客户端
您现在的位置: >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多次参评院士落选
  评选是否客观、公正,不仅事关院士群体自身的尊严和公信力,更影响着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热情,甚至海外留学人员的来去选择。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历史条件所致,落选院士则值得探究。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
  像屠呦呦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而落选院士的,在我国并非个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
  这些人是因为学术水平不高、科学贡献不大而落选院士吗?答案显然不是。从上述几位“落选院士”的治学为人风格中,人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袁隆平至今仍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扎在水田里研究超级水稻;李爱珍数十年如一日呆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如果不是因为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恐怕还不为社会所知;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屠呦呦的老同事李连达院士语,笔者注);饶毅则是出了名的“敢讲话”,研究之余还在自己的博客和国内外媒体上撰文,批评中国科技体制的弊端、教授不听讲座的浮躁学风等。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稳坐院士的宝座;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顺风顺水地当上了院士,风光于政、学、商诸界。
  作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两院院士的评选无异于风向标、指挥棒,具有无可替代的引领、示范作用。其评选是否客观、公正,不仅事关院士群体自身的尊严和公信力,更影响着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热情,甚至海外留学人员的来去选择。
  默默工作、不善交际、敢讲真话、贡献卓著的落选院士,涉嫌造假、擅长公关、有权有钱的却顺利当选、风光无限。两相比照,向社会传递了怎样的信号?给公众造成了怎样的印象?
  是该检讨、改进两院院士的评选标准、方法和程序的时候了。(据人民网)
新民晚报官方微信微信号:xmwb1929有用、有益、有趣
侬好上海由新民网出品微信号:helloshanghai2013吃喝玩乐、上海故事、同城活动每天热爱上海多一点加入小侬家族就对啦!
街谈巷议微信微信号:xinminwangshi街头访谈,麻辣点评
(新民网编辑:卞英豪)
更多关于的新闻
您还能输入300字
数据加载中……
第16届上海国际音乐烟花表演在世纪...
昨天(10月2日)是国庆黄金周第二...
国庆期间,前段时间流行的“头上长草...
今天(10月1日)是国庆66周年。...
2015年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公共视...
受今年第21号强台风--“杜鹃”外...
今天上午,南翔老街人流如织,伴随传...
崇明县教育局决定暂停使用裕安小学安...
【看4D大片,玩科技馆!】 最近,小侬给小朋友们的福利一波接一波。报名时间:5月23日—5月27日
上海市新闻道德委员会社会监督投诉电话、来信来访地址及电子信箱:
1. 投诉专线电话:021-
2. 社会监督来信地址:上海市闵行区都市路4855号2号楼 邮编:201199
3. 来访接待:
上海市闵行区都市路4855号2号楼
上海市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
4. 投诉电子信箱:
上海市新闻道德委员会通过社会监督电话、来信来访接待、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受理社会各界对新闻机构及新闻从业人员新闻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举报和投诉,对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进行监督。
受理时间接待时间为:
工作日上午9:30--11:00;下午1:30--4:00猜你感兴趣
&热门励志故事当前所在位置: >
热门微信号:
中国科学界终于有人获诺贝尔奖了,她竟然不是中国院士
作者: 浏览数:0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阅读,只需一秒。精彩,尽在掌握!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被称为诺贝尔奖前奏的国际医学大奖“拉斯克奖”,奖金25万美元10月5日,85岁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
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被称为诺贝尔奖前奏的国际医学大奖“拉斯克奖”,奖金25万美元10月5日,85岁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打破了中国本土科学研究从未获得诺奖的尴尬纪录。不过,令中国科学界尴尬的是,屠呦呦竟然没有当选中国院士。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发现青蒿素,显著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正是凭借青蒿素和疟疾治疗方面的杰出研究,她获得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半奖金;在治疗线虫寄生虫方面做出开创性研究的爱尔兰学者WilliamC. Campbell和日本学者Satoshi ?mura,获得另一半奖金。屠呦呦之所以获奖,首先要感谢她自己以及青蒿素研究团队,更要感谢自己已经健康地活到了85岁。当然,她或许也要感谢饶毅教授等学者在国际科学界对其研究工作的大力传播。关于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在国际学术界已经广为人知。关于屠呦呦的贡献到底有多大,却争议不断。饶毅教授在美国西北大学做到讲席教授,后来回国做过几年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他同时也是一位科学史研究者(顺便说一句,饶毅也没选上中国院士,令不少科学界人士感到惊讶)。2011年,饶毅在其博客首先撰文肯定屠呦呦和张亭栋(在揭示砒霜化学成分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作用中居功至伟)从中药中发现化学分子的成就,后来又与另两位科学史研究者黎润红和张大庆在《中国科学》发表文章,叙述屠呦呦和张亭栋的工作,称之为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此外,他还在科学界不同场合介绍屠呦呦等人的研究贡献。获知屠呦呦获诺奖的消息之后,饶毅主编的《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The-Intellectual)撰文说,“屠呦呦获诺奖对中国科学的冲击,是今天的人们不能不反思的问题”。屠呦呦做出举世公认的成就,为什么没有得到任何国内的重要认可,没有大奖、没有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荣誉称号?屠呦呦在1970年代做出重要成就,条件很差、经费有限,今天我国的经费大增,用于支持什么工作,什么人?我国的体制,在浪费钱,还是能够出现更多的重要工作?我国的文化,是在压制人,还是能够支持更多的屠呦呦、张亭栋?我们应该麻木不仁,继续浪费,还是深刻的反思、实际的改革?我国科技界由无德、无才、无能主导的现象,是否应该得到改变?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国际医学大奖“拉斯克奖”另外,《天下网商》认为,还值得反思的是,青蒿素研究没有给中国的医药产业带来多大促进——尽管复方蒿甲醚等青蒿素类复方药物在2001年被世界卫生组织作为一线抗疟药物在全球推广。青蒿素的故事1960年代,在硝烟迷漫的越南战场,交战双方因疟疾死亡而非战斗减员的人数居高不下。应越南政府的请求,在周恩来的亲自过问下,中国搞了一场科学研究运动——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协作会议于日在北京饭店召开,代号为“523项目”。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于1970年代初从黄花蒿里面提取出抗疟的有效成分,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是第一个由中国发现的全新化学结构的药品,也有人称之为药物领域的“两弹一星”。北京大学的科学史研究者饶毅、黎润红和张大庆在《中国科学》撰文说,科学界没有异议的是:第一,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的抗疟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很关键;第二,具体分离和纯化青蒿素的钟裕容,是屠呦呦研究小组的成员;第三,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组是在会议上得知屠呦呦小组发现青蒿粗提物高效抗疟作用以后进行的,获得纯化分子也晚于钟裕容。三位科学史研究者还说,屠呦呦的工作既有前人的基础,也有她的课题组及其他课题组的重要作用, 这些不应被埋没,但也不能否定屠呦呦的关键作用。“由于当时极左思潮的影响, 很多文章发表时没有具体署名。我们希望有更详细的历史记载,让人们知道‘523任务’组织者和主要参与者的贡献, 特别是其他各方面的工作。”此后,科学家着手对青蒿素进行化学结构改造,先后推出蒿甲醚、青蒿琥酯和双氢青蒿素等药物,壮大了青蒿素的家族。其中,蒿甲醚由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李英教授等人研制成功,抗疟活性比青蒿素高出数倍以上。军事医科院微生物流行病所邓蓉仙教授等人则发现了可与之互补的化学合成“鸡尾酒”,最终发明了疟疾特效药复方蒿甲醚。1994年,军事医科院与瑞士诺华签署专利开发许可协议。诺华公司负责复方蒿甲醚在国际上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中方的其他参与者中,中信技术公司是项目联络人,昆明制药负责生产蒿甲醚,1995年加入的浙江新昌制药负责生产本芴醇。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复方蒿甲醚等青蒿素类复方药物作为一线抗疟药物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不少科学家认为,青蒿素本质上是一个西药,是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有效成分,按照西医理论研制出来的,不能看作中药现代化的范本。但也有一些科学家并不同意这种看法。如果对饶毅教授等人介绍屠呦呦、张亭栋等研究的文章感兴趣,欢迎点击阅读原文。
微信阅读数:18169
微信点赞数:77
手机版地址:
微信号:txws_txws
TA的热门文章
推荐电子商务微信帐号
热门文章排行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12清华选拔290名学生重点培养 院士称必获诺贝尔奖_教育频道_新华网
清华选拔290名学生重点培养 院士称必获诺贝尔奖
日 15:28:05
【字号 】【】【】【】
清华全面启动“学堂计划”培养拔尖人才,290名优秀学生入选“学堂计划”
“我问袁(驷)副校长,为什么会选择在日14时举行‘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全面启动仪式?袁副校长跟我说,这是‘试一试’,取自谐音。”清华大学物理系前任系主任朱邦芬院士说。昨天下午,“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全面启动仪式在清华学堂前举行,这座清华最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物将成为“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的专用教学场所。
国家此前批准清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清华以“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为载体,分别建立六个清华学堂班。
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说,这个计划简称为“学堂计划”。现已有290名优秀学生入选。
清华为此专设了“清华学堂首席教授”和“清华学堂项目主任”,聘请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和沃尔夫奖获得者丘成桐,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希,原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千人计划”专家、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原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中科院外籍院士、“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郑泉水等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流学者分别担任首席教授。
朱邦芬预测,入选“学堂计划”的学生中,在未来肯定会出诺贝尔奖、图灵奖的获得者。他说,二十年以后,如果这里的学生没有出息,“那我们就是对历史有罪,对不起祖宗。” (记者 郭少峰)
) 【字号 】【】【】
请点击进入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获得诺贝尔奖的犹太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