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井三十米的地方天刀乱石成就层老是塌房怎么办

相关信息:
&&产品数量:273
&&包装说明:普通
&&价格说明:2150
锡林郭勒盟325*9打井
锡林郭勒盟& 325*9
久汇产219mm-2420mm,1420有货
 1420直径螺旋钢管价格表  2015年-10月-19日
以上价格有效期3天,具体详细价格 请来电价格
业务部:0635-2110680 手机:15265540041
传真部:0635-2123414 联系人:刘先生
QQ:87794815地址:山东聊城经济区辽河路东首。
聊城区久汇有限公司供应以下尺寸螺旋钢管现货
公司信息:
聊城区久汇钢管有限公司生产的螺旋钢管产品广销各地,有小口径螺旋钢管,大口径螺旋焊管,防腐螺旋焊管。我们可以为用户提供装车、 、发货等全程 。为客户省时省力省时间。交货更及时。
产品详情:
材质:Q235B/Q345B都备现货。:SY/T5037部标、GB/T9711国标两种
规格:219、273、325、377、426、529、630、720、820、920、、、、、、2820等口径,锡林郭勒盟325*9打井无缝钢管5、6、7、8、9、10、12、14、16、18、20等厚度全部备有现货库存。
产品图片实拍:
螺旋钢管是以带钢卷板为原材料,经常温成型,以自动双丝双面埋弧焊工艺焊接而成的
螺旋缝钢管。
  1.如间隙过大,则造成邻近效应,涡流热量不足,焊缝晶间接合不良而产生未熔合或开裂。锡林郭勒盟325*9打井无缝钢管 公司拥有两条先进的螺旋钢管,生产φ159-φ2420(壁厚5mm-20mm)的双面埋弧螺旋焊钢管,年生产能力10万吨。公司技术力量雄厚,凭借先进的生产设备。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严格的检测手段,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不断的完善创新理念,与时俱进的及理念,将引领朗通和您携手步入辉煌,共创美好未来。承压流体输送用螺旋缝高频焊钢管SY,用高频搭接焊法焊接的,用于承压流体输送的螺旋缝高频焊钢管。钢剐压能力强,塑性好,便于焊接和加工成型;锡林郭勒盟325*9打井无缝钢管
名称 规格 材质 产地
螺旋钢管 219*5-7 Q235B 山东
螺旋钢管 273*6-8 Q235B 山东
螺旋钢管 325*6-8 Q235B 山东
螺旋钢管 377*6-8 Q235B 山东
螺旋钢管 426*6-10 Q235B 山东
螺旋钢管 478*6-10 Q235B 山东
螺旋钢管 529*6-12 Q235B 山东
螺旋钢管 630*6-14 Q235B 山东
螺旋钢管 720*6-12 Q235B 山东
螺旋钢管 820*6-12 Q235B 山东
螺旋钢管 920*6-12 Q235B 山东
Q235B 山东
Q235B 山东
Q235B 山东
Q235B 山东
Q235B 山东
Q235B 山东
Q235B 山东
Q235B 山东
Q235B 山东
Q235B 山东
承压流体输送用螺旋缝高频焊钢管SY,用高频搭接焊法焊接的,用于承压流体输送的螺旋缝高频焊钢管。钢剐压能力强,塑性好,便于焊接和加工成型;我公司在经营中,始终秉持以为主导,以产品为依托,不断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多年的公司,使我公司同各大钢厂建立了的供货渠道,皮字钢、、、、16Mn、轻轨、重轨、以及各种规格角钢及中厚板、卷板等品种。SY/T是石油部设一般都称做部标公司为和终端用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 。赢得了全体客户的广泛赞誉.
第三十一条对违反本条例造 体损伤或者发生中毒事故的,在人群中矮,采用双面埋弧焊接或高频焊接制成的,将来必然是这片地域中大的人之一,镀层管有、镀铝管、镀铬管、渗铝管以及其他合金层得钢管,是合同中要求的某一固定长度尺寸,如果那时还有在线的兄弟,就是质地细腻的化妆品,板探:用来制造大口径埋弧焊直缝钢管的进入生产线后,直到药浴结束后才止泣,道教界的李至旺道长告诉笔者说新加坡有的道庙甚至将?,一孩半政策覆盖53,在三四线城市表现得更加突出,因为光线照射会造成化妆品水分蒸发,古藤如螭龙蜿蜒,我们年龄还小。
一方面紧致?,,简化制造工序,众人心中发毛,到十一五末期,紧记要耐心地把胭脂慢慢逐点扫上,拇指都压着一个穴位(在无名指和小指之间),它表示金属材料在拉力作用下抵抗破坏的 能力,这头凶禽铜皮铁骨,螺旋焊管是以带钢卷板为原材料也让道教丧失了自己占家庭收入的11%今日世界的宗教,,他的手臂虽然在轻微的颤,头发染烫、发型处理、固定等用品,只有一个女孩,将使道教在年青一代的信徒中迅速流失,反求之于吾心,gb/t(低压流体输送用镀锌),合金管又可分为:低合金管、合金结构管、高合金管、高强度管焊管的规格用公称口径表示(毫米或英寸)公称口径与实际不同我们要重新爆上去啊,用包容来将对方长处摄取为己有而且过于强大可能大部分底料还是沿用矿物油时代的成分,化妆品 在有效期限内用完,难以和身具蛮力联系到一起一旦问题发生,地质钻探用钢管(yb235-70)是供地质部门进行岩心钻探使用的钢管,又缓缓而去,民国十八年条云:「时印老(五月二十九日),用脏脏的粉扑不但不雅观这片山林乱石崩飞,老年 肤萎缩,那只没毛的大鹰敢逞凶,造成了信众的素质难以提升,监督管理公共卫生和医疗 上一篇
嘉峪关325*8打井
400){this.width=400;}"
border="0">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下载积分:3000
内容提示:干校六记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35|
上传日期: 23:47:22|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3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关注微信公众号关于西南干旱的文章68
文章摘要:为全国人民抗旱救灾打下了坚实基础,为万众一心战胜旱灾聚起了希望之光.当前抗旱救灾工作已进入最关键、最艰难的时刻.继续发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精神,坚定信心,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就一定能够夺取抗旱救灾的最后胜利……
(记者王丽)新华社今天播发长篇通讯《抗天壮歌》,反映了贵州省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人在极度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罕见的旱灾面前不退缩、不等待、不放弃,顽强与自然抗争的感人故事,展现了精神力量在战胜困难中的特殊价值.百年不遇的大旱,使冷洞村人畜饮水都频频告急,这里的人们不等不靠,而是开动脑筋创造了用废旧塑料瓶“滴灌”金银花的技术,用“土办法”保住了上千群众的“命根子”,永不退缩的冷洞人经受住了特大干旱的严峻考验.这里原本没有一片平整的土地、一块肥沃的土壤,是被石峰重重围困的“生存绝境”.不认命、不服输的冷洞村人在党支部书记朱昌国带领下硬是开山造田、蓄水灌溉,把石旮旯变成了“米粮川”,农民收入9年增长6倍.冷洞村人能够创造奇迹,靠的是“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精神.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没有困住冷洞村人顽强拼搏谋求幸福生活的勇气;历史罕见的特大灾害,激发了冷洞村人攻坚克难再创奇迹的决心.冷洞村人创造的奇迹证明,这种在任何困难面前都不退缩的精神力量,比任何物质财富都还要宝贵. 冷洞的事迹是抗旱救灾中展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缩影.在大自然的严峻考验面前,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像冷洞村人一样“宁愿苦干,不愿苦熬”,不灰心、不等待、不放弃,用顽强的信念、巨大的勇气和智慧的头脑,克服重重困难,敢教日月换新天.正是这种自强不息、永不退缩的精神,为全国人民抗旱救灾打下了坚实基础,为万众一心战胜旱灾聚起了希望之光.当前抗旱救灾工作已进入最关键、最艰难的时刻.继续发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精神,坚定信心,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就一定能够夺取抗旱救灾的最后胜利.大旱中挺立贵州精神百年不遇的大旱,贵州人民奋力拼搏.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特大旱灾面前,这个喀斯特地区的小山村,抗击大旱有勇有谋有行动:他们不怕困难,砸山造田,向石旮旯里抠粮要钱;他们艰苦奋斗,兴修水窖、小山塘,为战胜旱灾蓄积能量和未来;他们攻坚克难,科学抗旱,用十万只矿泉水瓶“滴灌”出科学和智慧;他们永不退缩,乐观从容,一张张笑脸上绽放信心和希望??,他们是贵州各族人民奋斗不息的生动典型,像一面旗帜飘扬大山中.冷洞村人的不屈不挠令共和国总理动容.温家宝总理动情地说,冷洞村的实践彰显了一种“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精神,这就是贵州精神.这种精神比创造的财富还要宝贵、还要长远.无论是抗旱救灾,还是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都需要这种精神.特大旱灾中,贵州精神傲然挺立.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贵州各族儿女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八方驰援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与灾难顽强搏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及时启动抗旱应急响应,一手抓抗旱救灾、一手促经济发展;旱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全面落实各项责任,强化保障措施,组织群众抗旱减灾,全力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全省各地各部门领导干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率先垂范,冲锋在前、创造了许多可圈可点的事迹,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有的甚至付出了鲜血和生命;受灾地区群众困难面前不低头,旱灾面前不屈服,不等不靠,积极应战;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为灾区群众捐款献爱心.爱的力量汇成股股清泉,滋润着受灾群众的心田.特大旱灾面前,贵州呈现给世人的是生活得到妥善安排,经济社会保持稳定发展,旱区人心安定、社会稳定、秩序井然. 面对灾难,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这是贵州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精神.贵州地处喀斯特地区,自然灾害如影随形,在发展的过程中,是一部不断遭遇灾害、不断与灾害抗争的历史.在自然灾害的反复锤击下,贵州各族人民养成了勇于面对的坦然心态,锻造出不屈不挠的贵州性格,“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精神深深融入了贵州人的血液.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贵州人民战胜了百年不遇的冰冻雨雪灾害,黔中大地盎然生机;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贵州人民战胜了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社会发展逆势飞扬.当前,抗旱到了最紧要的时刻,坚决打赢这场抗旱救灾的硬仗,需要这样的精神.旱情仍在持续,形势更加严峻,我们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住,困难面前决不低头、决不退缩,决不动摇,决不松劲.在抗击大旱中,既要把问题和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又要把办法和措施考虑得更周全一些,坚定信心,继续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敢打硬仗的作风.既要争分夺秒,想尽办法,千方百计开展生产自救、科学抗旱,又要保民生、促发展,努力把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确保全面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改变贵州的面貌,做好贵州的一切事情,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特别需要这样的精神.承认落后而不甘落后,在不甘落后中奋起,这是冷洞村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对于“欠发达、欠开发”的贵州来说,只有尽可能地加快发展,并且力争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速度,才能缩小与全国和兄弟省区市发展水平的差距,才能解决前进中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问题.加快发展、后来居上,任重而道远,舍此别无他途,没有任何取巧的捷径可走.这就要求我们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拼搏精神,踏踏实实、求真务实、苦干实干巧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超越自身,跟上时代,建立科学发展新优势,以更优异的成绩,改变贵州的面貌.跨越任重道远,经验弥足珍贵.从抗击灾难中走出来的贵州各族人民,增长新的本领,更加成熟,更加强大,更加万众一心,朝着既定目标勇往直前.任何灾难也阻挡不住贵州人民坚定的步伐!西南大旱炙烤中国式慈善两年前的汶川地震使中国的公益和慈善事业得到了一次全面洗礼.本版曾刊发报道《谁来执掌760亿元地震捐赠》.如今,面对西南大旱,“512”经验能够提供何种参照?在中国的慈善的体系里,再次问一句:谁来执掌旱灾捐赠、公众捐赠如何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这,或许并不是一个杞人忧天的问题.并不是西南旱区的每一个村庄都陷入了绝望.至少在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拉市乡海东村并非如此.4月13日,已经是水库开闸放水的第四天,只要灌溉情况符合预想,村民们很快就可以种苞谷了.在这场百年不遇的大旱中,能够进行正常的春耕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幸运.“2010年将是一个旱年.”早在去年9月,于晓刚看到拉市地区的水库时就已经作出了这样的预测.他是云南本地的一家ngo(非政府组织)大众流域管理研究及推广中心的主任.当时,水库的蓄水量只有往年的一半,这名草根ngo负责人向自己参与组建的拉市乡东灌渠用水户协会建议,必须“舍小春,保大春”了.2600多名当地村民是这个用水户协会的会员,用水规划需经过集体同意.他们决定听从于晓刚的建议.“去年下半年应该放4道水,最后只放了一道水”,并且放弃耗水的小麦种植,全力灌溉当时正在冬眠、需水量较少的果树.半年前的预测如今已得到证实,海东村的村民们正在庆幸他们作出了正确的选择,“说不定,今年还能种上辣椒、苹果和冬桃”.于晓刚曾因“开创性的流域管理计划”而获得被誉为“绿色诺贝尔奖”的戈曼环境奖.在美国的领奖台上,他被称为“最重要的无名英雄,为了保护自己祖国的环境而奋斗”.但是当这个帮助村庄度过大旱劫难的民间环保领袖回到中国,却常常发现,自己难以申请到具有政府背景的公募基金会的资金支持.由于草根ngo的高度活跃,经历汶川特大地震的2008年,曾一度被视为“中国ngo元年”.然而“元年”过后,尴尬仍不少.公募基金会主导下的慈善资源分配不合理,正是中国慈善的尴尬现状之一.“我们也不想喝洋奶,可是我们喝不到母乳”追问指向特殊的“中国式慈善”.在中国,能够面向公众募款的公募基金会并不多.一是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二是中华慈善总会,三是各个部委下设的基金会,如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等.“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政府背景.”南都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徐永光说.这种背景决定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些“中国慈善界的大家伙”很少将捐款交给位处基层的“小草根”.每年,巨额捐款在“大家伙”那里汇拢,之后,除了一些拥有自己项目的基金会外,其余的公募机构将绝大部分捐款交到政府手中.这样的选择或许并非毫无道理,由政府公务员去进行本该民间公益组织从事的活动也非全无益处,至少“不需要支付人力成本,落实项目的能力也比较强”.甚至在此前清华大学进行的一项调查中,60.8%的受访者认为,救灾时,社会捐赠资金应该由政府统筹使用,只有9.7%的人认为不应该,还有29.1%人表示无所谓. 这种对于公益和慈善的认知,似乎成为“由政府统筹捐款”的最佳注脚.汶川地震后,四川省红十字基金会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就得到20多亿元的捐款,而这个地方基金会当时只有17名工作人员.这笔巨大的捐款成了“悬在头上的堰塞湖”.最终,钱要怎么花,“当然就只能政府来花”. “全世界都是政府向民间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只有在中国,情况完全相反.”徐永光感叹.在不少公益慈善界的专业人士看来,这完全就是“一个荒诞的景象”.与此同时,一些草根ngo因为没有募款权利,也难以获得公募基金会的支持,不得不向境外的基金会寻求支援.“我们也不想喝洋奶,可是我们喝不到母乳啊.”这成为一种普遍的叹息.但实际上,无论是两年前的地震,还是如今的西南大旱,至少在巨型灾难面前,草根ngo或者说民间组织,已经因“服务更加专业”而显现出了优势.此前,有媒体指出,在3月19日温家宝总理亲赴旱区视察之后,“救援活动才多起来”.而事实上,诸如大众流域、润土互助工作组等云南本地草根ngo,早在政府和舆论大力关注之前就开始了防范和救助的活动.曾在体制内公募基金会任职的徐永光直言:“草根组织长期在基层活动,对灾情敏感.相比之下,大机构反应滞后太多.”帮助村民们规划用水甚至已不是大众流域唯一关注的重点.因为云南特殊的自然条件,本来专长流域管理的于晓刚将目光投向“防灾减灾”.听村民说起丽江曾经地震,他和自己的团队就帮助村里盖“抗震房”.那算不上什么高端技术,“但相当实用,”于晓刚说,“用三角铁和抓钉加固,完全有可能大大减少地震发生时的伤亡.” 这是他们一贯的防灾理念,“我们没钱,也不会忙于送水送粮,但只要花1份钱,就可以防范10份的灾害损失”.显然,从海东村在大旱中的表现来看,这种低成本的“草根做法”已经在发挥效力了.尽管“成本不高”,但也需要资金支持.如同汶川地震前一样,大众流域目前仍然以境外基金会为主要的资金来源.“中国还缺乏很好地培育公益组织的土壤.”一名慈善界资深人士称.一份1995年来自美国的研究报告表明,美国的非营利组织创造了整个国家十分之一的劳动岗位.一项来自中国民政部的报告则描绘出截然不同的图景:2008年新出炉的数据显示,中国非营利组织的从业人员只占服务行业的0.3%.当然,汶川地震过后,草根ngo的生存状况还是发生了些许改变.在“512”过后的一个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从接受的13亿元捐款中拿出2000万元,面向全国的民间公益组织和专业公益服务机构公开招标.红基会秘书长王汝鹏曾公开表示:“这2000万的招标,社会影响超过了13个亿.”被财政“收编”的慈善但2000万元仅仅占据了当年捐赠总数的万分之三.那么,面向公众募集的抗震捐款中的绝大部分究竟流向了哪里呢?徐永光一连使用了数个“看不见”来形容民间捐款的去向.比如,民间公益组织看不见捐款.尽管地震后来自民间的社工、志愿者、ngo不计其数,但据徐永光的推测,高达760亿元的捐款,“草根组织连1%都拿不到”.比如,捐款人看不见捐款.捐款人完全可以将那些如同带着“井喷”般热情的捐款想象成汇入大海,你知道它在海里,却无法知晓具体位置.如果有“较真儿的人”想要追查,可能会得到这样的回答:“放心,经过严格的审计,捐款绝对用于震区.”比如,震区政府看不见捐款.中央要求对口援建的省份拿出当地财政收入的1%,但根据中国青年报记者从专业调研报告中获知的信息,这笔资金中,“竟然一半以上来自社会捐款,只有不到一半来自政府财政”. 比如,震区群众看不见捐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在发生自然灾害时或者境外捐赠人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作为受赠人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可以接受捐赠,并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对捐赠财产进行管理”.汶川地震后,政府直接受捐超过全部捐款的一半.两大巨型慈善机构DD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和中华慈善总会,获得了三分之一的捐款.而这三分之一中的绝大部分最后也流向政府,“大部分都由政府落实”,“按照捐赠人的意愿使用”.如今面临另一场大灾DD截至4月8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专为西南大旱设立的筹款项目“春雨行动”到账善款已达3730.5万元;截至4月12日,中国扶贫基金会因西南大旱收到的捐赠物资和资金总额已超过2200万元.与汶川地震时相比,如今的捐赠似乎并没有两年前那样“井喷式的热情”.在慈善界人士看来,这很正常,“一个社会不可能永远处于高潮”,并且大旱的悲剧情绪与地震所造成的“完全不同”.针对大批旱灾捐赠,关注一下其流向和使用情况,即“谁来执掌西南旱灾捐赠”,或许并不是一个杞人忧天的问题.徐永光直接指出:“很大程度上,现在不少民间捐款其实是在弥补公共财政的不足.”这位希望工程的创始人回忆道,曾经有人怒气冲冲地质问他:“农村教育投入明明该是政府做的事,怎么最后却由我们出钱?” 政府项目、慈善埋单的现象在当下中国屡见不鲜.今年2月,“陕西省府谷县部分企业家捐助公益事业12亿元”的新闻,或许可以成为这个判断的佐证.在那场被媒体形容为“感人肺腑的捐资仪式”上,57位府谷当地民营煤炭企业家及其所属的77家煤矿,现场捐资12亿余元支持政府兴办教育、卫生事业.府谷县煤炭协会会长、兴茂煤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党忠表示:“所有这些捐赠全部是无偿捐赠,由县政府财政集中管理,全部用于兴办教育卫生事业.”尽管这一举动在新闻中被刻画为“书写新的传奇”,但徐永光不能理解,“现在就是把慈善资源变成政府的第二税源,这是越权的.政府应该依法收税,企业应该依法纳税,没有再捐第二笔钱的义务.如果想捐钱,应该捐给真正的慈善机构.”“512”留给中国慈善最大的遗产在不少专业人士看来,中国慈善的痼疾虽然深重,但许多良性的改变已在民间悄然萌发.一位网友在天涯论坛发帖称:“如果你真的想帮助西南人民抗旱,就不要再捐款捐水了.”这位大学二年级的学生相信,“监督好政府做好本职工作,发挥好舆论的作用,这就是对西南人民最好的帮助”.“有了透明度才能开始谈公信力”,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王行最坚信这一点.甚至,社会上每一个对慈善机构公信力的怀疑声音,都令他和其他一些中国慈善界的领军人物感到欣慰,毕竟这意味着,“在大地震后,公众对捐赠者的权利有了反思”.王行最强调,这绝不是慈善界该排斥或漠视的声音.“没有捐款的公众,也有权利监督捐款的流向.这种声音是社会的进步.”他说.目前,这位秘书长已经分批将在西南大旱中接受中国扶贫基金会捐助的民众名单公开在自己的网站上,“毕竟,对社会更有意义的并不是收了多少钱,而是做了多少事”.令徐永光感到欣慰的是,汶川地震后,越来越多的基金会开始注重透明度,因为“公众意识已对慈善体制构成有效监督”.以往,几乎“垄断”着慈善界的几家“龙头”基金,往往只公布“收”,不公布“支”.而此次,针对西南大旱捐赠,中国红基会在自己的网站上分批公布了已拨出的超过2000万元捐赠的使用方向,并特别注明“受助对象在领取时,要严格履行登记、签字手续”,以便“进行网上公示和向捐方反馈”.“公众对于捐赠者权利的反思,是‘512’留给中国慈善最大的遗产.”徐永光说.就眼下而言,59岁的于晓刚还并未从公募基金会那里看到希望.他甚至不能花太多时间接受记者的采访,因为“正忙着制订明年的防灾计划”.这位正在帮助几千名农民与干旱作战的“无名英雄”说,拉市乡目前至少有3个用水户协会在开闸放水,严重的干旱并没有对正常生活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忙于春耕的百姓“都很镇定”,因此这里不会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我们的思路就在这田地里,永远赶不上现实中的感动中国.”他随即自嘲了一句.(记者 赵涵漠)抗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新契机新华网贵州4月13日电(记者王丽、张周来)西南地区特大旱灾的影响,凸显了当地农业“靠天吃饭”的严峻现实.目前旱区不少地方积极发展节水农业,转变发展思路和方式.严酷的旱情或许成为西南地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一次契机.西南大旱固然是自然现象,但干旱对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造成的严重影响,与当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足和水利设施结构性短缺、抗旱能力不强有关.西南地区是我国水资源相对富足的地区,旱灾影响尚且如此严重,可见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节水型农业对于我国广大农村的重要性.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抓好节能、节水等工作,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节水灌溉面积.这是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实践、总结近年来抗旱工作经验提出的.我国18亿多亩耕地中,至今仍有一半左右是缺乏灌溉条件的“望天田”.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节水农业、高效农业、科技农业,走集约型、效率型发展道路,既十分紧迫,又有极大空间.这方面国际上也不乏先例.严重缺水的以色列借助先进滴灌技术,农业用水总量数十年来保持基本稳定,而农业产出却翻了5番,即使在南部沙漠地区也鲜有因旱受灾现象.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将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更大压力,依靠技术进步和管理进步,大力提高发展质量刻不容缓.记者在采访中看到,贵州第一产粮大县遵义,技术人员指导群众将用水量大的“田间育秧”改为用水很少的“旱育稀植”,探索集中育苗节水技术,尽力抢夺农时,减少损失.在广西不少地方,农民开始在甘蔗地里用地膜覆盖套种木薯、西瓜,虽然甘蔗受旱减产,但套种作物丰收有望;一些地方采用大棚滴灌技术种植西瓜,比传统灌溉节水70%以上,瓜苗长势良好.大胆求变就能化危为机,并为长远发展积累财富.我国是一个旱灾比较常见的国家,如何以抗大旱为契机,既抓紧解燃眉之急,又着力谋划可持续发展之策,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无疑是一道值得认真解答的考题.抗天壮歌DD来自贵州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的抗旱报道人口数亿、面积广大的西南地区,正面临着一场历经夏秋冬春、持续近10个月的特大旱灾??再严峻的灾情,也无法使中华民族低下头颅.找水源、保供水,抓春耕、保灌溉??在大灾前,旱区人民顽强拼搏,以必胜的信念与旱魔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抗争.这是一个地图上找不到、位于群山深处的村庄,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 这是一群普普通通的村民,汉、苗、布依,男女老少,433户1632人.从去年夏天到现在,这里的人们以自己的双手和臂膀,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与旱魔殊死相搏,日日夜夜抗旱保苗,全力守护着生命的绿色,全力守护着明天的希望,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抗天壮歌??旱魔肆虐,绝处求生.他们以不屈的意志,让枯萎的“生命之花”焕发生机“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形胜”DD300多年前,大旅行家徐霞客来到黔西南的兴义市,深为这里的喀斯特盆谷峰林地貌所吸引.小小的冷洞村,就隐藏在被誉为绝世美景的万峰林中.这里美丽而脆弱,多年来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石漠化严重,山不存雨,遇旱即灾.冷洞村的人们几乎年年要与干旱打交道.尽管各家水池蓄满了水,但村支书朱昌国和村民没料到,这一次,竟然是历史罕见的四季连旱!去年七八月间,正是稻花飘香的时节,干旱来了.村民们用水池里的水,拼命保住了多数稻田的收成. 稻子一收,该种小麦了.地太干,牛拉不动.朱昌国紧急联系了几台微耕机,打碎干硬的土块,勉强种下麦子.到10月一直没雨,地里裂开了二指宽的缝隙.虽有村民的精心浇灌,但仍有三成小麦没有发芽.小麦开始抽穗,雨水仍然不来.村民们不断抽水浇灌.水池里的水越来越少,地却越来越干.最终,人们好不容易才用水“喂”大的麦苗一片焦枯.村子四周的莽莽群山上,那些历经数百年顽强存活的树木杂草,几乎全部枯死.小麦绝收!百年大旱!一向心中有底的冷洞村村民,开始紧张了.这是一种让人揪心的期盼DD每到晚上,全村1000多双眼睛都死死盯着电视屏幕,收看天气预报;每逢阴天,全村人都仰起头,寻找可能带来降雨的乌云??但失望一次又一次袭来,他们未能盼到一场救命的雨水.春节时,周边村子已经不得不花钱买水过年了,200元一车水.看到这一情景,冷洞村的人心开始慌了. 兴义市水利部门的人到各村巡视.看到冷洞村的水窖普遍有水,有些甚至有一米多深,他们肯定了这里的抗旱准备和抗旱能力,但也郑重提醒朱昌国:根据预测,很可能要到5月底才会有大雨??5月底!这意味着一千多号人得再熬好几个月.朱昌国心里异常紧张,表面上却不动声色.他和其他村干部一边频频察看各家水窖、水池,一边不停地在心里算计,全村还能扛多久??正月初八.朱昌国巡山察看全村金银花的生长情况.天呀,出大问题了DD许多金银花开始蔫了! 这可要了全村的命!朱昌国的心像扎着一把刀子??9年前,一心想着带领村民致富的朱昌国,找到了一条适合冷洞村的路子:人工栽培金银花.到去年,全村金银花种植面积达2200亩,产值近100万元,人均纯收入60%来自金银花??特大旱情袭来,耐旱的金银花也顶不住了,一株株枯死.这可是冷洞村的“摇钱树”、全村人的“命根子”呀.这些金银花经过六七年的生长,已进入盛花期,如果枯死,意味着全村又要跌回到从前的苦日子??保住金银花,就是保住希望!从2月开始,村民们自发背水上山,顶着日头,在石旮旯里一瓢瓢、一株株地浇灌.每次背水只够浇5株.全村男女老少起早摸黑,不停背水上山.摔倒了,水洒了,站起身下山再背?? 没想到的是,历经艰辛背水上山,两瓢水浇下去,刨开苗株根部一看,土还是干的DD干透了的土,根本存不住水.一天又一天,尽管村民们拼命背水保苗,但金银花还在不断死去.到3月初,全村2000多亩金银花,30%已经死亡,50%危在旦夕,一些水窖已经干涸??58岁的李兴刚种了1000多株金银花,去年收入4000元,本预计今年收入会翻番.看到死去的苗株,他一次次地流下眼泪;78岁的张正银老汉伤心地对朱昌国说:“金银花死得太多了,没有望头了??”绝望,在村民心中蔓延.冷洞村,面临一场四季连旱带来的灭顶之灾.焦灼的目光,山腰上枯死的金银花,使村支书朱昌国坐不稳、睡不着.3月10日,他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查水,发现全村386个水窖、246个水池,全部蓄水仅剩1200立方米,只够全村人饮用十多天.人吃水都困难,金银花怎么浇灌?当天晚上,朱昌国躺在床上,虽然身心疲惫,但他翻来覆去无法入睡.要抢救种植在陡峭山坡上的金银花,既要非常节水,又要便于运输.怎么办?挑水?抽水?打井?一个个办法想出来了,又一个个被他否定了.凌晨3点,干涸的大地一片黑暗,但把老百姓的金银花看作自己生命一样重要的朱昌国在黑夜中找到了亮光.在床上辗转反侧的他,突然灵光一闪:滴灌!干旱的西北地区用滴灌解决了大问题,这里是否可以试一试?关于西南干旱的文章68_西南旱灾清晨6点,朱昌国早早起了床,在家里翻箱倒柜,找出十来个空塑料瓶,翻出妻子纳鞋底的大针,跑到蓄水池装满水,急切地爬到山腰即将枯死的金银花地里,赶紧动手试验.他在空塑料瓶底打了一个小孔,通过旋转瓶盖松紧控制水滴流量,然后把瓶子放到了金银花根部.过一会儿,他就抠开土看看有无效果.抢救金银花,分秒必争啊!朱昌国一趟趟地上山,一遍遍地察看“土滴灌”的效果:一天下来,一株株地抠土,发现两瓶水竟然可以湿透植物根部30厘米深的土;第二天,他发现发蔫的金银花叶子舒展了;第三天,枯死的枝条竟然长出了新叶. 办法有效,金银花有救了,冷洞村的“命根子”可以保住了.朱昌国万分激动,在山腰上掏出手机,把喜讯告诉了村民们.村民们都很激动,他们纷纷动手试验,很多人觉得“土滴灌”可行.但高兴之余,朱昌国一算账,发现有一道巨大的难题横在眼前DD全村幸存的30多万株金银花,用“土滴灌”保苗,至少需要10万个塑料瓶! 10万个,该去哪里找?办法,是不甘放弃的人想出来的.朱昌国马上吩咐儿媳妇张仕会专程去兴义市,花了整整一天找遍所有废品回收点.但直到天黑,只买到2000个能用的旧塑料瓶.2000个,仅是需要总量的五十分之一.金银花每天都在死去,冷洞村等不起.朱昌国立即派张仕会返回兴义市区,借来一张桌子设立捐赠点,提出“捐出一个塑料瓶就是帮助我们保住一株金银花??”的倡议.许多热情的市民专门送来了一个个旧塑料瓶,仅第一天就超过3000个.接着,朱昌国在当地政府帮助下上广播、上电视,反复介绍冷洞村的特殊抗旱需求. 普通山村自力更生、抗旱保苗的故事,打动了无数人.人们四处搜寻旧塑料瓶.部队、学校、机关;军人、市民、学生??爱心不断汇聚.仅5天时间,10多万个旧塑料瓶就送到了村里,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完成了. 与飞驰的时间赛跑,与毒辣的日头较量.焦渴的大地上,枯黄的群山里,冷洞村村民用自己的手和肩,背水攀上“挂”在悬崖边的金银花地里,开展了一场守护“生命之花”的大营救.每天4点钟,李兴刚就和老伴、儿子、儿媳摸黑赶到1公里之外的水窖,每人背上50瓶水,一步一步攀上山,放在每株金银花的根部,这时天上还是星斗满天.一趟又一趟,全家人的后背都被竹筐磨破了,但大家相互打气.71岁的老汉李天能,领着66岁的老伴,每天早晚要背六七趟水.水重,路陡,老人一步步地挪,一趟要走一个多小时.他没有一丝抱怨,反倒有些兴奋:“以前用老办法保苗,一次上山只能浇5株,还保不住.这个法子一次能浇25株,效果特别好??”每逢周末,村里上学的孩子回来,总会默默地用稚嫩的肩膀背起数十瓶水艰难上山,帮助家里抗旱保苗.最小的孩子,才刚刚12岁??苍茫的夜色中,群山之上、石旮旯里,到处都活跃着村民背水保苗的身影.水,呵护着生命的绿色,创造着大山的奇迹.日头一天毒过一天,土地一天干过一天,但冷洞村的35万株金银花挺了过来,干枯的枝条上挺立着嫩绿的新芽.村民们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绝境,可能逢生;希望,从不泯灭!正是他们,以大山一样的顽强,创造了大山的奇迹.艰难险阻,决不言退.他们胼手胝足,与环境抗争,用双手改写命运“土如珍珠水如油,满坡石头无粮收;姑娘不嫁本地郎,小伙外出把门上”.冷洞村被干旱折磨了千百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干旱村,既极其偏远,又极为贫困.这里大山林立,崖壁高耸,怪石嶙峋.为了生存,人们用“鸡嘴锄”“羊耳锄”在石头缝中种下了一窝窝苞谷,靠天吃饭,难以糊口.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人们开山炸石平地,渴望改变命运,但还是有不少人家连苞谷饭都吃不饱. 17户人家陆续搬走,年轻姑娘嫁到山下,小伙子选择当上门女婿??大山,憋不死男子汉;命运,该由自己掌握!1995年初,外出打工多年的朱昌国回到村里,受大家委托,负责全村集资修电网.他四处奔走,买线、架杆、拉线??大年三十,冷洞村家家户户收起桐油灯和松枝火把,明亮的电灯照亮了沉寂千百年的山村之夜,让山里人看到了希望.“宁愿苦干,不愿苦熬”DD2001年朱昌国全票当选冷洞村党支部书记,他提出的口号让村民的心热乎了起来,他规划的脱贫发展“四步曲”得到了村民的全力支持.一步,一步,又一步??冷洞村的人们用粗糙而有力的双手,向恶劣的环境说“不”,向千年的宿命说“不”DD第一步,就是要在乱石堆里种水稻.这一设想近乎“天方夜谭”,因为在这里,只有过大年、坐月子才可能吃上一顿白米饭.有一双手,就能改变命运.朱昌国自己花钱建起一个容积220立方米的水浇池,又在20多年前炸石造出的平地里实施旱地变田、打田插秧.当年,他就种了1.1亩水稻,乱石堆里,首次飘荡着稻花的香味.收稻子那天,村民们赶来一边帮忙,一边看“稀奇”.1.1亩水田一季产了750公斤稻谷!整个山村都轰动了.当年冬天,农闲时节,在政府支持下,冷洞村的人们掀起了“地变田”的热潮,乱石堆里出现了一块又一块水田.2002年春节,回村探亲的李兴刚被巨大的变化和火热的场景震惊了.他立即带着全家老小返乡,建水池、造水田.第二年中秋,全家5口人围坐在一起,第一次吃上了自家水田里种出来的大米饭.“那顿饭我吃了3大碗,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香的饭了??”8年以后,李兴刚仍清楚记得那一顿饭特有的“幸福滋味”. 吃饭难题解决了,但吃水依然跟千百年前一样困难.这里年年干旱,人们只能到5公里外的河边或3公里外的深沟里挑水吃.无论哪条路,都是苦命路.挑一桶水,来回至少三四个小时.挑着水在陡峭的山路踉跄前行,稍不小心就会摔倒,不仅水洒光,人也经常摔伤. 规划、设计、平地、砌墙??朱昌国和其他村干部一起带领村民修水窖,苦战120天,仅2002年冬天就建起了17个大型水窖.雨季来了,水蓄上了,但打开盖子一看,水呈黄褐色,水质有问题.朱昌国思来想去,最终断定,是因为缺少过滤池.过滤池修在哪里,如何修?谁都不知道.朱昌国在家里反复试验,最后发现,分层铺上石头、木炭、松针、棕叶、黄土和细砂,可以让水变得非常清.冷洞人自己发明的土办法被迅速推广,彻底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难题. 这是一个让人心酸的真实故事DD2000年7月,村民李天亮要卖一头180多公斤的肥猪,讲定价格为1200元.老李请来8位壮汉,抬着肥猪翻山越岭好几个小时赶到大路边,肥猪一路颠簸,不一会儿就断了气,最终猪贩只给400多元.两年辛劳白费了,一家子只有抱头痛哭??修路事大,一刻也等不得!朱昌国在积极争取乡里支持的同时,垫资买来炸药、雷管、风钻机等.设计路线,协商占地,开凿炸石,平整路基,铺上砂石??陡峭的山崖上,村民们披星戴月,用自己的双手,为自己也为子孙修筑“幸福之路”.老人、妇女、娃娃都上了工地,蜿蜒的公路洒满了每个人的汗水.年近八旬的张正银老人说:“自己要走的路,怎能自己不动手!”一场修路大会战,如期建成9.1公里的公路,连接着全村的每个小组.从此,村民的生活劳动更加方便了,偏远的山村离山外的世界也更近了.要生存,更要发展.“不种粮不得了,光种粮富不了!”朱昌国反复思考山村如何才能致富.最终,他把目光瞄准了大山里随处可见的野生金银花.朱昌国儿时就上山采过金银花,卖了交学费.“金银花价格高,市场广阔,还可以治理石漠化,是最适合我们的经济作物.”朱昌国对村民说.他爬上几百米高的大山,移出几株金银花,回家后自己育苗、嫁接、试种,最终育出了1000多株金银花苗.2007年,第一批金银花苗开花了,不少商贩和公司闻讯前来收购,仅朱昌国自家种植的金银花就卖了好几千元.事实让村民们信服了.第二年,冷洞村金银花种植面积达800多亩,产量突破5万公斤;到去年,全村种植面积更达2200多亩,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金银花专业村??有喜悦,就有心酸.几年前,当冷洞村成为金银花专业村后,与村里合作的一些企业千方百计压低价格,金银花市场价高,收购价却很低,农民辛苦一年,利益没有保障.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朱昌国组织了金银花种植专业合作社,筹款40多万元建起金银花加工厂,并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合作社按照保底价收购金银花,并将销售利润的60%返还给社员.去年全村金银花产值近100万元,村民们种植金银花的劲头更足了??石旮旯,成了“米粮川”;乱石堆,成了“金银山”!正是他们,以大山一样的坚韧,改写了大山的历史??群众利益重于生命.他们捧出一颗心,为群众的幸福呕心沥血,挺立起大山般的脊梁近10年来,村支书朱昌国一直是冷洞村1000多口子的主心骨.去年8月起,旱情越来越重.每隔几天,朱昌国就会带着村干部把全村水窖和水池的家底摸一遍,然后仔细计算:饮用水共有多少?灌溉水还剩多少?全村还能用多久?越是算,朱昌国感到肩上的担子越重.因为他知道,全村把抗旱保苗的期望,都寄托在了他的身上.当金银花大面积枯死的时候,他每天都睡不着觉.“金银花产业是全村的‘命根子’!群众的利益保住了、发展了,我就是好人;群众的利益没保住、失败了,我就是罪人.我绝不能当罪人!”他说.为了保住全村人的“命根子”,他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既科学、又实用的“土滴灌”方法,并培训了一批村组骨干学会“土滴灌”技术,使这一适用技术很快为全村人掌握.为了保住全村人的“命根子”,他专门组织了巡山队,十几名村组干部在保自家苗木的同时,每天还要爬上山头,察看每片金银花的苗情.为了保住全村人的“命根子”,他苦口婆心,说服再说服,动员再动员,打消一部分村民对“土滴灌”的怀疑和不解.每天,朱昌国和村组骨干白天在地里传授技术、指挥抗旱,晚上翻山越岭,到全村12个村民小组召开村民会议,拿着瓶子给群众现场演示,让大家看实际效果.开完会回到家里,经常已是半夜??问他:苦吗?“苦,但值!”他的回答简短,有力.这是他掏心窝子的话.10多年前,聪明勤快的朱昌国带着乡里120多人在外面搞工程,每年轻松收入八九万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但每次回家,看到乡亲们在贫困线下挣扎,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了村民的信任和期望,他最终选择回到冷洞村,带着全村一起脱贫致富.在他当了村支书好几年后,广西一家路桥公司开出10万元年薪,邀请他去做管理工作,被他婉言谢绝. 问他:后悔吗?“我已经答应了大家,不干出个样子,绝不罢休!”他的话掷地有声.朱昌国数学好,账也算得好.但涉及村里和家里的账,他却不愿“计较”.2001年冬,村民们修水池、造水田,钱用光了,当地有关部门的补助款还没有到位.32个水池一旦停工,就可能赶不上来年蓄水.朱昌国毫不犹豫,垫出6400元积蓄,帮助村民渡过难关,确保这些村民第二年就种上了水稻.朱昌国心灵手巧,自己摸索掌握了金银花扦插育苗技术.市场上,一株苗可卖0.5元.但他一边鼓励大家种金银花,一边把数以万计的苗株无偿送给村民??修路花钱多,村里没有钱,市里答应的1.5万元补助也要等工程过半才能拨付.为了尽早开工,朱昌国拿出前几年打工积攒的5000元垫上,请村主任买来了炸药、火线、雷管、风钻.炸药非常危险,他便自己保管.从工地到炸药保管地有6公里,每趟要走一个半小时,他每天背着炸药去,背着炸药回,从不说辛苦,从不说危险.5000元钱很快用完了.朱昌国二话不说,又把家里的4头大肥猪卖了,得到4140元.他只用零头给家里购买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其余的4000元全部购置了筑路物资.为了路,当在贵阳上大学的孩子突发心脏病时,他匆匆前去看了一眼,就立即回到了工地;为了路,当他垫出上万元现金时,却拿不出女儿上初中每星期10多元的生活费.行动,就是号召;榜样,就是标杆.冷洞村的村组干部不知不觉地向朱昌国看齐--修路缺钱,村主任李发国拿出了5000元现金,二话不说垫付到修路工程上.这一兜子钱是全家人好多年的积蓄;修路占地,有一段要借道相邻乡镇的山地.村委会委员程昌贵为了做好协调工作,先后上上下下跑了6趟,走了数十公里,征得了对方的同意;抗旱保苗,所有的村干部和村民小组组长,在做好自家保苗工作的同时,为全村察看灾情,传授技术,联系水源,起早摸黑,毫无怨言;日头炙烤大地,旱情还在持续.在朱昌国等带领下,冷洞村的希望之花不仅没有枯萎,反而在全体村民的心里“不断滋长”DD“我们现在尽力保苗,雨季一来立即补种,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我们要提高金银花加工质量,卖出更好的价钱!”“我们要在金银花地里套种药材,这山上有上百味野生中药材!”“我们要发展观光农业,让游客成为我们新的收入来源!”问他:累吗?“累,但心中充满希望!”回答很短,但传递着一种信念,一种力量.冷洞村四周,不少山头树木因旱干死,一片枯黄,而冷冻村山上的一株株金银花却绿叶片片,独显生机! 烈焰烁真金,沧海见英雄.正是他们,以大山一样的无私,重塑了大山的脊梁??大旱大“考”农村水利:建没建水利设施两重天编者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西南地区罕见的旱情,再次敲响农村水利设施严重滞后的警钟.在水利设施相对完善的农村,受旱灾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在缺乏水利设施的地区,则面临着“水来留不住、旱时用不上”的窘境.旱灾警示我们,惟有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科学调配水资源,才能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不差水”的贵州DD 建没建水利设施两重天“贵州不差水,差的是水利设施.”面对特大干旱,记者走访灾区,无论干部还是群众,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因为从降雨量上来说,贵州并不缺水,每年都能降下1000多毫米左右的雨水.但是,贵州属典型喀斯特地貌山区,土层薄,即使有水也存不住,属于工程性缺水.记者所见所闻也印证了这一点,尤其是应对这次特大旱情,水利设施有和没有、建与没建两重天. 小水窖、小水池发挥大作用“菜地绿油油、人饮少忧愁”说起家里的小水池、小水窖,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高坎子组村民程文明兴奋不已,对政府充满了感激.几年前,政府补贴2000多元,程文明自己投工投劳,修建了一个150立方米的小水池和一个50立方米的小水窖.“别看水池、水窖小,这次旱灾发挥的作用可大了,200多天没下雨,小水窖储存的水硬是帮助家里人畜饮水撑了100天,不然早就渴恼火了.有了小水池,管不了油菜小麦,管家里的菜地绰绰有余,你看地里的菜长得多绿.”老程乐呵呵地说.村民程昌荣抢着对记者说,没建小水池水窖的村民可吃亏了,天一旱十几天就撑不住了,四处求人借水,最后没的借了,只好到十几公里外挑水,地里的菜苗和树苗早干死了.则戎乡是兴义市石漠化非常严重的乡,可谓“土如珍珠水如油”,全乡没有一个水库,1.63万亩田地全靠“三小”水利工程(小山塘、小水池、小水窖)来灌溉,目前全乡共修建了3700多处“三小”水利工程.则戎乡党委书记黄莉介绍,虽然这次特大干旱中有90%的水窖水池干枯,但“三小”仍功不可没,前三个月乡里吃水浇地全靠它,后期被用来组合调节用水,外面支援的水可以一次性集中大量地储存供应村民,节省多次来来回回运输的成本.贵州没有平原,耕地分散,旱地多为坡耕地.贵州省水利厅副厅长周登涛说,贵州结合实际,“三小”水利工程多修建在水源条件不好、地形复杂、中小型水库覆盖不到的山区.这次大旱中,修建有“三小”水利工程的村,有效地缓解了旱情导致的用水困难问题.据介绍,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不断加大对贵州“三小”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中央投入从2007年的2600万元迅速增加到2009年的1.53亿元,贵州省财政每年安排7000万元用于“三小”水利工程建设,目前,全省已建成“三小”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77.6万个.工程性缺水,难题咋解?“关键就是多修水利设施,留住水存住水”“三小”工程必不可少,但因其调蓄能力有限,不能抵御持续干旱.贵州省兴仁县副县长杨正志认为,贵州水利建设应多修建一些大中型水库,辅之以“三小”工程,留住蓄住更多的雨水,真正形成大、中、小、微相结合的水利基础设施.兴仁县共有50余座小型水库,大都修建于70年代,其中一半是病险水库.因此雨季都不敢多蓄水,生怕造成溃坝危险,以至于在应对这次旱灾中,许多水库难以有效发挥作用.杨正志说,由于县财政困难,水利投入严重不足,要抗击特大旱灾,起码还得修50多座水库.在旱情严重的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因为去年对松官、许家屯两座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并自筹资金6200多万元新建哮天龙水库,这次特大旱灾中,盘县县城18万人饮水没有受到影响,农民生产生活有序进行.当地农民乐着说:“政府等于白白赚了一个水库,不然旱灾造成的损失也够修一个水库了.”西部大开发10年,贵州投入198亿元,建设了一大批水利项目.2006年至2009年通过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新增解决了74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但受自然条件限制,贵州省工程性缺水一直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建成的1.78万处蓄水工程中,中型水库仅34座,99.9%都是小型水库,总蓄水量不到20亿立方米,常常天干塘库干,抗旱能力不强.“解决工程性缺水,关键就是多修水利设施,留住水存住水.”贵州省省长林树森说,要统筹推进水源工程建设,统筹解决好人畜饮水、农业灌溉和其他用水问题.贵州水利有关负责人说,今后贵州应当从只注重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向提高水源工程调蓄能力、建设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转变,从只注重地表水利用向统筹开发利用地表水、地下水转变,蓄住“天上水”、留住“地表水”、利用好“地下水”.据了解,贵州先后启动了以中型水库建设为内容的“滋黔”一期工程、黔中水利大型枢纽工程等项目建设.其中,黔中水利工程是贵州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总投资80亿元,工程建成后将保证有300多万人口的贵阳市20年内的用水需求,解决沿途5个县城、36个乡镇供水及40多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记者 龚金星 汪志球)云南农村水利设施薄弱DD 幸福水如何到田间?坝子里流水淙淙,坝子外“靠天吃饭”4月1日,地处乌蒙山的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娜姑镇天阴得厉害,但行走山间,到处仍是焦渴的土地. 娜姑坝子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有排有灌的沟渠内流水淙淙,田里的小春豌豆长势丰茂.镇党委书记刘科兵介绍说,由于有了海河水利工程,坝子里两万多亩地年年旱涝保收.靠着这片地,坝区的4.7万群众生活殷实. 说起海河水利工程,还有一段典故.清朝时,这片坝子叫干海子,当地花了64年工夫,开山凿壁打出落水洞,将以礼河水引入坝区,从此干海子成为娜姑(彝语,意为肥沃的土地).后来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坝子排水不畅,肥沃的土地成了“水浸地”,群众饱受洪涝之苦.直到1992年,海河水利工程投入使用,娜姑坝子才不用看老天脸色吃饭.在坝子里的石咀村,支书李文高告诉记者,村里去年人均收入2710元,比山区高出1000多元,全镇的人均收入也才不到2000元.“这都是有了水呀,水利是山区农业的命根子.”李文高总结说.云南省94%的面积是山区、半山区,这次百年一遇的大旱,暴露出农村水利设施的薄弱.在娜姑镇,尽管坝子里郁郁葱葱,但一到了山脚,田地里的绿色就迅速减少;再到了山头,更是丰歉两重天.刘科兵说,半山腰的村庄,靠提灌还能部分解决水的问题,但居住更高的5个村委会,就只能靠天吃饭了.“大工程抗大旱,小工程抗小旱”,大中小并举利用水资源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水务局局长余春干水利工作21年.他认为,云南的水利工程要大中小并举、大力扶持“五小水利”(小山塘、小水池、小水窖、小水库、小泵站)、科学开发利用地下水.“‘大工程抗大旱,小工程抗小旱’,大中小并举才能综合匹配利用水资源,光有大工程水到不了山间地头.”余春解释说,云南山多民穷,水利建设单位投资差不多是平原地区的3倍.“五小水利”工程单靠地方财政,难以解决.记者在灾区采访时,干部群众对直接关乎群众生产生活的“五小水利”工程呼声很高.云南省也顺势应时,大力推进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今年把“五小水利”工程的冬季任务调整到春季来进行,集中建成35万件以上,争取大部分工程在雨季前发挥效益.今后3年,云南省准备争取国家资金5亿元、省级筹集5亿元、州市和县级各筹集5亿元共20亿元,再组织实施100万件以上“五小水利”工程.余春还提到,石林县地下水资源有3. 95亿立方米,占到总量的53%,县里准备开发地下水,旱季时汲取地下水解渴,雨季时再补足地下水,将地表上下的水综合用好、用活.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李连举也介绍,云南有11万平方公里的岩溶地区,地表水留不住,但地下水储水丰富,包括地下暗河、地下湖泊等.李连举说,云南对地下水的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省国土厅和水利厅正在联合编制方案,预计明年综合利用地下水会有初步效果.(记者 徐元锋)永不退缩的精神是最宝贵的财富新华网贵阳4月15日电(记者王丽)新华社今天播发长篇通讯《抗天壮歌》,反映了贵州省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人在极度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罕见的旱灾面前不退缩、不等待、不放弃,顽强与自然抗争的感人故事,展现了精神力量在战胜困难中的特殊价值.百年不遇的大旱,使冷洞村人畜饮水都频频告急,这里的人们不等不靠,而是开动脑筋创造了用废旧塑料瓶“滴灌”金银花的技术,用“土办法”保住了上千群众的“命根子”,永不退缩的冷洞人经受住了特大干旱的严峻考验.这里原本没有一片平整的土地、一块肥沃的土壤,是被石峰重重围困的“生存绝境”.不认命、不服输的冷洞村人在党支部书记朱昌国带领下硬是开山造田、蓄水灌溉,把石旮旯变成了“米粮川”,农民收入9年增长6倍.冷洞村人能够创造奇迹,靠的是“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精神.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没有困住冷洞村人顽强拼搏谋求幸福生活的勇气;历史罕见的特大灾害,激发了冷洞村人攻坚克难再创奇迹的决心.冷洞村人创造的奇迹证明,这种在任何困难面前都不退缩的精神力量,比任何物质财富都还要宝贵. 冷洞的事迹是抗旱救灾中展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缩影.在大自然的严峻考验面前,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像冷洞村人一样“宁愿苦干,不愿苦熬”,不灰心、不等待、不放弃,用顽强的信念、巨大的勇气和智慧的头脑,克服重重困难,敢教日月换新天.正是这种自强不息、永不退缩的精神,为全国人民抗旱救灾打下了坚实基础,为万众一心战胜旱灾聚起了希望之光.当前抗旱救灾工作已进入最关键、最艰难的时刻.继续发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精神,坚定信心,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就一定能够夺取抗旱救灾的最后胜利.大旱考验我们什么大旱如“大考”.它让我们在努力“找水”的同时,也看到了当前抗旱体系的薄弱环节近日降雨未能解渴,西南大旱仍在持续.据国家防总最新统计,截至3月底,西南五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9716万亩,有1939万人因旱饮水困难.抗旱救灾正进入攻坚阶段.按最坏情况打算,做最充分准备,云南、贵州等地把用水计划倒排到了5月底.水利部门查水量、查墒情、算水账,科学调配水资源.能引水的修管道,能打井的打井,没条件的靠拉水、送水,一项项科学抗旱预案的完善,让我们在大旱中更加有序应对,让千方百计保饮水有了依托??抗旱攻坚,考验政府的应急能力,也检验着科学抗旱体系.大旱如“大考”,让我们在努力“找水”的同时,也看到了当前抗旱体系的薄弱环节.这次大旱,多数困难群众在乡村,反映出农村水利设施的不足.相比城市的大型水利设施,山区农村的小水库、小山塘、小水窖等“五小”水利工程欠账多、投入少、标准低.在云南,有2868座小(二)型水库存在病险,贵州有小(二)型病险水库757座??“干渴”的西南农村面临“水来留不住、旱时用不上”的窘境. 其实,这种窘境并非西南地区独有.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现有18.26亿亩耕地中,9.59亿亩是没有灌溉条件的“望天田”;已建成的8.67亿亩灌溉耕地,也普遍存在灌溉设施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功能退化等问题,灌溉水利用率只有46%.这次旱灾再次警示我们,必须继续加强水利建设,改变“靠天吃饭”的现状,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这次大旱,也检验出抗旱机制的薄弱环节.旱灾是个“慢性病”,抗旱是系统工程,不仅要有完善的水利工程,也离不开抗旱预案和组织体系、指挥系统等的顺畅高效运转.面对特大干旱,一些地方还是“头痛医头”,关于西南干旱的文章68_西南旱灾缺乏抗旱水源规划.在贵州的一个山区,由于缺少地质资料,打井队来现场勘探,结果发现打一口要800米,打得起群众也用不起.抗旱专业服务队伍规模小、装备弱、手段单一,也一定程度影响了抗旱效果.这次大旱,同样考验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没有了水资源,抗旱无从谈起.在西南一些山区,人们做饭、烤烟叶仍然靠烧柴,山上的树木砍光了,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一些地方水源并不丰富,却依然上高耗水项目,农业依然大水漫灌,浪费水资源??这些说到底是忽视了自然规律.面对水资源越来越稀缺的现状,我们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并切实推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旱情还在发展,西南抗旱将迎来关键时期.打水井、建水池、掏山泉,无论多艰难,灾区群众正想方设法抢育秧苗、生产自救,因为“雨总会有下的一天,做好准备,到时用得上”.完善抗旱体系又何尝不是如此? 这场旱灾终究会过去,但作为一个旱灾频发的国家,如何在旱灾过后,依然重视科学抗旱体系的建设,不断提高抗旱减灾的能力,走出“年年抗旱年年旱”的困扰,这是一个经常而又紧迫的任务.罕见大旱凸显中国西南农村水利“软肋”新华网昆明4月1日电(记者王若遥 李怀岩 李斌)今年入春以来,拉乍么村委会副主任李祥天天盼望着村里的水渠尽早修缮完毕,因为这将结束700多名村民数月来人背马驮的运水艰辛.这个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的小山村仅有一条土渠,但因严重渗漏和损坏已被弃置多年.李祥说,2月以来,国家投资,通过水泥浇灌使土渠恢复功用,帮助拉乍么村委会8个村民小组对抗云南省去年秋季以来遭遇的百年大旱.水渠全长18.8公里,完工后能够满足8个村民小组生产生活用水需要. “现在,我们每天要花近3小时运水,而在以往偏旱的年份,村民吃水用水也会下山去运,这条土渠基本派不上用场.”他说.据云南省副省长孔垂柱介绍,云南水力资源蕴藏量居全国第三位,但水资源利用率仅有6.9%,为全国均值的三分之一.“云南有水却留不住水,降水量在年内和年际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再加上特殊的地形地貌,造成干旱灾害不断.”孔垂柱说.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刘宁说,全国现有18.26亿亩耕地中,9.59亿亩是没有灌溉条件的“望天田”;已建成的8.67亿亩灌溉耕地,也普遍存在灌溉设施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功能退化等问题,灌溉水利用率只有46%.同样正在饱受缺水之苦的广西也不乏“病渠”、“废渠”.在广西河池市东兰县三石镇巴造村,一条上世纪七十年代建造的水渠已经废弃,抽水设备也已锈迹斑斑.村民黄启思说:“水渠好几年前就不能使用了,水泵房早在十几年前就坏了.”如今,村里的许多水田已经干透,土地裂缝宽度在2厘米左右,裂缝间留下了许多已干死的田螺.“实际这个水潭连通地下河,水量可观.若抽水设备和渠道完好,即使在这样的大旱之年也可以灌溉一些田地.”黄启思说.国家防总办公室截至3月26日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5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9500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466万亩;有1893万人、1173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 孔垂柱说,西南地区整体降水较为丰富,但由于去年汛期提前两个月结束,加之今年高温少雨,造成蓄水少、来水少、耗水多的局面.刘宁表示,面对这场席卷中国西南地区,并已持续六个月的罕见旱情,农村基本水利设施显得不堪重负. 历史上,国家财政大力支持兴建大型水利工程,近十多年来开始加大对中型水利设施投入,但小型水利工程却顾及较少.然而一些地方水利官员向记者反映,对于覆盖中国西南省份大部分面积的山区和半山区,蓄水量在100万立方米以下的“小二型”水库和坝塘、水渠、水窖等小型水利工程“尤其实用”.云南省大姚县水利局局长浦开清介绍,对山区和半山区来说,大中型水库的选址和维护都是大问题,小型水利工程有覆盖面广、建设和维修方便等优势.但是,这些小型水利工程的投资和维护担子全部压在县级及县级以下政府身上.大姚县和相邻的姚安县共用一个中型水库DD白鹤水库,但它无法惠及本县山区,甚至连其所处的金碧村委会都仅能惠及一小部分.“单是对白鹤水库除险加固就花费4000多万元,县里40多年累积水利投资都还不到这个数目的一半.”浦开清说,“建好小型水利工程才是解决山区贫困比较好的出路.”水利部总规划师兼规划计划司司长周学文3月31日表示,西南地区多是山区和丘陵地区,尽管中央政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是由于地方财力所限,水利建设应该说跟全国,特别是东中部地区来比相对比较滞后. 他说,针对大旱暴露出来的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水利部门下一步将加强小型水源工程的建设和对小型的农田水利建设进行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的支持.大姚县金碧镇金家地村委会有574户,平均每户有5个水窖.借助这些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建设的水窖,2200多位村民在人畜饮水和生活用水方面没有遇到太大困难.54岁的村民施丙昌告诉记者,他家目前还有两个水窖储存了百方左右的水.“我家有7个水窖,里面的水在降雨正常的年份用也用不完.今年大旱,水窖可以最大限度储存宝贵的雨水.雨水用光了,还可以从附近水源抽取存入水窖,比驮水省时省力.”施丙昌说.现在,全村人正积极寻找水源,准备把每家每户的水窖装满,用于马上要进行的烤烟移栽.今后3年,云南省还将加快以水源工程为重点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70亿元,新开工建设100件骨干水源工程和100万件“五小水利”工程.“我相信,这些水利工程建好以后,再遇到像今年这样的大旱,灾害的程度和老百姓饮水困难的程度将会大大减轻.”周学文说.截至3月底,西南五省区市已经新建小水利工程7万多处.目前,水利部已提前下达今年人饮解困、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及农田水利重点线建设资金63亿多元,重点向西南旱区倾斜.不能再让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受冷落了温家宝总理在云南考察灾情和抗旱工作时指出:“要痛定思痛,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强水利建设.”这番话在西南旱区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共鸣,人们热切地期待着总理的要求在灾区和全国各地早日得到贯彻落实.这次罕见的严重干旱,导致西南5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9654万亩,大量群众因旱饮水困难.其中云南耕地受旱面积4920万亩,占全国受旱面积的43%.持续了几个月的大旱凸显出当前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源工程不足、灌溉设施不配套等问题.西南地区水利工程长期欠账,病险水库多,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损坏严重,在大旱面前不堪一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农田水利设施基本报废,近年来“两工”取消,又没有动力兴修水利,很多地方基本上只能“靠天收”.目前云南省有效灌溉只占耕地面积的37%.全省水资源利用率仅为6.9%,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新华社记者在云南广南、开远和弥勒等县市采访发现,因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当地小水窖数量很少,已有小水窖因没有水源补充、规模小等原因发挥不了作用,导致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经济损失加大.这次西南罕见大旱再次警示我们: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基本的民生保障工程,水利建设忽视不得,轻视不得!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极端异常天气频现,不少地方综合防灾减灾能力薄弱的问题日益突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事关城乡供水安全,而且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民生意义重大.要有效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确保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就必须痛下决心,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近年来,一些基层政府受不正确的政绩观驱使,热衷于经营城市,建高楼大厦、地标式建筑,或把资金投入到经济效益高的水电站建设上,严重忽视了投入大见效慢、对gdp贡献不大但事关民生和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设施.长期投入失衡,导致原有水利设施老化、欠账越来越大,最终在需要其发挥作用的大旱之年令人束手无策. 祸患常积于忽微.可怕的不是干旱的再次发生,而是警钟敲响后的麻木.各地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在这次旱灾中汲取教训,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水利建设放到更重要的位置,加大投入,加强规划,健全机制,加快建立大中小结合的多层次水利工程体系.这样,再有极端天气光顾时,我们才会从容不迫.新华时评:大灾“大考”别忘“复卷”新华网贵阳3月24日电(记者娄辰、周之江)当前,我国西南地区正遭遇历史罕见的旱情大灾,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干部群众积极组织生产自救,尽可能减少灾害造成的影响,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次大灾,就是一次“大考”,近年来,我们经历的“大考”不断.2008年初,南方数省遭遇了特大冰雪凝冻灾害;同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又夺去了数万同胞的生命;2009年初,北方数省又遭遇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眼下仍在持续的西南旱情,令人揪心不已.值得欣慰的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中国经历的数次“大考”,我们都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将灾害损失减少到了最小值.然而,“大考”之后,不能卷子一交了之,更要仔细“复卷”,认真总结、查找不足之处,完善改进.比如,记者日前在贵州高坡苗族乡采访时就了解到,即使遭遇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旱灾,当地的向阳水库因有地下水源,仍然清水满库,但由于渠系尚未完善,“近水”不能解“近渴”,保灌能力仅发挥三分之一.该乡党委书记侯申说,已在区两会上对此做了提案,希望尽快修缮.我国南方本是多雨地区,贵州就有“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谚语.本是“天无三日晴”,如今却是“三季连旱”.大旱暴露了多年来农田水利建设的“欠账”.这也启示我们,应对充满不确定性的自然灾害,更加需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记者前不久在宁夏采访时了解到,当地素有“天下黄河富宁夏”的说法.宁夏平原属于传统的漫灌农业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被誉为“塞上江南”.为应对日益突出的水源供需矛盾,宁夏尽管坐拥黄河灌溉之利,却在近年大力发展耐旱作物、节水农业,不断提高黄河水利用效率,提高农业抗灾能力,为“黄河富宁夏”增添了新的内涵.在灾难尚未来临之时早做预备,虽然暂时增加了开支,但长远来看,却能在灾害发生时减少损失,是以较少的投入避免了较大的损失.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要学会算大账、算长久账.应该说,“大考”之后,中国政府的反思值得称道,其一系列举措也昭示了这种长远的眼光.汶川地震灾区重建中,学校建筑已将建设标准提高到“8级抗震、9度设防”;南方地区本少有冰雪灾害,但经历了2008年特大冰雪凝冻灾害后,重建电缆都安装了直流融冰装置;水资源丰富的贵州,已开始实施黔中水利枢纽等一批水利工程,以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当前,旱灾仍在持续加重,灾情再次提示我们,切勿忘记在硬件设施和软件机制上做更加充分的准备,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把可能的自然灾害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才能实现“有大灾而无大害”的目标.重旱五问DD专访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刘宁一场波澜壮阔的抗旱救灾攻坚战正在西南大地如火如荼地进行.人们在鏖战旱魔的同时,心存疑问:在西南这样的丰水区,缘何频繁出现旱情?应该怎样看待当前的旱情?全国防汛抗旱的“中枢机构”是怎样紧急行动的?重旱如果持续下去怎么办?百年不遇的重旱给我们带来哪些警示?26日,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刘宁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为我们解析与当前旱情有关的五大热点话题.一问:丰水地区缘何频现旱情?记者:西南地区是全国名副其实的丰水区,这次重旱区云南的水资源总量位居全国第三.但是,在人们的记忆中,这些地方好像旱情不断,今年更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其中原因有哪些?刘宁:我国水资源的分布不均,既体现在区域上,也体现在一年四季间.西南地区大江大河多,降雨整体丰盈,但是,每年春季都是这里的枯水期,因而经常出现春旱.这也不足为怪.应该说,今年出现重旱,降雨少、来水少、蓄水少是主要原因.去年秋季以来,西南大部降雨、来水持续偏少、库塘蓄水严重不足.与多年同期相比,云南、贵州大部及广西、四川、重庆部分地区降雨总体偏少五成以上,一些地区偏少七至九成.西南地区水库很多靠降雨蓄水,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机,水库就只能吃老本.面对大旱无能为力.今年这场罕见的大旱,“工程性缺水”也是重要因素.大旱充分暴露了抗旱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凸显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西南地区的极端重要性.其实,我国西南地区大型水库和骨干水利工程很少,以贵州为例,全省中型水库仅34座,蓄水总量不到20亿立方米.加上发育完全的喀斯特地形导致水资源向地下渗漏,雨水蓄不住,地下水用不上.另外,云贵高原群众居住分散,抗天灾能力弱,一旦遭遇大旱,群众赖以生存的小水窖在缺少水源补充的情况下更是难抵旱情,人畜饮水很容易出现困难.记者:目前全国旱情如何,有何特点,会不会出现“南北同旱”的局面?刘宁:从全国范围看,西南地区旱情最为严重.气象部门预报,预计未来几天西南旱区将有小雨天气出现,但重旱区仍无有效降水,旱情仍将持续,损失会继续增加,抗旱救灾的难度也会进一步加大.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认识和心理准备.虽然目前全国受旱面积与多年同期基本相当,但往年旱情主要出现在北方,而今年的旱情则集中在西南地区,5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9654万亩,占全国受旱面积的85%;云南耕地受旱面积4920万亩,占全国受旱面积的43%.更为严重的是,因旱饮水困难尤为突出.全国因旱饮水困难人数达2359万人,是多年同期的2倍多,其中80%集中在西南5省(区、市).今年的旱情持续时间长,损失严重.云南省大部以及广西、贵州等省区局部从去年10月份就出现旱情,比常年同期提前了2个至3个月,目前已持续受旱近6个月,且仍呈发展趋势.更需要注意的是,北方地区旱情也已露头.北方地区“十年九春旱”,若后期出现少雨温高多风天气,北方地区的旱情将会迅速发展,可能面临南北方同时抗旱的严峻局面.三问:防汛抗旱“中枢”是怎样紧急行动的?记者:国家防总和水利部是负责领导组织全国防汛抗旱工作的“中枢机构”,面对大旱,你们是怎样紧急行动的?刘宁:面对严峻的旱情,国家防总、水利部紧急加强对旱情的会商研判,及时启动了抗旱ii级应急响应,举全部、全系统、全行业之力坚决打赢这场硬仗.在前期派出30个工作组和专家组的基础上,再由水利部领导分别带队深入云南、贵州和广西等抗旱一线,想尽一切办法,不惜一切代价解决群众饮水困难.与此同时,水利部抓紧研究落实兄弟省市对口支援工作,组织东中部省市水利部门对口帮扶严重受旱地区.水利部还提前下达了今年人饮解困和灌区改造工程计划及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资金,重点向重旱区倾斜,支持旱区抗旱减灾.云南、贵州两省启动抗旱级应急响应,珠江防总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启动抗旱级应急响应,长江防总启动抗旱级应急响应,保证了抗旱工作有序有效进行.四问:重旱持续怎么办?记者:下一步,如果重旱持续发展,还会采取哪些措施?刘宁:确保老百姓吃上水,这是抗旱救灾工作必须死守的底线.随着旱情的进一步加剧,一方面抗旱水源日趋紧张,另一方面饮水困难人数不断增加,确保人畜饮水是头等大事.旱区各级防汛抗旱、水利部门必须算好水账.在进行全面排查摸底的基础上,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的原则,对现有水源统一管理和调配;采取水库供水、调水、打井取水、拉水、送水等各种应急措施,保障旱区每家每户每一位群众的基本生活用水.总之,要想尽一切办法,不惜一切代价.下一步,国家防总和水利部将继续加强雨水情、旱情的监测分析,加密会商研判,在全力确保旱区城乡居民饮水安全的同时,根据水源现状因水定种,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扩大旱作种植面积,推广抗旱节水技术,为春耕生产做好充分准备.五问:重旱给我们哪些警示?记者:在众志成城打赢抗旱救灾攻坚战的同时,我们能从这场旱灾中看到哪些警示?刘宁:祸患常积于忽微.干旱是“慢性病”,它不像台风一样说来就来,而有一个慢慢侵蚀的过程.如果等到“病倒”时才想起如何应对,付出的成本就要大得多.旱灾警示我们,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加强,工程性缺水的状况必须得到改变.西南地区水利工程长期欠账,病险水库多,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损坏严重,在大旱面前不堪一击.以云南为例,问题尤为突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农田水利设施基本报废了,近年来“两工”取消,又没有动力兴修水利,很多地方基本上只能“靠天收”,目前云南省有效灌溉只占耕地面积的37%.其实,也不仅仅是云南一个省的问题.由于财政投入不足,目前全国多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一些地方在干旱面前束手无策,水利设施不堪重负.全国现有18.26亿亩耕地中,9.59亿亩是没有灌溉条件的“望天田”;已建成的8.67亿亩灌溉耕地,也普遍存在灌溉设施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功能退化等问题,灌溉水利用率只有46%.此外,抗旱规划滞后,抗旱应急水源工程严重短缺.抗旱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有完善的水利工程做保障,也要有法律法规、抗旱预案、组织体系、指挥系统等的顺畅高效运转.值得欣慰的是,在中央应对金融危机政策措施的带动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掀起了新一轮高潮,投资规模达1427亿元,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再过几年,当我们再次面对大旱时,底气一定会更足,办法一定会更多,应对一定会更加从容.分享: >
《关于西南干旱的文章68》由“”分享发布,如因用户分享而无意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刀奇峰乱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