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有土地房产,还有点钱,是不是谁养就得给谁,其他子女还得拿养老费,就没有权利分老人的财产了吗,

游客 您好,欢迎进入新浪地产网!
跨界·创新——2015清华养老产业高端论坛
日,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控人居集团、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主办,清华同盟养老专业委员会协办,北京清城华筑建筑设计研究院承办的第七届——清华养老产业高端论坛在新清华学堂成功举办。会议现场1800余名有志于推动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人士齐聚一堂,共计我国养老产业发展之计。论坛共分为行动倡议、主题演讲、权威总结等五个大的板块。  日,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控人居集团、清华同衡研究院联合主办,清华同盟养老专业委员会协办,北京清城华筑建筑设计研究院承办的第七届——清华养老产业高端在新清华学堂成功举办。会议现场1800余名有志于推动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人士齐聚一堂,共计我国养老产业发展之计。论坛共分为行动倡议、主题演讲、权威总结等五个大的板块。  欧美同学会合唱团合唱  一.为了养老产业的未来——2015行动倡议  周燕珉: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2015清华养老产业高端论坛。非常感谢欧美同学会的老年艺术家为我们带来了精彩演出。这体现了当代老人的风貌。  大会主持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燕珉  伴随着春天的到来,我们再次聚首在清华大学,共同参与2015清华养老产业高端论坛,我们的养老论坛自2010年开始举办,到今年已经是第七届,我非常容幸能够担任本次论坛环节的主持人,我将和各板块的特邀主持人一起为大家服务。  本届论坛延续了往年论坛坚持,既高端学术而又实际产业对接的特色,以“跨界和创新”为主题,将养老产业向深水区推进和向其他产业延伸。在论坛举办之前的这几个月,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们,对各个板块的展开多次和演练,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希望能将长期研究的精华和在一线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传递给大家,为大家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和经验,为大家奉献一场思想的盛宴。  下面介绍嘉宾。今天出席论坛的嘉宾主要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先生。清控人居党委书记吴晞先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尹稚先生;清华同衡产业专家委员会的顾问开颜(音)先生、党俊武先生,以及专家委员会陈敏雄先生、陈立基先生、乌丹星女士等60多位专家,因为时间关系将不一一介绍。 参加本次会议还包括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人民日报等50多家媒体机构,欢迎大家的到来。  此次会议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控人居集团、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主办,清华同盟养老专业委员会协办,北京清城华筑建筑设计研究院承办。战略合作伙伴有万健华康,特别支持单位有永爱养老产业公司,天合光能公司、蒙牛乳业,英智康复投资管理公司,纳百利装饰材料(深圳)公司,江阴市江丽装饰材料公司。  从今天的现场能够看出,我们的论坛在在行业受到高度关注,听众人数由以前的500-600人直线攀升到1800人。在这里我仅代表会议组织单位十分感谢大家的热情参与,也非常感谢清华同衡专家委员会秘书处的小伙伴们,为筹办论坛的诸多准备。  本届论坛为期一天,共分为五大篇章,第一篇章,为了养老产业的未来——2015年行动倡议;第二篇章,养老产业的机遇与挑战;第三篇章,老年人的健康促进和产业机遇;第四篇章,跨界创养老产业发展的原动力;第五篇章,权威总结。本届论坛还面向全国进行了大会征稿,并联合中国养老杂志共同编辑此次大会的的文集,感谢各位作者的积极供稿,大会文集已经放入大家的资料袋,供大家参考。  下面大会正式开始,首先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先生致辞。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  庄惟敏: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首先请允许我仅代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热烈欢迎各位到清华来做客。  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代表中国养老产业最前沿的力量,又一次集聚清华,共商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之道,本次大会无论是从来宾的规模和层次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在这里讨论的话题,对于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此次会议必将会载入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史册。  老龄化是全球化的大话题,更是中国必须面对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的大话题。中国的老龄化具有速度快、人口基数大、老年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给我们的社会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包括在座各位在内的政府、社会各界对于老年问题空前的重视,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关注和投身养老产业,在政策、养老体系、养老服务、老年建筑、老年产品等方面都做出了很有成效的推动。  中国的养老产业正处于产业环境和秩序的形成时期,我们需要更多的努力去推动产业链的形成。促进公平、健康、产业环境的尽快建立。在这样历史关键的转折期,在清华大学举办这样一个行业盛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标志性的意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及相关院系很早就开始研究中国老龄化,并取得很多的成绩。我们首先从建筑的适老化研究开始,逐步深入养老的全产业链,并联合了养老产业链的各领域精英,建立了合作平台,成为推动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们也与国内外的很多合作机构建立的深入研究管理,2012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共同成立了中国老年宜居研究中心。我们在养老领域已经做了很多的事情,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在推动养老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清华大学应有的作用。  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努力,在学科研究、人才培养、产业实践等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给予养老更宽松的研究和实践的环境,并将推出更多的配套支持的方法和方式。我们也将尽快联合清华大学兄弟院系打造养老发展的资源矩阵,希望清华大学在今后养老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奏出更强音,为中国的老年福祉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养老产业的春天已经到来,清华园的春天也是美丽的,养老产业的明天将更加美丽。再次感谢各位在这样美丽的春天来清华园作客,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作客,祝各位朋友在清华的行程愉快,有所收获。祝我们论坛成功。    周燕珉:谢谢庄院长的致辞,也非常感谢庄院长推动论坛发展和本次论坛给予的支持。  下面有请清控人居集团党委书记吴晞先生。  清控人居集团党委书记吴晞  吴晞:尊敬的各位专家,养老产业的各位同仁,大家早上好!热烈欢迎各位出席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控人居集团和清华同衡设计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15清华养老产业高端论坛。近年来在我们养老产业人的不懈推动之下,中国的养老产业终于迎来了春天。国家的各项相关政策措施,不断的出台。全社会对养老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今天有这么多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集聚一堂,共商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之道,这将是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声势。在此我代表清华控股有限公司和清控人居集团向大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清控人居集团是清华控股旗下的重要企业,它集合了清华同衡规划研究院,清华建筑设计院、清控水务等核心企业。在人居科学思想的指导之下,清控人居集团整合了清华大学相关学术、技术和产业资源,支持各成员单位在继续提出既有业务能力上,努力拓展新的业务领域。  集团成员很早就开始关注和研究养老产业,并做出了很多的成绩。今后我们将继续大力支持养老产业,积极探索适合国情的养老产业的发展之路,联合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共同努力,为推动中国的养老产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的老龄化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老年人人口的数量,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同时我们还要应对未病先老和未富先老的困难,我们将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期待与在座的各位开展合作。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一定能将中国的养老事业做好,为推动中国的社会进步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养老事业是和我们任何人都紧密相关的事业。我们现在的态度,决定了我们自己的将来。在这里,我想以清华大学校训“天道酬勤、厚德载物”与各位共勉,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比的,愿我们为社会、为老年事业多做善事,积小善为厚德。  最后祝朋友们论道清华之行愉快,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周燕珉:谢谢吴总的致辞。也非常感谢清控人居集团在论坛等筹办期间所给予的大力支持。  现在我们进行第一篇章,为了养老产业的未来——2015年行动倡议。  接下来我们养老产业行动倡议邀请所有嘉宾清学同衡委员会的专家委员会共同上台。  为了养老产业的未来——2015行动倡议  芳华:大家好,我是北京电台的主持人芳华,很荣幸能代表我们身后的专家们一起发出这样的倡议。为了养老产业的未来,清华同衡专家委员会行动倡议。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问题给我们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也让我们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高效、务实地推动养老产业健康发展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更是清华同衡养老产业专家委员会的使命,借此机会,我们全体专家向全行业发出如下倡议:  一、倡导树立科学的老龄观。  老年群体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尊重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与作用,加强全社会对老龄问题的关注,倡导科学地看待老龄社会的现实问题与发展意义,提高全社会成员对老龄社会的认识。  二、努力推动养老产业链的形成。  联合养老产业各个业务领域专业力量,研究产业各环节的业务细分内容和协作,加大面向老年人及其家属的消费者教育,培育老年消费,引导、协助产业各个环节的机构,面向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产品,推动养老产业链全面形成。  三、推动建立公平、健康的产业环境。  协助政府发挥引导与监督作用,建立有效的养老产业服务与监管体系。联合社会各界力量,推动养老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公平的行业竞争环境,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四、推动老年宜居环境建设。  持续推行老年宜居环境发展理念,积极推动相关学科研究工作的开展,参与国家相关政策、标准的制定,引导、支持老年宜居相关项目的建设实践。  五、加强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  加快实施老年服务于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倡导建立健康的人员培养、职业成长、人才流动环境,推动老年人产业人才体系的建设工作,夯实养老服务业发展基础。  六、积极鼓励老年产品创新。  加大面向老年人及其家属的消费者教育,培育有效的老年消费市场。支持社会各界力量投身于老年相关的服务与产品的研发和推广,鼓励产品创新,推动老年产品规范化发展,积极倡导老年产业与其他行业横向跨界联合,提升老年产业的综合发展能力。  以上是清华同衡养老产业专家委员会全体专家委员关于促进中国养老产业健康发展的行动倡议,我们承诺将继续以积极努力的工作态度,以包容、合作、创新的心态,推动中国养老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周燕珉: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这是无可回避的社会现实和自然规律,关心养老产业和老年人的问题为更努力的务实和思考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之路,清华同衡养老产业专家委员会所有专家和出席此次论坛的专家们,通过一年来对行业的观察和总结,向全行业发出2015年的最新倡议。刚才的倡议是经过我们进行长时间的思考总结才出来。在此再次感谢各位专家的参与,专家们头戴华发向全社会倡议,代表我们对行业的期望,和我们的社会责任与义务,我们为将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不懈努力。    第二篇章——养老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接下来的板块将有特邀主持人《中国建筑报·中国住房》主编时国珍女士主持。  《中国建筑报·中国住房》主编时国珍  时国珍: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周燕珉教授的邀请,让我来主持今天上午的论坛环节。现在是大时代,有几个大数据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下。1999年我国的老龄化人口第一次突破了一个亿,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老龄化人口过亿的国家。2013年,中国的老龄化人口突破了两个亿,依然是世界老龄化人口过亿的国家。所以关于社会养老的话题是关系到你我他,关系到每个人重大的话题。未富先老、未病先老是我们今天一个重要的话题。  今天我们的论坛主要是邀请养老产业领域著名的专家。有请第一位是民政部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教授成海军博士。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教授成海军  成海军:各位代表,各位学者,上午好!有幸成为今天第一位的演讲人。今天我的报告主旨是《2014年养老政策回归于2015年政策走势》,主要想介绍一下2014年养老服务业的政策,以及它的走势。  2014年,承受日国务院35号文件发布以后,我们可以说35号文件后面带着45项任务,2014年是35号文件落实取得成绩最多的一年。这一年有30多个项目,政策已经推出。影响比较大的,应该涉及到的是金融、、政府购买服务等。这一年30多个项目中,我们今天简单和大家交流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2014年政策特点, 第二是几项重点政策,第三是未来的走势。  一、2014年养老政策的特点。我认为2014年的养老政策在国家层面,也就中央政府层面有三个趋势: 一是从局部走向全局,过去我们的政策太分散,呈碎片化。2014年的政策逐步从局部走向全局;二是从边缘走向核心,大家可以回顾、2013年的政策都是比较零散,而且谈的核心是土地问题、人才问题,2014年这些问题都已经推出。 三是从具体措施走向制度建设。大家可以看到,过去是民政一家在出政策,2013年国务院35号文件以后,这个情况有所改变。从具体的政策走向宏观的顶层设计、制度构建。  2014年政策有以下五大特点:  1.政策推出比较全面。涉及到主要有土地、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机构、养老机构、社区、居家、行政审批、管理、外资介入、医养结合、社会力量介入、政府购买服务,标准化等等,基本覆盖了养老产业所需的最重要的方面。  2.权威。这些政策都是中央层面发的,具有行政法规的性质。  3.具体。我们过去出的政策比较宏观、比较定性,在基层操作的时候不具有操作性,2014年的政策应该说一改往年定型、模糊的语言新观。  4.融合。以前是单部门发布,2014年更多是多部门发布。比如关于养老专业人才的培养,9各部位发布。最近,去年底和今年初发的文,关于民间资本介入养老服务的若干意见,是十个部位发布。  5.创新。这30多项政策以前大多没有过,除了民间资本介入养老服务业之外,其他都是第一次。  二、影响最大的几项重点政策  全社会都在谈养老,谈论实际上是一是需求,二是供给。从现在供给的情况看,全年民政系统的养老福利事业,大概全年在4200亿,GDP总量的0.29%,财政的3%。其中养老服务业只占其中的7.8%,也就是全国中央投资到地方投资,基建费、设施费、人员工资就是300多亿。这300多亿占财政比率是非常低的,占社会第三产业不到1%,大约是0.9%,非常有限。  当前府组成以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是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我们处在一个叫经济发展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大家可以关注到我们今年的经济发展速度调整到7%,失业率仍然是4.5%。在CPI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有一个合理期间,也就是总理不断强调的区间,在这个环境下经济是健康发展的。高于上限和低于下限国家的宏观政策要介入,三期叠加可以中国的养老产业一花独秀。根据去年的30多项政策,政府的定位应该是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重点介绍六个方面:  1.取消行政审批和事前审批。  这个不在我们去年政府工作报告里,也不在我们去年的具体养老政策里,因为这是一个宏观背景。2014年全年分三批,下放政审批事项247项,其中关系投资创业创新和就业的有160多项,涉社会组织、事业单位业务活动70多项,我们现在改为事中审批。2014年底,国务院大概下放的审批事项达到538项,总共有1500项左右,要提前完成和取消的下放1/3的任务。  制定权力清单。可能大家不太关注这个问题,大家过多关注养老的具体政策,但实际上大的背景是最应该关注的。日,国务院公开了各个部门的行政审批总清单。总清单涵盖了60多个行政部门,其中包括民政部。当时的行政审批事项是1235项。各部门不得再行政审批以外设置新的审批,也就是说从政府的角度,法无授权不可违,而市场和百姓是法无禁止即可为。更加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通过政府的减法来实现市场的乘法。  2.企业登记制的改革。2014年的最大亮点是新的《公司法》实行,正式实施。取消了对资本注册相关的限制,把年检也为网上直接检查,最低的资本注册取消了。用一句比较形象的比喻叫“一块钱也可以办一个公司”。但是事实上养老没有一块钱办的,当然如果真用一块钱办公司也办不成,也没人跟你玩儿。这些改革把工商登记的实缴制改为认缴制,改成认缴制以后,实际上就是我们以前到底是先证后照还是先照后证的问题。改革以后,直接到工商可以登记,登记以后再办其他部门的手续,大大激发了市场的活力和内升动力。工商局有一个统计,大概2014年3月开始平均每天新登记1.03万户,其中包括盈利性养老机构。这是2014年最大的一个亮点产业政策。  3.关于人才政策。人才政策现在是30万人在养老机构工作,不管是民营还是国营的,其中只有2万人有执照,就是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上网的只有2万,剩下的28万都没有证,我们的教育也非常落后,职业技术学院加中职是63所院校,每年培养30万人,招生的状况最低是一个人都不报,最高也就如果有50个人能报40人,总的情况来说不是很好。9部委文件,包括民政、教育、发改、财政、人力资源、社保、卫生计生委、团中央、文明办和全国老龄办,9部委文件发布以后,6月10日的事情,建立以职业教育为主体,应用型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层次相互衔接,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的养老服务人才培训体系,从12个层面谈了人才政策。  比如说增设专业、建立本科教育、建立研究生教育、建立实训基地建设、推进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培训,国际合作,从业人员素质,值得一提的是双证书制度。指的一个是毕业证,一个是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毕业证是你的学历,职业证是你就业上岗的基本前提。它鼓励在取得学历的同时,取得上岗的职业资格证。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亮点。  4.养老用地政策。这个政策大家觉得力度不够大,日,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印发了《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导意见》通知,是办公厅发文,力度可能有点弱,制度里面有两点: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纳入国家范围;第二非盈利性养老机构用地可以采取话把,盈利性还是以租赁为主。  5.优惠政策。在30多个文件中,有10个多文件谈到优惠政策。其中有一个是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里面重点谈的是农业、水利、生物、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在最后一部分谈到对养老服务业的优惠政策。比如说减免税,水、电、气、热按居民价格收。在2000年的时候民政部就发过文件,这个文件十多年一直执行不了,国务院发了文件,文件操作力度就比较大。再一个对非盈利养老和养老机构全免征收、事业性收费,力度也是比较大的。  6.民间资本介入养老服务业。这个文件大概断断续续发了三次,去年底到今年初又发了一次,10个部委除了刚才说前6个部委之外,再加上银监会、证监会,这些部委应该说在中央是强势部委,主要从9个方面,居家、社区、机构、养老、医养融合,完善投融资政策,基本上都是其他政策重复的政策。但是最大的亮点是不断的强调民营资本对养老服务的介入和参考。  三、未来政策走势。我们现在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刚才讲到三期叠加,任务比较艰巨,养老服务也是最难的。它面临着,据法国有一个测算,如果每一个家庭一周有一个小时的家庭养老服务的话,全年GDP增长就可以拉动0.2%的增长速度。中国下一步在养老服务领域,最主要的是需要厘清政府和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所以要找准位置,政府的定位是路灯。去年我在讲话当中说过,政府是绿灯,但是政府又又是红绿灯。但是一句话,政府不能开车上路,开车上路是社会和企业和市场的事,未来就是四点:  1.是能不能拉动GDP增长,能不能带动就业。《政府工作报告》14次讲到养老,其中一个亮点是养老服务业的增长。  2.是人才问题可能要细化,因为我们把的最实的是人才,为2015年的人才带来相关的职称评定,以及人才职业考试、考核评价、流动政策将会出台。  3.是要通过地方先行先试,来促进政策的完善。  4.是未来我们一定要出对市场监管的相关规定,目前对市场监管还没有到这个程度。  时国珍:感谢成海军教授给我们做了《2014年的政策解读以及2015年的政策展望》的精彩演讲。因为顶层设计是直观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通过成教授的演讲,我们看到了国家以及政府相关部门行政作为的系列成果,以及我们今后所能看到的希望。而且更有一个让我感觉非常震惊的事实,就是人才培训,因为人才是第一要素,也是我们养老产业最关键的一个推进因素。一方面是毕业既失业,一方面是养老产业急需大量的人才储备,但是这中间的培训是一个缺口,非常大的短板。这可能是我们今后养老产业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或者是首要问题。再次感谢成教授!  下一位中国老龄科学中心副主任,全国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党俊武博士,有请。  全国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党俊武  党俊武:尊敬的各位专家,尊敬的老龄产业界的各位同仁,传媒界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我的报告主旨是《混业运作时老龄产业的战略经营方向》。  这一次论坛的主题非常好,叫做“跨界·创新”,我感觉到“跨界和创新”现在不光是老龄产业界的热词,是一个全球性的热门话题,因为全球已经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结构的大调整的关键阶段。我们老龄产业发展到今天,时间虽然不长,确实面临很多机遇,但更多的是风险和挑战。  怎么样去面对这些挑战和危机?怎么样去把老龄产业快速的发展起来,我觉得非常需要我们同行业坐下来做一下梳理,把主题定为“跨界·创新”我认为是很高的,我提请全体与会代表对这样的主题设计表示点赞。  老龄产业未来的方向应该是什么?什么是我们的战略经营方向?去年我接触了一个大企业财团,上来就谈我要搞养老产业,我问你的目的、未来的战略经营方向是什么?他说要上市。但是上市是手段,不是经营战略。  我们最近这几年一直在听养老产业的模盈利式的问题,我认为盈利模式问题和混业经营,其实这与今天的主题是一回事。盈利模式讲的是财务模式,混业经营讲的是业务模式。经营什么?这个问题我认为比盈利多少,或者是盈利模式的问题位阶更高,是更大的问题。  经营什么?主要是你做什么样的事业。盈利多少是赚钱。其实产业界做了很长时间都很清楚,做事业的不愁钱,但是光想这钱可能就达不到你的目的。所谓盈利模式不清晰的问题,经过这段时间一年多来的思考,我认为这个问题需要重新梳理。  我现举一个案例。我认为盈利模式的的确确存在不清晰的情况,但事实不一定是这样。我举第一个例子:  第一个,兴业银行,它们做养老产业,开发了一个叫做“爱与人生”的方案,项目做了三年,吸收的50岁以上的客户96万,三年时间,积累的资产达到4300亿。如果要是“双11”500多亿,那得需要8年时间,谁说搞老龄产业的模式不清晰?这个问题不能这么简单说。  第二个是泰康之家。我认为泰康之家从目前来看是态势比较好的。在这里不做过多的说明,其实还有很多险资的公司也是做得比较好的。那么到现在不敢公布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它做的项目已经预定完了,如果现在公布,我想要预定没有怎么办?  第三个例子,是我们考察了许多养老院,其中有一部分是代表未来的方向,非常成功。不管是经营模式,经营利润、现金流,都是非常好的。但是这里面也有一个现象,我们考察部分养老院也发现一个问题,现在是亏本的,但如果再做一个,你要不要干?他的答案是我要做。当然这背后是有问题的,如果要亏本还是干做,保健品和药品行业干的怎么样大家都很清楚,有亏本的,生意是不错的。所以我的结论就是讲盈利模式不清晰,我认为是没有找到的人认为它不清晰,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讲盈利模式问题,讲的是经营什么的问题,我们可以仔细分析一下。  还有一个混业经营的小桥段。第一个问题从上个世纪末到这个世纪初以来,为了推动中国的老龄产业的发展,我们考察了许多国家,接待我们的除了有政府官员,剩下主要是各大老龄产业集团。我在各种场合都讲谈到一点感慨,我们国内什么时候能出现一大批拥有几十亿、上百亿资产的企业家群体。2000年时,我有这样的感慨,现在有一些好的苗头,而这些企业大多数在搞混业经营。  再举一个小小的生活案例,我们家门口有一个卖菜的,我在关注这个事,关注了一个多月把,让我非常感动。夫妻两人卖菜,早上起来老公把菜从新发地弄来,休息一会儿。大家知道卖菜就三个时段,早晨、中午晚上三个时段。这三个时段过完以后没人买菜了。但是10点多钟的时候男的又在卖水果,中午可能要再倒腾一下,下午女的开始卖水果。有一天晚上大概吃完饭以后我在散步,发现这两个人在卖烧烤。我当时非常感动。我考虑半天这两个人既卖菜、卖水果还卖烧烤,是典型的混业经营。  瑞士是一个做资本的重要国度,瑞士做的产业就像滚雪球一样,滚雪球的前提是坡度必须要长、要宽,宽就是多种经营,这样才能办起来。我的结论就是混业运作事关企业可持续,也攸关企业的发展的底盘,混业经营也要有自己的谋划。  后面的内容我将围绕主要什么混业经营,为什么要混业经营,老龄产业的现状以及下一步怎么办来做探讨。  中央的政策始终是做产业的风向标,时刻要关注中央最高的战略性的指向,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有一个说法叫新常态,还有一个是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这句话我觉得到目前还没有经济学界和产业界没有做很好的解读。我个人认为,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实际是挑衅经济结构的一个主攻方向,调结构往那儿调,调什么、调哪儿去?人口老龄化是一个重要的方向。道理很简单,因为产业结构是由消费结构决定的,消费结构是由需求结构解决的,需求结构是由人口结构决定的。  新常态要求经济结构调整走提升发展之路,混业经营是所有产业的发展选择。  一、什么叫混业经营?  1.在我看来把老龄金融、老龄用品、老龄服务和老龄混合起来,这里面有一产、二产、三产,还有一个第四产业,就是我们讲的ICT、智慧、信息化的东西,要把它融合起来,具体来说核心就是把产业要素进行融合运作。  2.内部混业和外部混业,内部混业的案例就要刚才我讲的小案例,菜市场的模式。外部的混业,比如说兴业银行,但是我可以搞战略合作,老年人需要看病,我给你找,我看了不病,我和大医院建立一个战略合作关系,我给找大夫,你要打官司我给你最有利的律师团,我给你找律师,这个思路很清楚,是外部混业。  3.要把资本品、产品和服务品混合起来运作。  4.大忌是单业运作,最大的机会现在我个人认为是一个养老产业也好,老龄产业也好,就老龄谈老龄,没有从一个更大的范围来进行思考。我的结论,混业的前提是多样化、要产业多要素的准备。当然要看阶段,比如说现在是什么阶段,现在刚刚上来什么都做,肯定不对。  二、为什么说混业经营是战略方向?  1.人的需要是混的。我只管你这个?这看来是有问题的,这个要综合思考。  2.从产业史来看,工业革命绝大多数的历史是专业化、分工明确。但是产业发展到今天工业革命已经过去几百年,各个产业的发展走的混业的概念,其实混业就是从金融来的。  3.产业是要有业态的,它需要生态,没有混业运作,特别是外部的混业就不可能形成产业链条,也不可能形成一个产业的生态。所以我的结论是,不同于产业革命早期阶段,现代产业发展一般是要走混合路线。  一个是内部混合,案例刚才我已经提供给。二是外部混合,这个外部混合真的需要大家好好思考。猴子要打败老虎是很困难的,但是你把老虎作为哥们之后这个事情就不一样了。只有这样我想中国的老龄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形成产业带,才会有希望,才会形成真正的产业引擎。  三、目前的经营战略的现状和风险  我个人认为,目前我们的产业的经营总体来讲,是讲技术层面的多一些,讲战略的少一点。这个问题我今天提出来希望大家思考。  1.主要的问题是单一化,一上来就是搞养老,养老就是搞服务。老龄产业大得很,希望大家把中国老龄产业中心出版的《老龄产业蓝皮书》看看,里面还有哪些内容。  2.同质化的情况非常严重。你有我也有,现在最热的是医养结合。  3.平面化,主要是搞服务,其他的板块比较少,主要的问题是缺乏唯一性构建。唯一性构建主要是讲两条:第一是特色;第二是必选。就像我们在餐馆吃饭以后,第一筷子可能就决定这个地方我还会再来,但是这样的项目真的不多。这30年来考察的项目太多,能让我感动的项目屈指可数。  4.四大风险: 第一是供给方的设计风险,我们现在做老龄产业很多非老年人给老年人做事情。比如说给小孩、妇女做的产品不一定都是妇女和小孩来做,小孩也做不了,但是这里面设计风险肯定是有的; 第二问题是土地扭曲供给的风险,老龄委提出来要防止养老社区的郊区化现象,这个问题真的很大。我非常担忧的很多项目,也是我的课题,怎么让这些项目能够繁荣起来。 第三问题是金融支持非常乏力,其实现在看得很清楚,大型的养老机构的设计,要想成功其实需要金融支持。比如说金融租赁,就像航空公司一样,我要开航空公司,没那么多钱买飞机怎么办?有一个大型的飞机公司就是买飞机,然后租给航空公司用。养老社区将来也得要这样,搞政权化可能还难一点,这是一个办法,但是我们这块不行。更重要的问题是靠产业资本发展老年产业是很难的,这是产业史的一个基本的规律,必须有金融的支持;最后一个是现在最缺不光是人才,最缺的是CEO,必须从经战略进行梳理调整,走合作混业路线的。  下一步怎么办?我觉得第一个选好经营基点,你现在想干什么,把这个基点选好。第二把内部的混业经营搞好。第三挖掘外部的混业经占伙伴。第四是做好滚大雪球的战略不变。  在这里,我想宣布一件事情,我们中国老科学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仪器成立了一个课题,涉及到未来产业发展的非常好的方面,国家开发银行给我们一个重要的话题,开发金融对老龄化的系统化规划,但是最近有一些企业不愿意贷款,我们也在寻找原因是什么。我们这个课题现在在结题阶段,最后有一个环节需要开发银行提供推荐一些未来的贷款项目,今天我们科学研究中心战略研究所的副主任也在现场,他有一个单子,可以到休息的时候我们到签到处找他,你可以不贷,但是争取一个机会,下次我们可以推荐你。具体内容非常简单,过后可以找王海涛所长。  我的一个关键句做总结:希望大家把滚老龄产业的雪球的坡道修的长一点、宽一点。我们中国老龄科研研究中心最近这几年的主要研究课题就是怎么推动老龄产业快速发展,重中之重是郊区的那些项目,特别是大型项目怎么发展起来。这是我们非常重要的战略性课题。特别是老龄产业的盈利模式、混业经营问题我们愿意和大家一起探讨。最后谢谢大家!  时国珍:非常感谢党俊武主任具体而生动的一个演讲。党主任是很讲时效的人,先给我们清华送书,然后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给大家介绍,尤其是养老机构最感兴趣的,就是如何可续经营。我个人非常同意党主任的观点,因为养老的问题不仅是社会保障的范畴,更应该引入社会的力量进行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而企业进行社会化运作是否盈利,或者你的盈利模式是否成功,是养老产业的可持续保障。再次感谢党主任给我们提供怎么混业经营的模式。  下一位演讲嘉宾是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就业中心主任杨燕绥,掌声有请。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就业中心主任杨燕绥  杨燕绥:我今天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中国老龄社会发展趋势和银发经济战略》。在过去20年出国的人或者是在欧美国家大家都会感到一种和谐的氛围,其实大家看到的是他们发达、成熟的发展状态,其实那就已经是一个老龄社会和银发经济的表现。今天这种情况在我国已经出现,我们怎么尽快的做好准备?  我今天将我们团队关于这些年的研究做一个汇报,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说:首先是关于我们认识老龄社会的时间表和倒计时的策略问题。这是我们今后无论做策略、做规划的一个客观维度。再谈谈我们对银发经济需要做哪些准备。因为未富先老在中国已经是一个事实,但是我们不能面对和不去解决未备而老的问题,因为现在有备而老我们还需有一点时间,但是这个时间表其实已经很紧张。  这里跟大家分享的是时间表,在这个课件里几个堪忧的问题需要解决,谁是老人?过去是爷爷奶奶是老人,现在必须是减法,一个公式。当一个国家公布平均预期寿命的时候,我们就要达成一个共识了,这个平均预期寿命减去多少年就是我们的老年人,这是老龄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常识。尤其我们城市人均寿命达到78岁,如果我们认为养老金或者说退出劳动力市场,颐养天年是15年,那么78-15,2014年中国老龄人口63岁。当然这个需要在大数据的基础上达成一个共识,退出劳动力市场颐养天年到底是12年、13年、14年、15年?其实15年是奢侈的。这是一个社会常识,只要国家公布,人均预期寿命是多少,所有老百姓都可以算,什么年龄是老年人,我怎么工作、怎么,大家心中有数,其实这是一个社会常识。  为什么在我们这里显得那么严肃,甚至有点上升到政治问题呢?是因为没有常识。第一个问题谁是老人,假如为65岁为老人,我们知道对这个进度很清楚了,当老年人占到70岁的,我们的平均预期寿命就出来了,如果我们总和生育率是1.8的话,另外一个数据就是十个劳动人口要供养一个老人,但这时候只是一个总计统计,占到14%就5:1,占到21%就是2:1,这是一个统计口径,这是一个统计口径的老龄化时间表。各个国家都可以排出来,而且可以比较。  更重要的我们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做事情,这叫倒计时。前几天我在重庆调研的时候他们讨论一个问题,我们的老龄事业发展到底政府的钱“补砖头还是补人头“?其实这个问题是说当一个国家进入老龄社会的时候补砖头,因为大家预计老龄人口多了,我们基础设施、公共建设都要为老年人考虑,这是叫补砖头。一旦进入深度老龄社会,老年人真的多起来来,这时候我们的设施好吗?我们建设养老院周边的环境好吗?业绩就可以看出来。这时候老年人的情况不一样,有的人购买能力强,有的的购买能力弱,要补人头。但是中国慢了一拍,所以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就是砖头和人头一起补,两个负担,所以需要精打细算,补砖头补什么?补人头补什么。这是一个时间表和倒计时的问题,但这是个统计口径。  将当我们人口当中的失业的、低收入的,还有提前退休人数减掉,就产生实际赡养比,实际赡养比又考验一个国家有没有长远决策,公共政策能不能到位,公共服务好不好,否则的实际赡养比情况将更加严重。所以从课件里跟大家主要交流谁是老,怎么界定,老龄化的时间表怎么排,统计赡养负担和实际赡养负担又是怎样发生的?这都是我们认识老龄社会需要考虑的问题。那么统计赡养比中国2000年前后进入,2025年前后深度到2040年之前我们就超级老龄社会,但是中国如果不能解决失业、低收入、提前退休,我们会提前十几年进入老龄社会,本来速度就快,这样我们就加速更快。  所以怎么看待有备而老,怎么看待人口老龄化,我们进入一个和谐银发经济社会,我们团队从三个方面界定银发发展指数:一个是看客观背景,从程度和速度上怎么把握;二是看一代,我们的年轻一代是怎样的成长,他们有多么强的供养能力。三是看老龄自己这一代,我们有什么样的贡献能力?两代和谐就是银发经济。从这个指数看,中国情况不是很好,而且去年比前年的情况看,尤其是老年赡养负担这个问题上,也就是年轻人赡养老人能力这个问题,去年和前年的指数比有退步,所以我们在构建有备而老,不要认为这是老人的文化。其实从三个诺贝尔奖来看,都是35岁做计算的,其实考虑老人的问题从中年人做起,具体说当养孩子、买房子的负担下降的时候就得考虑如何买健康、买养老。  讲中国的人口结构大家不要忘三件事,这三件事形成一个拐点,每年平均800万,我们三年婴儿出生高峰的人他们开始到50岁,如果我们继续正常的退休年龄,接下来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政策大批退休,缴费的人迅速减少,领钱的人增多,所以导致2014年养老保险、医疗基金当年出现出口,以后会越来越大。所以这就是中国结束了靠劳动人口各低成本去建设的经济利结束,开始进入一个严重的人口拐点。研究这个问题谁都不要忘记这三件事。从此开始我们的赡养负担非常快,像底下这条蓝色的线,以飞人的速度上升。  从时间表来看,美国进入老龄社会和深度老龄是65年但是不如25年。这是大家的有备而老,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老年人的资产结构,不仅仅是养老金。老年人资产结构让我们老年资产结构从三个角度衡量,第一是他们参加了社保,到时候有年轻人的缴费来供养他们,这叫转移支付。第二是老年人还有自己的人力资本,可以劳动和经营,甚至还在纳税。第三是35岁以后开始买健康、买养老,存下的本金到退休以后吃红利,就是财产刑收入的利得,这是带动银发经济非常重要的资本。  按照这三个结构来看,其实这已经成为国际衡量一个国家是不是有备而老非常重要的指标。按照这个目标我们可以看到,表现最好是倒数第三个,各自占1/3,最理想就是美国。这就是一个国家进入老龄社会的势力。从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来看,我们的情况是非常不好的,所以有备而老方面我们还要很努力。其实从人口统计的2010年的结果看,大多数认为是家庭养老,还有一部分人是养老金和低保金养老,这样以来,我们下一代年轻人负担就很重,就是家里养自己的老人,出门养别人的老人。但其实我们的老人不是都是这样没有自惭呢?农村老人有土地经营权,城市老人有自己的房产,怎么能把存量做成流量,而且在这样的大金融背景下让他们的财富增加,而不是减少。这几乎是中国走出未备而老唯一的一个机会。  那么,衡量有备而老是不是银发经济能健康发展的另外一个指标,就是从0-90岁看看我们人口谁在花钱,这个消费是不是均衡的。从2010年的数据来看,中国的数据非常的奇怪,我们消费的第一个高峰是12岁,它暴露了我们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导致的畸形状态。第二个高峰是30岁,所以美国朋友跟我说,marry在中国代表的不是幸福,在中国代表的是你结婚买房,高房价不考虑年轻一代的首住房和商品房的区别,会给中国的经济发展贻害无穷。我们看到的结果就是200年的统计第二个消费高峰30岁,那么正因为30岁的高峰导致他们的父母,我们的劳动人口从30岁到60岁的劳动人口的消费一直处于社会最底点,所以购买健康,不买知识、不买旅游的资本怎么能有竞争力,这是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第三是个高峰是70岁,不太高。这是我们推行全民医保的结果。但是更糟糕的结果是70岁做老人不花钱,到去世又花钱,这都是畸形状态。如果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不消费,未来的银发经济靠谁拉动。我们看到中国的正规劳动力市场越来越小,我们大多数人口是在20多岁进入劳动力市场,40多岁开始退出,男性也就坚持到五十四五开始退出,我们昂贵的社会保障税费的制度成本劳动力市场已经变得越来越小,灰色的市场变得越来越大,所以我们的税收基础,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人数非常少。面对这样的市场就说明,劳动市场和养老金市场都是缺失的,进入银发社会老龄社会两端都出现了弊端。  中国老龄社会面对的特点,未富先老既成事实,但是未备先老的问题挺严重,老年赡养能力确实不足,人口老龄化不等于社会老化,但是如果年轻人的赡养能力不足,老年人的贡献能力不足就真的是社会老化了。老年人口的消费能力不足球年轻人口赡养能力不足,未备养老引起关注,但是养老金的结构,医疗保险的个人负担比例还有产权,老年人产权的权益保护,还有高龄失能老人的照顾和支付能力这些非常具体的能力没有非常具体的规划,这需要我们把它细化下来。  从一个延迟退休看中国的老龄社会和社会差的问题,前面我说的按照人居寿命减一个数字,就是老人的年龄,这是常识,这个常识我们却缺乏教育。从小学课本一直到中央党校都缺乏教育。这样一个正常的常识问题在我们这儿变成一个政治问题。所以这里我就看到了,理念上的差距,政策上的差距,一开始大家认为中国的老百姓怎么了?50岁为什不能工作了?是不是中国人有点懈怠和懒惰?其实不是的,仔细看看,我们所有的政策都在鼓励人们提前退休,现在谁要延迟退休就是世界的傻瓜。那么为什么这样?从我们已经进入老龄社会的时候,中国一直用提前退休解决单位的绩效,到今天还是这样的。我们所有的政策都是鼓励提前退休的,这就是我们理念的差距。但是更主要的差距来自政府,这个需要政府清理。  最后是文化上的差距。中国人要结束养儿防老是什么?仅仅是孩子回家看看吗?这样是不够的。50年代初的三个诺贝尔奖解决的都是这个完成,叫终生自立。所以我们看看数据线行,老龄化的他们领取养老金的年龄和本人实际退休的年龄,政府不可能干预一个人的退休年龄,但是政府必须规定领取全额养老金的年龄,负责两代的人收支平衡,让企业的税率合理,让个人负担合理,让养老金合理,这是政府的责任。但是什么时候领取养老金,政府应该给早减、晚延,让自己来决定,不要让那些延退不了的人非常延退,让想工作的人必须退休,拿了养老金下车再干一份是不正常的。延迟退休不是年龄问题,是个基制,引导人们多工作,积累养老金,增加工作的。但是你多工作要看到自己的收获,中国的今天是一个认认真真建设养老金个人帐户的时候,当我们年轻人意识社会老了,交费收不回来的时候,仅仅建立公共帐户,这个会出现公共悲剧。如果有了个人账户,10块钱,3块钱交公共帐户,7块钱交自己帐户,问问年轻人交不交?这是中国养老金调整的重要时期。这些数据说明这些先行老龄化国家都是这样做过来的。  现在我们规划银发经济的发展战略。其实到了老龄化的时候,它是一个孩子健康生长、劳动人口健康工作,老年人口健康长寿,这个国家社会稳定,经济发达,所以老龄社会进入了消费拉动的社会,是一个生产力相对水平高的相对过剩的社会,所以银发经济是消费需求拉动,我们可以归纳,在银发经济时代要关注的是人口的需求,老龄人口的需求。  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可以说是一个体系两个轮子。一个体系是怎么构建我们老年人的服务体系,两个轮子一个是发展事业,一个是发展产业,但是核心问题是数据和资金。我们要知道,老年人的需求到底是什么,供给怎么提供,我们要知道有效的供给就是要购买能力的。所以最后,老龄社会的发展战略要围绕着如何改善老龄人口的资产结构,和如何提高他们的购买力,改善劳动人口的人力资本,提高他们的生产力,这是银发经济发展的战略,我们希望这个战略能够写进和体现在十三五规划当中。  为此我们要完善养老保障中四项指标,养老金、老年的医疗、老年人的房产和老年人的护理。我们要完善养老金制度,让它公平、合理,持续,现在公平性有进步,合理性还很差,最近甚至有些人要关闭个人帐户,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管本个人帐户会使年轻人对这个制度更加失去兴趣,他们逃避,有多么大的行政成本都无法挽救这样的制度。中国正是养老金调整结构的时候,公共账户保证所有老年人吃饭,个人帐户保证所有人愿意努力工作,而努力工作以后,一定能有收获,其实有这样的个人帐户,延迟退休问题不用政府号召,每个人都能算清这笔账。  第三持续性,养老金的规划绝对不是一年两年,75年的模型必须建立,这是对我们公共政策的一个考验。  最后关于养老服务体系,一个体系有两个轮子,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有三大指标。这里我们非常需要龙头,在养老服务机构的龙头里,能够资产管理和养老服务供给联合运作的机构,在社区居家养老中,我们非常需要能够把信息平台、老年人的需求和供给机构,和上游联系起来,这样才能真正需求供给,这个信息平台非常关键。我们讨论清华园应该有很好的平台,让清华园1000多位80岁老人,这个社区还有11万居民,应该使海淀在中国做好养老服务体系的示范。这是两个领域的龙头。  最后我想分享的是养老服务的成本和收入的结构。怎么建立一个有效的需求?我们也正在设计这个养老服务的指数,从老年人服务的需求,供给和购买构建这个指数。这里需要有几个内容,大家是不是深入讨论逐渐达成共识?养老服务是一个微利综合产业,它的回收期还有盈利规模,大家能不能科学测算一下?能不能有类似两个10%,这个不一定准,回收期能不能在10年之内,盈利规模能不能控制在10%,让大家所有利益相关人都能够共赢。  我们需要处理好四大成本,土地,地租,房产和房租,人工和人工费,还有生活成本。四大成本,老年人收入是四个层次,有什么都没有的,需要政府提供。有低收入的,中高收入的,还有高收入的。像泰康,它定位在高收入,所以它把全世界能做的养老服务都在北京和几个地区落地了,这个硬件设施非常好,软件设施正在建设。所以我认为泰康它是针对中国未老高端群体,如果一为指数,剩下的就是做减法。泰康要一个月敢收15000,其他的1,一直到到2000块钱做减法,那么把所有的老人他们无论在居家购买还是他们最后到高龄失能的时候能够进机构,大家都有各取所需,最后就是希望在这个领域里所有进入的利益相关人能够长期合作,实现共赢,这就是治理。  时国珍:感谢杨教授具有学术高度的演讲,以及对银发经济的战略的宏观描述,这可能是对我们国内科学研究成果在的呈现。杨教授在演讲当中提到一个问题,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就是养老资金的转换。杨教授说农民有地、职工有房,也是每个老解决养老问题的难关。  大约在十天前,武汉签下了和人寿第一单,以房抵押贷款,我跟朋友交流这是非高兴的一件事。因为孟晓苏(音)博士十前年倡导的以房模式,后来国务院颁发了文件,到现在为止有首单落地,是老百姓解决养老的问题的一个开端。  下一位演讲嘉宾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也是清华同衡专家委员会执行理事长,也是今天大会的主持人周燕珉教授。掌声有请。  周燕珉:大家好!我今天的报告主旨是《适老社区的规划思路与控制要点》。刚才前面几位专家从非常高的角度,政策,包括社会,以及经营模式几个方面都讲的非常好。我这里想稍微进入一点专业领域,因为今天在座有一些是、建筑商和设计师。我从适老社区开发误区以及规划的控制要点,几方面来讲一下。  我们今天先讲适老社区开发的三个常见误区。一个是过于强调概念,第二是缺少深入调研,第三是忽视区位影响。  再来谈一谈适老社区规控制的七个要点:厘清产品、控制规模、按需配套、功能灵活、方便可达、出行安全和停车便利。  那么,我先讲三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就是概念先行,目前我们经常接触一些开发商。在做养老社区等项目的时候,首先就是谈概念,概念多数特别空泛,而且大家都特别多,特别缺少实质内容。看那个图,有时候画完图再填词,是“风华宝地”,还是什么。还有那边手的状况,把这个规划形成像一个佛手的感觉,觉得这个东西跟老年人挺相关。但是谁也看出来这个规划跟佛手有什么关系,尽管俯视也不知道,这个概念特别抽象,只是觉得这个概念比较好听,跟政府说还有点效果,但是老百姓来养老完全没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我们觉得现在光谈概念,但是对养老的概念不清楚。  第二个误区是缺乏调研,对客户到底是怎样的客户群,客户到底在什么样的位置,有没有这样的客户群,不清楚。 这是我们的一些调研的照片,如果让我们来做这个设计,首先要进行调研,这种调研不是发展问卷一看就可以了的,而是要深入的了解整个情况,目前政府机构给我们提供的数据一般都是不全的,当地的老人是多少是非常概念的数据,不光要知道人数,还要知道他的身体程度,高龄是多少,卧床是多少等等,所以我们说对于这些客户的了解不是很清楚,且没有手段,或者是没有时间,更重要是没有这个打算。  误区三是忽视这个区位,老觉得找到一个好风景的地位,有山水就一定能吸引老人,空气好老人就会来,我觉得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其实项目的区位最主要的决定客群的定位,到底这个区位在哪儿,我们会产生什么样的客群,这点跟其他一般地产也是很相同的。地段的好可能来的人就比较多,客群就好找一些。  我们看一下旁边的图,它的几个圈,我们现在根据市场的感觉,其实非常的清楚,假如这个圈是北京市,中心是核心区。第二个红圈是城市拓展区,比如说四五环,城市近郊就是六环了,如果在核心区已经没有土地给你建了,其实是改建,把不好的小旅馆、招待所没有用的可以改建为老年设施,而且成了刚需的老人特别多,他们需要就近医疗,可以住在老年设施里面,是改建的需要护理的老人的。然后四五环我觉得是插建,现在新建一些社区,可能现在新建都没有地方,有些新建社区里面能不能插建或把原来的会所改变性质变成老年社区,也可以照顾老人。城市近郊就是低龄间的老人,多数有一些新建的社区,国家也规定这些社区必须配备老的设施,现在要求每人不得小于0.1平米,还有800平米的老人设施配套。  远郊设施比较好的有可能跟旅游地产、文化地产、旅游观光配在一起,周边配一些健康老人专门用的社区或者是设施。总的来说,从核心区一直往外发展的时候,核心区可能目前的医疗配套是非常好的,越往外走医疗越少,不可能建大量的老人的设施,特别是刚需卧床需要照顾的人,所以从健康的程度从心到外越来越健康。从我们建设的内容来说,里面更多是根据刚需改建的老年配套设施,外部是一些老年社区为健康老人、活力老人旅游观光的配套。  再来说一说适老社区规划控制的七个要点。  第一是厘清产品,分清套与床的区别,现在我们觉得什么都按床来算,包括政府的政策,9073,3是代表床,北京的9064,4是代表多少床位,是政府要抓的,其实我们很多开发商并不是老年设施是床,其实是一些老年住宅和老年公寓,公寓和住宅这块我们需要用套来计算,我们做的是一室一厅还是两室,就算是一间屋子,其实概念也是套,它主要是出售,我们希望把套和床分清。  而养老设施应该拿床来计算,说它是多少床,政府的指标其实也应该说这个养老设施不是卖出去的住宅。养老设施多数是租,所以现在国家法规已经进行了界定,厘清楚,公寓也可以租,公寓都属于老年建筑这块。设施是专门有一个法规,这两个已经掰开,居住建筑规最近也会出来,老年建筑设计已经出更新以后的法规。  第二是控制规模。就是现在我们遇到很多开发商做老年社区、老年产品的时候,都拿了好几千亩地,甚至有上万亩地来做规划,觉得把这块都叫老年地产,也许可以从政府得一些政策优惠。但是在政策上没有什么区别,想不出来特别适老的亮点是一些什么。我们感觉其中有一点,对于街道的尺寸应该有所控制,现在特别是郊外的一些规划,一般把街道的尺寸都放得特别宽,比如说500×500这样一个街区也是比较常见。但是我们看到过去老城区,原来的城市基底都是比较小的,老人生活在这种城市里面,旧城区里面很舒服,出去买一个菜、见一个朋友、到哪儿活动都可以走到,如果都做成500×500大型街区他出去买个菜都很不方便,我们希望把这个街区块做的小一点,其实这跟老年人的出行距离是有关系的。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社区规模,达到四五公顷是比较好的,十多公顷一个块就太大了。如果想做养老,希望把这个地块规模的小一点,这样更适合老人的生活。  第三是按需配套。现在一些做规划的时候,配套什么东西没有太多的概念,也许就参考国家的一些规定,有好多名词,配套一个医院、老年大学,空间里面可能图书馆等说一大堆,棋牌室等。其实这里面到底哪种配多少并没有太多的概念,也许按照一些规划指标来确认的,一是不了解客户群,第二也不知道到底哪个多、哪个少,多少合适。  我这里举了2010年中国老年科学研究中心做的调查,真正的老年人到底需要哪些配套呢?可以看到出来现在最需要的是就餐点,然后是日托站,老年饭桌是第一个需要的。还有上门看病、上门护理,康复、按摩,帮助日常购物,老人去买东西不方便。这些是我们现在实际需求的一些空间或者是服务。  这个方面,我觉得以前我们可能认识不足,按照规划的范文的要求来配制的,当然各个地区不太一样,这跟前面杨教授说的人口结构有很大的关系,目前我们并不是非常高龄化的状态,青年挺多的。就是60多岁刚退休的老人挺多,他们需要的一个吃饭的地点,他们自己做饭太麻烦。我们需要知道社区什么是最需要的配套,然后根据这个需要来配套它的面积。  第四是功能灵活。现在我们做老人设施,或者机构,其实很多开发商对里面到底是什么人来住,还是搞不清楚的。事实上,我们这个事业刚刚开始,不太知道老人最后要什么样的生活,或者是业余管理团队不到位我们做的时候尽量做的灵活一点。  首先我建议做框架结构,不要做简易墙,或者是分割做的特别死。第二有些大空间尽量合用。比如我们参观西班牙的设施,餐厅和后面的手工室、康复室中间用的是推拉隔断,这张照片我们节假日做大型活动的,推拉隔断都打开就成为一个大空间,老年设施就需要这样的大空间,平常一般吃饭就这么多人,但是到周末家属会来,会陪老人一起吃饭,一下人就多了。到节假日举办活动,包括老人的家属来需要一个很大的空间,所以在老年设施中要想办法做一个大空间,如果做不到用推拉隔断打开形成合并的大空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五,方便可达。我们的配套设施都应该建在最好是我们街区这一块里面,比如说常用的配套,超市,不要让老人跨越天桥,或者是进地下通道。这是我住的小区旁边的情况,我的父母出去买菜就不愿意走高处过街楼。我们同学街区调查拍照片,看到雪后老人无法接近扶手,是特别奇怪的情况,本来下雪就特别滑,他就走在坡道上,他走在中间没地方扶,宁可走到坡道上有一个扶手。对于老人说这样非常困难,但是偶然平常没觉得是一回事,这样的生活当中老人到处是有困难的,我们非常想解决高大上、一个大堂、一个大厅什么用的好材料,其实不是,就平常这事好好解决就行。我希望每个人对老人理解,方便做一些生活事情。  第六,是出行安全。应该提供适合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出航环境。老人到都不是开车,可能骑三轮或者是小水滴的人,有时候听老人说车挺大带东西经常剐带别人,剐带行人,挺危险的,所以我们在自己做的社区当中是不是把这些街道分一分,使老人和非机动车分开,使老人出行比较安全。特别是对勾的图,以慢行为主的交通体系我们希望建立起来,可以把路做得稍微曲折一些,拐一点弯。那个路,花园里面这样一个步行系统就适合老人。  另外我要强调路面要平,现在觉得做花砖特别好看,其实平最好,因为轮椅不会因为坑坑洼洼而摔倒,所以我们希望路特别平。  第七,是停车的便利。刚才说老人有时候非机动车、自行车、电动车也需要停,停在单元附近特别不好看,让他们停在地下室去。其实老人根本不能把车推到地下室,那么陡的坡特别危险,必然会把它停在单元门口,或者你不让他停,他就停在自己家里面,住宅上,住宅的上电梯的口,其实这个问题是老年社会特别突出的,我们希望在单元门口的门斗里可能的状态下做好停车的位置,不要让他停到地下车库,这也是为真正为老人着想的设计、手段。  小结一下:刚才讲的这些内容里,我们做项目的时候,应该考虑客户群是什么。我们的项目区位很大程度决定你的客户群是什么方面的,不能说在远郊做老年大学、老年机构,谁去你的哪儿去。所以我们觉得这些问题一定要看清楚你的位置到底在那儿,你的客户群就有了一个方向;第二点是一切从老年的实际需求出发,要考虑他的真实需求是什么,然后来开发建设我们的老年设施; 第三点是全民社区也应该考虑适老化,户型的建设、社区的建设,因为我们社会以后老年人的比例就很高了。到2050年我们每个人就有一个是老人,所以我们建设的任何东西都应该考虑是适老化的。  时国珍:非常感谢周教授的演讲。周教授是我国养老产业规划设计领域的权威专家,她对养老项目的规划设计积累了近20年的研究成果和到国外考察的成果经验。更让我感动的是她对老人的关爱之情,对老人的关爱和爱心,换位思考,从满足老人全方位需求的角度来设计养老项目,我觉得这是作为养老项目规划设计师最重要的职业素养。  下一位演讲嘉宾是吉利大学健康管理学院院长乌丹星,有请乌院长。  吉利大学健康管理学院院长乌丹星  乌丹星:很高兴又一次参加清华养老产业论坛,论坛规模越来越大。去年的论坛上跟大家分享了关于养老运营管理的一些问题,今天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中国《老龄长期照护体系构建方式与产业机遇》。这个问题其实是非常大的问题,如果用20分时间来表述是有很大的困难。我们调一些最核心的问题来讨论。  第一,是关于概念。中国现在提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医养结合。医养结合和老年长期照护他们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认为这个概念在中国产生之后,在国际上也有一些困惑。第一,国外的专家不明白什么叫医养结合,那么对于全球来讲,能够公认的全世界语言能够接受的概念是long term care和age care,就是长期照护和老年照护。所以我们第一个问题是在这个概念上,我们认为与国际标准没有在一个频道上。所以在国际交流不知道医养结合是什么,就我们的理解,中国的医养结合一个养老社区加一所医院,所以我们现在拼命的扩张社区加医院模式,作为养老的基本标配。我们认为这是有问题的,因为真正的作为服务,甚至是作为一个long term& care来讲,仅仅有一个社区、一个医院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老人照护这个概念,我们认为建一个医院是最重要的,所以很多项目找到我这边,提到某个社区要建一个三甲医院。我们很多人对三甲医院没有概念,它每一天的门诊量是多少都是毫无概念的,基本上在社区里建大型医院,而且只服务本社区的医院应该说没有成功的,基本上是常年亏损的医院。所以这个问题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我们认为养老和医疗,养老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个生活方式你要提供一些基本生活的内容,医疗只是报,而不是全部。所以我们对养老的理解现在还存在一些偏差。  对于长期照护这个概念,照护是有两个词构成,一个是照料、一个是护理。所以我们看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长期照护的概念说的是非常清楚,由正式服务提供者和非正式提供者,我们的家人和机构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长时间的服务,这个服务最大的一个亮点在于被服务者不是被动的,他要求自己有尊严,要求自己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这是和医院的护理截然不同的,医院的护理是一种被动的。美国对长老龄长期照护也提出来的ADUL和IDL的指标,这个照护超过6个月以上我们认为是一个长期照护。  对老人的照护更多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日常生活能力、移动能力和做家务,包括社交能力的受限所引起。我们现在讨论长期照护分开,如果我们所有人全部集中在医疗板块上,包括没有可治愈价值的疾病,放在医疗板块上,只有住医院,通过医保才能取消,我们这个体系是有很大的问题。任何一个国家也无法承担这样的负担,所以老年长期照护最基本特征首先是非医性,是一些没有任何更多治疗价值的一些功能的,维持稳定和恢复,是放在我们这个板块上。  老年长期照护的定位,大家可以看到,失能、半失能和失智,它介于家政护理和医疗护理之间一个长的服务链所构成的,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持续性、长期性、完整性、专业性。  这里面我们强调的医院的护理目标和老年人长期照护是完全不同的,医院是为了疾病的彻底治愈,老年长期照护是争取生独立,医院的评价是病人的病情好转,老年长期照护是独立生活的建立。所以老年长期照护的制五大指标:  有尊严的生活是他最核心的价值所在。老年长期照护的基本框架,从全球来讲,老年长期照护要解析三个最基本的问题,钱从哪儿来,在哪力接受照护,谁来提供服务。  分析发达国家的发展路,最开始出现的社会保障,第二出现医疗报,两个共同构成社会福利。后来随着人们的长寿、失能、高龄的出现在这里加一个护理保险。所以我们说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和医疗保险是一个国家真正对一个公民的制度性安排。那么在这样一个长照系统的构建当中,最重要有四块,一个是长照的载体,一个长照保险,一个是标准,一个是监管。  如果把这个长期照料框架放在中国来看,也会想中国的体系框架应该怎么做?首先从长期照料保险定位和性质来讲,全球有三大模式:第一独立保障模式,医疗和保险是独立的双支柱。第二是子系统模式,在医疗模式下把护理作为一个独立的板块放进去。第三个模式是医疗和护理在一个体系,不分开,只是护理这部分的保障是单独作为一个资项目列在其中的。  从交费模式也一样,全球有三种最重要的融资模式,分别是社会保险模式、社会福利保险模式、商业模式。  从如何保障全球还是三种主要保障模式:普惠制,不分年轻、经济状况。一个是目标人群制,比如说日本多少年龄以上才能得到介护保险的佩服。第三是医护一体化,比如说德国。  对于中国来讲,从长期照料保险假设设立,对中国来讲那种模式会更好,我们认为医疗和护理是独立的;在从筹款来讲,因为中国的跨度太大,贫富差距也比较大,从高收入和低收入有不同的筹资方式;从给付来讲,我们认为还应该是目标人群为主,因为中国的群体太大。  从社区长期照料网络建设来讲,对于中国这样传统文化的国家来讲,我们认为家庭长期照护是一个主流,虽然我说独生子女政策做不了,因为家庭长照模式是非常成熟、稳定的模式,如果我们放弃这个模式,完全靠机构、社区是不能支撑的,至少在几年之内有这样一个过渡。中国这样的在代之间代际抚养关系这个照护模式在相当长时间存在。只不过我们考虑的问题是,作为家属在牺牲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品质下去做这件事是不是应该有相应的补偿机制,还是说牺牲我一个,为了我的两个老人,这是需要从社会层面需要考虑的。另外从家庭长期照护来讲,无论是时间、设施、机能上都不能满足需求,这也是事实。  所以我们提出9073战略规划模式,未来社区我们认为一定是长期照护的主战场,在社区来承接这样的老年长期照护。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监管的问题,其实长照最核心的难度在于监管,我可以进入到所有的东西,但是怎么评价?怎么评估?所以对于长照体系来讲,最难的就是评价体系。根据国外的经验,一般的来讲,做这样期照护管理,需要有一个强大的管理中心,在这个中心通过信息共享、资源整合、评估、转借、购买服务、质量监控来完成整个体系的管理。  分级管理,也就是说当一个老人出现问题,首先是通过家和上门举家服务的模式解决,当解决不了的时候,转接到结构,最终我们为这个老人安排所有工作的,最后有一个指评价体系,整个体系的建立是要求非常全的。  也就是说三个层面的照护,第一家庭、第二是家庭照护不了通过社区上门服务,最后解决不了通过机构来解决。所以用这样三个层面的服务体系把整个长期照护体系很好的构建起来。  老年长期照护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是谁是照护评估方案的制定者。我们现在谁来评价,你需要什么样的护理,需要几级护理,需要多长时间,需要给付多少钱,这个难度是非常大。以前我们需要医院,现在是需要全员构成的团队。  这里面信息的采集,包括老人的自评等都涉及到我们应该怎么样来构建这样的系统是不是公平。我们现在比较常用的,对于老年生活状态的评价更多是用IDL、IADL、AADL,来评价的。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全球都在做,而且全球都有自己的模板。  还有一个是医院用的CGA评价,其实CGA评价体系在西方用的比较多。从医院的角度抛弃了从过去医生决定治理和决定护理方案传统的模式,也把很多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状态的评价加进去,所以这个评价现在也逐渐别全球所接受。他的评价人员有很多不同学科的人组成,而不单纯是医生。所以这里面我们就会想到我们自己的评价体系当中,到底需要有多少人参与,怎么样来进行评价。这是我们养老机构面对我们这样的护理人员,护理的老人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也就是你评价不公平就护理不了,所以在长期照护这个问题上,评价体系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评价内容应该超越单纯的功能或者是生理,有没有病、能不能走,应该把他的社会心理问题,包括一些社会关系的评价放在里面,旧的评价主要放在医院医生主持,新评价模式走出医院可以到社区、可以到家庭,同时新模式下,评价的主体也在增加,老人可以作为评价自己的第一主体,可以有自评,然后有他评,为什么不可以对自己的状态进行一个评价?应该是自评和他评价结合的,因为这是一个长期的照护对象,而不是一个短期的疾病的照护对象,所以他的评价一定是综合和全面的。  评价的内容也单纯从疾病进入心理和社会参与,这样的评价体系才完整,我们后边的给付系统才能够明确,到底应该给你支付多少钱。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构建服务链的问题。我们现在的养老机构和养老社区是老三样,自理、半自理、失能,走到哪个机构都一样,但实际上这里面从长期照护来讲,更多是服务链的构成。我们现在的服务更多是碎片化的点,你说这个我也有,说这个有,可是你把所有的点如果连成一个面,或者形成一条服务链对一个老人我们就看到有非常大缺陷。  举一个例子:一个老人住在家里,每天想的是现在在家有问题的想问谁,身体有小毛病的时候要不要去医院,谁帮我判定去还是不去,我去了医院谁来帮我挂号、诊断,给了我药之后回家看不明白说明书,看明白说明书吃完了以后有没有效果,好不好?我需要体检的时候这个结果怎么样,谁来告诉我。所有我们认为在这个过程当中更多没有关注这个服务链的问题,而这个服务链一定是以咨询为核心的服务,而不是说当我有需要找到你的时候,你来提供这个服务。这时候这个服务是很被动、很晚的。而且让老人觉得这个服务是很专业。  从资源配合来讲,除了我们说医生、护士、护工之外,还有很多全员参加,加入到这样一个希望服务体系当中。  第三在长期照护当中,从宏观来讲,确实从政府职能来讲我们有很大的空白。也就是说涉及到养老我们找的是民政,涉及到医疗我们是卫计委,卫计委和民政之间,他们两个在一起形成一个链,既有卫计委又有民政,对一个老人怎么接受这个服务,我今天怎么今天按属性是卫计委,明天我可能又归民政部了,所以这个管理在我们管理体系当中是有很大问题的。能否建立一个长期照料的顶层管理机构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是关于认知。对于long term care长期照护是一个制度性的问题,它是一个国家的制度性安排,是数一每一个公民有权利享受到的公共服务,它同时具有一定的商业性,它的产品和服务具备可交换性,换句话说长期照护是一个产业,而不是单一一两个人的问题。  第五似乎人员交叉的问题。我们现在护理员养老和护士之间有很大的差异,这也是为什么留不住人的问题,而且他们两个人的工作有很大的交叉,他们之间怎么来形成很好的配合,对长期照护的体系建立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我们面临上边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首先从政府资源来讲,在社区这个平台,民政、卫计委、残联我们认为是一个横向整合的平台,而不是纵向每一家一个体系,在一个各社区平台有四个体系或者是五个体系怎么做?  首先应该有一个横向整合。  第二长期照护从筹集、评估到监管。  第三关于服务质量、服务资源的提升。我们说养老护理员这个概念已不足以支持中国的长期照护体系,更多是介护培训,我们看到日本的介护体系真的是服务做到极致。  第四是关于细化的服务方案。也就是说,不是我有自理、半自理、失能,不是说你进来吧,你不行的时候送到半自理,再不行送到完全失能,再不行直接送到殡仪馆。是这样的,对于long term care有五个最重要的维度,预防性、预期性、工具性、保护性和监管性。不是到他出现问题才来说。比如一个老人关节炎很重,但是视力很好。但是一个老人的视力很差,但是关节没有问题,我们说这个老人的风险评估是关节炎的风险大还是视力风险大,一定是视力风险大。  第五是关于心理失能问题。  第六老年人的长期的自我规划。  第七满意度。除了老人家属,还有员工的满意度。  一个人的一生需要很多设计,这个需要国家和个人共同来成承担的,过去是这样的市场结构,今天变成这样的市场结构。医疗资源国家的稀缺资源,不要想着什么地方都建一个三甲医院,这是不可以的。所以,培养中国版的介护士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他的机能一定要提升。所以我们在中国建了第一个介护培训基地,在我们基地开始做了培训。这是我们第一批农民工的培训,45人,亲自参加了这些培训,从基础养老护理一直向上提升,也许他们很差,但是我觉得至少一个方向,中国需要这样一批人需要解决我们long term care的人力资源问题,我们每个人都会老,我们需要活的潇洒,失能的有尊严,离去的时候无痛苦。所以中国的长期照护系统体系构建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的。&&&   时国珍:乌院长的演讲我觉得是从具体的,而且从实践层面,解读了国家关于9073养老政策里面90和7这部分,长期照护,举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我们机构应该做的事情,社会应该关注的高度。其中有一个内容,乌院长讲到是用下岗职工来实行社区养老,还是哪部分人才。这就回到前面成海军所长和党俊武提到关于养老产业人才队伍的培养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非常欣赏最后的结语,怎么保证我们的父母、包括我们自己,怎么有尊严的老去,甚至像法国老人那样优雅的老去,人才决定一切。  最后一位演讲嘉宾是清华同衡养老产业专家委员会执行秘书长陈首春。  清华同衡养老产业专家委员会执行秘书长陈首春  陈首春:大家好!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养老产业启蒙时期的商业方向选择》,我主要讲七个要点:  第一,中国现在养老产业处在一个启蒙时期。  日民政部颁布这两个办法,以这个办法的颁布为标志,作为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一个元年。从那时期到现在将近两年的时间,各级政府出台了几十项养老方面的政策法规。各界都认为养老产业的春天已经到来。  但事实情况是怎样的?民政部2013年的《发展公报统计》,在2013年底全国养老床位数大概是将近500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床位数是24.4张。回顾2008年到2013年这六年的数据,养老床位数从235万张持续上升到近500万张,但是收住老人的增长,那根曲线是比较平缓的。养老机构床位的空置率从2008年19%持续上升到2013年底的38%。  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刚才是机构的发展情况,作为养老地产,民政系统把养老地产作为一个房地产开发的范畴,得不到民政的一个支持。无论从投融资、土地、规划,还是补贴,还是税收减免上,都没有实质的政策的支持。同时中国养老发展进程又处在这样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政策中,政府公共政策是这个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力量。产业是处在一个焦灼期,我认为这也是一个启蒙期,可能在未来的五年,这个启蒙期需要我们对投资者,对消费者以及政府公共政策要有不同的认识和心态的不同的调整。  第二,启蒙时期的商业方向选择充分考虑刚才说到的,未备先老和未富先老的两个因素,轻资产和重资产分离的原则非常重要,要分别实现财务的平衡。  未备先老我认为是碎片化的。特指是的是两个,一个是涉老产品和服务,实际上是碎片化的。同时,目前国家的政策在老年这方面的政策也是碎片化的。未富先老也是两个,一个是国家总体经济实力不足,其实更重要的是消费者的支付能力不足。  在这样的环境下,轻资产和重资产分离,不要因为轻资产服务业的经营风险去影响重资产的投资、收益的测算,也不要因为重资产在投资收益这方面回收期硬性指标测算去影响轻资产服务的质量,把这两项要各自算各自的账,各自做各自的财务平衡,可能才是这个做这个产业的一个基本的出发点。  第三,老年是没有界限的,但是客户的需求是完全不同的。  我把人生形容如果是18小时,从早晨六点出生,到夜里12点,大约18个小时。上午这个人是处在上学的阶段,下午是工作的阶段,从傍晚开始,实际上是进入准退休,进入老年这样一个阶段。傍晚以后,晚上的这一段,实际上是人的第三个人生是一个新的开始。到底什么是老年呢?我们现在统计数字的标准是60岁,但实际上,现在咱们城镇退休年龄,就是首领取退休的年龄是53-54岁,60岁是国际通行的认定老年的标准。75岁是我们全国人口预期寿命。刚才杨教授也讲城镇的预期寿命是78岁,北京的户籍人口预期寿命已经到81.8岁,将近82岁。实际上80岁以上是护理型养老机构目前实际平均入住年龄,到底哪个年龄才是咱们认为我们这个产业应该面对的那个人群呢。其实不要去纠结这个到底多少岁是老了,其实虽一个养老是对既有生活以及既有生活方式的一个延续。  重新审视我们所谓的两亿老年人,特指的是60岁以上的人口,其中超过1/3是60-64岁这个人群。如果把这个人群去掉,我们现在人口实际上只有1.3亿。在这个现在的2亿老年人中,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4000万,完全失能1200万,失智老人将近1000万,80岁以上的老人2400万,把这些老人全部集中在一起,其实就构成了我们长照刚需老人这一个客群,对这个客群确切的数字我们可能无法准确统计,因为上述这三类人群,他们实际上是有重叠的。但是饱受的估计,也有四五千万刚需阶层。所以,我们在看低两亿老年人应该是5000万刚需阶层,有超过一个亿的健康老人,另外还有一部分,就是所谓的活力老人。我认为活力老人应该把他的年龄从60岁放宽到50岁这样的水平,整个养老产业应该面对的市场,应该是50岁以上的3.7亿的中国的老年人。但是他们的需求是完全不同的,对于活力老人,健康老人和刚需老人,我们应该针对他们不同的需求设计我们的产业,设计我们提供的服务。  第四点,养老机构。就是以机构为代表的轻资产的机会,其实不仅仅是在养老机构,居家的市场规模,我们不应该简单以二元的方式去讨论居家与机构的关系。刚才说到的这四类刚需人群,构成了我们轻资产服务的主要人群。但是,因为咱们国家养老机构目前的结构的不太合理,现在护理院在养老机构的比例并不是太高,所以能够入住养老机构的刚需老人占整个刚需阶层的老人比例不会超过10%,超过90%的刚需老人依然是住在自己家里养老。  所以对于咱们国家“9073”政策,我们去看待这个政策的时候,我认为一方面是考虑50-60这个年龄段而且以活力刚需老人看待,这样一个比例和上面一条对于“9073”入住机构这个看待,能看到居家的刚需老人可能是轻资产机构更大的一个市场机会,同时也像杨教授刚才所提的“补砖头还是床头“,以往民政的思路是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那是补砖头和补床头,我个人认为应该是补人头的方式。在中国现在长照保险在短期之内无法成形的情况下,是否可以有一个长照的补贴,从政府的层面,从补充工程方向补需方调整,可能更有利于这个产业的发展。所以我个人的观点,应该是不以二元论的方式去讨论居家和机构,而是以客群的分类考虑我们的服务应该怎么提供。  第五,重资产的机会一定不在机构,全龄化社区概念之下的小规模CCRC更具投资价值。  现在我们机构的空置率已经到了38%,60岁以上人统计机构数占比是2.44%,转换成65岁统计,这个比例已经到了3.75%。机构的发展我认为不是一个在继续增加数量了,而是应该调整结构,让机构向护理型的养老机构去做转换。地产在政策层面得不到更多的政策支持,我觉得为开发商也不要过多的期望于是政策的来临。做好适老化,做好养老建筑的常规化,常规建筑的适老化,可能是更现实的一个做法。  当然最理想的,我们希望是一个老年友好型城市片区,甚至是老年友好型的城市,就像周老师讲到的上天桥的问题,小区的停车和步行的问题,其实是在适老化这么一个概念下,老年友好型这样一个概念下,可能更利于我们老年人的生活。  小规模的CCRC可能是介于居家养老和养老机构之间的产品,能够给我们的潜在客群更多的一个选择。对于活力老人而言,可能是旅居候鸟式的养老,对于健康老人可能是改善型的居家养老,对于刚需老人,又是一个非机构互助养老模式。它实际上是在居家和机构之间给了老人一个更多的选择。  第六,养老产品的机会在于研发和销售,不在于生产。  得消费者得天下,客群定位非常重要。老年人首先是一个人,作为一个人,他所需求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方方面面的都是需要的。面向老年人的产业有四个特征:全息化、碎片化、专业化、微利化。  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我们不太会有独立的面向养老产业的产品生产,产品的生产里其实还是一个适老化的概念,把适老化的元素放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当中,可能是咱们这个养老产品的一个方向的选择。同时,客群定位也很重要,我认为以我们现在未富先老的状态下,老年人的支付能力不足,可能我们在这一个时期面向的客群定位应该是50后、75前,也就是目前40-65岁,这个年龄段的人,让他们陪着他们的父母慢慢的变老,在他们父母变老的同时,他们也等待他们自己的变老。因此,我们清华同衡也做了一个微信公众帐号,我们更多的主打的就是陪着爸妈慢慢的一起变老这样一个概念。  第七,金融产品创新是养老产业发展的引擎,解决消费者支付能力不足这个最大的痛点,将带来产业的变革。  养老金的三支柱体系,刚才杨树教授也提到,均衡的三支柱可能才构成一个产业健康发展的需求端。中国的现实情况是什么样呢?作为第三支柱,个人储蓄这一块,目前因为国家的包括医疗、教育的政策,目前还不是太完善,所以老人个人的储蓄可能更多的会用于医疗和教育。那独立的面向养老的储蓄的准备现在是严重不足的。另一方面,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参保率只有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的2.5%,并且参保人员中一半是国有大企业,民营企业参保企业年金的非常少。作为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现在城镇职工的参保比例也不足超过2/3,就是超过1/3的未参保职工,其实他们今后的养老支付问题更为严重。即便是已经参保基本养老保险的城镇职工,我们的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养老金替代率从2000年的60%左右持续下滑到2013年的40%左右,也就是说退休前5000块钱的工资退休以后只有2000块钱,这也是我们全国平均退休金的一个水平,也仅够一个基本的生活保障。  所以支付能力不足对于整个产业发展是最大的一个痛点,能够去解决这个最大的痛点,为支付能力不足的两代人提供市场化学的解决方案,这个可能是养老产业最大的商机,也会给整个产业的发展带来真正持久的动力。&&&   时国珍:非常感谢陈教授的演讲。陈教授对我国养老产业的社会现状以及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客观的分析。非常感谢今天上午各位嘉宾的精彩演讲,我觉得这个论坛确实像党主任说的,应该给论坛的设计者和主办方点赞,整个上午论坛专家演讲的主题各有重点,精彩纷呈,所以给我们各位代表可能带来的启发和指导意义以及收获都是非常大的,我自己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今天上午的主题演讲到此结束。下一个环节是高端对话,主持人由我们陈首春教授担当。    第二篇 养老产业的机遇与挑战高端对话  陈首春:下面进入对话环节,有请对话的五位嘉宾。首先民政部北京社会职业管理学院教授/博士成海军先生,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先生,清华大学公共关系管理学院教授杨燕绥女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燕珉女士,吉利大学健康产业学院院长乌丹星女士。   高端对话:养老产业启蒙时期的这五年,有多少政策值得我们期待  陈首春:上午五位嘉宾做了精彩的讲演的分享,下面是对话环节。实际上我在这个环节最核心的想跟五位嘉宾交流的一个话题,就是在十三五的五年期间,有多少政策是值得我们期待的?其实这个当然这是一个核心话题,虽然对话时间不会太长,但是我希望各位老师能够从各自的角度围绕着这个话题去展开。把这个话题拆开了,我觉得是三个方面。  第一是我们如何看待政策,也就是我们是否要等待政策红利我们着政策来了干还是现在干?  第二因为五位老师来自不同的背景,希望您能结合自己的背景,帮大家树立一下有政策政府可能给我们,也有可能是我们期待的,但是政府给不了的,也有可能。  第三个层面养老需求是碎片化的,目前产业也是碎片化的,政策也是处在碎片化阶段,在这样一个时期,进入这个产业,我们从哪儿切入?您们有建议?  党俊武:这个题目确实很大,有几个要件。我说三个意思:  第一个有什么样的期待。概括的说,任何产业的发展必须有政策红利。没有政策红利,我们只能在“羊肠小道”上行走。有了政策红利,我们才能走上高速路。但是做任何产业还有另外一个特征,既有红利,也有非政策红利,捷足先登的主要享用的是非政策红利,所以我给大家提供的我的观点,就是既要期待政策红利,也要期待非政策红利,两个要结合起来。概括的说,既要像公鸡那样早早起来、早早动身,也要像猫头鹰那样往黄昏之后理清楚,做大的运转。  第二个是政策的期待。“十三五”期间会出什么,我们现在正在研究,我也是“十三五”养老产业的研究者、参与者之一。今天我说的再清楚一点,主要还是期待四项政策:第一解决老年人的钱袋子的问题。刚才有几位专家都谈到,长期照护的保险制度、养老基金制度的完善等等,这些主要是解决老年人的钱袋子问题,有了钱才能谈产业、才能谈供给,这方面的政策我想“十三五”期间不光是养老产业的政策,我们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十三五”规划也应该有新的突破。第二个被期待的是供给方面的,尤其是今天我们强调的现在已经处在相关政策的金融政策,非常关键。因为老年产业我们已经搞了很久,这个产业要快速发展起来金融是关键。这方面的政策具体我不用多说,各位专家都谈到了。  第三是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目前已经出台一些,但是我觉得“十三五”期间,尤其是在公共出台什么样的土地政策,这个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很多实体店已经面临没有多少人的情况底下,好多商店、实体店出现很多问题要利用去做养老。最后一个政策就是今天各位专家都强调人的政策,包括CEO方面的政策,包括养老管理和服务人员的这块的政策。第三就是我们管理层面的。我觉得这块需要强调的,上次我也谈到这个问题,国外的养老服务员培训基本上政府买单,我一直在倡导这个事情和推动这个事情。  最后我想碎片化的问题说一句,任何产业在开始的时候肯定是碎片化的,所以需要整合,整合就需要政府努力,更需要我们产业界的每一个人通过混业运作的方式把碎片化逐步做哈。  最后我有一个忠告,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所有参与老龄产业的人把金融方面的基础、战略、机能提升了,就会有好的发展。&&&   杨燕绥:关于养老的问题怎么进“十三五”规划,我想提两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