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族现在的的估值对应的市盈率估值法例子是多少?

  一组漫画版的"习主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的图表新闻成为舆论焦点…[]
  一包标识为160抽的餐巾纸,实际数量只有30多抽…[]
  看清福特全顺车身"锈蚀门"这迷局…[]
  星巴克承认部分糕点中使用的小麦粉原料含有偶氮二甲酰胺…[]
让数据说话,魅族自我估值60亿美元真是笑掉大牙
魅族认为自己的估值能达到60亿美元,甚至打算先与小米IPO?你还没资格说这大话!论营收,魅族与小米相差十倍,充其量是联想的1/33,论销量,魅族全年不及小米一季度的1/3。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全面战争,魅族目前还没有能力参与,所谓生态布局,也许只能是概念先行和随遇而安,扩大规模与营收才是魅族的第一要务。
  11月19日是魅族为旗舰机MX4 Pro开发布会的日子,我们本应该送上祝福,而本文作者却忍不住泼一盆冷水:魅族认为自己的估值能达到60亿美元,甚至打算先与小米IPO?你还没资格说这大话!论营收,魅族与小米相差十倍,充其量是联想的1/33,论销量,魅族全年不及小米一季度的1/3。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全面战争,魅族目前还没有能力参与,所谓生态布局,也许只能是概念先行和随遇而安,扩大规模与营收才是魅族的第一要务。
  魅族全面学习小米的商业模式众所周知,而如今,魅族连估值也打算紧跟小米。(钛媒体文章:《无论阿里的王坚还是魅族的李楠,都将赶超目标指向小米》)
  在近日的一次专访中,魅族副总裁李楠提出,如果以小米市盈率方式计算,魅族大约会估值约60亿美元,并谈到魅族有打算先于小米IPO的计划。这个估值与小米的400亿美元相比,自然存在不小的差距,但要知道,小米在互联网领域和智能硬件生态方面广泛布局,可谓是做足了概念,再加上小米的低端智能手机在国内的销量也已达到一定规模,以至于前些日子IDC等调研机构将小米今年第三季度手机出货量列为全球第三。因此,有投资人认为小米颇具商业想象空间也是可以理解之事。
  但魅族的情况与小米不能相提并论,且不说小米目前的估值是否值400亿美元,以及魅族以小米为标准估值是否合理,单是魅族的估值接近联想市值的一半(以联想目前的市值约为156亿美元衡量)就足以引发头条哥的质疑:一家以销售智能手机为主要盈利模式的硬件企业,只要开始学习小米&铁人三项&的玩法自诩为&骑桌派&,难道就可以获得远高于企业自身实力的估值吗?
  论营收,魅族与小米相差十倍
  在头条哥看来,无论商业概念如何丰富,商业想象空间多么广大,一家企业若进行资本价值的估算,都应首先来看这家企业的营收水平和净利润率。
  从营收规模上看,据相关报道,小米2013年同比增长一倍以上,达到人民币270亿元,2014年预计超过800亿元。而据魅族副总裁李楠透露,魅族2013年出货量约200万台,营收50亿元,2014年预计出货量在400-500万台,营收目标将超过70亿元。仅从魅族与小米的营收对比来看,魅族与小米差距将近10倍:小米目前94%的利润都来自于手机销售,魅族虽没有公布利润方面的官方数据,但以魅族目前仅有Flyme系统UI和魅族手机两大核心业务来看,魅族如果有利润,那么其大部分利润也应同样来自手机销售,也就是说,仅从营收和盈利水平而言,魅族与小米相差十倍之多。
  而如果与联想相比,联想仅在今年一个季度的营收就达到了103.95亿美元,而去年一年的营收为387亿美元。即便今年魅族的营收可以达到70亿元人民币,充其量也仅是联想的1/33左右,当然这还是在不计入联想并购IBM X86服务器业务和摩托罗拉移动业务(目前这两宗收购均宣布完成)营收的情况下。至于说到利润,由于魅族未公布,我们无法进行有效对比,但我们知道联想去年的净利润为8.17亿美元,今年最新季度的净利润为2.14亿美元。可以说,盈利模式还相对单一的魅族,其估值接近联想的一半,可谓是违背了商业和资本最基本的规律和规则。
  全年销量不及小米一季度的1/3
  其次是业务规模,小米今年第三季度的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840万台,除了少数海外新兴国家市场的销量,大部分为国内销量。而魅族的智能手机销量如何呢?上文已谈到2014年预计出货量在400-500万台,也就是说,目前魅族全年的手机销量大约是小米一个季度销量的1/3,所以,在头条哥看来,先从销量上赶超小米,魅族再谈估值和上市也不迟。
  而如果与联想对比&&头条哥已经不忍心这样对比下去,只谈一点:联想除了目前牢牢占据传统PC产业老大位置外,在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产业中也均在靠前的位置(至少是前五)。相比之下,魅族只有智能手机这个主营业务,与联想在业务规模的差距恐怕已不能用&甚远&来形容了,但头条哥已经词穷。
  扩大规模与营收是第一要务
  除了上述的营收能力和主营业务规模(体量)的差距之外,我们再来从手机产业竞争的角度来看看魅族的估值是否合理,这一次,头条哥就不把联想拉进来了&&那画面太惨烈以至于连头条哥都不敢多看&&
  魅族与小米一样,智能手机产业都是其目前业务的核心,但从整个智能手机产业的发展趋势看,增速放缓及低价机成为发展动力,加之&小米模式&竞相被对手模仿,小米及其模仿者(比如魅族)在该产业中遇到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其未来将面临规模与利润的选择:要么利润率高,要么以规模换利润。而至少从目前看,除了苹果之外,鲜有硬件设备类企业可以靠高利润率生存和发展,最切实可行的方法是通过规模提升总利润。因此,自从小米发布低价的红米系列手机替代小米手机成为出货主力之后,小米实际上已经走上了规模化的商业模式。也就是说,对于小米和魅族而言,未来低端手机的销量将至关重要。
  正因如此,小米今年以来开始高调以红米系列手机布局海外市场,面对海外10亿换机量的庞大市场,专心走量的小米进军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市场的战略布局也就顺理成章了。但问题是,同样觊觎海外市场的联想、华为等国内硬件厂商在供应链和渠道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而在整体规模、全球化布局、渠道运营商关系、知识产权积累等可能对未来智能手机的竞争至关重要的领域,小米目前也都处于劣势,而这些短板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补上的。
  魅族的问题更严重,就目前来看,魅族除了依靠MX4 Pro向上寻求突破2000价位的可能性,也急需在千元以下的低端市场发力,通过走量形成规模以打造一定的供应链优势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而据李楠透露,魅族要做比红米、荣耀体验更好的千元机,并预计在2015年初发布。显然,如何扩大出货量与营收,这种关乎一家硬件设备类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要比估值和上市重要得多,活下来,仍是魅族的第一要务。
  &骑桌派&真的靠谱吗?
  最后,我们来谈谈小米模式的本质,以及小米和魅族的估值从&骑桌派&的商业价值层面是否靠谱?
  小米模式其内在的商业逻辑是什么?头条哥认为,如果简单的将小米与三星、联想、华为等硬件企业相比较,很难看清小米的野心。因为小米虽然&骑在桌上&主打软硬结合的商业牌,但从雷军的一系列布局和规划来看,小米更希望在互联网服务一端建立一定的竞争优势或壁垒,也就是说,小米希望围绕用户做文章获取流量入口式的垄断利润。这方面,小米不仅想做腾讯,为用户提供资讯、应用分发、游戏、视听、阅读等这样的互联网增值服务,更想做阿里,围绕用户的生活、娱乐和购物等方面需求提供相关服务。也就是说,小米如果想实现真正的成功,就要打赢三大战役:互联网入口之战,移动支付之战和虚拟内容之战,对手可以是BAT三巨头,也可以是苹果、谷歌和微软等国际巨头&&总之,头条哥只想祝小米好运。
  而魅族的野心&目前没有那么大,从李楠口中我们知道,魅族对于公司未来的定位是成为一家在全球手机行业洗牌大战中生存下来、保持魅族产品传统和特点、兼顾手机出货量与品牌、保持用户高存留度的手机企业。换言之,魅族暂时只想通过产品策略与渠道策略共同支撑起魅族软硬件结合的生态圈,如果能在应用和游戏分发等软件与互联网服务方面形成一定的强势入口和流量营收,就已经十分不错了。而对于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全面战争,魅族目前还没有能力参与,所谓生态布局,也许只能是概念先行和随遇而安。
  因此,对于魅族和小米来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完成上述的生态布局和形成竞争壁垒之前,软硬件结合的小米必须像苹果那样,首先作为一家手机公司生存下来。
  而更为关键的是,软件及互联网服务应该是尽可能在每一种设备和系统平台上都有良好的体验和功能,几乎是完全开放的生态,而这一点,恰恰与专注于硬件设备服务的商业模式相悖:一家以销售硬件设备为主要盈利模式的企业,它所提供的服务必须是封闭的生态。这种商业模式层面的矛盾与冲突,将是每一个&骑桌派&必须要面临的共同宿命。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编辑:来源:钛媒体
请您根据你所了解的情况,对杭州市作风建设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谢谢您的参与![]魅族要上市估值或超600亿 小米该如何应对?
(原标题:魅族要上市估值或超600亿,小米又该如何应对?)
令人唏嘘的是,现在的互联网营销和魅蓝品牌的推出,都是效仿在几年前的做法,而小米雷军一再重申“五年内不启动IPO”,现在却要让魅族抢了先。
1月22日消息,今日,魅族科技创始人黄章现身公司年会发表新春致辞,他表示2015年魅族销量突破2000万台,祝福员工新年幸福。另外,黄章在年会上还提出2016年公司目标是“稳增长,创利润,挺进IPO”。虽然魅族副总裁李楠很早就表示会今早IPO,但没想到是这么快,这也太迫切了点。要知道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魅族刚刚有起色的一年,在推出魅蓝、 Metal一系列机型后,销量达到了2000万台,成为市场最有力的竞争者之一,而比他销量高得多的、小米都绝口不提IPO。不过这个时间点也掐的非常准,魅族是互联网手机品牌里面的一支,销量也已经位居前列,且呈现高速爆发状态,企业上升期间IPO正好给市场讲一个好的故事,先来者会先享受投资人追逐的红利,魅族此举可谓精明。令人唏嘘的是,魅族现在的互联网营销和魅蓝品牌的推出,都是效仿小米在几年前的做法,而小米雷军一再重申“五年内不启动IPO”,现在却要让魅族抢了先。如今销量超过7000万台的小米反倒被市场看衰,因为销量未达到预期。魅族过去几年有点惊心动魄过去几年,魅族一度过的很艰难,《中国企业家》在2014年初的报道可窥一二:2014年春节前的一个傍晚,老白、还有李楠、杨颜等几个魅族副总裁,齐刷刷跑到黄章家里,这是一场形式散漫气氛紧张的摊牌。三人把公司面临的内忧外患一条条摆给自己的老板。黄章当时已经多年不去公司,除产品外,对公司琐碎的事情不感兴趣。此时的魅族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面临产品销量难以突破,始终停滞在“小而美”的状态,员工也不断流失,魅族原副总裁、UI设计总监马麟曾带着一部分总监和高级经理跳槽加盟乐视,软件部门一个星期左右人就走光了...在几个副总裁的“威逼利诱”之下,魅族创始人黄章不得不承认当下的困境,此时的市场早已不适合小步快跑,不再是黄章所熟悉和掌控的世界,公司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承认:“有一点点遗憾,大彻大悟得有点迟”。魅族做了三方面改变:扩大产品线、引入外部投资、拿出20%的个人股份启动ESOP(公司员工持股计划)。这次转变让魅族从一个家族企业,变成了一家纯互联网公司。很快,的投资进入,魅族2014年上半年首轮融资20亿元左右,估值200亿元,2015年2月,魅族再次融资6.5亿美元。在产品线上,魅族不再坚守2500元的单品策略,而是开辟了魅蓝、魅蓝Note、魅蓝Metal,以及高端旗舰机Pro,并且积极使用指纹识别等新技术。在销量上,魅族上升很快,2014年全年的销量应该不超过500万台,不过在2015年一季度就超过了2014年全年,整个2015年销量超过了2000万台。至此魅族终于算是挺过了危险期,进入高速增长轨道。魅族估值多少?那么魅族到底估值多少?在首轮融资中,魅族估值200亿人民币,约33亿美元,出让10%的股份,在2015年融资6.5亿美元中,并未公布估值,如果按照出让10%股份计算,应该是65亿美元左右。如果对照小米,小米2015年销量超过7000万台,估值400亿美元,魅族2016年销量2500万台的话,按照销量对比,魅族估值应该能超过100亿美元。在去年10月份福布斯更新中国400富豪榜单的时候,黄章以85.7亿元上榜,以此计算,魅族的估值为100亿美元,令人咂舌。
再加上魅族选择A股上市的话,A股从来都是扎堆热捧,不太看业绩和市盈率,上市后超过100亿美元不是没有可能。然而和小米的对比魅族并不能达到100亿美元估值,因为小米有硬件生态链、智能电视以及许多互联网服务业务,硬件本身盈利性不高的情况下,显然生态链、软件的估值会占据更多成分。再对比下,联想每年营业额400亿美元左右,利润约10亿美元,但是市值也不到200亿美元,显然魅族是被大大高估了。或许魅族的上市会诞生另一个泡沫,疯狂的股民会不经大脑的投出自己的一票,但对魅族来说,安全上岸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来源:钛媒体
责任编辑:杜祥_NT5456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京东金融通过当前68 6%的股权,获得143亿元现金和未来40%的可转收益权。投资者投资143亿元获得的股权价值小于28 6%,京东金融的估值已经超过500亿元。据介绍,投资者...
Snap确定IPO定价 估值近240亿美元,ipo snapchat 股票 估值
美图赴港IPO的进程方兴未艾,又传出了Snapchat秘密提交IPO申请的消息。
Snap上市在即,但其高昂的IPO价格&&每股61 7美元,引发了华尔街投行的广泛质疑。这大概是迄今为止科技公司史上最贵的一次IPO,其每股价格几乎是Facebook的两倍,甚至...
Flipkart是亚马逊在印度的最大对手。然而,摩根士丹利管理的一只共同基金已经连续第五次下调了Flipkart的估值。与此同时,其它迹象也显示,在融资市场萎缩
译者:徐婧欣
核心提示:最近,不同于过去的毫无章法,SaaS公司的估值开始恢复正常。过去的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对象时将收入增速视为首要因素,而现在投资者的关注点似...
京东在第三季度财报中宣布,&京东集团董事会已于11月15日批准并授权公司寻求重组负责运营京东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京东金融。&根据目前初步计划,京东集团将出让其持有的...
本次股权转让完成后,雅戈尔仍持有银联商务750万元出资额(占银联商务注册资本1 49582%)。
仅凭芒果TV此次发布的战略型转变,笔者看到芒果TV找到了内容发展为交互行为,由交互行为到交互硬件,再由交互硬件到硬件本身这条打造生态闭环的最佳逻辑。
北京时间9月29日下午消息,美国创业公司Thumbtack刚刚完成了总额1 25亿美元的融资,估值约为13亿美元。该公司专为瑜伽教练和电工等专业人士提供营销和招聘服务。此轮融...
全球顶级游戏外设品牌之一的雷蛇(Razer)近期发布了一系列重要公告。根据美国着名科技类博客TechCrunch称,其获得了一份雷蛇的内部备忘录,上面写道,&我们已经成为科...
北京时间12月16日上午消息,在线调查平台SurveyMonkey刚刚以接近20亿美元的估值完成了2 5亿美元的股权融资。此轮融资将帮助该公司在今后寻求并购,也将帮助其投资者和...
23andMe 于 2006年 成立,是一家基因测序公司,用户可以通过公司的检测产品了解到自己的基因状况,并收到分析报告。之前该公司曾推出颇受欢迎的 99 美元基因检测服...
极客网11月10日早间消息 微信第三方服务商微盟昨晚宣布,已完成C轮5亿人民币的融资,此轮融资由海航集团领投,融资完成后微盟估值超过20亿人民币。极客网了解到,微盟...
3月14日消息,中国共享办公企业优客工场宣布成功完成约2亿人民币A+轮融资,估值近40亿人民币。优客工场从去年4月成立至今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已完成三轮融资。吸引了包括红...
极客网北京 12月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移动支付初创公司Stripe宣布,在新一轮融资中筹集了7000万美元的资金,并使公司估值达到35 7亿美元。Stripe的这轮融资...
据《路透》旗下FIR援引消息人士指出,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众安保险)拟明年在港上市,集资约20亿美元(约156亿港元),目前已选定瑞信、摩通...
魅族全面学习小米的商业模式众所周知,而如今,魅族连估值也打算紧跟小米。在近日的一次专访中,魅族副总裁李楠提出,如果以小米市盈率方式
百度股价已在150美元附近箱体横盘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随着港股的腾讯同步走高,市值仍保持在500亿美元以上。如今随着腾讯从万亿港币市值高
2月15日上午消息,从知情人士获悉,乐视体育已经完成10亿美元的B轮融资,估值40亿美元。下周乐视体育将召开发布会对外宣布此事。乐视体育此轮融资距离上一轮融资9个月的...
极客赞助商让数据说话,魅族自我估值60亿美元真是笑掉大牙
【注】11月19日是魅族为旗舰机MX4&Pro开发布会的日子,我们本应该送上祝福,而本文作者却忍不住泼一盆冷水:魅族认为自己的估值能达到60亿美元,甚至打算先与小米IPO?你还没资格说这大话!论营收,魅族与小米相差十倍,充其量是联想的1/33,论销量,魅族全年不及小米一季度的1/3。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全面战争,魅族目前还没有能力参与,所谓生态布局,也许只能是概念先行和随遇而安,扩大规模与营收才是魅族的第一要务。
魅族全面学习小米的商业模式众所周知,而如今,魅族连估值也打算紧跟小米。
在近日的一次专访中,魅族副总裁李楠提出,如果以小米市盈率方式计算,魅族大约会估值约60亿美元,并谈到魅族有打算先于小米IPO的计划。这个估值与小米的400亿美元相比,自然存在不小的差距,但要知道,小米在互联网领域和智能硬件生态方面广泛布局,可谓是做足了概念,再加上小米的低端智能手机在国内的销量也已达到一定规模,以至于前些日子IDC等调研机构将小米今年第三季度手机出货量列为全球第三。因此,有投资人认为小米颇具商业想象空间也是可以理解之事。
但魅族的情况与小米不能相提并论,且不说小米目前的估值是否值400亿美元,以及魅族以小米为标准估值是否合理,单是魅族的估值接近联想市值的一半(以联想目前的市值约为156亿美元衡量)就足以引发头条哥的质疑:一家以销售智能手机为主要盈利模式的硬件企业,只要开始学习小米&铁人三项&的玩法自诩为&骑桌派&,难道就可以获得远高于企业自身实力的估值吗?
论营收,魅族与小米相差十倍
在头条哥看来,无论商业概念如何丰富,商业想象空间多么广大,一家企业若进行资本价值的估算,都应首先来看这家企业的营收水平和净利润率。
从营收规模上看,据相关报道,小米2013年同比增长一倍以上,达到人民币270亿元,2014年预计超过800亿元。而据魅族副总裁李楠透露,魅族2013年出货量约200万台,营收50亿元,2014年预计出货量在400-500万台,营收目标将超过70亿元。仅从魅族与小米的营收对比来看,魅族与小米差距将近10倍:小米目前94%的利润都来自于手机销售,魅族虽没有公布利润方面的官方数据,但以魅族目前仅有Flyme系统UI和魅族手机两大核心业务来看,魅族如果有利润,那么其大部分利润也应同样来自手机销售,也就是说,仅从营收和盈利水平而言,魅族与小米相差十倍之多。
而如果与联想相比,联想仅在今年一个季度的营收就达到了103.95亿美元,而去年一年的营收为387亿美元。即便今年魅族的营收可以达到70亿元人民币,充其量也仅是联想的1/33左右,当然这还是在不计入联想并购IBM X86服务器业务和摩托罗拉移动业务(目前这两宗收购均宣布完成)营收的情况下。至于说到利润,由于魅族未公布,我们无法进行有效对比,但我们知道联想去年的净利润为8.17亿美元,今年最新季度的净利润为2.14亿美元。可以说,盈利模式还相对单一的魅族,其估值接近联想的一半,可谓是违背了商业和资本最基本的规律和规则。
全年销量不及小米一季度的1/3
其次是业务规模,小米今年第三季度的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840万台,除了少数海外新兴国家市场的销量,大部分为国内销量。而魅族的智能手机销量如何呢?上文已谈到2014年预计出货量在400-500万台,也就是说,目前魅族全年的手机销量大约是小米一个季度销量的1/3,所以,在头条哥看来,先从销量上赶超小米,魅族再谈估值和上市也不迟。
而如果与联想对比&&头条哥已经不忍心这样对比下去,只谈一点:联想除了目前牢牢占据传统PC产业老大位置外,在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产业中也均在靠前的位置(至少是前五)。相比之下,魅族只有智能手机这个主营业务,与联想在业务规模的差距恐怕已不能用&甚远&来形容了,但头条哥已经词穷。
扩大规模与营收是第一要务
除了上述的营收能力和主营业务规模(体量)的差距之外,我们再来从手机产业竞争的角度来看看魅族的估值是否合理,这一次,头条哥就不把联想拉进来了&&那画面太惨烈以至于连头条哥都不敢多看&&
魅族与小米一样,智能手机产业都是其目前业务的核心,但从整个智能手机产业的发展趋势看,增速放缓及低价机成为发展动力,加之&小米模式&竞相被对手模仿,小米及其模仿者(比如魅族)在该产业中遇到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其未来将面临规模与利润的选择:要么利润率高,要么以规模换利润。而至少从目前看,除了苹果之外,鲜有硬件设备类企业可以靠高利润率生存和发展,最切实可行的方法是通过规模提升总利润。因此,自从小米发布低价的红米系列手机替代小米手机成为出货主力之后,小米实际上已经走上了规模化的商业模式。也就是说,对于小米和魅族而言,未来低端手机的销量将至关重要。
正因如此,小米今年以来开始高调以红米系列手机布局海外市场,面对海外10亿换机量的庞大市场,专心走量的小米进军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市场的战略布局也就顺理成章了。但问题是,同样觊觎海外市场的联想、华为等国内硬件厂商在供应链和渠道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而在整体规模、全球化布局、渠道运营商关系、知识产权积累等可能对未来智能手机的竞争至关重要的领域,小米目前也都处于劣势,而这些短板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补上的。
魅族的问题更严重,就目前来看,魅族除了依靠MX4 Pro向上寻求突破2000价位的可能性,也急需在千元以下的低端市场发力,通过走量形成规模以打造一定的供应链优势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而据李楠透露,魅族要做比红米、荣耀体验更好的千元机,并预计在2015年初发布。显然,如何扩大出货量与营收,这种关乎一家硬件设备类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要比估值和上市重要得多,活下来,仍是魅族的第一要务。
&骑桌派&真的靠谱吗?
最后,我们来谈谈小米模式的本质,以及小米和魅族的估值从&骑桌派&的商业价值层面是否靠谱?
小米模式其内在的商业逻辑是什么?头条哥认为,如果简单的将小米与三星、联想、华为等硬件企业相比较,很难看清小米的野心。因为小米虽然&骑在桌上&主打软硬结合的商业牌,但从雷军的一系列布局和规划来看,小米更希望在互联网服务一端建立一定的竞争优势或壁垒,也就是说,小米希望围绕用户做文章获取流量入口式的垄断利润。这方面,小米不仅想做腾讯,为用户提供资讯、应用分发、游戏、视听、阅读等这样的互联网增值服务,更想做阿里,围绕用户的生活、娱乐和购物等方面需求提供相关服务。也就是说,小米如果想实现真正的成功,就要打赢三大战役:互联网入口之战,移动支付之战和虚拟内容之战,对手可以是BAT三巨头,也可以是苹果、谷歌和微软等国际巨头&&总之,头条哥只想祝小米好运。
而魅族的野心&目前没有那么大,从李楠口中我们知道,魅族对于公司未来的定位是成为一家在全球手机行业洗牌大战中生存下来、保持魅族产品传统和特点、兼顾手机出货量与品牌、保持用户高存留度的手机企业。换言之,魅族暂时只想通过产品策略与渠道策略共同支撑起魅族软硬件结合的生态圈,如果能在应用和游戏分发等软件与互联网服务方面形成一定的强势入口和流量营收,就已经十分不错了。而对于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全面战争,魅族目前还没有能力参与,所谓生态布局,也许只能是概念先行和随遇而安。
因此,对于魅族和小米来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完成上述的生态布局和形成竞争壁垒之前,软硬件结合的小米必须像苹果那样,首先作为一家手机公司生存下来。
而更为关键的是,软件及互联网服务应该是尽可能在每一种设备和系统平台上都有良好的体验和功能,几乎是完全开放的生态,而这一点,恰恰与专注于硬件设备服务的商业模式相悖:一家以销售硬件设备为主要盈利模式的企业,它所提供的服务必须是封闭的生态。这种商业模式层面的矛盾与冲突,将是每一个&骑桌派&必须要面临的共同宿命。
本文作者罗贵西,微信公众号互联网头条(wwwtoutiao)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最新图文推荐
钛媒体TMTpost—把脉科技资本论,从资本市场看科技价值与趋势,中国最好的TMT行业观点平台。
大家感兴趣的内容
网友热评的文章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如何理解市盈率和估值之间关系?
如何理解市盈率指标和上市公司估值之间的关系
作者:锦州律师
警惕用虚假的“估值论”和“市盈率”欺骗中小投资者
今天我们讨论的股票市场的(企业)估值(或叫定价)问题,是因为当前这个概念的内涵被简单化了,或者说还很模糊。当前几乎所有的论证都把市盈率指标当做估值的关键指标或首要标尺。请看:“上证指数创5000点的新高,但大盘平均市盈率也只有40多倍左右,还处在安全的边界线以内。沪深300指数的平均市盈率更是在30
倍以内,如果考虑到上市公司%的增长,平均市盈率还可以进一步降低。沪深股市当前的市盈率水平与道琼斯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相当,与纳斯达克指数的30多倍还有一定的空间。所以目前沪深A股市场具有很高的投资价值”(见中国证券报日某证券公司投资策略报告)。我们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论调。
我们知道从成熟资本市场的经验以及现代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股票的估值”,就是对企业基本价值的判断。因角度不同,企业基本价值的判断也是有差异的,也就是说它是一个主观的判断。目前的讨论很是热闹,不但没有达成共识,还造成了很多混乱。比如:无论是“估值”也好,“定价”也好,甚至“与国际接轨”的宏论,都是以市盈率指标(PE)做主要计算依据的,这使我们想起2001年的那场大争论,当时我们的一些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们大谈其30倍市盈率的合理性和投资价值。一批著名经济学家对另一位著名经济学家的“中国股市泡沫论”、和“中国股市像赌场”的观点进行了猛烈抨击,他们观点一致的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股市是发展中的股市,市盈率高一点是合理的”(当时上海市场A股的平均市盈率是50倍左右)。我们的这些经济学家和市场专业人士们,在今天的估值讨论中又重提20~30倍市盈率的合理性和投资价值,甚至还拿出一些H股和国际市场上一些篮筹股20倍左右的市盈率来做对比,论证其合理性。我们的这些专家们为什么会一次次的失言和尴尬?又为什么会发表这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呢?其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抱着科学的态度认真研究如何判断上市公司的价值和评价标准,对股票市盈率这个指标在中国市场中的认识和理解上也存在着误区,这不但使我们的这些专家学者茫然,也给股票市场增加了许多浮躁,甚至把市盈率指标当成了误导中小投资者的工具!用市盈率指标来判断股票是否有投资价值的低级错误,近几年许多人士包括我们都给予了科学的批判。今天我们不重复以前的论述,而是用实证的方法来通俗的分析它的危害性。
一、如何理解市盈率指标?
市盈率是一项中性的经济指标,在资本市场上它的含义是一致的。我们通常理解的股票市盈率,就是股票价格除以每股盈利的比率。实际上市盈率指标是一个投资回收期的概念。假设每股盈利都归股东所有,并全部分红,也就是说,市盈率反映了在每股盈利不变的情况下,当派息率为100%时,经过多少年我们的投资可以通过股息全部收回来。但实际上,公司实现利润并缴税后,还要按照规定和公司章程,提取法定公积金、法定公益金、少数股东权益等等,然后才能进行利润分配。可供股东分配的净利润是:当年净利润减去各项提取金额再加上往年未分配净利润。如果从分红派息的角度衡量投资价值,这项指标才有实际意义。一般情况下,某只股票的市盈率越低,表明投资回收期越短,投资风险越小,股票投资价值就越大;反之亦然。所以成熟的证券市场上,通常十几倍的市盈率被认为是投资的安全区。但是,如果单凭市盈率来作为选股票的标准,那很可能导致你的投资失败。因为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是动态变化的,市盈率指标只能说明上市公司以前年度的情况,对未来只能是预测。这也是人们认可成长性比较好的公司其市盈率高一些,而成长性一般的公司市盈率低一些的原因。因此,对市盈率这个指标的计算运用以及预测,只能在单只股票上有实际意义。用“大盘平均市盈率多少多少倍”的说法,来进行对比分析市场中全部股票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只能起到误导中小投资者的作用。
二、如何理解市盈率指标在中国股市中的应用?
市盈率一直是资本市场上用来衡量股票价值的主要指标之一,在中国股票市场上它不但用来衡量股票的投资价值,更被广泛的应用到调控大盘走势、市场走势分析、以及新股发行(包括增发配股等)的依据等等。市盈率作为一项经济指标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它所使用的载体上,就象利润指标一样,当具体数值是虚假的时候,利润指标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我们都知道目前中国的上市公司在有盈利的情况下派息率是极低的,再加上我们目前市场上严重失真的指数,市盈率这个指标已无任何参考价值可言。市盈率这个指标衡量一只股票的价值是有重要前提的,那就是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是真实可靠的。而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可信度较低,相当多的公司还在造假和违规,一起起触目惊心的案件已使中小投资者伤透了心。在"造假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的问题相当严重"的情况下你是无法用市盈率这个指标来评价一个公司的价值的。更突出的问题还有,中国上市公司特别的股权结构,也决定了无法用市盈率来横向对比上市公司的价值,股份全流通市盈率会低一些,不是全流通的市盈率就会高一些。同时市盈率的运用必须是动态的才有参考作用,为什么在纳斯达克市场上的市盈率高于纽约证券市场上的市盈率?因为前者市场中有许多增长潜力大成长性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比如十几年时间在它这里诞生了象微软、SUN、甲骨文、goole等著名的高科技公司。
三、我国目前股市上市盈率的对应指标——“每股收益”是虚的。
我们知道在成熟和规范的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的利润分配也就是派息率大都在50%以上,所以市盈率这个指标是有重要参考作用的(例如在海外上市的中石油和中海油已经连续三年分红率在45%以上)。而我们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是不分红或基本不分红的,很多绩优公司也是很少分红的,上证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近五年来中国上市公司在有盈利的情况下,派息率平均还不到20%。当然每年也有极少数几家上市公司大比例现金分红,特别是在股权分置改革时,部分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为了能顺利通过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做出了分红比例的承诺,被市场兴奋的不得了。而市场的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是基本不分红火或很少分红的,很多上市公司没有多大发展潜力,靠编造假指标骗得融资资格,不断向中小投资者圈钱。用市盈率来衡量这些所谓的"绩优公司"的投资价值有何意义?!
人们通常用银行利息率(或国债利息率)来计算和对比市盈率的合理性。假如银行年利息率为5%,则对应的市盈率为20倍;银行年利息率为2%左右时,则对应的市盈率为50倍。需要注意的是:人们在对比中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是:银行的利息可是全额付给存款人的现金(目前银行扣5%利息税,上市公司在给小股东派股息时也扣20%的税,2006年刚改为10%了)。一位活跃在证券市场上的知名经济学家在9月11日中国证券报上说:“我们市场上出现了一大批股价市盈率低于20倍的股票,已和部分H股相当,极具投资价值。”我们说:投资者要的是投资回报率,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投资价值”。2006年度年报显示,上市公司加权平均实际分配的净利润仅在15%左右,2006年度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19元(扣除也一定要扣除亏损的那批上市公司),平均分红每股不到5分钱,按当前平均股价7~8元计算,平均市盈率(投资回收年度)高达100~200倍以上,这还谈什么投资价值!?由此可见用市盈率指标来衡量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已经完全失去意义,而用市盈率指标来计算“大盘平均市盈率”进而衡量大盘总体的投资价值更是无稽之谈!
四、多数上市公司只索取不回报的疯狂圈钱行为,也决定了无法用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其投资价值。
本来原有的再融资政策就够宽松的了,已由三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0%修改降低为6%,但是还有相当多的上市公司为保这6%而做假账,以骗取配股资格。现在的增发新股政策更是放纵上市公司更疯狂的圈钱,不管什么样的公司都能搞增发。据上海证券研究中心统计,已经进行了增发和配售新股的500家多公司中,绝大多数在增发后业绩都大幅度下滑,更有30%以上的公司还陷入严重亏损的深渊!这种唆使和纵容上市公司只索取不回报或少回报的增发圈钱行为,必然遭到市场和投资者的强烈反对和抗议!参加股改后就可以再融资了的新政策仍使我们担心,上市公司只索取不回报或少回报的恶意圈钱行为能否在制度上得到改变?
不同市场之间,估值水平的决定因素不可能一致,所以直接用一个市场的估值水平去衡量另一个市场的估值水平显然不是科学的态度或是不负责任的。实践证明,中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经营持续性较差,这就决定了以企业中长期业绩预测为基础的股票估值很难获得中长期预测的支撑。上市公司的估值即评价标准的分歧是观念问题。我们的多数股票价值被严重高估,除了体制设计缺陷和监管部门失职外,和市场不成熟外、上市公司、中介机构、证券咨询机构、证券分析师以及热衷于股市的经济学家都有责任,是他们的不负责任和浮躁作风帮助市场吹大了这一个个大泡泡。今天多数股票的价值回归,使我们在痛苦和无奈中清醒,股票的价值还是由公司的真实价值决定的,股票的价格基本取决于企业的实际价值。我们盼望中国股市快快诞生象通用电器、微软、IBM以及中国的联想、万科、中集集团等那样的优秀公司,使投资者通过投资那些有价值的公司为自己带来投资回报。同时我们也要认真的思考和反省,不能太浮躁了,目前中国A股市场上绝不是“不必对市盈率盲目悲观”更不是“绝大部分股票已进入投资价值区间”,而是“绝大部分上市公司需要在规范运作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尊重投资者特别是社会公众投资者,……并尽快健康的成长起来”。公司质量是股市的基石,我们市场中的健康企业多起来,才能真正树立起投资者的信心。
市盈率的误读
股票市场上,最经常被提及的一个指标可能就要数“市盈率”了。在阅读证券类文章的时候,读者们就会发现,很多机构在对个股、行业或是大盘进行解析的时候,都会提到“市盈率水平”,有时候还会以股票的市盈率作为进行未来股价预测的一项依据。一些投资者也经常使用这一指标来衡量某一只股票的投资价值。
  不过,什么是市盈率?市盈率究竟代表着什么样的含义?不少新投资者都是“只闻其名,不知其详”,即使是在老投资者中间,对于市盈率这个指标到底应当如何来解读,也存在着一些误区。
  市盈率如何计算
  市盈率是一个比率的概念,它是以每股价格(P)除以每股收益(EPS)得到的数值。例如某一只股票现在的每股价格为20元,年报显示这只股票在2006年的每股收益为0.5元,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这只股票的市盈率为40倍。
  在计算市盈率的时候,一种做法是采用当前的价格,除以上年度披露的每股收益EPS,就如同我们上面所举的这个例子,用这样的计算办法得到的市盈率属于历史市盈率。
  而如果按照市场对今年以及明年的EPS的预估值来计算市盈率,得到的就称为未来或是预估市盈率。假如我们上面例举的这只股票,市场对它2007年的每股收益EPS的平均预估值是0.8元,那么由此就可以计算得到它的预估市盈率为25倍。
  那么市盈率这个指标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含义呢?有一种形象的比喻,把市盈率比喻成投资回报期。市盈率越低,就代表你可以更快地回收投资成本,投资风险就低,股票的投资价值就高;反之,投资风险就大,投资价值也低。因此,在进行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的时候,人们都会普遍使用到市盈率这样一个数据。
  不过,市盈率更多的时候是一个经验性指标,决不能仅仅以此为依据来衡量一只股票是否真正拥有投资价值,必须与其他的数据、信息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评判。在实践的运用过程中,对于市盈率的计算还需要根据情况进行一定的修正,以防误读市盈率。
典型误区一:以季度收益&4计算市盈率
在使用市盈率的过程中,不少投资者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年度收益的有关情况,但是由于股票价格上涨幅度和收益增长速度较快,以现在的每股价格除以去年的年度收益得到的历史市盈率似乎有所偏离。如果希望获得预估市盈率,投资者又很难得到一个可信的年度每股收益预期。
  于是,在一季报披露之后,很多投资者在进行市盈率计算的时候,都会简单地将上市公司第一季度的每股收益数据乘以4,把这个数据当成对今年全年股票每股收益的预期,从而计算出预估的市盈率。
  事实上,由此计算出来的市盈率数据,并不具备足够的可信度。这是因为在很多的行业和公司中,季度收益具有很强的波动性,季度收益并不等于年收益的四分之一。如在消费类的股票中,很多公司的季度收益就具有显著的“旺季”和“淡季”之分。比如百货类的公司,一季度是消费旺季,每股收益就会比较高,二、三季度则是消费淡季,每股收益就较低。如果我们仅用第一季度的每股收益乘以4,当成这一年的年度每股收益,计算得到的市盈率就会偏低,影响了对股票投资收益的判断。又如一些旅游类的公司,一季度由于天气寒冷影响人们的出游,这些公司一季度的收益偏低,同样乘以4得到年度每股收益,继而计算出的市盈率又会偏高。除此以外,在一些生产周期比较长的行业中,如房地产业,如果某一季度内公司有新楼盘出售,这一季度的收入和收益就会显著地上升,但在其他季度,可能收益就很低。在这个时候把这一季度的收益简单乘以4,显然又会对当年收益、市盈率造成误估。
  那么,投资者该如何比较合理地计算出股票现在的市盈率呢?一种比较可靠的办法是,把上市公司所披露的过去四个季度的季度收益加总,从而得到最近四个季度的每股收益(分股、拆股的话需要另行计算)。以此为基础,计算出股票的市盈率。
  使用这一办法计算市盈率,既可以把新季度每股收益的实际增减考虑在内,又在一定程度上平缓了季度每股收益的波动,得到的数据更加可信。
注:现在好多的看盘软件都使用该法计算市盈率,也误导了投资者!
  典型误区二:不考虑扣除项目(如非经常性损益)带来的市盈率偏离
  市盈率是很具参考价值的股市指标,容易理解且数据容易获得,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有不少缺点。比如分母项中的每股收益,是按照会计准则计算出来的,但是有时候每股收益的数据并不能完全代表上市公司的实际经营能力。特别是一些非经常性损益比较大的公司,如果不把这些一次性利润剔除,得到的市盈率数据将完全失去意义。
  如今年一季度的每股收益冠军ST长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根据ST长控所披露的2007年一季报数据,一季度该公司的每股收益达到了4.726元。而在2006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ST长控的季度每股收益分别为0.2627元、0.0240元和-0.0739元,过去四个季度内的每股收益总和为4.9388元。以ST长控5月22日的收盘价38.98元经过复权处理,得到该股票的复权价格为48.72元(ST长控在4月20日1
O股送2.5股),因此ST长控的市盈率水平为9.86倍,属于市盈率较低的股票。
  但是,ST长控在一季度每股收益巨幅增长的原因并不在于公司的经营能力显著提高,而是来自于债务豁免这一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根据ST长控的一季报,“公司与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宜宾市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宜宾中元造纸有限责任公司等进行了债务和解,豁免了本公司债务28536.83万元,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一债务重组》第二章第四条的规定,确认为债务重组收益,计入了营业外收入。”在ST长控的一季报中,披露出公司的每股净资产为0.183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每股收益为0.022元,扣除前与扣除后的每股收益差距可见一斑。如果以扣除后的每股收益为计算基础,得到的ST长控的市盈率相差就不是一星半点了。
典型误区三:把基准利率倒数当市盈率标准
  在对于市盈率的评判上,有一种说法广为流行,那就是市场市盈率标准等于基准利率的倒数。如在5月19日央行加息之后,作为基准利率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06%,按照这样的说法,目前市场的市盈率标准应为1/3.06%=32.68倍;而在美国,现行的基准利率水平为5.25%,那么美国股票市场上的市盈率标准水平为19.05倍。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这个理论的来源和基础。在上市公司的股票定价模型中,有一种采用永续年金的办法来对股票进行定价,也就是说假设公司是以稳定的收益率r永久持续经营的。那么公司股票的理论价格P=D/r,其中D是指上市公司的每股红利。
  因此,把D换个位置,就可以得到P/D=1/r。
  如果我们假设上市公司会把所有的盈利用于分红,而不是进行再投资,那么每股分红D就等于每股收益EPS。这个时候市盈率=P/EPS=1/r。
  第二个假设是公司的收益率水平r与基准利率是相同的,那么这个时候市盈率就等于基准利率的倒数。
  而事实上,上市公司的实际经营运行与这些假设和前提不符的。比如国内的上市公司大规模派发现金红利的情况并不多见,更不可能把所有的盈利都用于股东分红?如果上市公司把一半的收益进行分红,那么依此得到的理论市盈率水平是不是应当为基准利率倒数的2倍?
  更何况上市公司在经营中,所追求的收益率目标r也必将超过基准利率的水平。
  所以,把基准利率倒数作为股票市场市盈率标准在现实中并不可行,也不能把它作为评价平均市盈率高低的参照。
  在我们身边,这样的理论也找不到实际支撑。像日本一直奉行的是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基准利率水平非常低,近年来经过加息,才从零利率政策升至0.5%的基准利率,如果以倒数来计算的话,日本股票市场的市盈率标准在零利率政策时为无限大,现在的标准是200倍,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又如美国现在的基准利率达到了5.25%,但在前几年,美国联储基准利率一直在1%~2%之间,但是美国的上市公司似乎并没有把50~100倍作为当时的市盈率标准。所以市盈率更多的是一个经验性数据,各个市场、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情况,投资者用脱离实际的理论数值作为现实参考、妄下定论并不可行。
注:当我们渴望用单一的统计来衡量风险时,不要忘记了一条基本的原则:模糊的正确胜过精确的错误!
股票永远是遗憾的艺术,保持好心态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市盈率估值法例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