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教育对维护民族团结的意义和社会稳定起了什么作用

促进民族团结 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民族团结 维护社会稳定
当前位置:
> 工作信息
发布时间 :
& 文章来源 : 新疆
& 文章类型 :
促进民族团结 维护社会稳定
为深入开展自治区第32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阿克苏银监分局党委及早动手,安排部署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用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一、及早动员,组织学习,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按照工作部署,及早提出《2014年阿克苏银监分局民族团结月活动的安排意见》,积极组织实施,面对乌鲁木齐“4•30”、“5•22”发生的暴恐案件,愤怒声讨揭露暴恐分子反人类、反社会、反文明的凶残本质和丑恶嘴脸;组织职工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新疆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明确“新疆的问题,最难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新疆最大的群众工作就是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等重要论述,明白一个道理:“动乱遭殃,稳定安康”;树立一个观念:民族分裂势力越是企图破坏民族团结,我们就越要高举民族大团结的旗帜,筑牢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钢铁长城。
二、扩大宣传,开展活动,进一步巩固教育成果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分局局域网,宣传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关于深入开展自治区第32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的安排意见;通过编发民族团结知识问答题,宣传板报等形式,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24个字的深刻内涵,弘扬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引导分局干部群众自觉把对伟大祖国的深厚感情,在分局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道德风尚。
二是领导带头学习,巩固学习成果。5月份,分局党委中心组分别组织两次集体学习,传达地委及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会议精神,振奋人心;开展民族团结知识测试答题活动,掌握相关知识点,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三是外出活动,扩大视野。组织职工参观民族团结教育月图片展,回顾历史变革;组织分局全体职工,参加地区反对三股势力人民法院公判大会,彰显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大快人心。
四是全员维稳,用实际行动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分局党员从六月份开始,义务参加海江社区夜间值班活动,用实际行动维护社区稳定;驻村工作组的同志们,深入一线,在新和渭干乡对口扶贫村开展宣讲和帮困活动。通过会议和大喇叭宣传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成就和美好前景,激发农民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
三、努力工作,促进发展,用生命维护民族团结
通过宣教实践活动,分局广大职工爱岗敬业,紧密团结在分局党委周围,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生命线的思想,恐怖分子是各族人民共同敌人的理念。每个人都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党的民族政策和惠民富民政策更加理解,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强化“四个认同”,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同时发挥自身优势,力所能及地做民族团结的好事实事,做好本职工作,共同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共同筑就维护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云南法制报微博(|)
您现在的位置: >>
>> 内容阅读
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民族团结
来源:《云南法制报》&&&&作者:杨家文&&&&标签:
  昭通市昭阳区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全区总面积2167平方公里,东与贵州省威宁县接壤,西隔金沙江与四川省全阳县相望,是昭通市委、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交通的中心。全区有20个乡(镇),人口77.8万人,少数民族12.8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7%。在全区少数民族中,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农户居住于半山区及高寒冷凉地区,经济滞后,文化素质偏低。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昭通市昭阳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在省、市民宗部门的支持下和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始终注重加强干部政治思想教育,提高理论素质,紧紧抓住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时机,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的观念,广交民族宗教朋友,倾听他们的意见,力所能及地为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塑造民族宗教干部的良好形象,付出了辛苦的努力和真诚的贡献,使昭阳区民族宗教工作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2005年,昭通市昭阳区民宗局获得“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2006年举办的云南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昭阳区民宗局获得“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该局的工作人员王文寿获得“先进个人”称号。
抓好团结示范点
  近年以来,昭阳区先后选择一些少数民族聚居村寨,开展团结示范创建活动。团结示范村的建设,在昭阳区是个亮点。如昭阳区靖安乡半边箐回族寨子、龙谭院子和青岗岭二里寨彝族寨子。通过民族团结示范点建设,一改过去的“脏、乱、差”的现象和“等、靠、要”的思想,各居住民族讲团结,讲发展以及外出务工现象明显增多。永丰镇元龙民族村的变化更是显著,成了昭通民族团结、生产发展进步快的典型。该局推行的民族团结村建设的目标是,通过3年的时间,达到“六好”:“民族团结好、社会治安好、遵纪守法好、经济发展好、村容村貌好、教育科普好”。形成一个依法治村的良好气氛。示范点工作一启动,就在村上召开了一个规模大、规格高的动员大会,由市、区、镇领导讲话,讲明元龙村的民族团结示范点工作必须抓依法治村,把学习宣传和执行有关法律法规摆在首位,要求元龙干部群众要重树元龙形象,首要的就是在遵纪守法上树形象。大造声势,摘录《宪法》、《刑法》、《计划生育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规内容,制成大、中、小型固定性标语牌200余块,从村到寨,处处可见政策、法规标语牌。接着抓培训,培养一批学法懂法的骨干人员。示范点工作开展以来,每年要搞村组干部、青年、妇女和一些积极分子代表的培训。三年来,少数民族代表、宗教界人士代表等参加的政策法规培训班20余次,共计1000人次。让法律法规家喻户晓。要用法律武器保一方平安,就必须抓好宣传,让群众学法、懂法。主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接受政策法规培训的学员,每培训一次,必须及时召集一次以上群众会宣传;二是民族宗教局在点上工作,每到一处,每进一户都做法规宣传,尽量召开群众会或座谈会,在会上宣传;三是将法规和公民道德规范简缩制成铝制宣传牌,分发各户,按法规要求结合元龙实际,制定村规民约,进行每户张贴,并把这两项作为教材内容,要求村民能背诵,能照办;四是利用民族、宗教节日,直接面对群众宣传法律法规。  树立一批遵纪守法的榜样。随着政策法规宣传的不断深入,自觉遵纪守法的典型不断涌现,过去爱打架的,现在知道打架带来的危害而不打了;过去爱煽动人上访的,现在知道聚众上访的危害而不再搞了;过去好寻机敲诈人的,现在认识到敲诈是不道德的行为。落实依法治村责任。依法治村是一项各级都有责任,涉及各家各户的、复杂的、细致的工作。采取市对镇,镇对村,村到组,组到户,层层签订责任书,使其上下联动,共同负责。  治村有必要的资金保证。元龙民族团结示范工作开展三年来,市民族宗教局每年安排1万元专款用于元龙村的政策、法规宣传,搞政策、法规培训,还视情况给予一定补助。  元龙村团结示范点的创建工作,通过两年多的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两年多来均未出现矛盾纠纷。农民连续增产增收,2003年粮食人均达368公斤,2004年保持稳中有升。农民人均纯收入2003年达到901元,2004年达到1008元。
确保民族地区义务教育
  为加快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认真落实少数民族贫困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规定和政策措施,切实解决民族教育中的特殊困难和问题。昭阳区围绕发展第一要务,突出民族团结、繁荣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狠抓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民族团结示范村的创建活动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工作,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及义务教育有新的发展和突破。记者了解到,由于历史、社会、贫穷等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缓慢,落后状况令人担忧。以前,全区少数民族教育一直存在小学入学率低、中学在校生少、升大学者寥寥无几的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补充、少数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少数民族群众经济发展。近年来,昭阳区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关怀、重视下,昭阳区少数民族教育得到了不断发展。  近年来,昭阳区根据全区少数民族状况,研究对策:一是加大少数民族群众的素质教育,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重视基础教育,增强少数民族竞争意识,树立再穷也要送孩子读书的理念,正确认识读书才能摆脱贫困和愚昧;二是加大对边远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学生的“三免费”教育范围,保送一定数量和名额的少数民族学生到大专院校深造;三是对高中、大学的招生和减免书学费采取有效措施,特别是高中、大学招生采取一定倾斜政策;四是在招收国家公务员考试时对少数民族对象采取一定倾斜政策和照顾;五选派少数民族在职公务员到科研部门锻炼培训,再分配到少数民族较多的乡镇和民族乡担任科技指导员,加大对少数民族科技知识的传输和培训,使各族群众尽快掌握一至二门专业技术。
排查纠纷 促进团结
  在省民委、市民宗局的关心支持下,昭阳区民宗局积极参与并深入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在靖安乡召开了“靖安、青岗岭乡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培训会”。要求参会人员积极引导周围、身边的群众紧密团结在各级党委、政府周围,树立起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确保经济发展的信念。  把龙潭村18社和五星苗寨作为少数民族文明村寨示范点,要求全乡各职能部门结合“四五”普法,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加大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矛盾调处中心共受理纠纷307件,调处成功295件。通过搞“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后,加强了部分少数民族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和矛盾排查调处力度,活动达到预期目的,取得较好效果。
扶贫攻坚 造福村寨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新立村朝天路自然村所辖4个村民小组,是一个苗、汉杂居村寨。该自然村属洒渔乡的边远高寒贫困社,4个社居住于半山腰中,山高坡徒,气候环境恶劣,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该自然村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山河依旧、面貌未改,仍有千脚落地房屋挡风遮雨,一年生产只能解决半年粮,形成吃粮靠国家,用钱靠贷款的格局。  新立9社至12社吃水历来都要到两公里外人背马驮,夏天靠雨水积蓄饮用,由此几个社用水贵如油,水用来洗脸洗脚后还得供畜饮,当地的现状,生产、生活及经济建设都仍制约着当地的发展。  为切实解决该自然村9至12社人畜饮水工程,提倡大量养畜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昭阳区民宗部门和乡政府前往该地进行实地调查,对离此地上游4000米左右山泉进行测量和勘查,发现水质优良,水量充足,四季长流。找到水源后,当地政府及民宗部门又积极投入到筹措资金的工作当中,为这个自然村寨人、畜饮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山脑包是昭阳区布嘎回族乡迎水村第15个村民小组,全村有48户220人。  1998年,山脑包人均纯收入达1386.00元,到2001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426.00元,更为可喜的是,2002年在烤烟合同面积由1998年的290亩减少150亩时,山脑包村民的收入仍未减少。  山脑包经济发展的原因一是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二是走产业结构调整之路。山脑包坐落在永丰水库中半岛形的小山上,三面环水,900多米的水面。依据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他们充分利用水库资源,走上种植经济林果的产业结构调整之路。原来种粮种烟的土地上出现了成片的苹果树(100多亩)和桃树(10多亩),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在这个三面环水的小村里,辛勤工作的群众还利用自己的交通工具小船搞起第三产业——旅游。三是落实“要治富,先修路”政策。“要治富,先修路”。山脑包三面环水,许多农产品和农用物资都是用小船从水库中运出运进。根据这一特殊情况山脑包群众用35天时间投工1400多个,修通了3.5公里平坦的乡村公路,比原来从山顶的老路走缩短1公里的路程,且新路基本上无陡坡。这样,交通方便了群众,促进了经济效益,许多村民买小型农用汽车和微型车,有的到外面搞客货运输,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四是走“科教兴农”的道路。   山脑包村民如今过着幸福富裕的生活,人民安居乐业。全村48户村民,有彩电42台、卫星接收机7台、黑白电视机6台,基本上是家家有电视。山脑包人不仅勤劳生产,而且关心国家大事,他们只要一有时间就收看电视,关注国内外大事,获得许多致富信息和学习到很多知识。  昭阳区民宗局全体工作人员在多年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Copyright &  泛亚法商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云新网前审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族团结双语演讲比赛 的文章

 

随机推荐